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贸专业实训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国贸专业实训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国贸专业实训总结

国贸专业实训总结范文1

【关键词】 POCIB;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实践能力

【Abstract】As a comprehensive international trade training platform, POCIB is an important method to develop practical ability of students and teachers. Through the participation into POCIB project, the teacher is changed to the organizer and guide of the learning process. The teaching efficiency is improved, and teachers are more confident and initiative in improving the level of practice.

【Key Words】POCIB; major of international trade; practical ability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0-00-02

高职教育的特点决定了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实践能力。各个院校也都在探索提高专业教师实践能力的途径,其中教师下一线参加生产,积累专业经验是比较有效的方式,但基于国贸专业在校企合作方面的限制,我们还应探索更加实际的途径。POCIB(Practice for Operational Competence in International Business)项目是指国际贸易从业技能综合实训,当前有在线课程以及全国比赛两种形式。POCIB全国比赛是一个基于网络平台进行的仿真外贸交易竞赛。通过参加比赛以及赛后分析,我们认为POCIB对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的实践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引入国际贸易的专业比赛对提升教师实践能力的必要性

1.1、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对高职院校教师的实践能力的要求

《决定》中提出,将工学结合贯穿职业教育教学全过程,学生从入学开始就接受相应的动手和实践课程,并根据培养目标同步深化文化、技术和技能学习与训练,逐步实现就业需求和人才培养的有机衔接。相应地,高职院校教师也要不断强化自身实践能力提升的素质和途径,向“双师型”教师转变。

高职院校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外向性、实用性必然要求在国贸专业的教学中不仅要突出知识性,更要突出实践性。学生走向工作岗位时,不仅要具备专业的外贸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动手操作,具备熟练书写邮件、正确报价、缮制常用的贸易单证等的技能。这些技能的培养和提高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因此,从事国际贸易实务教学的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的高低会影响到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的水平。

1.2、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在校企合作方面仍存在困境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进行校企合作无疑是提高教师实践能力的最有效方式,通过学校与企业的共同培养,教师可以深入企业一线,获取最新的业务前沿做法,学生可以在企业里学到真正的实践知识,对本专业的岗位实际内容有最深刻的体会,得到真实的锻炼。

然而,基于当前外贸行业发展的现状,要实现深度的校企合作仍然存在困境。首先,从企业提供的岗位数量上看,很多贸易企业都属于小微企业,公司规模大都在10人左右,如果贸易企业能够接受在校生实习,大部分人数仅限于2-3人,这对于我们一个专业100人左右的学生数量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其次,从校企合作的实质内容上看,部分贸易业务内容会涉及到公司的商业机密,学校外派教师到企业实习,很少有企业愿意将这部分机密内容告知外人,最终只能是带领教师在企业表面转转看看而已。再次,很多贸易企业提供贸易实习岗位时,更偏向于从基层做起的培养,所以就会出现可能1个月的时间学生都是在公司里做打杂或者跑腿的工作,这时学生抱怨学不到专业技能,企业抱怨学生不踏实,致使校企合作的效果并不理想。

1.3、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教师实践能力现状

在很多高职院校,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还有待提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企业经历不足、实际经验少,教师企业经验制约了国贸专业的教学。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实际操作性要求国贸专业的教师在教学中充分结合我国外贸发展的现状,将外贸企业的实际操作方法融入到课堂中。而很多高职院校中的国贸专业教师大都是高校毕业后直接走上讲台,缺乏企业经历,对外贸实际企业中的做法了解不够,教师实践能力不够将会限制其教学内容,影响教学效果。

另一方面,学校的后期培训仍不能满足教师提高实践能力的需要。当前,高职院校意识到了专业教师的企业经验不足的现状,积极通过入职后的各种培训以期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但是高职院校的各种培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普及面不够。部分高职院校由于资金的限制,能够参加高水平的专业培训的教师仍是少数,很多教师对当前行业的发展现状以及最新做法没有足够的了解,与同行业、其它院校的交流也不够,造成大部分教师的教学仍是闭门造车的情况。二是效果不够。现在很多专业培训的主要形式是做报告,听演讲,交流沟通,这有利于各院校教师互通有无,吸取学校教学中的最新做法,对促进自己的专业教学是有积极效果的。但是就参训教师的实践能力方面提高的效果并不理想。重要的一点就是国贸专业的培训与企业结合仍不够,即便有企业参观也是走马观花,真正的外贸实际经验仍是不足的。三是教师的积极性不高。各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不仅有自己的授课任务,还有科研、学生管理等方面的工作,这种状况下,很多专业教师对外出培训的积极性并不高。

基于以上三个方面的原因,高职院校国贸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亟待提高,但是很多院校校企合作的方式仍不够理想,所以我们探索了以赛促教,在国贸教学中引入专业比赛的方式,以期对教师的实践能力的提高有一定作用。

2、POCIB项目对国贸专业教师实践能力提升的作用

2.1、实现了教师在实训教学中角色的转变

在POCIB课程以及比赛中,教师实现了课堂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转变。作为课堂的组织者,教师会交给学生运营贸易公司这样具体的工作项目,告诉学生为了完成这项工作任务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和能力,学生从什么地方可以学到这些知识,如何能够掌握这些能力。作为课堂的引导者,教师不是耳提面命的向学生灌输基本知识,而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监控他们的学习进度,提醒、督促学生依据系统评价体系中的提示对自己的业务认真反思和总结,并对他们的疑问、困难给予解答和帮助。

教师角色的转变促使教学思维方式的转变,教师上课不是将知识讲给学生,而是要让学生会应用知识。所以在国贸专业实训课程的授课中,教师自己首先要会操作,能发现操作中的问题并能解决这些问题。这样专业教师就必须积极的通过各种途径去了解实践中的做法,更专业地解答学生的各种疑问,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间接地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2.2、促进了国贸专业实训课程教学方法的改变

在POCIB项目的指导中,做中学、以赛促学、团队合作与讨论等这样的教学方法突显了其效果。通过运营公司、获取利润这样的比赛形式或者在线课程,将比赛引入国贸教学课堂,对学生来说,这是一种新奇的模式,会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新鲜感,克服学生依赖老师、懒散懒惰的不良习惯,也可以使老师在灌输基本知识的任务中解脱出来,把更多精力放在每个学生的个性观察与积极引导上。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主动体验,完成任务,激发起每个学生的职业兴趣,而且通过尽可能多地组织自学、讨论和有针对的疑难解答,实现了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提高了实训教学效率和效果。

