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桂林山水教学反思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桂林山水教学反思范文1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措施
一、坚持因材施教原则,培养兴趣积累语言
因材施教是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的关键点,教师要在坚持因材施教原则基础上转变传统师生角色,强调语文课堂以学生为中心,在整合内容、优设情境、问题设置中培养学生语文兴趣,使其在感知语文学科魅力中高效积累语文语言。以“桂林山水”为例,以生动、形象的笔触客观呈现了桂林山水独特的秀丽风光,是新课标下的写景佳作之一。教师要立足新课标要求,在坚持因材施教原则基础上整合“桂林山水”课文内容,抓住多媒体图文并茂、动静结合的特征,科学制作多媒体课件,生动、具体呈现课文知识点的同时优设教学情境,刺激学生感官的同时使其主动参与语文课堂。在此基础上,教师要针对“桂林山水”课文段落内容,科学设置课文思考问题,比如,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漓江的水、桂林的山各自具有什么特征,课文第二、三自然段有哪些相同点。问题提出之后,教师要指引班级学生有效通读“桂林山水”全文以及精读课文重要段落,在感知、把握课文段落内容中有效思考提出的问题,在问题解决中深刻感受课文语言、情境、情感等之美,在了解排比等修辞手法、篇章结构、主题思想过程中培养热爱祖国河山之情,高效激发语文学习兴趣的同时科学积累语言。
二、强调自主、合作与探究,锻炼语文思维能力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标大力倡导的学习方式。教师要在落实生本教育理念中将课堂还给学生,讲解语文课文知识的同时强调班级各层次学生自主、合作与探究学习,在呈现主体地位中突破课文教学重难点,科学掌握语文基本技能的同时深化锻炼语文思维能力。以“少年闰土”为例,教师要从新课标角度入手,优化“少年闰土”课文课堂教与学,将自主、合作、探究新型学习方式融入其中,在把握课文基础知识、重难点内容中巧设引入课中的思考问题,比如,试着划分课文段落并简要概括各大段主要内容;“闰土”是谁及其外貌特征,他和“我”有着怎样的关系;闰土给“我”讲了哪些事情,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课文通过哪些事情来描写闰土的动作,将其贯穿到课文知识讲解过程中。在此过程中,教师先要引领班级学生自主阅读“少年闰土”课文段落内容,以问题为基点,进行针对性自主学习、思考,根据自身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大胆回答相关的问题,有效锻炼语文思维。教师要针对课文各层次问题回答情况,引入小组合作学习法,引领班级学生进行有效互动、交流,在合作过程中深化探究未解决的问题,适时介入的同时进行合理化点拨、提示,在层次化问题解决中高效讲解课文内容,促使各层次学生在把握“少年闰土”课文主要内容、主题思想中高效锻炼语文思维以及合作、探究、问题解决等能力。
三、深化课外语文教学实践,发展素养有效教学
教学实践是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育教学革新中教师必须关注的重要方面。课外是对课内的补充、延伸,教师要在反思课内教学基础上深化课外语文教学实践,让学生在课外多样化语文实践中促进语文素养发展,顺利实现语文有效教学。以“草船借箭”为例,是我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中的故事。教师可以结合“草船借箭”课内教与学情况,立足新课标要求,深化课外教学实践,开展走进《三国演义》古典名著的实践活动,以语文听、说、读、写为切入点,呈现多样化的实践形式,让学生在欣赏影片、聆听章节故事、阅读分享、写作比拼等过程中进行多样化语文实践,在巩固复习课内的基础上培养良好思维品质,在塑造健全人格中高效发展语文素养,为进入更高阶段学习打好基础,促进语文教学有效性全面提升。
桂林山水教学反思范文2
“先学”,即在上新课之前,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提出教学目标,提出学生自学的内容和要求,进行一定的学前指导,然后让学生根据教师的任务进行相关内容的学习。学生自学的方法和形式多样,如预习课文、学习生字、查阅字典、浏览书籍资料、网络学习等,记录预习中遇到的知识难点,在后面的课堂中进行有针对性的突破。"后教",即在上新课的预习检测环节中,教师针对学生学习中暴露的问题与检测题中反映出的普遍性错误,进行集中的学习强化和补充。需要指出的是,"后教"并不是毫无目标地进行教学,而是学生在自学后,教师发动学生进行质疑、讨论与分析交流,将学生自学环节的问题进行展示,开展合作学习,让学会的学生教不会的学生,实现"兵教兵"的目的。
1."先学后教"模式对教师的要求
