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范文1
1.入学适应问题
儿童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有一个逐渐适应新环境的问题。对小学一年级的新生来说,从幼儿园的自然环境到老师和同学这样一种人际关系环境都是陌生的,还有学习的压力、校规校纪的约束等,这一切都构成了新入学儿童心理适应的严峻挑战。部分心理发展迅速的学生,以及在幼儿园受到过入学教育的儿童,他们能很快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但部分儿童则会出现适应不良现象。这种适应不良大多表现在:产生情绪障碍,如焦虑、不安、抑郁、害怕等;注意力不够集中,对学习失去兴趣;不能约束自己,总是违反纪律等。一般经过几周的自我调节能够逐渐适应,少数学生可能会持续数月之久。通常个性内向、胆小、急躁和情绪不稳定的学生容易出现入学适应不良。
2.厌学与逃学问题
据调查,有厌学情绪的小学生占总数的5%~10%。这些小学生主要是对学习缺乏兴趣,学习比较吃力,导致长期跟不上进度,又缺乏赶上去的勇气和毅力,老师没能及时地给予鼓励,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他们或者在课堂上东张西望,神不守舍;或者在下面偷偷看动画书或玩玩具;或者在课堂上打瞌睡;或者干脆逃学、旷课,到处游玩。有些孩子的厌学情绪还得到家长的支持,干脆辍学在家,帮父母干活,做生意等。还有一些优等生由于心理承受能力较差,一旦别人超过自己或自己的目标未实现,就容易产生厌学情绪。
3.过度依赖问题
现今社会,大多数家庭里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常常把孩子视为“小公主”、“小王子”,往往只重视孩子的衣、食、住问题,对他们百般呵护,甚至是溺爱。因此,造成孩子自立能力差。当他们在日常生活或学习中遇到一些困难时,最先想到是父母,在一次又一次向父母求助,得到帮助时,他们就生成了依赖感。但随着重复这样的恶性循环,小学生们就像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风吹雨打、意志力非常薄弱。有的小学生到了高年级也要家长给他们穿衣、吃饭等。
二、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对策
1.采取心理辅导的方式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帮助
(1)团体辅导。团体辅导采用专题讲座、专题活动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帮助,主要营造班级集体良好的氛围和集体的良好行为,培养群体向上的精神。团体辅导通常以班级的形式开展,因为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学生的心理素质是以集体心理为中介而内化发展的,所以,班主任要根据本班的实际和团体辅导计划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着力培养良好的班级气氛,使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这是时展对班主任工作提出的新要求。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并非假设小学生群体中大量存在心理问题,而是所有学生都要心理健康发展,个别学生确有心理问题可以通过面向全体的心理健康教育进行矫正。
(2)个案教育。小学生个案教育是对上述心理辅导的补充和深入。个案的对象应有典型的意义,可以是智优学生、模范学生、问题较多的学生,学生作为个案对象,可以让本人知道或不知道,主要根据研究的需要而定。个案教育一般要做较长的跟踪研究,一个学生在校会接触许多教师,因此学生个案教育最好采用合作的方式进行,以负责人为主,几位教师共同观察和研究同一对象。个案教育一定要做好记录,尽量详尽,如观察笔记、谈话记录等。记录一定要真实,还可记录记录者的感受。要妥善保管学生的个案资料,原则上学生在校期间个案研究不公开。
2.教师应该培养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
(1)教师应引导小学生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和社会交往。小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必须有计划、有目的地参加一些集体活动和社会交往,如夏令营、手拉手活动、体育比赛、文艺活动等。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多种多样的兴趣和爱好,学会观察、分析、评价自己,逐步形成自尊、自爱、自信、自制的良好心理品质,满足自己接触社会、进行社会交往的较高级的需要,有利于形成并长期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2)教师应教会小学生一些简单有效的自我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①学会放松。知道紧张是正常的心理反应,是可以通过想象、转移注意力、调整呼吸、体育活动、听音乐、唱歌、阅读、睡觉等方法调节放松的。②与人谈心。要使小学生知道有问题要学会求助,在学校可以找老师、心理辅导老师谈心;在家里可以找长辈、亲友谈心;在社会上也可以有谈心的对象,如心理咨询电话等。无论何时都可以与人谈话,学会与人谈心一辈子收益。③学会写日记或周记。小学生要学会用笔与自己谈心,把心灵的轨迹用文字描绘下来,对心理健康成长有很大的帮助。教师和家长要尊重孩子的隐私,公开日记要得到本人的允许。小学生不用过于担心内心秘密被人知道,要学会坦然地对人与对己。
