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数学学习小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数学学习小结范文1
【关键词】 高中数学 课堂小结 方式 运用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3)09-023-01
通常,我们教师比较重视教学前的准备和课堂上的教学,而往往忽视“课堂小结”。殊不知,“课堂小结”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部分。通过课堂小结,我们可以将课堂知识系统地概括,思想方法进一步深化,激发学生认知水平的上升。也能及时地对教学中的“得”与“失”进行认真而全面地分析、总结和判别,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的反馈信息。所以,我们应当对课堂小结引起重视,并且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及课堂形式,采取不同的课堂小结形式。
一、运用图表进行小结
针对某些零碎、纷繁的教学内容,可以运用图表,把内容分类、整理后列表进行小结。这会使学生学起来感觉到有条有理,有规则可依。当然,图表内容要短小精悍、一目了然,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回顾、总结出一节课所讲的内容,同时能理顺问题解决的步骤以及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二、设置“悬念” 进行小结
在教学中,教师只帮助学生“解惑”是远不够的,还应该设置“悬念”,让学生去思考。这点在课堂小结中也应该运用,使他们急于求知后面的内容。如在讲“正弦定理”时,可以如下进行。
师:正弦定理的应用范围?
生:①已知两角及一边,求其他元素;②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所对的角,求其他元素。
师:观察所讲例题,这两种题型的解唯一吗?
生:已知两角及一边的解唯一,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所对的角的解不唯一。
师: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所对的角的解为何不唯一?何时无解?何时一解?何时两解呢?请同学们课后结合试题进行探究。
这样的课堂小结,既总结了本节课中的数学知识,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又为下一节课埋下了伏笔。
三、前后呼应式小结
这种课堂小结方式就是教师在课堂导入新课时设置疑问,然后在结束课程时,环绕新课主题解答前面提出的疑问,与导入相呼应。如,在讲“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时,以“古印度西萨向国王要小麦做奖赏”导入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最后再回到故事中的问题,让学生运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计算出国王奖赏的小麦约为1. 84×1019粒,大约7000亿吨,用这么多小麦能从地球到太阳铺设一条宽l0m、厚8m的大道,大约是全世界一年粮食产量的459倍,显然国王兑现不了他的承诺。这个结尾把引入课题时的悬念给予释疑,既复习回顾了公式,还起到首尾呼应的作用。
四、习题巩固式小结
这种小结方式就是与课堂作业或课后练习相结合,把上课教学内容设计成练习形式让学生完成。可以是让学生做习题训练,也可以是让学生上台板演练习。这样课堂教学得到及时的反馈,既可使学生所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得到强化和应用,又可使课堂教学效果得到及时反馈,从而获得下节课教学内容。如教学完“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后,布置下列练习。
已知数列{an},a1,a2,a3…an,构造一个新数列a1,(a2-a1),(a3-a2)…(an-an-1),此数列是首项为1,公比为■的等比数列。
(1)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2)求数列{an}的前n项和Sn.
五、问题讨论式小结
新课标所倡导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一方面,教师通过精心设计教学程序,指导学生运用质疑等方法与学生自我设问、学生之间设问、师生之间设问等方式提出问题,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由过去的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另一方面,我们教师在讲授完教学内容后,可以把所教的知识点整理,让学生进行自主探讨。也可以把新的知识点和原有的知识点进行比较、分析,找出他们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以便加深对新旧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如在讲“对数函数”后,老师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你能归纳出这节课的学习内容吗?对数函数及其性质和指数函数及其性质有什么区别和联系?你能谈谈这节课的收获和体会吗?学生讨论后,由学生代表总结表达,教师指正和补充。这样,就改变了以往的课堂小结均由教师和盘托出,学生接受现成结论的状况,充分发挥学生思维参与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对数函数及其性质的学习。
总之,在日常的数学课堂教学中,不仅要重视课堂小结,而且要创新课堂小结的方式方法。首先,在备课时,要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出发,设计好小结的内容,对课堂教学要小结什么,怎样小结等应该要有明确的计划。其次,课堂小结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思维、心理进行针对性的小结,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此外还要对教学内容去粗取精、高度概括、抓住重点,做到语言简明准确,通俗易懂,以提高结课效率。
[参考文献]
[1]田艳.数学课堂的结课策略.教育,2011年09期.
