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景区调查报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旅游景区调查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旅游景区调查报告

旅游景区调查报告范文1

>> 河北省农村网站建设调查报告 中国高校英文网站建设研究现状 河北省助推智慧景区建设 河北省政府网站无障碍建设现状调查与分 高校英文网站建设模式探究 河北省旅游信息化建设现状与对策 河北省景区英语解说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河北省旅游景区项目融资模式探析 我国高校英文网站建设现状的探讨 河北省劳动保障系统门户网站建设现状、问题及对策 河北省高校档案网站建设的现状及对策分析 对当前高校英文网站建设的若干思考 关于中国煤矿企业英文网站建设的思考 浅谈中国高校英文网站建设 “互联网+”时代高校英文网站建设探析 包头市旅游景区英文解说系统翻译现状调查与对策 河北省“村改居”社区文化建设现状调查 新农村建设时期河北省小额贷款公司发展现状调查 河北省农村中小学师德建设现状调查研究 河北省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165.

[2]周邓纪念馆[EB/OL].http:///Default2.aspx.

[3]苏州博物馆[EB/OL].http:///default.php?mod=c&s=ssa6d2030.

[4]金门大桥[EB/OL].http:///.

[5]刘建明.宣传舆论学大辞典[M].经济日报出版社,1993:54.

[6]曾利沙.从对外宣传翻译原则范畴化看语用翻译系统理论建构[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

[7]杨丽娟.基于旅游文化视角下的旅游景区对外宣传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1.

[8]杨越森、肖薇.企事业单位网站英文版的现状分析与建设[J].中国西部科技,2012,11(06).

[9]王炳鹏.高校英文网站的设计与实现[J].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

[10]崔美善.网页风格构成[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11]张晓源.图书馆网站设计基本原则[C].2002年中南.西南省(市),自治区公共图书馆业务协作研讨会论文.

旅游景区调查报告范文2

通过毕业实习,进一步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理论与技能,在实践中印证自己所学的知识。作为一个实践型专业的毕业生,更要在实习中善于发现问题,并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撰写实践报告和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基础。 本次实习,学生要自主选择一个具体领域,深入到其内部进行实践,将所掌握的旅游管理专业的综合知识运用到该行业中,提高在相关领域的实际技术水平,并初步培养动手能力,为毕业时顺利走向工作岗位打下良好基础。其基本目的是了解所在地区、所在行业部门的一般概况,所在单位的性质、职能,经营、管理水平,特点与创新,发现存在的问题,运用相关知识进行原因分析,提出相应的办法与策略等。

通过毕业实习,达到如下目的:

1 、较全面、深入地了解相关工作的关系及重要作用,熟悉现行管理体制及实务操作技能,使学生对所学专业有更为全面的认识。

2 、帮助学生进一步消化、补充和巩固已学到的专业理论知识。通过实践环节,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掌握程度和实际应用能力。

3 、有针对性地锻炼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将所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他们脚踏实地、扎扎实实的工作作风,为今后较顺利地走上工作岗位打下一定的基础。

4 、培养社会交往和公关能力。

二、实习地点、单位和时间毕业实习地点:学院实习基地及由学生自行联系确定的其他单位。

实习岗位:由实习单位具体安排,主要是市场营销相关工作岗位。

三、实习的基本内容

经济管理教研室关于实习内容的建议如下: 学生通过一段时间在相关岗位上的具体操作练习,应了解实际工作中具体作业流程及不同模式,从而使已学过的专业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本实习原则上应选择与市场营销专业知识相关的部门进行,内容包括商品销售、市场调查研究、生产与供应、开拓市场等。毕业实习的基本内容:

1 、收集实习岗位相关资料,了解实习单位的组织机构,尤其是旅游企业管理组织机构的设立及其职责权限的划分情况。

2 、参与实习单位的工作过程。

3 、观摹实习单位的工作活动。包括:商品销售、市场调查研究、生产与供应、开拓市场等。

4 、在实习报告中分析评价实习单位管理制度的制定和执行情况与不足,并提出合理化改进意见。

Eg1 :旅游饭店实习

现代饭店是一种综合复杂的商业部门,包括前厅部、客房部、人力资源部、财务部、营销公关部等服务部门。因此要实习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但总的要求,经过有关服务实践,了解掌握现代饭店的管理理论的组织结构、组织制度、经营战略与决策、市场营销管理、服务质量管理、督导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饭店设备管理和安全管理等。

实习的具体内容如下:

1 、了解和掌握现代饭店服务的标准。

服务的态度标准;服务的行为语言标准;服务如何满足宾客个性化需要的标准;服务工作的指导方针。

2 、前厅部

前厅部的工作特点及其基本职能;前厅部的组织管理;前厅部的工作流程及岗位职责;了解前厅部的区域环境设计与设备设施;了解前厅工作中的人际交流;前厅预定工作管理;前厅接待工作管理;前厅问讯工作管理;前厅收银和收入审计工作管理;前厅商务工作管理。

3 、客房部

组织结构及主要岗位职责;客房部区域环境艺术和布局装潢设计;客房的清洁保养工作和管理;客房服务工作及管理;客房部物资设备的管理;客房部的劳动管理。

4 、人力资源部

饭店员工的配备与储备方法;饭店员工的培训管理方法;饭店员工的考核评估方法;饭店工资制度设计的原理和方法;饭店的动力管理方法。

5 、营销公关部

饭店的需求分析;饭店市场细分与营销战略的选择;饭店的产品设计;饭店的价格决策方法;饭店营销的沟通技术;饭店的主要推销方法。

Eg2 :旅行社实习

1 、导游接待部

接受旅行社分配的导游任务,按照接待计划安排和组织旅游者参观、浏览;负责向旅游者导游、讲解、传播中国文化;配合和督促有关部门安排旅游者的交通、住宿,保护旅游者的人身和财产安全等事项;反映旅游者的意见和要求,协助安排会见、座谈等活动;解答旅游者的问询,协助处理旅途中遇到的问题。

