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理想职业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生理想职业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生理想职业论文

大学生理想职业论文范文1

论文摘要:近年来一些大学生理想信念方面出现问题,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与一些地方、部门和学校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办法不多是密不可分的,本文主要结合当前大学生理想信念问题进行分析。 

 

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学生是拥有现代科学知识的人才群体,在未来经济发展中将发挥重要的作用。他们不仅比较系统地掌握了某一方面或某一领域的现代专门科学知识,是未来知识和科技创新的主体;而且拥有较系统的现代管理科学知识,毕业后将成为各部门或单位的骨干。当代大学生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决定了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极端重要性。 

一、当前大学生理想信念问题的原因分析 

1.一些地方、部门和学校面对越来越复杂的社会环境,不能形成全社会关心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合力;学校理想信念教育实效性不强,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结合不紧,哲学社会科学的教材和教学内容滞后,缺乏吸引力和说服力;尤其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大学生在对待理论的态度问题上采取实用主义态度。往往只是把理论学习的目的定位于拿文凭或考研提高考分,而不是在掌握科学体系和精神实质上下功夫,未能牢固地树立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社会生活环境日趋复杂。当今时代是一个伟大变革的时代,社会环境复杂多变。改革开放在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和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一些腐朽、消极的东西,使我们的社会呈现出多种思想观念并存的局面;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变革、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变革中,我国社会经济成分、利益分配、组织形式、就业方式以及人们生活方式日益多样化;经济全球化和网络信息时代给“黄、赔、毒、那”等腐朽落后文化和有害信息的传播提供了便利,一些消极的、腐朽的、落后的东西沉渣泛起。这种社会生活环境前所未有的复杂性,使人们对现实政策的评判、对社会与个人前途的期望发生巨大变化。大学生是一个容易为外界感染的群体,对市场经济的种种负面作用“免疫力”不强,自然更容易受到侵蚀。 

3.独生子女性格特点独特。当前,我国在校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是在过多家庭照顾下长大的,有很强的优越感,缺乏人际交往的训练和艰苦环境的磨练。独生子女独特的生活环境使当代大学生一定程度上存在“一个中心”,“两个矛盾”,“三个压力”。一个中心就是以自我成才为中心;两个矛盾就是自我期望值高与现实实现率低的矛盾,对环境高要求与自身低奉献的矛盾;三个压力就是学习、生活、就业压力。尤其是生活压力,除了部分特因生外,主要体现为一些长期养尊处优的独生子女生活自理能力弱,面对挫折和新环境自我调节能力不强。这就使得原来比较直接的“理想目标”教育,对这代大学生难以发挥作用。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努力增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感染力。 

二、加强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对策 

第一,要在回答热点难点问题上下功夫 

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视野开阔,对各种问题尤其是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兴趣浓厚。要增强教育的感染力,首先,必须回答好大学生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努力提高他们学理论、用理论的兴趣。其次,要在满足成长需求上下功夫。当代大学生越来越重视个性培养和自我设计,越来越看重自我价值的实现。为此,必须热切关注大学生成长中的困惑,满足他们成长中对理想信念的需求。要在特大道理讲透的同时,将小道理讲深,让他们切实认识到理想信念教育一辈子受益,从而增强接受理想信念教育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再次,要在营造氛围上下功夫。当前,由于信息更加公开,传播更加快捷,发泄情感的方式更加直白,大学生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更加容易捕捉,思想脉搏也更加容易把握;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性加强,给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也提供了新的园地。这些,都有利于理想信念教育氛围的营造。因此,除了通过传统手段开展教育,营造氛围外,一定要高度重视利用网络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大力加强校园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 

第二,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 

坚强的意志品质是战胜一切困难的法宝。人的意志总是在实践中培养和锻炼出来的。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活动也是一种实践活动。在这些活动中遇到困难与挫折时,要会充分调动自己的力量去克服和战胜它,且不可退缩和畏惧。这个过程也是锻炼意志,发展意志品质的过程。 

第三,学会自我调控、自我超越 

能够及时疏散和排解心中的抑郁与不快于愉快的心境之中。 

(1)做情绪的主人。在受挫后,若情绪过激,失去控制,就易产生心理失常,不仅会伤身体,还会做出一些危害他人或社会的事,于己于人都不利。要善于控制个人的不良情绪,维持心理平衡。当喜则喜,喜而不狂;当悲则悲,悲而不伤。要掌握好“度”,切不可过头。 

(2)超越挫折。要摆脱不良情绪,保持愉快的心理体验,就要学会超越自我,进行积极的心理防卫。具体方法是:第一,升华。能够及时将狭隘的个人目标升华到社会化的大目标上来,追求更崇高、更伟大的目标。这种升华,能使人的精神境界更高尚,从而摆脱了个人主义的小圈子,使人心胸更宽广,视野更开阔。如:大学生失恋后,能够及时摆脱因失恋造成的那种痛苦心境,把目标定位到学好专业知识,为祖国建设而刻苦学习这个积极目标上来。第二,代偿。当一个人在某个方面受挫后,能够及时调整方向。用自己的优势和专长来替补。这是一种移换,一种以彼补此的方法,能够快速摆脱挫折心境,实现心理平衡。第三,幽默。当你的心情处于不愉快状态下,无法排解时,不妨来点幽默,哪怕是“阿q”式的解嘲,都有助于解除心理压力,人际关系,缓解紧张情绪,忘却痛苦与烦恼,尽快获得愉快心情。 

三、结论 

在新的世纪里,大学生如何适应时代要求,紧跟时代步伐不致落伍,已成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和广大学生关注的焦点。新时期的大学生不仅要掌握一定的知识与技能,还应该具有健康体魄和心理,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勇于同困难和挫折作斗争的精神,这样才能更好的迎接竞争和挑战。 

 

参考文献: 

大学生理想职业论文范文2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对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常见心理现象的描述,分析这些常见心理问题的原因,并且从学校、社会、学生三个方面提出应对这些问题的措施。

