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控制管理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控制管理论文范文1
关键词:工程进度控制
一、进度控制概述
业主作为建设工程的主体,拥有建筑产品的使用权和经营权。业主参于建设项目管理的全过程,在建设项目的施工阶段除控制工程质量和造价以外,为了使工程早日投入使用,产生效益,还必需对施工进度进行控制。
工程建设的进度控制是指对工程项目各建设阶段的工作内容、工作程序、持续时间和衔接关系编制计划,将该计划付诸实施,在实施的过程中经常检查实际进度是否按计划要求进行,对出现的偏差分析原因,采取补救措施或调整、修改原计划,直至工程竣工,交付使用。进度控制的最终目的是确定项目进度目标的实现,建设项目进度控制的总目标是建设工期。
项目进度控制,与投资控制和质量控制一样,是项目施工的重点控制内容之一。它是保证项目按期完成、合理安排资源供应、节约工程成本的重要措施。
为了控制施工进度首先要明确进度控制的总目标,施工进度总目标的确定既受到工程施工条件的制约,也受到工程合同或指令性计划工期的限制,同时还要结合不同的施工企业的管理水平和效益要求,确定进度控制的总目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以正常工期为施工进度控制总目标。
正常工期根据正常施工速度来确定的。
2、以最优工期为施工进度控制总目标。
最优工期是工程总成本最低的工期,它可采用以正常工期为基准,应用工期成本优化的方法来确定。
3、以合同工期或指令工期为施工进度控制总目标。
以合同工期或指令工期为施工进度控制总目标需要施工企业结合自身的施工能力和资源条件,并且充分估计各种可能以进度有影响的因素,要适当留有余地,保持一定的提前量。
施工进度控制总目标确定后,还要对总目标进行分解,可以按单位工程分解为交工分目标,也可按不同的专业分解,或者按施工阶段分解。
业主进行施工进度控制的主要任务是:
1、审查施工单位编制的施工总进度计划并控制其执行。
2、督促和审查施工单位编制年度、季度、月度和周作业计划并控制其执行。
3、依据合同按期、按质、按量履行合同规定的义务,为施工单位顺利实现预定工期目标提供良好的条件。
二、介绍各种施工进度计划:
1、施工总进度计划:
施工总进度计划用于确定各单位工程、准备工程和全工地性工程的施工期限及开竣工日期,确定各项工程施工的衔接关系。施工总进度计划的基本要求是:保证建设工程在规定的期限内完成,迅速发挥投资效果;保持施工的连续性和均衡性。如果施工总进度计划编制得不合理,将导致人力、物力的运用不均衡或延误工期,甚至还会影响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因此,施工总进度计划编制得正确与否是保证各项工程以及整个建设项目按期交付使用、充分发挥投资效果、降低工程成本的重要条件。
2、单位工程施工进度计划
单位工程施工进度计划是在已经确定的施工方案的基础上,根据规定的工期和技术资源供应条件,遵循正确的施工顺序,对工程各分部分项工程的持续施工时间以及相互搭接关系作出安排并用一定的形式表示出来。在其基础上可以编制施工准备工作计划和各项资源需用量计划,同时也是编制各分部分顶工程施工进度和编制季、月计划的基础。
单位工程施工进度计划可以用横道图和网络图来表达。
3、分部分项工程施工进度计划
分部工程是单位工程的组成部分,是单位工程的进一步分解。按照不同的施工方法、构造与规格,可以把分部工程进一步划分为分项工程。
分项分部工程施工进度计划是在既定的施工方案的基础上,根据规定的工期和各种资源供应条件,对单位工程中的各分部分项工程的施工顺序、施工起止时间及衔接关系进行合理的安排。
分项分部工程施工进度计划应将凡是一工程对象施工直接有关的内容列入计划。
4、年、月、旬、周施工进度计划
相对于施工总进度计划,年度计划属于实施计划,它一年内工程施工的目标。
施工总进度计划、单位工程施工进度计划、分部分项工程施工进度计划是按整个项目或单位工程编制的,带有一定的控制性,但还不能满足施工作业的要求,实际作业时是按月(旬、周)作业计划和施工任务书执行的。另外,施工进度计划是施工前编制的,其内容还比较粗,而且现场情况又是在不断变化的,因此执行中还必需编制短期的、更为具体的执行计划,月(旬、周)施工进度作业计划。
月(旬、周)施工进度作业计划要明确本月(旬、周)应完成的各项施工任务,完成计划所需要和各种资源量,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增产节约的措施。作业计划的编制还应该进行不同的施工项目之间同时施工的平衡协调;符合施工项目进度计划的期限;施工项目的分解必须满足指导施工作业的要求、细分到工序、明确进度日程。
5、分包工程施工进度计划
分包有两种形式:一是由业主指定分包商,该分包合同条款及价款由业主确定,并与业主直接签定合同,直接对业主负责,但这种分包商在现场的活动由总包统筹安排。也有由业主确定分包合同条款和价款,分包与总包签约。二是总包商自已选择分包商,该分包商与总包签定合同,对总包负责。
当一个工程由多个承包单位参加施工时,应按承包单位将单项工程的进度目标分解,确定各分包单位的进度目标,列入分包合同,以便落实分包责任,并且要根据各专业工程交叉施工方案和前后衔接顺序,明确不同承包单位工作面交接的条件和时间。分包工程施工进度计划的编制务实施要和总包编制的施工进度计划匹配,总的原则都是为了实现工程项目总目标。
