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师职称评审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工程师职称评审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工程师职称评审论文

工程师职称评审论文范文1

根据《浙江省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工作实施细则(试行)》(浙人专〔〕351号)精神,为做好我市2013年度建工城建专业工程师资格评审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申报范围和对象

在全市企事业单位中从事建工城建专业的专业技术人员。任职资格的资历一律计算到2013年12月底,在此期限内已到达退休年龄的,除按规定经批准延长退休年龄者外,不列入申报范围。

二、申报条件

(一)在企业从事建工城建专业技术工作的在职人员,申报工程师资格,按照原市人事局、市经济委员会、市建设委员会和市政府农村工作办公室《关于印发<宁波市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工程师申报条件(试行)>的通知》(甬人专〔2010〕69号)执行。

(二)在事业单位工作的建工城建专业技术人员(含事业编外人员)按以下规定执行:

1.正常申报条件

具备下列学历、资历条件之一者,可正常申报工程师资格。

(1)获得硕士学位,从事建工城建专业技术工作满2年或取得第二学士学位,担任助理工程师职务满2年。

(2)获得学士学位或大学本科毕业,担任助理工程师职务4年以上。

(3)大学专科毕业,担任助理工程师职务4年以上。

2.破格申报条件不具备规定学历担任助理工程师职务4年以上,或具备规定的学历担任助理工程师满3年不满4年,具备下列条件的2条及以上,可以破格申报工程师资格:

(1)获县级以上科技进步奖项目的完成者;或获省厅技术进步二等奖以上项目的主要完成者;或获本专业市级以上奖项(“甬江杯”、市优秀勘察设计一等奖、“市标化工地”等)的主要完成者;或获本专业县级两项工程质量奖、标化工地的主要完成者。

(2)任现职以来被评为市级以上(含建设系统)专业工作先进工作者、优秀项目经理;或被评为县级以上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优秀党员(指党委、政府颁发的奖项,不含年度考核优秀)。

(3)主持本单位相关业务技术工作3年以上;或长期(指满10年以上)在基层第一线工作并取得工程类相关专业执业资格证书,如二级建造师、二级建筑师等。

(4)从事本专业工作满20年以上;或具有中专学历,从事本专业工作满15年以上。

(三)计算机应用能力考核要求。在事业单位工作的申报人员,凡年龄在45周岁以下,申报评审工程师资格,须获得3个科目(模块)的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成绩合格证书;在企业工作的申报人员,按照甬人专〔2010〕69号文件执行。计算机免试按浙人专〔〕351号文件规定执行。

(四)职称外语要求。职称外语要求按甬人专〔2007〕36号文件规定执行。在企业工作的申报人员,按甬人专〔2010〕69号文件规定执行。

(五)继续教育按甬政办发〔2002〕150号文件规定执行,对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实行学时管理,在一个继续教育周期内不少于72学时(含公共课和专业课)。

(六)公示要求。所有申报人员的申报材料均须公示,具体要求按甬人专〔2004〕32号文件执行。

三、面试要求

凡破格申报、越级申报、直接申报、特殊申报的人员,均需参加评委会组织面试。

四、材料报送及要求

为确保评审推荐工作顺利进行,送审的材料必须真实规范,材料中的论文、学历证书、专业技术资格证书等应提供原件,材料中的证书提供复印件时,须由单位人事干部负责验证后,在复印件上签名,加盖单位公章,县(市)、区申报的材料需经当地人社部门审核盖章,市属单位由行政主管部门审核盖章。对在申报过程中有弄虚作假行为的人员,从评审次年起3年内不得申报高一级专业技术资格,已参加评审取得资格的取消其评审结果。送审材料具体要求是:

(一)专业技术人员技术业务档案(包括任期内年度考核材料1套);

(二)《专业技术人员任职资格评审表》(需贴照片),一式3份,另备二寸正面免冠近照1张;

(三)《推荐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人员情况综合表》(A3纸打印)一式30份,并须加盖公章;

(四)《推荐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对象名册》1份,另报电子文档;

(五)任现职以来专业工作总结1份;

(六)任现职以来能够反映本人专业水平的业绩材料;

(七)任现职以来撰写的论文;

(八)破格申报和特殊申报人员,需填报《破格(特殊)推荐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审查表》一式3份,同时,需说明符合哪几条破格(特殊)申报条件,并附有关证明材料;

(九)以下材料请按顺序装订成册:

1.学历证书、教育部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备案表、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证书,专业技术职务聘书、外语考试合格证(或外语免试审核表)、计算机合格证(或计算机应用能力免试审核表)、继续教育证书、本人身份证,近1年劳动合同(企业及事业编外人员提供),近1年(按申报材料截止月往上推1年算)在甬工作养老保险缴纳证明(企业及事业编外人员提供,多人申报的单位可统一出具)等原件,同时再附上述所有证书的复印件各1份;

2.宁波市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申报材料公示确认表1份;

3.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材料真实性保证书1份。

工程师职称评审论文范文2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double qualification;teachers team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18-0246-03

0 引言

随着高职教育的深入人心,国家政策也越来越重视高职教育,并不断加大对各地高职院校的资金投入,所以高职院校才发展如此之快。近几年我国高职院校已经从盲目追求扩大规模,慢慢转变为内涵建设。教师是学校的支柱,只有教师具有较高素质,才能培养出更加优秀的学生,学校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所以建立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科研能力强、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关键。

