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调研报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红色文化调研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红色文化调研报告

红色文化调研报告范文1

示范调研 周密部署 科学谋划

此次调研由重庆新课堂教育机构牵头,成立了以重庆市教育评估院专家担纲组长,重庆知名特色学校校长为骨干力量的四个专家指导小组。在此轮调研工作开展前,项目办已对项目学校开展了教师、学生、家长共约2万人的特色学校建设专题问卷调查,完成了信息采集;并于2012年12月17日至19日提前完成了对赤水市、习水县两地的示范性调研。

在充分借鉴习水县、赤水市示范调研宝贵经验的基础上,3月3日,四个专家指导小组及项目办人员(共33人)从重庆出发,齐头并进,全面投入项目学校展开基线调研。

全面入校指导 突出调研实效

本次调研是项目启动以来开展的首轮全面入校指导,取得了积极有效的实质性效果。倡导“学术引领、方向定位”,为项目学校的特色创建工作奠定了扎实基础,也标志着遵义全面优质化教育升格迈开第一步。

一张白纸,更容易描绘美丽的图画

3月4日早晨,专家指导小组(正安县)在冉孟凯组长的带领下,踏入正安三小的校门,校长王杰迫不及待地向专家们表达了内心的期盼,以及特色学校创建工作的难点:这是一所新办学校,由原正安七中校址改建而来,从创建到现在只有短短半年时间,无论学校历史还是校园文化都是空缺,在“特色学校”领域就像一张白纸,无从落笔,各项工作都想抓,但又不知从何抓起。

专家组认真聆听了校长汇报,又与中层干部和骨干教师代表广泛交流,在深入了解学校实际情况以后,给予初步建议:特色学校建设不是要放弃其他工作,而一定是建立在全面优质化常规基础之上的教育升格,同时强调,特色学校创建是挖掘优势资源、提炼文化内涵的过程,关键是要形成统一价值取向,这并不取决于学校历史的长短。

打通文脉,传承民族文化

3月4日早晨,专家指导第3小组(务川县)在熊知深组长带领下来到务川县第一小学。作为在当地具有良好示范、引领作用的学校,其追求高质量办学为出发点,以“培养‘合格+特长’的学生,创建‘规范+特色’的学校”的办学理念得到了专家组的充分肯定。

专家组组长熊知深提出在这样一个具有深厚民族文化历史积淀的少数民族地区,要大力继承、弘扬和发展仡佬族文化,打通文脉,把特色学校建设定位与民族文化结合起来,使学校内涵文化得到持续性、深度延伸发展。

“尚读教育”,从理论走向课堂实践

3月5日,专家指导小组(红花岗区)在胡方组长的带领下,来到了红花岗区丰乐小学。在特色学校建设方面,专家们初步给予以下三点建议:首先,建议将“尚读文化”更名为“尚读教育”,拔高理论高度;其次,建议将“尚读”贯彻落实到课堂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第三,围绕“尚读”开展了征文、劳动、体育、科技等各方面活动,除了丰富活动的形式和类别,还要做到理清主线、亮点突出,实现个性与多元发展兼具。

“五心”教育,共创特色中的特色

在钢铁战士、传奇教育人物汪小洋校长的带领下,专家组一行首先参观考察了余庆城关中学的校园环境、教学设施和文化氛围,认真听取汪校长的特色学校基础工作汇报,就学校的办学理念、发展思路、教学经验等问题与学校领导班子和骨干教师进行交流和讨论,客观分析了城关中学发展中的优势资源和存在问题。

各美其美,由细节引发的文化探讨

在道真自治县的民族中学, 几位专家在参观学校时,都不约而同地关注该校文化的各个细节,并详细询问了学校围绕“传承民族文化、促进大团结”办学理念的具体工作,对《神奇的道真、美丽的家园》校本教材等工作大加赞赏,同时也指出学校在凝炼民族特色文化方面的不足,建议珍视民族特色这一发展机遇,迎难而上,发掘优势资源,创建特色文化内涵。

塑造精品,从办学理念上下工夫

在汇川区工农小学的调研中,专家组特地走进学校教室,融入教学课堂当中,并观看了学校的工作展板。熊德雅组长一方面对工农小学高度赞赏,另一方面提出塑造精品的要求,要求在未来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和改进教育策略,关注细节,做到文化建设有亲和力,理念呈现有说服力,校本课程改革有表现力,从而逐步提升为特色学校建设的精品质量。