三、施工进度计划的审核要点
(1)总进度计划是否符合施工合同中开、竣工日期的规定。
(2)总进度计划中的项目是否有遗漏,分期施工是否满足分期使用的要求。
(3)总进度计划中施工顺序的安排是否合理:如尽量提前建设可供施工使用的永久必工程;急需和关键的工程先施工。
(4)单位工程施工进度计划是否符合总进度计划中的总目标和分目标的要求。
(5)单位工程施工进度计划施工项目的划分的粗细程度,一般应细到分项工程或更具体。
(6)各分部分项工程之间的施工顺序、施工的时间以及搭接关系是否合理。
(7)主导工程是否连续施工。
(8)施工平面各空间的安排是否合理。
(9)劳动力、材料、机械需要量是否均衡。
四、进度控制的工作内容
1、在开工之前业主要切实做好自已应做的各项施工准备工作,为开工后的施工创造有利的条件,保证施工活动得以顺利进行。如进行场地平整,完成施工用水、用电及场外道道路等外部条件,尽快办理各种施工手续,请城市规划部门现场实测定位、测放建筑界线、街道控制桩和水准点交给施工单位进行测量放线,准备开工。
2、为了控的的制施工进度,首先必需掌握情况,可以通过实地检查、统计资料和调度会议等了解实际情况,掌握尽可能多的信息,并将它们与计划进度进行对比,以发现进度是超前或落后,是否符合总进度计划中的总目标和分目标的要求,进度超前就要督促施工单位调整进度计划,进度落后要督促施工单位分析原因、采取赶工措施。
3、审核施工进度计划。
4、建立定期的巡查制度
在规定的时间内组织总包和分包到现场巡查,检查现场的施工进度、质量情况、现场文明施工情况、安全生产情况,将有关重要的内容记录下来,并及时发文要求各分包商确认。
5、召开专题会议
对一些施工中存在的难题,业主和总包联合在现场召开专题会议讨论解决。
5、按合同规定按时符结承包方进度款。
6、实行奖惩制度,按计划完成的给予奖励,未按计划完成的给予处罚,可以调动承包商的积极性。
四、在进度计划的实施过程中的不利因素
要有效地进行进度控制,必须对影响进度的因素进行分析、事先采取措施。
对工程进度不利的影响很多,可归纳为人为因素、技术因素、材料设备与构配件因素、机具因素、资金因素、水文地质与气象因素以及环境、社会因素等。
正是由于这些因素的影响,才使进度控制显得非常重要。在施工过程中,管理者一旦掌握了实际进度情况以及产生问题的原因之后,其影响大多是可以得到控制的。
控制管理论文范文2
在分析蓄冰系统优化控制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专家系统的新方法。该算法的数学基础是运筹学的目标规划,通过一系列简化而成为一个整数规划问题,进而提出标准运行模式的概念,并由专家系统方法建立外温等影响热负荷的因素与标准运行模式的对应关系,这个关系是统计的和动态的。
关键词:优化控制整数规划标准运行模式专家系统方法
Abstract
Putsforwardamethodbasedamethodbasedontheexpertsystemafteranalyzingtheoptimizingcontroloficestoragesystems.Themathematicalbaseofthesolutionisobjectprogramminginoperationalresearch,throughaseriesofsimplifyingitbecomesanintegralprogrammingproblem.Givesstandardrunningmodels.Therelationshipisstatisticalanddynamic.
Keywords:optimizingcontrolintegralprogrammingstandardrunningmodelexpertsystemmethod
0引言
蓄冰系统常见的控制策略有制冷机优先、蓄冰罐优先、均匀融冰和优化控制等。优化控制是指提出一经济性目标函数,然后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求解以使该目标函数达到最小值的方法。
清华大学建筑技术科学系于1997年推出了一套蓄冰系统优化控制算法,笔者在该算法的基础上作了进一步研究。
1优化控制算法基本思路及在工程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基本思路
①温度预测:根据历史数据和天气预报(最高温和最低温)预测第二天的24h温度曲线。
②负荷预测:根据历史数据在每日供冷开始前预测当天的负荷曲线。
③负荷优化分配:建立负荷优化的数学模型,用单纯的型法求解。
1.2存在的主要问题
①上述优化优化控制给出的逐时负荷分配结果常常使制冷机承担的负荷值逐时变化较大,导致制冷机启停频繁。这不仅造成运行管理不便,而且由于制冷机的启停带来的供冷量突然变化使得控制系统的稳定性下降。
②不易准确实测负荷。
③负荷预测过程中的大量矩阵运算,影响控制系统的可靠性。
2优化控制算法的数学模型的分析和简化
2.1负荷优化分配的数学模型
设用户k时刻的负荷为qk,其中制冷机负担qrk,蓄冰罐负担qik,冷冻机出力qrk的费用为R(qrk),蓄冰罐出力qik费用为I(qik),则全天的运行费M为
(1)
优化的目标是从经济性考虑全天的运行M最小化,优化的约束条件是:
0≤qrk≤qrkmax0≤qik≤qikmax
qrk+qik=qk(2)
其中qrkmax为冷冻机k时刻的最大制冷能力;qikmax为蓄冰罐k时刻的最大融冰供冷能力。
进一步分析,按电价结构、用户负荷、系统性能给出具体目标函数:
(3)
qikmax=r
