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新市徐公店诗意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宿新市徐公店诗意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宿新市徐公店诗意范文1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借助诗中意象,感受春天的美景,体会童年生活的美好;

3、初步体味创作诗文的快乐。

二、教学重难点:

借助诗中意象,感受春天的美景,体会童年生活的美好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语境导入:

同学们,在你们的印象中,春天的乡村是一幅什么景象?春光明媚、花红柳绿、鸟语花香、欣欣向荣,真是一幅春意盎然、生机勃勃   图画。

2、释题:

齐读课题,在这儿“新市”是地名,现今湖南省攸县北;徐公店,姓徐的人开的店。那么“宿”在这儿是什么意思呢?同学回答:住宿。

二、学习古诗

1、介绍作者

杨万里是南宋文学家,字廷秀,号诚斋,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他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的诗歌大多描以写自然景物为主,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且富有幽默情趣,被称作“诚斋体”,他的作品也叫做《诚斋集》,并流传至今。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宿新市徐公店》,是诗人途经新市,住宿在这里,见景生情,有感而发所写的一首诗。那么同学们知道诗题的意思吗?宿:是指住宿,留宿。新市:是一个地名,就在现在的湖南攸县北。徐公店指的就是徐家客店。因此,诗题的意思就是:留宿在新市徐家客店。

2、理解诗意

①读诗的前两句

②想想画面,理解诗意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我们从第一句开始,“篱落疏疏一径深”,在这句诗中描写的有“篱落”和“径”,你们知道这两个词是什么意思吗?篱落,指的是篱笆,一般在农家小院的周边都有一圈用竹子等围成的围栏,叫作篱笆,那么杨万里见到的是什么样子的篱笆?诗人说了,是稀疏的篱笆,你从哪个词语看出来的呢?对,疏疏一词。课文中也有注释,疏疏的意思就是稀疏,稀疏的篱笆旁边有一条小径,径,我们可以给它组个词:路径。诗中描绘的是什么样的路?“一径深”,说明这是一条很长,很深远的路。整句诗的意思就是:稀疏的篱笆傍,有一条深远的小路。接下来我们再读诗歌的第二句“树头新绿未成阴”。你能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吗?因为是春天,树上的枝叶刚刚萌芽,所以诗人说是新绿,还不是很茂盛,还没有形成树荫。未成阴,就是还没有形成树荫。所以连起来解释就是:树上萌发的新绿,还没有形成绿荫。同学们,你们能感受到这样的景象吗?虽不是郁郁葱葱,但也能让人感到生机勃勃,春天的景象已然尽在眼前。现在大家就带着这种感觉来读一下这两句诗。.....下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在脑海里想象一下诗中稀疏的篱笆,悠长的小路,树上萌发的新绿。

③读诗的后两句,理解后面的意思

刚刚我们想到的、感受到的是一幅乡村静谧清新、质朴的春天景象,那些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这首诗的后两句,诗人又看到了一副怎样的景象“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谁能说说这两句诗写是抓住什么来写的?我们一起来看,这两句诗中描写的有“儿童”、“黄蝶”、“菜花”。儿童在干什么?儿童在田间地头跑来跑去,追赶着黄色的蝴蝶,而蝴蝶却飞进一片黄色的油菜花中,和油菜花混成一色,找不到了。在这两句诗中,大家除了能够感受到儿童追赶蝴蝶,而蝴蝶却飞入一片菜花中的景象,你还能感受到什么?我们是不是还可以感受到在田间地头,蝴蝶在花草间翩翩飞舞,小孩子在“急走”,也就是奔跑,追赶蝴蝶的样子,似乎还能听到他们在追赶蝴蝶时的嬉笑声,欢呼声,还有蝴蝶飞入菜花中后的失望的叹息声。原本静谧的、花黄树绿的乡村,因为孩子们的嬉闹,变得热闹了,构成一幅和谐而生动的画卷。我们可以想象,诗人看到这幅景象,心里一定也是欣欣然,脸上带着笑意。

三、诵读古诗

我们一起来把这首诗一遍。

宿新市徐公店,宋,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宿新市徐公店诗意范文2

师:同学们,我来自一个美丽的地方,请大家看屏幕。(出示松山湖的图片)

师:同学们,你看到了什么?

生:花、草、灯笼。

师:美不美?

生:美。

师:猜一猜,老师拍的这些照片是什么季节?

