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怀念母亲主要内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怀念母亲主要内容范文1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一般情况下,标题是文章内容、作品风格、写作意图的直接或间接表现,不少文章的题目与文章中心意思、作者思想感情有密切的联系。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是理解文章主要内容的一把钥匙。综观近几年的中高考阅读试题,关于文题的考题出现的频率较高,故此,很有必要来探究此类题目的设题类型和答题技巧。
一、明确文章标题的主要作用
一般情况下,文章标题的作用有以下几种情况:
1.交代文章主要内容,揭示文章主旨。如《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这个标题交代了闻一多先生品质的两个方面:一是说,二是做。别人是说了再做,而闻一多先生是做了也不一定说。《爸爸的花儿落了》这个标题中的“花儿落了”暗示“爸爸”病逝了。
2.点明行文线索。线索可以是物品、人物、时间、事件、地点的转换、人物的感情变化等等。如《背影》这个标题点明行文的线索是父亲的“背影”。《我的老师》的线索是 人物魏巍的老师蔡芸芝先生。《最后一课》是以小弗郎士对韩麦尔先生的感情变化为线索的。
3.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交代了作者鲁迅先生小时候在百“草园中”的快乐生活和“三味书屋”的枯燥乏味。
4.确定文章描写的对象,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如写的《回忆我的母亲》,标题确定了文章的描写对象“母亲”,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对母亲的怀念和深爱。又如《丑小鸭》一文的线索是丑小鸭的经历和心理历程。
5.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富有哲理,引人思考。如《喂――出来》这篇文章的中心是:以环境污染为题材,记叙了被扔进洞的东西又飞出来的经过,警醒世人:不去积极治理环境污染,人类终将遭到灭顶之灾。 以“洞”为线索梳理情节:洞现议洞填洞 洞满 。
6.指出文章的主要人物。如杨振宁写的人物传纪《邓稼先》一文,作者以人物邓稼先为中心,把邓稼先这一人物置于广阔的社会背景和历史背景中,抓住他忠厚平实,诚真坦白的性格特点,回忆了他为中国的“两弹”事业所做出的贡献。赞颂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精神,并挖掘出这种性格和精神产生的根源: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积淀。
二、分析标题含义的方法
1.字词分析法
字词分析法,就是从理解文章标题的关键词的本义、字面义入手,联系文章内容,得出标题的深层含义或作用的一种方法。如《伤仲永》这一标题,运用析词法分析,标题中只有两个词,“仲永”是本文的描写对象,而重点要分析“伤”,标题中的"伤"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伤"?“伤”是哀伤、叹息的意思。因为仲永原本天才,但由于没有得到后天良好的教育,而变的平庸,太可惜了!如果现在的学生是神童,他们也会努力学习,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不学习将会落后,他们勇于进取,敢为人先,将来更好地回报社会。
2.修辞分析法
修辞分析法,就是从理解标题的修辞入手,来理解标题含义的一种方法。如《白杨礼赞》这个标题,运用比喻、象征手法,白杨树象征北方农民的正直无私、坚强不屈的品格。再如《爸爸的花儿落了》这个标题运用双关的修辞手法,一方面是指现实中爸爸养的花凋谢了,另一方面暗示爸爸的生命像他养的花一样结束了,包含作者失去父亲的痛楚、无奈的心情,同时也引起读者深深的同情, “花”在文中起着贯穿全文的线索。还有像泰戈尔的散文诗《金色花》,诗人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拟题,把儿童想象成一朵金色花――最美丽的圣树上的花朵,赞美了孩子的可爱。那金黄的色彩,正象征着母爱的光辉。人们喜爱花儿,花儿也惠及人们,正可以象征孩子回报母爱的心愿。泰戈尔的想象实在是新奇而美妙!他的这个标题又是多么的深刻而醒目!
3.主旨分析法
主旨分析法,就是从文章的写作内容、作者情感、主题思想入手,分析标题所揭示的思想内容的一种方法。如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标题中的“秋天”点明了时间,“怀念”点明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主旨:秋天引起了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怀念。再如,美国作家莫顿・亨特写的《走一步,再走一步》一文,标题采用了反复的手法。“走一步”是起点,“再走一步”是发展和深入,揭示了“只要解决了一个又一个的小问题,最后的大问题也迎刃而解了”这个主题,标题富有意蕴,引人入胜,引发思考。
4.背景分析法
怀念母亲主要内容范文2
教师要使自己的提问有意义,既不要过于简单,学生不用思考就能回答出来,也不要过高要求,学生不知如何下手。这就需要教师要善用启发艺术,提出疑问,激起思考。
(一)启发式的提问
如《唯一的听众》教学片断:教师这样提问:“唯一的听众”是一个怎样的老妇人?她做了什么事情呢?这听众为什么让作者成功了呢?学生根据教师的问题对课文内容有了初步了解,知道需要阅读课文,作进一步的思考,才能得出答案。这种启发式的提问,激发学生的思考,启迪学生的思维。
(二)开放式的提问
提问不是追求标准答案,限制学生的思维,而是有一定的开放性,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抒发自己的见解,获得独特的情感体验。如《井底之蛙》的结尾,教师这样设置疑问:“青蛙跳出井口之后,会说些什么呢?”有的小朋友说:“青蛙会很惊讶:啊!原来天空不是我想的那样渺小啊!是我看问题太片面了。”有的小朋友说:“它看到丰富多彩的世界,会感叹道:啊!外面的世界好美啊,我不忍离开了!”有的小朋友会说,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展开想象的翅膀,纷纷谈出自己的感受。开放式的问题,开阔学生的思维,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
(三)目的式的提问
