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课程思政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课程思政总结范文1
随着我国经济、科技等的快速发展,互联网技术已经在国内高度普及。当前,作为一种新兴行业,电子商务行业在持续发展过程中展现出很多新的特征。诸如新媒体营销、跨境电商、移动电商等模式的产生,使得电子商务行业的整体环境变得越来越复杂,电子商务行业也具有了更强的挑战性与风险性,上述新的变化对于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来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学生有必要在专业学习的过程中,在脑海中同步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因此在高职电商实践课程中,课程思政建设便具有了十分重要的意义,简单总结来说,这些意义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电子商务专业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是国家对该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
对我国高职院校学生的整体情况进行分析,他们普遍具有知识掌握不健全、能力结构薄弱、思想政治意识弱化、自我意识较强等特征。而对于高职院校中开设的电商实践课程来讲,普遍存在有关注技能养成轻视思想培养的特征。上述因素的客观存在将会让学生在该专业课程学习中弱化自身职业道德素质,让他们在进入社会正式工作后,暴露出岗位适应能力不足、社会责任意识差、价值观念错误等情况。而通过在电商实践课程中进行课程思政建设,能够让任课教师、学生以及辅导员联手建立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让教师充分挖掘专业技能教学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点,让学生从思想意识方面来接受相关的专业教育,这样一来,学生对于电商实践的接受程度变得更高,整体学习质量变得更优,可以更好地完成以立德树人为目标的电商实践课程教育。
(二)课程思政建设能在电商专业人才培养中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
在高职院校中,针对电商实践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能够把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和该专业中各课程、各细节进行融合,给高职院校学生带来立体化、全方位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实践机会,由此实现立德树人的人才教育目标。针对高职院校电商专业来讲,教师通过精心开展教学设计,合理利用专业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与电子商务专业的教学实践进行融合,让高职院校学生在掌握相关技能的同时,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达到价值引领和技能传输的有效融合,让学生在具备良好的专业技能的同时,具有正确的价值取向和较强的职业道德素养,并在今后工作中秉持良好的职业道德规范,成为一名高技能、高素质人才。
课程思政建设在高职院校电商实践课程中的有效应用路径
(一)依靠课程思政建设对高职院校电商实践课程进行大胆创新
以笔者所在院校为例,为了能够在学校电商实践课程中有效融入课程思政建设,本校针对电商专业学生,采取了“一平台+三模块”的人才培养策略。“一平台”指的就是电子商务学生毕业后到企业中可从事不同的职业岗位(一般三大块:电商运营、电商美工、电商客服)所需的共同的职业技能,这些技能可通过学校这个平台习得。在这个平台里面大一学生统一学习电商基础知识。这个电商基础知识包括《管理实务》《电子商务概论》《市场调查与预测》《专业认知》。在大一上学期开设《管理实务》《电子商务概论》两门专业课,让学生理性地认识电子商务专业,大一下学期开设《市场调查与预测》《专业认知》两门专业课。《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先于《专业认知》开设,第一阶段集中上完《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让学生掌握市场调查的技巧和调查报告的撰写方法,然后第二阶段带学生到企业实地考察、走访(或通过VR技术实现)来让学生零距离接触电子商务企业。也让学生了解电子商务企业的岗位分工以及不同岗位所需要的人才要求。最后让学生撰写一份电子商务企业人才需求市场调查报告作为期末测试成绩。同时这也为学生大二选择主攻专业实践方向做准备。“三模块”是本校在充分的社会调查,了解和掌握产业、行业、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基础上,总结出的电子商务行业三大核心板块,即电商运营、电商美工、电商客服三大块。再以这三大模块为线索,制订相应的实践教学模块包。在该模式下,为了让思政建设工作得到有效开展,组建了以专业技能教师、思想政治教师、辅导员以及学生会为代表的课程思政建设委员会,为“一平台+三模块”的电商实践课程进行思政教育组织保障。以立德树人和专业技能的有效掌握作为电商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对本校的人才培养策略的各细节进行优化,将思政教育和人才培养的各环节进行融合,基于当前电商专业的实际特点,有效开展对学生的思政教育。例如:在《电子商务概论》教学设计上,教师可以分析中国电子商务在世界上所处的地位,重点向学生讲解电子商务在中国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变革,并且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识到祖国的逐渐发展强大,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并且让学生将今后工作和祖国建设进行串联,让学生认识到祖国的发展繁荣离不开每一个行业的共同努力。通过对《电子商务概论》的学习,学生也在思想层面上具备了良好的爱国情怀,会以更加饱满的热情面对今后的生活和工作。