2 、计调部

排好线路,安排好行程。联系酒店、旅游车、以及用餐的地方。出好票据,并事先核实所出票据的准确性(数量、时间等)。如是组团社需联系地接社,用传真或电话协商好接待标准及价格。做同行业的游客输送简称同业。多以电话和传真来完成。

3 、接待部

热情周到的接待所来办理、咨询相关旅游业务的人员。向游客介绍特色的旅游线路。

4 、外联部

利用相关的旅游信息到有旅游需求的地方介绍自己的旅游产品。联团、调查市场同业价格、组团等相关工作。

注意:学生可根据自身情况以及企业的需求,选择其中的若干内容进行深入了解和实习。

七、实习的有关要求

1 、自行联系实习单位。

2 、联系好实习单位后开始实习两周内,将实习单位名称、地址、联系方式等信息反馈给导师。

3 、实习结束后,需提交实习单位加盖公章的鉴定意见和个人实结。

4 、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与社会公德;严格遵守实习单位各项规章制度;

5 、尊重单位领导和职工,虚心请教,深入细致地开展实习活动;

6 、爱护公共财物、注意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积极参加实习单位的公益活动;

7 、加强自我修养,树立良好的大学生形象;

8 、加强安全意识,保证实习顺利进行;

9 、服从实习领导小组及实习单位的协调和指导;

10 、重大问题和困难及时与实习领导小组取得联系并作汇报;

11 、按时返校进行实结;

12 、违反上述要求者,视情节轻重给予纪律处分及扣除实习成绩的处理。

八、毕业调查报告的书写

(一)选择与联系实习调查单位

建议选择所在实习单位。如确认有更合适的调查单位,可以另选,但必须附有调查单位的通讯联系资料。

(二)拟订实习调查计划

1 、调查目的

根据本专业特点,通过调查侧重掌握旅游景区或旅游企业的经营特点、企业发展现状、前景,整个旅游行业的发展状况、存在的问题及对于解决对策的思考、旅游文化形式、旅游对社会、文化的影响等内容。

2 、调查计划

从上述内容中,选择调查的核心主题,并做适当延展,拟订调查计划——调查什么、如何调查、从何处入手。要调查部门、人员,具体布置和时间安排等。

(三)整理资料及撰写调查报告阶段

前一阶段所获的均为原始资料,本阶段应注意围绕调查目的。对原始资料进行筛选,确保真实性、准确性和实用性。

然后对之进行分析与研究,充分运用所学理论知识与之印证,要能通过调查发现问题更能解决问题。将分析研究的结论撰写出来。调查报告注意要理论联系实际,语言流畅,逻辑性强,不少于 1500 字,并连同调查提纲、调查记录按时提交被调查单位和实习指导教师。

(四) 毕业实习报告的内容要求

1 、报告标题

2 、实习地点

3 、实习单位

4 、具体部门

5 、实习时间

6 、实习内容

旅游景区调查报告范文3

关键词: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特征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0-00-03

苏州作为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优秀旅游城市及世界著名的旅游目的地截至2013年底,全市共有61家国家A级旅游景区,其中5A级景区6处11个景点;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11家;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30家;国家级旅游度假区1家。苏州旅游资源丰富,开发水平居全国前列,旅游目的地规模和高等级景区数量位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但旅游资源分布不均,旅游空间结构模糊不清,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不够。因此,对现有区域内旅游资源进行排摸、梳理及优化开发能更好的满足日益变化的旅游需求,为开发更高层次的旅游产品奠定基础;同时从空间视角分析旅游资源的分布情况对现有结构的调整及开发模式的优化更有一定的帮助。

一、研究方法及数理统计

对离散的地理对象或事件(点)如旅游资源点的空间分布模式的研究对于城市规划、服务设施布局及商业开发等具有重要的作用。空间点模式的研究是用点的密度或频率分布的各种特征研究点的分布情况,并从空间离散的旅游资源点中有效提取其分布格局,从而揭示旅游旅游空间分布的重要方法。在研究中通常用点过程密度λ(S)描述空间分布情况,即在点S处单位面积内资源点的品均数目。用数学极限公式可定义为,其中ds指在点S周围一个足够小的区域;E表示数学期望;Y(ds)是ds内资源点的数目。在此基础上,现行的基本方法有样方计数法和核密度方法两种。核密度估计法(kernel density estimation, KDE)认为地理事件可以发生在空间的任何位置上,但是在不同的位置上事件发生的概率有所不同。因此,核密度估计法主要用于交通事故预防等通过已知事件推测未知事件的研究。而样方分析法(Quadrat Analysis, QA)则是基于点的密度分析空间上的聚集程度的方法,通过研究景区的密度、频率来解释其空间存在的模式。分析时将研究区域划分为若干个子区域(样方),统计落在样方中的资源点的数量,再对包含不同景区数量的样方的频率分布进行归纳,最终判断景区聚集程度。从忆波等(2013)利用样方分析法对旅游景区的分布及可达性等分别进行了研究。综上所述,本文将通过样方分析法对现有问题进行分析并从中找出可供研究的基础规律。根据Greig-Smith于1962年的试验以及Tylor和Griggith、Amrhein的研究,最优化的样方尺寸是根据区域的面积和分布于其中的点的数量来确定的,即矩阵样方边长为。其中A为研究区域的面积,N是区域中的资源点数量。

