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微生物实训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微生物实训总结范文1
【关键词】微生物检测技术;课程改革;教学方法;考核方案;课程特色
0 前言
微生物检验是食品分析检验的三大指标之一,与感官指标、理化指标一起构成了确保食品质量安全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采用人工方法对有益微生物进行培养,再将其广泛应用于食品工业生产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微生物检测技术》是我院食品生物技术专业(食品营养与监测方向)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课程设计原则“以岗位需求和工作任务为导向,以职业技能鉴定标准为依据,模块项目对应微生物检验能力,基于工作过程创设学习情境”,对应于学生微生物分析、检验与培养能力的提高。
在《微生物检测技术》课程改革过程中,将课程培养目标与学生未来就业岗位相对接,把课程相关岗位能力分解为国家标准解读、样品采集处理、检测设备操作、样品规范检测、数据分析处理和规范书写报告六个方面,课程内容全面跟踪国家相关职业标准,根据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确定学习项目,项目教学的开展充分体现社会服务性,力争实现“工作”与“学习”的完美融合。
1 《微生物检测技术》课程内容改革
《微生物检测技术》课程主要分为三级学习模块,分别是基础能力模块、应用能力模块和综合能力模块,在每级模块中分别设计了学习项目。其中,基础能力模块包括微生物检验基础、微生物形态结构和微生物生理特性三个项目,应用能力模块包括培养基配制技术、消毒灭菌技术、分离纯化与培养技术、显微镜观察与计数技术和菌种保藏技术五个项目,综合能力模块包括食品微生物检验、化妆品微生物检验、药品微生物检验和环境微生物检验四个项目。在综合能力模块的学习中,食品微生物检验项目是重点内容,结合食品生物技术专业特点和地方企业资源优势,设计了四个学习情境,分别是扒鸡微生物检验(扒鸡是德州禹城特产,该学习情境的选取对应于禹城市傻小二扒鸡有限公司的需求)、牛奶微生物检验(该学习情境的选取对应于东君乳业有限公司的需求)、调味料微生物检验(禹城市是“中国食品馅料城”,该学习情境的选取对应于鸿兴源食品有限公司的需求)、功能糖微生物检验(禹城市是“中国功能糖城”,该学习情境的选取对应于保龄宝生物股份有限公司、山东龙力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福田药业有限公司的需求)。学习情境与企业需求直接对应,充分体现了高职人才培养要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化妆品微生物检验、药品微生物检验和环境微生物检验项目则根据日常生活常见产品类型分别设计了洗面奶微生物检验、止咳糖浆微生物检验、水样和空气微生物检验学习情境。
2 《微生物检测技术》教学方法改革
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学习内容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主要有工作实境教学法、项目任务驱动教学法、以考促学教学法等。
2.1 工作实境教学法
《微生物检测技术》课程实践性很强,实验课时达到50%以上。实验课程授课过程中,采用工作实境教学法,将实验教学流程与岗位工作流程相对应。其中,岗位工作流程有:承接项目――方法查询――确定方法――实验准备――分析检测――检验报告――报告审核――意见反馈;实验教学流程有:承接任务――方法查询――确定方法――实验准备――样品处理――分析检测――检验报告――汇报交流。通过实验教学流程与岗位工作流程的对接,增强了学生的岗位能力,为将来更快更好地适应工作岗位要求奠定基础。
2.2 项目任务驱动教学法
采用项目任务驱动教学法,承接企业的实际产品微生物检验项目,在项目任务的驱动下开展教学过程。下面以扒鸡微生物检验为例介绍项目任务驱动教学法的运用。
先承接禹城市傻小二扒鸡有限公司的扒鸡微生物检验任务,再进行方法查询,确定运用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国家标准检测扒鸡菌落总数、大肠菌群和致病菌(主要是沙门氏菌)三项指标。按照检验前准备――样品采集与送检――样品预处理――样品检验――结果报告五个步骤完成检验任务,期间综合运用到培养基选择、配制和灭菌技术,微生物接种技术和微生物计数技术等,还会使用到高压蒸汽灭菌锅、超净工作台、恒温培养箱等设备,对学生综合实践水平的提高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2.3 以考促学教学法
采用以考促学教学法,课程考核包括过程考核和期末考试,并融入激励机制和社会评价,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律性,进而提高教学效果。具体考核方案如下:过程考核占40%,其中出勤及纪律情况占6%,作业完成情况占4%,实验实训完成情况占20%,实验实训报告占5%,社会服务占5%(社会服务项目包括:督查学院餐厅、超市食品卫生质量,利用课余时间为校企合作单位提供样品微生物检测服务等);期末考试占60%,其中理论知识考核占40%,技能考核占20%。另外,学生若在社会服务过程中表现优异,获得相关单位的好评,还可以额外获得10分甚至更高的奖励。通过融入激励机制,大大激发了学生参与社会服务的热情,不但有助于提高学院的社会赞誉度,还为学生创造了更多接触社会、接触微生物分析与检验实战环境的机会,教学效果良好。
3 教学成果与课程特色
3.1 教学成果
(1)学生们通过《微生物检测技术》课程的学习,能够利用不同类型的微生物完成发酵食品的制作。截至目前,学生们已经成功制作了发酵香肠、泡菜、酸奶、葡萄酒等发酵食品,实现了由单纯的微生物分析与检验向微生物综合利用的转变。
(2)将社会服务融入课程考核,为学生和用人单位提前搭建沟通桥梁。部分学生在为校企合作单位提供样品微生物检测服务时表现优异,提前被企业看中,签订就业预约协议,一毕业便顺利就业,并直接走上检验技术岗位。
3.2 课程特色
(1)以体现地方特色产品的检验为课程项目内容,将学习和工作充分融合的同时,也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
(2)微生物检验过程按照国家检验标准严格执行,注重高效性、准确性和标准化的统一。
微生物实训总结范文2
关键词:微生物育种;项目化教学;高等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8-0164-03
