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产品营销方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软件产品营销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软件产品营销方案

软件产品营销方案范文1

半年前,微软CEO史蒂夫・鲍尔默在面对该公司的500多名企业用户发表演说时介绍了这一名为“People-Ready”的商业愿景,并称这将成为微软于明年在新领域和现有领域内,推向市场的系列创新解决方案的行动指南。

根据微软的描述,全员就绪所表达的核心思想包含两个方面: 其一,员工是推动企业成长和成功的主体; 其二,企业应该意识到合适的软件能够让员工成为企业成功的动力。

谈及此愿景推出的背景,卫西蒙表示,对于企业来说,在发展的过程当中,不仅仅流程非常重要,更重要的是在企业当中从事各项工作的人才。此外,人们对软件的预期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在软件决定了人们的沟通方式,人们越来越多地依赖于软件来统一相互之间的沟通方式。软件帮助人们实现思想的交流,也帮助人们实现更好的洞察力。人们也越来越依仗于软件扩大的能力。

在其向媒体提供的相关说明中,微软公司认为,“People-Ready”的企业应该具有软件能力,通过这种能力能够把后端的应用和流程的自动化通过PC机和客户机这些提高个人生产力的方案集合在一起。

事实上,“过去三年,微软为相关的软件及解决方案的研发投资累计已经达到200亿美元。” 卫西蒙表示,软件不仅仅是后端的Java和Uniux的系统,以及人们在PC机和电话上使用微软的工具,而且是一种全新的软件解决方案。这些软件解决方案具有创新的特点,同时又是相互连接的,方便使用。

有分析认为,微软的“People-Ready”行动仍然与其产品紧密相关。在今年年底和明年初,微软将一系列的产品,其中包括了让人期待已久的操作系统Windows Vista和Microsoft Office 2007。

软件产品营销方案范文2

【关键词】纳税筹划 混合销售

A公司ERP事业部主要做大企业的ERP软件系统,该类ERP系统金额价格都较高,在ERP软件系统销售的过程中,实施和咨询是非常重要的过程,也是销售和实施ERP的重要环节,通常,实施服务成本,占到总成本的60%以上。2013年,A公司ERP销售累计4528万元(含税),其中软件成本1142万元(含税),服务成本1500万元。A公司在销售软件中,按照混合销售缴纳增值税。A公司该如何做税收筹划?

一、业务筹划思路

A公司向客户提供的是ERP软件产品销售和软件服务安装业务,产品销售应当缴纳增值税,在销售过程中,即提品销售和软件安装服务,属于混合销售,应当缴纳增值税,该公司是一般纳税人,ERP软件产品增值税税率17%,则A公司4528万元均需要缴纳增值税。

纳税人年销售额与非应税劳务营业额的合计数中,年货物销售额超过50%,非应税劳务营业额不到50%。发生混合销售行为的纳税人在混合销售中缴纳增值税。所以应首先看该纳税人是否属于从事货物生产、批发或零售的企业、企业型单位。A公司属于该类企业。首先,A公司的混合销售,A公司是以从事货物生产、批发或零售的企业、企业型单位,年货物销售额超过50%,应当缴纳增值税。那么首先,我们是否可以拆分业务将混合销售变为兼营销售,货物销售和服务不发生在同一项销售行为中。其次,我们从纳税人的主体上看,是否可以成立一家以劳务为主的服务公司,拆分软件和安装咨询服务,由服务公司提供服务,产品公司提品,分别缴纳税款。再次成立“以从事货物生产、批发或零售的企业、企业型单位”,小规模企业,所有的业务均由该公司拓展,该笔业务仍属于混合销售,缴纳增值税,小规模企业的征收率为3%,统一按照3%缴纳增值税。

二、原方案税负计算

A公司向客户提供的是ERP软件产品销售和软件服务安装业务,产品销售应当缴纳增值税,在销售过程中,即提品销售和软件安装服务,属于混合销售,应当缴纳增值税,该公司是一般纳税人,ERP软件产品增值税税率17%,则A公司4528万元均需要缴纳增值税。

