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艺术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网络艺术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网络艺术论文

网络艺术论文范文1

作者:张惠娜

教师从传统的以文本知识为支撑的传授者变成了引领学生走入丰富多彩“艺术殿堂”的领航人。网络为现代艺术教育教学所提供的丰富的、形象的艺术资源,可激发学生学习艺术的兴趣,提升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拓展教师的教学资源空间。其次,网络为艺术教育提供了灵活的教学方式。网络艺术教育打破了传统艺术教学中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师生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教学模式。传统的艺术教学常常受到场所、时间、天气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一堂设计完美的艺术课仅仅因为场所的限制,有可能使教学的效率大打折扣。而信息时代的网络艺术教育为我们突破传统教学的束缚提供了条件。教师在网络信息技术的帮助下,可以随时随地带领学生欣赏艺术作品、参与当代新媒体艺术活动,甚至与艺术家面对面地分享艺术见解。在这种自由、开放、愉快的学习环境下,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探讨艺术问题,评论艺术作品,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同时也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质性的改变。学生从过去被动地接受知识“灌输”,转变为主动参与到艺术创作、欣赏和评论的过程中,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网络也为艺术教学的互动和延伸提供了可能,即使学生是在课堂以外也可以主动学习艺术知识。网络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艺术作品、交流艺术见解的平台,让学生随时都可以将自己创作的艺术作品到网上,并通过论坛、微博、博客等方式与外界进行交流。另外,网络的检索和查找功能也有利于学生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系,从而建构起整体而系统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体系。网络信息资源的共享使艺术教育教学的方式更加灵活和丰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提高教学效率。最后,网络为艺术教育提供了新型的师生关系。随着科学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受教育的机会大大地增加,博物馆、美术馆、电影电视等视觉影像造就了许多无形的教师。课堂上教师的文本讲授已经不再是获取知识的唯一来源。艺术教育过程中,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转变。教师不再是传统教学中的灌输者,而是成为整个艺术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合作者。在网络等信息技术的教学氛围下,师生关系的双边性加强,既丰富了教师的教,又重视了学生的学,学生不再是理论知识的“接收”对象,逐渐转变成了教育过程中平等的参与者、合作者和自我教育的主体,进而成为新型教学观中的主体。网络改变了教师是课堂的唯一主角的方式,简单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感悟和认识的方式必然被革除,师生将在形象、生动、活泼的艺术氛围中,平等地进行情、知、意的交流。在新型师生关系中,教师更多的是观察,同时也避免了完全“放任”的状况出现。在具体的课堂互动中,教师要成为教育的促进者,并且注意从学生的作品中体验与思考学生的思想,以遵循序渐进的规律因材施教。师生之间的关系在网络的语境下更加平等,从某种角度上来说是一种新型的“合作关系”。

网络在常态艺术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会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呈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点。如最初只是简单的E-mail通信、计算机辅助教学网页运用,后来则用网络来调控教学活动、传输教学内容等。网络在艺术教育教学中的运用越来越深入,其运用方式一般呈现为以下两种模式:一种是以网络为辅助手段的教学模式;另一种是以网络为学习平台的教学模式。以网络为辅助手段的教学模式。网络在最初仅仅作为辅助常态美术课的一种教学手段。具体的运用就是在多媒体教室的母机上连接终端设备,并通过终端机连通校园网或其他局域网上的子机,从而实现美术教案、课件和学生作业的资源共享,同时利用互联网上的各种资源来丰富教学内容,进而实现教学的无纸化和共享化。网络信息的视听资源大大地丰富了艺术教育的课堂,为师生提供了丰富的“视听盛宴”,刺激了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从而使艺术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笔者在杭州市某小学调研期间,了解到该校的每个教室都配备了“智能电子交互白板”。这种电子白板能够使用从互联网下载的教学数据,并能加以注释、编辑,还能综合运用声音、图像、文本多种模式,具有灵活的交互功能。实践证明,它在开拓课堂内容、促进合作、提高教学成果等方面收效显著。“以网络为辅助手段的教学模式”进一步的发展是“网络教室”环境下的艺术教学模式。随着网络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程度进一步加深,这种模式能够将在课堂学习的成员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师生人手一台电脑,构建了一个小型的局域网。教师机与学生机之间可以进行信息互动。

