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室友关系的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室友关系的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室友关系的总结

大学室友关系的总结范文1

(1.阜阳师范学院 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2.阜阳师范学院 信息工程学院,安徽 阜阳 236041)

摘 要:宿舍人际关系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宿舍交往是一种人际交往,也是一种情感交换。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社交新媒体的广泛应用,大学生宿舍关系趋于冷漠,这不仅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也成为构建和谐校园的一道障碍。本研究基于社会交换理论的视角,分析当今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现状,并提出构建和谐宿舍人际关系的对策。

关键词 :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社会交换;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4-0223-02

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一般项目“大学生宿舍人际冲突问题的实证研究”(SK2012B371)

在大学生人际关系中,宿舍人际关系是其中较特殊的一种,也是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基础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据统计,大学生呆在宿舍里的时间占整个课余时间的80%以上,宿舍已成为大学生学习、交往、娱乐、休息的主要场所[1]。因此,对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研究不仅有助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还对构建和谐校园、维护校园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宿舍人际关系作为大学生人际关系中较特殊的一种,其实质是一种交换行为,具体表现在室友间彼此的情感交换和物质交换等方面。社会交换理论由美国社会学家霍曼斯提出,主要代表人物有布劳、埃默森等。霍曼斯认为,社会行为是一种“至少在两人之间发生的、或多或少要获得报酬或付出成本的、有形或无形的交换活动”,并据此提出了成功命题、刺激命题、价值命题、理性命题、剥夺—满足命题、攻击—赞同命题[2]。布劳的理论以霍曼斯的交换理论为基础,提出交换不仅存在于市场关系中,也存在于类似爱情、友谊等亲密形式出现的社会关系中。布劳提出了理性原理、互惠原理、公正原理等交换原理。本研究基于社会交换理论的视角,拟对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现状及构建和谐宿舍人际关系的对策进行探讨。

一、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现状分析

交换是一种基本的社会组织形式,即两方或两方以上的人在遵循各类规则的前提下相互换取他人所拥有的各种形式的“所有物”[3]。交换是人类活动的基本行为,大学生宿舍相处和交往是一种无形的交换行为,其中包括物质交换和情感交换。随着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持续推进,当代大学生们虽更加富有创新精神但心理脆弱,独立意识增强但对父母依赖加重,注重维权但功利性更加明显,这一群体的诸多特性影响了宿舍人际关系和谐。另外,现代社交新媒体的广泛应用也在促使着大学室友成为最亲密的陌生人。

通过对安徽省多所高校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调查结果的总结分析,认为当代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呈现如下特点:

(一)大学生普遍认识到宿舍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从调查数据及个案访谈来看,当代大学生普遍认识到宿舍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并渴望拥有和谐融洽的宿舍人际关系、温馨舒适的宿舍人文环境。在与学生交谈中发现,学生们普遍认为在大学期间要学会如何与人交往,而宿舍相处是大学人际交往中最为重要的一环。在和室友相处过程中,彼此相互帮助、互相扶持,对每个人都在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由此可见,大学生认识到了宿舍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二)大学生能够采取积极的方式处理宿舍人际关系

通过调查数据分析发现,总体上,换位思考、冷静下来委婉告诉对方是大学生最常用的应对方式,他们宁可沉默、跟身边的人诉苦或者宽恕对方,也很少采取大哭、向辅导员和宿舍管理员求助的方式[4]。因此,大学生在应对宿舍人际关系上总体来说是积极的。但也有部分同学选择了“沉默”和“回避”等中性却被动的应对方式。这些方式尽管能够暂时避免矛盾发生,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宿舍成员之间积累的摩擦和矛盾可能会越来越深,如不及时进行调适,很有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严重后果。

(三)当代大学生个性化突出,宿舍人际关系影响因素呈多元化

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学教授谢宏忠认为,高校学生之间关系的变化显示出当代大学生更加注重社会契约,更有维权意识[5]。总结造成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紧张和矛盾的原因,主要有价值观差异、不良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不良人格特征等方面。有人喜欢深夜上网、聊天,影响别人睡觉;有人擅用他人物品;有人睡得太晚,有人起得太早;有室友在暗中是学习上的竞争对象;有的同学奉行个人主义,自私自利、敏感多疑、心胸狭隘。由此可见,影响宿舍人际关系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四)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随着时间的变化呈现阶段性特征

