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会计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会计论文范文1
一、会计论文的概念
会计学论文是对会计科学和会计工作领域中某些现象、问题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和科学的分析阐述,指出这些现象、问题的本质特征及其发展规 律,用以丰富人们对于会计科学和会计工作的知识,促进会计科学的发展和会计工作的开展。会计论文的读者对象主要是会计工作者。会计学论文与一般议论文的共同之处在于两者都是理论性文章。
二、会计论文的要求
会计论文的一般要求,可以概括为“四性”,即正确性、客观性、创见性、平易性。
正确性 会计论文的观点要正确,符合四项基本原则,符合党和国家现行政策以及各项法律法令法规,言之成理,文以载道。要求作者必须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出合乎客观规律的观点。
客观性 会计论文作为学术性论文,特别要注重实事求是,对所研究的问题进行周密的调查研究,忠于客观实际,尊重事实,从客观实践中验证自己观点的正确性。切忌带着框框找材料,或凭空捏造,主观臆想,面壁虚构。
创见性 会计论文要有独特的见解,不能人云亦云。论文作者应对研究的现象或问题进行长期深入的观察、分析,以便从中发现别人没有发现或没有涉及过的问题。创见是会计论文的生命。时下某些论文之所以毫无价值,原因就是没有创见,或拾人牙慧,或抄袭拼凑,没有一点新东西。
平易性 会计论文是阐扬会计科学、指导会计工作实践的,要求通俗易懂,不仅会计专家懂,而且有一般会计知识的人也能懂。做到这一点,就要求会计论文语言明白准确、浅显通俗。
三、会计论文选题
选题是会计论文写作的第一步,也是十分重要的一步。会计学科无论作为理论还是作为应用,值得研究的内容都很广泛,可以提炼出的论文题目很多,但“弱水三千,只饮一瓢”,每次论文写作只能选择确定一个最恰当的题目。
(一) 会计论文选题的方向
1.针对自己最有兴趣的现象、问题选题。作者对选题涉及的问题或现象有一定的研究基础,或有强烈的研究欲望,才有可能在选题确定之后,孜孜以求,最终写出有质量的会计论文。
2.围绕会计工作实践选题。理论研究是指导实践的。因此,会计论文选题决不可以脱离会计工作的实践。
3.立足会计科学的发展选题。会计科学在发展中,在它前进的每一步都会有新问题、新现象发生,都需要解决和解释。会计论文只有立足于会计科学的发展选题,才能写出有新意的好文章。
初写会计论文者易犯的毛病是选题过于宽泛,大而不当,论述起来面面俱到,很难作深入研究,写不出独到的东西。这一点在选题时应避免。
(二) 会计论文选题的方法
1.选前人没有研究过的问题。这类题目具有探索性、拓荒性,难度较大,但并非不可为,尤其是工会会计研究。比如《中国工会财会》近年开展的关于工会会计科目改革的讨论等即属此类。
2.前人已经做过的题目,有的结论不对,或者还有探讨的余地。这类题目是对前人研究成果的发展性研究。如关于工会经费属性及特点的研究,已有多篇会计论文予以探讨,但尚未成定论,还可作为继续研究的选题。
3.有的题目已有别人讲过,但说法不一,甚至分歧很大。这类题目带有争鸣性质,如对于以实物抵顶工会经费当否问题的讨论等。对这类题目进行研究时,要在众说纷纭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意见,应有新见解、新突破。
(三) 会计论文选题的大忌
1.忌盲目跟风选热门话题,而自己还不熟悉。
2.忌题目涉及范围太广,题目研究不够具体。
3.忌自己闭门造车。要多参考相关领域的研究文献,才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会计论文范文2
(一)由英国模式到美国模式
并逐渐与国际惯例趋同泰国会计准则原借鉴英国会计模式,后来由于美国公认会计原则的强大影响力,逐步向美国会计模式转换。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泰国开始制定企业会计准则,泰国会计准则委员会广泛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美国和其他一些国家的会计准则,会计确认项目逐步增多,不少新增的会计确认项目直接援引国际准则,并随着国际准则的变动而做经常性修改。而1993年的《会计准则第6号———收入的确认》、2000年生效的《会计准则第48号———金融工具:揭示和呈报》、2011年生效的《会计准则第28号———在恶性通货膨胀经济中的财务报告》则直接援引国际会计准则,这说明泰国政府为了适应日益复杂的国际经济环境,会计准则力争逐步与国际惯例趋同。
(二)由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
