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趣味数学故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趣味数学故事范文1
【关键词】数学;小学;打折问题;教学
一、教学内容
数学苏教版六年级(下)第8页例4和“练一练”。练习三的第1-4题。
二、设计理念
打折问题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听到、看到的问题,但他们还不能从数学的角度加以分析和理解。本课要引导学生把“打折问题”同“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以及“已知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百分数应用题进行联系。在教学设计上,重点是让学生加深对百分数应用题数量关系的理解,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生活背景出发,引入学生身边发生的实际活动。在学生熟悉的实践活动中搭建起数学学习的桥梁,理解打折问题。然后结合具体的信息让学生用数学语言进行解释,最后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打折问题。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联系百分数的意义认识打折的含义,在已有知识“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基础上学会列方程解答“已知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以及与打折有关的其他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的交流、汇报,正确理解“打折”的意义,明白购物中的优惠方法。正确理解、应用,做个智慧、理智的消费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从而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打折与百分数应用题的内在联系。
五、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购物中的优惠方法。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时间
一课时。
八、教学过程
1.教学例4
①认识打折
课件出示商场商品打折促销图片,学生观察。
师谈话:我们在购物时,常常在商店里遇到把商品打折出售的情况,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打折问题”。
板书:打折问题。
师:关于“打折”,你知道些什么?
学生回答。
学生可能会说:打折可能会比以前便宜;打折对于购买者来说可能比较合适;打折可能就是降价;打折就是处理……
师:你们的猜想对不对?学了本课就知道了。
课件出示教材第8页例4的场景图。
师:你们从图中获取到哪些信息?
学生回答。
师生小结:A.所有图书一律打八折销售。B.小晴买一本《趣味数学》用了12元。C.小洪买一本《成语故事》用了10元4角。
师提问:你们知道“所有图书一律打八折销售”是什么意思吗?你还会想到什么?
学生回答。
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教师小结:商店有时要把商品按原价的百分之几出售,通常称“打折”出售。打“八折”就是按原价的80%出售,降价20%。打“八三折”就是按原价的83%出售,降价17%。
师课件出示练习:
三折是十分之( ),改写成百分数是( )。六折是十分之( ),改写成百分数是( )。五五折是( )分之( ),改写成百分数是( )。八二折是( )分之( ),改写成百分数是( )。
小组合作完成,交流、汇报。
师生小结:“几折”就是十分之几,也就是百分之几十。
②探索解法
教师出示例4中的问题:《趣味数学》打八折是12元,原价是多少元?
师启发:
小晴花多少元买了一本《趣味数学》?
学生回答:12元
师再启发:这里的12元是《趣味数学》的现价还是原价?
学生回答:现价
师追问:现价与原价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后师小结:原价的八折(80%)是现价;现价是原价的八折(80%)。
师再追问:80%是哪两个数量比较的结果?
学生回答:现价与原价。
再追问:比较时要以哪个数量作单位“1”?
学生回答:原价
师提出要求:讨论原价、现价、折扣之间的关系。
学生讨论后师板书:原价×80%=现价
师:你们能根据题意画出线段图吗?
教师引导学生画线段图,并板书:
师:你们能根据线段图列方程解答吗?
学生独立完成后,抽学生回答并板书:
解:设《趣味数学》的原价是x元
x×80%=12
x=12÷80%
x=15
答:《趣味数学》的原价是15元。
师:根据线段图用算术方法解答。
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引导学生板书:
12÷80%=15(元)
答:《趣味数学》的原价是15元。
师追问:为什么用除法做?学生回答。
师生小结:因为12元对应的折扣刚好是八折。
③引导检验,沟通联系
师再追问:结果是不是正确,我们应该对这个结果进行检验,怎样检验呢?
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总结,师板书:
验证折扣――用现价÷原价
验证现价――用原价×折扣
④教师质疑
师:一本《趣味数学》原价15元,现价12元。你能算出打了几折吗?怎样算?