早在4000多年前,我国劳动人民就会利用微生物来生产酒和酿造食品。如今,利用工业微生物育种技术对微生物进行改造,可以提高目的产物的产量、质量或获得新的目的产物,并符合工厂化生产的要求,从而使抗生素、酶制剂、氨基酸、维生素、核苷酸、生物碱、激素等微生物产品产量成倍甚至成千倍增长,同时产品质量也不断提高,各类微生物产品已深入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工业微生物育种技术是高等院校生物技术类专业的专业课程。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往往太过理论化,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未能结合,学生学习难度大,感觉枯燥乏味;而且,教学实验安排大多是孤立的,在技术上不具有连贯性和系统性,不能将技能训练与生产过程有机结合,学生学完之后不知如何运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不明显。显然,传统的教学方式已不能满足现今高技能生物技术专门人才培养的要求。如今,许多高职院校正在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项目化教学就是其中常用的一种。它依照教学目标将课程内容设计成若干个操作性较强的项目,以工作任务为中心,以典型产品(或服务)为载体,开展课程教学,将理论知识、实践操作与素质培养融为一体,学生在完成项目工作任务过程中,既收获了知识,又锻炼了技能。与传统教学法相比,项目化教学强调行动导向、项目载体、任务驱动、素质渗透、学生主体以及理论实践一体化,主要解决“怎么做”和“怎么做得更好”这两个问题,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主要途径[1]。2007年,湖北生物科技职业学院生物工程系开设了《工业微生物育种技术》这门课程,它是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和生物制药技术专业的必修课。自2010年引入项目化教学方法以来,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该课程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以岗位需求为依据确定课程目标
按照工业微生物育种技术在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定位,依据职业岗位的需求,确定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即能根据微生物育种原理和基本操作流程,制定育种的实施方案,并按照实施方案应用微生物育种技术获得高产突变株,同时能对实施过程和原有方案进行评价和改进。课程教学目标,包括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素质目标三个方面。(1)知识目标:熟悉工业微生物的特征,了解工业微生物育种技术的方法种类;掌握基因突变及基因重组的机制;掌握工业微生物诱变育种的原理与方法;熟悉其他常用的工业微生物育种方法。(2)技能目标:能够根据微生物的来源与特性,选择合适的分离纯化方法,并进行分离纯化操作;能够根据微生物的类型,选择合适的诱变育种方法;会进行生产菌种的保藏及复壮技能;能正确使用微生物的培养设备,并进行维护。(3)素质目标: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和严谨的工作作风;具有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具有较强的团队组织协调能力;具有良好的安全、环保和节能意识。
二、以育种工作流程为主线设计教学项目
项目化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学项目的设计。我们一般应根据课程教学目标,以职业活动的工作过程为依据,结合职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来设计项目。项目设计要打破传统学科体系的章节编排,不应以知识的逻辑顺序为依据来安排教学。每个项目都有其相应的知识、技能和素质要求,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工业微生物育种技术的教学项目设计具有以下特色。
(一)课程设计思路
大多数项目化教学课程的设计思路,是将课程内容设计成基础项目、主导项目和自主项目。根据工业微生物育种课程内容、操作流程和职业活动的特点,笔者将该课程设计成一个综合性大项目,即果胶酶高产突变株的筛选。笔者将原先孤立、分散的单个实训项目综合为一个由9个子项目组成的前后连贯的大项目,其连贯性、整体性的特点更为突出(表1)。两个子项目互为依托,前一子项目的结果是后一子项目实验材料的来源。
(二)相关专业课程衔接
该课程项目产品为筛选出的果胶酶高产突变株,可作为后续课程发酵工程、酶工程、生物分离与纯化、生物制品技术的项目化教学的材料。比如,可对果胶酶高产突变株的发酵条件进行摸索,或对其发酵工艺进行优化,或从高产突变株中分离纯化果胶酶,或对提纯的果胶酶进行性质分析。从而完善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连贯性、整体性及层次性,实现了专业课程之间的有机衔接。
三、以学生为主体完成项目实施
在具体子项目实施之前,笔者安排有项目概述环节,内容主要包括:①课程简介:告知学生本课程的教学目标、项目设计情况、教学组织方法和考核方案等。②行业企业概况:介绍工业微生物的应用状况、工业微生物的概念及特点和工业微生物技术种类等。③后续课程任务的布置:要求学生查阅相关资料,指导学生制定子项目实施方案。以微生物育种工作流程为主线,开展子项目的实施,每个子项目有各自的知识、技能目标。在子项目的完成过程中,教师只起组织、引导、指导和评价的作用,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每个子项目的实施步骤如下。
1.项目导入。首先,教师通过案例或者问题导入学习项目,提出问题、给出提示,导入本次课程的内容,组织学生展开讨论。
2.方案制定。学生通过图书馆或者网络查阅资料,以小组为团队讨论并制定实施的初步方案。笔者通常安排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完成该步骤。
3.方案确定。首先,每个小组以ppt形式向全班汇报制定的初步方案,分析实施可行性,并说明资料来源。然后,教师和其他小组对汇报组进行提问或评价。笔者通过交互式讨论,引入相关知识,最后由教师对各小组初步方案进行点评,同时提出修改建议,鼓励实施方案的多样性。
4.方案实施。学生按照确定的方案,合理分工,团结协作,共同完成项目。在实施过程中,教师随时检查学生实施的情况,进行现场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参与学生的讨论,纠正学生的错误,全面掌控学生的实施效果及学习质量。
5.总结评估。总结以各小组向全班展示实训结果的形式进行。评估采取小组互评、教师点评等方式进行。每一个项目均制定了技能考核方案及评分标准,结合学生提交的实训报告进行过程性评价。
四、以过程性评价为手段增强技能培养
成绩考核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好的考核方式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养成会起到促进作用。传统的单一笔试考核方式很难反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素质和能力,与强调以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现代高职教育理念不相符。本课程的考核以结果性评价为辅,重在过程性的评价,以静态知识考核为辅,重在动态能力的考核,学生综合成绩的评定以过程评价、技能考核和理论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每个子项目的实施都要求进行过程评价,评价内容涉及子项目实施的每个步骤,以子项目5诱变剂量的选择为例,子项目技能量化考核表如下(见表2)。
学生、组长和教师为评价主体的三方,依据量化考核标准分别给出过程评价成绩,然后按照一定比例折合成学生的过程评价终成绩。理论考核和技能考核通常在学期末进行。课程总评成绩的组成详见表3。
