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生物学习知识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二生物学习知识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二生物学习知识点

高二生物学习知识点范文1

学习方法的优劣是学习成败的关键,要想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必须掌握科学、高效的学习方法。与学习生物关系比较密切的学习方法有观察方法、做笔记的方法、思维方法和记忆方法等。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二生物学习好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二生物观察方法学习过程从本质上说是一种认识过程。认识过程是从感性认识开始的,而感性认识主要靠观察来获得,所以观察方法就是首要的学习方法。观察方法主要包括顺序观察、对比观察、动态观察和边思考边观察。

(1)顺序观察顺序观察包括两层意思。从观察方式上来说,一般是先用肉眼、再用放大镜、最后用显微镜。用显微镜观察也是先低倍,后高倍。例如,对植物根尖的观察,就是先用肉眼观察幼根,根据颜色和透明程度区分根尖的四部分,然后再用放大镜观察报尖的根毛,最后用显微镜观察根尖的纵切片,认识根尖各区的细胞特点。从观察方位上来说,一般采取先整体后局部,从外到内,从左到右等顺序。例如对一朵花的观察,就要先从整体上观察花形、花色,然后从外到内依次观察花等、花冠、雄蕊、雌蕊。

(2)对比观察对比观察有利于迅速抓住事物的共性和个性,从而把握住事物的本质。如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的结构时,就要先异中求同:它们都有双层膜,都含有基粒、基质、酶、少量的DNA和RNA。然后再同中求异:线粒体的内膜折叠成崎,叶绿体的内膜不向内折叠;线粒体有与呼吸作用有关的酶,且酶分布在内膜、基粒、基质中;而叶绿体内有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而酶分布在基粒层和基质中;叶绿体中有叶绿素,而线粒体中没有。

(3)动态观察对生物生活习性、生长过程、生殖发育的观察都属于动态观察。动态观察的关键是把握观察对象的发展变化。例如观察根的生长,在幼根上等距画墨线后的继续培养过程中,重点就是观察各条墨线间距离的变化,从而得出根靠根尖生长的结论。

(4)边思考边观察观察是思维的基础,思维可促进观察的深入,两者是密不可分的。所以要带着问题观察,边思考、边观察。\

高二生物做笔记的方法鲁迅先生说:“无论什么事,如果继续收集资料,积累十年,总可以成为一个学者。”总结中外许多学者的经验,可以说,做笔记是一条成才的途径。做笔记的方式很多,在生物学学习中,主要有阅读笔记、听讲笔记和观察笔记三种。

(1)阅读笔记

要想使学到的东西长期储存、随时提取、应用自如,就要在读书时,随时作读书笔记。阅读笔记主要有以下几种。①抄写笔记,又分为全抄和摘抄,做这种笔记应注意抄后校对,避免漏误,然后标明出处,以备日后查考。②卡片笔记,卡片内容不限,因人而定,但一般应具有资料类别、编号、出处、著者姓名,正文等内容。需要注意的是,每张卡片写一个内容,并及时进行分类归档或装订成册。③批语笔记,即在书页空白处随手记下对原文的个人意见和心得体会等。④符号笔记,即在原文之间标注符号以对原文加深理解。常用符号有黑点、圆圈、直线、曲线、双线、虚线、箭头、方框、三角、惊叹号、问号等。作符号笔记应注意两点:一是符号意义必须明确,并且要贯彻始终;二是符号不能过多过密,否则重点难以突出。⑤概要笔记,即对某本书或某篇文章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写出其重点内容。

(2)听讲笔记

即听报告、听讲座和课堂听课的笔记,做这种笔记的突出矛盾是记的速度赶不上讲的速度,为此要做到“三记三不记”即重点问题、疑难之处,书上没有的记;次要问题、易懂之点、书上有的不记。

(3)观察笔记

即在生物课内外对生物形态和生命现象进行观察时所作的记录。做这种笔记要注意细节,注意前后比较和过程变化,并要抓住特征。

高二生物思维方法思维能力是各种能力的核心,思维方法是思维能力的关键,所以思维方法在学习方法中占有核心的位置。在生物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有分析和综合的方法、比较和归类的方法、系统化和具体化的方法及抽象和概括的方法。

(1)分析和综合的方法

分析就是把知识的一个整体分解成各个部分来进行考察的一种思维方法,综合是把知识的各个部分联合成一个整体来进行考察的一种思维方法,分析和综合是生物学学习中经常使用的重要方法,两者密切联系,不可分割。只分析不综合,就会见木而不见林;只综合不分析,又会只见林而不见木。在实际运用时,既可先分析后综合,也可先综合后分析,还可以边分析边综合。