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范文2
关键词:私立学校;中学生;心理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3-0215-02
一、私立学校概况
私立学校是由私人或私立机构投资,由当地政府和教育部门批准,教育和政府相结合,解决更多侧重于教育公平问题的学校。教育和市场的结合,更多解决的是教育的效率问题。为了适应区域人才来源短缺的问题,需要教育和培训,私立学校应运而生。它是我国教育多元化的一个重要体现,有着不同的管理机制和体制,最大的特点在于大部分私立学校是寄宿制的。私立学校的师资来源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年龄偏大的公立学校的退休老教师,他们往往经验丰富;第二,聘请一些大学的教授或者从别的学校挖来的优秀老师,但是往往这些教学经验丰富,理论基础深厚的老师将自己在公立学校的教学模式带到私立学校,有时候和私立学校的模式不相符,因而教学成果并不明显;第三,刚毕业的大学应届生,这些老师有热情却没有丰富的经验,一切都处在探索的阶段。私立学校因它的收费高而被人们称为“贵族学校”,尽管如此还有越来越多的家长把孩子送往私立学校。
在我国,私立学校出现的时间并不长,但近些年数量却大大增加。我国当前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政府包办教育的格局并无明显的改变,民办和私立学校在生源、师资、办学经费、硬件设施、管理体制等方面都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据了解,私立学校的大部分学生来自家庭富裕和不完整家庭。随着我国这几年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离婚率明显上升,孩子成了无辜的受害者,往往离异父母会选择将孩子送去私立学校,他们觉得既减轻自己边工作边照顾孩子的压力,孩子的成长也有了保障。农村人的思想也在不断进步,大部分农村青年人和中年人离开家乡去经济发达的地方打工,农村留守的老人和儿童越来越多,部分有条件的家庭为了给孩子一个好的受教育环境也减轻老人的负担把孩子送入私立学校。很多家长以为私立学校封闭式的管理可以改变孩子贪玩的天性,会帮助自己看管孩子好好学习,还能锻炼孩子的独立性和生活自理能力,为孩子将来的独立生活打好基础,却忽视了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学校对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学校是人格社会化的主要场所。环境决定了人格发展的现实性,教育起到了关键性作用,教师起到了导向作用。中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飞速发展、价值观等逐渐形成的特殊和关键时期,环境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影响不可忽视。
二、私立学校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1.环境不适应引起的焦虑
习惯了公立学校的家校两点一线的生活,初到私立学校,住集体宿舍,每天固定的作息时间,周围全是新面孔没有朋友,除了教室就是宿舍的生活让处于“心理断乳期”的他们很难适应新环境。而现在的独生子女居多,在家里个个都是公主皇帝,在学校里什么都得自己动手解决,很多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差,当他们解决不了的事越来越多的时候就很容易焦虑。
2.早恋
中学生处于青春发育期,是个体生长发育的第二高峰期,这一时期他们的身体和生理机能都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尤其是性的成熟。此阶段,男女生之间关系逐渐相处融洽,在一些男生与女生心中会有自己所喜爱的异性朋友。大部分私立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不够重视以及中学生缺乏父母的教导容易将那种情感误解,以至于早恋,超过一定限度就会影响他们各方面的成长。
3.孤独感
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中学生开始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内心世界上。同时,随着社会生活经验的逐渐丰富,他们开始意识到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心心相印和心理不相容的差别。他们愿意对“知心朋友”倾吐自己内心的秘密,不愿意与那些用导师式口吻对他们说话的人进行感情交流。调查中发现,有相当一部分中学生把心里话“对自己说”或“对日记本说”,向同学和老师隐匿秘密。私立学校的集体生活让他们保护自己秘密的感觉更加强烈,他们把内心的感受隐藏起来,以致常常产生孤独感,他们迫切需要求得别人的理解。
4.压抑
压抑是中学生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状态,是指当需求、愿望等不能得到满足和实现时产生的一种心理体验。随着年龄的增长,初中生产生了多方面的需求,但是许多需求不能满足,尤其是在私立学校,封闭的管理模式阻碍了他们探索世界未知事物的行为,现实与理想的差距使他们容易压抑。
5.情绪表现的矛盾
初中生的情绪表达充分体现出半成熟、半幼稚的矛盾性特点。随着初中生心理能力的发展和生活经验的扩大,其情绪的感受和表现形式不再像以往那么单一,但还远不如成人的情绪体验那么稳定,表现出明确的两面性。这种矛盾性不能及时得到老师和家长的安慰指引,长此以往影响他们的人格健康。
6.厌学心理