教师在提问时,要摆脱盲目性,仔细斟酌,提出有针对性、目的性的问题,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问题。如《老人与海鸥》的教学片段:侧耳细听,原来是亲昵的变了调的地方话,教师这样提问:“你从亲昵的变了调这一描写中体会到了什么?”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到老人对海鸥的亲昵,对海鸥的爱。目的性的提问,促使学生有针对性的思考问题,最终得出准确答案,而不是毫无头绪,不知如何下手。
(四)次序性的提问
一堂课,教师往往会设置许多问题,而这些问题一定有主次、先后之分,教师要依据课文内容的主次,学生理解的程度,设计问题的次序。如《跨越百年的美丽》教学片断:教师在学生初读课文后,设置这样的问题:“这篇课文写了谁的什么事?课题的美丽表现在哪里?”学生通过回答问题对课文有了初步了解,接着教师继续引导学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回答问题:“什么样的美丽能跨越百年?这里的美丽有什么特殊含义?”促使学生进一步感知课文主要内容。次序性的提问,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促使学生逐步理解教学内容,促使教师顺利完成教学目标。提问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占有重要位置,艺术化的提问是学生学习的助推器,是调动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兴趣的催化剂,因此,教师在设置问题上要多下功夫,设置出灵活、开放、有目的、有次序、有启发性的问题,推动课堂教学的发展,促使教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
二、板书艺术
教学板书对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都有很大帮助,小学语文教师应重视课堂板书,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课堂上书写工整,恰当运用。那么教师要使板书具有艺术性,有哪些方法呢?
(一)锤炼词语式板书
锤炼词语式板书要求教师增强板书设计的意识,认真钻研教材、精心准备,把课文主要内容用精练的文字概括出来,抓住课文的教学重点、难点,把握好文章的内在联系,用关键词语搭建文章的框架,使学生一目了然。如《匆匆》一课的板书设计:匆匆时光匆匆一去不复返这样的板书,简明扼要地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展示了文章的行文结构,既有利于教师讲解课文又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
(二)适时呈现式板书
教师板书的设计是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教师在设计板书时,要让学生积极参与,适时地呈现板书。如《怀念母亲》的板书设计:怀念母亲母亲祖国频来入梦——真挚情感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回答教师的问题,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书写板书,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怀念母亲主要内容范文3
关键词:朗读训练;高效课堂;增加语感;内化情感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23-0059-01
朗读是语文阅读教学中一项非常重要的训练内容,一堂优秀的语文课总是离不开循序渐进的朗读,“读”在课堂上更是独占鳌头,读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和灵魂。那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加强朗读的指导与训练,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呢?
一、给足时间,自读自悟,增强语感
阅读教学本身离不开读,给足时间让学生读,让学生在读中欣赏,在读中体味,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提升。当学生在读中能充分地自读自悟,尤其是当自己的感悟还能得到师生的一致认同,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件高兴的事。在实际教学中,很多老师就是不愿意相信学生,怕学生的读浪费时间,急于把自己的感受体会强加给学生,学生的自主感悟被扼杀,学生只是一个乖巧的听者而非真正意义上的读者。教师要激发学生朗读课文的兴趣,把读书的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多读读书,慢慢地读,静静地读,细细地品,透过眼前所读到的文字自己去体会,去领悟。如教学《难忘的一天》一课,初读时要求正确地读,读准字音,吐字清晰,借助拼音把课文读正确。检查、指导学生认读生字,可用开火车等形式,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读书情况,做到全员参与。
二、技巧点拨,增强语感
新课标明确指出:要重视朗读的指导和训练。在朗读过程中,教师要立足全文基调,注意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的词句,特别是表达文章中心的重点词句,或是饱含人物情感的重要词句,进行朗读技巧的指导,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将作品中的“情”读出来,加深对课文文本的理解和感悟。例如,把需要强调的词语、句子用重音读出来,启发学生想象画面,体会课文表达的情感。结合语境,灵活地停顿,追求声断情不断的效果。还有诸如正确的发音吐字、语调的调节、语速的把握、语言的形象性等技巧的点拨,化无声文本为有声语言,读出内容,读出含义,读出味道,读出真谛,达到“情自心中来,情自口中出”的美妙境界。教师的点拨,应以学生的读为基础。“点”必须“点”在关键之处,“拨”必须“拨”在疑难之处。如《怀念母亲》一课,文中有几个比较难读的句子,教师可出示语句,单独训练。如“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不知道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想起自己长眠于故乡地下的母亲,真想哭!我现在才知道,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教师先范读,读完后向学生提问:(1)联系上下文,说说为什么作者会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是不是仅仅因为母亲的逝世?(2)真正让作者遗憾和痛恨的是什么?(无法尽孝,心存自责、愧疚之情。)(3)你知道“频来入梦”的原因吗?(作者旅居在外,对生身母亲、对祖国母亲的怀念与日俱增,日有所思,夜有所想,两位母亲不断出现在作者的梦中。)(4)“甜蜜”和“凄凉”是不是矛盾?你怎么理解?(因为在远离家乡的日子里,能时常回忆起在故国的生活情景,不断回想起故国的亲朋好友,感到他们无处不在,仿佛就在身边,心中自然又多了一丝安慰、一些宽心、一点甜蜜,少了一些凄凉、孤独。)(5)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什么样的?(关爱孩子、思念孩子)。这样把几个较难读句子抽出来训练,让学生读流利了,再回到课文中去读,一段一段地读通顺,这样整篇课文也就很快读流利了。
