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诚信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生诚信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生诚信论文

大学生诚信论文范文1

(一)诚信知行背离

知行问题不仅是一个认识论和实践论的问题,也是伦理学的问题,知行是对立统一的,知而不行的是空谈,行而不知是盲动。社会的转型,多元文化的冲击,使得当前一些大学生诚信存在知行背离,许多大学生在停留在道德层面,没有形成强烈的道德情感和坚强的道德意志,很多大学生知而不行,他们虽然知道伦理规范的行为要求,但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不愿意遵守诚信行为,以至于在物质诱惑面前,很容易失去自己的底线,难以坚持诚信道德标准。正如万增奎在《道德同一性的心理学研究》中所说:“知而不行是我国道德生活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现象。经过几十年的道德教育,社会倡导的许多伦理规范为公众所熟悉和了解甚至认同,但并未成为多数人的行为准则。”

(二)诚信教育虚化

人有别于动物不仅在于其社会性,而且也在于其思想性和精神性,因此,人除了具有物质需要外,还具有精神需要。道德作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把握世界的一种实践精神,不仅是社会有序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成员安身立命的需要。对于一名大学生来说,大学是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诚实守信之德是培养大学生价值观必须学习的科学知识,是大学生追求人文知识之必须,《礼记•大学》有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尤其在一些理工科院校,人文气息缺乏,比较注重社会本位工程,重技术,轻文化。学校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虚化,教育方法手段单一、陈旧,缺乏多种方法、手段的配合,流于形式,只做表面文章,如开展诚信教育,诚信签名,诚信宣誓等没有内化于大学生内心的活动,甚至一些思想政治教育者自身诚信存在问题,言教与身教不相符,抄袭论文,学术腐败,学术造假,既破坏了科学教育的严肃性,又给大学生树立了不守诚信的“榜样”。

(三)诚信管理制度不健全

信用管理制度建设是学校实现诚信教育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各个高校重视开展诚信教育活动而忽视了诚信管理制度的建设,制度建设是根本性的建设,虽然近几年来高校在诚信制度建设方面狠下功夫,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许多高校的诚信管理制度要不没有建立,要不就是流于形式,无人使用,无人执行,成为空架子。部分学校的规章制度甚至空泛,没有操作性,往往是对教育部文件的稍加改变复制,没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本校的实际情况,建立适合本校的诚信管理制度,一些制度简单粗暴,单一。大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其生活环境有很大关系。墨子曾经以“素丝比喻人的品格,认为人的品格如同白丝一样”,“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以此道理用于大学诚信问题,表明了大学生的诚信道德水平的高低与其生活的环境具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道德教育和理论灌输的层面上,还需要建立一个维系诚信道德的社会环境。

二、大学生诚信教育制度建设的对策

(一)构建高校信用制度体系

制度作为环境结构状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避免人为干扰,明确每个人的权利义务,禁止错误行为的重要制衡因素。所以加强大学生的诚信道德建设,需要完善高校的各项管理制度,使其合理化。1.建立和完善大学生的“个人诚信档案”首先,建立和完善大学的“个人诚信档案”。在高校学生入学之时就要建立,对他们的诚信行为进行跟踪记录,由班干部、辅导员以及学校的各个职能部门联合,统一协调,对学生的诚信进行收集,及时记录学生所受的奖励与处罚信息。其次,要大学生的诚信档案进行科学管理、定性评价以及公开化、透明化,学校要高度重视,不能让诚信档案流于形式,要与教育部门,社会中介组织和银行等机构联合,使得学生充分重视到诚信的重要性,使个人信用档案真正成为学生的通行证。2.科学系统地完善学校诚信规章制度高校诚信制度体系是一个完善的体系,环环相扣,互相配合的,它包括考试管理制度、学术诚信制度、贷款制度、诚信监督制度等等。考试管理制度要加强对考试作弊行为类型的具体归纳与描述。更要对考试作弊形式细化以及作弊所受到的处分做出详细的处罚措施,使得处分有所依据,规定合理。目前各个高校的学术诚信制度建设已经开始加速运行,但是大部分内容空泛、单调,缺乏可操作性,震慑性不大,学生造假行为比较突出,健全学术诚信规章,要建立相应的专门惩治学术腐败的法律,使得有法可依,有法可循,增强学术严密性和可操作性。这需要细化学术诚信制度的相关内容。对于违背学术诚信的大学生,要做出具体的处罚条例。完善贷款制度,国家出台了很多政策支持贫困大学生上学,高校和地方政府也积极参与,帮助大学生贷款,使得其能够顺利完成学业,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大学生没有养成诚信习惯或者故意不还贷款,导致大学生贷款诚信出了很多问题,高校在积极帮助大学生贷款的时候,完善贷款条件的审核,使真正的贫困学生能够获得资助,减少以致避免作假行为,细化贷款和还贷规定,大学生要恪守信用,对大学生贷款进行诚信方面的教育。

(二)营造良好的校园诚信文化

文化价值的选择和价值导向决定着大学生诚信道德形成的方向,而大学校园是大学生主要接触的地方,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良好的校园诚信文化会对学生形成诚信道德压力,不诚信的校园文化只会助长学生的不道德行为,大学生即是诚信文化建设的接受者,也是诚信校园文化的创造者。校园诚信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水滴石穿、日积月累,可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因此要建立诚信文化体系,一方面要体现在有形物质方面,加强校报、学校官方平台,图书馆,学生活动中心等对诚信文化的宣传活动,在教学区和学生宿舍等适当的位置设置诚信格言。另一方面要在广泛开展诚信团学活动月,将诚信活动以日常化的形式落实在学生中。其次要开展隐性教育,以另一个看不见的手进行诚信教育。在校园诚信文化建设之中,开发隐性课程教育,以学生为本,充分考虑学生的需要,提高诚信道德教育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三)构建大学生诚信道德发展的网络文化

大学生诚信论文范文2

笔者多年在高校从事学生管理和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感到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他们不仅掌握了现代的科学文化,而且普遍具有良好的道德素养,学风严谨,为人诚信。随着就业市场形势的变化,就业市场中一些用人单位和部分大学生不诚信现象屡有发生,且有蔓延趋势,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

