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下册教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一年级下册教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一年级下册教案

一年级下册教案范文1

教材分析

雨是生活中最常见的自然现象,下雨时,我们不难看到孩子们在雨中奔跑,嬉戏的情景,在孩子们看来,下雨是一件有趣而令人激动的事情。

下雨啦》一课的教学时间正值夏季,雨水多,能给孩子们带来创作的灵感和体验,教材和课件中准备了许多图片,要引导孩子们悉心观察,丰富联想,引发回忆。

这是一节绘画课,孩子们的创作内容大致会偏重于两类:一是表现雨:用长短,疏密、走向不同的线、点表现出雨的大小,画出自己对雨的感受;二是表现雨中的情景,主要是表现人、动植物等在雨中的活动,有的可能是真实的回忆,也有的可能是建立在真实基础上的想象,

本课题创作时,因涉及到某种场景或情节,画面内容会更丰富,教师要指导学生下笔前有意识地区分画面表达的主次,安排画面。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选择长短、疏密、走向不同的线条、适当的色彩表达出对雨的感受。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雨中的情境图片,回忆下雨时的感受,表现出下雨时的情景,体验各种角色在雨中不同的心情。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体验用绘画形式表达出自己感受的乐趣。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和对人的关怀。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观察,体验对下雨的感受。

教学难点:把下雨时的情景画下来,表达出自己的感受。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颜料,油画棒,排笔

水彩笔

绘画纸

教师绘画作品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

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上课前同学们先猜一个谜语,看哪个同学先猜出来,用多媒体出示谜面,

千条线,万条线。

数不清,剪不断。

落到田里秧苗绿,

落到水里看不见。(谜底:雨)幻灯片1、2

2、

引出课题:《下雨啦》幻灯片3

3、

下面老师要给同学们变一个小魔术,同学们想不想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使学生获得愉悦和积极的体验。(原理:教师事先在一张白纸上用白色的油画棒画出下雨的画面,展示给同学们看,是一张白纸,看不出纸上画有什么,然后,老师用蓝色的国画色或水粉在纸上刷颜色,一幅下雨的画面就显示出来了,同学们知道这节课要画什么了吗?(画下雨)当然,我们画下雨的画不是这么简单,我们还要画下雨时的情景、雨中的感受、雨中的故事。

二、

悉心观察,探究问题

1、说到下雨同学们肯定有很多的感受和故事,下面同学们回忆一下下雨时的情景。让学生回答。

老师搜集了一些下雨时的场景图片同学们一块看一看,说说你的感受。

看图片:幻灯片5—12。在看图片的过程中教师引领学生,感受图片展示的情景和传达的情感。

听描写下雨的歌曲《小雨沙沙》,唤起同学们对下雨的感受。

2、讨论:问题(出示幻灯片课件)幻灯片13,回答问题出示:幻灯片14,

看了以上的图片同学们讨论以下问题:

a\

下小雨、大雨、暴雨时有什么不同?

b\可以用怎样的线条来表现?(出示幻灯片15)

(小雨----稀疏的线、柔软的线

或稀疏的雨点儿,

大雨---粗重的线,密密的线。

雨的方向---随风而动的斜线)

c\

下雨时,你的心情是怎样的?(下小雨会很惬意,很高兴,可以打伞玩儿,下大雨也高兴麦苗可以喝饱水了,一切冲刷的都那么干净、新鲜,下暴雨就有些害怕和担心了。)

d\下雨时,如果看到别人没带雨具,你会怎么办?(会帮助他一块用雨具,适时进行助人为乐的教育)

e\小动物们会怎样?幻灯片15、16(如:鸟儿不怕风雨;小青蛙很聪明撑起了荷叶伞;蚯蚓从洞里爬出来;小蚂蚁搬家等)

三、展示作品,开启思路:(出示学生作品幻灯片17、18

,展示4幅教师绘画作品。

四、方法指导,素材练习:幻灯片19

画下雨的场景要画到哪些景物呢?(云、雨、伞、雨披、人、动物,植物,还可以画房屋、地上的水等)开拓学生的思路。

雨的画法:长线、短线,疏密,走向不同的线条画雨

云的画法:用波浪线画

伞的画法:教师在黑板上演示(如果学生会画,就不再演示)

雨披的画法:教师在黑板上演示(如果学生会画,就不再演示)

排水法:(说明课前小魔术的原理及绘画方法)

五、布置作业,创作体验:教师巡视指导:提问:出示幻灯片20、21

你准备画些什么?

