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民间音乐文化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民间音乐文化论文范文1
中图分类号:J64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1-0085-01
一、对赫哲族人民的基本概括
(一)赫哲族人民的生活习惯。作为我国北方地区唯一依靠渔猎为生的民族,赫哲族世世代代飘泊流离,没有固定的住所。遇雨张革为屋,被称之为“撮罗子”,冬天挖地窖御寒。因其以渔猎为主,所以赫哲人创作了许多歌颂这种渔猎生活的歌曲,如《乌苏里船歌》《我们家乡多美好》等。
(二)赫哲人的节日习俗。逢年过节,赫哲人每家每户都会大摆鱼宴,用自己捕捞的各种鱼类制作出不同的美味佳肴,其中,用鲜红透明的大马哈鱼籽烹饪的菜肴最为鲜美。另外,春节还必须吃饺子和菜拌生鱼,每餐不能吃剩菜剩饭,要把剩饭存起来,待到过完年后再吃。在男女青年的订婚仪式上,也要对双方的亲人以及长辈进行宴请。在迎亲的时候,男方家的老人要向女方家的老人敬三杯酒。婚宴上,新娘则需要面朝墙“坐福”,一直到所有亲人都离开,才可以与新郎一起共吃猪头猪尾,寓意夫领妇随,团结和睦。最后夫妻俩共吃面条,表示白头偕老。
二、赫哲族民间音乐的分类
(一)伊玛堪。这是赫哲族人民最喜欢的演唱形式之一,演唱的内容大多以英雄主义的传说为主,同时也有惩恶扬善的社会题材。演唱采用一人说唱的形式,没有任何伴奏,曲调自由,没有固定的节拍,但是在音乐故事当中,每个不同人物都会有其各自的唱腔特点。演唱时多以衬词“啊郎”开头,含有“且说”之意。开始多在高音区进行,旋律性较强,随后转为吟咏式的演唱,结尾时歌唱性又加强。
(二)嫁令阔。这是赫哲族民间歌曲的一个总称,分叙事歌曲、情歌以及生活歌曲等,其中主要以情歌居多。在赫哲族民歌当中,最为独特的是男女分腔,二者互不混唱。演唱方式大多为独唱,有时候也会采用对唱,而曲式大多是单乐段的结构,其节拍以及节奏都非常规整,大多采用五声音阶,宫、徵、羽调式,曲调婉转流畅。
(三)舞蹈音乐。赫哲族民间广为流传的舞蹈是《天鹅舞曲》,其乐曲结构严谨,旋律委婉起伏,充分体现出天鹅在飞翔时自上而下的悠然身姿。
三、赫哲族民间音乐的文化内涵
(一)不畏困难的坚强勇气。赫哲猎歌充分表现出赫哲人上山捕猎的场景,最大程度体现了他们的喜悦及自豪感。在山野当中,恶劣的生活环境从来没有对赫哲人造成任何的伤害,也从来没有让他们对生活失去信心,而是不断激励他们与大自然进行拼搏,为美好生活而奋斗。赫哲猎人具有娴熟的捕猎技艺,风霜雨雪练就了他们骁勇的体魄与果敢的胆识。
(二)对劳动人民无限的热爱之情。在这些音乐当中,有大量是对赫哲人民捕鱼狩猎的生活劳动进行赞美和歌颂的歌曲。例如《渔歌》当中的一段:“鱼儿起伏的地方我已经去过了,鱼咬汛的地方我也去过,鱼顶水的地方我更去过,三个地方的鱼我都得过,合日,合日,那尼,各热也。金翅金鳞的鲤鱼我叉过,鳌花花鲫花鱼我捕过,千斤重的大鳇鱼我擒过,哲罗和岛子鲟鱼我钓过。合日,合日,那尼,各热也。”赫哲渔人勇敢而勤劳,对于打渔事业热爱且自豪,打渔本领高超,但却并不为此炫耀。淳朴憨实,乐观旷达。
(三)对爱情故事的诉说。对于赫哲人而言,具有豪放的性格以及浓郁的情感,是最为多情善感的民族之一,从其音乐的表现及内容上可以充分反映这个民族的特点。依托于大自然、漂泊不定的渔猎生活,也促使他们逐步形成浪漫而又粗狂的性格特点。在其民歌当中,情歌的题材占据很大篇幅,赫哲人对情歌的表现非常大胆和直接,从中也充分体现出北方人的豪放之情,形象地反映了赫哲青年男女恋爱时的真实心理。
参考文献:
[1]李佳.赫哲族民歌的艺术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4.