1 “双师型”教师的界定

所谓“双师型”教师是指教师个人或团队的素质构成而言,既要有讲师及以上职称,又有工程师、技师或高级技师等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的教师队伍;既要有高职院校中专业教学水平和素质,又有在工厂或企业的相关专业岗位工作经验;既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的教师队伍。国外对职业教育起步较早,对于师资建设也有着丰富的经验,比如在美国高校中,95%以上的教师都具有硕士学位,在高职院校中要求至少有一年的相关工作经历并且积累一定教学经验;丹麦的职业院校中,完成第三级职业教育、具备专业技能并有5年以上工作经验;澳大利亚则要求完成职业教育,工作五年以上,属性相关技能和业务。而我国对高职教师除了拥有高学历外,似乎还没有哪所院校要求起教师必须有真实的企业工作经历。

2 高职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师资现状

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现有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生10000余人,其中工程教育本科试点班近800名。现有专任教师269人,其中教授48人、副教授123人;博士(含在读)35人、硕士190人,硕士及以上比例达83%,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省管优秀专家3人、河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教学名师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省级教学名师4人,国家级优秀教师1人、省级模范教师1人、省级优秀教师5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2人,河北省新世纪“三三三人才工程”入选16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10人。见表1。

以上数据表明该院师资力量雄厚,高层次人才占比位居全国同类院校前列。可是从生师比看,我院生师比32:1,远远高于国家要求的18:1。虽然有不少从企业聘请的兼职教师,大量的兼职教师能够满足到生师比18:1,可是兼职教师流动性大,不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学当中,不利于整体教学水平的挺升。

2.2 师资存在问题

随着学校的发展和学校招生规模的扩大,该院从2000年以后大批引进年轻教师,这些年轻的教师绝大多数是从学校刚毕业的大学生或研究生,在引进的教师中具有一线企业工作经历的老师很少(详见表2),在师资引进时对学历要求的门槛很高,而在技术、技能方面没有任何要求,导致高职院校教师队伍中“双师”结构先天不足,他们中多数教师是从学校到学校,因此缺乏一线实践经验;二来自企业一线的兼职教师又缺乏准入机制,教师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等制约了专业发展,企业的人才因为学历限制而不能跨入到高职院校的大门;大量年轻教师缺乏科研经验,为企业开展研发服务有限,专业带头人很少,教师知识技能更新速度跟不上国家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2.3 职称评审结构问题

整个职称评审指标不能突出高职院校的特点,有关高校教师职称评定文件和政策都明确提出科学的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审指标体系,应根据不同层次高校教师的工作特点,进一步完善高校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资格条件,实行教师专业技术职务分类评定[1]的条款,河北省高职院校职称评审指标体系中主要还是参考本科院校的评审体系,评审中注重科研成果,形成了重科研而不重视教学的现象。使高职院校教师更加注重自身科研工作,忽视教学改革课程建设,造成教师本该高度重视的教学工作不能提高,一味地追求科研工作业绩。而积极开展教学创新改革、课堂教学效果好、深受学生欢迎的老师,却因为科研业绩原因晋升职称受到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行的高职院校职称评审条件还不完善。

3 高职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策略

“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观念认为:“高职院校的发展依靠教师,就要建立高效合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机制。依靠教师,就应该按照高职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改革高职教师评审考核机制,以利于高职评审朝着高职院校发展规律开展。依靠教师,就应该建立健全合理的教师激励机制,引导教师不断提升高职教育能力。”[2]

3.1 增强“双师型”教师培养激励机制

3.1.1 人事部门通过制定相应激励政策

在职称评审考核过程中注重教师“教学做”一体化教学能力和教学中课程改革的成绩,降低专业中理论研究成果,降低研究型论文标准,提高应用性论文在职称评审中的比例。注重各类教学成果的获得,鼓励教师参加各类大赛、注重指导学生参加各类技能竞赛成果,在论文的数量和层级上给予支持,对于科研工作应考核其应用性科研水平,注重校企合作服务区域经济能力,开展横向课题研究。

3.1.2 鼓励“双师型”教师深入企业

鼓励教师假期深入企业进行锻炼,并且在企业定岗实践期间给予运用相应补贴,在寒暑假期间给予相应岗位的津贴补助,引导教师积极主动的参加定岗实践,校方努力与企业联合,增加教师进入到企业学习和锻炼的机会和时间,切实提高教师的操作技能,为职业教育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保障教师队伍的稳定性。增加校企合作的机会,鼓励教师多参加一些工程项目,鼓励教师到工程一线去锻炼,为“双师型”教师的发展奠定基础。在校教师鼓励去企业一线实习锻炼,目前专任教师一线工作时间如表3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出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鼓励教师从事一线锻炼后,专任教师都积极主动下到企业,只是时间有长有短,有了学校政策的鼓励后,进入企业的专任教师将会越来越多。

3.2 制定科研政策,鼓励教师科研

①制定激励政策,鼓励教师科研。科研处应该制定相应科研政策来激励教师进行科研工作。第一,在职称评审和技术评聘中,注重教师科研成果,择优推荐申报职称评审,在评聘和考核中,首先考虑开展过技术服务等应用性科研工作的教师;第二,增加校级科研课题立项和经费的支持。加强科研项目管理,对课程改革等有明显成果的项目给予奖励和进行表彰奖励。第三,重视纵向课题和横向课题,鼓励教师开展横向项目、鼓励教师公开、专著专利和教材、教学科研获奖成果等。对于成果明显的给予经济上的奖励和精神上的表扬。