画中表现的重点是什么?(雨中,小朋友打开的伞像盛开的花朵;下雨啦,妈妈来给自己送伞;下雨啦,青蛙打起了荷叶伞;雨中的蜻蜓。

六、作品展示,评价交流

.展示幻灯片22

七、拓展延伸,贴近生活

出示幻灯片23

设计一件新式的、功能齐全的雨衣、或一把漂亮的小雨伞。

教学反思:

本堂课前半部分通过看图片,回忆、听歌曲、欣赏学生作品、教师作品等活动充分引发学生的生活体验,唤起学生对下雨的感受,为后期创作打下了充分的基础,

第四个环节,方法指导,素材练习环节,教学设计中设计了几种画面素材的演示画法:本来打算先让学生在练习纸上画一画这些,如画雨、云、雨伞、雨披,树、小动物、人等,然后再创作,因为教学中学生都说会画,学生平时都画过这方面的内容,也不是难点,在学生创作的过程中,没有出现学生总是问这个怎么画,那个怎么画的问题,这是学生在平时的绘画实践中不断积累的结果,所以没在黑板上演示,这样便没有了板书,似乎是一个遗憾。不过,学生创作的作品内容是丰富的。有的同学画得快的,为了尝试排水法的画法,画了两幅画。

如何把握好画面的构图,把自己的想法更好的表现出来是教师着重引导的问题,这一点我做到了,我采用感性引导的方式,通过观察教材中学生示范作品的构图,和上一届一年级学生画这一课时出现的问题进行说明,并让学生想一想自己准备画什么,重点是什么,画多大,画在什么位置,然后再下笔。

一年级下册教案范文2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学会用“加一加”“减一减”的方法来识字。

2.会区分形近字,能用词语练习说话。

3.正确书写半包围结构的汉字。

4.背诵积累关于学习的名言,了解名言大意。

5.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读生字,正确书写,积累词语。

难点:能用词语说话,背诵并理解关于学习的名言。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做一个闯关游戏,还有一个小伙伴也与我们一起,看,这是谁?(出示孙悟空图片)就是我们的孙悟空,让我们一起与孙悟空开始闯关游戏吧!

二、第一关:识字关

1.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自由读生字,指名读生字。

2.小组讨论,说说怎样记住这些字,这些字有什么特点。

3.学生说说认识今天的生字后有什么新的发现。(生字可以用“加一加”“减一减”的方法记住它们)

4.拓展训练。回忆我们所学过的生字,还有哪些字我们也可以用到“加一加”“减一减”的方法?(如:工+力=功片+反=版超-走=召)

5.教师总结,出示几道课堂练习题,当堂练习。恭喜各位同学闯关成功,顺利进入下一关。

三、第二关:字词句运用关

1.分辨形近字。

(1)出示四组字,先让学生仔细观察,谁来说一说这些字都有什么特点?(四组字字形相似)

(2)同桌之间相互讨论,我们怎么分辨他们,准确地记住他们?(根据字义记忆,或者放进词语中记忆)

(3)完成课本练习。完成后教师对答案,检查完成情况。

(4)拓展练习已学独体字,如“干——千”“无——天”“几——儿”,让学生比一比,再选字填空组词。

2.运用词语说话。

(1)出示8个词语,学生认读,指名读。

(2)教师示范用词语说话。以“花朵”和“草地”为例:草地上盛开着许多花朵。

(3)模仿说话。学生从剩下的词语中抽一个自己喜欢的词语,练习说话,同桌之间相互练习。反馈交流。

(4)尝试用多个词语连在一起说一句或者一段话。小组讨论,成果展示。大家点评一下哪个小组的句子又准确又优美。如,

“草地上盛开着许多花朵。我们喜欢在草地上唱歌。草地上到处都是我们的笑声。”

教师:同学们实在太棒了,又轻轻松松地通过第二关,那么接下来就更难了,大家准备好闯下一关了吗?准备好咱们就出发吧!

四、第三关:书写关

1.出示四个生字,梳理笔顺,强调书写姿势。

2.学生完成课本田字格的书写。

3.教师强调左上包围和右上包围汉字的书写顺序。(左上包围和右上包围的字“先外后内”)

4.同类型加强练习。出示“右”“庆”“句”三个字加强练习,每个字写三个。

5.作品展示。第一关注笔顺规则,第二关注生字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五、课堂小结

1.学生朗读课本上的生字词。

2.总结课本中的识字方法。

3.教师:有了孙悟空的帮助,同学们真厉害,已经顺利闯过三关了,后面可还有两关等着我们去挑战呢,等到下节课,我们接着挑战吧!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达标检测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的小伙伴孙悟空带领着我们连闯三关,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取得的胜利果实吗?让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吧。(出示第一课时的生字词,学生朗读生字复习巩固)我们今天接着来闯关,看看今天又会有怎样的挑战等着我们。

二、第四关:日积月累关

1.学生自由读读课本上的四句名言,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教师指名读,其他同学点评。强调“好”读四声hào,“见”读xiàn,同“现”,补充这两个字的意思。

3.分组朗读。讨论这四句话的意思。

4.反馈汇总。教师讲解这四句话的意思。

(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天资聪明又好学,并且不以向比自己成绩差的人请教为耻。

(2)不知则问,不能则学:不知道就要虚心向别人请教,有不明白或做不到的事情就要深入学习。

(3)读书百遍,而义自见:读书读得多了,不用讲解,其中的意思就自然明白了。

(4)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如同行万里路一样。形容多读书,则见多识广。

5.在正确、流利朗读的基础上,采用学生自由读、师生合作读、指名读、填空等方式,练习背诵。

6.练习背诵。评选“背诵小能手”。

三、第五关:朗读关

孙悟空陪着我们一路闯关,他觉得你们特别棒,他现在有一份小礼物要送给你们,你们想要吗?他把自己的一个精彩故事分享给你们,让我们一起来读读吧!