现代职业教育,应该是一种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育,重心应在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特别是毕业后从事某种职业的谋生能力[2]。项目化教学,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特点,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被有效调动了;和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其教学效果得到明显改善。当然,以就业为导向,坚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路线,以岗位技能促进学生就业,在高职高专院校进行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学校和教师从多方面进行改革,比如教学观念、管理、内容设置、教学模式及结果评定等。
参考文献:
微生物实训总结范文3
关键词:微生物学;教改;课程体系;专业特色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5-0123-02
党的十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微生物学是生命科学中发展迅速,涉及面广,创造价值大,影响力广泛的学科之一,它既是生命科学理论研究的核心,又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对生命科学和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在《微生物学》课程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教学内容多,知识点散乱;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堂、轻实验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对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动手能力、创造和开拓能力的培养。为了适应新时期全面发展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进一步提高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质量,对《微生物学》教改和课程体系优化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微生物学》课程体系的优化
(一)理论教学
我们结合当前教学改革发展的需要和工科高等院校对学生的培养要求,制定了新的人才培养方案。新方案根据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专业培养计划的特点,重新修订了教学大纲,优化理论教学体系,合理取舍精简教学内容,避免各学科相关内容的交叉重复。同时,借鉴其他高等院校的先进教改理念,对生物工程专业的教学重点放在微生物生理代谢、生长调控、遗传变异等内容,侧重于微生物在发酵、食品等行业的应用;对制药工程专业的教学重点放在微生物遗传和传染免疫等内容,侧重于微生物在生物药品行业的生产和应用。将课程系统化和模块化并重,结合专业,突出重点,秉持有传统讲前沿的渐进教学模式,培养一批具有高素质、高创新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二)实践教学
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为了改变过去的培养方案中《微生物学》理论课时较多而实验课时少的不足,除了常规的如细菌、放线菌和霉菌观察及革兰氏染色等验证性基础实验,增设了土壤微生物分离纯化、水大肠菌群测数、酸奶和豆豉等食品制作以及柠檬酸和土霉素的中试发酵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这些实验中,从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材料的准备、实验过程的操作到最后的实验成果展示及总结,全部由学生自己完成,重在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实验平台的建设方面,2013年起购置的青霉素发酵工艺仿真软件和啤酒生产工艺仿真软件增加了学生上机模拟的实训环节,不断完善从理论到实践过渡的实验教学模式。
(三)教材建设
近年来出版的微生物学教材版本较多,内容和风格特点迥异,结合我校办学特点、专业背景和学生的基础等情况,选用具有系统、完整微生物学科知识体系和能反映当代微生物领域最新成就的优秀教材。生物工程专业选用了黄秀梨编写的《微生物学》和沈萍编写的《微生物学》作为主要参考教材。制药工程专业选用了周德庆编写的《微生物学教程》和岑沛霖编写的《工业微生物学》作为主要参考教材。同时吸收国外著名教材上的内容及微生物教学网络资源中的前沿性知识和科研新进展等资料,经过整理归纳和创新改进,以此丰富教学内容,开拓学生视野。
二、《微生物学》教学手段和方法的优化
(一)多媒体和网络教学模式的构建和应用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多媒体和网络教学手段在微生物教学中的不断应用,极大地丰富了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而且越来越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多媒体教学技术通过电脑将丰富的影像资料引入到教程,把抽象的内容形象具体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整理优化后的教学内容,经过创新改进,形成了完整、丰富、生动的多媒体素材。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把优真和环环相扣的多种图像、文本和数据展现给学生,实现了抽象微观微生物世界与直观、形象和生动形式的转化。根据本专业的特点,教师制作了精彩而内容丰富的课件,使整个课题气氛更加活跃,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促进了《微生物学》课程体系的改革和优化,提高了整体教师的教学质量。
(二)多种教学方式的融合
课堂教学方式的多样化主要体现在以多媒体课件为基础,融入启发式、讨论式、自学式、目标任务式等先进教学方法,建立多媒体授课教师提问学生问题讨论教师小结布置作业的教学模式,实现了精讲精练、自学与辅导答疑的有机结合。课堂讲授时,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实物演示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开展教学,要领和提纲清晰,阐释重点、难点和疑点,培养学生会学习的能力。有些教学内容,如证明基因突变非对应性的三个证明实验,我们安排学生自学并自己做ppt,并专门预留课堂时间,采用课堂讨论的方式反映同学对该问题的理解情况,再由教师点评和总结,以理解难点问题、强化知识点。通过这种参与、互动式的教学模式,积极营造出民主平等、自由开放的氛围,将教学的中心由以教师为主转向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学生成为学的主体,在自主学习中逐步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素质。
(三)实验教学模式探索