学生独立完成。
师生小结: “打几折”:现价÷原价
2.指导完成练一练。
教师出示问题:《成语故事》的原价是多少元?
要求:先写等量关系,再画图,最后解答。
学生独自完成后,教师引导学生回答并板书:
原价×80%=现价
方法一:
解:设《成语故事》的原价Y是元
Y×80%=10.4
Y=10.4÷80%
Y=13
答:《成语故事》的原价是13元。
方法二:
10.4÷80%=13(元)
答:《成语故事》的原价是13元。
3.巩固练习:第9页的第1、2、3、4题。教师根据学生完成情况适时辅导、点评。
4.课堂小结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1、打折是什么意思?你们在课前的猜想都对了吗?
2、一件商品的原价、现价、折扣之间有什么关系?
3.观看板书,同样是原价的80%,为什么《趣味数学》和《成语故事》的价钱不一样?
5.布置作业
课后抽时间到附近的商场或超市去看一看,收集一些有关商品打折的信息,并提出一些数学问题进行解答,正确理解购物中的优惠方法。
九、板书设计(略)
参考文献
趣味数学故事范文2
【摘 要】趣味数学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快乐学习中来提升自己的能力,感受到数学的有趣,从而积极、主动的投入到数学学习中来。
关键词 小学数学;趣味性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趣味性的例子,让学生感觉到数学的有趣,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喜欢上数学,进而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习惯。小学生正处于逻辑思维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知识积累的黄金时期,在教学时我们可以通过灵活多样的形式为学生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事例,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是快乐的,知识是有用的,这样才能培养起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也才能让学生在感受到学习快乐的同时更愿意学习,实现我们教育的价值。
一、趣味数字,在认识中感受数学的趣味性
数字教学是小学阶段教学的一个主要内容,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识数、感知数、应用数是我们教学的关键。但是数字教学看似简单,教好却很难,即理论很简单,但是学生在做题时却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这不是因为学生没有掌握算理,而是学生对于计算兴趣不高。因此在教学时要通过趣味性的问题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奇妙,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如在二年级下册《加与减》的教学时,因为学生在运算时借位、进位时总出现一些错误,于是我给学生提了这样一个问题:爱因斯坦的生日是1879年3月14日,爱因斯坦是个大科学家,你想成为大科学家吗?那么我们现在算一算,爱因斯坦的生日可以看成数字1879314,我们将数字随便排列得出一个新数字,如9371481,那么用大的减小的,得出的差是7492167,将差中的各数位上的数相加得出和为36,再将和的各位数相加结果为9。我跟学生说你的生日这样算一定也为9,如果不是9,我就倒着走。一时之间学生的学习气氛高涨,都赶紧去尝试,但试了之后,结果真的如此。这时我说看样大家都能成为科学家,但是科学家不是靠出生日期的,关键还在于多学习、多探索,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由此在练习了多位数加减法的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到了数学的神奇。
二、趣味字母,在应用中体验数学的趣味性
数学不仅仅是算术,由数到式是一个飞跃,也是代数的精髓。数学中用的字母很多,但不是随意的,相当于多有特指。如π指的只是圆周率,这是一个定值,无可替代。其它的可能就会不一样了,像公式中的a、b,在符合条件的前提下可以表示任意数,可我用你也行不用你也罢,我用c、d一样可以表示出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但是由于习惯使然,有一些也是不可更改的,如h一般表示高,s、v、t一般表示路程、速度、时间,S表示面积,C表示周长等等。在教学时我们要充分运用好字母的特指性和通用性,实现学生由具体数到字母的跨越,这是我们教学的思考,也是为学生下一步的学习做好准备。
