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压强实验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气压强实验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气压强实验

大气压强实验范文1

首先是对覆杯实验的两个改进,覆杯实验直观的说明了大气压的存在,实验简单易做是很多教师在课堂演示环节常做的实验,但多年来大部分教师只是按照教材中的方法将实验演示一遍,缺乏创新,对于现在的学生而言已经很少出现老师预料中的诧异和惊奇。由于这个实验主要说明了大气压的存在,而对于大气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演示则不容易成功,因此根据现在孩子的身心特点,对这个实验做了一点改进,改进方法一:实验器材是:果冻杯、硬塑料片(一面固定一段棉线),水。实验过程是:

(1)将果冻杯灌满水,用塑料片把果冻杯杯口盖住,一只手拿住杯子底部,另一只手压住杯口上的明信片,迅速将杯子翻转过来,塑料片不会掉下来,说明了大气压的存在。

(2)将杯子在手中正放,用手将塑料片上的棉线提起,观察杯子竟然没有脱落,被塑料片提了起来,这个实验效果出乎学生的意料,学生会对大气压的大小和方向产生极大的学习兴趣,从而有利于后面内容的学习。这些小的改进实验器材来源于生活,随手可得,让学生感受物理就在我们身边。

对覆杯实验改进二:

需要的实验器材是,一个饮料瓶,一个乒乓球,烧杯和水。实验过程:

(1)将乒乓球置于空饮料瓶口,倒置观察乒乓球由于受到重力作用掉下来。

(2)将饮料瓶灌满水,再将乒乓球放在瓶口,倒置观察乒乓球不会掉下来,说明了大气对乒乓球有一个向上托的力,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

(3)将饮料瓶旋转,观察在任意方向乒乓球均不会掉下来,说明了大气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本实验的创新点:实验器材来自日常生活,实验简单易做,成功率高,学生在玩中就了解了大气压的存在并且认识到大气压类似液体压强一样,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效果好。

在以前的教学过程中,我用实验室配发的马德堡半球模拟仪器做试验,将两个半球对在一起,然后用抽气机将中间的空气抽出,这需要较长的时间;由于仪器老化,半球的密封性变差,使得球内的空气也不易抽尽,导致学生在拉球时不用费很大的力就把半球拉开了,有时因为密封的问题半球内的空气抽了很长时间,学生用手一提,两个半球就分开了;实验成功率不高,不能反映大气压有很大压力的物理事实;而且成本高,不宜做学生实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一直想对这个实验做一些改进,比如如何解决密封性的问题,但是效果一直不好,现在采用以下的方法,简单方便,很好地说明了大气压是很大的这样的一个物理事实。

本演示实验需要的实验仪器是:两个同样大小的不锈钢碗,两个带拉钩的吸盘,硬纸板或为厚度为2mm左右的塑料密封圈,绳子,餐巾纸。具体的实验过程是:

(1)塑料密封圈置于碗的边沿,将餐巾纸放入碗内。

(2)将餐巾纸点燃,当燃烧最旺时将另一只碗紧扣在这只碗上。

(3)用湿抹布给碗降温,待碗的温度降到人手感觉不烫的时候,把吸盘吸在碗的底部。

(4)请两个同学用吸盘上的绳子向左右两边用力拉,体验大气压的大小。

这个演示实验的目的是:说明大气压强的存在,感受大气压力的大小。

实验原理是:纸张燃烧消耗了密封碗中的氧气,并排出了一部分空气,火熄灭后,空气的温度下降,因为空气具有随着温度的下降而收缩的性质,所以碗内部压强小于外部大气压,内外形成压强差,压力差。

这个实验的创新在于:

(1)取材简单,都是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

(2)容易操作,相对于实验室配发的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仪器成本低,成功率高。

大气压强实验范文2

一、对照实验的含义及其重要性

人们为了探索研究对象的某种性质是否存在或预测某种事物的发展变化,设计实验组和对照组,并做到两者除了研究内容外其他条件一致,最后通过对产生的不同结果的分析得出相关结论,这样的实验称为对照试验,又称为对比实验。实验是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有效手段之一,也是初中生进行科学探究、了解未知世界的主要方法,按实验在科学认识中的作用,科学实验可分为析因实验、对照实验、模拟实验。在初中七至九年级的物理教材中,对照实验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照实验教学的有效开展,是培养学生探究技能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对照实验在本节课中的应用及评析