增值税=(4528/1.17-1142/1.17)*17%=491.98万元

城建税及教育费附加=491.98*(7%+3%)=49.2万元

所得税=(4529/1.17-1142/1.17-49.2-1500)*25%=336.42万元

整体税负877.6万元

三、纳税筹划方案调整

(1)调整方案一:A公司ERP销售累计4528万元(含税),其中软件成本1142万元(含税),服务成本1500万元。那么,我们分拆业务,将整体业务拆分成两个阶段,一个是销售安装实施阶段,其中软件销售及安装实施合计1700万元,缴纳增值税。其他部分的收入列入第二个阶段,按照ERP信息化咨询后续服务费用,累计2828万元,缴纳营业税。

阶段一税负:

增值税=(1700/1.17-1142/1.17)*17%=81.08万元

阶段二税负:

营业税=2828*5%=141.4万元

全阶段税负:

城建税及教育费附加=(81.08+141.4)*(7%+3%)=22.25万元

所得税=(1700/1.17-1142/1.17+2828-141.4-22.25-1500)*25%=410.32万元

整体业务税负655.05万元

(2)调整方案二:成立一家以劳务为主的服务公司,拆分软件和安装咨询服务,由服务公司提供服务,产品公司提品,分别缴纳税款。其中A公司负责软件销售部分,累计软件销售额1500万元(略高于成本价格),劳务服务公司收取ERP实施、咨询、服务、培训等服务,累计收入3028万元,合计向客户收取4528万元。

A公司税负:

增值税=(1500/1.17-1142/1.17)*17%=52.02万元

城建税及教育费附加=52.02*(7%+3%)=5.20万元

所得税=(1500/1.17-1142/1.17- 5.20)*25%=75.20万元

劳务公司税负:

营业税=3028*5%=151.4万元

城建税及教育费附加=151.4*(7%+3%)=15.14万元

所得税=(3028-151.4-15.14-1500)*25%=340.37万元

整体业务税负639.33万元

(3)调整方案三:成立“以从事货物生产、批发或零售的企业、企业型单位”,小规模企业,,所有的业务均由该公司拓展,该笔业务仍属于混合销售,缴纳增值税,小规模企业的征收率为3%,统一按照3%缴纳增值税。A公司4528万元按照征收率3%征收增值税,且进项不得抵扣。

增值税=4528/(1+3%)*3%=131.88元

城建税及教育费附加=131.88*(7%+3%)=13.19万元

所得税=(4528/(1+3%)-1142-13.19-1500)*25%=435.23万元

整体业务税负580.3万元

软件产品营销方案范文3

作为一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和深圳市重点软件企业,赢时胜是中国最早研发并推广资产管理及托管业务信息系统解决方案的软件企业之一;是较早在行业内引入金融统一数据平台进行系统业务集成理念的软件企业;也是国内较早提供QDII资产管理软件的软件提供商。

公司主要的产品系列为投资管理类(赢时胜投资交易管理软件)、财务估值类(赢时胜基金财务核算估值软件、赢时胜QDII资产管理软件)、资金清算类(赢时胜TA资金清算软件)、资产托管类(赢时胜基金资产托管软件)、统一数据平台类(赢时胜金融数据中心软件)、投资绩效及风险管理类(赢时胜投资风险监控管理软件、赢时胜金融资产风险管理与绩效评估软件)。

赢时胜的产品可广泛应用于金融行业研究、分析、投资、交易、风控、监督、清算、核算估值、绩效评估、存托管、数据整合等业务环节。

经过多年积累,赢时胜的客户涵盖了基金、证券、保险、信托、银行等金融领域,截至2013年6月底,其与80家基金公司(占基金公司总数的97.56%)、55家证券公司(占除只开展经纪业务的证券公司总数的52.38%)、18家信托公司(占信托公司总数的26.47%)、16家托管银行(占托管银行总数的84.21%)、43家保险公司(占保险公司总数的28.29%)建立了业务合作关系,并具有很强的客户黏度。

