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学习计划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科室学习计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科室学习计划

科室学习计划范文1

一、化学实验说课的内容设计技巧

首先,化学实验说课的内容设计要抓住重点、突出重点、解决难点。说课过程占用太多时会影响老师之间交流的效果,使化学实验说课变成华而不实的“形式”。例如,在分组实验教学说课中,老师对于实验的内容、实验用具、实验过程等都非常熟悉,在这些方面就不需要浪费太多的时间,主要应将实验过程中易出现的问题,如分组问题、实验操作失误问题等进行重点阐述,并对该实验在教学中的意义、地位、实验目的、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情况等则要详细安排、着重说讲。由此可见,化学实验说课的内容设计要分步骤、分重点、讲策略。例如《亚硝酸钠和食盐的鉴别》说课中,其重点内容是物质的鉴别,要让学生通过实验掌握物质鉴别的基本方法,理解物质鉴别的重要性,那么在化学实验说讲中重点内容应是如何让学生掌握物质辨别的基本方法和认识其重要性,而不是实验具体的过程和结果。其次,说课内容设计上应以教学的方式方法为主。例如,如何进行课堂导入,利用多媒体视频导入法还是学生实践导入法等,以便和同行交流教学经验;又如怎样引导学生回忆物质鉴别的基本方法,是实例引导、视频播放还是语言引导等等。以视频导入法为例,在实验课前先让学生观看相关视频,激发学生对物质鉴别的渴望,说课中可以将教学方法的使用设计成说课内容的重点,与其他的老师进行交流、探讨。以知识回顾法进行化学实验教学,在说课中就要突出“知识回顾”的内容,如何将焰色鉴别法、试纸鉴别法、气体鉴别法等融入教学,以提问、语言引导、实验引导等方法,和其他老师交流教学经验,以便选择更有效的方法进行化学实验教学实践。结合上述实例,化学实验说课内容的设计要以“怎样教”为出发点,系统、完整的表述整个实验教学的过程,突出重点,重视知识内容的拓展和深化。

二、化学实验说课的语言应用技巧

“说”即语言表达是说课的关键和重中之重。第一,要注意语言应用的技巧和形式。如上例《亚硝酸钠和食盐的鉴别》说课,在说情景设置环节时,可以结合多媒体或图片、报纸等,用语言形象的描述化学实验教学中情景的设置,使其他老师看到说课老师在化学教学中的特色,其思路能够在说课者语言的引导下逐渐的认识、了解不同的教学方式、教学实践,以便达成化学实验教学的共识。第二,要注意语言应用的节奏,如语言的音调、频率等。例如,在化学实验说课过程中,老师始终用一个音调、一个频率,那么就像是唱“催眠曲”,开始其他老师也许会打起精神听,可面对熟悉的知识,没有新意的说讲“台词”,人难免会昏昏欲睡,老师之间很难达成化学知识教学的一致意见。如果老师能够注意语言应用的节奏,在重点部分提高音量、放慢语速,这样有利于突出表现自己教学的特色和重点,有利于与其他老师的交流和沟通。第三,注意语言的感染力和丰富性。应用语言的幽默、唯美、情感等承载化学实验知识,在化学实验说课中应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可以使其他老师产生“知识点还可以这样理解、这样传授”的兴趣,激发了他们听课的兴趣,使其对说课老师的教学模式进行认真的分析和研究,以便给出诚恳、科学的建议,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三、化学实验说课的内容说讲技巧

科室学习计划范文2

(一)开展“换位思考”活动

在党员教师当中开展“如果我是……应该怎么想怎么做的”换位思考活动,要求每位教师思考一种角色去担当,提出担当该种角色的相关措施和方案,上交党支部。通过开展这项活动,促使党员进行理性思考,促进党员的观念转变和思想统一,有利于党员行动上的步调一致。

(二)开展“我为发展献一计”活动

每位党员要以主人翁的姿态,对学院、学校的发展规划、科研工作、研究生培养、本科教学、学生工作、队伍建设、文明创建、党的建设等内容,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尤其是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措施和办法。

(三)开展“岗位主人翁计划”活动

为实现学院可持续发展,每位党员教师应立足岗位,做好主人翁,在自己岗位上勤勤恳恳,兢兢业业,提高自己在学院的贡献度,为推动学院新的发展做出应有贡献。因此,学院将开展“岗位主人翁计划”活动,具体如下:

1、树立“岗位主人翁”意识

(1)科研岗位:围绕学院科研工作,每位党员教师以高度的科研热情,向科研要质量,以高水平科研成果为目标努力奋斗,提高个人的科研贡献度,为实现学院科研工作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2)本科教学岗位:党员教师发挥主人翁意识,把课堂作为实现自身价值的舞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积极参加各项教改活动,加强师生间沟通,树立身正为师,学高示范的优秀教师形象,为本科教学打翻身仗做出贡献。

(3)行政管理岗位:学院推行“勤奋度、满意度、绩效”三维一体的行政管理岗位考评新机制,行政管理人员(包括党政领导)要将切身利益与学院各项工作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与群众满意度紧密结合在一起,充分发挥工作积极性,提升自己在行政管理工作上的贡献度,为学院教学科研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4)导师岗位:本科生培养方面,党员教师要充分发挥班主任和导师的作用,积极参与到本科生“个人发展引导计划”实施方案中来,为本科生人才培养做出贡献;研究生培养方面,作为研究生导师要加强研究生学风监督,加强论文质量监控,做好引导职责。同时导师应该给予研究生在生活及思想上的关心,给予人生观的指导,增强研究生对学院的归属感。

(5)实验人员岗位:实验室是教师科研、办公的场所,加强对实验室平台的管理是实验管理员主人翁意识的体现,要从源头杜绝违规操作和实验资源浪费现象,建立学院统一的贵重仪器共享平台,有效利用各类资源,促进科研工作,实现共同发展。

(6)辅导员岗位:学生辅导员要把责任心摆在第一位,关爱学生,做学生成长的引路人。自主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并结合工作实践开展科研工作,积极参加各类培训,走职业化和专业化发展的道路,深入学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和技能,积极有效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制定“岗位主人翁计划”

党员教师围绕“岗位主人翁计划”,结合自己所在岗位的要求,重点提出个人两年的发展目标和具体措施。做到“四个结合”:即要把个人的发展目标与学院的发展目标结合起来,与党员先进性要求结合起来,与提高自身素质结合起来,与提升本职工作的绩效结合起来,要有针对性和操作性,便于自查和督查。

“岗位主人翁计划”活动作为我院教师开展主人翁计划的特色活动之一,将成为我院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长效活动机制。

二、学生主人翁计划

为了贯彻上海大学“主人翁计划”的指导思想,紧密围绕“坚持科学发展、推进内涵建设”的活动主题,充分发挥学生在学风建设和学生活动中的主体作用,我院的学生“主人翁计划”将围绕“努力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个目标,以人为本,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转变观念,让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计划、参与组织和参与管理,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增强对学院的归属感和责任感,将学生的个人发展和学院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实现共赢。

(一)开展“换位思考”活动。

在学生党员当中开展“如果我是……应该怎么想怎么做的”为主题的稿件征集活动,通过活动,促使学生深入思考,从自己的角度为学院、学校党政管理、科研教学等提出具有可参考性、建设性的措施和方案,增强主人翁意识。

(二)开展“我为发展献一计”活动

学生以学院主人翁的姿态,对学生党建、团建、学生培养、学生管理工作、教学安排、授课形式、管理模式等等畅所欲言,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促进学院发展,尤其是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措施和办法。

(三)开展学生五项“主人翁实施计划”活动

充分发挥学生在学风建设和学生活动中的主体作用,我院广泛征集学生意见和建议,以下是学生提出的五项“主人翁实施计划”:

1、树立五项主人翁意识

(1)做学风建设的主人翁:在学风建设方面,学生党员要成为主人翁,带头遵守课堂纪律,不迟到、不早和不缺课,在学风检查督导、联系专业教师及学习“一帮一”活动中充分发挥作用,为实现我院学风好转做出应有的贡献。

(2)做个人发展的主人翁:积极参加学院“个人发展引导计划”的系列活动,通过参加活动深入了解本专业学科发展动态,培养对本专业的兴趣,积极思考未来个人努力方向,为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做好准备工作。与此同时,学院鼓励学生为将来发展早作规划、提早准备,尝试将学生们分成考研组、出国组、工作组、困惑组,让每个学生作自己生涯规划的主人翁,对自己走过的每一步负责。每组由学生担任组长,组内成员互相鼓励、互帮互助,及时交流信息,寻找志同道合者在前进路上可以并肩作战、结伴同行,而困惑组的同学在周围同学的激励下,也终将走出困惑,加入到为未来奋斗的队伍中,未来掌握在每个学生自己的手中。