假设蓄冰罐k时刻的最大融冰供冷能力与剩冰成线性关系:
(4)
其中ak是制冷机单位供冷负荷的费用;bk是冰罐单位冷负荷的费用;c,d是蓄冰罐k时刻的最大融冰供冷能力与剩冰之间的线性关系的两个常量,可根据蓄冰罐的融冰特性曲线求得;常量r是制冷机的最大制冷能力。
可见,优化负荷分配的数学模型是一个线性规划问题。求解上述线性规划问题的结果即可得到各时刻冷冻机和蓄冰罐分别负担的冷负荷qrk,qik。
2.2线性规划问题的多解性
上述问题为线性规划问题,其经典求解方法是单纯型法。例:某地电价结构如表1所示。
表1某地电价
时段8:00~11:0011:00~18:0018:00~22:0022:00~8:00
电价/元/kWh1.20.81.20.3
共3台制冷机,总最大出力1000kW,蓄冰总量8000kWh。
供冷时间为8:00~17:00,逐时负荷和由单纯型法求得的逐时负荷分配表2。
表2由单纯型法求得的制冷机和蓄冰罐的逐时负荷分配
时段8:00~9:009:00~10:0010:00~11:0011:00~12:0012:00~13:0013:00~14:0014:00~15:0015:00~16:0016:00~17:00
电价/元/kWh1.21.21.20.80.80.80.80.80.8
负荷/kW80010001400180020002200240020001400
qik/kW70040011008001000120014001000400
Qrk/kW100600300100010001000100010001000
上述给出的解,使制冷机在上午的运行负荷从100kW,变为600kW,后为300kW,不断变化。
但进一步分析发现,表3所示的负荷分配也是方程的一个解,但单纯型法没给出。
表3由优化方程得出的制冷机和蓄冰罐的逐时负荷分配
时段8:00~9:009:00~10:0010:00~11:0011:00~12:0012:00~13:0013:00~14:0014:00~15:0015:00~16:0016:00~17:00
负荷/kW80010001400180020002200240020001400
qik/kW50070010008001000120014001000400
qrk/kW333333334100010001000100010001000
我们还能发现上述方程的很多解。其实只要保证上午8:00~11:00制冷机供冷1000kW,而其余的负荷由融冰来承担,这样的分配就是优化方程的一个解。可见上述问题有无穷多个解。
常规的线性规划问题一般只有惟一解,但这里的优化方程有无数个解。这是因为我们所研究的线性规划问题有其特殊性:电价结构分段,而非逐时不同,从而导致在很多程度上,制冷机的出力可以在同一个电价段内进行平移,而不影响经济性。
比较优化方程的无数人解,可分出其"优劣"。
在上例中,制冷机的出力(kW)逐时为333,333,334,1000,1000,1000,1000,1000,1000是一个最优解,这个解对应的逐时的运行方式为:前3h1台制冷机全工况、后6h3台制冷机全工况运行。
2.3规划的改进全工况运行
如果从数学的角度分析上述例子,可以在原有的线性规划问题中地加下述约束:
qr9=qr10=qr11,qr12=qr13=qr14,qr15=qr16=qr17
3数学模型的离散近似解:标准运行模式
3.1数学模型的离散近似解
改进的数学模型用单纯型法求解,就能得到一个较满意的解。但如果从工程的角度考虑,有一个全新的解决之道,即离散近似解的解决方法。
从工程的角度看,把qrk求解准确到小数点后多少位并不重要。把qrk限制为制冷机最大出力的0,1/10,1/5,3/10,2/5,1/2,3/5,7/10,4/5,9/10,1等就已足够了,更为简单的处理是将qrk限制为冷机最大出力的0,1/4,1/2,3/4,1,或0,1/3,2/3,1,对经济性影响较小。
如果在新的规划总是中,把逐时的制冷机出力限制在若干个点上,就成了线性整数规划问题。由于解的可能组合并不多,因而完全可以采用试算法求解:把所有的可能组合代入整数规划的函数中,符合要求的就是要求的解。
为叙述方便,以qrk限制制冷机最大出的0,1/4,1/2,3/4,1作进一步的讨论。以上一个实例分析所有可能的组合有5×5×5=125种。求解时只要遍历所有这些可能就可以选择到需要的解。
3.2标准运行模式
引进标准运行模式的概念,就可以使问题更加简化。
就上述例子,qrk限制为制冷机最大出力的0,1/4,1/2,3/4,1,共有125种可能的运行方式,我们把每一种运行方式称为一个运行模式,而标准运行模式就是运行模式的一个子集,如表4所示。
表4不同运行模式
8:00~11:0011:00~14:0014:00~17:00
模式1000
模式2001/4
模式301/41/4
模式401/41/2
模式501/21/2
模式601/23/4
模式703/43/4
模式803/41
模式9011
模式101/411
模式111/211
模式123/411
模式13111
以上这些模式对应于负荷从小到大时运行模式的更替。原有125种可能,而表3中给出的仅为13种,它的特殊性在于每一种模式对应于一定负荷范围内的最经济(或接近最经济)的运行方式。也就是说考虑经济性的情况下,原有的125种可能性变成了10余种。
标准运行模式是这样一个解集:在运行模式中去掉大量的不可能是最经济的模式,由剩下的模式所构成的解集。
日逐时负荷千变万化,然而对应的运行模式却仅有10余种。显然每一种运行模式都要对应一组千变万化的日逐时负荷分布。这种对应关系可以通过"典型总负荷"来说明。从另一角度看,可以把日逐时负荷分布按运行模式进行分类。