受益于金融创新浪潮,赢时胜成长空间广阔。金融创新的浪潮持续推进,国家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方向并未改变。在这个过程中,金融业务和产品的创新深度、规模广度会不断扩大,与IT系统唇齿相依,将带给金融IT厂商长远的发展机遇。

在金融创新的大潮下,赢时胜具有竞争优势的金融工程将是一片蓝海。招股书显示,就资产管理整体解决方案及软件产品和服务的市场来看,2007年至2010年规模分别约为14.10亿元、16.66亿元、19.49亿元和22.95亿元,预计2013年扩张到40.28亿元,较2010年翻了近一倍;资产托管整体解决方案及软件产品和服务的市场,2007年至2010年规模分别为1.2亿元、1.47亿元、1.7亿元和2.07亿元,预计2013年达4.03亿元。

随着行业的快速增长,凭借着领先的竞争优势,近年来赢时胜收入及业绩均呈现逐年增长态势。2010年至2012年、2013年上半年,赢时胜营业收入分别达到1.02亿元、1.26亿元、1.44亿元、6334.29万元;净利润分别为3153.78万元、3403.81万元、3718万元、476.28万元。

招股书中,赢时胜预计2013年收入同比增长20%左右,净利润增长10%左右。另外,公司预计2014年一季度,收入较2013年增长30%,净利润与2013年一季度持平。

此次,赢时胜计划募资投向4个项目,分别是“资产托管业务系统平台建设项目”、“资产管理业务系统平台建设项目”、“客户服务中心建设项目”、“研发中心建设项目”,总投资额分别为6509.04万元、7054.1万元、2760.61万元、2957.4万元,合计约1.93亿元。

软件产品营销方案范文4

致远软件的协同管理软件产品是基于互联网的应用管理软件,专注于提升组织行为管理绩效,以“产品化”为基础,以“伙伴发展”为核心,坚持协同产品的标准化、规模化交付和营运,全方位满足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不同成长阶段的企事业组织不同层次的协同管理需求。

致远软件始终坚持“协同创造价值”的经营思想和价值定位,专注于协同管理软件的研发和应用。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致远软件以融合全球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协同产品,以高效率、专业化的服务团队帮助中国企业创造商业价值、实现转型升级,让致远协同产品成为高绩效组织的统一工作平台,高效能人士的个人工作入口。

致远软件构建了庞大的协同管理软件服务体系,包括30多家分支机构、500多家客户服务和培训中心、1000多家合作伙伴、3000多名服务顾问,随时为客户提供包括产品支持、产品升级、产品迁移、应用集成、客户化开发、持续优化等全方位服务,更拥有VIP和个性化定制等超值服务。

以客户为中心,以“强强联合、引领发展、持续共赢”为目标,致远软件致力于整合咨询、开发、行业、渠道、方案、实施与服务等上下游资源,与Oracle、Samsung、用友、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华为、腾讯、壹人壹本等国内外知名ICT企业联手缔造了最大、最完整的协同软件产业生态体系,共同推动大协同时代的工作革命。

现在,每天有超过30000家成功企业、数百家行业领导企业、100多家上市公司、400万精英人士在享受致远协同带来的高效便捷,协同软件已经成为企事业组织工作管理的必备平台和工具,是组织实现全员信息化普及的重要标志和成果。

致远软件连续9年位居“中国协同管理软件市场占有率第一”、连续9年斩获“用户满意产品、服务、单位”荣誉、荣获“中国软件十大领军企业”、“2013年度中国软件行业领军企业”和“中国优秀企业公民”。正是凭借这样的优异表现,致远软件获得了业内的一致认同,奠定了协同管理软件业的领导者地位。

基于当前的环境变化, 致远软件在2013年用3个月的时间进行了多次战略研讨,最终达成共识,形成了“新三一”规划。这个战略规划明确了致远软件未来的发展方向、目标和路径,是致远软件的发展纲领与指引,也是致远软件实现变革与跨越的基点。