2.3、增强了教师提高实践水平的信心和主动性

通过指导学生比赛,总结比赛经验,教师克服了自己长期埋头学校教学,与实际贸易业务不够同步的惰性,对自己能够提升业务能力增强了信心。同时,通过不断与其他国贸老师的沟通交流,专业教师对于如何提高自身的业务实践水平有了更明确的方向和目标,也会更主动地去与贸易企业、行业协会、院校同行沟通交流,对贸易的最新做法有更系统的体会。所以,高水平的国贸专业比赛也是对教师实践技能的一种锻炼,能够使教师在指导学生比赛过程中,教学相长,迅速提高自己的知识运用,向“双师型”教师转变。

2.4、间接弥补了专业教师企业经验少的不足

POCIB等实训项目不断进行更新,尽可能做到与实际业务的一致,比如在汇率、运费、税率、货物价格等方面及时调整,使学生能够感受到国际贸易市场的瞬息万变,锻炼应变处事的能力。作为大赛的指导老师,在关注这些变化的时候,要比学生考虑到更多,不仅要考虑对贸易企业的影响以及应对方式,还会查找实际资料,解释这些变化的原因,引导学生学习实训内容之外的与外贸实际相关联的内容。这些都会促进专业教师学习实际,提高专业实践能力的积极性。

3、总结

校企合作作为提高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教师实践能力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在当前高职院校开展大规模实施仍然存在困难。而将POCIB等国贸方面的专业比赛引入实训教学,可以促使教师在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角色等方面的转变,进而激励教师主动与外贸实际对接。各高职学院通过搭建高质量的校内实训平台,让教师在指导仿真的国际贸易操作中,间接提高教师开展外贸业务的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沈萍.由POCIB大赛引发的高职学生国际贸易实务教学的思考[J].中国市场,2014(49):210-211

国贸专业实训总结范文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283(2017)05-0148-04

[作者简介]申茜(1981-),女,湖南邵东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国际贸易。

[基金项目]2015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基于行业能力为导向的独立学院外贸实务类课程群立体化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5JGA406);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2014年度院级教改工程立项项目“基于行业能力为导向的独立学院外贸实务类课程群立体化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阶段性研究成果。

一、背景介绍

随着经济全球化,我国外贸行业迅猛发展,对外贸人才需求大幅增加,然而却出现了国贸专业毕业生就业难,且多数学生毕业后从事非本专业工作,而很多外贸单位却招不到所需人才的怪现象。究其原因,在于各高校国贸专业在实践教学上存在趋同性,未形成适应地方经济特色以及高校自身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人才培养滞后于社会需求,不能与市场需求之间形成“弹性互动”,导致“最终产品”难以在就业市场“畅销”。

外贸专业技能属于隐性知识,不同区域、不同企业有不同要求,人才培养如果只停留在校内进行专业学习,无法真正接触和了解社会,难以真正满足外贸行业实践性强的需要。因此,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独立学院应结合自身所处区域经贸环境,探索出一套适合独立学院生源特点、满足地方外贸发展要求的立体化实践教学模式,培养区域经贸人才。

本文以外贸实务类课程群为研究切入口,根据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以下简称国贸专业)外贸实务类课程实践教学开展的现实情况,结合当前外贸行业对外贸从业人员的能力要求,通过对群内各门课程在实践教学环节上的整合、设计、创新,构建立体化实践教学模式,以此系统提高国贸专业学生外贸实践操作技能及外贸职业素养,培养外贸专业人才。

二、构建立体化实践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一)外贸行业从业人员能力要求

随着我国外贸迅速发展,企业对外贸人员的需求质量和数量日益提高,对国贸专业毕业生的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根据笔者所在课题组对外贸类企业调研的数据及对国贸专业毕业生回访的信息显示,国贸毕业生的实操能力是企业关注的重点,企业要求外贸从业人员应具备以下能力:

1商务英语沟通能力。对于外贸从业人员来说,各项能力中最关键的便是商务英语沟通能力。流利的口语是进入外贸行业的敲门砖,准确的商务函电书写、口头表达能力是进行业务磋商的必备技能。

2外贸类专业知识和技能。从买卖双方建交到合同执行,需要与海关、商检机构、银行等诸多机构打交道,涉及到外贸实务的各类知识和技能,这就要求从业人员必须通晓外贸进出口的全部流程,熟悉国际商法,掌握谈判、结算、营销、保险、租船订舱等各类技巧、技能。

3沟通表达能力。外贸活动的开展离不开与人沟通,具有良好沟通能力才能获得外商的信任和理解,才能与客户建立并维持良好的合作关系,获得市场份额,赚取利润。

4信息技术能力。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电子商务等新型贸易手段在全球推广,外贸从业人员需要掌握计算机和网络通讯技术,开展电子商务,高速度、低成本获取市场信息,及时抓住商机。

5继续学习能力。外贸人员只有具备较强的再学习能力才能在行业中站稳脚跟并脱颖而出,将在学校中所学知识与现实实践有效结合,并完成所学知识的补充修正,利用岗位培训积极发掘自我潜力,为今后的自我提升打下基础。

(二)独立学院实践教学模式存在的不足

随着就业形势的严峻,大部分独立学院国贸专业开始重视实践教学改革,加强课程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建设实验室,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注重学生实操能力的培养,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仍存在以下不足:

1实践教学环节分散,未形成系统性综合实践教学体系

独立学院尽管开设了大量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但缺乏有效系统性规划,易造成各门课程之间的教学内容重复、实践内容缺乏兼容性和有效性。这种忽视“课程群”观念而建立的课程体系,容易导致学生知识总体观念的缺乏,难以实现所学知识的有效整合。此外,对实践教学的过分侧重,往往会忽视了理论课程的基础作用,造成实践课程与基础理论性课程之间内在联系的割裂,导致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对知识的掌握仅停留于表面,生搬硬套,不能真正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实践教学手段单一,缺乏创新性