[2]杨承雪.当前赫哲族精神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3.
[3]李艳双.文化的延续―街津口吴氏家族对赫哲族音乐的代际传承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2.
[4]周吉娜.赫哲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0.
[5]李丽梅.民俗旅游与文化变迁[D].中央音乐学院,2008.
[6]徐熳.“伊玛堪”说唱音乐探析[D].中央民族大学,2007.
民间音乐文化论文范文2
杜蒙(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蒙古族地区仪式音乐文化研究主要从婚礼仪式、葬礼仪式娱乐活动、祭祀活动、宗教仪式活动等几个方面有较为细致的论述,其中在婚礼仪式音乐方面有较为细致的描述。陈玉芝2008年《杜尔伯特地区文化研究》中描述,杜尔伯特生诞礼仪、成年礼仪、婚嫁礼仪、丧葬礼仪盒日常礼仪的写作中对音乐文化有所研究,比如,在婚嫁礼仪过程当中的歌曲《求婚之歌》、《天上的风》和《祝酒歌》等。波少布2007年《黑龙江蒙古族文化》中也对以上几个礼仪有所描写,其中不仅对杜尔伯特县蒙古族地区进行了描写,对黑龙江省蒙古族整体均有阐述。洪英华主编2001年《黑龙江蒙古部落史》中对杜尔伯特蒙古族的仪式文化也有描写。
二、蒙古族民歌文化
金童2014年在论文《简述杜尔伯特蒙古族民歌<诺恩吉雅>的地方特点》中将杜尔伯特的《诺恩吉雅》和内蒙民歌《诺恩吉雅》进行比对,阐述了杜尔伯特《诺恩吉雅》内容的丰富性。邵萱2008年硕士毕业论文《杜尔伯特蒙古族民间音乐调查研究》当中对杜尔伯特的民间歌曲有一定的研究,其将民歌的题材分为反映历史人物民族由来、男女爱情、思念亲人、民俗风俗习惯、作战尽忠、革命事业、七个方面。徐国清等在2001年所著《吉林蒙古族民歌极其研究》当中对杜蒙的民歌也有所描述,他将杜蒙民歌统称为——嫩科尔沁民歌。
三、蒙古族曲艺
蒙古族曲艺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乌力格尔合勒讷”,是一种自清朝就已经出现在本地区的蒙古语说书形式,也有人称为“蒙古书”;另一种是“好来宝”,杜蒙蒙古族地区的好来宝的形式和汉族的“莲花落”、“数来宝”有些类似,多采用问答形式,说中带唱,歌词对称。2015年金童在《杜尔伯特蒙古族说唱艺术——好来宝》中对传统曲艺“好来宝”作了较为详细的阐释,介绍了杜蒙“好来宝”的来源、表现内容和表现形式。陈玉芝在2010年《杜尔伯特蒙古地区文化研究》一书中针对说唱文艺进行了专门的描写,将蒙古族说唱音乐分成七类,分别是“胡仁乌力格尔”、“亚不干乌力格尔”、“好来宝”、“绍格耶日阿”、“怯热”、“玉热勒•马格塔勒”和“蒙古珠吉格”。
四、蒙古族器乐
杜蒙蒙古族乐器分为两类,一类是寺庙乐器;一类是民间乐器。寺庙乐器有羊角号(其木根布热)、大钹(羌)、中号(伊和布热)、唢呐(毕西固日)、羊皮鼓(衡日格)、海螺号(苳);民间乐器有四胡、马头琴等。赵月梅在2010年《黑龙江省杜尔伯特地区的“蒙古四胡”艺术》中专门提到了蒙古族四胡艺术的现状和传承。陈玉芝在2010年《杜尔伯特蒙古地区文化研究》一书当中将乐器的种类和名称解释得较为具体,其中对“火不思”等乐器的历史和现状以及乐器的改进情况、材质、音色特点等方面都有较为贴切的描写。
五、蒙古族音乐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交融情况
自1685年以来,杜蒙地区一直延续着各民族人口迁入迁出的情况。2015年笔者《杜尔伯特蒙古族民歌与汉族文化的融合》中指出,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蒙古族民歌与汉族文化在歌词内容、旋法、创作内容和特性方面的融合均有较为概括的论述。笔者查阅过1965年影印本资料,仍能够发现当时蒙古族音乐文化和社会主流文化中的相互融合,其中主要体现在歌词和演出形式内容反映当时主流社会思想方面。
六、结论
民间音乐文化论文范文3
一、研究意义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新的音乐教学应是师生共同体验、创造、表现和享受美的过程。”而将校园音乐剧融入地方优秀民间故事,因地制宜地结合新教材进行创作、改编,并把演出、评价的全过程引入音乐课堂教学,是学校音乐课堂教学改革具有创新意义的实践研究。因此,探索利用儿童音乐剧推广传承地方优秀民间故事的方法,结合我校特点提出了本课题的研究。