如在四年级下册《认识方程》的教学时,一开始有好多学生根本不知道数与字母的联系,这时我利用多媒体和学生一起温习了一下幼儿园时都会唱的儿歌“数蛤蟆”:一只蛤蟆一张嘴,两个眼睛四条腿;两只蛤蟆两张嘴,四个眼睛八条腿……,这时我提问当有n只蛤蟆时有几张嘴,几个眼睛几条腿?这时学生由规律很简单的就可以得出结果,由此实现了由数到用字母表示数的飞跃,为学习方程奠定了基础。在此教学中,学生能感受到用字母表示数的强大功能,并由此回扣原来学过的运算律,更加深了对字母表示数的认识。但它最神奇也是最实用的还是在方程中,通过设未知数x或y并根据题目中的等量关系列出等式构建成方程,比我们原来用算式来解应用题要简单的多。由此可见趣味数学重在应用,会应用并为我所用才是学习知识的最终目的。
三、趣味1+1,在应用中实现数与形的结合
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构成了我们基础教学阶段数学的基本框架。数学的趣味性不只体现在某一块,更多的体现在它们之间的结合上。如数形结合是我们数学的一种重要思想,也是解决问题的一种重要方法,让学生体验由数到形或由形到数是我们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有效方法。在教学时,我们要通过具体的事例,让学生感受到数形结合思想及其它数学思想的重要作用,让思想指导我们的具体学习,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启发,受到教育,形成思想。
如在学习分配律时,我让学生制作了两个长方形,一个的边长为a、b,另一个的边长为a、c,我问,它们的面积和是什么?一部分学生的列式是ab+ac,说明的理由是两个长方形分别的面积加在一起;还有一部分学生的列式是a(b+c),说明的理由是可以把它们合成一个大的长方形,在学生说明列式理由的前提下,我问学生这两种列法都对吗?学生一想是都可以呀,由此我写出了等式a(b+c)=ac+bc,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分配律。并且再让学生利用具体的数来验证,通过验证更加证实了式子的正确性。用图形来解决数或用数来解决图形问题是我们常见的问题,只有实现了两者之间的互通,才能达到知识的融合,也就实现了数与形的有机结合。
趣味数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感觉到数学的有趣才能让学生更主动积极的投入到数学的学习中来,也才能实现我们教学的效果。趣从何来,可以是数学小故事,可以是由生活实例改编成的问题,也可以是学生自己的所感所想。趣中生理,乐在其中,只有让学生徜徉在学习的乐趣中,才能使学生有再发现、再探索的追求。
参考文献
[1]孙海东.趣味数学 乐在其中[J].发展,2011(05)
趣味数学故事范文3
关键词: 小学二年级 趣味数学学习法 趣味元素
小学数学与小学语文、小学科学等科目相比,趣味性明显不足,而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讲,兴趣才是保持学习、探索的最大动力,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数学教学时,应当有目的地提高课堂氛围的趣味性,使学生充满学习的自信,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1.小学二年级数学学情介绍
小学二年级数学侧重对基础知识的讲解及一些简单的四则运算,包括对长度单位的认识、100以内的加减法、角的认识、简单的乘法运算及基础的统计知识等。数学中最枯燥乏味的不是数字的加减计算,而是对基础概念的理解,如何使学生以更主动的方式接触这些概念、理解这些概念是教师首先应当做的事。同时,二年级数学在一年级数学的基础上增加了计算的难度,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和准确性,抽象的数字对低年级学生来讲吸引力十分有限,若教师一味采用施压的方式逼迫学生学习,则可能会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影响后续学习效果。
2.小学二年级趣味数学学习法研究
小学二年级数学的特点决定了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引入趣味元素,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感受到数学知识的魅力。
2.1借助游戏导入课堂教学。
游戏是孩童的天性,以游戏作为课堂导入环节是再好不过的方式。教师在设计游戏时,要保证游戏具备趣味性和教学性,两者要以适当比例存在,如果一味强调趣味性就可能会使学生无法快速进入学习状态,而过分强调知识,又会导致游戏的趣味性不足以吸引学生。同时,游戏还需要具有诱导学生思考的功能,学生一旦有了疑问和探索的欲望,教师将更容易展开新课教学。例如,在学习表内乘法的时候,教师可以制作写有数字的帽子和写有乘号的题板发给班内同学,让他们根据自己的数字与其他同学结合,组成一个乘法公式,结束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表现给予适当表扬。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学习了简单的乘法运算,同时在这一过程中他们会更倾向于使用大脑进行快速计算,锻炼了理性的思考方式。