寻根溯源,运用科学的分析方法

湄潭实验小学叶校长巧妙结合SWOT分析方法,对学校优劣势进行全面剖析,得到专家组的肯定。专家组邹勤校长等初步建议:学校首先应该从的环境中突破自我,同样需要科学合理地运用分析方法,结合现有文化素材来找准自身定位。至少有一条捷径,那就是对学校文化历史追根溯源,如与浙大的文化往来,又如当年和发生的故事,深度挖掘其中的文化内涵。

亮点纷呈 项目建设稳步推进

红色文化调研报告范文2

【关键词】行思教育;质量提升;校本管理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53-0038-02

【作者简介】仓定志,盐城市第一小学教育集团(江苏盐城224005)副校长,高级教师,江苏省数字特级教师,“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第三批培养对象,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

江苏省盐城市第一小学从学校校本文化实际出发,基于对教育理想和管理智慧的个性化追求,提出了“行思教育”的办学主张,以“促进师生发展而行思”为核心思想,通过行思课程、行思研修、行思管理的实施,为全面提升教育质量找到了一条智慧路径。

一、行思课程:凸显学生本位的个性发展

质量的落脚点是学生。学校把“以质为本”作为发展内核,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个性差异,积极整合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和研究性课程,彰显生本课程建设的个性。

1.文化课程走向多维立体。

一是提升“四色文化”融合度。在“四色文化”基础上开发出系列教材《红色童心》《金色童年》《绿园新语》《银滩情韵》,建成与之相辅相成的“四色文化馆”。二是扩大“四力行动”覆盖面。坚持“和谐德育”理念,确立“引领儿童价值成长,提升个体生命质量”的德育内核,提炼出“感爱力、自信力、耐挫力、自控力”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支点。三是探索“四建阅读”创新点。创建阅读基地、组建阅读社团、搭建阅读平台、塑建阅读品牌,形成立体式、网络化的教育环境,探索出适合学生课外阅读的课堂模式与指导策略,深入推进书香工程建设。

2.活动课程走向整体联动。

一是突出“少儿社团”建设。从学生的主体要求出发,强调“学生需要”,把少儿社团这一崭新的文化载体建设为亮点工程。二是丰富“五节两周”内涵。已连续举办了十二届校园读书节、数学节、英语节、艺术节、体育节和科普周、节能减排行动周,打造出独具魅力的校园节日风采舞台,极大地激活了学生的活动天性,奠定了学生阳光成长的基石。三是探索“综合实践”范式,持续推进综合实践课程改革。各年级活动有方案、有过程、有反思、有报道,动静结合、校韧饨岷稀⒔逃活动与学科教学活动相结合,多个品牌活动项目深受广大师生的欢迎。在前期“1+1+X”自选课程试点的基础上全面探索出各年级综合实践范式,目前正尝试研发综合实践校本教材。

3.特色课程走向自主创新。

近年来,我们紧紧立足学校优势项目,在做精、做优、做强上下功夫,使得校园足球、科技教育、艺术教育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具有一定的领先地位。校园足球捷报频传,科技教育独领,艺术教育芬芳满园,学校被评为“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江苏省艺术教育特色学校”,在江苏省第五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我校有两个节目荣获一等奖并参加全省优秀节目展演。

二、行思研修:践行师本自觉的研修方式

质量的起源地在教师。优质师资团队,是学校核心竞争力之所在。我们积极打造以教师为本的研修模式,营造教师个人成长、发展、自我实现的良好环境,为教师成长提供广阔的平台,让教师研修走向自觉。

1.完善团队化发展机制。

以学科组团,由名师领衔,借核心带动,求共同发展,在集团化办学背景下流动的教师群体中,形成稳定的专业发展力量。一是做实教师社团。立足市级、校级“名师工作室”,完善“校区学科中心组―校级名师工作室―市级名师工作室”的三级名师发展机制,同时充分发挥“半亩方塘”读书社、“智慧树”数学俱乐部等教师组织在教师团队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统筹推进各校区、各学科的教师团队化发展。二是做新教研平台。利用校园网站,突破时空界限,组织开展“相约周六”网络论坛、“校区同台”在线沙龙等研讨活动。三是做活教研策略。举行“校际合作教研”,实施“项目集体攻关”,在凝聚教师合力的基础上促进集团师资素质的整体提升。