教学观念的转变是教学方式提高的前提,教师是教学模式改变的关键,教师自身的提高则是重点。教师要指导、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在学生主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也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主学习的意义和重要性;教师要当学生的"拐杖",绝不能"撒手不管",让学生放任自流地去发挥。因为小学生的自律性和自我管制能力相对比较差。这样,既无目标又挥霍时间的教学行为会毫无教学成效的;教师要深刻学习课程内容,对每一个课程都应该进行深入的研究。在教学中,与学生、同事在合作中,共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样一方面,可以有效解决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在问题寻找和解决的过程中,能够实现教学和研究的相互促进;教师要成为反思者。通过反思,能够深化对自我、学生和教育的认识与理解。这样对自己的思想观念、教学实践等方面进行深刻思考和批判反思,还可以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2.利用小组讨论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习惯
学生在充分掌握自学方法之后,仍会有许多疑难问题存在。教学者可以让学生相互讨论,进行合作交流学习,让学生之间的学习实现优势互补,提高学习效率。教师要给出学生充足的讨论时间,笔者将学生分成多个讨论小组,让他们根据各自的问题选择同学进行合作,笔者再根据每个小组的问题分配学习任务,让小组合作讨论、分析、解决问题。在问题的讨论过程中,学生一方面可以各取所需,取长补短,在轻松的合作学习中了解课文的思想;另一方面,课堂中的"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等多种合作形式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让课堂呈现多元化。小学讨论学习模式的开展,让教学可以更全面的面向学生,让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更大发挥。学生对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得到大大提高,其教学容量也会扩大。开展小组讨论学习,教师要培养学生成员之间的合作意识,让学生之间的协作与交流顺利进行,在合作交流中实现学习的自主探索获得知识,让学生在交流合作中体验到相互帮助的快乐。小组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才是主体,教师作为活动主导,各方面利用自己的长处进行合作。教师在与小组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教导学生对于同学的发言要认真对待,对于与自己想法不同的意见要认真思考,善于吸收其中对自己有用的部分,以弥补和修正自己缺陷。在发表自己意见之时,要以理服人,让交流的内容得以扩展,深化对问题的理解。
3.语文"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案例示范及评价
课例点击:"桂林山水"第一课时
(1)联系一些桂林山水的内容,写板书课题
(2)确定学习目标
a.学生自己阅读课文,对于那些不认识的字要查字典,会读会写课后成语及字词,圈出重点的词语,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
b.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教师指导自学
a.老师仔细通读课文,对于那些带拼音的字词要多读几遍,然后要求学生开始读课文,声音要响亮,对于一些不认识的字词要举手问。
b.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说一说你感受到了桂林山水哪些与众不同的特点?看谁说得简明扼要。
(4)比读字词,看谁读得准(第一次先学后教)教师要求学生读字词,然后对不认识的字词进行自学。
a.学生自己学习。
b.教师指名叫学生读生字词,要先找差生后找优生,这样能够保证学习效果。
c.对于读错的音要进行纠正。
(5)学生自己书写字词(第二次先学后教)
a.学生互相交流认识生字的学习方式。
b.可以找学生去黑板上默写,其他同学自己写。
c.同桌互批互改,指名上台纠正错误。
d.个别难写的字词老师进行书写。
桂林山水教学反思范文3
关键词:小学语文;高效课堂;导入;教学方法;反思
在素质教育不断深入的今天,我们对高效课堂的定义也发生了变化,目的就是要构建出真正的、自主的课堂,确保学生的语文素养获得良好的发展。因此,本文就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对如何构建高效的小学语文课堂进行论述,以期能够确保课程目标最大化实现。
一、做好导入工作,为高效课堂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
导入是课堂的第一步,是构建高效课堂实现的基础,也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方面。所以,在素质教育下,我们要做好导入工作,要改变以往单一开门见山式的导入方式,要借助多样化的导入形式来展现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走进语文课
堂,同时,也为高效语文课堂的实现做好基础性工作。
例如,在教学《长城》时,为了活跃课堂气氛,也为了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更为了提高导入环节的质量,在本节课的导入环节中,我首先组织学生说一说自己对长城的印象,然后,再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长城”的相关图片或者视频,并顺势引导学生去阅读文本,比较自己印象中的长城以及图片中所展示的长城和文本中描绘的长城有什么不同,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的中心思想,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还有助于高效语文课堂的顺利实现。