泰国原为农业国家,自1961年开始,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改革经济的方针政策,实施工业化战略,至今已成为新兴工业化国家。由传统农业国向工业国家转变,决定了该国会计确认由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化。首先,泰国的会计确认也增加了对风险的确认。《会计准则第36号———资产减值》中规定除存货、金融资产和长期建造合同等部分资产外,当资产出现减值时,要求企业确认资产减值损失,以准确地反映财务状况。其次,增加了金融衍生工具的确认。随着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各种初级和衍生金融工具充斥着国际市场。1997年金融危机之前,泰国没有遵循国际会计准则的要求,未对金融期权、期货、远期合约等各类金融衍生工具进行确认或未作充分的披露。为了加强对金融工具的风险管理,于2000年生效的《会计准则第48号———金融工具:揭示和呈报》直接引用国际会计准则IAS32的规定,新增了对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并对金融工具表内和表外信息的呈报作出了相关规定。最后,对谨慎性原则的充分应用。表现为泰国政府对政策的谨慎运用,通常一个全国性的发展战略或者方案的实施要经过辩论和议会批准等多个阶段,因此从方案的拟订到实施大概要一年。泰国会计法规的制定方面也很谨慎,在会计确认和具体的实务操作上要求会计人员遵循谨慎性原则。上述规定都充分表明泰国会计确认政策由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
二、中国—泰国会计确认比较
(一)中国—泰国会计确认发展程度比较
中泰两国的会计确认均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由核算型向经营管理型转变并与国际会计准则逐步接轨。但两国的会计确认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开始时间和程度不同。泰国原受英、美会计模式影响,因此会计确认也具有英、美的特点。随着1997年金融危机的爆发,泰国会计学者发现原来的会计准则已不能充分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于是开始了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会计改革,有的准则甚至直接引用国际会计准则,泰国会计准则与中国相比,其国际会计趋同程度更高。此外,泰国的经济基础是资本主义私有制,与国际上许多国家有着相似的经济结构,在会计确认向国际接轨方面较中国更容易。而中国经历了计划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阶段,会计模式选择上受苏式会计影响较大,在会计确认问题上,主要服务于政府,具有高度统一的特点,更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对外经济贸易不断增强,中外合资企业也不断增多,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已成为必然趋势。我国会计确认的国际化起步较早,但国际趋同程度弱于泰国。
(二)中国—泰国对会计六大要素确认
比较泰国会计确认遵循《财务会计准则———编制和呈报财务报表的框架》,而中国遵循《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两国对会计确认定义及会计要素总体确认原则基本一致,但对会计六大要素的具体确认各有异同。对资产和负债的确认,无论从定义还是确认条件上都高度相同,不仅要满足资产、负债定义的三个特征,还要满足确认的两个条件,这与国际会计准则基本一致;对所有者权益的确认,两国均以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的余额作为标准,且要求同时满足定义标准、可靠性标准、相关性标准、经济利益可计量性标准。对收入、费用和利润的确认两国存在较大差异,我国对收入和费用的确认仅包括日常活动中产生的,不包括非日常活动中产生的利得和损失,利得和损失在利润要素中确认。而泰国对收益和费用的确认是广义范围的,收益的定义包含了收入和利得;费用的定义包含了日常经营活动中发生的费用和非日常活动中产生的损失。与利润计量直接相关的要素是收益和费用,对收益、费用和利润的确认和计量,部分取决于企业在编制财务报表时所使用的资本和资本保全概念。由此可见,泰国引入了资本保全概念,中国没有这方面的规定。
三、中泰会计确认趋同的建议
(一)立足本土,加快与国际趋同中泰两国经济基础不同
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所颁布的会计法律、法规也以服务于本国经济为主。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尚未完善,在会计准则制定方面更多地考虑服务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必定导致两国在会计准则制定方面有所差异,会计确认也不可能完全相同。两国会计确认虽有差异,但可以把国际会计准则作为蓝本,对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采用的会计准则相关规定,可将其引进并予以本国化,并在会计确认的问题上达成的共识。同时,两国需加强沟通,互相借鉴。泰国会计准则制定程序严格,内容上注重借鉴邻国和国际会计准则,并且与时俱进,适时对现有准则进行修改;在会计事务所管理方面,允许国内会计师事务所与国际会计师事务所联合,设立国际合作会计师事务所等,这些都值得我国借鉴。