可以定量地分析上述的标准运行模式的划分是否最佳,从而对其进行一定的修改。
4初值条件到运行模式的统计的对应关系--计算机专家系统方法的应用
4.1离散化和对应关系
有了标准运行模式的概念,就可以直接建立室外最高温和最低温与标准运行模式(运行方案)的对应关系。
以北京的夏季供冷为例,假设最高温度tmax∈[28,42],最低温度tmin∈[18,35]。注意tmax>tmin。则这样的[tmax,tmin]组合共有2000余种。
如果假设逐时负荷决定于该日最高温和最低温,每一种可能的组合[tmax,tmin]惟一地对应于某一逐时负荷图,某一逐时负荷图又对应标准运行模式。
4.2统计的动态的对应关系
上述的对应关系基于这样的假设:负荷决定于室外最高温和最低温。而实际上系统负荷除主要与室外温度有关外,还与天气阴晴、建筑物的使用情况、建筑内的人员情况,甚至与星期几和季节等因素有关。如果把这些相关因素成是一个随机的变量,这些因素会导致负荷的波动,使得室外温度和负荷的对应关系呈现一种概率的现象,最终使得室外温度与最佳运行模式的对应关系带有一种统计性。
由于制冷机、蓄冰槽等设备本身在长期使用中性能会慢慢改变,建筑物的功能也会变化,因此对应关系是动态的。
以上的分析完成了整个工作的一半,应用专家系统方法建立外温、星期等与运行模式之间的对应关系是整个工作的另一半,此处不作介绍。
参考文献
1王勇,蓄冰系统优化控制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北京:清华大学,1997
2郑大钟,线性系统理论。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0
控制管理论文范文3
1仿形运动分析
对于仿形加工,仿形仪压偏量的大小影响加工的稳定性和精度。在仿形加工中总要设定一个预期的压偏量,仿形过程中实际压偏量越接近预期压偏量,仿形稳定性和精度就越高,反之,仿形稳定性和精度就越低。
图1和图2是仿形过程中模型型面、仿形速度及压偏量的关系曲线图,图1a,图2a为沿仿形方向截得的模型表面轮廓曲线图,两轮廓基本相同,图1b、图2b为与之对应的仿形仪压偏量变化图,但速度不同。仿形过程中预期压偏量为400μm。分析图1和图2的实验结果,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平面仿形精度高于曲面仿形,且仿形精度受仿形速度的影响较小;
·曲面过渡越平缓,实际的压偏量越接近预期压偏量,仿形精度也越高;曲面过渡越剧烈,实际压偏量偏离预期压偏量的值越大,精度就越低;
·曲面仿形速度对仿形精度的影响较大,在同样的曲面上,仿形速度越大,仿形精度越低;
·模型曲面上的形状急剧变化处,如棱角、直壁、边缘等处,仿形仪压偏量变化很大,严重时会造成不正常的离模现象。
2仿形控制的改进方法
仿形加工过程中,在模型曲面过渡平缓的位置时,可以采用较高的仿形速度,而当仿形头在接近模型曲面变化剧烈的位置时,通过特殊控制方法使之减速,这时仿形头的速度较低,惯性较小,这样就可以使超调和欠调减小到最低限度,进而提高仿形加工的稳定性和精度。同时也可提高仿形加工的效率。
1)软减速电位线法
在仿形过程中,在模型棱角部分、曲面急剧变化等特殊位置附近设置软减速电位线(图3)。当仿形头在软减速线控制范围中时,以较低的速度进行仿形加工,其余均采用较高的理想仿形速度。以XOZ平面扫描,Y方向周期进给仿形方式为例进行讨论。软减速电位线的节点用Point来表示:
structPoint{
floatX;∥节点的X方向坐标
floatY;∥节点的Y方向坐标
}P[n];∥N个节点
根据模型的特点,输入num≤n个节点坐标,就可以确定软减速电位线的位置。考虑到模型型面的复杂程度,可以最多设置m条软减速电位线。下面讨论中软减速电位线个数取为m,节点个数取为n。软减速电位线用Line表示:
structLine{
structP[n]∥软减速电位线的节点
floatrg;∥软减速电位线的控制范围
}L[m];∥m条软减速电位线
2)自记录控制法
在仿形加工过程中,利用自记录控制法,记录第一次扫描路径中模型表面的形状急剧变化处,如直壁、边缘、折角等的位置。在以后的扫描路径中,遇到这些位置,仿形速度提前降低,进而避免仿形仪压偏量的大幅度波动,提高仿形加工稳定性和精度。该控制方法针对的模型有一定局限性,比较适合图3中的在某方向截面有类似性的模型,但其程序实现较为简单,并且实际中的模型也多为此种情况。
当然,也可以边仿形边记录模型表面的特殊位置,即把新的特殊位置按一定格式(该格式应与仿形方式相对应,以便于查找)插入到记录点的序列中去,并且始终检查本采样周期记录点处压偏量的变化情况,当其实时值与预定压偏量的差值小于某设定值时,便认为该记录点处的模型表面情况已平缓,进而把该记录点剔除。该过程要占用相当的CPU时间,由于该控制模块嵌在伺服控制模块中,为中断执行方式,所以会对控制过程产生一定影响,比如数据采集的速度。程序实现也较复杂。
在此,仍以XOZ平面扫描、Y方向周期进给仿形方式为例。记录采用偏差控制,仅记录第一次仿形路径上的特殊位置。在仿形过程中,当实际仿形压偏量Dact与预期压偏量Ddes的偏差|Dact-Ddes|≥Dlim(其中Dlim是预定的偏差量),则记录该位置点。为了避免记录点记录得过密,而占用过多内存,且在实际应用上不具意义,通过实验人为设定一个最大记录距离,当本采样点与前一记录点的距离小于该最大距离时,该点不作为被记录点。利用链表结构有利于节省内存,且便于记录和查找,可节省时间。记录点用以下Learn表示