生:春天。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首写春天的古诗,请把小手伸出来,跟我一起写课题。

(生书空)

师:诗人是――

生:杨万里。

师:课题会读的请举手。

(一生举手读)

师:她的停顿很准确。一起来一遍。

(生齐读)

师:在“宿”后面稍稍停顿一下,再来。

(生齐读)

师:真棒!题目是什么意思?我们一个一个来看。宿,谁知道?

生:就是住在那里的意思。

师:新市,你们知道吗?(生摇头)我告诉大家,新市,是一个地方。

师:徐公,知道吗?

生:就是一个人。

师:你可以称我为徐公吗?我也是一个人哪。(众笑)

生:但是你不姓徐,徐公只是对他的一个简称。

师:知道我姓什么吗?

生:陈。

师:那你这样称呼我一下。

生:陈公。(众笑)

师:谢谢!那“店”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一间店的意思。

师:一间什么店呢?卖米的吗?卖菜的吗?

生:旅店。

师:哦,对了!这个课题的意思,谁能连起来完整地说一遍?

生:住在新市徐公的旅店。

师:对,说得真好。掌声送给他。

师:诗人杨万里投宿在新市一个徐家旅店,这就是题目的意思,懂了吗?我们再一起读一读。

(生齐读)

【点评:陈老师用优美的春天图片导入新课,一下子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并很自然地过渡到对古诗的学习,简洁高效。在对题目的理解上,陈老师充分发挥了他风趣幽默的特点,一个“陈公”,完全消除了学生的紧张感,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二、初读诗歌,识记生字

师:诗人住在徐公店里,看到了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读一读古诗。遇到不认识的字怎么办?

生:看拼音。

师:自己看拼音,这可是需要本领的。

生:可以查字典。

师:今天带字典没有?

生:没有。

师:哦,没有带。但是这个方法你是知道的!

生:问老师。

师:问我,我是活字典。(生笑)刚才那个同学不是称我“陈公”吗?陈公比你们还是厉害一点点的。(众笑)好,赶紧读起来。

(生读)

师:怎么读着读着成了齐读了?请大家再读一遍,自己读自己的。

(生自由读)

师:听大家读书,就知道生字大家都已经会了。能不能接受我的检验?

生:能!

师:你第一个读。

生:疏。

师:翘舌音读得真准!

(开火车领读,全班跟读。)

师:这些字都带着拼音,所以大家都会读。去掉拼音,还认得吗?

生:认得!

(师去掉拼音,打乱顺序。)

生:徐。

(全班跟读)

师:能组一个词吗?

生:徐徐。

师:“徐徐”是什么意思?

(生摇头)

师:看我,徐徐地走过来。什么意思?

生:慢慢地。

师:对了。五星红旗徐徐地――

生:升起来。

(生开火车认读、带读,男女赛读。)

师:都读对了!(出示图片)

师:这是什么呀?

生:篱笆。

师:这两幅图上的篱笆有什么区别呀?

生:一个很疏,一个很密。

师:“疏”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隔得比较开。

师:哦,就是比较稀拉。上面是――

生:(读)密密的篱笆。

师:下面是――

生:稀疏的篱笆。

师:谁知道“疏”的反义词是什么?

生:密。

师:这些生字又跑回古诗里去了,谁会读?

生:(读)宿,宿。(众笑)

师:哦,对不起,陈公年纪大了,没有交代清楚。请把这首诗连起来读一遍。

(生读全诗)

师:读得怎么样啊?

生:很好!

师:很好应该有所表示呀!

(生鼓掌)

师:还有谁想读?一起来好不好?

(生齐读)

师:你们的声音真好听,我还想再听一遍,可以吗?

(生齐读)

【点评:陈老师检查学生的生字认读情况很有层次:第一步,带拼音读;第二步,去掉拼音打乱顺序读;第三步,换个语言环境再读。朗读的形式多样灵活,尤其是利用生活图片来检查生字认读情况,既是检查,又是巩固,同时引导学生平时要留心生活中的汉字,处处可识字。对于“疏”字的理解,直观形象,非常巧妙。】

三、妙改诗句,巧解诗意

师:陈老师有一个绝招,我还会变魔术,你们信不信?

生:不相信。

师:看!呀,这首诗是我写的,谁会读?帮我读读。第一个举手的同学,请你!

(师出示课件,生读。)

篱落疏,一径深,

树花落,未成阴。

儿童走,追黄蝶,

入菜花,无处寻。

师:谢谢你帮我!读得真好听!我觉得我写的诗还不错,很有节奏。刚才那位同学读得真好!我们一起读一遍,好吗?