1.播放音频《孙悟空打妖怪》,学生欣赏。

2.学生自由读故事,理解文本内容,小组之间讨论孙悟空是个怎样的人物。

3.教师指名说一说讨论的结果。

4.学生跟着朗读配乐一起来读故事。6.将《孙悟空打妖怪》这首儿歌读给你的家长听吧!

四、课堂小结

1.回家后,把这个故事读给爸爸妈妈听。

2.全班一起熟读四句名言,课后再收集两则关于学习的名人名言。

[教学板书]

语文园地七

名言

《孙悟空打妖怪》

一年级下册教案范文3

一.教学目标

1、感受火车的音乐形象,体验歌曲欢快、活泼的欢乐情绪。

2、通过练习,加强学生对X

X

XX

三种音符时值的感受认识,并学会在音乐活动中加以运用。

3、能够用活泼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火车开啦》,并能够按歌曲节奏边唱边进行律动和表演。

二.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学唱歌曲《火车开了》;音乐游戏《开火车》。

教学难点:创编节奏、音乐律动。

三.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提问导入,激发兴趣

[设计意图:从感受入手,导出本课课题。通过听音乐培养学生听的习惯,从音乐中感受音乐形象。]

师:昨天晚上我听到一种声音,我想让你们也听一听,聪明的小耳朵们,你们能否听出来呢?

(播放火车的录音)

生:是火车。

师:回答得真好!哪些小朋友坐过火车或者看见过火车呢?请举手。

(众生举手)

师:这么多的小朋友啊。那么今天这节音乐课你们想不想再坐一回火车去祖国各地游览呢?

生:想!

师:让我们去火车站买火车票。

活动2【活动】节奏练习并编创

[设计意图:本环节中引导学生自己的理解来创编火车开了的节奏,充分发挥学生的形象思维,培养创造思维。同时让学生了解节奏在生活中的用途,并为新歌学习做好铺垫。]

1、模仿火车的各种声音

师:售票员阿姨笑地给了我们这样几张车票(出示节奏卡片),你能读懂这几张车票吗?(请学生念念拍拍,每一张车票都要齐读,可调换顺序,能清楚掌握节奏。)

X—|X—|

XX|XX|

XXXX|XXXX|

师:看清了车票,这下我们该上车了。请小朋友们坐好了,出门在外,一定要遵守我们团队的纪律,如果谁在火车上乱走乱跑,我们就不能

评他为文明乘客了。火车很快就要开了,列车广播站突然传来这样的声音:"欢迎小朋友乘坐本次列车,我们的目的地是杭州。在列车出发之前,我们要请大家回答几个问题,只有答对了,火车才能开走。我们的问题是:火车开动的声音有哪些,你能把这些声音编进刚才的节奏车票里去吗?

师:让我们一起来想想火车开之前,会发出什么声音?

生:火车会发出"呜"的声音。

师:这是火车的汽笛发出的长鸣声。那么给这个声音选择哪张节奏车票比较合适呢?你为什么这样选择,请你说说理由。

生:我选择"X-|X-|"这张节奏车票,因为这个声音很长,所以这样先择。

师:讲得真好。谁还能说说别的声音?

(学生回答交流,教师板书)

X—|X—|

wu

wu

XX|XX|

honglonghonglong

XXXX|XXXX|

kacakacakacakaca

2、指导学生模仿火车离站和进站的情景。

师:同学们表演得真好,余老师也要表演,请你们仔细听听。余老师表演的情景是火车从车站出发慢慢开远,还是火车从远处开向近处?(强调声音强弱有什么变化,速度有什么变化?)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用动作和声音一起展示:(火车的速度越来越快,声音越来越弱。)

X—|X—|X

X|

X

X|XX

XX

|XX

XX|

wuwuhonglonghonglongkacakacakacakaca

师:那火车从远处开来又是怎样的呢?

