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一课程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一课程总结范文1
一、更新理念、健全制度(改变人的思想)
为保证新课改有章可循,避免盲目性与随意性,我校新课程的制度建设也是先行一步,并不断在实践中充实完善。学校层面上制定了《两宜中学新课程实施方案》、《新课程改革行为计划》、《课程建设方案》:操作层面上制定了《学分认定办法》、《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研究性学习课程方案》、《校本教材开发方案》、《学生成长档案袋评价实施方案》、《选课知识手册》等一系列制度并汇编成册,放发到人,根据教学实际,还制定了新课程背景下《评价一堂好课的标准》、《两宜中学新课改备课要求》等,我校课改资料是专室专柜,健全的制度与合理的方案保证了课改工作,有的放矢,形成系列。
二、加强教研、改进教法(变革课堂结构)
为从根本上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我们反复研讨、多方论证、定点实践,推出了“‘问题――探究’课堂样式”。这一课堂样式包含三个环节,学生自学提出问题――师生研讨探究问题――师生共同总结问题。一堂课可以围绕课堂目标设计为三个环节,也可以分解目标,由包含这三个环节的几块构成。为推广这一课堂样式,我校编印了《问题――探究课堂样式》学习资料,从意义内容、教师要求、学生要求等九个方面予以说明和阐释,并配套制定了《新课程备课要求》,开展了一系列的听课、说课、评课活动。
三、挖掘潜力、因地制宜、开发校本课程
我校先后与县楹联协会开设了《楹联教学》课,我校成为学会的教学基地,并在各级楹联报刊中报道,并举办了学生楹联教学成果展。与职中联合开发了《打工常识》,与村镇联合开发了《农技常识》、《二十四节气常识》、《果树栽培与管理》、《民间锣鼓》、《当地民俗》等课程,与派出所联合开发了《绿色上网》、《法律常识》课程,结合学生思想教育开发了《礼仪常识》、《亲孝教育》等课程,为让学生学有目标,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我们把近几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编辑成册,开发出《时代的骄子》校本课程,这些课程已在教师中交换审核,编印成册。这些课程主要是体现新课改形成学生健全人格和公民基本素养,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满足社会需求等理念,也体现了我校服务当地新农村建设的办学思想。
四、结合常规活动、尝试选课走班制
首先向学生公布教学班的名称与内容,教育学生结合自身特点、慎重选择:其次,学生填写申报表:再次是学校审核、编班造册。学校先后成立了学法辅导班、音乐鉴赏班、舞蹈班、乐器班、锣鼓班、美术提高班、篮球班、足球班、田径班、武术班、排球班、楹联班等。这些班级专人负责,即教学辅导员负责考勤、定时活动。学校与之签定管理教学目标责任书,并和教师经常探讨管理办法,评估及学分认定办法。我们给学生认定的第一个学分就是从军训开始,《楹联》课的学分认定也将在6月份进行。第二学期我们结合工作实际,探索整理这些活动课与课程开发走班制的管理的关系问题,为把我校的课程改革工作推向深入打下基础。
五、深入社会、加强实践,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习惯
新课程要求普通高中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要教育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思维、学会做人。综合实践活动这一领域体现得最为明显与直接。我校做法是:学生的社会实践每学期安排三天,学生分组参加社区劳动或活动,指定内容,进行社会调查分析,形成调查报告。在2D07年国庆前与2008年春节,我们分组布置了社会调查,农村家庭收入及支出情况、教育投入在农村家庭支出的比例、农村贫困人口调查、民间丧葬婚嫁习俗、关中东部过年习俗等调查报告收效喜人,学生已能用自己的眼光看社会了,使他们明白了做人和节俭的道理。
六、筹措资金、做好后勤保障
高一课程总结范文2
【摘 要】高一化学是衔接初中化学与高中化学的关键,也是高中生接触新的课程标准的开始,对学生的后续学习比较重要。因此,做好高一化学的衔接教学成为了高中化学教学的重要过程之一。本文将从几方面来谈谈高一化学衔接教学的关键和一些教学上的建议,以提高化学教学质量,帮助学生顺利过渡。
关键词 高一化学;衔接教学;教学方法
俗话说“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高一化学课程作为整个高中化学课程的开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对于化学教师来说,也是奠定高中化学在学生心中地位的关键点,是教师在学生心中建立形象的第一步。因此,教师有必要在高一化学开始阶段花时间,花心思去做好高一化学的衔接,为后续的化学学习做铺垫。