对于未来,致远软件坚持自己的定位绝不动摇:在领域方面,致远软件将专注于企业(组织)级协同管理软件细分领域,致力于提升组织协同工作效率和组织运营管控能力,通过产品、服务及商业模式的差异化创新,做大、做强; 在目标客户群方面,致远软件将通过不同产品组合实现高、中、低客户群的水平应用全覆盖,同时加大政府市场的开拓力度;在价值主张方面,致远软件将着力打造高绩效组织的统一工作平台和高效能人士的个人工作入口,从而提高组织工作管理绩效和运营管控能力;在业务模式方面,致远软件将应用传统License模式和互联网模式的双模式共存发展。

为了实现这样的战略目标,致远软件立志做好四个方面:

第一,加快完成企业增长方式的转型升级。

第二,构建与新商业模式相匹配的协同产品体系,强调产品和服务创新。

第三,盘活内部机制,文化和管理升级到位。

第四,加强资本战略,实现跨越式成长。

软件产品营销方案范文5

关键词:市场需求;通信产品;价格定位;营销

中图分类号:F42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3) 12-0000-01

由于通信科技产业的不断发展,市场上通信产品的供应数量大幅度上升,给企业的价格调控管理造成难度。为了保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稳定性,必须要加强市场价格的定位管理,避免销售企业盲目定价而造成的经济损失。

一、通信产品的内容

通信是信息传递的过程,按照用户指定的时间、位置、路径等将信息传输出去,保证了用户在预定时间内获得信息。基于通信服务理念下,通信产品也出现了许多不同的形式。对于通信产品的定义,笔者认为,可以从硬件、软件两个方面进行划分。

(一)硬件产品。硬件主要是指常用的通信工具,包括:移动手机、掌上电脑、数字电视等,这些都是十分普遍的通讯工具。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优化升级,制造商生产出的硬件产品越来越多,任何一款产品都能满足用户的信息传递要求。数据显示,2010-2012期间,我国移动手机销售量达到5200、7800、8250万部,2013年有望突破9000万部,这充分说明了通信产品市场的“热销”现状。

(二)软件产品。相比于硬件,通信软件产品的种类更加复杂,广义上将语音、视频、短信等业务统称为“产品”,这类产品是通信行业的虚拟化产品。以运营商为例,移动、联通、电信等三大运营,每年向客户提供的业务套餐不计其数,各种用户群体均可找到适合自己的套餐。但是,随着三大运营商服务模式的优化调整,软件服务产品销售市场的竞争力明显增加,这就要求企业采取可靠的对策。

二、从市场需求定位通信产品价格

信息是人们在社会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无论是生活及工作都要传递着不同的信息。针对上述列举的两类产品,企业在对其进行价格定位过程中,需按照标准的定位操作流程,才能为后期销售提供科学的指导。

(一)数据建模。营销部门需借助计算机平台展开探究,深入挖掘销售市场中可利用的价格数据。计算机具备的运算功能可详细分析市场信息,对产品的质量、价格、采购、售后等数据实施自动化处理。运算技术是基于计算机控制的新方法,由中央处理器建立数据处理平台,对通信产品市场数据全面性地处理,为营销人员提供最可靠的市场参考。数据建模是数字化分析法的主要工具,降低了营销人员处理数据时遇到的难题。

(二)需求分析。通信产业发展与通信产品供应有着密切的关联性,开发及利用网络平台进行销售有助于缓解传统营销的供应压力,提高现有信息产品销售的有效率。为了更好地开发通讯行业市场,企业需从市场需求对产品的价格进行全面分析,掌握市场价格数据的智能化处理方案,这具有多方面的价值意义。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支撑,建立多功能市场营销模型等系统,为产品研发、价格定位、营销服务等提供诸多的帮助。

(三)价格定位。企业致力于生产最高等级的产品,而且也制订较高的价格,以使企业花费较高的成本能获得回收。通信产品本身向消费者传递出尊贵感,是一种更高尚生活形态、享有专署地位的象征[2]。企业可以借由引进宣称品质与表现相当,而价格却低廉得多的品牌,以对“品质更好,价格更高”的品牌发动攻势。总得来说,产品价格定位要适合消费者的购买需求,这样才能在有效时间内把产品推销出去,达到销售的目的。