学生讨论、排列节奏

XX

XX

|XX

XX|

X

X

|

X

X|X—

|X—|

kacakacakacakacahonglonghonglongwu

wu

你们真是一群了不起的小导演和小演员,让我们把火车开到杭州去吧。准备好了吗?我们出发吧!(生再次模仿)

活动3【活动】学习并编创歌词

[设计意图:本环节中引导学生按歌曲节奏来创编歌词,帮助学生熟悉歌曲的歌词,为新歌学习做好铺垫。]

1、师:终于到了杭州了,这时候列车广播站又说话了:"亲爱的小朋友,下一站我们要到上海去。出发之前,请你按节奏说一句和火车有关的话。"

2、教师出示节奏并按节奏说与火车有关的话,请学生进行摹仿和创作。

XX

XX|

XX

XX

|

XX

X

|X-

咔嚓咔嚓

咔嚓咔嚓火车开

XX

XX

|

XX

XX

|

XX

X|X-

咔嚓咔嚓咔嚓咔嚓火车走了(……)

3、将学生创作的句子与歌词相符的连起来拍拍读读,提示学生注意音的强弱。

活动4【讲授】学习歌曲

[设计意图:本环节是重点环节,以节奏为突破点,在读歌词和歌唱中感受节奏。让学生通过演唱歌曲体验和感受歌曲的情绪、力度、速度的等音乐要素。为音乐游戏进行铺垫]

1、师:不知不觉,上海站到了,列车广播站送了一首歌给我们,听一听。(出示大歌片并播放歌曲录音)

2、再次聆听,让学生轻轻跟唱,教师给以动作帮助学生记忆歌词。(师:这是一首匈牙利儿童歌曲,名字叫做《火车开啦》,我们再来听一听这首歌曲,请大家轻声跟唱。)

3、请学生跟着琴唱一唱,师唱一句,学生唱一句,在弹唱的过程中对学生的错误进行纠正。

4、再跟琴完整演唱歌曲。

5、引导学生用活泼的声音演唱歌曲。(师:小朋友们坐火车你们高兴吗?让我们带着高兴的心情,用活泼的声音来演唱歌曲吧!)

活动5【活动】音乐游戏开火车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节奏感,学会随着节奏表演,培养学生手脚及身体的协调能力,建立良好的合作学习的习惯。还有通过环境的设计使音乐教学贴近生活。]

1、师:唱得真好,我们的火车又要开了,这一次要开到北京去,想想这一路上会看到些什么?

2、学生交流会看到花、草、树木、山洞等。

3、请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扮演花、草、树木、山洞,并招聘一个学生为火车司机,几个学生为乘客,边唱边表演开火车。(师:现在老师请一些同学来扮演花、草、树木、山洞,再聘请一个火车司机,邀请几位乘客,我们一起唱着歌儿,把火车开到北京去尽情地玩吧!)

活动6【讲授】结束,下课

一年级下册教案范文4

曙光

学校

年级

冀教

版本

设计人:

日期:

课题

名称

男孩女孩

课型

绘画

教学分析

学习者

分析

六七岁的儿童喜欢画“人物”,但大部分儿童笔下的人物,往往形象雷同,缺乏对描绘对象的细节表现,在这个阶段,如果能恰当引导学生的观察,就能够使他们笔下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而生动。这个年龄阶段的儿童笔下最常出现的人物形象是他们的同龄人,因此,课本设定了《男孩女孩》这个课题,从观察男孩、女孩的不同特征入手,引导学生表现,并能由此及彼,用学到的方法表现其他的人物形象。和以往教材对此类题材处理的方式尤为不同的是,本课不是专为学习技能而设计,而是把知识技能的学习融入到情感体验之中,并因此使本课呈现出浓厚的人文色彩。

学习内容分析

在校园里,天真烂漫的男孩、女孩们一起学习,一起游戏,共同分享着童年的欢乐。在课堂上,讲讲男孩、女孩之间发生的故事,让他们互相观察,找找男孩女孩的外貌上的不同,画画男孩、女孩,做张友情卡送给朋友。在愉快而温馨的情绪体验中学习任务也相继完成了。

进行本课教学,关键把“情趣”两个字处理好。“情”——把画像和做友情卡的活动与友情、亲情、好朋友、友谊紧密的联系起来。“趣”——把画像和做友情卡搞成一种趣味活动,做成一种好玩的、快乐的事情。美术课没有压力和负担,有的是无拘束的表现和愉快的情感体验,让学生感受到美术活动的乐趣。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观察男孩、女孩外貌上的不同,描绘出不同的形象。。

过程与方法

设计制作一张友情卡送给同学。

知识与技能

在美术活动中感受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增进同学间的友谊

教学重难点

学生对男孩女孩的外貌的描述,能够准确的抓住人物的主要特征。

教学准备

幻灯片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清单

设计意图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么!今年的2月28日老师当妈妈了!我觉得特别的幸福,你们想看看我的小宝宝么?

师:展示照片。

师:大家猜猜是男孩还是女孩?