从课程内容上来说,初中化学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化学这门学科,其更强调学生做定性分析,只要求学生能简单地记住化学现象和结论。但高中化学则要求学生能做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这就要求学生在弄明白化学“是什么”的前提下,掌握化学原理,弄明白“为什么”,并运用公式计算“是多少”。从思维上来说,初中化学往往是具体的,形象的,直观的思维,而高中化学则要求学生通过掌握基本化学现象,进一步地进行抽象概括,建立化学模型,理解化学规律和原理。基于各种不同的要求,笔者将结合历年教学经验,从教学模式、知识结构和学习方法三方面来提出做好高一化学衔接的建议,供各位同仁参考与借鉴。
一、改变教学模式,做到新旧融合
根据人教版高中化学课程的安排,必修一化学前面大部分是对初中知识的再现和巩固,也就是一开始要上初中化学的复习课。对于刚刚上高中的学生,他们对高中化学课程会充满了好奇,却发现要上复习课,情绪上难免有些失落。如果教师依旧是采取列表归纳,概括总结式的复习,学生很快会失去兴趣。因此,教师要改变教学模式,将新知识和旧内容进行融合,在课堂上让学生主动思考,参与学习的过程。通过调动学生的眼、耳、手和脑,激发学习热情,使复习课达到低投入高产出的效果。
例如,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有关化学实验基本方法的学习。教师在课前可以结合课本内容,参考各地的中考或者高考中涉及初中知识的实验题目,挑选学生易错题目,汇编成一套题。在第一节课就给学生练习,让他们相互讨论,有不懂地方再由教师和学生一起讨论。这个过程使他们认识到初中实验在高考中一样有涉及,一样要注重初中知识的复习。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就初中的知识从高中的角度去分析,引导学生思考初中知识在高考的应用,教会学生用旧的知识解决新的考点。这样既可以复习旧的知识,又可以结合新的高中学习要求,提高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增加学习兴趣。
二、完善知识结构,向高中延展
在初中阶段学习的化学知识,由于学生的思维复杂度还不够高,课程要求上对许多知识进行了简化,这就导致初中阶段学习的化学知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由于存在这种局限性,知识结构上往往是有缺陷的,学生在学习高中化学时,会遇到较多的困难。教师需要及时地指出初中化学的局限性,拓宽知识面,完善知识结构,引入高中的化学课程要求并且用高中的知识来打破初中化学知识的局限,从初中知识延展到高中知识。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时,有关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在初中课本中只是用木炭还原氧化铜作为例子,指出氧化铜失去氧变成单质的铜,就是还原反应。学生容易误以为氧的得失就是氧化还原反应。教师应明确地指出这种表达的局限性,并通过分析(Mg+2HCl)=MgCl2+H2和Fe+CuSO4=FeSO4+Cu指出氧化还原反应不一定是有氧的得失,而关键在于有化学价的变化。接着继续从微观的角度来分析电子转移和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揭示出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得失,导致化学价的变化。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能够从初中知识延伸到高中上来,也能认识到初中知识的局限性,从而激发起强烈的求知欲望。
三、转变学习方法,提高化学成绩
在高一化学的衔接教学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要教会学生用高中的学习方法去迎接高中的学习生活。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初中知识强调记忆,而高中更侧重逻辑思维。初中阶段的讲一题,学一题,会一题的学习模式已经不适合高中的学习要求了,教师要逐步让学生掌握用化学原理去解题,达到讲一题,学一理,会一片的效果,学会从本质上去思考问题,从多角度去理解知识点,慢慢培养学生养成良好地学习习惯。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时,有关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涉及物质的量的计算。课本例题:
配制500mL 0.1mol/L NaOH 溶液需要NaOH的质量是多少?