教师可以随意选定某个学生机的屏幕画面,并且可以与任意一个学生机进行语音交流。学生可以通过电子举手功能进行呼叫和提问,而教师也可以对某个学生机的提问进行单独的语音和画面创作的辅导,从而实现了教学方式的转变。这种教学方式增加了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机会,丰富了学生学习创作的方式。此外,教师的个别辅导也提升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基于网络学习平台的专题教学模式。网络在给艺术教育教学提供丰富资源的同时,也会给一些判断力不完善的青少年学生带来许多负面的影响。于是,在校园内建立一个学科教学网站就显得非常必要。这样的网站应该是在对不必要的甚至是负面的信息进行过滤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以艺术教育网站为例,它除了提供大量与艺术教学相关的课件、教案等信息外,还应该是人性化的展示、互动和交流的平台。在相关教育技术人员对繁杂的网络信息资源进行整合之后,这种专门的教学网站才能够直接地运用于课堂教学。这种教学模式避免了网络信息过度开放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时也促进了师生在新一轮的艺术课程改革中的共同成长。由于网站具有24小时开放的特点,突破了传统教学的时间限制,从而使师生的学习变得更加自由,学习效率也得到了提升。网络的在线作品展示功能和多元评价功能也十分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新性的发挥。课堂学习、课后讨论和互动评价等在网络学习平台之中形成了一个整体。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的学习更具有连贯性。同时,网络成长档案袋记录的学生学习成果,使学生的学习成长清晰可见,有利于学生新旧知识之间的建构。总之,艺术学习网站在教学中的运用促成了基于网络学习平台的专题教学模式的生成,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了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建构,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更加有效,进而促进了综合性人才的培养。

网络艺术论文范文2

1.1移动图书馆系统建设的现状及构成要素

图书馆是文化、信息传播的重要媒介,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图书馆拓展服务领域、提升服务功能提供了新的机会,越来越多的图书馆和信息技术服务公司对移动图书馆系统进行开发。当前,移动图书馆比较常见的服务方式是资源揭示和信息通知服务,这两类服务让用户能够直接体验移动图书馆的专有,但这两类服务仍然受到一定的时间和地域的限制,还需要根据无线移动网络特点建设真正体现移动图书馆价值的服务系统。一般移动网络包含了三个构成要素:信息系统、移动互联网、移动终端,移动图书馆与这三者也有着紧密的联系。移动终端是移动图书馆的最终服务载体,而移动互联网能够对移动图书馆的图片、文字、视频传输提供支持。已有的数字图书馆是移动图书馆系统开发的基础,移动图书馆根据已有的数字图书馆功能进行延展。以上几个因素对移动图书馆的发展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智能移动终端功能不断强化,移动图书馆主要向智能判断、情景感知的信息服务模式发展。

1.2移动图书馆发展需要的关键技术

1.2.1资源揭示技术目前移动图书馆的资源揭示的支持技术主要有两类:WAP和APP解决方案。WAP技术易于构建运行,且维持了一般网络环境下用户的访问习惯,成了较为常用资源揭示方式;APP主要通过与用户端应用系统结合来满足服务的推送作用,一般用户在移动终端设备上面安装相应的APP应用就能进行后台服务器的数据交换,从而运行该功能。

1.2.2短信息服务技术主要有两类短信息服务:一类是通过短信服务器硬件(MODEM)与图书馆管理系统服务器的串口连接,这可以通过图书馆管理系统的短信管理来实现图书的预约借阅、还书时间提醒、续借书本等短信服务。另一类是通过相关的移动短信合作服务商的方式,这主要通过专业营销商,因其在短信服务方面的优势可以完善移动图书馆的短信服务功能。

1.2.3移动阅读技术此技术主要为移动图书馆解决两个关键问题:目前很多终端都是使用移动网络,没有固定的IP,所以无法获得对特定IP范围开放的数据库的阅览权、使用权;一些图书馆的很多数据库的PC界面并不适合所有的移动终端阅览,所以很多图书馆的数据阅览只适合在PC上面阅览。

2移动图书馆系统设计相关分析

2.1信息内容支持分析

移动图书馆提供的信息内容可以划分为电子资源和纸质资源,其中纸质资源的揭示主要依赖图书馆的联机公共目录查询系统(OPAC),而电子资源的揭示则主要通过图书馆数据库列表来实现。另外,移动图书馆还为中外文期刊提供导航服务。上文提到,数字图书馆是移动图书馆信息系统的基础,但应该注意,因为终端的不同,它们的信息显示方式有一定的区别。就信息内容的提供来看,数字图书馆主要是提供电子资源揭示或是直接阅览、馆藏资源,而移动图书馆的服务更加个性化。

2.2应用环境分析

2.2.1用户需求分析移动图书馆的出现就是为了打破传统图书馆实体资源的时间、地域限制,客户不能在闭馆时获得信息资源,虽然很多图书馆提供了二十四小时开放的数字化服务,但是因为受到IP的限制,很多资源只能在局域网之内才能获取。移动图书馆能够把已有的信息服务由被动服务转化为主动服务,服务突破了地域、时间界限,普及化的信息服务为用户提供更加便利的服务。