(2)比较和归类的方法

比较是把有关的知识加以对比,以确定它们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的思维方法。比较一般遵循两条途径进行:一是寻找出知识之间的相同之处,即异中求同;二是在寻找出了事物之间相同之处的基础上找出不同之处,即同中求异。

归类是按照一定的标准,把知识进行分门别类的思维方法。生物学习中常采用两种归类法:一是科学归类法,即从科学性出发,按照生物的本质特性进行归类;二是实用归类法,即从实用性出发,按生物的非本质属性进行归类。

比较和归类互为前提,一方面只有通过比较,认识生物的异同点之后,才好进行归类;另一方面,只有把生物进行归类,才好进行比较。因此在生物学学习过程中要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3)系统化和具体化的方法

系统化就是把各种有关知识纳入一定顺序或体系的思维方法。系统化不单纯是知识的分门别类,而且是把知识加以系统整理,使其构成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在生物学学习过程中,经常采用编写提纲、列出表解、绘制图表等方式,把学过的知识加以系统地整理。

具体化是把理论知识用于具体、个别场合的思维方法。在生物学学习中,适用具体化的方式有两种:一是用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分析和解释一些生命现象;二是用一些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来说明生物学理论知识。

(4)抽象和概括的方法

抽象是抽取知识的非本质属性或本质属性的一种思维方法,抽象可以有两种水平层次的抽象:一是非本质属性的抽象;二是本质属性的抽象。

概括是将有关知识的非本质属性或本质属性联系起来的一种思维方法,它也有两种水平层次:一是非本质属性的概括,叫做感性概括;另一种是本质属性的概括,叫做理性概括。

抽象和概括也是互为前提的,相辅相成的,在学习过程中应有意识地进行抽象中以概括,概括中以抽象,以达到对知识正确、深入的掌握。

高二生物记忆方法记忆是学习的基础,是知识的仓库,是思维的伴侣,是创造的前提,所以学习中依据不同知识的特点,配以适宜的记忆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记忆方法很多,下面仅举生物学学习中最常用的几种。

(1)简化记忆法

即通过分析教材,找出要点,将知识简化成有规律的几个字来帮助记忆。例如DNA的分子结构可简化为“五四三二一”,即五种基本元素,四种基本单位,每种单位有三种基本物质,很多单位形成两条脱氧核酸链,成为一种规则的双螺旋结构。

(2)联想记忆法

即根据教材内容,巧妙地利用联想帮助记忆。例如记血浆的成分,可以和厨房里的食品联系起来,记住水、蛋、糖、盐就可以了(水即水,蛋是蛋白质,糖指葡萄糖,盐代表无机盐)。

(3)对比记忆法

在生物学学习中,有很多相近的名词易混淆、难记忆。对于这样的内容,可运用对比法记忆。对比法即将有关的名词单列出来,然后从范围、内涵、外延,乃至文字等方面进行比较,存同求异,找出不同点。这样反差鲜明,容易记忆。例如同化作用与异化作用、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激素调节与神经调节、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等等。

(4)纲要记忆法

生物学中有很多重要的、复杂的内容不容易记忆。可将这些知识的核心内容或关键词语提炼出来,作为知识的纲要,抓住了纲要则有利于知识的记忆。例如高等动物的物质代谢就很复杂,但它也有一定规律可循,无论是哪一类有机物的代谢,一般都要经过“消化”、“吸收”、“运输”、“利用”、“排泄”五个过程,这十个字则成为记忆知识的纲要。

(5)衍射记忆法

此法是以某一重要的知识点为核心,通过思维的发散过程,把与之有关的其他知识尽可能多地建立起联系。这种方法多用于章节知识的总结或复习,也可用于将分散在各章节中的相关知识联系在一起。例如,以细胞为核心,可衍射出细胞的概念、细胞的发现、细胞的学说、细胞的种类、细胞的成分、细胞的结构、细胞的功能、细胞的分裂等知识。

另外,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生物学的理论知识与自然、生产、生活都有较密切的关系,在生物学学习中,要注意联系这些实际。一要联系自然实际;二要联系生产实际;三要联系生活实际。联系实际的学习,既有利于扎实掌握生物学知识,也有利于提高自己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二生物学习知识点范文2