(二)对高职院校电商实践课程中的思政教育内容进行升华
重视思想引导。基于电商实践课程“一平台+三模块”的教学策略,教师应当充分分析专业课程设计、教学方式等方面的改革工作。合理使用各类教学资源和思政资源,致力于强化学生在电商实践课程学习中所接受到的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科学性,并且在电商实践课程中彰显思政教育的显性价值和隐形价值,合理使用线上线下各类资源、先进教学技术,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三)协同进行电商实践课程和思政教育
课程思政总结范文2
关键词:移动教学平台;大学数学;课程思政
高等教育要立德树人,不能仅仅依靠高校思想政治课,要从高校的各科课程入手,全方位、全过程进行课程思政,让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当代大学生的方方面面,使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有一个新的发展局面。近年来,三全育人的理念已经被社会所认知和重视,且各大高校将课程思政的理念提到了非常重要的高度,要求全体教师结合自己所教授的课程内容给大学生进行合适的思想政治教育,用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武装大学生的头脑,避免作为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大学生偏离正确的思想轨道,从而有效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且各大高校及时构建了课程思政的模式,建设了课程思政的体系,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民办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德才兼备的应用型人才的重任,在课程思政上任重道远。大学数学是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包含《高等数学》《微积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线性代数》等课程,大学数学与各工科的专业课程之间联系密切而广泛。新生思想萌芽阶段是新生入校的第一学年,这时挖掘大学数学课程中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实时地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增强大学生的使命感和奠定正确的价值观尤为重要。近年来,95后、00后学生进入大学,信息化、智能化、社交化是他们生活的常态,同时,由于网络化和信息化,他们的思想相对多元和复杂。要培养他们成为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和承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就要从他们成长的背景和成长的规律入手,把握他们的思想特征,宜疏忌堵。以前的思政课缺乏双向互动,一味照本宣科,学生听起来索然无味,将课程思政与移动教学相结合,展示新思路、新方法,通过学习通、泛雅等移动教学平台的辅助功能,使课程思政具有时代感和同步感,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调动,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升华,学生的身心得到很好的锻炼,思想得到很好的熏陶。现在以大学数学课为例,展示基于移动教学的课程思政的实践探索。
1准备阶段
1.1充分挖掘大学数学课程中的科学精神和务实态度等思政元素。在讲授大学数学每一章开头时,可展示世界上著名数学家的事迹,如牛顿、莱布尼茨、柯西等科学家甘于平淡,忍受孤独,不断探索数学定理、公式的科学精神和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激发当代大学生奋力开拓,锐意进取的优良品质,不断追求创新卓越的良好精神,坚定唯物客观,启迪学生思想,陶冶他们的情操,升华他们的精神,从而大大提高学学数学的兴趣。讲授《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中的协方差内容时,引入课程思政内容,做人做事,除了个人的努力外,还要加强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合作,团队的努力所创造的成就远远大于个人努力取得的成就,从而对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微积分》的课程教授中,实时的提出我国古代天文学家张衡、祖冲之、张遂等在数学、天文上的卓越贡献,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意识,坚定政治认同,文化自信。大学数学课程中还有许多的知识体现了哲学中的对立统一,量变到质变等思辨观点,促进学生更加深入的思考人生,思考未来,反省自己,树立理想,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从而为社会做出更大贡献。1.2丰富数学课程资源,移动平台推送信息。大学教师既可以精心制作微课视频讲解重难点知识,也可以利用中国大学MOOC,给学生优秀教学视频。在超星学习通或文华在线等移动平台上实时结合学生群体推送大学数学课程PPT,教案及相关前沿知识等资料,让学生随时随地了解大学数学的方方面面。
2教学实施(以微分中值定理为例)