2.2.2技术环境分析移动图书馆的技术要素包括:服务用户的移动终端、移动互联网、数字图书馆系统。

(1)移动终端技术。目前最为普及的移动终端是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在阅读方面,智能手机较传统手机具有极大的优势,主要体现在更大和更高分辨率的屏幕、标准化接口、大容量存储空间等方面;另外一种移动终端就是平板电脑,苹果iPad平板电脑的出现大大提高了阅读者在线阅读的兴趣,很多读者也通过网络电子书城购买图书进行阅读。

(2)移动网络技术。主要包括3G网络和GPRS网络。3G网络主要是移动通信与国际互联网通信结合的新时代通信系统,它不仅能够对各种媒体形式进行处理,而且能够提供电子商务、电话会议、网页阅览等信息服务,同时能够实现全球覆盖。GPRS网络主要运用GSM网络的TDMA信道,提供中速的数据传递,它突破了GSM网络只能提供电路交换的局限,以提高相应的实体功能实现交换,这个改造程度并不大,但是能使用户数据速率得到大幅度提高,并且不需要中介转换器,其连接和传输都更加便捷。

(3)数字图书馆系统。主要包括对数字技术处理和各类图文的存储处理。在数字图书馆的整体建设当中,信息技术的集成处理十分重要,其中不仅包括了一般的网络技术、安全保密技术、数字化技术、多媒体信息处理技术,也包括了具有针对性的信息压缩与传送技术、数据挖掘技术、信息抽取技术等。

3移动图书馆系统设计

3.1移动图书馆系统功能设计

3.1.1面向用户功能

(1)短信息服务功能。该功能主要是用来向用户发送图书馆的培训、书刊到期、公告等信息,系统需要将短信息服务模块的功能与移动图书馆的系统自动化服务进行连接,主要是为了识别用户身份,客户可以把借阅信息发送到自身的移动终端之上。

(2)资源揭示功能。移动图书馆的资源揭示主要包括了两个部分,一个是对数据库的目录浏览,另一个是移动网络环境下的“联机公共目录查询系统”揭示。ExLibris公司推出数字图书馆电子资源整合平台,对电子资源进行系统化的管理和揭示,特别是对电子资源的导航来说,不仅实现了数据的动态更新,也实现了动态维护链接内容,这对于移动数字图书馆的资源揭示有着重要的作用。

(3)移动阅读服务。支持客户通过移动终端对电子资源进行阅读浏览,是移动图书馆的核心功能。短信息服务和资源解释功能能够让读者了解馆藏内容,而客户真正需要的是实现移动阅读,当然,部分资源仍需要读者到图书馆的物理场所进行阅读。

(4)个性化服务。移动图书馆的个性化服务是上述三个服务的综合,移动图书馆个性化服务的最重要的特点有两个:一是服务的集中性更强,各类型的服务更加的系统化,能够直接通过个性化的服务定制来进行服务集合;二是交互性更强。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和快速发展、各种电子终端百花齐放、针对移动图书馆的WEB2.0技术逐步深入,移动图书馆的更多功能也在不断开发当中。移动图书馆用户用例图。

3.1.2面向管理功能移动图书馆系统构建的主要目的就是能够方便管理,一般管理的对象分为两类:一类对人力的管理,一类对资源管理。对人的管理主要是包括了对图书管理员和用户的管理。对于用户的管理是采用的WAP网络站点的信息核对,对图书管理员并没有特殊的管理方式,管理的方面多是人力方面的协调管理。资源管理主要是在资源利用的过程中防止资源被滥用,这是因为电子资源的易得性、易用性,还有对电子资源的使用范围和权限要进行明确的限定,要特别注意对电子图书的版权保护。移动图书馆管理员。

3.2移动图书馆的系统内容设计

3.2.1系统内容设计系统内容要针对不同类型的客户进行分层次的设计。针对普通用户的主要是比较普遍性的服务内容,如短信服务主要包括图书借阅、培训、讲座等内容,移动阅读主要包括非专业化书籍以及中文期刊等;而针对专业学者的服务内容包括了专业数据库的使用权限设置、中外文电子期刊的阅读、知识加工类型的信息个性化服务。不同的读者可以通过移动终端设置不同类型的阅览方式。

3.2.2系统结构设计

(1)用户结构。用户能够通过网络及时了解移动图书馆的信息内容。移动图书馆的应用具有主动和被动的差别。移动图书馆主动提供的服务有借阅书籍到期提醒、讲座和培训通知等,这时移动图书馆主要是主动的一方,而客户根据自身需要,主动对信息进行查询和索取时,图书馆又是被动一方。