本学期,我所在的高二生物备课组圆满完成本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本学期高二年级的生物教师是由我一人担任,我本人还担任班主任,虽然任务繁重但我深知高二的重要性。首先,尽可能完成在学期之初制定的备课组组计划和教育教学目标;其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根据海淀区的统一计划和学生的实际教学情况时时刻刻注意修正、提高、完善我的计划和目标,并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和非常的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按照海淀区的统一要求, 生物学科在本学期开设《选修三》、《选修一》,并且在期中考试后开始了高考一轮复习。课时每周每班5节,共3个平行班。同时有部分同学之前没有通过合格性考试,每周还为这些同学开设两节基础复习课,所以课时总量大任务重。本学期高二2班王树言同学还通过了全国中学生生物竞赛的初赛进入到复赛,对于我们校区来说也是零的突破。

以下对本学期的工作作简单的总结:

一、认真备课

本学期课时量大,平均每周要准备4节新课,1节习题课,我基本在提前一周准备好要讲的内容,写好教案,同时积极参加学校举办的各项教研活动,以及海淀区的进修。高二生物课从今年教学进度与往年不一样,因为这一届是北京第一届从高一开始上生物课的学生,同时又是用着旧教材却要适应新考纲的唯一一届,对我们教师来说也存在着学习新考纲,新高考的问题,因此在备课过程中,对教材中存在有争议的地方,不断查阅资料,对新内容新要求的知识点进行讨论分析,把握其深度和广度,及时学习新的课程标准,每一节课都要不断思考学科素养和课本知识的融合和切入点,与教研组同时进行及时充分讨论。在区教研的公开课中认真学习,研究进度、教法、学法,本学期也本年级也进行了两次公开课,在评课中大家畅听欲言,相互指出优缺点,并提出个人的意见和建议,使课堂教学真正落到实处。

二.教学手段多样化

在教学中为了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适应不同程度的学生,应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就要应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在学习选修课本时,主要内容涉及科学前沿的就要结合前沿知识引发学生的学习讨论热情,内容涉及实验技术的要让学生多动手操作,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在进入一轮复习阶段,也是把老师讲授、课件展示相应模型和学生自我总结结合在一起,学和练统一在一起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提高上课的教学效率。同时,充分发挥教研组的资源整合优势,建立课件库和题库。在课堂上多用启发式的教学,引导学生阅读,引导学生思考,以此提高教学质量。

三、自我反思

高二生物学习知识点范文3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模型;方法应用

在多年的高中生物教学中,经常会遇到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生物学应该怎样学,那么多的概念如何记?”“为什么生物学知识总是显得那么琐碎、零乱,不像数学、物理等科目那样有规律可循?”“我将概念和原理背得滚瓜烂熟,为什么到做题时还不会用?”

笔者认为,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之一是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忽略了生物学模型的存在,忽视了教给学生运用模型方法去理解生物学的概念,运用生物学原理,培养生物学能力。

一、问题的提出

在现代生物科学研究中,模型方法被广泛运用,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成功就是一个范例。在生物科学学习中,模型提供观念和印象。认知心理学认为,人的知识经验既包括概念系统,又包括表象。前者有概念、原理、规律、理论,后者的成分包含观念和印象。当代不少学者都主张把表象看做一种符号要素,与语言等其他符号要素一样具有抽象、概括、组合和再组合的功能,因而能构成思维的操作。因此,中学生物学教学的教学应努力将模型方法应用于课堂教学之中,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探究能力。笔者多年的生物学教学实践证明,构建生物学模型有助于学生系统地、完整地学习和理解新知识,同时有助于学生运用生物学模型去解决生物学问题。

二.模型和模型方法在教学中应用的实践

1.新授课中,应尽可能运用实物、标本、图片、模式图等实物模型或具象模型。

“形象大于思维”,新授课中,学生刚接触生物学某一方面知识,就会面临尽快记住大量概念,理解概念间的内在关系等诸多困难。出示模型既体现生物学学科特点,同时可以帮助学生认识事物原貌,有助于学生记忆、整理、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高中生物教材中可向学生展示的模型大约有100个左右。比如有关细胞方面的模型就有:

围绕模型组织教学更有利于学生掌握核心概念,理解重点知识,建立知识联系。如图1是单抗制备模型,通过对模型的讲解,学生不但轻松了解骨髓瘤细胞、效应B淋巴细胞、杂交瘤细胞、细胞培养等概念,而且很快领会了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总之,以模型形式教学能更好地阐明生命活动规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有助于学生的记忆与理解,避免琐碎感和杂乱感。

2.复习课中,根据事物的本质特征及内在联系,构建一些抽象模型有助于理解生物知识间的联系,做到融会贯通、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生命运动是自然界中最复杂的运动形式,模型有助于学生真正理解组成模型的各元素之间既是普遍联系的,又是对立统一的矛盾复合体。如图2:以“细胞”为核心概念以辐射的方式将“细胞的化学组成”、“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细胞的分化、癌变和衰老”、“细胞的增殖”及“细胞工程”等内容有机地组织在一起,以一个抽象模型的形式开展教学,可以帮助学生认识细胞这一概念的实质,将相关知识点有机地联系起来,实现对细胞相关知识全方位、多角度的认识。