三、丰富形式,内化情感
朗读,如果长期只贯之以一种形式、一个腔调,学生必然会进入朗读疲软期,久而久之,会失去朗读的兴趣,会失去学习语文的乐趣。朗读的形式多种多样,就读的个体而言,有个人读、齐读,有男生读、女生读,有分角色读、竞赛读……就读的方法而言,有略读、精读、品读、浏览……根据小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我们要选择合适的方式,多形式朗读,避免单纯地为读而读,避免使朗读变得枯燥乏味。教师要精心地设计朗读的训练过程,合理地选择每一环节的朗读形式,让它们各尽所能。如在教学人物对话比较多的课文时,可采用分角色朗读的形式;教学知识性较强的说明文,可采用默读、抢答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学散文一类文章,则可用赛读的方式来一决高下;教学童话故事,可用轮读的方式来感受故事,定会激发学生更多的兴致。此外,小组赛读,男女赛读,合作读,自由读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变换能更有效地调动起学生朗读的积极性,促进语文课堂的有效习得。在读的基础上,着重鼓励学生自评与互评,引导学生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发展,在评读的过程中进一步丰富情感。
四、结束语
阅读教学要给足学生读的时间,要辅之朗读技巧的指导,要丰富课堂朗读的形式,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品味,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参考文献:
[1]慕佐梅.小学语文教学必须加强朗读训练[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S2).
怀念母亲主要内容范文4
1.认识2个生字。读读记记“姿态、迷人、至少、邻居、成熟、完整、尤其、提前、香飘十里”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自读自悟和与同学交流,体会作者思恋家乡的思想感情,并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教学重、难点及解决办法
抓住课文中的主要内容和重点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可以采用以下思路展开教学:自读自悟;细读悟情;品读体会。
课前准备
学生已学了两篇回忆性的文章,可以根据学生家庭的实际,让学生听听长辈讲的关于小时候家乡生活的故事,丰富他们的感情体验,进一步体会人们的思乡情怀。
教学流程
(一)谈话引入
1.谈话:同学们,童年是美好的、幸福的、难忘的,回忆童年美好的事情更是一种享受,充满了乐趣。让我们一起走进作家琦君的童年,欣赏美丽的桂花雨。板书课题。
2.简介作者:琦君(1918—)现当代女作家。原名潘希真。浙江永嘉人。毕业于杭州之江大学中文系,师从词学家夏承焘。1949年赴台湾,在司法部门工作了26年,并任台湾中国文化学院、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后定居美国。出版散文集、小说集及儿童文学作品30余种,内有《烟愁》《细纱灯》《三更有梦书当枕》《桂花雨》《细雨灯花落》《读书与生活》《千里怀人月在峰》《与我同车》《留予他年说梦痕》《琦君寄小读者》《琴心》《菁姐》《七月的哀伤》以及《琦君自选集》等。
3.介绍桂花:桂花:也称木犀,木犀科。常绿小乔木,高达15m,冠卵圆形。叶对生,硬革质,椭圆形至卵状椭圆形,全缘或具疏齿。花簇生叶腋或顶生聚伞花序,黄色或白色,极香,花期中秋。核果椭圆形,蓝紫色,翌年夏初成熟。原产我国西南、华中等地,今各地普遍栽培。变种较多,有金桂、银桂、四季桂。是传统的名贵香花,城市绿化、美化的重要树种。桂花经蜜饯后,可做各种甜食。
(二)检查预习
1.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桂花的名句。
因为桂花的花香持久,沁人心脾,历代文人墨客经常用美好的诗词歌颂它。你们读过哪些有关桂花的名句来跟同学交流一下好吗?我们却从未听说桂花会下雨。
2.抽名读课文,解决生字、新词。
3.默读课文。思考:
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桂花雨”是什么意思?
课文主要讲了作者回忆自己童年的桂花和帮妈妈摇桂花的事。“桂花雨”是指好多桂花落下来,就像下雨一样。
(三)自读自悟细读悟情
1.自读自悟(出示思考题)
(1)默读2──6自然段,看看桂花给作者带来了哪些快乐?勾出有关的词句。
(2)把你喜欢的句子或段落读给同桌听。
2.细读悟情(讨论交流)
重点理解句子:
(1)“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一个“浸”字,形象地写出了桂花的香气,桂花不仅花开时香,晾干了泡茶、做饼也同样香气弥漫。桂花,永远香在人们的心里。它的香,已挣脱了季节的束缚,香甜了四季,也香甜了人们的生活。
重点理解摇花时的乐趣:
(2)为什么说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理解“总是”)
(3)画出“我”摇桂花的句子。
①理解“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
②想象“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的情景。
③为什么说桂花纷纷落下来的情景“真像下雨”,而且是“好香的雨”?
(四)品读体会
1.八月桂花,十里飘香。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同是桂花,难道在不同的地方香味就不一样吗?为什么?