微生物学实验是微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重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我们采用三级模块化实验教学模式,包括验证性实验教学模块,综合性实验教学模块,设计性实验教学模块。
验证性实验教学模块,主要包括显微镜检技术、微生物染色技术、微生物培养基制备和无菌操作技术等,此部分主要结合理论教学,强化学生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探讨实验失败的因素和总结实验成功的关键。
综合性实验教学模块,主要包括微生物的接种、分离、纯化、培养和保藏技术等。该模块中主要学习培养、分离微生物并分析实验结果等内容,先对学生进行讲座式的辅导,然后由4-6名同学组成实验小组单独完成一个综合性实验。这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单个实验技能,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数据分析与整理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根据综合性实验内容要求和实验条件的许可,我们设立了稀释涂布平板法分离纯化土壤微生物、拮抗微生物的筛选和鉴定、抗生素的微生物发酵和提取等。
设计性实验教学模块,该部分主要是为了拓宽学生视野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利用学校现有条件并结合学科相关专业教师的科研方向,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独立完成实验。这些开放性的实验项目由学生自主选题或者指导教师结合自身的科研项目拟定,如:中草药活性成分的提取及抗菌活性、植物病害拮抗菌的分离、筛选及抗菌活性检测、柠檬酸高产菌株的诱变育种、利用菊粉发酵生产燃料乙醇等。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创新性想法,培养了他们团结协作、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的就业和创业提供了良好的实践机会。
(四)创新考核方式
课程考核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课程成绩包括考试成绩(50%)、实验成绩(30%)、平时成绩(20%)。我校生物工程专业微生物学80学时,理论50学时,实验课单独设课30学时,制药工程专业微生物学60学时,理论36学时,实验24学时。针对不同班级采用了不同的考核方式。微生物学实验课的考核成绩由验证性实验模块和综合性实验模块的实验成绩(占80%)与设计性实验成绩(占20%)组成。上述考核模式,除了保证理论教学,更加侧重学生实验课的学习,以适应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这些实践活动显著的提高了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思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综合素质,这就对学校以后在实验硬件条件和教师的科研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结语
通过上述的教学改革,我们探索出具有特色的《微生物学》实践型教学模式,满足了工科院校人才培养需要,体现了产学研相结合的时代特征。实践证明,我们进行的《微生物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是切实可行的。课程体系更合理,教学内容和手段更丰富,考核机制更全面。本门课程的教学改革不仅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效果,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适应了现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使学生更快的适应以后的生产和科研工作。
参考文献:
[1]张亚平,胡,熊杰,等.新时期《微生物学》教改和课程体系整体优化研究[J].世纪桥,2008,(5):122-123.
[2]唐丽杰,魏颖,王立群.CAI在微生物学教学中的恰当运用[J].东北农业大学:社会科学版,2007,5(4):57-59.
[3]胡建华.大学教学改革与创新型人才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2009,(9):43-44.
微生物实训总结范文4
【关键词】微生物检验技术;实验教学;改革
微生物检验技术是医学检验的主要专业课,同时也是一门实践性与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微生物检验技术的实验教学既是锻炼学生观察能力、操作能力的体现,也是检查理论知识是否掌握的重要途径,因此搞好微生物学检验实践教学尤显重要,作为一所培养基层卫生机构所需人才的高等专科学校,所需人才是要动手能力强,具有解决临床微生物检验实际问题能力的实用型人才。为了让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动手能力,快速的进入临床角色,微生物检验技术进行了一系列的探讨。
通过对往届微检实验课的观察发现实验教学存在以下几点不足:
1)以往的教学模式是“鸭填式”使得学生出现不想动,懒得动心态,对教师依懒性强,“死背书、背死书”的现象明显,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差,知识掌握不牢固的现象明显。
2)学生工作态度不严谨,没有树立较强的无菌观念,对某些细菌的致病性认识度不强,导致在实验室出现用过的物件乱摆乱放的现象严重,使得感染致病菌的几率加大。
3)因为理论教学的限制使得实验课程缺乏综合性,系统性和连续性,与临床实践脱节。
4)实验设计过于独立,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5)实验带教老师对实验教学没有形成统一标准,导致在实验过程中出现实验步骤或结果不统一的现象。根据以上几点不足,通过考察调研、查阅文献、座谈研讨,提出对微生物检验实验教学实施综合改革与实践。现归纳总结如下。
1 改变教学模式,精简实验内容,加强学生基本技能训练
微生物检验技术的实验内容比较多,联系临床检验实际工作的需要把实验课分为三个板块: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实验考核。在基础性实验中,首先剔除了革兰染液的配制、玻璃器皿的包装等与临床实际联系不大的实验项目,加大了革兰染色、抗酸染色、细菌接种练习等基础性实验的课时比例,从而加深学生对基本技能的掌握。其次通过细菌分布和消毒灭菌实验,让学生知道细菌在自然界是广泛存在的,从而知道实验时必须无菌操作,才能够避免或减少污染,提高实验的准确性。同时老师每时每刻都要严格要求和认真指导W生,如进入实验室必须穿好隔离衣、实验室内必须保持安静整洁、实验器材必须按规定摆放、实验方法不正确及结果不准确必须重做,从而树立较强的无菌观念和严谨的工作态度。综合性实验板块,不再是单一的把某个细菌列出进行实验而是结合临床实际分为球菌和杆菌两大类进行对比实验。通过对一类细菌的分类,学生可以有效地掌握此类细菌的相同点和特殊性,进行系统性学习,从培养基的配制、细菌接种、生化鉴定、药敏鉴定到最后细菌结果的鉴定,这对理论知识是一种巩固,也临床实践打下基础。其次综合性实验,我们是以组为单位进行实验,从而提高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实验考核方面:为了让学生熟练地掌握各种实验操作技能,为临床提供准确的实验室检测结果,实行“未知标本的鉴定”的考核办法,每人一份标本,让学生自己设计检验程序,自己确定检验方法,整个过程需要学生既要动脑全面分析,又要动手正规操作,既锻炼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又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的临床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此外,在实习前我们还进行强化培训拓实学生的基本技能。