(3)做学生管理的主人翁:学生工作的对象是学生,作为主体的学生要以主人翁的姿态关注学院各项学生工作的开展。在信息透明方面,将学院网站和乐乎论坛作为信息公开、学生讨论的大本营,由学生自主管理学院的版块,对于学院信息、近期活动、各类评奖评优都做到信息公开、透明,让学生了解、参与学院学生工作的管理,让学生有知情权、表决权。学生可以主动获取信息,查看自己关注的信息及时做出反应,监督各类评优评奖的公正性、合理性。

(4)做社会实践的主人翁:在社团建设和素质拓展方面,学生结合自身各方面特长的兴趣爱好,博采众长,大力开展学生社团活动、科技创新和素质拓展。结合专业特色,将环保社建设成向全校师生传播环保理念的窗口;加强科技创新实践,把理论构想变为可行的方案,增强动手能力和实践意识;走出学院,走向社会,自己立项、付诸实践,做实践的主人翁。在活动中各展所长,经过不断的努力和锻炼去收获累累硕果。

(5)做树立学院品牌的主人翁:在学院品牌树立方面,学生是关键,继承和发扬传统优势项目,打造学院品牌,提高学院知名度与影响力,将学院文化发扬光大,形成独特的学院文化氛围。每个学生都是学院的主人翁,肩负着树立学院品牌的使命,同样良好的学院品牌也是学生无形的资产,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归属感,使学生积极投入到学院品牌建设中去。

科室学习计划范文3

在各种教育研究中,我们一直在寻找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方法,然而,尽管课程内容不断变化,教学形式不断转变,学生的学习兴趣却始终无法被真正调动起来究其原因,是认知参与的几个环节得不到落实;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得不到调动,澳大利亚著名学者比格斯通过科学实验,提出了3P(Presage,Process&Product)模型,这一模型告诉我们,教学是学生本身的特点和教学环境的特点发生交互作用的过程,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学习方式影响着学习结果,单纯的行为参与方式并不能促进学生深层次思维能力的发展,只有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深层次的认知参与为核心的学习方式,才能促进学生包括高层次思维的全面素质的提高,那么,怎样才能最大程度地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情感得到愉悦,主动地参与深层次的认知学习方式中去呢?本文笔者试着从比格斯的3P理论为基础,在科学实验教学的过程中从环境上强调营造愉悦的气氛,给学生以积极的情感体验;从知识的认知过程中强调教学的直观性、体验性和情景性,以促进学生科学知识的构建,从而激发学习科学的兴趣和动机,促进学生深层式学习。

2 比格斯的深层式学习理论

杜威在“教育无目的”的理论中强调,教育要使学生成为教学的积极参与者,而不是漠不关心的“旁观者”,其实质是强调教育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因为动机能激发新的学习需求,这样的学习动机正是教育所期待的,也就是教育所应得的“报酬”,比格斯对上述理论作出相关的研究发现,学生的学习方式与学习动机、学习策略紧密相关,进一步研究后,提出了深层式学习方式,即这种学习是基于内部动机的,其动机指向最大限度地满足学习者的好奇心与探究兴趣,深层式学习往往包含或者导致复杂的、情意的满足,而这样的满足也是非常重要的学习结果。

这种源于自身需求的学生方式正是我们所期待的,教育教学的任务就是要将原本基于外部动机的浅层式学习方式引导到深层式的学习方式上来,为达到深层式学习的目标,教学设计也要改变传统的“教授——接受”模式,真正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

3 深层式教学在科学课上的实施策略

深层式学习的最大动力来自学生自身的积极的情感体验,最大限度的满足学习者的好奇心与探索科学的强烈愿望,新课程理念中强调《科学》教学过程是一个以“感性”认知为基础的建构过程,科学探究活动强调学生的直接体验,本人之所以选择实验教学为突破口,原因由以下几点:首先,是由学科特点决定的,科学学科是一门实验科学,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科学的基本方法;第二,它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教学方法:“要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验活动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第三,实验教学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原则;第四,实验教学符合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同时,实验教学还与初中生的年龄特征、思维方式相符合,初中生还是以具体的形象思维方式为主,抽象思维能力还不十分突出,理解能力、想象能力普遍不高,需要具体、直观的感性经验的支挣它最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事实上,各种实验对学生具有无穷的魅力,凡是上课时有实验,学生总是十分兴奋,思维活跃,注意力高度集中,所以,实验教学不仅是学习科学知识的最基本的方法,最能体现教学的直观性和体验性,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动力,是促进学生深层式学习、表达学习价值观的有效方法。