(二)会计确认向管理型方向发展是必经之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会计电算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以手工核算为主的传统会计核算也将面临严峻的挑战,会计电算化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会计核算工作量,把会计人员从传统的“账房先生”中解脱出来,参与到企业的管理活动中,会计的核算型职能逐步转变为管理型特征。随着公司结构的系统化、复杂化和业务往来的频繁性,要求会计核算不仅要全面反映公司财务状况,还要反映管理情况,提出管理建议。在会计确认方面,也应反映出管理型的特点。此外,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世界的经济状况日益复杂化,市场风险变化也变得难以捉摸。经历了亚洲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危机之后,两国更应加强对知识、技术等无形资产和金融衍生工具的确认,对各类金融资产计提减值准备,并充分披露财务状况,这样才能更好地为两国的经济往来提供更有效的会计信息。
(三)加大东盟财经人才培养力度
会计论文范文3
文章写作是创造精神产品的过程,根据认识论理论,先有认识,再有表述,先有材料,再有写作。所以只有认真研究写作的全过程,才能提高写作能力和水平。论文准备阶段,是写作的初始阶段,也是十分重要的阶段,该阶段能够博采信息、聚集资料、分析资料、提高认识。会计论文的写作准备工作一般包括搜集论文资料(包括调查),整理分析、筛选使用资料等内容。即搜集、整理、加工资料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一定的材料,闭门造车,难于撰写出有价值的文章。搜集与占有资料、整理资料,是研究工作的起点,同时也贯穿于撰写财务会计论文的始终。
(一)资料搜集的范围。搜集资料时,首先要明确哪些资料是有用的,不可或缺的;哪些资料是必需首先了解的、急需的等。只有这样,才能有目的地进行资料搜集。写作论文一般应收集以下几类材料:
1.论题的核心资料。它是指所研究对象本身的资料。例如:《知识经济对财务会计的冲击与挑战》这一选题,其核心资料是围绕知识经济和财务会计学的相关知识,如《21世纪社会的新趋势:知识经济》、《会计理论》、《会计计量理论研究》、《财务会计基本理论研究》、《国际会计准则》、《论财务会计概念》等书籍。核心资料,往往是“参考文献”所列的书目、篇目。
2.背景资料。它是对核心材料起参照、比较、深化作用的资料,包括已有研究成果资料和与论题相关的参照材料。学术发展是一个长期渐进积累的过程,后人通常在前人已有成果的基础上继续前进,因此,要重视已有成果资料的收集。可以编制已有成果目录,从标题上掌握论题研究的线索,收集具有代表性的各派观点的资料,以便寻找新的角度,提出新的见解;有些资料还能用于行文中的理论探讨,以增强文章的理论性。
3.具有方法论意义的理论资料。专业论文不能停留在就事议事的层面,而要用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学科理论来分析和阐述问题。因此,必须注意这方面的理论资料收集。
此外,还要熟悉国家有关方面的政策。
(二)搜集资料的途径。面对如山似海的资料,怎样才能迅捷地获得我们所需的资料呢?这需要了解搜集资料的途径。
1.社会调查。这是获取第一手资料(包括亲身体验)的主要方式。大量实用的富有价值的第一手材料存在于人们的社会实践中,有的尚未被人们用书面的形式记录下来,这就需要我们通过实地调查去获得。业务部门和企业的规章制度、经验总结、分析报告、凭证账簿及报表内容格式等等,都是重要的实际业务资料。虽然这些资料比较零散,但它是论文写作的第一手资料,能给人们深刻的感性认识。写作论文时可重点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
社会调查具体方式有:
(1)普遍调查。它是对论题所涉及的一定范围内的有关情况,作出全面性的调查。例如,探讨我国国有企业财会人员的整体素质水平等问题,就要对各地区、各单位作全面的了解,对其人员管理体系和管理机制、队伍建设的状况,作系统的调查分析,了解其全面情况,掌握各种有关数据和事例,在此基础上提出如何提高财会人员的素质的管理方案。这样普遍的调查,难度会大一点,需要花费较多的物力和人力。
(2)专题调查。它是针对某个问题作专门的调查。例如,对证券市场上纺织类股票进行比较研究,就要对沪深两市的所有纺织类的股票的股本结构、财务指标、市场价格、政策倾向等资料进行横向、纵向的比较;对各股票市场价格高或低的原因作重点的剖析,预测各股票的未来走势,并进行技术分析。
