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下学期生物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一下学期生物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一下学期生物总结

高一下学期生物总结范文1

1、教师要学会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高中教育的最大特点就是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不论是课前预习、课中探究及课后复习,都凸显了自主能力的培养和运用。我们学校自习课包括周一到周五共二十节和周末两整天,更是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记得爱因斯坦说过:“人的差异在于业余时间”,所以,学生应在“三点两线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下,有意识的培养自主预习、探究、分析、合作及总结归纳的能力,改变过去那种过度依赖老师灌输的模式,只有主动的学习,才能感受到其中的乐趣,才能对学习越发有兴趣。有了兴趣,效率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我在教学过程中就特别注重这一点,虽然一开始高一的学生有点不太适应,所教班级期中考试成绩没有其他班级的高,但是从高一下学期开始优势就非常明显了,我上课的时候也不用一直讲个不停了,我知道我的学生获得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了。

2、教师教课要保持激情

现在由于我们学校经常开展教师间的业务活动,相互学习交流,相互听课评课,教师个人的专业水平基本上都差不多,即便如此,实际的课堂效果还是有很大差别的,关键在于教师的激情是否饱满,教师激情与否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有一次我听两个老师的“同课异构”课堂,这两个老师的导学案、课件、教学流程、教学设计都很好,但孙老师课堂的整体感觉是激情迭起,浪花朵朵,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自然效果也是非常的不错,所以让激情陪伴你的课堂吧,因为只有激情才能激发激情,只有激情才会有创造,只有激情才能使教诲永远具有探究的魅力,让我们用激情燃烧课堂,让激情在课堂中开花结果,共同打造教育的辉煌吧!

3、教师要适应新的课程改革 , 更新教学模式 ,转变教师角色

生物科学教育的理念是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同时教师应更新教育观念, 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 只有教师真正更新了观念, 转变了角色, 才能真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变被动为主动, 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挥,教师应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思维层次, 适时提出大家熟知而又难以解释的问题,在直观而又富有趣味的情境下,引发学生的心理活动,培养创新思维意识。比如可以引导学生思考除了书上介绍的方法外 , 还能想出其他哪些方法?能否对课本介绍的实验加以改进?这样就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身上的思维以获得发挥、放大而成为创新思维

4、教师要鼓励学生展开想象

高一下学期生物总结范文2

关键词: 普通高校 大学语文 分层次教学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大学语文在各大高校开设以来,大学语文教育一直走在改革的前沿。而纵观围绕大学语文的教学改革,呈现两种较为突出的态势,一是相比于数量较大的普通高校,名牌、重点院校的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显然更积极也更有力度;二是教改的内容大都是集中于对大学语文的课程性质、角色定位和教材、教法的改革研究上。

我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和感受,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认为大学语文的教学改革不仅要围绕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还应该立足学生本身,根据不同学生群体的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分层次教学。与名、重点高校或高职类院校相比,普通高校的学生情况更加复杂,层次也更为丰富,因此普通高校大学语文的分层次教学也更为必要和迫切。

一、普通高校大学语文分层次教学的必要性

2007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下发了《关于转发〈高等学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研讨会纪要〉的通知》,要求各地方院校根据实际情况,认真做好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工作。目前,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开大学等部分著名高校已把大学语文课列为必修必选课,北京大学也明确规定汉语不过关不能毕业。[1]在大学语文教学改革中,名牌、重点院校显然更积极也更有力度和更有魄力,其实,与重点院校甚至高职类院校相比,普通院校大学语文教育工作更复杂,教学改革形势也更严峻,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