小学儿童音乐剧是海纳百川、不拘一格的音乐综合实践形式。题材从古至今、由真到幻。在教学上遵从“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培养兴趣爱好;重视音乐实践,增强创造意识”的理念来开展。引导学生搜集地方优秀民间故事,通过学生主动学习、探究、创编、排练、展示音乐剧,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在实践中发展学生的表演才能和创造才能,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鉴赏能力和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感。
二、研究内容
(一)研究目标
1、调查了解我校学生对音乐剧和地方优秀民间故事了解的现状。
2、探索利用儿童音乐剧推广传承地方优秀民间故事的方法。
(二)研究内容
1、我校学生对儿童音乐剧和地方优秀民间故事了解现状的调查研究。
(1)针对学生对音乐剧了解与喜爱程度进行课堂观察 。
(2)采用问卷、访谈等形式调查、收集数据 。
(3)分析小学低高段学生对音乐剧和地方优秀民间故事了解和喜爱程度所造成的的问题和原因。
2、利用儿童音乐剧推广传承地方优秀民间故事策略的研究。
(1)教师转变观念,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表演能力的培养。
(2)关注学生自信心的培养,保护和激发学生创编和表演音乐剧的欲望。
(3)针对小学不同学段,有侧重的培养学生创编和表演音乐剧的能力。
(4)针对音乐不同课型,有方法的引导学生参与音乐剧的创编和表演。
(5)训练方法辅助,提升学生创编和表演音乐剧的能力。
三、研究思路
首先,以本校各年级音乐教学实践为研究对象,以行动研究为主,即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边探索,边检验,边完善,把研究和实践紧密的结合起来,边归纳,边总结,将课堂教学与研究工作相结合。在“预设计划实施计划回顾反思调整计划再实施再反思进一步调整……”的过程中,逐步探究出利用儿童音乐剧推广传承地方优秀民间故事的有效策略;最后,把课题研究成果在校内甚至更大范围内进行推广,以实现成果共享,使更多的学生从中受益。
四、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查阅国内有关小学音乐剧培养方面的论文、著作等,进一步寻找本课题实施的理论依据以及可资借鉴的优秀经验。通过文献研究启迪我们的思想,开阔研究思路。
2、调查研究法:通过调查问卷、课堂观察、访谈等形式,了解小学阶段学生在音乐课堂上的音乐剧了解成都,以及他们喜欢音乐剧的情况,分析原因,对症下药。
3、行动研究法:在案例设计中侧重体现学生参与度,以课堂为主阵地,实践研究,观察其有效性和高效性,做好反思和记录。
4、经验总结法:通过课堂的实践,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反思,总结,探求适合我校学生的音乐剧教授方法,真正将地方文化融入到音乐课堂中。
五、研究步骤
研究时间:2018年1月——2020年1月
准备阶段(2018.1——2018.6)
这一阶段完成课题研究主题酝酿,资料积累,文献研究。通过召开课例组成员会议,确定主题,选择课题,制订研究方案,学习相关理论,挖掘优秀民间故事,为研究的开展做好充分准备。
实施研究阶段(2018.6——2019.6)
1、专家论证后,修改课题研究方案,根据研究目标和内容确定各年级具体研究内容。
2、根据课题方案进行课题组成员分工,确定各年级研究人员,撰写研究方案并开展研究。
3、根据研究需要,定期请顾问来课题组指导,保证课题研究的正确方向。
4、每学期开展一次规模较大的课堂教学研讨会,一方面请课题组教师上课,其他教师或专家听课、评课,进行互动指导。另一方面,开展教学案例、论文、反思随笔的交流与评比。
5、建立课题组月交流制度,以教研组为单位,开展及时有效的交流。探讨研究过程中的困惑,解决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分享研究过程中取得的点滴经验、成果。群策群力,不断优化数学语言能力培养教学结构。
6、定期开展课题研究工作自查,及时整理、积累课题研究材料,作好档案工作。
总结阶段(2019.6——2020.1)
1、在研究与实践的基础上,对各种材料进行整理分析,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入手,撰写课题研究报告。
