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电厂实训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电厂实训总结范文1
关键词:锅炉运行与维护课程 教学设计 实施
锅炉运行与维护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电厂锅炉本体主要设备的结构原理与工作特性,掌握电厂锅炉安全、经济运行与设备维护的基本知识、工艺和操作技能,并为取得相关职业资格证书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教学设计思路
一是建立由电厂热能动力装置专业带头人、电力行业专家、专业教师、电厂一线技术人员共同参与的课程建设团队。
二是通过深入电力企业调研,以及毕业生跟踪调查、交流等方式,确定电厂锅炉岗位群有锅炉运行值班员、锅炉本体检修工等岗位,分析岗位对应的典型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要求,围绕典型工作任务,融入锅炉运行与检修岗位职业标准,归纳出学习项目、学习任务和学习目标,并制定了“锅炉运行与维护课程标准”。
三是依据课程标准做好教学内容遴选工作,及时吸纳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的内容,并将安全意识、职业道德等纳入课程内容中。课程共分七部分,包括绪论、项目一(锅炉燃烧)、项目二(锅炉受热面分析)、项目三(锅炉机组的启动和停运)、项目四(锅炉的运行调节及维护)、项目五(锅炉典型事故处理)、项目六(锅炉燃烧热力计算与节能分析)。
二、师资队伍情况
课程教学团队由10名专兼职教师组成,专兼职教师比例达1:1,其中教授2人、讲师3人、企业高级工程师2人、工程师3人;年龄在40~50岁之间的教师5人,在30~40岁之间的教师5人,年龄结构合理,有利于本课程的长远发展。
三、实践教学条件
1.校内实训基地
(1)电厂仿真实训室。利用600MW超临界直流煤粉锅炉发电机组和300MW亚临界循环流化床锅炉发电机组仿真系统,设计了锅炉启动、停运、运行调节等学习任务,完成对学生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2)热力系统运行分析实训室。通过开发600MW火力发电厂机组动态仿真实训、600MW机组发电厂全面性热力系统实训以及300MW汽机调节及保安系统实训等实训项目,使学生利用模型分析火力发电厂的构成,对电厂锅炉的结构特点进行分析。
(3)煤分析实训室。煤分析实训室主要有煤的工业分析设备,如氧弹量热计、硅碳管高温炉、HR-5A灰熔点测定仪以及奥氏烟气分析仪,通过这些设备可以强化学生对锅炉燃料成分与发热量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和问题分析能力。
(4)动力设备检修综合实训室。融入企业锅炉本体检修工和锅炉辅机检修工等岗位技术标准,开发空气预热器检修、省煤器检修、磨煤机检修等实训项目,使学生掌握锅炉检修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锅炉检修实践能力。
2.校外实习基地
依托内蒙古丰泰发电有限公司、内蒙古能源金山热电厂等校外实习基地,以电力企业运行、检修项目为载体,并结合行业职业标准,开发岗位能力学习内容,实现“学中做、做中学”,培养学生电厂锅炉设备运行、维护、检修的岗位核心能力。学生通过跟岗实训,使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得到进一步提升。
四、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实施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以企业真实的工作项目为引领,以典型的工作任务为教学内容,使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相一致。
在理论教学方面,除采用启发、演示等教学方法外,特别突出讨论、案例教学等先进的教学方法;在实践教学方面,企业兼职教师参与锅炉运行与维护课程的教学,校企双方共同制订教学方案并联合组织教学;依托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通过跟岗实习、煤分析实训、热力系统运行分析实训、电厂仿真实训、动力设备检修综合实训,使课堂教学与技能训练相结合,学生在学中有训、训中有学。
五、课程的考核方式
锅炉运行与维护课程实行过程考核和结课考核相结合的全程化、个性化课程考核方案。课程考核注重过程考核,变传统的一次性总结评价为以学生为中心的综合性评价,评价涵盖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技能水平、职业素养、团队协作能力等。同时积极鼓励学生自评和互评,体现考核的客观、实际、公平、公正。
六、课程的其他教学资源
锅炉运行与维护自治区级精品课网站的开通,实现了资源的开放与共享,校内校外可快速访问教学网站。精品课网站设有电子教案、电子课件、教学动画与录像、案例、职业资格考试等项目,并配置在线学习系统,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自主学习,自测学习水平,同时可通过网络进行讨论和交流,实现了师生、生生间的互动。
电厂实训总结范文2
关键词:职业能力;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高职教育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是指“胜任工作任务所需要的各种要素的综合”,而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加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指出高职“实践教学要改变过分依赖理论教学的状况,探索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在研究中我们深感实践教学改革亟待突破一些传统的观点。如果我们仅从实验、实习、实训这些教学环节来界定实践教学,在这样的概念基础上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恐怕很难将其作为主体的教学形式。事实上,作为“主体”的教学形式只能是课程教学。高职的实践教学改革必须深入到具体的课程之中[1]。
广义的实践教学体系是由实践教学活动中的各要素构成的有机联系整体,具体包含实践教学活动的目标体系、内容体系、管理体系和保障体系等要素。内容体系是指各个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合理结构配置呈现的具体教学内容。实践教学的内容是实践教学目标任务的具体化。
目前,高职教育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安排不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会应用知识掌握技能,理论与实践教学分割交替安排不科学,实践教学单元太小、太零碎。为了突出能力培养,应采用按能力层次划分的“分层一体化”构建教学模式。具体说,就是将各个实践教学环节(实验、实习、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创新制作、社会实践等)通过合理配置,构建成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体,按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综合技术应用能力等层次,循序渐进地安排实践教学内容,将实践教学的目标和任务具体落实到各个实践教学环节中,让学生在实践教学中掌握必备的、完整的、系统的技能和技术[2]。
