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人际交往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生人际交往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生人际交往论文

大学生人际交往论文范文1

关键词:微信朋友圈 大学生人际交往 影响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6-0-01

腾讯公司于2011年1月推出微信(WeChat)――一款通过网络快速发送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支持多人群聊的手机聊天软件。借助手机客户端在90后大学生中迅速掀起热潮。2012年4月19日,微信推出微信朋友圈,意在将微信用户的个人好友在虚拟的平台上整合成为小型交际圈,通过个人状态的展示、分享和评论,达到朋友间交流的深化。微信朋友圈的应用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私密的圈子,对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带来了影响。

一、微信朋友圈的特性

移动互联网的出现,带来了媒介终端的移动化发展,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广泛使用正深刻变革着媒介信息承载的状态与媒介信息流通的手段,而随即应运而生的新型移动社交平台,更以全新的互动方式改变着受众接受信息的形式与传播信息的方式。微信作为新型社交媒体的代表,具有自身特性:

1.“圈子”的私密性

基于Web技术的各类人际交往应用向手机领域延伸,针对智能手机的各个系统开发出了移动端口的应用,新型社交媒体也逐渐成为人际交往的一种方式。微信可以与手机通讯录、QQ好友相连,通过此“导入”微信通讯录,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熟人圈”的真实和私密性。与微博类似,微信朋友圈能够即时个人的心情,分享照片,查看与转发各种内容,而不同的是,朋友圈的评论仅为本人和评论者可见,评论者包含互为朋友的人,即三方互为好友。同时,个体会根据社会关系将不同的亲朋好友分入诸如“同学”、“同事”、“上司”、“家人”等不同的小交际圈中。可见,朋友圈拥有熟人社交网络和强关系链的特性,用户与用户之间熟悉程度高,它的设置功能,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用户同一交际圈中的个体不易受到另一交际圈中个体的干扰,进而保证了交往空间的私密性。

2.“圈子”的延展性

尽管微信主打的是熟人社交平台,通过熟人间的交流互动不断深化彼此的人际关系,但随着微信版本的不断升级,“附近的人”、“摇一摇”和“漂流瓶”功能相继问世,构成陌生人社交的入口。“附近的人”功能依靠的是LBS (Location Based Service)位置定位服务,微信用户通过使用该功能,可以查找到用户周围1000米以内同样使用了微信定位服务的用户。“摇一摇”功能即通过摇晃手机数秒就能够匹配到同时段触发该功能的微信用户。“漂流瓶”功能:微信用户可以通过文字或语音的方式将需要传递的信息“装入漂流瓶中”扔入虚拟的大海,其他用户也能够在虚拟海洋中“打捞漂流瓶”读取瓶中信息,进而拥有成为“瓶友”的机会。这些功能设置和应用,一方面,迎合了90后大学生猎奇、求新的心理;另一方面,又从某种程度上延展了微信的朋友圈,使得陌生人介入了大学生的朋友圈。

二、微信朋友圈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正面影响

1.朋友圈的相对真实性使得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敢于“自我暴露”

我学者李丽明在《人际交往学》中认为,人际交往的深度与自我表露(self-disclosure)的程度有关,自我表露越真实,则反映出人际交往的程度越深入。自我表露即自我暴露,我国传播学者王怡红在《人与人的相遇――人际传播论》中提到:“‘自我暴露’是一种实际的人际传播现象,无论人类使用的传播样式如何变化,人类的传播或交流始终保持着一个共存的关系,我不是与这个你、这个他人,就是与那个你,那个他人发生关联,并暴露出‘我是谁’的秘密” 。“在微信朋友圈中,信息虚拟和虚构成分的下降,体现了用户能够互相坦诚相对进行交往,让用户间的交往趋于真实,这样真实化的人际交往,加强了人际交往的深度。”90后大学生是乐于表现,善于表现自我的群体,他们在朋友圈状态的过程,也是他们自我表露的过程。在虚拟与真实生活的交错中,大学生们敢于在属于自己的“熟人圈”里去“自我表露”,这种状态的呈现多是真实生活和互动的反映,同时这也反映出他们与好友间良好人际交往的程度。

2.朋友圈的延展性使得大学生人际交往形成一定“强关系”

有研究表明:社交媒体上的好友数量越多、用户与好友的互动情况越好,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越强。1朋友圈的功能性为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更为平等、开放、自由、同时私密度相对较高的环境,大学生们突破时间和空间的界限,与朋友更便捷的互动。同时,朋友圈“微视频”的应用,使大学生间以更加生动和直观的方式进行交流,从而提升自己的社会交往能力,而社交能力的提高是增强个人幸福感的重要因素。2通过“附近的人”、“摇一摇”、“漂流瓶”功能和“扫一扫”等功能,社交圈子更加方便地被扩大,交往生活中的“强关系”网络也得以拓展,而不断扩大的社交圈子,使得大学生在进行人际交往的过程中获得更多支持和疏导,从而一定程度上降低消极情绪。

3.朋友圈的实时性使得大学生人际交往更加有效率

朋友圈的实时性消除了时空维度的限制,有利于大学生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90后大学生正处心理发育成熟期,他们有对朋友间良好人际关系的心理需求,同时,又是缺乏良好人际交往技巧的阶段。朋友圈一方面满足了他们交往的需求,另一方面,通过朋友圈状态的呈现和展示,化解了心理上渴望又怕尴尬的交往心理。交往的时效性越强,越能提高人际交往效率。对于年轻的大学生而言,他们爱好广泛,精力充沛,追求多种多样的人生体验,多数人会选择加入自己感兴趣的组织,参加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而对于这群年轻人来说,追求人际交往的时效性可以为他们争取到更多宝贵的时间,不仅使得信息的大范围快速传播变成现实,还使得信息的有效到达和回馈成为可能。

三、微信朋友圈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负面影响

1.大学生对微信朋友圈的过分依赖易削弱人际交往能力

使用社交媒体的强度越高,意味着大学生用户花在线上的社会交往的时间越长,也就是说,线下的社会交往相对减少。根据国外学者的相关研究,当线下的人际交流变为线上的网络交往,真实的社交生活被置换成虚拟的人际交流,人的幸福感会在一定程度上有所下降。通过新媒体的虚拟交往与现实中的人际互动是存在差距的。通过微信朋友圈的人际交往可以摒弃各种现实条件对人际交往的约束,而现实的人际交往却要受到各种条件的约束,如情境、习俗、规章制度、 身份、收入、性别、语言、表情等。虚拟的人际交往比现实的人际交往更便捷、更广泛、更自由、更平等,但如果大学生对虚拟空间的人际交往过分依赖,势必会造成大学生现实人际交往能力的缺乏。当有些大学生无法应对现实中的日常人际交往时,便会对现实人际交往世界日渐疏远,而对网络虚拟状态下的人际交往过度依赖。然而,虚拟的人际交往方式并不能取代现实生活在大学生成长中的地位,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仍需回归现实。

