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建筑业职称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建筑业职称论文范文1
关键词:建筑企业 成本控制 措施
建筑企业的成本指的是在开展生产建筑产品的具体过程当中所发生的,具体来讲指的是实际的工、料、机、费方面的投入总和。建筑企业的成本控制是在完成一个工程项目过程中,对包括投资决策阶段、设计阶段、施工阶段和竣工阶段在内的所有发生的成本费用进行有组织、有目的、有系统的控制和管理的过程。建筑企业成本控制的目的在于:保证工程质量、降低工程建设成本、获取利润。可以说,进行成本控制是现代建筑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管理水平进而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一、建筑企业成本控制的特点
(一)全员性
建筑企业成本控制的全员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工程建筑的成本控制尽管在实施中分散进行,但企业对整个控制过程负有组织、指导、监督和完善的责任;二是工程建筑的成本控制涉及到企业内部的所有人员,需要人人参与并承担各自责任。
(二)过程性
建筑成本控制的实施对象是工程建设过程中每一个直接耗费及其关联过程的费用投入,包括项目成本计划与执行、成本核算与考核、成本分析及成本纠偏,并且成本控制的每项费用支出活动都要纳入企业目标管理体系,这决定了建筑成本控制的过程性。
(三)实时性
建筑项目在实际操作中会有许多修改和变化,势必会引起项目成本控制模型发生变化,这就要求成本控制能够实时地对施工过程中的各种具体问题作出正确反馈,反馈的信息在经过综合处理和调整后对初始状况及时作出响应。
(四)一次性
建筑项目由于其设计图纸和施工条件的不同,往往被归为单件式、一次性投入的特殊产品。这就是说各个工程的施工过程和成本形成难以用统一的模式来评价和预测,而必须“一事一议”。
二、建筑企业成本控制的原则
(一)成本最低化的原则
针对建筑施工项目开展成本控制的最主要目的就是希望可以实现通过各种手段的实施来实现降低施工成本的目的。所以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一定要首先保证质量目标实现的前提下,追求并达到成本最低化的原则,同时还要保证降低成本的可能性以及在此过程中成本实现最低化的合理性,因为如果片面地追求低成本的效益那么必然会顾此失彼,得不偿失。
(二)“三全”的有效管理
开展对于建筑企业成本的控制还要保证全面成本控制的原则性。具体执行过程指的就是要逐步地建立起完整的针对目标的成本控制体系,最终实现针对企业“三全”的有效管理。所谓的“三全”指的是全企业、全员以及相应的全过程一个都不能少,只有这样才能使得建筑企业的施工项目成本一直都置于有效的成本控制管理之下。
(三)动态控制的原则
从性质上讲,施工项目的过程是一次性的。所以在针对其成本控制方面应当要强调针对项目过程中的中间控制,保证在施工过程中得到有效落实。虽然说施工准备阶段只是针对整个过程的构想以及预计,但是在这一阶段整个的基本定局已经确定。但是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还会发生一些细微的变动,因此必须强化动态控制管理,以保证整体效益和成本控制的有效实现。
三、成本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施工前期目标的制定缺乏科学性
建筑企业在投标报价期间为了能够中标尽可能的压低标价,有的几乎是无利可图,这样如果管理稍有不善就会造成企业的亏损。另外有些企业为了能够中标不顾资金成本、不考虑企业的整体资金发展和安排的需要,大量的承接需要垫资的工程,一旦企业自身资金不能够满足需要,就需要进行贷款,支付垫资成本,如果在前期目标的制定过程中,投标报价时未考虑到此种因素,则会导致企业资金链的断裂,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
(二)施工阶段影响成本控制的几项因素
1、材料管理制度不健全
材料成本在建筑施工企业成本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如果材料管理制度不健全,对材料的采购、入库、领用出库、使用及销毁的过程不监控、不重视的话,那么就会存在跑、冒、滴、漏等严重浪费的现象,不利于成本控制。所以材料管理的效果,能对整个成本控制的成败起到决定性作用。
2、机械设备使用维护费用高,利用率低
在项目施工过程中对于大型机械设备的购买、租赁、使用、维护等的管理不规范,使用和操作人员的技术良莠不齐,维护保养不及时造成机械设备损坏和报废,另外企业下属各项目之间重复购买机械设备,没有形成循环利用,致使大量的大型机械设备被闲置,造成设备投资浪费。这样就会人为的加大成本的支出,不利于成本控制。
3、安全事故偶有发生
