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文化欣赏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数学文化欣赏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数学文化欣赏论文

数学文化欣赏论文范文1

 

数学文化的思考与实践

 

六合励志双语学校  俞晓强  13405881122

 

[内容摘要]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体操给人的感觉是轻巧的,灵动的,柔美的,数学也应该是灵动的、活跃的。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数学对于很多学生却是沉重的,思维没有应有的跳跃。

在对教师的教学方法的思考之外,笔者认为还应考虑到教学的内容在促进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思维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

在教学中,笔者把数学课外活动当作实践教学“让学生感兴趣的数学”的“试验田”。通过数学史话、数学家故事、拓展训练 、科学性小研究等多种活动,达到了“感受数学趣味、体现思维灵性、发展创造才能、激发学习兴趣”的效果。

在正文中,我从理性思考、具体实践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  数学   文化    思维

[正  文]

一、思考:什么样的数学才是最吸引学生的?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的学习从根本说就是对人思维的培养。数学思维品质具有广阔性、深刻性、灵活性、创造性、批判性等几个特性。数学应该是充满灵性和智慧的一门学科。

数学教师经常为学生不爱学习数学而苦恼,我们经常抱怨学生“不动脑筋”。而越是到初中阶段,我们越是发现学生对数学是苦恼的,畏难的,思维是停滞的,他们经常把解题结果正确性寄希望于老师的讲解。

纵观我们的数学教学:单调的讲解,人为制作的所谓“思维难度”,为了形成技能而进行大运动量的练习。数学缺少了思维的快乐,缺少了文化的内涵,缺少了所该有了的灵性。

因此,我们呼唤数学文化的回归,呼唤数学灵性的体现,创设最能吸引学生的数学内容。

什么是数学文化?它是人们很自然地用数学的思维方式、数学问题解决的方法去看待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并丰富我们的生活的一种活动,这种活动不是刻意的,而是自然的习惯思维结果。

知识可作为学习的最重要的内容,但如果不增加数学文化的元素,就不会培养出真正有数学素养的人。现在的课堂中把解题训练作为数学学习的全部内容,使数学文化在课堂学习中无法体现,而学生在枯燥的训练中,随着年级的升高,对数学越来越惧怕,数学何以能促进改革其思维的发展。

从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到对数学文化的理解是对数学知识一种全新的提升,数学文化的范畴比数学知识当然是大的多,同时它真的成为本身数学素养的一部分,而不是一种机械的解题能力。缺乏文化氛围的简单的知识教授,只会使学生限于无穷无尽的记忆和解题中,最终是兴趣的消失,思维的停止。如同数学中的奥数原来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的,最后却是越来越多的学生在接触奥数后逐步散失了对数学的兴趣,数学成了学生最不喜欢的一门课。

在对现行的数学教学的反思中,对数学文化的回归的呼唤表明:如果数学本身的价值和意义,数学教学对促进人的发展、构建人的精神、形成人的理性思维能力的价值和意义在学生数学中得不到体现,数学教学何以能培养有“文化”的,有创造性思维的人。

在教学中,我一直在不停的实践,寻找最能打动学生的数学知识。在教学中,最让学生感兴趣的不是我教授教材的内容,而是我的丰富多彩的数学课外活动。

上完上一节,学生就关注我的下一节的内容,他们努力做好作业,以使我不占用课外活动来讲解题目。

在对学生进行数学文化的渗透中,课本是其主要的内容,但课本中对数学文化不是主要内容,数学文化是教师在渗透中进行的。

在这里我重点谈一下在数学活动课中数学文化的渗透,在这里,学生将充分感受到数学的乐趣。数学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层面的力量,对学生的数学意识、数学兴趣的培养有重要的作用。

二、实践:在课外数学活动中渗透数学文化:

1、体验——形成积极思维的动力:

中国在数学研究上自古以来一直有突出的成就。这方面的知识所表示出的中国人的智慧,对学生来说既是一种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也是激发学生在数学知识产权的学习上有积极思维的动力。