师:哈哈!有的同学猜对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男孩女孩》这一课。

(出示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男孩和女孩有什么不同么?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描绘。(图片)

师:通过同学们介绍我知道了,男孩比较喜欢力量的玩具,女孩比较喜欢细致柔软的玩具。

男孩的特点:有力气、勇敢、坚强、乐于助人。

女孩的特点:有耐性、细心、温和、关心他人。

师:刚才同学们男孩女孩外貌、游戏、衣着等方面做了描述,非常的细致,老师这里有几张同学的作品,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看看他们是如何用手中的画笔描绘心中的男孩女孩的。

(欣赏图片)

师:看了这么多小朋友的画,你们想不想也画一幅呀!

师:那还等什么呀!现在就开始吧!

师:巡视指导。

老师这里还有一首男孩女孩的儿歌,我们一起来念一下,把他记下来,我们一起拍手朗诵,结束这节课好么!

师:下课

生:想

聚精会神,等待照片

生:生

生:观看大屏幕

生:男生短头发

女生扎小辫

女生声音悦耳

男孩声音洪亮

。。。。。。。。。。。

生:表示赞同

生:想

看到学生作品表示喜欢并找出优缺点。

绘画

生:拍手齐念儿歌

新颖的课堂引入,能够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分析男孩女孩不同之处,为绘画做铺垫。

教师总结不同之处,让学生从多方面对男孩女孩进行深入的了解。

欣赏图片,直观绘画要求,了解绘画要领。

绘画抓住重点。

课后反思

一年级下册教案范文5

比例的意义

审核人:

审核日期:

授课人:

授课日期:

教学内容

教材P40页比例的意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判断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

过程与方法:

通过引导探究、概括归纳、讨论、合作学习,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初步感知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不断变化发展的。

教学重点

理解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

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教法学法

教法:教师通过指导学生从情境中理解比例的意义,自主学习掌握比

例各部分名称。

学法: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交流讨论学习本科知识。

教学准备

PPT课件国旗图片和学生课前量出不同大小国旗的长与宽

课型与课时

新授课

1课时

教学过程

群备修改

二次修改

课前三分钟

1、学生独立完成。[来源:Zxxk.Com]

2、学生举例子,并注明比的各部分的名称。

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上学期我们学过的比的知识,谁能说说什么叫做比?并举例说明什么是比的前项、后项和比值。

2、如何求比值

1.(1)这几幅图中都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不同之处是这几面国旗的长、宽各不相等。

(2)这三幅图中国旗长

和宽的比都是3∶2。国旗不是想做多大就做多大。

(3)学生写出长和宽的比,发现比都是3∶2。

2.师生共同研讨,发现其中的规律。

[来源:学_科_网Z_X_X_K]

3.学生认真听教师谈话,进入新课学习。

(1)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

(2)学生在纸上试写。

(3)学生写出其他的比例。学生独立完成后同桌交流。

(4)比例是由两个比组成。这两个比必须具备的条件是:它们比值相等。

1.出示教材第40页的三幅国旗图片。

(1)提出问题:这几幅国旗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2)这三幅国旗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关系?是不是国旗想做多大就做多大呢?

(3)提出探究要求: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给出的数据,写一写,算一算,看看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

学生独立探究,教师巡视。

2.组织研讨:通过研究,你发现了什么?

3.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2.4∶1.6=

60∶40=

5∶=

师:这些比中任意两个比,我们都可以用等号连接。(课件展示:“2.4∶1.6”和“60∶40”同时闪烁,接着两个比后面的比值隐去,再用等号连接起来。)你知道像这样的式子叫什么吗?本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比例。

(1)师:这两面国旗的长和宽的比值相等,中间可以用等号连接,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板书:2.4∶1.6=60∶40

(2)比可以写成分数的形式,那么,比例也能写成分数的形式吗?怎么写例?

教师指名板演。

(3)结合黑板上的比,你还能说出其他的比例吗?

汇报交流学生所写的比例。

(4))探究比和比例的区别。

学生小组交流后全班汇报。

教师小结:比表示两个数相除;比例表示两个比相等,是一个等式。

[来源:学|科|网Z|X|X|K]

反馈矫正

学生独立完成,同桌间互相检查,集体订正。

1.完成教材第40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43页第1题。

拓展运用

学生认真审题后做题,然后在组内进行交流。

比例的两个外项是6和0.3,两个内项是1.2和1.5,组成的比例是(

):(

)=(

):(

[来源:学科网]

作业布置

教材第43页1、2、3题。

板书设计

比例的意义

2.4:1.6=3:2

60:40=3:2

2.4:1.6=60:40或2.4:1.6=60:40

一年级下册教案范文6

1、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认识“徐、篱”等6个生字,会写“宿、徐”等14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宿新市徐公店》。

3.结合注释,理解诗词大意,抓住关键语句,想象诗词描绘的画面,感受田园生活的美好,体会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以前我们学过哪些描写春天的古诗?哪位同学能来背一背?(《春晓》《咏柳》……)