一、用人单位和大学生择业的失信行为表现

用人单位的失信行为主要表现在:一些用人单位为了吸引优秀大学毕业生,刻意地对自己单位进行全方位的失实包装,乃至“提高”工作待遇,做出无法本毕业论文由整理提供兑现的承诺。还有一些用人单位不按照规定的时间与毕业生签订三方协议。甚至有一些用人单位为了骗取毕业生的信息和研究成果,提供虚假的招聘信息。纵观如今的就业市场,用人单位无疑是掌握主动权的一方,因此,一些用人单位的不诚信行为在就业市场中产生的负面影响是很大的,在某种程度上助长了某些毕业生在择业中的不诚信行为。

大学毕业生在择业中的不诚信主要表现在:个别毕业生为了获得面试机会,找到一份满意工作,不同程度地在自己的简历、自荐信上“添油加醋”;还有的为了增强竞争力,涂改成绩单,隐瞒不及格记录,冒用导师的名义写推荐信;更有甚者,为了达到用人单位的聘用条件,不惜制造假英语四、六级证和计算机考级证等证件。另外,有些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签订了协议而不履约。

就业市场存在的这些不诚信行为所造成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它已经扰乱了就业市场,使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情况真假难分,选不到合适的人才,也使毕业生对择业无所适从;对社会公共道德建设造成了严重危害;污损了大学生的心灵,使得一部分大学生意志消沉,不努力学习,一心想着弄虚作假、投机钻营;影响了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大学生就业过程中不诚信行为的原因分析

第一,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对就业过程中的失信行为起到了一定的“催化”作用。目前就业市场主要表现为买方市场,供大于求的总体形势使很多学生处于被动和不利地位,为求职成功,一些毕业生想方设法弄虚作假。

第二,一些用人单位选拔的方式不利于毕业生,导致诚信缺失现象。一方面,招聘过程中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了解,往往仅限于个人提供的带有主观色彩的材料和自我介绍,并以此作为评价依据。另一方面,随着毕业生数量的不断增多,供大于求的矛盾日益突出,很多用人单位的门槛也水涨船高,不考虑工作岗位的实际需求,不切实际地对毕业生提出了过高要求。如要求有丰富的实践活动或者社会工作经验,甚至不需要较高英语水平的岗位也规定一定要过六级等等。有的毕业生为了获得用人单位的青睐,不得不按用人单位的口味投其所好。再者,有的用人单位考察毕业生的程序复杂,战线拉得过长,增加了毕业生签约的风险,使得一些毕业生不得不先与别的单位签约保底,造成了之后的违约行为。还有的单位一旦给学生提供职位后,就催促学生尽快签约,不给学生充分的考虑时间,也会导致学生仓促决策而埋下违约的隐患。

第三,从制度层面说,我国还没有形成完备的个人信用体系,从而不能用制度来保证个人对自己行为的完全负责。有专家从经济学角度对诚信问题进行了分析,认为诚信的缺失,一是因为不讲诚信的成本过低,二是因为追求诚信的利润过低。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社会,诚信是需要高成本的,也应该有高利润,失信行为须付出较高代价作为补偿。但在我国目前的环境中,遵循诚信法则行事的人并不一定能得到较多的实惠,相反某些处处行事与诚信相悖的人并不会付出较高代价,甚至能得到一时或眼前的好处。当然这种经济学的分析是偏重于短期的、经济的后果考察的。从长期效应来说,诚实守信的人终究是不吃亏的,我们应当有这种基本信念。

第四,学校对诚信教育不够,学生的诚信观念树得不牢,行事过程中诚信意识不强。虽然各高校都要对毕业生进行系统的就业教育和指导,但多是教一些技巧性和心理方面的问题,没有或很少把诚信教育作为重要内容来抓。在平时的思想品德教育中,对诚实守信观念的养成也重视不够,只是作为德育课的内容在课堂上讲讲而已,至于理解得怎样,做得如何,基本上很少过问,使得不少毕业生不以虚伪失信为耻,不以诚实守信为荣。

三、提高大学生择业诚信度采取的措施

第一,加强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提高诚信素养。讲究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现代社会人际交往中最根本的道德原则之一。高校要重视对大学生的就业诚信教育,着眼点不能仅限于就业环节,而是要从学生入校的第一天起,就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把诚信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要结合贯彻落实大学生行为规范和建设文明校园等日常教育管理工作,经常对大本毕业论文由整理提供学生进行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道德教育,引导大学生自觉履行爱国守法、明礼守信、团结友善、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结合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把“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展针对性教育,使大学生切实提高诚信素养。

第二,引导广大教职工注重做好管理育人工作加强对学生的管理。要教育好管理好学生,首先要教育好广大教师、职工。要明确要求教职工树立诚信观念,并在教学、管理服务工作中以身作则,处处讲求诚信,言传身教,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在此基础上,调动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在严格管理中育人。一方面,认真按照教育管理程序严格要求,规范管理;另一方面,及时制止和批评学生中发生的不诚实、不守信行为,帮助他们认识并改正错误。在严格管理中使大学生增强诚实守信的意识,养成诚实守信的习惯。

学校要进一步严格就业管理流程,在给所有毕业生提供公开、公平、公正就业环境的同时,要建立相对科学的、严格的就业管理体系。比如,要进一步规范就业推荐表和就业协议书的管理,确保学生人手一份。对于毕业生就业协议书遗失或违约的情况,给予备案登记,并在学校就业网上公示,必要的时候,记录到新的协议书中去,供用人单位参考。此外,要充分发挥院、系、班主任或辅导员的作用,对于学生基本信息、推荐信息,班主任或辅导员有义务配合用人单位进行核实。

第三,建立学生个人诚信系统,逐步完善相关机制。要从根本上解决就业诚信缺失的问题,除了大力倡导诚信教育外,还必须从机制上给予保障。构建学生个人诚信系统,是从根本上解决失信问题的好办法。各高校都应该加快建立相应的机构,抓紧投入运行,迅速建立起学生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库,为社会和各用人单位了解学生的个人信用和信誉状况提供服务。建立失信行为惩罚机制,加大失信成本,从而达到惩戒失信者、减少失信行为,同时保护守信者、鼓励守信者的目的。超级秘书网

大学生诚信论文范文3

一、大学生就业诚信问题的表现及危害

1、简历造假

简历是用人单位了解应聘人员情况的重要途径,是应聘者的“第一印象”,也是获得笔试、面试机会,进入下一轮竞争的门槛。由于在简历的投递与筛选过程中,用人单位很难对简历中的信息进行核对,其真实程度往往取决于大学生本身的诚信水平。不少大学生会不同程度的在简历、自荐信中“添加水分”以求获得用人单位的青睐和关注。有些学校也因为就业率的压力参与学生信息造假,使得用人单位在获取信息上完全处于被动地位。这就直接导致了用人单位对于简历中社会实践经历、工作经历、所获荣誉等方面信息的不信任。