二、选好教学方法,为高效课堂的实现做好保障性工作
教学方法是影响高效语文课堂顺利实现的关键因素,也是确保语文课程目标最大化实现的重要因素。所以,在素质教育下,我们要根据教材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来展现学科的价值,同时,也能确保学生在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中找到学习的兴趣点,进而为高效率语文课堂的顺利实现做好保障工作。
例如,在教学《桂林山水》时,为了确保高效课堂的顺利实现,也为了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性,在授课时,我选择了自主学习模式,首先,引导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即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并通过品味词句,反复诵读积累语言,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从中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之后,引导学生带着目标进行自主学习,并将遇到的问题反馈给我,比如,有学生提出:“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这句话在文本中有什么作用呢?等等,然后,我在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本节课的重难点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点拨,以确保语文课堂高效实现,同时,也促使学生获得全面的发展。
又如,在教学《永生的眼睛》时,我选择了“自主探究法”进行授课,在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对文本中的相关问题进行思考,如:(1)课文中讲述了一件什么事情?(2)“我”将父亲的心愿告诉了温迪,温迪有什么表现?(3)为什么“眼睛”得到了永生?(4)文本中歌颂了怎样的精神?……组织学生结合教材内容探究上述的问题,这样的过程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而且对高效课堂的顺利实现也有着密切的联系,进而也促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三、做好课堂反思,为高效课堂的实现做好改进工作
反思作为课堂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是教师改进教学行为的依据,也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环节。所以,在授课的时候,我们及时地进行反思,要从多角度、多方面入手进行反思活动,以确保课堂效率得到大幅度提高。还以教学《永生的眼睛》为例,在本节课的学习中我们选择的是自主探究模式,所以,在反思的过程中,我们要思考问题的设计是否有效,是否真正调动了学生的独立思考的意识,是否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等,同时,还要反思本节课的目标是否实现、学生的兴趣是否调动等,这些都是有助于课堂改进工作的提高的,也是有助于高效课堂的顺利实现的。
总之,素质教育下,我们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要做好课堂各个环节的工作,以确保学生在高效的语文课堂中获得综合而全面的发展。
桂林山水教学反思范文4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的地区教研部门甚至硬性规定:一堂课,教师的“讲”不能超过规定时间,其余时间全部交给学生。自读自悟、沉静的小学语文课堂一下子变得开放了、热闹了。
但在由理念向实践推进的时候,我们却体味着不适甚至痛苦:在许多公开课、观摩课上,我们看到许多教师当“讲”不敢“讲”,甚至连必要的引导也放弃了,唯恐别人说自己的课堂“不创新”“不自主”;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实践时,常常感觉到因为“自主”而导致教学效率的低下。
很多时候我们在“讲”与“不讲”的夹缝中游行,我们不得不认真反思:自主学习怎么了?我们的课堂教学怎么了?语文课堂上教师的“不作为”甚至“无法作为”成为当时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典型现象”。怎么办?
透过自主学习的表面现象,我们不难发现,在具体的实施中,或流于形式,或走极端,出现了不少假冒、伪劣甚至完全变味、走样的自主学习。
主要问题表现为以下几点:
1.“标签式”的自主学习
如某教师执教的《放弃射门》导入时的一个片断:
师:同学们,读完课文,你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
生1:福勒为什么要放弃射门?
生2:课文的最后一句话是什么意思?
生3:世界级球星福勒几次放弃射门?
师:同学们在读书时都动了脑筋。下面我们就来一起学习课文,解决这些问题,好吗?
生:好!