2.微信朋友圈的半开放性使得大学生面临安全隐患

尽管针对陌生人际交往,微信朋友圈也有其相应的隐私设置,但不同于人人网,朋友圈的隐私设置是半开放而非完全封闭的,陌生人能够访问用户的朋友圈并从中浏览到最近的10条朋友圈状态,以朋友的身份与其进行纯粹好友间的“人际交往”。微博的碎片化信息多侧重于媒体性质的公共信息,朋友圈则侧重于见闻、情感和个人照片等方面的个人信息,陌生人进入朋友圈后能够较为直观地获取到其中的真实信息。这使得一些不法分子利用朋友圈的信息对大学生群体实施诈骗。大学生在安全意识薄弱、警惕意识不高的情况下,很容易上当受骗。

3.缺乏监管的微信朋友圈易使大学生人际交往商业化

从2013年下半年开始,越来越多的传统媒体对朋友圈兴起的微营销进行了关注,其中不乏有微信卖家诚信缺失售卖假冒伪劣商品。大部分用户在朋友圈中的状态基本为个人信息,微信团队对于朋友圈当中所的状态并没有采取主动的监管和引导,这就为一些微信朋友圈中的“熟人”商人提供了宣传的平台。“‘杀熟'是今天中国社会生活中出现的新语汇,意思是欺诈熟人。语言是社会生活的镜子,欺诈熟人的现象可以在任何一个社会中找到,但类似‘杀熟'在今天的中国已经成为一种频率较高的、不断进入日常话语的社会事实。”这些微信卖家为进一步扩大获利面,可能会在原有微信好友的基础上盲目交往,从而牟取更多暴利。大学生在日常交往中缺乏甄别和判断,易盲目跟风,最终完全将个人微信及其朋友圈商业化。

综上所述,微信朋友圈对大学生人际交往是一把双刃剑,它既能促进大学生“暴露”个性形成一种人际“强关系”,过分依赖于朋友圈交往又能使大学生面临人际交往的困境。所以,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坚持适度原则,正确引导大学生确立健康的交往心理,营造和谐的朋友圈人际交往,加强“线上与线下”的联系,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氛围。

参考文献

[1]宋江波,《微信朋友圈对人际交往的影响研究》,广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年6月

[2]尚婕,《从媒介技术的演变规律论社交媒体之“罪”》,西南大学硕士论文,2013年6月

大学生人际交往论文范文2

论文摘要: 大学生是大学校园的主体,大学生和谐的人际关系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因素。高校辅导员在工作中,经常要处理的问题就是学生之间的关系问题。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越来越独立的思想和状态使得他们也越来越多地需要独立去面对各种问题。如何和周围的同学相处融洽,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适应能力强的学生,遇到人际交往问题时能够很快地调适好,但是也有很多适应能力较差的学生产生了人际交往障碍。在解决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时,同伴教育作用不容忽视。

大学生人际交往是大学生以高校为交往环境的一种特殊的社会交往。内容包括同学之间的交往,师生之间的交往,班级社团等方面的工作交往和课外生活中的情感交往,等等。人际交往是大学生认知自我、适应社会、满足精神需求、形成健康健全人格的基本途径。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够提高大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增强自我价值感和力量感,有助于降低他们的挫折感和孤独感,缓解内心的冲突和苦闷,宣泄消极情绪,对个人的心理健康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但是,由于认知偏差、动机错误、情绪障碍、缺乏技巧等多种原因,当代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面临重重危机和考验。国内学者研究发现,人际交往障碍已经超过择业压力、学业压力,成为诱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首要因素,占40%以上。

高校辅导员在工作中,经常会遇到学生之间产生矛盾的案例。尤其是女生之间的宿舍关系更是微妙和难以捉摸。曾经有个四人的宿舍矛盾特别大,三个女生与另一个女生关系相当糟糕。矛盾的源头就是,这个女生一贯以来的生活习惯独特,加上不擅于与其他人沟通,造成双方互不理解,关系也越来越紧张。从冷战到互相谩骂,后来竟然在宿舍大打出手。从刚开始出现矛盾的时候,我就及时介入其中,跟双方学生进行谈话并调节,并联系了那个女生的家长,希望家长对孩子的生活习惯和人际交往方面进行疏导和教育。虽然一直关注该宿舍的关系,而且一直试图化解双方的矛盾,但是效果甚微。直到最后出现了动手事件,让我感到一直以来的努力全部白费。

一、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矛盾重重

当代大学生,尤其是“90后”的学生,自我意识比较强,凡事多以自我为中心,遇到事情后不愿让步,因此,在集体生活中,容易和同伴产生矛盾。学生从高中进入大学,无论在学习还是生活方面,都发生了很大转变,对自身的自觉性和独立性要求很高。“90后”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庭生活中拥有自己独立的空间。一旦进入集体生活,这种独立空间被打破,对于一些适应能力较弱和不善于人际交往的学生来说,冲突就在所难免了。

正如文章开头的案例所示,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受到父母的呵护,即使有一些过错,也会得到父辈们的包涵。但是,如果和同龄人交往过程中,如果还期望别人也会像父母一样宠爱自己的话,冲突就在所难免了。案例中的女生所面对的人际障碍主要是由于过度以自我为中心。这也是目前大学生人际交往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以自我为中心也就是仅仅从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去认识事物,而不是从客观的、他人的立场和观点去认识事物。通常表现为自私和自负,为人处事以自己的需要和兴趣为出发点,而不去考虑他人的感觉和利益。

总的来说,造成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客观原因

学校教育方面,主要表现在大学教育过于注重智力素质的培养,而忽视了非智力素质的培养;注重指示灯灌输,忽视能力的培养;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忽视心理的沟通疏导。①家庭教育方面,由于现在的大学生独生子女较多,优良的家庭环境使得家长对孩子的要求比较单一,只要求获得好的成绩,而忽略了对孩子全面素质的教育和培养。有些家长甚至向孩子灌输不正确的人际交往观念和交往方式,从而造成子女在大学期间的人际交往障碍。