(3)典型调查。这是根据调查目的,在对被研究对象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有意识地选择若干具有代表性的单位,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探索其内在规律性,然后以调查结果推论全面情况。“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从典型可以看到共性,即一般面上的情况。因此,典型一定要注意有代表性,可以选取上下两头,也可以选取上中下三类。例如,要研究如何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问题,可以选取非常成功的邯郸钢铁制造厂的“模拟市场,成本否决”的典型调查,分析其降低成本的方法、原因、经验,然后总结出降低成本的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案和设想。典型调查单位数目少则一两个,多则三五个,属小型调查,能节约时间、人力、物力。
(4)抽样调查。它是按照科学的原理和计算方法从所要研究的现象的全部个体单位中,按随机原则抽取部分个体单位作为样本进行调查,取得资料,然后推算出全体数量特征的一种方法。它一般是在总体数量庞大时运用。例如,对证券市场上纺织类股票进行比较研究,由于纺织类股票家数较多,要想对所有股票的情况一一进行调查,实际上工作量很大,有时也并不需要这样做,这时就可以运用抽样调查法,将其进行分类,每一类选择一两家有代表性的股票进行分析比较。
(5)重点调查。它是在被调查对象的全部单位中选择一部分重点单位进行调查,以求对总体状况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所谓重点,单位是指在所研究的内容方面数量比较大,占有较大的比重,而不一定要求有典型性的单位。
(6)个案调查。它是对某一具体社会单位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的方法。它与典型调查有许多共同特征,是一种定性研究方法而不是定量研究方法。其缺点是主观随意性较大,优点是耗费的人力、财力相对较少,可全面深入细致,方法多样,得到的资料十分丰富、生动、细致,是其他方法不能比拟的。
进行上述调查,可以通过观察、开会、问卷等调查方式,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进行。其中,观察是获取信息的最基本的方法,它是根据研究课题,有目的、有计划地利用自己的感觉器官和其他科学手段(如照相机、录音机、录像机等),对所研究的对象进行考察、搜集资料。开会,是指调查主体(调查者)通过召集一定数量的有关调查对象(被调查者)举行会议,或直接参加有关部门举行的一些相关会议、报告会,利用开会这种形式来搜集资料、分析和研究某一社会现象(调查内容)的一种调查方法。此种调查方法比较方便,与会者彼此可以相互交谈,相互启发,相互修正,从而获得比较完整的资料信息;问卷,是指采用邮寄,直接询问等方式,依据调查设计的问题(亦称调查问卷),经调查对象作答而进行分析从而得出结论的一种调查研究、获取资料的方法。问卷的设计要鲜明、准确、易于填答人理解,才能提高回收率。
2.文献资料搜集。文献,通常是指具有历史价值的图书文物资料。但我们写财会论文,所指的文献,是广义的文献,即与论题研究对象信息有关的一切书面文字材料。财务会计方面的文献资料有许多,如,《财务与会计》杂志,侧重于介绍会计法规、会计实务工作经验;《会计研究》杂志,则侧重于对财务会计中理论问题的研究与探索;中国会计学会每年编制的《会计学论文集》,则选择了当年有代表性的财会论文。各省、市、自治区有关学会的刊物、文集亦可选读。
有关财务会计书刊资料名称,可以参考本书第三部分的“参考文献索引”。
总之,搜集资料既要丰富又要适度,要有重点地阅读与选题有关的内容,而不要漫无边际地阅读。文章要根据自己的需要,有的可精选,有的可精读,有的只需大致浏览一下即可。
(三)搜集资料的方法。检索资料的方法主要有:充分利用论文撰写者自己的藏书,善于利用图书馆、档案馆、书店、书展等。每一个研究者都应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研究方向,建立自己的藏书系统。可以直接在资料上做阅读记号,或者插上若干纸条,随时备用,这可节省大量抄录时间。此外,图书馆、档案馆收藏有大量专著、报刊、统计报表、历史资料和技术档案,而且经过整理开发,以其资料齐全、检索方便的优势,吸引着研究工作者。到图书馆查阅是获取文献资料的基本途径。当然,经常逛书店、看书展,往往也可以获得最新的图书资料信息。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利用图书馆、档案馆、单位的资料室、侧重于平时积累,经常做卡片、记笔记、剪贴(复印)报刊。是书,注明作者或编者(译者)、书名、出版单位、发行年月;是报纸,注明作者、篇名、报名、第几版、年月日;是杂志,注明作者、篇名、杂志名、年月(期号),以便附录在论文的后面“参考资料”项,也便于文中注释引文的出处(是书最好还要加上页码)。
怎样才能快速地查检到所需的资料呢?