2.1课前。在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要体现师德师魂,将课程思政贯穿授课的全过程。首先,教师要给学生树立榜样,要有高尚的道德和良好的情操。以自己的思想、内涵和人格魅力赢得学生的尊重,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其次,教师要准备合适的课程思政内容,结合所讲授知识点,巧妙地进行思想教育,深入思考如何将思政元素巧妙适当地渗透到课堂教学中,避免把大学数学课上成思政课,将大学数学知识与思政元素恰当的结合,且利用移动教学平台与学生进行良好互动,使整个课堂变得生动活泼,个性十足。最后,在班级群上实时预习要求。一是认真钻研书中的内容:微分学中值定理;二是在中国大学慕课上看视频,思考三大微分中值定理的条件和结论分别是什么,有什么区别;三是预习后带着问题进课堂:如何应用微分中值定理解决问题,如证明等式或不等式。2.2课中。对于基本的定义、性质、定理,以教师讲授为主,对于计算、证明、解答等内容,引导学生分组讨论,自主解决问题。教师在讲授基本内容时,可以结合移动平台,如学习通进行在线选人,在线回答等环节,这样整个课堂变得丰富有趣,教师也体现了亲和力。多元多维的教学方法,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在讲授三大中值定理过程中,引导学生认识三大微分中值定理是以三位科学家的名字命名的。三位科学家耗费毕生心血创立了定理,其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推动科学发展的行为值得后辈学习膜拜,为世人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科学财富,另外,三大中值定理之一的罗尔定理,虽然命名为罗尔定理,但并不是科学家罗尔个人创立的,罗尔只是该定理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事实上,罗尔定理是由科学家德罗比什在罗尔的基础上根据微积分理论重新论证,总结和归纳,从而形成定理,并把它推广到一般的函数,最终也就形成了现在大家所学到的罗尔定理,这原本是属于德罗比什的成果,但德罗比什却非常谦虚大度地将此定理命名为罗尔定理,以纪念此定理的开拓者,尽管此定理是由自己创立的。这一典故告诉人们,谦让大度是非常优秀的品格,生活中遇到荣誉,利益时保持谦让的作风,会大大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2.3课后。通过在移动平台上课后作业,开展专题讨论,微信群,QQ群,超星学习通班级群等沟通方式与学生进行互动,实时反馈问题。教师也可以布置书面作业,要求学生自主完成。学生在完成线上作业或线下作业过程中,如果遇到问题,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查阅相关资源,尽量自我解决,确实无法解决的问题,可以反馈给老师,老师会根据学生的共性问题,及时进行线上或线下的讲解,不留死角。这样,自主与辅导相结合,既锻炼了学生的自主性,也体现了教师的主导性。当然,教师也可以在线上布置小论文,学生进行有目标、有步骤地展开自主探究,查找资料,从不同角度进行论证,然后在线上提交,老师在线上打分,也可以轮流在下次课堂上汇报论文成果。课后在移动平台上论文修改稿和反思总结,让所有同学在线共享,这样,学生既有学习过程,也有学习成绩,在平台上体现得清楚明白,师生一目了然。这是组成过程性评价的重要部分,为后续的学习评价提供客观依据。
3学习评价阶段
传统教学模式对应的学习评价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和主观性,缺少客观量化的依据,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结合移动教学平台的混合式教学中,我们采用的是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在移动平台上教师首先设置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比例,然后设置过程性评价的细分比例,让学生做到一目了然,心中有数,在自己的学习过程中有方向有目的。教师设置各项比例后,系统会自动生成学生的平时成绩和总评成绩,大大减轻了教师对于学生学习评价的工作量,有利于推动教学工作的良性循环。
4教学评价阶段
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下,大学数学课程教学中进行课程思政教育应有一定的评价标准和体系,评价的标准应包括以下几点:一是数学知识与思政内容衔接起来不突兀,学生自然接受,不能为思政而思政,将数学课上成思政课;二是课程思政的内容要能传递主流价值观,使学生能感同身受,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和树立远大理想,不能纯粹的讲故事;三是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加深对课程知识的理解、掌握、拓展和深化。我们为此进行了调查问卷,调查对象为所授课的四个数学大课堂,近300名学生。通过对问卷调查得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我们得出,基于移动教学平台的数学课程思政混合式教学模式,学生在授课形式、学习动力的激发、知识的掌握、学习能力的提高、团队合作能力的提高等方面的满意度明显增强,教学效果较好。“互联网+”时代将移动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让智能手机融入课堂,这给课程教学带来了历史性的变革,现代教育具有时代特征,教和学变得多元多维。
移动教学使大学数学课程思得丰富有趣,也使学生对于学习变得兴趣盎然,有效避免了“填鸭式”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端。传统教学与移动教学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构建,使教育变得丰富多元,高效有趣。基于移动平台的混合式教学,能将知识点模块化、评价反馈客观化、交流互动实时化、资源推送智能化、便捷化,将大学数学课程思政教学的形式和内容进行全面变革,构建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大学教师要主动适应新形势、新潮流,不断思考、不断探索,共同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姚高翔,李春萌.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隐忧与应对策略[J].高教论坛,2018,(11):7-9.
[2]李国娟.课程思政建设必须牢牢把握五个关键环节[J].中国高等教育,2019,(5):13-15.
[3]安凤平,王宪莲,陈贵宾.移动混合式教学模式设计和应用———基于微信公众号平台的实践[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7,(3):67-69.
[4]王若飞.浅谈借助移动教学实现高效课堂的策略[J].职业教育,2018,(5):48-50.
[5]苗青.基于超星学习通的移动教学模式分析[J].互联科技,2017,(20):88-89.
