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建筑史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外建筑史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外建筑史论文

中外建筑史论文范文1

关键词:建筑工程;钢筋;砼;墙外保温;施工技术

钢筋混凝土墙外保温是建筑工程中比较重要的施工技术,其影响着建筑外墙的保温效果,施工单位要做好施工材料的质检工作,还要对施工技术进行改进与优化,这样才能加快施工的进度,才能保证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建筑具有隔热保温的功能,在建筑施工的过程中,施工单位要合理应用钢筋混凝土材料,还要提高墙外保温技术的应用效果,要提高墙体的保温性能,还要避免室内的热量散失,这样可以保证室内温度的适宜性,可以营造出良好的室内环境,还可以降低室内热量的消耗。

1 建筑工程中钢筋砼墙外保温施工技术概述

建筑行业近年来发展很快,人们对建筑房屋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加大,城市中建筑工程的数量越来越多,而且高层建筑随处可见,这有效的提高了城市的现代化建设水平,提高了城市的形象。在城市中还有很多的体育馆、剧院等现代化建筑,这些建筑工程采用的都是大跨度结构类型,在施工的过程中,消耗的能量以及材料也比较多,如果施工单位不注意节能减耗,会造成建筑工程的资源浪费问题,不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建筑工程墙外保温施工项目中,会利用钢筋砼技术,会消耗一定化石能量,这些资源属于不可再生的能源,所以,施工单位一定要重视节能环保技术的利用,要实现建筑行业的长远发展。

在当前建筑行业中,应用了较多的节能技术,这也是建筑行业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施工单位需要大力开发对可再生能源、绿色能源的利用,要合理利用太阳能、风能等技术,这样才能提高建筑工程的经济效益以及环境效益。在建筑工程中,施工人员要了解外部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还要降低房屋建筑对能源的消耗。应用节能环保技术,可以通过改变格局,可以利用风能降低室内的温度,还可以充分的利用太阳能,通过加强结构,提高建筑结构的保温隔热效果,这样才能降低房间内热量的损耗。采用外墙保温隔热技术,可以减小热量的损耗,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可以保证房屋居住的舒适性,还可以减少对电器的使用,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

2 钢筋砼墙外保温施工的要求

2.1 对施工材料的要求

为了保证墙外保温技术的施工效果,施工单位要做好施工材料的质检工作,要根据施工设计要求,对保温层聚合物进行筛选,在钢筋砼墙外保温施工中,常用的聚合物主要有三类,一类是粉末状聚合物,在应用的过程中,施工人员需要按照一定比例倒水搅拌,要保证搅拌的充足性以及均匀性;第二类是粉末与液态胶体混合的形式,在应用的过程中,施工人员要按比例加入水泥对粉末与液态胶体进行混合搅拌;第三类是石英砂、水泥及悬浊液等混合物,这种材料在应用前,也要进行均匀的搅拌。在应用墙外保温施工技术时,施工人员还要做好网状编织物的选购,这种编织物是由防水聚合物以及耐碱纤维混合形成的,可以提高外墙的强度,还可以提高外墙的保温效果,具有较高的抗裂性能。

2.2 钢筋砼墙体外保温施工要求

第一,出于对钢筋砼墙体外保温施工后裂缝产生情况因素的考虑,施工操作进行时气温应满足大于或等于5℃;墙外风力小于或等于5级的前提。要避免施工作业墙表温度过高,切尽量避免雨季施工。第二,进行钢筋砼墙体外保温施工前必须要保证建筑物的消防系统、各种管线(水、电、天然气等)、墙体中必须的的各种埋件、门/窗口均以施工完毕并经过检验。第三,对钢筋砼墙体外保温施工的基墙要求,必须保证其表面光滑,无凸凹;保证其与找平层粘连牢固无“脱层”现象和“空鼓”现象的存在;同时基墙墙体湿度应达标,过干或过湿都会影响钢筋砼墙体外保温施工的进行。第四,钢筋砼墙体外保温施工中相关粘贴技术要求:在施工前要进行聚合物胶的调配工作,采用手动或电动搅拌器对配制好的聚合物胶进行充分搅拌,观察其粘稠程度用水进行找平处理,然后静放几分钟后,重复一次,其粘稠度以不流淌,黏度适中为宜。

3 钢筋砼墙体外保温的具体施工方法

3.1 根据具体的建筑施工要求设计并加工出外墙所需求的钢筋同时根据窗口的相关数据加工或拼接成各种所需求规格的保温板,有对接需求的地方必须加工成企口板,并对其进行细致的编号,方便施工过程的进行。将施工中所要涉及的部位进行基层清洁,比如:门/窗口、松散砼、弹墙等。