外贸?课程的实践教学多以案例讨论、小组作业的形式完成,缺乏多样性,难以激发学生积极性,小组合作完成任务的形式更易造成部分学生“搭便车”,实训效果不理想。在实践教学体系设计方面,外贸专业技能的培训往往更受重视,而实现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环节(如社会实践、学科竞赛等)往往重视不够。最终造成静态、机械、技能训练型实训多,灵活、动态、任务驱动型实训少,教师讲的多、布置多、规定多,学生自我发挥空间小。

3实践教学基础薄弱,实践教学开展缺乏有效性

独立学院办学条件较弱,造成实践教学的基础相对薄弱。首先,“双师型”教师缺乏,师资综合素质不高,直接影响实践教学的有效深入开展。同时,教师职称评定与实践教学的好坏无关,严重影响了教师对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和投入精力。其次,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不够深入,实习效果不佳。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受企业规模、商业机密保护、学校实习实践时间安排等因素的影响,真正发挥作用的极少,大多停留在参观学习的层次,很难接收实习生真正参与到企业经营中来。再次,各独立学院未能对实践教学质量进行有效监督与评价,往往参照理论教学的做法,考核指标单一,评价体系不完善,对实践教学的过程缺乏有效监督,不利于实践教学的有效深入开展。

因此,为提高国贸专业毕业生的外贸实操能力,满足外贸行业能力要求,在对现阶段国贸专业实践教学进行改进的基础上,构建外贸实务类课程群,并探索出一套适合独立学院生源特点、满足地方外贸发展要求的立体化实践教学模式十分必要。

三、独立学院外贸实务类课程群立体化实践教学模式框架构建

(一)确立外贸实务类课程群

结合课题组调研结果及现有国贸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外贸实务类课程群由国际贸易实务、外贸英语函电、国际结算、国际贸易单证、进出口贸易操作实训、国际贸易综合模拟六门课程构成,这些课程是培养学生外贸操作技能的核心实务类课程。其中,国际贸易实务、外贸英语函电、国际结算、国际贸易单证为外贸实务理论课程,对学生外贸操作技能的培养起知识铺垫作用,分别在第四、第五、第五、第六个学期开设,进出口贸易操作实训、国际贸易综合模拟作为专业实践应用课程,以纸质和软件结合方式将理论应用于实际外贸操作,于第六和第七学期开设,综合性提高了学生的外贸实际操作技能、商务英语应用技能及专业知识应用能力、实践动手能力。

(二)立体化实践教学模式构建

根据课题组调研成果,结合外贸实务类课程群中的各门课程在基础知识、实训环节上的联系性,对现有各外贸实务类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设计进行整合,设计以行业能力为导向的外贸实务类课程群立体化实践教学模式,该模式经初步设计分为“课堂―校内―校外”三个实训层级,具体见图1。

一级实训层级对应实务类课程群课堂内的实训环节部分,是本立体化实践教学模式的基础环节。外贸实务类课程群的各课程之间既存在知识的延续性、也存在某些知识的重复性,因此,无论是理论授课还是对应的实训环节,需要授课教师互相配合,进行整合设计,达到实训及教学目的。课堂内实训环节作为外贸实操知识应用的最初阶段,该环节设计非常重要,需要任课教师结合具体该门实务类课程涉及到外贸实操知识点,进行事先规划设计,事中组织安排,事后总结评价,比如《国际贸易实务》作为外贸实务类知识的入门级课程,可采用模拟公司教学法,让学生组建虚拟公司,虚拟一笔出口贸易,根据课程内容进度,逐步完成出口产品的品名、品质、数量、包装、价格、运输、保险、结算等各方面的设计,最终在期末递交一份合同及全套相关出口基础单据,实现实务知识的活学活用。

二级实训主要对应校内实训环节,包含了在大一大二进行的以拓宽视野为主要目的而举办的企业参观、讲座;每学期举行的针对大二大三学生的外贸技能大赛;针对大三大四学生的实验室仿真实训,即通过纸质单据与电子单据结合的形式,达到全方位锻炼学生外贸实操技能的目的;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考取外贸类职业资格证等。该实训层级作为立体化实践教学模式的最重要环节,打造实训平台,推动学生将外贸实务类理论知识进行应用,提高外贸实操技能。

三级实训对应校外实训环节,主要包括在各个假期展开的以学生事先拟题申报方式进行的市场调研,学生自主暑期企业实践,大四毕业综合实习。校外实训环节主要在于加强学生对社会的了解,完善自身的职业规划定位、增强外贸类职业能力。

三个环节互相配合、层层递进,旨在系统化提高国贸专业学生外贸实践操作技能及综合应用能力,以此符合外贸行业的能力要求。

四、外贸实务类课程群立体化实践教学模式具体实施的保障机制

立体化实践教学模式的顺利实施需要一支合格的双师型实践教师队伍,具有较为完备设施的校内实训环境和关系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较为优化的实践教学评价和监督机制,如下所述:

(一)加强“双师型”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具有高素质、外贸经验的师资队伍是立体化实践教学模式成败的关键条件。合格的双师型实践教师队伍的培养既可通过完善保障及激励机制,鼓励国贸专业教师到外贸相关单位进行挂职锻炼,提升国贸教师的专业实操能力;也可以通过定期从外贸行业中聘请一线人员到校指导教学、实践活动、开展学术交流及讲座,帮助学生了解外贸最新动态。

(二)完善校内实训环境及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各独立学院一般已经具备一定数量的外贸实训室、外贸软件及实验机房,在此基础上,应提高现有校内实训资源的利用率,开展各类外贸职业技能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发现实训资源的不足之处,不断更新软硬件设备,实现校内实训资源的优化建设。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是专业见习及专业实习能否顺利展开的重要保障,一方面需要利用各方资源,不断加强对口实习基地开发。另一方面,要加强与现有实践基地的合作,减少低效实习的情况,共同制订具体实训、实习方案,使学生零距离接触业务流程,真正了解并熟悉各项进出口业务流程,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

国贸专业实训总结范文3

【关键词】非国贸专业;教学内容体系;专业适应性

为配合高职人才培养的需要,许多高职院校在经济管理类非国贸专业教学计划中开设了《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比如亳州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商务英语专业和电子商务专业已经开设多年。而非国贸专业《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应如何根据不同的专业特点完成教学内容的配套和设置,值得反思和总结。

1.《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的设置准则

1.1指引性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内容体系应依据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来设置,教学知识点和技能点的选择及设计应该紧紧围绕上岗需要进行,可加大开展实践教学,丰富教学内容,提升学生整体素质,做到教学整体目标明确、就业导向突出。