    一、大学生择业中常见心理问题

    相当多的大学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出现各样的心理问题甚至心理障碍, 这些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他们的择业和今后的发展。大学生择业过程中常见的心理问题有:

    (一)焦虑、虚幻

    焦虑是一种复杂的综合性的负性情绪,是人们生活中预感到一些可怕的、可能造成危险的、或者需要付出努力和代价的事物将要来临,而又感到自己对此无法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预防和解决,表现出的忧虑和不安,担心和恐慌。择业焦虑的表现为担心自己的理想能否实现,能否找到适合发挥特长、利于自身成长的单位和工作环境,害怕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担心自己的选择是否正确等。大学生择业中焦虑心理的一种特殊表现就是急躁。急躁往往使他们烦躁不安,无所适从。焦虑在心理上会产生危机感、迷茫感,甚至是恐惧感。许多大学生在焦虑之下产生虚幻心理,这是由心理冲突或害怕挫折引起的。他们或幻想不参与竞争,就能找到理想工作单位,或幻想用人单位能主动找上门来。持这种心理的大学生,容易脱离现实,幻想代替现实,整日处于幻想状态中,使自己的择业目标与现实产生很大的反差,很难找到理想职业。

    (二) 自卑、胆怯

    自卑是个体由于某种原因(生理或心理的缺陷,或其他原因)而产生的对自我认识的一种消极的情绪体验,表现为对自己能力或品质评价过低,怀疑自己,看不起自己,担心自己失去他人尊重的心理状态。大学生在择业前,往往踌躇满志,很想一显身手。而一旦受到挫折后,容易产生自卑心理,自信心减弱,自尊心受损,从而对自己全盘否定。有自卑心理的学生往往会伴有胆怯心理,不敢向用人单位推销自己,这在毕业生面试中表现尤为明显。

    (三)盲目、攀比、从众

    青年大学生血气方刚、喜欢争强好胜、虚荣心较强,容易引发攀比心理。从众心理表现为受大多数人的影响,思想、行为等出现的趋同。在从众心理的影响下,毕业生在择业时往往十分盲目、缺乏理性思考。盲目、攀比、从众表现在择业过程中就是忽视自身特点,对自我缺乏客观正确的分析,不从自身的实际出发,不考虑所选单位是否适合自己。

    (四)害怕挫折、依赖他人

    挫折心理是指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受到阻碍时产生的紧张心理状态。在择业时,心理期望值过高,一旦受挫就容易怨天尤人,自惭形秽,丧失自信。由于大学生缺乏主动参与和竞争意识,信心、勇气不足,所以将找工作寄希望于学校、家长、亲戚、熟人等,根本就没有把自己置身于就业市场中。

    二、产生这些心理问题的原因

    大学生经历比较简单,对就业形势了解不清,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较差,情绪波动性大,情感较为脆弱,遇到困难容易产生焦虑心理,受到打击后也容易产生自卑心理。由于心理上的不完全成熟,自我同一性混乱,这种混乱表现在大学生对自己的知识结构、能力素质、特长以及适合职业的判断上紊乱不清、自主性弱化、自我目标的追求受他人和同伴群体的影响。由于自我同一性的混乱,在就业中很容易出现心理失衡,盲目从众和攀比。他们大多数为独生子女,父母为子女操办一切,学生独立生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十分欠缺,缺乏艰苦创业的心理准备,承受不起挫折和失败,容易依赖他人。

    三、应对措施

    (一)学校加强教育,完善体系

    加强全面认识就业形势的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当前的就业形势;加强树立正确择业观的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勇于面对竞争、不怕挫折,自主择业、克服依赖心理,先就业后择业,自主创业和终身学习;在专业设置上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完善就业指导体系,使学生尽早树立起良好的就业心态和健康的就业心理素质,将对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纳入到日常教育课程中,同时加强对负责就业辅导员的专业素质的培养;建立健全就业心理干预机制,加强就业心理咨询工作,了解掌握择业阶段毕业生的心理状况,做好择业前的心理准备特别是受挫折的心理准备,对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产生的心理障碍和疾患,要及时进行心理咨询和治疗,帮助学生走出心理误区,排除心理障碍,保持良好的择业心态;利用各种社会资源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就业途径,如建立就业实习基地,加强与校友的联系,利用校友的力量为大学生提供就业机会等。

    (二)社会给予大力支持

    政府应在就业政策上应给予倾斜,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为大学生提供就业机会和公平竞争的平台;对于到基层、艰苦地区、西部的大学毕业生应给予大力支持、鼓励、资金奖励;同时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为专业人才提供更好的创业环境,对于自主创业的大学毕业生应给予积极扶持,提供小额贷款和担保;取消高校毕业生在就业中的户籍、性别、身高、相貌等方面的限制条件;采取法制的手段管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塑造一个良好的就业法律环境,使他们的就业权益得到保护,使就业市场更加规范。

    (三)学生调整心态,做好就业准备

    在心理方面,大学生应正确认识和评估自己,职业心理学的研究证明:一个面临求职择业的人,只有对自己理想追求、道德品质、个性、才能和特长、兴趣爱好、生理特征及弱点都有一个实事求是的正确认识和估价之后,才可能从自己的实际出发,进行准确的职业目标定位,从而克服盲目、攀比和从众心理。其次大学生应增强自信,克服自卑和依赖心理,同时树立竞争意识,增强竞争实力,勇敢面对挫折。再次,及时排解心理障碍,调控情绪,及时求助于心理机构。

    在专业知识方面,大学生应该扎实地掌握自己的专业知识,拓展知识面,培养自己的综合素养,努力提升个人综合能力。

    在择业技巧方面,大学毕业生应全面掌握择业技巧,因为心理问题形成,部分原因是由于不了解或没掌握就业的具体方法和技巧,这就要求做到:第一广泛收集就业信息,扩大就业视野,在竞争中取得主动权,减少盲目性;第二是学会自我推荐,掌握自我推荐的策略,写好求职自荐信;第三掌握面试面谈技巧,注意形象设计的训练和应对技巧。