一、根据职业发展阶段划分能力层次
分析火电厂集控运行专业就业面向的职业岗位群,调研现场实践专家成长经历,将火电厂集控运行人员按职业能力成长的岗位顺序,分为五个阶段:新员工―巡检岗位(初级、中级)―值班员岗位(中级、高级)―单元长岗位―值长岗位。根据国家职业标准、国家职业资格技能鉴定标准结合电力行业职业能力培训手册、员工岗位职责、运行管理制度、运行技术规程、安全规程,分析岗位职业能力。新员工阶段属于基本技能培养阶段;巡检岗位(初级、中级)、值班员岗位(中级)属于专业技能培养阶段,值班员岗位(高级)、单元长岗位、值长岗位属于综合技术应用能力培养阶段。见图1岗位能力分层目标。
二、根据能力分层目标设置课程
基于工作过程进行课程开发,并根据火电厂集控运行专业人才培养的能力分层目标,结合工作过程分析、工作任务分析,设置课程。见图2课程设置。
例如在基本技能培养阶段主要为培养学生认识发电厂、提高工作的基本动手能力,设置了《发电厂系统及安全生产(含认识实习)》、《钳工实训》、《工程制图及实训》、《电工工艺实训》、《基本技能竞赛》等课程,其中将原来的《电力生产安全常识》与《认识实习》课程进行整合,并融入部分发电厂系统图,形成新课程《发电厂系统及安全生产》;将传统的工程制图课程进行整合,融入电力工程的系统识图、制图以及CAD制图实训形成新课程《工程制图及实训》。同时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能力,检验教学效果,设置了《基本技能竞赛》实践环节。
在专业技能培养阶段主要培养学生安全运行检查、辅助设备及主设备的操作能力,因为发电厂系统复杂、设备多,在课程设置时,根据各系统共有的设备或仪表,设置了《泵风机的运行与维护》、《电厂仪表及测量》课程,并在课程内设置了实训和实验内容;根据岗位工作对象的不同设置了《锅炉系统巡查》、《汽轮机系统巡查》、《电厂电气设备及系统》,并在课程内设置实训环节,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增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在理论为实践服务的过程中,对理论教学进行“必须、够用”方面的处理。为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水平,设置了《单元机组运行》课程,采用在火电仿真机上进行一体化教学,既提高了学生对电厂设备的操作能力,又在合作的氛围下,提高学生把握机组运行的全局,提高运行分析的能力。同时以本阶段目标为基础,设置了《专业技能赛》、《生产实习》、《国家职业资格训练与考证》、《顶岗实习》等环节。因为根据电力行业规定,高级职业资格必须具有现场工作经验,而且学生在生产现场也是从基础岗位开始实习,所以这个阶段主要通过实践教学强化学生专业技能和工作方法,实现与发电企业职业能力的“对接”。
在综合技术应用能力阶段主要培养学生岗位协作处理机组运行事故的能力,以及掌握机组运行经济性分析和管理的一般方法,设置了《单元机组事故诊断》、《单元机组经济运行及管理》等课程,采用仿真实训、案例分析等教学手段,同时为提高学生的综合技术应用能力,设置了《毕业设计(论文)》环节;提高学生对火电厂工作内容和组织方式的理解,为职业生涯发展打下基础。
三、依据课程目标开发实践教学内容
1.专业课程目标与实践性的学习任务
在传统的教学计划中,重理论轻实践;在职业教育改革中,往往又强调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而忽视了实践教学在职业能力培养过程中与课程的关系,设置过多的“独立实践环节”,割裂了实践与理论的联系,实践沦为技能的训练,达不到由技能向技术的提升。我们认为实践性教学必须依据课程目标进行设置,必须对应岗位能力的培养。
2.课程内理论与实践融合的学习任务
通过对知识与实践层面的分析,如图3。理解了课程教学过程中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也明确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负责解释和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强化训练培养规范操作的习惯,学会思考、总结、升华。强调理论教学,多数人往往没有分清理论与技术理论的内涵,把技术理论等同于一般理论,在教学的内容选择和实施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造成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强调实践教学,多数人往往忽略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侧重于实践经验的传授则停留在基本的操作层,加强了实践知识培养则熟悉了操作规范提升了技能,而不知“为什么”。因此,教师应当为学生打通从操作层到技能层、从技术层到技能层两个“通道”。这就需设计实践性较强的学习任务,实现课程内理论与实践的融合。需要指出这里的理论仅指为完成特定的实践任务所必须的技术理论,从而在内容上保证了“理论内容的适当”。
以《锅炉系统巡查》课程为例,通过对工作任务进行分析,结合校内的实训条件,形成了理论与实践融合的实践性的学习任务(表1)。
四、形成以实践为主体的专业课程计划
形成了理论与实验、实训融合,综合实训、实习相对独立,实践层次分明的专业课程。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实践教学为主线,理论与实践课时比约为4∶6(见表2、表3、图4、图5)。
由以上分析,得出校外的独立实习是采用分阶段进行;实验与课内实训同时达到高峰后开始下降,让位于综合实训。
由表3、图5分析可知,除去第6学期顶岗实习的影响外,专业课程课时和理论课时呈现“山峰形”,实践课时呈现为在一定范围内波动的“水平线”,也就是以实践教学为主线,不忽视理论教学,提供必要的理论学习,在时间上保证了“理论课时的适度”。
五、小结
高职院校以培养高等职业技能人才为目标,要求学生在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的同时,必须具有扎实的操作技能和综合的实践能力。对于火电厂集控运行专业主要面向知识、技术密集发电企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必须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尊重人才的成长规律,分清能力的层次结构,设置课程;立足于实践条件,遵循认识规律,从实践到实践与理论相融再到实践设置实践教学环节,优化课程结构;依据课程教学目标,开发实践性强的学习任务、实训项目,提高学生胜任工作的能力。由此,构建了“三层五环”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基于发电企业职业能力标准从实践经验、实践知识(发电企业技术规范、工作标准)、技术理论(发电企业应用的理论)实现全面对接。如图6。
对于当前“实践教学要改变过分依赖理论教学的状况,探索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要求,需要认清实践教学在高职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又不能过分追求绝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高职教育既是一种层次,也是一种类型。高职教学必须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实践教学为主线,深入到具体的课程之中开展高职实践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 徐静.实践型课程的设计与实施[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4.