课程思政总结范文3
在高职院校中,教师既要将相应的技术传授给学生,也要为他们灌输正确的价值观念,纠正其思想上的误区。而思政教育则能够满足这一要求,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在心理素质完善的同时也令教学质量有所提升。因此,思政教育的创新势在必行。
1高职思政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1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
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许多高职教师都是进行单纯的理论讲解,将现代的党政思想与职业道德培养内容阐述出来。虽然在理念部分是比较全面的,但却缺少一定的实践意义。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他们会在一定程度上感到枯燥,并无法将注意力集中在课堂当中。(2)许多高职教师对思政教育工作并不重视,甚至一些人将网上的PPT作为己用,甚至没有做出一丝一毫的变动,使得课程内容没有针对性,缺少对接性,使学生不能够深刻的理解知识的本质。
1.2学生主体多样化,思政教学难度增加
大部分高职学生正处在青少年时期,心理上的叛逆往往会通过行为表现出来,对教师所讲解的思政内容并不关注,甚至一些学生会做出扰乱课堂的行为。另外,学生主体的多样化使得他们对知识的理解能力不同,接受程度也不尽相同。少数学生对自己并没有一个正确的认知,而是会一味的埋怨教师,并且呈现出不配合的态度。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思政教学的难度逐渐加大,教育方法的创新刻不容缓。最重要的是,少部分教师无法关注到学生思想变化,使他们缺少对职业生涯的正确规划,不能够得到全方面的发展。
1.3高职思政教育缺少适应性
高职思政课程缺少适应性是当前教育中存在的普遍现象。首先,一些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并不是非常关心,不理解他们的需求。当问题出现时,不是首先寻找原因,而是一味的?备学生,使得思想教育成为空谈,反而激发了学生的抗拒心理。其次,在实践应用方面,教师应该用正确的方式诱导他们,令学生参与到活动当中,并正确认识到思政教育对每个人的作用和意义。但一些教师都无法做到这一点,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并带动他们的兴趣。
2高职思政教育中“工学结合”的创新活动
2.1以就业为导向,体现“工学结合”的思政教育理念
技术学习在高职院校中是非常重要的,教师不仅要转变原有的教育思想,也应该使学生认识到工学结合在思政学习中的重要性。(1)教师可以在思政课程中引入现代化的就业观念,使学生受到一定的影响。例如:在“理想教育”中,教师可以首先将学生两两分成一组,令他们讨论在毕业后想要做的工作,以及从事何种职业,并说出相应的理由。在讨论结束后,每组要派出一名代表在全班同学面前论述自己的想法。教师要对每位同学的职业观进行肯定,并引导他们应该为自己的理想所努力,总结就业观下的实践方式。(2)开展以“工学结合体现就业理念”的主题教育。例如:教师可以举行一些课外实践活动。例如:在护理专业中,教师可以进行场景模拟,为学生准备一些道具,体验工作人员一天的实践流程,并将“吃苦耐劳”等职业理念融合进去,使他们产生一种“荣誉感”,体会到救死扶伤的意义。再如:在会计专业的思政教育中,教师能够为学生播放一段“贪污受贿”的视频,突出工作中所要具备的职业道德,令学生产生正确的价值观。
2.2加强校企之间的合作
校企之间的合作是工学结合中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建立以工学结合为主的思政教育平台,强化对学生的管理工作。例如:学校要在管理体制完善的基础上对学生的教育方法进行改革,将思政课程融入到技术活动当中。以“校企结合中的定岗培训”为主,教师可以对学生的日常生活进行约束,严格执行企业实训中的轮岗制,并将技术实施方式予以剖析,在操作过程中讲授每一步骤的意义,以及内容学习的好处,对他们的未来发展有着怎样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学生也能够更加深刻的理解到思政教育的内涵。(2)将全员育人与全程管理结合起来。全员育人是指教师将学生定位为企业中的员工,定期的了解学生的实习情况,并建立QQ或者微信群,与学生进行实时沟通。在讨论群中,学生既可以将近期的生活困难对教师进行讲述,也可以探寻技术学习中的难题。教师要及时的将学生反馈的问题记录下来,并给予他们相应的疏导,使学生感受到温暖,能够更好的投入到实习当中。如果是技术学习上的难点,教师可以与企业中的工作人员进行沟通,要求他们给予针对性教育。(3)企业也要与思政教师进行配合,在训练的同时也将企业文化渗透进去,以“文化与思政学习”为课题,开展相关的讨论会。每个部门都要派出一名代表进行发言,说出他们在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岗位意识”,并分析职业道德是如何践行的。
2.3转变教育职能,创新思想政治的教育方法
传统思政教育观念的转变是必不可少的。(1)定位思政课程的实际职能,体现工学结合的意义。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宣传教育”的方式来培养人才,使学生参与到社团当中,并根据他们的兴趣爱好来提供相应的指导方向。在一段时间的学习后,教师则要以“咨询”的方式使学生们说出他们的体验以及遇到的难处。在最后进行总结,使学生们了解到人际关系的处理方法、社会中的竞争意识以及基本的职业观念等等。(2)实行跟进式教育。思政教育人员可以与学生共同进步,一起与学生在企业中学习技术,并共同居住。一方面,教师能够在此过程中培养与学生之间的感情,解决他们生活与学习中的困难。另一方面,也对思想的误区进行纠正。(3)推行企业导师制度。在与企业的合作中,每位学生都有一位专业的指导教师。他们要定期的与学生进行沟通,并理解他们的思想,为其制定一个长远的学习目标,并帮助学生去践行。第四,建设具有职业特征的校园文化。学校可以为学生建立思想培养基地,将办学理念与敬业观念融入进去。例如:无锡纺织学院就成立了名为“思政园”实训中心,从思想道德与纺织技术两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估,将工学结合的训练模式应用进去,塑造全方面的人才。
课程思政总结范文4