大部分家长认为私立学校管理严格,师资雄厚,正好弥补自己工作繁忙无暇照顾孩子的生活起居和学习的不足,而多数私立学校体育和娱乐设施的不完善在家长看来可以腾出更多的时间给孩子学习。家长和老师过高的学习期望和学校紧密的作息安排,无意中剥夺了学生的自由活动和兴趣发展的空间,阻碍了学生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的发展,影响了他们创造能力的发挥,学生把学习视为畏途,恐学、厌学的心理加剧。
7.人际关系的不和谐
进入中学后,初中生将感情的重心逐渐偏向于关系密切的朋友,我国学者陈梅曾进行了一项调查,结果显示朋友关系在初中生的心目中显得日益重要。他们的交往需要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加大,但是这种能力得不到指导,交往不当会产生不同的心理问题,比如矛盾不能及时处理解决,就容易形成暴力对抗、封闭孤独或者不良心理。私立学校中学生每天和来自不同地方同学们一起生活学习,生活学习习惯的不同和少部分的地域歧视,加上大部分家境优越的不免起了攀比之心,摩擦难免出现,影响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
三、对策
1.学校要高度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一环,不可或缺。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有利于学生潜能和创造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健康的人格。日常教育要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学校应该配有专门的心理健康师资队伍,有针对性的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课程,完善相关心理健康设施。
2.学校与家庭联系要紧密
孩子的健康成长学校的影响很重要,家长的影响作用同样重要。学校和家长信念的一致才能使孩子健康成长,因此学校在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也要将家长列为教育对象,很多家长不重视心理健康只一味的提高孩子学习成绩。将集体化的学校教育训练与咨询式的个别辅导相结合,让家庭式的心理教育和学校的心理教育结合起来,使学生的心理教育薄种广收。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学校在注重教学成果的同时应当完善学校体育娱乐设施,让学生在学习之余有足够的时间放松心情,缓解学业压力,促进身心的健康成长。每天有一定的时间看电视节目,了解外界世界,拓展视野。组织有益身心发展的课内外活动。
4.加强对私立学校的监督和管理
相关部门要严格私立学校的办学门槛,不定期地检查各私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情况和成果,对以营利为目的的不具备办学资格的个人或团体进行处罚。家长要充分了解私立学校的性质以及管理体制,根据自己孩子的性格特点和他们的自愿选择适合的学校。
四、结语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出现了不少寄宿制私立学校,这是一种新型办学模式,在我国出现时间不长,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缺乏稳定的师资队伍,而且其现有师资在年龄结构等方面也极不合理;二是强调升学率,整天抓文化课教学,忽视学生的能力和特长的发展以及培养;三是学费昂贵,存在生源问题;四是办学经费主要来自学生的学费和不稳定的社会捐助,办学条件、供学生娱乐放松的设施得不到改善;五是封闭式严格的管理让学生失去自主性,阻碍了中学生成长过程中与外界的交流需要等。学校对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学校是人格社会化的主要场所。环境决定了人格发展的现实性,教育起到了关键性作用,教师起到了导向作用。私立学校在生源、师资、办学经费、硬件设施、管理体制等方面经验不足等问题使得私立学校中学生这个特殊群体出现了因环境不适应造成焦虑、早恋、孤独感、压抑、厌学、人际关系不和谐这几个常见问题。
同时,据新华社最近报道:“近年来,我国中小学生心理疾患发病率呈直线上升趋势。目前,25%的中学生具有心理异常表现”。当代学生中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已经引起了整个社会的关注,未来社会对人才心理素质的要求将更加提高。寄宿学校是我国在教育体制改革下出现的新型办学模式,寄宿制私立学校中学生是一个特殊学生群体,他们除了具有我国当代中学生普遍的心理特点,还具有这个特殊群体常见的心理问题。但是私立学校在我国出现的时间并不长,如何避免私立学校中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尚未形成良好的模式,需要我们继续探索。为此寄宿制学校首先要配备专业的师资队伍,设置合理有效的教学课程,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学生的学习、生活、娱乐活动中;其次改变不利于中学生健康成长的办学模式,完善学校各项软硬件设施,组织各项课内外活动,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中提高学习成绩的同时兴趣爱好得到发展;最后学校应当密切与学生家长的联系,在教育学生的同时将学生家长也列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对象,做到家校联合共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武强.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成因及对策[J].河北教育,2005,(Z2).