3.1以“问题式”教学法激发探究欲望

国际科学教育领域有观点认为:创设学生认为值得思考的“问题”情景是最符合建构主义认知过程和科学推理特征的教学策略,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学生学习、生活的经历作为典型事例,制造认知冲突,提出解决问题的需要,从而激发学生对探究新知识的欲望,而后通过学习重建自己的认知结构,

教学实例1

在探究大气压的存在时,我设计了如下两个问题情景。

师:我们平常利用吸管吸饮料时,饮料为什么能进入你的嘴里?

生:当然是被嘴吸进去的哕!

师:那好,我这里有一个已消毒过的锥形瓶,里面已倒人大半的可乐饮料,说着,我把一根玻璃导管插入橡皮塞,把这个橡皮塞塞紧瓶口,并使玻璃管伸入液面中,然后,我提高嗓子问:谁想喝可乐?

学生们跃跃欲试,开心极了,但又不好意思上来,这时我让一个大个子学生上来吸,同学们惊奇地发现,这个学生费了好大的劲,脸颊都涨红了,可饮料还是吸不上来,学生很想知道其中的奥妙,但此时,我特意不解释其中的道理,接着我继续演示小试管在大试管中上升的实验。

我将大试管装满水,将小试管放进大试管内,让三分之一的小试管露出外面,然后迅速倒置过来(图1)。

师:小试管会掉下来吗?

生:大多数大声回答“会”,有几个不敢肯定,但又不知道将会发生怎样?

我把拿住小试管的手移开,水从大小试管的间隙流出,小试管却徐徐上升,此时此刻,学生的好奇心和和探究欲被充分调动起来,新观察到的现象与脑子里固有认知结构产生了冲突,“要我学”完全变成了“我要学”。

师:同学们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吗?那我们就得来探究一下大气压……

3.2以“行为实践”强化科学概念

著名教育家马芯兰老师曾经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指尖上”,现代教学论认为,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广泛的研究表明动手实践最易激发中小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想象能力,通过手脑协调的直接体验可以促进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第一次“飞跃”,新课程的理念是,科学知识应由学生本人在科学中去发现或创造出来的,而不是由教师“灌输”给学生因此,从“做中学”是激发学生深层式学习方式有效手段。

教学实例2 在学习种子的萌发所需的条件时,前一个星期我就先发给每个学生二十粒向日葵种子,让他们分别放在干燥的沙子里、潮湿的沙子里、潮湿的沙子里并放入冰箱中、水中,(农村初中的孩子沙子容易找到,且沙子疏松里面空气多,种子萌发容易),等到上课这一天,学生拿着自己的实验成果,看着通过自己精心培育后萌发的幼苗,心情非常激动,由于学生经过亲身体验,再让学生分析种子萌发的条件时,个个学生谈起来都是头头是道,知识掌握得非常牢固。(图2)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尽可能的刺激学生的耳、眼、触角等感觉器官,强化科学教学的直观性与体验性,如:在学习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惯性知识、压强与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大小的关系、滑动摩擦与滚动摩擦的比较、气体流速与压强的关系、光的折射等,学生都可通过自己的手、笔、纸、杯子、桌面、铅笔盒、水等身边的物品完成一系列的实验,教师还可让每个同学参与密度计、潜望镜、化学指示剂等一系列的小制作,经过学生亲身的体验,可强化感性认识的过程,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加深对科学概念或规律的理解,同时可以减少一部分同学对学习科学的恐惧

感,使学生感觉到原来学习科学就在我们的举手投足之中。

3.3以“认知纠正”建构新知识体系

认知结构中的科学“前概念”,源于学生长期、大量对日常生活中科学现象的观察和感知,最终自发建构于认知结构中,由于学生的心智水平不高,认知结构不完善,学生从自己的角度出发,通过感觉、知觉、表象等直观、表象去感受科学现象,较少对科学现象的本质进行抽象与概括,极易产生一整套非科学概念围绕“前概念”建立起来的一种特有的错误思维,称为“相异构想”。