学生对高二教材中有关高等动植物的有性生殖过程、个体发育过程感觉头疼,因为课本中对这些知识是分散在几节内容中讲的,因为概念多,过程复杂,学生很难构建一个完整、连续的印象。很多概念间有些相似,稍不注意,就会张冠李戴,如:“极体”与“极核”,“胚柄”与“胚根”,“囊胚”与“胚囊”等。如图3和图4采用了过程抽象模型分别显示高等植物和高等动物的一生。遵循事物发展的顺序,以一条主线将一系列知识点象珠子一样贯穿起来。使学生从总体上把握住这些知识。有效地掌握了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收到了很好的效果。3.习题课中,应帮助学生学会运用熟悉的模型去解题,或根据题干所提供的条件主动构建模型解题。例如,“设计并制作生态瓶”制作的是一个活体实物模型,运用这个模型进行的是对生态系统运行的模拟实验。在科学研究中,有时受客观条件的限制,不能对某些自然现象进行直接实验,这时就要人为地创造一定的条件和因素,就本题来说,一方面需要对生态瓶的组成成分、结构、环境、性能等做分析,另一方面需要对系统的能量转换和物质流动状态及其调控做分析。这对学生深入理解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无疑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模型方法解题,有助于学生展开思维,迅速把握题目的已知和未知条件。有助于学生看清题目所要考的核心知识,对题目进行归类,能举一反三,而不致于陷入题海之中产生无助感。如:(2003高考题)小麦品种是纯合体,生产上用种子繁殖,现要选育矮杆(aa)、抗病(BB)的小麦新品种;马铃薯品种是杂合体(有一对基因杂合即可称为杂合体),生产上通常用块茎繁殖,现要选育黄肉(Yy)、抗病(Rr)的马铃薯新品种。请分别设计小麦品种间杂交育种程序,以及马铃薯品种间杂交育种程序。要求用遗传图解表示并加以说明(写出包括亲本在内的前三代即可)。此题难点就在要求学生自己去构建符合解题要求的亲本杂交组合模型上!只要读懂题意,是不难写出亲本组合类型的。小麦:第一代(P):AABB×aabb马钤薯:yyRr×Yyrr亲本杂交。

高二生物学习知识点范文4

初见王庆红老师,是在日坛中学高二(7)班的教室外,王老师刚下课,看到等在外面的我,一脸歉意地说:“真是抱歉,让您久等了!”然后,顾不上休息,带着我急匆匆地赶往下一节课的教室。“今天我们要开始学习新的课本了,内容非常重要,是‘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我要赶紧去布置一下”,王老师一脸兴奋地说道。

忙碌、紧张、充满活力,这就是王庆红老师给我的第一印象。开始上课后,紧张有序的课堂节奏、生动鲜活的课件展示、灵动而有深度的启发式教学,更加深了我对王庆红老师的这一印象。“我对生物教学的热爱是发自内心,这种热爱让我身体的每一个细胞都充满了活力”,王庆红老师激动地说。

追寻目标,让自己不断前行

“我喜欢给自己制定目标,让自己的路走得更有方向,看着目标一个一个实现,我会有种说不出的成就感。”

王老师给自己制定的第一个目标就是当老师。中学时期,老师们渊博的学识、良好的修养以及对学生无私的关爱,让王老师在那时就立下了要当一名教师的志向。因此,还是中学生的王庆红,就熟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等教育学书籍。正是这份坚持,让本可以报考更好大学的王庆红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师范类院校。而对于生物的热爱,让她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生物系。1991年大学毕业后,王老师来到了日坛中学,完成了从学生到教师的身份转换。

虽然当老师已经20多年了,但是王老师一刻也不敢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老师的工作是向学生传授知识,如果只往外掏不往里填的话,迟早有一天会掏空自己的。”因此,她给自己制定了不同阶段的目标,不断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理论。王老师除坚持阅读外,还积极参加各种进修和研修活动,本着开放、谦虚的心态去学习,就像海绵一样不断地汲取知识。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王老师还利用业余时间学习英语,取得了英语专业大专文凭。

王老师说,她的下一个目标是开发生物校本课程和校本教材。为了落实北京市教委关于课程改革的要求,王老师和她的团队一直在进行校本课程和校本教材、生物选修课程的研究和开发工作。“明年这个目标就可以实现了”,王老师兴奋地说。