第一,引领风尚,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是“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的首要目标。“思政课”首先要追求和实现的目标就是引领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践行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和法律,在当代中国,集中体现为引领时代风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学生从“思政课”的课堂上和课本上学习到的基本原理,对他们来说,都是间接获得的,相对来说,比较抽象,比较肤浅,不足以触及灵魂,激感,建立信念,更不可能有效地发展认识,深化认识,启发思维,促进创新。只有依靠具有内容丰富而生动、形式多样而直观、影响深刻而持久等特点的“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才能帮助大学生把理论知识转化为自身的真知灼见,并有效推动大学生自身认识能力的发展和思想境界的提高。只有精心组织、扎实开展社会实践教学,“思政课”才能真正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从根本上增强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并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第二,承接地气,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大学生自身的需要。这是“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的直接目标。首先,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的发展迫切需要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创业能力、群众观念等优秀品质。当代大学生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得到了极大改善,同时又处于市场竞争、对外开放、社会转型、利益分化、矛盾交织、思想多元等复杂的社会环境之中,要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光荣使命,必须在社会实践中锻炼成长,通过丰富多样的社会实践教学,培养社会责任、创新精神、创业能力、群众观点等品质,以满足社会发展对创新人才培养的迫切要求。其次,当代大学生面临着知识激增、信息爆炸、价值多元、独生子女、数字网络、微信微博等全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如果不加强社会实践教学,并通过社会实践去亲身体验、比较鉴别、分析选择,就可能迷失在海量和真伪难辨的信息里,抓不住主要问题,把握不了前进方向,甚至被西方社会思潮和价值观所误导,或者沉溺于个体自我,宅于狭小空间,成为啃老一族,缺乏合作精神、主动意识和动手能力。所以,大学生只有躬身实践,才能完成社会化过程,才能真正健康成长,百炼成钢。
二、高校“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的原则
为了实现“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的目标,针对当前各高校在实际工作中程度不同地存在的问题,总结各高校的有益经验,我们认为,“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必须遵循以下“十条”原则。
第一,知行统一、正确践行的原则。“思政课”教学要达到知行统一的目的,就必须遵循人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道德品质、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的形成发展都必须经历“知、情、信、意、行”的转化过程的规律。在这个转化过程中,社会实践既是基础环节,又是作用中介,还是验证条件。大学生要真正把“思政课”的理论知识内化为自身的主体认识,并外化为自觉的行为习惯,只有通过社会实践的检验、历练、强化、巩固,才能完成。所以,要引导大学生正确践行理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法律,就必须厘清“思政课”的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教学的关系:理论教学是实践教学的方向、前提和先导;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检验、深化和升华。在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和实际执行中,既不能以理论教学代替实践教学,也不能以实践教学取论教学,要合理分配学时、学分,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并把握好两者之间的匹配关系。
第二,教师主导、育人为本的原则。在“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中,也要处理好师生之间的互动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取得实践活动成果的必要保障。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需要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及其创造才能的发挥。“思政课”教师要切实改变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的观念和态度,要研究、掌握社会实践教学的内容、方法、形式和规律,努力成为社会实践教学的先行者、设计者、组织者和指导者,要精心设计社会实践内容,合理选择实践形式,亲自组织实施具体的实践活动,并以自身的丰富阅历和社会经验现身说法,潜移默化地传播真理、传授方法、传递信息、释放正能量、激发潜能、提升素养。大学生是实践育人的对象和实践教学中的学习主体,要不断激励他们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参与社会实践,自己动手、独立思考、自主探索、自我选择、自我教育、感悟真谛,通过社会实践这一养成教育的过程,吸取直观、生动、丰富的精神养分,提升思想认识、道德水准、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
第三,结合课程、有机渗透的原则。四门“思政课”课程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基本原理是理论源头,中国近现代史是历史事实,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是历史经验的总结又是理论创新的成果,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大学生参与社会生活需要遵循的思想、道德和法律方面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四门课程的内容都来源于现代社会发展的历史和现实实践,经过了社会实践的反复验证,在实践中不断地得到丰富和发展,并且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当代大学生要自觉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锻炼成长、建功立业,就必须以四门课程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为载体,吸取历史智慧和理论智慧,增强价值认同和行为自觉,遵守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所以,在社会实践教学的计划安排和组织实施上,要克服厚此薄彼,重视一门课而忽视另三门课,或者对一门课严格要求而对另三门课放松要求的倾向。每一门课都必须把实践教学系统、有机地渗透到“思政课”全课程、全过程中去,以达到实践育人的目的。