①要熟悉图书分类法。一般来说,图书馆都是把所藏图书资料按内容的科学性或其他特征,以一定的标准划分类型,有规律地排列出来。开架图书,我们可以自己查找;对于闭架图书,我们可以查看图书馆编制的目录。目前使用得较为普遍的是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此法把资料分为五大部类二十二大类,一级大类目下,根据图书属性又划分为若干二级类目,其下再分为三四级类目,并采用“八分法”和“双位制”编码。比如,要查找财政、金融方面的资料,就要先找经济大类,它属于社会科学大部类的F项目,然后找到政治经济学项,再下找至“8财政、金融”,在此项目下就可查找到你要找的相关论著,用专门纸条写上编码、书名交给管理员就可以了。
此外,有些图书馆还同时使用书名目录、著者目录、主题目录,读者可以按其中的一项进行查找。总之,如果不熟悉图书分类法,可以选一本简明的“图书分类”浏览一下,掌握这方面的知识。我们在翻检图书分类目录时,可编制参考书目。每本书名用一个单独的卡片,既便于借阅,又便于保存,还可以从书的标题中估计与本论题的关系,然后“按单索骥”,借阅图书。
会计论文范文4
1.国内与国际会计准则比较
2.浅谈金融危机与国际会计准则
3.国际会计的研究起点与线索
4.无形资产新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比较研究
5.我国现行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差异及趋同研究
6.新长期股权投资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之间几点异同的分析
7.金融工具国际会计准则的最新进展及对我国的影响
8.国际会计租赁准则变革对我国航运企业的影响
9.国内会计准则、国际会计准则与股票价值相关性研究
10.新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差异分析
11.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差异化研究
12.由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引发的思考
13.试论国际会计趋同对我国产生的影响
14.国际会计准则改革背景下中国商业银行的对策
15.中国新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在盈余管理方面的比较分析
16.我国固定资产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比较
17.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与等效
18.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的总体构思
19.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研究
20.我国新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比较研究
21.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比较研究
22.新版企业合并国际会计准则的最新变化分析
23.我国会计准则向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思考
24.国际会计准则的发展及启迪
25.新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比较研究
26.国际会计准则与我国会计准则差异分析
27.国际会计准则在我国具体运用的研究
28.环境管理会计国际指南研究的最新进展
29.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重组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制定权的博弈
30.国际会计准则与我国会计准则差异分析
31.国际会计准则在我国具体运用的研究
32.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差异比较与趋同建议
33.中国对于国际会计协调与趋同的基本态度和所面临的问题
34.浅议美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协调
35.浅议企业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的差异及趋同
36.国际会计教育准则在会计课程建设中的运用
37.新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比较分析
38.国际会计准则全球化路径博弈分析
39.金融危机和国际会计准则改进研究
40.国际会计的基本概念
41.我国在国际会计协调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42.中国会计师事务所与国际会计大公司的差异及发展对策
43.国际会计界推行中小企业差别财务报告模式综述
44.制度变迁视角下的中国-东盟国际会计趋同
45.从国际会计准则的变迁看我国会计体系的发展方向
46.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公允价值计量》准则评介
47.国际会计准则变迁与后WTO时代中国会计的展望
48.论国际会计趋同的局限性
49.会计国际协调的衡量
50.新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关于公允价值运用的比较
51.国际会计新准则:对生物资产与农产品的会计规范
52.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比较