2.2在讲解过程中增加趣味元素。
课堂导入环节能够帮助学生了解课堂内容,对课堂教学产生浓厚的兴趣,而在讲课过程中继续增加趣味元素,能够使学生继续保持愉悦的心情,提高学习效率,也能够将走神的学生吸引回课堂。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为题目增加一个故事作为背景,将题目隐藏在故事中,故事的设计应当符合二年级学生的生活和理解能力,使他们易于明白。例如,小明的父母周末带小明去动物园玩,看到狮虎兽的园区旁管理员叔叔拿着水桶不知所措,小明是个热心肠的小朋友,就拉着父母上前询问,叔叔告诉小明:“我要给老虎准备食物,但是喂食的单子丢了,我不知道该准备多少肉了?”小明问:“叔叔,动物园里一共有多少老虎啊?它们每顿饭吃多少肉?”叔叔说:“现在一共有8只老虎,每一只要吃5块肉。”小明说:“叔叔,可以用5乘8来计算,应该是40块肉。”教师通过讲述这样一个浅显易懂的故事,既讲解了课堂内容,又向同学们传达了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这样一个观念,帮助他们构建正确的认识观。
2.3巧妙设计课后练习,巩固学习效果。
对小学二年级学生来讲,科学合理的课后练习是十分必要的。小学二年级数学课本每一章节的后面均设置了练习,教师可以将这些题目作为家庭作业布置下去,也可以作为课堂练习,但仅有这部分练习还是不够的,教师还应当设置专门的练习课,提高练习强度,加强知识巩固。例如,教师可以在课上组织学生为同桌出题,做完后互相改正,这样学生就会发现自己存在的不足,在修改其他同学的题目时会发现其他潜在的错误,并引以为戒,使自己的知识基础更扎实。其次,教师可以将游戏引入课堂教学,将学生分成两组,写好题目放到暗箱里,让每一位同学上前抓取一个题目并解答,答对了得分,答错不得分,最后记录每一组的总得分并给予优胜方一定的奖励。这种带有鼓励性质的小游戏,能够帮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后复习环节中,主动学习知识提高能力。
3.注重趣味元素添加的质量和数量,避免趣味教学误用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在课堂上使用游戏教学、引导教学等手段的教师越来越多,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教师都能够深刻理解趣味性的意义,特别是对于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来讲,在课堂上融入过多低质量的趣味元素,尽管吸引了学生的兴趣,但是弱化了教学效果,因此,在进行趣味教学时,为了避免取得适得其反的效果,教师应当注意以下几点:1)合理分配趣味元素与数学元素的比重。趣味元素的设置应当点到为止,满足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即可,不应过度在课堂使用趣味性元素,导致学生分不清什么是教学重点,模糊了学习和玩乐的差别。例如上述第二节中提出的三种趣味学习法在同一个章节的教学中不应当全部使用,教师还是需要适当使用一些传统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在脑海中构建学习的印象。同时,过多地使用趣味教学法,也会占用大量的教学时间,导致教师可能无法在规定的时间完成教学任务,增加学生课后负担,因此总的来讲,教师教学在讲究趣味的同时不能忽视课堂教学的真正目的。2)注重游戏或故事的品德教育。教师设置的游戏环节在兼具趣味性和教学性的同时,还要起到一定的品德教育作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使他们形成团结协作的精神,能够同其他同学和谐相处。例如,应当适当降低游戏的竞争性,避免学生之间为了追求胜利产生矛盾;设计故事时要传播正能量,帮助学生从小养成好的品质,等等。
结语
将趣味元素引入小学二年级数学课堂是新课改背景下的必然要求,对于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解题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在具体实践中,教师还要从多角度思考,从科学的角度出发设计合理的游戏环节,避免课堂仅存趣味而失去教学本身的目的,在减轻学生学业负担的同时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趣味数学故事范文4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教学;兴趣
小学数学主要针对6~12岁的少年儿童进行数学初步入门和数学基础知识的教学。在小学,学生首次接触到数学科目,都说最初的印象很重要,所以老师在教学的时候要特别注重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方式,而不能只是一味地为了“应试”,而开展数学教学,从而让小学生在最初接触到数学的时候就感到很难、很枯燥。虽然我国目前的小学数学属于考试的必考科目,“应试教育”也使得我国小学数学教学缺乏趣味性,而更多的是对公式的死记硬背、大量的习题和作业、唯一的数学答案、死板的教学方式,这些都使得学生提不起学数学的兴趣。笔者针对这些小学生在学习数学中的常见问题,提出了一些改善的方法,主要从教材的选用、教师的教学方法、课程安排的模式等几个方面来说明。
