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教学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汉语教学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汉语教学论文

汉语教学论文范文1

1.量词的形象色彩。汉语中量词多具有形象性,这是追求语言美的结果。量词不仅仅在汉语中承担着表示量的作用,量词还会对它所修饰的事物进行外形等的刻画与描绘。有时是对事物部分特点的描写也有对事物整体特征的描绘。举例如:“一眉新月”“一轮明月”“一钩弦月”同样是月亮,汉语可以用三个不同的量词“眉、轮、钩”来形容。三个不同的量词表示了月亮不同的形态特点,这样直接在量词上体现出区别而且三个量词都极具形象性。这是其它语言不可比拟的。2.汉语量词的感彩。感彩大体上在此分为褒义、中性、贬义。同样是形容人的量词有“个、位、伙、撮等”它们除了表示数量上的区别外感彩也是有很大区别的,“一个人”中的“个”只是单纯的计量并无褒贬的色彩在里面,也就是是中性色彩的量词。而当我们在使用“位”时,后面的对象多是学者、教授、客人等地位较高,说话者比较尊敬的人。在使用“位”的时候表达了褒义色彩。“伙”与“撮”是偏贬义色彩的量词,在使用中“撮”的贬义色彩更浓,只用于“一小撮坏人、犯罪分子”等,而“一伙人”的贬义色彩会降很多。3.汉语量词的语体色彩。汉语中语体色彩大致分为口语和书面语两种,书面语较为正式、口语则更加灵活。“一抹斜阳”“一米阳光”“一届学生”这些都出现在书面语中,口语中也可以这样说。相反口语中多用的量词也可能出现在书面语中。随着语言的不断发展口语与书面语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二、量词对外教学的难点

1.量词的有无世界上任何语言都能表达数量概念,只不过表达的方式不尽相同。汉语的量词是比较特殊的一个词类。因为它是汉藏语系特有的词类,虽然英语、日语等语言也存在一些表量的词但与汉语的量词相比有很大不同。在留学生学习汉语量词的过程中不能进行语言的直接迁移,汉语量词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是任何语言都不可比拟的。即使留学生掌握了一些基本的量词也不能够很准确的应用,一般留学生学习量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个”的泛化,在了解了量词“个”后,会将它使用在每个名词前。如“一个人”“一个演出”“一个旅游”等,在这些应用中显然存在着不合理甚至是错误的用法。2.量词的灵活性汉语是灵活的语言,汉语词性复杂、用法灵活、语法多变,就量词而言它的用法也是十分复杂的。一般情况下、量词与名词形成固定的搭配如“一匹马”“一头牛”“一只鸡”是不能说成“一只马”“一匹牛”“一头鸡”的。但是除了普通话的量词外汉语中还存在大量的方言量词,方言与普通话在音义上有很大的差别。这样的差别同样表现在量词上,现代的作家把方言中的量词大量的运用在写作中,如莫言在《透明的红萝卜》中写到“很惊异很新鲜地看到一根紫红色的头巾轻飘飘地落到黄麻杆上。”其中的头巾用量词“根”来形容,这是在汉语普通话中基本不使用的表达,但可能存在在方言中,方言量词暂时不建议留学生学习。

三、结语

汉语教学论文范文2

(一)将文化看成一种知识

有知识即有文化。表现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即是,文化知识的讲授主要对中国地理知识历史知识民俗知识名胜古迹建设成就和作家作品的介绍来进行。这更主要体现在二十世纪。在现在,仍有大量的对外汉语教师和对外汉语课程在沿用这一方式讲解文化。

(二)将文化看成一种交际行为

有的专家把文化看成人的交际行为,指“两个文化背景不同的人进行交际时,直接影响信息传递的语言和非语言信息。”比如中国人与外国人在见面礼仪问候方式上有很大不同,这就是文化。比如,中国文化是很谦和的文化,请人吃饭时经常说,“没有什么好饭菜,将就吃吧”,这本是谦虚之词,但对于不懂中国文化的人来说,就会真的认为,饭菜很不好,难以下咽。这就是中国文化与外国文化的不同。再比如,中国人介绍自己的房子时经常说,“寒舍,请光临”,这也是很谦虚的说法,但外国人可能就会真的认为,他的房子很破。这也体现出中外文化的不同。总之,中国人在见面时的问候称赞对方表达谦虚使用委婉语时,有很多特殊之处,就需要教师搞清楚,然后进行讲解。

(三)多样化的文化界定

与上述两种不同的是,还有一种认为,文化是多样化的。主张,对文化的理解不应只看重知识与行为方式的不同,强调文化的多样化。文化是复杂的多样的,不能靠知识或行为来涵盖。比如有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模式文化,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它主张一种跨文化的文化。它突破了将文化的讲解只是放在汉文化的单一方面,强调各种文化间的碰撞与交流,强调文化间的互动,因此,教师在课堂上经常采用各种形式,引导学生对多种文化的碰撞进行比较,从而引发学生进一步的思考。