在20多年的教学工作中,王老师也有过迷茫、有过倦怠,有过挫折、有过失意,但是,她对生物的热爱、对教师工作的坚持,都让她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实现了一个又一个目标。

巧思妙想,让学生爱上生物、学好生物

生物是高二才开设的科目,对学生来说,很多知识点已经淡忘了,教学时间紧,学生基础弱,是王老师面对的两个最大困难。如何能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爱上生物、掌握生物学科的学习规律?王老师不断思索着。

为了让学生感到学好生物并不困难,王老师从生活出发,结合生活实际进行生物教学。例如,在讲“蛋白质”的时候,王老师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早上起床后不应该空腹喝牛奶?这个看似平常、人人熟知的事情一下子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学生们纷纷表示,以前自己只知道这样做对身体不好,至于原因,却没有人能够说出来。王老师顺势解释道:“所以我们要认真学习跟‘蛋白质’有关的内容。牛奶当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而蛋白质主要是构建身体用的,空腹喝的话就当成能源物质用了,这就有点儿浪费,所以,早上应该先吃点儿面包或者含糖的食物,身体有了能量之后再喝牛奶,这样获得的蛋白质才能促进肌肉和骨骼的生长。”同学们恍然大悟:原来生物并非那么“高大上”,也可以“平易近人”“接地气”。这样,在教学中,王老师把生物和生活联系在一起,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对生物“一见钟情”。

王老师认为,生物学习不仅仅是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因此,在教学中,王老师非常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例如,每学完一本书,王老师都要求学生对整本书的知识点进行梳理,最后总结在一张纸上,并把做得好的总结在班级进行展览。在王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呈现出了各式各样的总结:有的重在内容,提炼、概括出每课、每个章节的要点,逐条列出;有的重在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画”出让人一目了然的“关系图”;还有的重在分类,把知识点归纳成不同的类别,制成条理清晰的表格……从“举头望‘生物’”到“低头思‘生物’”,王老师的奇思妙想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在生活中习得知识、在兴趣中掌握方法、在思考中培养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爱上生物、学好生物,对王老师来说,探索仍在继续……

启发引导,让教学从“物”到“悟”

王老师热爱生物、热爱教学,正是这份热爱,让她不断创新教学形式,开展启发式教学,让生物教学从“物”到“悟”。

生物学科中有大量的专有名词和概念。在教学过程中,王老师并没有让学生死记硬背,而是先引导学生通过思考自己说出这些概念的含义,然后再对不准确的地方加以补充说明。例如,在“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课中,在学生了解了什么是“授粉”这个概念后,王老师提问:“什么是‘自花授粉’呢?”学生们纷纷答道:“就是植物自己给自己授粉。”王老师对学生的回答表示肯定,然后给出了科学的说明:“自花授粉就是一株植物的花粉,对同一个体的雌蕊进行受粉的现象。”又如,在学习植物的“相对性状”时,王老师没有直接解释,而是先列出一些性状特征,让学生试着给这些性状配对,然后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有的可以配对,有的不可以配对。这样,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接受永远都经历一个“思考―探索―补充”的过程,而不是简单的被动接受。

生物学科当中有很多规律性的知识,王老师让学生从中总结规律,并积极引导学生思考为何会出现这样的规律。例如,孟德尔在实验中根据豌豆的7个相对性状进行杂交实验,统计出了显性形状和隐性性状的性状分离比例,王老师通过引导,让学生发现这些比例几乎都接近3:1。此时,王老师适时提问:“为什么F2出现性状分离比为3:1?怎么解释这种有一定比例关系的性状分离现象?”然后,通过棋子实验,借助数学上的概率知识,王老师引出了孟德尔提出的假说。

除了让学生“悟”出道理外,王老师还让学生“悟”出方法。生物学科会接触到很多的假说,怎么去证明假说的正确性呢?这就涉及到科学研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方法――假说演绎法。假说演绎法是指在观察和分析基础上提出问题以后,通过推理和想象提出解释问题的假说,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再通过实验检验演绎推理的结论。如果实验结果与预期结果相符,就证明假说是正确的,反之,则说明假说是错误的。例如,孟德尔在做完豌豆的杂交实验后,又发明了很有意思的测交实验,根据这个实验演绎推理,从而证明了自己提出的假说的正确性。对此,王老师并没有仅仅停留在让学生了解孟德尔的假说上,而是通过对“假说演绎法”的介绍和学习,提高学生对科学研究方法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