    参考文献

    [1]黄静宜,大学生就业心理一瞥,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6第12卷第3期

    [2]孔波,大学毕业生择业过程中的主要心理问题及其调适,科技创业月刊 2008年第2期

大学生理想职业论文范文3

[论文摘要]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和毕业生就业方式的转变,使得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日益突出。文中从职业生涯规划的含义及其对大学生就业和社会发展的意义入手,通过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尤其是对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实证分析,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对策和建议。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含义及意义

职业生涯,是指一个人一生的工作经历,特别是职业、职位的变动及工作理想实现的整个过程。职业生涯规划则是指个人结合自身情况、发展机遇,对决定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和测定,确定其事业的奋斗目标,选择实现目标的职业,确定相应的教育、发展和培训计划,并对每一步骤的时问、顺序和方向做出合理安排。目前绝大多数高校的就业指导,仅局限于对毕业班开设就业指导课,介绍当年的就业形势与就业政策,从理论层面上提供一些面试技巧、择业心理、如何写求职书等浅层次的服务。而这些已经不能很好地解决毕业生就业难、职业发展错位等问题。事实上,学生刚入校时就需要针对职业方向做出多方面的调整,这涉及到个人对所选专业的学习动力和自我激励、制定适合自己理想的学习计划、专业与兴趣不符的调整等,从而掌握发展的主动权。要让学生从大开始就认清自己的发展方向,并在三年或四年内为目标而努力,为将来就业做好准备。

一个人一生所从事的职业按先后顺序可分为早期生涯、中期生涯和晚期生涯三个发展阶段。在这三个时期中,我们依据休普的划分,又可以将一个人的职业生涯分为四个阶段:探索阶段、创立阶段、维持阶段和衰退阶段。从职业生涯阶段模型中可以知道,职业生涯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大学生正处在对个体职业生涯的探索阶段。在此期问,大学生的个体能力迅速提高,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应该有一个预期的设计,需要就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做出关键性的决策。这一阶段职业的选择对大学生今后职业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大学生个人明确未来的切实可行的奋斗目标。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应该做什么,以及怎样实现自己的目标,自我定位,规划人生。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增强发展的目的性与计划性,提升成功的机会。

(二)有利于大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进行自我定位。职业生涯规划将会引导大学生对其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和测定,正确认识自身的个性特质,发现现有的与潜在的资源优势,帮助他们重新对自己的价值进行定位,引导他们评估个人目标与现实之间的差距,树立与自己主客观条件最匹配的职业定位。

(三)职业生涯规划可以提升应对竞争的能力。通过职业生涯规划,了解和认识自己以后,可以使他们学会如何运用科学的方法采取可行的步骤与措施,有针对性地学习,参加各种相关的培训、学习和实践,充分发挥个人的长处,努力克服弱点,挖掘潜在的能力,不断增强他们的职业竞争力,从而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与理想。

(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社会的全面进步。高等教育以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大学生为己任,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责任和义务。综合素质高的大学毕业生是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对于他们,理想的人生就是在谋求和促进社会进步与发展中实现个人价值,包括实现个人职业理想。合格毕业生是高校为社会培养的优秀“个体”,社会则要求“个体”能在立足于社会的前提下,带动和影响周围的人群,进而形成大小不一的促进社会发展的因素,从整体上有利于社会的全面进步。因而大学生就业绝对不能等同于简单的“找工作”,它必须是正确、科学的职业选择和有责任的职业理想规划与实施。从这一点来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社会意义巨大。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分析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没有普及。目前,虽然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问题越来越受到各高校的重视,但真正普及的面还不广。调查显示,有61.7%的学生希望在大学期间获得有关职业生涯规划的服务,而有87.2%的学生对学校开展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感到不满意或仅仅是一般。高校并没有在大学期间经常对大学生进行关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教育,造成大学生虽然对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知识很渴求,但是并没有机会系统地学习相关知识。

(二)时间安排不够合理。职业生涯规划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目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普遍存在在大学期间偶尔开展此类教育课程或讲座,而且大多是针对毕业班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在接受调查的学生中,仅有16.5%的学生表示所在高校从大一就开始经常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教育。时间安排的不合理,使得职业生涯规划形同虚设,根本不能对大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三)缺乏专业的指导人员。目前,许多高校就业指导中心还没有专门的职业规划师,一般是由做学生工作的老师或思想政治辅导员指导,而这些指导者往往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大学阶段对于大学生来说是确定职业取向的关键时期,专业指导人员的缺乏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影响较大。

(四)大学生自身的职业价值观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如对自身了解不够,职业准备不足,职业价值观模糊。许多大学生在求职时,将眼前的薪金待遇和地缘位置当作优先考虑的因素,而并没有把个人发展空间或者未来发展前景排在首位。大学生这种过于注重条件待遇的模糊的职业价值观,导致他们不仅不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工作,而且更加重了他们求职就业的压力和负担。具体表现在:

1.大学生职业理想的形成普遍较晚。职业理想是一个人在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指导下,对自己未来从事的职业和发展目标做出的想象和设计,它直接影响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和未来的职业发展。在“你的职业理想何时比较明确地形成”选项中,小学占2.5%,初中占5.5%,高中占26%,大学占47%,尚未形成的占19%。调查表明,大学生职业理想的形成普遍较晚,甚至还有近五分之一的毕业生尚未形成比较明确的职业理想。在“职业理想形成过程中,哪些外界因素影响最大”选项中,家庭占37%,学校占16.5%,地区占11.5%,社会舆论占27%,其他占8%。可见,对于独生子女占绝大多数的大学生群体,家庭因素在其职业理想形成中影响最大。在“你理想中的职业的相关因素”选项中,职务占41%,收入占41%,权利占7.7%,声望占13.3%,就业地区占37%,发展阶段占40%,其他占4%。可见,大学生理想中的职业,收入因素占首位,职务和发展阶段次之。在“你现实的职业与理想中的职业是否符合”选项中,基本符合的占6o%,不符合的占23.5%,很符合的仅占16.5%。这些充分说明我国教育系统对学生的职业指导工作还很薄弱,而大学教育对大学生职业理想的形成至关重要,这对我们如何帮助和引导大学生形成适合的职业理想提出更高的要求。