②科研部门应该搭建科研平台。科研基础设置是开展科研活动的基础和保障,首先要保证教学和实训设备的足量供给,加大对科研设备和竞赛设备的投入,为教师科研提供必要的条件支持。鼓励和选拔年富力强、素质良好、创新能干、专业扎实、科研能力强的教师牵头组成科研团队,扶持鼓励科研,发展与企业单位之间的横向课题,对于技术难度较大的科研项目,鼓励科研团队与其他高校和企事业技术骨干共同研发。

3.3 教务部门协调,增加课程改革力度

①实现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根据企业需求随时调整调整专业结构。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中,专业的带头人有非常重要作用,要根据专业所属行业进入到企业开展人才需求的调研,然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带头人要积极深入行业企业;了解本专业在企业中人才需求情况,才能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根据需求、根据岗位设置课程,对课程进行整合;对于专业带头人要经常根据需求修订培养计划,改革培养方案,调整课程设置。可以与企业签订“订单式”培养、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校企合作开展专业特色建设等合作模式,来满足企业需求。

②实现教师理论与实践的无缝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无缝对接,就是要理论教学与实际生产操作过程结合起来。第一,专业教师就要求教师“双师型”,才能开展生产性教学过程。把高职院校的教室当作企业生产车间,教室既是教室又是车间,作业又是产品。第二,“双师型”教师应该能够运用模拟仿真软件开展教学。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仿真技术开展模拟生产实践的教学,使学生在模拟实践中体验真实生产,既降低了教学成本又熟悉了生产过程。

③鼓励教学改革和课程改革的立项,鼓励教师开展课程改革,对于教学做一体化改革的项目,学校应该在机制上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鼓励教师与企业共同开发课程,鼓励“双师型”教师开展慕课、微课、教学资源库等的建设。鼓励“双师型”教师积累教学实践改革成果,鼓励教师指导学生技能竞赛活动,通过竞赛带动教学,在项目立项和经费上予以支持。

工程师职称评审论文范文3

一、问题的提出

双师型教师的概念界定来源于《教育部关于印发的通知》(教高[2008]5号)文件:双师型教师是指具有讲师(或以上)教师职称,还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专任教师:(1)具有本专业实际工作的中级(或以上)技术职称(含行业特许的资格证书及有专业资格或专业技能考评员资格者);(2)近五年内有两年以上(可累计计算)在企业第一线本专业实际工作经历,或者参加教育部组织的教师专业技能培训获得合格证书,能全面指导学生的专业实践实训活动;(3)近五年内主持(或主要参与)两项应用技术型研究,成果已被企业使用且效益良好;(4)近五年内主持(或主要参与)两项校内实践教学设施建设或提升技术水平的设计安装工作,使用效果好,在省内同类院校中居领先水平。

不难看出,双师型教师的含义是既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能传授专业理论知识,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较高的专业操作示范技能和较强的科研能力,具有教师和“工程师”的双重知识与能力结构的专业教师。由此看来,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可分为“培养一认定一考核与评价”三个阶段。

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三阶段”分析

(一)培养阶段

双师型教师的主力军是中青年骨干教师,但是新教师可塑性大,从入职时开展培训效果更显著,因此培养的对象是新教师和中青年教师。

1.新教师的培养

新教师的培养是通过指定指导教师、举办新教师培训班、专题讲座、教学示范课等形式进行综合培训,使他们在短期内了解职业教育的特点,熟悉教学管理常规,并尽快适应教学工作;在培训的基础上,组织新教师进行“十分钟说课”比赛,以巩固培训成果,锻炼教师素质。对没有企业工作经历的专任教师,在来校5年内要安排其到企业生产管理一线锻炼或参与学校实训中心实践,累计时间要达到半年以上;组织教师参加技能培训与考核及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机构的工作,并争取取得相应资格证书;鼓励教师参加课程实验室建设、参加用于生产的设计及实验等;鼓励教师参加企业科研、产品开发或者企业的科研培训等;鼓励教师参与课改和教科研活动,承担相应的科研课题。

2.中青年教师的培养

中青年教师在职业道德、教学能力方面有一定的积累,但是实践能力需要不断巩固提高,重点是加强实践能力培养。因此高职院校应鼓励专业教师参加行业企业实践锻炼,使其成为名副其实的“双师型”教师。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实践技能,必须具有来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的业务素养。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工作中自觉贯彻“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职业技能为核心”的教学理念。中青年教师培养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

一是每学期安排一定数量的专业教师到公司或者企业等进行顶岗锻炼和岗位培训,鼓励他们向双师型转变。对参与的教师提出课题和任务,以完成任务的质量确定教师的工作报酬。

二是将学生实习和教师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实习指导教师在指导学生实习的同时还应调研实践单位情况,让他们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素质能力的要求,使教师在指导实习的同时自身也进行了专业实践锻炼。

三是鼓励专业教师积极申报或参与企业的项目开发或服务,为企业解决难题。通过与企业联合开展横向课题研究,不但可以为企业排忧解难,创造经济效益,而且能够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提升学校的社会影响度。

(二)认定阶段

双师型教师的认定应该实行“双证书+实践能力”的有机统一。高职院校对学生毕业实行“双证书”的要求已被师生、家长和社会广泛认同并接受,那么,作为双师型教师也应既有教师资格证书,又要有相关专业技术资格证书。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双师型教师只有具备“教师资格证+职业资格证”两种证书,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培训,才能在指导学生参加“双证书”的培训与考试或者职业技能比赛中更加有发言权。当前,高职院校应该鼓励专业教师积极参加职业资格证书或专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考核和认证工作,努力实现专业教师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有机结合,以此突出双师型教师不同于普通本科院校教师的优势特色。