1.2适应性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所设置教学内容体系目标应结合各个专业的特点。在宽口径、广基础的培养模式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完善自身的课程特点,增强课程优势,适应不同专业人才培养需求。

2.当前《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内容体系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内容体系大致分为以下四种。

2.1国贸功能型

在进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中,普遍采用这种,不仅方便教师的教学,对内容模块的设计也更加明晰化、条理化,各国贸功能部分内容自成一体,设置灵活,而且该体系更便于教学对象认识和了解国贸的基础概念及产业相关知识,有助于知识的快速渗透。国贸功能主要包括运输、价格、保险等,该体系按照不同的功能要素安排章节内容,详细介绍各项功能的概念和组织实施方法及技能,促进了国贸基础知识的普及和推广。但该体系在应用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各项国贸功能的单项分析容易忽视其间的有机联系,削弱了教学对象对国贸系统整体运作的理解和认识。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应对该问题,即通过综合性案例加强教学对象对国贸系统的整体化认识。

2.2国贸案例型

通过对建构主义理论进行延伸,从逆向思维角度出发,引导教学对象理解、分析、概括教学内容。传统的案例教学法是根据教学目的,以能配合教学知识点的案例作为教学内容,让教学对象处于案例中当事人的位置,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已经掌握的理论知识,思考和讨论案例中的各种情节,逐步形成具有各自特点的处理方案的教学过程,是一种从理论到实践的教学方法。而该体系摒弃了传统的以国贸理论为主导、先理论教学后案例体现的教学体系模式,充分引导教学对象通过对案例进行分析、推导,自我总结和概括案例中所体现的物流知识和理论,在教师的支持和帮助下掌握系统、科学的理论知识,并再次通过案例对教学内容进行巩固,形成从实践到理论、再回到实践的循环深入性教学模式。该体系应用中主要以案例贯穿各个章节,在教学对象不了解章节相关内容的前提下给出案例,激发其学习兴趣,使其主动思考,从案例中获取有用的信息,并总结出本章节的相关内容,再由教师对教学对象的总结成果进行评价,并进行完善化、体系化、规范化的讲解,最后通过案例巩固本章节教学内容,加深教学对象的理解和记忆。在此过程中,教学对象要学会收集各方面的资料和信息,学会对已有的资料作多方面的分析,促使思维不断深化,并在力图对一个问题寻找多种解答的过程中培养和形成创造性思维。

3.非国贸专业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的设置

非国贸专业《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设置目的是为了配合相关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所以在选用以上《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的基础上,还应避免教学内容体系的重复,根据专业的不同对内容设置要有所侧重,体现出专业适应性。以下以亳州职业技术学院非国贸专业《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内容体系设置为例,分析《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的设置,从特殊性中,寻找其普遍性。

物流管理是当今经济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管理专业,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管理学、物流经济和企业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实践实训知识。对该专业所开设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可侧重企业对外物流与国贸相关知识结合的讲解,包括对外采购物流、对外供应物流、对外销售物流等方面。对外贸易部门是贯穿于整个物流企业中的一个重要的机构,是需要平衡所有企业对外以及包括供应链上下游的运作和相关联系。

对于学习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在英语基础知识掌握的前提下,可在典型教学内容体系设置中提高国际贸易相关内容的安排比例。国际贸易相对于国内贸易而言,是跨越国界的、流通范围更大的“大商务”, 国际贸易服务商面临的需求通常要比国内贸易服务商面临的需求更加复杂。特别是对英语的要求更高。在商务英语专业《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更多地融入国际贸易内容的讲解,研究国际贸易的运作,不仅可以提升教学对象对国际贸易概念的全球化认识,更多地接触和引入先进的国际贸易理念,同时对国际商务的发展也会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电子商务是一种新型的经济贸易活动,打破了传统经济贸易“面对面”的运作模式,并且具有标准化、信息化、综合化、低成本、高效率、一体化的特征,是经济贸易在信息时展的产物。电子商务离不开国贸,国贸依靠电子商务的发展而壮大。电子商务专业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可把研究电子商务和国际贸易之间的关系作为该课程的重点内容融入到教学内容体系之中,使教学对象提高对国际电子商务活动的全面认识,熟悉电子化经济贸易系统的构建模式,为企业和社会培养复合型的既懂电子商务、又懂国际贸易,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技能型电子商务人才。

非国贸专业在教学计划中开设《国际贸易实务》课程,足以体现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对国际贸易产业发展空间和前景的高度肯定,也看到了职业技能型国际贸易人才市场的严重不饱和性,对高职国际贸易教育发展的影响。所以国际贸易相关课程在各经济管理类专业中的必设性也日渐突显,对国际贸易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的设置一定要切合专业的实际需求就变得十分重要。本文只是基于单项分析的原则,对典型的以《国际贸易实务》为课程名称的非国贸专业国际贸易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进行了分析和研究,而目前部分高职已逐渐认识到非国贸专业开设国际贸易课程,应该更注重于与本专业特点的高度结合性,体现国际贸易课程辅和服务性的特征。所以,非国贸专业国际贸易相关课程的设置也逐渐朝着多样化和更有适应性的方向发展,如《国际贸易》、《国际服务贸易》、《电子商务与国际贸易》、《外贸英语函电》等更具专业特点的国际贸易相关课程,在非国贸专业教学计划中相继出现。并且,在教学内容体系中,还根据各专业的不同需要,设置了实验实训教学环节,使教学内容体系更加完善和适用于相关专业。 [科]

【参考文献】

国贸专业实训总结范文4

关键词:国际经济与贸易;技能需求;就业倾向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ki.16723198.2017.04.073

随着中国对外贸易的不断增多,对于高素质的外贸“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为我院更好的培养出应用型本科的国贸人才,研究我院学生对本专业的技能需求和就业倾向,通过增设课程或校外实践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1调查基本情况

调查对象为我校国贸专业2011、2012、2013、2014级在读生,我们采用了调查问卷的调查方式,发出281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281份,其中2011级国贸生占比12.46%、2012级国贸生占比21.35%、2013级国贸生占比31.32%、2014级学生占比34.88%。