2 全面开放实验室,保证实训的时间,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同时提高了教学资源的有效使用率。在课余时间教师根据课程的难点设计实验内容,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课外讨论由教师进行指导修改后开出可行实验方案交予实验室进行实验操作。在开放性实验中从实验准备、实验过程、结果分析、实验结束的清场等全程由学生动手,做到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经过开放性实验的展开,让学生从失败中找谜底,从成功中累积经验,调动了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强化学生自学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协作精神的培育。
3 做好实验前准备,保证实验正常有效的开出
对于实验前准备,可分为两步:第一是实验室必须完成的。首先,微生物实验是模拟临床实验进行开设,所以大多数标本是来自于临床,临床标本经常会出现变异或现象不典型的情况。为了让实验的成功,我们都必须提前进行预实验,以确保实验的标准性典型性。其次,对于实验器材,尽可能的保证各小组的用量,以避免实验时出现学生乱跑的混乱局面。第二对于带教老师对实验没有统一标准这一现象,首先在实验课上课前,必须进行先进实验室,把实验时要用的各项实验材料的用途、用法及原理了解清楚以确保实验器材的正确使用。其次、实验前带教老师进行实验带教的讨论,把当次实验的重点、难点及实验步骤进行统一,以确保实验的统一。最后,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突发现象讨论和询问,做到实验的顺利完成。
随着这几年来的实践,我们发现学生的学习能动性有了明显的加强,学生也从以前的强迫学变成了现在的自己学,也学得越来越轻松,学习效率也越来越高。与此同时新的实验模式的建立也需要教师自我业务能力的不断提高,达到了以教促学,教学相长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张翠芳,崔秀华.“微生物检验”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0(5):58-59.
微生物实训总结范文5
关键词: 微生物学检验 实验(训)教学 可持续发展能力
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对传统的教学思维与教学模式产生了重大的冲突。教育自身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协调,学校教育与市场的脱节,学生自身成长的要求,迫使学校对培养人才的目标、培养方式、课程设置、课程标准进行调整。具体的要求是:在教学中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制定教学大纲、细化教学活动,使学生从客体转为主体,从被动接受知识转为主动学习,将传统的单一知识灌输方式转为培养创造力的启发方式,实行开放式教学方法;将封闭式的校内课堂教学转为多维的“大课堂”教学;人才培养模式从简单的专业知识型转为综合型、复合型、创造型和开拓型,等等,因此教育应坚持以人为中心,遵循教育教学发展的客观规律,正确处理教育自身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构建和谐的发展运行机制。笔者总结多年的教学活动,为培养具有适合市场需求、满足学生自身成长要求的临床检验技能型人才,对微生物学检验实验(训)教学活动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对实验(训)教学内容应运用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进行调整。
我校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是培养能在各级医疗卫生单位检验科从事医学检验技术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应用型人才。因此在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观念指导下,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严谨认真的工作作风;具有必要的医学基本理论知识,必备的检验技能;能直接从学校到工作岗位的角色转位,并为学生的个人成长及自身发展创造条件,为达到这一目标,应采取以下措施。
1.实验(训)教学内容模块化。
依据本学科的专业特点,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和临床实际工作岗位的技能要求,对《微生物学检验》这门学科的实验(训)教学内容进行优化组合,教学活动内容不再以教材为主,而是以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制定的课程教学大纲为主,因而对《微生物学检验》实验(训)课以职业特点和临床岗位工作性质为依据,在教学内容上优化为7大学习情境,例如:7大学习情境之一:细菌检验基本技术;对应的实验(训)项目为:1.细菌形态学检查;2.常用培养基配备;3.细菌分离培养技术;4.细菌生化反应;5.药敏性试验。每一实验(训)项目都对应相应的基本技能要求,在教学之前学生知晓,教师明确;每一实验(训)项目结束都进行技能测试,达到人人合格,人人过关的目的。对传统的验证性实践教学优化组合为综合性、开放性、创新性实验(训)教学,紧密联系临床工作岗位的职业性质特点设计开展教学。优势在于缩短学校教育与临床岗位工作的脱节,为顶岗实习奠定基础。
2.强化实验(训)课教学,制定“递进式”技能培养目标。
基于临床检验工作岗位的职业技能特点,为使医学检验专业与岗位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实际工作过程对接,我校制定了“早实践,多实践,课程实践不间断”的实践教学方案。并对《微生物学检验》课程目标、课程标准等进行了完善与修订,将实验(训)内容进行“递进式”阶梯教学。在教学活动中,技能培养采取:基本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综合实训和岗位专项实训顶岗实习,递进式完成。我校非常重视实验、实训、实习三个关键的环节,为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专业课程的理论教学及实验(训)的实践教学的专兼职师资都具有双师资格,使整个教学活动围绕岗位职责、职业标准、实际临床工作开展,有意识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规范职业行为,最终达到培养高素质技能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完成学校教学活动到临床实际工作岗位的角色转变。