2、课题组教师积极撰写论文、案例、随笔,编撰课题研究成果集。
3、组织音乐剧校社团的同学们排练和演出,录制优秀儿童音乐剧光盘。
民间音乐文化论文范文4
关键词:二十一世纪以来 漫瀚调 研究综述
漫瀚调发源于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地区,是当地极具代表性的一种山歌。自产生一百多年来,它在晋陕蒙大地上广为流传。作为蒙汉文化交融的结晶,其又可被称为“蒙汉调”、“蛮汉调”,2008年漫瀚调被正式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21世纪以前,对漫瀚调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其曲词的收集整理和简单的理论探索两个方面。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要数王世一、柳谦、张皇合编的《漫瀚调》、荣竹林的《蒙汉调管窥》和赵星的《蛮汉调研究》这三本书,三本书都大致从漫瀚调的历史渊源、音乐、歌词方面对其进行了初步的理论探索,并在附录中尽可能多地收录了漫瀚调的唱词和曲调,这些工作为后期对漫瀚调的深入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1世纪以来,随着漫瀚调传唱领域的不断扩大和对漫瀚调理论探索的不断深入,漫瀚调的收集整理和研究工作步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对它的研究呈现出多角度、多层次、多领域的特点。在出版的专著方面,2006年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杜荣芳的《漫瀚调艺术研究》,此书把漫瀚调置于晋、陕、蒙三省的民歌艺术之下进行研究,勾勒出了近百年来漫瀚调的发展轮廓,并对漫瀚调的音乐、歌词、传承人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总结。不仅如此,书后还收录了漫瀚调曲目180多首,歌词127首,这是近年来研究漫瀚调比较全面的一部著作。2010年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由李克仁主编的《走西口与漫瀚调》一书,此书把漫瀚调的产生置于走西口这一历史上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活动背景中,深化了漫瀚调的历史内涵。2014年,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由冯卓慧、陈丹曦、王文章合著的《漫瀚调》一书,全书从多个角度,比较全面地介绍了漫瀚调,是最新的比较完整的一部漫瀚调研究著作。
与此同时,各大期刊关于漫瀚调的研究论文也显著增多,许多专家学者、民间艺人从不同角度出发,对漫瀚调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究。笔者在整理21世纪以来相关的研究文章中发现,其研究成果集中体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一.立足音乐角度的研究
漫瀚调作为一种兼具民族与地域色彩的独特音乐形式,吸引着众多专家学者对其音乐的各个方面做出探究。纵观21世纪以来对漫瀚调音乐方面的研究,已经逐步从宏观转向微观,并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关于漫瀚调音乐艺术的研究,主要研究学者有裴雅勤(2005)、吉慧娟(2012)、曹晔(2011)、李世相(2004)、田月明(2004)等。裴雅勤的《论蒙汉调的风格特征》重点分析了漫瀚调的音乐环境和音乐艺术特点。吉慧娟的《内蒙古地区漫瀚调的音乐形态研究》则从调式、旋法、曲式、伴奏这些更加细致的角度分析了漫瀚调的音乐形态,曹晔的《鄂尔多斯准格尔旗漫瀚调研究》也大体从这四个方面着手,但它们各有千秋,互为补充。李世相《漫瀚调旋法个性管窥》则仅选取了音乐中旋法这一角度,深入地对漫瀚调特殊的旋法风格进行了探究。