二、知识文化教授模式

(一)开设专题讲座

知识文化教学模式经常采用比如开设专题讲座的方式进行讲解。通过分析比较的方式,让学生明白汉文化的知识。比如,讲解汉字的历史与现实的专题讲座,比如,讲解汉字与文化的专题讲座等等。当教师在给初学者讲“水”这个字的专题讲座时,可以先讲这个字的象形字,它是象水波纹的形状,后来逐步演变,成了今天的水的写法。通过这样的演讲,学生对这个字有了清楚的认识,有了感性的认识,再写这个字时就不容易出错了。除此之外,可以给高年纪的学生讲古典故事,比如讲西游记故事,讲三国故事,限于学生的汉语水平,在给低年级学生讲时,尽量用母语,而对高年级学生讲解时就可以用汉语来讲。另外,在课余时间可以带领学生参观故宫,向学生介绍中国清代的皇宫历史与知识,象皇帝可以有七十二嫔妃的习俗,让外国人很新奇。带领学生参观北京的胡同,了解北京的胡同文化。北京的胡同多,每个胡同的名字都有一个小故事,北京的胡同文化,记载着北京平民百姓的生活历史,它是老北京文化历史的一个见证。

(二)利用多媒体提高学生兴趣

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为教学提供了更多的方式方法,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抽象的知识更加清晰、直观的展现给同学们,将难以用简单语言概括的知识利用视频或图像等方式播放给同学们观看。例如讲解“大观园”时,教师可以先让同学们了解《红楼梦》的写作背景,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然后给学生播放相关的视频,给学生播放陈力唱的《葬花吟》,通过多媒体的播放,提高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同时,更加深刻的理解文化背景下的汉语言文化,从而提高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认识。另外,在讲解中国饮食文化时,可以给学生播放《舌尖上的中国》,这个记录片深入浅出,对中国的饮食进行了详细又清楚的讲解。可以提高学生们对中国美食的兴趣,由此对中国的饮食文化更加热爱。

(三)交际文化训练

交际文化训练模式将交际行为作为文化的一种形式,通过语言和行动的训练使学生自然地领会和掌握文化。这种方式,强调引导的作用,强调对学生通过交际活动,对汉语文化有更清楚的了解。它强调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及学生间的互动。比如,中国人见面打招呼,各有不同。不熟悉的人往往就说“你好“”你好”,而熟悉的人往往说“你吃饭了吗?“”还没呢”等等。“你干啥去”“我去买根葱”“去公园了吗“”还没去呢”“今天清明,去扫墓了吗“”已经去了。人真多。”等等。教师还可以给出语境,让学生根据语境进行交流。比如“上学路上“”初次见面”“久别重逢“”晚饭回来“”去看电影”等等。并让学生表演。并根据学生的会话和表演,适当加以补充和纠正,让学生更清楚中国文化的特点。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大胆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掌握中国文化的特点。比如,让学生亲自组织一台晚会,让学生通过“联系业务”“聘请导演”“选用演员”“准备台词”“付给报酬”等环节,训练学生能自如地利用中国文化进行交流的目的。比如,让学生给导演打电话,和他讲条件要求以及所想给以的报酬等。———“王导,你好,最近有时间吗?”———“怎么/?”———“我们学校想请你给我们导一场晚会。”———“好的”通过实践,让学生掌握到汉语沟通的技巧以及涉及到的喊文化知识。教师要及时指点学生,跟有名望的导演沟通时,要尊重他们,不要一开始就谈价钱。要让导演感觉到节目十分需要他,没有他就不行。这样,做到与导演的心灵沟通。

三、多元文化沟通模式

文化是有差异的,多元文化的碰撞会产生火花。外国学生在刚接触汉语言文化时,对两国间的文化差异是很敏感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及时发现文化差异,并且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地学习文化差异。例如,很多留学生都疑惑,为什么很多中国朋友第一次见面就要问“你多大了,”“父母是做什么的”“家在哪里”这样很私人化的问题。教师可以和他们解释,这并不是对他们的不尊重,而是文化差异造成的。中国人对人很亲切,往往见面就问些私人化的问题,显得很亲切和亲热。而外国人不同。到了中国就要入乡随俗,习惯别人的这种问法。老师可以向学生讲,中国的文化是含蓄的文化,不像西方那样直截了当,比如,在公开场合不会指出朋友的错误。当别人当你家作客时,会谦虚地说,没什么菜,菜做的不好等谦虚的话,在向别人指出不足时,会含蓄地说,“希望如何如何”等等。教师在讲课时,可以列出表,让学生清楚地看到中外文化的差异,区别。讲出,含蓄委婉内敛,是中国文化的特点。指出中国人往往根据一个人的家庭背景年龄来决定与一个人如何相处。因此,初次见面时询问一个人的家庭情况,年龄都是很正常的。如果知道这样的特点,外国人就不会感到奇怪了。在中国语言中,还有些敬词谦词,委婉词语等,教师要在课堂上教会学生运用这些词汇的方法。询问对方姓名时,要问“贵姓”,对方回答时,要说“免贵姓方”。在众人面前,要表示谦虚,讲话后,往往说,讲的不好,请大家批评指正。多元文化的操练,可以延伸至课外。如果是低年级学生,教师可以逐课讲解,如果是高年级学生,教师可以引导他们去查资料,掌握外国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区别,做一有主题的演讲。比如可以设计“中国人的婚俗”的课,可以让学生到各地去调查,让学生通过问卷现场访问查找文献分析数据等方法,深入了解中国的婚俗观。可以展开横向与纵向的比较,将中国的情况与本国的情况做比较。也可以将中国历史和当代情况做出对比。分析中国婚俗观的历史演变,变迁,然后找出原因。最后,总结出来,拿到课堂进行讨论。可能会出现不同答案,教师应该因势利导,指出允许出现不同答案。