母亲这句朴素的话,与“月是故乡明”如出一辙。母亲每年都闻着桂花的香气,关注桂花,收获桂花,体验着馈赠桂花的快乐,吃着桂花做的食品,喝着桂花茶。桂花,已充盈她生活的全部空间。家乡院子里的这棵桂花树,是唯我的,是母亲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还会有什么可以替代它呢?桂花是没有区别的,问题是母亲不是在用嗅觉区分桂花,而是用情感在体味它们。一亲一疏,感觉自然就泾渭分明了。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家乡在母亲心中的分量。
2.“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个“又”字说明作者不止一次地想起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桂花雨,只是这次母亲的话使他又一次想起。淡淡的一句话,却传递出了作者对故乡桂花深深的怀念。家乡的桂花,是跟作者童年的快乐连在一起的,那种“摇花乐”和桂花雨已植进了他的生命,成为他幸福童年的最美好、最耐人回味的记忆。这恐怕是作者难忘家乡桂花的真正原因。
(五)拓展延伸
回忆一下自己的童年生活,有没有不能忘怀的人和事?如果有,说给大家听听。
六、板书设计
7*、桂花雨
桂花飘香十里
摇花真像下雨
怀念母亲主要内容范文5
1.找准叙事线索,辨析作用
(苏教八上课文)《枣核》一文以什么为线索,这样构思全文有什么好处?
本题重在考查记叙的线索及其作用。线索主要包括:核心人物、核心事物、核心事件、时间、地点、作者的情感。其作用一般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以“枣核”为线索,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枣核》一文的线索有两条,一条明线,一条暗线。
文章以“枣核和朋友的爱国之情”为线索,中间串写了“要枣核” “带枣核”等事件,选材典型,脉络清晰,主旨鲜明,突出了友人浓浓的爱国之情。
2.判断记叙人称,体会妙处
(2011・湖北荆州)本文采用第几人称?试体会其妙处。(2分)
儿子,你以前是个多听话、多懂事的孩子。可自从看了阅兵式之后,你就变了。就拿那天下午来说吧,咱爷俩上街,你掏出“国旗红”贴在老爸脸上。在步行街,平时,总是老爸瞅美女,那个下午,全是美女瞅俺,她们那个眼神呀,比女民兵方队的向右看还齐刷刷。
人称主要有第一人称(我)、第二人称(你)和第三人称(他/她)。其中第一人称便于叙述故事,增强文章真实性,读起来更亲切。第二人称一般都兼有拟人的意味,因此能使语言生动;而在表情达意方面,运用第二人称往往便于直抒胸臆。第三人称能在更广阔的背景中展现生活,便于用多种手法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以弥补直接观察的不足。
第一人称,增强文章真实性,读起来更亲切。
对人称的判断出现误差,所以对于作用的分析也连带发生了错误。
第二人称,运用第二人称便于直抒胸臆。
3.理解标题的作用
(2011・山东菏泽)文章以“苦瓜”为题有什么作用?(4分)
苦 瓜
原来我家有个小院,院里可以种些花草和蔬菜。这些活儿,都是母亲特别喜欢做的。把那些花草蔬菜侍弄得姹紫嫣红,像是给自己的儿女收拾得眉清目秀、招人眼目,母亲的心里很舒坦。
那时,母亲每年都特别喜欢种苦瓜。其实,这么说并不准确,是我特别喜欢苦瓜。刚开始,是我从别人家里要回苦瓜籽,给母亲种,并对她说:“这玩艺儿特别好玩,皮是绿的,里面的瓤和籽是红的!”我之所以喜欢苦瓜,最初的原因就是它里面的瓤和籽格外吸引我。苦瓜结在架上,母亲一直不摘,就让它们那么老着,一直挂到秋风起时。越老,它们里面的瓤和籽越红,红得像玛瑙、像热血、像燃烧了一天的落日。当我掰开苦瓜,兴奋地注视着这两片像船一样盛满了鲜红欲滴的瓤和籽瓜时,母亲总要眯缝起昏花的老眼看着,露出和我一样喜出望外的神情,仿佛那是她老人家的杰作,是她才能给予我的欧・亨利式的意外结尾,让我看到苦瓜最终这一落日般的血红和辉煌。
以后,我发现苦瓜做菜其实很好吃。无论做汤,还是炒肉,都有一种清苦味。那苦味,格外别致,既不会传染上肉或别的菜,又有一种苦中蕴含的清香和苦味淡去的清新。
像喜欢院里母亲种的苦瓜一样,我喜欢上了苦瓜这一道菜。每年夏天,母亲都会经常从小院里摘下沾着露水珠的鲜嫩的苦瓜,给我炒一盘苦瓜青椒肉丝。它成了我家夏日饭桌上一道经久不衰的家常菜。
自从这之后,再见不到苦瓜瓤和籽鲜红欲滴的时候了,是因为再等不到那时候了。
这样的菜,一直吃到我离开了小院,搬进了楼房。住进楼房,依然爱吃这样的菜,只是再吃不到母亲亲手种、亲手摘的苦瓜了,只能吃母亲亲手炒的苦瓜了。
一直吃到母亲六年前去世。
如今,依然爱吃这样的菜,只是母亲再也不能为我亲手到厨房去将青嫩的苦瓜切成丝,再掂起炒锅亲手将它炒熟,端上自家的餐桌了。