第四,明确主题、任务细化的原则。“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要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选择适宜而明确的主题,避免盲目性和随意性。确定主题之后,还要进行任务细分,责任到人,让参加实践教学的每位学生、每位教师都明确自己的任务和责任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开展活动,才能真正得到锻炼,受到教育,增长才干。否则,任务不明确,责任不到位,一哄而上,为活动而活动,不仅收不到效果,还会败坏社会实践教学本身,进而导致学生对它的误解和轻视,以为可有可无,参不参与、认不认真无所谓。
第五,内外结合、优势互补的原则。“思政课”相对于专业课而言,具有突出的养成教育特质,即要求大学生从日常生活、言行举止、习惯培养等点滴入手,进行自我教育,自我养成。因此社会实践教学必须贯穿于“思政课”教学的全过程之中,无论课内课外、校内校外,都需提出社会实践教学的具体要求。比如,在课内,引导大学生拒绝“翘课”、“手机控”、“考试舞弊”、“干私活”等不良现象;在课外,借助“学工在线”、“心灵驿站”等网络平台引导学生进行信息交流、热点讨论、好人好事点赞、思想、学术争鸣等等。只有整合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的各个社会实践教学环节和教学资源,并促进各个环节、各种资源的有机结合、优势互补,才能形成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良好格局。
第六,全员参与、组织有序的原则。“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具有帮助大学生顺利实现社会化的功能。在当代大学生中,独生子女、单亲家庭子女、城乡留守子女比较多,存在心理困惑的学生增多;由于收入分配悬殊较大,大学生中富二代和经济困难学生都较多;由于高校跨省、跨地区招生,大学生的学习差距较大,学习困难学生较多。引导大学生,特别是“三困”学生积极融入社会,需要通过大量的社会实践活动来锻炼他们的自尊自信、自立自强、乐观向上、积极进取和团结合作等精神。所以,“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大学生,保障全员参与。
第七,尊重个性、分类指导的原则。大学生个体的专业方向、学习环境、兴趣爱好、风俗习惯、关注焦点、社会联系、物质条件等都有一定的差别,相应地,其思想意识、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性格特征也表现出多元多多变的个性特征。“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要增强针对性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实际需要,尊重差异、尊重个性,分类组织、分类指导,并不断总结经验,形成可操作、效果好的规范模式和运行机制。
第八,全程管理、保障有力的原则。“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涉及全体学生、四门课程、四个学年、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具有全覆盖、全课程、过程长、责任大、风险多的特点,所以,必须严格过程管理、强化管理责任,必须加强全程服务,提供领导、组织、经费、场所、基地、师资、政策、制度等各方面的保障,使学生通过实践教学受教益、长才干、服务人民、贡献社会,通过严格的管理和周到的服务提高实效,并杜绝安全隐患,保障学生权益。
第九,统筹规划、协调运转的原则。切实开展“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需要在制定和实施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方案、课程建设方案上,在学时学分学期安排、教学内容设计、实践形式选择、指导教师选派、经费预算决算、教学资源配置、过程管理与检查、效果考核与评估等方面,进行周密设计,统筹规划。特别是要保障社会实践教学落到实处,保障各项实践活动协调运转,就必须处理好它与理论课教学、与专业课教学、与其他社会实践活动的关系。否则,就难以避免随意性,或者流于形式陷入“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尴尬境地。
课程思政总结范文5
关键词:985高校;思政教师;职业现状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3-0264-03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理论教育的任务,是中国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帮助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1]。
本文从思政教师职业本身,教师个人,以及思政教师的职业心声,学生心声角度出发,全方位地描述了当下985高校思政教师的职业心理现状,并从其进修交流培训机会方向进而反映其心理现状。
一、985院校思政教师的职业困境
(一)调查的设计
本文选取了教育部直属的部分985高校思政课教师、部分非思政教师和学生作为调研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电话访谈、邮件群发等形式进行了调查。本次调查以问卷调查作为主要形式开展,辅以和985高校的思政教师面对面的沟通和电话访谈。我们共制作了三份问卷,并在问卷调查网络平台“问卷星”上,对985高校的思政教师,非思政教师以及学生分别做了充分调查。我们实际发放各类问卷总和为500份,实际回收有效问卷306份,其中:学生问卷221份,思政教师问卷45份,非思政教师问卷40份。其中有效问卷是在调查过程中能够真实反映接受调查者相关信息及态度(不明确的答案不超过15%)的问卷。
调查样本总量共为306人,其中:学生221人,思政教师45人,非思政教师40人。男女教师比例均等,多为中青年教师,博士或硕士,其中部分思政教师是由理工类或者与思政类专业相近的专业出身转型作为思政教师进行教学,而非思政课教师多为专业出身。样本中的教师多为讲师和副教授。两类教师每月的基本收入持平,多分布在4 000―6 000元之间,个别在7 000元以上,47.5%的教师表示对薪水满意,有63.5%的思政教师表示社会地位和薪资水平均与非思政教师持平。
(二)985院校思政教师的职业困境
1.思政教师职业认同感偏低
(1)当被问及所从事的职业时,会有不适感
思政教师,因其工作的特殊性,承载着国家的特殊使命,本应有无上的荣耀感。但经过我们的调查发现,虽77.5%的思政教师表示自己对所从事的职业有自豪与成就感,但由于同学的不理解不配合,来自各方的压力等,当被问及所从事的职业时,会有不适感的占13.51%。不适感,大多是由于学生觉得学科不重要,对课堂教学的不配合使教师产生不被重视的感觉,这通常会严重地打消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影响备课及教学。
(2)职业倾向现状