认知中的相异构想,在学生中具有广泛性和普遍性,如:“力是维持运动的原因”这一相异构想,从两千多年前的亚里土多德到现代的学生,几乎人人发生。

由于相异构想是学生认知结构中已形成的模式或是自己长期生活中“切身体验”到的东西,也是学生最初认识自然界所凭借的工具,很容易形成思维定势,会成为进一步学习科学知识时顽固障碍,如:马拉车前进问题中,要纠正学生的相异构想——“马拉车的力大于车拉马的力”是十分困难的,虽然学习牛顿第三定律后,这个观点有所改变,但过一段时间,又可能重新恢复,相异构想还会影响学生对科学新知识的同化和顺应,甚至歪曲新知识的意义,阻碍新知识的学习和正确概念的形成,这是不少学生感到科学难学的原因之一,而科学实验恰好是纠正“前概念”,让学生的概念“清”起来的最佳方法,如:伽利略的两个铁球同是落地实验有力地纠正亚里士多德的错误观点。

教学实例3 学生一直认为,两个队拔河,赢的原因是这一边的人的力气大,在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实验中,我叫一名体格强壮的男同学和一名瘦弱的女同学在讲台前进行拔河比赛,

师:我们要求这两位学生尽自己的水平发挥,你们猜谁会赢?

生:当然是男生赢!

师:那还说不定!

接着我让这位男生穿上旱冰鞋,说:“准备好了吗?现在开始!”一会儿工夫,女生以大赢而告终,从而既讲清了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因素,又纠正了学生认知结构中的相异构想。

教学实例4 在学习串联电路中电流的特点以后,下课的时候,有两位同学跑到办公室,带着疑惑的神情问我:“老师,串联电路中的电流怎么会处处相等”?

此时我不急于回答他们,反问:

师:那按你们自己的理解应该是怎样的?

生:应该是逐渐减少的!

师:为什么?

生:你上课说过,电流可比作水流,我们学校食堂里的洗手槽里有许多水龙头,我们把水龙头比作是用电器,它们排在一起可看作是串联,在打开所有的水龙头时我们发现,后面的几个水龙头流出来的水要比前面的几个要少,所以我们认为在串联电路中,随着用电器的工作,电流从正极出发,流进负极时,电流应该逐渐减少。

师:不好这样去理解电流,因为水在使用过程中,随着水的消耗,水压在发生改变,而用电器在使用过程中,消耗的是电能而不是电流,电流只是起传递电能的作用,好比图3,水轮机带动发电机发电过程中,流入水轮机的水与流出的水轮机的水是相等的,减小的是水的势能,但水的流量并没有减少,

学生这时已基本上搞清串联电路中电流的特点,为了进_步证实,我与这两个学生按照图4连接好电路图,把电流表分别放在A、B、C,测出这三处的电流值,用实验来纠正学生脑海中“前概念”,让学生心服口服。

3.4以“自主实验”培养创新品质

教学实践表明,“浓厚的兴趣能补智能的不足,持久的兴趣会导致发明创造”,即所谓的“实践出真知”,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最好的动机是对所学的东西感兴趣”,用学生自己创造的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不仅尊重了学生的人格,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而且是把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到深层式的学习方式上来的最佳方法,中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阶段,他们思维能力十分活跃,创造性强,学生在平时的生活或玩耍中,自发或不自发地构建许多知识、技能,一旦得到开发,就能强化知识点,并将知识进行创造性的发挥,

【背景】九年级科学在讲《物体的内能》时,课本中设计了一个演示实验用于说明“气体对外做功,内能减少”,实验用一了吸滤瓶,瓶内装入少量的水,并滴人几滴酒精;用气筒往瓶内打气,当塞子跳出时,瓶口出现浓雾以此达到实验目的,但我和其他科学老师做了这个实验多次,发现成功的几率较少,如果瓶塞没塞紧,它跳出来时瓶口雾气就较少或根本看不到现象;如果把瓶塞塞得太紧,并让别人帮忙把瓶塞压一会儿,又怕里面的气压太大,使瓶子炸裂,造成伤害,总之,教师都是怕做这个实验的,但又想不出好的方法来替代它,转眼到了上课时间,我只好又按课本中的办法给学生演示,等我在学生的帮助下,做了几次实验才勉强成功,准备向学生解释其中的能量变化的时候,只见一个男生举手并站起来说:“老师,这个实验我有更好的办法”,“好,那你就上来试试”,只见他手里拿了一个喝剩的纯净水瓶,里面只剩少量的水,走上讲台,先把瓶盖拧好,然后一只手握瓶身的上半部分,一只手握瓶身的下半部分,像拧衣服一样,将下半部分瓶身往一个方向拧,只见上半部分越来越鼓,拧到一定程度,他将瓶口对着天花板,上面的手用手指在瓶盖上顺着开瓶的方向用力快速地一刮,“砰”一声巨响,瓶盖冲出去了,瓶口迅速升起一股浓浓的白雾,效果非常明显(图5),全班同学都为他的精彩表演不由自主地鼓起掌来,接下来,学生与老师一起来分析其中的能量转化时,全班同学的学习气氛特别轻松活跃,这位男同学也更加认真地参与。