[2]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3]黄陈萍.谈寄宿制民办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J].新课程(中),2011,(8).
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范文3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采取分层抽样,全国14个地区的在校中小学生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普通样本9728名,样本入组标准:①能上学没有重型精神病,但不排除轻型心理障碍。②受试对象为在校中小学生。③填表人为学生的父母或其他知情监护人,要求填表人的文化程度在小学以上。取样时间为2002年11月至2003年4月。
1.2研究工具
1.2.1儿少心理问题筛查表
小学生由父母填写,中学生可以自己填写,也可以与父母讨论填写。每个条目为0,1记分,如果条目描述的问题与自己(孩子)相符圈1,否则圈0,分数越高表示心理问题越严重。包括有15个分测验:注意问题、活动问题、品行问题、情绪问题、强迫问题、社交问题、认知与社会能力问题、躯体运动问题、言语问题、学习问题、精神病性、情感问题、人格问题、性问题、睡眠与饮食问题。
1.2.2儿少心理健康量表
小学生由父母与孩子共同讨论填写,中学生可以自己填写,也可以与父母讨论填写。在每个维度中只选择一个与自己(孩子)情况最相符的等级,测试时间一般需要15~20分钟。
记分方法有两种:维度分是按等级记分,即被试选择的等级,1=过度性病理行为,2=过度性神经质行为,3=高健康状态,4=一般健康状态,5=低健康状态,6=缺失性神经质行为,7=缺失性病理行为,1和7属于疾病状态,2和6属于亚健康状态,3~5属于健康状态。在计算领域分和总分时采用5级评分,对原始等级进行转换,5=高健康状态,4=一般健康状态,3=低健康状态,2=亚健康状态,1=疾病状态,分数越高表示心理健康水平越好。
2结果
2.1儿少心理问题患病率
根据CCMD-3诊断标准和频数分布计算出划界分及对应的患病率,结果显示注意问题、社交问题、学习问题、言语问题、人格问题、睡眠饮食较严重,各问题患病率在2.3%-19.5%。
2.2儿少不同心理健康程度的比例
结果发现父母评定儿童在情绪反应、注意力、思维内容处于病态比例较高,思维内容、注意力、自信与自尊、责任感、学习与工作、人际交往等处于亚健康比例较高。
3讨论
本研究发现,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患病率并不低。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群也是不可忽视的人群。同一学生可能同时存在几种心理问题。两个量表都反映出注意问题、情绪问题、学习问题是中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与其他国内外的常见心理问题为多动症、情绪问题、对立违抗的结果基本一致。本研究发现人格问题、自信与自尊、责任感这些方面也经常出现问题,可能与中小学生的个性和自我意识的不成熟有关,另外可能与父母对他们的要求较高和比较重视有关。
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范文4
关键词:小学;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小学阶段是培养稳定的心理素质和人格的重要阶段。当前小学生心理问题出现频率不断增多,心理学研究者针对小学生心理问题的研究也不断增加,如何引导小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认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心理危机的干预和指导是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重点,针对这一现状,应当加大构建小学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工作力度。
一、关于小学生心理情况调查研究
西方发达国家对心理学的研究历史比较悠久,专门开设的学校心理学教育课程的研究起步早,发展成熟,有一套完善的研究体系,它主要研究年龄在5~18岁之间的问题儿童和青少年,国际上也成立了专门的学校心理学联合会。教育部于1999年颁布《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纳入素质教育的重要一部分,随后于2002年颁布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又明确要求了各城市要在学生间普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现代社会在生活节奏加快的同时,人们的精神压力也随之增大,而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尚未完全成熟,处于人生的启蒙时期,未必能有正确、科学、客观的方式来解决心理问题,因此,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心理危机干预机制也就应运而生。
二、小学生心理问题表现形式及原因