2.大学生受“学而优则仕”的官本位观念的影响依然较深。在“你联系工作的第一选择”选项中,前两位分别是:政府机关占40%,事业单位占36%,其他分别是:国有企业占4%,民营企业占4%,外企占7%,其他占9%。在“你对政府机关的看法”选项中,同意和完全同意“政府机关的工作人员社会地位很高”的占49%,同意和完全同意“如果我中意的政府机关和企业同时招聘我,我选择去政府机关”的占47.5%,同意和完全同意“政府机关是我就业首选”的占25%,同意和完全同意“父母非常希望我去政府机关”的占48.5%。调查表明,政府机关人员特殊的社会地位成为大学生“官本位”倾向的重要内在根源,而父母的愿望成为“官本位”观念得以存在和传承的重要外在影响。

3.大学生对经济待遇的看法出现新变化。当代大学生一方面受传统“官本位”观念的影响,另一方面又有其对经济待遇全新的看法。在“你理想的职业,其相关因素”选项中,选择收入的占59%;在“首先选经济发达、生活水平高地区的单位”选项中,不同意的占17.75%,中立的占28.25%,同意和完全同意的占54%;在“如果单位待遇好,专业不对口并不重要”选项中,不同意的占28.75%,中立的占31.5%,同意和完全同意的占50%,这说明当代大学生非常关注经济待遇。在“只要单位待遇好,即使对工作不满意也会干”选项中,不同意的占38%,中立的占35%,同意的占27%;在“个人能力高低只能用收入来衡量”选项中,不同意的占55.25%,中立的占31.5%,同意的仅占13.25%;在“收入高低最重要”的选项中,不同意的占42.75%,中立的占37.75%,同意的仅占19.5%。这说明大学生虽然非常关注经济待遇,但逐步形成了人生价值并非一定要通过收入来体现的观念,体现了大学生价值取向多元化的特点。

三、解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问题的建议

(一)理念上的更新和统一。首先学校自身要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发展、对学校发展、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并把它作为实实在在的工作来开展,而不是流于形式或者为了完成任务。其次是就业指导中心要做好宣传和教育的工作,让学生主动地、热情地、负责地参与到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活动中来。再次是要做好学校与学校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工作,互相吸取经验,借签方法,更好地促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在全国的各所高校中开展起来。

(二)合理安排时间。从目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时间安排不合理来看,解决的关键是有针对性地进行。不同年级确立不同的目标,并开展不同的指导。例如,一年级时使学生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初步了解职业内容,了解自我。可以在新生入学教育中强调职业的发展应从大学生人校开始,带领新生参观高年级学生的实习基地,了解未来工作的基本条件,组织新生与高年级学生座谈,听取高年级学生在学习和就业方面的建议和经验,邀请专家,举办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必要性方面的讲座,鼓励学生参加学生社团活动。学年末,建议学生写自我总结,剖析对个人能力和未来职业等方面的认识和体会。二、三年级时,力争使学生了解社会需求情况,掌握一定的求职技巧,利用多种渠道收集与就业相关的信息,初步确定自己长期发展的目标,可用的途径有: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辅导课、邀请社会上不同行业的人士来介绍本行业的发展趋势和对人才的要求等等。四年级时,通过各种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指导,使大学生顺利就业或继续深造,可以督促学生对前三年的准备做总结,检验已确立的职业目标是否明确,准备是否充分,组织学生参加招聘辅导班,帮助学生完善求职材料,举办就业政策、就业程序的讲座,组织学生毕业实习等等。

(三)开发一套适合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系统。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决定了他们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特殊性。因此,高校就业指导中心有必要选择专业化的评价工具,或者可以凭借内部专业人员的力量进行开发,或者联合外部的测评机构共同开发。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系统工具的开发是一项具有重大实际意义的工作,需要开发者从大学生自身的特点出发,注重专业性、实践性和经济性的结合。

大学生理想职业论文范文4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 行为选择模式 理性化建构

现实理性的行为选择模式建构是大学教育需要完成的重要任务之一。当前大学生的行为选择模式尚不成熟,正处于行为选择模式发展和转定型——从规制选择向自由选择、从单一目标选择向多元目标选择、从感性选择向理性选择、从理想化选择向现实性选择转型的关键阶段。由于行为选择模式转型是一个较长的心理转变和定型的过程,会受到很多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辅导员和任课教师需要充分认识大学生行为选择模式建构的特殊性和存在的现实问题,对大学生行为选择模式的理性建构给予指导和修正。

一、大学生行为选择模式建构的特殊性

1.大学生面临富家子与穷家儿同处一室的环境

与其他同龄群体相比,大学生群体的形成是很特殊的,这一群体的成员不是由个人好恶选择的,而是由国家制度安排的结果。因此,在机会平等条件下进入大学的学生是不分贫富的。然而,问题在于,家庭经济条件的好坏,不仅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交往的基础,而且影响着大学生的个体生活方式。当不同生活方式的人共处一校一室时,所产生的冲突是非常深刻的,尤其是在心理上,经济富裕的学生的优越感会进一步增强,而经济拮据的学生的自卑感也会进一步增强,从而在学生群体中产生“阶层分化”。不同行为选择的互相影响是十分复杂的,特别是富家子弟毫无经济负担的生活方式往往促使一些来自贫困家庭大学生产生自卑、怨恨社会不公等消极情绪;也会促使一些贫困大学生产生消费跟风、攀比等不良行为,将他们带人家庭难以承受的高消费群体,严重影响他们的学业和人格的正常发展。