2我院国贸学生对本专业的认知度

2.1兴趣程度和学习态度

在我院国贸生对本专业的兴趣程度的问题中,6619%的学生对本专业非常感兴趣或比较感兴趣,可以看出我院国贸学生总体上对本专业是比较感兴趣的,在我院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态度的问题上,7366%同学们上课愿意认真听讲,但约有26.33%的学生对本专业不感兴趣上课也不愿意认真听讲。

2.2课程看法

(1)学生对本专业课程设置及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认识。认为本专业课程设置基本符合经济发展的达到了68.7%,而对本专业的设置上存在疑虑的同学则占到了31.3%。

(2)我校学生认为本专业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同学们对专业课程的意见的矛头多指向理论课与实践课的课程安排侧重上;81.79%的同学认为本专业的课程内容设置过于空泛,58.26%的同学认为我院缺乏校外实践和实训平台,其他问题则没有占过多比重,可以看出我院大部分的同学希望获得更多的实践机会。

2.3教学质量看法

对专业课任课老师的评价和学生认为本校本专业学生的培养质量的问题中,在理论教学方面,学生对老师的认可程度总体趋于较好和一般,对专业学生的培养质量89.69%的学生认为较高或一般。

3我院国贸学生的技能需求

3.1素|与能力需求

由我院国贸学生认为对本专业学生最重要的素质与能力的调查问题中,31.67%学生看重的是综合素质的提高,其次是专业知识占比27.76%、实际工作能力占比12.46%、交际能力占比6.76%和外语综合运用能力占比7.12%。

3.2证书与技能需求

(1)我院学生希望能够拥有的技能。技能需求方面,78.65%的同学希望得到外贸业务基本操作能力,74.02%的同学希望得到商务谈判能力。说明大多数的同学对于国贸专业有着一定的认知,对能力的拓展也比较重视。

(2)证书需求方面,57.25%的学生认为四六级证书重要,47.46%的同学认为国际贸易单证员证书重要,43.48%的同学认为剑桥商务英语证书重要,下面依次是会计证和计算机等级证书。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同学们对英语重要性的认知还不够。

3.3认为企业最关注的能力

在学生认为公司和企业最关注的能力的问题中,我院国贸学生61.21%的同学认为企业最关注的实践经验;53.02%的同学认为企业最关注的是专业技能;44.84%的同学认为是工作态度,其他依次是沟通能力、学历、综合素质和学习成绩。

4我院国贸学生的就业倾向

4.1就业期望

在我院国贸生认为国贸专业的就业前景的问题中,67.62%的学生认为本专业就业竞争激烈就业压力大,只有23.49%感觉就业前景好就业范围广。在我院国贸生是否愿意把本专业作为未来职业方向的问题中,70.74%的同学愿意将本专业作为未来职业方向,其他同学则没有打算将本专业作为未来职业方向。

4.2工作倾向

(1)毕业后我院国贸生希望去的工作单位。单位选择上49.47%的同学希望能去外企工作,37.72%的同学希望去国营企业工作,28.83%的同学希望去合资企业,其他依次是私营、政府机构和科研机构。作为国贸毕业生,大部分同学也是希望外去企可以专业对口,让自己大学的所学知识得到最大化的利用。

(2)我院国贸生以后想从事哪方面工作。在工作方向中,57.65%的同学则希望从事金融方面工作,5018%的学生希望从事企业进出口业务,42.35%的学生希望从事报关、承运货物等物流工作,少数同学愿意从事其他工作,可见我院同学都有意愿从事与国贸有关的工作。

5调查结论

从上述数据来看,我院学生对本专业的课程教学方面认可度较高,同时对国贸这个专业都有一定的认知。根据这些数据我们不难看出,大部分学生对国贸专业的就业前景、社会现状以及技能需要有着一定的了解,对个人有着一定的定位。但是,问卷的结果也反映出了一些问题。

(1)对课程设置的意见。

从调查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学生对待我校的人才培养方案还是存在较多质疑和意见,重点就在于对课程设置中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平衡点的考量。在笔者查阅了相关人才培养方案后发现,学校在方案中确实安排有不少的实践类课程,但是时间多集中在大三及大四学期,并且选修课在其中占有不小的比重。根据笔者的分析,学生中出现质疑声音的原因应该有以下几点:

第一,调查对象中有一批大一大二的学生,他们在现阶段的学习任务主要在掌握相关基础知识,还未接触实践课程,所以会产生实践课程少的想法。

第二,由于选修性质的实践课程占有一定比重,受课时安排冲突,选课量短缺等问题的影响,学生每次都能选到心仪课程的几率不是很大,所以在课时总量及类目上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

第三,一些实践课程因硬件条件不足,选课人数较少等问题无法达到预期教学目标,没有实际效果。从学生的视角来看,普遍将自己定位为实践与理论并重型人才却在实践课程学习方面心里预期与实际情况存在较大落差,所以产生质疑。

(2)对课程内容的意见。

①在课程内容方面,学生认为问题主要集中在理论教学过于繁杂且远离实际和实践课程内容存在较多缺陷这两点上。

②就国贸专业的特色来看,在课程设置上需要涉及的科目及知识面较为广泛,确实难以进行更多针对性的学习,并且,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是有限的,在学习科目较多的情况下无法对相关的知识进行深入的了解和掌握,有的学生甚至在许多科目课时结束后无法在脑中形成正确的知识体系,这样一来势必会让学生无法对理论知识进行有效整理、记忆、理解,从而产生理论教学内容繁杂且空泛的质疑。

③至于校外实践,考虑到我院在泰州的建校时间较短,在硬件设施建设及与校外实践机构合作上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相信这个问题需要在学校的不断发展中逐渐完善,具体的建议将会在下文中体现。

(3)对实践课程的态度。

正如上文中提到的,作为三本高校国贸专业的学生,正确的定位应该是理论与实践并重型人才,基于这种定位,大部分学生也对自己有清楚的认识,所以多数同学希望通过学习掌握外贸跟单、商务谈判等实用性较强的技能。诚然,专业技能一方面需要书本知识的理论基础,但是理论需要在实际的运用中才能熟练掌握,这些是书本中的知识及有限的校内实践机会所无法满足的,这需要我院师生与外企进行切实有效的合作交流,在实战中获取实际操作能力,掌握理论知识。