2.个人主观原因

虽然大学生个体发育上已经具备成年人的体格和生理功能,但是在心理上和阅历上还远远不能够成熟地面对和处理人际交往中所遇到的问题,表现为冲动、片面、情绪易变。这极易产生自我中心、功利意识等倾向,从而导致人际关系紧张。有些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比较缺乏交往的知识、策略和技巧。在言语表达方面,有的大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差,词不达意,话不得体。有些大学生人际交往经验不足,不知道怎样与不同性格类型的人交往,不知道如何关心他人,也不知如何表达自我,更不会协调复杂的人际关系。

二、大学生之间的同伴教育效果显著

人们通常愿意听取年龄相仿、知识背景、兴趣爱好相近的同伴、朋友的意见和建议。学生问题经常会出现反复,他们的思想容易发生波动,当时可能接受了你的观点,回去后可能立刻就否定了。这就要求辅导员要有耐心,定期不定期地找学生再次谈话,不断巩固思想教育成果。除此之外,还要借助周围朋友或者同学的建议,因为他们可能更加容易接受同龄人的观念和想法。

还是开头的那个例子。同学关系严重激化后,作为辅导员,我和双方家长、双方当事人、同宿舍的其他学生、宿管站人员分别谈话,试图能够找到一个更好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我严厉批评了动手的双方当事人,并对她们进行了多次深入的谈话,但是我明显感觉到其中一位虽然没有反驳的意思,但是认为自己的过错小于对方。过了几天,这位学生突然主动找我来谈话,并对打架事件进行了深刻的反省,也主动承认了自己在这件事情上的过错和与他人交往过程中的不成熟。仔细询问之后得知,原来前一天,她与一位朋友分享了这个事件。那位朋友对她进行了深谈,让她豁然开朗,从内心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也真正知道了自己的所作所为是不成熟的表现。

大学生正处于成长发展的关键时期,群体成员间相互影响很大,同时由于社会竞争激烈和生存环境不断变化,大学生对同伴和同龄团体的依赖心理也较为突出。大学生之间的同伴教育有时候效果会比师生之间的教育效果更好。

三、辅导员重视同伴教育,建立同伴关系

根据行为科学的研究,如果信息的传达者和接受者经历相似并且关切相同,面临共同的问题,接受者就更容易接受信息,从而引起相关态度、信念和行为的改变。同伴教育,正是利用这种关系,从学生的角度去沟通,找到师生之间的共性和相似性,使学生更好地接受信息,对学生施加影响,从而达到期望的教育效果。

1.同伴教育是大学生教育的重要形式

优越的成长环境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基本上形成了独立的人格特征和人生观、价值观,对传统的教育方法和理念逐渐带有抵触情绪,而他们生活环境中同学、朋友等亚文化群体的影响力正在逐渐提高。从高中的集约式管理模式解脱出来的学生们渴望民主与自由。通过发挥同伴作用引导学生自我认识、自我管理,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的发展。

2.同伴教育是辅导员工作的必然要求

正因为同伴教育在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作用很明显,所以辅导员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工作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在接受自己的观点的同时,力图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②尽可能与学生展开一对一的谈心,建立师生之间的信任和沟通。实践证明,师生间的信任与沟通是化解危机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辅导员在与问题学生谈话的时候,要以平等的态度去对待他们,而不是以老师的姿态去训斥和教育他们。同时,辅导员可以把有人际交往问题的学生集合起来,进行团体辅导,形成一个临时的团体,使他们产生一种集体感,减轻孤独感,共同面对人际交往的困扰并解决问题,互相分享自身的经验,从而改善和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另外,辅导员应通过培训学生同伴教育骨干,建立同伴教育激励机制,通过同伴间的互助,以起到相互教育、培养、矫正的作用。同时,以宿舍为同伴教育的阵地,以同伴引导教育同伴。

《礼记·学记》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在当今大学生主体意识和知识水平不断提高的现实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能仅仅靠权力影响和思想灌输,必须充分利用同伴教育的作用,解决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种种障碍,为学生的发展搭建一个有利的平台。

注释:

①王志玲.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探析.[J].中州学刊,2010.9,(5)(总179):271.

②同伴关系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或者主要指同龄人之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

参考文献:

[1]王方晖.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教育应对措施[J].科技信息.

[2]孔治国.大学生常见人际交往障碍及其调适[J].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2010.3.VOL24,(1).

[3]陈亚青.同伴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中的价值探究及实施[J].文教资料,2009.9(下旬刊):199-201.

[4]尹萌.李朦.综述同伴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的应用与意义[J].中国高教探讨杂志,2010,VOL22,(4)(总174):73-75.

[5]孔素容.何娇.同伴关系影响因素的概述及教育实践启示[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7,VOL31,(4).

[6]赵吉云.发挥同伴作用,促进大学新生入学教育[J].科技信息,2010,(33).

[7]周荣甲.同伴教育在增强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收实效性的运作[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0.7,

大学生人际交往论文范文3

摘 要:人H交往能力是一个人能否有效适应社会的标志,也是个体素质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1],要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成为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就必须重视人际交往。本人在长期工作中通过访谈法了解学生人际交往现状,分析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特点,针对部分问题提出解决相应策略。

关键词:90后;大学生;人际交往现状;特点;影响因素;策略

90后的孩子是继80后又一倍受关注的群体,被认为是非主流的一代,是包在怀里长大的一代娇惯自私,不可理喻,独性十足,难以接触是对他们的写照。90后大学生已进入社会,他们正值世界格局转变,中国飞速发展的时期,他们肩负着建设祖国的重任。人际交往历来是学习和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人际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人们的学习和工作。90后大学生是肩负祖国发展的新一类人群,而使人对他们的评价林林种种。

一、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现状

考虑到问卷调查在施测过程中可能影响其信度的因素,研究结合了访谈法,以更真实地贴近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现状。访谈结果中发现有以下问题:

(1)人际关系紧张,感觉自己时常伤害别人。主要是由于认识障碍所致。在人际交往中常带有理想的模型,一旦理想与现实脱节,并会产生情感动机[2]。另一方面,当代大学生自我中心感更强,不愿付出太多,不能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在平时工作中发现少数人也表现出不能专注地倾听,不能广泛地听取别人的意见,时常避免表达自己的感受。人际交往就是一个互相尊重,相互体谅,满足双方交往需要的过程。一旦你表现出步自在,别人也就会怀疑到你俩的感情程度,从而导致关系紧张。如果把握不当还会引发人际僵局,影响正常交往。