2、笔试、面试造假

如果说简历是给用人单位的第一印象,那么笔试、面试的结果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你是否能取得这份工作。这个阶段的诚信问题主要体现为在面试时夸大个人的知识和能力,隐瞒真实想法,在笔试时舞弊,找人代考等行为。由于招聘成本有限,在招聘过程中用人单位很难再去花精力分辨真伪,加上缺乏惩处警告的手段,使得招聘质量难以保证。这就导致了很多企业一方面不得不简化招聘流程,加大招聘成本,采取多种手段防范舞弊,保证招聘质量;另一方面,采取延长实习期、签订短期合同等手段,弥补招聘过程中的缺漏。

3、签订就业协议后随意违约

由于社会上用人单位的招聘时间跨度较大,一般从毕业前一年的9月到来年的7月,加上用人单位的种类较多,有些优秀的人才可以有多个单位的工作,也有不少学生出于“保底”心理,出现了“骑驴找马”的情况,这样的违约行为给用人单位造成巨大的损失,直接影响了用人单位招聘计划的实施。针对这种现象用人单位往往也采取多录用几个人,随后再解约,亦或是提高违约金等行为来规避风险。

4、毕业生就业后频繁跳槽,不敬岗爱业

学校与社会的差异导致不少毕业生难以适应,而大量与所学专业无关的基础性工作也让不少大学生产生了心理落差,加上对于自身定位的不明确,不少毕业生在就业后频繁跳槽,给用人单位造成了巨大的损失。由于心理落差,许多大学生难以适应工作岗位,很快就丧失了工作的激情,无法做到敬业爱岗,难以胜任工作。

二、大学生就业诚信问题的成因

1、高等教育与社会需求的脱轨

作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力量,高等教育应该肩负起提升整体公民素质的任务。由于高等教育改革的滞后性使得很多毕业生在面对市场上大量基础性工作岗位时无所适从,出现了专业不对口、技术不达标、心理落差大等状况,导致毕业生频繁跳槽。现在的大学毕业生大多为独生子女,普遍存在着眼高手低,怕吃苦,缺乏决心、毅力等弊病,加上大学的精英式教育使得大学毕业生难以适应社会、得到社会的认可,再由于缺乏科学的自身定位,在就业时局限于心目中的大城市、好岗位,又缺乏相应的道德法律意识,从而引发恶性竞争,出现舞弊、造假等应聘虚假行为。

2、缺乏制度约束,管理制度不健全

近年来,受到就业率压力的影响,不少学校放任毕业生信息作假行为,这就潜移默化地纵容了学生的不诚信行为。另外,部分高校虽然制定了诚信档案,但是实际操作难度较大,多流于形式。或是学校监管不严,有的为了学生的“前途”着想或是出于人情,对不良行为记录也是轻描淡写。使得诚信监督体制无法有效、公平公正的实施下去。有的学校为了提高就业率,对于《就业协议书》的管理也相对较松,学生手上有多份《就业协议书》,导致与多家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

3、缺乏相关就业指导,毕业实习效果不明显

据调查显示,不少学校的就业指导中心还仅仅停留在办理就业手续、就业信息这一层面。对于改善大学生就业观念,帮助大学生找准自身定位,提升大学生工作技能方面还鲜有涉及。这就使得不少大学生在选择岗位的时候把目光局限于专业所学,盲目追求大城市、好工作,或是对于工作岗位并不了解的情况下就签下协议。毕业实习也往往流于形式,实习岗位与就业方向严重脱节。这些因素也使得本来就缺乏社会实践经验的大学生更加难以适应工作。

4、用人单位方面的原因

目前一些用人单位参加招聘会只是做做宣传,或者碍于主办方的面子去凑数,本身就缺乏诚信,加上用人单位提高招聘门槛,毕业生为了找到一份好工作,不得不使出种种手段,以争取就业机会。有些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对本单位的实际情况作夸大的宣传,许诺一些不可能兑现的待遇,在这种情况下毕业生会因为待遇问题而选择违约。此外,一些用人单位在招人时强调要硕士、博士、MBA,原本用人要求比较低的企业也往往紧随其后,本来专科生可以胜任的岗位却提出要本科生,本科生能胜任的工作却要求招硕士。这种缺乏针对性的盲目用人标准,导致毕业生难尽其才,造成了人才的浪费和专科生人才资源的相对过剩,加剧了毕业生的就业难度和人才市场的恶性竞争,这将直接导致人力资本投资的失效,并加重“脑体倒挂”现象。

三、解决大学生就业中诚信问题的对策

1、高校解决大学生就业中诚信问题的有效途径

(1)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培养大学生的诚信意识。高校对诚信教育承担着重要的责任,通过诚信观念的教育,使广大学生树立诚信意识,从而产生自觉的诚信行为。同时学校要把诚信行为作为基本准则,各部门要按章办事,教师要加强自身修养,以身作则,给学生以榜样。这样通过良好的诚信教育和良好的校园诚信环境,促使大学生在法律和道德的范围内通过自身的努力和真才实学去追求利益。特别要让大学生认识到就业过程中能力和信誉才是真正的竞争力,就业过程中出现的不诚信行为不仅有损于学校的信誉和形象,更有损于大学生自身的形象。

(2)加强大学生的就业管理工作,完善诚信监督机制。目前,在毕业生求职过程中,学生最易于在简历上弄虚作假,高校可将学生的奖惩、各科成绩、社会活动情况、政治面貌及各类证书,及时录入计算机管理系统,建立大学生的个人信息档案,并尽可能在网上公布。在进行双向选择的时候,学校可以设立“诚信窗口”,专门向用人单位提供查询、验证相关信息。这样,既可取信于用人单位,又可约束学生,规范其求职行为。同时建立学生的签约管理系统,对大学毕业生的签约、毁约次数进行纪录,并教育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充分发挥自的同时,一定要在综合分析、考虑之后再决定是否签约,克服签约的盲目性。