项目施工过程中安全施工应贯穿始终,如果企业不注重对全员的安全教育和培训,一旦发生安全事故,轻则误工、对工人的身体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如发生重大事故则要有巨额的赔偿费并且影响企业形象、耽误工期,会严重影响成本控制,造成项目的亏损。
(三)企业的成本分析难以落实,财务管理水平过于老化
建筑施工企业项目部的成本分析工作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关键是成本设计、成本预控、成本分折、成本纠偏、全员成本意识等规定的执行力不强。有的项目部没有开展此项工作,有的项目部虽然开展了,但只是流于形式,不能真正做到成本费用开支的具体分析,达不到有效控制成本的目的,致使成本开支失控的现象得不到及时的解决。 有些建筑施工企业项目部的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仅仅是停留在最原始的“收、支、结余分配”的账务处理和分析上,没有建立与现今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风险意识、内控制度,没有很好的发挥财务的管理和监督的职能。
四、加强建筑企业成本控制的措施
(一)认真仔细的做好施工前期的投标报价工作
在投标报价时要考虑到本企业的实际情况,不能不顾公司的承受能力而强行的承接工程。在报价前要仔细的研读招标文件里的明细条款,详细研究工程量清单、图纸的内容,这部分按照工程量定额计算误差应该不大。但是对于图纸以外部分内容的核定,项目人员一定要在投标签踏勘现场进行实际情况的考察,以便取得比较准确的估算。在投标时要考虑全面,充分考虑到施工工期的奖惩条件、工程款的回款等情况,以便能够合理的控制成本。
(二)制定合理的成本控制目标、抓好各个环节以便实现成本控制
1、加强材料费用的管理,减少材料成本
材料成本在施工总成本中所占比重很大,一般占到60%~70%之间,所以对材料成本的有效控制将会影响到整体的成本控制效果。针对材料成本控制要把握住材料的采购、入库、领用等程序。首先要对材料的采购价格进行网上询价、多家的报价对比,在质量同等的情况下争取最低价采购;对于重要材料的采购,如钢材、水泥等材料的采购,要采取公开招标、签订合同的形式进行采购,以便能够保质保量、保证工期的正常运行。其次,在材料入库时,要有验收员进行点验,填写入库交接单后方可入库。最后,在材料领用时也要填写材料出库单,由专人签字后才能领用。财务部门要有专人对每一项材料的入库和领用情况进行稽核,要将财务账上的材料数额、金额与材料人员的材料帐相核对,起到财务监督作用,切实的做到账实相符、账账相符。
2、提高机械设备的使用率,降低设备成本
首先,要加强对机械设备费用的管理,严格执行持证上岗的制度规定,并定期对操作人员进行培训,以免人为的误操作损坏设备,加大成本支出。其次,如果一个企业承揽了多项工程,则该企业可以成立一个机械设备租赁公司,由公司统一购买金额巨大的大型机械设备,各项目部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向租赁公司租赁设备,这样不仅节省了重复购买的费用,还避免设备的闲置,提高了设备的使用率,降低了企业整体的设备成本。另外,对机械设备要定期的进行维修保养,做到责任到人,保证和延长机械的正常使用寿命,降低机械设备的损坏率,将机械设备成本控制在目标规定的范围内。
3、增强全员安全意识、提高工程质量
要定期的对全员进行安全知识的培训,增强安全意识,时刻敲响安全的警钟,才能保证工程的按期保质的完成,所以我们必须加强安全、质量管理,使安全、质量的事故成本降至最低,这样才能提升企业的知名度和社会地位。
(三)落实成本分析工作、加强企业财务监控机制
1、切实将成本分析工作落到实处,不走过场
项目在施工过程中要按月度、按部位及在完工后,要定期组织项目人员进行成本分析,参与成本分析的人员不仅是财务人员,还应包含预算、材料、工程、技术、安全、质量等多方面的人员,这样才能做到分析的全面有效性。在分析成本时应根据成本设计、预控目标和实际投入逐项分析,找出各项节约和超支情况的原因所在,总结成本节约的经验,吸取成本超支的教训,分折收入、成本的量差和价差,从中寻找收入的漏项、政策性调价等因素,积极办理增加收入,控制成本费用的投入,并为以后的工程进行成本控制提供了方向和对策。
2、完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加强财务监控机制
针对企业财务管理制度的完善方面,就要求健全财务部门的财务管理规章制度,强化财务管理的各项基础工作,完善财务手续,规范财务程序,并严格按照规定办理。提高财务部门核算、监控、分折、服务等手段,加强财务人员自身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使其融入到企业的经营中去,以便于最终可以成为施工项目的成本控制以及核算方面的核心组成人员。同时为了适应现代财务发展的需要,逐步建立起信息化成本的有效核算体系,并将针对项目成本的核算成果进行对比和存储,来实现对于最终成本核算结果的汇总和核定,并最后交付到相应的负责人手中,进行最后阶段的核算控制。由于现代财务管理工作不仅仅是停留在其原始的账务处理功能上,它还在企业管理中占有核心地位和作用,相应的就要建立健全财务监控机制、内控机制,强调发挥财务的管理和监督职能;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要使其充分认识到加速资金周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缓解债务负担等问题的重要性,这样才能使企业财务管理系统有效运行、防止财务风险。