53.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研究
54.衍生金融工具的国际会计准则研究
55.新旧资产减值准则及国际会计准则比较
56.论我国会计准则须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
57.财务报表的组成及列报要求——与国际会计准则的比较
58.浅议美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协调
59.国际会计准则的协调化与趋同所面临问题的分析
60.国际会计准则与中国会计准则的差异性分析
61.国际会计准则趋同探究
62.国际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基于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背景的分析
63.碳排放权交易国际会计准则问题研究及借鉴
64.国际会计准则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效力分析
65.论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差异与协同
66.金融工具国际会计准则制定的回顾与展望
67.我国会计与国际会计的协调化分析
68.国际会计准则趋同变化对我国会计行业发展产生的影响
69.我国生物资产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比较与分析
70.国际会计准则的发展及其对资产评估的要求
71.国际会计准则与中国会计准则差异分析——以商业银行债券投资为例
72.美国对国际会计准则的态度及其对我国的启示——兼谈GAAP与IAS的冲突与趋同
73.新旧资产减值核算与国际会计准则差异对比
74.国际会计准则及其对银行业的影响
75.演化博弈视角下的国际会计准则变迁路径——基于历史期间动态演化进程分析
76.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差异分析
77.浅议国际会计准则的变迁史
78.国际会计准则的实施对收入确认的影响(英文)
79.国际会计准则——一种未来全球公认的会计模式
80.我国关联方披露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研究
81.关于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从接轨到趋同的若干思考
82.中国金融工具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对比研究
83.租赁会计国际准则的新变化及其影响分析
84.我国新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差异比较研究
85.各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及其启示
86.会计准则趋同背景下的国际会计双语教学研究
87.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无形资产会计处理的比较与分析
88.关于国际会计协调若干问题的思考
89.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差异的原因分析
90.国际会计准则的最新发展对寿险公司资产负债管理的影响
91.关于我国会计国际协调的认识与思考
92.国际会计准则改革新动向
93.会计国际化与国际会计准则
94.国际会计准则趋同:进程与现状
95.论国际会计准则关于会计报告的新发展
96.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差异的环境因素
97.合并会计报表:特殊目的实体——国际会计准则的视角
98.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比较研究
会计论文范文5
(一)期权的种类及特征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
期权有不同的种类:按买方的权利,期权可分为看涨期权和看跌期权;按买方行权的时限,期权可分为美式期权和欧式期权;按交易场所的不同,期权可分为场内交易期权和场外交易期权;按执行价格与标的物市价的关系,期权可分为实值期权、平值期权和虚值期权;按标的物不同,期权可分为现货期权和期货期权,其中现货期权包括商品期权和金融期权,期货期权包括商品期货期权和金融期货期权。五种分类标准下的相应期权种类及同一标准内的期权类别特征。在期权会计信息监管、分析和使用中,应根据不同的期权种类特征把握期权重点信息,以下几方面值得重点关注:
1.看涨期权与看跌期权的会计处理差异以及作为期权买方与卖方的会计处理差异
看涨期权与看跌期权的公允价值在同一市场条件下变动方向相反,如当某看涨期权的公允价值上涨时,与该看涨期权标的物及到期日都相同的看跌期权的公允价值必然会下降。因而,看涨期权与看跌期权在会计处理上有实质上的差异。另外,不管是看涨期权还是看跌期权,随着标的物价格的变动,期权买方与卖方的权益变动方向正好相反。如假定其他影响因素不变,当标的物价格上涨时,看涨期权的公允价值上涨,买方因而获得期权公允价值上涨收益,而卖方却遭受同等金额的损失。因此,同一期权的买方与卖方的会计处理相反。
2.美式期权与欧式期权买卖双方的损益机会和风险
相对于欧式期权,美式期权给买方更多的行权机会,买方可在有效时限内择机行权,盈利的可能性更大,损失的可能性更小,而其卖方则需承受更大的风险,损失的可能性更大,盈利的可能性更小。
3.场外期权比场内期权更有可能发生卖方违约风险
场内期权在合约规模、期限上实行标准化,需交纳保证金和手续费,不存在交易对手违约风险,而场外期权在合约规模、期限、价格等方面均能议定,不需交纳保证金和手续费,交易对手违约风险高。
4.实值期权、平值期权、虚值期权投资策略选择的恰当性