(2)信息结构。移动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可以分为电子资源和纸质资源。针对印本资源,系统结构设计可以分为三个方面:通过与OPAC对接,实现对移动图书馆纸质资源的直接揭示服务;对印本书刊的借阅,需要用户直接到物理图书馆亲自进行借阅;移动图书馆对资源利用的统计和归类。相比纸质资源,电子资源具有网络可直接传输的特点,所以服务功能更加全面,系统结构设计包括了三个方面:通过图书馆订购完整的电子资源,移动图书馆本身就能够实现对电子资源的阅览;全文数据的直接访问,不包含直接获得电子资源,可以借用用户身份登录移动终端进行阅览;电子资源的加工化服务,主要是针对用户已经获得的电子资源进行整合归纳。

网络艺术论文范文3

1.无线或有线链路上存在的安全问题

有线链路网络和无线网络共同构成了我们生活中所使用的网络系统,在Internet和无线网络快速进步的今天,他们的紧密的结合在一起,都为4G移动通信提供着支持和服务,复杂的4G移动通信技术在使用的过程中存在着很多的风险,无线和有线网络也同样在众多的安全威胁下提供着服务,主要表现为:(1)移动性:无线终端设备会在移动的过程中享受不同子网络的服务,不是固定于某一个网络下。(2)容错性:减少因无线网络结构不同而造成的差错。(3)多计费:在无线网络使用过程中,均是通过运营商来实现对接的,然而有些网络运营商通过网络随意加收客户的使用费用等等。(4)安全性:攻击者的窃听、篡改、插入或删除链路上的数据。

2.移动终端存在的安全问题

4G网络逐渐的已投入使用,用户们通过4G移动终端实现相互间的交流也更为密切,恶意软件及病毒也随着交流而流窜,使得它们的破坏力度和范围都有所扩大,使得移动终端系统遭受严重打击,甚至有关机或失灵等现象的出现。

3.网络实体上存在的安全问题

网络实体身份认证问题,包括接入网和核心网中的实体,无线LAD中的AP和认证服务器等。主要存在的安全威胁如下:(1)目前的网络攻击者利用多种手段,类型也是多样化,让网上用户防不胜防。但他们多半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扮演合法用户使用网络服务,这样一来,网络监管方面也无法察觉,用户这边更是没有任何戒备,使得他们有很大的机会接近用户并进行各种骚扰和不良信息的。(2)无线网相对于宽带而言,它的接口数量有限,而且信号不稳定,容易受其他因素的干扰,这也就为攻击者提供了一个进入的漏洞,安全隐患的可能性也随之大大增强。(3)目前的的搜索功能可谓是越来越强大,尤其是“人肉搜索”,让用户的个人隐私等一再受到侵犯,这些攻击者一般都具有良好的计算机技术水平,对网络系统的运行了如指掌,很容易非法窃取用户信息,并展开下一步的追踪。(4)网络用户不肯承认他们使用的服务和资源,使进一步网络实体的认证增加了难度,这是用户可以逃避和不像曝光的行为,其实这样做只会给自己增加麻烦,到时遇到问题也很难得到有效处理。

二、4G通信安全措施

1.要建立适合未来移动通信系统的安全体系机制

主要有(1)可协商机制:移动终端和无线网络能够自行协商安全协议和算法。(2)可配置机制:合法用户可配置移动终端的安全防护措施选项。(3)多策略机制:针对不同的应用场景提供不同的安全防护措施。(4)混合策略机制:结合不同的安全机制,如将公钥和私钥体制相结合、生物密码和数字口令相结合。一方面,以公钥保障系统的可扩展性,进而支撑兼容性和用户的可移动性

2.对于无线接入网一般可采取的安全措施如下。

(1)安全接入。无线接入网通过自身安全策略或辅助安全设备提供对可信移动终端的安全接入功能。防止非可信移动终端接入无线接入网络。(2)安全传输。移动终端与无线接入网能够选择建立加密传输通道,根据业务需求,从无线接入网、用户侧均能自主设置数据传输方式。(3)身份认证。在移动终端要接入无线网络之前,要通过一个可靠的中间机构的认证,确保双方身份的真实性和可靠性。(4)访问控制。无线接入网可通过物理地址过滤、端口访问控制等技术措施进行细粒度访问控制策略设置。(5)安全数据过滤。在多媒体等应用领域,都可以通过数据过滤技术,对想要接入到网络中的非法数据进行拦截,阻止其进行到内部系统及核心网络,实现无线网络的安全性。

3.提高效率

网络终端的运行效率的提升,最主要就是减少信息量的流通,减少客户端的工作量,不使计算机长期处于超负荷的工作状态中,尽量减少时间的拖延,那么安全协议当中交互的信息量的数额的限定对提高网络运行效率就有一定帮助。