综上所述,本文从建筑企业成本控制的概念和特点入手,简要分析了其实施过程中所需要遵循的原则,并重点就目前针对建筑企业的成本控制中主要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对策解读,但是在具体的工作中还是要就相关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才能实现针对成本的有效控制,与此同时,要求相应的开发单位还要尽可能地做到统揽全局,对建材市场的发展方向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同时对于定额方面也要做到举一反三,灵活运用,这样才能最终实现对建筑企业成本尤其是项目成本的有效控制。
参考文献:
[1] 周婉,付磊,张弘凯. 建筑施工企业成本控制中的问题及对策[J]. 陕西建筑, 2009
[2] 黄炎贝. 浅谈建筑工程成本控制中的问题及对策[J]. 技术与市场, 2011;04
[3] 黄延宏. 浅谈建筑工程施工成本的控制措施[J]. 物流工程与技术, 2011;19
建筑业职称论文范文2
1绿色建筑商业地产项目建造成本控制的特点
持有型为主的商业地产主要经营收益为租金及物业增值,是以实现营业周期内运营成本最低、运营收益最高为目标的商业地产项目类型。因此,商业地产项目与住宅项目相比,对开发技术要求更高,同时,运营增值空间也更大。由此可以看出,决定商业地产项目适合作为绿色建筑发展的着力点的主要原因是:第一,商业地产项目多采取租赁为主、租售结合的经营模式,与传统绿色建筑住宅项目相比,改变了绿色建筑增量成本的投资者和受益者分离的尴尬局面;第二,与传统绿色建筑住宅项目相比,绿色建筑商业地产项目投资规模更大、回收期更长,但同时运营增值空间也更大。这两个因素都导致了投资方追求的将不再是能够赚取市场眼球以其将建筑产品卖个好价钱的绿色建筑评级指标,而是真正能节约后期运营成本的绿色建筑运营指标。而这种通过运营成本节约弥补前期绿色建筑增量成本的动机将有利于改变传统绿色建筑住宅项目重建设、轻运营的弊端,成本管理所关注的将不仅局限于规划设计阶段和施工阶段所发生的全部费用,还要充分考虑运营阶段成本情况,以项目特定运营周期为视角进行项目开发成本管理研究更有意义。
2绿色建筑商业地产项目建造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
尽管目前我国对发展绿色建筑商业地产项目建造成本的控制模式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但目前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1)项目成本参考数据缺乏或不准确,又没有合理的、简单可行的绿色建筑成本投入绩效评价标准,因此,许多开发商难以确定合理的项目目标成本,使后期成本管理困难。
2)项目设计指标偏高,又没有评价体系进行规范和指导,造成能耗浪费严重。
3)缺乏系统设计的理念,许多商业地产项目成为技术堆砌的产物,实际节能指标远低于设计节能指标的现象普遍存在,部分节能技术不实用且成本高昂,未能实现绿色增量成本和效益的有效平衡。
4)缺乏有效的绿色建筑商业地产项目成本动态管理方法,对项目的管控偏管理而轻治理,项目过程控制效果不理想。
二绿色建筑商业地产项目成本控制的要点
绿色建筑商业地产项目建设规模大、参与方众多、技术复杂的特征决定了其成本管控过程的复杂性。基于绿色项目设备的循环周期N进行的成本管控视角,以下从决策设计管理、制度管控方面对绿色建筑商业地产项目成本管控的要点进行论述。
1决策设计管理
(依靠绩效评价体系作出判断)绿色建筑商业地产项目决策设计阶段的成本控制工作要遵循以下原则:
1)决策阶段尤为重要,可行性研究的成功与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项目的成败:尽量使绿色建筑咨询顾问提前介入项目,以便绿色建筑顾问从决策设计阶段即可对项目各专业的设计方案提出意见,避免方案确定后因绿色建筑申报引起方案变更所导致的成本增加。
2)可以采用成本预估和效益回收预期情况对项目采用绿色建筑技术、设备及材料的情况进行绩效评价,形成较为可信的绩效评价结果和运营成本分析。
3)坚持资源节约的理念,合理确定项目的建设规模和建设标准,在确保项目使用功能及舒适性的前提下,权衡优化设计指标,避免设计指标偏高造成的资源浪费。
4)重视各专业设计的系统整合,绿色建筑商业地产项目涉及专业众多,技术体系复杂,与传统的住宅或非绿色建筑商业项目相比更加重视专业穿插,对于设计的精细程度也要求更高,商业项目的系统性要求亦更高,因此,各专业要从概念设计阶段就紧密合作,通过精细专业化的设计,对各种方案进行技术经济统筹优化,避免专业设计冲突导致的设计变更或者后期节能效果不理想。