实值、平值和虚值既可以是内在价值不同的三种期权(在其他因素相同的情况下,内在价值高的期权的市场价格也高),也可以是同一期权三个不同阶段的内在价值状态。在执行价格已定的情况下,期权内在价值的高低取决于现货价格的变动方向和波动幅度,在进行期权投资决策时,要考虑现货价格变动方向及波动性对期权价格的影响。在波动性偏低或偏高时,应通过选择不同的实值、平值或虚值期权组合来获得期权价格变化的收益。
5.期货期权比现货期权隐含的风险等级更高
即商品期货期权的风险高于商品现货期权的风险,金融期货期权的风险高于金融现货期权的风险。企业投资期货期权就意味着承担着更大的实物资产价格或股票、股指、利率、外汇等金融工具价格变动的风险。
6.商品期权公允价值确定的合理性
商品期权标的物的公平价格相对较难确定,从而影响商品期权公允价值的确定。
(二)期权业务的种类及监管要点
熟悉期权业务的种类及各种期权业务的要点是对期权会计信息进行有效监管、分析、使用的前提。主要的期权业务种类及监管要点如下:
1.按照期权的使用目的和作用
期权业务可分为投机套利和套期保值两种类型。其中,投机套利的目的是投机于标的物的价格走势,没有实物交易的基础,完全是买卖合同,无论是买入、卖出均不用进行实物交割,是一种典型的“买空卖空”;后一类期权业务的目的是对标的物(被套期合同)进行套期保值,期权与被套期项目“息息相关”,预期期权的盈亏能有效抵销被套期项目在套期期间的公允价值或现金流量变动风险。
2.按照期权买方处置期权的方式
期权业务可分为持有至到期行权、提前转让期权权利、到期放弃行权三种。不管是看涨期权还是看跌期权,期权的买方都拥有这三种处置期权方式的选择权,如果执行期权有损期权买方的利益,则期权买方可以选择不行权。正是因为有这种选择权,使期权比其他衍生金融工具更有利于期权买方控制不利价格变动所引起的损失,同时享受有利价格变动所带来的收益。
3.按照期权到期的结算方式
期权业务可分为到期时进行实物交割及到期时按标的物市价与期权执行价差额结算两种方式。目前,人们对从实物交割中所取得实物的入账价值的确定还持有不同的观点,有的认为应按成本入账,有的认为应按其公允价值入账。综上可知:为探讨有效地监管期权会计信息质量的途经,应关注投机套利与套期保值业务的差异、行权与不行权的差异以及到期时进行实物交割与按净额结算的差异等方面对期权会计信息的影响。
(三)投机套利和套期保值两种期权会计模式的要求
期权业务有投机套利和套期保值之分,相应地,期权会计被划分为投机套利会计和套期保值会计。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第九条、《企业会计准则第24号———套期保值》第四条以及《企业会计准则———运用指南》中有关衍生工具投机套利和套期业务会计科目使用的规定,投机套利会计与套期保值会计的突出区别在于对期权的浮动盈亏和平仓盈亏的归属和会计处理不同。具体地说,用于投机套利的期权合同应划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设置“衍生工具”科目并可按期权类别设置明细科目核算期权合同的公允价值及其变动形成的期权资产或期权负债,在“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下核算期权合同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满足套期条件的期权合同可运用套期会计方法进行会计处理,设置“套期工具”及“被套期项目”科目并可按类别设置明细科目核算套期工具、被套期项目的公允价值及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资产或负债,单独开设“套期损益”或在“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下设置“套期损益”明细科目核算套期工具、被套期项目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损益及套期关系结束时的损益———“在相同会计期间将套期工具和被套期项目公允价值变动的抵销结果计入当期损益”。
二、期权会计处理案例比较与分析监管、分析、使用期权会计信息须以理解期权会计核算为基础
为此,下文将依据2006年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运用指南》中有关衍生金融工具会计问题的规定,通过案例对投机套利模式下股票看涨期权买卖双方的会计处理、套期保值模式下商品看跌期权采用实物交割与现金交割两种交割方式的会计处理等方面进行多维度比较分析,并总结出有助于监管、分析和使用期权会计信息的结论.投机套利模式下看涨期权买卖双方的会计处理比较由于期权的买方拥有到期行权、提前转让期权权利、到期放弃行权三种选择权,为了完整地对比分析同一期权买卖双方的会计处理方法,下面以股票看涨期权为例,按买方行权、买方出售行权权利、买方放弃行权三种情况,对买卖双方的会计处理进行比较。
三、结论与启示
会计论文范文6
我国的政府会计制度有会计和预算的一致性特征,在过去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但是在1998年之后,我国对部门预算和政府的采购等预算的管理制度进行了改革,因此和之前相比我国的政府会计环境也有了很大的变化。由我国当前的政府会计现状我们可以得知,我国在预算会计制度方面已经十分落后,根本不能和当前国库的收付制度以及采购制度相适应,在制度的执行过程中,暴露出了很多问题。(1)我国当前的政府财政会计体系已经违背了我国在公共财政构建的方向。(2)我国在总预算、事业单位、行政单位三方面的会计提供的会计报表不相同,导致会计制度出现了条块分割。(3)我国的会计预算重点是管理中心,通常情况下是侧重披露预算执行的信息,对于政府会计的其他内容不作披露,导致披露不充分。(4)披露的财务信息不完整,报告的使用范围仅局限于内部人员。与此同时,提供的会计信息非常的零散,根本不能完整的提供一份政府财务报告。对于政府的绩效以及资产、负债等情况报告上也不能显示清楚。导致支出的信息失去真实性。考虑到当前的会计模式存在的多处弊端,根据国际上的成功经验,我们需要对我国的会计预算做改革,进而构建一个非营利性的会计体系。根据我国当前正在进行的政府采购和部门预算这两方面的改革,可以得知构建一个政府会计体系措施是可行的,而且与我国当前的新的预算环境也很相符合。