生:好。

师:篱落疏,一径深。预备,起!

(生齐读:

篱落疏,一径深,

树花落,未成阴。

儿童走,追黄蝶,

入菜花,无处寻。)

师:再变!(众笑)好,你读吧!

(师出示课件,生读:

篱疏一径深,

花落未成阴。

童走追黄蝶,

入花无处寻。)

师:我们再读一遍吧,主要考你们认不认识字。篱疏一径深――预备,起!

(生齐读:

篱疏一径深,

花落未成阴。

童走追黄蝶,

入花无处寻。)

师:我刚才怎么变的呀?

生:(指教师手中的遥控笔)你按了那个。(众大笑)

师:那你帮我再按一下,看能不能按出来。

(生摇头)

师:和原来的诗比较,你知道这是怎么变的吗?

生:省略了几个字。

师:对!第一次每一行我省略了一个字。接下来呢?每一行――

生:省略两个字。

师:那我再接下来怎么变呢?

生:省略三个字。(众笑)

师:哇,你们也会变了。看吧!(众笑)来,一起读!

(生齐读:

篱落疏疏一径深深,

树头花落还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

飞入菜花无处可寻。)

师:发现了什么?你们刚才不是说我要省略三个字的吗?你说说。

生:是多了三个字。

师:哦,这次又多了三个字,说明陈老师怎么样呀?

生:很聪明!

【点评: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诗意,陈老师独辟蹊径,撇开了常见的教师提问启发、画图帮助理解等手段,采用把诗句缩短、加长的形式,让学生在一次次的诵读中走进了古诗的意境,学习活动变得像游戏那么趣味盎然,课堂上欢声笑语不断,学生真的是在享受语文学习。】

师:谢谢你的夸奖!其实,你们也很聪明!还发现了什么?

生:第三行漏了一个字。

师:哎呀,这个机关不灵了!第三行漏了一个字。怎么办呢?你们帮我想想办法吧!

生:我来!

师:你来?看你有多聪明?

生:儿童急走追赶黄蝶。

师:哦,可以在“追”字后面加“赶”字。掌声!

(生热烈鼓掌)

师:他的聪明已经超过我了。还有别的加法吗?你想出来了?真人不露相啊!

生:儿童急走追追黄蝶。(众笑)

师:追追黄蝶,意思意思而已,是吧?(众笑)挺有意思的!还可以怎么加?

师:你又想了一个出来?还有谁?没有人,我把机会又给他了啊!你怎么这么厉害呀!

生:儿童急走在追黄蝶。(众笑)

师:这么一说,这首诗就再明白、再浅显不过了!想不想看看陈老师是怎么加的?

生:想!

师:请你读一遍吧。

生:儿童急走紧追黄蝶。(众笑)

师:紧追黄蝶,生怕蝴蝶――

生:飞走了。

师:对了,生怕追掉了。你读。

生:儿童急走紧追黄蝶。

师:你读得也很好听。我们整个连起来读一遍,好吗?这是陈公作的《宿新市徐公店》。预备,读!

生:(读)宿新市徐公店

篱落疏疏一径深深,

树头花落还未成阴。

儿童急走紧追黄蝶,

飞入菜花无处可寻。

【点评:仿佛国画中的“留白”,陈老师在给古诗加字的时候,故意漏了一个字,请学生帮老师加上,真是神来之笔。在古诗学习中,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创造性的语文学习活动中来。学生们富有童趣的表达,将课堂推向。】

师:这首诗的意思你们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呀?

生:黄蝶。

师:哦,看到了黄蝶。我把它写在这儿。

生:我看到了一个儿童在追赶一只黄蝶。

师:哦,你看到了一幅画。

生:我还看到黄蝶飞到菜花里去了。

师:最后,儿童把黄蝶追到没有?

生:没有。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黄蝶是黄色的,菜花也是黄色的,所以飞进去后就找不到了。

师:你太有生活经验了!谁还看见了哪些画面?

生:树头的花落了,还未成阴。

师:为什么还没有成阴呢?

生:它们的花落了,叶子还没有长出来。

师:也可能是叶子长得不大,长得不多,是不是?你还看到了什么?

生:我还看到了古代。

师:看到了古代的什么?

生:看到了古代的画面。

师:呀,你也会穿越呀!(众笑)

生:看到了那些篱笆很疏。

师:哦,你看到了稀稀疏疏的篱笆。在篱笆旁边还有一条――

生:小路。

师:诗里面哪个词告诉我们是小路?