(一)随着高校不断扩招,普通高校的学生数量激增,不同层次的学生语文水平差别大。1999年起,我国高等教育进行了大规模的扩招。这些扩招学生,大部分都进入到了普通高校学习,使得普通高校不但学生数量激增,学校结构设置也更加复杂。而随着学生基数的不断加大,势必造成普通高校学生语文水平“质量下降”及“质量不均”的问题。另外,大学中,不同层次之间和同一层次不同系别之间,对有助于提高语文水平的课程开设情况差别较大。因此,普通高校学生的语文水平,可谓“先天”本就不足和不等,而“后天补给”又不均匀,使得不同系别、不同层次的学生语文实际水平差异较大。

(二)就业压力更大,对大学语文的态度更具有功利化。当今社会,大学生就业压力已经成了一个沉重的社会话题。在不同性质的高校学生中,普通高校学生的地位相对更加尴尬。普通高校学生与名、重点院校学生相比,无论是从个人能力上还是就业机会上竞争力明显不足,而高职类院校的学生则比普通高校学生更加务实,职业期待也相对较低,可以说普通高校学生这个庞大的群体,大都面临着“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局面。这种严峻的就业压力,在学生入学之初就不同程度地笼罩在普通高校学生的周围,因此,学生在学习中存在“急功近利”的心理,更加追求实用性。这种功利性学习态度在大学语文中尤为明显,而不同系别、不同层次的学生对大学语文的态度又有较大差异。

二、普通高校大学语文分层次教学的可行性

对于一所专业结构相对完善的普通高校来说,横向来看,所设专业大体可分为三大类:一是理工科专业,包括数学类、物理类、化学类、生物学类等专业;二是文科类专业,包括哲学类、经济学类、外国语言类、新闻传播学类等专业;三是艺术类专业,包括美术、音乐、影视编导等专业。纵向来看,可分为本科(包括专升本、第三批)及专科(包括“五年制”等本科以下层次)两大类。这些类别的学生,在语文基础及学习态度等方面都不尽相同。

(一)理工科学生语文基础较差,对大学语文态度也较冷漠。文学的发展不是孤立存在的,是与“史、哲”等内容交织在一起的,对语文的学习尤其是文学素养的提高需要长期积累,并在哲学、历史等其他科目的交互学习中慢慢体会、逐渐提高。当今高考改革中,尽管越来越多的教育者不赞成中学过早地分科,“一般大学校长都赞成中学文理不分科,这是从培养人的角度来考虑问题”。[2]并且在高考试卷的设置上越来越综合化,但是当今中学为了追求高升学率,大部分学校都在高一下学期或高二上学期便分了文理科。这就使得理工科学生与文科学生相比语文水平相对低下。(由于中学与大学对文理科划分存在差别,不排除中学与大学文理科不同程度交叉的事实,在此,我们谈的是大体情况)。

此外,在巨大的就业压力下,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为主要教学目标的大学语文对理工科学生缺乏吸引力,他们对大学语文相对冷漠、比较功利化,大都是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轻视和冷漠态度。

(二)文科类学生语文基础较好,对大学语文有种天然的亲近感。一般来讲,选择文科的学生对文学都有种天然的偏好,中学中,文科类科目的学习又为大学语文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此,对文科类学生而言,个人爱好和长期的相关科目学习的经历,相互需求、相互影响,在大学语文的学习中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此外,高校教育中,文科类课程设置一定程度上都与语文有不同形式的联系,对绝大多数的文科生来说,本专业课程的学习与大学语文的学习是相互关联、互帮互助的关系,因此,他们对大学语文的学习,能够延续在中学时期形成的优势,不但学起来轻松,在态度上也有种天然的亲近感。

(三)艺术类学生语文基础差,学习不够踏实。艺术类考生是个较为特殊的群体,大体分为两类,一是出于发掘自身的艺术特长的目的,走艺术发展的道路,相对来说能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整体素养都较高,这部分学生以较专业的艺术院校的学生为主;二是因为中学文化课成绩不佳,把学艺术当作拿个大学文凭的“捷径”,普通高校的艺术类专业考生便以这些考生为主。无论是哪种考生,艺术类学生共同的特征便是,文科基础较差,并在长期的艺术训练中性情比较懒散,学习不够踏实。