由数学故事所引发的思考会使学生在体验一些数学家的故事中感受数学的真实性,同时促使学生在数学思考中感受数学家的研究快乐从而内化为自己的情感体验。

如学生学习算术平方根的时候,查到平方根“ ”,1220年意大利数学家菲波那契使用R作为平方根号.十七世纪法国数学家笛卡尔在他的《几何学》一书中第一次用“ ”表示根号。“ ”是由拉丁文root(方根)的第一个字母“r”变来,上面的短线是括线,相当于括号 。学习数学,是从学习数学符号开始的。每一个数学符号,它的产生都有一段鲜为人知的经历。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对它们寻踪探源,可以让学生在了解数学发展史的同时,体会到数学符号并非枯燥乏味,而是充满着智慧灵光、闪烁着生命活力。 数学符号故事也将会引发学生对数学的强烈好奇心,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再如:八卦一般是与封建迷信相联系的,而这里也有着丰富的数学知识,尤其是德国大数学家莱布尼兹(Leibniz,公元1646-1716年)曾经为设计乘法计算机而绞尽脑汁时,他收到了一个到中国来的传教士寄给他的八卦图。使他从中受到启示:如把“--”看成“0”,把“-”看成“1”,形成了下面的联系:

 

 

学生听后非常兴奋,现代的电子计算机的发明路上,也曾经有过中国古人的智慧。

 

2、探索——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在数学教学中,对知识技能的培养大于对学生思维的培养,在现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更重视对学生的思维多样性的重视。但这种思维多样性的培养,经常受到课程内容的限制。同时在应试的思想下,多种思路的解法经常只是在新授时的展示,在练习中又逐渐被老师所希望的那种方法固定下来。

从课本中走出来,提供更丰富的探索内容,消去了担心学生的多样性的解法会对考试成绩产生影响的顾虑,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更自由和灵动了。在数学活动课上,根据学生掌握数学的程度,适当地安排介绍古今中外数学史上的一些名题。如向学生介绍中外数学家解决“幻方”的不同策略:杨辉法、罗伯法;介绍欧拉哥尼斯堡的“七桥问题”、牛顿的“牛吃草问题”等等。这些历史数学名题,因其精妙的解题思想与策略,向学生展现了数学的无穷魅力,将会深深地吸引着他们,启迪着他们的心智,激荡着他们的心灵。

    例如:在教学勾股定理这一节内容时,向学生展示了勾股定理名证欣赏片段

如图1,ABC 为一直角三角形,其中∠CAB为直角,在边 AB、BC 和 AC 上向外分別作正方形ABFG、BCED 和 ACKH,过点 A 作直线AL垂直于DE交DE于点L,交BC于点M,连接CF、AD。

图1  欧几里得证明

             

这个证明巧妙地运用了全等三角形和三角形面积与长方形面积的关系来进行。不单如此,它更具体地解释了“两条直角边边长平方之和”的几何意义,这就是以ML将正方形分成BMLD与MCEL的两部分!这就是各种证明方法中最为著名的欧几里得证明法!

在这种证明方法中体现着一种很重要的思想方法(幻灯片演示:图2):

 

 

 

图2  动态演示欧几里得证明方法

 

本案例以勾股定理的证明为介绍内容,分面积法、拼拆法、剖分法、直接法四种典型的思考方法进行介绍。通过介绍历史上一些有名的证明方法,如:欧几里得证明方法及其动态演示、赵爽的弦图证法、伽菲尔德证明方法等等,引导学生在欣赏历史上的勾股名证时体味数学家思维的精妙,数学证明的灵活、优美与精巧,感叹数学的美!

在传统的勾股定理教学中,教师往往对证明方法一笔带过,而将重点放在定理的结论介绍与应用训练上,探究文化内涵也只是利用其“谁比谁早多少年”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设计这样一堂“勾股定理名证欣赏课”,将多元文化引入数学课堂,我们就会发现“谁比谁早多少年”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了,重要的是:数学是全人类共同的遗产,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数学思想、数学创造都是根深叶茂的世界数学之树不可分割的一枝,从而消除民族中心主义的偏见,以更加宽阔的视野去认识古代文明的数学成就,同时,通过不同数学思想方法的对比,如介绍的各种方法中所涉及的进与退、分与合、动与静、变与不变、数与形、一与多等等的辨证思想,可提高学生数学创造性思维能力,并学会欣赏丰富多彩的数学文化。

在教学的过程中,可安排足够多的时间让学生在欣赏的基础上自己动手进行拼、补、凑的实践活动,亲自体验发现的过程,感受动手的乐趣。

再如:我在班上给学生上了“与众不同”一节找规律的课。首先给学生呈现了以下的图形让学生探求规律。

 

 

 

 

   

 

学生的观察角度一开始就多样起来,与我的预设答案完全不同的想法,我都给以了充分的肯定。结束前,我尝试着要求学生自己能想这样创造一些与众不同不同的图像吗?并且能说出合理的理由。作业交上来后,合理而有趣的构思非常出色。下面就是就个出色的作品。

 

 

 

 

图一

 

 

 

图二

 

 

 