数学学习小结范文2
【关键词】高效课堂;有效;教学细节
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教学过程的核心要素是加强师生相互沟通和交流,倡导教学民主,建立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营造同学之间合作学习的良好氛围,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创造有利的条件.不少学校数学教学一改往日课堂沉闷、肤浅和缺乏生气与活力的情形,展现出一片流派纷呈、生动活泼的喜人局面.欣喜欣慰的同时我们发现,伴随着课堂实施策略的不断改进,数学课堂教学中出现了不少看似理念先进、开放灵活,实则低效浮躁,且无助于学生数学素养和能力的全面提升,阻碍课堂教学目标有效实现的教学细节.
课堂节选一 在函数的奇偶性的课上.请同学们根据要求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然后选派代表参加全班交流.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讨论,然后选出本组的同学代表本组发表意见.请大家判断下列函数是否是偶函数.
(1)f(x)=x2,x∈[-1,2].
(2)f(x)=x3-x2[]x-1.
能否小结一下利用定义判断函数奇偶性的格式步骤?
这是目前数学教学课堂上出现频率较高的一种典型情境,通过小组活动推选代表参加全班交流.这种课堂气氛大多比较热烈,各组代表交流发言或朗读展示的质量大多符合教者预期目标,博得喝彩与掌声的概率也比较高.教师充分发挥了小组讨论的作用,实现优化数学课堂教学结构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等,无疑是一个显著的进步,但是作为现代数学教学追求的一个重要方面,立足于全体学生数学能力和素养的全面发展与同步提高,使课堂上每一名学生都有充分机会参与课堂交流和数学的实践活动,而各组必然会推选本组中表达能力最强,数学水平最高的优秀学生参加全班交流,长此以往,小组合作学习与交流展示这一有效的课堂互动形式势必变成少数优等学生表演的舞台,在课堂气氛热烈活跃的表象掩饰下,更多的学生被渐渐地边缘化,沦为事不关己的沉默者,从而影响高效数学课堂目标的真正实现.
优化策略 在小组合作学习后,将推选代表参加全班交流改为由老师随机抽选学生代表小组参加全班交流与展示活动.由于参加全班交流和展示对象的不确定性,组内每个成员都有被选中的可能和机会,这就要求小组内每个成员都处于积极期待和准备过程中,有的小组甚至会通过学习骨干对个别基础较差、表达能力发展滞后的学生进行重点帮助和心理激励.教师让已掌握的学生先讲,如果讲对了,教师肯定,不必重复;讲得不完整,达不到深度的,教师补充;讲错了的,教师则启发让学生进行更正.
例如教师补充上面判断函数奇偶性的格式步骤:
①首先确定函数的定义域,并判断其定义域是否关于原点对称;
②确定f(-x)与f(x)的关系;
③作出相应结论.
课堂节选二 在一个让学生自主探讨If语句应用的课例中,教师一开始就要求学生设计元旦期间,某商场搞挂历促销活动:原价每本20元,购买5~9本按9折收费,买10本以上按8折收费,画出收费的程序框图,并写出相应的程序.
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部分学生把这个问题转化为一个数学问题就花了很长时间,尽管老师一再提示,很多同学还是一筹莫展.无奈之下,教师不得不自己帮学生把问题转化为简洁的数学问题,再让学生探究.实际上,如果直接从已知分段函数出发,鼓励学生自己探究If语句的使用,学生会少走很多弯路.事实上,新教材是尽量把繁的东西化简单,不倡导一开始就使用一个很复杂的生活问题引入,表面上适应新课改,但要适可而止,不能为了“新”成为学生的绊脚石.比如上面的例子,本身现实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可以使同学们对数学产生更大的兴趣,但新课改不能只停留在对理论和教材粗浅的了解上,而是要深入挖掘新教材的内涵和精神,找出最能挖掘出学生内在动力的方法,这样才能保证数学教学改革不是穿新鞋走老路,换汤不换药地回到旧教材的教学思路中.