(3)加强就业指导,严格签约、解约流程。学校要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教育,将就业指导课纳入学校统一的教学计划,课程开设贯穿学生在学校的全过程,就业指导课要针对性地加强毕业生诚信教育,增加个性化指导,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心理辅导,结合毕业生思想和生活实际,使学生增强就业信心,转变就业观念,积极引导、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去工作。在为毕业生提供好服务的同时,学校也要严把就业推荐表与就业协议书的管理工作,防止一人多签、随意毁约、“骑驴找马”等现象的发生。

2、社会各界解决大学生就业中诚信问题的有效途径

(1)政府部门要为毕业生消除政策性壁垒,为毕业生拓展就业渠道。政策性壁垒存在的根源在于地方保护主义和制度体系的不健全,如户籍制度、医疗和社会保障制度对于大学生就业的阻碍。政府要进一步推进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各项举措,从根本上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诚信问题。

(2)劳动力市场需要进一步加强就业信息平台建设,消除毕业生信息不对等状况。建立就业信息平台一方面可以大幅度地减少大学生的就业成本,解决就业信息不对等的情况;另一方面可以保证毕业生信息的真实可信,促进用人单位与毕业生之间的双向选择,帮助大学毕业生合理就业,帮助企业择优录取。

(3)家庭、社会也需要给大学生提供一个公正、诚信的社会环境。处于学校和社会交接点的毕业生极易受到不良风气的侵害,这就需要社会各界、家庭在毕业生就业的时候进行正确的引导,帮助毕业生建立、健全职业道德,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3、对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诚信问题的防范和疏通

(1)防范措施。一是加强与学校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加强对毕业生就业信息的核对工作。大学生毕业过程中的种种不诚信问题源于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等。通过积极的沟通,企业一方面可以从学校了解到毕业生的真实信息,便于企业择优录取;另一方面可以将企业的需求反馈给学校,使学校能够进行针对性的培养,提高输送人才的质量。

二是增加考核手段,通过考核来认定大学毕业生的能力及毕业信息的真伪。学校之间教学质量与输送人才素质的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企业需要对毕业生的信息和基本素质进行再次考核来保证招聘的质量。

三是严肃考核纪律,对毕业生信息造假的情况进行严肃处理,起到警示作用。大学生就业虚假行为屡禁不止,一方面由于用人单位没有良好惩罚措施和手段,对于欺骗行为无可奈何;另一方面学校对于毕业生舞弊、信息造假等欺骗行为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缺乏诚信的物质保障。针对这种情况,企业可以通过与学校的交流,要求学校采取惩罚措施,也可与毕业生签订诚信协议,加强诚信就业的物质保障。

四是完善毕业生就业协议管理,一方面谨慎签约,在签约之前向学校确认学生的就业状态,签约之后也要及时告诉学校,避免毕业生同时签订多份协议;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增加毕业生毁约成本,避免大学生随意签约、毁约。

五是加强毕业生实习期的考核工作,严格执行毕业生的进出管理制度,将淘汰机制列入毕业生的考核过程之中。同时企业还需要完善人才危机意识,建立健全人才储备机制,保障人才安全,增强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

(2)疏通措施。一是用人单位要树立科学用人观念。要从实际工作岗位需求出发,避免人才的高消费行为,维护劳动力市场秩序。同时应完善企业的班组建设、团队建设,培养员工的职业意识,增强员工的归属感、使命感。

二是在招聘过程中做好企业的宣传及政策解释工作,要让企业、毕业生相互了解,形成知己知彼的双向选择,只有在诚信基础上的自由选择才能保证人才的稳定性和高质量。

大学生诚信论文范文4

关键词:学术诚信;道德;诚信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2)07-0178-01

大学生学术诚信是大学生在对待学习的态度上要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在学术研究领域表现出来的诚实守信行为,是关乎大学生为人、为学的基本问题,不仅影响大学生的求学生涯,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也有重大的影响。学术诚信表现在课程论文诚信、学术论文诚信和学位论文诚信三大方面。要求大学生亲自参与或完成论文写作,不得抄袭剽窃他人论文,论文中数据真实准确,正确引用参考文献,在学习活动中诚实、守信、不作伪、不欺骗。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否讲学术诚信,与他们对学术诚信作用的认识能力和对学术行为的辨别能力有直接关系。因此讲学术诚信对大学生来说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大学生学术诚信教育面临的问题

目前,大学生对学术诚信作用的正确理解程度较低, 对于大学生学术诚信的内容不了解,因此不知道是否应该讲学术诚信,更难以做到自觉的讲学术诚信,因此也就难以正确看待学术诚信的作用,难以从诚信的高度辨别其正与误,难以分清哪些行为是诚实的表现,哪些行为是不诚实的表现。以考试作弊为例,多数大学生对考试作弊是持宽容态度的。据调查“有15.7%的学生认为‘深恶痛绝’,33.8%的学生表示‘无可奈何’,50.1%的学生表示‘可以理解’”。对于在实验中随意拼凑数据,极少有学生认为是不诚实的行为。“44.1%的学生认为是‘不诚实的行为’,35.3%的学生认为是‘完成作业的捷径’,18.4%的学生认为‘无可厚非的事’。”大学生对于学习过程中出现的考试作弊、论文、作业抄袭等有悖学术诚信的行为的认识说明,有相当数量的大学生对学习中的不诚实行为缺乏明确的辨别能力,表明大学生违反学术诚信的行为比较普遍。因此,针对大学生的学术诚信问题,高校不能再对“诚信教育”漠然视之了。

二、大学生学术诚信问题出现的原因

大学生的学术诚信主要表现在自觉遵守考试纪律、不违规,自己撰写科研论文、不抄袭这两方面。近年来高校内部各种学术失信现象大有愈演愈烈之势:考试作弊现象屡禁不止,论文抄袭、剽窃行为已成为公开的秘密,因此将学术诚信问题的全部责任归咎于学生未免有些不全面。在这方面,教师、学校及教育相关部门应该进行更深的反思。当前大学的考试制度和考试模式的弊端是大学生学术诚信问题的成因之一。当前大学的考试,内容与现实严重脱离,标准化、机械化的考试内容迫使学生死记硬背,学生考试临时抱佛脚是常事,在这种情况下作弊难以根除。由于受到我国现代社会转型期负面效应的影响,大学生群体出现了急功近利的思想,为了奖学金、毕业、就业等眼前利益,不惜考场作弊、抄袭、剽窃他人论文,因而敢于置学校正常的教学、科研秩序和学校的声誉于不顾。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体制偏重于培养学生的解题技能和应试能力是引发学风不正的一个重要原因。在我国教育市场化的大背景下,教育的首要任务似乎并非是为了获取知识,而是获取文凭。“只要教育机构和教育主管当局垄断了文凭的发放权力,只要教育主管当局把考试当作一个产业抓住不放,我们就不能指望考生放弃通过非法的手段进行博弈。”

