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食品科学与工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食品科学与工程范文1
双语教学开始于2001年教育部出台佚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必l.o目前,我国很多院校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都已经认识到了双语教学的重要性,并已经开始实施了双语教学,也获得了很多成功的经验,但是由于各方面因素的限制,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双语教学并没有达到理想效果,还存在一些不小的问题。
1.1双语教学师资问题
双语教学效果最重要的决定因素就是师资问题,双语教学的特殊性要求教师有着扎实的专业知识和雄厚的英语功底。目前,大多数高校的英语教师往往不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水平,而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教师往往又不具备较高的英语水平。因此,师资问题是困扰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双语教学的主要问题,也是双语教学中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1.2双语教学教材问题
教材是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的主要依据,双语教材的选择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目前,双语教材的主要来源是:①引进国外的专业教材;②使用国内自编的专业课英文版教材。在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中,我国的科技水平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很多理论都是借鉴于他们的经验,因此如果能用他们的原版教材,那么学到的理论会更加真实精确。然而,国外原版的专业教材一方面难懂,另一方面价格昂贵。教材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双语教学的开展。
1.3双语教学对象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对象即学生应该是教学的学习主体,所以双语教学的对象也直接影响双语教学的质量。目前,多数本科生学了十多年英语既听不懂,更不会说,读专业英文资料也很少,这些特点对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生来说尤甚。专业课的双语教学是英语能力,特别是英语听说能力的综合运用,而很多食品专业的学生哑巴英语情况仍未改观,学生听说能力差增加了授课难度,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对双语教学有畏难情绪,这也极大妨碍了食品专业双语教学目标的实现。
1.4双语教学的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问题
教学方法的选取对于提高教学水平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目前,我国高校使用最多的教学方法是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如果用在食品专业双语教学中,就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如学生不能及时把接受状态反馈给老师,学生不能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兴趣等。如何选择适合的双语教学方法,也是食品专业双语教学要探讨和研究的问题。目前,虽然有些高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有些课程上用了双语教学,可考核方式上依然和普通课程相似,换汤不换药,不能有效和真实反映双语教学的效果,不能真实评价学生掌握双语的程度,因此考核方式也是限制食品专业双语教学发展的因素之一。
2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双语教学探索
食品专业双语教学目前还是个全新的教学模式,大都处在探索阶段,还没有成熟的教学理论可供参考,至于该专业双语教学应该如何进行,还需要通过不断的教学实践来探索,笔者认为至少有以下几点是食品专业开展双语教学的关键环节。
2.1教师是教学的主体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既是教学这项活动的策划者,同时也是活动的组织者和执行者,引导着整个教学活动的方向。因此,教师自身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学的最终质量。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双语教学不仅仅是在课堂上穿插英文专业词汇,而是需要任课教师能用流利的英文来授课以及进行课堂互动,这对教师的专业英语水平及口语的表达能力要求很高。也就是说,教师的英语水平高低将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阎。对此,则需要学校以及政府的政策支持去培养教学力量较强的双语教学师资队伍。
然而,在我国双语教学首先遭遇的瓶颈问题就是师资力量薄弱问。尽管很多教师专业知识扎实,教学经验丰富,但用外语授课能力欠缺,不能熟练地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思想,这无疑会影响教学效果,不能达到应有的教学目的。针对此问题,可以考虑从以下两方面着手进行食品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①吸收具有较强外语能力和深厚专业知识的海外留学背景的人员,这类人员是提高双语教学师资力量最直接和重要的途径;②提高教师的执教能力,学校有计划地对优秀教师进行专门双语培训,选派食品专业优秀的教师赴国外学习、访问或工作,加强校际和国际交流,进而有效地提高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师的综合素质。
2.2学生的积极性是双语教学的重要因素
学生是双语教学的学习主体,同时也是双语教学质量的体现者。学生对双语学习的积极性(兴趣)是影响双语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阴。由于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各学科的专业英语与平常所学的公共英语差别很大,再加上食品专业相当一部分学生本身公共英语的水平就不够高,这就使得一些学生在进行双语教学时缺乏自信,害怕听不懂、学不会,更担心考试不及格。实行双语教学的任务之一是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让他们明确双语教学的含义和目的。调动每个学生参与双语教学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进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强烈参与双语教学的愿望。与此同时,学生应积极参与其中,即使教师教学水平再高,学生课前不预习,课上不参与,课下不复习,双语教学也难以取得很好成效。
2.3双语教学使用的教材
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学生是教学的受体,评价主体教学的优劣是要通过受体掌握的好坏来决定的,而主体要想对受体起作用还需要一个联系二者的纽带,这个纽带就是双语教学的教材,它是主体教师和受体学生之间实现对等顺畅交流的平台。这个交流平台对双语教学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从食品工业的发展来看,国内外有相当大的差距,前沿在国外,因此双语教材的选择应对照国外相关学科的理论基础、发展状况和实践效果,强调基础性、时代性、应用性的协调统一。为适应食品工业的发展,教育部要求尽量使用国外原版教材,并且应该是近年出版的、在国际上使用广泛、权威性的、内容简明、结构合理、图文并茂、语言简练流畅、适合非英语母语国家的学生阅读的教材叽
2.4双语教学方式
由于双语教学离不开用外语讲授专业的知识和理论,甚至是抽象的概念,因此双语教学方法和手段应与一般的课程有所不同,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以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实践中,一方面老师通过多媒体技术将抽象的内容直观化,复杂的内容简明化,通过语言、文字、图像、视频的结合,多方位、多角度刺激学生的感官,提高双语教学的效果;另一方面通过生动的多媒体画面可以帮助提高学生外语口语能力,将无法用语言讲解清楚的内容直接形象地展现出来,增加课堂的信息量。除了老师教授外,在课堂上还可以增设课堂专题讨论环节。如老师针对讲授重点内容,给出一个主题,鼓励学生用英文围绕该主题展开讨论。该方法不仅能帮助学生掌握和强化所学的专业知识,而且培养学生专业外语思维、表达和交流能力,切实达到双语教学的目的。
2.5考核方法