3.2 根据外墙墙体的模板进行保温板的安装

所有的保温板对接处必须用胶粘进行密实处理,防止缝隙出现,其中当保温板进行拼接时要注意锚固;当进行锚固时,如出现锚筋伸出钢筋砼墙体外的情况时,一定要记得对外延部分补刷防锈涂层;其中当钢筋砼外砼浇筑到建筑顶层标高时,要在墙体外侧留出与楼板厚度相同的企口。

3.3 进行钢筋砼浇筑时要注意层次

要做到分期,均匀,连续,每一层浇注时不可过薄或过厚,钢筋砼浇筑下料时要从两侧同时进行,并保证下料的高度在同一水平线。当浇筑高度达到设计要求时将上表面进行平齐处理,浇筑完成后进行监测当砼强度达到标准时(如掺杂防冻剂时注意砼强度的规范增量)可进行拆模步骤,由外而内,要注意对边、角等部位的修整工作。如出现部分保温板材的掉落或缺失,则要及时的用相应的保温材料进行添补。

3.4 湿度监测及质量检测

当拆模步骤完成后,要对抽样点进行定时的湿度监测并记录,如果湿度过低则要进行喷水处理。最后要进行质量监管,砼表面必须平实滑润,不可出现掉渣、露筋、凹凸不平、孔洞频繁等情况。

结束语

建筑行业在当前社会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在建筑施工的过程中,施工人员需要对管理体制进行完善,还要对施工技术进行优化,一定要保证建筑功能的正常发挥。墙外保温施工可以提高建筑房屋的保温效果,还可以减少对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钢筋砼墙外保温施工技术在建筑工程中有着良好的应用,这种施工技术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在实践中可以证明,在建筑工程中合理应用钢筋砼墙外保温施工技术,可以保证建筑保温、隔热功能的正常发挥,另外,施工单位还要做好施工材料的筛选工作,要保证施工材料的性能达到设计要求。

参考文献

[1]佟强.建筑工程施工钢筋砼墙外保温施工技术[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6).

中外建筑史论文范文2

【关键词】巴塞罗那德国馆、 建筑设计、现代主义

中外建筑史是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基础理论课程之一,其中外国建筑史系统地讲述了外国建筑发展的历史,从原始社会一直到现代主义之后的建筑思潮。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可以系统地了解世界建筑发展的一般历程和理解不同历史风格的建筑形式形成与演化的社会背景; 通过世界建筑中经典案例的学习,可以辨正地吸收借鉴其中的优秀经验与手法,提高文化修养,全面补充人文知识并建立正确的历史观和建筑价值评价系统。

1、巴塞罗那国际博览会德国馆的建筑设计

1929年西班牙巴塞罗那国际博览会中的德国馆。建于1929年,占地1250平方米。由一个主厅、两间附属用房、两片水池、一个少女雕像和几道围墙组成。除少量桌椅外,没有其他展品。其目的是显示这座建筑物本身所体现的一种新的建筑空间效果和处理手法。德国馆在建筑空间划分和建筑形式处理上创造了成功的新经验,充分体现了建筑师的名言“少就是多”,用新的材料和施工方法创造出丰富的艺术效果。

2、建筑师的设计理念

巴塞罗那德国馆由“现代主义四大师”之一的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设计,他是最著名的现代主义建筑大师之一。与赖特,勒・柯布西耶,格罗皮乌斯齐名,并称二十世纪中期现代建筑四大师。他出生于德国,德意志民族典型的理性严谨使他很容易从二十世纪初众多的建筑大师中凸显出来。正如其大多数的玻璃与钢结构作品一样,透过表象,人们可以很轻易的看到这位现代建筑大师留给二十世纪的伟大财富。

他的巴塞罗那国际博览会德国馆,那大片的透明玻璃墙,轻盈的结构体系,深远出挑的薄屋顶,似开似闭的空间印象,整个建筑犹如从山谷吹来的清新的风,让一下子从满眼总课杂的装饰建筑中解脱出来。"少就是多","流通空间","全面空间"从这座存在时间很短的建筑中你都能体会到或预测到。的确。这就是密斯风格的最经典注解。是这个从德国小城走出来的建筑大师最经典的写照。“少就是多”,这句话的含义你可以很轻易的从几千年的中国传统美学和哲学中品味出来。国画大师最有意境的东西往往不是涂满笔墨的画幅,而是在于那一大片空白之中。当“少就是多”从密斯口中说出来时,当然没有东方人悠闲与怡然,有的只是德国人的严谨与理性。是的,“少”不是空白而是精简,“多”不是拥挤而是完美。密斯的建筑艺术依赖于结构,但不受结构限制,它从结构中产生,反过来又要求精心制作结构。密斯对他的学生如是说希望你们能明白,建筑与形式的创造无关。巴塞罗那的德国馆是这样一个例子,在这件德国用来参加1929年世界博览会的展品中,你绝对见不到任何一件附加于建筑之上的多余的东西,没有杂乱的装饰,没有无中生有的变化。没有奇形怪状的摆设品。有的只是轻灵通透的建筑本身和它里外连续流通的空间。