因为常吃苦瓜,便常想起母亲。其实,母亲并不爱吃苦瓜。除了头几次,在我一再地怂恿下,勉强动了几筷子,皱起眉头,便不再问津。母亲实在忍受不了那股子异样的苦味。她说过,苦瓜还是留着看红瓤红籽好。可是,她依然每年夏天当苦瓜爬满架时,为我清炒一盘我特别喜欢吃的苦瓜肉丝。
最近,看了一则介绍苦瓜的短文,上面有这样一段文字:“苦瓜味苦,但它从不把苦味传给其他食物。用苦瓜炒肉、焖肉、炖肉,其肉丝毫不沾苦味,故而人们美其名曰‘君子菜’。”
不知怎么搞的,看完这段话,让我想起母亲。
记叙文标题的作用通常有以下几种――作者思想感情的触发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充当文章线索;含义深刻,揭示文章中心;设置悬念或新颖别致,吸引读者。
充当文章线索。
答题时考虑比较简单,没有注意从表面和深层两个方面来分析其作用。
(1)全文以苦瓜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2)用苦瓜象征母亲的品格,表达对母亲的赞美与怀念。评分:每个要点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4.分析开头的作用
(2011・山东菏泽)文章开头写母亲种花草和蔬菜,似乎与写“苦瓜”无关,可否删掉?为什么?(4分)
本考点考查的是文章开头先写某一个内容的作用。在答题时一般分两个方面来考虑:一是内容上,与下文……形成对比,正衬/反衬……的特点,突出中心;二是结构上,为下文写……作铺垫。
不能删掉。因为写母亲种花草和蔬菜是为下文描写母亲精心为“我”种苦瓜、烧苦瓜作铺垫。
只从结构一个方面来解答,不够全面。
不能删掉。因为写母亲种花草和蔬菜是为下文描写母亲精心为“我”种苦瓜、烧苦瓜作铺垫,突出母亲热爱生活、富有爱心的品格。评分:只答出“不能删掉”不得分。每个要点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5.理解词语含义
(2011・江苏宿迁)说说下面三个句子中加点短语的不同含义。(3分)
(1)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初冬午后。
(2)他驾驶着一辆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7路无人售票公交车,行驶在高架路上。
(3)他叫陈乐平,上海一位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公交车司机。
这题考查的是对文段中关键词语、短句的分析。在分析时应贯彻这样的原则: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抓住关键词,分析它的特点及含义,联系上下文再解释。也就是说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考虑。
(1)平常(2)常见(3)平凡
这里的三个答案都太简单,完全没有结合句子中的中心词、结合文章中心来分析。
(1)突出故事发生时间的偶然性。(2)突出陈乐平工作岗位的平凡。(3)强调陈乐平身份的平凡。(共3分,每点1分)
6. 提取记叙要素,概括内容
(2011・山东滨州)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详写儿子爱父亲的三件事。(3分)
用你爱我的方式去爱你
你突然打电话说要来我家,电话里,你轻描淡写地说:“听你二伯说,巩义有家医院治腿疼,我想去看看。先到你那里,再坐车去。你不用管,我自己去……”
第二天,我还没起床你就来了。打开门后我看见你蹲在门口,一只手在膝盖上不停地揉着。你眉头紧锁,脸上聚满了密集的汗珠。我埋怨你不应疼成这样才去看医生,你却说没啥大事。
去医院的途中,你走得那么慢,弓着身子,一只手扶着膝盖,一步一步往前移。我紧追过去,在你前面弯下腰,我说:“爸,我背你到外面打车。”你半天都没动,我扭过头催你,才发现你正用衣袖擦眼,你的眼睛潮红湿润,有点儿不好意思地说:“风迷了眼。”又说:“背啥背?我自己能走。”纠缠了半天,你拗不过我,终于乖乖地趴在我背上,像个听话的孩子。我攒了满身的劲背起你,却没有想象中那样沉。那一瞬,我有些怀疑:这个人,真的是我曾经健壮威武的父亲吗?你双手搂着我的脖子,在我的背上不安地扭动着,身子使劲弓起来,紧张得大气都不敢出。
到小区门口,不过二十几米的距离。你数次要求下来,都被我拒绝。爸爸,难道你忘了,你曾经也这样背着我,走过多少路啊?
那一年我在工地被钢板砸伤,右腿险些被砸断,腰椎也被挫伤。在漫长而繁杂的治疗过程中,你背着我,去五楼做脊椎穿刺,去三楼做电疗,上上下下好几趟。那年,你50岁,日夜的焦虑使你身心憔悴;我18岁,在营养和药物的刺激下迅速肥胖起来。50岁的你背着18岁的我,一趟下来累得气都喘不过来。在你的精心照料下,八个月后,我开始扔下拐杖能自己走了。
这次去医院做检查,你不停地问我:“到底怎么样?不会很严重吧?”我紧紧握着你的手,你厚实粗糙的大手在我的掌心里不停地颤抖。我第一次发现,你其实是那么害怕。是骨质增生,必须手术治疗。医生说,真想象不出,你如何能忍得了那样的疼?