关于漫瀚调演唱特点的研究,主要研究学者有郭亚丽(2012)、张丽娟(2012)、杭红梅(2007)、裴雅勤(2005)、李先叶(2010)、董芳(2011)、石开(2013)等。郭亚丽《内蒙古漫瀚调的演唱艺术特色研究》主要从语音特色和唱腔特色阐述了漫瀚调的民歌性。张丽娟《奇附林漫瀚调演唱艺术研究》选取了漫瀚调艺术家代表奇附林,从个别到整体,以小见大,展现了漫瀚调演唱的独特魅力。杭红梅《浅谈鄂尔多斯地区蒙汉调的腔调特点》主要从行腔特点、润腔特色这两个角度对漫瀚调的演唱特点进行了细致的分析。裴雅勤的《论蒙汉调的体裁特征》和王新惠的《浅议鄂尔多斯民歌蒙汉调》这两篇文章都着重从坐落场合这个别致的角度展现了漫瀚调自由灵活的演唱形式。
关于漫瀚调与其它艺术形式的比较研究,马(2004)、曹晔(2010)、王丽文(2013)、苗幼卿(2001)等学者在这一角度发表了自己的见解。马在《戏曲因素在漫瀚调演唱中的遗风之浅见》一文中,谈到了戏曲与漫瀚调的演唱形式、演唱方法、伴奏乐队组合、现存曲目演唱应用方法这四个方面的联系。在曹晔的《准格尔旗漫瀚调与准格尔旗蒙古族原生态民歌之比较》一文中,作者认为漫瀚调大多是从准格尔旗原生态民歌这个母体演变过来的。后来,在他的论文《鄂尔多斯准格尔旗漫瀚调研究》中,他继续深入探讨了漫瀚调与二人台、信天游、山西河曲山曲这些歌种的区别。王丽文在《内蒙古准格尔旗漫瀚调探究》一文中也涉及到了漫瀚调与二人台的异同。苗幼卿在《蒙汉音乐文化形式交融的艺术花朵――准格尔旗漫瀚调浅析》一文中提到了漫瀚调与爬山调的异同。他们都在对漫瀚调与其他音乐形式的比较中深入挖掘出了漫瀚调艺术形式的独特性。
二.对漫瀚调唱词的研究
作为一种独特的民间艺术形式,漫瀚调的唱词凝聚着蒙汉两族人民的伟大智慧。其唱词创作形式新颖、内容丰富多样、艺术形式独具匠心、艺术手法兼具传统与现代特征,具有重要的文学、美学价值,所以对漫翰调唱词的研究历来为广大专家学者所青睐,对它深层次的研究工作也取得了不错的成就。
在唱词的题材与内容上,有《黄土天籁――永远的漫瀚调》、《漫瀚调的歌词、表现形式及声腔特点》等文章。这些文章把漫瀚调的题材内容大体归纳为歌唱爱情、表现时政、反映生活这几类,展现出了漫瀚调质朴的文学格调,也为漫瀚调唱词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了基础。
在唱词的艺术特色上,学者们集中研究了漫瀚调的艺术形式和艺术手法。这方面的研究论文有《漫瀚调的歌词》、《鄂尔多期高原上的民间小曲――浅析漫瀚调的艺术特色》、《漫瀚调语言及其演唱特点探微》、《论内蒙古西部地方歌种漫瀚调的歌词和演唱特性》、《漫瀚调的歌词、表现形式及声腔特点》等。这些文章大致对漫瀚调唱词的上下句基本结构,七字句骨干句型,押韵脚,赋、比、兴艺术手法以及独特的蒙汉两族语言掺和的“风搅雪”形式几个方面作了阐述。这一角度的分析充分展现了漫瀚调唱词修辞上的文学美和韵律上的音乐美,体现了漫瀚调唱词作为民间文学形式对我国古代诗歌一脉相承的传统。
三.立足漫瀚调文化交融性研究
漫瀚调是蒙汉文化交融的结晶,它以其特殊的文化内涵吸引着学者们的眼球。在漫瀚调的交融性方面,他们主要探讨了漫瀚调交融性产生的原因和交融后带来的影响。
关于漫瀚调文化交融性成因的研究,主要研究学者有王进(2012)、冯光钰(2002)、张好音(2004)、李彦娜(2008)等。王进《浅议漫翰调的交融性》和冯光钰《漫瀚调:蒙、汉音乐文融、磨合的结晶――从准格尔旗荣获“中国漫瀚调之乡”命名谈起》这两篇文章都从历史源流方面探究了漫瀚调交融性的原因。张好音《漫瀚调音乐中的晋陕民歌因素》一文主要探讨了漫瀚调产生的地域对其音乐特点的塑造。在李彦娜《论漫瀚调艺人传承的文化交融性》这篇文章里,作者则着重谈到了民间艺人在漫瀚调文化的不断交融中所做出的贡献。
关于文化交融性对漫瀚调的影响研究,主要研究学者有李建军(2006)、乔步英(2007)、王进(2012)等。李建军《论漫瀚调文化交融性》、王进《浅析漫瀚调之交融性》和乔步英的《从漫瀚调看鄂尔多斯文化与社会的和谐》这三篇文章都谈到了漫瀚调交融性对音乐、歌词、演唱方面的影响,李建军着重谈到了交融性对民俗活动、民间艺人方面的影响,而乔步英创新性的提到了交融性能够对社会和谐起到促进作用。
四.漫瀚调传承与发展的研究
当代社会日新月异,随着时代的发展,作为传统艺术形式的漫瀚调机遇与挑战并存。官方与民间的共同关注也使漫瀚调的传承与保护工作有了良好的进展。大批的专家学者投入到对漫瀚调传承与发展的研究工作中,在对漫瀚调的传承现状进行思考的基础上,他们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发展建议。代表性的论文有《漫瀚调音乐之浅见》、《关于保护、传承漫瀚调的思考》、《浅谈漫瀚调的保护与传承》、《漫瀚调保护与传承之我见》、《漫瀚调音乐的传承与创新》、《漫瀚调的当代转型与区域化共享》等。