当前个别教师未能承担起“身正为范,学高为师”的神圣使命,也没完成好“传道、授业、解惑”的言传身教职责,没有考虑到学术生产必须遵循一些基本规律,没能充分考虑到尚处于学术生产“初级阶段”的大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在论文写作中提出了一些过高的要求及不切实际的规定。另外,什么是抄袭,什么是剽窃,什么是合理的借鉴,怎样按照学术规范正确引用别人的观点,这些学术基本规范教育的缺失,也加剧了大学生论文抄袭的泛滥。大学生毕业后将在各行各业中承担起重要的社会责任,有些还将继续攻读硕士、博士学位,从事学术研究工作。如果基本的学术规范意识和社会诚信品质不能在学术起步阶段就树立起来,无疑将会对以后的学术研究和社会发展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随着网络的普及,现在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变得便利和通畅,一些人毕业论文写作也已由写论文变成了拼凑论文。第一天在网上搜索一些相关资料,第二天将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复制和整理,第三天定稿打印,已成为部分大学生撰写毕业论文的真实写照。制度上的不健全和管理的松懈是大学生违背学术诚信的现象的另一个原因。学生管理制度对不讲学术诚信的行为缺乏约束,不讲学术诚信的学生照样可以参加各类评优、评奖,这种制度上的欠缺无形中助长了学生违背学术诚信的行为。此外,教师对抄袭作业的学生无可奈何、对考试作弊的现象无动于衷,也纵容了学生不讲学术诚信的行为。

三、加强大学生学术诚信教育的对策

“重视学术道德教育,不仅关乎学生诚信品质的培养,也是发展我国高等教育,推动学术创新的重要保证。”大学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使学生能够成为创造新知识、形成新思想的人。对大学生进行学术诚信教育,规范大学生的学术行为,营造一个健康的学术氛围,不仅有助于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和勇于创新的精神,而且会为他们日后的工作和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使他们成为社会主义的栋梁之材。加强大学生学术诚信教育,不仅教师要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而且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社会各界要尽量为大学生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加大对大学生学术规范教育和学术道德教育的力度,让学生清楚什么是违反学术道德的行为,违反学术道德将会产生怎样的社会后果,从而使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内化为学生根本的学术信念,使学术诚信转化为学生具体的学术行为和社会行为,真正培育起大学生务实求真的良好学术作风和社会诚信品质。

要加强大学生学术诚信教育,首先要从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入手,端正学习风气。思想政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以诚信教育作为教学活动的主线,通过案例教学、事迹报告等多种贴近大学生思想实际的教学形式加强大学生诚信道德意识的培养,不仅从道德认知上教育学生讲究诚信,而且帮助大学生用诚信来规范日常行为,做到知行统一。专业课教师在传授大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要注重对大学生学术诚信的培育。从自身做起,从细微处着手,在带领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中,每一个数据的获得,每一个资料的引用都做到准确无误,做好示范,将诚信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的每一个环节,重点突出在学术上诚实守信的教育内容。辅导员要做好诚信教育的宣传教育工作,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有益的诚信实践活动,使诚信教育贯穿于大学生课外活动全过程,在校园内形成一个讲诚信者人人赞扬,失信者个个鄙视的校园道德氛围。大学生只有诚实对人、对己,才能诚实对待未知,也才能学到真知。开展诚信教育有利于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学术诚信意识,从而约束大学生的学术行为从而形成一个以诚信为荣,不讲诚信为耻的学习氛围。

其次在大学生学术诚信教育中,必须制定科学合理的学术管理制度。因此,必须从制度层面上加强大学生学术诚信建设。通过建立科学的学术管理制度,使大学生学术诚信有制度上的保证。除了加强管理,开展学术自律教育也是一个重要的途径。大学生讲学术诚信离不开外在的制度约束,但是更要靠大学生的自律。因为只有当学术诚信内化为学生的一种稳固的道德信念,学生自觉遵守学术诚信,大学生学术诚信教育才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再次,开展大学生学术诚信教育必须营造良好的学术诚信环境。要积极发挥教师在开展大学生学术诚信教育中的示范作用。高校在教师中要大力加强学术诚信教育,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育人之本乃是诚信。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要做到“言必行,行必果”。诚信教育绝非只是德育课的内容,教育是个有机的整体,诚信教育必须贯穿在各科教学中,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一种教师讲学术诚信、教师带动学生共同讲学术诚信的良好氛围。

大学生肩负着建设未来社会的使命,因而对大学生进行学术诚信教育,不仅是为了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精神文明和道德风貌,更是为了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为社会培养符合市场经济道德、法律规范要求的合格人才,只有这样高校才能不负党和国家对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殷切希望。

参考文献:

[1] 王永明,李 静.论大学生诚信体系的构建[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

[2] 张文娟.加强大学生学术诚信教育的思考[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3).

大学生诚信论文范文5

关键词 大学生 学术不端行为 影响因素

Abstract Basing on university students as a research objectiv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mpirically examine the sequential impact of personal factor, ambient factor and organization factor on academic misconduct behavior. This study indicates that personal factor such as study pressure, fluke mind are related significantly and positively to university students' academic misconduct behavior; ambient factor such as social atmosphere and teacher's effect are related negatively to university students' academic misconduct behavior; organization factor such as regulation and punishment are related negatively to university students' academic misconduct behavior.

