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人类课程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化学人类课程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化学人类课程论文

化学人类课程论文范文1

教育是教与学的过程,是教知识、育人才的工程。因此,笔者认为:在化学实验教学方面大胆地引入人文教育的理念,鼓励学生在设计实验、进行实验、验证实验等过程中始终贯穿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对高校化学教育培养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化学人才是大有裨益的。本文拟对高校化学实验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的意义等进行理论上的一些探讨。

人文精神是哲学体系中的一种重要精神,它既代表了人类追求全面和自由的发展,也体现了维护和关切理想的人格。因此,倡导人文精神不仅顺应当代社会发展的潮流,而且对高等化学实验教育的改革也有积极作用。表现在:

(一)人文精神有助于培养高校学生在化学实验中的人文素养。高校化学实验教学中在注重学生化学实验综合技能培养和训练的同时,加强人文精神的渗透,是培养新时代高素质化学人才的要求。但目前实验教学的模式仍然沿袭了传统的注入式模式,每个学生实验的相关信息如实验目的、原理、仪器、药品、步骤,甚至会出现什么样的现象,都在教材中详细地列出来了,学生只需机械重复,“照单抓药”,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也就是说,目前的高校化学实验教材设计使得学生在实验中的主动参与度不够,对实验方法和实验技能的综合设计体现不够,在化学实验教学中难以体现化学这门学科和其他学科相互交叉的特点,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如实验设计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限。如果在高校化学实验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培养学生吃苦耐劳,踏实肯干的学习精神,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实验教学中,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学习效果应该优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因此,良好的人文修养可使高校学生在化学实验中经常进行两种思维方式的交差、互补训练,形成全面的知识结构。

(二)在高校化学实验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可以培育大学生们的民族责任感,锻炼其形象思维能力和学会如何做人,为其在社会上立足,为社会做贡献打下坚实的精神基础。作为今后国家建设的主力军,当代大学生如果不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怎么谈得上对国家、对民族有感情、有责任心呢?又将如何为国家、为民族服务和献身呢?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杨叔子院士曾要求他的博士毕业生在论文答辩前,必须能背诵《论语》和《老子》,否则就不能参加博士论文答辩。

(三)人文精神能为高校化学实验教学提供正确的导向。高校化学实验教学本身并不包含价值判断,因此需要人文精神为其导航,明确化学实验教学的目的和价值取向。高校的化学实验教学不能只培养学生的化学实验技能,还应在实验技能培养的同时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传统的教学方法通常只注重化学实验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而忽略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将人文精神运用到高校化学实验教学中,改变传统的手把手式的教学模式,对学生创造力的开发将是大有裨益的,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把人文精神贯穿于化学实验教学中,能有效保证化学实验教学工作和谐、有序、健康地进行。为了适应现代化社会的发展,与时俱进,构建现代化化学实验教学创新平台体系势在必行。创新平台的创立应着重以训练基本实验操作能力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中心,树立创新教育的理念。在传授学生实验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科学思维,注重人文精神的渗透。因此,我们要结合化学实验教学实际,整合与优化基础化学实验课程、专业实验课程体系,使化学实验教学进一步规范化、系列化、规模化,不断提高化学实验教学质量。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各个学科门类相互融合程度加大,因此,在高校化学实验教学中,需要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科技人才,不但具有娴熟的实验技能,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还应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质,具备全面的知识结构。近年来,为适应社会发展对化学人才的要求,高校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已在悄然进行。高校化学实验教学不仅是让学生将化学理论运用于化学实验、加深对化学理论感性认识的好办法,也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在实验教学中,高校化学教师应精心设计实验教学的过程,将人文精神渗透其中,通过多种渠道、多个环节、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快乐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积极观察多变的化学现象,主动分析和探究化学问题,并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让学生自主设计和完成实验内容,形成稳定的学习动机。在高校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从如下几方面渗透人文精神:

(一)恰当地运用教具、实验、模型、化学常识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针对教材中各章节的教学内容特点,采取不同的授课方式、方法、手段,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加强教育技术现代化建设,不断提高实验教学效果。在保障化学实验教学任务和质量的前提下,对化学实验教学进行“绿色化和节约化”建设,培养大学生绿色化学理念,建立和完善化学实验教学质量的保证体系。高校化学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严谨的科学态度方面,具有化学理论教学无法替代的作用。化学实验室作为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的主要场所,也是开展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开放实验室以其特有的优势在现代化实验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为在校大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人还要进一步深造,攻读硕士、博士甚至博士后。今后的发展如何,不但与本科期间的知识储备、能力训练有关,还与品行修养,处理协调各种人际关系的能力休戚相关。化学实验研究的过程是枯燥和漫长的,如果在本科期间没有夯实基础知识和掌握熟练的操作技能,没有过硬的心理素质,那么继续攻读研究生则会步履维艰。特别是立志于从事科学研究的同学,在读研究生期间,和导师之间的关系处理尤为重要,因为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决定你科研成果的品质以及今后的发展前景。而这一切均与人文精神的培养密不可分。

化学人类课程论文范文2

[关键词]地方院校 生命科学 实践教学 人才培养 多层次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07-0063-03

近十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跨越式发展满足了提升国家人力资本总量、综合国力以及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根据马丁·特罗(Martin Trow)的理论,毛入学率高于15%将标志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阶段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1]2007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到23% [2],表明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时代,此进程中面临着教学资源紧张、生源素质参差不齐、就业压力激增等巨大挑战,如何应对这些挑战、深化高校教育改革是当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不少学者进行了思考,从宏观面梳理大众化教育与精英教育的关系,提出大众化教育和精英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两个轮子,应同时并存,协调发展,并探讨针对大众化教育阶段如何实施精英教育以及如何培养创新型拔尖人才等问题,[3][4]但是针对不同专业类别,需要有针对性地更新教育理念,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才能更好地应对大众化进程中的各种挑战。