优化策略 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理解教材,仔细琢磨教材,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编学学案.
(1)首先,画程序框图是解决问题的必要的一步,能使问题得到简化,所以有必要复习一遍.
(2)其次,学生从这个例子中得到:这些问题所牵扯到的算法都包含了一种基本逻辑结构——条件分支结构.可以小组共同分析得此题的算法步骤.画出程序框图.
INPUT“x=”;x
IFx
y=20*x
ELSE
IFx>=10THEN
y=20*0.8*x
ELSE
y=20*0.9*x
END IF
END IF
PRINT y
END
(3)然后,写出程序语言.
(4)最后,请一名学生总结,其他同学补充,教师完善.
数学学习小结范文3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形结合;实施策略
数形结合思想是根据数与形之间的对应关系,通过数与形的相互转化,将抽象的数学语言与直观的图形结合起来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数形结合思想是数学中最重要、最基本的思想方法之一,是解决许多数学问题的有效思想。利用数形结合能使“数”和“形”统一起来。以形助数、以数辅形,可以使许多数学问题变得简易化。那么如何在教学中有效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以下是一些具体的实施策略。
一、以形助数,让问题变得直观化
1.助于概念本质的把握
数的产生源于对具体物体的计数。我们不难发现从数的概念的建立到数的运算处处蕴涵着数形结合的思想。如学习整数、分数、小数及其加、减、乘、除法的运算时,教材都是借助几何图形的直观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生动形象的图形使得抽象的知识变得趣味化、直观化,让学生在学习时,不再感到枯燥乏味,反而能够使学生从中获得有趣的情感体验,让学生主动去探索,把握概念本质。
例如:在学习“千以内数的认识”一课时,教师可以利用几何模型直观地将计数单位及其相互间的“十进制关系”呈现出来。用一个立体方格表示1,10个1就是十(即十个立体方格),以此类推,将数字的认识以这种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呈现出来,结合立方体的变化,直观地认识了计数单位“个”“十”“百”“千”,理解了他们之间的十进制关系,这种直观的感受,比抽象的理解,更能让学生掌握概念,并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了计数单位的直观现象,为数的大小比较、数的计算留下了初步的基础。
2.助于学习难点的化解
数形结合不仅是一种数学思想,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在教学中那些让学生觉得难以理解的或是易出现错误和混淆的内容,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形”,把抽象的概念、复杂的运算变得直观、形象,丰富学生的表象,引发联想,引导学生探索规律,得出结论。
如:在讲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或是其他途径,把圆形分成几等分,让学生更易理解。例如计算:1/2+1/4=____;1/2+1/8=____;1/2+1/16=____。
(1)计算1/2+1/4(把圆分成四等份,表示出1/2与1/4),然后把1/2转化成2/4,2/4+1/4=3/4;
(2)计算1/2+1/8(把圆分成八份,表示出1/8),把1/2转换成4/8,4/8+1/8=5/8;
(3)计算1/2+1/16(把圆分成16份,表示出1/16),把1/2转化成8/16,组后得出8/16+1/16=9/16。
通过图形的展示,学生从形的角度体会三道题的共性,让学生更直观地发现规律。教后,教师提出思考问题:
(1)为什么在计算中有的把1/2转换成2/4,有的把1/2转换成4/8,有的把1/2转化成8/16呢,他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
(2)为什么要把异分母分数转化成同分母分数?
通过分析,可以发现这些算式都有一个加数是1/2,另一个加数各不相同,转化的结果也不相同,学生在“变”与“不变”的对比中,发现并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共性。
这个讲解的片段,教师利用了数形结合使学生体会“通分”的必要性,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异分母加减法的算法,化解了教学与学习中的难点。
3.助于数量关系的理解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是提高学生能力的重要步骤。数形结合使抽象化的数量关系形象化,为学生实际问题的计算与算式之间、分析数量关系与解决问题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如:一个商店运进5箱热水瓶,每箱12个。每个热水瓶卖11元,一共可以卖多少元?