那天护士为你输液,那个实习的护士,一连几针都没有扎进血管。我一把推开她,迅速用热毛巾敷在你的手上。一向脾气温和的我,第一次对护士发了火:“你能不能等手艺学好了再来扎?那是肉,不是木头!”护士尴尬地退了下去,你看着暴怒的我,眼睛里竟然有泪光闪烁。我猛然记起,几年前,你也曾这样粗暴地训斥过为我扎针的护士。
手术很成功。你被推出来时,仍然昏睡着。我仔细端详着你,你的脸沟壑纵横,头发白了大半,几根长寿眉耷拉下来……我想起你年轻时拍的那些英俊潇洒的照片,忽然止不住地心酸。
几个小时后,你醒了,看见我在,又闭上眼睛。一会儿,又睁眼,虚弱地叫,“尿……尿……”我赶紧拿出小便器,放进你被窝里。你咬着牙,很用力的样子,但半天仍尿不出来。你挣扎着要站起来,牵动起伤口的疼痛,巨大的汗珠从你的额角渗出来。我急了,从背后抱起你的身体,双手扶着你的腿,把你抱了起来。你轻微地挣扎了几下后,终于像个婴儿一样安静地靠在我的怀里,那么轻,那么依恋。
出院后你就住在我家里。每天,我帮你洗澡按摩,照着菜谱做你喜欢吃的菜,绕很远的路去为你买羊肉汤。阳光好的时候,我带你去小公园听二胡,每天早上催你起床锻炼,你在前面慢慢走,我在后面紧紧跟随……所有的人都羡慕你有一个孝顺的儿子,而我知道,这些,都是你传承给我的爱的方式。只是我的爱永远比不上你的爱,宽阔辽远一如无际的大海,纯粹透明没有丝毫杂质,而我,只能用杯水,去回报大海。
本题重在考查整体感知文意和概括文意的能力。题干中虽没有明确限定答题字数,但从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的提示中,应能明白本题答案应从简,一两句话即可。概括记叙文的主要内容,要首先考虑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因本题要求概括的是“儿子爱父亲的三件事”,所以,不要求“六要素”面面俱到,可用“谁+干什么”的格式概括。
(1)去医院的途中,我背着父亲,发现父亲瘦了。(2)那天护士为父亲输液,一连几针都没有扎进血管,我跟她发火。(3)手术后,我帮助父亲排尿。
怀念母亲主要内容范文6
【关键词】语文味;记叙文;教学法;《少年闰土》;尊重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12-0008-04
记叙文是小学语文课程最重要的文体,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对记叙文的教与学倾注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指出,要在记叙文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可见,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语文味教学流派创立者、语文味教学法创立者程少堂老师在其主编的2015版《语文味教学法》一书中指出:语文味教学法,是以语文味教学理论为指导思想,以教学过程中师生共生、共赏、共创、共享、共鸣、共融、共进为教学宗旨,以既要就语文教语文又要跳出语文教语文,使教学成为真、善、美、乐相统一的过程等为教学原则,以“一语三文”教学模式和其变式为主要教学方式,以语言、文章、文学、文化为教学内容要素和教学过程结构,以融合文本思想内容与师生生命体验、打造新的教学主题为教学重心,以营造教学审美意象与意境、建构教学艺术作品为教学追求,同时又充分具备语文教师和学生通过语文教学来抒情言志并实现价值推送之功能的一种“有温度”的表现性教学法。语文味教学法是程老师独创的现代教学法,具体操作主要体现在语言、文章、文学、文化4个层面为一体的“一语三文”教学模式上。
每篇课文都可以从语言、文章、文学、文化这4个层面去学习课文,而且能把所有的教学目标都囊括其中。关于什么是语文,学术界或实践界大约有以下3种观点:①语言+文章;②语言+文学;③语言+文化。而程老师主张这样一种观点:语文=语言*文章*文学*文化,语言、文章、文学、文化是语文教学系统的基本要素,而每篇课文都是语言与文章、文学、文化的有机统一。
下面,本文将从语言、文章、文学、文化4个方面,结合具体的记叙文课例,谈一谈语文味教学法在小学记叙文中的应用。
一、语言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与内容》中提到“要培育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并且“语文课程应特别关注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学生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应该说,在整个小学阶段都应让学生保持对语言文字的浓厚兴趣。
1. 语言之美,可以是一个字
例如,“飙”字,言其迅猛,像一群狗一样疯跑;“乌”字,不点睛,因为羽毛纯黑。又如,象形字“明”,左边一个太阳,右边一个月亮,可以跟学生讲讲这个字的来源、造字法,还可以动手画一画这个字的演变过程,等等。
2. 语言之美,可以是一个词
例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课文《少年闰土》的“语言之美”这一环节,笔者这样设计:课堂开始检查预习,朗读生字词,接着出其不意地展示3组词语:①厨房、扭、窜;②刺猬、畜生、套;③扫、拉、罩。笔者让学生选择其中一组的3个词连起来说一句话,意思要连贯,学生发挥想象,遣词造句:“今天我抓住了一只刺猬,我把它套到门前,没想到那畜生却把绳子咬开,逃走了”“厨房里有一只老鼠,它在冰箱前面扭来扭去,见到我之后就窜出去了”“我家买了一只刺猬,刚回到家,我妈妈不小心被它的刺扎了,于是就骂‘这畜生’,然后她就用绳子将刺猬套住扔出去了。”不难发现,如此设计好处较多:一来检查预习、复习旧知,二来锻炼了学生遣词造句的说话能力,三来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学生的发言常常让人忍俊不禁,活跃了课堂,一举多得。值得注意的是,选择的这几组词语非常有讲究:一是这些词语必须是课文中需要掌握的生字词;二是可以选择一些形近字、同音字放在一起进行区分;三是可以选择一些难写的、容易写错的词语;四是几组词语连起来可以概括成课文的主要内容。
3. 语言之美,可以是一句话
