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美术教育专业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美术教育专业范文1
一、“由技入道”:强化基础技法,突出人本教育
高等美术教育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美术教育基础理论、基本知识与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一定科研水平,具有美术教育专业能力,能适应社会美术事业发展需要的美术教育工作者。”[1]2据此目标,来审视当前美术教育专业课程的设置,无疑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其原因是:强调了美术专业技能的培养,把绘画基础技法等作为最主干的课程,居于专业课程中最主要的地位,在一定程度上由重视学科知识本位走向学生发展本位。在专业基础课程中,由素描、色彩、国画、油画、版画转变为素描技法与表现、色彩技法与表现、国画技法与表现、油画技法与表现、版画技法与表现,目的是要强化基础技法与个性表现,由过去专业技能深度训练转化为基础技能方法训练,体验与创造个性表现相结合。在教学中,教师重在演示,学生重在创新与个性的形成;教师既是主持者又是倡导者,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实现自我表现、凸显个性,在宽松的文化环境中形成艺术个性。但是,这些基本技能方法的训练仍然没有达到美术教育“由技入道”的最高境界,学生在掌握了基本技能和方法、实现了自我表现后,还缺失“道”的境界,缺乏人文语境与审美境界,缺乏自我个性表现后的哲学思考及艺术创新能力。毋庸置疑,这种缺憾与专业课程设置的不合理性有密切的关系。高师美术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不应只是狭义的学科知识和技能的实现,而应与人的目标结合起来,在考虑本学科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考虑它对人的目标的实现所承担的责任。教师要认识到美术教育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作用,要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像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因此,应该充分重视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扩大文化视野,发展个性,完善人格。高师美术教育也应该重视专业美术与生活美术的融合,向自然回归,向生活回归,向社会回归,向人自身回归。因此,高师美术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也应该充分体现这一重要方面,不能将“技”与“道”孤立地分开。
二、“由理入道”:扩展美术学科知识的内涵和外延
除了“由技入道”之外,“由理入道”也是目前美术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学科之间进一步交叉融合,走向“综合性”。高师美术教育专业的教育与教学应在“综合性”上做文章,这种“综合性”并不是简单的、杂乱无序的学科知识堆积,而是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方面要加强学科专业知识(包括技能和美术理论知识)的学习,并在此基础上拓宽专业知识的广阔度,注重学科知识间相互交叉、渗透,以适应将来从事的基础教学工作或其它艺术工作。在课程设置上把相关的学科和社会知识包容进来,体现出知识的纵向性和关联性,体现新课程背景下对学科知识外延的扩展。《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提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2]1教育功能也由单纯的美术教育向多种教育功能转变,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课程要体现出对学生进行人文主义教育的功能。此外,还必须承担道德教育、管理教育的功能。许多院校的高师美术教育专业设置偏重美术技能课程,而对与中学美术教育相关的理论课程,如艺术教育学、艺术心理学、美术欣赏、技法理论、中学美术教学法等课程却未给予足够的重视,明显存在着重技能技巧训练,轻艺术理论、艺术素质及教学法的现象,与中学美术教育需要差距较大。相比之下,“国外的许多国家对美术师资的培养都相当重视理论与艺术理论课程。如德国的杜瑟堡艺术大学美术学院美术教育系在课程设置上,10%是美术教育学,20%是美术史论,10%是教育学、心理学等课程”。[3]这些对学生审美能力及艺术素质培养的课程占了总课时量的40%。因此,我国的高师美术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应该把重点放在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上,结合中学实际,适当压缩技能训练课时量,增加美术史、美术理论、美术欣赏、技法理论及教学法等内容,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同时应根据需要拓宽专业面。目前,高师美术专业课程设置依然受到专业美术院校的强大影响,这与当前美术教育的发展趋势不相适应,这样的课程设置无疑显现出一定的弊端。因此,通过课程建设,有效完成学科目标是当今高师美术教育改革的重点。此外,还要通过哲学、美学、博物馆学、综合艺术等课程的设置来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拓宽知识面,加强学生的美术基础知识和创新能力,要求学生在在一种广泛的文化情境中,去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
三、“技道合一”:兼顾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的课程设置
实现高师美术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之一是课程体系的合理建构。在课程的改革中,要突出师范性,同时要考虑适应社会的多种需求,要围绕培养目标,深入挖掘本地的人文和自然资源,努力构建有地域特色的课程体系。课程的设置与教学,要以学生就业为中心,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为重点。要树立为地方经济文化发展服务的意识,这样,课程体系的建构才有针对性,专业的发展才有保证,地方高师美术教育专业的前景才能充满生机。当前,我校美术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总体设想应该是:以人文引领,重建美术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理念;强调课程设置内容的多学科性、交叉性、应用性、人文性,合理配置课程资源。