考试是检验教学质量好坏的一个重要方法,因而考核方式应当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考核课程不但有笔试部分,还应该有平时成绩。平时成绩主要是为了让学生课上认真听讲,课后仔细复习,所以应该由出勤率、上课纪律、作业、课堂讨论、平时测验几部分组成。笔试主要是为了检测学生对食品专业双语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笔试的题目可以采用双语命题方式,根据课程要求、授课内容和试题特点可采用开卷、闭卷或者二者相结合的形式,试题结构应该比较灵活。
3结语
食品科学与工程范文2
关键词:食品科学;工程专业;专业导论课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5-0135-02
在高等教育由精英式教育向大众化教育发展的今天,刚入学的大一新生在各方面的差异也越来越大。高中时代学习模式结束后,新生将面临新的管理模式、学习和生活环境,如何抓好新生入学后的“早期教育”,让其尽快了解所学专业性质,建立所学专业基本概念,宏观了解专业历史沿革、发展前沿、学术及社会价值,主动、自觉地进入学习生活中,找到个人发展的正确方向,是高校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一项挑战[1,2]。
学科与专业导论课程是将专业教育、思想教育、就业教育等融为一体的课程,旨在帮助新生学习、理解和掌握所学专业的学习内容、专业的核心思想、基本要素、理论基础、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是一种有效的“早期教育”手段[3]。增设该门课程,是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改革工程中一项极具创新性的改革措施,近年来已在部分高校悄然施行,并渐已引起关注。当前全国开设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本科院校有219所,但将学科与专业导论课程列入教学计划的学校不是很多,仅有如华南理工大学、江苏大学、浙江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四川大学等[1,2]。这些学校该门课程的开设,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的专业兴趣,使得学生的综合素质明显提高。食品工程并非一个基础性的专业,而是一个应用型的专业,不仅需要我们拥有最基础的课本知识,更重要的是需要实验和实践,食品工程的内容牵涉到食品的加工、综合利用及保存,另还有食品的质量与安全。
目前我省开设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校尚未开设该门课程。该课程就目前而言在江西省仍属建设中的尚未成型的课程。
我校食品学院从2014年起,针对大一新生开始开设学科与专业导论课程,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仍存在些问题。本文将结合实践,谈谈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导论课在我校开展的情况。
一、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导论课程内容设置
根据江西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计划的规划,并参考其他教学单位的专业导论课程的内容、学时和学分等方面的安排,制定了本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导论》课程的教学大纲。该课程校内安排16课时,其中理论教学12课时,实践教学4课时。校外安排工厂实习1次。
该课程理论教学采用“名师讲座”的教学法,由食品学院院长亲自授课。教学内容分为五个部分:本专业概况介绍;本专业培养体系与学习目标讲解;本专业的学习方法介绍;本专业的社会需求和就业前景;大学生活规划指导[4,5]。
(一)专业概况介绍
从国内食品工业现状开始学习,结合国外食品工业现状,使学生在了解食品工业的基本情况的前提下,进入本专业情况的学习。首先介绍本专业的概念、发展历史,与相关专业的区别与联系,专业地位、意义及专业特点等。其次,介绍了本学校和本学院的基本概况和专业设置情况,让学生对本校本专业发展的历史、特色、发展前景有较深的了解。
(二)专业培养体系与学习目标
首先提出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明确学生应具备的专业能力与素质;然后,详细介绍本专业的课程体系,使学生了解大学四年中每个学期所学课程的内容以及为什么要学习这些课程,课程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帮助学生明确专业内涵;最后,介绍基础课、专业课与选修课的关系,并对学生选修课的正确选择进行指导。
(三)学习方法
介绍本专业知识获取的途径和方法,如通过网上查阅相关资料,去图书馆查阅相关文献等。重点介绍与本专业相关的网站,如食品伙伴网、小木虫学术论坛等。
(四)就业指导
首先,让学生了解本专业的就业前景,明确学习的目标。介绍我校学院与本专业相关的就业实习基地。然后,向学生介绍历届本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如去了哪些地方、哪些企业、目前现状等。对杰出校友做重点介绍和推荐。最后,分析食品行业的社会需求,提前让学生感知本专业发展方向,了解食品行业发展,为今后的学习做准备。
(五)大学生活安排
在如何规划大学学习和生活、如何适应大学的学习、如何合理掌控大学的时间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大学阶段目标的制定与学习的规划。
由于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是一门实验学科。该门课程由校内、校外两部分构成。其中校内实践部分,安排参观学院中心实验室,让学生了解学院的实验条件,认识本专业的学科性质,培养学生动手参与的兴趣。校外实践部分,如安排参观阳光乳业公司,让学生在理论学习、实验室参观的基础上,实地考察工厂的生产情况,提前感受工作后的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导论课程教学方法和考核手段
本课程属于专业方向引导课程,在讲授该课程时,应根据学科的发展趋势及经济发展的需求,选取教材中重点、热点及关键、前沿的课程内容进行详细地讲解,以理论教学为主,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以专题式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展开课程内容讲解。专题具有针对性,能使学生通过对特殊的、典型的事例进行分析,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理论教学中的概念和原理,并在此基础上培养、训练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较短的时期内,加大了重点资料的信息量。学生也可以在重点学习中接触前沿,触类旁通,并能举一反三地构建知识体系及学科系统。
本课程结束时,采取让学生撰写与课程相应的论文的形式进行考核。论文评定成绩后,结合前面的平时成绩,评定最终的成绩(期末考试成绩占60%,平时成绩占40%,含上课出勤、平时作业、上课发言等)。
三、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导论课程教学效果
对于在本校食品学院首次开设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导论课程,教学效果良好。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深入了解了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内涵;国内外相关领域专业发展、生产和科研概括;本专业内各学科的关系、教学计划及知识体系的安排;以及本专业的发展方向等。大部分同学在学习完该门课程后,对自己的大学生活有了理性的认识和规划。
四、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导论课程教学展望
由于该课程在本校食品学院是首次开设,在教学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比如,新生还没有学习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他们对课程中的一些概念不理解,对一些知识点较陌生,以专业案例法展开教学时,会使学生理解得不清晰。本次课程由1名教师授课,带给学生的知识面等较为单调。在校内实践教学部分,仅仅采取的形式是参观实验室,部分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没有全身心投入,参观效果较差。
总之,通过开设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导论课的实践,学生在学习兴趣、学习成绩和综合能力等方面均有明显的提高。我们准备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推广,针对在课程开设中所遇到的问题,我们逐步将其完善,比如,在直接案例教学之前,可以安排1个课时作为专业概念、专业热点的普及;在授课教师的选择上面,采取多元化的形式,让更多有经验的名师参与其中;在校内实践部分,可以安排一个综合入门实验,在学生参观实验室的同时,也动手感受一下实验的技能。希望在不远的将来,食品专业导论课在我校食品学院能越开越好,在江西省开设食品专业的高校中能普及。
参考文献:
[1]姜松,崔恒林,朱帜,等.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导论课程的构建与实践[J].农产品加工学刊,2009,8(181):84-87.