(4)对证书的需求。

证书方面,可以看出,除了CET4、6和计算机证书外,同学们对剑桥商务英语证书、单证员和会计证等需求度也较高,这些证书与本专业将来就业息息相关,这说明了在同学们的眼中掌握一些较为实际的技能是在以后的就业中的优势,不过由此我们也能看出同学们对证书的需求认知缺乏专业的眼光,带有一定的盲目性,求多而不求精,这有可能导致一些辛苦考来的证书在毕业之后没有用武之地,需要后期多加引导。

6对策建议

总结来讲,现在国贸专业的教学问题主要有这几项:第一,思想上“重理论、轻实践”;第二,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不健全;第三,实践教学师资力量缺乏;第四,实践教学形式陈旧。第五,实践教学校内校外基地建设不足。下面笔者主要就我院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提出一些建议。

6.1增设专业认知课程

国贸专业的毕业生往往只有少数从事国贸相关工作,这与学生缺乏专业素养有较大关系通过调查可以发现,大多数的同学对于本专业的情况都有一定的了解,但都是基于表面。需要开设相关的课程使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本专业。课程内容可以涵盖目前国际贸易市场的现状;国际贸易业的市场定位及行业发展前景;社会对国贸专业人才的需求现状及趋势;国际贸易专业的培养计划及开设的核心专业课程;与国际贸易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国际贸易专业需要的职业能力与素质要求等方面的知识。具体课程可以不用局限于现今已有的教材内容,可以就上述内容寻找最前沿的类似于《世界贸易组织》这一类专业性,时效性较强的资讯、材料,通过老师的解读来提高学生的认知程度,引导正确方向。教师需要具有本专业实际工作经验,甚至可以邀请在职外贸工作者作为嘉宾或外聘教师。

6.2课程设置改革

6.2.1理论课程改革

由问卷分析材料可知,很多学生觉得所学课程内容比较空泛,在笔者分析看来,这个问题的责任大多不在课程上,而是在课程的整体设置上。可以增设《涉外经济法》、《国际贸易结算》等针对性较强的课程,并且可以将《国际贸易实务》细化为《国际运输与保险》、《外贸经营与管理》等若干小项,或者将这些不需要太多基础知识储备的细化项安排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之前,为以后深入学习做好铺垫的同时也使学生更早的接触专业知识,方便实践活动的开展。

同时,应注重语言技能的学习。据笔者了解,我院从2014级经管系专业培养方案起即实行通过CET4后免修英语课程的政策。在校方看来此举腾出更多时间以学习其他专业课程,也减轻了学生的学业负担。但这样也会使学生忽略了英语等外语的对于国贸专业学生的重要性。国贸专业学生的培养方案需要增设剑桥商务英语、商务英语听说等英语专业类课程作为必修科目学习,并且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增设其他常用语种的选修课程,进一步丰富、健全学生的语言能力。

6.2.2合理安排校内实践课程

对于这些实用性的课程应该将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践紧密结合。在理论课之后安排课程实践,以相关模拟操作软件为基点进行实践操作,对于较为细化的课程可以在课程中穿插模拟实训,并将实训成绩计入平时成绩。这样既可以巩固、丰富、充实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做到对专业理论知识的识记和强化,也使在大三时能更从容的《国际贸易实务》这一类涵盖专业知识、技能较多的课程。

6.2.3争取校外实践机会

在校外实践方面,学生对校方培养方案最大的顾虑就是本专业的校外实践机会偏少会使毕业后不能胜任工作中实际操作的任务,在这一点上更多的是需要校方努力。经笔者分析后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自身主动或动用母体资源与地方乃至周边外贸企业接触并以国贸专业毕业生有限配给等条件来争取低年级学生实地参观学习,高年级实地实践的机会。定期安排我校同学前去参观、实践,邀请企业员工来我校指导、互动。

(2)在大三、大四的培养方案上加设校外实践任务,安排学生在大三、大四的时外贸企业,根据技能掌握情况,安排相应的工作,在相P员工的指导下完成既定任务,在体验外贸工作的实际操作的同时也为学生大四实习时的单位选择提供了参考。

(3)在大四准毕业生进行半年毕业实习之前安排相关指导课程或讲座,以使学生认清毕业实习的方向与目的。并且在实习时动用学校资源基于建议(1)中的现实情况,为同学安排、推荐实习单位,或组织有合作意向的企业对相关学生统一面试,提高学生进入心仪实习单位的几率。

6.2.4增设专业证书培训选修课

调查中,学生就未来专业择业方向和兴趣爱好会集中选择外贸单证员、剑桥口语和会计证等这些证书的考取,就此笔者给出以下建议:

(1)对于这些大部分学生都希望考取的证书学校可以在考量这些证书的实际价值之后择优增设三到四门证书培训选修课。

(2)校方也需要在证书的价值衡量,考取的可行性以及相关证书与就业方向的配对上给予具有实际意义的指导,让同学们少走弯路。

(3)重点在于在最短的时间里让同学获得更有价值的证书。

参考文献

[1]赵家章.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思考[J].管理观察,2015,(3):100.

国贸专业实训总结范文5

[关键词]工作过程;课程考核;国际贸易专业;改革理念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2095-3283(2013)09-0147-03

[作者简介]高寿华(1984-),女,安徽安庆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对外贸易。

[基金项目]绍兴市教育科学2013年度规划课题“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课程考核体系研究”(课题编号SGJ13044)。

一、高职国贸专业课程设置情况与现行考核方法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情况

高职国贸专业课程设置始终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宗旨,不单纯追求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是筛选出与培养专业能力直接相关、就业后实用性强的知识内容,配以系统性的实践教学环节,形成以综合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学体系。同时,考虑到学生的就业空间,适当地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为学生提供较宽的择业范围。在教学体系中,突出一专多能的特点。根据培养目标和能力要求,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一般主要分为公共素养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大学语文等)、专业基础课(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金融、国际贸易实务、外贸法律法规等)、专业核心课(外贸单证实务、国际贸易实训、外贸跟单实务、报关理论与实务等)、专业拓展课(国际电子商务、商务礼仪与谈判、国际企业管理等)等部分。

(二)现行考核方法存在的问题

1考核内容单一,重理论知识,轻实践技能

课程考核内容一般局限于教材中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对实践技能考核较少,创新实践能力考核不足。上述考核方式不能全面体现课程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的毕业生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较差,不能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