分析(如图)。
这个图形是长方形,5箱热水瓶和每箱12个分别相当于长方形的宽和长,图中每个小格表示每个热水瓶卖11元。从图中看出:
方法一:先求一共有多少个热水瓶(先根据长和宽计算出一共有多少个小格),再求一共卖多少元。算式是:11×(12×5)=660(元)。
方法二:先求每箱热水瓶卖多少元,再求一共卖多少元(先按长计算,再按宽计算)。算式是:11×12×5=660(元)。
方法三:先求5个热水瓶卖多少元,再求一共卖多少元(先按宽计算,再按长计算)。算式是:11×5×12=660(元)。
这个例题将实际问题数学化,变“看不见”为“看得见”,直接描述了数量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更容易理解题目便于解答。
4.助于探索数学规律
数学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累积知识的过程,还是一个探索知识、创造知识的过程。数形结合的思维方法是儿童构建数学模型的基本方法,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学会构建模型来直观描述数学问题,这样不仅可以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还能通过数形结合达到锻炼思维的创造性的目的。如:计算1+2+…19+18+…+2+1,就可以引导学生借助19×19的正方形图形进行观察,借助直观图形,发现规律:1+2+3+…+(n-1)+n+(n-1)+…+3+2+1=n2,这样得出的规律会使学生不易忘记,掌握的更牢固。
二、以数辅形,开拓思维
“形”具有直观形象的优势,但也有其粗略、烦琐和不便于表达的劣势。只有以简洁的数学描述、形式化的模型表达形的特点,才能更好地体现数学抽象化与形式的魅力,使学生更准确地把握形的特点。
比如说图形特点,对几何图形性质的判断有时需要通过计算才能获得正确结论。如:周长相等的正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和圆形哪个面积大,哪个面积小?凭直观难以判断,而通过具体计算,或通过字母公式的推导就一目了然了。
如探究:用一根16厘米长的铁丝围一个长方形,可以围成怎样的长方形?有多少种围法?(长、宽取整厘米数)
如何理解这道题目?(这里的16厘米就是将要围成的长方形的周长,也就是说不管怎么围,周长都是16厘米,一条长和宽的和……)。
方法一:学生可以在方格纸上将你的想法先画一画,在表一中记下 每次探究的结果。
方法二:也可以直接填表。下图是其中一个学生的数据
得出:周长一定时,长方形长与宽相差越小(大),面积越大(小);围成的正方形面积最大。
小结:知道周长要围出长方形,先确定它的长和宽;周长除得尽4的,首先想到周长除以4变成正方形。反之,就变成长方形,使长和宽最接近。
这样通过“数”的研究使得学生对周长和面积及其之间的关系有了更加理性和深入的认识,开拓了思维的发展。
数形结合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也要注意不可片面的夸大数或形的作用,几何是研究空间形式的科学,培养观察和知觉能力;代数是研究数量关系的科学,培养逻辑能力、符号运算能力的,我们要从整体上把握,使二者相辅相成,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见数思形、见形思数、数形结合的意识。
总之,教师要做教学的有心人,深入研究教材,使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的教学成为一种有意识的教学活动;要从数学发展的全局着眼,从具体的教学过程着手,把数形结合思想方法教学落到实处,让数形结合的方法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张新爱.小学数学学习的思想方法[J].教育研究:论坛,2011(13).