2.求学择业与求爱择偶两难选择的窘境

大学生处于青春期,生理和心理上的变化和需求是客观的、不可避免的。当进入大学之后,职业和婚姻这两个人生中最为重要的问题,在他们还没有任何准备的时候就摆在了面前。未来的职业和未来的家庭婚姻问题都需要同样的东西:物质条件、时间和思考。求学与求爱的矛盾具体化为立业与成家的矛盾选择,尽管在实践上还没有将这两个问题摆上议事日程,但却是大学生最为关注的事情,也是大学生最为困惑的事情。如果一心扑在学习上,可能会耽误终身大事,如果专注于寻情觅爱,将会耽误事业大事。鱼和熊掌的问题压迫着大学生经常在“选择进行中”做出行为选择,而不是在“选择确定后”做出行为选择,在这样的情形下,大学生的行为选择呈现出双重甚至多重人格特点也就不足为奇了。

3.专业前景与职业前景双重迷惑的困境

尽管多数大学生在报考时的专业是自己选择或参与选择的,但是,入学后在具体接触了专业课程之后,他们才发现自己对所选的专业并不是很了解,因此产生了很多困惑,对专业的认识也从自以为比较了解变成了很不了解。加之近些年就业形势的严峻,使得他们对未来的职业前景感到茫然。这种对专业与职业的双重困惑,使得他们在行为选择上左右摇摆、举棋不定,从而使其行为选择愈来愈呈现复杂性。

二、大学生行为选择模式建构的环境影响

1.社会经验贫乏与不良信息泛滥的双重影响

由于长期在家长和学校的管束下成长,大学生阅历浅,缺少社会经验,对社会的了解也很有限,甚至非常片面。加之现代社会的信息传播渠道多样化、公开化,使得一些不良信息进入他们的头脑,影响了他们对信息的分辨能力。由于大学生具有猎奇心强和求奇心盛的特点,从而使得他们更容易接受不良信息的心理暗示,以丑为美、以恶为善,甚至戏谑、恶搞、另类成为一些大学生乐此不疲的时尚。虽然有些行为并无大碍,但却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大学生行为选择的越轨化倾向。更令人担忧的是,由于经验贫乏、信息泛滥和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使得大学生群体出现了行为选择的不道德化倾向,一些传统的道德行为在大学生眼里已经不再属于道德范畴了。

2.一元的家庭告诫与多元的社会诱因的双重影响

大学生入学以后,家庭出于对子女的关心和担忧,对他们的告诫往往只是注重于学业,而不关心他们在其他方面的发展。殊不知正是这种温室型告诫与约束,使大学生失去了观察、体验和锻炼的机会。“只要学习好就什么都有了”这样的想法并不利于大学生的全面成长。大学生的成长绝不仅仅是学业上的成长,而应是各方面综合、全面的发展。越是远离社会,越会使他们无法甄别社会。在社会结构日益多元化的今天,多元的诱因影响着大学生的行为选择,家庭和老师的告诫在他们心中往往只是一种抽象的原则,与复杂多变的社会相比,对大学生行为选择的影响十分有限。大学生在强烈的猎奇心理和逆反心理驱使下,他们常常会做出常人无法理解的行为选择。在别人看来,似乎很复杂,但是在他们那里,则只是为了达到一个非常简单的目的。事实上,人们并没有充分注意到,来自家庭与学校的灌输、管束压力与来自社会的自由选择的诱惑,恰恰是他们行为选择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

3.道德理想主义与道德功利主义的双重影响

大学生在整体上是向善的,他们也都怀着美好的道德理想。但是,理想的道德设计面对严酷的社会现实时,往往会显得软弱无力。我们的目标是把大学生培养成道德高尚的人,但是社会现实是,一些道德高尚的人的生活经历和境遇往往和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应该得到相应的待遇及报酬不相匹配,这样的结果令大学生心灰意冷。而在传统观念的束缚下,大学生又不能够抛弃这样的道德选择,于是,道德功利主义便成为许多大学生的首选。试想,如果没有奖学金、如果没有当班干部的种种好处,还会有人坚持刻苦学习、积极为同学们服务吗?在这样的道德理想主义与道德功利主义的双重作用下,大学生的行为选择经常出现双重人格的倾向。

三、大学生行为选择模式建构的内在问题

1.自我评价过高,理想色彩浓厚

实质上,自我期望值过高的原因并不在于大学生自己,而是家庭与社会对他们的期望值过高,过分地夸大了他们对社会的作用。家庭与社会的高期望值给他们造成了一种假象:只有他们才是时代的骄子,别人都不是;只有他们能够决定国家与社会的未来,别人都做不到;只有他们是知识与智慧的代表,别人都不是;如此等等。家庭与社会对大学生的期望,导致他们对自我评价较高,而他们自己却并不了解这种高期望值意味着什么,更不了解自己到底有多大的能力和潜力。

我国的教育始终是一种理想主义教育,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少接触现实社会,即使接触社会,也往往是在老师的带领下参加一些社会实践和实习活动。因此,尽管他们生活在社会之中,却对社会非常陌生。在理想主义的教育下,他们的行为选择也就必然呈现出强烈的理想主义色彩,似乎一切都应当是符合公平正义的美好状态。这就使得他们的行为选择与社会现实要求之间形成反差,进而造成他们在思想和行为选择上的困惑,也使他们的自信心遭到沉重打击。由此,在理想主义的行为选择累累受挫之后,将使他们经常处于理性自我迷失和意志消沉状态。