这些在新时代背景下对漫瀚调存在问题的思考和切实措施的提出为漫瀚调的进一步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其他一些学者重点研究了漫瀚调的流变与传承。赵燕的《对蒙古族民间艺术漫瀚调的思考》和《传统与现代――漫瀚调漫议》两篇文章都对传统漫瀚调和现代漫瀚调进行了对比,分析了漫瀚调正不断丧失传统特色、传承现状不容乐观的趋势。付陪的《内蒙古准格尔旗漫瀚调传承变异研究》分析了漫瀚调的传承主体、传承方式、流变因素,对漫瀚调的传承环境的变化做了具体的阐述。刘晓静《浅析漫瀚调的流变与传承之路》同样在这一角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学者崔荣在《口述史与漫瀚调》一文中援引口述史的研究方法到漫瀚调的研究中,这一创新性研究方法的探寻,将为漫瀚调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对漫瀚调的传承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还有一些专家学者对漫瀚调的源起、音乐、唱词、传承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综合性的分析,比较概述的有吕军的《内蒙古西部区山曲(漫瀚调)浅析》、景通玉的《漫瀚调浅析》、盛丽的《韵味悠长的漫瀚调》、孙丽娟《声乐美学视域中的漫瀚调歌唱艺术》等期刊文章,这些文章都对漫瀚调基本特点进行了一些探讨。除此之外,也有一些综合性的专业论文。宋薇的《蒙汉调的文化内涵与演唱风格》在调查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对漫瀚调的源流、演唱方法、继承与展望进行了深入的分析;陈曦的《民俗学视野下的漫瀚调研究》立足于漫瀚调民间文化的特征,从民俗学这一具体的角度探讨了漫瀚调的民俗环境、民俗特性和民俗功能,充分挖掘了漫瀚调在民俗学上的价值。
总体说来,21世纪以前准格尔旗地区对漫瀚调词曲文本、自然历史背景材料进行了重要的收集与记录,为漫瀚调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1世纪以来,对漫瀚调概说性和专题性的研究成果大量涌现。对漫瀚调音乐学上的研究全面系统,充分地展现了漫瀚调的音乐艺术魅力和艺术价值;对其唱词上的研究也有了新的突破,从不同角度的解读体现了漫瀚调作为民间艺术与我国古代传统艺术一脉相承的手法,展现了漫瀚调的文学意义;对漫瀚调文化交融性的研究更是具有了巨大的民族学上的意义,作为蒙汉文化交融的产物,漫瀚调深刻的民族文化内涵是学者们挖掘的重点;另外,值得欣喜的是,对漫瀚调传承与保护的多样化研究为漫瀚调的发展提供了大量建设性的意见,为漫瀚调在新媒体时代下的进一步传播做出了努力。
但是由于其即兴编词的特点,对漫瀚调词曲的收集整理工作尚有待完善;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学者们对漫瀚调的研究也陷入了瓶颈,亟需开创新的研究角度。漫瀚调的整理与研究工作还需继续,我们认为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亟待加强:一是加强对漫瀚调的搜集与整理,重视对漫瀚调材料的补充和更新,加强对新兴创作唱词的搜集;二是对漫瀚调的语言载体进行深入细致地研究;三是深入挖掘漫瀚调的蒙汉民族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1]王世一,柳谦,张皇.漫瀚调.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年3月
[2]赵星.蛮汉调研究.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2年
[3]杜荣芳.漫瀚调艺术研究.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年5月
[4]李克仁.走西口与漫瀚调.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10年
[5]冯卓慧、陈丹曦、王文章.漫瀚调.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年1月
[6]裴雅勤.论蒙汉调的风格特征.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6年
[7]吉慧娟.内蒙古地区漫瀚调的音乐形态研究.内蒙古师范大学.2012年