5)技术选用要兼顾技术的适宜性及可用性,既要充分与当地气候、水文条件相适应,且兼顾绿色建筑商业地产的实用功能要求,又要有技术成熟且易操作的特性。
6)要兼顾所选用技术的前期施工及后期运营成本,以特定的运营周期为视角进行项目经济分析,对绿色建筑增量成本、建造成本及产生效益进行深入研究,充分论证项目的经济可行性,真正实现绿色建筑商业地产项目“使用成本最低”的目标进行方案选优,确保实现科学决策,全面提高项目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2制度管控
(项目治理与项目管理相结合)绿色建筑商业地产项目涉及的参与方众多,各个参与方在项目中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同,这就给项目整体的实施带来了难题。然而目前,我国对绿色建筑商业地产项目成本管控的研究还是集中在对施工阶段居多,且大多重管理轻治理的思维倾向也十分严重,这极大地制约了绿色建筑商业地产项目在我国的发展。因此,更需要有效的项目管控机构,实现对项目从制度到流程的全方位管控,即项目治理和项目管理相结合的项目管控模式。对于绿色建筑商业地产项目的建设过程,强调的是在项目参建各方的协调下,在项目建设各阶段都能够体现绿色建筑的特色,这就要求项目参与各方的有效沟通和协调,通过良性的沟通避免造成绿色建筑特性的缺失,保证绿色特性的可用性。因此,在绿色建设项目的项目管控模式中,主张做到摒弃静止的、片面的和孤立的立场和观点,坚持发展的、全面的、系统的项目管理和治理相结合的项目管控。实现项目治理与项目管理相结合的项目管控模式的核心思路,是通过完善的责、权、利分配制度更好地保障项目的顺利实施。在此治理模式下,首先要明确的是在绿色建筑建设管控过程中,绿色等级方面及商业项目功能需求的实现是面向全生命周期的,要建立一套合理的制度体系,将项目建设任务分解到各个环节,并通过项目治理在参建各方中完善责、权、利的配置与制衡,从而维持项目交易中的一种良好秩序的过程,这种秩序绝非只是在出现治理问题时才需要,而是贯穿项目的整个建设过程。实现项目治理与项目管理相结合的项目管控模式的最终目标是通过建立以项目建设目标为导向的项目管控结构,使最有能力,最有积极性做出正确决策的人掌握决策权,以合理的部门责、权、利关系和有效的执行力去开发和利用最合适的资源,从而在此制度下,更好地通过项目管理实现资源、能力和态度的匹配,配合有效的监督机制,实现绿色建筑项目的成本、质量、工期和节能减排的项目目标。
3建立独立的商业绿色建筑项目节能及效益实现的绩效评价及管理平台
(商业绿色建筑项目的项目核心管理目标统一)绿色建筑商业地产项目建设过程的复杂性决定了其成本管控模式的探索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且目前我国绿色建筑商业地产项目尚处于起步阶段,参考数据缺乏,这就要求参建方在建设过程中,一方面要积极通过绿色建筑专题会议、论坛等平台学习新经验,并根据项目自身开发和运营特点进行改造实现为我所用,另外更重要的是,要做好建设过程中的经验总结和数据库的积累,并在施工阶段就要形成项目节能及效益管理平台,实现能耗指标监测、节能成果展示和对外宣传的展示平台能耗在线监测,以便后期跟踪各项技术的实际运营效果,积极总结经验,完善节能技术措施。最终通过积累和分享,在标准化的基础上,实现绿色建筑商业地产项目的模块化的设计、生产,有效形成成熟做法的拼接复制,形成节能技术的菜单化操作,模块化设计、成本测算、工程实施一体化操作;最终实现绿色建筑商业地产项目成熟成本管理模式的推广。
三小结
建筑业职称论文范文3
本文首先介绍了当前建筑业职业健康安全问题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提出在建筑业成功推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重要意义。基于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在建筑业推行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障碍,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建筑业推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各项对策建议,重点分析了通过推行职业健康安全保险手段推进该体系在建筑业实施的建议,以更好地促进建筑企业和行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安全管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职业健康安全保险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 A
职业健康安全事关劳动者的基本人权和根本利益,工伤事故和职业病对人民群众生命和健康的威胁长期得不到解决,积累到一定程度可能会成为影响社会安全、稳定的因素。我国的职业健康安全状况对建筑业的职业健康安全工作提出了紧迫的要求,改善我国的职业健康安全状况,推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已成为必然。我国在推行OHSMS过程中却遇到了一些障碍,例如思想观念,技术、管理、人员等方面的不足,导致该体系仍不能在建筑业顺利推行。