三、结语

网络艺术论文范文4

新技术、新载体为高校图书馆阅读服务提供了机遇移动阅读的出现改变了学生的阅读习惯与行为,移动阅读中所用的技术与阅读载体的产生,推动高校图书馆在阅读器服务、手机服务、移动图书馆服务等方面的发展。同时,高校图书馆所含专业信息资源丰富,且随着数字化图书馆的兴起,其开放度大大提升,而移动阅读中所含的专业资源相对较少,且不免费,因此,高校图书馆若与移动设备无缝连接,则可实现图书馆文献资源的最大化开发与共享。电子阅读器作为新兴阅读载体、移动阅读终端已受到图书馆关注。读者可借助一张具有图书外借功能的读者卡便可借用电子阅读器,而其中包括电子图书、音频图片、数字化期刊等各种资源,读者可根据自身喜好随意选择,且一些阅读器中例如汉王电纸书具有个性化阅读内容,例如学习材料、专业材料、课间笔记等,这就为学生专业知识学习提供了支持。受手机智能化、手机使用普及化、无线网络发展的影响,借助手机、微博等阅读已风靡,这不但延伸了图书馆的服务范围,且为图书馆争取到更多读者,如一些高校图书馆借助手机短信定制服务、OPAC服务查看借阅通知、了解新书通报、检索文献、查询读者信息等。这一形式的出现,为高校图书馆发展提供了支持,也推动高校图书馆向移动图书馆服务方向迈进。如一些高校图书馆建立了数字化图书馆,实现网络借阅、查询等服务,将专业资源、学术资源集成电子图书、视屏、新闻等形式,有力推动图书馆信息化发展。

二、移动网络环境高校图书馆阅读服务面临的问题

其一,信息源的多样化、网络阅读的便捷性击着高校图书馆读者群。网络时代下,图书馆不再是唯一获得信息资源的地方,移动网络设备则成为信息资源的重要提供者,而这一趋势,冲击了传统图书馆的读者群,尤其对高校而言,其读者群主要为大学生,而大学生思想开放、喜于接受新事物,移动阅读的出现,正适应了他们的心理需求,这就造成大学生对高校图书馆依赖降低,降低了读者的黏合度,因此,高校图书馆必须考虑转型,以个性化、特色化的服务,增强图书馆与读者间的黏合度。其二,移动阅读市场所提供的阅读服务冲击着高校移动阅读服务定向。移动阅读已成为时代潮流,其市场环境复杂。高校图书馆作为学校阅读资源的提供者,在网络环境下,其服务对象不但面向学校内部,且面向社会,而移动网络环境下,阅读群体的相对减少,使其不得不考虑读者分户、定位读者、个性化服务读者等问题。其三,“浅阅读现象”趋势迫使高校图书馆深化阅读。从移动阅读的内容与结构看,娱乐化信息多、人文化信息少,普广性信息多、专业知识性信息少,碎片信息多、系统知识少,而这一现象的存在,致使“浅阅读现象”产生,而“浅阅读现象”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判断能力、求解能力、探索能力的培养,且不利于学生良好价值观、人生观的养成。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高品格人才的地方,要转变此现象,必须做好由“浅”入“深”的导读工作。

三、移动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阅读服务的发展战略

1.构建移动阅读空间

开发特色资源数字化图书馆的建立适应了移动阅读发展的要求,高校图书馆应抓住现代网络信息化所带来的机遇,加强数字图书馆建设,不断完善配套设施,为读者阅读提供信息化、网络化支持。在进行数字化图书馆建设同时,注重学校内部资源、尤其是精品资源的开发,建立专业化、学术性资源模块,发挥高校图书馆专业知识信息集聚地的优势,并根据读者个性需求、学习需求、专业岗位要求设置不同的体验、阅读空间,如设置学术论坛、学生作业、操作实验等模块,设置视频汇集、图片集合、论文等空间,以便于服务于读者阅读与知识获取。除此之外,高校图书馆应积极展开移动阅读体验,在体验区设置电子书、Kindle等移动阅读设备,提升大学生对移动阅读的体验力,并以此深化大学生对专业知识获取渠道的认识。

2.运用现代技术

整合多元服务路径电子阅读器、微博与手机阅读、移动图书馆服务等的产生与发展为高校图书馆阅读服务方式革新提供了支持,且阅读终端的丰富极大改变了人们的阅读行为,因此,高校图书馆要紧跟时代要求,积极更新理念与服务方式,将传统阅读与网络阅读、移动阅读相结合,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多元化服务路径的整合。如突出移动图书馆中短信模式、WAP模式、APP模式的运用,根据移动图书馆模式特点开展特色化阅读服务,以短信主动推送功能实现电子期刊信息推送、彩信报、馆藏书目自主推送等,利用WAP服务进行图书下载、资源检索整合,利用APP服务订阅、添加标签等;利用微博、手机等实现馆员与读者间的沟通与互动、阅读信息反馈等,加强读者与高校图书馆间的黏合度。