(四)调价方法。当企业的目标市场定位发生明显变化的时候,建议及时地调整市场价格,以维持客户群体的稳定性。因为在低端区域大部分消费者抱怨企业提供的产品超过他们的需求,但他们仍需为此付出较高的价格。所以企业可以降低产品品质和降低产品价格来进入相应的细分市场,同样可以将不同价位的通信产品销售出去。

三、基于价格定位的产品营销模式

价格定位是最终目标是指导销售,这对于通信行业而言是很重要的。由于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化改革,通信行业面临的经营压力越来越大,产品价格定位受到了诸多因素的干扰,难以锁定在一个合理的价格趋于。为了改变这一现状,运营商及设备制造商需重新拟定产品营销模式,结合信息科技创建网络化的营销平台。

(一)技术平台。通信营销的发展越来越离不开依托的技术和技术手段。技术已经成为新营销模式的坚强基石,信息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不断影响、改变、推动着营销新体系的发展[3]。通信营销不只是一种营销的概念,通信营销范畴下的任何营销形式都需要一个具体操作的平台,这个平台是由信息技术、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综合而成的。只要具有一套好的运营策略,只要具有适应通信营销的产品,只要具有锁定销售对象及目标客户的方法就可以投入到通信营销行列中来。

(二)销售服务。由于参与电子商务活动的多为一次性尝试型客户,客户对于通信产品的价格、质量要求很严,而电子商务网站很难做到个性化服务,网站个性化服务缺失是阻碍电子商务网站发展的一个因素。基于电子商务是营销产业的变革趋势,通信企业要灵活地调整销售服务模式,以商务网站为媒介建立一体化产品营销流程。此外,也可以模仿国外发达国家的营销案例,引入到国内通信产品的价格定位中,帮助供货商解决产品积压等问题。当然,模仿的层次很多,可以是商业模式的模仿、也可以是一个组织体系、或是某一种管理制度模仿。在模仿过程中,我们完全有能力形成我们独特的优势,带动通信产品市场的持续发展。

四、结论

中国通信营销新业务模式的发展是在借鉴发达国家的基础上完成起步的,且随着市场对产品需求量的不断变化,产品价格也一直处于不稳定状态。产品价格是通信企业日常营销的重点工作,拟定科学可行的销售方案,才能创造更加优越的经济收益。

参考文献:

[1]陈鑫.信息时代下通信产品常见的种类及销售对策[J].电子商务研究,2011,27(14):30-32.

软件产品营销方案范文6

关键词:高职;软件专业;创新创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5-0192-02

一、引言

目前国内绝大部分高职高专院校软件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都围绕着单一领域职业技能展开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要求一致,达标标准一致。从高级技术工人的角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任务处理能力。这样的教学方式针对性强,感性教学强于理性教学,学生学习效果较好。但这种实践教学方法会让生缺乏相应创新思考的空间,也没有结合软件技术创业的角度去探讨本知识领域下需要注意的问题。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依然停留于一个感性的理解,甚至只能进行单纯的模仿。针对这一现状,我们对高职软件专业创新创业综合能力的培养模式进行了研究。

二、研究目的

1.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拓展原有职业技能。高职高专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过程多以对口岗位群职业能力与素质分解作为设计依据。这种设计方法符合了高职高专以职业为导向的教学理念,但随着珠三角整体产业结构的升级,软件技术行业领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软件技术专业高职高专学生在毕业时除了应该具备该专业相关的实操技能与职业素质外,还应该具备一定的创新、创业能力。

2.设计基于创新创业能力训练特色的实训课程。软件技术专业的实训课程主要分成3类:课内实验实训、开发技能综合实训、考证认证实训。原有实训在基于能力分解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依次开设,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但随着软件产品分类的细化、软件行业发展迅速,尤其在移动应用软件市场需求巨大的情况下,原有实训课程则不能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由于这些实训课程的授课内容主要针对软件作品的开发,而没有充分融入软件产品市场的因素。为了培养学生的软件创业能力,则需要对原有实训课程进行重新设计,根据软件行业领域内的产品市场开发、软件产品市场营销策略等因素,结合团队开发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开设以创业能力为目标的实训课程。