二、苏州市旅游资源类型及资源点分布情况

(一)苏州市旅游资源类型分析

2007年江苏省旅游局指派相关专家对苏州进行了旅游资源进行了基础的排摸及梳理,并形成了以根据《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以下简称国标)为基础的旅游资源调查报告。报告显示苏州市的“自然与人文资源基本类型数量及比重”为1:269,远高于全国平均值的1:118。由此可知,苏州市不但旅游资源丰富,拥有率极高且是以人文旅游资源为主、自然旅游资源为辅的旅游型城市。在此基础上,结合苏州所辖六区四市今年来的发展规划及统计资料,对现有的旅游资源进行了进一步的筛选与整理:一是删除了如杨公祠、金门、中和桥等已经不存在的资源点;二是删除了不具备文化旅游特征的资源点,如胥江路汽配街,太浦河泵站等;三是对相对较大成片的景区或特色街巷进行细分,将每个资源点具体落实;四是添加了近年来新出现的文化旅游资源,如科文会展类、新建的火车北站等。

经过重新梳理的苏州旅游资源的基本类型比国标总数少6个,拥有率为96.1%。其中,水域风光类是自然资源的主题,占总数的35.2%,天象与气候类最少,占自然资源的3.6%。人文旅游资源方面,建筑与设施类占全部资源总数的63.3%,是苏州旅游业的重要资源。

(二)苏州市旅游资源空间分布及类型区分

将利用GPS设备采集的全市991个资源点的物理地址按照不同的等级分批导入ArcGIS软件,并按照计算栅格的边长为4公里,即将苏州全市划分成以4公里为边长的正方形网状样方栅格以判断不同区域内不同等级资源点的密度情况。即,苏州各区市均为由若干个16平方公里大小的样方栅格组成(表1)。而GPS采集来的资源点则散布在全市范围内,且每个栅格中所拥有的资源点数量各不相同。根据不同区市中每个栅格内资源点数量的多少、类型及等级将有助于找出苏州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的特征,本文中所涉及到的计算与判断也均基于此。

表1:苏州市分地区土地面积及栅格数量统计(不含水域面积)

姑苏区 吴中区 相城区 高新区 工业园区 吴江区 常熟市 昆山市 张家港市 太仓市

土地面积(km2) 51 1254.3 300.8 205.7 107.7 760.1 1094 864.9 772 620

栅格数量 3.19 78.39 18.80 12.86 6.73 47.51 68.38 54.06 48.25 38.75

从整体的旅游资源空间分布情况来看,苏州市的旅游资源分布具有显著的不均衡性。全市3级及以上的优良级旅游资源点主要集中在姑苏区与吴中区,分别占总量的19.8%及21.8%。新建城区中相城区、高新区及工业园区资源点偏少且优良级比率更小,资源点分布呈现块状及线状集中分布的特性。吴中区旅游资源点整体上分布较为分散,但局部集中于东西山及木渎、直古镇中。吴江、常熟、昆山、张家港及太仓的旅游资源点则相对集中于区域内的古镇及历史文化积淀较深的地区。

三、苏州市旅游资源空间分布差异特征与结构比较

(一)旅游资源总数及资源密度差异

从行政区域来看,根据本次调查结果,对应全市旅游业发展水平,从资源点数量角度来看旅游资源点在空间分布上呈现较大差异性(图1)。姑苏区、吴中区、昆山市、太仓市及常熟市的资源点分布较多,单体数量均超过了100,占总数量的74.8%,旅游资源极度丰富。吴江区及张家港市的单体总量超过50,占17.1%为旅游资源较丰富地区。其余三区的旅游资源分布较少,资源点分布也较为分散。从资源量的占比方面来看,除姑苏区外其他区市的资源密度均不超过0.5个/平方公里,这与行政面积较大有直接关系。其中,相城区与张家港市由于资源点数量少,资源密度小于0.1个/平方公里,为旅游资源稀疏地区(图2)。

图1:苏州分地区资源点数量及资源量占比

图2苏州分地区土地面积及资源密度情况

从地缘角度来看,区域间的资源点分布情况也各不相同。纵观苏州全市有两处明显的旅游资源真空区。一处在相城区中心城区以北至常熟市区以南,东至阳澄湖东岸、西至望亭通安一线的广袤地带。另一处位于同里周庄资源密集区以南至G318以北,东至淀山湖西至S227的地区。大范围区域的资源真空对连接将拥有丰富旅游资源点的主城区以及旅游资源丰富但游客相对稀少的太仓、张家港及吴江区东南部地区起到了负面作用。如何打通这其中的障碍及瓶颈,协调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减少游客在前往旅游景点道路上所花费的时间并提高过夜旅游者尤其是境外旅游者,以达到全市旅游事业携手共进的目的将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二)苏州市旅游资源点分级密度评估