四、遵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教学原则

语言文字是某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这种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的基本载体。它既全面储存着该文化的主要信息,又承载着相应社会群体的基本价值观念,还传达着这个民族所特有的文化内涵。因此,对学习者进行文化教育是对外汉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承担的一项重要职责。能否做好文化传播的工作,教学方式方法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首先,对外汉语教师要把文化作为对外汉语教学的重点,确立语言和文化不可分的观念,让汉语教学置于中华文化背景之下,将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自然地融入语言教学。

五、结语

汉语教学论文范文3

一、对外汉语教学与经济学领域的“博弈”

“博弈论”是专门研究理性个体之间相互冲突与合作的一种理论,包括局中人、策略空间和支付结构三个要素[2]。奥地利哲学家维特根斯坦指出,人类的活动都可以看作是一种游戏,首次将博弈理论引入语言研究[3]。受维特根斯坦理论的启发,人们开始从博弈论的角度看人类的言语交际行为。将博弈理论运用到“言语交际行为”中即为:说话人双方运用语言规则达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目标,即能够持续地进行有意义的交际。美国哲学家盖尔斯在理论研究上提出了话语交际应遵循的合作原则,这一原则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因素:数量准则、质量准则、关系准则、方式准则。如果说话的一方违反了上述规则,另一方必然要推断说话人违反规则的言外之意。比如这样一个例子,家长到学校问老师孩子的学习情况,老师这样回答:“他体育倒是不错的。”很明显,老师违反了会话合作的质量准则和关系准则,即所答非所问,但是家长可以从中推知老师的言外之意,即孩子的学习不太好。也就是说即使老师从字面上违反了会话准则,但是却也遵循了合作原则,违反准则也是遵循合作原则的一种表现。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这种合作原则体现为对第二语言学习者的交际策略能力的培养,“学习者为顺利进行言语交际活动,而有意识地采取一些计划措施或是方法技巧,这是语言使用者交际能力的一部分”[4]。而教学过程中常见的交际策略包括回避、简化、语言转换、母语目的语化、母语直译等15种。这些交际策略都反映出学习者在交际过程中遇到理解或表达方面的困难时,不得不求助于一些策略手段,以保证交际的顺利进行。这其中一些策略如“回避、简化、造词”等无疑会造成语言的偏误现象。因此教师在对语言交际策略进行鼓励和培养的同时,一定要注意配合语言知识学习和语言技能的训练。而其他一些交际策略如“使用交际套语、重复、语义替代、描述等”都是从正面体现了“博弈论”中的合作原则。如果学习者在言语交际中使用交际策略而违反上述语言规则,那另一方必然能推测出话语的言外之意(即表达或理解遇到困难),从而帮助学习者共同完成对话。因此加强这些合作原则的研究可以使语言学习者在二语习得过程中降低言语交际的难度,提升与人交流的流畅性,从而达到“语言博弈论”所提倡的,使人们可以运用语言规则进行持续的有意义的交际。

二、对外汉语教学与“语言经济学”