电厂实训总结范文3
【关键词】仿真机,要求,仿真训练,考核
一、用户对火电机组仿真机功能的需求
1. 火电机组仿真机的用途
大型火电机组仿真机一般作为训练学生熟练正确地掌握机组设备在各种条件下的启、停和正常运行中的监视操作技术;训练学生正确判断和处理故障、事故的应变能力;对学生上岗前进行实际操作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的考核;供机组在各种工况运行中分析和改进操作方式、提高安全经济运行能力、为制定反事故措施提供验证环境;训练学生进行机组控制系统整定及试验验证等。
2. 用户对火电机组仿真机的一般要求
大型火电机组仿真机是对机组的炉、机、电、网控及热控系统实现全范围、全过程仿真。以被仿机组控制室内所有的监视、操作、控制为主,辅助以机组在启停和故障处理中需要在集控室外进行的就地操作,同时包括化学水处理、除灰除渣等辅助控制系统等。
仿真模型全部以物理过程为基础,建立完整、严格、精确的物理过程模型,能连续、实时、良好的反映系统动、静态过程,具有较高的动、静态精确度,对运行人员全部操作(包括控制盘、操作员站及就地操作员台上的操作)无论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其反映都应和实际电厂一致。仿真机应能仿真电站机组运行中的异常和故障工况,产生的物理现象应当和被仿机组反映一致。对于各种故障或事故,学员可在盘上或操作员站上进行操作处理,如果处理合理,故障或事故应逐渐消除,如处理不当,模拟出事故扩大后的现象应与参考机组反映一样。
3. 用户对火电机组仿真机培训功能的要求
教练员台是仿真机培训控制中心,教练员通过显示器画面、键盘、鼠标等控制仿真机的启动、停止和工况的变化。教练员台一般要求能方便、灵活地监视学员的操作和活动,能对不同水平的学员选择和组合培训项目,实现仿真模型的启动/停止、运行/冻结、快速与慢速、回退/重演功能、故障加入、边界参数修改、变量监视等功能。
4.现代仿真机不能很好满足用户的需求
(1)关于学员成绩评定的需求。学员成绩评定功能是在对学员进行仿真培训时,通过软件对学员操作、参数、运行工况形成操作记录存档,通过软件分析得出客观评价,为教练员主观评分提供必要和有效的参考。教练员要求该功能能方便地预设评分方案,即预先编制仿真机培训课程(如培训课目、初始状态选择、故障选择等练习内容),在仿真机实现按步练习,实现自动评价学员操作,指出操作错误及误差,进行成绩评定和客观评分。
近年来,仿真机研发单位对学员成绩评定功能作了许多的研究和探索,但从用户使用的情况来看,都不是特别理想,不同程度地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分析原因,主要是由于仿真机开发研制单位和仿真机用户在这一领域的合作上配合不够紧密。该功能在开发时需要大量的现场数据和丰富的运行经验,根据仪表参数和运行操作的重要程度,进行大量的设计和反复的调试工作,而仿真机研究和开发单位在这一方面的力量和经验需要加强,仿真机用户方也需要在理解开发思路后给予研发单位更多的配合和支持。
(2)关于网络通讯的需求。仿真机系统与电厂信息管理系统SIS网络进行通讯,能访问实际电厂SIS系统数据库的相关内容,采集现场数据作为仿真机系统的初始工况点,进行仿真机静态和动态的数学模型校核,验证仿真模型与实际机组工况吻合程度。利用事故前后的现场数据,例如发生MFT、重要辅机跳闸或重要参数越限时,在仿真机上进行事故重演分析。通过互联网,实现远方控制和远程培训功能。在保证系统安全的前提下,工程师/教练员可以通过互联网登陆工程师/教练员台,并通过一定手段直接控制和接管工程师/教练员台,其效果如同在仿真机上指导一样。被培训人员可以通过互联网登陆操作员台,并通过一定手段接受培训,其效果如同被培训人员在仿真机上操作一样。
(3)关于控制系统学习的需求。对实际机组控制系统的组态文本能完整地转换为仿真控制模型。现场操作员站画面和控制系统组态修改后,相应仿真模型即能自动更新。由于控制系统在电站安全运行中的作用重要性,仿真机控制系统要能进行学员在维护控制系统方面的培训,可以进行控制系统的组态、控制模块参数的修改;能进行不同运行工况下的调节系统的动态试验;模拟或设置现场热控设备、控制回路、控制逻辑等各种故障,热控人员处理的措施和效果应与真实机组一致。
(4)关于专家系统的需求。仿真机自教育专家系统可以使学员在没有教练员连续监控的情况下,在仿真机上进行培训。仿真机系统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掌握教练员的决策,激活可执行程序,仿真机将在专家系统指令下进行培训。可以进行如下一些功能:装载仿真模型和它的初始条件;自动培训水平分级;自动提示;自动记分;自动举例;自动重复故障等。该功能在国内的研究较少,但已有用户希望开发使用。
二、仿真训练与考核办法的改革背景及实施情况
热能类专业电厂热能动力装置、火电厂集控运行等是火力力发电厂的核心专业,专业特色突出,但就业面窄。为保持特色的鲜明性,并增强就业竞争力,必须提高毕业生质量。加强职业能力训练,提高毕业生专业技能是提高毕业生质量、提高就业竞争力、增强学校办学实力的重要方面。为对热能类专业学生职业能力训练与考核体系进行改革,深化双证书制度,我们做了以下工作。
(一)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1.深化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深化“双证书”制度,实质上也是培养模式改革。根据电力行业发展需求,开展与企业的多元合作,完善以电力行业职业能力标准为指导的在校学生职业能力训练与考核体系,实行具有电力行业特色的“双证书”制度,打造培养目标岗位化、培养方案“双证书”化、企业参与深入化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之相应的课程教学体系,建立完善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根据本专业人才服务的职业岗位,以国家汽轮机运行值班员、核能发电机组操作员、集控运行值班员、汽轮机检修工、汽轮机调节系统检修工、锅炉运行值班员、锅炉检修工等工种的职业技能鉴定规范为参考,进行工作任务分析,行动领域归纳、学习领域转换,也就是基于工作过程构建课程体系、制订课程标准。由学校教师和企业专家共同开发专业核心课程,突出课程的开放性和职业定向性,根据电力新技术发展变化和企业要求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企业与学校共同参与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日历和教材编写工作;由学校教师和企业专家共同授课,其中企业专家重点承担实践性强,与生产联系紧密的教学内容部分。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技能真正满足职业岗位的要求推行“双证书”制度,实现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对接。