(2)人际争斗。这主要表现在班级中,大学班级中的两名主要负责人大多采用一男一女担任。当班干部中发生利益冲突时很可能将整个班级分为几个派别,久而久之可能引发人际报复。当代大学生好胜心与虚荣心更强,在班级管理中很可能引发人际争斗。

(3)不够健谈,感觉自己与对方没有多少话题可聊。这主要与当事人的知识面和生活阅历有关。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你可以将你熟知的东西讲给对方听,同时也可以向对方询问你不知道的。另一方面是由于你对对方还不够了解,你步知道对方想要什么,投其所好,在交友中未必不是好事,同时专注倾听也是交友之道。

(4)心里紧张,害怕自己的观点不能适合大家的胃口。其实这是情感障碍中的自卑心理在作怪。自卑是一种过低的自我评价,自卑心理在大学生交往中常常表现为缺乏自信心,畏首畏尾[3]。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卑的一面,我们要善于发现自己的优点。保持乐观的态度。

(5)喜欢独处,害怕被伤害。表现这一现状的人大多存在对他人的不信任或与以前经历有关,或家庭因素有关。他们很少外出,就算外出也是独来独往。整天呆在宿舍,将自己关在牢笼中,每时与书为友,外人看来他是在认真学习,其实效率却不高。

(6)人际恐惧,害怕与陌生人交往。遇到与陌生人交谈便面红耳赤,而在熟人面前则能谈笑自若。这主要与其内向羞怯的性格有关,这一类人大多出自边远山区。

二、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

结合长期的工作发现当代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着许多新的特点,主要表现特征有:

(1)主动性。在测试现场,被试能够很主动的活跃的回答问题,并且少数同学反映自己和班上同学相处得十分和谐。目前正担任班上的临时负责人,并有信心进军班干部的选举,在处理异性关系上也能很主动的与对方交谈。

(2)乐观性。被试对测试结果的好坏并不担心,当主试告知其现状时,他们能够表现出乐观的一面,并积极寻求帮助,对主试指出的不足,也能坦然面对与接受。

(3)互补性。在测试中,我们了解到他们的交友原则已不仅仅局限在志同道合上,反而表现出互补性。大部分被试表示如果可以的话,想结交更多与自己有不同性格的朋友,从而达到互补的结果。“吸其之长,补己之短”这是一位被试对我说的。

(4)广泛性。在测试中,部分同学表示希望能在 大学好好锻炼自己,结识广泛的朋友,最好每个系,每个专业都有。他们相信朋友多了路好走,有极少数同学还表示要有机会还想通过兼职认识社会上的人,希望能早日接触社会,了解社会。

(5)有偿性。部分被试表示他们的付出,希望能得到回报,希望在付出的同时能得到肯定,当然在自己需要帮助时,也希望对方同样的回报。

(6)目的性。多数被试表现出交友动机的明确化,他们交友带有功利性,存在着某个明确的目的。比如获得选票,金钱上的支持等。

(7)网络性。进入网吧,你会发现校内网,QQ,BBS,直播等交友网是当代大学生最爱关注的网络。他们希望通过网络结交到新的朋友,了解不同人群,交换知识和情感。

三、建议

人际交往障碍严重影响着个人的学习与发展,改善人际关系,加强人际交往,对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都至关重要。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

(1)肯定对方。人类普遍存在着自尊心理,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与肯定,只有在他人的行为得到肯定时,他人才乐意与你交往,尤其在大学群体中,自尊心尤为严重,我们必须学着肯定对方,尊重对方才能得到对方的肯定与尊重[4]。

(2)真诚热情。在人际交往中必须对人真诚,才能取得别人的信任,言必行,行必果。这样,别人才能接纳你,共同铸架友谊的桥梁。

(3)自信。在人际交往中自信的人往往处事不卑不吭,落落大方,谈笑自若,活泼可爱,这样才能吸引对方,给对方一个好印象。为下一步主动搭讪提供基础。

(4)宽容。当同学所犯错误影响不大时,要克制住自己的情绪,抱着宽容的心态去面对。要相信“金无足赤,人无完人”,都有犯错误的时候吗。

(5)放平心态,正确认识自己。无论你此时是多么的优秀,家庭是多么富裕,你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人总有遇到困难的一天,远水解不了近火。当你遇到困难的时候,能尽快帮助你的人永远是离你最近的人。只有放平了心态,敞开心扉才能得到他人的进入。一只盛满水的杯子,要想不溢出水,是不可能再装入新的东西的,只有倒掉一部分,你才能获得更多好的东西。

(6)主动提供帮助。当你身边的同学遇到困难时,主动提供帮助,可以有效地占据他的心灵,给他人一个好的印象。研究表明每个人都会记住在他遇到困难时曾帮助过他的人,而很少有人能记得在他顺畅时帮助他的人[5]。

(7)专注倾听。倾听的目的一方面是给对方表达的机会,另一方面是更好地去了解对方。尤其是在他人有伤心事情时,对方既然选择了你作为倾诉对象,说明你们关系很好,对方很信任你,此时你不应该感到厌烦,反而应该高兴对方对你的信任,要是你心不在焉,东张西望,目光游离,还时不时看表,那么你俩的友谊即将结束,也许还会引起对方的不满。

(8)学会拒绝。如果你的确很忙,可以向对方说明自己的处境,同时向对方报以真诚的歉意。如果你是不想接受对方,那么你就要学会委婉的拒绝对方,比如:我今晚答应了某某做什么要不下次吧。同时也要表示自己的歉意,切忌直言不讳,伤害对方的自尊心。

参考文献

[1]方翰青.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现状调查分析[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田军.高校经济贫困生抑郁心理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硕士论文.