一、我国高校生命科学人才培养现状简析

当今世界人口、环境、粮食、资源、健康等与人类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的解决,都有赖于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生命科学的迅猛发展态势和巨大应用潜力呼唤着创新型生命科学人才的培养。[5][6]国内研究型大学为贯彻、落实《国家2010-2020年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充分发挥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优势,培养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理科基础学科领域拔尖创新型人才,推出了“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对生命科学人才培养体系进行了大力度的改革与创新,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清华大学提出教学安排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有利于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意识, 培养创新进取的科学精神为宗旨进行教学改革, 以培养“宽口径、厚基础、复合型” 的跨世纪创新人才。[7]北京大学的教学改革理念与思路是以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核心,将教学体系及内容与生命学科的高速发展同步,通过实验教学与科学研究的有机结合培养拔尖人才。[8]南开大学专门成立生物伯苓班,在学生实验、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建设中取得了较好效果。[9]北京理工大学构建了“多层次、贯通式”的生命科学实践教学培养体系,取得较好成效。[10]

地方院校与研究型重点院校相比,在生源、师资、科研资源等方面均有明显差距,因此地方性综合型大学的生命科学人才培养体系的改革需要依据自身办学条件、学科发展水平、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与需求,进行科学合理的发展定位,确立自身的人才培养模式,保证其教育质量,走特色化发展之路。面对新形势,地方性院校在本科人才培养方面已有一些创新性探索,一些院校开始探索与企业从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培养过程到就业全面合作的新型校企共育人才的“订单式”培养模式,实现企业、学校、学生三方共赢的举措,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11] [12] [13] [14]

二、深圳大学生命科学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探索

(一)深圳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办学现状

深圳大学是一所教学与科研并重发展的地方性综合型大学,地处深圳市,肩负着特区大学、窗口大学、实验大学的发展重任。深圳大学同样存在高校大众化进程中多方面的问题和挑战,其中教学硬件资源紧张、师资问题随着政府投入以及人才引进力度的加大已有所缓解。目前亟待解决的是生源素质参差不齐、学生就业压力剧增以及社会对人才培养提出的要求越来越高等方面的问题和挑战。以生命科学学院的生源为例,近三年录取的最高分与最低分相差近200分,这为因材施教提出极高要求。深圳大学生命科学相关专业毕业生就业压力巨大与深圳市日益重视生物产业发展的现状并存,因此必须重新审视并适当改革创新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

深圳大学生命科学相关专业的办学基于国际、国内、地方等背景和条件,经过多年的实验实践教学改革探索,确定了分层次、国际化、创新型的人才培养目标,探索精英教育与大众化教育的结合模式,以兼顾不同基础、不同兴趣、不同天赋的学生能够分别得到适当的培养和提升的同时,进一步适应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要求。

(二)构建系统化、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

经过近三年的努力,深圳大学对实验课程体系、教学模式等进行了深层次的改革与实践,构建了如图1所示的实践教学体系,该教学体系对学生进行层层递进的5个层次的训练,即基础验证性实验、综合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或创业训练、研究训练及专业实训。

其中专业实训、实习已形成由如下4个方面组成的体系:

(1) 教学实验中心生物技术实训实验室:学生学习发酵工程、产物分离纯化等实验技术,每年约承担30名学生进场实训。

(2) 基于学院重点实验室(深圳市微生物基因工程重点实验室、深圳市海洋生物资源与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和科研平台(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结构生物学及蛋白组学等平台)的实训,每年每个平台平均承担8-10名学生进场实训。

(3) 校外生物学野外实习基地:维护好2-3个野外实习签约基地的联系,建立长期性相对稳定并有所轮换的实习基地建设方式。

(4) 校外企业、检测机构、科研院所实习基地: 完善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强化与企业、检测机构、科研院所的联系,尤其是增加学生进入企业实习的机会。充分发挥学校与企业的优势,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并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目前,与我院签订联合培养企业、检测机构、研究所等已经超过20家,尚需完善管理机制,建立信息化管理平台,使学院与已经签订联合培养协议的企业之间保持良性互动,既利于相关企业定期挑选适量的学生到企业进行专业实训,又利于企业人员来校使用相关仪器设备等。

(三)建成依托实践教学体系的分层次、国际化、创新型的生命科学人才培养模式

兼顾大众化背景下的研究创新型人才与应用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需求,改革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因材施教,设立创新实验班和创业实验班,分别培养研究创新型人才和应用创新创业型人才。

对于创新实验班的学生:注重开拓国际视野、强化理论基础、提高研究能力、培养创新素质,在学习过程中强调厚基础,学研结合,拓宽专业口径。在理论课及实验课中增加双语(英汉)教学。实验课除了基础实验、综合设计性实验外,增设《创新实验》课程,以科研小课题的形式开设,从实验设计到最后的论文撰写都以自主学习方式为主,教师指导为辅,使学生能够获得较为系统的科学研究训练。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将创新实验项目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申报各种类型的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项目,比如实验室与设备部设立的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教务处组织申报的广东省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实验项目以及校团委组织的大学生“挑战杯”竞赛等。最后,学院建立毕业论文的双向选择机制,使创新实验班的学生与承担科研项目多的老师优先进行双向选择,科研任务重的老师获得较优秀的学生,实现资源优化配置,而创新实验班的学生可以更早进入科研实验室,使科研素养和研究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另外,鼓励创新实验班的学生在校内科研平成专业实习,毕业论文选题偏向理论研究,毕业去向以从事技术研发或攻读研究生为主。

对于创业实验班的学生: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理论基础够用,注重创业素质培养,增强就业竞争能力和自主创业能力。在学习中以应用知识为主,学以致用,专业教育为主,通识教育为辅。增加开设《创业训练》课程,以产品研发的形式开设,以老师的应用型科研课题或学生自主创新思路为基础,采用聚徒式教学模式,学生从市场调研、产品开发各个环节均以自主学习方式为主,教师指导为辅。如果某项目产品研发顺利,且市场前景较好,则推荐该项目进入深圳大学学生创业产业园进行项目的产业化孵化。创业实验班的学生主要到校外企业的生产一线进行专业实习,毕业论文选题偏向实践应用研究,毕业后能够胜任技术应用类工作或自主创业。

对于非实验班的学生:由于成绩中等偏差,学习积极性不够高,所以非实验班的学生多数只需完成基础验证性实验、综合设计性实验、专业实习及毕业论文等实验、实践教学内容。通过实验过程中每个环节对他们的严格要求,使他们逐渐养成认真做好每一件事的良好习惯以及增强做人做事的责任心。