一、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的特点
“生活―数学、活动―思考”是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基本理念之一。现在使用的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较好地体现了这一理念。与人教版相比,两者的教学内容都差不多,但各有特色。苏教版在编排上教学板块分得比较小,一个课时所包含的知识点比较少,
在顺序上更加讲究知识的衔接。所以从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上考虑,使用苏教版的数学课本是比较适合小学生的。教师在教授完课本内容后,有更多的时间与学生互动交流,组织学生进行一些开放性的课堂活动,比如趣味数学、数字游戏等等。
二、丰富的教学手段
小学数学这门学科对教师的专业水平要求不高,但是对教师的教学手段要求则比较高。丰富的教学手段可以提升学生学数学的兴趣,让小学生感觉到数学是一门有趣、有用的学科,学好数学可以让他们有一种成功感和自信感。在改善教学手段方面,要求在教学中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方式,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老师应该注意营造课堂氛围,多带动学生分析原因,寻找答案,自主思考,得出结论。传统的数学课教学手段有教授法、板书法、习题讲解法等,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多使用小组讨论法、资料演示法、读书指导法、情景模拟法、联系实际法、实验操作法、自主学习法、任务驱动法等。
三、充分利用网络技术
小学生年龄尚小,注意力容易分散,很多时候对简单的板书难以提起兴趣,但是通过网络多媒体技术的演示,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在基本图形的理解上,就可以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三角形、圆形、正方形等,比如让他们通过展示的图形自己数一数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点、几个角,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的差别。还有数量加减乘除,也可以通过生动形象的动画来展示,比如三个苹果加两个苹果,得出总共有五个苹果。还可以通过网络资源展示丰富的数学课外资料,比如“一亿有多大”“认识人民币”“数学家华罗庚的故事”“我们的地球”等,教师可以通过网上找到的图片、短片、名人小故事等丰富学生的数学课程,提升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爱好。
四、数学案例导入
比如,教师可以设计一堂趣味数学的课程“计算黄豆个数”:首先,教师将黄豆分给学生,让他们感受黄豆的大小重量,然后再分出一杯黄豆,让学生估算这一杯黄豆的个数;其次,点拨学生使用工具天秤、砝码来计算;最后教师可以先提供一种计算方案,即先称一粒黄豆的重量,再称一杯黄豆的重量,通过除法,就可以测算出黄豆的个数。教师通过操作这种方案,让学生发现其中的不足,比如有学生发现,一粒黄豆太轻,很难精确测算它的质量。接下来老师让学生分组,通过小组讨论老师提供的方案有什么不足之处,然后再确定本组的实验方案,布置任务让学生通过合作计算出一杯黄豆的个数。例如,有的小组设计的方案,先测量20颗黄豆的重量,计算出一粒黄豆的准确重量,之后再称一杯黄豆的重量,通过除法就可以得出黄豆的个数,类似的方案还有很多。
回眸这节趣味数学课,我们可以发现它使用很多种教学手段,比如教授法、实验操作法、小组讨论法、任务驱动法。教师还要注意对课堂氛围和节奏的把握,适当地抛出问题和提示,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自己去寻找答案,相信这样丰富有趣的数学课不但能够让学生爱上数学课,更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可以运用于生活中。
总之,小学数学作为数学学习的启蒙课程,教师应当注重对学生数学兴趣的培养,而不再一味地让学生做题目、背公式,对数学始终保持热情和兴趣,对小学生将来的数学学习是很有好处
的,因此坚持对小学生实施的兴趣教学,让小学生爱上数学,是十分迫切而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卢艳红.浅谈初中数学中教学思维的教育[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16):131.