根据对以往建筑企业推行体系的经验借鉴和相关的资料显示,我国建筑业推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施工人员方面的问题
1.1施工队伍素质低下
建筑企业作业人员素质普遍不高,绝大多数农民工没有受过专门的施工方面的培训,同时国家缺乏相应的工人教育培训框架体系。我国建筑业从业人员与经济发达国家比较的情况见图3-1。
图3-1 经济发达国家与我国建筑从业人员素质构成对比
据统计,经济发达国家高级工占到从业工人的35%以上,而我国仅占7%左右。建筑行业的从业人员75%以上属农民工大都没有经过系统的教育培训,高级工所占的比例就更少。大部分中小企业的项目经理、企业安全管理人员不具备起码的条件和素质,有些只有小学文化程度。他们的安全意识淡薄,自身作业素质水平也不高,而OHSMS的推行需要每个施工人员切实认识到它的重大意义,主动的去执行、维护。施工人员本身存在的弊病直接阻碍了OHSMS的贯彻[10]。
1.2缺乏对OHSMS体系的正确理解
虽然,我国建筑企业所有制形式和管理模式发生巨大变革,然而建筑业绝大多数建筑业从业人员仍然是素质较低的农民工,这些工人由于对自身基本需求方面的不重视,对OHSMS不会主动去关心和了解;另一方面,在已经推行OHSMS的建筑企业中,大部分推行者在推行体系的过程中,仍停留在应付记录文件的填写、内审检查的准确方面,对建立和实施体系的意义和作用理解不够,因而也影响到了体系全面有效的推行。
1.3安全思想意识淡薄
迫于建筑整体人员素质的低下,以及在安全文化方面的匮乏,他们不会主动的去加强安全方面的修养和认识上的提高,只能在意识领域被动接受这种先进的安全管理方法,从而,这种本质的落后观念造成了推行中的障碍。同时OHSMS在推行之初,由于体系未能良性运作,发挥正常作用,出现与现场安全管理不兼容、结合不紧密的情况,使一些企业员工思想上对体系存有质疑态度,认为企业推行该体系是新建立一套安全管理机制,摒弃了原有行之有效的安全管理制度,认识上未能将两者有机结合。
2管理方面问题分析
2.1政府主管部门缺乏有效推行手段
目前我国在推行该体系时,政府部门没有建立有力的安全健康委员会,去参与有关活动,承担相应的职能;同时政府主管部门没有及时健全行业部门安全生产的条例、标准;没有把体系文件审核规范变为强制性规范;没有发挥政府强有力的导向和行政作用;没有给与各方面的支持如:财政、其它政策方面;政府尚没有适时采取强硬措施,用行政手段强制其建立OHSMS,并通过认证审核。
2.2政府没有把安全监察和安全管理分开
安全监察管理体制机构改革后,有些管理人员忙于调查处理事故,顾不上经常性的预防和监督检查,没有把监察和管理分开;同时也没有组建一支合格的安全监察队伍去强化行政执法的客观需要;企业的具体工作和标准拟定的人员没有严格分开;没有发挥监察的途径和手段。
2.3企业管理层对OHSMS缺乏理解
OSHMS标准所提供的只是管理标准,也就是说是一种管理方法,除要求具体负责安全管理的人员和操作人员学习该标准,还要求组织管理层,特别是高级管理层的每个人都必须掌握该标准,对该标准有充分的理解。否则,所建立的管理体系是无法保持和实施的。
如果没有最高管理层的承诺,如果离开各级管理人员的责任心、能力、态度和主观能动性,按照该标准所建立的管理体系文件写得再好,也达不到预期的目的。笔者对一期参加项目管理研修班的同志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建筑企业在实施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工作过程中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例如:最高管理者对OHSMS认证工作重视不够、管理人员对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知识缺乏系统的了解、缺乏对OHSMS方针的统一认识。
2.4企业缺乏系统化的管理模式
现在施工企业在安全方面的管理都是零散的,不全面的,而同时施工企业的最高管理层没有建立起现代的管理制度,没有严格以规章制度进行约束和规范管理、工作绩效与报酬相挂钩,人员职责没有明确,没有形成系统化、制度化和规范化的管理模式。
3法制建设方面的问题
我国目前虽然出台了很多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如《安全生产法》、《职业健康安全卫生管理体系规范及应用指南》、国家经贸委还颁布了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试行标准,同时质检总局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规范》(GB/T28001-2001)但是有些只是有条文,执行力度远远不够,而且有些法规欠缺与企业实际的结合,所以在一定基础上,没有很好的发挥法律应有的作用,而且目前我国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在安全管理方面还很欠缺如:对OHSMS执行方面欠缺法律约束等。