[2]冯向阳,邝兆明.高校食品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设置“专业导论课”意义和方法研究[J].现代食品科技,2008,24(12):1191-1194.
[3]王斌,周亚平.《生命科学导论》课程考核存在的问题和改革建议[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0(1):85-88.
食品科学与工程范文3
关键词:食品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
铜仁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是2012年新增本科专业,在学校走应用转型的背景之下,该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改革创新进行了积极探索,并在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前提下,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学校与企业相结合、学业导师与企业导师相结合”的原则[1-2],进行了如下几个方面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
1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应用型人才
根据相关市场调研、市场需求分析、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特点及专业人才培养规律,结合学校、本专业定位,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对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设置等进行了调整,引入了创业教育理念和课程,人才培养方案更加体现本专业“重能力、重实践、重应用”的特色,侧重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具体调整情况:人才培养目标由培养“具备食品科学、食品分析与检测、食品加工与保藏、食品企业管理、绿色食品与有机农业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在食品的生产、加工、流通及与食品科学与工程相关的领域从事食品或相关产品的分析检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生产管理、品质控制、产品销售、检验检疫、质量管理、教育教学等方面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向培养“培养具有化学、生物学、食品工程和食品技术知识,能在食品领域内从事食品生产技术及管理、品质控制、产品开发、科学研究、工程设计等方面工作的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的专业技术人员”转变,最后形成了培养“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食品学科专业基础坚实、实践能力较强、人格品质健全、富有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产学研相结合的“3+1”人才培养模式,“3”为3年基础学习阶段以学校培养为主,“1”为累计1年在企事业单位学习和各类实习、实训等,着力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应用型人才。优化课程体系,删减了“茶学、食品发酵工艺学、现代生物技术概论、食品免疫学、绿色食品与有机农业”,保留“食品企业管理”课程,只是教学形式由校内教师讲解改变为邀请企业专家做讲座的形式进行,增加了“专业劳动课、食品加工与贮藏实习实训、工程原理课程设计、食品工厂设计、生产实习、学术讲座”,其中部分为必修课,部分为选修课,缩减了部分课程的学时,实践课程体系更加侧重实用性、可操作性、创新性,形成了理论课和实践课相结合、课内环节和课外环节相结合、专业教育和创业教育融合、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合理的课程体系将有力地支持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逐步形成了“3+1”的人才培养模式,即紧紧围绕培养高素质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这一培养目标,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个方面并重,抓住课内教学与课外教学两个环节,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锻炼学生多种能力[3]。通过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一方面,学生的学习能力、综合能力显著提高,表现为学习成绩提高、考证率提高、就业效果较好,另一方面,教师的各种能力得到提高,表现为课堂授课效果趋于更好、教学科研项目和发表的论文增多。
2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推动课程建设
根据该专业的发展,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引导教师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手段,提升课程建设。该专业首先及时了解地方食品产业的技术需求及取得的新成果,将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剔除无用知识,使教学内容与地方产业发展需求相适应。其次,注重改善传统“填鸭”式教学方式,提倡启发式、讨论式、体验式、案例式等多种教学方法,特别在应用性、工程性以及综合性较强的课程积极推进“项目驱动型”和“任务型驱动”的实施[4]。在专业课中,以项目实践作为整个课程主线,通过项目实践使学生既掌握理论知识,还提高应用能力。“任务驱动型”让学生带着任务对专业知识进行学习,并通过汇报总结作为任务的考核,以达到最佳的授课效果[5]。再次,在课程体系的优化过程中,该专业团队有效利用地方资源,把企业案例带到课堂上来,把课堂放到企业中去,将产教结合落到实处,有效搭建课程体系的外部环境。该专业团队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基础,教师和学生都可以通过深入企业、基地学习锻炼,形成系统的实践锻炼体系,有效地完善了理论课程体系。在此基础上,巩固专业课程内部结构,与地方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建立以《食品工艺学》《食品营养与卫生学》《食品工厂设计》为主干的课程体系。此外,在设置合理课程体系的同时,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和校内工程实训,通过两个人合作完成产品生产线设计,从前期调研到生产线设计,物料衡算,设备选型等知识的掌握,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得到明显提高。
3大力开展创新创业实践,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得到明显加强
从2013年开始,该专业以结合学校实施的学生科研课题为契机,大力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重点以课外教学环节为突破口,不断推进学生课外实践教育专项活动,将课内教学与课外教学相结合、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促进学生自主学习,锻炼学生综合能力,将大学生创业活动作为课外专业实践的延伸,逐步渗透创业教育理念,探索创业教育的有效形式,研究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最佳模式,全面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实现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效果显著。2013年以来,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校级学生科研课题数由2项增加至4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立项并结题1项,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5项,学生参与数累计不少于80人次。此外,积极参与教师课题,提升实践能力。截至2016年7月,学生参加科研课题、创新创业活动,目前已开发出10多种新产品,如灰豆腐、刺葡萄酒、薇菜干、即食薇菜、天麻片等,学生发表科研论文达7篇,获得实用新型专利授权9项,发明专利公开10项。参加创新创业项目的学生普遍反映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能够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文笔能力、运用专业知识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团结协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论文撰写能力等,是锻炼、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得到明显加强。