这是一道比较简单的计算题,在课本中也有明确的解题过程,教师在课堂中无需过多地讲解解题过程,而应该引导学生从这道题中思考物质的量的本质是什么,物质的量对化学实验的意义是什么。同时通过这道题要让学生深入理解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浓度、物质的质量三者的关系。学生掌握的不仅仅是这道题的解法,而是掌握了这道题对应的考点。只有这样去学习一道题,才能把知识迁移到其他题目中去,才能以不变应万变,面对相同考点的不同考题也能游刃有余,提高化学成绩。
总的来说,高一的衔接教学是高中阶段的“第一课”。教师用心讲好“这一课”,即使是“炒旧饭”的复习,也能让复习课“炒出不一样的味道”,让衔接教学大放异彩,让学生以扎实的基础,以饱满的热情,以充分的自信进入高中化学的真正学习。
参考文献
[1]刘慧.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
高一课程总结范文3
一、课堂教学目标的有效性
在实行新课改后,高一年级的历史课堂教学要达到怎样的教学目标、完成哪些教学任务呢?我认为关键在于摆正高一历史课堂教学的目标定位问题。在新课程的教学大纲中,有许多教学内容,包括我们以前认定的重点主干知识,现在都被冠以“了解”、“知道”、“感受”、“课外阅读”等要求,一些章节的教学目标中还有“要求全体学生掌握”、“大部分学生掌握和少数学有余力的学生掌握”的层次性教学目标。因此,课堂教学目标不能定位太高,要根据新课标的具体要求和高一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兴趣及实际的教学时间来确定课堂教学的具体目标和学生所应完成的学习任务。如人民版必修二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这一专题的教学定位问题,新课程要求学生在学完本专题后对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的演变的基本脉络有清晰的认识,并结合各个历史阶段的社会背景来分析归纳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特征。这一专题的内容比较深奥,教学难度较大,因此,在实施课堂教学时要考虑到这一实际情况,让学生掌握重点主干内容,如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四个学派的主要思想,以儒家为代表的古代主流思想的大体演变情况(两汉时期独尊地位的确立和明末清初日益受到的挑战)和历史原因及对我国今天社会发展的启示和借鉴。这样的目标定位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能有效促进学生在课堂上自主探索,提高课堂学习效率。而事实上高一学生由于学习水平、学习时间、学习目的的限制,不愿意也不可能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探索,即使经过教师的努力,在当时实现了这些教学目标,但在以后的考试中所发挥的作用不大,也就谈不上真正实现了有效的教学目标。因此,我们必须全面正确地把握高一历史课堂教学的目标定位,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目标,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基本前提。
二、教学内容的有效性
1.有效地选择教学范围
在高一年级的课堂教学中,既要全面落实新课程的要求,又要考虑高一年级学生的接受能力与学校的课时安排,因此有效选择课堂教学内容就显得十分重要。我认为对高一学生的课堂要求是大致性地了解历史知识的全貌,跨越式地理解重大历史事件,而不必将知识面拓展得太宽、知识点挖掘得太深。在不违背新课程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根据课时安排,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简化教学内容,强化基础知识,突出重点内容,使学生易于接受,提高课堂的学习的实际效果。在人民版必修一专题一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里,分封制和宗法制既是重点,又是难点,我认为在课堂上只需引导学生了解它们的大致情况,掌握它们的主要特点和影响,以便学生集中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加以落实。而对它们的具体内容、产生原因和发展过程这些繁杂的内容可一笔带过,甚至不予考虑。否则,即使教师详细分析了,学生也很难做到持久记忆,不仅没有实际效果,反而会使学生冲淡对重点内容的掌握。所以在处理课堂教学内容、确定教学范围时,我们要根据高一年级历史教学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地加以选择,使课堂教学更具实效性。
2.有效地确定教学难度
新教材内容跳越性大、观点新、理论性强,给高一学生的课堂学习带来不少的困难。学生经常抱怨记不住,理解不了,运用不上,学习效果很差。这就说明我们的课堂教学内容难度太大,超越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认知水平,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降低难度,将重点主干知识尽可能简化,一些深奥的难点内容没有必要挖掘得很深、很细,让学生了解大体状况、理解主要含义就可以了,因为高一年级的学生毕竟不是在课堂上进行历史研究。例如,人民版必修一专题一以介绍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为主,我就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只要求学生记住几个主要王朝的重要政治制度的重点内容,如秦汉王朝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只要求学生掌握皇帝制度、中央官制、郡县制度的主要职能和历史影响,而对三公九卿的各个职位的具体职能及其相互关系、西汉初的郡国并行制度等就不作要求。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只让学生掌握其运行机制及其影响,对它所产生的原因,六部的具体分工及其相互关系不再提起。这样既可以大大降低课堂教学的难度,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又可以节约课堂教学时间,提升一节课的教学效率,使课堂教学更具有效性。