3.1体系本身缺乏强制性规定
是否贯彻OHSMS标准,是否建立和保持OHSMS以及是否进行OHSMS认证审核没有明确的强制性法律规定,所以这样在组织还未充分认识到建立OHSMS的意义和作用时,他们一般不会轻易摒弃传统的管理方法。
3.2与体系相关的法律还不健全
尽管已经出台了一些关于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法律法规,但是在全面支持OHSMS体系推行方面还是有差距的,如:没有明确建设项目有关人员的安全责任,没有加强监督检查力度的法律要求 。
4职业健康安全投入方面的问题
建立和完善OHSMS,并取得良好的绩效,需要大量的硬件(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及软件(教育、培训、信息)投入,但是在一些施工企业,特别是一些中小施工企业,在资金缺乏的情况下,不会看到体系管理带来的无形和长远利益,只顾眼前和局部利益,因而没有加强在体系方面的投入。
4.1对现场安全技术装备不足
作为传统产业,建筑企业技术装备改造发展水平与形势发展需要差距较大。建筑行业生产力水平较低,在安全生产技术设备的研究开发、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的推广和应用等方面,不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就是与制造业、服务业等其他行业相比,也有较大差距,特别是一些小企业,技术装备水平更低。过低的技术水平不利于OHSMS的推行。所以管理层在技术方面的投入和装备的欠缺也阻碍了体系的推行。现场安全生产用于安全防护的设备、设施、检测仪器、个体防护用品等装备也参差不齐。
建筑业职称论文范文4
关键词:工程总承包;商业生态系统;建筑业
0引言
实行工程项目总承包已经成为世界建筑业的一种必然趋势,世界上著名的225家大型公司中,大都具有总承包的能力。经过20多年发展,我国也形成了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等有实力的工程总承包企业,但是,在我国工程项目总承包企业的发展中还存在许多的问题职称论文。
1工程总承包概述
工程总承包是指从事工程总承包的企业受业主的委托,按照合同的约定对工程项目的勘察、设计、采购、施工、试运行(竣工验收)等实行全过程或若干阶段的承包。工程总承包企业按照合同约定对工程项目的质量、工期、造价等向业主负责,可依法将所承包的工程项目中的部分工程发包给具有相应资质的分包企业,分包企业按合同约定的内容向总承包企业负责。工程总承包的具体形式、工作内容和责任由业主与工程总承包企业在合同中约定[1]。
2我国建筑企业工程总承包方面的发展现状及问题
2.1设计单位改革缓慢且不彻底1999年国务院批转了建设部等部委联合制定的《关于工程勘察设计单位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1999]101号),指出“设计单位要参照国际通行的工程公司、咨询公司、设计事务所、岩土工程公司等模式进行改造”。可见政府是引导设计单位发展以设计为主体的项目总承包管理模式。但是很多设计单位并没有真正按国际型工程公司模式进行改革,其服务功能和组织体系还没达到要求,只是设立了二级机构工程总承包部,并没有真正的项目控制部、采购部、施工管理部、试运行部等部门。而且很多设计单位的人才结构和技术管理体系还比较单一,还是以设计为主。
2.2总承包企业国内市场疲软且低效虽然我国正在推行城市化建设和基础建设,工程项目很多,但是,由于国内工程总承包企业还不是很成熟,与之配套的相关软硬件条件也不成熟,很多业主并没有采用总承包形式进行招标。据统计2000年我国总承包分额仅占1%,这与发达国家的30%相比差距很大[2]。由于国内市场的缺乏,使得我国的总承包企业失去了发展壮大的基础,发展缓慢。此外,我国总承包企业效率比较低。2002年全球225家最大承包商统计中,我国企业有43家,占总数的19%。总承包额71.3亿美元,占225家承包商营业总额的6.10%,平均承包额为1.66亿美元[3]。
2.3缺乏国际竞争力我国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总承包企业很少,目前只有化工、石化等行业有少数国际型工程公司。而且我国企业业务范围比较狭窄,以劳务承包为主,国际承包市场的占有分额比较小。
2.4施工总承包占主导地位在我国,工程总承和项目管理企业起步的比较晚,各种法律、规范、控制手段和运作机制等还不成熟。再加上我国勘察、设计、施工企业分别属于不同的部门,有各自的利益主体,要通过改造和重组建立工程项目总承包企业还有许多问题要解决,所以施工总承包是目前国内普遍实施的工程项目承发包模式。
3构建建筑业的商业生态系统