1.导入实验的对照――矿泉水瓶和易拉罐

[实验过程]

(1)矿泉水瓶中倒满温水,再将温水倒尽,旋紧瓶盖,进行冷却,学生观察。

(2)易拉罐中倒入少量的热水,用酒精灯加热,待瓶口出现大量白气时,撤掉酒精灯,冷却,学生观察。

[实验现象]

(1)矿泉水瓶变瘪了,发生形变。

(2)易拉罐变瘪了,也发生了形变。

[实验分析]该实验是两个同种性质的实验,第一个实验是为了说明并不是温水的作用使其发生形变,从而为第二个实验做一个铺垫,使学生回答出排除水使其发生形变这样一个答案,直接进入主题。

2.验证实验对照――覆杯实验

[实验过程](一次性塑料杯)

(1)杯中无水,用硬卡片盖住杯口,倒置观察现象。

(2)杯中半杯水,用硬卡片盖住杯口,倒置观察现象。

(3)杯中装满水,用硬卡片盖住杯口,倒置观察现象。

(4)杯中装满水,用硬卡片盖住杯口,倒置,在杯底戳一小孔,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

(1)纸片掉下来了。

(2)纸片和水一块掉下来。

(3)纸片和水都没有掉下来。

(4)纸片和水都掉下来。

[实验分析]这是多组对照实验,其中(1)是其他实验的一个对照对象,意在说明在重力作用下,物体应下落。(2)和(3)的比较是为了说明“粘”还是“托”。(3)和(4)是突破难点,水是被大气压托住的,但为了说明大气压的存在,我们通常是使一侧大气压变小或排尽。让同学了解其中的道理,老师不需要做过多的说明。此多组对照实验可根据需要,在课堂上选择其中的某一组说明问题。此实验开启了学生的思维之窗,在老师的引导和鼓励下,学生敢于突发奇想,敢于独辟蹊径,敢于标新立异,从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进行想象、比较、实验,使课堂呈现出积极思考、百家争鸣的生动景象,打开了学生的思维视角,拓展了他们的思维。

3.马德堡半球实验――男女对比实验

[实验过程]

(1)女生拉动未排尽空气的两个塑料半球,学生观察。

(2)男生拉动基本排尽空气的两个塑料半球,学生观察。

[实验现象]

(1)女生很容易将半球拉开。

(2)男生费了很大的劲,也没将半球拉开。

[实验分析]这两个对比实验生动、形象,具有可操作性,既验证了大气存在压强,又能说明大气压很大,为过渡到下面测量大气压值打下伏笔。学生在此实验过程中,明显感觉到物理知识的魅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和技能。

实验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探究性实验大多能按照对照性原则进行实验。教师在实验过程中要充分运用课本资源和生活资源,通过对照实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使其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认识科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以上的几组对照实验我都是本着这样的想法,让学生产生思维冲突,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新教材有许多对照实验,扎扎实实搞好对照性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参考文献:

[1]运用对照实验有效提高学生科学探究能力.中学物理.2010(1).

大气压强实验范文3

“大气的压强”是压强概念的巩固和延伸,也为下一章学习“气体浮力”作必要的准备。本节内容是在学生比较熟练掌握了压强,液体的压强的基础上进行的,为某些知识的转移和类比作了铺垫。本章内容的编排是在认识大气压强存在的基础上,步步深入,循序渐进的,因此符合初二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

二、教学目标:

结合学生特点和大纲要求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大气压强,能说出几个大气压强存在的事例。

2.理解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

3.会用大气压强解释简单的现象。

4.知道大气压强的值是托里拆利实验测定,记住大气压强的值约

为105帕。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实验、观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

维,培养学生从实验研究思考获得知识的能力。

思想目标:

让学生掌握由实验探讨物理知识的认识过程,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

点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三、教材重点和难点处理:

1.大气压强的存在是重难点。

依据:教学目的和其在教材中的作用,学生基础和思维水平。

处理:做好演示实验,使学生通过直观现象感知大气压的存在。

2.托里拆利实验及原理是难点。

依据:教材只要求像课本中那样简单说明大气压强支持着玻璃

管内的水银柱就行,而学生难于理解和接受。

处理:利用演示实验与水柱类比突破此难点。

四、教材的看法:

课本以马德堡半球实验引入新课,尽管故事很吸引人,但是由于文

117

中已解释原因,对部分预习过的学生来说,已经失去神秘感,没有

了悬念。如果教师以此实验引入,这部分学生满足于已有的答案,

不能最大限度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因此我采用

取硬币的思考题,由于学生没见过,因此每个同学都积极思考,却

又得不出正确答案,因此好奇心更大,观察实验更仔细、认真。

五、教学方法:

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多媒体、启发式引导等多种教学法。

教学过程中重点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双边活动,每一个结论都

让学生参与探索,教师因势利导。

六、教学过程安排:

为了达到上述的目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激发学生

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一些主要环节采取了以下安排:

1.实验引入新课(约5分钟)

①.出示思考题:

把一块硬币放在平底大盘里,倒上红墨水,刚好淹没硬币,请同

学们把硬币拿出来而不沾湿手。

然后让学生讨论,此时气氛活跃,学生得出各种结论,教师不作

解释,让学生观察。

演示:

把点燃的纸放入杯子,倒扣在硬币附近的盘子里,实验效果明显,

水全被吸入杯子,学生一片惊讶、好奇,这就迅速抓住了学生的

注意力。

②.纸片托水实验:先空杯,再装水,两次实验结果不一样,原

因是什么?

此时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启发学生思考,过渡到本节的学习。

2.大气压强(约15分钟)

①.讲述大气压强的定义。

②.气体与液体类比找出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以及大气压的方向。

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是因为液体受到重力的作用,气体也受到

重力,因此气体也能产生压强;液体具有流动性,因此液体压

118

强的方向是向各个方向,气体同样具有流动性,所以气体压强

的方向也向各个方向。

③.演示纸片托水实验,旋转不同的方向,证明大气压的方向也是向各个方向的。

④.马德堡半球实验。

大气压强的存在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因此要做好演示实验。

首先让学生阅读课文问号,然后师生共同演示马德堡半球实验

(因为实验室的马德堡半球容易漏气,师生共同参与,有利于

教师控制场面)。

接着,师生共同分析此实验的作用:首次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

在。

最后,引导学生分析马德堡半球很难打开的原因。

⑤.学生实验:用皮碗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

提问学生实验时的感觉,以及此实验证明了什么问题。

通过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因

此学生积极思考,乐于接受知识。为了加深学生对大气压强

存在的认识,此时再看一段录象。

⑥.录象演示瓶子吃鸡蛋的实验(即课本图11-4)。

启发学生此实验证明了什么?

教学进行到这里,学生已经完全接受了大气压强存在的事实,

这时教师趁机引导,转入大气压大小的教学。

3.大气压的大小(约15分钟)

由纸片托水实验,知道大气压可支持水柱,换用量筒,发现大气

压可支持一量筒水,那么到底大气压可支持多少水柱,历史上有

人用10米长的玻璃管做实验,发现玻璃管仍充满水,还是没测出

大气压的值,说明用水测大气压不方便。此时,引导学生由P=ρgh

分析得出用密度大的水银来实验,引出托里拆利实验。

①.介绍实验装置。

②.模拟操作过程。

③.录象演示操作过程。

119

④.分析:为什么大气压支持的是76cm高的水银柱?

如果玻璃管上端有进气口,将会出现什么结果?