小学生心智尚未完全成熟,这一阶段的群体需要社会的特殊关怀和保护,学校有责任和义务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据了解,我国当前约有五分之一的小学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针对这一情况,学校应当重视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构建工作。
小学生普遍存在不同形式的心理问题,其具体表现形式一般是:逃学、厌学、偏执、偏激、自私、说谎、没耐力等,这是普遍体现于城市家庭学生的心理现象,这些学生成长环境较为优越,是各自家庭的中心,这就使学生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在人际交往上表现得自私、自我,忽略他人感受;过度贪玩而产生厌学情绪,甚至出现逃学行为;对师长不尊敬,对待批评不能正确认识,往往表现出不接受的情绪、思想及行为方式偏激;对待学业缺乏耐心等。而一些农村家庭的学生由于大部分都是留守儿童,父母外出打工,缺少和父母的交流,情感无法表达和宣泄,往往也会造成孩子的心理偏差,一般表现为:敏感、自闭、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胆小怯懦等。这些心理问题都会严重阻碍孩子的未来发展,若不及时加以引导,将会为将来埋下更大的心理隐患。
三、小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构建
心理危机干预主要是将评估、干预、教育、宣传相结合,通过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及时纠正学生的心理问题,使其得到身心的健康发展。
1.同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
最为常见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教育的相互结合,二者同属于精神领域教育内容,二者的教育目的、理论基础、内容及方法也有相同之处,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培养的是学生的“品德”,而心理教育是从更深层的本质教育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从源头上树立起良好的人格和品行,二者的巧妙结合既可以从表面的品行对学生加以规范,又可以从深层的心理素质对学生加以引导,使其在人格培养的最好时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二者可以说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学生许多的心理问题只单纯依靠心理健康教育是无法得到解决的,必须将二者相融合、相渗透,共同提高学生的身心教育效果。
2.建立心理危机预警系统
心理危机干预属于一种超前的干预机制,通过预警系统对预警对象相关信息进行分析研究,及时发现学生潜在的可能发生的心理危机,在进行评估后,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降低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解决,保证学生的心理健康。建立心理危机预警系统能够引导学生认识到心理危机,客观面对和处理心理危机情况,从根本上消除心理危机发生的可能。一旦危机发生后,也能够通过前期制定出的应对方案予以及时解决,开展积极、主动的心理干预,确保学生能够养成健康、积极、乐观、自信的心理素质。
3.建立心理健康档案
心理健康档案,即学校对学生的心理发展及变化特点进行定期调查,包括心理测验、心理咨询和辅导等记录的统一档案保存,这类资料的组合,能够形成一个有内在联系的心理健康状况了解程度的体系,作为每个学生的心理标识,便于校方和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更好地展开教育。
当前小学生存在心理问题的状况较为普遍,应引起家庭和社会的重视,学校在积极引导学生形成良好心理素质的同时,家庭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教育内容。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设立,有利于学生心理和性格的健康发展,使每名学生都能够在阳光自信的状态下成长和发展,成就学生个人人生价值的同时,也对社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范文5
[关键词]农村小学学困生 心理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3-092
心理问题是造成小学生“学困”的重要原因。农村小学学困生同样受到种种心理问题的困扰,心理问题已成为阻碍他们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剖析小学生“学困”的心理状态,是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促其有效转化的基础和依据。
一、农村小学学困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1.自卑心理