语言经济学最早是由美国人于1965年提出。在我国,最早引入语言经济学的,是语用学家何自然,他于1997年出版了《语用学与英语学习》一书,在书中论述了社会语用与经济的关系,并概述了这一新兴边缘学科的核心观点[5]。后来,许其潮将何自然的语言经济学理论作了如下概括:“一是从等同理论上看,语言就是一种难得的人力资本。作为人力资本的语言在人力资本形成和生产中的投入应视为或相当于一种经济投资,这种投入可以成为获得知识和技能的资本。所以说,语言能使学习者获得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就是使人们获得了一定的资本。二是从实践论上说,学习第二种语言(或外语)是对人力资本生产的一种经济投资。考虑到学习第二种语言(或外语)的“投资费用”和学成语言后的“投资预期效益”。三是从价值论上说,语言作为人力资本有其价值即经济价值大小之区别。这种经济价值的大小完全取决于该语言承担何种任务、完成何种目标、被何种职业何种部门活动运用及运用程度如何。四是从哲学理论上说,语言的经济效用取决于其他诸多普遍联系的因素。这些普遍关联的因素主要有劳务市场是否急需、在私人和公共消费市场上的应用多寡、人际交往中是否常用等。”[6]受到“语言经济学”的影响,人们也开始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发现其“经济学”效应。如前所述,语言是一种人力资本,而语言本身的经济价值有高低之分。所以,在进行汉语国际推广和开展对外汉语教学时,我们应该看到人们在选择二语时考虑的经济因素,从而提升汉语本身的经济价值,影响人们学语的“投资预期效益”。可见,语言的经济价值大小取决于该语言在社会生活中的使用程度,随着近年来中国在全球地位的提高,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都处于世界前列。全世界的人们想要和中国人进行交流与合作,学习汉语是他们的必然选择。而“目前汉语国际推广的现状是对外汉语教学滞后市场需求,很多高校没有投入到兴建孔子学院的队伍中来,使得很多优质对外汉语专业毕业生缺乏有效就业,转而进入非对口行业。造成汉语人才市场资源的严重浪费。”[7]然而,“我们在人才培养和输出方面存在很大问题,更深层次的原因是我们的观念以及我们所培养的人才质量均存在问题”[8]。因此,首先我们应与时俱进,从观念上重视新形势下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的开创性发展,其次应从源头上保证高校培养的对外汉语输出人才的高质量,使得汉语国际推广得到切实有效地实行。最后,国家和政府应加大对于汉语国际推广的投资力度,不仅体现在建立孔子学院方面,更应该体现在汉语人才输出方面给予更多的政策优惠,为人力资本输出提供畅通的渠道。

三、对外汉语教学与“生物语言学”

汉语教学论文范文4

对于一个词来说,明确其语义、语用是确定其词性的前提。下面我们从语义内容及轻重,是否位于第二分句句首、是否可前加其他副词、是否可后加基本形式的动词或形容词、究竟有无语体差异、是否可互换等方面分析母语语料,与前文所述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处理相对照。我们通过CCL母语语料库的检索,加以人工核对,得到汉语母语者的542例“省得”有效例句,①并相对应地抽取同样数目的“免得、以免”有效例句进行比照分析。就三词的位置与组合能力来看,“省得、免得”大多可直接位于后一分句句首,比率分别为85%和92%,其余15%和8%的余例中也位于后一分句,只是前有其他副词修饰。所有的“以免”都位于后一分句句首,前无其他副词修饰。对外汉语教学中也指“省得、免得”在第二分句的前边,或复句的后一分句开头,可前加其他副词,但与语料事实相比却是语焉不详或言之不尽,“省得、免得”一般位于后一分句句首,前可加其他副词,但并不是任何副词都可,可在其前的副词(有时不限于单个副词)其实为数不多,主要有“倒(还/也)、还、也、不、(这样、这、那、也)就(可以)、却、为(了、是)”等,在教学中应穷尽列举,542例“免得”中仅有1例位于前一分句:为了免得引起不良的联想,连钢琴腿都用布遮了起来。“免得”前加了表目的的“为了”,若去除则必须调换前后句:*免得引起不良的联想,连钢琴腿都用布遮了起来。连钢琴腿都用布遮了起来,免得引起不良的联想。这恰恰说明“省得、免得”的原型位置应当在第二分句中,若要位移,必须添加标记。《现代汉语八百词》及《HSK虚词例释》认为“省得、免得”后可加基本形式的动词、形容词,而“以免”不可。从语料来看,事实上三者都可后接动词、形容词的基本形式。……免得后悔、免得浪费、免得寂寞、免得骄傲、免得麻烦……省得冷、省得牵挂、省得迟到、省得单调、省得片面、省得争吵……以免泄密、以免牵挂、以免误会、以免忽略、以免后悔、以免遗忘以上各例中除了“省得冷”不可换为“以免冷”,其他例子三词皆适用,因此,我们只能说“以免”后不可接单音节基本形式的形容词、动词,却不可说不能接基本形式的形容词、动词。而“省得、以免”虽可后接单音节基本式的形容词、动词,但在实际语料中,出现频次也极低,在1084例中仅出现2例。语义方面,前文已经反对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采用互训的方法,赞同将三词的语义统一描写为“由于前一句的行动而避免后一句不好的事情或情况发生,或表示避免发生不必要或不希望发生的事,该定义适用所有1626例。再看语义轻重,对外汉语教学中一般认为“省得”语义较轻,后接内容更多地表省时省力省花费等;“免得、以免”语义较重,其后所接内容也表示较严重情况。实际语料中三词后所接的内容语义轻或语义重的都有,但“省得”后即便接了语义重的内容,其严重性也会被削弱:1.“就让他跟着我过吧,回家多少总能做个帮手儿,也省得他饿死哩。”2.这下他才赶紧下令:“通知他的家属,把他弄回家去,保外就医。省得死在所里还得给他买棺材。”3.“我可以成全你,承担这一罪名,任杀任剐。省得你非要搅个鸡飞狗跳、天翻地覆、人心惶惶。”前两个例句都提及死亡,语义较重。句3后接多个语义关系递进的成语,仅从其采用的形式也可看出其语义的强度。但因用了“省得”,句1显示说话人主观上有意将其往轻里说,好讨要该人;句2中表现出说话人的厌烦和怕麻烦并不重人命之情;句3中说话人主观上已做好了准备,从而减弱了严重性。其实,语义的轻重跟语体色彩也有一定关联,以上3句都是口语性的,可替换为“免得”,但换“以免”就有些别扭。在实际语料的对比中,我们也发现,“省得、免得”所应用的语言环境是一般性的(口语、或反映日常生活的文稿),“以免”则突出性地应用于政治、经济、法律、科技、医疗、新闻报道等领域。因此,也可认为是语体对语义的轻重有一定影响,而且相对于语义来说,语体较易于把握。我们建议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确定“省得、免得”多用于口语,“以免”多用于正式语体,这一点或可涵盖三词语义轻重的差异。固然,所有的“以免”都可以替换为“免得”,部分也可以用“省得”替换,但替换后在语义、语体上有差别。综上,我们对三词的CCL母语语料库分析结果主要有以下几条:1.语义上可陈述为“由于前一句的行动而避免后一句不好的事情或情况发生,或表示避免发生不必要或不希望发生的事”,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避免互训释义。2.“省得、免得”大多位于后一分句句首,“也”前可加其他副词,有“倒(还/也)、还、也、不、(这样、这、那、也)就(可以)、却、为(了、是)”等,教学中应穷尽列举。“以免”只出现在后一分句句首,不可前加其他副词。3.“省得、免得”用于一般性语境,“以免”用于政治、经济、法律、科技、医疗、新闻报道等正式语境。语义由轻到重、语体由一般至特殊的顺序为“省得—免得—以免”,三词大多可互相替换,但替换后语义轻重、语体上有差别。