Keywords academic misconduct behavior; university students; Influence

0 引言

近年来,大学生学术不端现象日益严重,大学生在日常学习和毕业论文撰写当中造假事件不断,诚信问题层出不穷。虽然校方制定了诸多规章制度严惩学术不端行为,利用现代化的软件检测抄袭和不正当引用,但是大学生的学术不端行为并未明显减少,反而越来越多的学生公然抄袭、数据造假,甚至是找论文。而另一方面,我国大学教育越来越重视培养大学生的研究能力,大学生不但要经常完成课程大作业、学期论文、毕业论文等,还经常参加教育主管部门举办的大学生科研作品竞赛,甚至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当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涉足科研活动,如何防范和避免大学生学术不端行为,应该引起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

本研究将对大学生的学术不端行为及其影响机制进行研究。构建大学生学术不端行为的理论模型,并基于个人行为因素、环境因素、组织因素进行实证研究,厘清大学生学术失信的心理发展脉络,确定大学生学术不端行为的影响因子。

1 大学生学术不端行为的界定

1.1 大学生学术不端行为的定义

学术不端行为又被称为“科学不端行为”、“学术失信”、“学术诚信缺失”等。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术不端行为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和重视。美国国家科学院(NAS)的报告将学术不端行为限定为“申报、开展或报告研究项目过程中的伪造、篡改、剽窃”。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在《科技工作者科学道德规范》中对学术不端行为作出了界定:“学术不端行为是指在科学研究和学术活动中的各种造假、抄袭、剽窃和其它违背科学共同体惯例的行为。”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在《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中指出“伪注、伪造、篡改文献和数据等行为都将被华为学术不端行为”。

以上这些对学术不端行为的界定,被规范的主体大多是专业的科研工作人员和学者。而大学生由于受年龄、生活经历、学习环境的影响,其学术不端行为的目的、动机以及表现形式与专业科研人员有所不同。因此,本研究将大学生学术不端行为定义为:大学生在参加考试、完成作业、撰写毕业论文、参加科研竞赛等相关学术活动过程中,采取的各种造假、抄袭、剽窃、和其它违背科学惯例的一切行为。

1.2 大学生学术不端行为的表现形式

第一,考试作弊。考试本是对学生所学知识掌握情况的一种检查和对学生努力学习的一种督促手段,然而有的大学生为了通过考试,在考试中公然作弊,且作弊的手段越来越隐蔽,花样不断翻新,甚至采取一些高科技手段,虽然学校一再加强管理,以取消学位为惩罚代价,但仍有人无视校规校纪继续进行着这种自毁前程的行为。

第二,剽窃抄袭。大学生在撰写作业和论文中,剽窃和抄袭是最常见的不端行为,主要体现为抄袭同学作业、盗用他人观点、剽窃期刊论文。这些不端行为有主观无意和主观故意之分,主观无意的学术不端行为多是因为大学生本身的学术意识较差,对学术不端行为没有基本概念,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在剽窃抄袭,如撰写论文时引用了别人的观点而没有注明出处,引用的数据资料没有标明来源。主观有意的学术不端行为则是大学生明知道自己的行为是错误的但仍然进行剽窃抄袭,如抄袭同学的作业、恶意使用已有文章、引用他人观点或数据资料不写明出处。

第三,数据造假。数据造假也是大学生学术不端行为的一个重要方式,通常表现为撰写论文和作业过程中内容随意摘抄胡拼乱凑,参考文献胡编乱造,使用的数据捏造虚构。这样的数据造假行为在毕业论文和科研竞赛论文撰写中尤甚。很多大学生从低年级开始就养成了抄袭造假的习惯,所有的课程作业都是抄来的,到了毕业时毕业论文也自然是剽窃抄袭或使用假数据来完成。

第四,。在大学生毕业论文当中也经常会出现,虽然它的出现频率要比考试作弊、剽窃抄袭、数据造假行为要少一些,但是近年来呈现上升趋势。这与目前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关系甚重,在百度搜索引擎上输入“论文”,就会出现相关网页82,000,000 个,而且按学科、学位、论文级别分的特别详细,只要肯出钱就能买到各种各样的论文,这样的环境直接影响到大学校园中的莘莘学子们,更为那些想走捷径的学生提供了便利资源。

2 大学生学术不端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大学生学术不端行为固然与教育机制缺失、不良社会风气影响有关,但大学生自身的学习压力、学术能力、时间压力、追求荣誉的愿望和自我价值的体现等也是其学术不端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本课题将对导致大学生学术不端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探索性研究,从个人行为因素、环境因素、组织因素三方面入手,对大学生学术不端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梳理。

2.1 个人因素

(1)学习压力。学生的学习压力大多来自于学业负担,主要是由于所学课程作业考试较多和学习内容较难造成的。目前,我国高校本科学生的培养计划中包含必修课和选修课,仅必修课一般要开设30-40门,选修课也要求学生选修10门左右,加上素质教育、创新学分、集中实践等课程,一本科学生四年要上各类课程大约50-60门。各门课程的作业、课堂测验、期末考试、学期报告,除了基础课和专业课考试和作业外,还要通过英语等级考试、计算机考试、专业职业资格考试等,这些考试使学生们接应不暇。在这些学习压力之下,很多学生为了通过考试、快点完成作业、拿到资格证等目的而采取了剽窃、抄袭、作弊等不端行为。

(2)就业压力。找工作难也会给大学生带来很大的思想压力。目前,我国应届大学毕业生的数量呈逐年递增现象,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已经引起国家乃至全社会的重视。而且,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中明确提出只招收985、211等重点高校的毕业生,非重点高校学生的就业机会就更少了。但就业压力其实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会给学生带来很大的精神负担,但另一方面也会促使学生更加努力学习为今后就业奠定基础,在这样为获得好成绩进而找个好工作的动机驱使下,有的学生通过刻苦学习获得好成绩,而有的学生则选择了“走捷径”获取好成绩。

(3)学术能力。学术能力指的是从事学术研究的相关素质。主要表现为发现问题的能力、文献收集与整理的能力、概念厘定的能力、学术命题的能力、研究设计的能力和文章撰写的能力等。由于自身学术能力低造成了大学生在撰写学期报告、毕业论文和参与科学研究等学术活动中无意识或有意识的学术不端。无意识的学术不端行为通常是因为学生不了解学术不端行为的界定标准,也就是在不知道哪些行为是学术不端的情况下发生了抄袭、剽窃等行为,如不规范引用、文献标注不清等。反之,有的大学生在进行抄袭剽窃时,明知道不对仍然要抄袭剽窃,这样学术不端行为完全是主观意识明确的明知故犯,属于有意识的学术不端行为。

(4)侥幸心理。心理学研究表明,侥幸心理人人都会有,只是比较脚踏实地的人不太会在意自己的这种心理,他们更看重自己在实干中取得的成就;而一些存在投机心理的人,则比较容易相信自己的侥幸心理,相信运气。大学生中不乏存在侥幸心理较重的学生,他们自认为在考试中作弊、在作业中抄袭、在论文中造假不会被发现,心存侥幸的躲过检查和惩罚,特别是在一些高校对大学生学术不端问题惩处力度较小的情况下,这样的投机取巧心理得以极大滋生,成为了繁殖学术不端行为的温床。