(一)关于“综合艺术”方向课程的设置
根据党和国家对新时期高师美术教育专业提出的培养“高素质复合型”的美术教育人才的要求,在对高师美术教育专业基础课程设置现状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将综合课程设置理念引入专业基础课程设置的观点。艺术种类是在艺术产生和发展中逐渐形成并逐步分化出来的。而已经获得独立的艺术门类又在不断地加强相互间的联系,甚至是与艺术门类之外的其他人文、科学领域的联系,它们相互作用、互相融合,从而产生新的艺术样式和品种。但是,“在20世纪的美术教育中,比较注重艺术分离的趋势,却忽视了美术与其他艺术门类以及人文、科学领域之间的相互渗透、互相融合的趋势。”[4]316根据美术教育发展的这一趋势,结合我校美术教育专业的情况,考虑设置“综合艺术”方向课程。“综合艺术”方向课程主要包括:古代美术与博物馆、现当代美术与美术馆、艺术品投资与收藏等实用美术的课程内容,使博物馆、美术馆和艺术品收藏等重要美术机构与我校美术专业的美术教育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加强美术学科的横向联系。同时,也有利于扩大学生的就业面和职业选择,而不是仅仅从事美术教育。
(二)关于专业选修课的课程设置
课程结构散乱、缺乏针对性,脱离了新形势下中小学美术新课程的实际,是当前高师美术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主要问题。因此,课程调整的第一步是整合美术专业课的结构和教学内容,把课程整合为专业基础课、专业理论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四大类,坚持加强专业基础课,重视专业理论课,调整专业必修课,增加专业选修课的原则,对专业的学习要减少纵向的“深度”,增加横向的“宽度”。同时,美术学科要冲破专业分科界限,增加选修课,走出过分专业化,尤其是专门技艺化的狭小范围。在这一思路指导下,考虑设置一些实用性的专业选修课。分两个方面来谈:一是综合性的选修课,如插画、漆画、陶艺、版画、平面设计、艺术品投资与收藏等。这种综合性的选修课可以使学生在学习基础专业课程素描、色彩、国画、油画等课程的同时,掌握一门实用性较强的课程,以利于职业选择。二是发掘新的课程资源,开设地方特色鲜明的选修课,如苏州园林艺术、常熟花边艺术、常熟红木艺术、苏州艺术家群体研究等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美术研究课程,为地方经济文化发展服务。当然,根据地方高校的实际情况和发展定位,上面所说的专业选修课也可以根据专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列入必修课中。地方性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应该是我校美术教育专业课程设置要重点考虑的一个方向。通过这些特色选修课的设置,可以“把美术学习拓展成文化学习,把单一的绘画知识和能力拓展成综合实践能力和探究发展能力。培养具有较高思想、文化、艺术素质,具有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具有创造能力和多方面艺术修养的复合型美术人才。”[5]77
(三)关于特色实践课程的设置
高师美术教育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应更多考虑市场的要求和需要。根据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和我校应用型教学的定位,特色实践课程的设置也是我校美术教育专业发展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1.毕业创作课程的设置
“毕业创作”课程是高等美术专业学生在毕业前夕,综合运用四年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总结、创作和展示的重要实践课程。它一方面集中体现了学生掌握及运用专业知识的水平和能力,另一方面反映出专业的培养宗旨和教学状况。因此,毕业创作综合体现了美术专业四年的教学成果。正如尹少淳所说:“必须通晓绘画、雕塑、建筑、工艺以及书法、摄影等特点,以此作为形式和手段,向青少年进行全面的审美教育。”[6]122毕业创作展示是学生通过展览的设计安排,向参观者全面展示自己学识与能力,以便人们对本专业的教与学做出客观的评价。这种评价能全面地考查美术专业学生在美术创作、美术教学上的各种能力,因此,毕业创作课程应隶属于专业基础课程之中。
2.美术调研课程的设置
深入挖掘本地的人文和自然资源,构建具有地域特色的课程体系,是地方高校美术教育专业发展的方向之一。美术教师要利用丰富的地方文物资源和自然环境资源,例如宗教建筑、名宅、碑刻、园林以及自然景观、自然材料等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开发新的教学课程,开展教学活动。此外,参观艺术家工作室和传统艺术作坊,可以加强学生深入理解艺术创作的过程,以及蕴涵在其中的深沉的历史人文背景。通过挖掘、学习丰富的民间艺术资源,显示地域色彩,张扬地域个性,使校外美术课程资源成为美术课程发展的必要补充。美术调研课程的设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的课堂理论学习联系到自己所熟悉的艺术资源,增强艺术的理论直观性和艺术感知能力。
3.博物馆学与博物馆、美术馆工作实践课程的设置
我校美术教育专业要加强与地方博物馆、美术馆和展览馆的联系,积极争取学生在博物馆和美术馆等艺术机构参加实习或做义工的机会。这门课程的设置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加鲜活、生动、直观的美术实践,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学生提前介入实际的美术工作,增加工作经验,以利于将来的就业。通过上述特色实践课程的设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我校美术教育专业课程单一、脱离美术工作实际的教育状况,可以“使学生在有限的四年内掌握本专业所需要的较为全面的美术教育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理论,具有一定的艺术表现能力、艺术鉴赏能力和教学能力,真正体现师范性的特点”[7]116。
(四)关于人文基础课程设置