[8]曹晔.鄂尔多斯准格尔旗漫瀚调研究.内蒙古大学.2011年
[9]李世相.漫瀚调旋法个性管窥.内蒙古艺术.2004年
[10]田月明.漫瀚调音乐之浅见.内蒙古艺术.2004年
[11]郭亚丽.内蒙古漫瀚调民歌的演唱艺术特色研究.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5月
[12]张丽娟.奇附林漫瀚调演唱艺术研究.内蒙古大学.2012年5月
[13]杭红梅.浅谈鄂尔多斯地区蒙汉调的腔调特点.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07年
[14]李先叶.漫瀚调语言及其演唱特点探微.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10年
[15]马.戏曲因素在漫瀚调演唱中的遗风之浅见.戏曲艺术.2004年5月
[16]曹晔.鄂尔多斯准格尔旗漫瀚调研究.内蒙古大学》2011年4月
[17]董芳.论内蒙古西部地方歌种漫瀚调的歌词和演唱特性.北方音乐.2011年5月
[18]石开.漫瀚调的歌词、表现形式及声腔特点.鄂尔多斯文化.2013年
[19]李彦娜,论漫瀚调艺人传承的文化交融性.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8年
[20]张好音.漫瀚调音乐中的晋陕民歌因素.内蒙古艺术.2004年6月
[21]李建军.论漫瀚调文化交融性.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4月
[22]张发.关于保护、传承漫瀚调的思考.鄂尔多斯文化.2008年10月
[23]张发.漫瀚调保护与传承之我见.鄂尔多斯文化.2013年12月
[24]乔布英.漫瀚调的传承和发展之我见.鄂尔多斯文化.2008年10月
[25]赵燕.对蒙古族民间艺术漫瀚调的思考.文学界(理论版).2010年3月
[26]赵燕.传统与现代――漫瀚调漫议.北方音乐.2010年
[27]付陪.内蒙古准格尔旗漫瀚调传承变异研究.西北民族大学.2011年4月
[28]崔荣.口述史与漫瀚调研究.中国内蒙古第三届草原文化研讨会论文集.2006年8月
[29]陈曦.民俗学视野下的漫瀚调研究.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4月
民间音乐文化论文范文5
艺术专业文献是艺术类院校图书情报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院校图书馆工作面向专业学科领域的补充和延伸。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近几年的高等艺术学院扩招,使得一些有地方特色的艺术院校被忽视。在网络和现代信息技术的日渐普及和广泛应用以及在院校图书情报机构改革与重组的冲击下,一些地方艺术院校图书馆传统的专业文献建设的弊端日益显现出来,概括起来有如下几点:
1. 文献类型单一
多年来由于不够重视,投入经费的限制,大部分地方艺术院校的藏书以纸质印刷型图书文献为主,而在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科学进步的时代。艺术专业文献,只有纸质印刷型载体是远远不够的。像音乐、舞蹈、戏剧等,都是需要大量的图、文、音、像声情并茂的全面多媒体数字文献来满足读者的需要。
2.忽视了地方文献的收集
大部分艺术院校都认为,地方文献工作是一项学术性很强的工作,普通院校图书馆主要承担文化普及工作,没有地方文献建设任务,也缺乏人力、物力。有的就认为收集地方文献工作就是收集家族谱等艰深晦涩的专题研究工作。
大部分的地方艺术院校,都有着当地民间特色的专业。如:各种传统戏剧、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工艺等等。地方文献的收集不但可以让本校的读者在专业上得到借鉴和提高,更使学生了解和热爱本乡本土传统艺术文化。
二、加强艺术院校图书馆专业信息资源建设的对策
图书馆的专业信息资源是个性化服务的基础。地方艺术院校在加强专业信息资源建设方面,要以教学、科研服务为中心,针对专业设置,结合馆藏实际积极采集、收藏各类型的艺术文献资料和信息源,逐渐形成自己的体系,构建本馆特色。
1、专业文献的采集:
根据艺术院校学科专业设置的具体情况采集,不断完善馆藏资源体系。专业文献的采集是一项科学性、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具有一定的不可弥补性。在采 集时应尽快将更新的专业文献在最早时收齐,保持其系统性,确保文献的参考价值。