2.自由意志泛滥,责任意识淡漠

大学生在经过了长期的管束状态之后,升学的压力消除了,因为经过了紧张的高考之后,歇一歇、玩一玩,体验一下大学的快乐生活,成为他们进入大学的主要“短期计划”。进入大学后,大多数学生除了在经济上尚需依赖于家庭之外,其他方面都已经是自由人了。当一个人一下子从禁锢中解放出来时,尤其是对于精力旺盛、求新求异心理强烈的大学生来说,自由意志得到了泛滥。由于长期的家庭管束,造成大学生行为责任意识的相对欠缺。凡事以自我为中心,我行我素,不懂得对别人负责,不知道对亲人和社会感恩,来自家庭的养育与期待,来自学校的教育与关爱,来自国家的恩惠与关怀,在多数大学生的心里都被理解为是理所应当的。而对于未来怎样才能肩负起国家的重任、用优异的成绩回报社会,他们却很少去思考。

3.道德虚无蔓延,规范意识淡漠

当“80后”这个词还没有从人们的眼前消失的时候,“90后”已经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这充分说明这两代青少年与以往的巨大区别。如果说“80后”以刚刚走上社会的青年人为主体,那么,“90后”则主要以大学生为典型。在这一群体中,“去道德化”倾向已经十分明显,道德虚无主义蔓延已经成为制约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道德与不道德在大学生眼里有了不同以往的评价尺度,一些明显违背道德规范的行为在大学生群体里常常被看成是一种创新行为和值得赞赏的行为。例如,对考试作弊这一现象,尽管大多数人对这种行为不认可,并持否定态度,但是在他们心底和私下的话题里,认为这不是什么严重的道德问题,甚至因为不作弊而没有取得好的成绩,反而会招致他们的嘲笑。

四、大学生行为选择模式理性化建构的实践策略

1.加强班团干部队伍建设,营造良好行为建构环境

对于人格发展尚不成熟的大学生来说,班级集体的环境氛围和少数有影响力同学的行为选择方式,对大学生行为选择模式的理性建构具有直接和巨大的影响。因此,从大学新生入学伊始,辅导员就应对每位学生家境、人格特点、意志品质、学习态度、组织协调能力等方面进行细致的考察,从中挑选出人格健全、生活态度积极、学习成绩优良、行为选择相对成熟、具有组织协调能力和号召力的同学作为班团干部的候选人,以建设一支大学生认同并对其具有正面影响力的班团干部队伍。

2.充分发挥第一课堂的基础作用,完善大学生的知识结构课教师必须认清课堂负有教书和育人的双重责任,自觉地将课堂教学与大学生理性行为模式建构结合起来。

传统课堂教学过多地把目光放在学业发展所需要的知识传授方面。不能说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对于大学生的理性能力的培养没有作用,但是,大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大多都是针对职业的知识。大学生理性能力的提升和行为选择模式的理性建构更多地是依赖于社会知识。只有专业知识,没有社会知识,所造就的充其量是“学子”而不是“才子”。才子应当是既拥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又有丰富的社会知识,能够把专业知识与社会知识结合起来运用于职业和事业的人。这一方面要求我们进行必要的课程改革,增加大学生对社会认知的课程;另一方面也要求我们的任课教师拥有丰富的社会知识和社会阅历,能够在课堂上将专业知识与社会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提升学生对社会的认知的广度和深度。

3.有效利用第二课堂的辅助作用,丰富大学生的社会认知

第二课堂是指在大学校园内进行的课堂以外的各类教育活动。第二课堂以学术沙龙、励志报告、创新竞赛、经验交流等为载体,对大学生的人格完善、品德提高、视野开阔、信心提升、创新能力和的增加发挥着重要的辅助作用。为了更好、更快地帮助大学生建构起具有理性现实性的行为选择模式,要有系统性和针对性地安排第二课堂活动内容。

大学生理想职业论文范文5

论文摘要:通过对在校大学生和已工作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当今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包含物质、声望、关系、发展、培养、安全六个因素;“物质”和“安全”是在校大学生首要择业因素,“安全”和“培养”是已工作大学生首要择业因素;在校大学生和已工作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差异显著,在校大学生在声望、发展、物质这三个因素上显著高于已工作大学生。

0 引言

职业价值观(vocational values)是职业选择的价值取向,是人们根据自身的需要对待职业、职业行为和工作结果的具有概括性和动力作用的信念系统。职业价值观和个体的择业行为密切相关。随着我国劳动力市场竞争的加剧,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因而研究当今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西方理论界从20世纪20、30年代开始对职业价值观问题进行研究。在国内,职业价值观的研究最早始于韩进之等人于1979年对我国青少年的职业理想的调查研究,之后的二十多年间,国内有许多学者对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现状及其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但以往的研究对象或者是在校大学生,或者是企业员工,较少有对在校大学生和已工作大学生的比较研究。本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对在校大学生和已工作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的比较研究,探究当今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特征及其演变特征。

1 研究方法

1.1被试

本研究共有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问卷制定阶段,第二阶段为问卷正式发放阶段。第一阶段有大学生样本423名;第二阶段有在校大学生样本1408名,大专以上学历的已工作大学生样本180名。

1.2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自编职业价值观量表,该量表通过第一阶段研究获得。

1.3步骤和方法

第一阶段:

a)项目来源。来源有3个:一是参考相关文献,主要是宁维卫修订的中文“职业价值观量表(WVI)”(su—per,1970年编制)和凌文辁等在1999年所作的职业价值观结构研究幻;二是对22名大学生的深度访谈;三是对4O名大学生的开放式问卷调查。本阶段共获得原始职业价值观项目108条。

b)项目的筛选和维度的确定。让100名大学生对108个职业价值观项目进行重要性评定,按6点评分,从“着重考虑、比较考虑、一般考虑、略微考虑、较不考虑、从未考虑”依次记为6~1分。经统计分析,剔除主成分分析中因素荷重小于0.40的项目,此阶段获得87个项目。

c)重新选择261个大学生对87个职业价值观项目进行重要性评定,经统计分析和专家评定,最终获得36个职业价值观项目,形成职业价值观问卷。

第二阶段:

a)问卷正式发放。采用团体测试,统一指导语,同时要求被试者无记名限时作答,当场回收问卷。

b)最后数据采用spssl1.0进行分析。

2 结果分析

2.1职业价值观的因素结构

本研究共获得36个职业价值观项目,抽取出6个主成分,总解释率达到50.346;内部一致性系数(a系数)为0.9535。我们根据内容命名这6个因素:第一因素为“发展”,包含晋升、才能得以充分发挥等项目;第二因素为“培养”,包含有机会独挡一面等项目;第三因素为“关系”,包含领导关系、组织文化等项目;第四因素为“安全”,包含工作稳定等项目;第五因素为“物质”,包含薪资、工作条件等项目;第六因素为“声望”,包含社会地位等项目(见表1)。