2.打造品牌化学科基地。

集团统筹,在各校区成立了相应的学科基地,牵头举行各年级各学科的合作教研,通过教材研读、课堂观摩、问题研讨、微型讲座等形式,促进校区、教师间的学习与交流。在江苏省教研室和省教育学会小学数学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的江苏省小学数学特色教学交流研讨会中,我校以《关注基本活动经验促进师生共同发展――行思课堂・数学教学》为题作了经验交流,以“小学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研究为突破口,构建“行思课堂”五步教学模式等方面取得的成果引起与会专家代表的广泛关注。

3.开辟共享式资源空间。

深入推进教育现代化,科学统筹安排并整合物力、财力资源,均衡配置到各个校区,确保各校区各类硬件资源达到比较先进的水平。优化校园网络环境,践行“互联网+教育”理念,以“一库四室”建设为龙头,不断创新实验室应用、江苏省“E学习”项目试点研究,保证各种教育装备的高效运行和各类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为“智慧校园”建设提供基础保障。“一库”是指学科精品资源库,“四室”是指电子备课室、特色项目室、名师讲课室和互动论坛室。在这样的平台中,教师把优质课例资源,包括典型教案、网络课件、备课资料、优秀题型等上传供大家分享与研究,同时又有效构建出教学研究的互动空间。

三、行思管理:完善校本特色的调控体系

质量的加速器是管理。我们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和操作策略,形成具有校本特色的质量调控体系。

1.立足教学常规的基准。

让教学管理制度先行,建立健全集体备课、听课评课、教学研讨、教学常规、教研组工作等制度,深入推进“教师阅读促进工程”“教师基本功提升工程”等,为规范教学行为、提高教育质量提供保障。尤其是抓实、抓新、抓优“教学五认真”,重点是推行“五步电子备课法”。五步即教材解读―个人主备―资源共享―个性设计―教后反思,一人主备,全体交流,所有过程全部在网上实现,所有教案均上传至各年级备课室。下一轮的备课教师在此基础上再作取舍、补充和完善,有效发挥了资源的叠加效应。

2.把准科学评价的基点。

制定《实施素质教育考核评估细则》《学科学业评价体系》等全面的、可操作的教育质量标准与评估体系,完善教学质量调控制度和教学信息反馈制度。从有效教学的需要出发,推行“四活化”检测规范,即活化命题方式、活化检测方式、活化检测内容和活化评价方式。改学校命题单一模式为多元综合模式,将笔试与口试、听力、动手测试等相结合,将学生自测、互测与教师检测相结合。推进学科能力抽样检测,成立各学科质量监控组,制定所有学科能力检测方案和标准,跟进各学科教学过程,在期中和期末对音、体、美、信息、科学等学科均组织抽样检测。对于学困生,各教研组都建立档案袋,填写跟踪表,详细记录学习情况,及时补差与辅导。

红色文化调研报告范文3

(一)

在改革开放的三十年里,我们曾经历过1984年以广东珠江台为模式的系列台改革,1992年以上海东方台为代表的都市台改革,1993年以北京台为首的专业台改革,这是中国广播界思想大解放的标志和印记。从此,我国的广播传媒业焕发了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在区域壁垒成为制约广播发展瓶颈的情况下,广播人应奋发作为,实现广播的跨越式发展。曾经引领中国广播改革的排头兵广东人民广播电台,为了进一步加快发展,拓展生存的新空间,他们大胆地把“珠江模式”创新为“岭南思路”,认定只有打破地域界限,走联合发展的道路,才能真正把广播做大做强。近年来,广东人民广播电台积极地整合广播资源,以资产为纽带,跟广西梧州电台合作,开始实践“泛珠三角广播网”的大胆构想,实现跨区域的大传播。这种跨地域的合作,既达到了各地电台的优势资源互补,提升了市场竞争力,又开拓了新的发展空间,实现了资源的增值开发,从而共同做大市场,共享双赢或多赢。