⑤.演示(用水类比):用两端开口的玻璃管,在水槽中装满水,

用一手堵住一端的开口,从水中把玻璃管提起,让学生观察水

柱。然后把手慢慢松开,让学生观察哪段水柱由大气压强支持。

通过此实验,学生很容易接受哪段水银柱是由大气压支持的,

因此可得出:

P大气=ρ水银gh=13.6×103千克/米3×9.8牛/千克×0.76米=1.01×105帕≈105帕。

⑥.讲述大气压1.01×105帕的物理意义。同时提问学生大气压很

大,为什么我们感觉不到,为什么房子不会被压垮。

4.大气压强的应用(约8分钟)

①.解释取硬币的实验。

②.演示喷泉实验,让学生解释。

本节第一个实验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此时学生已经知道为什么。

但是物理语言的驾驭能力还比较差,此时教师引导学生抓住问题的

关键,规范这类简答题的答法。

喷泉实验,让学生自己解答。

5.小结和作业(约2分钟)

回顾讲解的知识点、研究问题的方法,让学生体会实验是学习物

大气压强实验范文4

【关键词】大气压强;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2)05-168-01

本节课安排在“压强”、“液体压强”之后,“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和“浮力”之前,在知识结构上有承前启后的作用。上好这堂课至关重要。

首先介绍托里拆利实验,它能证实大气压强的存在, 同时又能准确地测出大气压强的数值, 教学中理解并做这个著名实验,很有必要。学生能否理解大气压强的值就等于玻璃管中水银柱产生的压强的值和教师安全又精确地做好实验,是这节课的两大难题。

本节课首先演示马德堡半球实验,提出疑问: 是什么力使两个半球合得那么拢? 讨论后得出, 是大气的压力把两个半球紧紧压在一起的, 进而让学生确信气压的存在。 因为地球周围的大气受到地球的吸引, 即大气也受到重力的作用, 所以大气对浸在其内的物体就有压力、压强。第二,理解大气压强的作用特点。液体有流动性,气体亦有流动性,大气产生的压强与液体产生的压强有没有相同之处呢?

在同一深度, 水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且相等。 同液体对比,演示下述几个实验,验证大气压强是否向各个方向都有。1 向上。 玻璃杯装满水用纸片挡住, 倒立玻璃杯, 纸片不脱落,说明向上有大气压。2.向下。 将剥了壳的熟鸡蛋塞住刚烧过酒精棉球的广口瓶口, 很快鸡蛋就被压进广口瓶中。 说明向下有大气压。 猜想向左、向右是否也有大气压, 如何证实?

让学生通过上述演示实验及日常生活经验得知,在气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第三, 是否有可能使水柱产生的压强刚好等于大气压, 或者说这一段水柱恰好由大气压所支持呢? 回答应该是有可能。 由于大气压向上向下都有, 且同地同时刻是相等的。把试管换成1 米长、2 米长的玻璃管, 科学家就这样不断地换下去, 水柱不断延长, 总会找到某一长度的玻璃管, 它里面水柱的压强恰好等于大气压强的值。 物理学家托里拆利根据液体压强公式p , 由于水密度太小,于是换成地球上密度最大的液体水银。为了纪念这位科学家, 我们把这个实验叫做托里拆利实验。

最后, 演示托里拆利实验, 较精确地测出当地当时的大气压强值。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了解由于大气压的客观存在而产生的现象; 了解生活中利用大气压的现象; 观察跟大气压有关的现象,感知大气压是客观存在的; 通过观察,感知人类是如何利用大气压的; 通过对大气压应用的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鉴于以上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应放在让学生体验大气压的存在及了解大气压的应用上。教学难点则是由学生在学习某一知识或技能时会出现学习障碍所确定。 不同的学生,可能出现的障碍不同。分析知识地位、作用。 可从分析学习内容在教材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来确定是否为教学重点。 例如,“加速度”这一物理量,是联系运动学与动力学的桥梁,必然是教学重点。分析课标,根据对课程标准中的行为动词的界定,判断其是否为教学重点。 例如,在“压强”教学中,课标明确指出,“了解压强的概念”、“理解压强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显然,“理解”比“了解”要求达到的水平更高。分析课题,很多情况下学习内容的标题( 课题) 就明确了将要学习的主要内容,由此可根据学习内容的标题( 课题) 来确定教学的重点。 如“欧姆定律”等。分析例、习题,重点内容的学习要求学生要理解、掌握和灵活运用,因此,教材中一般都配比了一定数量的例习题供学生练习、巩固并形成技能与能力。 所以,分析教材中的例、习题的安排和配制,可以确定教学的重点。分析理论, 这是根据对物理学习理论的分析确定教学重点。 例如,在“自由落体运动”的教学中,应重视科学探究及科学方法教育,让学生体会以伽利略为代表的科学家创建研究自然规律的科学方法,抽象思维、数学推导和科学实验相结合。 分析学情,主要用于确定教学难点,指教师根据往届学生学习理解本节内容的困难程度、知识本身的难易程度、学生已有前概念及学生的理解水平来确定教学难点。

讲完后, 为加深对大气压的理解, 可让学生思考下列问题:

1.若管内水银面上不是真空,在灌入水银时不小心混入了气泡,大气压是否仍等于水银柱产生的压强?