重建和完善一批具有人文精神的、广义上的基础性学科,尤其是加大传统文化的教学比重,加强学生的文化素质与人文修养,能较为全面的了解美术与人类、美术与生活、美术与政治、美术与历史的联系,综合后的高师美术教育专业教学将给学生展示的是一种大文化、大艺术的观念。高师美术教育专业人文课程的设置是一个迫切的任务,应遵循人文课程内容与美术专业相关联的原则、基础性与工具性原则。建议设置中外美术史、美术鉴赏与写作、中国民间美术、中外历史、中国古代文化名著选读、西方文艺名著选读、文学名作选读等必修或指定选修课。在美术教育专业中设置人文基础课程,可以打破以单纯学科知识体系设定课程的思路和方法,对现有课程结构进行整合,构建相对独立的新课程体系。
美术教育专业范文2
关键词:美术教育;就业形势;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7.38;J2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1-0271-02
近年来,随着美术类高校招生与就业制度的深化改革,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毕业生人数也在逐年增加。2010年应届大学毕业生近600万人,再加上往年失业的毕业生,大概700万—800万大学生面临就业问题。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因素,既有社会的,也有大学生自身的。
一、当前美术教育专业的就业形势
目前,美术教育专业毕业生的状况是就业率偏低,学生转行人数较多。因为各中小学美术老师已经饱和,像一些重点高中,基本上全校有5个左右的美术老师。美术教育类的毕业生就业流向多为民办学校、培训班或作为储备干部,这部分毕业生占本专业毕业生总数的三分之一以上。进入教育招考的公办学校的毕业生仅占10%左右,还有很多的毕业生因为学过一些设计软件所以应聘到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装饰公司、摄影公司工作。虽然绝大多数毕业生都能找到工作,但是工作极不稳定,尤其是在画室、培训班等就业的毕业生没有劳动合同和社会保险,相当比例的毕业生把这些单位作为缓冲地带,准备来年再参加教育招考。
二、美术教育专业的就业率下降原因
(一)美术高等院校的专业结构趋同
美术高等院校所设置的专业内容相差无几,如美术教育专业单一,大致分中国画、油画方向。传统的应试教育教学方式下,专业过细,不能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也难以跟上市场变化的步伐,许多毕业生被挡在了就业门槛外也就不足为奇。
(二)教育体制改革滞后于就业制度改革
不少学校缺乏改革和调整的积极性、主动性,对政府存在依赖思想,专业设置和专业调整往往不是面向市场需求,而是单纯立足于自身师资条件等,脱离了人才供求的市场。
(三)美术教育专业的应届毕业生实践能力较差
不少学校专业划分过细,培养出来的一些毕业生知识面过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较差,不能适应各教学单位的需要。调查发现,相当多的教学单位明确表示不要应届毕业生,认为应届毕业生经验不足,招来后还要花费相当的精力进行培训。这对于刚刚步入社会的大学生来说,无疑是一道很高的门槛。
(四)由于美术教师岗位缩减,毕业生就业难凸显
近年来,城镇中小学校合并数目较多,教师需求量锐减,而各大师范院校招生规模并没有变化,导致累计进入就业市场的美术生数量相对偏多。这一增一减,使美术教育生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五)户籍门槛,令很多求职者望而却步
在招聘现场你会发现“冷热两重天”的景象:对户籍有要求的,招聘摊位前人员流动很大,很多人看到限制就马上离开了;对户籍没有限制的,招聘摊位前的求职者则是人满为患。许多教育局招聘只要本地生源毕业生,哪怕是本科生也要;如果是外地生源,即便是研究生也不予考虑。
三、根据社会实际,寻求解决美术教育专业就业难的对策
(一)敏锐洞察就业市场走向,根据就业市场的需求设置专业和课程
近年来,学校重视学生素质培养,不断探索实践。在教学上努力体现“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创新型”的现代人才培养思想,尤其是师范专业人才的培养,不仅做到“知识-能力-素质”的整体优化,突出培养学生懂教育,掌握现代教育思想理论、方法技能,而且还大力倡导创新教育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不断提高学生素质;同时,强调教学思想及教师的观念上要有更新与变化。美术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针对领域是中小学美术教师。根据目前社会人才的需要和实际情况出发而进行的教学改革,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大学二年级第二学期,进行了“专业选修课”的课程设置,这样学生对其中的一门课程有了一定深度的了解和学习;同时,加强了普通小学美术课教材教法的教学力度。因此,毕业的学生,不仅能够胜任教师的工作,还可作为具有一定文化、素质、修养的美术工作者。此外,还要求教师在知识结构、能力以及教师的继续教育等方面具有全新的理念。加强学校管理对家长、学生和当地社会的责任感也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必要性。另外,青年人的劳动力素质并不只在大学中形成,还与其少年时的教育密不可分。
(二)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加强室外实践教学,真正做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培训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学校应积极开拓校企合作基地、写生基地、教育实习基地;通过实践活动进行学习,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拓宽了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的学习途径,即动手又动脑是学习的能动过程。学校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走访用人单位,深入企业了解需求,想方设法为毕业生提供岗位和信息。
(三)做好就业指导工作
适当把资源向中小城镇倾斜,缩小城市和地区在政治资源上的差异,更好地引导大学生向不发达地区、小城镇等地区移动,这样不仅能为小城镇的教育带来人力资源,也能相应缓解大中城市的压力,促进社会发展的良性循环。 加强创业教育,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从就业教育走向创业教育,既是世界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总趋势,也是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选择。