2.引出诗题:这些古诗都写了春天的景致,接下来让我们再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的古诗——《宿新市徐公店》。(板书诗题,齐读诗题。读写“宿”字。“宿”书写时宝盖头不能写得太宽,适当提醒。)

3.解释诗题:根据诗题,你觉得作者在哪里住宿?(根据学生的回答,师点拨:新市,地名,在今湖南攸县北;徐公店,是姓徐的人开的店。诗题意思:在新市姓徐的人开的客店里过夜。)再齐读诗题。

4.导入新课:这首诗的作者是宋代诗人杨万里。因为他长期居住在乡村,对乡村的田园生活十分熟悉,所以,描写的乡村自然风光也特别有趣。你想知道这是怎样有趣的一首诗吗?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自主交流:小组内交流你觉得这首诗中应该提醒大家注意的字音,互相学习。在相应的字下面做上记号(加点),朗读时注意。

3.朗读节奏。(出示朗读的节奏)

篱落/疏疏/一径深,

树头/新绿/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

飞入/菜花/无处寻。

4.自主练习:这次你一定能更有节奏地朗读好这首诗了,赶紧自己试试吧。

5.多种形式朗读整首诗:指名读、同桌读、小组比赛读、集体读。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读着读着,老师仿佛看到了一幅美丽的春天画面,让我也来读一读,好吗?

三、再读课文,品读感知。

1.师配乐范读,说说老师读得好在哪里。

(朗读时注意前两句语调平稳、柔和一些,渲染一种宁静、柔美的乡村环境氛围;第三句用欢快、跳跃的节奏,表现儿童追逐黄蝴蝶时的喜悦心情;第四句“无处寻”读得慢而稳一点,表现出失望的心情和深远的意境。)

2.学学老师,自己再读读诗歌。

3.讲诗歌,读诗歌。

(1)“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描写了什么?(篱:篱笆。疏疏:稀疏。径:小路。阴:树荫。描写景象:稀疏的篱笆旁有一条小路一直伸向远方,树枝上新生出的绿叶还没有形成树荫。)

你能通过朗读来表现景物的特点吗?

男生一起来读一读。

(2)“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描写了什么?(描写景象:儿童奔跑着追逐黄色的蝴蝶,那蝴蝶飞入金黄的油菜花丛中,再也找不到了。)

女生带着刚才的感受再来读这两句。

你们读了以后有什么感觉?

(感觉非常有趣)

4.思考一下,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儿童的喜爱之情,对乡村美景和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

5.集体朗诵,读出古诗的趣味。

6.谁愿意把整首诗背给大家听?

(1)1分钟背诵记忆古诗。

(2)填空式背诵。

(3)全诗背诵,背诵比赛。

7.默写《宿新市徐公店》。

四、关注细节,拓展延伸。

1.回想整首诗,小朋友在干什么?(捉蝴蝶)

你愿意来表演一下小朋友捉蝴蝶的情景吗?大家仔细看,评一评谁是“最佳小演员”。

2.依次请几位学生表演“捉蝴蝶”。(预设:分别表演“走”着追蝴蝶和“跑”着追蝴蝶。)

3.我们再来看诗句中写的是“急走追黄蝶”,表演时到底是应该“走”着追还是“跑”着追?(学生讨论)我们来看看古代汉语词典中“走”的意思。(走:跑,疾行。)

4.现在,你觉得刚才哪位同学可以被评为“最佳小演员”呢?说说你的理由。

5.美读:诗中不仅有美丽宜人的景色,还有活泼可爱的儿童在追逐翩翩飞舞的黄蝴蝶,简直太有趣了,让我们再美美地读一读。

五、延伸故事,感悟诗境。

1.动动手,画一画。

读了这首诗,你觉得图上该画出哪些景物呢?(篱笆、小路、树、儿童、黄蝴蝶、油菜花。)赶紧动手画一画这美丽的景色吧。(提醒学生可以把自己的画和课文中的插图作做比,辨别不同之处,适当进行修改。)

2.这是一首诗,是一幅画,也是一个小故事,请你回家先把诗背给父母听一听,再依照自己的画把诗歌编成故事说一说。

板书设计

宿新市徐公店

赞美春色

-

第二课时

-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以题目导入:齐读《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

2.看到“田园”二字,你想到什么?哪位同学能分享一下?

3.回顾学过的有关乡村的古诗有哪些。(《村居》《所见》……)

4.简介作者。

(1)你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谁来说说你对这位诗人的了解?