[3]刘韧.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健康问题和对策[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大学生人际交往论文范文4

摘要: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由于家庭经济资源的匮乏,来到大学后与其他学生相比容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发展。本论文通过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常见异常心理的分析,针对他们的实际情况建立人际交往和朋辈互助的模式,改善他们的异常心理,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关键词:大学生;家庭经济困难;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8-0044-02

随着我国高校扩招并轨的推行,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高校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数量也在不断提高。这部分学生面对复杂的生存环境和激烈的竞争,与其他学生相比更容易出现各种层出不穷的心理问题,对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充分地了解分析,是帮助他们制定相应心理教育咨询方法的前提。

一、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常见异常心理

1.自卑心理。自卑是一种性格缺陷,具体表现为对自己的评价过低,包括能力、品质等方面,同时会伴有自责、内疚、害羞等情绪表现。经济困难大学生由于家庭收入较低,为了筹集学费和生活费多方筹款,这些将给经济困难大学生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同时也会给他们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和挫败感。

2.人际交往障碍。由于经济困难大学生存在自卑与自尊并存的性格特征,这导致他们在寻找友谊、恋爱等方面都会遭遇挫折,他们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和经济压力,对于周围人对自己的评价非常敏感。在社会上则充斥着各种以金钱衡量人的观点,这种矛盾冲突容易对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心理上形成负面改变。为了掩饰自己经济困难的事实,经济困难大学生经常容易远离群体活动,自我封闭,以此来回避同学之间的交往,从而来维护他们的自尊。

3.愧疚和无奈的心理基调。经济困难大学生一般家庭背景相似,他们的家庭要么自然条件较差、交通闭塞,从而导致经济发展落后;要么是家庭人口众多、经济负担沉重;要么是家庭中的重要劳动力体弱多病;要么是家庭遭遇了重大的灾害,而这些问题往往不是经济困难大学生本人可以解决的,所以他们经常会觉得苦恼和无奈,愧疚和无奈的灰色心理基调充斥着他们的个人生活。

4.由于心理问题导致行为问题多发。经济困难大学生由于在人际交往上的弱势和自卑心理,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和希望渺茫,使他们容易出现苦闷、抑郁等心理问题,而他们往往不容易调节心态,容易敏感,怨天尤人,内心矛盾也无法很好地经过高质量的人际交往而得到疏导,所以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上经常会出现旷课、沉迷网络游戏、学业成绩不佳、留级等行为问题。

二、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异常心理产生的原因分析

经济困难大学生异常心理的产生,主要是因为经济的拮据。经济困难大学生为了大学学费,有的已经是负债累累,这使他们与其他学生相比,背上了沉重的心理负担,还会经常感到内疚。经济困难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和其他城市经济良好的学生存在一定的差距。因为大多数经济困难大学生来自于经济欠发达地区或农村地区,才艺缺乏,而大学对一个学生的评判标准是全面而多元的,使得经济困难大学生产生更严重的常心理。经济困难大学生进入大学后,生活方式与以前相比,也出现了较大的改变,在城市中生活的消费压力与之前高中相比增加,他们由于经济压力在穿戴上与他人存在差距,这些都会导致其产生自卑感,这种自卑会导致经济困难大学生产生自我封闭、敏感脆弱、嫉妒他人等情况。

三、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常见异常心理调适

如何改善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异常心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学校心理工作者可以让经济困难大学生通过心理调适克服异常心理。要引导学生学会正视贫困,不应该把贫困当成缺点或耻辱,而且贫困往往是暂时的,如果可以让贫困激励自己去奋斗,则可以通过这种考验走向成功。其次,经济困难大学生要学会主动与其他同学交往,尽量融入集体。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要通过各种活动,让经济困难大学生克服自己的异常心理,鼓起勇气与其他人交往,只有通过人际交往,才能变大他们的人际交往空间,才更有可能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得到其他同学的帮助,才不会出现心理失衡的现象。同时,要教育经济困难大学生学会合理调整自己的期望水平,在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中寻找一个平衡点,正确地对待自己的不足,不用自己的不足与他人的长处比较。

四、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干预措施

经济困难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畏首畏尾,难以主动与人交往,如果可以改善他们在人际交往方面的不良处境,就能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他们进行教导。

1.经济困难大学生人际交往意识和态度训练。经济困难大学生一般容易形成自卑与自尊并存的个性特征,在人际交往上与其他学生相比则显得更加犹豫不决,人际交往态度较为胆怯,也很难鼓起人际交往的勇气。所以针对经济困难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训练中,可以为他们提供适当的训练,让其意识到人际交往是一个双方互动开展的过程,不是单独由某一方决定的;让其意识到在人际交往中,反馈信息取决于给出什么样的交往信息,如果经济困难大学生给予其他同学积极交往的信息,那么其他同学也可以感受到这种善意的交往信息,同时给予他们积极的人际交往反馈信息。经济困难大学生要学会发掘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在人际交往中扬长避短,让他们意识到虽然短时间内经济困难的事实不容易改变,但是他们可以将自己的注意力放在其他可以改变的事情上,如个人兴趣上,从而更加自信地进行人际交往。

2.培养经济困难大学生主动人际交往的意识。人际交往主要通过情感纽带,使人们在交往中形成良好的心理关系。要使人际关系良性发展,则需要经常性地进行互动,才能加深彼此的了解,从而使人际关系更好地发展。在人际交往中,那些善于人际交往的人一般容易比较尊重和信任别人,而且善于发现他人的价值,同时他们往往具有人际交往中最重要的品质,就是真诚,所以在经济困难大学生的人际关系训练中,要让他们意识到主动交往和真诚的重要性。

3.注重经济困难大学生心理学知识的学习实践,学习人际交往技巧。对于人际交往的不正确认知是影响经济困难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重要因素,经济困难大学生往往对自己没有正确的自我评价,容易过低地评价自己,导致社交畏缩,有的甚至出现社交恐惧症。另外,由于人际交往中存在的晕轮、刻板效应等,针对经济困难大学生,学校应该组织心理学相关理论的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让他们认识、探索、接纳和完善自我,这样使他们学会调整与其他同学的人际关系,练习积极的人际交往态度,同时学习交谈技巧,常见的人际交谈技巧包括简单重复和探寻式倾听,以便通过简单重复为深度沟通奠定基础,用探寻式倾听理解沟通双方的诉求和需要、立场等。

4.经济困难大学生朋辈互助体系训练。在心理工作中,可以通过辅导员推荐、心理测评、问卷调查、面谈等方式筛选出符合条件的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让他们通过培训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同时学习一定的心理咨询技巧,建立起朋辈互助的体系后,由他们向全校范围内的经济困难大学生传播心理知识,开展朋辈互助活动。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同质性,导致其面临的困境和问题往往也比较相似,所以建立与他们日常生活情境类似的互助情境训练,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更容易放松自己,也更容易把团体活动训练中的收获迁移转化到日常生活中去。在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朋辈心理互助体系训练中,学习从他人的人际交往中的反馈中调整自己,学习人际交往和交谈的技巧,最终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经济困难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不断提升和完善经济困难大学生的自我。

参考文献:

[1]陈雯,等.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2008,(16):6.