(四)积极开拓就业市场,创造就业条件
广泛收集就业信息,积极开拓市场,建立以学校为主导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大学生就业,主要依靠市场调节,没有需求信息就等于没有就业渠道。准确而迅速地收集就业信息,随时保障就业信息渠道畅通是就业工作的一项十分重要的服务工作。要主动与全国各省市的人事局、教育局人才市场联系,收集就业信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就业指导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重要性愈显突出,而其目标只有让毕业生了解就业形势、掌握就业政策,转变就业观念、明确就业方向。
总之,美术教育的发展要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服务,要培养出适应中国企业和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美术教育的健康发展,需要教育界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美术教育专业范文3
本文运用建构主义与社会文化观学习理念,在教育哲学的层面分析美术学院美术教育专业开设艺术考察课程的重要性与前瞻性。建立新的学习观点与理念并用其反思评鉴美术学院艺术考察课程活动式教学实践。
一、艺术考察课程所依据的学习理念
艺术考察课程所依据的是建构主义学习观与社会文化观学习理念。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只有通过把个人世界里的经验组织起来以提高个人面对世界的效能,学生才能主动地建构自己学习的求知方式”。①建构主义的情境式学习是通过问题解决而进行的,是一个建构过程。学习者与环境互动并主动地对外在的经验加以筛选、组织和整合,学习者无须依赖一些既定的程序来进行心智活动。社会文化观强调实践活动对学习发展的重要性。把活动与社群文化有组织地联系起来,并强调认知过程从属于社会过程和文化过程。学习活动与社会情境和文化情境有密切关系。学习是因共同参与实践社群文化而产生的。建构主义观与社会文化观相辅相成。在实践中面对特定情境时,寻找有意义的解决方法。学习应成为学习者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相互撞碰、开放式学习。学习者依据自己的活动,在具体的学习环境和空间建构自己的学习方式,在具体的社会文化背景中生成学习的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这样的学习是创生式学习,笔者称为“艺术考察活动式学习”。
二、艺术考察课程中学习者与教师的关系
教学变成考察活动,教学不再是说教,而是协作和帮助,教学成为考察活动的组织和协作式的框架与在具体考察情境中上下求索发现与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变成考察者并成为学习的主人,学习与考察成为主动参与、主动进取,在兴趣与激情的引导下,在开放的环境中自主、合作、探究式地学习与考察。在具体的学习环境和社会文化背景中碰撞创生出自己的学习考察成果。教师变成考察者的协助者和服务者,与考察者共同建构考察方法,在具体的社会文化背景中与学习者、考察者共同建构考察成果,当然也是学习者进行学习与考察活动的咨询者和解决问题的协助者。
下面笔者具体列举一些艺术考察课程课例:
1.课程简介
艺术考察是艺术情景式实践教学。运用建构主义学习观与社会文化观学习理念,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通过学习者的亲身感知与体验使学习者做到知行合一,自主建构艺术与生活、艺术与文化、艺术与社会的动态关系,扩展艺术视野,提高学生全面艺术素质与文化修养。在国内选取艺术考察对象如石窟、碑林、专题博物馆、民居、帝王宫殿、帝王陵墓、名山大川等。
2.教学目标
扩展学习者的艺术视野,感知与体验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学会对各门类艺术的赏析、考证并能深入研究,提高对艺术的研究能力与审美能力。通过访问民间艺人、著名画家、民俗专家,以画速写、做笔记、记录影像等动态情景式学习方式获取艺术资料,为各门美术专业课搜集素材。通过艺术考察的一系列活动,学会欣赏、感知、探究不同时代的艺术品,获取优秀艺术经验与丰富的艺术知识,培养学习者热爱优秀的中国文化,开发学生的艺术创作思维,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3.教学重点与难点
了解不同地域的传统文化、风土人情、民俗等,探究其与艺术的关系。提高学习者生动准确地感知考察对象艺术特征的能力,掌握快速记录与把握艺术要领的能力。潜移默化地培养学习者举一反三、实事求是、应目会心以及应物象形的艺术思维与实践能力。
4.教学内容
根据教学内容,确定艺术考察对象如石窟、专题博物馆、民居、名山大川等。先聘请专业导游或当地专家、学者讲解其文化、艺术、历史价值。教师作为学习者的首席与学习者共同学习。在听完介绍之后教师与学习者讨论、探究、访问并进一步深入考察。在考察的真实情景中教师给学习者传授搜集考察资料的方法。
(1)学习者根据考察的不同地域,自由选择艺术考察的侧重点,如游历名山大川、名胜古迹,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
(2)学习者访问民间艺人,欣赏民间艺术,感知民间艺术的表现形式与方法,获取艺术灵感。
(3)参观考察不同专题博物馆,提高审美欣赏能力,提高艺术视野和艺术感知能力。
(4)学习者搜集自己感兴趣的艺术素材,根据自己的特长,认真整理考察记录。
5.考察延伸与艺术考察报告和撰写考察学术论文
(1)学习者通过不同获取信息的方法与方式如速写、笔记、影像等,仔细分析并深入细致地整理自己获取的信息资料。
(2)把艺术考察的对象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以及中国人传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整合探究,深入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特征。
(3)教师讲授考察报告、学术论文的撰写方法与要求。
(4)艺术考察外出时间为15天,回校整理资料、图书馆查阅资料、完成考察报告和撰写学术论文共15天。
6.考核方式