大学生的个人主观因素是产生学术不端行为的根源,学习压力、就业压力、学术能力和侥幸心理都会引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学术失信,因此可得出假设一:

2.2 环境因素

(1)社会风气。社会风气对大学生学术不端行为的不良影响已经在很多研究中得以验证。大学生虽然身处“象牙塔”,依然免不了受到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这些社会不良现象带给大学生的负面影响非常严重,大学生还没有真正走向社会,就已经被灌输和熏陶得只认名利不认良知,导致很多大学生失去了道德底线,内心没有了畏惧。社会不良风气、社会诚信缺失造成了大学生诚信意识淡漠,从思想上对学术不端采取接受和认可的态度,从行为上对学术不端采取包容和趋同的做法。在这样的社会环境影响之下,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大学校园内考试作弊、作业抄袭、论文剽窃等学术不端行为屡禁不止、屡查屡犯。

(2)同学影响。同学是大学生在大学学习阶段关系最密切人。就大学生个体而言,大学时期是一个人思想最活跃、情感最丰富、自我意识最强,同时最需要被认同的阶段,大学四年和同学们朝夕相处,共同学习生活,来自同学和伙伴们的影响甚至超过了家庭成员的影响。俗语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如果周边同学存在考试作弊、抄袭作业等学术不端行为,而且这些不端行为没有得到应有的惩戒,甚至这些作弊抄袭的同学还从中获得了利益,如获得好成绩、顺利通过考试等,慢慢地这样的不端行为就会被认为是“捷径”,就会被认可和效仿,最终造成了“坏学生”越来越多,“好学生”越来越少。

(3)教师影响。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社会责任,他们是学生学术不端行为的监督者和把关者,也能成为助长学生学术不端行为的直接推手。现实中,教师对学生学术不端行为的影响存在三种情况,一种是教师自身缺乏诚信意识,自身就存在学术不端行为,给了学生反面示范,学生看到老师都公然抄袭剽窃,那学生们就会更加肆无忌惮;另一种是教师缺乏责任心,对大学生的学术行为视而不见,主观上纵容了大学生的学术不端行为;最后一种是教师对学术不端行为缺乏一定的甄别能力,在学生提交了存在剽窃抄袭内容的作业后,无法鉴别和判定,导致了学生投机取巧心理日趋严重。总之,在学术诚信教育上,如果教师能够严以律己、谨慎治学,就会对学生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反之,教师对学生的放纵会间接导致了大学生学术不端行为的泛滥。

社会风气和来自同学、教师的影响,对大学生学术不端行为既有积极的遏制作用,又有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因此可得出假设二:

2.3 组织因素

(1)管理制度。大学生学术不端行为的泛滥,除了网络学术资源丰富且易获取易抄袭之外,很大程度上是缺少规范而有效的监管制度。目前,各大高校对考试作弊问题的监管已经非常重视,有一套成熟的管理制度和处理流程,但对作业或论文的剽窃抄袭问题的管理制度还不成体系,管理制度的缺乏使得的学生无视校规校级,甚至是钻制度的空子,造成了学术不端行为日趋严重。

(2)惩罚措施。目前,各高校都加大了对大学生学术不端行为的惩处力度。如考试作弊取消学位,抄袭作业取消考试资格等。这些惩罚措施的力度不能说不严格,但是仍有很多学生以身试法,每年的大小考试和毕业答辩中,都会发现有作弊和抄袭的学生。究其原因,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惩处力度不够,不足以让学生痛定思痛、痛改前非。对学生的学术不端行为的处罚,首先是“量刑”过p,也就是对学术不端行为的相应处罚程度不够,不足以起到警示作用;其次是在实施惩处的过程中心存仁慈,为了学生今后的前途着想,尽量不处罚或减轻惩处力度,尽量不采取行政处罚,让学生感到“雷声大雨点小”,无形中削弱了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3)学术培训。和欧美学生相比中国学生从小接受的学术训练少之又少。上大学之前,为了考试而学习,学习内容基本和学术研究不沾边。上大学之后,大学一年级几乎全上英语、高数、政治等基础课,大二才开始接触专业课,专业学习的过程也是被动式学习的多而主动钻研的少,缺少独立思考和科学探索的精神。大学四年下来,撰写毕业论文成为大部分学生首次接触“学术研究”。让从没有研究基础和经历的学生写本科毕业论文,还要达到获得学士学位的相应研究水准,对很多学生来说都是一道难题。在这种情况下,又快又方便的解决办法就是抄袭或找人。

(4)诚信教育。目前,几乎所有高校都在不间断地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道德教育。不光是为了防范和杜绝学生作弊、抄袭现象,更是为了让学生从行为上诚实守信,正直做人。诚信教育的作用到底有多大,它是否能够让学生真正从思想上认识到学术不端行为的错误和危害?大多数研究者和管理者都认为诚信教育是一个长期工程,它是与社会不良风气的对抗,大学生在受到社会负面影响的同时,诚信教育传递给学生的是正能量(图1)。

3 结语

本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入理解大学生学术不端行为产生的探究影响大学生学术不端行为的内、外部因素,研究结果有助于针对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开展大学生学术管理和制度革新,为防范和减少大学生学术不端行为提供解决思路。

*通讯作者:汪蓉

参考文献

[1] Xin Guo.Understanding Student Plagiarism: An Empirical Study in Accounting Education[J].Accounting Education: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2011(11) Vol. 20:17-37.