答:显然水银柱会下降,大气压大于水银柱产生的压强

2.若管内装的是煤油或水,要看见类似水银柱的现象,玻璃管需多长?实验中玻璃管的粗细是否对结果有影响?

答:要用压强公式换算,粗细没有影响

3.是否有其它巧妙办法可测出大气压强的值呢?

答:可以用吸盘,测力计等

参考文献:

[1]陈明和.自制教具进行大气压强的实验[J].中学物理,1996.1.

大气压强实验范文5

现将笔者在托里拆利演示实验前的教学过程实录如下,以期得到大家的指点。

一、复习提问

教师:液体内部为什么会有压强?

学生:因为液体有重力。

教师:液体内部的压强有何特点?

学生: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液体内部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深度相同时,液体的密度越大,压强越大。(学生回答的这些内容,均来自课本,而且是以前作为重点来学习的,所以回答得很顺利。这是本节课导入的重要依据。)

二、新课讲解

1.引入

教师:在茫茫宇宙中,我们所赖以生存的这颗蓝色星球—地球,被一层厚厚的大气所包围。如果把大气层比作海洋的话,那么,我们人类就生活在这个海洋的最底层。大气“海洋”的厚度大约有80 km。与一般海洋不同的是,大气“海洋”没有明确的界面,只不过越往上空气密度越小,当高度上升到距地面80 km时,空气变得非常稀薄,已接近于真空了。那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空气有没有重力呢?什么现象可以证明你的观点呢?

学生(思考后回答):空气有重力。不然的话,空气就不会附着在地球的周围,而应该跑到太空中去了。

教师:回答得很好。大气层之所以能“钉”在地球的周围,没有逃逸到太空之中,就是因为空气受到地球的吸引力,也就是说,空气有重力!既然空气有重力,又具有流动性,跟液体类似,空气对“浸在”它中间的物体也应该会产生压力,从而产生压强,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内容—大气压强(板书课题:14.3大气压强),大气压强简称为大气压。

教师:同学们是否感受到大气压力的存在?

学生(互相观望后,摇头):没有。

教师:能猜一下原因吗?

学生:可能是因为大气压太小了,所以我们感觉不到。

教师:同学们猜的也许是对的(未对学生的猜想加以评判,而是对“也许”二字加重了语气。多数学生认为“可能是因为大气压太小了”,这非常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通过后面的一些实验,让事实来改变学生的这种错误观点)。下面,我们研究一下能否用实验测出我们认为非常小的大气压的数值来。

2.演示

在方形玻璃水槽内倒入清水,拿一个两端开口的粗玻璃管,一端用橡皮膜封闭(橡皮膜扎得不太紧,而且用的是绿色橡皮膜,便于学生观察),在演示之前提问。

教师:将玻璃管封橡皮膜的一端插入水中,有何现象发生?

学生:橡皮膜会向上凸起。

教师:为什么?

学生:因为橡皮膜的下面受到水向上的压强。

做演示实验,左手将玻璃管插入水中,可以看到绿色橡皮膜的确在向上凸起。右手端起一杯用墨水染红的水(告诉学生染色只是为了便于观察,其密度与清水密度一样),准备倒入管中,未倒之前,提问。

教师:向管内倒水时,肯定会改变橡皮膜的形状,在我未倒水之前,同学们能预测一下橡皮膜形状的变化规律吗?