3.加强素质教育,强化职业道德,加大社会实践力度。
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送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并能胜任,并为学生的个人成长奠定基础。然而传统的教育存在学校教育与实际工作岗位脱节现象,学生对从事的行业所具备的职业特点、职业道德、行业行为规范有欠缺,为改变这一现象,我校专(兼)职教师加强与系部的联系、沟通,采取以下措施弥补上述不足:利用寒、暑假加大学生与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主要医疗卫生单位)活动力度,提早接触临床,熟悉工作岗位的流程及对技能的要求;开展职业道德讲座,灌输行业行为准则,力求深入人心,并在实验(训)中利用专兼职教师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影响来引导学生,效果良好;开展职业技能竞赛,让学生在竞赛中成长,让学生在竞赛中获得行业行为规范知识,树立职业道德意识,让学生在竞赛中对本门学科由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转换,让学生多本学科有兴趣,有信心;加大与实习教学医院的联系,建立完整的信息反馈运行机制,有计划有目的地修订教学大纲及人才培养目标。通过近四年的实践,效果良好。
二、教学活动内容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一致。
在教学活动中应该注意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内驱力。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主要包括:(1)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2)对学生终生学习能力的培养;(3)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4)对学生认识、评价社会和自我能力的培养。因此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质,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作保障。具体做法:
1.采用“渗透教学法”的方式充分利用平时的实验(训)开展教学活动。
教师依据本校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实验(训)教学活动。在具体的实践操作中,依据本专业的特点,灌输“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的理念,力求学生养成严谨细致、认真踏实的实验(训)习惯,并穿行人文素质教育,有目的地培养学生追求真、善、美,内化为人文精神。教学活动的引导者教师更要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言行规范、约束学生,以自身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影响学生。教育不是急功近利的行为,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应采取“润物细无声”的原则,引导吸引学生。技高为师,德高为范,这是我校教育者的信念。
2.有意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最终解决问题,形成综合分析及判断的能力。
按照著名科学哲学家波普尔的观点,科学始于问题。因此需根据学生具体情况,精心设计准备每一次实验(训)课,从教学目标、教学方式、教学环节,要有意识启发、训练他们既有收敛性思维,又有发散性思维;在教学活动过程中设置小陷阱,有意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去分析问题,最终解决问题,逐步形成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教学活动中,加大了讨论比例,分组评定,纳入平时考核,让学生逐渐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在实验(训)中,加大综合性实验(训),减少验证性实验或者把经典的验证性实验穿插在综合性实验(训)中。不仅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而且逐步形成临床工作思维。
3.传统的与现代的教学模式和方法相结合。
首先,应重新评价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因为教学的目的是教会学生学,适应社会,胜任工作岗位,利于自身发展,个人成长。因而学生应是教学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主导,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教师的作用是导,是引导学生学,“以师为本”的理念转变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上来,教师应是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同时教师也在教育实践中得到提升,所以教育应较少地致力于传递和储存知识,更努力地追求获得知识的方法,即注重方法论的教育。因此我校对传统教学手段进行了改进与保留。板书:具有传统教学优势,使学生思维与教师同步,利于学生掌握授课大纲、要点;便于学生记录。多媒体:形象、生动、主观、直接、信息量大,还可模拟一些动态过程。录像:直观,能弥补临床教学的不足。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传统与现代结合,利用多种手段组织和呈现教学内容,帮助学生从总体和细节两个方面全面掌握,特别是围绕工作岗位需具备的临床思维及基本技能的训练及职业素养的形成。
其次,应改变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模式,将单一的课堂教学扩大到学生自学、讨论、科学研究和实践,形成开放式教学模式。这就要求教师不仅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还要会做人、会学习、会创造。在实验(训)设计中,有意识、有目的地增加学生自学、查阅资料、讨论的实践时间。目前我校实施的教学手段有:1.案例教学法;2.问题讨论法:主要适用于实践(训)中;3.项目教学法:以完成一个学习项目为目标;4.情境教学法:利用教学、实习医院优质的教学资源、兼任老师的讲解、介绍;参观、见习;5.仿真教学法:教、学、做一体化的实训室进行;6.演示、示教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手段的结合。
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学生的动手能力、临床思维能力、综合分析能力都有所提高,在顶岗实习中,教学医院、实习医院反映良好。
参考文献:
[1]季建军,康英芳.微生物检验实验室管理的几点体会[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医学版,2005,22(5):81-82.