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是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大一入学时,很多同学没有过住宿经历,对于集体生活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和新鲜感。同时为了减少对父母和亲人的思念,新生往往会把心思都转移到宿舍和室友的身上,渴望在新的环境中重新找到家的温暖。此外,面对新的环境、新的同学和老师,新生往往都会尽力表现出自己完美的一面,克制自己,实现与室友融洽相处。到了大二,经过一年的相处,室友彼此之间更加熟悉,每个人的生活习惯、行为方式、人格特征等会逐渐展现出来。在共同生活和学习过程中,由于彼此的差异性凸显,难免会产生矛盾和冲突,从而影响宿舍人际关系和谐发展。霍曼斯认为,在同一地理环境中生活的人,培养出共同的信仰、传统及友谊,使得人们彼此行为之间会产生了一定程度的相互接受即认同,导致社会肯定[6]。在大三阶段,宿舍同学经过两年的融合,彼此相互影响和同化,差异不断减少。另一方面,经过两年的大学生活,每个人都形成了自己固定的交往圈,大多数同学将注意力从专注于宿舍相处转向了更加广泛的校园人际交往。同时,进入大三后,多数同学都开始考虑自己的未来发展问题,将精力和时间更多的投入到学习和考证上。加上此阶段大学生的心理趋向成熟,宿舍人际关得到缓和。大四阶段,面对即将到来的毕业,同学们会骤然感到四年相处的短暂,倍加珍惜与大学室友共同生活的最后一段时光,宿舍人际关系的质量会大幅提高。

二、构建和谐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对策

和谐的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不是宿舍成员单方面的努力可以实现的,它需要多管齐下,从学校教育、辅导员引导和学生自身三个方面来构建宿舍人际关系。

(一)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紧张的根源在于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因此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其重视宿舍人际关系。学校要充分发挥指导作用,有组织、有目的定期开展大学生宿舍有关活动,鼓励宿舍学生积极参与,促使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向更主动、更积极方向发展。学校可以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大学生寝室文化节”活动,促进宿舍成员的相互了解和沟通,增进友谊,提高宿舍成员的凝聚力。此外,加强和规范宿舍管理,通过建立“宿舍公约”引导同学们营造文明宿舍环境、和谐人文环境,增强宿舍区的教育功能。

(二)注重发挥辅导员的教育和引导作用

辅导员作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在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构建和谐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上,要充分发挥辅导员的教育和引导作用。辅导员要经常深入学生宿舍,经常关心同学们的生活和心理诉求,及时发现并帮助宿舍成员解决问题,力求将宿舍矛盾和冲突化解在萌芽阶段,避免矛盾积累与恶化。同时,充分发挥学生干部和宿舍长的作用,做好“大学生宿舍晴雨表”,有情况及时向辅导员反映,鼓励宿舍积极开展活动,营造良好的宿舍氛围。

(三)建立有效的宿舍成员沟通机制,增强彼此信任度

布劳认为:“社会交往是一种建立在相互信任基础上的自愿活动。社会交往虽然期待回报,但事先不能够确定回报的内容,因此需要某种程度的信任。只有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才能维持某种稳定的交换模式。”[6]大学生宿舍人际交往是社会交往的一个重要内容,和谐的宿舍人际关系是建立在彼此信任的基础上的自愿活动。因此,在大学生宿舍交往中,要建立有效的宿舍成员沟通机制和渠道,增加彼此的交流和沟通,增加感情投入,在交往中不断增强相互信任,在此前提下形成的和谐宿舍关系,增强宿舍成员的归属感和安全感。

(四)引导大学生宿舍成员积极参与

和谐的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构建需要从一点一滴做起,需要宿舍成员的积极参与。首先,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良好的道德修养是和谐人际关系的基础。大学生要深刻认识到只有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从每一件小事做起,不断提升自我,才能建立起融洽的宿舍人际关系。其次,保持舒适安静的居住环境,宿舍成员要共同遵守学校规定的宿舍作息时间,要按照学校有关要求规范个人行为,共同创造舒适安静的宿舍居住环境。再次,学会换位思考,掌握人际交往技巧。在宿舍相处过程中要学会换位思考,“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凡事要将心比心,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同时还要学习和掌握人际交往技巧,同样的目的,不同的表达方式,往往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最后,宿舍成员积极参与集体活动,加强对室友的了解,做到团结互助,和睦相处。

三、结语

从社会交换理论的视角来看,大学生宿舍人际交往中的交换行为是普遍存在的。社会交换理论在较大程度上诠释了当代中国人际关系的新走向,也必然为当代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构建提供有益的理论参考。改变大学室友成为最亲密陌生人的现状,构建和谐宿舍关系,需要多方合作,共同参与。和谐融洽的宿舍关系将会增强大学生归属感,促进校园稳定,最终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吴连海,钱兰英.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质量调查问卷初步编制及心理测量学检验[J].精神医学杂志,2007,20(1):27-29.

〔2〕蔡循光.社会交换理论视角下的当代中国社会人际关系[J].理论观察,2008,51(3):52-53.

〔3〕朱国宏.经济社会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4〕付春新,李清贤.大学生宿舍人际冲突的调查研究——以安徽16所高校为例[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54(4):100.

〔5〕陈竹.大学寝室室友为何成最亲密陌生人[N].中国青年报,2014-3-25.