从单体样方角度分析,苏州市的总资源密度与优良级密度呈正比,即总资源密度大的区域其优良级密度也相对较大。其中资源点分布密度最大的区域为姑苏区,原因是在51平方公里的土地面积上拥有188个资源点且其中有81个为优良级(三级以上)。另外,该区域的不同等级的资源点分布趋势及其密度差异不大。这也显示了苏州古城区的深厚文化积淀,文化传承及保护工作相对到位。而相对应的,五级资源点的分布也与整个资源密度呈正比例关系。其中,姑苏区与吴中区分别有18个和10个五级资源点,并呈以核心区域为中心簇状或团状分布的特点(图3)。其他区域的五级资源点相对较少,相城、张家港和太仓则没有五级资源点。随着等级的逐步降低,资源点数量也上升明显但总体趋势不变,且分布较为分散。

图3:苏州下辖10区市资源密度及高等级资源密度及数量比较

(三)苏州市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差异特征

苏州旅游资源丰富,但不同类型及拥有量却有很大的不同。建筑与设施类是全市分布最广泛的资源类型,全市十区市均有分布。建筑与设施类旅游资源在吴江、常熟及太仓占总资源比均为63%。而遗址遗迹、旅游商品及人文活动三类的分布也比较广泛。根据不同类型旅游资源总量及类型双排序,姑苏区尽管缺少了天象与气候景观类及生物景观类但仍然是全区市中资源总量及质量最高的区域,因为其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及对现有资源的保护及开发也相对得当所以排名第一。吴中区除缺乏气候景观类之外其余类型的旅游资源均非常丰富,旅游资源总量培训的第二位序。国标中的主类中天象与气候景观是全市最缺乏的一类旅游资源,全市仅常熟与太仓市共计五处。而这两市也是拥有资源类型最全的区域,但每一类的单体数量均不多高等级的资源点也不多,因此两市位于第三位序。高新区及工业园区尽管旅游资源单体总量不大但高等级资源尤其是拥有现代城市气息的旅游资源点对丰富苏州的旅游类型起到了极其重要作用因此两区位于第三位序。昆山、吴江、张家港的特点是旅游资源总量不多,类型分布上有一定的非均匀性,三区市的人文活动类、旅游商品及景观建筑与设施类是其资源的重点类型为第四位序。相城区拥有的类型则最少,均只有三类旅游资源且无优良级资源为第五位序。

从分区旅游资源类型分类来看,经过整理及重新筛选的苏州市旅游资源点明显呈现出人文旅游资源远高于自然旅游资源的情况,(图4)这与之前江苏省旅游局的旅游资源调查报告所统计的结果吻合。

图4:分区旅游资源类型分类

从地缘角度分析,旅游资源主要集中在以下五个区域,且其在类型分布上差异也比较明显。(1)中心地带的旅游资源点则主要分布在拙政园、平江、阊门历史街区,桃花坞片区、山塘-虎丘、运河、环城河带以及观前街商贸区周边,其资源类型以人文旅游资源为主。(2)环太湖区域的旅游资源点则主要分布于东西山、木渎古镇、城西丘陵地区及西部生态城周边,其资源类型兼顾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3)中部湖荡地区以金鸡湖、阳澄湖为中心,以全国商务旅游示范区为龙头,整合相城区、工业园区、昆山等地的旅游资源,以新建景区景观以及水域风光类旅游资源为主,兼顾人文活动类及旅游商品类。(4)沿江地区则在以大江风貌、江海风情等自然旅游资源的基础上,依托良好的历史文化资源,拥有大量景观建筑类人文旅游资源。(5)全市的古镇除木渎外均集中于中部湖荡周边及东太湖附近。其资源类型以人文旅游资源中的景观建筑与设施为主,兼顾人文活动类、旅游商品类。综之,苏州市旅游资源类型的空间分布差异是自然资源类型分布不均,人文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差异较小。

(四)苏州市优质旅游资源分类情况

苏州下辖十区市的优质旅游资源数量分布差异明显。在全市991个旅游资源点当中,优质资源共有385个(其中五级33个),占全部的38.5%、五级资源点占全部的3.3%。优良级旅游资源单体共分七个主类,按照单体数量从多到少进行排序依次是景观建筑与设施类、人文活动类、地文景观类、旅游商品类、水域风光类、生物景观类及遗址遗迹类。五级资源点与总优良级比较缺少了遗址遗迹类及建筑与设施类两类,具体分别是建筑与设施类20个、地文景观类5个、水域风光类4个、人文活动类3个及旅游商品类1个。五级资源点的分类情况及变化趋势与总优良级基本相同(图5),低等级资源点的分类情况亦同。可见优质旅游资源,尤其是五级资源点的出现与同类型的旅游资源的总量及整体质量有极大的关联。

图5:高等级旅游资源点的分类情况

四、总结与不足

基于本次调查研究,对苏州市旅游资源空间分布作如下总结:(1)苏州市人文旅游资源远多于自然旅游资源,在分布方面自然旅游资源多为湖泊、丘陵地区,多集中在苏州西南部及沿江地区。文化旅游资源则分布较为分散,并呈现围绕中心城区簇状或团状分布的特征;(2)苏州市的总资源密度与优良级密度呈正比。(3)旅游资源从数量和等级综合考量,姑苏区位于第一位序,相城区位于第四位序。(4)相城区资源点少且均为低等级资源点,需寻找适合自己发展并有鲜明特色的旅游资源作为开发的支撑点。工业园区则是量少质优的特点,在高端商务旅游及城市休闲游方面可以多做文章。高新区的优良级偏少,应在现有资源点中提炼出有潜力可挖并符合现有消费习惯的旅游资源点,并加以重点培养。县级市在旅游开发中应尽量避免资源真空区的出现。

样方计数法只能获得点在样方内的静态信息,不能获得关于样方内点与点之间的动态信息。其结果是样方分析不能用来充分了解旅游中的可达性,即旅游者到达这些资源点所需花费的时间及效率。经后可考虑用GIS软件辅助判断,以期更加深彻了解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

参考文献:

[1]程玉珍,等.苏州统计年鉴2013[M].苏州: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25-76.