它可以是用词华丽、优美,可以是用修辞而生动,可以因拟人而描写形象,可以是描写生动、写出意境。例如,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课文《秋天的图画》有这样的句子:梨树挂起金黄的灯笼,苹果露出红红的脸颊,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高粱举起燃烧的火把。这个句子用词准确、语句生动、意境优美,很值得品味与模仿。
4. 语言之美,可以是一段话
以《少年闰土》为例,这篇课文最经典的就是第一段:“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文章开头安排的“月夜瓜地刺猹”这幅静谧神异的图景,不仅勾画了少年闰土机敏勇敢的形象,而且巧妙地打开了“记忆之门”,一下子就把读者带进了鲁迅所描绘的奇异世界,打破了时空界限。教这篇课文的时候,可以一开篇就去读一读、背一背这段优美的段落。
二、文章
语文味教学流派中的“文章”包括文章的信息、体式、技法,小学语文课标第三学段阅读的要求中提到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对于小学生来说,笔者在选点上提供以下几点建议。
1.“文章”的选点可以是“技法”
仍以《少年闰土》为例,这篇课文写了4件事: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看瓜刺猹和看跳鱼儿。作者将4件事情写得有详有略,这便是这篇课文在“文章”上的选点。如何让学生体会作者精心选材,详略得当?笔者设计了如下问题:①文中说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作者为什么只选这4件来刻画闰土?②再探究。看看课文,哪件事作者用的笔墨最多,为什么重点写这件事?最后总结章法:作者不仅精心选材,还把印象最深的看瓜、刺猹详细写,其他略写,有主有次,有详有略,这种写法叫做详略得当。
2.“文章”的选点可以是“材料”
例如,人教版六年级课文《怀念母亲》以回忆(日记)的形式,介绍了作者对两位母亲――生身母亲和祖国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通过探究:季羡林有许多写母亲的日记,为什么只选这几篇?学生通过再读课文,不难发现这几则日记最能反映作者对两位母亲的思念,最能反映中心,进而总结选材要跟主题息息相关。
3.“文章”的选点可以是“写作顺序”
例如,《飞夺泸定桥》是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日出》是围绕“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不同景色来描写的,《我的战友》是按时间顺序写的,课文中有“天还没亮”“中午的时候”“黄昏的时候”等表示时间的词语,凭借这些词语,联系事情的发生、经过和结果。在理清作者思路的同时,也了解写文章的章法了。
三、文学
语文味中所说的“文学”主要是指一种语言的艺术,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教学主要探讨语文文本中语言的情境化和个性化,文学语言本身具有的形式美,以及如何运用语言手段刻画文学形象等问题。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对各学段都做了相应的要求:“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依据新课程标准,在“文学”的选点上可以这样做:
1.“文学”的选点可以是“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
例如,《少年闰土》的教学目标之一:通过闰土的外貌、语言、动作体会人物的特点。鲁迅是最善于描写人物外貌的,尤其是描写人物的眼睛。《少年闰土》中有两处外貌描写,刻画了闰土可爱的形象。第一处: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第二处: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这可见他的父亲十分爱他,怕他死去,所以在神佛面前许下心愿,用圈子将他套住了。这一环节让学生讨论“你从这两处对少年闰土的外貌描写中,看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让学生体会外貌描写对认识人物的重要性,再依照课文的写法,写一写教师或同学的外貌。为了让学生更感兴趣,要求学生在写的时候不写人名,只写特征,集体评改时让全班同学猜一猜写的是谁。这样一动笔,让学习到的文学常识马上得以“落地生根”。
2.“文学”的选点可以是“关键词句的表情达意”
例如,《怀念母亲》这篇课文,可以这样处理“文学”这一环节:指导学生抓住以下关键几处,在语中悟,在悟中读: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这个句子,抓住“凄凉”和“甜蜜”,为什么是凄凉,却又是甜蜜的?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笔者补充资料,出示《留德十年》中的日记,让学生了解他在德国时学习与生活十分艰辛,并鼓励想象他在德国时还会碰到什么处境?赏析过后加以指导朗读。
又如,《怀念母亲》这篇课文中的句子: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这里紧抓“面影”探究:母亲的面影是什么样的?学生可能会想象什么样的眼睛、什么样的笑容。然而此时,笔者要告诉学生的是《赋得永久的悔》里季羡林写道:“现在回想起来,连母亲的面影都是迷离模糊的,没有一个清晰的轮廓。特别有一点,让我难解而又易解:我无论如何也回忆不起母亲的笑容来,她好像是一辈子也没有笑过,家境贫困,儿子远离,她受尽了苦难,笑容从何而来?”从而让学生理解面对这样一个受尽苦难的母亲,他还没来得及尽孝,心中十分悔恨。
通过上面的赏析进行探究:作者是如何把思念之情表达出来的?领会并总结作者的表达手法:①关键词句的表情达意;②借助环境天气的烘托。
3.“文学”的选点可以是各种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想象,等等。
“文学”层面的选点还有许多,可以根据课标和学生的年龄特征酌情赋予。
四、文化
小学阶段在文化层面的要求,课标上也是有明确规定的: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为教师在文化层面进行教学提供了权威的依据。