〔6〕Carl.Rogers.罗杰斯著作精粹[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26.

大学室友关系的总结范文2

一、不同农作物对氮肥的反应

我国南方高温多雨,土壤多呈酸性反应,宜选用化学碱性或生理碱性氮素化肥。为减少氮素化肥的淋失,栽培水稻宜选用铵态氮化肥,尤以氯化铵、尿素效果较好。玉米、小麦等禾谷类作物施用铵态氮化肥(如碳铵、硫铵、氯铵、尿素)或硝态氮化肥(如硝酸铵)同样有效。马铃薯、甘薯也宜用铵态氮化肥。硝酸铵能改善烟草的品质,其中的铵态氮能有助烟草的燃烧性。而含氯的化肥(如氯化铵)却降低烟草的燃烧性,应避免使用。此外,不同作物对氮素的要求不同,叶菜类、茶叶等以叶片为收获对象的作物需较多的氮肥,而豆科作物只需在生育初期,根瘤尚未起作用时,施用少量氮肥。

二、不同农作物对磷的反应

综上所述,排除精神病、神经症、抑郁症、严重心理问题,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

七、原因分析1、生物原因:女性,处于青春期。

2、社会原因:(1)大学期间负性生活事件的影响:因为想睡觉室友不愿意关灯。(2)童年时期,缺少父母的保护与关爱。(3)幼时常受到同伴的欺负;(4)表哥考上名牌大学,而自己只考上普通大学。

3、心理原因:(1)存在对人及关系的错误认知,认为人与人之间都是冷漠的;(2)性格内向、胆小、自卑;(3)情绪方面的原因,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的困扰,自己不能解决;(4)不愿与人积极主动交往,缺少人际交往的策略与技巧。

八、咨询目标的制定

通过以上诊断分析,咨询师与求助者共同协商制定咨询目标。

1、具体目标:改变求助者的错误认知;逐渐改善求助者的情绪状况,减轻焦虑;调整其当前的学习状况,提高学习适应性水平。

2、最终目标:通过咨询帮助求助者发现自己在认识、个性等方面的不足,学会关注心理健康,学会心理调适的基本技能,追求心理健康的全面发展。

九、咨询方案的制定

咨询目标:

咨询目标应该符合有效性的七个要素:具体、可行、积极、双方可接受、属于心理学性质、可以评估以及多层次统一。

咨询次数与时间安排:

每周一次,每次50分钟,大概咨询6周。

咨询费用:

本校学生,免费。

咨询的具体方法、过程和原理:

根据求助者的临床表现及咨询师的观察,通过与求助者协商,最终确定应用认知行为疗法。认知行为疗法的原理:通过改变思维和行为的方法来改变不良认知,达到消除不良情绪和行为的短程心理治疗方法。

认知行为疗法认为,认知过程决定着行为的产生和情绪的变化;不适应行为和不良情绪应从认知中找原因;行为的改变也可引起认知的改变;认知和行为的恶性循环,会使心理问题变得越发严重;认知行为疗法,是在认知和行为及情绪之间建立一种良性循环的过程[4]。

与求助者签订知情协议、明确双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咨询效果的评价:主要从求助者的自我评估、咨询师的观察、求助者周围人士的观察报告来评定咨询效果。

十、咨询过程:

第一阶段:评估阶段与咨询关系建立阶段

主要内容:(1)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2)了解基本情况,收集一般临床资料;(3)向来访者说明其问题属于心理咨询范围;(4)确定主要问题,探寻改变意愿;

主要过程:

(1)填写咨询登记表,介绍咨询中的有关事项与规则;

(2)倾听来访者的诉说,鼓励其宣泄不良清绪,调整心态,获取了来访者的信任和理解;

(3)收集来访者的一般临床资料,了解其成长过程,尤其是重大事件,探寻来访者的心理矛盾及改变意愿;

(4)布置咨询作业:认真思考、理解咨询过程中的谈话并思索咨询师提出的问题。

第二阶段:心理咨询阶段:

主要内容:(1)进一步加深咨询关系;(2)识别负性认知观念;(3)学会合理评价,提高自控力以及与他人相处的技巧;(4)认知行为干预,让求助者尝试一些放松技巧,如深呼吸放松法想象放松法。

主要过程:

(1)反馈咨询作业:认为咨询师说的有道理,从理性上能接受“人与人之间并不是冷漠无情的”,但不知为什么自己会形成这种看法;

(2)咨询师告知其为一般心理问题,进一步说明其心理问题得不到解决,就会以躯体症状表现出来,目前其睡眠障碍就是躯体化表现之一,需要定期进行心理咨询;

(3)说明认知行为疗法原理;

(4)认知分析;

(5)进一步商讨:幼年时因缺少父母保护,受同伴欺负进而形成错误认知,因此解决其心理问题的根本在于改变这一认知模式;