图一的同学对汽车感兴趣,他设计的图案全是用汽车的标志作素材,他说这里面也有与众不同不同的数学内容。比如说;其它图案的图形内部的线段交点都多于一个,只有最后一个图形的内部线段的交点只有一个。

图二的同学巧妙的利用数学中的运算符号编题,只有图六的图形不是运算符号,其它图案的图形都是+、-、×、÷、=、[  ]组成的。设计巧妙,图性直接和数学联系起来。

    在具体的情景和物体中能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分析它们,这是学生数学素养培养的重要方面,在这里数学不在是“与我无关”的枯燥的内容,而是有了文化的气息,数学文化与学科教学联系了起来。

3、创造——拓展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在今天的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的思维是一种达成共识的教学趋势。决定一个民族和一个国家今后发展力量的是有大量的创造性的人才,大量的模仿式的解题训练使学生的创造思维被扼杀,灵活多变的解题变成了只是机械的对解题方法的套用。在日本非常流行一些几乎没有实用价值的异想天开的节目,如《超级变变变》》《鸟人比赛》等,有研究表明正是这些民间的创造性很强的节目使日本在创造发明方面有很了不起的成果。

    我把趣味数学引入到课堂中,“异想天开”就是我的尝试。给学生一组图片,如:

 

                                                         ……

 

 

让他们自由的展开想象的翅膀,把简单的线条组成的图案具体转化为生活的物象。思维完成了由抽象到具体的自由转换。在这里数学的意义被放出大了。简单的枯燥的学科数学变成了有包容性的“大数学”

第一个图形,有人说它是瓦片;有人说它是书的背脊;有人说它是一个圆柱的一半……,第二个图形,有人说它是一面扇子;有人说它是一面将要打开的门;有人说它是墙的一角……。“积极思考,踊跃发言”不再是老师一再强调的内容,真正变成了学生的自我表现需要,最不喜欢说话的孩子也有了发言的冲动。

我要求他们把自己的想象在纸上画出来,一个个生动的名字又出现了:我的思维仓库、我的思维百宝箱、世界上最古怪的想象……

学生在课堂上享受着想象,他们想象着并快乐着。合理想象、合理推理、抽象能力都得到了体现。

这样的数学课堂使学生产生了什么变化呢?超过了我的预期想象。在数学活动课开始之前,他们反复询问:今天上什么?临时改动数学活动课内容,需要先和学生商量,否则学生会极力反对。在这里老师和学生都享受到数学的“教”与“学”的快乐。

在整个实践中,我主要是侧重于数学史话,数学故事,智力数学等与课本知识完全不同的知识进行教学,虽然是数学文化中的一种较浅的层面。但它对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形成积极思维的动力,拓展探索的能力方面仍然发挥了明显的作用。当数学文化的魅力真正渗入教材、到达课堂、溶入课堂教学时,数学就会更加平易近人,数学教学就会通过文化层面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学、喜欢数学、热爱数学,而要实现数学文化走进课堂的目标这需要我们教师坚持不屑的努力。

 

参考文献

[1]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1997年4月

[2]邓东皋,孙小礼,张祖贵.数学与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3]张楚庭  数学文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4]沈康身  历史数学名题赏析[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5]涂荣豹 《数学教学认识论》 南京 :南京师范大学,2007.9.13

 

[作者简介]:

数学文化欣赏论文范文2

如今生活中随处可见各种图形图表、数据分析、逻辑推理等与数学相关的信息,大到GDP、CPI,小到房贷车贷、投资收益、商城折扣、时间估算等,这就需要我们用数学知识对现实问题进行分析、推断并提出解决办法,也就是说需要我们具备一定的数学素养。我国研究者曾选取与人民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的十几份报刊杂志作为获取数据信息的基本来源,了解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数学。研究表明:[1]大数和百分数以相当高的比例出现在经济、科技、政治、生活的新闻和广告中,这说明在以商品经济为主和科技日益发展的社会中,信息的传递和交流更多的是定量的。[2]图形图表,尤其是各种各样的统计图表、统计表(如直方图、扇形统计图以及一些形象的统计图)出现较多,它们以清楚、明了、信息量大、对比度强等特点出现在报刊中。[3]与生活相关的报道以及广告中的数学内容很多也很丰富。在广告中,这些内容多与保险、房地产、储蓄、旅游等行业有关,如,方位图、直方图、数学术语、公式等。在一些报纸甚至出现了比较复杂的数学表达式(主要是代数式)。以上事实说明,不管我们愿不愿意,数学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中的各个角落,数学在社会生活中的广泛应用需要公民具有一定的数学素养。数学素养是指主体在已有数学经验的基础上,在数学活动中通过对数学的体验、感悟和反思,并在真实情境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综合性特征。数学素养可以通过数学知识素养、数学应用素养、数学思维素养、数学思想方法素养和数学精神素养等来分析。数学文化素养是指个体具有数学文化各个层次的整体素养,包括数学的观念、知识、技能、能力、思维、方法、数学的眼光、数学的态度、数学的精神、数学的交流、数学的思维、数学的判断、数学的评价、数学的欣赏、数学价值取向、数学的认知领域与非认知领域、数学理解、数学悟性、数学应用等多方面的品质。从数学素养、数学文化素养的内涵可以看出在数学素养的各个组成部分中或多或少都有数学文化素养的表现特征,所以对数学文化素养的研究可以借鉴数学素养的研究,而对数学文化素养的研究又有助于对数学素养的理论研究。目前国内外对数学文化、数学素养的研究较为成熟,但对数学文化素养的研究较少。应用技术型大学是我国近几年才提出的一种办学理念,在2013年6月由35所地方本科院校发起的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研究中心才成立。将应用技术大学在校生作为数学文化素养的研究对象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