(四) 建立企业人员与校友的讲座机制

邀请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和资深研发人员为新生开设讲座,增强学生对生命科学相关专业的了解和认同感;邀请在不同工作岗位的校友为毕业班学生开设讲座,加强励志教育与“挫商”教育(旨在提高学生对于挫折的适应与自我调节的能力),使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与了解社会现实,毕业后更容易融入社会。

(五)教学改革初见成效

当前,加强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已成为现代大学教育尤其是理工类专业发展的一个大趋势,而构建科学的实验教学体系对于创新人才培养显得尤为重要。要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生命科学专业人才,要求给学生一个科学的知识结构,让毕业生都具有生命科学的综合实践能力,实践教学改革就不能停留在单门实验课程的改革上,而是要从一个专业、一个学科的角度,研究培养学生的知识结构,建立完善的、相对独立的实践课程体系。经过近三年的努力,深圳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建成分层次、国际化、创新型的生命科学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相对应的富有特色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基本兼顾了不同基础、不同兴趣、不同天赋的学生能够分别得到适当的培养和提升。

自创新实验班开设三年来,学生参与课外科技创新性实验活动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本科学生获全国大学生创新实验资助项目2项,获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实验资助项目12项,获深圳大学实验室开放基金资助130项;本科学生作为第一作者发表的论文共13篇,其中SCI收录论文2篇。近五年本科生作为第一发明人获得授权专利2项;本科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竞赛活动,获总决赛特等奖1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3项,获广东省大学生“挑战杯”决赛各类奖项19项,占深圳大学在该类活动中获奖总数的70%。

已启动两年的产学研办学模式,提供了更多的机会让同学进入企业进行实习,并邀请了多位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和资深研究人员来校为学生开设专题讲座,取得良好效果,使学生对深圳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现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大大提高了学生对本专业的认可度,有的同学在实习结束就获签就业协议,近年来毕业生就业情况得以改善,专业对口就业比例明显提升。

三、结语

本文介绍深圳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在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方面取得的一定科学认知和阶段性成果,创新实验班开设三年来实践教学效果明显,产学研办学模式使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和毕业就业率有了明显提高。创业实验班近期才开设,效果有待考察。对于非实验班的学生,要重点培养他们形成认真做好每一件事的良好习惯以及增强做人做事的责任心,以利于他们毕业后即便不从事生命科学相关工作,也能够成为上手快、易转型的大学毕业生。最后,希望本教学改革探索能为地方性教学、科研并重发展的综合性大学生命科学本科人才培养提供一定参考,请各位专家、同行批评指正。

[ 参 考 文 献 ]

[1] Burrage, M.(ed.) Martin Trow: Twentieth-Century Higher Education: Elite to Mass to Universal [M]. Baltimore : The 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2010:640.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7年度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教育部网站,2008(5).

[3] 刘志刚.大众化教育、精英教育与研究型大学[J].中国高教研究,2006(5):4-6.

[4] 张新厂,钟珊珊,管兆勇.大众化阶段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讨[J].江苏高教,2008(5):77-78.

[5] 许智宏.生命科学人才培养面临的机遇与挑战[C].高校生命科学基础课程报告论坛文集,2006:7-12.

[6] 谢旭辉,胡忠.21世纪生物技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高教论坛,2006(1):46-49.

[7] 屠萍官,张荣庆,王喜忠.研究型大学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创新[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5(1):1-4.

[8] 许崇任,郝福英.生物科学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实践[C].高校生命科学基础课程报告论坛文集,2006:125-128.

[9] 刘巍,刘方,卜文俊等.生命科学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实验实践能力培养的初步探索[J]. 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电子版), 2012(1): 40-42.

[10] 孙智杰, 李勤, 邓玉林. 构建生命科学实验教学体系与创新人才培养[J]. 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 2012.

[11] 张秉钊.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J].高教探索,2005(4):72-74.

[12] 周爱莲.面向企业一线需求,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2008(1):57-58.

化学人类课程论文范文3

关键词:分析化学;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3-0073-02

分析化学是以研究物质组成和结构信息为主要内容的一门科学[1]。分析化学被誉为科学技术的眼睛,她不仅能够为生产和科研提供信息,而且是决策和解决问题的参与者,是一门能够从分析数据中获取信息和知识,解决生产与科研中实际问题的重要学科。在我校,分析化学不仅是化学、化工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还是医药、农林、环境等理工专业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本门课程和社会生活、生产以及科研密切相关,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结合比较紧密的学科。学生通过分析化学的学习,可以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素养,提高自己遇到实际问题时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然而传统的分析化学教学存在很多问题,例如:内容多、课时少;讲授方式相对单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较低;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仅限于本课程的传统认知领域,忽视了学生的情感领域和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培养等,这些问题制约着学生专业技术知识和实践水平的提高,不能有效地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的人才。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发展迅速,学科间的相互交叉不断深入,生产技术日新月异,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使得高等学校的教育工作者必须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进行深入的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从而培养出新世纪所需要的人才。当今社会,一名合格的分析化学人才不仅需要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掌握分析技术的基本实验操作和实验技能,还要具有拓展现代分析理论和应用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分析仪器动手操作的能力以及运用专业化学软件采集、处理各种复杂实验数据的能力,从而能够综合分析实验结果,解决生产生活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为了更好的培养出合格的分析化学人才,改变传统分析化学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必须进一步深化分析化学的本科教学改革,推进教育创新,提升本科院校的教学和科研水平。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和自己的教学体会,借鉴近年来兄弟院校对分析化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与研究成果,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分析化学的教学改革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一、教学内容改革

(一)教学改革的先导是教材建设

一本好的教材应该与专业培养目标和社会发展的需求紧密结合,在保留经典的化学分析内容的基础上,应适当加大与社会生活联系更紧密、科技发展比较迅速的现代仪器分析和生物学分析方法的内容[2]。使教材能够更好地反映材料、能源、环境、生命等关键领域的发展,并与其他学科广泛交叉渗透,使学生了解分析化学与人类生活和生存质量的紧密联系,从而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分析化学人才,努力培养自主化、个性化和创造性发展的人才。