师:请同学们仔细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在上述教学片断中,教师引导学生提问,让学生自由质疑,这是比传统课堂进步的地方。但教师没有指导学生对所提的问题进行归类筛选,也没有提供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只是按部就班地把学生引入自己预先设计的教学环节,学生的思维空间与自主探究的积极性显然受到了限制。这样的质疑,不过是展示“自主学习”的一张标签而已。
2.“放任自流式”的自主学习
由于对自主学习的本质理解肤浅,有的教师把提倡学生自主学习与学生自己学习、自由学习相等同。于是,课堂上不再设置教学目标,不再围绕重点、难点,不再创设情境,也不再对学生的看法纠偏、提升与完善,美其名曰这是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是尊重学生的体验与发现。这样的课堂将教师淡化出场,不能及时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其结果是不少学生感到无所适从,表面上获得了自由,实际上却是“放羊式”的任之自流。
在新课改中,教师把说的机会让给学生,把读的时间留给学生,把问的权利还给学生,“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初步得以体现,课堂上学生踊跃发言,人声熙攘。但是,透过现象究其本质:这些喜人的自主学习景象后面却有一些隐性的东西在逐渐流失:(1)学习潜能的流失。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学生的问题的深度不够,仅停留在原有的认知水平上,日积月累,会流失学生的学习潜能。(2)教学时机的流失。教学设计更多地随即生成,关键的指导不能保证。(3)时间精力的流失。语文教学中过于强调自读自悟式的积累,在模模糊糊中摸索,从而造成了学生精力、时间上的流失。(4)教师主体的流失。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课堂由过去的由教师主宰变为由学生主宰。教师不敢多讲一句,生怕有牵着学生走、观念陈旧之嫌,此时此刻,教师的主体性开始流失。
实践的碰壁使我不得不思考:什么是自主学习?自主学习的现实价值是什么?自主学习即学生自我监控下的学习,是就学习的内在品质而言的,它相对的是“被动学习”“机械学习”。
因此,笔者以为,倡导自主学习,最重要的是充分唤醒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激活其学习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强化其学习的自觉性与自立行为,“将学生带入精神充实、富于理智挑战的境界”,让每位学生都自觉自愿学习,让不同层次、不同个性的学生都能获得充分的发展。
二 策略
1.激发兴趣,增强学生探究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内在动力。只有当教学触及学生情感的琴弦,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兴奋起来时,他们才会想学、愿学、乐学。才会享受到学习的兴趣,获得成功的喜悦。例如在教学《田忌赛马》时,为了让学生明白“同样的马,只调换一下出场顺序就可以转败为胜”的原因。教师可以让学生戴着头饰,分别扮成田忌的三匹马和齐威王的三匹马,亲自演示比赛的经过。通过表演同学们很快地领会了转败为胜的道理。
2.加强指导,培养学生主体参与意识
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是当代一种全新的教育观。教师只有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并能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方法进行有效的学习,才能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参与。例如,在教学《桂林山水》时,教师并没有告诉学生桂林山水有多美,而是让同学们自己观察插图,从读中去体会,体会桂林山水那独特的美。同学们通过阅读知道了漓江的水具有静、清、绿的特点,通过阅读知道了桂林的山具有奇、秀、险的特点,使人们有一种“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感觉。
桂林山水教学反思范文5
一、教学内容生活化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重点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语文与生活的处理上,让学生通过对生活进行反思来加强对语文学习内容的理解。
1.创设情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设计应重点考虑情景模式的应用,对于涉及季节规律的课文可以安排到相应的季节教学,通过实际体验完成课堂教学任务。这种方式,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生活,理解语文。唯有把学习内容和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无论是对教师教学难度的降低还是对学生理解能力的提升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2.设置争议,帮助学生探究文本内涵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争论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非常有效的一种手段,如在讲解《陶罐和铁罐》一文时,可以把学生分为两组,通过双方激烈的辩论对课文内容加以阐述,掌握教材内涵,完成教学任务。
3.着重讨论,诠释“困惑之点”
对《我的战友》一文中所写的:“我趴在他的附近,只要跳过去,扯掉他的棉衣,也能救出自己的战友。”有的学生提出:火苗不是在呼呼地蔓延吗,怎么会只烧到,而“我”却能安然无恙地在一旁产生那么多的心理活动?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沸腾了!是啊,怎么会这样呢?对于这一问题我并没有马上给出答案,而是指导学生课后查阅相关资料,准备在下堂课中探究。通过对这一问题的思考、探究和交流,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真正认识到了这一问题的答案。这就是一个典型的语文教学从课本走向生活,再由生活回归课本的过程。
4、扩充想象,补充“空白之点”
《狼和小羊》一课的结尾写道:“说完,狼向小羊扑去……”此处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狼扑向小羊后,结果会怎样呢?学生思维活跃,想象丰富:有的说弱小的羊,绝对死定了;有的说狼吃羊的心太急,扑到河里去了;有的说这时候猎人来了,打死了狼;有的说狼一扑,一下子犯了心脏病死了……这无疑是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积累迸发的创造火花,是学生生活经验给语文课堂增添了无穷的活力!