大学生人际交往论文范文5

[论文摘要]网络交际已经成为大学生人际交流的一种新的方式,它在给大学生带来好处的同时,也对他们的心理发展产生了诸多负面影响。文章分析了网络交际给大学生认知、情感、意志、道德和个性等方面带来的不利影响,并就如何预防其负面影响提出了一些建议。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人们交流的频繁,网络逐渐走进了人们的生活,也走进了大学生的世界。互联网以其自身的独特魅力冲击和改变着当代大学生的社会生活,上网已经成为大学生最为时尚、最合口味的学习、娱乐和交友方式。尤其是网络聊天交友已经成为大学生的一种非常流行的交际手段和生活时尚。笔者自编《大学生上网时间调查表》,调查了某高校500名不同年级的在校大学生。调查结果显示,90%以上的大学生有过上网交际的行为,大学生人均每周上网2~3天,每次上网3~5小时,大三学生上网比例是四个年级中是最高的。

正常的网络交际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积极的作用。国内的许多学者对此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但是,网络技术在给人类送来幸福、实惠、享乐、希冀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忧愁、痛苦、危机和失望,在给人们带来物质殷实、信息丰富、交往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情感危机、道德滑坡、人性异化。本文希望通过探讨网络交际对大学生心理发展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提出一些具有一定建设性的意见。

一、大学生网络交际的特点

1.间接性。网络交际是一种间接交往。在网络交际中,人与人之间不再是面对面的直接交流,而是以电脑为中介,以简单的文字符号来传递思想感情,缺乏现实情感体验,人与人之间的依赖关系被人与网络的依赖所代替。网络交际的间接性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无须面对面的互动机会和自由想象的空间,能够满足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未曾满足的社交需要,因而深受大学生的青睐。

2.虚拟性和匿名性。网络是一个虚幻的世界,网络交际是一种无身份、无性别、无年龄的“三无”交往。在网络中,社会物理空间交往被电子网络空间所代替,大学生完全可以使用代号或虚假的姓名出现而不必担心被人发现,即使最亲密的网友,在现实生活中也可以不必有任何联系。这让人产生了一种“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的朦胧感和“咫尺天涯”“天涯咫尺”的梦幻感,网络交际的这些特点对正处于多梦季节的大学生来说无疑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3.平等性。在网络世界中,人们的身份是一串没有意义的字符,在这里的交往是纯文本式的交往,没有诸如社会地位、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差别显示,而是以互悦互重、平等友好的方式来进行的,消除了现实人际交往中的各种社会暗示和物质表象带给人的心理负担,这对于具有强烈成人感又无一定社会地位的大学生来说,当然是最乐于接受的交往方式。

4.自由性。网络是跨越国家、民族、文化的全新世界,人们在特定的社会中必须遵守的社会规范,在这里却可以大大弱化。在这里,大学生可以自由言说,随心所欲,不计后果,不负责任。因此,可以将受到意识压抑的潜意识心情释放出来。

二、网络交际对大学生心理发展的负面影响

1.认知偏差。首先,过度的网络交际容易使大学生的认知方式变得单一化。在现实的人际交往中,人对他人的认知是通过视、听、触等多种感觉通道实现的,人们的一切经验都来自于直接的交流体验,而网络交际使现实人际交流中的直接经验让位于文字符号,实际上是把人对他人的认知单一化了,它存在对人类身体经验中感性经验丰富性的剥离,也存在交往判断中想象的扩张。其次,过度的网络交际导致大学生对现实认知的歪曲,诱发大学生对现实的不信任。网络交际的特征给大学生带来一种表面安全感,使他们容易敞开心扉,尽情倾诉在现实中难以倾诉的感受,这就使一些大学生错误地认为:网络可以直接面对心灵,而不像现实生活那么虚伪和沉重,进而得出“网络比现实更为真实”的结论。

2.情感冷漠。长时间的人机对话,会使大学生出现感情冷漠。有研究表明:因花费过多时间上网交友,会导致现实生活中的社交孤立,使抑郁和焦虑等负性情绪增加,从而减少社会生活的卷入度,使人格的发展受到影响。特别是大学生在网络交际中常会遇到情感杀手和感情陷阱,使他们感到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虚伪可怕,这种网上的情感体验被移植到现实人际交往中,便会不再相信人与人之间的真实感情,产生情感冷漠甚至社交恐怖。

3.意志力减弱。沉湎于网络交际的大学生,上网频率和时间常常要比计划的高和长。据了解,虽然这些大学生在上网前也曾为自己定下上网的时间,但一旦在网上遇到可聊之人就会忘却时间,一发而不可收。下网后又责怪自己不能自控,但又抑制不住自己想上网的欲望,为此他们自己也觉得万分焦虑和沮丧,有些人索性就放纵自己,随心所欲了。可见,长期沉迷于网络交际,会降低一些大学生自我监控的信心和水平。

4.道德弱化。网络的匿名性和隐蔽性是弱化大学生道德意识的主要原因。在网络的虚拟空间里,人们可以随便给自己加一个名字、职业等,可以任意宣泄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不满而不必顾忌政府的限制和师长的监督,无须对自己的言行承担责任。习惯的网络道德弱化行为,又容易使他们忽视现实生活中的社会规范和道德约束力。

5.角色混乱。在网络这样一个虚拟的空间里,上网者大都隐藏了自己的真实情况,以假面具来武装自己。他们中的一些人,甚至无法将现实中真实的自我和网络中虚拟的影像统一起来,常常会产生“我是谁?”的迷茫,角色混乱代替了自我认同,从而影响到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社会化发展。

6.自我效能感降低。过度的网络交际挤占了现实交际的时间,使大学生现实中的人际交往的实践减少,这样势必会使他们的现实人际关系受阻。从网络交际中的侃侃而谈到现实交往中的处处受挫,使他们心理出现巨大的落差,降低了他们的自我效能感。在现实生活中体验到无助感、无能感和无力感,会使他们反过来更逃向网络来寻求心理补偿,进而形成恶性循环,甚至会患上网络交际成瘾症。

三、预防网络交际对大学生心理发展产生负面影响的对策

1.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养成道德自律。网络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虽然有其外在环境因素的影响,但一些大学生对是非、善恶的辨别能力不强是一个重要的内因。要利用高校思想教育阵地,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形成大学生对网络道德的正确认识,增强道德判断力,使大学生学会选择、识别良莠。在鼓励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创新的同时,要提高他们的个人素养,养成道德自律,推进网络文明建设。