生:一径深。

师:这个“径”我们在哪首诗里学过呀?

生:(齐)《山行》。

师:把这句诗背出来。

生:(齐)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师:哎哟,你们不知道我的时间有多宝贵哟!(众笑)这个“径”就是――

生:小路。

师:“石径”就是――

生:石头小路。

师:“一径深”呢?

生:就是一条长长的小路。

师:哇,同学们看到了这么多美景!这么美的画面,怎么读出来呢?听陈老师读一读好不好?

生:好。

(师配乐诵读,讲究平长仄短。“蝶”字读得特别短促。)

(生鼓掌,笑。)

师:又笑了?怎么回事呀?这么读有意思吗?

生:有意思。

师:怎么有意思呀?我读的跟你们有什么不同?

生:你把“蝶”字读成轻声了。

师:哦,这个“蝶”字我读得很快是吧?这个同学的耳朵真灵啊!因为蝴蝶一下子就不见了,所以读成追黄――蝶(短促)。(配上动作,生笑。)

师:还有谁说一说?

生:陈老师读得好慢好慢。

师:有的地方读得好慢好慢,因为要表现那个画面和情景。跟我一起读,好不好?

生:好。

(师生齐诵。“寻”字拖得很长。)

【点评:对于“蝶”字的读法,陈老师将古代汉语语音中的入声字引了进来,从七绝的平仄来看,这个“蝶”字,的确要作为仄声来对待。但是,跟二年级的小学生不能讲入声字,陈老师便通过示范给学生留下深刻的感性认识,这是符合教育规律的。】

四、精心指导,落实写字

师:找啊找啊,找不到了。同学们真会学习!这首诗理解了,也读好了,字会写吗?

生:会。

师:看,第一个字“追”,哪个同学要提醒大家?

生:里面的撇不要写反了。

师:是不是我们班有同学喜欢犯这个毛病啊?

生:我犯过。

师:哦,你很善于自我批评、自我提醒啊!“追”字是半包围结构,先写哪一部分?

生:里面的。

师:来,手举起来。第一笔――

生:撇。

师:这一撇,写得短一点儿。第二笔――

生:竖。

师:写在竖中线上。

生:(跟着书空)横折,横,横折,横。

师:再写走之底。点,横折折撇,捺。捺要写短一点儿,写长了就不好看了。这个“追”字可以组什么词?

生:追赶、追求。

师:再看这个“菜”字,是什么结构?

生:上下结构。

师:上面草字头,写得扁一点儿。容易出错的是中间,中间是什么呀?

生:采。

师:下面整个是一个“采”字。“采”字的上半部分是什么?

生:爪字头。

师:对,爪字头一共几笔?

生:四笔。

师:底下是一个“木”字,“木”字的一竖出头要短一点儿,撇、捺舒展开,这样就好看了。好,赶紧描一遍,写两遍。

(生描红,练写。)

师:好了,请大家坐起来。我有件礼物要送给大家。同学们,知不知道古人是怎么读这首诗的?

生:不知道。

师:我学古人的方法读一读这首诗给大家听,好不好?

生:好。

(师吟诵全诗。生笑。)

师:下课。

【点评:陈老师指导学生写字时从观察、范写、生写、评价,到二度评价,步步落实,指导非常有效。学生们学习的效果极佳,也充分突显了低年段“识字写字”这一教学重点。最后的吟诵,更是本课的一大亮点,带给学生们一种文化的熏陶和美的享受。如果时间允许,陈老师再将这首诗的吟诵方式教给学生们,那就更好了。】

【总评:陈老师的这节课为什么能如此浑然天成呢?我想,离不开这样几个因素:

一是陈老师蹲下身体的姿态。我们看到,陈老师魁梧的身材,站得直直的时候很少,他总是弯着腰,把话筒递到学生的嘴边,笑眯眯地看着他们,跟他们对话。所以学生们在陈老师的课堂上没有一丝一毫的拘谨,完全处于身心放松的状态。更重要的是,陈老师从内心里也蹲了下来,把自己当成了学生们的一个小伙伴,跟他们一起玩、一起乐。陈老师充分把握住了学生的心理特点,课堂中的语文实践活动难易适度,让学生跳起来就能摘到果子,尝到了学习成功的乐趣。

二是陈老师幽默风趣的语言。我们透过陈老师的语言,强烈感受到他是爱学生的。他对学生们的夸奖,是发自内心的;他对学生们的调侃,是一种喜爱之情的自然流露;他对学生们的尊重,也令人感动。