[2]苏州市旅游局.苏州旅游总体规划(2008-2020)[R].苏州:苏州市旅游局,2008:34-35.

[3]从忆波.中国A级旅游景区空间结构与可达性测度[D].兰州:兰州大学,2013:19-22.

旅游景区调查报告范文4

关键词:新乡南太行度假区;swot分析;战略选择

一、引言

2013年,新乡市政府于全面启动南太行旅游资源整合工作,以“资源优化整合,产业能级提升;区域转型发展,社会经济和谐”为目标,充分利用其优势,扭转劣势,使旅游业成为新乡又一大龙头产业。能否实现这一目标,不断增强市场竞争力,已成为新乡南太行度假区研究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SWOT理论

SWOT-CLPV理论(SWOT--CLPV Theory)这一模型是在SWOT模型的基础上稍作修改而成的一个模型。SWOT分析法是哈弗商学院的安德鲁斯(Andrews)1971年在《公司战略概念》一书中提出的分析框架,是系统确认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并据此提出战略的一种方法[1]。SWOT分析法是将与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各种内部优势因素、内部劣势因素、外部机会因素与外部威胁因素通过调查罗列出来,并依照矩阵形式进行排列,然后运用系统分析的思想把各种因素相互匹配起来加以分析,从中得出一系列相应的结论。这一结论可以很好的发扬研究对象的优势和机会,同时使劣势和威胁降至最低限度。所以这一理论被广泛应用到市场学和策略学案例分析中。

三、新乡南太行度假区的SWOT分析

(一)优势

1.区位交通优势明显

度假区区位交通优势显著。其一,度假区位于河南省的新乡、安阳、焦作和山西省的晋城四城市区域中心,距离新乡市50公里,距离郑州市100公里,地理位置优越。其二,度假区铁路纵横交错,对外交通便利。从辉县市东行20公里可达京港澳高速公路和107国道,西去50公里可上新晋高速公路,南行10公里可上长济高速公路。游客乘坐高铁到达新乡市,约半小时即可到达度假区。度假区距离郑州新郑国际机场约90公里,从机场出发沿京港澳高速进入长济高速、新晋高速40分钟左右即可到达度假区。

2.资源优势突出

度假区自然山水雄秀兼备,人文资源特殊鲜明。根据《新乡市旅游资源调查报告(2003年)》相关资料以及对重点旅游景区资源现场考察,新乡市旅游资源单体共3425个,辉县市域共有资源单体1566个,卫辉市域共有旅游资源单体806个,凤泉区共有旅游单体312个。按照《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分类标准,资源分属8个主类30个亚类117和基本类型。其中自然旅游资源亚类16个,人文旅游资源亚类14个,旅游资源类型丰富,主要以地文景观、水域风光、气候景观及名人文化景观构成主体,为南太行旅游度假区开发提供了良好的资源基础。旅游资源数量众多,价值品味度高,特别是以纵向深切割红岩峡谷为代表的山水资源,具备申请世界自然遗产的价值,资源优势突出。

3.各级政府大力支持

南太行旅游度假区开发建设受到新乡市、辉县市、卫辉市等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并把旅游业纳入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大局中,同时对度假区内各景区进行统一经营管理,为度假区的开发建设提供了政策支持[2]。

(二)劣势

1.景区间开发定位相似,同质化竞争严重

新乡南太行各景区均以太行山观光为特色,旅游资源与项目产品雷同,开发层次较低,活动形式单一。同时由于投资不足,开发无序,创新不够,致使现状的旅游产品滞留于原始状态,粗放式开发,缺乏特色,难以产生较强的吸引力。

2.市场认知度低,旅游品牌形象较弱

当前,新乡南太行旅游度假区国内游客主要以周边城市及河南省内客源为主,市场曝光度远不及黄山、泰山、武当山等同类山岳型旅游景区。此外,度假区与周边焦作云台山景区相比市场品牌较弱,品牌认知度差距较大。

3.游客舒适度较差,旅游综合吸引力不强

度假区内现代旅现状旅游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不成体系,旅游体验性较差,基础设施舒适度低。旅游接待档次不高,住宿餐饮以农家宾馆为主,缺乏适应游需求的具有特色性和舒m性为一体的休闲体验类产品。

4.度假区内各景区发展不均衡,品质不一

由于之前南太行旅游度假区内各景区为不同经营个体开发,旅游业发展模式不明确,景区缺乏统一的管理标准,经营体制混乱,导致各景区间旅游发展水平不均,目前区内有3A级景区3个,4A级景区4个,百泉景区、齐王寨景区及东部片区尚处于旅游开发起步阶段,各景区开发程度不同,品质不一。

(三)机遇

1.休闲经济蓬勃发展

当前,人们的休闲意识不断增强,休闲经济蓬勃发展,旅游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新的经济增长点[3]。我国城市居民消费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开始由原来的低层次消费转向住房、汽车消费和旅游、文化消费。未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区域旅游业发展前景非常广阔[4]。

2.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

随着我国“中部崛起”发展战略实施,由郑州、洛阳、开封、新乡、焦作等城市组成的中原城市群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化水平逐步提高,居民休闲和会议度假需求潜力巨大,为南太行旅游度假区提供巨大的潜在市场。