2.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改革。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的个性发展要求,基于工作过程开发构建课程体系。
3.教学模式改革。在专业核心课程中全面推行项目导向、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以理论与实践为一体的情境教学为学习单元,形成“学中做、做中学”的一体化教学。课程模块遵循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由基本到核心,而后拓展,从单一操作到综合训练,围绕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建立循序渐进、理实一体的教学模式。与河南电力行业协会、大唐洛阳首阳山发电有限公司等单位合作,将专业核心课程做成工学结合的优质课程,并进行推广。
(二)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培养高技能人才一定要让学生动手,真刀真枪去实践,不能搞“纸上谈兵”,要有真本事,能动手,具备职业能力。加强实践教学,进行职业技能训练,必须有能满足技能训练要求的场所(基地),它是实施双证书教育的基础条件。该基地应具有能进行多种职业技能训练的硬件设备,并有一定先进性。
(三)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指导教师是实施双证书教育的关键条件。指导教师应是热爱职业教育事业、具有中高级技术等级实践技能和专业理论的双师型,并具有较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和组织管理能力,既能指导学生技能训练又能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和全面素质教育。火电厂运行仿真实训是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的主要一环,相关专业课教师有计划的通过带仿真实训熟悉本实训环节的教学,部分教师参加相关培训,取得仿真培训师证书,提高了师资队伍素质和仿真实训环节质量。
(四)认真组织技能鉴定
2005年积极进行“双证书”试点工作,已有八年,每年都鼓励在校学生参加电力职业技能鉴定,进行了以下具体工作:
1)积极动员。第四学期期末就进行技能鉴定报考动员。专门召开了全年级学生大会进行动员,充分阐述技能鉴定的重大意义,在学生中掀起报考职业技能鉴定的热潮。2005年以来,学生的报考率均在90%以上。
2)认真指导。学生报名后,对学生加强辅导和训练。首先对每个工种实行导师制,指定专人指导和辅导,包括理论考核和操作考核,并将考核结果纳入教师劳动竞赛。其次指定参考书目,使学生考前准备更有针对性;第三指导学生利用暑假复习准备理论考试,秋季开学后组织摸底考试,根据不足在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第四是合理安排实训环节内容及时间,以技能鉴定为导向,让学生在课内完成大部分准备工作。
3)严格考核。在考核过程中,我们积极探索对在校学生技能鉴定的标准把握,既要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又要保证社会和行业对我校技能鉴定证书的认可程度。既要按照国家颁布的技能鉴定标准考核,又要根据在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微调。最后我们经过反复研究,统一了思想,认为在校学生在理论考核中应严格要求,在操作考核中侧重于对理论和实际相结合能力的考核,不仅要会操作,更重要的是要理解为什么要这么操作。
4)及时总结。理论考核和操作考核结束后,我们及时对第一次大面积组织学生参加职业技能鉴定的情况进行了总结。不仅对考核结果进行总结,更重要的是对我们的训练和考核过程进行总结。每个指导教师都写出了书面的心得体会、意见和建议等,这些来自一线的意见和建议非常中肯,非常宝贵,我们认真进行了梳理,将逐一落实,完善职业技能训练与考核体系。
三、“双证书”制度试行效果
建立了与专业培养目标相匹配的职业技能考核鉴定制度,要求学生全部参加考试,2005年以来技能鉴定通过率达到了90%以上。(一)建设并完善了职业技能鉴定基地。2005年以来我校相继建成了200MW火电仿真机组, 135MW循环流化床锅炉机组仿真机,亚临界300MW火电仿真机组、超临界600MW火电仿真机组。这给学生进行仿真实训创造了良好的条件。2005年6月,我校电站仿真实训中心被河南省电力职业技能鉴定中心批准为电力职业技能鉴定站,承担了锅炉运行值班员、汽机运行值班员、集控运行值班员等工种的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为我校学生参加电力职业技能提供了方便和坚实的保障。
(二)培养了一批指导教师队伍。通过职业技能训练指导和技能鉴定过程培养了一大批“双师”素质教师,还有计划地送出培训考证。2005年以来每年都派3~5位教师参加华北电力大学举办的仿真培训指导教师的培训与考核,并全部取得了合格证书,
(三)学生的职业技能得到了显著提升。学生参加的职业技能鉴定中的运行工种如锅炉运行值班员、汽机运行值班员、集控运行值班员等具有综合性、复杂性的特点,是各技能鉴定工种中含金量较高的,也是不容易通过的。但学生经过强化训练,通过中级工技能鉴定考核后,专业技能得到了显著提升。通过仿真运行环节的训练,他们对设备系统有了更为清晰全面的了解认识,对机组运行特性和运行参数有了更工程化的认识。这使他们在校学习期间就能直接面对工作对象进行训练,缩短了岗前培训时间。在用人单位面试过程中,他们也能成竹在胸,从容不迫,表现出优秀的专业素质,给用人留下深刻印象,有利于顺利就业。更重要的是他们先人一步的职业能力将对他们的职业生涯产生积极的影响。
“双证书”制度的推行大大提高了热能类学生的职业技能,有效地促进了就业,用人单位反映很好。
四、存在的问题及拟采取的改进措施
(一) 存在的问题。1.报考动员组织问题。因技能鉴定是收费考试,学生中又有一定比例的贫困生,所以全员报考技能鉴定有一定困难,尤其是一次考试不通过者,如再次报考在经济上有压力。应积极想办法降低考试费用,争取对在校学生采取低收费。
2.教学计划衔接协调问题。因仿真机实习班级多,都赶在技能鉴定之前完成培训有一定困难,所以有些班级在技能鉴定时还没受过培训。
3.培训过程中的问题。实际操作时间有限,培训效果达不到技能鉴定要求。
(二)拟采取的改进措施