2.2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描述性特征

表2是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各因素得分分布。结果表明,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六因素的受重视程度依次是物质、安全、培养、关系、发展、声望,其中“物质”因素列居首位,高达4.8771,“安全”因素位居其二,为4.8742。单维方差分析发现:各因素受重视程度存在显著差异(F一359.607,P

2.3在校大学生和已工作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比较单维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已工作大学生对职业价值观的六个因素之间的重视程度存在显著差异(F一70.891,P< 0.001),从高到低依次是安全、培养、物质、关系、发展、声望。独立样本丁检验表明,除关系因素外,在其它因素上已工作大学生均低于大学生,在声望、发展、物质因素上,两组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见表3)。

3 讨论

3.1当今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结构

本研究表明,当前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包含了声望、发展、关系、物质、培养、安全6个因素。和以往大学生相比,当今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有了新的内容:a)“关系”因素作为独立和完整的因素引入职业价值观结构。而Larce等的研究是将关系的项目分散在各个因素中的;凌文辁等(1999)提出职业价值观包括三个因素:发展、声望和保健因素,并不包含关系因素。而在注重人情关系的中国,大多数人们把关系视为一种资源。本研究表明,当今大学生择业重视关系因素,反映出大学生日益社会化的一面。b)“发展”和“培养”作为两个独立因素出现,体现了职业价值观的时代性、历史性。而以往学者赵喜顺(1984)、宁维卫(1991)等将发展和培养因素合并考虑。c)当今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总体结构和马斯洛的需要理论相对应。“声望”和尊重需要对应,“物质”与“安全”和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对应,“培养、发展”和自我实现需要相对应,“关系”和社交需要相对应。由此可见,职业价值观的因素结构大体和人类的基本需要类型相一致,从而证明了“职业价值观是人们各种需要的体现方式”的假设。

3.2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演变特征

本研究发现,当今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各因素的受重视程度从高到低依次是物质、安全、培养、关系、发展、声望。从我国青年职业价值观的历史演变来看,自20世纪50、60年代到20世纪末,青年职业价值观依次经历了“社会型”、“政治型”、“经济型”、“发挥个人特长”、“自我实现”型的演变,至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凌文辁等提出青年的职业价值观特征是“自我实现”和“物质利益”并重。黄希庭(1994)曾指出,职业价值观的发展变化不是随意主观的产品,而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和社会原因,归结起来是由社会生活的变革引起的。首先,当今高等教育已经“大众化”;其次,社会的就业竞争日益加剧,我国正面临着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农民进城打工和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三峰叠加”的局面;第三,大学生将“培养”作为择业第三考虑因素,使自己能更好地在市场经济下的人才竞争中维持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充分折射出当今大学生的强烈的危机意识。本研究结果表明,进入21世纪,“物质”和“安全”并重成为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主流特征。

3.3当今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横向比较

本研究结果表明:已就业大学生对职业价值观各因子的重视程度依次是安全、培养、物质、关系、发展、声望;在校大学生对职业价值观各因子的重视程度依次是物质、安全、培养、关系、发展、声望。由此我们推论:第一,无论在校大学生还是已工作大学生,均把安全、培养因素作为择业首要因素。对比我国以往年代的青年职业价值观,该结果充分透射出当今社会就业压力的增加,在校大学生体现出一定的危机意识和社会成熟度;第二,相对于已工作大学生,在校大学生把物质因素作为择业第一考虑因素,表明当今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取向日益趋功利化和现实化,理想化色彩趋弱,表现为一种现实主义的特征;第三,比较这两个群体的职业价值观发现,除关系因素外,其它因素上已工作大学生均低于在校大学生,在声望、发展、物质因素上,两组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这表明当今大学生择业依然存在高期望高要求的特征,对社会现实的认知仍存在不足Astin、Burkheimer、Novak和Yankelovich剐等国外的研究结果也证明了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由于受现实的社会存在及历史事件的影响,或多或少要发生变迁,变化的总趋势是青年大学生越来越重视自我实现、个性自由发展、经济利益等目标。

4 结论

a)当今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包含物质、声望、关系、发展、培养、安全6个因素。

大学生理想职业论文范文6

论文摘要:在当前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形势下,专科学校应当考虑在就业指导中建立以学生为本,注重其全面发展的新的就业指导模式。就业指导是专科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关健环节,如何开展特色鲜明的就业指导工作,知何科学界定就业指导的核心理念、价值取向和主要内容,是专科学校就业指导建立新模式的根本出路。

在当前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形势下,专科学校的毕业生相对而言属于大学毕业生群体中的弱势群体,要改变这种状况,专科学校应当考虑在就业指导中建立以学生为本,注重其全面发展的新的就业指导模式。如何开展特色鲜明的就业指导工作,如何科学界定就业指导的核心理念、价值取向和主要内容,是专科学校就业指导建立新模式的根本出路。

一、就业指导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

和其他本科学校的学生相比,专科学生存在文化功底较浅、学习动力不足、有较强的自卑感、人生目标不是很明确等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专科学校就业指导工作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表现在就业指导方面既要体现人生方向上的导航性,又要体现就业实现上的功利性。要破解这种特殊性的矛盾和困难,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