2、提高专业性
专业文献收集范围与图书馆其他综合类文献库相比,专业文献采集范围除了必备的专业书刊文献,另外把主要精力放在非正式出版物和数字文献上。根据艺术专业发展动向,重点收集本校艺术专业成果和相关国内外艺术专业成果的文献;根据教学、教研需要,采集一些内部文献,如:教学参考、教学大纲、教学计划、专业讲义、声器乐曲谱、音乐总谱、原创艺术作品、表演类专业演出、设计类作品集、艺术介绍等;收藏学生论文和教职工的科研成果,如:学生的各种毕业设计或论文、演出汇报、摄影摄像作品及各种创作,尤其是优秀的作品;本校教职工的科研成果(包括专著、教材、论文、音像出版物、艺术编排创作作品等);收集其他院校内部出版赠送的刊物,如:学术动态、论文集等,这些非正式出版的文献一般都有一定的质量,很有参考价值。
3、增加现代化科学管理建设,加强图书馆人文建设
科技现代化信息时代讲究效益。应该加强校图书馆的现代化建设,配备与之相适应的设备和服务。如:帮助老师或学生复印、打印所需的文献;扫描所需的照片、图纸等文献;数字化原创文献信息;上传或下载多媒体信息等等服务。
4、专业文献建设方向
地方艺术院校的文献信息具有艺术专业性和针对性,与当地文化息息相关,在建设具有地方文献特色的数据库方面,有其他图书馆所没有的优势。在收集各种地方文献资源的普查、征集、保护、利用的同时,应该有计划有重点地采集具有本校专业特点地方特色文献入藏,并保证文献的品种和数量,使有限的经费发挥最大效益。现在艺术文化的形式多样化。年轻一代就爱看电影听流行音乐、上网,对地方民间艺术了解甚少。在此背景下,社会上的人对一些从事传统艺术工作者就存在着误解,认为这是“没钱途”,没出息的行业。如: 传统戏曲的表演工作者。导致了大量传统民间艺术生存空间开始呈现日渐萎缩之势。
民间音乐文化论文范文6
浅谈音乐在大学生素质中的实用性 文 章 来 自 3 e d u 教育 网
一、民间音乐在提升大学生音乐素养中的途径
民间音乐作为我国独具特色的音乐,是传统中国元素与民间艺术的融合,根据我国目前在大学生音乐素养提升过程中所存在的瓶颈,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1.用音乐体验情感音乐作为一门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需要学生自身融入其中,去品味作者要表达的情感与深邃的思想。将民间音乐引入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理解多元文化的有效手段,这需要教师正确的引导。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引导学生逐步去走进民间音乐的创作思想,通过循循善诱的方式去鼓励学生进行无边无际的想象,去摸索作曲家想要表达的情感以及其在作品中的流露。
2.营造融洽学习探究氛围营造融洽的课堂氛围,学生才能探索创新和自主质疑。教师只有充分给予学生自主思考的自由,才可能真正让学生发挥天马行空的想象,用自身的乐理知识以及亲身实践,去体会不同音乐本身的美,而非传统的根据教师自身的理解去限制学生自我意识与探究精神。在传授本地区民歌过程中,可以结合当地的民间生活,将歌曲与情景剧、表演相结合,利用唱演合一的方式展现民间音乐的魅力。如在教学生演唱与欣赏本地区《畲家谣》、《请到绿谷畲家来》等独具特色的畲族歌曲时,可将乐理知识以及创作方式共同融入其中,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接受这些新奇而又独具地方特色的民间音乐。使二者有机结合,不仅丰富了民间艺术的多样性,也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可谓一举多得。
二、民间音乐在提升大学生音乐素养中的意义
1.能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态度的体验,人们常常用音乐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在音乐教学中应启发学生用感情演唱、演奏,并投入丰富的情感活动。教师可让学生在课前进行有目的的预习,课堂中参与欣赏、演唱、表演,结合《丽水畲族歌曲选》《丽水地方音乐创作歌曲选编》《浙西南民间音乐视唱教材》等地方特色教材,把地方音乐巧妙地融入课堂的教学当中,让课堂教学内容更加丰富生动,使地方高校的音乐体系更加充实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