2.提高教师和家长的网络素质,加强对大学生上网的引导和监督。在对大学生上网的引导和监督上,教师和家长应了解基本的网络操作常识,提高网络素质,由教育者角色转变为“网友”。比如,教师可以通过QQ、E-mail等交流工具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思想,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3.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校园文化生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学校可以利用学生会和各种社团组织,开展多种适宜学生发展、又使学生感兴趣的活动,通过活动,增强学生之间的实际人际互动,从而减少网络交际在其交际关系中的比重。

4.开展心理咨询,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建立健全校内心理咨询机构,积极开展心理咨询,及时对那些心理有困惑的大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使大学生的各种心理冲突得以宣泄、矛盾得以缓解,减少大学生对网络交际的依赖性。

5.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引导大学生进行科学健康的网络学习。学校应加大对校园网络建设的资金投入,系统地向学生讲授网络的作用及大学生应如何正确利用网络。网络条件较好的学校,还可以指导学生使用网络做作业、学外语、了解课外知识,同时要针对大学生普遍感兴趣的问题,在网上进行讨论、讲解或开展健康的网络比赛。也可以鼓励大学生参与到网站建设和个人主页设计中去,将他们的注意力引到健康的网络轨道上来。

[参考文献]

[1]赖海雄,郭建中.网上交际与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探析[J].中国电力教育,2002(1).

大学生人际交往论文范文6

[论文摘要]大学校园是社会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其中生活、学习的当代大学生当然也无法逃避内部和外界压力的冲击。从而导致大学新生在学习、生活及人际关系等方面出现不适应性,本文的目的,就是客观地分析探讨大学生的各种不适应问题,进而采取正确的教育对策,帮助他们尽快解决这些问题,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环境,尽快的投入到学校的学习和生活中,以利于他们顺利地完成大学的学习任务。

通常,进入大学被认为是一项积极的生活事件,标志着一种全新生活的开始,但同时环境的变化必将使每位新生在心理、学习等诸多方面发生改变, 给学生带来新的压力和挑战。就目前的在校大学生中,不适应问题在大一的新生中表现的尤其明显。大学生第一次离开父母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陌生的环境和一群陌生的同龄人生活在一起,心理上会发生强烈震荡。当代的大学生,大部分都是新一代成长起来的独生子女,在家里是父母眼中的特宝儿,在学校是老师眼中的天之骄子,他们在生活上对父母有种很强的依赖感,在心理上又有一种很强的优越感,这也是导致他们对新环境适应能力不强的主要原因。

入学适应的好坏,不仅影响着学生当前的身心健康,也对其今后的学习和发展具有较深远影响。目前各高校学生在校人数增多,学生的个体素质存在差异,进入大学后由于学习生活等适应不良引起的各种问题日益凸显。

一、大学新生适应问题的具体表现

大学新生入学适应不良,其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习适应问题

学习方式发生了改变,由以前的家长、老师监控与指导的方式转变为自我监控与指导的方式,在这一问题上,高校的教育者们往往较少提供有针对性的学习适应指导,因此, 在这方面表现出一部分大学生很难适应大学学习规律,学习上有明显的盲目性、被动性。

(二)生活自理的适应问题

当代大学生是在父母的百般呵护下成长起来的,从小到大衣食无忧,而事实表明,大学生在脱离父母监控与服务的情况下自己安排与照顾日常生活的能力是很低的。很多新生在较长时间内不能适应和习惯独立生活,如有的大学生不善于妥善保管自己的钱物,丢三落四,生活无规律,花钱无计划,遇事不知如何处理,而一筹莫展等等。

(三)人际适应问题

大学生活中人际关系比较明显的特点是师生关系淡化,而同学互动相对频繁。大学新生一方面要适应师生关系的改变,另一方面又要在频繁互动、交流机会增多的情况下与新同学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由于大学生们在生活习惯、性格、经验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同时又缺乏人际交往的成熟经验,相互的人际适应问题就更为突出。

二、原因分析

在对3320名大学生新生的适应性调查中,共筛查出适应不良学生人数为157人,其中17人在回访后接受咨询。826名新生在学院组织的各种心理辅导和新生讲座中接受观察和回访。在对适应不良学生群体的回访和咨询过程中,发现造成大学新生适应不良问题的原因有多种。

(一)学习不适应的产生原因

1.现实的大学生活与理想中差距太大。由于高考发挥失利、填报志愿时对学校不了解、被调剂等原因没有进入理想的大学,或现实中的大学学习与理想中的有差距,导致一部分同学一直都有抵触心理。虽然开学有一段时间,但始终不能接受现实,一直矛盾在理想和非理想中,一时不能接受现实。

2.缺少学习动力。没有了父母的谆谆告诫,没有了老师的监督催促。以前是被“赶”着学习,现在被放逐“草原”了却没了动力,只能原地踏步甚至退步。现在的大学新生已经没有了催他们前进的动力,总觉得闲的不行却又不想着学习,还总是担心考试会不会挂科。

3.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计划。进入大学以前所有的目标都是围绕“考上大学而制定的,而现在这个目标已经实现了,却不知所措了。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考研、考公务员率低,创业难等问题一直困扰着大学新生,导致他们不能确立自己的学习目标和计划,不知毕业后该往哪方面发展。

4.对所学专业没有兴趣。由于填报志愿时对专业不了解或被调剂等原因,没能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导致对所学专业没有兴趣。不喜欢听有关课程,有时甚至逃避上课而去做自己喜欢的事,甚至想转专业。给学习带来不利影响,使得大学新生对学习产生错误的看法。

5.受“学习无用论”的影响。现在流行的“学习无用论”实际是一种对学习的错误看法。觉得毕业后找工作主要靠关系,而且应聘时主要看能力、经验和学位证在大学的学习成绩并不影响未来的发展前途。只要能拿到毕业文凭就好啦,导致好多大学新生的学习积极性偏低。

6.优越感降低。在高中时是班级甚至学校的优等生,而考上大学的都是以前的优等生,所以在大学里不能表现出自己的优越感。好多大学新生感到现在的自己学习平平,丧失了对学习的激情和勇气。不能实时改变自己的心态来适应新环境的变化。