数学学习小结范文4
关键词:合作交流;束缚;环境;氛围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03B-0046-01
合作学习能够充分展现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为推动学生的探究走向多元、走向深入提供了途径,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当重视学生合作学习的质量。尤其是学生在小组中展开交流时,因为形成了一个个“小集团”,教师不太容易掌控其交流过程,所以要充分释放学生的潜能,解除各种束缚,让他们交流、争辩、探讨,从而提升交流的质量,推动数学学习的深入。
一、解除“心理束缚”,营造交流展示氛围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发现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他们发言的欲望逐步降低,这与学生心理的变化有关。当他们处于低年级时,表现的欲望比较强烈,乐于与别人分享自己的发现、收获和感受,但是到小学中高年级之后,一些学生有些“放不开”,他们担心自己的发言不够完美,引起其他学生的嘲笑。所以在这样的心理预期下,学生宁愿做“听众”,在小组交流的时候,只要有人阐述一下自己的想法就行了,其他学生即使有不一样的想法,也不一定愿意跟发言的学生交流。所以我们常常可见这样的情形:一个小组的学生在全班交流时用的开场白全部是“我们小组经过讨论发现……”,但实际上他们组内存在不同的声音,没有形成统一的意见,这样的组内交流是没有实效的。
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我们首先要给学生一些积极的心理暗示和心理引导,让他们感受到教师希望小组交流起到作用,让他们发现不管在小组交流中的发言是错是对,都能给自己以及其他学生带来帮助。其次我们要制定一些促进小组交流的机制,在集体交流时以小组为单位,请组内的发言人介绍组内交流的过程,将每一位学生在组内交流中的发言介绍给大家。有了这些措施,学生从内到外都能感受到参与组内交流的重要性,从而树立主人翁意识,愿意参与到交流中来。一旦大部分学生认识到这一点,组内交流的氛围就建立起来了,就会带动所有学生参与到小组交流中来。
二、解除“等级束缚”,营造和谐自由风气
每个小组都有一定的组织,其中有些组员会认为组长承担了更多的责任,自己只是一个普通的组员,交流时与自己的关系不大,这就是制约小组交流的一种等级思想。在实际操作中,我们要让每一位学生都自由平等地发言,完整表达真实的想法。为达到这个目的,组长要更好地组织,可以让组内基础稍薄弱的学生先发言,其余学生补充、小结。
笔者在教学《用字母表示数》的练习时安排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这样一个问题:小明从家出发,十分钟步行了850米,少年宫离他家C米,那么他步行至少年宫还需要多长时间?其中一组的交流过程堪称典范:组长先请组内的小A(成绩不理想)发言,小A认为用C÷850÷10表示,立即有同学反对,同组成员小B提出小A审题不清,题目是要求小明到达少年宫还要多长时间,不应该用总路程除以速度,而要先求“还剩下多少米,再除以速度”。接着小B补充:这个算式也不对,小明步行的速度是850÷10,这个速度要先算出来,所以列式时要加小括号。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他们列出了(C-850)÷(850÷10)的式子,列好之后,大家又觉得这样的式子是不是太烦琐,所以组长又组织二次交流,他们从另一种思路找到一个简单点的式子:C÷85-10(首先将小明步行的速度计算出来)。
这样的交流是有层次的,也是有明确目标的,假如我们的小组交流都能考虑到这些要素,那么组内交流的质量自然水涨船高。
三、解除“惯性束缚”,营造生态交流环境
想要在组内交流迸发出火花,还要帮助学生解除惯性的束缚,这个惯性包括小组内的发言顺序,小组成员的“信服度”等,教学中我们可以经常改变小组的构成,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例如,在《认识百分数》的教学中,笔者根据课前练习的反馈情况将全班的学习小组打乱,然后根据他们提出想要研究问题的不同将学生重新分组,这样的全新组合让学生有了一种新鲜感,同时因为小组成员提出的问题相近,所以他们在交流中意见更加集中,集中精力研究共同感兴趣的话题,在小组交流中学生展现了异乎寻常的积极性,在集体交流的时候,学生争相将小组交流的成果展现出来:经过教师的简单引导,学生在这样的交流中对百分数有了整体而深刻的认识,体现了交流学习的魅力。
总之,组内交流是学生交流学习的第一个阵地,我们要善于营造良好的交流氛围,推动组内交流深入发展,从而为接下来的全班交流打下基础,为高效学习做好铺垫。
参考文献:
[1]冯春花. 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研究[D].聊城大学,2014.