课堂教学包括教师讲授考察报告及艺术考察学术论文的撰写方法与要求。学生按照课程要求撰写考察报告与学术论文,教师根据文章质量、课堂表现与考察态度情况,给予综合评价,以百分计入成绩。教师根据质性与过程性评价方式,把分数与学生的过程性成绩客观地填入下表。
三、为什么要在美院美教专业开设艺术考察课程
美术院校美术教育专业本科学生学习中国画等专业基本功的同时,还应该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与美术史,加深对国学包括儒、释、道文化的研究,培养研究型人才。美术包括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建筑等综合概念。开设艺术考察课程主要是开阔学生艺术审美视野,感知不同地域风土人情,赏析经典艺术品,提高艺术审美能力。通过速写、笔记、影像等记录方式,为专业课收集素材。通过艺术考察活动培养学生以优秀的中国文化为底蕴,开拓创作思路。艺术考察课程中,教师以艺术考察活动式学习方式引导学习者参观名胜古迹、洞窟壁画等,培养学习者搜集资料、筛选信息和研究问题的能力,以及创作、互动、整合、展示的综合性艺术和文化素养。教师引导学习者在社会生活或艺术环境中了解与国画课程内容相关的知识与能力,鼓励学习者接触多样的文艺形式,丰富文化素养,初步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并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发表见解。学习者在社会生活情境与艺术考察活动中提高体验艺术的综合能力,并形成学生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情感、态度等综合人文素养。
美术教育专业学生更应该明白自己将来做中小学美术教师或艺术教师,要了解中国和世界的美术与艺术史与发展轨迹,这些具体的美术史与艺术史真正的存在方式是生态的存在于地面、地下与民间。所以给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生开设艺术考察课程更显重要。
结语
美术教育专业范文4
关 键 词:新世纪 高师美教专业 复合型人才 培养模式
2002年,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的正式颁发,标志着中国美术基础教育进入了以素质教育为目标,从课程教学、课程设置、课程体系建设等方面的全面改革。同时,与之关系密切的高师美术教育专业的教学改革也势在必行。而专业复合型美术人才的培养模式改革是其中的重点。目前,我国高师美教专业培养模式存在着培养目标单一、培养模式凝固化以及与社会的联系不足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笔者就高师美教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加以探析。
一、新世纪教育改革的基本需要
新世纪经济的快速发展,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对美术人才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同时对高师美教专业教育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高师院校复合型美术人才教学体系的转变,培养出符合新世纪所需的高素质、高质量的美术复合型人才是21世纪我国社会发展教育变革的必然趋势,也是高师美术专业本身发展的必然要求。社会的发展靠的是教育,教育的方针、策略和教学体系直接影响人才类型的培养,而人才又能推动我国政治、经济的发展。所以说,今天的高师教育就是明天的教育水平,要想建设社会主义强国,深入研究和探索转变对高师院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显得十分必要。高师院校美教专业是为基础教育培养合格的美术师资的主要场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已进行多年,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而有些高师院校仍存在改革幅度不大、培养模式、教学体系依旧传统、没有创造性和活力的状况。具体表现是:课程设置过窄,导致学生的知识、能力单一、片面;学生缺乏综合知识和多元文化知识;教师注重知识传授而忽视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特别是教育教学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高师毕业的学生与非师范毕业的学生所具备的教师能力与素质相比,并没有显出明显的优势,且高师培养出的美术师资也不能胜任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因此,只有转变传统的教学体系,培养出复合型美术人才,才是符合社会主义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也能更好地迎合当今教育体系的基础教育改革,从而推进教育进步和社会发展。
二、我国高师美教专业培养模式转变的趋向
1.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转变
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先导。不管是体制改革还是教学改革都必然涉及到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转变。不改变过去那种“专业对口”的观念就无法拓宽专业面和知识面;不改变传统的教学思想,就不可能有个性化的教育,就不能培养出创造性的人才;不树立大学素质教育思想,就不可能打破目前高等教育职业性太强、功利导向太重的局面。因此,面向新世纪的培养模式的转变,必须首先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
2.高师美教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培养要求
高师美教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应符合社会和教育发展要求的调整,在主要以“掌握美术基础理论、基本知识的基本技能”的培养基础上,明确提出美术学的毕业生必须获得“美术教育管理、美术学科研究的能力”,获得“美术创作的能力”和“美术鉴赏的能力”。培养能够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来开展美术教学,能够用现代信息技术来获得研究信息,开展学术研究的学生,全面培养、发扬创新精神和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
三、高师美教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