三是陈老师深厚扎实的学养。在课堂上,教师的朗读、范写、博学、机智等良好素养都得以充分展示。陈老师非常好学,他喜欢吟诵,主动跟陈琴老师学习吟诵,也参加了中华吟诵学会的好几期培训。通过吟诵,他慢慢走近了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我们也看到,这节课上,陈老师对诗歌的变形处理,就十分注意平仄的把握;他对“蝶”字的处理,也是我们很多语文教师没有想到的;他的浅吟低唱,给这节课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他对学生写字的指导,也源于他扎实的书法功底。

宿新市徐公店诗意范文3

惊喜一:《建高塔》(科学课)一课刚导入,准备进入正文时,一个调皮的学生拿出小玩具不停地晃动,见我没在意,他更肆无忌惮,同学们的目光立刻聚拢而去。我定睛一看,是一个手柄为剪刀,刀尖连着一组平行四边形框架,末端是一个小球和一个小三角形的玩具模型。我强忍住怒火,没像以往一样没收玩具,而是让他站在讲台上说说玩具的原理。话音刚落,他就迫不急待地,好像早准备好了似的,大步跨上讲台,得意地把手中的玩具“一张一合,一张一合……”来回表演了几下,然后滔滔不绝地讲述起来:“大家都看到,我手中的剪刀一张一合,引起中间的平行四边形一拉一伸,从而带动小球进出小三角形,就像我们的裁判(剪刀)指挥场上的球员(平行四边形)在投篮(篮为三角形),只要手一动,整场球赛就开始。‘裁判’剪刀利用它长臂杠杆省力的特点控制场上活动,‘球员’平行四边形发挥它能屈能伸的不稳定性,活动起来,最后把球投入稳定的三角形篮环里。这正是我们这节课要学的三角形的稳定性和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的应用,还有前面学过的杠杆的性质。”

这位同学从容不迫的神情,恰如其分的比喻,缜密不苟的说理,听得我哑口无言,更赢得其他同学自发的如雷的掌声。掌声刚落,又有同学相继举手说:“老师,你昨天数学课讲完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特性后,不是让我们课后举例吗?窗子上的防盗网在长方形中间拉几格就把它变成了三角形;建楼用的塔吊、高压电线的架子,屋顶以及广告牌的横梁等都利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原理……”“老师,有些单位的电拉门,店面的卷闸门是利用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做的。”一堂课,同学们与我展开“对台戏”,我不用再唱“独角戏”,倍感轻松。发言的同学赢来啧啧赞叹。我也被他们精彩的发言所折服,折服于他们能温故知新,能将各学科知识融合在一起;折服于他们那种无所畏惧的精神。想想,我所做的只是给了学生一个机会,学生就给了我如此多的惊喜,我真可谓“不劳而获”。

惊喜二:吃了上次的“甜头”,我更有信心了。在一次,诗歌教学中,我想再给学生一次机会。因为我是数学老师,对语文课教法不熟,所以只能求救于学生。往常的诗歌教学,以朗读和背诵为主,往往忽视学生对诗意的理解,结果导致学生对许多诗句,会背不会用。我试着让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先理解诗意,然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诗意表达出来。几分钟后,同学们就对《宿新市徐公店》一诗做出如下处理:

有的用简笔画画出篱笆中间一条小路伸向远方,路两旁谢了花的小树叶子还未长密,一群孩子在树下奔跑着追逐飞入菜花地的蝴蝶。

有的以讲故事的形式描述诗意,还加入作者的思想感情。

有的则叫来几个同学当场即兴表演。

……

看着学生们的如此举动,我庆幸自己给了学生们展示才华的机会。其实,学生个个都是“锥子”,只是老师未能将其放入“囊中”罢了。

惊喜三:三八妇女节前夕,我安排了一次综合性学习,主题是探究妇女解放。在做了前期指导之后,我给了学生一个星期的准备时间。在展示探究成果时,同学们又给了我一份意外的惊喜。

第一位同学毛遂自荐,把自己搜集的仕女图、窦娥冤、秋瑾、刘胡兰、宣传“男女平等”、女博士等一组图片发给大家,然后又讲了自己太奶奶裹脚的故事:太奶奶因为裹着小脚,一辈子也没走出过村子,临终前还说:“娃啊,奶奶就想让你的大脚替我走出去看看。”这位同学动情的讲述感动得同学们热泪盈眶。