微生物实训总结范文6
关键词:高职 生物制药技术 核心技能 课程体系
我国生物制药产业处于初级阶段,一方面,随着“十一五”规划等政策出台,生物医药行业发展迅速,高素质产业工人的需求逐年增加,市场缺口大,人才匮乏制约着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与国外相比,我国现代生物制药业起步较晚,发展不完善,给社会提供的就业岗位有限,高职生物制药技术专业学生毕业后对口就业机会小[1][2],国家劳动部颁布的工种目录中有关生物制药的工种设置也不完善,甚至可以说没有严格意义上的现代生物制药工种。解决这一矛盾,就要求高职教育既要有“超前意识”,满足市场需求趋势,培养面向第一线的高素质现代生物制药产业工人,又要拓展生物制药技术的“内涵”,增强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与行业内转岗能力;既要服务企业,又要对毕业生的出路负责。
高教部16号文件明确提出,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这与本科教育是不同的,高职教育的立足点是培养技能型人才,技能是高职人才的核心竞争力。本文拟结合浙江生物制药产业与高职教育的实际情况,从生物制药技术核心技能的提炼入手,探讨高职生物制药技术专业建设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进而引出本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
1. 核心技能
1.1 核心技能的提法
所谓技能,是指“掌握和运用专门技术的能力”,具体到本专业就是掌握和运用各项生物制药及相关技术的能力。核心技能最近提得比较多,但还没有形成一个专门的概念,这里可以理解为在各项专业技能中处于核心地位,对毕业生的职业能力养成起着至关重要作用的一项或几项技能。
1.2 核心技能的特点
生物制药技术涉及生物学、化学、生物化学、药学及相关工程学的原理与方法,专业技能多且杂,从中提炼出能作为核心技能的必须具备以下特点:
1) 代表性,要能够体现生物制药技术的特点,代表特定的生物制药工艺,核心技能的总和要能反映生物制药各项技术与工艺的总和。
2) 通用性,通用性有两方面涵义,一是要在生物制药生产中有一定的通用性,二是能作为单元操作技术,辐射相类似的其它行业工种。
3) 独立性,核心技能应相对独立、完整,平行设立,不能包含或包含于其它核心技能。
4) 对应性,核心技能应与相关的生产岗位或职业一一对应。
5) 有机性,核心技能之间应能构成一个有机的体系。
1.3 核心技能确立的意义
核心技能的确立必须建立在广泛的行业调研与专业分析的基础上,对专业定位和专业建设的开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关系到高职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如何培养的问题。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刚刚起步,以“岗位―核心技能”为着眼点来规划专业建设不失为一条“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之路[3]。核心技能的“通用性”,有利于我们立足生物制药产业,拓展相关行业就业岗位,部分解决人才培养的超前性与产业发展的滞后性之间的矛盾,即毕业生出路问题;核心技能的“独立性”与“对应性”,有利于人才培养的组织实施,在有限的学制中有目的地“分方向、有专攻”,进行特长培养,满足企业人才“多样性”与“专一性”的需求;核心技能的“代表性”与“有机性”,有利于打破原有专业学科格局,以技能教学为基本单元构建课程体系,以实训为核心,走“工学结合”之路。
2. 生物制药技能分析
目前,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方向有[4]:中草药及其有效生物活性成份的发酵生产;改造抗生素工艺技术;大力开发疫苗与酶诊断试剂;开发活性蛋白与多肽类药物;开发靶向药物,以开发肿瘤药物为重点;发展氨基酸工业和开发甾体激素;人源化的单克隆抗体的研究开发;血液替代品的研究与开发;人体基因组的研究。而生物药物的生产工艺技术可分为天然产物分离提取制药、发酵工程制药、基因工程制药、细胞工程制药、酶工程制药、蛋白质工程制药等6个部分[5]。
我们对浙江及周边地区第一线人才需求进行市场调研并作了岗位分析后发现,生物制药及相关企业中发酵车间、分离纯化相关工序车间、制剂车间、品控、化验、检验等科室部门的操作工、技术员、检验员、实验员、化验员、质量评价和质量控制(QA、QC)等岗位,以及市场与售后服务部门的销售工程师、医药购销员等岗位,部分生物医药科研型企业的实验员等岗位,有大量高职层次的人才需求。
通过与企业进一步的交流,我们发现企业对上述岗位的员工素质有明确的、务实的要求,即具有一定的生物医药行业综合素养,且熟练掌握一项技能特长与上岗岗位相适应。从另一个角度来讲,毕业生在具备一定职业素质的前提下,只要熟练掌握一项技能特长,就可以找到相应的工作岗位。这一技能特长,就是我们要从岗位职业技能中提炼出来的核心技能。
生物药物的制造过程比较复杂,跨学科、综合性强,涉及到的技能也较多,但类似于化学工程,可将各项生产工序划分为相对独立的单元操作,从而提炼出相应的岗位职业技能。同时还要考虑到,中国的高等职业教育面向的是生产、建设、销售第一线的人才需求,我们在提炼岗位职业技能时则要针对第一线的实际需求,剔除不适合高职学生掌握的,在生产第一线中极少涉及的生物制药专业技能,如基因操作等上游技能,重点整合在各生产工艺中具有共性的技能。
2.1 专业基本技能
包括基本化学实验操作技能、微生物操作技能(灭菌技术、纯培养技术)、简单生化分析技能等。该部分技能是掌握生物制药其它技能的基础,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在一些实验员岗位上,亦可成为主要的岗位职业技能。
2.2 生物制药生产技能
1) 发酵生产技能
包括菌种的选育与培养技术、培养基的配制与灭菌技术、空气与管路设备灭菌技术、发酵设备与工艺控制技术、清洁生产技术等[6],是劳动部颁布工种发酵工程制药工的主要岗位职业技能。