4开展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特色展览会,提升学生专业认知度
为响应学校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号召,展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魅力,普及食品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让更多的人了解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丰富校园文化,培养学生能力、锻炼和展示学生综合技能;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人际沟通技巧和处事应变能力等职业素养,将专业知识与校园文化活动融为一体。2014年5月和2015年9月,举办了首届和第二届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特色展览会,活动期间分发食品安全相关知识法规500册,野生香菇有关知识600册,安全饮食注意事项500册,新食品安全法宣传300册,进行啤酒品鉴和营养配餐大赛等活动、展示了家乡特色食品以及在实验室制作的面包、葡萄酒、饼干、蛋糕、灰豆腐、酸奶等产品,活动影响覆盖铜仁学院、铜仁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铜仁市工业园区的碧美园食品有限公司等。通过此次活动的开展,展示了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组织能力,提升了学生对专业的认知度。通过开展一年一度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特色展览会,不断完善活动内容,以自主开发的产品为特色,不断激发活动参与的积极性。通过组织和参与活动,产生“需求学习”及“需求能力锻炼”的动力,提高了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学生被动学习,被动锻炼的状态。近几年,学生参与一年一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特色展览会的热情十分高涨,学生参与率达应届人数的95%以上。一年一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特色展览会的举办,为学生成果展示搭建了一个展示自我平台,让学生通过活动的筹备与开展,全程参与其中,将所学的专业应用于活动中,充分展示了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所学知识的重要性以及意义所在。
5密切校企合作,建立校企合作、内外结合的创新与实践教学模式
为紧密对接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产业链建设及其需求,建立校企合作、内外结合的创新与实践教学模式。该专业与铜仁市食品药品检验所、农夫山泉(贵州)武陵山饮料有限公司、遵义金紫阳食品有限公司等开展产学合作。学校为企业提供专业性人才和专业技术,提升企业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针对食品产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有针对性的提供技术支撑和服务;企业为学校提供创新课题和学生岗位需求,为学生见习实习提供保障。通过与企业合作,引进企业需要开展的研发项目与所要开发新产品的案例,将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传统的教学实践环节改革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模式,实现实践与基本教学环节无缝结合[6]。企业参与了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与讨论,企业负责人提出要增设“食品营销学”“食品加工企业管理”“公文写作”等课程,从企业人才需求、企业发展现状等方面给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与制定提供了建议。
6实施实习质量监控模式,积极推动学生就业
结合该专业“3+1”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在大四即将进行为期至少半年的企事业单位实习。为了更好的保证学生实习质量,确保学生更好就业,本专业实施了实习质量监控模式。学生的实习由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共同指导,学生首先要了解实习单位情况、实习目的意义以及实习的目标[7]。此外,学生每周需要定期向校内导师以实习周志的形式从实习部门、实习岗位、实习内容、实习收获与体会、下一周计划等方面汇报实习情况。校内导师通过学生的实习周志,根据实习的具体情况,及时与学生沟通,给学生进一步实习提建议与方向,让学生更好地适应实习岗位的要求,更好地解决实际遇到的问题,以期提升学生就业实力。通过实施学生实习质量监督制度,首先在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的双导师指导下进行生产实习等,学生实习效果显著。例如,学生在金紫阳食品有限公司实习,通过与企业导师、学校导师沟通,对方便面出厂指标的测定方法的确定、生产管理、产品配方等方面进行了规范,企业领导及管理人员等多次反映本专业学生专业知识扎实,特别愿意接收本专业学生成为他们企业的员工;其次,在贵州龙膳食坊食品有限公司实习的学生,连夜加班制作拟创造“吉尼斯世界纪录”月饼,任劳任怨,肯吃苦,甚至有的学生连续两天没有休息,通过不断努力,和公司其他成员一起完成了公司任务,并获得了“企业特别贡献奖”;再次,在六盘水美味园食品有限公司的学生在实习期间得到连续3次加薪,现已成为该企业的技术骨干。
7结语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是应用性较强的专业,本文从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内容和方法、创新创业实践、专业特色活动、校企合作、实习质量监控模式等方面探讨了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以期寻求适应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牛广财,杨宏志,王宪青,等.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创新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食品与机械,2013(5):270-272.
[2]雷颂,王伯华,贺江,等.转型发展期地方高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初探[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6(9):265-266.
[3]辛志宏,董洋,徐幸莲,等.“复合应用型食品科学与工程”卓越农林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探索[J].中国农业教育,2016(4):30-35.
[4]李刚凤,闫莉莉,朱苗,等.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食品化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轻工教育,2015(6):73-75.
[5]冯雪莲.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J].教师,2016(17):28-31.
[6]李刚凤,谭沙,朱苗,等.新建地方本科高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课程见习改革与实践—以铜仁学院为例[J].铜仁学院学报,2016,18(4):32-34.
食品科学与工程范文4