(二)理论知识与实际生产生活相结合

通过列举日常生活以及科研工作中遇到的实际案例,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分析化学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更深刻地理解分析化学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例如:目前人们普遍关心的蔬菜水果中的农药残留是否超标问题,我国的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残留的国家标准快速检测方法是“速测卡法(纸片法)”,利用胆碱酯酶可催化靛酚乙酰酯(红色)水解为乙酸与靛酚(蓝色)引起的颜色变化进行检测,属于一种变相的可视比色分析方法,因此可以将其作为吸光光度法一章的生活示例,引入到该章知识的讲解中,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扩展教材中的吸光光度法的检测手段、方式,改变老师和学生习惯默认的吸光光度法只能在溶液中检测的观念,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及时将分析化学领域的新思想、新方法、新技术和新进展引入到相应专业的教育中

对于化学专业的学生,可以将近年来发展的样品预处理新方法,如:固相微萃取法、液膜萃取法、超临界流体萃取法、微波溶出法等新方法[3],以及毛细管电泳、流动注射分析、液-质联用、气-质联用等新技术融入课堂教学中,对于生物、医学等专业的学生可以将生化分析、及生物传感器的最新进展引入课堂中,如:血糖仪的基本原理、基因检测的新方法、癌症标记物、细胞内生物物质的原位监控、检测等传感新方法。并将一些分析检测的理念灌输给学生,强调“量”的概念,如血液中的胆固醇含量太低和太高都不行,所以怎样保证检测的准确度(和数据处理一章“置信度”的知识点相联系)?怎样快速、高灵敏、高选择性的检测目标物?怎样设计实验实现目标物的原位快速检测、无损检测、实时检测、实地检测等,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性。

二、教学方法改革

(一)加强实验和理论的结合,当前分析化学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是绿色环保,在教学中要体现节约、环保和创新的理念

通过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加强这种理念,例如:在实验设计中,根据实验需要用到的溶液量,配制稍过量的溶液,既节约了化学试剂又减少了化学试剂对环境的污染。此外,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及复杂样品分析的实验。通过课堂对理论知识的讲解,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并在实验课中进行实践。例如:混合碱的测定实验,可以让学生在理解课堂知识的基础上,设计详细的实验方案,写出本实验的目的、原理、所用到的药品和仪器、具体的实验步骤、注意事项以及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等,然后进行独立操作,即时发现实验中的问题,并主动独立探明原因,充分发挥学生做实验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分析化学的兴趣,而实验结果的记录和分析要和教材中的数据和误差处理一章紧密联系,加深学生对该章内容的理解,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初步训练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技能,并为其做本科毕业论文奠定基础。

(二)自学提问式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分析化学教学方法一般都是课堂讲授、“填鸭”式的教学,这种教学方法是导致学生自学能力差,思维僵化、问题解决能力下降的主要原因,容易使学生陷入套用已有解题模式的怪圈。因此,开展以“问题”为核心的自学提问式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引导学生进行积极自学,体验问题解决的探究过程。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进行自学,知识在问题回答过程中逐渐掌握和深化,构建和完善自己的化学知识框架和体系。类似探究式的教学方法能够使学生的知识与能力以及科学素养呈递进性发展。例如:在氧化还原滴定法中的高锰酸钾法,就可以通过提出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自学该部分内容,例如:该方法的原理?KMnO4标准溶液怎样配置,为什么?标定KMnO4溶液的实验条件:酸度、温度、指示剂、滴定速度分别是什么?为什么要在这些实验条件下进行?通过学生自学,然后教师提问,课堂回答问题,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进一步掌握这部分的知识。

三、教学手段改革

随着科技的发展,计算机已经融入到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成为生活的必需品。在教学领域,计算机所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很多学校都已经开始用多媒体进行分析化学的教学了,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已经是大势所趋。因此,改进和完善原有的教学资源,建立多样化、立体化的教学资源就显得尤为必要。教学资源立体化主要表现在教学资源的超文本化上,将各种数字资源,如:文字、图片、动画、视频、声音等,运用超文本技术融合到一起,构建基于现代网络技术的多媒体教学网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专业的课程教学需要,对各种教学资源进行重新整合,通过大量直观的感性材料和多媒体形式呈现出的教学内容,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帮助学生对分析化学形成感性认识,加深对教材知识的理解[4]。

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英语已经成为与人交流和获取知识的必备工具,所以一个优秀的人才不仅需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必须要有较高的英语水平,因此将专业英语词汇引入分析化学的课堂教学中,有助于在潜移默化中为学生打下良好的专业英语基础。为此,我们采取了在课堂中将常用的化学用语的英文译法及化学现象、化学变化过程的英文表达法进行中英文对照讲解,使学生在分析化学的课堂上有一个运用英语的机会,以提高学生的科技英语水平,为接下来学习专业英语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之,随着社会和科技的飞速发展,分析化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也在快速发展[5],为了高校分析化学教育者更快适应这一实际情况,必须进行分析化学的教学改革,提高分析化学的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分析化学的热情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创造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期培养出综合素质较高的分析化学人才。当然,教学改革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发展完善的过程,只有在不断融入新的观念、新的知识、新的教学手段过程中,不断创新,不断实践,逐步提高分析化学的教学质量,培养出更多的合格分析化学人才。

参考文献:

[1]武汉大学.分析化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樊靓.分析化学教学改革探讨[J].广东化工,2010,(37):158-159.

[3]张晓娟,黎永秀,王胜碧.分析化学教学改革初探[J].安顺学院学报,2011,(13):88-90.