3.度假旅游飞速发展

我国旅游市场正从游览观光向生态旅游、休闲度假、健康养生旅游发展,南太行旅游度假区正符合旅游需求变化的大趋势,为度假区发展提供绝佳市场机遇[5]。

4.政策支持保障

近年来新乡全力实施“山水带动,强西促东”、“旅游富民,产业带动”和“资源整合,文化融合”的发展战略,致力于打造“国内知名山地度假旅游地”,为度假区旅游发展提供政策支持。

(四)挑战

1.市场竞争激烈

度假区周边旅游景区众多,依托太行山自然山水资源为主的景区,资源具有相似性,游客同期出游的重游率较低,旅游资源可替代性较高。特别是相邻的云台山地质公园开发建设较早,旅游竞争力优势地位显著,因此度假区应尽快树立崭新的旅游形象,形成新的旅游热点。

2.对生态环境的威胁

度假区内生态环境较脆弱,旅游开发及游客进入将对度假区生态环境产生不同程度影响。同时,部分景区内现有居民区分散、零乱,布局不规范,现代建筑风貌与景区整体环境不协调,居民生活垃圾未及时清理,旅游的不合理开发和居民生活给景区带来威胁,对环境和生态造成严重破坏。

四、新乡南太行旅游度假区开发战略分析

新乡南太行具备世界遗产级的山水资源禀赋,应紧跟旅游时尚,开发适度超前的、创新型的旅游项目,根据社会发展趋势与旅游需求的变化,对规划区域进行全方位资源保护和空间管制,进行具有前瞻性的项目规划,达到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的三者和谐统一,实现南太行可持续健康发展。运用SWOT理论,通过分析新乡南太行旅游度假区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提出以下四种开发战略。

(一)明确定位,突出特色

明确度假区整体定位,使之能够从周边同类同质的景区中脱颖而出,形成差异化竞争。相比周边焦作云台山,新乡南太行度假区在旅游资源和市场品牌特色不足,若想在同质旅游产品中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还需明确度假区的市场定位,新乡南太行应准确定位在“度假”二字,开发休闲度假区旅游、养生疗养旅游等,决不可趋之若鹜,找准定位,加快发展。同时在资源整合、内涵挖掘、景点建设、产品宣传、旅游商品开发等方面突出度假区主题特色,打造景区产品亮点,增强市场吸引力,为南太行旅游度假区发展赢得更大的市场机会。

(二)统筹规划,协调发展

南太行旅游度假区面积较大,涉及多个开发程度不一的景区,整合建设投资工作任重道远,八里沟和万仙山的景区建设相对超前,但齐王寨、百泉等相对较弱。对度假区应进行全面统筹、合理安排并分步实施规划项目。处理好近期建设与远期发展的关系,有序开发,形成良性循环,促进新乡南太行度假区协调发展。

(三)产业协同,区域联动

针对南太行各景区的营销、运营、投资与管理战略进行合理安排,将度假区不同产业的发展通过旅游开发连接起来。将市、县、村镇的餐饮、住宿、交通运营各个环节进行联合,打破区域限制和政府职能壁垒,实现跨区域合作和资源空间的有效整合。

(四)树立品牌,联合营销

度假区发展必须考虑市场需求,把市场需求作为协调各景区特色及产品开发的出发c。树立新乡南太行度假品牌,利用现代互联网技术进行轰炸式宣传,提高市场认知度。同时也可与焦作云台山景区进行捆绑式营销,在云台山旅游,之后再新乡南太行度假,充分满足游客的需求。如此一来不仅可以规避云台山同类资源竞争的劣势,同时也很好的利用云台山的名声进行宣传,提高游客体验舒适度,形成良好口碑。

参考文献

[1]戴淑芬.管理学教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10):31-32.

[2]刘俊.旅游度假区治理结构优化的理论解释[J] 旅游论坛 .2011(2):P1―P6.

[3]杨美霞.休闲旅游产品内涵建设与层次提升――以江苏泰州为例[J]社会科学家.2015(7):P91―P95.

旅游景区调查报告范文5

一、预案的启动

森林火灾按行政区域实行属地管理,在当地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的领导下,由各级森林防火指挥部(以下简称指挥部)按照本地区重大森林火灾处置预案进行处置。

县森林防火指挥部办公室(以下简称防火办)接到森林火灾报告后,凡有下列情况的,要及时提出处理意见,报经县指挥部指挥或副指挥批准,启动本预案:

(一)火场跨越镇乡、街道或县级行政界限且受害面积在5公顷以上的森林火灾;

(二)正在燃烧且受害面积在10公顷以上的森林火灾;

(三)南溪温泉、莲福山、梁皇山、雁苍山等重要风景区发生的森林火灾;

(四)发生扑救人员重伤或死亡的森林火灾;

(五)严重威胁加油站、易燃易爆仓库等重要设施及村庄、居民区的森林火灾;

(六)其它需要县里支援扑救的森林火灾。

二、处置的程序

(一)县防火办接到上述重大森林火灾事故报告后,应立即向县防火办副主任、主任及县指挥部副指挥、指挥报告,并及时向县委、县政府值班室和市防火办报告。

(二)县防火办值班人员按照县指挥部领导的指示,立即向火灾发生地的镇乡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和县指挥部有关成员单位通报情况,做好应急准备,并根据火场情况拟定紧急处置方案。