第二位同学向同学们公布了他对本村7~20周岁男女就学情况的统计。10户人家,均有一男一女两个孩子,20个孩子中,只有2个女孩初中毕业,其他……同学们清晰地看到了农村女孩的就学现状,经过原因分析,最后她感慨道:“我们这儿的农村并不是特别落后,尚且如此,那么大山里的女孩子的就学状况就更可想而知了。同学们,我们既要珍惜自己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也要关注我们的姐妹们,也让她们用知识来改变命运,像我们学校,女教师就占了一大半”。

第三位同学用漫画描述了妇女解放道路的历程。古代中国妇女被关牢笼——中国妇女有了自我解放的意识,决心走出牢笼——妇女们走出户外——中国妇女终于能与男子并驾齐驱。

宿新市徐公店诗意范文4

一、了解背景,初步朗读,体会诗意

诗歌是诗人借助语言文字表达自己观点,抒发自己情感的一种文学样式,这就决定了诗歌和诗人所处的时代、经历的人生紧密相关,而这也是我们学习诗歌,了解诗人情感、观点的基础,在古诗教学中,引导学生把握古诗的创作背景显得尤为重要。小学生在传统文化方面没有丰富的积累,加之认知上以直观为主,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还需借助多媒体、故事等形式引导学生了解古诗的背景。

首先,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以丰富的情境引导学生了解古诗的创作背景。以《望庐山瀑布》的教学为例,教学中教师先以幻灯片呈现庐山瀑布的壮美景象引导学生观察,然后引出作者,幻灯呈现作者头像设问“这是谁?”,学生回答后引导学生简单说说对李白的了解,然后教师配图解说李白经过安史之乱后从安徽的宣城来到庐山,初游庐山被庐山的美景吸引,于是引笔高歌写下了此诗以表现庐山的雄伟奇丽,气象万千,从而抒发对祖国壮丽河山的喜爱之情。学生在观察图片中感受庐山之壮丽,了解了作者的基本经历,朗读过程中才能体会诗人的情感。

其次,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引导学生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如在《春夜喜雨》的教学中教师以云南大旱为背景,引导学生了解当时杜甫因陕西旱灾严重来到四川成都定居时对春雨的渴望和喜爱之情,理解古诗的内涵也就水到渠成了。

二、字斟句酌,逐句辨析,理解内涵

了解古诗创作背景的基础上朗读,朗读后理解,这是学习古诗的不二法门。在引导学生分析古诗的意思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逐字逐句,结合古诗中的重点词汇把握诗歌的内涵。

首先,逐字逐句分析,整体把握古诗的意思。小学生在学习古诗中因古诗和现代汉语的差异,很多时候容易出现不理解诗歌的基本意思,从而导致“望文生义”的现象,对古诗理解也就“相去甚远”了。引导学生逐字逐句地分析古诗,了解古诗的基本含义是学习古诗的基础。如《望洞庭》中“湖光秋月两相和”一句,湖光指湖面的光芒,两则指湖光和秋月,而和是和谐,即水色与月光融为一体。整句诗意为“洞庭湖的湖水和秋天的月亮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和谐美好”,从而理解秋夜明月下的洞庭湖水澄澈空明的特点。

其次,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汇理解。如《绝句》(杜甫)中“门泊东吴万里船”的“泊”字写出了诗人漂泊不定的人生,写出了诗人这种处于希望与失望之间的复杂心情。在对重点词汇的理解中,教师可引导学生讨论,教师予以点拨。

三、发挥想象,体会感情,熟读成诵

古诗往往意境深远,而对意境的理解又需深入体验。在小学古诗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加入自己的理解,从而体会作者的感情,理解诗歌的内涵。在此基础上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朗读,熟读成诵。

首先,引导学生结合诗歌画面体会诗人的情感。以《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一句理解为例,如果学生对荷花没有直观的感受就无法理解“接天莲叶”的壮阔,于是,教学中教师可借助多媒体呈现壮阔的荷花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后自我体会,然后结合“碧”和“红”这两个颜色词体会景色的绚烂多姿,从而体会作者对西湖美丽景色的赞美和眷恋之情。