农村小学学困生大都有严重的自卑心理,究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有:(1)抱怨自己无能。很多学困生把自己的挫折和失败都归结为自己的无能,并不断地抱怨,从而意志消沉、不思进取。(2)老师的忽视和批评。在平时的教学中,学困生因表现不佳,难免受到老师的冷落、指责。(3)受同学的疏远。平时学习中,学困生难免受到其他同学的疏远。学习较好的同学不愿与他们进行学习交流,有的甚至以冷言冷语相对。(4)家长的训斥。农村学生学习出现失误时,他们免不了要受到家长的训斥,甚至是难以忍受的体罚。
2. 厌学心理
在许多农村小学,学校课程设置不合理,又缺少丰富的课外活动,学校对学生没有足够的吸引力;教师教学方法陈旧,呆板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教师缺乏爱心,对待学困生有偏见,态度冷漠粗暴,造成师生关系不融洽。此外,大部分学困生还把学习当作应付家长的一种工具,意识不到是自己的责任。正是这些原因,导致许多农村小学的学困生都具有厌学心理。
3.逆反心理
当前,许多农村小学“学困生”往往处于冷漠、歧视、厌弃的环境中,整天沉溺于烦闷和痛苦之中,对生活失去信心,对学习失去兴趣,用怀疑和敌视的心态对待周围事物,以求得暂时的心理平衡。
二、消除心理问题的对策
1. 抓住“闪光点”,重塑学困生的自信心
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教师要善于接受和尊重个体差异,抓住每一个闪光点,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哪怕学困生身上的“闪光点”仅仅是一个“苗头”,我们也要倍加呵护和扶持,不断表扬激励,因势利导,发挥其特长,努力调动其自身的积极因素,创造机会让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提高他们“我能行”的自信心。我曾接触过这样一个学生,学习成绩差,经常迟到、早退、旷课。后来我发现他很喜欢运动,我就让他担任我们班的体育委员。他很乐意接受,并且认真组织同学体育锻炼,把班上的体育锻炼搞得有声有色。我在班上大大表扬了他,并奖励小红花。他备受鼓舞,关心班集体,学习也有了很大进步。
2.改进教学方式,培养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应构建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线的课堂教学结构,还课堂于学生,让学生活动起来,主动探究,提高学习的兴趣。在教学中,教师要用良好的教学设计来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创造一种利于激发学生内驱力的环境氛围;要设计相宜的课堂练习,制定可行的目标,培养他们的成功感,使学困在课堂上“有事做”,有向更高目标奋斗的希望;要鼓励他们参加有意义的课外活动,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开发智力,培养能力,实现自我激励。
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范文6
在我国,青少年这一人群占了全国总人口的1/6,其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是不容忽视的。近年各研究机构和人员不断地就青少年对心理咨询的认知及需求念度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分析其各中原因,我认为加强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心理咨询的认知教育是迫在眉睫的。
关键词:
心理健康教育 认知 需求
WHO把青春期和年轻人的定义分别为10~19岁和10~24岁年龄组人群,这两个人群我们统称为青少年。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各样的压力也随之而来,青少年这一在传统上被当作最健康的人群,所出现的心理问题也越来越多,甚至越来越严重。近年来各研究机构和人员就青少年对心理咨询的认知及需求念度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由此我们可以看到青少年中所出现的各种常见的心理问题,如青春期性心理问题,情绪障碍,人际关系,学习问题,逆反心理等[1]。
在这个群体当中,这样的心理问题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正说明了心理辅导与心理咨询对青少年群体有多么的重要。据谭晖等人在2004年做的调查《上海市1036名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人格类型》表明,中学生心理障碍发生率为24. 9 % ,其中以预备班和高一年级发生率最高,达30 %以上;中学生自杀意念存在率为20 %~40 % ,高中女生最高[2],可见心理问题在青少年学生中逐渐突显出来。
一、青少年心理健康现状分析