整个地球可以是一个生态系统,一个湖泊也可以是生态系统,如同自然生态系统一样,我国的整个国民经济是一个商业生态系统,建筑业也是一个商业生态系统。系统不在乎大小,只要它具有商业生态系统的特征,遵循商业生态系统的规律,那么它就是商业生态系统。建筑产品不同与一般的商品,具有资金投入大,耗费资源多,建设周期长,风险大等特点,它涉及50多个工业部门。所以建筑业的商业生态系统物种丰富,关系复杂,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如图1)。内涵最小,但最重要的是核心系统,主要由设计、勘察、咨询、施工、业主等企业组成。这些企业是建筑产品生产的直接参与者。其次是支撑系统,主要由分包企业、供应商、政府审批部门、金融机构等组成,这些企业和组织是建筑活动顺利进行必不可少的保障。再次是系统,主要由供应商的供应商、教育培训机构、行业协会标准组织、各种材料的研发机构等组成,这些企业和组织虽然离建筑产品的生产活动比较远,但是却与外部环境的联系最密切,能不断给系统内部带来新的活力。
4商业生态系统对发展工程总承包的意义
4.1改善业主关系,发展国内市场建立商业生态系统后,各个参与方都是以顾客利益为基础,以整体利益为目标,实行利益共享。这一点对于工程总承包模式在我国的发展很重要。我国总承包市场分额低的一个很重要原因是业主不能分享总承包模式带来的利益,更多地选择传统模式,采用直接分包的形式来分享专业化施工的好处。在商业生态系统中,业主可以通过利益共享切实分享总承包模式带来的成本的节约,获得利益。只有这样,业主才会愿意采用工程总承包模式招标,才能发展工程总承包企业的国内市场,才能借助国内市场的给养使我国的工程总承包企业快速发展,增强竞争力,更多的争取国际市场分额。
4.2依托生态系统,组建总承包企业施工总承包企业在我国已经有了相当的发展,一些大型企业已经具备了领导商业生态系统的条件和能力。商业生态系统是基础,共同进化、利益共享的特点保证了生态系统具有稳定性,有能力支持组建的工程总承包企业。建筑业的核心系统具备了勘察、设计、采购、施工、试运行等全部的功能单位,有条件组建工程总承包企业。商业生态系统组建的工程总承包企业是系统整体利益的代表,本身不是利益主体,它的存在与发展都植根于商业生态系统之上,是产生于稳定的协作。它的任务就是承接业主工程总承包的委托,并作为项目平台协调各企业顺利完成项目。其组织形式如图1。
4.3提高效率,增强国际竞争力商业生态系统是建立在分工协作基础上的。通过分工提高各类建筑企业的专业化水平,做到大而专,小而精,提高企业效率;通过协作发挥企业间的协同效应,节约成本,提高企业效率。效率是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基础。同时,企业要充分利用商业生态系统的资源,不断提升企业员工的文化层次,把企业从人力资源优势转化为人才资源优势,从劳动密集型企业转变为知识密集型企业,全面提高我国总承包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5结论
工程总承包模式是国际建筑市场的一种趋势,是我国建筑业实行“走出去”战略,参与国际竞争,争取市场分额的必要条件。通过分析我们看到在我国要快速实现工程总承包模式并不容易,只有通过不断创新寻找新的途径。通过商业生态系统来发展工程总承包模式可以充分利用商业生态系统的特点,能充分结合我国建筑业目前的发展现状。通过商业生态系统来发展工程总承包模式能解决我国目前在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借助商业生态系统,组建新型的总承包企业,是在我国总承包模式的新途径。
参考文献:
[1]建市[2003]30号.建设部关于培育发展工程总承包和工程项目管理企业的指导意见.总第109期:3~4.
建筑业职称论文范文5
关键词:施工管理 建筑质量
中图分类号:TU71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主要是通过管理使项目的目标得以实现。建设项目参建方涉及勘察、设计、监理、施工等单位,实施过程从设计、施工、竣工,到保修,对项目建设要素进行严格且紧密的管理,其主要体现在:对建设要素进行优化配置,即对建设要素时间适量、比例适当、位置适宜地配备或投入以满足施工需要;对建设要素进行优化组合,即对投入项目的建设要素在施工中进行适当搭配以协调发挥作用;对建设要素进行动态管理,动态管理是优化配置和组合的手段与保证,动态管理的基本内容是按照项目的内在规律,有效地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各建设要素,使在项目中合理流动,并在动态中寻求平衡;合理、高效地利用资金,从而实现提高项目管理综合效益,促进整体优化的目的。
1建设项目的施工管理
建设项目的施工管理包括“三控制、二管理、一协调”,即进度控制、质量控制、费用控制,合同管理、信息管理和组织协调;三控制、二管理、一协调没有轻重之分,同等重要并有机结合。
1.1成本控制
项目施工的成功与否,利润率是一个重要指标,利润=收入-成本,可见利润的增长,就是要增加收入、减少成本,收入在施工单位竞标以后是相对固定的,而成本在施工中则可以通过织管理进行控制,因此成本控制是建设项目施工管理的关键工作,成本控制应注意以下几点:
1.1.1成本最低化原则:施工单位应根据市场价格编制施工定,施工定额要求成本最低化,同时还应注意成本降低的合理性,施定额还应根据市场价格的变动,经常地进行调整。