学生(思考后回答):如果管内的水面低于槽中的水面,橡皮膜仍向上凸;若管内水面高于槽中水面,橡皮膜将向下凹;如果管内水面与槽中水面相平,橡皮膜应该是平的。

教师:好,我们让事实来评判。

进行演示,发现与学生预测的一样(此时,全体学生无不流露出胜利的喜悦),然后提出新的问题。

教师:在刚才的演示中,我们向管内倒入的是水。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如果我们向管内倒入的不是水,而是水银,那么,倒入多深的水银,才可使橡皮膜的上下压强相等,从而使橡皮膜是平的呢?

学生:(思考一段时间后):当水银的深度是管外水深度的1/13.6时,橡皮膜是平的(由于水银有毒,所以,该演示可做,但未做,而是在黑板上画出了演示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并在图的旁边注明p汞=p水,以加深学生对玻璃管内外压强相等的印象。

图1

3.建立物理模型,设计理想实验

板书:假设某人身高170 km,手里拿着一根长100 km的玻璃管

学生(还未等板书完,便有很多学生大声地指出“纰漏”):老师,您把单位写错了!不应该是千米,应该是厘米!

教师(回头给学生一个鬼脸):老师没有写错,我写的是“假如” 。

然后笔者用粉笔在黑板上快速地勾勒出一幅简笔画(如图2所示):一人手拿玻璃管,站在齐腰深的“大气海洋”中,并向学生作简要的画面说明。学生都会意地笑了—平时,学生非常佩服笔者的简笔画“功底”。

图2

学生:这个人不能站起来!

教师(愕然):为什么?(其他学生也感到诧异。)

学生:没法呼吸!(师生恍然大悟。这时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教师:××同学非常善于思考,能注意从“生活”中发现问题,这也是我们以后在物理学习中应该倡导的。是的,该人若真的想站起来做实验的话,请大家给他想个办法。

学生甲:戴潜水员用的呼吸面罩。

学生乙:拿根长管子,一头插入大气层中,另一头套在鼻子上。

这样的讨论效果很好,一方面活跃了课堂气氛,另一方面使学生对大气层有了直观的理解,也为学生理解大气压强奠定了基础。

教师:同学们出的这些“怪招”非常好,也是较为实用的。假如这位“高人”(学生笑了)将手中的100 km长的玻璃管在大气层之外用橡皮膜封住一端,然后管口朝上插入大气层中,同学们想象一下,将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学生(不加思考地):应该与我们刚才做的演示一样,橡皮膜向上凸起。

教师:同学们再思考一下,能否用刚才我们演示的方法,测出某地大气压的大小?应该怎样来做?

学生(思考后回答):将玻璃管有橡皮膜的一端从大气层之外一直插到地面附近,然后从上端向玻璃管内倒水,当橡皮膜变平时,就说明管内水的压强与管外的大气压强相等,用刻度尺量出水的深度,就可以算出大气压。

教师:××同学的方法大家说好不好?

学生(齐声回答):好!(教室内响起热烈的掌声)

教师:该方法不是一般的好。应该说是非常的漂亮!(有学生小声说:可惜没有这么高的人)同学们,在做这个想象中的实验时(告诉学生,这样的实验,物理学中称之为理想实验,这也是研究物理问题的一种方法),如果不小心玻璃管上方进入了空气,对实验有没有影响呢?

学生:应该会有影响吧,因为管内若进入空气,管内也有大气压强了,管内水的压强将小于管外的大气压强。

教师:你的分析是正确的。看起来,我们想象中的这位“高人”,想用这根长管子测量大气压的话,管口只能在大气层之外,绝不可以倾斜而让外面的空气进入。同学们再估猜一下,向管内倒多高的水,橡皮膜才会变平呢?(这个问题较难,学生很难估测出来。)猜不出?好,我再换一个新的问题:水柱的高度会不会等于80 km?

学生:肯定不会!应该比大气层的厚度小得多。因为空气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小得多。

教师:大家的观点非常正确!我告诉大家结果—当水柱的高度达到大约10 m时,管子下面的橡皮膜就变平了。(惊愕的表情写在学生的脸上,大家议论纷纷:太大了吧。)对这个结果同学们大都持怀疑态度,与我们开始的猜想差距甚大,10 m深水的压强确

(下转页)

(上接页)

实很大,它相当于五六个人摞在一起,摆成“人塔”对地面产生的压强!好,我们马上就通过实验来告诉大家。还是回到刚才的问题讨论,若10 m高的水柱能使橡皮膜变平的话,如果换成水银,其高度大约是多少呢?