3.5以“多媒体”手段丰富课堂体验元素

多媒体信息技术的最大优势就是能提供大量的图象、图形、动画、视频以及各种音频信息,为教学创设仿真的或虚拟真实的情境,在科学课堂上能迅速引起学生的高度注意力,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思维、判断和推理的能力,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者变成始终高度学习积极性的主动参与者,从而避免了抽象的解说和枯燥的练习,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例如:在七年级讲授“光的直线传播”这一节,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一般先结合生活实例,单刀直入,急于把“光在同一种均匀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的结论亮出,但我们现在可利用多媒体技术,先播放一段日全食的情景来引入新课,学生会被日全食美丽、壮观、奇妙的景象深深地吸引,教师适时提出问题:地球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其中包含了什么科学道理?这样可启发学生的思维,再由教师结合其它生活中的例子得出光沿直线传播的结论,这会给学生产生难以忘怀的印象。

科室学习计划范文4

关键词:课堂提问;提问技能;第一候答时间

文章编号:1005-6629(2012)8-0030-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1 研究背景

课堂提问是教师与学生课堂交流的主要方式,教师在课堂提问中讲解知识,强调重点、突破难点;学生在应答中积极思考,开拓思维、找出答案。同时,学生应答的正确与否也能及时告知教师学生理解的程度,帮助教师调整教学思路,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因而“课堂提问”成了教师研究较多的课题之一,但目前大部分研究者都是定性研究,从理论角度剖析当前课堂提问的不足,强调课堂提问的重要性,提出有效提问的策略。这样的研究缺乏对实际课堂教学的指导,而对课堂提问的定量研究能还原教师提问的真实场景。通过对教师课堂提问的全息记录,结合对教师的提问频率、提问类型,学生应答方式,教师提问技巧等数据的统计,更能有理有据地对课堂提问进行细致分析。笔者以录像形式记录了一节区级公开课“一氧化碳的性质”,通过对本节课教师课堂提问的量化分析的研究过程,期望从_个全新的角度研究课堂教学及课堂提问。

2 研究过程

2.1 相关概念界定

课堂提问是指引发学生产生心智活动并作出可观察的反应的信号刺激,即教师对学生作出的教学提示或传递所学内容原理的刺激或要求他们做什么以及怎样做的提示。如①一氧化碳的化学式是什么?②如何合理利用含有一氧化碳的尾气?

一次完整的课堂提问过程要经历教师发问、学生应答、教师理答三个主要环节。其中教师发问和学生应答之间的时间间隔称为第一候答时间,即学生的思考时间;学生应答与教师理答之间的时间间隔称为第二候答时间,即教师衡量学生答案正确与否并等待学生补充的时间(如图1所示)。

课堂问题根据不同分类标准有诸多分类方法,其中影响较大的分类法是根据认知层次来划分,最有名的是根据布鲁姆的认知领域六层次分法,将课堂问题分为识记性问题、理解性问题、应用性问题、分析性问题、综合性问题及评价性问题,各举例如表1。

2.2 主要研究方法

先以录像形式全息记录教学过程,再采取数据分析的量化方法。对课堂提问的分析主要借助如下数据:各教学环节的提问频次;每次提问平均占时;教师各提问类型的频次及百分比;提问技能类别的频次及百分比等。