设定双师型教师准入认定制度。双师型教师是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中坚力量,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学历与专业技能。因此双师型教师不但要具备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还应具有与本专业或相近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或技能证书,使专业知识与专业实践能力相匹配。具体要求为:非师范院校毕业的青年教师及从工厂、企业调入的教师必须参加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法规和职业道德修养等方面的岗前培训,并且要取得相关证书;新进教师都必须先到实训中心进行岗前培训,重点学习操作技能,并考取相关的上岗证和技能等级证书;对于没有企业实践经历的教师,分期分批地派遣他们到工厂、企业,进行实习、顶岗锻炼,参与工厂企业的生产管理和设备安装调试、项目论证、技术改造、产品营销和职工培训等,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

(三)考核与评价阶段

1.建立符合高职定位的教师职称评审制度

多年来,高职院校一直沿用普通本科学校的教师考核与评审标准,这对重视理论知识的掌握,强调教师的学术水平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其最大弊端就是没能与高职教师应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要求紧密结合,无法发挥考核与职务评聘对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导向和激励作用,严重影响了双师型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制定符合高职定位的双师型教师考核与评审制度,坚持以专业技术能力为主,兼顾教育理论和学术水平,把教育技术应用能力以及取得的实际教学技术成果作为主要的评审依据。高职教师的职称评定应有单独的标准,与普通高等教育教学系列职称评定标准区别开来,应反映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特点,将实践教学能力,包括下企业经历、职业资格证书、参加各类技能大赛情况、校企合作项目、实践类项目成果等列入评审指标,使评审工作向实践教学倾斜,充分体现高职特色,促进教师自觉按“双师型”教师的标准提高自身的素质,以“双师型”为荣,不断稳定高职教师队伍。

在2009年重庆市高职高专院校教师高级职务任职资格申报评审条件(试行)的通知中,提出教师申报职称的可持续发展条件为:(1)每一年在行业(企业)有不少于一个月的工作(顶岗、兼职工作、咨询、培训、调研或技术服务)经历,或者在现任专业技术职务任期内累计到行业(企业)工作经历不少于五个月。(2)参加学习、培训、进修的时间,不低于20学时/年,并获得相应的培训证书。在现任专业技术职务任职期间,申报教授至少参加一次国际性或二次全国性的学术交流(发言或论文交流),申报副教授至少参加一次国内或二次市内的学术交流(发言或论文交流)。由此可见,职称评审逐渐向教师的实践能力倾斜。

2.建立双师型教师实践教学能力考核体系

严把双师型教师考核关,不仅要考核理论授课水平,还要考核其实践动手能力。对于新教师,应一律安排到相应专业实训室承担实践教学工作一年,接受实践能力的培养与锻炼,期满后经系部考核合格后方可承担理论教学工作;对于老教师,五年中必须有一年时间不承担理论教学工作,而是参加培训、进修或在实训室承担实训教学工作。要强化教师实践技能培训,建立实践教学环节教师资格考核机制,严格技能考核,并制订相应的激励机制。专业课程主讲教师必须获得本专业相关职业高级以上的职业资格证书,否则取消其主讲资格,以此激励中青年教师实践能力的主动提升。

3.建立与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相符合的评价体系

双师型教师不应是终身制的,应当构建“双师型”教师评价体系,定期考核。评价、考核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职业道德。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担负着为当今社会和经济发展培养人才的重任。教师不仅要用丰富的学识教人,更要用自己的品格育人,即以自己的良好道德品质去影响、启迪和感化学生的心灵。

专业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双师型教师不但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一定的教育理论,而且要具备较强的教学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能够将自己所学有效转化为学生所需,专业教师在被认定为双师型教师期间,应该完成规定的实践教学指导、顶岗实习任务,并给以相应的奖励津贴。

工程师职称评审论文范文4

一、对“双师型”教师的理解

何谓“双师型”教师?教育部在高职教育评价标准讨论稿中从提高教师素质的角度,提出了“双师素质”教师的概念,并明确了“双师素质”教师的任职资格条件。“双师素质”教师是指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教师:1.具有两年以上基层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本专业实际工作经历,能指导本专业实践教学,具有中级(或)以上的教师职称。2.既有中级及其以上教师职称,又有本专业实际工作的中级及其以上职称。3.主持(或主要参与)两项(或)以上应用性项目研究,研究成果已被社会企事业单位实际应用,具有良好的经济或社会效益。

这段表述明确了符合“双师型”教师的条件,从中我们可以推断出如下含义:“双师型”教师首先特指专业课的专任教师,与此同时必须具备与实践相关的三大类专业技术背景之一。

社会上对“双师型”教师的理解分三类:1.是“双证书”型。认为只要有“双证书”即是“双师型”。2.是“双素质”型,这种理解强调教师应同时具备理论教学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并侧重于实践能力的提高。3.是把两者理解结合起来。笔者觉得第三种理解较全面。若只强调“双证书”,在职业技能等级鉴定还不完善的今天,有了技能等级证书是否就具有相应的技能水平,这里还需打个问号。有的仅仅为了考证而考证。若仅仅强调实践动手能力,这不利于教学的开展和学校接受上级部门的评审,不利于学校更上一台阶。