3.加强阅读指导

提高读者阅读能力阅读指导是实现读者由“浅”到“深”阅读、提升读者阅读能力与素质的重要途径,阅读指导应以观看视频、推荐图书、双边互动等融合而成的一体化形式展开,以切实实现阅读指导的作用。以精品图书推荐引导学生读好书;高校图书馆在做好图书分类、书目推荐等传统服务的同时,应充分利用手机阅读、微博阅读等技术引导学生选好书、读好书,并注重图书的适时更新,以保证读者获得最新、最好的图书。以读者培训引领读者确定阅读方向;在海量信息资源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应在做好新生入馆培训、检索资源、数据库培训等传统培训方式基础上,根据读者需求,增加嵌入培训、定期培训等培训方式,以提升读者对信息资源的选择力,为读者提供个性化的信息服务;在培训内容上,除进行文献检索、数据库使用等培训外,进行阅读技巧、阅读分享、移动阅读等方面的培训,以提升读者的专业素养、人文素质。以互动性阅读提升读者的阅读兴趣;高校图书馆应建立及运用社交网络平台、图书共享平台、OPCA系统等,与读者展开沟通,使读者与读者间进行沟通,并关注读者对图书资源的回馈信息,实现读者间、读者与图书馆、读者与高校间的互动。以丰富化的阅读活动为阅读营造良好的氛围;高校图书馆除了开展“读书会”、“读书周”、“读书节”、知识竞赛、讲座、优秀读者选评等活动外,还应积极创新活动类型,如举办“真人图书馆”、“ApabiReader晒书架活动”等,以宣传移动阅读的同时,提升读者的阅读兴趣。

四、结语

网络艺术论文范文5

现在,计算机技术已经在人们的生活中广泛使用,逐渐深入到各个领域中,但是,网络安全问题层出不穷,直接影响着人们使用网络的效率,在信息传递的过程中信息容易被盗取,存在很大的安全漏洞,所以,要对网络通信的安全性进行分析,提高网络传输的安全性。安全协议的提出主要解决了网络安全业务使用中,确保信息保密性,数据完整性以及被访问业务的严密性。为了进一步加强网络通信技术的高效性,通常采用的是网络控制技术,主要包含:防火墙技术能够有效地识别访问是否是合法的,结合网络安全技术,从而能够提高数据传输的安全性;在审计方面的技术,能够按照信息中的相关数据,从而能够分析网络安全隐患的具体内容,通过自动化的报警系统,能够及时地解决网络传输中的安全问题;访问的安全控制,这样技术能够将文件删除,而且能够将重要的文件储存下来,防止病毒侵害文件;安全协议能够通过设置密码的方式,从而能够对用户的身份进行确定,提高了数据传输的安全性。SSL安全协议的服务功能主要包括:(1)秘密性。安全协议能够在客户端处建立一个安全的通道,此通道只有通过身份认证后才可以进入,进行数据的传输,而且能够设置密码,有效地防止病毒的侵入。(2)完整性,安全协议在进行数据传输的过程中是通过了精密的算法的,而且可以采用函数的形式,从而确保信息在传输的过程保持完整性,而且不会丢失。在传输的过程途中具备跟踪的效果,有效的防止了服务器和客户端之间在连接过程中遭受任何破坏。(3)认证性,在信息传递的过程中,可以与第三方加强联系,通过认证的方式,从而能够运用身份认证的方式,提高数据传输的安全性。而报警协议则是,信息在传输过程中遭受破坏时,为了防止失败会话继续建立而建立的一种新的连接方式。本文重点研究了SSL安全协议,该协议在通信网络使用中应用于应用层中,其的安全性、可扩展性以及互用性等特征。

二、SSL安全协议在网络通信中的具体应用

SSL安全协议在数据传递的过程中被经常性的使用,能够运用监控系统分析网络中的隐患,从而确保数据能够安全的传递,从而能够对信号进行及时地收集,通过转码的方式,将数据压缩,在选用通信设备的时候,也能够对设备进行识别,从而能够运用SSL安全协议,提高数据传输的有效性。服务器:它属于整个系统中最关键的部分,对所有的视频服务,在视频采集、播放以及转发等部分建立信息,并且将其通过通道写入数据库。客户端实现了将密码输送到用户处,在密码输入无误的情况下,能够访问页面。通过SSL安全协议,有效的连接客户端和服务器之间,提高信息传输的安全性,另外该协议基于实时性的要求,将收集到的信息通过网络实现连接,从而能够完善数据传输的通道,通过无线视频的方式,将传输的信号以不同的方式进行分类,然后形成不同的模块,然后与函数组合起来,通过特定的方式实现数据的加密处理。

三、结语

网络艺术论文范文6

​以下为文章全文:

​沃顿名誉退休金融教授杰克·古藤泰格(Jack Guttentag)并不是一个不正常的人,但他却经常会认真思考一个问题:当他去世后,他在个人和专业领域的数字资产将会何去何从?90高龄的古藤泰格经营着一家名叫The Mortgage Professor的网络公司,专门针对家庭贷款问题提供建议。​​

“我短期内还不想死——我制定了5年的商业计划——但我对待这件事情时,必须表现得像是时日不多一样。”古藤泰格说,“这并不容易。”​​

古藤泰格已经给妻子写好了一份书面文件,指导她如何与两位合伙人和律师商议后,将网站卖掉。近几年来,他收到过很多收购要约,但古藤泰格却从来都不想放弃这份事业,也不想给别人打工。(他预计这家有着多个注册商标和域名的公司,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增值。)​​

古藤泰格的办公桌上摆着一个厚厚的文件夹,里面有一大摞文件,密密麻麻地列出了各个网站上的ID、PIN码和密码。他还将多年来拍摄的几乎所有照片都做了数字化处理,不仅保存在他的电脑上,还在云计算服务Dropbox上保留了副本。但其中并未包含其他家庭成员给他的家庭照片。“我儿子拍了一些,还为我的90岁生日聚会制作了一份幻灯片,但多数仍在我办公室的盒子里放着,这让我很内疚。”古藤泰格指出。​

​在当今时代,几乎所有人都在逐渐增加上网时间,从而创造了一份寿命超过其本人的数据遗产,这也不可避免地给身后事带来了新的挑战。不光是古藤泰格这样的消费者希望在生前整理好自己的虚拟资产,财产律师们也在研究数字所有权的构成状况,科技公司同样在提供新的服务来处理数字时代的身后事,社交网络公司则纷纷构建各种平台来帮助人们吊唁死者。​​

“标准在进化,”沃顿法律研究和商业伦理教授安德里亚·麦特维辛(Andrea Matwyshyn)说,“今后几年将会形成一个反馈回路:消费者的技能将会增加,企业也将简化模式,而法律行业同样会形成规范化的财产规划。”​​

数字时代的身后事​根据市场研究公司eMarketer的报告,美国成年人去年每天的上网时间大约为5小时,2012年为4小时31分,2011年为3小时50 分。社交媒体网站在其中占据了很大比例:市场研究公司Ipsos Open Thinking Exchange的数据显示,18至64岁的美国社交网络用户表示,他们每天使用社交网络的时间为3.2小时。皮尤研究中心的报告显示,将近四分之三的美国成年网民使用社交网站,其中42%的成年人目前使用多个社交网站。​​

“我们已经太过依赖数字通讯和社交媒体了。”麦特维辛指出,“对很多人来说,他们的数字身份与物理身份旗鼓相当,有些时候甚至更加重要。”​​

然而,却很少有人对自己去世后如何处理这些数字身份或网络资产作出安排。2012年,美国联邦政府在个人金融推荐列表中增加了“社交媒体意愿” 一栏。政府建议人们制定一个网络资产执行人,负责帮助用户关闭电子邮箱、博客和其他网络账号。此人还将执行死者对社交媒体资料的处置意愿:既可以完全关闭,也可以继续保留,以供亲友回忆。​

​多数科技和社交媒体公司都针对用户身故后如何处理他们的网络内容,制定了相应的政策。毕竟,我们的数字资产——我们的照片、我们起草的邮件和我们发出的状态更新——本来就不仅仅属于我们自己。这些内容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属于Twitter和雅虎等负责存储这些信息的公司。​​

“企业的角色很微妙。”麦特维辛说,“一方面,由于他们要处理数量庞大的独特请求,会消耗大量的时间和金钱,所以资源会受到局限。另一方面,当用户离世后,满足他们家人的需求是符合道义的事情。况且,这类业务也蕴含着机遇,可以以此提升自己的声誉。”​

​例如,谷歌从去年开始就推出了不活跃账户管理器功能,允许用户自行决定其身故后如何处置他们的账户。与此同时,一旦可以提交死亡证明的副本,Twitter便会应财产执行人或直系亲属的要求关闭相应的账号。Facebook也会应资产执行人的要求删除账号,或者继续保留,以供亲友纪念死者,甚至允许他们继续在上面评论、照片和链接。​​雅虎旗下的Flickr采用了母公司的服务条款:一旦用户身故,其账号及账号中的内容都将作废。谷歌旗下的YouTube则遵守谷歌的规定。Facebook旗下的Instagram表示:“一旦Instagram用户死亡,请与我们取得联系。”​

​例如,用户可能在其过世的叔叔的页面上回忆他的生日。或者,还有人会在朋友周年祭之际“访问”好友页面。“以往,我们会围着墓地纪念死者,但现在,我们可以在社交媒体上使用新的沟通方式。”沃顿市场营销教授大卫·贝尔(David Bell)说。​​