高二生物学习知识点范文5

【关键字】整体性思想 知识体系 教学理念

进入高三生物复习,发现很多学生解答生物题依然是做时凭直觉,做完凭运气,“文无定法”,生物学习也无定法。其实每一门功课都有自身的规律和方法,如常用的“整体性思想”。在复习中若能合理运用“整体性思想”,则可以提高复习的效率,同时也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解题能力。那么什么是“整体性思想”?所谓整体性即看问题不是只观察它的局部,而是将它的各个部分联系起来,从整体的角度来剖析它。而现在学生在学习生物知识、解答生物题过程中却往往忽视了这一思想的重要性,从而使得学习变得困难,解答题目的正确率也不高。

一、现状分析

(一)学生知识点掌握得凌乱,难以构建知识体系,导致思维定势

高中生物学一大特点是:概念术语多,知识点杂,涉及面广。所以学生在刚开始接触生物时第一感觉就是烦,觉得学好生物无非就是多记多背就可以了,因而在学习过程中囫囵吞枣、死记硬背,获得的也是支离破碎、前后缺乏联系的一些无序知识。其实生物学习更应注重对知识的理解,注重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如果一个环节没有理解清楚,就有可能导致相关的一系列问题认识不清,从而会形成学习上的障碍。

【案例1】学生记住了蛋白质遇双缩脲试剂后会出现紫色,但遇到唾液淀粉酶中加入双缩脲试剂将出现什么变化却不清楚?原因何在?他只记住了蛋白质这个名词,未深入理解蛋白质种类,从而产生思维定势,认为出现蛋白质这个词时遇到双缩脲试剂后才会出现紫色,却没有联想到唾液淀粉酶的本质也是蛋白质。

(二)学生在分析问题时,获取的是离散信息,难以形成解题的思路链接,导致思维无序

【案例2】在某一光合与呼吸实验填空题中,第一小题要求学生填要测量植物真正的光合速率,可以用该题装置实验测得的 来表示。结果很多同学在答题时根本没把整题看完,就急着把该空的答案按自己的理解写成“EF液滴移动的距离”“氧气与二氧化碳的差值”“气体的变化量”等。其实如果学生能仔细分析前后小题的问题就会发现该题的第二小题是用该题中提供的装置测定植物的呼吸强度,而接着第三小题则是用该装置测定植物净光合强度,不难看出该题中第一小题其实是与后面的二、三小题紧密联系的。学生在分析问题时,若能将其进行整体性分析,仔细思考它们之间的联系,就能得到一个正确的思路链接,从而获得准确的答案,即“植物呼吸速率和净光合速率之和”。那么导致学生出现以上两方面的原因何在呢?

二、归因分析

(一)从课堂角度:重内容,轻体系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不注意研究教材的知识结构、学生的认知结构以及教学的方法,从而使学生在学习这些知识时,只能囫囵吞枣、死记硬背,获得的知识也只能是支离破碎,前后缺乏联系。这样就不利于学生透过现象和局部,掌握本质和整体,触类旁通地去解决实际问题,也就很难在有限的时间内(课堂45分钟)来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二)从课外角度:重结果,轻过程

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减轻负担,在作业批阅时基本只看解题结果,而解答水平高低通常以结果的正确与否来评价,并且总对能得出正确结果的学生加以表扬,从而给学生造成错误的导向。不管是生物实验结论的得出,还是生物难题的解答,都只注重了结果,而忽略了对整体过程分析与理解的思维过程。

(三)从教师角度:重进程,轻能力

在高二生物教学中,由于一学年要上完必修的三本书,教学内容多,而课时又明显不足,所以很多时候教师上课几乎是在赶进度,教学过程也明显不能侧重学生能力的培养,甚至出现以讲代导,满堂灌现象,课堂到处充满了应试的痕迹。这也是造成学生学习相关知识点时只能死记硬背,而不去理解知识之间的联系,更不会自主去构建知识体系,久而久之综合分析的能力也变得很有限的原因。

(四)从学生角度:重结果,轻反思

由于教师的因素,使得学生对于解题结果也是不求甚解,只知道答案,却从不去刨根追底。很多时候做完题核对答案后,将试卷或作业随手一扔,没有认真思考过为什么这样描述更科学,以为记住了修改后的答案就是真正搞懂了这道题目,事实上同样的习题只要稍作变式修改,重新做结果还是错。有的学生甚至不明白为什么自己明明好像懂了,可还是会错。这种重结果,轻反思的现象也造成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漏洞越来越多,要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也就越来越困难,即使进行题海战术,效果也甚微。那么针对这类问题,我们又该采取哪些有效的措施,切实地帮助学生更好地构建知识体系,将“整体性思想”