综上所述,“双师型”教师即是有中级教师职称,并有相关行业中级技能等级证书或有相当丰富的实践经验(因为有的专业没有技能鉴定)的专业课教师。

二、对“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一点思考

(一)“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现状

1.“双师型”教师比例不高。在很多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只有30%左右,远远低于教育部规定的60%的比例,大部分专任教师是从高等学府毕业的或从相关院校调过来的,这些教师理论功底扎实,但基本上没有企业工作经验。在企业工作的有相当实践经验的工程师又调不进来,因为福利待遇和编制问题。

2.对“双师型”教师的激励不到位。好多职校要求专任教师去考双证,然后就说我们有多少多少“双师型”教师,达到教育主管部门要求的数字即行。在福利待遇上和以前没有差别,在职称评定上重论文轻教学,重研究轻应用,也使得大家对钻研业务能力兴趣不大,拿个技能等级证书即行。为了完成任务,个人没有提升“双师型”教师含金量的动力。

3.对“双师型”教师的培训不到位。我们说“双师”素质除了有证书外,还得有实践经验。科学技术发展很快,不断涌现出新技术,这就需要专任教师要经常接触新东西。而我们的“双师”只要拿到“双证”即可,学校缺乏后续的培训制度和资金来保证教师的技能培训和知识的更新换代,这必然导致“双师型”教师实际能力和素质偏低。

4.“双师型”教师工作量偏大,管理缺乏人性化。就像有的专任教师抱怨的那样:“同样是教师,拿得又不比人家多,为什么要多考几张证书呢?并且上完理论上实践?”随着职教的发展,有的学校的专任教师工作量很大,既是理论课教师,又是实习指导教师,有时全天都不闲着,而学校的各项激励机制又不到位,无法更充分地体现教师个人应有的价值。再加上管理缺乏人性化,最终导致个人无法较好的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所以,应加强对教师个性的理解和尊重,多为教师提供实现个人价值的机会。

(二)“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1.树立科学发展观来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各级领导要认识到“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关系到职业学校的后续是否可持续发展。要用发展的观念来建设“双师型”,要有规划、有层次,分年龄,按比例地逐步推荐这项工程,使“双师”比例大幅度提高;并且还需有前瞻性,分清弱势专业进行人才储备,将来社会需求大时才不会“手忙脚乱”,没有教师可用。

2.建立完善的“双师型”教师培训制度。建立完善的教师下企业锻炼制度,使专任教师熟悉先进的生产技术,管理经验和生产流程,使生产和教学不脱节。

3.完善“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制度。结合“双师型”教师含义的理解制度出相应的“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制度,使得年轻教师“有的放矢”地早日成为“双师型”教师。

4.完善“双师型”教师的激励制度。在职称评定和福利分配上让“双师型”教师“有矩可寻,有据可依”,我想会更多限度地激发专任教师钻研业务的热情,提升“双师型”教师的含金量。

5.建立有效的“双师型”教师聘任、引进制度。对于企业里有丰富经验的优秀的工程技术人员,我们要大胆引进,补充到教师队伍中来,担任兼职或专职教师。要给他们良好的环境,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

工程师职称评审论文范文5

关键词: 高校 师资队伍建设 对策

在高校的发展中,师资队伍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所学校只有拥有一支雄厚的师资队伍,才能创造出优异的成绩,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高校必须遵循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自身规律,解决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一些问题,才能促进高校队伍建设事业的发展。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改进:

一、适应发展需要,树立全新的师资队伍建设观念

1.要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坚持以人为本,创造有利于人才安心工作、迅速成长、施展才华和脱颖而出的软、硬环境,为学术带头人、优秀技术人才和学术精英尤其是中青年骨干教师,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不断优化人才成长环境。

2.要树立师资培养以教学为本的观念。高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教师是教学的主要实施者。高校的师资队伍培养要围绕教学来进行,以提高教学质量为出发点和归宿。为此,师资培养计划和内容都应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为目的来制定和组织、实施。要改变一直以来的重视学历提高、忽视教学岗位职能培养和训练的现状,既要重视专业学术水平的提高,更要重视教学学术水平的提高,致力于培养学术大师和教学大师。

3.要树立开放式师资队伍培养观念。长期以来,教育行政部门、高等学校师资队伍培养上一直存在着以在职为主、脱产为辅,以本地为主、外地为辅的观念。要树立开放的观念,多为教师提供出国进修、参加国际会议的机会,多提供去国内外一流大学进修、学习的机会,让教师最大限度地获取前沿学科知识、获取教学方法和经验,提高培养质量和效益。

二、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完善教师管理机制

1.完善岗位聘任制度。加大校内分配制度和住房制度改革力度,进一步强化激励和竞争机制,让岗位聘任充满生机和活力,真正激发起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岗位聘任中要树立既要对事也要对人的思想,完善岗位设置、岗位责任与聘任办法,加强业绩考核与岗位管理。进一步完善岗位津贴制度,调整岗位津贴标准,提高教师待遇。要加大住房、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制度的改革,建立起有效的保障机制。

2.鼓励冒尖、鼓励破格,形成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施展才华的运行机制。充分利用各种政策,为优秀教师开辟脱颖而出的途径,搭建施展才华的舞台,让真正有才华的年轻教师尽快成长。努力创造条件,打破职称评定中的论资排辈和条条框框,在优秀青年教师中试行完全根据教师实际学术水平和业绩贡献为依据的专业技术职务自主聘任办法,实行低职高聘。