1.规范培训内容和过程。制定统一规范的职业技能培训内容,以使各指导教师的培训标准统一,提高培训效果。
2.延长实践操作的训练时间,提高实践能力。目前执行的仿真实训的训练操作时间为6周,分两学期进行,即每学期3周,分别学习不同的机组类型。这样安排学生有囫囵吞枣的感觉,学习不深入,不透彻。以后计划6周时间统筹使用,学习同一套机组,学深学精。300MW、600MW仿真机可以多流程运行,为提高训练操作时间提供了条件。
电厂实训总结范文4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the improvement of social construction level, the number of power plants and their own technology are constantly innovating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power transmission and reduce the various deficiencies. Now, the electromechanical integration integration technological transformation has become an irresistible trend of power plant. In which the transformation of some power plant is success, and that of some others is conservative and has not get the desired results to a large exten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technological transformation of electromechanical integration in power plant 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关键词: 电厂;机电一体化;技术改造;方式
Key words: power plant;electromechanical integration;technological transformation;means
中图分类号:TM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16-0161-02
0 引言
对于电厂而言,机电一体化的落实,本身就对电厂提供了很多的帮助,在很大程度上告别了以往的不良现象,整体上的工作取得了很好的进展。可是随着用电量的不断提升,各个城市的经济也在迅速的发展,此时的电厂内部运作,倘若还是保留在最初级的机电一体化层面上,很难满足未来的工作需求,对于电厂本身而言,也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所以,只有加快电厂机电一体化技术改造,才能在未来拥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1 电厂机电一体化技术改造需求
我国社会在发展的过程中,目前表现为节约型社会,想要将工作效率、工作质量提升,就必须在技术改造上不断的强化。从客观的角度来分析,电厂机电一体化技术改造需求较为强烈。华能南京电厂2×320MW机组运行规程是在原汽轮机运行规程(HDJG-NJ/01-02-96)、锅炉运行规程(HDJG-NJ/01-02-96)、电气运行规程(HDJG-NJ/01-02-96)等的基础上,根据部颁《汽轮机运行规程》和《锅炉运行规程》,结合历年来机组大小修现场设备改造的情况进行第四次修订。华能南京电厂#1、2机组分别于1994年3月和10月投产,原运行规程于1996年第一次修订,于2003年进行了第二次修订,2013年进行了第三次修订,对我厂两台超临界发电机组的安全经济运行起到了指导性作用。
2 电厂机电一体化技术改造对策
2.1 改造原则
电厂与一般的工厂不同,其是城市基本组成内容,实施机电一体化技术改造的过程中,应该按照一定的原则来开展,否则难以在最终得到理想的成绩。一般而言,基本改造原则是满足工作需求。例如,基于传统的液压执行器机构(高、中压调节汽门油动机和配汽机构)仍具有良好的性能,#1、2机DEH系统改造是在保留机组的油动机、保安系统的前提下进行的。改造后取消了同步器、液压调速器、调速器随动滑阀、功率限制器等液压系统部套,同时取消了电液转换器、电流卸载机构、联通阀SE839、H210面板、电流卸载机构的操作把柄等电调部套;增加4台REXA电液执行器,分别控制2台高压和2台中压调速汽门油动机并对相关电调画面和逻辑进行了修改。同时增加2个OPC电磁阀,实现超速限制控制(OPC)功能。改造后的系统为纯电液调节系统。
2.2 有效遵循各类规程
在电厂机电一体化技术改造的过程中,上述两项工作的落实,的确可以为技术改造提供较多的帮助,但是电厂本身的规程以及机电一体化技术的规程,也是需要遵守的,包括循环水系统运行规程、机组冷却水系统运行规程、油系统运行规程、调速系统运行规程、发电机密封油系统运行规程、发电机定子水系统运行规程、凝结水系统运行规程等。例如,凝器改造后运行指标:在320MW额定工况、循环水进水温度20℃条件下,真空严密性优良;当循环水量为33985t/h时,凝汽器压力不大于4.8kPa;当循环水量为28000t/h时,凝汽器压力不大于5.4kPa;当循环水量为22000t/h时,凝汽器压力不大于6.5kPa。
2.3 有效建O测评机制
实施电厂机电一体化技术改造以后,原有的测评机制并不符合新的技术,所以,在技术改造以后,应充分结合电厂本身的工作状态,以及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操作模式,建设有效的测评机制。第一,测评机制不是摆设,要能够对工作、对技术有一个权威的测评,能够得到正确的结果,并且测评结果要让人信服。第二,测评机制的落实当中,难免会遇到新旧机制的矛盾,此时必须将新机制贯彻执行,减少在老旧的道路上继续前进,要不断拓展新的工作领域。第三,测评机制在阶段性的使用后,需要充分观察各个技术部门的反馈,进行合理的优化,应该得到电厂内部的高度支持,确保电厂机电一体化技术改造可以不断地创造出更高的价值。
3 总结
本文对电厂机电一体化技术改造展开讨论,现下的很多电厂在改造方式上,都执行了有效的操作,未表现出严重的问题。就机电一体化技术本身而言,其改造的时候还应该进一步考虑到电厂本身的承载能力,适当对其他部门以及相关的技术体系实施优化,不能总是在固定的领域中实施改造,否则难以在最终的成绩上达到最佳。
参考文献:
[1]赵昆.火电厂机电一体化技术改造分析[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5(01):50-51.