关键词 创新教育;多维实践平台;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10-0159-02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高等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1]。我国大学生整体创新意识不强,缺乏自信;创新知识基础薄弱,课程设置缺乏有机联系,不能把握本学科最新发展动态;落后的教学理念以及缺乏创新的教学方式,使我国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往往是单一的和直线式的,缺乏灵活性和全面性;由于学校办学的压力,只有极少数学生有参与产学研机会,减少了学生理论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严重影响了学生创新技能的提高和创新成果的实现。目前,知识经济理念已经迅速传播开来,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并创新他们的思维能力,也是国家未来发展的主要手段,是教育的新方法。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美国在创新教育方面具有世界领先地位,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大学就不断坚持创新教育,坚持一个“中心”、三个“结合”的教学方法,即发挥学生的中心地位,坚持课内与课外统筹结合,实现科学与人文相适应,教学与研究相关联,逐渐形成了独具的人才培养创新对策。据调查,美国大学中建有1000多个不同类型的合作研究基地,其资金费用主要来源于政府补助和企业各界,这也为我国的校企合作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不是一个简单的学科,它是一个应用型的综合课程,相比于其他科目,它更贴近产业化的新要求。其对大学生的要求,也不仅仅停留在掌握理论知识和前沿知识上,它更需要学生具备创新精神,具有较强的实践技能。本文就以吉林农业大学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在“以学生为中心、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教学和研究相结合”的理念指导下[2],围绕该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结合创新教育现状及教学实际,整合校内实践环节、课外实践环节及校企产学研实践环节,形成面向全体学生、多角度、多层面的学生“三位一体”式实践平台,打造专业的实验室、教师工作室和生产实习基地,实现三者的互动联系,建立实践平台,并制定完善的保障机制,以培养高素质学生为目标,打造创新人才。
1 多维实践平台的构建
学生获取知识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规律,因此,多维实践平台的构建要紧扣食品产业需求,坚持学生应用创新能力的提升,扩大受益范围,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受惠机会[3]。
整合校内实践环节、课外实践环节及校企产学研实践环节,形成“三位一体”式实践平台 “多维实践平台”是有机整合校内实践环节、课外实践环节和校企产学研实践环节的主要方法,将三者紧密结合在一起,面向全体学生,从多角度出发,构建“三位一体”的实践平台,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水平。此外,学校要建立以研发为中心的运用机制,让校内外学生积极开展实践,将三个方面的实践环节有机结合在一起,实现协作应用,打造学生、学校和企业的多赢局面,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其中,校内实践教学主要完成基础及专业课基本实验技能操作的学习,以验证试验为主;课外实践教学可进一步增加学生参与开放性实验、大学生课题、教师科研课题的机会,增加学生的专业知识,提高文献检索、科学数据统计分析、文献写作等能力,强化课堂学习,更好地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校企产学研实践环节是主要针对于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熟悉食品企业管理体系,掌握食品储藏、加工、流通等流程,提高毕业后走入社会的就业竞争力。图1所示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多维实践平台建设。
设计实验室、教师工作室和生产实习基地的互动机制 大学生创新实践平台的基础设施包括实验室、实验楼、生产实习基地等硬件设施,设立开放性实验中心、专业实验室和教师科研工作室等创新实验室,可为学生的成长提供良好的场地平台[4]。
在多维实践平台的建设过程中,学校要建立具体的研发实验室、教师工作室和生产实习基地,并将三者紧密结合。也就是说要完善基地建设工作,坚持运作管理的科学性,对实验室进行开放,给学生更多的参与空间,并促进教师工作室与企业的产学研模式相结合,规范建立校企联合研发中心。
大学生实践教学的主要场所应为学校实验室。校内实践教学应以“创新”和“实践”为原则制订教学计划、完善教学内容、组织教学过程、选择教学方法并全面实施,有计划开展验证性实验、综合型实验,使学生初步掌握食品科学所涉及的基本方法和操作技能,为开展课外实践和生产实习打下基础。
在实验室开展实践教学的同时,采取课外活动辅助教学,以教师工作室为主。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积极参与课题研究,通过项目的完成可以有效促进学生掌握所学课程,激发学生主动进行学习,培养创造性,调动学习积极性,在保证学生掌握基本的课题研究思路和方法的基础上,完善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能够自我解决问题,明确解题的新方法,并在实践中加以利用。
积极促进校企联合研发中心的建设,形成企业、学校、教师和学生多赢局面。吉林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于1997年联合省内外11家大中型食品企业在全国农业高校率先创建了校企联合办学董事会,目前已发展到26家。在多维建设实践平台的过程时,应该对现有的校外生产实习基地进行完善,积极开拓新的生产实习基地。在实训过程中,通过实践有助于学生与企业更好地进行沟通,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提高就业率,并适当地实现帮助企业选择人才、培养人才的目的,较好地保证了实践教学和毕业生就业的需要。
2 多维实践平台的运行机制
完善制度保障体系 从学校和学院两个层面设立大学生创新基金,给学生以良好的资金保障,立项资助学生开展科研创新,为创新活动奠定坚实的基础条件。另外,学校还要从实施创新活动的内在需求和组织形式方面开设保障体系,学院通过建立本科生导师制度,鼓励学生组建学习团队,配备指导教师,引导学生自我探究,开展创新活动,为本专业大力开展创新实践提供完善的制度保障。
打造规范的组织管理体系 我国某学校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制定了一系列组织管理制度,如《大学生科技活动奖励办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管理办法》等办法,为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支持。其次,学校调整了学分认定范围,新增设了一些可以获得学分的项目,如院级以上学科竞赛、公开发表文章、科研成果、专利等,为各类评优评先以及免推研究生提供了多元化服务。
打造优秀师资队伍 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应该选拔一些年轻有为、产学研能力较强的骨干教师作为导师,指导学生的创新实践活动。这就要求教师积极研究市场,与相关企业保持联系,与企业建立良好的关系,实现产学研的协调合作,从而提高教师服务社会的水平。另一方面可以带领学生尽早进入企业,深入开展生产实践活动。
3 效果呈现
通过多维实践平台的建设,基本上实现了实验室、教师工作室及校外生产实习基地的良好互动机制。校内实验室实践加强了学生对本学科相关实验技能的掌握,并通过参与教师科研课题或大学生创新课题,使学生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获得各级各类竞赛奖励十余项,在此基础上进入企业实习,了解了食品企业从原料、到生产、再到流通消费的一系列环节,以及食品企业质量管理等多方面知识,提高了个人综合业务能力,增加了学生的就业渠道,近年来本专业就业率达到100%。
参考文献
[1]李建建,陈文,郑元凯.高校搭建大学生科研创新平台的探索与实践:以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为例[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106-109.
[2]赵姝颖,潘峰.基于多维实践平台的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2(11):311-313.