(四)专科学生迫于升学压力,对大学语文较为重视,是种“不得不学”、“既爱又恨”的态度。与本科生不同,普通高校中的专科生或“五年一贯制”学生,还面临着升学的压力,他们对于大学语文的认知还处于高中阶段即继续深造的“必经之路”。因此,他们对大学语文的态度较为重视,学习比较刻苦。但一般来讲,专科生基础较为薄弱,对大学语文的期待停留在如何得到更好的分数上,目的性和针对性都较强。

三、普通高校大学语文分层次教学的具体操作

要搞好普通高校的大学语文教育,就必须正视学生的不同层次,“对症下药”,“投其所好”,既要满足他们对大学语文的不同诉求,提高他们对大学语文的兴趣,大学语文教育还要争取对他们的专业学习起到辅作用,要针对不同的群体在教学内容、教材选用、教法、考试形式等各方面都有所区别。

(一)教学理念的区别。大学语文开设之初,便有了基本的课程定位,即大学语文是一种“素质教育”课程,注重的是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育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在对大学语文课程基本定位不变的前提下,我们也应该针对普通高校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理念和教学内容上有所侧重。

对于基础较薄弱的理科或艺术类和专科生,在以人文素质教育为核心的同时,还要注意弥补中学语文的不足,加强对他们基本读写能力的培养,侧重基本技能培养与基础知识的授予。如清华大学从2006级开始对新生实行新的教学方案,要求所有理工科学生必须学习语言、文学等方面的两门文化素质教育核心课程。[3]而对于水平相对较高的文科学生,大学语文的教育理念应该向人文性倾斜,要使他们系统化地感悟中国文化,注重他们对中国文化的深刻理解,以及对中国文学发展脉络的系统认知,既要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又要对他们本专业的学习起到辅作用。

(二)教材选择上要区别对待,做到“因材选教”。针对不同的教学理念,在教材和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区别对待。面对理科生语文基础比较薄弱,但又对大学语文兴趣不高的特点,在教材上应该选择现代性强的教材,如南京大学陈洪主编的《大学语文》,该教材增加了现代文学的分量,紧跟时代步伐,集趣味性与现代性于一身。而2006年由张介明、彭少健主编的《比较大学语文》则是外国语言学类专业的首选教材。该教材采用比较文学视野,把中国文学放到世界文学发展的长河中,用“比较”的眼光审视中西文化差异,这无疑会成为对外国语言类专业学生在本专业学习中的有益助手。对于专科生来说,与高中教材比较相似的由邢福义主编的《大学语文》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大学语文教学的成败还要看教学效果,即使是一样的教材和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方法可能会有截然不同的教学效果。因此,针对不同的人群,还应该“因人而异”、灵活多变,下面是我的经验总结。

对于理工科学生要时时注意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教学中,要不拘泥于教材甚至于抛却教材,采取专题式讲座的形式;可以增加“课前5分钟”自我介绍环节,既能锻炼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又能活跃气氛,方可分“演讲与口才”——锻炼学生说的能力;“由我来评判”——训练学生的评析能力;还可以利用学生对公务员考试的热切心理,开设“我来写公文”等教学专题和教学环节。

对于文科和艺术类专业学生要更多地向他们专业靠拢,既便于他们的理解,又能提高他们的兴趣。如在讲述“艺术的起源”这一知识点时,对美术系学生要以绘画为例,而对音乐系学生更适合以音乐为例子。面对外语专业的学生,中西文化差异自然就成为授课的重点,甚至要贯穿整个教学的始终。相对于本科生,专科生的课堂应该会稍显沉闷,课堂上要经常用试题训练的模式夯实他们的基础知识,训练他们的基本技能,课外还要留给他们适当的作业加以巩固。

参考文献:

[1]代小琳.教育部要求高校开设语文课[J].北京晨报,2007-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