“文化”这一块应该是语文味最具有魅力的地方,这里的文化主要指反映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情感方式和行为方式的深层结构。一般来说,语文教材中主题单元的编写是有特殊用意的,同时教师也有自己的人生体验,教师根据自身独特的情感体验赋予教材别样的价值推送,也是不错的主意。这个“文化”是最考验一个教师思考问题的角度,考验教师独特的价值观的。所以,在“文化“的选点上,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
1.“文化”的选点可以是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
例如,《少年闰土》这篇课文,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是讲述两个人的友谊。一般的教师对“文化”这一块可能会处理成“友谊可贵”等。再细读课文,不难发现,作者笔下的闰土和“我”是很不一样的。他们两个环境不同、阶层不同、生活不同,但“我”有没有看不起闰土?不但没有,反而很尊重他。由此,如果“文化”这一块仅仅处理到“友谊可贵”,则没有挖掘到这篇文章所体现的真正价值,而“人格尊重”才是新颖而独到的理解。现实生活中,有的城里人看不起乡下人,有的大城市人看不起小城市人,有的薪资高的看不起薪资低的人等,而人格尊重这个价值推送不仅新颖独到,而且对学生的生活也起到了实实在在的指引与教导作用。
2.“文化”的选点可以是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
例如,《怀念母亲》这篇课文中第四个层面的“探析文化之美”的文化探析――“孝顺母亲,感恩祖国”,语文味教学法认为“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先要教育学生从小爱自己的母亲、亲人,同学,朋友,爱周围的一草一木,爱草叶上的露珠,爱放学时的晚霞,这样的人不会不热爱自己的祖国。”这个文化价值的推送显然要技高一筹,一般教师会处理到“孝顺母亲”或高喊口号,空讲热爱祖国也就罢了。如果把“爱国就爱一草一木”这个道理告诉学生,一下子就让学生找到了热爱祖国的切实行为。
“文化”的选点还可以是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快乐人生、健康情趣、自然和谐,等等。
采用一语三文的模式,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还要坚诗以读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相机点拨,幽默点染,激情点燃,鼓励自主探究,既要就语文讲语文,又要跳出语文教语文。
附:
语文味教学法之记叙文《少年闰土》常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会写7个生字。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
3.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我”思想感情的变化。
4. 通过闰土的外貌、语言、动作,体会闰土这个人物的特点。
5. 初识鲁迅,了解鲁迅先生的文学成就。
教学过程
一、初读:感受语言之美
1. 尝试背诵课文的第1段(重点段落)。
2. 出示词语。
厨房 扭 窜
刺猬 畜生 套
扫 拉 罩
(1)自由读。
(2)遣词造句:上面这三组词语,选择其中一组造句。每组中的3个词都要用进去,而且意思要连贯。
二、再读,品味文章之美
1. 上面这些词语:大部分来自闰土和“我”讲的这4件稀奇的事。
(幻灯:4件稀奇的事)――齐读
2. 探究:文中说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作者为什么只选这4件来刻画闰土?
3. 再探究:看看课文,哪件事作者用的笔墨最多,为什么重点写这件事?
(师总结章法:作者不仅精心选材,还把印象最深的看瓜刺猹详细写,其他略写,有主有次、有详有略,这种写法叫做详略得当。)
4. 品读“看瓜刺猬”。
(1)师:那我们就来看看“我”印象最深、最有意思的看瓜刺猬!请看阅读提示。
(请仔细默读“看瓜刺猹”这件事,看看哪里让你觉得最有意思,为什么?并且想一想怎么读好它?你们可以在书上画一画,边读边想,也可以写上一些批注。)
(2)生汇报。
①摘瓜不算偷
A.感悟出:稀奇,很少见、闰土善良淳朴
B.指导朗读
②月亮地下,你听,啦啦地响……轻轻地走去……
A.感悟出:紧张
B.指导读,重点指导“轻轻地”
③这畜生很伶俐,倒向你奔来,反从胯下这窜了。
A.感悟出:凶猛,伶俐
B.指导读
④他害怕吗(哪儿看出来的)
有胡叉呢。
A.指导读
⑤看见猹了,你便刺
A.感悟出:场面刺激
B.指导:加快速度大声点
⑥有胡叉呢。走到了,看见猹了,你便刺。这畜生很伶俐,倒向你奔来,反从胯下窜了。它的皮毛是油一般的滑……
A.师:要读好这句话,不容易,你得注意变换语气。
B.师范读(加表情动作)。
C.生自由地练习,再指名读。
(3)分角色朗读(男女学生合作读)。
三、三读,赏析文学之美
1. 师:虽然30年过去了,但看瓜刺猹的画面一直深深印在我的脑海。这迷人的夜色……,这小英雄一般的少年,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一幅多美的图画啊!
2. 音乐起,齐读。
3. 这篇文章最经典的就是这一段话,写得很精彩。尤其是鲁迅善于对人物外貌的描写,找出闰土外貌的描写。
4. 我们讨论一下:你觉得这两段对少年闰土的外貌描写中,看出少年闰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师小结:外貌描写能让读者准确地认识人物。
5. 模仿写一写:选取在座的其中一个同学,观察一下,抓住特点进行描写,把同学的外貌写出来。(生开始写作)
6. 指名读,大家猜。
四、四读,探析文化之美
1. 出示图:你觉得他们的关系怎么样?找出最能体现他们关系的语句。
(出示最后一段)
2. 你们看看,他们两个虽然是好朋友,但有很多不同,课文里去找找。
3. 师:到现在我还听说,有的城市里的人看不起农村人,有的知识分子看不起农民,为什么?
4. 那课文里的我有没有看不起闰土?反而是 ?(喜欢,羡慕,尊重)
师:尊重,这是对朋友的尊重,也是对人格的尊重!
5. 配乐齐读最后一段。
6. 最后让我们以鲁迅的名句来结束这堂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