三、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什么样的教学方法,采用什么方式进行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方法呢?这个问题谁也无法回答。教无定法,学无定法,只有符合教学的实际需求,为学生乐意接受,能收到明显的教学效果的方法,才是有效的教学方法。教育家陶行知曾说:“教师的教是基于学生的学。”我想这个观点即使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对我们的课堂教学还是很有指导意义的。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对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方式的转变有自己的看法,新课程提倡的新的教学方式在理论上看是很有道理的,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却很难落实,有些方法甚至可以说根本就没有实施的条件。而有些教学内容即使运用了各种新颖的教学方法,体现了新课程的改革精神,效果也不太理想。因此,我认为课堂教学采用何种方式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不能因为新课程有要求而盲目求奇,摒弃传统的教学方法。事实上传统的教学方法并没有过时。对在那些教学内容繁多又以记忆性为主的历史课堂上,宜以采用讲授法、阅读法、交谈法为主。如在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这一课中,采用这些方法可以使学生能够直截了当地掌握思想的形成、确立和发展的几个历史阶段及对中国革命和建设所产生的影响。从落实知识、理解内容的角度来看,效果是比较好的;在一些内容比较深奥、理解难度较大,又有繁杂重叠知识点的课堂上,可采用知识迁移、归纳比较、分析总结等传统方法和学生一起将教学内容整理出来,使之条理清晰、脉络分明。譬如人民版必修三专题六第三第四两节的内容,可将它们整合起来,列成表格,罗列出启蒙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核心内容、代表人物及其观点、历史影响等几个方面。这极大地方便了学生的记忆与理解,使课堂教学更加紧凑有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也要重视传统的教学方法,完全没有必要刻意追求各种新奇的与众不同的教学模式,即使新课程明确要求我们实现教学方式的改变,我们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有效选择。
开展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全面接轨新教材、贯彻新课程精神的关键所在,尽管在当今高一课堂历史教学中我们遇到了许多难以解决的矛盾和困惑,但我们要从实际出发,认真分析校情、班情和学情,使新课程所提倡的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内容、新的教学方法与一些行之有效的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之转化为师生开展有效的课堂教学、课堂探索的动力和源泉。我认为只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落实课堂教学目标、提升课堂教学效益,无论是怎样的教学观念、教学思路和教材处理方法就都是新颖的、可行的,都是对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创新和贡献。
参考文献:
[1]成学江.也谈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7,(4).
[2]李洁华.问题情景:历史课堂的内在组金促进之酶.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7,(7).
[3]刘春燕.努力推进学生在历史学习中自主发展.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7,(5).
高一课程总结范文4
【关键词】高中化学 基础阶段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12.128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高一化学学习的良好开端就决定了学生整个高中阶段化学学习成功的可能性。高一化学在学生教育阶段的学习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学生在初中阶段只是掌握了化学最基本的知识,略懂一二甚至还没有深入到化学的王国中。此外,有些学生对化学的学习不得要领,对化学抱持反感的态度,经过中考之后的长假使学生对化学知识也遗忘的差不多。因此,在学生进入高一化学课程学习的最初阶段,教师应从基础知识、学习兴趣、学习方法等方面进行课程教学,切实打好学生化学学习的基础,为高二课程的进展和高三课程总复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基础知识的回顾与巩固