(三)县指挥部或县防火办及时召开紧急会议,研究实施紧急处置方案,由县防火办向有关镇乡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县指挥部有关成员单位下达执行。

(四)县指挥部指挥或副指挥和县防火办主任应亲自赴火场督查。必要时,经县指挥部指挥批准,成立县指挥部前线指挥部,组织、协调、督促森林火灾扑救工作。

(五)重大森林火灾事故发生后,县指挥部应立即成立调查组赴现场调查事故原因,形成书面调查报告,并对火灾肇事者作出处理。同时应及时将调查和处理情况报市林业局。

三、预案的实施

(一)组织领导。接到重大森林火灾报告后,县指挥部必须有一位副指挥在县防火办坐镇指挥,县防火办集中力量投入火灾的处置工作,必要时可从县指挥部成员单位抽调人员。同时,县指挥部领导或指派的成员带领林业、人武部、公安等有关部门人员及预备役部队、扑火小分队,以最快的速度赶赴火场,组织、协调、督促地方处理火灾事故。

(二)扑救原则。1.加强现场指挥,确保扑救人员人身安全。

2.牺牲局部,保全全局,阻止林火蔓延。3.火场扑灭后,必须留足看守人员,防止死灰复燃。

(三)力量组织。重大森林火灾发生后,要军警民联动,分二个梯队做好扑火准备:当地镇乡政府、街道办事处组织以扑火小分队为主的一级梯队,县指挥部组织以农林、人武部、公安等部门人员及预备役部队为主的第二梯队。必要时,向市政府和市森林防火指挥部请求支援。

(四)交通通信。在防火期内,县防火办、镇乡、街道、国有林场和旅游景区应配备机动车辆值班待命,必要时请交通部门支援车辆。县电信部门要与当地防火办、公安、人武部等部门紧急配合,确保火场与各级指挥部通信联络畅通无阻。

(五)灭火机具。县、镇乡、街道应配备一定数量的扑火机具,并保持完好无损,以保证大部队投入灭火时使用。

(六)后勤保障。当地镇乡、街道要做好所需燃料、食品、饮用水的调运供应,保证扑火人员和灾民的需要。卫生部门应供应必要的药品、医疗器械,必要时组成扑火救灾医疗队赶赴现场救护。民政部门要做好灾民的安置和伤亡人员的抚恤工作。各部门和灾区各厂矿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应为灭火后勤保障提供方便。

(七)火灾案件查处。森林火灾案件,由农林部门会同当地政府分级负责查处。重大案件,由公安、检察、法院、农林等部门组成联合调查组,做好火区治安管理、火灾原因调查,并对肇事者和责任者依法进行处理。

旅游景区调查报告范文6

关键词:旅游;转型升级增效;对策分析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3-0223-02

一、大力加快中国旅游业的转型

(一)旅游发展观念的转型

一是由常规发展理念向创意发展理念转变。中国旅游业基本形成了入境旅游、出境旅游和国内旅游三个稳定的市场,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功能也获得较好的发挥。但是,旅游总的来讲还是处在以资源为优势的传统旅游的常规旅游发展模式之中,因此,旅游要在发展观念上由常规发展理念向创意发展理念转变。通过创意发展实现旅游产业跨越边界的融合和渗透,旅游产业链的拓展和延伸,区域整体价值的提升和产出,从而促进中国旅游的转型。

二是由单纯发展理念向深度发展理念转变。中国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不管是山水景观,还是人文景观,品位较高,具有世界顶级的和垄断性特点。但是在旅游产品开发过程中,以单纯的自然观光型为主,产品结构单一,精品名牌不多,商务会展、休闲度假等参与型深度性开发产品开发力投入度不够。据统计,传统的观光度假产品占整个生态旅游市场份额的81%,而商务、会展、生态、体育、保健康复等深度性旅游产品所占的市场份额却不足19%,这说明旅游产品开发的敏锐度深度性包装性不够。因此,中国的旅游发展观念一定要由单纯发展理念向深度性发展理念转型。

三是由粗放型发展理念向集约化发展理念转变。中国的旅游发展中存在着“一流资源、二流开发、三流服务”的粗放型增长方式,造成低水平、破坏性和重复性等问题,影响了旅游产品的档次和品位,制约了旅游产业素质的提升。随着旅游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旅游粗放型增长方式已不再适合旅游新的发展需要,集约化发展已是旅游业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因此,中国的旅游发展观念要由粗放型向集约化发展转变,努力使旅游资源开发向规模化、精品化方向迈进,培育旅游龙头景区和拳头产品。

(二)旅游发展模式的转型

一是由数量扩张发展模式向质量提升发展模式转变。旅游业的发展一般要经过数量扩张、质量提升、创立品牌三个阶段,这是一条基本规律。中国旅游业经过近三十多年的开发,旅游景区数量众多、特色鲜明,集雄山与大川、历史古迹与现代工程、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于一体。但是随着旅游市场的迅速扩张,旅游消费档次和水平明显提升,以量取胜的旅游产品已越来越没有市场。因此,中国旅游业今后要按照“做大、做精、做强”的思路,使旅游业的发展逐步从以往依赖资源开发一味增加景区数量的规模扩张,向提升效益质量,提升品质型发展模式转变。