在专科学校就业指导中坚持“以学生为本”,就是在就业指导中既要见“物”,更要见“人”。所谓见“物”,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产品”,所谓见“人”,就是要对学生多一些人文关怀,培养的“产品”要具有个性化特征和保真品质。具体来讲,就是要真正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围绕学生的全面发展,坚持以能力为本位,以所学专业为基础,通过学生喜欢的方式方法、途径渠道和他们感兴趣的内容,把就业指导溶人到“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教书育人”的活动之中,为学生提供知识、信息、心理和实践等多方面的指导,既要帮助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更要帮助学生提升就业能力、职业适应能力、职业发展能力。

二、专科学校就业指导的价值取向是“就业与成才”

价值取向问题是教育领域中最核心的价值问题,是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指挥棒。

专科学校的价值取向应定位在“就业与成才”上。具体来讲,“就业”,就是要帮助学生确立市场竞争的观念,让学生明白就业既是政府的事情,更是自己的事情,将来从事什么职业是由自身的综合素质和市场的需求状况决定的。当前,就是要鼓励学生根据社会需要来充实和完善自己,提高市场竞争能力,不能有“等、靠、要”的思想。“成才”就是要针对在部分学生中存在的好高鹜远、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教育学生的就业追求要面向基层,到企业、乡镇、农村建功立业。

三、就业指导的主要内容是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与树立科学的择业观

( 一) 职业生涯规划设计

职业生涯规划指的是一个人对其一生中所承担职务相继历程的预期和计划,包括一个人的学习,对一项职业或组织的生产性贡献和最终退休。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目的是为了减少就业准备的盲目性,提高就业准备的针对性和效率,从而提高就业竞争力,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专科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具有很强职业定向性,在教学上也就具有专业设置和知识结构的职业性,并且专科学校的学生培养周期较短,为此,专科学校就更应当导人职业生涯规划,建立就业指导新模式,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就业竟争力。

1. 多层次、多角度的进行就业指导

(1) 丰富就业指导内容,把职业生涯指导贯穿其中。一直以来,专科学校只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而没有把职业生涯指导作为学生三年中的一个长远规划。实际上,大学生从一年级到毕业,其心理、生理是处于连续不断变化之中。就业指导应遵循其身心发展规律,分段实施,连续进行。依据学生人学时间的不同,大学期间各个年级就业指导的内容应有所不同。

(2) 构建全新的学生就业指导体系。目前,专科学校就业指导体系主要是按照以下这种模式建设的— “学校就业中心 十各系毕业班辅导员”模式。从目前用人单位和学生需要更多的“个性化”服务来看,这种模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因此,专科学校应在这种模式的基础上构建一个全新的学生就业指导体系。这种全新的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既是一项学生工作,同时也是一种教学活动。在这个体系里,就业指导人员是由学校领导、就业中心的专业工作人员、各系的专职就业辅导员和专业教师等组成,各类就业指导人员从不同角度发挥不同作用,以保证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自始至终既有领导的高度重视与关心,又有学校有关职能部门和各系的积极配合与参与。

(3) 就业中心工作人员到各个系对毕业班和非毕业班的学生进行就业指导。针对毕业生求职择业中出现的问题,对非毕业班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让非毕业班学生了解大学期间在专业学习、素质能力等方面努力的方向,让他们早了解就业形势,早掌握就业技巧,早确立就业目标。

(4) 示范教育。通过邀请已毕业的优秀学生与在校学生座谈、交流,把他们的亲身体验和已取得的成绩近距离地对在校生进行示范,对学生有直观的指导作用。

2. 积极渗透,潜移默化

在课堂教学和校园文化活动中,渗透职业理想、职业道德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竞争与合作意识、团队精神、责任意识、诚信意识、大局意识等职业生活必须的品质,为将来适应社会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加强对实践性教学环节和社会实践环节的指导,突出专科教育的特点,发挥专科教育的优势,给学生创造“实战环境”,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不仅仅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从书本上获得知识是学习,从实践中获得知识也是学习。

3. 加强知识与信息的沟通与交流

编写《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南》,对新生如何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大学生应该具备的素质能力、自我评价与职业定位、大学生就业与就业市场、升本、考研、出国、国家公务员考试、自主创业、择业心理等做一一介绍。并设立就业指导课程,让学生成为“主角”,从了解市场就业信息、调查用人单位的需求到开展各种模拟招聘活动,把老师告诉我该怎么做,变为学生自己主动了解应当怎么做。通过《就业指导报》和充分利用就业信息网,对全校学生系统地进行就业知识、择业心理、国家及地方就业政策等方面的教育。

4. 增强指导者与被指导者的责任意识

学校可以把各单位的学生就业情况作为考核工作业绩的一个重要指标,同时给予相应配套资金、场所和人员,以调动各系就业指导的积极性,各系充分发挥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就业目标培养等面具有的优势。

( 二) 培养学生科学的择业观

1. 发挥高校德育主阵地作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加强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加强理想信念教育。要把择业观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结合起来,为择业观教育提供深层次的理性支撑。为此,必须发挥学校的德育优势,利用“两课”教学的主阵地,把思想教育、专业教育和素质教育结合起来,从学生的思想实际、专业实际、个性特点和当今社会发展趋势出发,从大学教育开始,把大学生择业教育的内容渗透到“两课”和专业课教学中去,渗透到学生活动和校园文化建设中去,渗透到社会实践、社会调查和实习中去,做到说理教育和实践教育相结合,学校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结合,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使大学生既有个人远大理想,又有为国家为民族为社会奉献的精神,在为国家服务的同时实现自我价值。

2. 实施创业教育,变“等待”就业为“学会”创业,引导大学生走自主创业之路

创业教育的提出和实施,必将引起大学生择业观的深刻变化— 从等待就业到学会创业。学校要把创业教育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注重开发其创造性思维和不因循守旧、习惯于不断追求的创新精神,重视学生创业技能的培训,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竞争;学生自身要不断培养和提高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包括获取知识的能力、科研动手和开拓创新的能力、管理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等等。

3. 开展择业心理辅导,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择业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