伴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从国外学习到了许多先进的技术与知识,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发展必然会带来竞争,而竞争就会产生压力,压力积累太多或太久,便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以及心理疾病。从马加爵残杀同窗室友到刘海洋用硫酸泼黑熊,再到天津13岁男孩沉迷网络游戏模仿飞天跳楼自杀,再到最近的杨丽娟事件等等等等,此类事件引发了我国大众的深思。从13岁的孩子到20多岁的成年人,从刚进校的初中生到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在他们的身上都产生了由各种各样心理问题所导致的严重后果,使我们认识到青少年的心理问题更加的不容忽视。
一) 中小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多
从马加爵的事件以后,心理健康教育这个词才渐渐进入了我们的视野范围内,引起了我们的重视。现在,心理问题发生的年龄段已不再是较大的年龄阶段,从小学生到中学生,甚至是2、3岁的小孩自也可能遇到一些心理问题,如恐惧症等,或是心理疾病,如自闭症等。
在我看来,中小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多,其中原因有很多:1、交际困难造成心理压力;2、对网络产生过于强烈的依赖性;3、角色转换与适应障碍;4、学习与生活的压力;5、情感困惑和危机等等。
于是,国家现在正越来越关注年轻一代的心理健康发展,越来越重视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并将学校心理健康课程已正式纳入了教学范围内,其目的是为了使青少年学生在早期就能认识自己的心理,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及早的预防了心理问题的严重化与疾病化,使青少年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二) 青少年对心理问题与自我心理认识的不准确性
通过社会长期对青少年进行心理问题的负面新闻的教育,很多青少年听多了心理问题这个词后,会认为这些需要心理咨询的人往往都是不正常的,是有问题的,甚至是精神病;而自己是很正常的,是没有任何问题的,甚至有人会因为听到别人说他很小气之类的话,也认为别人说他是精神病,因此而排斥心理咨询。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由于心理健康教育的不全面而导致了青少年,甚至成年人都认为自己是没有问题的,没有病,不需要进行任何的心理咨询方面的辅导。
二、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一) 要增强青少年的心理素质,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率,就要继续大力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并努力扩大教育范围
随着国家社会的发展,现代青少年大都是80年后的独生子女,对这样的孩子来说,家庭教养方式的不同对孩子心理健康也有着不同的影响,且有着很大的差异,也使得许多青少年在心理上有了很多潜在的激发心理问题的因素。比如父母对子女缺少关爱,哪怕是好好的坐下来谈几句话之类的都没有;比如父母家人一再地要求孩子成绩要拿第一,其他的什么要求都无条件的满足等等,这样的例子我们似乎已经司空见惯了,但是我们却偏偏就忽略了这些原本需要进行心理咨询或者心理健康教育的群体――孩子的父母和家人。
所以要增强青少年的心理素质,减少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发生率,不仅仅只加强现今的针对学生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我更提倡在学生相应的学校也建立起学生家长学校,对家长们也要进行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并且一定要让家长们坚持学习,切真落实到生活中,学成毕业,使他们也成为一名合格的家长,让他们学会针对自己的孩子采取不同的教养方式,真正的把孩子培养成为一个有知识,有能力,既聪明,又健康的人才。另外,我们也很希望能有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帮助。
二) 要培养青少年勇敢面对心理问题的信心,可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的夏令营或训练营,帮助他们训练正确处理心理问题的方法
学校或者心理咨询机构可以组织一些以培养青少年健康心理为主题的夏令营或训练营。现在学校或者其他的教育机构有语、数、外等各式各样的辅导班、训练营,却没见多少关于心理辅导方面的训练营。组织这样的训练营最关键的目的就是在于要他们更加的了解遇到心理问题并不是什么可怕的事,让他们正确了解心理问题,帮助他们建立面对心理问题的勇气和信心,并且要鼓励他们在遇到心理问题时寻求心理咨询中心辅导老师的帮助,建立起他们对心理咨询的正确的看法和认识,让他们学会了解自己,体会自己。
我相信,只要我们有足够的重视,加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做好心理咨询工作,完善心理咨询机构的建设,抓紧建设和谐社会的同时,也抓紧全民内心和谐的建设,消除青少年以及其他成年人对心理咨询的误解,建立起正确的心理咨询的观念和态度,也为人们能健康幸福地生活创造了有力的保障。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