法,学生能够由局部看整体,由树木见森林,逐渐地便能高屋建瓴,宏观地把握一个知识点在整个知识网络中的地位,形成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高三的一轮复习中若能运用知识发散训练,则可帮助学生对过去的零散知识建立起整体概念,同时减少记忆量,而且对知识的本质也会有更深刻的理解。在刚开始进行这样的训练时,可能会因为不习惯或思考不严密而导致知识点的遗漏,因此可要求学生用纸笔将其记录下来,这样不但对知识点进行了全面的复习,对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及发散性思维的培养也有很大帮助。当然,在初期训练过程中可能花费的时间会比较多,但到了后期,养成一种思维习惯后,就可扔开纸笔,而只在头脑中进行,这样可以大大地节省时间。另外在复习一些较难理解的内容如选修教材时,可给出核心知识让学生自己进行联系,进而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案例4】给出核心知识:胚胎发育、滋养层、饲养层、受精卵、原肠胚、囊胚期、卵裂期、个体发育、内细胞团等,然后要求学生解释其中每个概念,特别区分像滋养层和饲养层这样极其相似的概念,接着思考它们之间的联系,并试着把它们按照动物个体发育的先后顺序进行排列,潜移默化中也让他们自己构建起了知识体系并加深对该过程的理解。

(三)抓住关键信息,培养信息获取与表述的整体性

近几年的高考题都侧重考查考生能否运用简洁、清晰、逻辑性强的语言准确描述或表达生物学基本概念、原理、事实或实验的能力。但多数考生在高考中却出现表达不够规范,缺乏逻辑性,不准确,不科学,词不达意,不善于用图解、表格等不同的形式表达生物学基本事实和实验结果的现象,结果零零散散一大篇,最终得分还是“0”!针对这点也可提供学生一些解题的规律如:

第一步:读完整道题――明确要解决的问题并在大脑中形成大致思路;

第二步:寻找关键信息――用笔圈出,加深理解;

第三步:知识点定位与链接――将圈出的信息与所学生物知识联系起来,建立相应的生物知识解题链条;

高二生物学习知识点范文6

新大纲分为五部分,即教学目的、课程安排、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考试、考 查、教学评估及教学设备,内容突出了“面向全体学生,面向21世纪”的总体要求。

依据《全日制中学生物学教学大纲(修订本)》(以下简称旧大纲)编写的现行高中生物(全一册·人教 版)教材内容,体系完整、知识系统性较强,内容与课时吻合。但更多讲述的是经典的生物学知识,较少联系 当前迅速发展的生物科学新成果;在实验课的安排上,仅有5 个实验,且有一实验为选做,实际只要求完成4个 实验, 因而不利于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和科学素质——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科学世界观的培养。新大纲所反 映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则更新了部分传统的理论性内容,如删去了“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的证据”等 专题,代之以“现代的生物进化观点简介”内容。此外,更扩展了有关环境、营养、保健等联系实际的知识, 且增强了对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的思想教育。体现出了时代要求的特征。现从下列7个方面来浅析其特点。

1.知识体系作了较大调整

旧大纲对高中生物必修内容侧重的是讲述生命科学规律,对高三年级的选修内容则为复习高二年级的知识 和初中的生理卫生内容,不仅知识体系重复,更体现出是为适应高考的需要而学(选修教材内容系高考所划定 的考试范围)。新大纲将旧大纲的8个单元调整为10个单元, 又将“生命活动的调节”内容移至“生物的生殖 和发育”之前讲述,体系略有修改,使内容顺理成章,通过各单元间内在联系使学生接受新知识。而选修内容 体系则以全新的知识为主线,选取了与人类生存发展密切相关的内容,如“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和免疫”“细 胞与细胞工程”“遗传与基因工程”等。反映出新大纲有着适应21世纪现代化科学的特色。

2.明确提出了教学目标的三方面要求

旧大纲只是提出了教学内容,而无具体的教学目标要求。新大纲则在教学目标问题上,首次从知识、思想 、能力3 个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知识教育方面:要在打好基础知识的前提下,使学生知道如何运用生物学知识来解决生活、生产、科学技 术发展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问题,并对现代生物科学的新成就和发展趋势有所了解。

思想教育方面:要继续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同时加强科学世界观教育,以形成生物的进化 观点和生态学观点;还要加强科学态度和科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促进对保护生物资源之重要性的认识。

能力培养方面:由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思维活动较活跃,思维方式即将定型,因而一方面要重视基本技能 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和自学能力,同时要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比较、判断和推 理的科学研究能力以及创造能力。