(6)探讨人与人之间相处的问题,让其意识到人际关系并不是像其想象的那样复杂多变,引导其看到人际关系良好一面;

(7)布置家庭作业:多参与班级活动,参加体育锻炼每天尝试主动和同学交流。

第二次和第三次:

目的:进一步收集相关资料,帮助求助者梳理人际关系紧张的原因,发现其不良认知。

本次咨询中求助者的主要错误认知是“人与人之间是冷漠的”。对此咨询师通过谈话法让求助者识别自己的认知错误。

第四次和第五次:

目的:帮助求职者分析产生错误看法的深层原因;探讨人与人相处的问题,提高来访者的人际沟通技巧;让来访者学会放松,从而改善睡眠、管理情绪;巩固咨询效果,加强来访者的信心。

帮助求助者分析其幼年时因缺少父母保护,受同伴欺负进而形成错误认知,因此解决自己心理问题的根本在于改变这一认知模式;让求助者了解人际交往是互动的过程,鼓励求助者主动和周围同学交流,积极参与班级活动。并让求助者学会一些简单的人际交往技巧:

第三阶段:结束与巩固阶段。

主要内容:

(1)加强与室友各方面的交流,和谐相处。(2)巩固咨询中学到的知识,合理的调控自己的负性情绪。

完成情况:

(1)反馈咨询作业:让来访者详细描述敢怒不敢言的情景,以及与室友矛盾时的感受并解释自己为什么会这样;

(2)分析负性认知观念,引入“合理的观念”,重新看待人之间的关系;

(3)布置咨询作业;让其体会帮助人的快乐。

十一、咨询效果评价

求助者的自我评价:自述不像以前那样压抑自己了;觉得人与人之间还是可以亲密相处的;觉得父母、亲戚还是爱自己的;开始重新尝试和室友融洽相处;睡眠质量也有所好转;较能安心复习备考;也能帮助室友复习了,整个考试过程基本还算顺利。

求助者周围人士的评价:室友说来访者在宿舍中开始主动和他们打招呼了;主动参与他们的讨论;对室友有什么不满,能平心静气地说出来,而不是一个人闷在心里;晚上睡觉也不再翻来覆去的了,常叫上室友一起自习,复习备考。

咨询师的评估:来访者已经基本纠正了不良认知;情绪不再是大量积压,而是选择恰当的方式“发泄”出来;与室友的关系也缓和下来,睡眠不良也基本消除,能够平静下来积极备考。

十二、总结

该求助者心理问题表现为与室友相处不和睦,临近考试,室友的做法导致该来访者的情绪恶化。其原因是在其成长经历及在该过程形成的个性特点的基础之上,在“人与人之间感情冷漠”的错误认知模式指导下,不能有效地应对室友的某些不合求助者心意的一些行为,这进一步加强了该来访者错误认知,最终形成恶性循环,人际关系越来越恶化。不过,该来访者目前的心理和行为异常还没有达到较为严重的程度,还属于一般心理问题。认知行为疗法对此类问题是 最有针对性和有效的。为此这个咨询过程中以消除该来访者的错误认知模式,建立新的、合理的认知模式为核心,结合行为治疗手段,培养其与人交往的技巧,建立与人交往的正确行为模式,逐渐内化为求助者的自然行为。

经过6次的心理咨询之后,求助者的长期压抑情绪得以缓解,睡眠不良得以改善,备考状态尚佳,更重要的是与室友的紧张关系得以改善,错误观念得以矫正。人际关系缓和,表现得开朗而不是那么自闭了。愿意尝试着主动和周围的人进行沟通和交流,对室友有什么不满,能平心静气地说出来,而不是一个人闷在心里,说明求助者已经改变了以前的错误认知模式,建立了新的合理的认知模式。

通过心理咨询发现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他们最需要的不仅是知识的成长,更需要的是心灵的成长。认识到心理咨询是一个助人自助的行业,它让每一颗蒙上灰尘的珍珠重新焕发光彩。另外,心理咨询师需要不断在实践中锻炼,自己才能更好的成长,才能为更多的人提供优质的服务。

参考文献

[1]郭念峰.心理咨询师(三级)[S].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2]王建平.变态心理学[S].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大学室友关系的总结范文3

【关键词】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团体心理辅导

大学室友本是最亲密的朋友,但是,从震惊全国的2004年云南大学的马加爵事件,到2013年复旦大学研究生黄洋被害事件,再到2016年四川师范大学芦海清被害事件等等,高校接连出现多起“同室操戈”的寝室悲剧,不得不让人在震惊的同时,感叹着“同窗共读,相煎何急!”因此建设一个和谐的寝室文化显得尤为重要,下面着重探讨在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中团体心理辅导的运用。

一、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大学生寝室文化”这一概念是在1986年由上海交通大学首先提出,1997年原国家教委发文予以肯定,2002年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公寓管理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学生公寓是学生日常生活与学习的重要场所,是课堂之外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工作和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大学生寝室是大学的细胞,是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家”,据调查统计,89.5%的大学生平均每天在寝室的时间在10小时以上。