3.建立和完善教师管理工作的信息支持系统。利用信息技术建立教师基本信息和业务数据库系统,在校园网上建立教师资源共享平台和个人业务档案,积淀并展示教师工作业绩和学术成就,增强教师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有利于教师和学科对基本资源的管理和利用,有利于学科之间、教师之间的学术交流。基于上述资源共享平台,建立适合各学科特点的考核评价体系,实行动态管理。

三、多方补充优秀人才,加大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和学术梯队建设的力度

1.打破“近亲繁殖”,使教师学缘结构规范合理,坚持高校教师来源多样化,保证较高的学术水平。高等院校应将学缘结构的优化作为办学思想中的重要一项,克服敝帚自珍的思想,使教师队伍在学缘结构上实现多元化、高层化,科学组合搭配,优势互补,增强教师队伍合力和业务实力。

2.采取多种形式和多种渠道引进国内外高层次人才智力。学校支持各学院采取聘任兼职教授、招聘工程研究中心合作研究人员、接收访问学者、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短期聘用等方式引进国内外高层次人才智力,以增强学校的教学科研实力。在若干条件较好的学科设立讲座教授席,建立国内访问学者制度,利用工程研究中心条件,邀请其它大学或企业的专家来学校访问讲学或进行合作研究。充分利用博士后流动站,为来站工作的优秀博士毕业生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努力使博士后流动站成为引进高层次人才的重要途径和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通过补充优秀毕业研究生、吸引优秀留学回国人员、向社会公开招聘高水平教师等措施,多方面补充优秀人才。同时加大培养学科带头人建设的力度,营造团结、严谨、求实、创新的学术氛围,为创新团队建设搭建平台;形成配置合理,学术背景互补,具有明显优势和特色,充满生机、勤奋进取、可持续发展的老中青的合理的学术梯队。

四、建立完善的师资培养体系

知识经济社会,科学知识日新月异,教师不保持学习,就不能胜任教师教学的要求。

1.加强岗前培训。岗前培训是对高校教师进行的一种职业训练,每一位新补充到高校任教的青年教师都要参加这一培训。通过培训,使他们了解教师的职业特点和要求,熟悉高等教育的法规,掌握高等教育教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方法和技能,以及课堂管理和处理师生关系等技巧,提高职业道德素养。岗前培训的考核成绩可记入教师个人业务档案,作为教师资格认定和职务聘任的依据之一。

2.加强教师在职培训工作,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学历水平;不断扩展教师的知识领域,促进教师业务素质的全面提高。高校师资培训的主要形式有:(1)鼓励广大中青年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或以同等学历申请硕士、博士学位等,并且制定各种优惠政策,使他们安心读书,学成后回校工作。(2)加速教师的知识更新,根据学科专业建设,参与以了解学科前沿发展动态、拓宽知识面、更新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方法为目的的短期研讨班及讲习班。(3)选送优秀教师和科研骨干到国内或国际知名高校作以科研课题主要内容的访问学者,增强他们的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4)推到重点院校或科研院做国内访问学者,参加高级研讨班。(5)抓好教师的外语水平及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训。

3.着力提升教师教学学术水平,造就一批教学大师。可采取如下途径:首先,创造各种学习条件,如:讲座、研讨班、教育理论学习班、教育技术培训班等,促使教师提高教学学术水平。其次,加强政策导向,制定各项政策,如:在教学岗位设置主讲教师、骨干教师岗位;调整教学课时酬金发放办法;在教师职称评审和考核中对教学学术水平提出明确要求,教学成果和教学研究论文与科研成果和论文同等对待等;积极鼓励教师提高教学学术水平,充分肯定教师的教学学术水平,使提升教学学术水平变成教师的自觉行动。

4.加强教师队伍思想政治教育和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教师职业的特点使其职业道德具有特殊的重要性。把教师职业道德作为教师考核的重要内容和职务聘任的条件之一,促进广大教师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努力提高职业道德水平。

5.树立教师良好的人格形象。“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合格的高校教师不但应具有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为祖国高等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健康的心理素质,还要努力拥有新时代所推崇的新思想、新观念及具有时代特点的先进的道德意识。首先,对新上岗的教师应举行一定时间的师德培训,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师德要求和师德规范为切入点进行师德教育,同时实行导师制,配备带教教师,把师德教育寓于教师业务培养之中。其次,要建立健全师德制度,为教师指出应尽的师德义务和要求。如学校师德建设工作条例、师德建设实施细则、教师道德文明规范、教师育人准则、师德公约等。再次,建立奖罚机制。对师德优秀的教师应给予表彰和奖励,增强其荣誉感,并与晋级评聘、职称评聘、职称评审挂钩。同时,对违反师德要求的人和事要进行正面的批评教育。最后,建立学校、社会师德监督机制,形成督促师德建设的良好校园环境和社会环境。组织由领导、教师、退休教师参加的师德监督检查小组,设立师德信箱,鼓励学生对教师师德进行评价;建立师德监督网站,通过社会媒体等各种渠道,对教师师德起示范和警戒作用,不断鼓励教师自我加压,严格自律,提高教师的师德修养。

参考文献:

[1]胡淑慧.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7.12,第20卷,(12).

[2]李忠波.对高校师资队伍建设运行机制的理性思考.中国高教研究,2005,(11).