structLearn{
floatX;∥记录点的位置
intDir;∥减速的方向
structlearn*next;
};
该控制方法的程序实现见图5、图6。其中Fdir为仿形方向,Flg为减速标志,Xact为实时的仿形头位置。
3实验
对这两种控制方法进行实验,仍采用图1、2中的模型截面进行仿形,理想仿形速度为2000mm/min,低速度为1000mm/min。在“软减速电位线法”中,两条软电位线对应于截面的节点分别在X,Y=10mm和X,Y=75mm处,控制范围为20mm,仿形过程中记录实时压偏量变化情况,得到图7的压偏量与位置关系图。通过分析可以得出,在0~10mm、30~75mm及最终路径上,虽采用较高速度,但由于模型型面变化较为平缓,压偏量波动较小。在10~30mm、75~95mm型面变化较为剧烈的特殊位置上,由于采用了低速度,压偏量波动情况明显好于图2中的情况。在“自记录控制法”中,预定的偏差量为50μm,记录压偏量波动情况,会得到同图7极为类似的图形,在此不再赘述。
4结束语
1)实验证明,利用“软减速电位线法”和“自记录控制法”可以较好地解决由于模型表面形状带来的仿形加工不稳定问题,提高了仿形加工精度,同时也提高了仿形加工的效率;
控制管理论文范文4
【关键词】介入手术室;医院感染;控制;管理
随着医学的发展和医疗技术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观点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对生活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与原来的传统手术相比人们更愿意接受微创手术治疗。这就对介入手术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工作质量直接影响手术患者的预后及医院的医疗效果,感染严重者可危及患者生命[1]。抓好介入手术室的医院感染管理是保证医疗安全的重中之重,为此我们制定了切实有效的措施,减少了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使介入室的感染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介绍如下。
1建立健全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建立完善监督管理体系
(1)介入手术室成立了院感管理小组,感染管理小组在医院感染管理科指导下工作,感染管理科定期抽样监测、检查监督并及时反馈意见,促进医院感染监控工作的顺利进行。(2)介入手术室院感管理小组,负责介入手术室的微生物监测、消毒隔离制度的落实及感染管理督促工作。每月对介入手术室进行空气培养2次,每周对无菌敷料、器械、消毒液进行监测,对各种无菌导管每月进行检查登记。
2认真学习医院感染相关知识,提高控制医院感染意识
(1)由于介入手术室工作的特殊性,业务上由医务科和护理部直接领导,介入手术室的护士必须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经过严格的岗前培训(包括医院感染知识培训)方能上岗。(2)认真参加院感科组织的院感知识培训,全科人员定期学习手术室一般制度、卫生制度、参观制度、消毒隔离制度、洗手制度。训练和提高自身的医院感染意识与无菌观念,使大家都认识到介入手术室无菌质量管理的重要性。
3介入手术室控制感染措施
3.1无菌物品的有效灭菌提高消毒灭菌质量,把好消毒灭菌质量关,可预防医院感染的暴发流行。为此,对手术器械原则上用高压蒸汽灭菌,对不能耐高温、耐湿的物品首选环氧乙烷消毒。每一个消毒包都贴有明显的消毒和灭菌日期,包内放有3M化学消毒灭菌指示卡和灭菌指示带,并分类存放在固定的位置,使用时认真检查有效日期、灭菌日期及包内外化学消毒指示卡变色状况。对使用的无菌持物钳也采用一用一消毒法,防止交叉感染。
3.2一次性手术用品管理一次性无菌医疗用品应专柜存放,离地面30cm,柜内清洁干燥,温度、湿度适宜,通风良好,室内定期进行空气消毒,室内空气含菌量≤200cfu/m3。由专人管理一次性物品,建立一次性物品登记本,确保无菌物品无菌有效,有利于介入手术的顺利进行。
3.3介入手术间的消毒隔离介入手术室需每日及术后进行清洁卫生消毒,用500mg/L氯三角泡腾片拖擦地面,每日用循环空气净化仪净化手术间的空气,每月做空气培养4次,使菌落数≤200cfu/m3。每周清洁空调过滤板1次。尽量减少手术间人员流动,将手术人数控制在5人之内,对进入手术室人员必须穿戴无菌手术衣裤、口罩、帽子。对于干细胞移植手术,为确保手术的无菌和安全,对有呼吸道感染的医护人员禁止进入,谢绝参观。保证介入手术室内物品摆放整齐,无灰尘、无血迹污染。对辅助用间每日用紫外线消毒,并做好登记。定期监测紫外线照射强度,不合格者立即更换。
3.4工作人员手的控制感染措施医院感染可通过医务人员手直接和间接传播,并且这一途径比空气传播更具危险性[2],有报道由于医务人员的手传播细菌而造成的医院感染约占30%[3]。洗手消毒称为是“非常必要的、最基本的、最简便易行的预防和控制病原体传播的有效手段”[4]。手术人员要严格执行有效的洗手制度,接触患者前后均要洗手,脱手套后也要及时洗手。
4手术废弃物的处理
4.1一般废弃物的处理未被体液、血液污染的废弃物(包括一次性无菌物品包装袋、办公垃圾)用黑色垃圾袋放置;需要终末处理品的医疗废弃物如一次性使用的导管经破坏处理后用黄色垃圾袋放置,并将袋口扎紧贴上“医疗废弃物”,每日由专管保洁员统一收集,送往废物处理站统一处理。