提问数量的统计能显示教师对课堂的掌控情况,提问频次的多少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进程,干预着学生的思考过程。提问数量过少,一节课只有那么几个问题,不利于学生了解所学知识的来龙去脉。但一节课也不能总是老师问、学生答,问题过多过滥也不等于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更不提倡在教师引导下的连环提问,把学生带进教师预设的思考过程,少了让学生自主发挥的意义。因此,提问数量必须适量、恰当,能引起学生共鸣,又不多干涉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且由易至难,符合学生的认知顺序。

提问类型的统计能展示教师的提问水平,一名优秀的教师应当能让多种类型提问相辅相成,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穿插各种类型的提问,在提问中培养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虽然课堂教学是知识的归纳演绎,但教师在呈现过程中应注意运用不同的形式。首先,不能大部分都是识记性内容的重复询问,这样不能激发学生思考,其次,其他类型的课堂提问对学生能起不同作用,如应用性问题能鼓励学生参与实践,在新的情景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分析性问题能帮助学生立足全局、分析局部,特别是培养高年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大有裨益。

教师的提问技能表现在提问对象、理答方式及第一等候时间上。研究发现,候答时间对学生与教师都相当重要,稍长的等待时间对学生的语言行为有很大的效果,如学生会对问题给出更长、更多的回答;对教师行为、态度也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如教师提问策略更富于变化,教师减少了提问数量而提高了提问质量、丰富了提问类型,教师向部分学生提出了需要复杂信息处理及高层次思维的问题等。

2.3 研究案例选择

研究课题为“一氧化碳的性质”(初中化学上教版第四章内容)。本节课主要分为五个教学环节,即新课引入、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实验装置设计、课堂小结。其中一氧化碳性质及实验装置的探讨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教师在上面花费了大部分时间。以上各环节均是采取教师提问,学生齐答、教师指定学生回答或其它学生补充回答的方式进行。如在探究一氧化碳物理性质这一环节中,教师提出了诸多问题,教学过程及主要问题见表2。

2.4 研究分析过程

研究步骤:步骤一,对本节课进行全息教学记录;步骤二,统计各教学环节用时及提问频次;步骤三,对教师所提问题进行分类统计;步骤四,关注教师的提问技能,如理答方式、第一候答时间等的统计分析。

3 结果分析与讨论

3.1 各教学环节课堂提问的统计与分析

表3是教师各教学环节用时、提问数量及每个问题平均占时的数据统计。

由表3分析可见,传统的知识灌输式教学正在被教师所抛弃,取而代之的是边讲边问的教学模式。这节课中,教师在40分53秒的教学时间里共提问了107次,平均每分钟2.6个问题。教师试图通过高密度的提问达到各种教学目的,如复习旧知、分析资料、讲授新知、教学过渡、获得教学反馈等。教师的提问主导着本节课的教学进度,师生的提问、回答互动成了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但是学生面对这么多的问题,是否真有那么多思考时间,还是机械接受教师泛滥的问题,是否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还需要进一步分析。

科室学习计划范文5

一、改革教学环境,形成主动学习的氛围,激发主动学习意识

传统的教学环境是严肃的,虽然也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往往是只停留在口头上,是真正的“一言堂”。教师的地位和传授的知识是不容置疑的,是权威,学生不按照教师的思路和方法执行,就会被认为是错误的,会受到批评,学生则被当成知识的容器,教师心中只有自己的教学目标,而没有学生的学习目标。要改变上述现象,实现学生的主动学习,必须从改革教学环境入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意识。

1.教师要做到心中先有学生后有教学目标,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制定教学目标,然后参与学习目标的制定,从中起到参谋作用

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形成一个动态的课堂教学过程,让学生感到在老师的教学中有自己的参与,在心理上产生一种参与欲和满足感,接受老师的教学,进而在学习过程中就能产生主动性,发生由被动到主动的质的转变,产生强烈的主动学习的意识。

2.要改善师生关系,创设民主、和谐、自由、安全的教学氛围

教师就要经常走下讲台,到学生中间去,关心学生的学习,了解学生的感受,不断调节自己的教学速度和方法,使“教”“学”共进。没有民主、和谐,就不可能有主动学习,融洽的师生关系永远是第一个教学原则。教师只有建立起新型的师生关系,进行“人性化的教学”,才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意识的产生。