众所周知,高楼的建设需要良好的地基基础。同样,高一化学的学习需要扎实的基本功——初中化学基本知识的牢固掌握,因此,在教师开始高一化学课程学习之前需要对学生化学基础底子进行测验,了解学生初中化学掌握的基本情况。那么如何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的测验?毫无疑问,高中学习课业压力大,学习内容多,时间紧迫,教师课时安排紧张,但是,优秀的教师绝不是循规蹈矩的教师,绝不是按章办事的教师,故此,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教学之前需要抽出足够的时间加强对学生情况的了解。教师可以通过小测验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摸底考试、通过默写的方式考察学生基础原理的掌握、通过小纸条的方式了解学生学习认知和态度。总之,教师应该对学生基础知识进行全面的了解,然后依据对学生基本情况的掌握进行基础知识的回顾和补充,以此打好学生学习高中化学的基础。学生扎实掌握初中所学知识才能高效进行高一化学的学习。比如,教材中有实验的时候,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回顾初中化学知识中常用化学的使用以及使用方法,高中化学实验所用实验仪器基本初中就有介绍,尤其加热仪器使用的注意事项;此外天平的使用初中亦有介绍。高中化学很多内容是和氧气相关联,那么回顾一下氧气的性质以及氧气的制备是极为必要的。因为高中化学讲解的更微观,所以也有必要回顾一下初中化学中有关物质构成的知识点,比如原子分子的关系,原子、质子和核外电子的关系,原子结构示意图等等。
二、全面把握教学结构,合理划分侧重点
教师在为学生打好化学学习基础的同时也应该为学生合理规划教学内容,尤其是高一课程与高二课程乃至总复习知识点的联系。高一化学教师应该首先对高中整个化学教材结构进行全面把握,将高考考查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将高一化学内容与考点进行整合并对教学内容进行侧重点的划分。高一课程注重学生基础能力的培养以及基础知识的牢固掌握,但是,教师在学生课时安排上不能一概而论而应该对知识点进行侧重点的划分,对于高考考查的重点应该多安排几个课时而对于非重点则可以有所选择,当然,侧重点的分析并不是表明教师只加强高考考察内容的学习而忽略非考查内容的掌握,侧重点划分的目的是加强教师对教材内容的认识,引导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加强学生对重点知识的掌握,对学生重点知识和非重点知识的学习要求是不一样的。比如,氧化还原反应相关的知识点学生在接触的时候并不容易理解,这时候任课教师可以进展的慢一些,多讲几遍。在以后关于离子方程式的配平中一些配平技巧就要求对氧化还原反应理解得比较透彻。另外高中化学要求学生有归纳精神,学习某一种金属并不是单纯的学习一种金属的物理化学性质,要求学生能够联想到某一类金属皆具备类似的性质。此外,物质的量是一个全新的知识点,又是考试的基础,要帮助学生透彻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
三、教师实验演练和学生实验验证相结合
理科知识与实际运用是紧密结合的,故此其对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要求比较高,同时结合理科理论知识的特点需要教师进行实验的演练。在高一化学实验操作中,某些实验由于实验室条件受限和实验内容的原因无法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通过实验进行知识点的求证和探索,因此,教师就应该在课堂上进行演练,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对于简单实验教师则应该带领学生走进实验室,让学生在动手实际操作中进行归纳和总结。此外,走进实验室是学生摆脱枯燥理论学习的一种有效改善学习的方法,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而且能够间接培养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比如,前面说到的一些仪器的使用,教师可以把仪器带到课堂与学生一起探讨仪器的使用方法、注意事项及原因。而一些简单的实验可以由学生到实验室完成,例如粗盐的提纯验纯蒸馏和萃取;复杂的实验可由任课教师演示完成,例如浓硫酸和铜的反应、氨水的喷泉实验等。
四、帮助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
高一课程总结范文5
高一历史老师工作总结1
本学期我担任了高一的历史任课教师,我们学校的学生学习基础较差,加之珠海市历史科目是不记录中考成绩的科目,而只是参考科目,学生对历史的重视度不够,基础不好。高中历史教科书的编排是专题式的,要求学生有比较好的历史基础。现在是高中的第二个学期,学生已经习惯了专题式的教材编排。某些同学对历史学科的重视度也在增加。针对学生的情况,我努力做到因材施教。本学期我认为自己在历史教学方面做的好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养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主张快乐教学。
历史课绝不是听故事的课,但是在课堂中适当的补充一些历史故事,或者鼓励学生讲出自己所了解的相关的历史故事可以让历史课堂更具活力。班上学生的历史学习基础不是很好,但是也有一些对历史特别感兴趣的学生,课外看了很多和历史有关的书籍。对这部分学生加以引导,就会在班级中起到很好的榜样和带动作用。上开学初有一个学生在历史课上非常活跃,他在课上和大家分享的一些历史史实,尤其是世界史方面的知识了解很准确细致。我也借机给了他一个“历史小王子”的称号,在之后的历史课上勇于表现自我的学生就增加了不少。在历史课上通过分享式的教学增加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起,也让课堂快乐有活力。
二、对学生“低起点,高要求”,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巩固。
本学期还未分文理科,所以历史学习的最重要目标仍然是抓基础。基础知识反复巩固和练习,加强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理解,提高其运用知识的能力。对每个学生的基础知识都要高要求。在课堂中尽量关注每一个学生,对于基础差的学生通过谈话,和设置一些“跳一跳”就能摘到的“果子”,增强其历史学习的信心。
三、注重学生搭建历史知识网络的能力。
在学期学习前就引导学生阅读书本的目录,了解本学期学习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的框架。在每个单元学习之前都会花一些时间指导学生构建本单元的知识框架。在每节课和每个单元结束时,由学生自己总结所学内容包括几方面,相互之间有何关系。培养学生“大历史”的意识。