2考核形式单一,重结果考核,轻过程考核

目前国贸专业课程成绩评定一般采取“期末成绩+平时成绩”的考核方式,一般期末成绩占70%,平时成绩占30%。考核形式单一,闭卷多,开卷少;笔试多,口试少;理论考试多,实际操作少;重视期末考核情况,轻视平时形成性教学评价。单一的考核形式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而且常因学生偶然因素的影响,导致高分与高技能、高素质不对称,考核结果有失客观性和公平性。

3考核目标单一,重定量评价,轻定性分析

考核结果讲究精确量化,为了掌握学生学习效果的精确性,常常用百分制或四级制表示某门课程的考试成绩。整个考核只重视基本知识和技能,而忽视了学习过程中职业素养的考核,如学习方法的应用和改进,学习态度的转变,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提升等方面的综合评价。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课程考核改革理念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课程考核改革,就是要对学生学习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制定切实可行的考核标准,对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和表现进行综合考核。考核由过程考核和期末综合项目考核两部分构成,过程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70%,期末综合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30%,以此促使教师注重教学过程,学生重视学习过程。

(一)改革考核内容——变知识考核为能力考核

职业教育在教学中以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为目标,一般来说,每门课程的考核要记录两个成绩,一是专业能力成绩;二是非专业能力成绩,对学生的考核应围绕三大能力目标,即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其中对专业能力的考核主要是对学生接受任务、分析任务、实施任务和完善任务的能力进行考核;对社会能力的考核主要是考核学生能否与客户和团队其他成员保持良好的沟通和协作;对方法能力的考核主要是考核学生能否从个案中归纳总结,寻找规律,从而进行自主学习。建立能力本位的课程考核体系,通过考核的引导作用,可以提高学生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改革考核形式——变终结性考核为项目(任务)考核

基于工作过程改革后的课程,教学根据特定的载体设计成若干个项目和学习任务,每个项目和学习任务都有相应的考核,使整门课程更加注重过程考核,期末考试采用具体的工作任务来最终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项目(任务)考核强化了对学习过程的控制,学生必须按照教师提供的任务单,去学习并完成相应的任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锻炼各种能力,因此考核的重点也在学习各项任务,而非一次性的终结考核。项目(任务)考核达到了考核学生和检验教学质量的双重目的,改变了以往学生平时不努力,考前死记硬背,重分数轻能力的弊端,不仅可以适时、全面地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且能够使学生了解自己对所学知识掌握的程度,产生紧迫感,认识到过程不努力则难以应对综合性考核,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重视能力的培养,实现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高。

(三)改革考核目标——变定量考核为定性考核

随着现代职场观念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更加重视员工职业素质的高低,职业素质也是学生社会能力的表现。职业素质的养成包含在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因此职业素质养成教育是以职业活动为导向的项目化课程评价的重要构成部分,主要包括责任意识、团队意识、规范意识、服务意识和质量意识等内容。考核重点放在学生平时课堂的出勤、纪律、学习态度、协作精神、沟通能力、操作规范等方面。

三、高职国贸专业课程考核改革的实践

以国际贸易实训课程为例,该课程是国际贸易专业的一门重要的核心课程,课程的操作性强、特色鲜明。借助各类仿真模拟软件和实训平台,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完成工作流程的项目任务对职业岗位工作流程进行模拟。这不仅能帮助学生将已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转换为工作能力,而且能培养学生较好的合作能力及竞争实力。鉴于课程的项目化教学以及学生平时学习过程的重要性,对传统的考核方式进行了改革,采用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知识技能考核与职业素养考核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相结合的多元化、综合性考核评价方式。学生的课程考核评定成绩由理论知识考核(20%)、项目过程考核(30%)、职业素养考核(20%)和期末综合项目实践考核(30%)四部分组成。

(一)理论知识考核

在给学生布置项目(任务)之前,教师需要给学生讲授完成每个项目所需要的理论知识。因此在学生完成每个项目之前,应考核学生对职业岗位必需的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可以采取笔试或口试的方法来进行。例如在项目三(签订合同)这个环节,理论知识考核主要是考查学生是否掌握了进出口合同有效成立的条件、进出口合同的书面形式和基本内容。理论知识考核重在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拓展和应用能力,不要求学生死记硬背。

(二)项目过程考核

项目过程考核实际上是考核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是通过评价学生完成各个项目中的工作任务的表现来进行。国际贸易实训课程共分为10个项目:寻找客户、交易磋商、签订合同、落实信用证、备货与租船订舱、报检、投保、报关装运、制单结汇、出口收汇核销与退税,每个项目下又分几个工作任务。此项考核中应注意:在学生进行项目任务的过程中,教师要观察各小组成员的表现,并适时地提出问题让某个学生回答,记录学生的表现,综合给出学生接受任务、分析任务、实施任务以及完善任务能力的评价。项目完成后,教师要检查各小组的项目成果,小组互评和教师评价各占一定比例。具体考核标准见表1。

(三)职业素养考核

国际贸易实训课程是以外贸业务员职业岗位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实训课。作为一名外贸业务员,应具备守法意识、忠诚品质、团队协作精神、诚信品质、敬业精神、责任意识、开拓精神等职业素养和社会能力。因此职业素养考核应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和工作过程。通过课堂实际表现,由教师及各个学习小组共同考核评价。具体考核标准见表2。

(四)期末综合项目实践考核

期末综合项目实践考核是终结性考核,侧重对学生专业理论知识掌握能力、实践操作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等的综合评价。考核时间为两周(综合实训),以分组形式进行(3人一组),两周时间内每组要各完成1笔出口商品业务操作和1笔进口商品业务操作。业务内容主要包括建立业务关系、出口报价核算(进口成本核算)、还盘核算、发出成交签约函并签订售货合同、落实信用证、报检、投保、制单结汇等13个项目任务。此项考核采用任课教师评价(占40%)与校外实训基地的实训指导教师评价(占60%)相结合的方式。具体考核标准包括寻找客户的能力、谈判技巧运用、价格核算、函电撰写、外贸业务流程办理熟练程度等。