对于职业倾向我们设计了一个假设性的题目,即“如果有机会重新选择的话,您愿意做哪一类老师?”在思政教师群体中,有37.84%地选择了做非思政课教师,而选择做思政教师的比例则较低,占29.73%,另外选择各有利弊,难以取舍的占21.62%。而非思政课教师中选择继续做非思政教师的占到了87.1%。当被问及如果有再选择的机会,是否愿意继续从事思政教育时,有35%的思政教师会选择非思政课教师,仅有27.5%的思政教师会继续从事思政教育,调查结果如图1.1。
通过以上调查我们可以看出,一部分思政教师已经厌倦了目前的授课内容,如果有重新选择的机会,会教授其他专业,而仅仅有少量的非思政教师会选择改授思政课程。这一结果一定程度反映了思政教师队伍存在来自各方的压力,教学任务较非思政课程来说相对繁重。
2.思政课教师在高校处于边缘化境地
在学生中普遍存在“功利化心理”,即对当前自己有用的就学,没有用的就置之不理,思政课在这样的情况下明显处于弱势,甚至有的学生竟不知自己的思政教师是谁。
学校性质也是影响思政教师地位的重要因素。文科类院校和综合类院校学生专业背景偏文,对于思政类课程喜爱度会较理科类院校高许多,学生们课上的听课状态也会有所提高;工科类院校虽然把思政课也列为必修课,但还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看过课程安排之后就将思政课定义“没用”的课程。正是由于学生这种“功利化”的心理,即与自己专业有关的就学,没关系的就不学,使得思政教师才与专业课教师有了“所谓”的差异,学生的上课状态趋于低迷,教学工作不易开展。
3.进修、培训交流机会不足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对教师进行定期的进修交流有助于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以及综合素质,只有提升自己的全面素质,才能使学生受益[2]。
图2.1是关于学校是否经常提供思政教师阶段性的进修交流机会的统计,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在985学校中,学校会给予思政教师一定的发展空间,但整体还是普遍偏少。
图2.2与图2.3分别是学校每年为思政教师以及非思政课教师提供交流机会次数的统计,从统计结果来看思政教师和非思政课老师每年的进修机会基本持平,都是平均1―2次。并且从老师们的反馈中可以看出,学校为老师们提供的进修交流绝大多数能够起到促进作用,有助于提升自己以及各方面,也有部分教师认为此类活动并无太大作用。
每年教育部都会组织985高校中的思政教师进行高端的培训,每年六期,每期在全国选拔100人左右进行为期20天的培训。除了这样的培训,各地也会有为期不同的短期培训。但仍有31.58%的思政老师表示,这些培训对于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仅有一点帮助。相比思政教师每年固定的国内培训,非思政课教师会有更多的出国进修交流机会。
4.思政教师的发展空间相对较小
对于不同学校,如果没有增设譬如学院,政治理论学院等思政类院系及研究院的学校,那么教师的发展空间也就相对较小。教师没有成长为硕导、博导的途径,承担科研项目也相对其他专业教师较小,这种情况制约了思政教师的发展。
二、思政教师职业困境原因分析
(一)学生原因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信息爆炸导致我们生活中充斥着各种各样的信息。对于世界观尚未完全健全的大学生来说,利弊同在。网络上传播的负面社会信息正是与传统思政教育相悖的,于是这种偏差就会影响到学生对思政课堂上的知识的质疑。这种质疑将在很大程度上会使得思政教育难度加大。
(二)学科原因
长期以来直至现在,社会上仍有许多人不承认思想政治教育独立学科的地位。他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具体工作,其没什么理论问题,没有必要设立专门学科;或者认为,这是一种教育实践活动,而不是教育研究工作;或者认为,这仅仅是一种政治工具,所谓研究多是政治宣传、政策注释,并非真正的学术研究;或者认为,现在的研究不过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经验的总结,很难达到理论层次。
(三)教师原因
国家对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而提高思政课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关键在教师。一个优秀的思政课教师可以用自己的思想、道德、人格、情感、行为和学识吸引学生,对学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自身修养就显得尤为重要,而有些思政教师自身素养并不过硬。
同时,单一的教学考评机制不能反映思政教学的全部内容,繁重的教学任务与实际享受的待遇也不成正比,导致有些思政教师产生职业倦怠,影响教学效果。
三、思政课教师职业发展的路径与对策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自我发展
教师自身所具备的专业知识水平,授课能力以及教师的品格、心态,一定程度决定着学生对课程的热爱程度以及听课质量。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道德的引导者,思想的启迪者。教师的自我完备不仅是对自身素质的提升,对学生也是起着引导的作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同于专业课,教师的人格魅力要比课程本身对于学生的吸引力更大,影响程度也更深。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地完善自我,不断充实自己。一名思政老师需要树立专业信念,积累专业知识,提高教学水平,提升科研能力,充实业余生活,丰富“个人知识”。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发展
我们应当正确判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定位,按照学科发展规律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加强理解与支持思政教师,并且为其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学校方面应当从战略高度认识思政课重要性,保证其教学地位,不断改进管理方式,提高教学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强对思政教师的人文关怀,重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创造宽松的心理氛围。
参考文献:
课程思政总结范文6
关键词: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视角思政教育
1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视角下高职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
1.1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确