3.教学的知识点有所更新

新大纲对教学的知识点有较多的更新。原则是:在突出基础性,对基础知识进行精选的前题下,要体现出 知识的先进性,要加强知识的实用性,要考虑学生的可接受性,还要重视与九年义务教育知识的衔接性。

新大纲在教学目的中指出:“生物课程是普通高中开设的一门学科类基础课程”,说明了高中仍应着眼于 基础教育。因此,新大纲对现行高中生物教材的知识点进行了选择,删去了当今学术界已经不用和使用价值不 大的,诸如原生质概念和生命起源化学进化过程的内容等,保留了关于生命的物质基础和生命结构的基本单位 、关于生命活动的本质和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关于生物进化和生物与环境关系等基础性的知识,还增添了动 物行为产生的生理基础,加强了与九年义务教育知识的衔接。此外,新大纲还选择了一些理论较浅且易被学生 接受的反映现代生物科学水平的先进知识,如细胞的分化和衰老、细胞的癌变、无公害绿色食品、生物净化等 ,填补了现行生物教材在知识先进性和实用性方面的不足。

4.重视理论联系实际

新大纲选取补充的新知识点,普遍具有实用性。除重视教材内容与生产实际、生活实际的联系外,更从理 论联系实际出发,在讲解某个知识点后,配合安排了相应的学生实验或实习。有利于实现“要使学生……知道 这些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实践等方面的应用”这一教学目的。例如,必修课中,在讲“组成生物体的化合 物”知识点后,配有“生物组织中可溶性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实验;在讲“人类遗传病与优生”知识点 后,安排有“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实习;在讲“环境污染对生物的不利影响”知识点后,配合了“调查或观 察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实习等。这些都为学生提供了理论在实践应用上的示例。在选修课中联系生产和生 活的新知识则更多,如“生物固氮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自生固氮菌的分离实验”“微生物的营养和生长” “学习细菌培养的基本技术实验”“营养与健康的关系”和“几种果蔬V[,c] 含量的测定实验”等,都是教给 学生如何理论联系实际的具体典例,体现了国

际上“科学—技术—社会”(STS)的现代教育思想。

5.强调科学素质的培养

旧大纲在教学目的中仅提出了关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能力培养的要求。新大纲则提出了科学素质的培 养要求:“要使学生掌握生物科学的一些基本方法……提高科学素质”。在教学目标中更进一步明确提出了“ 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基本的生物科学研究方法”的要求。

科学素质的培养包括了科学知识、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科学手段、科学精神、科学思维能力等方面。对 于生物学科来说,通过实验和实习,能够兼顾多方面的科学素质培养,因而是培养科学素质的可行途径。

从数量来看,旧大纲安排的学生实验和实习,只有必修课的5 个(选修课的实验为初中生理卫生课和必修 课的重复)。新大纲的必修课则安排有25个实验和实习,选修课又安排有6个。 各种不同实验项目无疑是对各 种科学方法、科学手段的培养。

从类型来看,旧大纲安排的学生实验和实习只有一种定性的、验证性的观察实验类型。新大纲的实验类型 除保留了观察实验, 还增加了5种新实验类型:定性分析类型(生物组织中可溶性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 ;定量分析类型(几种果蔬V[c]含量的测定);模拟探究类型(性状分离比例几率的模拟,模拟通过分子杂交 鉴定人与猿间的亲缘关系);自行设计类型(植物向性和感应性现象的实验设计,设计并制作小生态瓶);基 本技术类型(细菌培养的基本技术和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这些不同类型的实验必然有利于科学思维能力的培 养。

6.增加了灵活性

旧大纲对于每单元的知识点有较详细且具体的规定,限制了教学内容的拓展。新大纲则是概括性地提出了 应讲的知识点,并未明确所包含的具体内容,在知识点的深度和广度上有着较大的伸缩余地。例如,“高等动 物的个体发育”问题,教材应涉及哪些卵裂阶段和有关内容,新大纲不似旧大纲有详尽规定,因而教师教到何 种程度,就有了相当的灵活性。既有利于“一纲多本”的教材编写实施,还可以适应不同地区的各类学校和不 同学生学习情况的需要,进行灵活教学。

此外,对某些难度稍大的知识点(基因连锁与互换规律、光合作用碳代谢类型简介、酶工程简介等),新 大纲将之安排为选讲内容,对某些需用时较长的实验(动物激素饲喂小动物,用当地某种生物做有性杂交试验 等),新大纲又将之列为供学生选作的内容,充分显示出新大纲有着弹性的特点。

7.完善了教学大纲的功能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