二、教学形式生活化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这是教师必须重视的问题。教师的身份是引导者和参与者,通过对学生学习方向的引导来为他们提供服务。
1.创设生活化的课堂教学环境
在语文课堂中有效运用多媒体设备,是提高教师对课堂把握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对语文教学内容有效展示的方法和手段。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对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课堂情景的创设来说,应该重点考虑对学生生活的贴近程度,只有创设的情景贴近生活,才能帮助学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不断提高自我,积极主动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形成语文能力。
2.用美的文字折射生活的乐趣
小学语文教材是美的载体,它凭借语言文字显现物美、景美、事美、情美和人美,让人通过欣赏富有韵味的语句、段落,唤起美感,对事物的认识有质的飞跃。如教学《桂林山水》一文,可以通过让学生自主学习其中的好词佳句来完成其中的重点内容,再运用上文所提及的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必要的情景展示,帮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桂林山水的具体概念。这样,可以事半功倍,提高教学效果。
桂林山水教学反思范文6
一、阅读教学要以诵读为本。
诵读是一种理解,更是一种积累。古人云:“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读”占鳌头,是我国阅读教学宝贵的传统经验之一,是汉语学习的不二法门。张田若先生曾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诵读,能促使课文“入于目,出于口,闻于耳,铭于心”,深切地感受到语言的音韵美、形象美、情感美和形式美,感受语言所焕发的光彩与神韵。阅读教学自始至终要贯穿“诵读”,一是有层次地读:感知性地读、理解性地读、品味性地读;二是有重点地读:因文而异、突出重点、自主选择;三是有指导地读:顺学而导、想象揣摩、赏析体验。
二、千方百计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积累是运用的前提。语言学习要以积累为主,达到“举一反三”。正如郭沫若先生所说:“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歙驰。”积累语言文字要以教材为轴心,优化习练,让学生熟读成诵,勾画抄写,达成积累;以书报为径线,让学生广泛猎取,摘抄诵读,分类入库,丰富积累;以生活为纬线,拓宽视野,让学生耳濡目染,烂熟于心,促成积累。语言积累必须经历一个理解、感悟、鉴赏、应用的复杂过程,语言积累是一个动态的呈现,它渗透到阅读教学的全过程和各个环节之中。比如《桂林山水》一课有这句话:“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到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教学时既要让学生体悟句子的思想内涵,更要领悟表情达意的奥妙所在,最后让学生熟读成诵,烂熟于心。
三、体悟文章的表达奥秘。
阅读教学要聚焦表达奥妙,引导学生亲近言语形式,把握言语规律,揣摩文本的遣词造句、谋篇布局、表达方式、修辞方式,以及文体特征,紧扣“表达奥妙”探究教学,才能真正增长言语智慧,提升语文能力,形成语文素养。比如《再见了,亲人》一课,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赞扬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排比,表现舍生忘死──“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几个动词短语构成排比句,将朝鲜人民为了志愿军把生命置之度外的可贵品质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反问,突出深情厚谊──“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这反问句态度鲜明,语气坚定,突出友谊的深厚,志愿军将铭记于心,永远不会忘记朝鲜人民的深厚恩情。呼告,饱含真挚情意──“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作者以恳求的语气劝慰,把志愿军对朝鲜老妈妈深深的敬意和难以割舍的离别之情直接抒发出来了。对比,突出爱憎分明──“同志们伤心地痛哭起来,你却把脚一跺,嘴角抽动着狠狠地说:‘妈妈,这个仇我一定要报!’小金花,你是多么刚强呀!可是今天,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你怎么落泪了呢?”一个刚强的孩子,妈妈牺牲时没有哭,而与志愿军分别时却哭了。这种对敌人的“恨”,对志愿军的“爱”形成了鲜明对比,表现了与志愿军的亲密感情。教学时要引领学生体悟运用修辞手法的魅力。
四、强化语言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