在目前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上还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教学目标,一种是以思想政治为主要导向,另一种是以职业导向为主要导向。前者延续了传统的高校思政课的教学目标,并不注重职业教育的规律特点,忽略了思政理论教育对学生职业能力养成的重要性,从而致使思想政治课程在教学目标、模式、方法和内容等方面都无法适应高职教育迅速发展的趋势。而后者忽视了思想政治的导向,将思政课程的教学改革转变为专业指导培训课,过于功利。
1.2教学内容缺乏时效性
教学目标的依托是教学内容,依据职业类教育的特点和性质及当代高职教育的发展需求,职业导向性教学改革应当以职业生活作为依托,将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完善思想政治课教材的体系,符合职业能力的形成和发展的需求,这些都是改革的重要体现。当前情况下,高职院校的思政教材与本科院校相同,由教育部和统一编写,缺乏高职院校的自身特色,与各职业生活相关的系列教材尤为匮乏。当前所使用的教材对于高职教育过于统一而忽略了职业教育所具有的特殊性,其抽象化的理论内容对于更擅实际操作的高职学生来说较难接受,且教材内容偏离社会实际及实际的职业生活,导致思政课的教学质量大打折扣。
1.3教学方式落后
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就是教学方式,由于当前的思政课程内容多而课时较少,教师依旧以教材为教学中心进行灌输式教学,此种教学模式以传统的标准去衡量学生,只注重教学过程的规范性。这样的教学模式并不能激发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独立性和主动性,不能与学生的实际思想和职业生活进行结合,导致思想政治课丧失感染力和吸引力。灌输式教学体现了传授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理念,然而却是将学生变为接纳知识的容器,大幅度降低了思政课对于学生职业能力养成的重要作用。
1.4评价体系单一
大部分的高职思政课程考核是以考核成绩的方式为主,量化的考试成绩成为对学生评价的唯一标准,此类考核只注重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记忆,而忽略了学生对所掌握知识的合理运用能力,同时也忽视了学生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无法了解到学生对于信息的处理和创新能力等职业核心能力。教师对学生的评定只根据期末考试的成绩,对学生日常的学习和实践的表现都不重视,无法对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人际交流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进行考查,而在评价的过程中只重视任课教师的评价,而忽略了学生和辅导员的意见,同时也没有对学生本人的意见进行询问,这样无法确定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是否有所提高。
2职业能力为核心的高职思政教育改革措施
2.1突出职业核心能力的教学目标
思政课以职业为导向并不是放弃思想政治导向,思政课培养学生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的作用无可替代,因此必须坚持思想政治导向,与此同时,高等职业院校的教育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高职的思想政治课程要坚持职业导向,培养应用型人才。首先,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鼓励学生对现实的热点难点进行探究,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切实的实践能力;其次,要提高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教师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课堂的问题讨论、训练时间和课程总结等环节帮助学生打破传统的思维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发散性思维;最后,要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对学生的社会责任、人格、自信心等方面进行强化,帮助学生建立合理实用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品格,对学生的自我期望值进行合理调节,提高学生在面对多变的社会时的心理承受能力。
2.2强化职业核心能力的教学内容
思政课程教学要将教学内容定位在对职业能力的培养上,应和职业导向的要求,依据职业教育的特点性质及发展需求,将职业生活作为依托,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增加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辅助课程,对教材体系进行健全完善。在思政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专业相关岗位的职业能力特点和基本素质要求进行明确,将提升职业能力的内容细化到行业的层面,建设具有针对性的教学体系。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要突出职业道德教育,教授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做好理想信念的教育工作,突显社会主义社会经济的思想教育,使学生对于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及其特性有所了解,提升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有助于学生在奖励拓展自己的生存发展空间。与此同时,要对学进行创新意识的教育,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思政课程的重要教学内容,也是其教育价值的体现。
2.3适合职业能力训练的教学方式
实现教学目标和反映教学内容的重要手段就是教学方式,以职业导向为中心的教学按照职业岗位的具体要求建立符合学生特点、以能力开发为主的教学体系。教师要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将思政知识的传授向职业能力培养的方向延伸,首先要丰富课堂形式,开展师生互动;其次是要思政课堂外的实践教学;此外,要增设实践教学活动的内容。增加高职思政课对学生的吸引力,加深学生对于现实社会的理解,提升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和综合素养。
3结语
当前以职业核心能力为导向的高职思政课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确,教学内容不具备针对性,教学方式较为传统落后且评价体系过于单一,应当对思政课程教学进行改革,教学目标要突出职业核心能力,教学内容对职业核心能力进行强化,教学方式适合职业能力的训练,形成职业核心能力视角下的高职思政课教学。
参考文献:
[1]袁震.高职院校思政课学习倦怠及影响因素研究[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