数学学习小结范文5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6-0137-01
小学生数学教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它不仅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同时还教会了他们如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对于这一阶段的学生教育,我们应该重视学习方式的传授,而不是专注于让他们解决某一个难题。因为一个具体题目的解决并不代表着一个学生的成功,只有能够将问题进行分析和拓展,才算是掌握了好的学习方法。方法就是路径,我们只有掌握更多的方法,才能够在学习的路上不断前进。
一、小学数学解题思维的重要性
小学数学解题思维是非常重要的,这不仅关系着学生的学习成绩,重点关系着学生能够正确掌握一种学习工具的问题。下面我们就举一个具体的例子来解释这一个问题。很多学生在考试前发现自己什么都会了,很多题型也都知道了最简单的解决方法。所以当他们考试结束后,发现自己和其他人存在很大的差距时,感到很困惑。其实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解释,首先就是题目都会,但是没有时间去完成;另一个问题就是本来见过相似的题,但是到了这里不会了。这两种现象可以用一个原因来解释,那就是学习思维的问题。很简单,不同的成绩取决于一个人对一个题的解析详细程度,我们从解题思路方面讲这个问题。针对同样一个问题,我相信教师在讲解的时候,肯定是给学生们讲这道题的最简单的解决方案,而很少从最基础的角度入手去解决这个问题。数学是笨人的科学,这是很多数学教师都承认的,因为两点之间直线最短的问题导致我们在遇到问题的时候总是在想最简单的解决方案。当然了对于有些问题,它们有最简单的解决方法,但是有的时候没有。[1-4]一个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他在平时做题的时候,总是会考虑很多的解决方案,这道题到底用哪个公式解决更好呢?他们的思维里会出现很多的公式,然后对这些公式进行筛选之后,他们选择一种去解决这个问题。所以,当他们遇到问题的时候,可能已经有了十几种解决方案在他们的大脑里。这些方法中即便是大部分不合适,也一定会找到一两种解决方法。所以他们在平时做题的时候,只是在学习和锻炼他们从大脑中提取公式或者知识点的速度。而对于一些自认为都会的同学而言,情况就不一样了。他们遇到每一个具体的问题,虽然到最后都得到了解决的答案,但是他们的思维就此停止了。这就是他们所谓的会了,当然这种会是可以理解的。所以他们在平时练习的时候,只是在学习一个一个的知识点,这些知识点有的时候会重复,但是他们却很难发现。但是到了考试的时候,两种学生会出现两种不同的结果。前者遇到问题的时候,他们会迅速从大脑中提取出适合这个题目的公式或者是知识点,所以他们会在短时间内准确地解决问题。而后者就完全不同了,他们每遇到新的问题,就会考虑自己是否见过这道题,上次见到这道题是如何解决的。所以在他们的大脑里,这道题的解决方案可能也就一两种,这两种路径如果走得通,那么就是他们的幸运;如果走不通,他们就不能够准确地解答这个问题。所以他们在解答问题的时候必然会浪费很多的时间去思考,这就会出现两种现象,要么是答不完整,要么就是题目答错。考试的情绪也会给他们带来一定的影响,所以他们在考试结束之后,可能还依然认为自己什么都会,只是时间的问题。这种现象是非常普遍的,但是很多学生和教师都意识不到问题的根源。如果我们的教师现在还意识不到这个问题,那么他们又如何去教育学生们进步呢?所以我们应该深究问题的根源,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为学生们的进步起到积极作用。
二、思维――数学的精华
学习思维是数学的精华,如果我们只知道做题,而不知道分析问题,那么我们学习数学的意义就失去了。我们为什么总说逻辑思维,为什么总是说文科学生和理科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思维定式不同,这就是原因。我们学习数学是为了学习如何解决一个问题,针对一个问题,我们应该去如何寻找最佳的解决途径。所以学习数学不仅仅是为了提高我们的成绩,为我们进入更高的学府打下基础,更是为了培养我们科学的思维模式。我们学习的目的也是为了获取知识,将来进入好的工作岗位,那么如果我们没有掌握好的学习思维,面对问题的时候就会出现卡壳的现象。出了学校的门,所有的问题的答案都可能不是唯一的,所以我们去哪里找资料,去哪里找正确答案呢?数学是博大精深的,它通过一些小小的问题,锻炼了我们思考问题的方法,为我们解决问题提供了更多的思路。例如,一个数学学习好的人和学习差的人,他们将来解决问题的时候,就会出现不同的结果。前者在面对问题的时候,会考虑到很多,而且一般都会考虑得比较周全。[5,6]而后者则不然,他们针对一个问题,只能想到一种解决方法,然而当这种唯一的方法行不通的时候,他们只能以失败告终。这就足见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数学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学习数学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解决一个具体的问题,更不仅仅是为了提高我们的成绩。我们学习数学所需要学习的是学习它面对问题的解决思路,这种思维会让我们终身受益。我们将来也许不会再学习数学,但是数字却会跟随我们,重点是思维逻辑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精彩。
参考文献:
[1]雷新河.创设生活意境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J].教育教学论坛,2013,(28).