2) 生化分离生产技能
生化分离技术较多较杂,主要包括固液分离技术、细胞破碎技术、萃取和浸取技术、沉淀技术、吸附及离子交换技术、膜分离技术、层析技术、电泳技术、结晶技术、蒸发与干燥技术等[7],是劳动部颁布工种生化药品提取工的主要岗位职业技能。
3) 细胞培养技能
随着细胞工程的快速发展,生物疫苗与人源单克隆抗体企业的兴起,细胞培养技术人员的缺口越来越大,因此,细胞培养技能可以成为高职人才培养的一个岗位职业技能方向。
2.3 分析检验技能
包括制药及相关过程中的药物分析、生物医药分析、药物检验、微生物学检验、药品包装检验等,主要技能可归纳为滴定分析技术、光谱分析技术(红外、紫外)、色谱分析技术(高效液相、气相)、微生物学检验技术等,是劳动部颁布工种药物检验工的主要岗位职业技能。
2.4 拓展技能
以管理学、营销与谈判、药事管理学、药学综合知识为基础,主要满足生产管理、医药购销等岗位需求,是由于就业面的拓展而衍生的岗位职业技能。
2.5 分析
以上各项技能(包括生物制药各项生产技能)对应相关岗位群,通用性强,适用面广,相对独立而又有机关联,几乎囊括了适合高职生物制药技术毕业生就业的所有岗位技能,组成了一个完整的专业核心技能体系。在这个技能体系当中,最核心的莫过于分析检测技能与生物制药生产技能,前者通用性最强,后者专业性最强。从专业口径与就业面的拓展分析[1][8],中药制药生产技能可以嫁接到生化提取制药技能之中,而化学制药中的分析检验岗位、食品生产中的发酵生产与检验岗位、生物化工领域则与生物制药技术有着天然的亲缘关系,生物药物的制剂生产工艺相对单一,以冻干与无菌制剂技能为要。由此可见,设立核心技能大大“拓展”了生物制药技术专业的“内涵”。
上述为生物制药技术专业的核心技能体系,然而对于个体来说,在有限的学制中完全掌握以上所有核心技能是不现实也是不必要的,这就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结合就业意向以及个体的兴趣爱好,选取一到两项核心技能(生化分离生产技能仍需细分),进行特长培养,这也是核心技能培养模式的特色之一,即专业上的“宽口径”与个体上的“窄口径”相结合。
3. 课程体系设置
3.1 课程体系设置的思路
本科教学的课程设置是以理论课程为主导,辅以实验课程;传统的高职工科课程设置是理论与实验合开一门课,教学思路还是学科式授课。目前,高等职业教育大力倡导“能力为本”,培养技能型人才,课程体系设置也必须进行调整[9]。新的课程体系要以技能养成为核心,以实训课程为主线,建立核心技能培养模式。在实训课程的开设中更要打破原有的学科界定,以核心技能为轴来组织教学的开展,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仍然要把握“适用、够用”的原则。
3.2 分段目标制的“工学交替”课程体系设置
目前,我院生物制药技术专业采取的是“2+1”的“工学交替”课程体系设置,每学期均以实训(课程)为主导,培养目标明确,辅以理论课程与专业选修课程,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第1学期,开设基本实验技能实训课程,辅以基础化学、微生物学等理论课程,使学生掌握基本化学实验操作技能与微生物操作技能。
第2学期,开设生化分析实验实训课程,辅以基础生物化学、仪器分析等理论课程,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生化物质定性、定量分析技能。
第3学期,前1个月,开设制药分析与检测技术实训课程,使学生初步掌握基本的制药过程中所涉及的分析与检测技术;后3个月,学生进生产企业岗位实训,最后1周返校完成课程设计,对岗位实训进行总结。
第4学期,开设生物制药技术实训课程,辅以相关理论课程与专业选修课程,对岗位实训中遇到的生物制药工艺的生产原理与技术(可包括发酵、生化分离、中药提取、合成制药中的生化环节、疫苗制备、制剂等)进行展开教学与实训,同时完成职业资格考证。
第5学期,前半学期以专业选修课强化学生专项专业知识,后半学期开设专项综合实训课程,实行小班授课、小组实训,实现专业内分方向、“准订单”培养、“特长培养”,同时养成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就业后可持续发展能力与行业内转岗能力,完成“人才的组装”,即核心技能的分化养成。
第6学期,开设毕业(设计)实习课程,学生进企业完成顶岗生产实习,同时完成毕业论文。
3.3 存在问题及对策
1) 课时大幅减少下的理论课程如何开
以“倒推”的方式确立理论课程的授课内容,即从核心技能出发,确立必备的技术支撑,然后确立专业课程的授课内容,进而确立专业基础课程的授课内容,将对核心技能养成不是那么重要,或者生产实践中几乎用不上的理论知识砍掉,还可以在实践过程中遇到时现场加以讲解,甚至可以结合实训项目引导学生自学。
2) 重视技能培养的同时如何搞好素质教育
依据核心技能整合课程后课时总量大大减少,学生自主支配的课余时间增多,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此外,重点抓好专项综合实训课程,搞好毕业设计环节,培养学生的“在岗学习”能力,加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学生综合职业素质。
参考文献:
[1]罗合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生物制药技术专业[J].文教资料,2006,(10):156-157.
[2]沈光涛,常灏,黄耀江.我国的生物产业状况与前景[J].生物学通报,2006.41,(10):15-17.
[3]刘南槐.论按岗培养问题[J].职业,2007,(3):22-23.
[4]雷利芳.我国生物制药业发展之我见[J].海峡药学,2007.19,(1):104-106.
[5]滑静,杨柳,张淑萍,王虹.生物工程制药研究进展[J].中国畜牧兽医,2006.33,(10):25-29.
[6]熊宗贵.发酵工艺原理[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1.
[7]孙彦.生物分离工程[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