食品科学与工程范文5
[关键词]教学改革;食品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F407.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35-0356-02
引言
近年来食品行业安全问题频发,社会对食品问题的关注度逐步提高,对食品专业人才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提升行业的整体素质,食品行业急需一大批具有扎实的基础、开阔的知识面、超强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综合型人才。与近年来逐步增多的设置食品专业的高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食品毕业学生的质量的下降,这与学校的教学体系不再符合当今社会对食品专业学生的要求有关,为此,进行食品专业教学体系的改革势在必行。本文从两个方面论述了针对不同学生的培养模式,在这种教学体系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自身需求,相对有侧重的培养自己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适应以后的工作,使食品专业的学习真正学有所用。
1.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学生应用能力
1.1 精简课程设置,注重课程实用性。
培养应用型人才,就要以能力培养为指导思想构建专业课程的体系,根据具体岗位设置课程,针对性的提高食品专业毕业生的未来就业实践能力。为此应构建以应用为核心的理论教学体系:课程体系体现以职业素质为核心、同时包含思想道德、文化、身体心理素质的全面素质教育培养;设置形式灵活多样的课程,理论教学体系设定公共基础课、文化素质课、专业必修课、专业方向课和专业选修课;按照适度和实用的原则安排理论课程,针对食品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不同,以科目课程改革为基础,对专业课程进行了课程整合。课程由传统的知识技术性教学,向面对市场的应用性教学转变[1,2]。
1.2 加强“校企联合”,强化食品专业人才培养
校企联合是目前教育发展的必然发展趋势,也是联合学校教育、企业实践共同培养学生的有效方法。“校企联合”的培养模式充分利用学校的技术优势和企业的生产实践条件,为学生对专业知识和技术水平的充分认知提供一个绝佳的平台,通过“校企联合”的培养模式,学生的专业知识得到强化,职业素养、实践能力得到全面提升,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一个与社会接触的机会,为以后更好地就业打下基础。为此,学校方面在学生的培养计划中应该相应的课程,结合企业生产规律和学校教学时间,每学期都为学生安排这样的实习课程,使学生有机会到食品企业的生产管理一线去实习和学习。与此同时,食品企业也应根据自己的用人需求和人才培养计划,灵活地调整实习计划,为学生合理安排岗位进行实习,通过学生与企业的合作,也为企业选拔储备人才提供机会,在实习完成后,企业和学生可以进行双向选择,达成就业意向,这样也为学生的就业提供良好的条件[3]。
1.3 建设应用型实践教学基地
建立以教学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生产示范和技术推广等实践活动为主要功能的教学实习基地。为学生的学习、实践提供有力保证,同时也为学生和社会之间构架起沟通的桥梁,使学生和企业直接接触,为学生的就业问题解决打下基础。
在做好教学实习和生产实习的基础上,要充分利用毕业实习的机会,使学生对所学的基本的理论知识的认识更加深入和加强,同时可以为学生接触社会工作提供一个缓冲阶段,学生在实习的阶段可以锻炼自身的综合素质和适应能力,结合自己的知识和实际问题,从实际工作中磨砺自己,更好地将知识融会贯通,为以后的工作积累经验和打好基础。此外,通过实习,学生可以有机会接触第一线的锻炼,充分了解生产过程,更加有助于掌握生产技术。
学校的毕业实习的形式主要有“校内实习和校外实习相结合”、“集中实习与分散实习相结合”两种形式。即由专业指导教师负责在学校内实习基地中进行的毕业生产实习的“校内实习”,和在专业有关的科研院(所)或企业等校外实习基地中进行的“校外实习”相结合;以及由学院统一联系实习单位,由指导教师统一组织和安排的“集中实习”和由学生自己联系与所学专业有关的实习单位,由学院委托实习单位指导学生实习的“分散式实习”相结合的实习方式。在学校的监督和指导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未来工作去向的不同和需求不同自行选择实习形式,通过这种方式,学生有更多的自利,学生的实习热情和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更加确保毕业实习质量的提升[4-6]。
1.4 鼓励多“证书”毕业,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为提升应用型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学校应当鼓励学生在完成毕业的基础上,取得食品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和技能等级证书,使毕业生在就业应聘时更具有竞争力。当然,“考证”一方面使学生在毕业求职时增添了竞争力,在考取相关证书的过程中,通过专业的训练和培养,也能使学生收获一些书本之外的实践知识,为以后的实际工作积累经验。对于食品行业来说,学生可以考取营养师、ISO9000内审员、HACCP 内审员、环境管理体系内审员、职业健康管理体系内审员等与食品行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在学习的过程中加深对专业素养的提升,同时考取的证书也将为以后的求职增加机会[7]。
2.建立“学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基础知识储备、实践能力的锻炼、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新世纪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必要的几个因素,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更是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中之重,因此在新环境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应着力于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具有综合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着力于进行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和学生的创业意识、能力的培养。但是目前自然科学类教学课程进行过程中的“教为导向”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下,考虑不到学生的需求,教学信息单项传递无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发展。
2.1 设立开放性试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目前一些高等院校的食品专业,因为师资上的不足、试验经费的短缺、试验设备的落后、试验室紧张等原因,实验课的上课形式多以验证性试验为主,相比之下综合性和设计性试验就很少。学生往往都是依照试验指导的内容一步一步做,而很少思考为什么这么做,怎么做才能更好,这严重制约了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学生获得的知识只能是陈旧过时的,同时,在这样的试验过程中学生很难得到创新性方面的锻炼,这对学生科研素质的培养极为不利。为此,对于食品这种应用型非常强的学科,高校应在基本课程设置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更多试验的机会,“开放性试验”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每个学期,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相关的领域,在专业导师的指导下开始试验,学校以及导师只是给学生提供一个可供试验的环境,具体做什么、怎么做则都要由学生自己完成,通过这种方法,学生不仅锻炼了试验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自己的创新创造能力,此外,“开放性试验”通常是几个人共同完成,在这个过程中也培养了团队协作能力,这在以后无论是在科研上还是工作上都是不可缺少的必备技能[8,9]。
2.2 增设选修课程,扩大选课自由度
必修课程关注的是学生基本的科学文化素质,追求知识与技能的基础性、全面性、系统性、完整性,为学生的一般发展奠定知识技能基础。但是,随着知识的发展,知识在不断走向分化、深化、细化的同时也不断的交叉、渗透、融合。知识的不断分化、与整合使学校传统课程很难反应人类知识的当代成就,滞后于知识的发展。必修课的内容和数量毕竟是有限的,它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受到一定的限制,而选修课则可以弥补必修课的不足,它一方面可以对必修课的内容进行拓展深化,另一方面,又可以发展学生的技能、特长。然而,目前国内的高校的课程设置中,选修课种类和数量却很少,学生的可选择范围十分有限。这种课程的设置模式极大的制约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能力的培养。相比与国内选修课的有限,国外的课程设置在这方面做的更加好一点,国外许多学校选修课的学时甚至能占到总学时的30%,甚至可以跨学校、跨国家的选课。学生一方面可以选择与专业知识相关的选修课,提升专业知识的储备,扩充专业知识的广度,另一方面也可以选择与专业无关的课程,拓宽思维的广度,从而避免知识结构的单一。当今的学术科研,跨学科、跨领域的研究已经成了科研发展的主要方向,通过多种选修课的设置,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接触其他学科的机会,拓展了学生的思维,也为以后学生做科研过程中提供了更多的方向[10,11]。
2.3 增强学术交流,开阔学术眼界
学术交流是做学问、搞科研不可缺少的一个信息平台,它带动和促进了科学研究工作的发展和进步;有利于促进人才成长,发现新的人才。高等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学术交流不仅能吸取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也是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学校应该针对每个学院的专业不同,积极组织邀请相关专业的领域研究专家或企业专家进行讲座或论坛,学生通过参与这些活动,与研究领域的专家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交流,通过这样的途径获取前沿的研究方向,对学生的学术研究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12]。
结语
食品安全问题是关系到民生的大问题,作为食品行业未来的领军力量,食品专业的学生的素质如何直接影响整个行业的素质,作为学生专业的启蒙,设置食品专业的高校承担着巨大的责任和义务,为此应该建立健全合理的教学体系,做好教学体系的改革以适应社会行业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刘俊梅,刘学军,李琢伟等.现代食品科学创新人才培养途径的研究与实践[J].吉林农业,2011,12:278-279.