1.大学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学生寝室一般是由4个及其以上的大学生组成,是大学的细胞。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是大学文化建设的一个子系统,是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2.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有力保障

寝室是大学生“三点一线”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有力保障。大学生要有充足的精力投入学习,在寝室有足够的休息是最基本的“硬件”,在寝室能够享受到良好的寝室文化氛围则是最重要的“软件”,可以说这二者缺一不可。

3.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必不可缺的土壤

寝室是大学生主要的活动场所,保守估计一般大学生平均每天呆在寝室的时间在10小时及以上。在寝室这样相对封闭和私密的环境中,室友们的不同的家庭背景、教育经历、生活习惯、性格、爱好等真实地通过寝室室友之间的相处和交往表现出来。和谐的寝室交往氛围可以让室友们拥有良好的内心体验,反之则会让室友们产生各种负面情绪,从而影响大学生学习、生活等。

二、团体心理辅导的优势

团体心理辅导(groupcounseling),又称小组咨询、群体咨询、集体咨询、团体咨询,是一种在团体情境中运用心理学技术为团体成员提供帮助与指导的辅导方式。它通过团体内部成员之间相互的人际交往,促进成员在交往中通过体验、观察和学习,帮助成员认识自我,悦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人际关系,建立新的认知和行为方式,发展良好的生活适应力,培养自助和助人的能力。团体心理辅导在我国已有十几年的实践与经验,它有如下几方面的优势。

1.团体心理辅导效率高、感染性强

团体心理辅导是辅导老师对多个团体成员即以寝室为单位的在校大学生进行集中的心理辅导。此方式节约了时间、人力和场地等,极大地提高了心理辅导效率,符合经济原则。一个寝室就像是一个浓缩的微型社会,需要解决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共性。在心理辅导老师的带领下,通过一些活动,团体能为个体提供一面镜子,得到多方面的回馈。团体心理辅导参与者可以在成员身上观察发现自身的缺点和别人身上的优点,相互学习,相互感染,相互影响,共同进步。

2.改善情感体验、形成规范

团体心理辅导是将具有不同人格特点的个体以寝室为单位组织到一起进行辅导,参与者之间有一定的共性,有和谐共处的一致愿望。团体成员之间希望获得更多的彼此了解、关怀、支持、鼓励、欣赏、帮助等正向互动,少一些彼此挑剔、指责、讽刺、欺骗、打击等负向互动。团体心理辅导可以有效实现使参与者在团体活动中彼此发现团体成员的优点,产生对团队成员新的正向认识,进而产生亲密感、归属感,安全感,减少参与者的心理防卫,实现相互支持、相互帮助,达到增强参与者的自信心,提高参与者的人际交往能力。团体成员可以在互动中获得愉快体验,可以形成团体共识,从而形成团体规范,并为团体成员所认可和遵守。人是社会性动物,个体作为团体的一份子,需要和期待在团体中才能得到满足,即个体的成长都离不开团体,个体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都需要不同的团体给予支持和帮助,因此团体的约定俗成的规范在团体交往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3.有助于更好巩固效果

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注重在实际情景中,通过尝试各种生动有趣活动方式,为团体成员提供与室友更多的交往机会,体验亲密的内心感受,满足室友们社交的需求。在团体心理辅导的过程中,团体成员可以在其他参加者和辅导老师的反馈中获得裨益,也可以给其他参加者提供帮助,团体成员一起尝试新的行为,来改善原有的相处状态,是团体成员获得归属需要的满足,具有给予自己和他人爱的能力。参与者在心理辅导中感受的充满信任和爱的能力,更容易迁移到现实生活中去,从而达到巩固团体心理辅导的成果。

4.有助于发展适应的行为

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很大程度上与认知有关。片面的、非理性的认知常常是个体产生负面情绪的主要原因。在寝室人际交往中有相当大比例的个体缺乏对自我的客观评价,缺乏对他人的理解,容易对他人产生片面或不正确的认识,从而对他人缺乏包容、信任、或过分依赖等,难以与寝室室友建立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这些人际交往方面的不良适应,均可以通过团体心理辅导得到有效的改善和矫正。

三、团体心理辅导在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中的运用

1.甄选团体心理辅导成员

心理辅导老师准备宣传资料、招募和甄选团体心理辅导成员。团体心理辅导老师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对将进行的以寝室为单位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进行广泛宣传,尽可能让有需要的大学生了解相关信息,进而自愿报名。此外,即使是主动报名、自愿参加的申请者并不一定都适合成为团体辅导的成员,因此需要在参加报名的大学生中通过面试、心理测验、书面报告等形式进行筛选并和适合团体心理辅导的团体成员签订团体心理辅导协议。签订协议后对团体成员进行深入的了解,收集参与者的个人、家庭等方面的信息,分析每个参与者的情况、问题。心理辅导老师根据掌握的信息和团体成员一起拟定心理辅导计划和心理辅导目标。