3.设计面向创新创业能力训练的教学实训环境。软件技术的创业能力训练需要建立一个有效的训练环境。这个训练环境的资源包括硬件资源与软件资源,从层次上来说,这些资源可以定位为3个层次,即实训模拟资源、校内实践资源与企业实践资源。通过本项目,实训环境将分阶段、有目标的在原有基于实验环境基础上,建立能模拟数字产品运营的网络环境,进而做到与企业实际市场产品运作相对接。

4.转变实践技能的教学模式。过去传统的软件技术教学主要针对学生个人专业技能的培养和锻炼,本次改革在原有教学培养理念的基础上,提出以团队为培养单位,注重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培养创新创业综合能力的目的是将以学生单体专业实践技能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团队合作为目标的专业技能教学模式。

5.整合企业资源。创业实训需要足够的对口企业资源,这里的资源并不仅仅指硬件资源,更重要的是包括软件产品信息、市场信息、客户信息、运营信息、技术管理信息、技术生态信息等。不同的企业掌握着不同的信息资源,因此需要针对职业技能训练对企业资源进行模块化整合。

三、研究目标

本研究以高职高专软件专业的教学实践为对象,通过分析调研珠三角软件行业的行业发展现状,把握行业发展趋势,引入对口企业信息资源与平台,通过模块化整合对口企业教学资源并有机融入到软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通过改革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技能实训环节,以创业团队为主要教学对象单元,基于移动应用软件产品生命周期知识与技能,拓展原有实训课程技能培训内容;最后就学生团队创新创业建立一种高效可持续发展的校企合作机制,从而达到提高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毕业生创新创业综合能力的目标。同时也可以此案例辐射到其余相关专业,起到一定的参考借鉴作用。本课题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有三点。

1.面向学生创新创业训练的校企合作新模式。由于企业行业特点的差异化以及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差异化,寻求一种符合人才培养需求科学的校企合作模式一直是高校与企业共同探讨的热点问题。合作模式没有绝对的正确性,但存在着相对的适应性。面对当前珠三角产业发展升级,软件技术行业的发展迎来了无限的生机。高职院校要把握此次机遇,与对口企业建立合作,引进企业相关信息资源,建立满足软件技术专业创新创业训练的新平台,深入探讨一种合理的校企共赢合作模式。在满足高职高专“职业技能+创业能力”的人才培养要求的前提下,为软件企业带来可持续发展的动力,这正是此次改革的关键问题。

2.建立鼓励学生创新创业团队的教学管理机制以及完善第二课堂。软件技术专业的创新创业需要同时面对技术问题与管理问题。仅仅面向技术问题设计的实训实践教学环节仍然无法彻底解决问题。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需要建立在团队的基础上,而团队的合作则需要人性化的管理机制,包括团队动员、登记、跟踪、辅导、评价、激励、重组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不能单纯依靠学生群体内部,更需要企业与教师构成的导师团队的干预。建立完善的创业团队与导师团队辅导机制是核心问题,同时也需要利用第二课堂时间向团队开放适当的教学资源,在资源层面支撑创业团队的发展。

3.建立支持学生,面向创新创业训练的校内实训基地。充分利用已有教学资源,合理引进企业资源,建立面向高职高专创新创业训练的校内实训基地是本次教学改革项目的关键问题。该实训基地需要满足正常软件产品开发环境技术要求的同时,也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构建出软件产品和运营的平台。这就需要对已有实训教学资源进行合理的重组,结合企业实际运作经验,搭建出面向创业训练的模拟实训环境。

四、结语

创新创业综合能力的培养是我校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一个重点,目前正在逐步执行过程中,现已取得初步成效。软件专业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只是一个试点,今后我们也将在其他专业进行推广,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完善下去。

参考文献:

[1]单光庆.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初探[J].中国成人教育,2009,(12).

[2]杜晓玉,李辉,吴永辉,杜莹.高校创新实验的模式研究与实践探索[J].计算机时代,2013,(1).

[3]彭新社.中美高职毕业生就业模式比较[J].环球焦点,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