[2] 严佩峰,魏明奎,邬全喜.食品专业《畜产品加工学》教学改革与实践[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02:78-80.
[3] 黄卫萍,杨昌鹏,农志荣.食品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与培养探析[J].广西轻工业.2007(6):109-111.
[4] 孙耀中,东方阳,于玉桥. 生物科学类专业大类招生背景下实践教学管理模式探索[J]. 中国农业教育.2013:51-54.
[5] 汪张贵,闫利萍. 本科院校畜产品加工学教学改革与探索[J].农产品加工(学刊),2012,03:152-153+156.
[6] 梅林,王志耕,薛秀恒.《畜产品加工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科技致富向导,2011,09:7.
[7] 张晓云,顾香玉.以就业能力为导向改革食品专业实践教学[J].农产品加工.2010(1):91-94.
[8] 易秀,谢娟.环境科学专业教学体系改革及发展模式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3(1):107-108.
[9] 剧柠,张慧玲,刘慧燕.教学改革在食品专业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作用[J].大学教育.2012,1(6):117-118.
[10] 饶力群,唐忠海.新时期生物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以湖南农业大学生物科学技术学院为例[J].广西教育,2009,12:110-111.
[11] 徐幸莲,孙健.高等农业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农业教育,2007,02:36-38.
[12]陈解放. 合作教育的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实践[D].华东师范大学,2002.
食品科学与工程范文6
关键词 食品营养 必要性 本科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国民的营养健康水平始终是反映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文明进步程度和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21世纪的今天,由于健康意识的增强,消费观念的改变,营养与健康已然成为人们生活的焦点;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也为营养、食品相关行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然而,不可忽视的是我国在公众营养的教育和管理方面相对比较滞后,而人们对食品安全、营养的需求和对食品的多样化、优质化的需求明显增强;且随着世界经济和现代科技的发展,特别是我国加入 WTO 后国际食品与营养产业呈加速发展趋势。这一切都亟需一批又一批的受过系统高等教育的“食品营养”学科领域的人才来加强对食品与营养的科学引导、管理和监督,以加快我国食品行业的发展和营养工作,从而跟上社会发展乃至世界发展的步伐。
1 食品营养专业的介绍
食品营养专业旨在培养具有食品营养学、食品科学、生物学、人体生理学、食品毒理学、食品流通学、食品标准与法规和食品质量管理的理论和知识,从事食品研发、加工及流通领域的营养管理、分析检测、质量控制与安全评价、营养教育、公众营养等的高级复合型、应用型专门人才。
通过专业教育,主要学习食品营养学、食品卫生学、营养学评价、食品分析、食品毒理学、营养与免疫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具有在食品生产、流通、消费及公共营养领域等从事营养管理、分析检测、营养教育、科学研究的能力。
2 增设食品营养专业的必要性
2.1 增设食品营养专业是社会的需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我国国民的营养状况并没有随之提高,而是出现了令人担忧的状况,食品营养问题日益突出。①美国学者Popkin提出了膳食和营养状况变迁的阶段,分“饥饿减少”、“慢性疾病”、“行为改变”三个阶段。目前我国正处于膳食结构变迁的关键时期,从第一时期过渡到第二时期,进入“慢性疾病”时期。其特点是脂肪、能量摄入增多,体力活动减少,其结果会增加与膳食相关慢性疾病的发生,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慢性疾病发病率逐年上升,患者年龄日趋年轻化。
《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的纲要(2001-2010年)》指出 “加快食物发展,改善食物结构,提高全民营养水平,增进人民身体健康,是国民整体素质提高的迫切需要,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由此表明国家重视食品营养专业教育和人才培养,反映出国民对食品营养的关注。②要改善膳食结构不合理、营养不均衡的现状,培养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国民素质,就需要通过专业人士的指导和传播,因此在高校增设食品营养专业是非常必要的。
2.2 增设食品营养专业是营养学人才的需求
目前我国食品卫生与营养专门人才不足万人,主要集中在三级和二级医院的营养科室,为特殊需要(疾人)人群服务。面向公众的食品卫生与营养专门人才屈指可数,我国在该领域至少需要2000万名专门人才。在食品加工生产领域,2011年全国规模以上食品企业31735家,以每个企业需求按2名计算,需要6万多名营养食品开发、生产管理、卫生与营养品管的技术人员。在餐饮管理领域,300人以上就餐的食堂、餐饮单位必须配备营养管理师,全国现有宾馆、餐饮业从业厨师800万人,以30名厨师构成一个网点,以每个网点配备1名计算,需要26万名;再加上机关、学校、厂矿的餐厅或食堂,以每个单位1名计算,至少将有40多万个就业岗位。在旅游管理领域,进行旅游饮食文化与旅游饮食营养、卫生管理,至少需要40万人。在医疗保健营养、运动营养、营养咨询、公众营养、健康管理、HSE管理体系等领域也有着巨大的人才需求。因此,预期总计需要2000万名食品卫生与营养专门人才,且需求迫切。
美国及发达国家100~300人即有1名营养人才,人数是临床医师的2.5倍;战后的日本非常重视国民身体素质的提高,如今40岁以上的日本人比中国人矮,而40岁以下的日本人平均身高比中国人高,这不能不与日本平均300人就有1名营养师以及拥有200多所专门培养营养人才的学校有着极大关系。可见,我国对食品营养类人才的需求量远远大于其培养量,食品营养专业的建设与发展将成为我国食品行业发展的重要人才保障。增设食品营养专业也是时展的必然产物,这不仅对促进教育和经济的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也会改善学生的就业前景。
2.3 增设食品营养专业是发展营养专业、规范营养教育培训的需要
如今,营养与健康越来越受到我国国民的关注,公众需要更多专业的营养师来指导和教育。公共营养师是我国的新兴职业,许多培训机构纷纷开设营养师培训课程。③各机构培训的营养师,对社会上普及和提高公众营养知识会起到一定作用,但是由于培训机构的资质良莠不齐,教学水平无法保证质量,门槛设置较低,导致培训出来的营养师专业知识不够扎实,无法真正为大众服务。因此,为了更好地发展和规范食品营养教育,打破国内营养专业人才培训市场的混乱局面,就亟需在国内本科增设食品营养专业,才能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营养人才。