四、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这个学期听了北大招生办主任秦春华在我校举办的讲座中讲到,如今中国的中学教育不重视情感教育,学生没有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导致校园暴力事件频有发生。这更加坚定了我在历史课上注重对学生情感价值观培养的心。
五、抓紧时间为自己“充电”,多看书,积极参加教研活动。
历史有客观性和主观性双重属性。优秀的历史课堂应该传达有深度的历史思想,要达到这个高度,要依靠老师的文化素养和教学的热情和教学经验。我现在是热情有余,所以这个学期主要从后两个方面去努力,本学期看了《民主的细节》、《中国近代史纲要》风书籍,每周都去听一堂优秀历史教师的课,每周参加历史组的教学活动,向有经验的前辈们学习。
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加强的地方有:
1、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所收获,做到因材施教。在课后,应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
2、丰富历史教学方法,发挥学生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常言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老师教的再好,都不如学生自己掌握学习方法,主动学习的知识来的可靠。本学期是以此为目标的,但是做的还不够,还需继续努力。
高一历史老师工作总结2
我担任了高一两个文科班的历史教学,并任高一历史备课组组长,圆满的完成了教学任务即学校制定的功勋目标。对本学年的教学做一下总结:
一、落实教学常规,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学生学习的主渠道是在课堂上,在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因此,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效率。这学期我在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方面着重抓了以下几个点:
1、努力钻研教材,认真备好每一节课。
本学期上课时间短,而教学任务重也不算太多。因此,基于这种情况,每次上课前,我都要认真钻研教材,弄清教材的知识重难点,写出较为完整的教学设计,从不上没有教案的课。努力把重点难点讲清楚,让同学们能够自己知道重难点在哪里,再利用中午或晚自习时间完成作业,巩固所学的知识从教学内容的选择到教学的方式选择,无一不经过深思熟虑,有时甚至为了一个课堂的导入花一两个小时去查资料去构思。可以说,课外花在准备教材及钻研题目上的时间远远多于上课的时间,用经常所说的一句话来讲就是“上40分钟的课,通常备课的时间远远超过四个小时”。
正因为如此,我在上课时才能做到不慌不忙,从容应对。
2、努力更新教学观念,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在课堂上我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愉快;注意精讲多练,在课堂上老师尽量避免满堂灌。给学生消化和接受的时间,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
3、认真批改作业:
布置作业做到精选精练。
有针对性,有层次性,特别注意主观题的训练。每一课结束以后,把课课练落实到位;每一周结束以后,都有一个周周练让同学们巩固所学的知识。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判定等级和批改分数的方法相结合,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4、做好课后辅导工作,认真落实导师制。对我负责的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后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时加大了后进生的辅导力度。对后进生来说,所学的知识还没有完全消化,新知识又接踵而至,往往令他们应接不暇。所以我尽量去了解和鼓励后进生,在课外的时间辅导他们,也取得了一些成效,现在一些学生有问题的时候就过来问我,还取了个意的名字“呼唤老师行动”。
每当看到他们拿着练习什么的来到办公室,我就特别的开心并耐心解答。在我的努力下,一些差生的学习成绩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并对历史渐渐有个浓厚的兴趣,这是最开心最欣慰的事情。
二、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学生信心。
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方面,努力抓好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每次我布置好学习任务后,我都要求他们自己独立完成作业,尽量做好自己的练习题目。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学习的习惯。开学初,同学们还没有上高一的紧张气氛,也许是暑假没有规律的学习生活让学生有点心不在焉,教室里有一段时间总静不下来,经过我不懈的努力、反复地强调,学生又逐渐学会了静下心来学习,在学习时间保持安静。
虽然有的学生有畏难情绪,觉得历史很难学习,要理解和记忆东西太多,但是我尽量宽慰他们,培养他们的信心,当我看到他们取得成绩时那眉飞色舞的表情,我知道他们又一次战胜了自己,他们的信心又多了一分。
三、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1、积极参加备课组活动,努力提高教学水平。
作为一个和谐团结的科组,为了能够把科组建设的更好,为了能够让新老师更快的成长,我们历史组科组活动比较多。对于每一周一次的集体听课、评课活动,我都一次不落的参加,对于集体备课活动也是积极参与。除此以外,我还尽量多的听备课组其它教师的课,不管是老教师还是新教师的课,只要有时间总会去听一下。经统计,本学期我共听课至少40节,备课组活动每周一次。