学生(思考后回答):应该不到1 m,因为水银的密度是水密度的13.6倍。

教师:“高人”用100 km长的玻璃管做实验来测量大气压,如果在管中注入水银的话,水银柱的高度还不足1 m,管子这么长,既不方便,也是一种浪费,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能不能将该装置上面没有水银的空管用锯锯掉,单留下面1 m长的短玻璃管来测量呢?若可以的话,那岂不方便多了?

学生:不可以,上面的管子锯掉之后,外面的空气就进入玻璃管了。

教师:有没有一种方法,既可以锯掉上面的玻璃管,又不让外界的空气进入呢?

学生甲:用纸堵住锯开的管口。

学生乙:用高温将锯口烧化,焊接住。

教师:我们不如取根一端封闭的玻璃管了。既然用1 m长的玻璃管就可以做此实验,我们就没有必要去劳驾“高人”,咱们“常人”在大气层“海洋”的最底层也应该能做此实验。好,下面我们来进行该实验。

板书:托里拆利实验。

接下来让学生观看托里拆利实验的演示录像。与本节课相关的一些演示实验,诸如“覆杯实验”“瓶吞鸡蛋实验”等,均放在了托里拆利实验之后,用来加深学生对大气压的理解。

大气压强实验范文6

一、压强

1.压强:(1)压力:

①产生原因:由于物体相互接触挤压而产生的力。②压力是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③方向:垂直于受力面。

④压力与重力的关系:力的产生原因不一定是由于重力引起的,所以压力大小不一定等于重力。只有当物体放置于水平地面上时压力才等于重力。

(2)压强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一个物理量,它的大小与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有关。

(3)压强的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

(4)公式:p=f/s。式中p表示压强,单位是帕斯卡;f表示压力,单位是牛顿;s表示受力面积,单位是平方米。

(5)国际单位:帕斯卡,简称帕,符号是pa。1pa=ln/m2,其物理意义是:lm2的面积上受到的压力是1n。

2.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1)增大压强的方法:①增大压力:②减小受力面积。(2)减小压强的方法:①减小压力:②增大受力面积。

二、液体压强

1.液体压强的特点

(1)液体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2)同种液体中在同一深度处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

(3)同种液体中,深度越深,液体压强越大。 (4)在深度相同时,液体密度越大,液体压强越大。

2.液体压强的大小

(1)液体压强与液体密度和液体深度有关。

(2)公式:p=ρgh。式中,p表示液体压强单位帕斯卡(pa);ρ表示液体密度,单位是千克每立方米(kg/m3);h表示液体深度,单位是米(m)。

3.连通器——液体压强的实际应用

(1)原理:连通器里的液体在不流动时,各容器中的液面高度总是相同的。

(2)应用:水壶、锅炉水位计、水塔、船闹、下水道的弯管。

三、大气压强

1.大气压产生的原因:由于重力的作用,并且空气具有流动性,因此发生挤压而产生的。

2.大气压的测量——托里拆利实验

(1)实验方法:在长约1m、一端封闭的玻璃管里灌满水银,用于指将管口堵住,然后倒插在水银槽中。放开于指,管内水银面下降到一定高度时就不再下降,这时测出管内外水银面高度差约为1900px。

(2)计算大气压的数值:p0=p水银=ρgh=13.6x103kg/m3x9.8n/kgx0.76m=1.013x105pa。所以,标准大气压的数值为:p0=1.013xl05pa=1900pxhg=760mmhg。

(3)以下操作对实验没有影响:

①玻璃管是否倾斜;②玻璃管的粗细;③在不离开水银槽面的前提下玻璃管口距水银面的位置。

(4)若实验中玻璃管内不慎漏有少量空气,液体高度减小,则测量值要比真实值偏小。

(5)这个实验利用了等效替换的思想和方法。

3.影响大气压的因素:高度、天气等。在海拔3000m以内,大约每升高10m,大气压减小100pa。

4.气压计——测定大气压的仪器。种类:水银气压计、金属盒气压计(又叫做无液气压计)。

5.大气压的应用:抽水机等。

四、液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