1.1.2全面成本控制原则:成本控制是”三全”控制,即全企、全员和全程的控制,项目成本的全员控制有一个系统性的实质,包括各部门、各单位的责任网络和班组经济核算等等,应防止出现控制人人有责,但又人人不管现象。
1.1.3动态控制原则:施工项目是一次性的,成本控制应从项目工程的开始一直到结束,施工前应确定成本控制目标;施工期间应对成本进行实时控制,及时校正偏差;施工结束后对成本控制的情况进行总结。
1.1.4目标管理原则:项目施工开始前,应对项目施工成本控制确立目标,目标的确定应注意其合理性,目标太高则易造成浪费,太低又难以保证质量,如果目标成本确定合理,项目施工的实际成本就应该与目标成本相差不多,如果相差太多,那么不是目标成本确定有问题,就是项目施工有不完善的地方(偷工减料或出现材质不合)。
1.1.5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在项目施工过程中,项目经理、各部门在肩负成本控制责任的同时,享有成本控制的权力,同时项目经理对各部门在成本控制中的业绩进行定期的检查和考评,实行有奖有罚。只有做好责、权、利相结合,才能得到预期的效果。
1.2进度控制
首先编制进度计划,应在充分掌握工程量及工序基础上进行;其次,确定计划工期,建设单位在招标时提供工程工期,施工单位应参照该工期,结合自己所能调配的最大且合适的资源,确定计划工期;再次,实时监控进度计划,编制进度计划不是将它束之高阁,而是应按所编制的进度计划对实际施工进行适时监控,正确做法是每周总结工程进度,监控其是否与计划有偏差,若工期滞后,寻找原因,落实赶工计划,在每周监控的基础上每月、每季或者每年进行一次进度总结;最后,应尽量减少赶工现象,进度计划一经确定,应严格进行施工,原则上不提倡赶工期,进度计划是在施工单位所能获取的最大且合适的资源基础上编制的,赶工期无疑将增大资源投入,而投标报价是在施工成本基础上形成的,增大资源投入将提高施工成本、减少利润。
1.3质量控制
质量控制主要应从人、材两个方面着手控制;由于任何项目都是由人来完成的,所以人的控制是质量控制中最为关键的工作,是其他控制的基础。
1.3.1人的控制
施工管理中最难、最基本的管理是人的管理,首先是要选对人,每个人的能力在不同时间、地点是不同的,不同的工作对能力的高低要求是不同的,要人尽其才,用对人;另外,应尽量做到一人多能,这样就能精简人员,事半功倍;其次,应充分调动人的能动性;再次,绩效评估是调动主观能动性的有效方法;另外,绩效评估对简单的工作相对容易一些,像一个工人砌砖的质量、钢筋绑扎的速度是很容易进行衡量和比较的,而对复杂的工作绩效评估就显得作用不大,比如解决一个工程难题,就很难用时间、质量等指标进行评估,而要因人而异。
1.3.2材料控制
材料控制是全过程的控制,从材料的采购、运输、存储和使用等过程进行控制,材料控制的目的是使在施工项目上所使用的材料尽可能经济合理,并减少损耗。材料的采购应根据施工合同的要求,采购最经济合理的材料,也就是说采购的材料不是昂贵的好或便宜的好,也不是质高的好或质次的好,而应以满足合同条件且低价为宜,材料采购应按“货比三家”的买卖原则,同一价格比质量,同一质量比价格,采购优质低价材料。
2施工项目的验收
施工项目在竣工验收合格后才开始工程结算,因此验收工作应在施工工作结束后尽快完成,有的施工单位进行施工验收过程相当缓慢,其大部分原因是由于施工资料不齐全,到施工工作结束后才开始后补资料,对工程资料的整理,尤其是现场施工工序资料(含隐蔽工程验收记录)、管理技术类资料、材料质保资料,必须要在平时的施工过程中进行整理归档,并随时接受工程监管单位的检查,也就是说,施工验收工作应从工程项目开工就开始着手进行;另外,尤其关键的是施工单位应与施工各建设主体单位、兄弟单位以及工程监督主管部门保持良好的沟通,建筑工程施工过程是一个程序化的过程,最终将是通过验收,才能交付使用,施工单位作为一个建设工程核心单位,处理好这种相互结合的立体多维关系,离不开沟通,这样才能保证建设项目的顺利施工和验收。
3建设工程项目的保修
施工验收结束后,施工单位并不就此结束对建设项目的管理,而应按合同要求继续履行工程保修义务,负责保修期内的工程维修,主要做好以下工作:第一,施工单位应根据施工合同中的保修范围,实施保修工作,保修完成后组织建设方验收;第二,对保修范围外紧急抢修事故,应立即组织抢修,抢修完成后组织建设方验收;第三,对涉及结构安全的质量问题,施工方应组织相关建设单位进行检查,提出保修方案再实施保修,完成后组织建设方验收。因此,工程项目后期的管理工作丝毫不能因为工程的完工而懈怠,一个建筑企业必须要做到善始善终,千万不能虎头蛇尾,这关系到建筑物、居住者的安全以及建筑企业的声誉和行业的竞争力。
结束语
建设工程项目管理可谓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管理过程,其有严格的工作范围、时间进度、成本预算、质量性能等方面的要求,单纯依靠个人英雄式的单打独斗或者孤军奋战根本解决不了问题,而必须借助团队合作的力量,组建一个狼的团队,像狼的生存方式一样把自己的企业建设成优秀的企业,把每一个项目做成优质保量工程,这样不仅是对工程施工管理负责,更是对整个建筑业、社会、人类,乃至国家负责。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