二、“省得、免得、以免”的中介语偏误分析

我们再看看三词的中介语语料,中介语语料反映学习者使用该三词的事实情况,由其可看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相关处理对二语学习者的影响,同时也是探讨如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用现代汉语语料分析结果的基础。我们检索HSK动态作文语料库列出三词使用偏误,并针对三词用法进行修改和分析。1.“省得”,共7例。错3例,占43%。a我是基本上不太喜欢抽烟的人,因为我的父母一直对我说省得危害健康不要抽烟。修改:……,因为我的父母一直对我说不要抽烟,省得影响健康。b不过,假如我想象从今天食品突然没了,那我应该后悔。因此,我认为人人得省得浪费食品。修改:……,省得浪费食品。c这样不但使他们脱离他们的痛苦,而且这样做就省得很多有限珍贵的药品,以至省得很多钱。修改:……,而且这样做就能节省很多有限珍贵的药品,以至省出很多钱。a与b例中,学习者犯了两个错误,一是“省得”的位置一般在后分句句首,在句中仅限于某些特定副词后,“一直对我说”和“我认为人人得”之后不可直接加“省得”。二是,“省得”口语性强,后接词语不适宜用正式性的。将“危害”换为“影响”更好,当然,这一点也可从语义轻重角度诠释,前文对此已有交代。c例的错误与教学和语言现实有关,由于对外汉语教材中有“省、节省”,而且先学“省”,以至于学习者对于“省得”的语义常理解错误。虽然,“省得”在现代汉语中也确有表“省”或“省而得”的用例,如:孙金荣确实从内心里感激刘中正,省得了他许多唇舌。那些做老板的省得一分就一分,才不会来个自动自觉。但,这种意义的“省得”有时代局限性,主要出现在现代汉语早期语料中,或具方言性,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不应提倡,因此,可做说明,避免此类错误。2.“免得”,共43例。错8例,占19%。a关于安乐死问题,由法律方面来看,关键是能不能免得乱用。修改:……,关键是能不能避免乱用/滥用。b我觉得如果中国法院认为这是个安乐死,以后不能免得麻烦了。修改:……,以后不能避免麻烦了。c我也支持本市政府的措施,为了免得吸烟。修改:……,免得市民吸烟。d同时也得考虑方法,免得最不好的情况。修改:……,免得发生最不好的情况。e所以有吃的,就可以免得死亡。……,就可以免于死亡/避免死亡。f-g属同一类问题:f很多人想使用化肥与农药,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尽量免得饥饿。g用农药给人们可以免得饥饿。h没有一个人会为了免得饥饿吃经过污染的食品。修改:……,免得挨饿/免得饿。从以上偏误可看出,学习者对于“免得”的位置及其前可加的副词等还是不够清楚,常随意将其用在句中,随意将其他词放置其前。如a、b例中“能”后应用“避免”。d、e例中,学习者在“免得”后使用了名词。现代汉语中“免得”后,也有后接名词性成分的:除非此妇身死,另娶一人,方免得终身之耻。不禁后悔当初没有听雨杭的,干脆让他们成了亲,不是免得今日的伤心和奔波吗?但仅限于“……之(的)……”结构,不可直接接名词。f、g、h则反映出学习者对“免得”后接的形容词不够清楚,“免得”后可接形容词的基本形式,但其实语料中实例屈指可数,且都是性质形容词,不可后接状态形容词的基本形式。事实上,前文中虽然有参考书指出“省得、免得”可接动词、形容词的基本式,但正如我们前面所言,其出现比率很低,而且这些动词、形容词是有选择性的,主要为心理活动动词,如后悔、遗忘、寂寞等;或表负面结果的动宾式、联合式复合词,如受罚、惹祸、浪费、摔跌等。3.“以免”,共61例。错4例,占7%。a虽然累得站也站不住,但是以免我们受累,让我们好好休息,你们居然选择做家务或别的。……,省得/免得/以免我们受累。082b增加了长辈和晚辈的了解,以免发生了代沟问题。……,以免发生代沟问题。c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不该过多,以免它对人体健康的威胁。……,以免威胁人体健康。d要文件、证明等等,以免装安乐死的犯罪。……,以免有人伪装安乐死。a例还是错在位置方面,b是学习者不明白“以免”后事情的未然性,c、d还是涉及“以免”后接名词性成分的问题。“以免”后接名词性成分与“免得”接名词性成分类似,只能固定的“……之(的)……”,“之(的)”后为谓词性成分,“之(的)”成分对其进行修饰和限定。是其发展演变的遗留,语料实例很少。通过以上中介语语料中学习者的实际错误可看出我们想要用之前对于汉语母语语料分析总结的结果来解决学习者的问题是远远不够的。前期的分析可以解决其位置错误和语义轻重或语体问题,但对其后接名词性成分、谓词性成分的问题都没有预见。而更重要的是,我们发现实际的错误中,最多见的错误并不是发生在这三个词之间的,即不是当用“省得”而用了“免得”或“以免”这一类型的错误,而是各词内部的错误。因为“省得、免得、以免”都历经了语法化过程,在现代汉语中,三词都还有其历史用法的遗留,如“省得”就有动词、副词、和连词三种用法:那些做老板的省得一分就一分,才不会来个自动自觉。省得费心/省得冷你早点回吧,省得你老婆又要唠叨。当然,现在多将“省得费心”中的“省得”也判为连词,但无论如何我们必须承认这也可认为是副词,至少这里的“省得”不是典型的连词用法。“免得、以免”也有类似的后接名词性成分、谓词性成分和有主语小句的情况,学习者更多的时候犯的是弄不清各词内部用法的错误。此外,我们在分析错例时,发现常与“免得”混淆的是“避免”,但在我们所见的对外汉语教学参考书或教材中却没有针对这两个词进行详细辨析。