2.建立信任的团体心理辅导关系,营造和谐氛围

信任的团体辅导关系、和谐的团体氛围是团体心理辅导成功的前提和关键。第一次进行团体心理辅导时,心理辅导老师需要运用适合团体成员的暖场活动,尽可能让成员之间相互信任、尊重和配合。为保障团体发挥正常功能,成员之间要遵守团体的相关规则。建立好规则后,团体心理辅导老师运用寻找相似性、鼓励成员相互交谈、用心聆听等方法,充分让成员投入到团体之中,建立充满凝聚力的团体,为团体心理辅导的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

3.团体心理辅导实施阶段,促进团体成员自我探索

心理辅导老师先通过各种心理辅导方法如角色扮演、心理情景剧等带领成员体验和模拟真实的社会交往活动,鼓励成员主动探索和感受个人的态度、感受、价值和行为等,加强对自我的认识,学会悦纳自己,在提升自我自信心的同时,学会认识别人,理解和接纳别人。再将团体辅导中的感悟和处理问题的方法运用到实际生活和行动中,不断改善自我的适应力。

4.协助团体成员总结团体经验

团体心理辅导老师采用各种形式有效把握最后一次团体辅导时机,让团体成员在圆满、积极、温馨的氛围中结束团体辅导,有助于成员将在团体辅导中体会和学习到的情感支持、积极心理体验、重建的理性认知、适应行为等得以完整梳理和巩固,为未来没有心理辅导老师和团体成员扶助的生活做好准备。

5.团体心理辅导效果评估

团体心理辅导监督与评估是对团体心理辅导的全过程进行的辅导效果的质量评估。团体心理辅导老师可以根据团体心理辅导前、中、结束期采取行为计量法、标准化的心理测验和问卷法等多种方法对团体心理辅导进行评估,了解团体心理辅导的成效。对团体心理辅导的效果评估进行分析,成功的经验继续发扬,不足之处,在今后的工作中进行改进。大学阶段是青年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黄金期,加强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在寝室文化建设中运用团体心理辅导,能够帮助大学生有效化解心理困惑与危机,增强大学生的自我调整能力,构建理性的认知,传递正能量,培养其积极的学习、生活态度,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减少不和谐因素,让大学生拥有自助和助人的能力,为未来快乐的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燕.浅谈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科版),2005

大学室友关系的总结范文4

【关键词】大学生寝室 人际关系 沟通交流 小团体

【中图分类号】G4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1-0205-01

引言

大学生寝室是高校育人环境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好的寝室氛围,对高等学校优化育人环境、培养合格的高级专业人才有着重要的保障作用。寝室人际关系是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学生人际关系走向社会化的一个重要过渡阶段,集中反映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现状及未来走向。了解当代大学生之间的寝室人际关系及主要问题,对辅导员老师的日常思政工作至关重要。

一、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中的几大问题

1.自我意识过剩,缺少沟通、交流。

寝室人际关系不和谐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寝室成员间缺少沟通、交流。成员不善于“换位思考”,缺乏“同理心”,自我意识过强。如寝室搞集体活动时不征求他人意见或表现的漠不关心;总认为自己是对的,在和寝室同学发生争议时,一定要把对方彻底驳倒才罢休。

2.寝室内的小团体现象。

由于同学间的兴趣、爱好、行为习惯、经济状况等方面的不同,使得寝室里的同学很自然地组成了小团体。这样很容易形成小圈子,使得寝室同学的关系显得敏感而微妙。小团体一旦形成,就会对寝室其他成员产生有意无意的排斥,表现为整个寝室人际关系的不和谐。

3.不适当的攀比、炫耀、嫉妒。

在人际关系不和谐的寝室,成员间还往往表现出不利于个人成长、发展的炫耀行为。比如炫耀自己的衣服、首饰、手机等;谈恋爱时,就恋人的相貌、学历、工作、家世等进行炫耀、攀比,引起不必要的矛盾与摩擦。

二、产生寝室人际关系矛盾的主要原因

1.时代、家庭因素引起的大学生自身性格缺陷。

寝室人际关系问题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学生自身的性格造成的。如:自我意识强,凡事先考虑自己的得失,不为别人着想,不谦让,缺乏与人合作的精神;适应能力差、孤僻、缺少热情;自尊心过强,过于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爱发脾气;依赖性强、自主能力差、心理承受能力弱。性格存在缺陷就算是卫生值日、寝室评比等小事都会引发矛盾。