二是由简单发展模式向综合发展模式转变。中国旅游的发展一般是依靠景点为核心要素而进行建设开发的,国内外游客大都也是抱着对中国的自然景观或是人文景观的一种好奇的心态来观光的,所以游客停留在旅游景区的时间就很短,旅游的增加值不多,旅游的产出率不高。随着大旅游休闲时代的到来和旅游者消费心理的成熟,旅游者渴望得到一种新的环境生活体验和心灵净化的安宁,以及人生价值的升华。因此,中国的旅游就急待转型,必须从由简单发展模式向综合发展模式转变。由简单模式的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商务、会议、运动、科考、保健、养生、体验、探险等综合性旅游模式转型。

三是由独立经营发展模式向市场经营发展模式转变。中国的旅游景点众多,分布广泛,景点独立,因而由于历史的原因或是当初对旅游认识方面的原因,致使中国的旅游景点的开发具有独立经营的特点。没有依据景区的实际和资源优势进行全盘考虑,形成统一的规划,统一的经营管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休闲时间的人增多,人们对旅游的需求,特别是对旅游景点景区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有综合性,要有高档次享受消费,因此,中国的旅游应该由独立经营发展模式向市场经营发展模式转变。

(三)旅游发展形态的转型

一是由单一经济功能旅游发展形态向复合功能旅游发展形态转变。旅游业是一门兼具经济、社会、环境和文化等多种功能的新兴经济产业。全国陆续已有27个省(区、市)把旅游业确立为当地的支柱产业、先导产业或第三产业的龙头产业,旅游业对社会经济的作用正逐步增强,对文化与环境的促进作用也日益显现。据预测到2015年,中国旅游市场将扩展到30亿人次,其中入境、出境旅游人数均将达到1亿人次以上。旅游直接就业率,旅游消费对社会消费的拉动率,旅游的产出率,旅游业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将更加明显。这些都说明了旅游的复合功能,因此,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必须由单一的经济功能发展形态向经济社会复合功能发展形态转变。

二是由低端观光旅游发展形态向高端消费旅游发展形态转变。中国目前的旅游,一般为城市或风景点游览、观光。根据对旅游抽样调查报告显示,观光占旅游人数的48%,主要是短暂停留,这实质上反映中国的旅游还是低端的观光型的,真正意义上的度假游乐闲游所占比重还非常小。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层次的提高,人们的需求将发生很大变化,希望得到时间比较长的休闲度假、修养疗养、娱乐享受性的旅游,而低端的休闲观光型旅游就不再适应旅游发展的需要,因此,中国的旅游应由低端的休闲观光旅游发展形态向高端消费式旅游发展形态转变。

三是由景点旅游发展形态向区域旅游发展形态转变。中国的旅游在很大程度上是景点旅游发展形态,即一个景点由一老板开发,一个老板开发也就由这个老板经营。还没有完全形成区域旅游发展形态。区域旅游是利用、优化与重组现存的旅游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旅游产品的深度开发,协同、放大区域旅游的吸引力,达到旅游资源单体无法达到的效果。因此,中国的旅游应由景点旅游发展形态向区域旅游发展形态转变。

二、大力加快中国旅游的升级

(一)旅游发展机制的升级

一是推进旅游产业市场化。要构建多元化旅游发展投入机制,把旅游资源开发和景区经营性项目向国内外投资者开放,不断完善旅游产业项目库。旅游企业要通过兼并收购、合资合作等方式引入战略投资者,实施强强联合,形成产权主体多元、法人治理结构完善、运行机制灵活、管理手段先进、竞争力不断增强的大企业集团。

二是推动旅游产品多样化。要加快旅游业与商贸、文化等产业的融合互动,扩大旅游产业链。旅游企业要不断创新产品开发理念,策划开发新产品、新线路,大力发展休闲、度假、商务、运动、科考、保健、养生等新型旅游业态,积极开发自助游产品及其相关旅游制造业,使旅游业从静态、单一形态向动态、多元化方向发展。

三是培育旅游消费新热点。要激活旅游消费市场,积极开发中华民俗风情文化,把传统民俗活动与旅游活动密切相联,建设具有中华民俗饮食特色,民俗风情特色的文化娱乐园。

(二)旅游产业素质的升级

一是加快中心城区旅游目的地建设。着力打造优秀旅游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提升中国旅游的市场品牌价值,做响中国旅游品牌。

二是挖掘和丰富旅游景点文化内涵。要继续深度挖掘景区中华民族文化与地方民俗文化的内涵,挖掘那些典型的、科学的、古老的、地方的文化内核,形成独特的旅游文化特色,将这些深厚的文化资源与中国原生性、垄断性的自然旅游资源有机融合,从而实现旅游产业素质的升级。

三是提升旅游文化产品的品位。提升旅游产品的价值和竞争力,最终将落脚在旅游产品的文化品位提升上。因此,结合中国旅游资源,深度开发区域内名牌旅游产品的同时,更是要加快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竞争力。首先是采取多种方式,对现有景区景点的来历、特点等,从政治、历史、地理、天文、气象、生物、生态等方面,有针对性地说深说透,不仅要让游客知其然,还要让游客知其所以然,使游客的直观感觉升华到较高的文化层次。其次是依托一些自然和人文历史资源,适当建设一些人造景点和现代娱乐设施,发挥集群化旅游产品的整体效应,增强旅游精品的吸金力。

(三)旅游服务质量的升级

一是强化艺术营销提升旅游竞争力。应最大限度地发挥旅游行政主管部门、景区景点、旅行社与媒体的宣传促销作用,形成覆盖广、辐射远、传播快的立体营销网络,将中国的旅游产品更直观、形象、生动地展示给游客,在游、购、娱、行等要素上提高科技应用水平,给游客以全方位和新、奇、美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