宿新市徐公店诗意范文5

一、传递经典古诗“常读常新”之和美

毕淑敏在《常读常新的人鱼公主》中写道:“在8岁的时候我绞尽脑汁要把结尾改得皆大欢喜,18岁的时候我从中读到了爱情,28岁的时候我开始担心人鱼公主的家人,38岁的时候我开始思考它的写作技巧,48岁的时候我认为人鱼公主是在严峻的考验中锻造高贵的灵魂……”可见,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阅读经典文章都会有不同的体会与收获。古诗当是经典中的经典。好诗不厌百回读。盛老师课始一句“三年级我们就学过这首古诗了,古诗是需要重读的”为整堂课定下了基调,传递了“古诗需要常读常新”的理念。因为是重读,盛老师让学生读一读,背一背,默一默,只用了5分钟就完成了一首古诗的基本学习任务。

常读要做到很容易,常新则不易。五年级再读,要读出什么“新”呢?在接下来的课堂行进中,我们清晰地感受到了缕缕新意:诗情感悟“新”,通过“寒”与“明”的两极对比,感悟诗人的情感变化;意境品味“新”,无论是 “梧桐”的忧伤、“一灯明”的意味深长,抑或是“月”的思念,都在这堂课里悠悠萦绕;方法领会“新”,盛老师领着学生走近古诗的表达方式――“特殊的景抒特殊的情,不同的景抒不同的情”并通过学习“_____送寒声”“_____动客情”的迁移写法,从中收获改诗仿写的乐趣。可见,重读不是重复,重读指向提升。

二、呈现古诗课堂“以练导学”之和美

怎样在古诗课堂中让学于生,为学生创设更多语言文字运用的时机,盛老师为我们呈现了“以练导学”的古诗教学新模式,将传统课堂的“以练固学、以练测学”转化为“以练导学,以练促学”。

在整堂课中,盛老师把训练作为一种载体引导学生更高效地进行古诗学习。首先,整堂课按“读所见――画所见――抒所感――移写法”层层推进,训练板块清晰明了。其次训练内容指向语文,五个板块分别指向读、想、说、悟、写的能力训练。再者,训练方式整合灵动,无论是体会诗人心中的“寒”还是感悟诗人眼中的“明”,抑或是用其他景物来替换“________送寒声”,还是结合其他古诗仿写“________动客情”,都不是孤立、机械的训练,有其精心拓展的古诗作依托,加上巧妙引导,学生练得轻松而有成效。盛老师“以练导学”的古诗教学新模式既依循传统,又大胆创新,既是回归,又是前行,使教学走向高效、和美之境。

三、彰显古诗教学“组块拓展”之和美

古诗词产生的年代久远,要准确把握诗歌作品的情感,学生要与诗人心同此情,意同此理,就需要教师形成开放的语文教学观,让作者情、学生情在拓展延伸中融合。盛老师在这节课中充分展现了古诗拓展串联组块之美,其中三度拓展均可圈可点。

第一处学习“萧萧梧叶送寒声”一句时,盛老师让学生用“群雁南飞、秋菊摇曳、啾啾虫鸣、呼呼秋风”诸词替换,看似平常,实则非匠心独具者不可为之。何也?古诗中有不少意象,历经润泽,其所表达之意蕴,传递之情感,已有定数。盛老师扣住“梧叶”,拓展了韦应物的“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以及南宋诗人周紫芝的“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两句诗,帮助学生聚焦“梧叶”这一特殊的意象,体会到诗人那份孤寂忧伤的情感。此处宕开一笔,非独语文教学,乃是文化传承。

第二处拓展在理解“知有儿童挑促织”时,带出了同样是描写童年生活的古诗――《宿新市徐公店》《村居》《所见》,这三首诗进一步展现了古代少年儿童的生活,丰满了学生对叶绍翁童年生活的想象。

第三处便是仿写诗句,迁移写法的时候,补充呈现《静夜思》《春日》《枫桥夜泊》三首古诗,参照这些古诗,学写“________动客情”,为学生提供了仿写的场景和“借景抒情”的写法。语言文字得到了运用,学生也变书本的为自己的,实现了语言的内化。

四、聚焦古诗情感“冲突对比”之和美

盛老师此课的浓墨重彩之处是锁定诗中的两个画面,聚焦一“寒”一“明”,体会诗人情感之变化。体会心中之“寒”,盛老师通过音乐画面造境,通过教师充满淡淡忧伤的含情描述,将学生带入了风高夜黑、寒意阵阵的江边,感受诗人的那份孤独伤感。体会心中之“明”,通过学生想象诗人可能玩过的游戏,帮助学生感受诗人心中的那份温暖与追忆。此时盛老师补充的其他描写童年游戏的古诗,借“追黄蝶”“放纸鸢”与“捕鸣蝉”的欢快,衬托出诗人客居他乡的内心之寒,以及乍见“一灯明”时,内心之暖。此处,诗人本该落笔写乡愁,却偏偏关注“儿童挑促织”,笔意突转,似乎使人难以捉摸。经由“寒”与“明”对比,方才明了,诗人是在“一灯”之光照耀下,照见了自己的童年,也照见了遥远的故乡。“一灯”之“明”愈明,“梧叶”之“寒”愈甚。这种情感冲突对比之美在诗人笔下神奇呈现,也在盛老师的课堂中自然流淌。可谓诗人写得高明,盛老师教得高超,相得益彰!