广东人民广播电台敢于打破区域壁垒,整合资源,走联合发展的道路带给我们的启示是多方面的,值得我们去学习去探索。杭州西湖之声借鉴广东人民广播电台的经验,和区(县)级的余杭电台进行区域整合的尝试,各自优势互补,前景十分光明。“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善于学习借鉴,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这是赢得发展先机的取胜之道。当下,我们应该去积极打造江西大交通广播网,实现省、市区域交通广播联网的架构。可以先在赣西铺开,以宜春、新余、萍乡3市为试点城市,着手进行,取得经验后逐步推进。编织一张全省联合的大交通广播网,早日实现同频覆盖全省高速公路,不换频率,一听到底,便利出行,把广播传播的效应最大化。

(二)

当今社会是一个崇尚品牌的时代,“认牌购买”“认台收听”是其特征之一。衡量一个传播媒介有没有知名度和影响力,主要看它有没有叫得响的强势品牌,打造品牌节目是产业化的必然趋势。在广播步入专业化轨道的背景下,针对市场需求,进行品牌打造能够强力提升广播的核心竞争力。

不妨以辽宁人民广播电台打造《娱乐双响炮》节目为例。他们从对节目的策划、内容、形态的创新入手,同时抓好节目的制作、推介、营销等环节,把《娱乐双响炮》节目做成了一个文化产品,结果一“炮”打响。在受众市场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后,他们又借鉴企业产品生产、包装与营销的模式去培植它、维护它,使之成为品牌节目。2003年《娱乐双响炮》正式申请了国家商标注册,现在,辽宁人民广播电台充分挖掘利用《娱乐双响炮》品牌节目的商业价值和市场形象,组合利用,多种经营,拉长了“产业链”,仅2007年就带动广告创收360多万元。

从精品到名牌再到品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应当摒弃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静观业界风云,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取人之所长为己所用,打造出能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叫好又叫座的品牌节目。江西人民广播电台新闻频率正在积极调集精兵强将,集中优势兵力,倾力把《政风行风热线》打造成

一档在受众中间有较高知名度、依赖度、忠诚度和公信力的品牌节目,办出自己的特色,办成精品,发挥品牌的效应,在党委、政府和群众之间架起一座理解和沟通的桥梁,为富民兴赣增添光彩。

(三)

江西既有闻名遐迩的红色文化资源,又有独特的人文景观,自古就赢得了“唐宋家,江西占三家”的殊荣。欧阳修、王安石、曾巩等历史名人光照千秋,历史上有影响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画家如熠熠星光穿越时空依旧璀璨夺目。今天,赣鄱大地建设和谐富庶的新江西更需要见贤思齐,汲取先辈的智慧创造性地工作,书写属于当代江西人的骄傲。江西人民广播电台正在有计划地安排一些历史上有影响的江西名人的故事进行创作、演绎,做成《江西名人系列》长书,分部分集制作,力求声情并茂,可听性强。初步选定的名人有王安石、解缙、朱熹、山人等,节目样式有小说连播、评书和广播剧等,立足江西,全国发行。现在这项文化产业工程在有条不紊的进行。江西人民广播电台里还专门成立了江西红瑶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为江西人民广播电台文化产业发展搭建了一个重要的平台。该公司正在积极寻求与省内外知名企业合作,以红色资源作为创作的对象,将打造一批红色文化精品,流传于世。

在业界有学者认为,当原有“蛋糕”因瓜分所剩无几的情况下,积极地去寻找新的“蛋糕”,这才是明智之举。眼下,广播正在步入第二个大发展时期,推进广播传媒业加快发展的举措还有很多。例如以高科技为手段,让新兴媒体与传统广播相结合,不断拓展广播新的生存空间;继续办好电台的社会职业技能培训工作,使之成为省级电台经济增长的新亮点等等。

(四)