[2]黄文扬.小学数学探究学习尝试[J].福建论坛,2005,(01).
[3]刘博.新课程下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的若干思考[J].文理导航,2013,(05).
数学学习小结范文6
关键词:小学数学;信息技术;结合教学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一直在探究数学课堂的创新教学方法,笔者认为将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各个方面进行结合,可以有效提高学习成效。其中包括数学知识内容的结合、数学课堂教学形式的结合、课程理念的结合等,灵活运用信息技术于数学课堂,才能使小学数学教学紧跟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展现现代教学的风采。新课改实施的今天,要求小学教育培养具有实践精神和创新精神的人才,应用信息技术拓展的新空间对培养创新型人才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内容结合
实现小学数学学科知识与信息技术的结合,是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一步。新课程标准对小学数学知识教学提出了新要求:“数学教学要贴近生活实际,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情境教学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拉近学生与抽象知识之间的距离,使数学知识变得更容易被理解。”在实际教学中,数学教师也能够轻易发现,学生更容易接受与生活联系密切的数学知识,教师在教授这些知识时也会更加轻松。然而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由于受到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如教学设备落后、教材用书版本太旧等,使当代生活气息很难在教学过程中展现出来。因此,教学内容编排应该更具有时代特点,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丰富教学内容,使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知识更好地结合,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不断吸收新鲜事物,拓宽自己的视野,发现更加有趣的教学途径,使自己在工作中更加顺利。
二、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形式结合
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形式,体现在小学数学教学形式上,随着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理念在小学教育中的实施和拓展,创新教学已经在全国大多数地区展开,而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形式的有效结合,也为数学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注入新的活力,将数学知识的学习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利用信息技术的诸多特点:更新知识及时、传播速度快以及获取方便等进行教学,促进课堂教学形式的转变或者丰富课堂教学形式,缩短上课时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基于这一教育思想,我着重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使用微课、多媒体等设备,让学生更加集中精神于数学课堂,提高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态度,促M小学数学教学的高效。例如:在课堂引入环节中,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学生喜闻乐见的音频和视频资料,培养学生兴趣,使学生在欢闹的课间小憩中回过神来,集中精力到数学知识的学习中。又如,教师还可利用计算机播放动态图的形式,将粉笔和黑板无法展示的几何图像在屏幕上直观展示给学生,使学生更加清晰地认识数学知识,快速了解几何知识,获得成就感,同时也缩短了上课时间,提高了小学数学教学效率。
三、信息技术与其他数学教学方法相结合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上,学生学习数学的方式大多为教师讲解知识点,学生背公式,做习题、试卷巩固练习;教师批改作业,学生上黑板做题等,教学形式比较单一,学生对每个章节的学习都是重复上一节课的内容,不仅学生变得越来越失落,教师也在日复一日的数学教学工作中,失去最开始的热情,学生的学习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成为被动学习和制造分数的机器。面对这一教学现状,信息技术的引入以及与数学教学方法的结合,能够有效打破这种教学局面,使学生的学习更具有开放性,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环境更具有探究性和自由性,学生获取知识更加快捷方便,而知识的内容也更加具有时代特点。例如,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有效引入信息技术教学,在学生分组讨论问题时多媒体播放轻柔的音乐,音乐开始,学生进入讨论时间,音乐结束,学生结束讨论,不仅能够营造讨论问题的氛围,还能够帮助教师有效控制时间,从而更加严格地控制整个教学环节在课堂中所占的比重,使一节课上的更加完美。此外,教师还可以在情景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创设相应的画面或视频,帮助学生理解和感受其中的情境,使教学更加生动和直观,便于学生分析问题,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不仅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边教学活动,还是一种情感交流与互相学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信息技术教学工具和设备对其进行催化,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对小学数学教学的作用,使小学数学课堂结构更加优化、更加高效。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