2.4 增设食品营养专业是缩小我国与国外高等食品营养教育差距的需要
相比于国外的高等食品营养教育,我国的营养教育尽管起步较早,但由于各种原因没有得到持续的发展。发达国家重视国民食品营养战略,拥有较完善的营养法律。营养教育发达是发达国家的一个特点,国家有较成熟的营养教育和营养普及的工作程序与方法,不仅早在许多大学设食品营养专业,而且营养教育从幼儿园就开始了。④我国也在积极地制订和推行食品营养方面的法规,普及营养教育,但还是跟不上社会的需求,与国外存在较大的差距。目前全国通过学历教育明确设置“营养学”专业,向社会输出本科营养学专业人才的大学,也只有上海交大医学院(原上海二医大)一个高等学校,因此有必要在农业类院校增设食品营养专业,增设本科专业是缩小我国与国外高等食品营养差距的需要,也是食品营养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2.5 增设食品营养专业是农业类院校的学科进一步延伸发展的需要
农业院校是农产品原料生产的源头,为食品加工提供原材料,大多数农业类院校设有食品专业,为解决农产品的初加工和深加工提供服务。随着人们对自身健康状况的关注和保健意识的增强,人们的食品消费观不再是对量的追求,而是更注重对质的追求,向着营养、质量、安全的目标转变。⑤不仅希望食品美味且具有营养价值,还期望食品具有特定的保健功能,以预防疾病的发生。因此在农业类院校增设食品营养专业,研究和发展现代食品营养理论、进一步研究食品中的天然活性成分或物质、解析食品中重要生理活性因子结构与功效,开发新型功能食品,为农产品的深加工提供服务,进而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2.6 增设食品营养专业是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发展的需要
目前,食品营养学专业在全国高校的食品相关学院开设较少,主要在医学院开设的较多。随着国家对食品营养及食品安全的重视程度的加强,加之国家对学科交叉的重要性倍加关注,食品科学专业科研及教学工作者对食品营养学的认识逐渐提高。⑥与食品营养专业相关的“营养与食品卫生学”“食品质量检测”“食品工艺学”“食品微生物检验”等主干课程,已在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开设多年。但是更为深入的,从分子角度阐明食品的营养,将食品的营养用于疾病的预防与控制等方面的研究将是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进一步发展的必然趋势,这就涉及到例如分子营养学,医用营养学,免疫学,卫生统计学等较为专业的课程教学。⑦因此,在食品科学与工程的基础上,设立食品营养学专业势在必行。
3 开设食品营养专业的构思
3.1 高等院校开办此专业情况及专业定位
目前有少数高校在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下设营养方向,如华南农业大学,深圳大学等。我国与营养专业相关的研究生教育的高校及研究所共46所,其中医学院校占82.6%,农业院校占8.7%,食品院校占4.3%,生命科学院校占4.3%。与营养专业相关的本科高校共6所,即上海交通大学、中南大学医学院、蚌埠医学院、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扬州大学旅游烹饪学院,其中医学院占83.3%;食品院校占16.7%。⑧⑨
区别于医学营养专业,该专业毕业后服务对象主要是90%的健康与亚健康的人群。对于专业定位方面,食品营养学专业涉及医学、理学、工学等学科门类,可根据农业类院校的优势设立修业四年的本科专业,授予的学位门类为理学。
3.2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食品营养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具有食品及食品原料的生产、加工流通、销售中营养的提升与保存的知识和技能,对人群的饮食、营养进行指导与管理的能力,对人类饮食链中的食品原料及食品的营养与成分的分析、检测与管理及营养评价的基本技能,具有营养、保健食品及新营养食品原料研究、开发的能力,掌握国际食品营养学知识和技术并能消化和应用的能力。具有食品营养学、食品科学、生物学、人体生理学、食品毒理学食品流通学、食品标准与法规和食品质量管理知识的高级复合型、实用型、技术型人才。
3.3 人才就业方面
目前营养专门人才需求迫切,毕业生未来的就业方向将是多方面、多层次的,该专业就业前景良好,主要从事食品生产、加工、流通领域的营养管理、分析检测安全评价,营养教育,机场、海关、餐厅、餐饮业、宾馆、幼儿园、小、中、大学餐厅饮食与配餐指导与管理,食品生产企业食品营养的指导和管理等。
3.4 课程体系设置的思考
培养食品营养专业人才,应重视基础知识教育,拓宽专业知识,增加选修课的比例,让学生有更多自由的发展空间,加强学生的动手和科研能力,培养出现代复合型人才。⑩在农业类院校增设食品营养专业,应突出本校的强势学科,制定合理的课程体系。课程设置可以包括:
专业基础课程:分析化学、预防医学、临床医学、食品化学、营养学基础、食品毒理学、分子营养学、食品微生物学等课程。
专业核心课程:临床营养学、食品工艺卫生学、食品安全评价体系、卫生统计学、食品安全的监督管理、公共营养学(包括营养宣传教育)等课程。
专业选修课程:食品分子生物学、食品分析学、营养学综合实验、食品科学概论、功能性食品、食品卫生与营养讨论课、食品加工原理、食品质量控制等课程。
4 结束语
随着国民健康意识的增强,营养健康开始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应尽早在我国本科高校设立食品营养专业,规范科学营养教育,培养高级人才,加速大众营养知识的推广应用,发扬中国优良的饮食健康文化,促进我国国民健康发展。
注释
① 肖贵平.开设食品营养本科专业的思考[J].福建轻纺,2010.3:38-42.
② 黄鹭强,陈必链,黄建忠.师范院校开设食品营养公共选修课初探[J].福建轻纺,2011.11:51-54.
③ 何宏.公共营养师培训现状与思考[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7.1:51-53.
④ 李里特.国外营养教育与管理[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4.:2-5.
⑤ 潘蓓蕾.提高食品工业发展水平 促进食物消费与营养改善[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9.1:4-7.
⑥ 杨新泉,江正强,杜生明,等.我国食品科学学科的历史、现状和发展方向[J].中国食品学报,2010.5:5-13.
⑦ 刘永峰,李建科.新形势下分子营养学对食品科学专业的重要性分析[J].农产品加工(学刊),2012.3:149-151.
⑧ 张立实,吕晓华.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营养与食品安全相关专业高等教育的发展[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09.4:296-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