电厂实训总结范文5
关键词: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仿真教学
《单元机组运行》课程是火电厂集控运行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核心职业能力,为学生毕业后能尽快适应集控运行工作环境,从事电厂运行、维护工作奠定重要基础。
在传统专业课教学中,专业教师往往用一只粉笔、一张嘴、一份课件,将书本的理论知识进行分章节讲解,课程教学模式完全是以教师为中心,一般采用理论考试考核,学生学习积极性低,学习效果不理想。2009年,《单元机组运行》课程作为湖南省教育厅重点建设项目立项建设,课程教学团队经过四年的教学探索和实践,开发了一套基于任务驱动的“一线五化”课程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以单元机组控制为主线,学生为中心,通过任务驱动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培养核心职业能力,帮助学生自觉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和职业素养。
一、“一线五化”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
1.以单元机组控制为主线,贯穿教学全过程
通过现场调研、问卷调查、毕业生回访、班组长座谈等方式进行课程开发,反馈得到传统的章节教学方式已完全不能满足发电企业对生产一线运行人员的培养需求,企业还得花大量的精力去培养新员工,造成学校教育和企业用人需求的严重脱节。针对以上问题,课程开发团队重新对电厂运行岗位工作内容、工作过程、职业标准、职业能力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结合校内实训设施和条件,提出以完成单元机组启动、停机、正常运行调整为主线组织“一体化”教学,将原本零散、枯燥的专业知识整合到单元机组运行控制中去,让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制作操作票、策划操作方案、实施运行控制,分任务、分阶段按难度层次完成单元机组运行全过程控制。学生在完成本课程后,对电厂整个控制操作界面、操作流程、运行方式、运行参数、运行规程都非常熟悉,一旦毕业参加工作,只要结合各厂生产现场设备情况和运行规程进行熟悉即可上岗,不用再对运行人员基本技能进行培训,大大缩短新员工培训上岗时间,节约企业用人成本,而对学生而言,使他们能更好、更快的适应运行岗位工作。
2.通过“任务化”的学习内容激发学习动力
根据职业能力培养循序渐进的规律,依据课程设计开发思路,以单元机组控制为主线,将本课程划分为4个分项目,共计15个学习型工作任务(见图1)和1个综合训练项目,其中综合训练项目为完成单元机组冷态启动至带满负荷综合操作。5个项目主要培养学生“五种能力”,项目1培养学生对集控环境、岗位、班组管理的“认知能力”;项目2培养学生在冷态条件下对机炉电各辅助系统的“恢复能力”;项目3培养学生对正常运行机组参数的“控制能力”;项目4培养学生进行正常停机和紧急停机的“操作能力”;综合训练项目培养学生完成机组冷态启动工作的综合“操控能力”。通过“能级递进”式的任务设计,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能切身感受到自身能力的提升,从中能获得成功喜悦和成就感,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改变被动学习习惯。四年的教学实践表明,集控专业学生的学习习惯得以明显改变,主要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即: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由“我要学”向“我能学”转变;由“我积累”向“我创新”转变;由“我介入”向“我投入”转变;由“我相同”向“我不同”转变。
图1 《单元机组运行》课程内容组织
3.采用“仿真化”为主的教学手段培养职业能力
火电厂运行工作对象都是高温、高压热力设备,高转速动力机械,高电压电气设备,危险性极强的工作性质决定《单元机组运行》课程教学性质,不能让学生直接进行实际操作,须通过仿真模拟操作方式,熟悉电厂运行工作。在中央财政支持实训基地建设项目的大力支持下,新建设二个、改建一个“一体化”仿真教室,在原有的300MW、600MW仿真软件的基础上,新购置1000MW、循环流化床、生物质、核电、脱硫脱硝等多套仿真软件。课程教学团队可根据市场需求,加载不同仿真模型,以满足未来国家对发电行业进行结构性调整造成的用人需求变化的需要。
本课程主要采用仿真教学手段,仿真机房高度仿真集控运行室,每组共有6台仿真机,其中1台为主机,4台为DCS仿真控制系统,1台为就地仿真系统,仿真机组正前方布置有电气一次接线图,合幕显示屏、报警光字牌、报警音响、火焰监视电视,这样布局让学生有一种置身集控室的感觉。课程教学团队通过建立标准工况、开发仿真操作试题库、制定仿真操作评分规则和仿真机标准操作票、制作标准操作录像、设置典型故障工况等仿真资源库,供教师教学、考核和评价,学生学习、比对和竞赛。
4.提供“立体化”的教学资源进行技术支持
利用传统和现代教学资源,将框架性资源、课程资源、网络资源和仿真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形成本课程立体化教学资源库(见表1),向授课教师和学生提供“一体化教学”过程中全方位技术支持。通过搭建“立体化”教学资源有效提升了集控专业学生的人才培养水平,同时学生职业能力有很大进步,学生多次在高职院校集控运行专业技能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同时教学资源建设极大带动了专业和课程建设,教学团队开发了《单元机组运行》、《锅炉系统巡查》、《汽轮机系统巡查》、《单元机组事故诊断与处理》、《单元机组经济运行与管理》等教材,建成火电厂集控运行省级精品专业,《单元机组运行》省级精品课程,申报了一批科研、教研项目,课程团队发表多篇论文。此外“立体化”教学资源增强专业服务社会能力,团队教师经常性参与发电行业集控值班员工种技能鉴定出题、操作考试评委工作,受邀还参加电厂运行人员能级鉴定工作。目前课程资源建设效果得到出版社和行业同仁的一致认可,2012年由中国电力出版社组织的“十二五”高职类电力专业教材会议在长沙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召开,《单元机组运行》教材作为样本向全国电力类高职学校全面推广。
表1 《单元机组运行》课程立体化教学资源库一览表
传统教学资源 现代教学资源
框架性资源 行业标准 网络资源 课程空间
课程标准 教师空间
职业标准 授课视频
技术标准 专业网站
运行规程 互动平台
课程资源 校本教材 仿真资源 仿真软件
教学课件 标准工况
操作录像 典型故障工况
其他教材 操作试题库
理论题库 标准操作票
5.利用“多元化”的评价模式跟踪学习效果
传统的“平时成绩+期中成绩+期末成绩=学期总评”不同的是多元化评价模式强调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方式、评价手段的多元化,其特点是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根据《单元机组运行》课程特点,在日常任务实施训练过程中,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和素养养成,若采用“一考定成绩”的考核方式,评价结果会表现出很强的偶然性,因此将评价重点形成性评价上,将学生的日常表现、团队合作能力、指挥协调能力、运行操作水平、总结分析能力、综合处理能力结合起来进行形成性评价,再结合期末理论测试成绩形成终结性评价,这两部分所占比例是80%:20%(见表2)。通过以上评价模式的改革,教师可以根据每次任务完成后的评价结果的反馈及时调整授课进度、教学手段、教学内容,实现课程教学质量全程跟踪、诊断、控制和反馈,更加客观的反应教学的真实性,最终达到以评促学、以评促教的目的。