首先,对于部门预算的制度我们应该采用综合预算以及复式预算两种形式,依据能反应不同功能而对支出的资金做预算。部门预算需要整合整个的会计体系,这样才能为政府的财务报告以及汇编做的清楚,完成受托责任。另外,在政府的财政资金管理制度中,单一账户是一项很有效的制度,该制度要求所有的各种财政资金的支付方式仅能为国库这种单一的支付方式,使得财政的所有交易以及资金活动得到跟踪和记录,因此该种支付方式为财政资金的支付程序以及财政的流转提供了方便。其次,政府的采购制度正在进行推广,该制度的推广缓解了之前的因以拨作支而造成的一些支出失真情况的发生,与此同时也为对预算的跟踪和记录提供了可能,进而为财政的总预算与行政单位的会计相融合有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另外一方面,依据社会团体、事业单位和各种各样的基金会等等这些非营利性的组织的基本特点,我们需要创建一个非营利性的组织会计。当前我国的事业单位即使区分了私立与公立两类,但是在数量上还是相当的庞大。随着我国的事业单位体制处在不断改革的过程中,出了我国的教育事业等少数需要财政拨款,其他大部分的事业单位都会渐渐走向市场。总而言之,依据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创建新的政府会计体系和非营利性的组织,具体内容可以概括如下:(1)政府会计组织包括:总预算的会计、行政单位的会计以及时公立但是不属于企业化管理的一些事业单位的会计;(2)非营利性组织:私立组织的事业会计、公立的企业化管理单位的会计以及其他的非营利性的组织会计。
二、政府的会计体系的具体内涵
当前我国的政府会计体系有三级目标。首先基本目标是对我国贪污行为的检查,为公共财政的安全做保障。该项目标的重心是内部的受托责任。同时,政府的会计则需要对基金的会计和预算的控制工作加强,并对这些内容的报告通过符合性来实现。其次,中级目标是创建一个科学合理健全的财务管理。该项目标的重心仍然是内部的受托责任,但是它主要是关注业绩和项目这两项。政府的会计是需要一个成本的管理系统,这样才能有效的降低我国的服务成本,进而提高财政的运营效益。最后是高级目标,该级目标主要是对受托责任的反映和解脱。重心是外部的受托责任。对于高级目标的实现方法主要有鼓励人能积极的披露一些信息以及使用者信息的成本,但是不能忽略使用者在信息容纳方面的能力。因此,高级目标主要强调的是编制政府在层面上的财务报告。当前我国将政府的会计目标分为三级,这是我国创建有效的政府会计的基础。政府会计要实现信息的有效披露,得到大众的监督,降低行政的成本,前提是这三项目标同时实现。为了更好更快地实现着三层目标,财务、基金、成本管理这三项会计是密切联系而且融为一体。
1.保证公共财政的安全,我们需要使用基金会计以及对预算控制加强。政府的运营具有多样性的特征,这就要求政府需要以法律、合同条款以及基金会计和预算会计来取代市场上的一些规则,这样才能使政府的组织有约束力和控制力。
2.采用基金的会计模式。政府的活动是非营利性的,但是他们在资金的使用方面会受到法律、合同以及协议的控制,这样才能更好的保证公共资金得到有效的使用。因此,在政府会计中设立了权益基金、受托基金以及政务基金。设置该三项基金的目的是为了区别不同用途资金的具体使用情况。设立基金会计有以下几点的优势:(1)可以把不同用途以及不同来源的资金进行有效的分离,进入使他们的界限更加清楚,真正的做到专款专用。(2)可以为受托人执行法定的受托责任,方便评估管理的运营绩效。(3)可以提供大量的信息。财务报表可以将公共资金的使用、财务管理的方法和各个基金主体间存在的财务往来等等信息展现给大家。
3.强化预算会计,改善预算会计。预算对于政府的计划和业绩评估方面发挥着关键的作用。可以说预算是我国政府获得财务资源的关键依据,更是财政资源使用的控制依据。预算会计可以有效的控制公共资源的收支情况。在预算会计中,我们设立了收入的评估、拨款和保留支出的账户以及收入数、转账数的记录情况。同时,政府也需要设置一些和预算账户相适应的会计账户,进而真实的记录和反映我国的经济业务的发生数。我们通过对账户余额的计算,可以得知预算在实行过程中的具体数额,跟踪记录整个执行过程,进而对预算有约束的作用。
4.受托责任要真实,报告要具有符合性的特点。我国的政府会计被作为一项约束机制,能更更好的保障政府机关严格的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当实际的预算与执行过程不相同时,需要披露信息的符合性报告。真实的揭示预算的具体执行情况,财政问题等等。必要时需要单独编制一项以法律为依据的专门报告。因此,在我国的财政会计中,对于预算法制性的强化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5.对于政府的成本核算以及财务的管理要强化,进而提高政府的绩效。在我国的政府部门,目标大多是多元化而且管理程序很模糊,特别是在任务、责任和权力这三者并不是完美的搭配,最终造成城府的绩效低。在过去的政府会计工作中,成本核算以及财务管理这两方面的工作会受到忽视。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西方各国为了更好摆脱财政上的困境,政府把自己的注意力进行了转移,即从资源分配转移到了成本的核算以及控制这两方面。西方各国的成本有了显著性的降低,但是由于我国在财政工作的注意力并没有做转移,导致我国政府的成本依旧是居高不下。因此,我国的政府一方面开始慢慢的缩减政府的规模,另外一方面也在不断的加强政府的管理能力,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支出。特别是考虑到我国的国情,强化成本的核算以及控制,减少行政的成本,提高行政的工作效率,对于我国创建一个廉洁的政府有着关键的现实意义。当前,我国在减少政府成本方面采取了部分措施,具体的步骤如下:(1)对于政府每个项目的实施成本,政府的人员都需要进行学习并建立一个成本系统。(2)对于政府的支出和资产损耗等等记录的信息要做成本的研究。(3)对于成本系统建立后,要做好运行。
三、创建政府会计体系的具体途径和实施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