趣味数学故事范文5
【关键词】兴趣培养 高中数学
随着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理念的逐步转变,教学策略也处于逐渐完善的过程当中。对于学生兴趣的培养,应该贯穿于整个数学课堂,教师应该精心设计教学内容的导入、讲解、复习巩固等环节。在具体教学当中,要让学生更多地参与数学问题的思考、解决,充分地让学生参与教学。此外,教师还应该加强教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丰富课堂教学活动,让数学课堂焕发生机,这样才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逐渐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许多数学问题比较复杂、抽象,采用平常的教学方式难以让高中学生熟练地掌握这部分数学知识。因此,教师应该将数学问题放置于一定的情境当中,让学生通过情境来逐步分析数学问题,进而掌握一定的数学知识。通过创设情境,可以让原本单一、 枯燥的数学课变得生动、活跃起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思考能力,促进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在创设情境的过程当中,教师要注意数学情境的合理性、连贯性、趣味性,以提高教学的效率。
以苏教版高中文科数学必修5第十三章第四节基本不等式教学为例:为了让学生明白均值不等式的含义,笔者创设了一个生活购物的情境:有两个商场在节前进行商品降价酬宾活动,分别采用两种降价方案:甲商场是第一次打p 折销售,第二次打q折销售;乙商场是两次都打(p+q)/2折销售。请问:哪个商场的价格更优惠?然后,笔者让学生通过计算来证明到底哪一种方式更为省钱。学生对这种购物的例子兴趣很高,立即展开了计算验证。
通过创设情境,增强了数学的趣味性,为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如讲解趣味数学故事、鼓励法、师生合作教学法、多媒体演示教学法等,这些教学手段的采取,可以丰富学生的数学教学体验,从多个方面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在过去的高中数学教学当中,教学手段比较单一,往往以老师讲、学生听,然后学生大量的习题练习为主,这样不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兴趣,造成课堂氛围不浓厚,学习效率不高。因此,教师应该利用丰富的教学手段让数学课堂更加精彩,逐渐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例如,在讲解立体几何这一节内容时,笔者向学生讲解了这样一个数学故事:每一张纸均有两个面和封闭曲线状的棱,如果有一张纸它有一条棱而且只有一个面,使得一只蚂蚁能够不越过棱就可从纸上的任何一点到达其他任何一点,这有可能吗?事实上是可能的,只要把一条纸带半扭转,再把两头贴上就行了。这是德国数学家麦比乌斯在1858年发现的,自此以后那种带就以他的名字命名,称为麦比乌斯带。这种玩具使得数学的一个分支拓朴学得以蓬勃发展。
趣味数学故事的讲解,让数学课堂气氛变得轻松、活跃,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得到了提升,学习兴趣更加浓厚。
三、改变习题教学策略
习题教学是高中数学教学的重点环节之一,通过习题练习不仅可以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解题技能,巩固已学数学知识,还可以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分析能力。传统的习题教学偏向于习题的量,而不注重习题的质量,导致部分学生在大量的习题练习中失去了对数学的兴趣,反而使习题没有发挥其真正的作用。因此,教师应该创新习题教学策略,精心准备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习题,让每个学生参与习题的分析、讲解过程,教师应该慢慢地指导学生形成解题思路,掌握解题技巧。这样,学生不仅不会对习题课产生厌烦,反而会对做题产生热爱,无形中也提高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通过学生的课堂习题分析,可以让学生对于习题的求解过程,解题思路更加熟悉,从而提高习题教学的效率,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