1.专业口径的拓宽
未来的人才,不仅要具备本专业所需要的理论基础、知识基础和技能基础,更需要具有创新能力。过分注意专业性和职业性,过分强调职业分工,适应范围狭窄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已不适应社会的发展。这就需要将原有的单一学科拓宽为复合学科系。如增设应用型或新型交叉学科专业;合理组织通识类、专门学科类和教育学科类课程,实现文理相通、专博结合,专教渗透;开设选修课,实行辅修制、双专业制等。具体模式可为大学一二年级不分专业,实行通才教育,高年级再根据学生个人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确定其发展方向,这样就增强了毕业生的适应能力。
转贴于 2.课程结构的调整
目前,有些教师教育课程设置还存在如下问题:
(1)课程设置的功能定位不明确。有的课程设置过分强调学科专业领域的培养而忽略师范生作为未来教师方面的培养。这导致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削弱了师范院校区别于其他高等院校的优势,在就业、择业过程中师范生的优势无法得到突显。
(2)课程体系的结构不合理。由于师范生既要学习专业类课程,又要学习教育类课程,所以,没有足够的教育实践训练的时间,教师专业化体现不明显。
(3)课程设置内容与培养目标联系不紧密,缺少教师教育的实践环节;开设的教师教育专业课程是以教师教授为主,学生实践环节和实践经验相对缺乏。
以上这些问题的存在,必须通过课程整合进行完善的课程体系的调整。《新课标》中明确指出:“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美术学习绝不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应视为一种文化的学习,应通过美术学习使学生认识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人类社会的丰富性并在一种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独特的贡献。”(转第65页)(接第60页)
3.教学方法的转变
《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在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中指出:“课程改革不仅是内容上的改革,也是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改革,重视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是体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特点。”高师美术教育的教学方法直接影响学生新的教育理念及综合素质的形成,这要求高师教师在课程结构调整的基础上,应体会素质教育改革的宗旨,使其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创造性的改革。具体体现在:第一,眼光不能局限在课堂内,尤其是美术专业,应多增加课外学习、参观、考察、研究的机会,使学生的眼界、见识更宽广,有利于综合素质的形成。第二,应从单纯的技能技巧训练提高到美术文化修养上,多讲艺术特征,讲规律,讲审美,教师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学生、感召学生。第三,培养学生评价能力,评价能力是素质教育培养的一个方向。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多让学生发表、阐述自己的感受、见解,使其形成评价能力。
4.教师教育风格的转变
教师在教育思想上要改变灌输式教学,积极组织讨论式、辩论式的教学,自学阅读、调研、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能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尊重学生个体,接受多元共存。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美好的语言是塑造青少年心灵的最巧妙的手段。没有高超的语言素质,就培养不出青少年内心的细腻感情和崇高的道德情感。”教学风格首先应当包括说话艺术,教师的语言修养是教师充分表现自己的学识、才能、情操和意志的关键条件。教学过程不仅是知识的授受过程,更是师生情感交流和共鸣的过程。教师的人格魅力是教学中最宝贵的财富,它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教师能否促使学生的人格健康发展,而且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促进学生的学习进步有着重要意义。不同教学风格的教师孜孜以求、永不言退的意志品质、严格严谨的治学态度、勇于创造的求新精神无不对学生产生直接而有力的影响。正如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只有个性才能作用于个性的形成和发展,只有性格才能养成性格。”
总之,教育是全社会、全民族的大事,高师院校美教专业教育不能脱离基础改革需要,不能脱离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只有转变其教学体系来培养复合型美术教师人才,才能更好地迎合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促进高校基础教育改革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王开友.高师复合型人才培养初探[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00.19(5):第92-94页.
[2]杨钧.新课改环境下高师美术改革对策[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19(2).
[3]周志田.高师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探讨[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1.17(2):
第84-87页.
[4]王尧,焦烈,刘力.我国高师院校人才培养模式转变浅析[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9(6):第215—217页.
[5]梁梅.地方高师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亟需改革[J].教育纵横.