三、结语

汉语教学论文范文5

目前国内已有将近三十多所大学设立了这一专业。向世界各国输送了大量的人才,对外汉语专业的大学生成为了中国文化在国外传播的主力军。即使是这样,汉语教师的资源仍然无法满足国际推广的需求。当前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出国或者准备出国,那么以他们为主力的在校大学生和来自其他各行各业的中青年志愿者,完全可以成为向世界推广和传播汉语的有生力量,从中培养汉语师资和汉语国际推广志愿者。

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研究方面,首先是关于对外汉语教学的定位问题。近年来,对外汉语教学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对学科的定位一直存在分歧。有些专家把对外汉语定位为现代汉语下面的一个分支,属语言文学类;另外一些学者认为,由于语言和文化是相辅相成的,对外汉语教学离不开文化的渗透,应该是属于语言学类下面的二语习得专业等。其次是关于研究的方向和视角。在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文章中,探讨教学法的文章偏多,而探讨汉语语言具体要素的文章显得尤为少数。同样在探讨学习方法中,有价值的教学实验和各种调查报告缺乏一定的数据。所以,研究对外汉语教学应该从多方面、多视角、有侧重的进行科学的研究。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也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第一,学习汉语从开始就是注重语言知识和技能,反映在教学中就是太多的强调听、说、读、写,课程目标非常的单一。其实,在汉语学习中应该重视汉语的思维和语言意识的培养,只有增强文化交流才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语言的内涵。第二,教学中需要具有针对性的教学资源,对不同对象的学生应具有他们本国特色的教材和教学辅助资源,贴近教学对象的思想、习惯和生活,创造合适的教学环境,设计合理的教学活动,通过唱中文歌曲,收看中文视频节目,参与中国的文化节日活动等以达到不同的学习目的;另外,制作的学习资源力求浅显易懂,结合视听教学,渗透中国文化。第三,在汉语教学中还存在一些误区。首先,有些人认为不会写就相当于没学会。在汉语言文字的实际应用过程中,能熟练写出来的字比能认识的字要少很多,比如“懵懂、尴尬、蹊跷、痉挛、貔貅”等词语。像这类很多人不能正确地写出来的汉字在日常生活中不胜枚举,但我们在日常的读书、看报、交谈中,我们能够运用自如,因此不能说不会写就等于没掌握,完全不会。其次,不理解文字的深层次含义就等于没学会。在我们平常使用的语言文字中,很多字词是很难有明确解释的。比如“既然”两字,有谁能一下子解释清楚这里的“既”、“然”是什么意思,而“既然”这个词组为什么会出现在语句中呢?搞清楚这两个问题固然很好,不明白也并不影响我们熟练地使用它。