这些活动让我在上课时不断的提高自我教学水平,同时吸收了一些优秀教师的经验,为以后的教学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四、自我反思(不足之处)
由于经验不足,在有些时候的教学活动没又能够充分结合学生们的实际情况,所以效果不是很理想,比如说联系的效果,有时候由于自习课时间太短而题量过大,有些学生为了能在下课的时候把作业交上来,就出现了“赶作业”的情况。
所以在下学期的工作中,我们要吸取教训,尽量能够让同学们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到针对重难点进行练习。
高一历史老师工作总结3
自新课程教学实施以来,我们教研组的教学理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教材以专题形式的编写体例、新颖独特的史学观点都给我们以耳目一新的感受。但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我们有很多困惑,时常感到一节课的内容难于按时完成,上课往往是忙于赶进度,无法很好地完成新课标所要求的教学任务,学生也抱怨课堂教学内容太多、教学速度太快、知识跨度太大,难以记忆和理解。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新课程本身存在的问题,有学生的学习方法上的问题,也有教师的教学理念问题,但最为关键的还是课堂教学的策略定位问题,即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本学期我们在集体备课过程中从以下两方面不断反思, 并在教学中不断实践。
一、课堂教学目标的有效性
在实行新课改后,高一年级的历史课堂教学要达到怎样的教学目标、完成哪些教学任务呢?我们认为关键在于摆正高一历史课堂教学的目标定位问题。在新课程的教学大纲中,有许多教学内容,包括我们以前认定的重点主干知识,现在都被冠以“了解”、“知道”、“感受”、“课外阅读”等要求,一些章节的教学目标中还有“要求全体学生掌握”、“大部分学生掌握和少数学有余力的学生掌握”的层次性教学目标。因此,课堂教学目标不能定位太高,要根据新课标的具体要求和高一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及实际的教学时间来确定课堂教学的具体目标。如在学习必修1《世界多极化趋势》一课时,首先明确本课学习内容要点是:“简述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和中国的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其次注意到“简述”和“了解”这两个不同能力层次目标要求,进而明确“简述”的是四种政治力量的兴起,“了解”的是“多极化趋势”既“发展”又“曲折”的特点,最后根据上下节的课标内容,把本节的时段确定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由此展开本节教学内容的处理和学习探讨。在处理简述四种政治力量的兴起是有主次、轻重之分的,欧共体、日本、中国是本课的重点,不结盟运动则相对不是主要的,是可以略讲的;而简述部分则可由学生根据教材和所学的知识自主学习。对欧共体和日本兴起的原因可通过合作学习、共同讨论得以完成。这样的目标定位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能有效促进学生在课堂上自主探索,提高课堂学习效率。而事实上高一学生由于学习水平、学习时间、学习目的的限制,不愿意也不可能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探索,因此,我们必须全面正确地把握高一历史课堂教学的目标定位,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目标,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基本前提。
二、教学内容的有效性
1.有效地选择教学范围
我们认为对高一学生的课堂要求是大致性地了解历史知识的全貌,跨越式地理解重大历史事件,而不必将知识面拓展得太宽、知识点挖掘得太深。在不违背新课程基本要求的前提
下,根据课时安排,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简化教学内容,强化基础知识,突出重点内容,使学生易于接受,提高课堂的学习的实际效果。在必修一专题一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里,分封制和宗法制既是重点,又是难点,我认为在课堂上只需引导学生了解它们的大致情况,掌握它们的主要特点和影响,以便学生集中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加以落实。而对它们的具体内容、产生原因和发展过程这些繁杂的内容可一笔带过,甚至不予考虑。否则,即使教师详细分析了,学生也很难做到持久记忆,不仅没有实际效果,反而会使学生冲淡对重点内容的掌握。所以在处理课堂教学内容、确定教学范围时,我们要根据高一年级历史教学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地加以选择,使课堂教学更具实效性。
2.有效地确定教学难度
高一课程总结范文6
关键词:Excel;文理分科;数据
2012年广西高中课程进入新课改的行列,而信息技术也启用了全新的教材,贺州市使用的是粤教版,柳州市使用的是沪教版,其他地市使用的是教科版。《表格信息的加工与表达》是必修模块《信息技术基础》中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教材主要是以“评优活动”的案例为基础开展学习内容,以“明确任务建立表格分析数据形成报告”的线索组织教材内容,具体内容是“明确任务需求、建立表格、利用数值计算分析数据、利用图表呈现分析结果、形成报告”共五部分的内容,因为内容较多,所以分为两个课时来授课。第一课时:文理分科案例分析和操作,第二课时:讲授排序、分类汇总、筛选,学生练习“成绩表排名”。这里是第一课时的教学分析和实施。
那么,在授课时,教师应怎样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引发学生的兴趣呢?