2.步入大学前过于简单的社会生活经验导致的人际交往技巧缺乏。

在步入大学之前,学校和家长都把重心放在了学习上面,忽略了对大学生进行社会适应能力尤其是为人处事方面的培养和锻炼。上大学后寝室里的同学在思想观念、价值标准、生活方式、生活习惯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差异,在遇到实际问题时容易发生冲突,许多同学因为不懂得人际交往技巧而不懂得如何处理、应对这些冲突。

3.不同教育背景下性格、爱好、价值观的不同。

人际吸引的一个重要影响就是相似吸引,即人们往往喜欢那些和自己相似的人在一起,这种相似包括信念、价值观、人格的相似,兴趣爱好的相似。社会背景、地位的相似,年龄、经验的相似。不同的相似吸引容易在寝室内部形成不同的小团体。

4.个别大学生的不良生活习惯。

在寝室生活中,不好的生活习惯很容易引发寝室成员之间的矛盾和摩擦。这些习惯包括:乱扔垃圾、乱放物品,在寝室吸烟,爱贪小便宜,不爱护寝室公物。未经室友同意使用他人物品,甚至是偷窃行为等。

5.生活习惯不同以及作息时间的冲突。

在寝室内有的同学成了班干部,有人进了学生会,经常忙到很晚,而有人要考研、要学习,作息时间冲突引发矛盾;有的同学清晨起床过早,且不注意轻手轻脚,吵醒他人;有的同学通宵达旦沉溺于无休止的电脑游戏,制造噪声影响他人休息,作息时间不同很容易引发寝室同学间的矛盾。

三、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问题预防及解决方法

1.引导学生摆正心态,,为建立寝室的和谐人际关系积极努力。

由于同学来自不同的地域,生活环境、家庭背景、成长经历、性格特征、价值取向等的不同,必然会产生一些撞击,处理不好就会产生矛盾。作为寝室大家庭中的一员,不仅要放低心态,站在走进、了解和融合的角度做好和性格不同的室友长期共处的准备,而且要主动交往,注意和寝室同学的沟通,每位同学都应该将寝室的和谐作为自己的责任。

2.引导学生完善自己的个性品质。

个性成熟的人可以很好地理解别人,容忍别人的不足和缺陷,能够对别人表示同情,具有给人以温暖、关怀、亲密和爱的能力。无论是处理今天的寝室人际关系还是日后的职场关系,实际上都反映人的社会生存能力,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3.积极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日常的起居休息尽量不要影响到其他同学。面对不兼容的情况可以从调整自己做起,比如作息时间的冲突,只要适当调整彼此的时间节奏并多加注意,也是可以避免的。此外寝室成员还应注意生活小节,如做好寝室清洁,不试图占他人便宜,管理好自己的贵重物品,不取笑别人,不为一些小事争论不休等。

4.使学生掌握人际交往的基本技巧,做到行为、语言有分寸。

一般情况下,每个人都能处理好人际交往中的多数环节。真正令人头疼的、需要技巧的情况并不是很多,大多数在寝室人缘不是很好的同学是在交往中没有把握好分寸。比如对别人的事情好奇心过强,凡事包打听,这样时间一久 自然会引起同学的反感;总是喜欢吹嘘自己,或者在交往中一味的抬高对方都会让人觉得不真诚,缺少人际间的安全感;开诚布公有可能得到真心相交的朋友,但过分暴露自己的隐私容易受到别人的轻视;助人为乐是一种美德,但替人做主则会受到警惕或伤人自尊,在人际交往中要不断的总结经验,把握好分寸。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也呈现了更加复杂化的趋向,作为一名公寓辅导员,经过长期调查,我总结出了以上心得,希望这些心得体会能够在今后我系的学生公寓工作中有所帮助,使学生们能够渡过愉快的大学寝室生活。

参考文献:

[1]曹加平,大学生宿舍人际冲突原因与对策探析[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6年02期

大学室友关系的总结范文5

记得身边的朋友经常说:有些东西错过了,就一辈子错过了;有些时光溜走了,就再也追不回来了。是的,我们身边的环境在不断地更新着,人也在不断成长、变化。时光飞逝,转眼之间,大一已经悄悄从我们身边溜走,一去不复返了。这一年,感触颇深,用文字描述也许会显得苍白,但我只愿用心记录下这一年的点点滴滴……

在刚踏入大学校园,来到我的象牙塔——四川大学锦城学院之时,我就感觉大学与高中有太多的不同,心中充满了新鲜与好奇,也不乏茫然和陌生。回顾这一年的学习生活,无路在学习还是日常生活乃至人际交往上,成功与失败并存。这些都让我迅速的成长起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判断、选择并为之承担相应的责任;学会分享成功的喜悦;学会默默承受失败的痛苦;学会要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学会成熟……