化学人类课程论文范文4

化学科组是我校一支年轻而又充满朝气和活力的教学队伍,经过科组教师的多年来的共同努力已成为了一个富有务实奉献、开拓进取精神的和谐团结的集体。科组教师与时俱进,努力地学习和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不断地提高教育教学的理论水平和和实践能力。以教科研促教学,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大面积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化学尖子生。全体全体教师勇于创新,争创一流。在教科研和教学等方面取得了辉煌的业绩。2010年被评为广州市“优秀化学科组”。

新课程的实施,掀起了新一轮的教育教学改革,给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带来了新的挑战,同样也是对我们化学科的教育教学带来了新的新的挑战和机遇。化学科组全体老师乘课程改革的东风,满怀豪情地投入到新课程改革的大潮,勇当弄潮儿,勇创教学水平的新高,三年来在教科研和教学质量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科组教师承担了“十五”市、区教育科研立项课题,并已顺利结题,获得了三等奖;撰写教学论文和教学设计获奖或发表的有115篇次。先后有42人次获得校、区、市、省级单位的表彰。

1、教师基本情况

科组现有教学人员共19人,全部本科学历;高级教师11人,一级教师4人。高级教师占化学教师的57.9%。

附:科组教师情况---略

2.实验室配置与设备

为了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XX年学校在区电教站的大力支持下对理、化、生实验室进行了彻底改造,现共有化学实验室6间,分上下两层。其中一间是化学探究室,主要供辅导学生参加化学竞赛及化学课外活动用,所配仪器设备先进。五间配备了抽风装置,可进行一些有毒气体产生较多的实验;全部实验室都安装了先进的、带电脑的多媒体平台。配备了两名专职实验教师,各种仪器、设备、药品、模型齐全,完全符合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开出率均达到了100%。

3.教师教学硬件与软件情况

全科组老师人人通过学校电脑水平测试,每人都配备了台式电脑,可在宽带网上纵横驰骋,大部分老师可自行开发多媒体课件,实现了信息技术手段与本学科教学的整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特别是信息化教学在我校的迅速发展,本学科组教师在贯彻直观性教学原则方面,在重视化学实验教学方面,在以实验为引导、探索启发式教学、做好演示实验、分组实验、探讨性分组实验等方面,全面启动信息化教学资源,利用网上的化学实验资源,把研究性学习贯彻到每一个课堂教学中。利用一系列成功的实验教学为学生学好化学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理念与教学目标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是自古以来历代教师孜孜以求的精神境界,我们仿效之.!

?利应?天下利,求名?求?世名,我们敬仰之!

30年前我们忽视了智育,30年后我们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应试教育,忽视了德育和体育,如何拨乱反正,实施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我们探究之!

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我们实践之!我们以为教书育人的科学发展观的四大基本元素是:

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全面---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

协调---知识、方法、价值观三维教育可持续发展---自学方法、终身学习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为了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行,我国进行了新课程改革,它以促使学生发展为根本,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立足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大力倡导科学探究,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体现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渗透和融合,构建新的高中化学新课程体系。我校化学组的各位教师,自广东省开展新课程标准以来,积极参加省、市、校各级的培训,各位教师还努力学习有关新课程的理论,本组主要学习了《走进新课程》、《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广东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学科教学指导》和《化学课程标准(实验)解读》等四本书。按照新课程实验全员培训,不培训不上岗的规定,我们连续三年组织化学教师参加市的新课程培训,还参加了市教研室化学科在教研活动中的理论学习和观摩课学习。每位化学老师都取得了新课程培训证书。建立新的教学模式,形成了新的教学理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为主体

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课堂教学,作为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正确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只有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才能使教学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布鲁纳认为:认识结构是指在感知、理解客观事物的基础上,在头脑中形成的心理结构,是学习和理解知识的内部因素和基础。学习不是被动形成刺激与反应的联结,而是积极主动的信息加工过程。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成功学习的基础,只有学生主动学习、主动认识、主动获取教学内容,主动吸收人类精神财富,他们才能认识世界,从而推进了素质教育的发展。 【1】

2.创新教育

旧教材中,化学课程内容偏重于学科知识专业化、系统化,讲究知识结构的合理性,存在着“繁难偏旧”的弊病,这是以知识为中心教学和片面追求升学率所导致的必然结果。有鉴于此,新课程立足于21世纪公民科学素质的提升,着眼于课程内容与学生认知特点和发展需要的内在联系,提出新的学习主题和相应的内容标准。由此出发,新课程标准对作为课程内容具体体现的化学教材提出了一系列的建议。首先,教材应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社会发展的现实,展示化学对推进社会文明所起到的巨大作用,才能扎根于学生的心灵深处。其次,教材内容的安排也体现科学探究的特点,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教材内容的信息传递也用文字陈述,图形、表格和各种醒目的栏目等多种途径,从而增添化学知识的魅力,让学生喜欢化学和主动学习化学。最后,教材在知识安排和版面设计上富于开放性和弹性,给老师和学生留有个性化创造的空间。总之,化学课程内容丰富多彩,充满了个性活力,体现了浓郁的人本意识。

3.研究探索

新课程开设了一些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如高一化学有调查家庭所用燃料的性能价格、资源情况及燃烧物对环境的影响,对家庭燃料的选择及如何使其充分燃烧提出自己的看法。高二化学调查常用电池的种类、使用范围、性能和价格以及电池中的氧化剂和还原剂。调查废旧电池如何处理以及回收废旧电池的意义和价值。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己从生活、自然界和社会现象中选择他们感兴趣的问题或化学学科内一些适合于通过探究来学习掌握的基本问题,这种方式要求学生在进行科学探究活动时,要遵循科学和进行科学研究的步骤和过程,要敢于面对困难和障碍,科学探究更注重学生在探究中表现出的创造性,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空间不局限于教育和实验室,他们还要到工厂、社区、科研所、图书馆等地进行调查、访问和查资料。经历问题探究的实践过程,获得科学研究的初步体验,加深对自然、社会和人生问题的思考与感悟,激发起探索、创新的兴趣和欲望,建立一种主动宏观,独立思考并重视实际问题解决的积极的学习方式。

4.学以致用

新课程更好地体现了化学在生产和生活中的作用,更加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能使学生更加全面地认识世界,也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首先,贴近生活,由近及远,由浅入深认知事物的有效途径,结合日常所闻,并由此得出科学的认识和解释,使学生掌握知识更加便捷,更有感性认识的基础。因此,新课程中编写了一些课外小实验或家庭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在课余利用日常生活用具或物质就可以完成一些简单的实验。当学生能用化学知识解决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后,他们是十分高兴的,并有一些成功感,由此,可以进一步激发起对知识的渴望,并有助于提高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对学生的素质培养很有好处。