一、情境引入,就在学生的校园生活中
高一学生面临的将是文理分科,有的学校是在高一第一个学期期末进行,有的是在高一下学期进行,我校是在高一第一学期期末开始进行文理分科的。所以,授课的时候以“李小明同学想请我们根据他高一的五次考试的成绩,帮他参谋参谋,看看是选文科还是理科?”为情境引入,这是每一位学生即将面临的一个选择,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也能够学以致用,解决了学生通常提出的“我学这些东西有什么用”的问题。
二、明确任务需求,建立表格数据
文理分科这个任务确定后,我们很容易就可以建立“李××高一的五次考试各科成绩表”,接着引导学生思考要完成文理分科这个任务需要做下面的工作:
1.分析、确定有利于我们做出判断所需的数据;
2.比较相关科目分数情况,判断文、理科哪项占据优势;
3.分析相关科目的成绩发展趋势,判断具有潜力的科目;
4.分析相关科目的标准差发展趋势,判断具有潜力的科目。
要完成上述任务,我们可以选择具有数据运算及形成图表能力的Excel工具软件来进行数据分析以及图表表达。
三、分析数据
面对李××的五次考试各科成绩表,并不是所有的科目都需要进行数据分析和判断的,这时再次提出问题给学生思考:
问题一:表中的九门科目五次考试,到底哪些对我们的分析有用呢?
问题二:根据什么来判断5次考试的总体情况的好坏?
问题三:利用什么类型的图表进行科目成绩比较呢?
1.语数外是文理科的公共科目,不需要进行数据分析。
2.利用数值运算分析数据:通过“Average”函数算出各科的平均分。
3.几种图表的用途及特点分析,利用图表呈现分析结果:
(1)通过柱形图进行相关科目的分数(平均分)比较。图表显示:理科比文科略好,但并不明显,需要进一步分析学科的发展趋势;
(2)通过折线图比较相关科目的发展趋势。图表显示:理科基本都是呈上升趋势的,而文科只有历史是呈上升趋势的。可以下结论了吗?还需考虑每次考试的试题难度,用标准差(学生每次考试的成绩与全年级同学平均分的差值)来判断该科成绩是上升还是下降的;
(3)通过折线图比较相关科目的标准差趋势。图表显示:理科比都是呈上升趋势的,而文科基本上是呈下降和上下波动趋势的。
四、形成报告
综合以上的分析数据,形成“李××文理分科分析报告”。
五、课堂小结
通过小结,使学生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进一步巩固知识、明确方法,完成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建构。同时,可以采用适当的教学评价设计来检验本堂课的教学效果。
六、课后总结及反思
关于表格的操作,学生由于原来学过所以一般没有太大的兴趣,所以,本课的切入点是从表格的规划和实际应用出发,并且注重例子的选择,以学校里学生生活中即将面临的实例来引入,然后用问题作为引导让学生发现原有的知识并不能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能够学有所用。
注意采用对比和问题引入的方式让学生在面临工具软件以及操作方法的选择时,如何取舍,并为教师的进一步教学提供
铺垫。
实际授课实际的安排为:配合课件讲解15分钟,然后给10分钟学生自己尝试完成文理分科的任务,这时候会发现绝大部分学生都不能完成该任务,接着用5分钟把操作过程进行讲解演示,这个时候学生的兴趣被调动了起来,所以,能够认真听课、观看操作演示,最后10分钟由学生自己完成任务,教师对学生进行巡堂指导,使绝大部分学生能够顺利完成本堂课的学习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