四、开展课堂数学游戏、竞赛等活动
教师可以在数学教学当中适当地增加一些课堂游戏、竞赛等课堂活动,游戏是学生普遍喜欢的上课方式,通过课堂游戏,可以让学生发现数学的乐趣,还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反应能力;通过数学知识竞赛,可以让学生在竞争中学习,同时提升对数学的喜爱程度。通过游戏、竞赛等方式进行教学,可以极大地丰富数学课堂,让数学课的趣味性更强,无形中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中数学课堂学生兴趣的培养,关键在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从而慢慢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最终,促进高中数学教学效率的进步,促进学生数学水平的逐渐提高。
参考文献:
趣味数学故事范文6
一、创设氛围,激发阅读兴趣
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我认为营造良好的数学阅读氛围,可以让阅读的意识渗入学生的心底。例如我在教室里的墙报上开创一块数学墙报,墙报内容丰富多彩,图文并茂。内容有“知识园”“趣味园”“故事园”“思考”“想一想”“智慧的火炬”“数学园地”“数学之窗”“数学苗圃”等,我把这些板块分小组承包给学生,让学生把阅读中认为重要的,需要注意的知识点,或者是一些学习的小经验都记在小卡片上,再贴在这里;或者轮流制作一些小卡片贴在这里,每张小卡片上都写上一道趣味数学题,让大家一起来动动脑筋,几天后卡片小主人再公布正确答案;或者把阅读中搜集到的有趣的数学故事,都放到这里和大家一起来分享。这无疑给学生提供了互相学习、互相督促的平台,起到互相欣赏,互相鞭策,互相激励的作用。在这样的氛围下,将学生的课外阅读慢慢内化为个人的自觉行动。
二、与生共读,让阅读成为习惯
美国最佳教师《第56号教室的奇迹》作者雷夫·艾斯奎斯提出“培养终身阅读的孩子”,他认为“我要我的学生爱上阅读,阅读不是一门科目,它是生活的基石,是所有和世界接轨的人们乐此不疲的一项活动。”为了做好学生走进书籍世界的引路人,我经常在教室里和他们一起认真地阅读。买新书了,我会兴致勃勃地告诉他们——我的书橱里又多了几个新朋友……经过一段时间,在潜移默化、耳濡目染中,学生课桌上的书渐渐丰富起来。孩子们的转变也深深地影响了父母。不少家长也参与到读书活动中来,在师生共读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另一种阅读方式——亲子共读。我在班里建立班级图书角,让孩子们将自己心爱的读物带到教室,班级图书角的书是动态的,新书被不断地带来,而学生阅读过的“旧书”则被定时清理出来,由学生带回去或者捐给希望小学。学生在早读课背完一定的内容就拿出课外书读,做完作业也拿出书看,每天下午的自习课,更是学生徜徉书海最快乐的时光。
三、结合课堂,体验阅读乐趣
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挖掘教材与课外读物有联系的因素,许多生动有趣的课外阅读材料,经过老师有选择地引入课堂,使之与课内教学有机结合。老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把一些与教学内容有联系的数学阅读材料呈现在课堂上:讲一点开头、讲一个小故事、讲一点精彩的内容等,然后介绍阅读的材料,让学生课外阅读。在教学实践中我通过开展讲数学故事、趣味题竞赛、演讲比赛等系列活动,激励孩子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课外书的阅读活动中。对于故事性强的作品,教师可以介绍一个有趣的开头,引起学生的兴趣。如:在分数乘法应用题学完后,我给学生讲了阿拉伯民间故事“分羊遗嘱”的故事开头,面对学生急切求知的心情,我向学生推荐了《数学趣味故事》。简要讲一些学生前所未闻的知识,激发学生兴趣。如:在学习了质数知识后,我向学生介绍了数学皇冠上的明珠“哥德巴赫猜想”,许多学生觉得不过瘾,课后查阅了资料、上网获取更多信息。榜样能使学生产生向上的心理,我向学生介绍陈景润、华罗庚、祖冲之等数学名人的故事,以这些名家的实际行动来激励学生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