5.环境保护

21世纪随着现代科学与技术进步,给人类社会带来了高度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文明,但同时也给人类生存的环境造成了极大的污染和各种公害。在众多的环境污染问题中,以大量化学物质进入环境、破坏生态、影响人体健康最为严重。为了预防和解决我国环境问题,新教材高一化学《氧族元素,环境保护》开辟了专门的章节,来让学生们学习环境保护。首先教材告诉我们如何分析造成污染的原因的方法;其次教材介绍了常见的污染及其防治;再次教材以生动的图片向我们展示了环境污染和造成的危害,从这些触目惊心的画面我们得到了感性认识。在高三化学教材的《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章节中,进一步要求学生在设计或进行实验操作时,均应考虑到环境保护问题,对于废气、废水、废渣及有害物质不能任意排放到空气中。另外,在侯氏联合制碱法,燃料的缓慢燃烧、甲烷、煤、石油等章节内容中,也充分渗透环境教育思想。总之,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新教材在内容上的编排,体现了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要求。科组长卢克老师的《关于绿色化学教育的实践与探讨》的论文在《中学化学教学参考》杂志上发表。

6.爱国爱民

化学人类课程论文范文5

关键词:化学生物学;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9-0192-02

随着生物医学领域的发展和学科交叉的深入,化学生物学应运而生。化学生物学利用化学的技术和手段,从分子角度观测生命活动并开展主动干预。系统的化学生物学研究起始或学科产生应该追溯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领军人物为美哈佛大学的Stuart L.Schreiber教授和Scripps研究所的Peter G.Schultz教授。在我国,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最早成立了化学生物学系,涌现了一批国内化学生物学领域的领军人物。之后,越来越多的高校化学院相应成立化学生物学系和开展化学生物学的教学科研工作。如清华大学开设了“化学生物学基础科学班”,武汉大学化学院硕、博学位增设了化学生物学专业,本科应用化学专业增设化学生物学方向,目的在于培养一批即有深厚的化学知识储备并能掌握现代生物学动向和技能的综合性人才。

但是,我们也面临这样一个问题,现有化学生物学教学是否可以支撑化学生物学专业学生的培养方案,完成培养目标,顺应蓬勃发展的生物医学学科和产业需求?作者在学院承担了部分《生物化学》和《化学生物学概论》等课程的教学工作,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发现学生对“化学生物学”相关课程选修兴趣不大,课后反馈学习难度较大、知识内容繁多复杂,难以激发起学习兴趣。因此,如何提升化学生物学教学质量,提高化学专业学生对化学生物学学习的兴趣,笔者通过教学实践中的研究探索和思考,提出以下几点想法:

一、立足化学视角,摒弃专业和学科概念

在作者教学和科研过程中,经常被询问的一个问题是什么是化学生物学,有了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为什么还要学习化学生物学。而且,此问题不仅来自授课的本科生对象和实验室的研究生,还包括身边的化学和生物专业的同行们,甚至一些参与授课的老师们自身也存在这种疑问。因此,在教学开始先与学生探讨如何看待化学生物学,通过介绍科学的整体发展讲述化学生物学出现的必要性非常必要。

化学生物学并没有明显的定义,目前比较广泛使用的理念是通过化学的理论和方法在分子水平上去探索研究生命现象,并通过化学的手段去干预并解决重要的生命和生物医学问题。对于化学专业的学生来说,首先要传递的信息是化学生物学是立足于化学的学科,利用化学的理论、方法、手段及策略去补充、改进现有生物医学技术所面临的技术性难题,解决现有生物医学技术还不能解决的瓶颈性问题,体现化学专业和化学手段的重要性和优越性,增加化学专业学生的归属感和责任感,从而与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学科进行区分。化学生物学通过化学知识去干预生命活动,解答生物医学问题,体现了化学学科的科学魅力和应用潜力。

在树立专业概念之后,作者认为随后应反其道行之,让学生模糊专业和学科的概念和界限。从科学研究的整体目标来讲,科学研究是为了更好的推动社会发展,解决人类所面临的能源、环境和健康等问题。既然有了一致的目标,学科和专业的概念就显得不重要了。化学、生物、物理或者化学生物学,终究都是为了人类健康和社会发展服务。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推动下,不把自己局限在某一学科界限中,避免人为划分该学和不该学的知识范围,多学科多角度的掌握知识储备和拓展学习视野,不仅对这门课程的学习有帮助,对其自身学习能力的提高也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所以,新课程的绪论课需要精心准备,通过宏观介绍,加强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同理,在化学生物学教学初期,强调化学生物学的重要作用和化学本质,对后续教学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精炼内容,与科学前沿紧密联系

化学生物学由于其前沿性和时效性,并不像其他化学二级学科有相对成熟的理论体系和系统的知识结构,作为新兴学科,其内容广泛、结构复杂、知识点散乱,对学生的学习造成了困难,容易让学生失去兴趣。在学者们的努力之下,已经有少量相关参考教材面世,但是有些教材虽较系统,但与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基础知识重叠较多,有的参考书采用论文合集的形式,太过分散,化学生物学专业教材的短缺增加了教学难度。为了让教学过程充实生动,需要教师在准备过程中,精炼各教材的精华内容,构建独立的授课逻辑和思路,从而吸引学生根据自己的思路来展开学习,尽可能的向系统化靠拢。

新兴学科的另一特点是知识内容更新迅速。生物体系的复杂众所周知,细胞虽小,却蕴藏了万千变化,而人类目前只能窥探一二。随着人们的认识的深入,一些经典的结论也可能会被。化学生物学也是如此,随着化学家对生物医学兴趣与日俱增,化学遗传学、多样性导向合成、蛋白进化、分子成像、生物催化、合成生物学等化学生物学技术蓬勃发展,化学手段在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疾病诊断和治疗等重要生物医学研究领域也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密切联系科学前沿,对平时教学内容进行适当衍生,不仅能激发学生们的课堂学习热度,也能促进学生课后加强思考、进行资料查找等必备技能的锻炼。反之,若授课内容不能与时俱进,那么课程也必然会被学生边缘化。

三、提升自我,授课过程中不断自我学习

众所周知,课堂基础教学需要密切联系科研前沿,这就需要授课教师不断的提升专业素养,了解最新科研动态,并能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转化到课堂教学中。