宿新市徐公店诗意范文6

以往,我们似乎走模式化的道路:“释题目、知诗人,释难字、译全诗,悟情感、齐背诵。”课堂上,教师洋洋洒洒地讲,以一灌之;学生机械地翻译,苦苦地“诵”。学生只会大致解释诗意,却游荡在诗外。诗情出不来,体悟经典文字的魅力只能是“边草无穷日期暮”。笔者认为古诗教学必须站在大语文角度,高屋建瓴,另辟蹊径。

一、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

在古代,许多诗人将诗和画结合起来,融诗情画意为一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诗中“画”就是意境,是诗人强烈的感情与生动的客观事物相契合,从而创造出一种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进入诗的“境”,才能与圣贤“对话”。诗中的文字在反复“对话”中活起来,学生对诗中的形象有直觉地整体把握,才能感受圣贤内心的深邃思想,以致渐与圣贤心灵相融。继而,“我”读,便是“我”自己的心灵的倾诉。那么入境的路在何方呢?

1.反复诵读,读中想象。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反复诵读古诗,读中感悟,读中理解,读中体会诗的鲜明节奏韵律,读中体验诗的情感因素,读中品味出诗的审美内涵。如,教学《池上》一课时,教师通过反复诵读,鼓励学生“披文入情”,让精神在诗句营造的世界里徜徉,鼓励学生运用自己各方面的知识,和所读的诗联系起来,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使诗所塑造的形象在头脑中形成,与作者展开心灵的对话,从而获得共鸣。

2.尊重个性,畅言感受。

在学生读有所思、读有所感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交流、畅言、分享心得体会。在交流的过程中,我们要让学生学会欣赏与提高,理性地认同诗人、同学之间存在观点的异同,把与自己的感受、体验大致相同的视为自己的知己。

在教学中教师要做耐心的倾听者,学生自悟自得、自我启迪、互学互补,他们从中就会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他们是学习的主角,就连答案也是在同学们的体会中达成的。可见,只要给学生创建一个自读自悟的环境,即能得景之具象美、得景之气神美。

3.自选角色,表演体验。

我们应创设一个轻松、开放的平台,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把诗句没有绘出来而生活中一定有的声音、动态想象出来,丰富到画面中去,再运用恰当的教学手段把学生带入到诗的意境中。

《宿新市徐公店》描绘的是一幅村童扑蝶图。“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是全诗的中心画面,它持续进行的活动,生动地再现了孩子们天真烂漫的一面。怎样让画面在学生面前立体化起来?自选角色,表演体验。角色表演以其身临其境般的真切感受,以其生动活泼的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精神,形成兴趣盎然的古诗学习氛围。

二、文通彼此,譬如梁和津

诗是最凝练的语言艺术,诗中的语言内涵丰富多彩,有形象的、有色彩的、有音乐的。修词炼句便成了诗人的必修课,所谓“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故而,学习古诗在读中想象整体画面是不够的,需沉下来,觅诗眼,品佳句,入诗中的境中之“境”。鼓励学生自己进入诗中,从语音文字方面,遣词造句方面,标点符号方面,想想哪个字好,哪句话精彩,哪种写法有特色……通过对语言的吟咏、比较、推敲、品味,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为有源头活水来

语文是生活的一部分。绚烂多彩的生活是语文学习的不竭之源。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这个“媒”,将古诗引向广阔的空间,为学生打开更多更好的读诗的窗户,从而构建良好的语文背景。

如,我在教学《黄果树瀑布》一课时,围绕“话说黄果树瀑布”这一主题,开展了古诗社会实践活动。有的学生通过上网查阅、参观、上图书馆等方式,收集了许多关于黄果树瀑布的古诗和对联,编制成册;有的学生发动全班学生为宣传黄果树瀑布写广告语,学生学习诗的格式,创作了不少富有宣传色彩的好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