继续解放思想,广播改革发展的关键还是观念的改革和更新。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必须勇于打破旧体制桎梏,借鉴国外广播发展的有益经验,创新适应广播事业建设和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逐步将管办分离,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建立起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顺应国际发展潮流的广播管理体制机制。要知道没有节目体制、管理机制、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等方面的改革,广播的发展机制是不完善的、不配套的。有所变革,才会有所创新。广播发展的着力点在于找准原动力,寻找到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积极性、创造力的方法和机制。在用人机制上,要把竞争引进到各个频率各个岗位,贯穿于整个广播运行的各个环节。多少年来,我们只讲竞赛,不讲竞争;只讲风格,不讲优胜劣汰,这都是思想不够解放的表现。有个别人像天天撞钟的和尚,觉得日子还能过得去,不必庸人自扰。更有甚者,还有部分人感觉自己是主流媒体,缺乏危机意识,无心于外面世界的风云变幻。这是一种小富即安、固步自封的心态。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只有继续解放思想,大刀阔斧地改革我们现有的节目体制和管理机制,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在工作中我们要创立尽可能平等的竞争条件以及制订公平的竞争原则,在分配制度上,充分运用经济杠杆的作用,拉开收入差距,激励工作干劲,不拘一格选用人才,营造宽容和谐的人文环境,形成谋事干事的良好氛围。“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广播事业发展需要人才,特别是需要各个领域里的领军式人才。人才是事业和产业发展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队伍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媒体的发展和竞争力。我们要加快建立人才培养机制,努力营造一个有特色的人才生态圈,使各类人才创业有机会,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充分发挥人才在最佳时机的最大效应。同时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工作,提高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打造出一支适应新时期广播事业发展的高素质队伍。

综上所述,继续解放思想,推动科学发展,是一个不断奋勇登攀,不断追求卓越的过程。我们只有继续解放思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自觉做到在不折腾中前进,在不大起大落中发展,在求真务实中见成效,在奋发有为中崛起。

(作者单位:江西人民广播电台)

栏目责编:胡江银

参考文献:

1.白玲:《联合发展――广播跨越式发展的创新之路》,《中国广播》,2006(11)。

2.王庚年:《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人才发展战略思考》,《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8(3)。

红色文化调研报告范文4

旅游景区是吸引和刺激消费者外出旅游的核心要素,是旅游产品的核心。从全国范围来看,截止目前,我国A级旅游景区数量已经达到10300多个,其中5A级旅游景区数量已达到259家。数据显示,全国景区景点中A级景区10300多个,其中包括5A级259个、4A级3034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300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26个,旅游休闲示范城市10个,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110个,在建自驾车房车营地900多个,全国通用航空旅游示范基地16个。景区的数量不可谓不多,但是很多景区品质一般,服务观念落后,接待量逐年下滑,成为地方旅游业的“鸡肋”型产品。如何提高景区服务质量成为现下景区管理的热点问题,那么要想提高景区的服务质量就必须了解景区服务质量都包括哪些内容。

一、景区服务质量的内涵

旅游景区服务质量是指利用设施、设备和产品所提供的服务在使用价值方面适合和满足客人需要的物质满足程度和心理满足程度,也是客人在旅游过程中享受到服务劳动的使用价值,得到某种物质和心理满足的一种感受。旅游景区服务质量的内涵具有很强的综合性,总体来说包括两个方面即有形的服务质量和无形的服务质量。有形服务质量主要指景区内的服务设施设备、环境与卫生、景区交通、景区标识系统和安全状况。无形的服务质量主要包括服务人员的态度、服务水平、人性化服务等。有形服务质量是保证景区服务总体质量的物质基础,而无形的服务质量则是提高景区服务质量的重要保证。

二、景区服务质量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部分景点服务设施和设备陈旧、不齐全,日常管理不不善。

景区服务设施和设备随着时间的推移要不断的整修和更新,从而保证其使用的方便性、安全性。同时景区景点的服务设施也要根据消费者的需求不断的增添,才能保证能够满足旅游者需求。而一些景点的服务设施设备几年来一直不变,可以说是“一劳永逸”,不仅设备陈旧,而且不能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增添新的服务设施,也不能保证其使用的安全性。对景区来说,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较偏,远离县城,地势较高,造成了电力系统、网络系统的不完善,因此景区经常性地停电造成一些设备的耗损过度,存在不安全因素之多。随着区域交通条件的便捷和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如果景区还是本着“皇帝的女儿不愁嫁”的观点来管理和经营的话,必将被那些服务到位、设施过硬,独具特色的其他景点所取代。

(二)景区设施设备缺乏创新,文化旅游开发力度不够

xxx景区是被国家认证的国家4A级旅游景,是集观光、休闲、度假、科学考察于一体天然风景区,境内自然景观奇特,人文历史悠久,红色文化厚重,民风民俗淳朴。特殊的地理条件造就了乾坤湾景区独特的自然风光,这是吸引国内外游客前来旅游观光的最大亮点,但仅仅依靠自然景观无法满足游客观光旅游的高品质感受。如何留住游客,如何让游客在观光的同时能更好地感受陕北的传统文化和体验游玩的激情,这应该可以作为景区提升服务水平的参考。就目前来说,景区内现有的游玩项目受自然条件及基础设施条件的局限,很大程度上无法满足游客的需求,降低了游客对乾坤湾景区游览的旅游感受。另外,美丽乡村旅游的开发还不够成熟,也不利于游客近距离地感受体验陕北的传统文化,这也是对资源的一种浪费。