美术教育专业范文5
关键词:工笔花鸟 教学 课程
在我国的传统绘画中,花鸟画与人物画、山水画的地位同等重要,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瑰宝。工笔花鸟画是以自然界中的动植物为主要描绘对象的中国传统画种,至今已经有一千三百多年的悠久历史,并已经形成了它独特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作为高等美术院校美术教学的重要课程之一,工笔花鸟画教学要培养和提高学生花鸟画的审美素质,掌握工笔花鸟画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使学生能够在掌握这门绘画的基础技法和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既能直接进行创作,又能为其学习其他绘画形式打下良好基础。而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生,有的没有接触过国画,有的造型基础比较薄弱,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怎样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是高校美术教育专业学生学好工笔花鸟画的关键。
一、临摹是教学的重点
工笔花鸟画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前人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笔墨技法和创作经验,学生在刚开始学习工笔画的时候,面对众多工笔画和技法往往无从下手。临摹能够是学生掌握工笔画技法的基本方法和途径,是学习中国画最直接的一个重要手段。南齐谢赫的画论《古画品录》中,“六法”之一是“传移模写”。因此,临摹名家名作学习古人优秀绘画技巧和经验,是十分重要的。在范本的选择上,大多选择宋时期的工笔花鸟画作品。宋代工笔花鸟画空前繁荣,是工笔花鸟画发展的鼎盛时期,涌现出了众多花鸟画的集大成者,为后世留下了大量名垂画史的佳作。如《葡萄草虫图》、《花篮图》、《出水芙蓉图》等宋人小品,都是其中经典的范本。临摹并不是简单的复制,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引导学生在临摹之前,作深入细致的观察。学习如何选择题材、安排构图、概括物象、花鸟设色、色彩搭配、思想表达等等技巧。临摹分为摹写和对临两种。摹写是利用拷贝桌,用纸铺在作品上,将作品直接勾勒出造型,再描画赋彩。对临是直接看着作品将造型和设色重新真实地再现。初学者大都从摹写着手,能比较快捷地将作品的造型、用笔表现出来,但学生往往忽略对作品深入分析,锻炼不了造型能力。因此在这一阶段,应该要求学生深入理解作品的用笔用线和设色等,不要只是随着作品描线,而是看、分析作品和描绘结合。在对临这一阶段,要求学生更加深入细致地分析作品的构图、用笔、设色、技巧等多方面的因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光是绘画技巧得到锻炼,审美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在临摹的教学过程中,还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帮助他们选择不同的范本。使他们在掌握工笔花鸟绘画技巧同时培养学生个性。
二、写生是教学的提高花鸟画创作的基础
当今美术专业院校的教学课程对写生课不够重视,安排的课程时间短有的甚至没有,多数时间是让学生通过临摹来教学。学生对于花卉的结构的了解仅仅是通过书本上的知识。应该将学生带到大自然中进行写生。要求他们深入细致观察各种花卉的形象特征,对花卉和叶的生长规律和结构特征了解,观察其生长态势找好最佳角度去画。比如玉兰花、牵牛花、荷花等需要俯视去观察。而玫瑰花、、山茶花等从不同的角度去写生都很美观。写生时,可用先用铅笔打草稿,以线造型。初学者对于山茶、玫瑰等复瓣花卉,往往从一个花瓣推着画,最后画出的花卉形态走形变样。比较复杂的花卉可以采取分组画,借助辅助线,清楚无论花瓣如何翻转变化,最终每个花瓣都要汇合到花柄。写生过程中要注意形象、结构准确,铅笔用线也和平时白描的用线类似,讲究笔法变化、线条的婉转变化,真实地反映花卉的自然形态。收集具有代表性的花卉的花头、花苞的形态,收集叶子的翻、转、正、背的各种形态。理清花与叶、花与花柄、叶与柄相连部分的结构关系。还要仔细观察花苞、叶的新芽的形态,记录花、叶、枝的组合和花的整体态势。从局部写生到整枝写生,再到大景写生。通过写生,深入了解花卉的生长规律和结构特征,才能把每种花卉的不同形象特征准确体现出来。由于鸟类不容易接近,要想细致地描绘鸟的形体结构,了解它们的生长规律,可以通过标本写生。对各种禽鸟的生态规律和特征熟悉后,还要对动态姿势和形体结构准确描画,深入刻画嘴、眼、爪、翅、尾翎等细部结构及变化。在工笔花鸟画教学中加强写生,不但能使学生充分了解花卉结构知识、还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大自然中锻炼学生的审美意识,激发绘画创作的灵感。
三、创作是工笔花鸟画重要的环节
工笔花鸟画的临摹、写生都是为创作铺设前提条件的。学生通过临摹和创作充分了解工笔花鸟画的基本技法、花鸟的结构、积累了一定的素材和经验后,就进入了创作阶段。创作对于初学者,总觉得太难无从下笔。在这个阶段,就要引导学生充分体会从上一阶段的临摹和写生中学习到的知识,画有色彩的小草图。在构图上,中国画传统构图讲究疏密聚散,忌讳平均分布、杂乱无章,要求画面有主有次。引导学生学习和运用中国画构图中注意宾主、虚实、藏露、错落、参差等规律一些原则做构图练习。在创作过程中,注重线条的起、行、转、折、收等的表现。了解中国画颜料的基础上,可以根据画面效果的需要,不拘泥于传统的中国画颜料,可以借助水彩、丙烯等颜料,谨慎选择主观色彩。鼓励学生多画几张小草图以便挑选较为理想的一张,再进行放稿。放稿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加工完善阶段。放稿时,要注意画幅的大小,构图中物象的形态、细节塑造,画面的布局,意境等等。对工笔花鸟画中的基本技法熟悉后,根据自己作品画面的具体内容需要,运用积水、喷弹、撞粉等特殊技法。引导学生不能只着迷于特殊技法的研究,而抛弃传统技法。现代工笔花鸟画受到西方现代美术教育和艺术思潮的影响,在构图、设色上都有新的突破。要引导学生欣赏和学习优秀画家的创作手法和思想意识,提高自身修养。
总之,工笔花鸟画作为中国画艺术的一种独特的表现形式,承载了中华民族的文明与智慧。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提倡承袭传统,要求学生从自然中、生活中体验和感悟,对生活中自然的花、鸟进行艺术地概括和加工。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和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完善工笔花鸟画教学。