(五)课程考核成绩汇总

在四部分考核结束后,任课教师按照各部分的权重进行汇总,给出学生本课程的最终成绩。

课程最终成绩=理论知识考核成绩×20%+项目过程考核成绩×30%+职业素养考核成绩×20%+期末综合项目实践考核成绩×30%,其中

理论知识考核成绩=每个项目的理论知识成绩之和÷课程项目个数

项目过程考核成绩=每个项目的过程考核成绩之和÷课程项目个数

职业素养考核成绩=每个项目的职业素养考核成绩之和÷课程项目个数

综合项目实践考核成绩=任课教师评价成绩×40%+实训指导教师评价成绩×60%

四、结语

课程考核是教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考核不仅仅是为了考试,而更重要的是通过考核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考核体系对于深化高等职业教育的考核方式改革,建立适合高等职业教育的考核方式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操作技能和一定职业素养的应用型国际贸易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李建兴高职院校项目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3(2):145-146

[2]杨红,刘艳平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机械专业课程考核的探索与实践[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0):81-83

[3]黄艾基于学习过程的高职课程考核改革探索[J]职教论坛,2012(30):14-16

国贸专业实训总结范文6

【关键词】教学方法;临床工作能力;专业,护理

湖南省教育厅自2011年始对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开展技能抽查,主要目的是检验护生对护理技能的掌握情况,提升高职护理专业实践教学质量,促进教学和临床工作的有机结合,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推进专业教学改革[1-2]。通过评审,本院被湖南省教育厅指定为护理专业技能抽查考试标准开发牵头学校,2011年,通过专业调研,制定《湖南省高职院校护理专业技能抽查标准》(以下简称《标准》)。该标准既引领了高职护理专业的教学评价,也反映了用人单位最实际、最贴切的要求[3-4]。基于专业技能抽查,为了提高护生的综合素养,本院采取了以下措施,在护理专业技能培养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工学结合模块式项目课程体系

专业技能抽查要求构建工作工程引领,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情境课程体系,需要根据典型工作岗位,分解岗位需要的工作能力和核心技能[4]。通过对各级各类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护理人才需求市场调研、了解专业面向,分析职业岗位与工作过程、了解岗位工作任务,分解典型工作任务及职业能力、设计系列工学项目模块与单元模块,设计工学单元模块项目任务、融合教学内容,建立课程标准、开发项目课程与教学资源,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工学结合模块式项目课程体系。根据《标准》的开发思路和考核内容,从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理念、课程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内容标准、教学手段与方法、考核方法、教学资源等8个方面重新修订了基础护理技术、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急救护理学、母婴护理等5门临床护理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

2重构实训教学项目和比例

护理专业学生专业技能标准模块包括基本护理操作和专科护理操作两大模块共18个操作项目。基本护理操作包括生命体征测量、药物过敏试验、肌内注射、口腔护理、导尿术、卧有患者床更换床单、静脉采血技术(真空管采血法)、无菌技术操作、密闭式静脉输液,专科护理操作包括单人徒手心肺复苏术、新生儿抚触技术、穿脱隔离衣与手的消毒、电动吸引器吸痰、快速血糖测定、氧气筒给氧、四步触诊、四肢绷带包扎、心电监护仪的使用。作者“以项目为导向,以任务为驱动”的创新教学模式,将18个实训项目融入到各课程实训教学中,并作为主要的实训教学项目,临床护理课程增加实训课时比例至50%。在课余时间开放实训室,安排专业教师进行辅导,增加学生实践训练的时间。学生每次在实训室进行练习时需签到,每个实训项目的练习必须达到一定的学时才能参加实训考核。

3创新实践教学方法

传统的实践教学通常采用“示教—学生练习—总结一贯式”的方法,学生练习时就是“依葫芦画瓢”,而临床上患者病情瞬息万变,护理工作需要很强的应变能力,且技能抽查考核灵活。为了加强护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作者将《标准》中的108个试题作为案例在课堂上提供给学生,采用情境模拟教学法,教学步骤分为学生预习准备—观看教学片—教师示教—情境练习—情境展示—师生评价总结—拓展训练。在教学中教师作为引导者,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提供案例和网络学习资源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思考、练习、归纳、总结,不但提高了临床思维能力,同时在学习积极性、课堂参与度、沟通交流能力、职业道德修养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的进步。

4重视实训室的建设

实现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方法,将技能抽查融入专业护理课程教学中,一个重要的教学地点就是实训室或实训基地。本院完善了设备齐全的理实一体化教室的建设,将护理实训室均建成内、外、儿、妇、急、手术室等临床科室仿真病房,每间教室配备多媒体教学设施和仿真模型,在理实一体化教室进行教学,能将临床案例情境模拟化,学生能在角色模拟时,真正融入护士角色,达到“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效果。同时还争取政府支持,建成了集“教学、科研、养老服务”于一体的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采取“课程发包”、“院中办班”等方式与基地进行医教结合。

5组织专业技能活动

本院每年举行校园文化节,其中技能比赛作为文化节的重要组成部分,2011年开始把护理专业技能抽查项目作为技能竞赛的比赛项目,并给予奖励,获得奖项的学生在年终评优、奖学金评审、实习就业安排时都给予优先,提高了学生参与技能训练的积极性,护理实训室业余开放时模拟病床的利用率达100%。

6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

《标准》和题库的内容体现了护理专业核心能力,反映了护理技术的进步和护理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这也对护理教育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院护理专业教师主要由新进教师、原有卫校的老教师、企业兼职教师组成;教师们各有长短,新进教师在教学基本功上欠缺,原有老教师与临床护理技术新进展脱节,企业兼职教师不熟悉职业教育模式,于是本院按照“双方联动、双岗交替、双向培养”模式,实施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和教学名师培养、人才引进、校本培养四大工程,建设教学、科研、管理3个团队,全面提升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打造了一支双师素质、双师结构的专业教学团队。根据护士职业岗位对人才的基本要求,由本院牵头,联合兄弟院校、护理专家、行业标准对接,共同开发《护理专业技能抽查标准》和题库,并将其融入教学过程,有利于培养护生的核心基本技能和职业素养,有利于学习过程和工作过程对接,有利于培养出真正受欢迎的高级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尹耕钦,于坤安.基于专业技能抽查的高职机电专业课程改革[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5(1):42-45.

[2]袁卓玲.物流管理专业技能抽查标准融人课堂教学的研究[J].教育研究,2012,34(8):119-120.

[3]贺映辉.高职国贸专业课程教学与专业技能抽查对接研究———以《外贸跟单实务》课程为例[J].考试周刊,2013(66):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