表2 《单元机组运行》课程学习评价表
评价类型 评价内容 权重
形
成
性
评
价
(80%) 素质考评
(学生
互评) 劳动纪律 出勤情况 3%
协作精神 岗位之间沟通 3%
贡献大小 任务完成的质量 2%
积极主动 岗位职责履行情况和回答问题情况 2%
操作票制定考核 操作票制定准确性、规范性 10%
运行综合考核卡 从监盘、协调、调整、判断、处理五个方面考核 10%
运行总结分析卡 规定时间内完成情况和误操作情况 10%
任务工单 提交次数和作业成绩 20%
综合训练项目考核 考核成绩 20%
终结性评价(20%) 期末理论考试 考核成绩 20%
6.参照“企业化”的管理标准养成职业素养
按照发电企业运行人员职业规范和管理标准实施课堂教学管理,教师和学生分别模拟相关运行岗位角色。根据发电部的岗位设置,确定了由任课教师担任运行值长,然后根据学生不同能力特点,让他们分别担任运行单元长、主值班员、副值班员、巡检员等岗位,再按照现场岗位职责的要求,确定了每位学生的岗位职责。并且每次任务各学生的岗位要进行轮换,避免出现一个运行班组就几位同学包揽一切操作的情况发生。让每位学生体验不同工作岗位,既学会指挥协调、团结合作,又学会服从安排、严谨做事。
通过借鉴现场标杆班组评比标准,制作标杆班组流动锦旗,在每次任务完成后评出标杆班组并授予流动锦旗,由他们展示学习成果、介绍学习经验,在班级中营造比、学、赶、帮、超的学习氛围,从而达到带动全班学员共同进步的目的。
二、结语
基于任务驱动的“一线五化”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核心职业能力为宗旨,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学生在准备、完成、总结任务过程中学会团结协作、理解专业知识、掌握实践技能,提高综合素质。教师在管控任务实施全过程,正确引导学生完成任务,完成形成性评价,形成学习效果反馈信息进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提升教师能力的目的。通过教学实践研究表明,这种教学模式具有较强的通用性和实用性,能很好的迁移到《变电运行与仿真》课程教学。各高等职业院校可根据涉及仿真类课程特点对该教学模式加以改进,因此本教学模式具有较强借鉴和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周海燕.基于“教学做一体”的高职旅游类课程立体化资源建设研究[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3,(1).
[2]李伟波.项目驱动式的“软件工程”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09,(139).
电厂实训总结范文6
【关键词】热能动力设备与应用 课岗证融通 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2C-0084-02
一、研究背景
发展中的高职院校在适岗高技能人才培养中“课岗”和“课证”契合度不高,具体表现在教学中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教学场景与工作岗位分离;二是考证与常规教学分离;三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分离;四是职业价值观导向与专业教学过程分离。以上问题造成了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不相适应,一方面企业急需的适岗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另一方面也造成学生“就业难”问题。
针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上述问题,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在人才培养改革中探索实践了“课岗证融通”课程体系。通过深入学习借鉴国内外职业教育的最新研究成果,以围绕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系统改革课程体系为指导思想,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改革课程体系,建设校企合作课程开发与实施平台,引入企业教学资源,完善课程实施保障条件。经过改革、实践与总结提升,创建和完善了热能动力设备与应用专业“课岗证融通”特色课程体系。经过三年多的实施,显著提高了毕业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文拟以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对热能动力设备与应用专业“课岗证融通”特色课程体系的开发与实践进行研究。
二、“课证岗融通”课程体系的构建思路
“课岗证融通”课程体系就是把“专业课程、工作岗位和职业资格”一体化,实现适岗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人才培养目标与职业岗位群要求相统一,课程设置与职业岗位群相统一,课程目标与岗位标准相统一,课程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证书要求相统一。具体来说,热能动力设备与应用专业“课证岗融通”课程体系的构建思路如下:
第一,课岗融合。以《电力行业特有工种国家职业标准》《火力发电厂岗位规范》等行业企业文件为依据,与来自企业生产一线的专家共同对职业岗位及工作进行分析,明确热能动力设备与应用专业对应的工作岗位群包括巡检值班员、辅机值班员、锅炉运行工、汽轮机运行工、集控值班员和热力设备检修工等,确定应具备的职业核心能力、职业素质和职业资格证书。对典型工作任务和典型行动领域进行分析、归纳并转化成学习领域,确定实现热能动力设备与应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所需支撑的核心课程。按工作过程展开的顺序确定课程排列关系,然后根据课程所对应的工作任务的重要程度和难易程度来分配课时,系统地形成基于岗位工作过程、结构合理、相互支撑、有机沟通的课程体系。同时将行业标准规范、电力安全意识、电力环保意识、生产急救知识、规程制度执行、团队协作能力、心理调控能力、应急反应能力的学习培养融入课程体系。
第二,课证融合。通过深入相关企业对巡检值班员、辅机值班员、锅炉运行工、汽轮机运行工、集控值班员和热力设备检修工等职业相关岗位开展调研、工作分析、在岗毕业生调查反馈等收集第一手材料,以岗位工作要求的知识、能力、素质和职业资格证书鉴定内容为依据重新组织序化课程内容,贯穿职业素养教育,以“热力设备运行工作项目系列”和“热力设备检修工作项目系列”为载体设计教学活动,使课程与岗位任务对接,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衔接,课程考核与职业资格鉴定一致。