(2)介绍作者:播放课件资料“范成大的简介”。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初读正音。

注意生字,要读得字正腔圆、准确流利、有板有眼。

指名认读生字。(出示生字卡片)

读通诗文。(注重纠正字音)

2.注意节奏。

(1)听范读。(出示课文朗读)

(2)自主练习朗读。(朗读诗歌,要求准确、流利,读出诗的节奏。)

(3)指名试读,评议。

(4)教师示范指导。

三、再读课文,品读感知。

1.再读课文,想象作者描绘的乡村场景。(读注释)

2.交流感想。

透过文字与画面你还能看到什么场景?请同学们结合生活体验分享一下。(农家忙)

3.朗读节奏。(出示朗读的节奏)

梅子/金黄/杏子肥,

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

惟有/蜻蜓/蛱蝶飞。

4.理解诗意。

自由读文,借助注释或工具书查阅自己不明白的词语,理解诗意。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小组讨论,集体交流。

(译文:梅子已经变成金黄色,杏子果实肥硕;荞麦扬花,一片雪白,油菜花倒显得稀稀落落。天长了,篱笆前没有人经过,只有蜻蜓和蝴蝶绕着篱笆飞来飞去。)

你最喜欢诗中哪一句?读出你的喜爱与赞扬之情,并评价。指名说。(加强对诗意的理解)

在美丽的田园里,果子快要成熟了,荞麦花雪白成片,油菜花金黄稀疏,蜻蜓蝴蝶飞舞,寄托着收获的希望,多么令人向往的生活呀!齐读本诗。

其实很多诗人都喜欢田园风光的美丽和农村生活的恬静,他们写下了大量的田园诗篇。请看南宋翁卷的《乡村四月》。(体会又忙又乐的心情)

5.有感情地朗读《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再读古诗,感受自然之美。

2.全班齐诵,感受大家在田间忙碌劳作之美。

3.引导学生说说学习古诗的感受。

4.有感情地背诵给父母听。

板书设计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

对田园风光的热爱

-

第三课时

-

一、直接导入,明确诗题。

1.导入: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的一首词——《清平乐·村居》。

2.板书诗题,齐读诗题。

3.解题:看到“村居”这个词,你想到了什么?

大家的想象力都很丰富。教师指着板书“清平乐(yuè)”,请再齐读一遍“清平乐”,读了这个词,你有什么样的感觉呢?(给人一种宁静、闲适的感觉。)

4.师简单介绍:“清平乐”是词牌名,“清平乐”是一首曲子,是用来演奏的。用它作词牌的词一般给人一种宁静、平和、舒适的感觉。

5.那就带着这种感觉一起来读《清平乐·村居》。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要把课文读得准确流利,富于感情。

2.学生自读:谁先来读给大家听?(教师正音)

3.指导书写“锄豆”的“锄”。

4.指名学生朗读。

5.齐读全词,读的同时请注意观察,这首词与前面的两首诗有什么不同?

(这首词的特点:有长短句,有词牌名,分上下两片。)

6.请同学们默读这首词,看看有哪个字、哪个词语、哪个句子不理解。

学生自主学习,还可以共同讨论交流。

7.讨论交流。

我们先来交流一下,经过讨论解决了哪些问题?

(1)你们是怎么理解“翁媪”的?

(“翁”是什么?请大家看这个字的上面,是一个“公”字,“翁”指老公公。“媪”左边是一个“女”字,是指老婆婆、老奶奶。所以“翁媪”就是指老翁、老妇。)

(2)“锄豆”这个词的意思是什么?

(“锄豆”这个词不能按字面意思理解,需要联系上下文。联系上下文,你们能猜出这个词语的意思吗?“锄豆”就是锄豆田里的杂草。)

三、再读课文,感受韵律。

1.我们理解了词语的意思之后,再来读一读这首词,就会有更深刻的理解了。

2.听到你们读,老师也特别想读一读。教师入情入境地范读。

3.教师朗读,学生注意老师朗读的方法。

教师简单介绍:请读这三个字,“小”“草”“媪”(课件闪烁),发现了什么?(这三个字最末有相同的韵母,都有“ao”。)韵母相同或相近,这就是押韵。古人写诗、写词讲究押韵,所以诗词读起来朗朗上口。

大家读读词的上片,感受一下。(生练习读)

看看词里面还有哪些字押韵?(“东”“笼”“蓬”)读一读,再次感受一下。

我们再一起读一读。

四、品读诗词,展开想象。

1.品读乡村美景。

好词需要细细品,下面用我们的想象去品出词中的图画。我们首先来欣赏一下这家的居住环境。谁来读词的一、二两句?你从这两句中体会到了什么?

美丽的风景不仅要用眼睛去欣赏,还要学会用耳朵去聆听!(课件播放潺潺的溪流声)让我们美美地读一读吧。

其实“茅檐”透露的是用泥巴垒的墙,茅草盖的房,又矮又小,很简陋,为什么还能带给我们美的感觉呢?(老师简介:很多诗人都有“茅檐”情结,“茅檐”这个词在诗人的笔下频频出现。)

一个“茅檐”,一下子就把我们带到了一个充满乡土气息的、宁静的、诗意的小乡村里去。让我们把这种美好的感觉读出来。生一齐朗读。

想象画面: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画面:一所茅屋又低又小,紧靠着一条小溪,溪边长满了碧绿的草。听见茅屋里有人操着柔媚的当地方言,带着醉意在互相逗趣、取乐,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老翁、老妇?)