(三)工作人员服务意识差,服务操作不规范、分布不均匀

做为县属国有企业,景区的服务人员服务意识不到位,服务主动性不强,服务随意性强,往往是游客有问题找不到相关的工作人员,导致整个旅游过程的遗憾。很多服务人员缺乏主动服务的意识,将工作当作完成任务,抱着得过且过的态度,对工作敷衍了事。有些讲解人员,业务不熟练,缺乏严格正规的专业培训,对景点和历史遗迹的解说,不够准确和详细,对游客提出的问题不能清楚明白的回答。由于景区占地范围较广,工作人员有限,讲解、安保活动范围有限,这无疑就降低了服务质量,尤其对那些自助旅行的散客,就更不方便了。

(四)景区信息资源匮乏

做为一个4A级景区,我们在智慧景区项目建设这一块还不够成熟和完善,向游客提供的信息不足,游客明显处于信息劣势的境地。旅游者往往通过一些旅游网站来了解景区信息,对于景点实时信息,例如景点天气、客流情况、旅游途径、酒店住宿情况等了解不多或无法了解,使旅游活动带有一定的盲目性。

三、提高景区服务质量的途径

(一)景区配套设施人性化

景区配套设施的建设要充分考虑到游客的需求,在充分调查游客对景区的行为需求模式之后,合理的进行景区配套设施的建设。首先景区配套设施建设要满足游客游览的方便性要求,服务范围全面,设施分布合理。包括景区洗手间的分布、紧急就医点的分布、直饮水设施的分布等。以峨眉山为例,该景区不仅退出了以“六免费”为主要的“温馨工程”,管委会还设立游人服务中心,开办临时幼儿园,设立几十个咨询投诉服务点,使游客的问题和困难都能及时得到解决,让游客在峨眉山“吃得舒心、住得安心、游得称心、玩的开心。”其次景区配套设施建设要考虑到游客体验的直接性,例如景区道路的设计、观景台的设计、亭台水榭的设计都要考虑到游客和景观接触的直接性,让游客能够体会到与景观融为一体的感觉。

(二)加强景区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建设是根据景区管理、保护与发展的需要而提出来的,信息化建设需要将所有可以在景区应用的信息技术都纳入了框架体系之中。比如,网站、办工自动化、监控系统、售检票系统、电子显示屏、停车场车位自动识别系统、VR虚拟游玩 等。所以说,信息化建设就是要将一切可利用的信息技术与景区的保护、管理、服务、发展等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提升景区工作的信息化水平,整合景区资源,实现信息共享,创新管理模式,实现景区运营过程中的有效管理和严密监控,景区信息化实现后,将使景区的管理步入以信息带动管理、以信息促保护、以信息增效益的良性循环轨道,从而提高景区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达到提升景区整体发展水平的目的。景区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其中建立独立的景区门户网站是直接面向游客、服务社会的一个重要系统的窗口。乾坤湾景区目前正在积极为创5A级景区做准备,信息化建设是一个重要的加分项目。不久的将来,人们的生活马上要进入5G 的时代,到那时,网络的应用将更加发达,我们景区的建设也要与时俱进,紧跟时代的潮流,快速迈入高速信息化时代。此外,还要与旅游中间商建立良好的关系,增加景区产品的销售渠道,例如旅行社、酒店、航空公司、火车站等。

(三)加强景区制度化建设

完善景区制度化建设是景区标准化管理的一个重要前提,包括明确景区保护开发制度标准、景区经营制度、景区人员管理制度、景区游览设施及辅助设施建设维护制度、景区安全保障制度、景区节能环保制度、景区服务质量评价体系等等。使景区从传统的经验化管理模式逐步向科学化管理转变。让制度成为景区管理的依据和准则,减少管理中的随意性。制度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景区管理人员多借鉴国内外景区成功的管理经验,总结过去的管理得失,使景区的制度化建设既能跟的上时代的步伐又能贴合景区景点的实际情况,有很强的可能性,不让制度成为一纸空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