“无论是人与人之间,还是文化与文化之间,丧事都有很大差异。”贝尔指出,“但我们希望看到礼貌得体的新风俗,并且希望能够涌现出不同的平台和工具来供人们寄托哀思。家人应该可以永久保留这些东西。”​

​但在线纪念同样是一件很微妙的事情。谁负责监护这些资料?谁可以获得访问权?谁有权决定应该包含哪些内容?这决定涉及哪些因素?加州大学欧文分校信息学博士候选人杰得·布鲁贝克(Jed Brubaker)的研究方向是数字身份、社交媒体和以人为中心的计算,他对数字遗产的相关问题很感兴趣。“在谈到Tumblr、Twitter、 Facebook、Instagram和其他拥有大量用户的准公共社交媒体时,所有权问题仍未得到解决。”他指出,“我们的虚拟物品是否始终被视为‘资产’?”​​

倘若不是资产,那究竟是什么?“是通讯。”他说,“他们在Facebook或Twitter中讨论了内容。原本短暂的通讯现在却可以保留下来。它可以被记录下来,留下数字痕迹。”​​数字遗产商业化​包括Facebook时间轴或数码照片在内,我们绝大多数的数字资产除了情感因素外,并没有太大价值。但德克萨斯科技大学法学院教授盖瑞·拜耳(Gerry W. Beyer)认为,即便如此,仍然需要对其展开细致的资产规划。他表示,以前,人们会继承各种手稿、回忆录、相册和发霉的文件及简报。“但现在,很多人都不再拥有这些可以传承的物理资产,所以这些东西将会消失。”​

​当然,还有很多方法可以把这些数字资产变成实体物品。例如,你可以下载电子邮件,然后保存在电脑磁盘中,或者存储到光盘或优盘里。你甚至可以把它们打印出来。但有多少人会这么做?每当拜耳出席会议时,他都会问听众:“有多少人没有把有价值的照片打印出来?”几乎所有人都会举起手来。“如果你不这么做,你深爱着的人或许就会失去访问权……如果你在意数字资产在你死后的状况,包括你的照片、你的家庭录像和你的电子邮件,你就必须早做计划。”​​当然,某些数字资产无论是在现在还是未来,都拥有巨大的经济价值,例如域名或能够创造收入的博客。

《魔兽世界》和《第二人生》等网络游戏中的账号或虚拟道具同样拥有可以量化的价值。​​但数字资产也各有不同,例如,个人的iTunes音乐库和Kindle书库也都属于数字资产。如果你拥有大量的数字图书,那么转移使用权就会受到限制,而且会被密切监控。“从技术上讲,你并不拥有这些内容,”贝尔说,“你拥有使用权,而这种使用权会随着你的去世而消失。但如果这些归一个信托所有,你的受益人或许可以继续使用它们。”​​

飞行里程数和酒店积分虽然也属于数字资产的一部分,但却面临着一些棘手的问题。麦特维辛表示,这些资产受制于用户与企业签订的合同。多数合同都明确规定了里程数和点数归用户个人所有,除非得到公司特批,否则不能与他人共享。“航空公司或酒店有可能会满足遗产转移的要求,但他们也有权拒绝,他们可以说:‘我们对您失去亲人的遭遇深表同情,但这些点数已经无效。’”她指出。

​越来越多的公司在寻找各种方式,利用这种数字遗产赚取收入。虽然多数数字内容都只是寄托了情感因素,但并不意味着它们没有经济价值。“恰恰相反。”沃顿市场营销教授皮纳·伊尔迪里姆(Pinar Yildirim)说,“比如,你今天上传了一张照片,等到100年后,你已经去世很长时间,你的曾曾孙希望要得到这些照片。那时,任何企业或许都希望收回存储这些数字内容所支付的成本。”​

​包括E-Z Safe、Estate++和SecureSafe在内的一些公司,都扮演了数字内容仓库的角色。他们提供了虚拟保险柜业务,帮助用户保存用户名和密码。一旦用户身故,这些信息就将转交给指定的继承人。​​

“在一个深爱的人去世后,通常情况下,家人或朋友会想要获得他们的数字资料,包括他们的社交网络、电子邮件,或者,他们只是想要为某些网络账号支付费用。”德克萨斯科技大学的拜耳说,“但如果没有规划,企业可能需要数周、数月、甚至数年才能授予这种权限。”​​

其他公司也在努力帮助用户获取身故亲友的数字资产。例如,Webase公司就可以帮助人们在Snapfish或Shutterfly等网站上找到纪念照片、已经获得的航空里程数和酒店点数、Facebook和LinkedIn等社交网络上的个人互动,以及亚马逊、PayPal、Netflix或eBay中的个人账号。“他们本质上是搜索公司,目的是搜索互联网上符合要求的内容。”拜耳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