二、开放实验室,让学生成为实验的主人,培育自主意识

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学科,但是传统教学中的实验只不过是教师的专利,学生在实验中起的只不过是观众的角色,学生所看到的和所学到的只不过是教师的表演和演示,然后自己不断地重复和演练,从中学不到半点开发思维的东西,更谈不上探究创新了。要想改变这一局面,只有把实验室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实验室的主人,按照自己的设计和想法去实施和操作实验,通过自己的成功和失败,不断地总结经验和教训,这样不仅使学生的能力得到了培养和锻炼,而且培养了他们的科学素质,同时也使他们受到良好的科学方法论的熏陶。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老师的角色是观众,是高级观众,或者说是导演,但不再是“师傅”,教师所要起的作用是引导、是指点、是纠正,同学生一起交流,一起分析,一起享受。学生能体验自己的成功,心理上的感受是深刻的,这种感受会转变成学习的动力,促使学生不断去探究,自己就会在不自觉中成为学习的主人,培养了自己的主动学习意识。

三、改革课堂教学环节,促使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的生成

科室学习计划范文6

一、探究过程,以合作升华小学生的数学意识

著名数学家马明先生曾说,数学教学的本质就是一个展示思维、发展思维的过程。现代认知理论强调,数学教学要有效地挖掘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升华他们的学习兴趣与创新精神,就必须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新课程背景下,笔者一改传统数学课堂重结果、轻过程的教学弊端,组织学生积极开展合作学习,一起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体验了山重水复、柳暗花明的愉悦与快乐,达到了数学意识与协作能力的双重升华。

例如,教学六年级上册“圆”一章的时候,笔者就多次在以下几个教学环节组织了合作学习,带领学生们经历了一次次精彩的知识的形成之旅。在“圆的认识”中,小组合作,剪出大小各不相同的圆、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等,然后通过折纸来探究相关图形对称轴的数量,并于小组内进行总结。通过这次合作,学生们深刻地体会到了“圆有无数条对称轴”的知识结论,更收获了“相关图形对称轴的数量是固定的,与图形的大小无关”这一意外之喜。

二、探究难点,以合作升华小学生的数学能力

客观地讲,每节课几乎都有几处教学难点,它在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与学生数学能力方面有着举足重轻的意义和作用。一般地,教师都会在难点教学中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以突破教学瓶颈。在探究难点时开展合作学习,学生们相互启发、交流、尝试、探索,会有效地走出思维误区,高效迅速地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与途径,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例如,教学五年级下册第七章“用方程解决问题”第一节“邮票的张数”时,“练一练”中的第6题是课堂难点,不少学生会产生畏难情绪,打起退堂鼓。这时,笔者要求学生们相互合作、交流讨论,设“x小时后,钟状菌的高度能赶上竹子”,联系课堂讲授中“邮票的张数”两道习题,探究题目中的等量关系。合作中,他们相互启发、补充、提醒,很快体会到了成功的愉悦、发现的快乐,如,有的学生认为:例题中的等量关系关键是“我和姐姐一共有180张邮票”这句话,“我和姐姐的邮票张数”与“180张”之间是相等的。那么,这道题中是谁和谁相等呢?还有的学生认为:列方程的时候应该特别注意竹子开始的高度是32cm,钟状菌的高度是0.5cm,不能丢了这个条件哦。

三、探究分歧,以合作升华小学生的数学思维

教学过程中,学生们经常会因为一道问题争得面红耳赤,一方面他们争强好胜,渴望别的同学能够接纳自己的观点;另一方面他们的数学思维还不够严谨、缜密,在思考、表述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漏洞,极易被别人抓住“小辫子”。一般来讲,学生们在争论的时候多浮于表面,理性思维欠缺,思维的深刻度不够,教师要适时地针对分歧,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在有效的讨论中升华他们的数学思维。

例如,教学三年级下册“认识分数”第一节“分一分(一)”时,“平均”这个词非常重要,于是在课堂伊始便抛出了这样一个判断题:把一个圆撕成两片,每片都是这个圆的一半,这句话对吗?自然地,有的学生说“对”,有学生说“错”。于是,笔者开展了合作学习活动,并于课堂中展开了小组式辩论。

正方小组(把一个圆对折了一下,从中撕开):看看,这是不是原来圆的一半?

反方小组(把一个圆随意撕开):这也是把圆撕开,这也是原来圆的一半吗?

正方小组:你撕的时候没能把圆平均分开,自然不是原来圆的一半,平均分开的话,就一定是一半哦!

反方小组:你说的自然没错,可是刚才老师说的那句话中强调“平均”这个词了吗?老师没有提及,这句话就一定是错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