工程师职称评审论文范文6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 双师型教师 教师资格认定标准

高职院校教师资格认定和职称评审条件具备的导向性作用,以及高职教育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根本任务和职业性就业与教育性发展相融合的培养目标,决定了高职院校教师既秉承高等教育的基本属性又具其独特性。高职院校教师资格认定标准及职称评审标准都应围绕着“双师型”教师素质内涵诠释和发展,与高职教师职称评审条件相比,强调的应是“双师型”教师任职的基本素质和基本条件。

一、“双师型”教师国内外理论研究概况

近年来,我国对于“双师型”队伍建设的研究,从高职院校开始发展时期就一直是众多学者探索的课题,国家有关部门、各高职院校和学者对“双师型”队伍的定义和认识也在发展中不断更新。

1.关于“双师型”教师的概念的诠释。我国首次在政策中提出“双师型”教师概念是1995年原国家教委颁发的文件《国家教委关于开展建设示范性职业大学工作的通知》[教职(1995)15号]提出的:“有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师资队伍。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具有一定的专业实践能力,其中有1/3以上的‘双师型’教师。”2000年3月23日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发展高职高专教师师资专题调研工作的通知》[教发(2000)3号]又第一次使用了“双师素质”教师的概念,提出工科类具有双师素质的专职教师应符合具有两年以上工程实践经历、能指导本专业和各种实践性教学环节或是主持(主要参与)两项工程项目研究、开发工作,或主持(或主要参与)两项实验室改善项目,有两篇校级以上刊物发表的科技论文。

关于高职学校的“双师型”教师,“高等教育统计指标解释”(2004年)的解释是:“双师型”教师是指高等职业学校中具有中级及以上教师职称,又具有下列条件之一的专业课专任教师:(1)有要专业实际工作中的中级及以上技术职称;(2)近五年中有两年以上(可累计算)在企业第一线本专业实际工作经历,或参加教育部组织的教师专业技能培训获得合格证书;(3)近五年主持(主要参与)两项应用技术研究,成果已被企业(学校)使用,达到同行业(学校)中先进水平。

2.“双师型”教师的区分标准。任职标准的本意就在于区别与甄别,区分哪些因素是使教师胜任高等职业教育教育教学的能力因素。目前在学术研究中,引用比较多的是中国职教学会职教师资委员会关于“双师型”教师的三类区分标准,即在难以统一标准的情况下,采众家之长,把“双师型”教师分为三类:第一类“双师型”教师标准是“具有教师职称且具有高级工及以上职业资格(或高级技术等级及以上认证)的教师”;第二类“双师型”教师是“具有教师职称且具有非教师系列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第三类“双师型”教师是“具有教师职称且具有在企业工作两年以上实践经验的教师”。

3.国外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的“双师型”队伍的有关情况。与我国提出“双师型”教师的提法不同,国外职业教育并没有类似的名词,但在实践工作中,“双师型”教师是广泛存在的。一些国家对职教教师从业资格的要求的共同特点就在于对教师的专业实践经历、专业实践能力及相关执教能力都有严格的要求。各国在发展职业教育的进程中普遍重视教师的基本素质和实践能力。各发达国家对于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除了有学历上的一定要求外,特别强调其实践经验和生产、建设、管理与服务第一线的工作经历和经验。大都对“双师型”教师在技能、品德、能力等方面提出了程度不一的要求。

4.在新疆此前的教育行政管理文件里,没有对“双师型”教师有明确界定,基本上都是沿用国家的有关标准和说法。2012年10月颁布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里,对“双师型”教师的解释是:指同时具备教师资格和职业资格,从事职业教育工作的教师。这是新疆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第一次对“双师型”教师予以明确界定,按照此标准,高职院校教师资格认定标准就应围绕这一内涵和主题设定。

二、新疆高职教师资格认定标准存在的问题

在实践中,随着高职教师专业化建设发展工作的逐渐深入,目前新疆高职院校教师资格的认定标准存在认识上的不足,机制与制度还不完善,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高职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现行职教教师资格认定标准与普通高等教育教师资格认定标准没有区别。甄别作用不明显,无法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和规律,且高职教师资格认定标准完全沿用国家标准,并未制定地方性标准。目前新疆地区施行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实施〈教师资格条例〉细则》,未明确区分普通高等院校教师和高等职业院校教师资格认定标准。而高职教育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根本任务和职业性就业与教育性发展相融合的培养目标,决定了高职院校教师既秉承高等教育教师基本属性又具其独特性,对职教教师从业的专业实践经历、专业实践能力及相关执教能力都应有严格的要求。这是普通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显著区别之一。《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就提出:逐步建立“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体系,研究制定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任职标准和准入制度。多年以后的今天,现行的任职资格标准仍在沿用,说明职业教育的发展进程中对职教教师的专业实践经历、专业实践能力及相关执教能力还不够重视。

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主要是技术型应用人才,这种人才的培养应以能力为本,教师除应具备各类教育的教师都应具备的共同素质外,更应具备技术型人才的各种能力素质,也就是说:职教师资是一种复合型人才资源,与普通高等学校教师相比,知识储备更为全面,专业技术的应用和实践能力更高,相关常识和知识面更广。而现行教师资格认定标准缺乏操作性内涵,虽有较多教师取得职业资格证书,但部分职业资格考试水分较大,以理论考试代替实践技能要求,双证书制很多名不符实。

2.教师资格认定的条件缺乏个性化设计,不利于各类职教教师的职业生涯管理。目前教师大部分是从学校走向学校,从课堂走向课堂,既没经过系统的师范教育,又缺乏企业工作、生产实践的经历和阅历,实践能力差。从近年来进入职教院校教师的来源上来看,既有刚刚从普通高等院校毕业的硕士、博士生,也有拥有若干年企业生产实践经验的社会人士,而在以上人员中各自的求学、社会经历又有着不同的经历和经验。这就决定了各自在职业教育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实践教学能力和执教原则等是千差万别的。