在二十世纪以前,建筑形式在受到结构限制的同时也受到当时的建筑拥有者的思想限制。在西方建筑的各种形式中,繁多的装饰件,庞大的结构体是其统一象征。只有当新的结构技术和新材料的大量使用时,建筑才会产生根本性的变革,二十世纪是钢的世纪,电的世纪,当钢铁和玻璃广泛应用于建筑之前,一批思想先进的建筑师走在了运动的前列。无疑,密斯正是这样一位先行者。少就是多就是居于这样一种环境而产生的。在密斯的建筑中包括从室内装饰到家具,都要精简到不能再改动的地步。人们无从得知密斯是在怎么样的灵光一现之下找到了这句现代建筑史上最为经典的名言,总之,现在它影响人们这个世界已经七十年了。流通空间,在二十世纪初这应该是个很前卫的名词。相信在密斯做了巴塞罗那的德国馆后欧洲建筑界的震动是多么巨大。的确,对于那些从学院里走出来的,从水输秩开始的建筑师,对于那些多多少少受到各种西方古建筑流派对建筑学的定义和限制的建筑师来说,这种完全与以往的封闭或开敞空间不同的--流动的,贯通的,隔而不离的空间开创了另一种概念。

3、该课程内容的教学方法

一般意义上:在外国建筑史教学中,关于历史文化的素养、历史建筑特与发展,以及建筑艺术征质方面,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强调采用分析的方法;在史实基础上的各种分析,提倡教师的主动性,不拘泥于特定教材的限制;大量图片为学生带来直接的视觉印象。例如现代主义建筑是指二十世纪中叶,在西方建筑界居主导地位的一种建筑思想。这种建筑的代表人物主张:建筑师要摆脱传统建筑形式的束缚,大胆创造适应于工业化社会的条件、要求的崭新建筑。因此具有鲜明的理性主义和激进主义的色彩,又称为现代派建筑。从格罗皮乌斯、勒・柯布西耶、密斯・凡・德・罗等人的言论和实际作品中,可以看出他们提倡的“现代主义建筑”的一些基本观点,课堂紧密的文化背景分析与一定时期、一定类型的建筑文化目标、形态模式。由叙述、分析到图示,使学生对历史进程中的时代变化与主导建筑形态有较清晰的认知。

现代主义建筑大师主张积极采用新材料、新结构,在建筑设计中发挥新材料、新结构的特性。格罗皮乌斯在1910年即建议用工业化方法建筑住宅。密斯・凡・德・罗认为:“建造方法的工业化是当前建筑师和营造者的关键课题。”他一生不倦地探求钢和玻璃这两种材料的建筑特性。勒・柯布西耶则努力发挥钢筋混凝土材料的性能。他们在使用这些建筑材料方面,树立了许多范例。建筑特质分析与一定时期、一定类型的建筑特质显现。教学以图示加讲解的方式,分析各时代建筑在特定文化基础上的个性化特质显现。在此基础上,使学生清晰地了解该时期建筑的基本结构、空间和表现力构成。

比较分析与更深刻的印象与记忆。随时进行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比较,包括是中外比较,这种方法,即有意展示异同,又可以加深理解与记忆。如"流通空间"概念和中国传统造园艺术有惊人的共通性。密斯・凡・德・罗的流通空间之所以与中国造园艺术全然不同,其差异性原因就在于:这种流通空间是理性的,秩序的,室内的空间,还有重要的一点,它是静止的,其目的是实用性;而中国园林的流通空间是有意营造的随意的,自由的,室外的,它是流动的,其目的是观赏性。抛开它们的表象,二者又的确在本质上是共通的,在为人营造的这些空间中,二者都成功了。

作业与分析创造能力。教学要求学生笔记必须包括图、文两部分,本身就是课堂作业,并以思考题的名义让学生课后整理笔记,鼓励课后提问,设定绘图设计作业,要求有文字说明,综合锻炼学生理解、分析与创作能力。 除了教师课堂讲授外,还采用提出问题方式由学生发表意见。西方当代思潮还可采用个案研究、撰写小论文等环节,培养学生的思考分析、研究判断等能力,提升学生结合自我发展方向的针对性教学效果。

此外网上资源也很重要。但首先保证课堂教学的必要性,进而通过网络,为学生课余自学、扩大眼界、完成作业提供引导,并增加师生交流的渠道。

参考文献

[1]刘先觉. 外国建筑史教学之道―――跨文化教学与研究的思考[J]. 南方建筑,2008( 1) : 28 - 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