(二)生活不适应的产生原因

1.生活环境转变。大约有30%的同学认为生活环境转变的太突然一时难以适应。没有了父母的唠叨,没了老师的谆谆告诫,没有了熟悉的同学,……现在终于自由了,衣食住行都得由自己打理了,但因为生活能力欠缺却感到无助了。长大了,怕父母担心自己心情不好时只能打电话倾诉或闷在心里。

2.住宿不习惯。由于现在的大学新生中以独生子女居多,以前没有和好多人一起睡的习惯,住集体宿舍使他们的睡眠质量受到严重的影响。大约有17%的同学感觉对现在的住宿不习惯。床铺狭小,不同的人睡觉习惯不同,而且好多大学对大学新生的内务考核要求严格,每天都要处理宿舍卫生,……总感觉有好多事要处理,感觉住集体宿舍太累。

3.饮食不习惯。大约有16%的同学感觉对大学的饮食不习惯,这其中有好多原因。像水土不服,地域原因,饮食习惯的偏差,自己买饭无从下手等。大学中的食堂高中的不太一样,各种风味的窗口,琳琅满目的食物,不知该选择哪一种,到能自己买饭了却无从选择了。课余时间玩的时间太多,影响正常的饮食。

4.作息时间不能适应。经历了高中紧张的复习生活,度过假期轻松地愉快生活,面对大学的生活却不适应了。大学自由时间增多,课程少但每节课的时间加长了,一般2小时一大节。初到大学,空闲时间增多了,由于对学校的具体环境不了解,不知该去哪儿打发时间。致使很多同学尤其男生去网吧玩游戏,通宵等,影响正常的作息生活。

(三)人际交往不适应的产生原因

大学就是一个小社会,所以在大学期间要尝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自己的交际能力。处理好人际关系无论对社会还是对自己都有很重要的意义。然而有48%的大学新生认为大学人际交往存在问题,很多大学新生带着良好的人际关系期望与同学来往,但渐渐的都失去了耐心和宽容。他们在交往中发现了别人的缺点与不是,一再抱怨 “大学生太自私了”、“大学生太势力了”、“大学生太难相处了”所以对人际交往渐渐失去了勇气和信心。

1.对别人要求太高。在人际交往中每个人都有私心,但好多大学新生都戒备心太强了,因此被人误解嘲笑时承受能力太低,有时甚至不理解对方的意思加重了双方的误解。自己做不到的却要求别人做到,当别人达不到自己心中预想的结果时就会产生心理落差,开始对某个人的能力产生怀疑,进而不再愿意与他继续交往。

2.不能正确的表达自己的想法。有些大学新生会因为语言障碍、舆论障碍、心理障碍等不能正确的表达自己的想法,而被别人误解甚至嘲笑。这些会是他们本能的抵触误解他们的人,从而远离他们。这种错误的理解发生的多了,就会使得这些新生的心理受到严重的打击,从而导致他们不愿与人交往,越来越孤僻。

3.交际能力太低。由于以前接触的人比较少,所以好多大学新生的交际能力欠缺。这就导致好多大学新生不敢与人交往,有本能的畏惧和社会习俗的影响。怕被别人笑话,缺少勇气和信心去主动和别人交往。

4.参加活动不积极。大学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各种各样的社团活动,院系活动经常举办。但好多大学新生因为以前没有参加过,缺乏经验而不敢去参加。不敢去的人多了就更没有人去了,这就导致好多专门为大学新生举办的活动没有能够取得预想的结果。

5.社交心理障碍。社交的心理障碍主要有自私心理、嫉妒心理、猜疑心理、自卑心理、孤独心理。这些障碍像一堵堵墙阻挡大学新生对交际的的向往。结果是他们在人际交往中感到压抑、沉闷,进而害怕与人交往,最终变得越来越孤独。

三、建议及对策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新形势下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举措,培养学生良好的个人品格,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心理素质,使学生学会基本的心理调适技巧,帮助学生处理好人际交往、学业发展、感情波动、求职择业、社会适应等多方面的心理困扰,使其能够在大学校园顺利完成学业,愉快生活,充满自信地步入社会,从而成为社会发展的建设者和主力军,是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目标。大学生入校后,首先能够表现出的心理问题为适应性问题,高校对大学新生的心理适应性问题调适成为心理素质教育的入门课程。

(一)将适应性教育融入第一课堂

学生在学校最多的时间是接受第一课堂教育,学习丰富多彩的专业知识。第一课堂是学生接受知识,培养学习技巧,提高自我认知和树立未来人生观、价值观的主渠道。在第一课堂教育中适时加入对待专业课程的学习方法、学习技巧,对未来开展专业工作的人生观、价值观,针对所学专业进行择业就业时的准备工作和良好心态等,这些知识的及时贯入,帮助大学生安全度过择业适应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第一时间开展适应性心理健康教育讲座

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入校后表现出学习困难、学习目标不明确、人际关系障碍、生活适应差、角色转变等问题开展专题讲座,帮助学生尽快进入大学学习和生活。

(三)通过开展心理健康的第二课堂教育帮助学生度过心理适应期

绝大多数大学生在初入大学时会表现出各种不适应的状况,但绝大多数大学生能够通过自我调节尽快度过。在大学生中开展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兴趣和积极性,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团队凝聚力、创造力和信任感;体会在实践活动中与社会初步接触,学会正确认识自我、悦纳自我,增强学生人际交往能力。

(四)积极关注特殊群体

针对大学生中的不同特殊群体开展有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独生子女诚心待人、宽心待己、乐观处事、真心交友等高尚情操;关注家庭经济困难、社会支持系统缺失、身体残疾等各类特殊群体,培养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对自己有准确的评判和定位,不要产生自卑情绪,遇到挫折勇敢应对,以高质量的心理素质和情绪态度来面对大学生活。

(五)培养非独生子女学生的自我调适能力

引导学生养成科学的生活方式,生活有规律、科学用脑、劳逸结合。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调试方法和技巧,通过心理辅导、团体训练、个体咨询等方式帮助学生正确面对学习、生活、情感、人际关系等现实问题。

总之,大学新生入学之初,面对陌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或多或少地出现各种的不适应现象,这就需要我们高校的教育工作者进行积极、正确的引导,帮助他们尽快解决这些问题,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环境,尽快的投入到大学的学习生活中,以利于大学新生顺利地完成大学的学习任务。

[参考文献]

[1]徐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其解决对策.湖南社会科学,2002

[2]胡启光.当代大学生社会心理问题及其对策.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

[3]王增国.大学生新生适应性教育问题研究.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1

[4]王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5]张金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探悉及教育对策[D].硕士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