大学生诚信论文范文6

关键词 大学生 诚信缺失 救治对策

诚信作为一种道德要求,是个人立身之本、成事之基、处世之道,也是社会和谐稳定、发展进步之源。我国早在古代就把诚信作为“仁、义、礼、智、信”五常之一,以至于可以“去兵、去食”而不可无信。诚信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基础性道德规范,更是我们当代大学生必须具备的优良品质。诚信教育是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迫切需要的主体行为规范。

一、现阶段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涵义

诚信作为公民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包括诚实和守信两个方面。诚实是指真诚不伪,诚信不欺,真实不妄,精诚不懈,其强调的是真实;守信是指遵守自己的诺言,实践自己的诺言,言而有信,行有必果。“诚”更多地是指“内诚于心”,“信”则偏重于“外信于人”当然,这种区分并不具有绝对的意义,二者是相互贯通,互为表里、互相补充的。“诚”是“信”的基础、前提,“信”是“诚”的结果、归宿。有诚则有信,无信则必不诚。

二、当代大学生的诚信现状

青年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其诚信品质的塑造、诚信习惯的养成是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工作的重要课题。当前,青年大学生的诚信现状总体是健康向上的,绝大多数同学在政治思想、求知学习、人际关系、求职就业、实践活动等方面都能够把诚实守信作为自己修身养性的基本准则,身体力行。但是还存在着诚信缺失的现象,具体表现在。

(一)学业诚信。

在大学生中存在学习动机和态度都不够端正,存在抄袭作业、替人报勤、参加考试作弊现象的出现,有的不惜重金买题、买工具,有的写论文抄袭、杜撰实验数据等等。大学生论文存在抄袭现象已是“公开的秘密”,无论教师还是学校都对此十分明了,大家亦都有接受的“心理准备”,但如此多的大学生自己承认抄袭论文,却着实令人惊讶,启人深思。

(二)生活诚信。

生活在大学生中间,就接触发现的问题而言,首先表现在一些大学生社会公德观念淡薄、诺而无信、不守道德规范的现象依然存在;其次,表现在个别大学生侵占学校利益,有钱买手机和电脑,却长期拖欠学费和住宿费;再次还存在个别人冒充特困生获取国家助学贷款或困难补助金,一些同学明明有还贷能力却不按期还款、付息。

(三)工作诚信。

对于用人单位而言,在今日社会就业形势下,招聘应届毕业生是一个具有一定风险的决策。而一些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为了获得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在填写就业推荐表和撰写自我简介中存在弄虚作假的现象。大学生追求个人的美好前途本不为过,但是过于的功利,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其结果是导致应届大学毕业生这一整体形象受损,使得后代的毕业生要承担前辈们种下的恶果。

总之,大学生中确实存在着诚信缺失问题,需要认真对待,分析其特点和产生的原因,才可能对症下药,寻找有效的教育方式。

三、大学生诚信缺失原因分析

透过事物的现象才能抓住事物的本质。造成现阶段大学生诚信缺失是由多种消极因素合力的结果,原因是多方面的,只有认真分析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才有可能提出有针对性的救治办法和措施。

(一)历史沉淀的负面影响。

长期以来,在中华民族的文明发展史上,虽然形成了“童叟无欺,相互礼让”等诚信的经典之句,但在封建社会的长期专制下,人们的诚信意识也存在着扭曲的一面。大学生身处现代中国,却自小接受建立在自然经济基础上的封建社会诚信观教育,与现代诚信观必然有所冲突,一定程度影响了现代诚信观的传播。

(二)高校诚信教育的滞后。

近年来,高校在大学生诚信素质教育方面表现滞后。高校对大学生信用意识的教育几乎是空白,国内许多大学还没有建立一套完善的系统的大学生诚信机制,对大学生进行诚信的管理、规范和约束,使得高校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明显滞后于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

(三)家庭教育的消极因素。

家庭教育对学生的诚信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当代大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这样就使得他们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有时候他们会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惜一切代价。另外,有的家长为了帮助孩子实现自己的私利,也会教唆孩子如何去行贿、舞弊。

(四)学生自生修养的失调。

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许多大学生认为要想在社会上立足,就得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拿到计算机和英语等级证才是硬的,误以为这些外在的硬件越多,就越有竞争力,而诚信与今后工作无关紧要的内隐的软件,则是可有可无的。

四、加强现阶段大学生诚信教育救治的对策

高等院校的诚信教育事关国家的繁荣富强、民族的兴旺发达和社会主义的兴衰成败,事关高校的生存与发展,学生的前途与命运。积极探讨诚信教育的方法与途径,培养出新一代具有诚信品质的高素质大学生,是每个高等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

(一)把握整体,加大宣传教育力度,营造良好诚信教育环境。

学校诚信教育的落实离不开整个社会大环境的支持。首先,各级政府和公检法机关要齐抓共管,宣传教育广大群众要诚实守信,同时要严厉打击盗窃、欺诈、假冒伪劣、偷税漏税等不诚信行为。其次,要营造校园诚信氛围,要大张旗鼓地宣传诚实守信光荣,违约失信可耻。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和阵地,积极主动地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用榜样的力量进行诚信教育,营造出良好的校园诚信环境和氛围。

(二)要深化大学生诚信实践教育。

诚信品质的养成要在认识的基础上付诸实践。大学生通过实践,可以从中真切地感受到诚信对社会对自己的影响,进而自觉做到诚实守信。事实证明,通过大学生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甚至从社会中上当受骗的经历,都会在每一位学生脑海中留下深刻影响。因此,应当鼓励大学生从大学校园的象牙塔走出去,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在社会环境中强化大学生诚信教育。

(三)严格制度管理,建立诚信品质培养的长效机制。

诚信素质的培养,仅仅靠诚信教育是不够的,必须辅之以信用评价,即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和合理的学生整体评价体系。

首先是诚信档案,要建立科学的指标体系,每学年进行评估,以其作为学生综合测评、奖学金评定、研究生保送、三好生评选、入党申请人考察、信用贷款等行为的主要依据。诚信档案的建立,使学生有了第一个信用记录,这是大学生的第一份宝贵资源,更是一笔无形资产,作为一种写实的档案,在学生毕业时,这份信用档案将跟随学生的人事档案一并交给用人单位,从而将学生的信用记录延伸到社会,推动大学生市场化就业机制的进一步完善,并且带动整个社会信用理念的提升与诚信氛围的营造。

另外,学生诚信整体评价体系,应包括学习诚信体系、经济诚信评价、生活诚信评价、择业诚信评价四大标准。

总之,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社会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之一,更是大学生立身之本、做人之道。现阶段大学生诚信缺失不仅引起党和国家的关注,也倍受高等院校的重视。大学生诚信教育救治已成为当前高等院校面临的一项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教育问题。我们一定要寻求积极有效的方法,切实有效地推进这一重要的诚信教育。

参考文献:

[1]符子娇.大学生诚信问题与现代诚信观教育[J].中国知网海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4).

[2]姚刚.现阶段大学生诚信缺失及教育救治研究[J].中国知网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