专业素养的提升需要教师持续不断的自我充电,尤其对于科研型院校来说,学生将来从事技术科研领域的人数众多,更需要了解较新的科研动态。作为高校教师,若专业水平停滞不前,那么学生能学到的只有教材上的基础知识和教师多年之前的专业认识。若授课教师在专业领域有着高深的造诣,同样会在整体学科发展方面有突出的大局观,对教学过程产生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此外,教师高度的责任心和授课态度也非常重要,四十五分钟的课堂教学需要大量的课前备课时间,才能在课堂教学游刃有余介绍知识的同时,穿插更多科研前沿来提升教学效果。对于化学生物学这种新兴交叉学科,知识的更新尤为迅速。若授课教师不能及时提升自己,势必会影响到课堂教学对学生的吸引力。反之,若学生们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又受到了前沿科学进展的洗礼,教学效果将会大大提升。

四、改革模式,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兴趣

教师有着强烈的责任心和授课态度,自然开始考虑如何在授课过程中激发学生兴趣,开展教学过程中教学方式和考核方法的改革。基于作者多年的教学经验,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改进,一是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过程多样化,二是改进传统模式,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

多媒体技术对教学的帮助是显而易见的,尤其是对于与生物医学密切相关的各N课程。化学生物学课程涉及到大量蛋白、核酸结构以及它们与探针的相互作用,加上不断涌现的现代生物学技术,凭借传统板书已难以满足教学需要。因此教师与时俱进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并且借助软件或者动画短片的辅助,将大大加深学生对讲解内容的理解。第二点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虽然讲授过程占主体,若能让学生们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来,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作者在教学过程中,尝试课程开始随机挑选学生用五分钟时间复习上次课所学内容,比仅仅由我来回顾复习的效果要好很多。其次,作者也曾经让学生自拟题目进行与化学生物学课程相关的演讲,学生表现出极大的热情,既得到了查阅资料的锻炼,无形中也加深了对课程的理解和兴趣。

总之,虽然我国的科研水平在这二十多年的励精图治的改革和发展,已经取得了飞速的进步,但是离美国的一流院校还有距离。尤其是化学生物学学科,虽然在国内已成燎原状态,但是发展势头仍然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教学和科研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因此化学生物学教学还有非常大的提升空间。在化学生物学教学过程中,提升教师的自我修养,联系前沿科研进展,改进教学方法模式,才能保证教学质量和效果的提升,培养出适应时展的化学生物学人才。

Thinking on How to Improve the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of Chemical Biology in Department of Chemistry

WENG Xiao-cheng

(College of Chemistry and Molecule Science,Wuhan University,Wuhan,Hubei 430072,China)

化学人类课程论文范文6

医学与大学语文之间内在的联系在医学分科化、专业化的背景下被忽视了。分科化、专门化模式下培养的医学生很难突破学科的限制,也难以从社会和哲学的角度进行广阔而深邃的思考。医学的发展需要借助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联系,多角度开展思考和研究。大学语文教育不仅从文学语言的角度增加学生的文学知识、人文知识,还人文的角度去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考察人性。它给医学生提供了一个与医学完全不同的视野去了解世界。大学语文的学习还能帮助医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自身学科在整个人类知识体系中正所处的位置,并以广阔视野从事跨学科研究。不同领域知识的学习和了解让医学生学会借助他学科的理论评价和方法提升专业水平。在如今倡导科技创新和跨学科合作的背景下,大学语文教育对医学人才培养潜在、缓释的影响作用不容忽视。这种影响直接关系到医学人才的可持续发展。

二、解决当前医学院校大学语文教育中的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

医学院校大学语文教育存在突出的“形式化”“工程化”问题,要进一步确定好大学语文教育的人文维度,必须先解决好这两个问题。大学语文的“形式化”问题表现为,作为公共课程,学生选修课程为学分,学校设置课程为实现一定比例的人文课程,课时少,师资力量弱。在教学上,教师仍以传统的知识讲授为主,缺乏活力,缺少创新,没有激情。要解决“形式化”问题,首先必须从学校、教师和学生三个方面入手。学校不仅在政策、经济上提供支持,更要从思想上深刻认识到大学语文教育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学校应该根据医学教育的特点对大学语文教育相关课程进行调整,开设一些与医学生的专业特点相结合的课程,比如医学应用文写作课。教师要结合医学专业应用文写作的特点,开展论文、综述、研究报告以及医嘱、病历等的写作实践训练,制定适合学生实际水平的教学。在教学中,还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文学知识,积极开展阅读鉴赏活动、文学创作、演讲培训等活动,多途径地实现语文教学。学校、教师和学生都必须认识到大学语文不只是“形式”上存在,而是我们人文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大学语文的“工程化”问题主要表现在,医学院校在课程改革、师资队伍建设、科研配套上搭建了许多平台,然而并没有实质上改变师资力量弱、教学乏力、学生厌学的问题。要解决“工程化”问题,须以课程改革为契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变学校、教师的认识。稳定教师队伍,合理设置课程,改进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对大学语文的兴趣,充分发挥其对人才培养的重要作。在医学院校,大学语文教育应该明确自身的教学定位,以培养知识、技能全面发展的高质量医学人才为目标。教学目的是提高医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人文精神,增强人文关怀意识;培养创新意识,为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打好基础。

三、进一步确立大学语文教育在医学教育上的人文维度

近年来随着高校重新审视学生的人文教育问题,大学语文作为人文教育重要的基础学科,它的重要性又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十一五”期间,在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十二五”规划纲要强调全面实施高校本科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要发挥大学语文作为基础性学科的作用,结合“突出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的精神,必须充分结合医学专业特点,改革大学语文的教学。从语言的角度,培养学生严谨、科学的表达;从文学的角度,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从写作的角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进一步强化学生科学精神、创新思维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大学语文作为基础课程,除了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审美感知,还肩负着人文使命。针对最近几年医学生人文精神、人文关怀缺失的问题,大学语文的教学应该着力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增强人文关怀意识,发挥大学语文在医学人才可持续发展中长期、持续、缓释的作用。早在2006年高等学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研讨会就确定了“大学语文的工具性、审美性和人文性的课程定位,其中工具性是最基本、最重要的方面”。所谓“工具性”就是让学生借助语言进行学习、交流。在大学阶段医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语言基础了,纯粹的语言学习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了。此外“文化个体的语言水平不仅决定其感受世界的精细度、敏感度,还影响其心灵世界的丰富性和深刻性”