2.品读人物画面。

在这样美的环境里住着怎样的一家人呢?请接着读下片。

这一家你最喜欢谁?为什么?(预设:我最喜欢小儿,因为他很可爱。)

从哪里可以看出小儿可爱呢?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那作者为什么说小儿“亡赖”呢?(“亡赖”同“无赖”,实际上是说小儿顽皮、淘气。)

哪个字最能看出小儿可爱呢?(从“卧”字可以看出小儿可爱。)

想象“卧”是什么样的姿态?“卧剥莲蓬”的样子你能想象出来吗?

(学生想象:小儿很专注,很认真,还会哼着歌,还可能仰着,高兴了就打个滚,摇头晃脑,晃动着小脚,侧着身子,用手托着头……)

师小结提升:是的,小儿卧的姿势可多了,他愿意仰着就仰着,愿意侧着就侧着,愿意趴着就趴着……他是多么快活、自由自在、幸福、惬意……难怪冰心奶奶说,“除了宇宙,最可爱的只有孩子”,通过你们的声音来表现出这种惬意吧。

想象画面: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画面:茅屋外,老夫妇的大儿子在小溪东边的豆田里锄草,二儿子正忙着编织鸡笼。可爱调皮的小儿子最讨人喜欢,他正趴在溪边剥着刚刚摘下的莲蓬。)

师讲解:诗中的翁媪虽然青春不再,容颜已老,可是他们的童心未泯。人们常说老小孩儿,其实老人往往和孩子一样可爱。同学们来仔细看图,两位白发苍苍的老人靠得很近,相互亲热地聊天,这就是——“相媚好”。

五、多层朗读,品读诗词。

1.带着感情来朗读。

(1)学生自己练习朗读。

(2)在小组内展示朗读。

(3)选代表全班展示朗读。

2.师生合作引读。

喜欢老人们,这么亲密地、甜蜜地说着话,聊着家常,读出他们的——“相媚好”。

喜欢大儿,读出他的——勤劳。

喜欢中儿,读出他的——心灵手巧。

六、展开想象,拓展延伸。

1.展开想象的翅膀,如果此时大儿、中儿、小儿听到老人甜蜜的交流,他们又会说些什么呢?

同学们,你们觉得这一家人生活得怎么样?(温馨幸福、美好)

你们看,他们每个人都在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干自己喜欢干的活,真是各得其乐。让我们带着这种快乐来读一下吧:

师引读——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仅仅是“翁”和“媪”醉了吗?还有谁醉了?(诗人、我们)

你醉了,我醉了,大家都醉了。(放音乐,配乐朗读)

让我们闭上眼睛,吟诵这首词。

听了同学们的吟诵,老师仿佛看到了一幅画,仿佛听到了一个娓娓道来的故事。让我们再来美美地吟诵一遍!

2.延伸补充。

老师有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会对这样一个普通农家人的生活如此向往呢?请同学们读一读下面的资料吧。

(补充资料:辛弃疾出生在风雨飘摇的南宋王朝,那时宋朝的大部分江山已被金人占领,辛弃疾从小就立志平定中原,收复河山。但是软弱无能的南宋朝廷却一味地向金人求和。由于主和派的排挤、打压,辛弃疾被发配到江西上饶等偏僻的小乡村。在小乡村,辛弃疾一待就是二十年。然而,在这二十年里,中原百姓每天都在金人铁蹄的践踏下生活,辛弃疾很想救民于水火,却无法施展抱负。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一位六十八岁的老人僵卧病榻,高呼:“杀贼!杀贼!”然后愤然离世。)

3.让我们再次背诵这首《清平乐·村居》。

板书设计

清平乐·村居

恬静优美

平和无忧

教学反思

1.《宿新市徐公店》第一、二句都是景物的静态描写;第三句是人物的动态描写,第四句是景物动静结合的描写:油菜花是黄的,又是繁茂的一片,一只小小的蝴蝶,飞入这黄色的海洋里,自然是无处寻了。学习古诗过程中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使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在朗读中表演,把儿童们东张西望、四处搜寻的焦急状态,以及搜寻不着的失望情绪等画面显现出来,使学生更能感受到儿童的天真和稚气。

2.《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这首诗写初夏农村的自然景色。诗中用梅子黄、杏子肥、麦花白、菜花稀,写出了初夏江南农村景物的特点,有花有果,有色有形。诗的第三句,从侧面写出了农民劳动的情况:初夏农事正忙,农民早出晚归,所以白天很少见到行人。最后一句又以“惟有蜻蜓蛱蝶飞”来衬托村中的寂静,静中有动,显得更静。在教学时,让学生充分读诗,谈感受,以此来唤起学生的想象。古诗重在朗读,不同形式的朗读使得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古诗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