一般师范院校和工科院校的毕业生因在专业技能和职业教育理论、职业教育技能等方面的不足需要进修。在生产一线有相当的实践年限、相应专业的工程师、技师等职称或技术工人需要在执教方法和技能上进行规范的培训。如果对于这些不同类型的教师采取同样的资格认定标准,不但会造成人财物的浪费,而且增加了时间成本。如何有针对性且有效的考察职教教师,并选择吸收进职教教师队伍,便对完善高等职业教育教师任职资格条件提出了要求。

同时,现行标准也未能体现基础学科与专业学科在教学要求上的不同。

3.现行教师资格认定为体现激励作用。我国教师资格证书制度的特点之一是终身性。终身性的资格证书不能适应信息时代知识迅速更替的特点,对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和继续教育缺乏激励作用,也不利于教师聘任制度的建立。尤其是职业教育的特点决定了职教教师的知识更新和技能改进的能力更应该与社会经济的变化发展相适应。继续教育、终身学习的要求应该在职教任职资格中有所体现。

4.职教教师资格认定标准与相关政策还未能有机衔接。现行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认定标准缺乏引导作用和倾向性,教育主管部门在教师职称评审、企业实践锻炼、教师考核、教师资格认定等相关政策制定方面没有衔接性,不利于形成具有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教师队伍。尤其是在体现了职业教育宗旨和特点的《新疆高等职业院校教师系列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条件》出台后,与之相适应的高职院校教师资格认定标准也呼之欲出。

三、新疆高等职业院校教师资格认定标准的建议

综上所述,在适应高职教育发展要求、建设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教师队伍的要求下,对制定新疆高等职业院校教师资格认定标准,提出以下建议:

1.坚持高职办学理念,突出教师实践经历与能力要求。高职院校执教教师任教要求,除了应具备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和相应学位、熟悉本专业理论知识、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素质达到教师水平,特别是应掌握职业教育学和职业教学论,普通话达标等教师基本素质等要求外,还必须尽快达到技术性和实践性能力的要求。这就意味着对高等职业教育教师的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对教师的技能资格层次和水准、企业实践的年限、参与企业生产性实践与设计研发运营管理等方面的能力做出明确的要求。如技能资格上,要求不同专业或领域的教师必须持有何种等级以上的执业资格或职业资格;如企业实践经历上可提出要求教师上岗前必须具备相应的生产实践经历,有工业、商业、销售方面的最新经验,或者有所讲授技术课程的相关专业实践经验,对实训教师的生产实践经历要求应该适当提高,同时根据目前实验实训教师的现状看,对其学历的要求可适当放宽。未能参加脱产企业生产实践的教师,如在同时期内参与一项以上工程或一项实践性工作任务项目,也可视为相应的生产实践经历。对教师基本素质和专业能力要求上的并重,就体现了任职资格的指挥棒效应:督促职业教育新任教师必须尽快达到技术性和实践性能力的要求,成为“双师型”人才。

2.尊重学科规律,针对基础学科执教要求和专业学科执教要求,分别制定相应的教师任职资格标准。侧重应用型的高等职业教育和侧重学术型的普通高等教育的共同点,都是培养面向未来的高素质人才,基础学科对于高校学生的学习基本工具、理论和方法及人文素质的要求是相似相近的:基础理论课程在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等方面并无明显的差别,该类学科的教师任职资格条件可沿用现行标准。

3.针对不同来源教师制定相应的任职标准。教师资格认定条件不仅仅是教师执教准入的门槛,更是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指针和信号。要针对不同类型人才,制定各自符合高职教育发展的需要和自身成长的需要,各有侧重,在帮助教师在发展个人职业生涯的同时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刚从高校毕业的新进教师要加强实践锻炼,参与实践活动和产学结合工作,规定在正式上岗前必须具备1年以上的企业顶岗经历;引进的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要把实践知识与专业理论结合起来,将教学与工作过程相结合,侧重教育教学方理念和方法的强化,如需参加统一组织的岗前教育教学方法的培训,类似目前的高校教师岗前培训。

4.职业教育能力的考察和测试需采用可操作性强和效果显著的方式。对于基础学科的教育能力的考察仍可通过现行的教育教学能力考察的方式进行,如面试,试讲等。对于专业理论课教师及实训教师的考察除了理论教学能力外,应单独组织实践操练测试和问题解决的情景模拟测试。

5.在教师资格证书的使用上摒弃原先的终身制。要把高职教师资格证的激励作用发挥出来,已取得教师资格证书的执教者,如果在一定的时期内不对自身知识体系和实践能力、执教水平不断更新和提升,是无法适应“双师型”师资要求的。建议采用定期考核考察制,使得职教教师即有进又可出,不符合教育教学要求的人员给予一定期限补足实践经历或教学技能,否则教师资格予以撤销。考核考察的内容可以是参加企业生产改进、设计研发、工艺创新等实践经历和成果,也可是参加相应的双师培训、取得相应专业的执业资格证书。

(基金项目:新疆职业教育学会2011-2012年科研规划课题,课题编号:XJZJXH2011-009)

参考文献

[1]曹茂甲.我国职业学校教师资格制度研究评述.职教通讯[J],2012(13).

[2]李敏.英国教师资格证书制度及启示.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J],2012(6).

[3]张秀兰,凌柳青,陈柏林.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实施途径研究[J].科技向导,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