第三,资源开发。开发建设工作情境导向的实训基地。实训基地在物质环境布局上模拟企业生产场景,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思路来设计和组织实训教学。学生通过在实训基地进行模拟生产性实践,完成知识的建构、工作实践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的迁移。同时建设基于校企深度合作的校外实训基地。开发专业核心课程项目化教材,教材内容与课程标准一致,准确反映职业岗位工作需要。编写教师用、学生用课程手册等教学资料,保证“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实施。开发多媒体教学软件,建设课程网站。
三、“课证岗融通”课程体系的构建措施
(一)进行差异化定位,确定特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选择广西特色优势产业中的典型企业,深入开展企业调研。调研企业生产主要岗位及人才需求,本专业类别的毕业生对口岗位,企业对岗位从业者的职业素质要求等。开展毕业生调研。本着“既关注初始就业又兼顾岗位升迁”的原则,调研参加工作6年以内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升迁经历及岗位具体工作要求,收集他们对专业教学的反馈建议。通过调研分析得到下面结论:其一,广西的电力、有色冶金、制糖、林浆纸、建材等特色优势产业近年发展势头强劲,但此类企业技能人才存在严重的结构性矛盾,职业院校培养的技能人才在数量和质量上均不能满足企业要求,为行业企业培养适岗高技能人才是人才培养改革的首要目标。其二,除必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外,企业更看重“肯吃苦、善沟通、能协作”等职业素养。在课程体系设计中,这些职业素养必须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体系中。其三,调查中毕业生建议在校学习时应尽早了解职业环境,在学习中能增加与岗位工作对接的实习动手机会,提高学习兴趣,积累实际工作经验。因此,在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中要充分关注学生的职业能力成长。采用“人无我有,人有我特”的人才培养差异化定位,以满足广西特色优势产业发展需要,确定“一条主线、二个课堂、三项融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即通过以学生职业能力成长为主线,学校企业两个课堂交替、模拟进岗训练和真实岗位实践交替,通过“课岗证”三项融通的专业核心课程群实施,达到培养适岗高技能人才的目标。
(二)坚持“三个面向,四个跟随”,构建“课岗证融通”课程体系。坚持“面向广西地方特色优势产业、面向行业工艺发展趋势、面向学生未来职业岗位”,“专业定位跟随典型企业,课程目标跟随岗位能力,教学实施跟随生产过程,教学内容跟随工作任务”的课程开发理念,重构能力本位的“课岗证融通”课程体系。将职业证书考核与专业课程设置相结合,把职业标准融入课程标准中,突出课程目标的职业化,以增强学生对岗适应性。成立由企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专业教师组成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负责核心课程开发的指导工作。按照“岗位(群)―工作过程―岗位能力―职业资格―核心课程、支撑课程及相关课程”的课程建设思路,在岗位调研和工作任务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岗位核心能力所对应的单元机组运行、循环流化床锅炉运行、汽轮机及热力系统运行等六门课程为专业核心课程。按照示范引领,分层建设的原则,结合当前广西热能动力类企业职业工种需求以锅炉运行工、 汽轮机运行工为主的状况,重点建设循环流化床锅炉运行、汽轮机及热力系统运行等专业核心课程。按照“岗位调研、工作任务分析、整合归纳出典型工作任务、学习情境设计,引入司炉工、汽轮机运行值班员等职业资格标准,完成课程开发。同时,在校企合作平台上,专兼职教师共同开发配套的岗证特色教材和教学资源软件。
(三)实施校企课堂交替,完善三段能力进阶式实践教学体系。按照对接核心课程、核心职业资格证书的核心实训室建设模式,深化“教学做一体化”模式下的实践教学改革。重点建设系统化的热力设备综合检修教学工厂,满足热力设备检修相关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完整工作过程的实施,包括热力设备装卸起重、管阀拆装、泵检修、换热器检修、热工检测仪表拆装、水压试验、试运行、机泵运行性能及参数评定和设备运行状态监测等功能。完善电厂运行技术仿真实训中心,满足热力设备运行相关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完整工作过程的实施,包括覆盖各类典型电厂机组的启、停、运行监视及事故处理等功能。核心实训室模拟真实工作任务、真实工作过程、真实工作环境,可同时面向学生和企业员工开展集控值班员、汽机运行值班员、锅炉运行值班员、管阀检修工、汽轮机检修工等职业资格取证培训。校企深度合作,共同建设柳州电厂教育教学区,保证教学计划中企业课程的顺利实施。利用校内实训基地和企业“厂中校”两个课堂交替,做到教学与实训一体化,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一致化,重视学生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完全真实职业情景中,通过组织合作、计划制订、工作分配、角色扮演来掌握职业技能,获得岗位工作能力。通过校企两个课堂交替的职业实践,对学生完成“职业入门、模拟进岗、职场校验”三段能力的进阶培养。
(四)实现课岗证对接,建立能力评价与职业岗位要求一致的考评体系。通过引入司炉工、汽轮机运行值班员、集控值班员等职业资格标准,制定与岗位要求相一致的课程评价体系,该能力评价体系由能力目标、能力标准、能力考核内容等要素组成,由学校、企业共同分层次分阶段对学生进行考核。
四、实施效果
经过三年的建设,热能动力设备与应用专业“课岗证融通”课程体系在实施中取得了良好效果。“课岗证融通”课程体系能较好地解决大型生产工艺流程中技术密集型岗位适岗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问题。依照广西地方特色优势产业量身打造的课程体系,定位目标准确,地方特色性强,专业适应灵活度高,可操作性好。通过校企合作开发的岗位课程,既可用于学院的人才培养,也可对企业员工进行培训鉴定。
“课岗证融通”课程体系由于紧密贴近行业、企业需求培养适岗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学生岗位工作能力强,进岗上手快,职业认同感强,具备良好的职业价值观。2012年来,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热能动力设备与应用专业毕业生“双证书”获取率都在98%以上,该专业学生参加全国首届高职院校锅炉操作工技能大赛荣获团体二等奖及个人二等奖;毕业生表现出来的良好适岗工作能力和职业素养赢得了接收企业认可,学生就业形势连续多年出现供不应求的良好局面。
【参考文献】
[1]陈晓琴.高职课程标准与职业岗位技能标准对接探究[J].职教论坛,2011(14)
[2]傅伟,等.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专业建设内涵探析[J].职教论坛,2010(9)
[3]陈寿根.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内容与方法探析[J].职教技术教育,2011(11)
【基金项目】广西特色高校建设项目;广西高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工程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