同样,“所以、即使、但是”等等这样的词汇用法也很多,我们在掌握了他们的基本含义后就可以轻松自如地应用它们来进行交流。再有,很多老师认为听、说、读、写是不可分割的整体。诚然,这四项技能是语言学习的基本技能,能同时掌握固然好。但是,听、说、读、写,音、形、字、义全面推进的教学理念是传统教学要求的,这对于成人来说是没有问题的,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发现,小孩子对笔画多的字反而比笔画少的字印象深刻。所以,我们要结合汉语特点,对不同学习对象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最后,我们不认为“随课文识字”是唯一的教学思路。对外汉语使用的教材通常是课文、字词、练习等传统教法。其实,“随课文识字”即分散识字的优点是可以阅读课文来学习文字,其缺点是认识生字的效率极低。在针对海外儿童的汉语教学中运用这种教学法,往往生字生词太多和孩子们想通过阅读来了解文章、理解文化现象的期望有差距,致使孩子们因为生字量的拖累而不能自主阅读与其年龄匹配的读物。

三、国际汉语教师将成为中国文化海外传播的主力军

作为国际汉语教师,首先要了解和教授中国的地理、历史等文化背景知识,然后分类介绍;在讲授汉语知识时还需要要把各类知识融会贯通到课堂教学当中。当前有关介绍中国文化的教材也逐渐增多,教学中可选择的教材范围也比过去多很多,在选用教材时应该坚持因材施教原则,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可以在视听说课里把相关文化知识直观地、动态地表现出来,让外国学生在语境中学习到地道的文化。当然,要让外国学生多体验到生动的中国文化在汉语学习中是非常必要的。教师可根据学生需求特点,开设多种让学生感兴趣的文化课供学生选修;可根据不同阶段开设比如像书法,绘画,中国古典音乐欣赏等课程,力求多样性;在选修的同时提高学习兴趣,在文化语境中潜移默化地理解所学知识,加深知识印象。

中国文化向海外传播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想把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传播到世界各地,需要国际汉语教师作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同时也需要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从事这项事业。让他们不断的学习和接受新知识,学习对外汉语教学理论和教学法,走出国门,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四、远程教育对外汉语教学的思考对外汉语教学经过20多年的发展,从学历教育到非学历教育,已经培养了大量的人才。他们正肩负着传播中国文化的使命走向世界各地。面对目前对外汉语教师和学习汉语者比例严重不足的现状(1:10),我们应该创造一切条件,充分发挥开放大学远程教育的办学优势,制定文化视角下的教学目标,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合理使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促进对外汉语教学在远程教育中进一步发展。以下就对外汉语教学在远程教育环境下所开设的课程来进行分析:以北京语言大学对外汉语专业的课程设置来看,主干课程有基础英语(精读、泛读、听说)、英语写作、英汉翻译、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中国现代文学、外国文学、中国古代文学、语言与应用语言学、跨文化交际、西方文化与礼仪、国外汉学研究、对外汉语教学概论等。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参观访问、社会调查和教育实习等。远程教育教学的发展对课程设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借鉴学历教育的经验的同时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将课程教学任务贯穿到远程教学的整个过程中,会收到更好的效果。可以看出,这些课程设置涵盖了现代汉语和英语两个专业的大部分课程。而现代汉语和英语是电大办学初期就建设的很有经验的学科,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具有规范化的教学环节,具有更加优质的课程资源和丰富的办学条件。在分析了开设了对外汉语专业的学校中,外语类在总课时比例,基本都占到了全部课时50%。所以,加大外语课应该是对外汉语专业的一个特色,是符合对外汉语交流和本学科发展所需要的。另外,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是整个教学环节的组织者和策划者,专业教师必须具备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才可以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针对以上这些课程,开放大学具有多年从事本专业的教学工作,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专职教师,并且他们依托开放大学的平台,都具备了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的能力。

汉语教学论文范文6

这样先进的理念与教师在课堂上转化为切实可行的教学行为之间还有一段艰难的路,需要我们去探索,去实践。下面是我听的一些拼音课的思考,这些实践中的例子可能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好拼音教学的特点,拓展汉语拼音教学的新视野。