①大学语文的“工具性”还影响着医学生对医学认识的深度以及对生命关注的高度。因此,大学语文教学应当在语言学习基础中做更深入、广泛的延伸,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加语言、文学、文化等的了解。具体到课堂上,要着力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以阅读弥补知识匮乏的问题;开展作品的鉴赏、分析、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深度去理解语言、文学;深入探讨作品蕴含的哲理,发现其中蕴含的丰富的思想和精神,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的能力。所谓“审美性”,除了体味和认识汉语作为母语本身具有的魅力外,还要借助语言认识文学世界所描绘的自然、人文世界的美,自然之美、人文之美。大学语文教育本身具备培养学生求真、求美、求善的功能,要提升其在人文培养中的维度,必然会把教学往提升学生对真、善、美的感知能力上转移。比如,讲授中国汉字的发展历史,感受汉字从形态到内涵所孕育着的悠久文化,让学生感知文字蕴含的内敛、含蓄的美学追求;感知文学世界里蕴含的人情之美、人性之美。所谓“人文性”,大学语文课程通过对各类文学作品的学习和欣赏,感知和理解文学中蕴含的有关民族、国家、文化等方面知识,增加学生人文知识,增强学生的人文意识,使其具备相当的人文素养。审美性、人文性是大学语文教育亟待提升和重视的培养内容。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培养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民族文化深厚的历史和优秀的传统,感受文化和文学的魅力,接触前人探索时代历史,体会民族宽阔的文化纵深。培养医学生从文学的角度感知自然、世界、人,感受世界的丰富和多样;充分发挥大学语文的语言工具,提升学生的语言认知能力。卡耐基认为:公开演讲训练是培养自信心的康庄大道,一个人的成功,15%是靠他的专业知识技能,85%是靠他的口才交际能力。训练医学生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对个体活得成功与良好发展是十分重要的。在实际工作中,良好的语言表达有助于医学生在实际工作中更好地进行交流和探讨,也有助于医患之间建立起良好的沟通。审美能力的培养。席勒认为:“只有在审美状态中,我们才觉得我们像是脱开了时间,我们的人性纯洁性、完整地表现了出来,仿佛它还没有由于外力的影响而受到任何伤害。”

②医学教育历来是精英教育,讲究科学性和实践性,然而不能或是医学人才同样有对美的认识和追求的需求,尤其是对生命之美的认识。适时适量地增加文学阅读与鉴赏,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而且也有助于进一步保持人性的纯洁,还能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学生通过文学的世界,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欣赏人、自然、社会的美,提高对美、善的认识和追求。席勒认为“惟独审美的训练把心绪引向不受任何限制的境界”

③大学语文课程通过审美的训练,让学生突破线性思维的局限,拓宽思维领域。人文精神的培养。大学语文课程通过选读和品评文学作品,让学生从文学的角度了解社会人情,品味作品传达的思想、情感,感受作者创造的精神世界,追问人生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首先,通过语言文学反映的世界来了解社会百态,体会社会的复杂性和包容性;其次,通过阅读和感受语言文学世界中的人文情怀,增强学生的人文意识;第三,通过文学作品的学习,在感受人文情怀同时,帮助学生建立起较强的人文意识,引导学生更多地关怀生命,关注民生。在教学中,比如我们可以借助孟子的“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④让学生了解自古以来中国人所具有的强烈的忧患意识。从诗歌的角度,通过《恶之花》、闻一多的《死水》等一系列描写死亡、重生的诗歌,分析、探讨为什么文学家喜欢用“死亡———重生”的方法来疗治社会问题。学习鲁迅先生的作品,结合鲁迅先生关于“医学只能救治人的躯体,而无法治愈灵魂”的观点。分析在医学日益发达的今天,作为医学生,将来在帮助病人解除由于疾病带来身体上的痛苦以外,如何帮助他们解决心理上的问题。在课堂上,我们还可以多开展一些涉及医学题材的小说、散文的分析讨论,比如毕淑敏的小说《红处方》《血玲珑》等等作品,通过对作品的分析和解读,认识作者怎样从人性和伦理的角度描写人物。毕淑敏的《拯救》从文学的角度讨论人们面对癌症时,对生命的态度以及对死亡的恐惧,分析文学与医学在死亡、生命的看法和观点,作为医生应该怎样给癌症病人这样一个弱势群体以人文关怀。创新意识的培养。摆脱较为单一的线性思维模式,把文学的感性和专业的理性结合的思维方式结合起来,拓展思维。在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当中明确“突出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创新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现代医学教育采用分析—还原的思维方式,主要应用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的原理,强调内在的逻辑性。语言文学具有的是一种创造性、审美性和超越性的思维方式,一种超越客观经验事实,此在物质世界和世俗法则束缚的灵感思维,这种思维方式是多元的、开放的。现代医学教育培养专业人才,必须在态度、知识、能力三个方面适应医学模式持久的发展与变化。这就需要我们培养的人才具备严谨的科学态度、全面的知识结构、过硬的专业技能以及具备创新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除了需要知识和技能学习外,还需要在心理、直觉、想象等非逻辑思维上做提升训练。语言文学并不等同于形象思维,它包含了更为丰富的内容,是一种创造性、审美性、超越性的思维,一种超越客观经验事实,此在物质世界和世俗法则束缚的灵感思维。它能很好“分析-还原”的思维方式形成互补。通过大学语文的学习,培养学生从多角度多侧面进行思考和研究。很多时候,医学作为科学同样需要大胆的想象和揣测才能有所突破,文学的世界很多是充满瑰丽、奇幻的想象,这些可能会在学生医学学习和研究中起到激发其进行大胆的探索和创新。这种影响还会在学生的精神面貌、心理状态和专业技能中潜在而持久地发挥作用。

四、形式多样的大学语文课堂来提升大学语文中的人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