4.2锐利废弃物的处理手术间内放置标有“针头和玻璃”字样硬塑料容器,用于收集术中使用的一次性注射器、动脉穿刺针、手术刀片、玻璃类锐利废弃物。每日由专人收集进行统一处理,控制医院感染发生。
4.3HBsAg和梅毒抗体阳性手术的处理将手术器械和导管用0.5%过氧乙酸浸泡15min,器械清水冲洗上油进行高压灭菌,导管进行破坏处理装置黄色垃圾,布类用黄色垃圾袋装好,注明“阳性”送洗衣房处理,手术单元用0.2%过氧乙酸擦拭,地面用0.5%过氧乙酸拖地。
5讨论
通过对院感知识的学习,增强了医院感染监控的自觉性。加强了介入手术室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制定了切实有效的控感措施,使介入室的工作人员都能自觉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把好了消毒隔离质量关,加强院感和科室二级监控(及院感的随机抽样和科室每月定期监测相结合),对介入室空气、物体表面、无菌物品、使用中消毒液浓度及染菌量、医务人员手的科内监测与院感科的抽样监测均符合卫生学标准。全科医务人员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减少了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使我科自创建以来无一例感染的发生。
【参考文献】
1石兰萍,张红,丁小容.手术室医院感染管理.中华医院感染管理学杂志,2002,12(3):222.
2钟秀玲,程棣研.现代医院感染护理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5,107-108.
控制管理论文范文5
关键词:交流调速功率控制效率
Abstract:Accordingtotheelectromechanicalenergyconversionprinciple,theessenceof
ACspeedregulationisanalyzedthoroughly;moreover,acreativeconclusionthatthe
essenceofACspeedregulationliesinthepowercontrolisdrawninthispaper.Infact,
alltheACspeedregulationapproachescanbegeneralizedintwobasicstrategies,
electromagneticpowercontrolandlosspowercontrol.Theformeristoadjusttheideal
no-loadrotationspeed,andthuspossesseshighefficiency.Whereas,thelatteristoregulate
therotationspeeddepression,andthuspossesseslowefficiency.
Keywords:ACspeedregulationPowercontrolEfficiency
[中图分类号]TM34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码1561-03(2003)-03-0024-031引言
交流调速实质的讨论,是关系到近代交流调速发展的重要理论问题。尽管传统电机学对此作了较深入的分析,但所给出的异步机转速表达式却是由转差率定义式变换而产生的,即根据上述的转速“定义式”,异步机被传统理论人为地划分为变频、变极和变转差率三种调速方案,文献1还认为“变频和变转差率调速有本质不同,在所有交流调速中,变频调速的效率最高(理由是转差率不变)是最合理和理想的方法”。这种观点既缺乏理论依据也与实践不符,例如串级、双馈调速和变频调速相比,机械特性和调速效率都很接近,并没有本质不同。
有鉴于此,本文根据电动机最基本的电-机能量转换原理,重新探讨异步机调速的原理,所得出的功率控制理论虽然导由异步机,但结论基本适用于所有电动机。
2电动机模型与功率控制原理
电动机是将电能转换成机械能的设备,因此可以普遍地表达为图1的两端口网络。
由电动机输出端口观察,根据动力学原理
(1)
式中:Pm为输出机械功率
T为输出转矩即电磁转矩
Ω为角速度由此可见,电动机调速的方法有两种:一是控制电磁功率,所改变的是理想空载转速;二是增大损耗功率,以增大转速降。公式(6)是电动机调速普遍的表达式。
2异步机模型与功率控制调速原理
异步机是电动机的一种,其调速原理必然服从上述的普遍调速规律。根据能量转换原理,异步机可以等效成图2的网络模型。异步机的定子通过旋转磁场的作用,将电磁功率传输给转子,因此旋转磁场可以等效为电磁功率的传输通道,即图2中的感应通道。在磁场的作用下,转子电磁功率除损耗外转化为机械功率,这种电磁感应通道的特点是交流机与直流机本质的区别。
异步机按转子型式可分为鼠笼型和绕线型,前者转子是封闭短路的,因此只有一个机械功率输出端口;后者转子是开启的,因此具有机械功率和电功率两个端口。转子的电功率端口可以通过电传导与外电路进行功率交换。
异步机调速可以通过定子口或转子口实施功率控制调速,分别控制电磁功率或损耗功率。前者改变的是理想空载转速,调速效率较高,机械特性为平行曲线;后者增大转速降,调速效率较低,机械特性为汇交曲线。