第一节语文课

听了2节一年级的拼音课,执教者都是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师范生。上的内容都是aoe。先不说老师上课怎样,只说学生的表现。这是学生上的第一节语文课,从上课的情况来看是老师讲老师的,学生玩自己的,认真听讲的没几个。老师也想了很多方法组织教学,但收获不大。其中有一个班学生有几分钟的时间都很专注,那是老师拿着小汽车带他们玩声调游戏,这时,每个孩子的眼睛都盯着黑板,闪着一丝光亮。仅此而已。

aoe可以说是孩子们上的第一节语文课,这一节课也许在他今后十几年的学生生活中的无数语文课中是微不足道的。但是我认为这第一节语文课至关重要。如果第一节语文课我们的老师就能用语文的魅力深深吸引孩子,让孩子觉得语文很好玩,很有趣,那么对他今后对语文知识的获得,语文能力的提高,以及学习兴趣,学习习惯的养成都是有积极的影响。孩子是怀着美好的向往和憧憬来到学校的。如果第一节语文课就让孩子觉得枯燥乏味,不想学,以后花几倍的努力都很难弥补。

孩子们对这一课不感兴趣,原因是多方面的。刚入学还不适应学校生活;有的孩子早已学过,会了,再听,觉得没意思;没有拼音基础的孩子又觉得跟不上等等。面对这样复杂的状况,怎样想办法让这第一节语文课有趣一点,能吸引学生呢?

孩子们的第一节语文课,教师在心理上应该重视,把它作为孩子们学习语文的重要的起点。在这一节课上,要让孩子们感受到我们的语文课有趣,语文有用,语文老师可亲。让他听得津津有味,学得兴趣盎然。盼着下一节语文课快快到来。要做到这一点是有难度的,我想能否从下面几方面做点努力。

1、开学前了解全班孩子拼音掌握情况。学前有的孩子已经掌握了大量的拼音知识,声母,韵母,整体认读音节对他们来说已经不再陌生。也有的孩子没有接触过拼音。如果教师不做到心中有数,改变教学方法,针对性开展教学,必将使新入学孩子对学习的的兴趣断送在萌芽状态。因此教师要给学过的孩子以展示的机会,让他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乐趣。成功的感受可以更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而对没有基础的孩子多一份耐心,给他信心,让他觉得经过努力自己也能学好。

2、教师语言要有儿童情趣。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往往会像磁石一样吸引住儿童的注意力。

3、教学形式要多样活泼。在活动中,游戏中不知不觉学会了,让学生始终不知下一步老师会安排什么好玩的活动等着他,让他始终有美好的期待。

由两节课想到的几个问题

今天听了两节拼音课,有以下几个问题值得大家注意:

1、对一年级学生要求过高。如,一位老师贴出wuyu的四声,一口气提了三个要求:先按顺序读;再跳者读;然后组词。结果学生茫然了,教师只好又重复第一个要要求,学生才开始读,但后面2个要求都落空了。又如,另一位教师复习时问:“上周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知识?太抽象了。孩子们想了好一会,终于有孩子说“学会拼音了,会用拼音认字了。”其实最后老师的用意是问学了哪些单韵母,复习学过的单韵母。绕了一个圈子,回到最基本的上来了。

2、要顾及每一个孩子。老师在抽卡片读书时喜欢走到孩子跟前,这样读卡片的孩子感到了受重视,但是其他的孩子被忽略了,个别学生可以偶尔走到跟前读,一般应在前面大家都看的见的地方,别人读,其他孩子要养成认真听的习惯。

3、充分利用好课本上的情景图,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教材色彩鲜艳,图文并茂,直观形象。有利于对学生进行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的训练。教学时,可借助图画学拼音,先看图认识事物,用自己的话把图画的内容说出来,再学字母和音节,即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更有助于学好字母和音节。

4、开课和表扬语用英语,听着真别扭,要纯洁我们的语文课。

5、yu是难点,老师想了一个好办法,用讲故事的形式引起学生的注意。但是没有强化最主要的脱帽敬礼,学生只是觉得好玩,如果故事讲完编个儿歌强化难点就好了。

少一点限制多一点发现

汉语拼音第2课的编排很有创意,把声母yw和整体认读音节yuwu跟韵母iuú一起学。可以让孩子们利用迁移和规律学好这2个声母和整体认读音节,及早拼读。书上有意识地安排了一个方块,把这些字母按颜色分类排列。

老师们教学时也都领会编者的意图,在黑板上画出3块地方,写上声母,韵母,整体认读音节,孩子们也都很乖巧,几个班都准确无误地按老师的要求区分开来。有一个班的老师没有画方块,拿来三个篮子,让学生把这些字母分别送回家。没有明确说按声母,韵母,整体认读音节分类,但老师是希望孩子们按书上的颜色提示分类的,让老师意想不到的是有个孩子按读音把这些字母放到了三个篮子里。机灵的老师马上肯定这个孩子的放法也是对的。再引导孩子们看还有没有其他的放法。幸亏是个有经验的老师,否则会扼杀了孩子多么可贵的独特的思维啊,这个孩子没有受书上颜色的影响,有自己独特的发现,这是很可贵的。

这种现象在其他班却没有出现。为什么?因为老师和编者都用自己大眼光和思维给孩子们过多的限制。抛去这些限制,给孩子思维的空间,孩子们会有许多令我们欣喜的发现。这些都是动态的,可贵的课程资源。

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