从刚入学时对学习和生活(军训)的完全不适应,到向可爱的学长学姐们探寻经验;从学习和(实训平台以及系上或院上等的)工作相互冲突,被两者弄得焦头烂额,到能很好的协调二者关系,较好地做到学习和工作两不误;从遇事简单地断定是非甚至不经头脑,到多方面深入地看待问题并加之以理性判断和分析,不再轻易下结论;从…到… …伴随着这些改变,我度过了平淡而又充满乐趣,美好而又略带失望的大学生活的第一年。如今回顾自己大一时的成长过程,不仅为那个茫然、羞涩、焦虑、不知所措的自己感到可笑,也为那个心高气傲而又满怀壮志且始终对未来充满希望与美好憧憬的自己而感到依恋。

一:在学习上

由于习惯了高中紧凑规律的作息而对现在上课时间和安排上的不适应,结果使自己经常花了大量时间做很多无意义的事并与长期熬夜而导致的疲惫和困倦周旋,以至于学习效率很低。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不断调整适应后,就基本上习惯了学校的学习时间安排。一开始我以为只要上课认真听讲,课后复习、落实课本里的知识就能取得理想的成绩。殊不知,事与愿违,学期下来自己的成绩却并不理想,没有达到自己想要的结果,这才真正认识到系主任毛教授多次劝告我们的话:大学的知识,从任课老师和几本基础的教科书上获得的是少之又少的,老师教的更多的是一种学习的方法,而大量知识的积累却需要你们去通过图书馆和互联网等信息资源而获得。同时,我也观察到很多同学平时没怎么认真学习,而临近期末考试阶段加以“突击”反而取得了好的分数,我在想这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呢?

对于图书馆,在上学期,我确实没有充分利用好自己的课余时间和图书馆的大量图书资源。平时,由于把很多时间用在电脑和玩耍上加之也没有合理安排自己的课余时间,很少去图书馆,造成知识面狭窄,看问题都很片面,不能养成良好的思考和学习习惯。这不能不说是大一上学期的巨大损失之一。在下学期,我就经常拿着崭新的借阅证和室友到图书馆借书看书、上自习。经过长期阅读,使我的知识面拓宽了,见识而不再仅局限于那几本基础的专业书上了;更使我在课上能够深切的理解老师讲的东西。

二:在工作上

刚入校军训结束时我还参加了学校的学生组织,并一直坚持到现在。大学的生活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她所包含的内容绝不仅仅只有学习。在学习的同时,我充满热情地加入了鑫政会务公司。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我学会了如何与别人友好相处、合作共事。同时,也结识了不少朋友,希望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能够有所帮助。在工作中,我锻炼了自己的实践能力,并虚心向有经验的学长学姐请教工作上的问题,学习他们的知识和经验。当然在大一期间,我的工作表现并不是很理想。但是,接下来,我一定认真总结经验教训,使以后的工作不断完善。

三:在生活上

大学室友关系的总结范文6

活动开始,主持人xx、xx便提出了今日团日活动的主题,那就是“增强团员意识”教育。本次活动内容充实,形式多样,主题鲜明,主持人采用多媒体放映、现场提问、观众互动、视频播放等方式,让大家通过主持人的讲解,对此次教育活动有了更深的体会。这次团日活动一共分为四个大点:一、什么是团员意识;二、为什么要增强团员意识;三、怎样增强团员意识;以及第四大点,大学生应该怎么去做。其中第一大点主持人从团员意识教育包括的内容和新时期的团员意识包括的内容两方面讲起,而第二点,则是从青少年加入中国共青团的意义;关于青少年加入中国共青团的作用;以及开展增强团员意识主题教育活动的重要性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在第三点上,主持人分别给我们介绍了几个有效的措施,比如和班上同学还有室友搞好关系,营造一种和谐的氛围之类的。至于第四点,我们大学生应该怎么做去增强我们的团员意识呢,主持人和同学们进行了讨论,分别从学习上、思想上、生活上总结了这一点。

这次的团日活动,让我们知道了,新时期的团员意识包括以下三个内容:一、政治意识。政治意识是共青团员对党的性质、历史使命、以及党的纲领和任务的自觉性认识。二、组织意识。组织意识是共青团员独特的政治身份和社会作用在观念上的反映。三、模范意识。共青团员是青年中的先进分子,要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加入中国共青团的青年,青年的利益得到共青团的维护,同时也保护和促进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团结友爱,促进了祖国的统一大业的完成,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的青年组织的交往和友好关系。

在此次团日活动中,大家都很积极地参与主持人发起的话题讨论,优秀团员代表的发言引起了大家的共鸣,大家对团组织表现出了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时也树立了“我是团员我光荣”的思想观念。通过此次的学习和教育,大家明确了共青团的性质、先阶段的任务、团员的义务和权利、团的组织制度等等,增强了我们两个班级全体团员的凝聚力,同时也更好地锻炼了参与负责此次活动的同学们。这次的活动开展得还算顺利,大家也有积极的参与意识,不过,在这次活动过程中,有出现少量同学短时间交头接耳的现象,希望下次活动能够改进这个问题,争取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