应该注意同步转速和理想空载转速的区别,同步转速n1是旋转磁场的变化速度,理想空载转速n0是假定、转子全部电磁功率都转换为机械功率的机械速度。电动机的速度显然与n0密切相关,而与同步转速没有直接、必然的联系。
3恒转矩的电磁功率控制调速
所谓恒转矩调速,是指额定输出转矩能力不变的调速,特点是主磁通Φm不变。恒转矩调速可以通过定子或转子的电磁功率控制实现,但在定子控制时,必须要注意主磁通Φm的恒定。
3.1定子电磁功率控制--变频调速的原理
从功率控制角度观察,变频调速是典型的定子电磁功率控制调速。由于转子电磁功率是由定子传输的,且定、转子电磁功率相等,因此控制定子电磁功率就可间接地控制转子电磁功率。定子电磁功率转矩平衡方程式约束,不能作为控制量。但单纯调压并不能实现定子电磁功率控制,因U1不但影响电磁功率,还作用于磁场。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应根据式(9),在调压的同时正比地改变频率f1,使主磁通Φm保持不变。从而实现高效率的电磁功率控制调速。变频调速时,理想空载转速按n0随U1改变,此时同步转速n1随f1而变,且有n0=n1,但决定电动机转速的是n0而不是n1,下面将会看到,即使n1不变,n0也可随电磁功率改变,可见n0与n1没有直接、必然的联系。变频调速的功率控制原理如图3所示。可见恒转矩变频调速时,其充分条件是调压,必要条件是变频,调速的实质在于电磁功率控制。3.2转子电磁功率控制调速
对于绕线式异步机调速,可以对转子直接进行电磁功率控制。方法是从转子口移出或注入电功率,以改变转子的净电磁功率。与定子电磁功率控制调速(即调压变频调速)相比,两者并无原理的区别。对于图2(b)的模型,在转子口引入附加电磁功率时,转子的净电磁功率(13)
式中:Pem1为定子传输给转子的电磁功率
Pes为附加电磁功率,亦称电转差功率
Pem2将随Pes的方向和大小而改变。注意不要把Pes简单理解成转差功率Ps,应该把Ps中的电磁功率和损耗功率区别开来,对调速的影响也不同,Pes将改变异步机的理想空载转速。
式(13)中的-Pes表示移出,而+Pes表示注入,前者使转子的净电磁功率减小,后者则使其增大,异步机的理想空载转速(14)
可见,-Pes控制得到的是低同步调速,而+Pes则是超同步调速。
转子电磁功率控制调速的技术关键为:
l由于转子电压的频率为变化的转差频率,因此必须要进行频率变换,以使转子和附加电源进行有功功率交换。
l能够连续地控制Pes的大小,以获得平滑的无级调速。
l尽量避免产生感性无功功率以提高功率因数,减小无功损耗。
上述的技术关键是设计调速控制装置应该注意的。转子电磁功率控制的系统构成要点是附加电源,它是Pes传输所必须的。传统的方法是外置,例如串级(cascadecontrol)、双馈doubleFeed)等调速。外置电源将使系统复杂化,而且在低同步调速时造成Pes从定子至外置电源之间的无谓循环,增大了定子损耗。
较好的方法,是我国首创的斩波内馈调速。如图4示:该系统突出特征是将附加电源设置在异步机自身的定子上,附加电势由电磁感应产生,在典型的低同步调速时,由转子引出,经交流控制装置传给定子附加的内馈绕组(以前亦称调节绕组)。内馈绕组处于发电状态,通过电磁感应抵消定子原边输入的多余电功率。斩波控制,则是用以调节Pes的大小实现转速的无级调节,克服有源逆变器移相控制所带来的功率因数低、谐波分量大等一系列缺点。
4结论
(1)异步机调速的实质在于功率控制,控制原则有电磁功率控制和损耗功率控制,前者改变的是理想空载转速,后者增大转速降。
(2)动态转矩是功率激励和转速响应的结果,并随转速响应自动减小,直至新的转矩平衡后为零,稳态电磁转矩只能服从客观负载转矩,调速的实质并非转矩控制。
(3)调速效率和特性只决定于功率控制属性。转子电磁功率控制的调速与变频调压调速只有控制对象的不同,没有本质区别。
参考文献
[1]汤蕴缪.电机学—机电能量转换[M]机械工业出版社,1986.63-183
控制管理论文范文6
一、成本控制的总体思路
(一)加强战略成本管理意识
以前我们的成本管理是单纯为降低成本而控制,依赖于现有的成本会计系统,关注于企业内部生产过程,重视有形成本,追求的是短期利润,不能根据企业内外部环境和企业战略制定相应的措施。而现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传统的成本控制方法已不能满足现代企业管理的要求,我们应该以一种全新的理念、广阔的视角、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将成本管理与企业的竞争战略相结合,进行企业的成本控制管理,并从战略的角度分析哪些地方影响成本,应向哪个方向改进,以达到降低成本和加强战略位置的目的。
(二)实施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成本控制
成本发生在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这就决定了成本控制必须实施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管理。企业在生产经营全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会发生有形的或无形的资源耗费,企业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员工个体的行为都会影响到企业总成本的高低。这就要求把成本控制管理当作系统工程,把各个环节之间形成互动关系,并使人人有指标关心成本,个个有压力会算成本,促使每个环节、每个员工个体都处于受控状态,让成本控制的观念成为每个部门、每一个员工个体的自觉行动。