参考文献:
[1]金纳.新编工笔花鸟画[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曹福泉.工笔花鸟画要诀[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
美术教育专业范文6
[关键词]美术教育 教学能力 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J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11-0165-01
师范美术院校培养的对象是中小学美术教师,可以说师范美术院校是培养中小学美术教育师资的基地。在新课程理念的思想指导下,如何培养适应新形势教育的美术教育人才,无疑是对师范美术人才培养模式的一个考验。笔者认为,提高高师美术学生教学能力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改革完善课程体系
随着教育形势的不断发展变化,师范教育模式也正步入一场从传统模式到改革教学实践的深刻变革。在改变教学方式、方法、手段等方面的同时,不断改革优化师范专业教育课程体系的设置,使新的课程体系有利于师范生教育教学技能的提高,有利于综合素质的培养,有利于培养适应时展的美术教育人才。
首先,要转变传统课程设置中“重专业”“轻教育”的思想。由于美术课程自身具有很强的专业性的特点,所以造成传统的高师美术课程,倾向于专业技能训练,而忽略了对学生的教育技能和素质的培养。导致学生重视专业课学习而忽视教育理论的学习。在这样的教学体系下,培养出来的是适合从事美术专业的人才,而不能满足实际对美术教师人才的需要。所以高师美术专业培养的目标应该是:不仅具有美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础理论,同时要掌握教育理论和技巧,具备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美术教育或管理人才。所以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转变传统的“重专业”“轻教育”思想,努力打造适应新教育形势的新型人才。
其次,就是完善课程体系设置。由于培养目标的不同,各课程设置也就各有不同。高师美术教育课程设置既要加强学生美术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的训练,同时又要注重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培养。要特别注意整体优化,注意课程之间互相渗透交融,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教育整体。
二、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创新,加强知识和能力储备
1.要让学生学会“学习”。俗话说:“要给学生一碗水,老师要有一桶水。”这就说明,作为教师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有广播的知识作为基础,丰厚的知识是教师在从事教学的有力保障。只有博学的教师才能在教学中发挥人才优势,展示出多姿多彩的课堂教学,从而吸引学生提高教学效果。知识来源于学习,教师平时注意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完备学生的知识体系。首先,应努力提高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这是从业的资本。其次,要掌握一定的从事教育的理论知识—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这是从业的理论依据。最后,要扩大知识涉猎的范围,这是从业的辅助工具。必须让学生把知识的储备和更新作为加强自身修养的一个重要课题。2.在教学中要本着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原则,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3.建立新型和谐师生关系,为培养创新人才打造和谐环境。新型师生关系是指教师与学生之间应该是平等的、民主的、关系融洽的、相互理解的朋友式的关系。这种关系有利于打破传统师生之间生硬僵化模式,有利于学生畅所欲言,大胆发表见解,充分发挥想象,大胆探索,培养创新意识,为创造出更多的新思想新作品奠定基础。
三、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教育能力
教学能力是教师从业必须必备的基本功,也是其生存的基本能力。但教师的教学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需要经过长期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不懈探究问题,最后圆满解决问题,以获取成功的教学经验,使教学能力逐步增强。教学能力形成的周期比较长,因此必须从大一开始抓起并长抓不懈。从大一开始训练学生语的言表达,为从教奠定语言基本功基础;大二增加一定的教学实践,通过实践使学生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以便查漏补缺增强学习的目的性;大三开设教法,以便掌握教育教学理论,为从事教学工作保驾护航。同时进行教学模拟训练,让教育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教学理论的指导下,能较完整地完成教学步骤,掌握基本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形成初步的教学能力。
四、加强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
社会是不断发展进步的,知识也要不断地更新,教学方式和方法就要不断地改进。所以,作为一个美术教师就要把了解新知识、发现新问题、研究新课题作为自己终身学习的目标,努力研究和探讨教育教学的方式和方法。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教育培养模式,更好地适应未来教育的需求。
21世纪世界将面临经济高速发展的竞争和挑战,对发展中的国家是一个严峻考验。国家发展需要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改革高师院校美术教育专业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才能更好地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章瑞安.中国中小学艺术课程概况[R].源自“艺术教育与文化理解——亚洲地区会议·北京”论文集,20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