企业生产经营所需要的资源来自企业内外部两方面,企业的成本控制如何有效地整合利用内外资源,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为此,企业应从战略的高度重视对企业内外部资源的整合利用,让成本控制的领域不断延伸、扩展,从成本发生的源头着手,在基建、生产、经营等各个领域进行全方位成本控制。
(三)以实现利润最大化为最终目标进行成本控制
在成本控制中要引入价值链方法,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的每个环节、每项工作都要用价值链分析方法,分析其是否有效地利用资源为企业创造了最大化的价值;使用投入产出的概念分析每个环节、每项工作是否都能获得效益,为企业整体价值最大化产生正面的作用。要从成本、售电量、安全生产等因素之间的相互关联来总体观察,要适应形势的发展变化,使用新的手段,对企业经营全过程的每个环节,无论是组织结构、业务流程,还是工作方法、业务手段都要进行深入的分析,不断优化企业经营全过程,让企业生产经营的各种要素,包括人、财、物及信息和流程都能得以最佳地配置,让有限的资源得以有效利用。
二、进行成本控制的具体措施
(一)实施目标成本控制管理
目标成本要按照科学性、关键性、挑战性和强制性的原则确定。根据不同部门、不同条件、不同成本项目,分别测定指标,对变动成本指标核定单位成本费用,对下达的成本指标力求客观、合理,既要避免指标定得过高,无法实现,又要避免指标定得过低,达不到管理的目的。成本控制的目标主要在材料费控制、修理费控制、工资及福利费控制、管理费用的核定控制等。二)加强燃料煤的管理
火力发电企业使用的燃料是煤,其成本占发电总成本的60%,所占比例非常大。近年来煤炭价格大幅上涨,直接导致电力产品的变动成本上升,在这种情况下,降低燃料煤成本成为维持火力发电厂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第一,要抓好燃料煤的质量管理,发热量必须达到规定值以上才可以入炉;第二,要不断改进生产工艺,减少燃煤使用量,降低供电标煤耗;第三,进行动态成本分析,做到分机组、分小时计算燃煤成本,按日或小时汇总,形成机组的日成本或小时成本,实时观测燃料煤成本的变化情况,为降低其成本进行事前、事中的管理控制;第四,要与燃煤主要供应商签订长期供煤合同,降低采购价格以及避免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
(三)采用综合利用项目
火力发电企业是燃煤大户,目前使用的煤粉锅炉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硫、粉煤灰等污染物,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危害。为了社会和企业的长远利益,企业应采用集综合利用、环境保护、节约能源于一体的新型环保锅炉,这有利于:第一,将原发电用的原煤改为煤矸石、中煤作燃料,而煤矸石、中煤是洗煤厂的废弃物,这将大大降低燃料煤的采购成本;第二,燃烧后的煤会产生粉煤灰,可用来制砖和水泥骨料,发电机组排出的循环水还可养殖罗鲱鱼,增加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企业走出一条“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综合开发、全面发展”的良性发展之路;第三,提高环境质量,减少环保部门的罚款支出;第四,企业采用综合利用项目后,可以享受免交50%的增值税的优惠政策,减少了企业的税负支出。
(四)控制工程造价
火力发电厂在工厂规划建设、生产线安排、设计阶段,总成本的80%左右就已经确定了,留待生产过程中可控成本大约只剩下20%,所以要做好发电企业建设的规划设计,严格控制工程造价,防止结算超预算、预算超概算、概算超估算的“三超”现象,要对工程造价进行审核、控制和把关;要从项目选择、设计方案优化、设备招标采购等方面采取有力措施,确保各项费用量准价实;要从前期工作开始到对工程工期、质量进行监督控制,全过程管理,在确保工程质量的前提下,最大限度降低工程造价。
(五)提高发电效率
发电量是计算电能生产数量的指标,是发电机组转换产出的有功电能数量,表示为电功率与时间的乘积,以发电机出口电能表计量为准。它通过规模经济效应影响企业成本,具有大机组的火力发电企业相对于小机组的小电厂来说具有明显的规模经济效益和无法比拟的成本优势。因此,火力发电企业应通过技术改造等方式提高装机容量,提高发电效率,降低每度电的固定成本。平时还要对发电设备进行定期的检修和维护,以提高发电设备的可靠性和完好率,使发电机组等效可用系数增大,降低发电成本。
(六)加强线损管理
在优化电网结构的基础上可从技术和管理两个层面来开展降低线损的工作。技术上:合理安排电网运行方式,优化潮流分配;加强用电需求管理,通过移峰填谷,充分利用低谷电力电量,最大限度地发挥电网供电能力,加强无功电压管理工作,做好无功分层平衡。管理上:进一步扩大分区、分压、分线考核管理的范围,加强用电营业管理工作和用电检查工作;加强关口表的管理,有效控制统计损耗。线损的管理实施分级管理,制定科学合理的线损考核指标,达到有效管理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