2数学文化素养的研究现状

2.1国内外对于数学文化的研究现状数学是一种文化现象,一直以来都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但数学文化这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却一直没有被人们所重视。一直到20世纪的下半叶,美国著名的数学史学家M.克莱因在他的三本著作《古今数学思想》《西方文化中的数学》《数学———确定性的丧失》中对数学文化进行了系统地,见解独到的阐述。1981年美国著名学者怀尔德在其代表作《数学是一个文化体系》中指出:数学文化的发展己经到达一定的高度,被认为可以构成一个独立的文化系统。数学文化,是数学作为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一种工具和能力,是数学与人文的结合。随后引发了对数学文化内涵界定的广泛关注。国内最早使用“数学文化”一词的学者是北京大学的邓东皋、孙小礼等人,他们在1999年合作编写了《数学与文化》一书,书中汇集了一些数学名家的关于数学文化的论述,该书是从自然辩证法的角度对数学文化进行了研究和思考。在这十几年中许多著名的学者李大潜、张奠宙、张顺燕等都从不同的角度发表了自己对数学文化的界定与理解。张奠宙认为数学是一种文化现象,并从文学、语言学和美学方面解释了数学是一种文化。李大潜从数学的知识性、工具性、基础性、科学性、技术性以及数学的语言等方面论述了数学是一种先进的文化,进而讨论了通过数学的训练,可以获得的数学素养并对数学文化教学提出了一些有益的建议。张顺燕在文化背景下的数学教学提出了实现四结合:历史与逻辑想结合、数与形相结合、理论与应用相结合、科学理论与方法论相结合,培养四种本领:以简驭繁、审同辩异、判美析理、鉴赏力的数学教学建议;并从数学与教育、数学与文明、数学与艺术三个方面论述了数学文化进行了论述。还有蔺云、胡良华、陈晓坤、黄秦安等人也对数学文化进行了相关的讨论。

2.2国内外学者对数学素养的研究现状数学素养的提出最早源于1982年英国的“学校数学教学调查委员会”编写的《考克罗夫特报告》(原名((Mathematicalcounts))。《报告》指出数学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满足学生今后的成人生活、就业以及学习的需要。《报告》阐述了为满足这三种需要,学校数学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论述了进行良好的数学教学所需的多种条件和支持。《考克罗夫特报告》报告以后,立即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以便满足学生成人生活的需要成为各国数学教育改革的趋势,进而引起各国关于数学素养的评价研究。随后对数学素养的研究多是从数学素养的内涵、数学素养的生成策略、数学素养的评价这几个方面展开。由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组织(简称OECD)进行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旨在评估OECD成员国15岁学生在阅读、数学及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能力和技巧,以及跨学科的基础技能,希望了解即将完成义务教育的各国初中学生,是否具备了未来生活所需的知识与技能,并为终身学习奠定良好基础。通过国际间的比较找出造成学生能力差异的经济、社会和教育因素,从而进一步为各国改善自身的教育体制提供必要的参考指标和数据。PISA每三年将进行一次评价。2000年PISA评价中,阅读素养是主要领域,2003年数学素养是主要领域,2006年科学素养是主要领域。PISA把数学素养定义为:个人能认识和理解数学在现实世界中的作用,作为一个富于推理与思考的公民,在当前与未来的个人生活中,能够作出有根据的数学判断和从事数学活动的能力。数学素养包括:数学思考与推理、数学论证、数学交流、建模、问题提出与解决、表征、符号化、工具与技术八个方面。国际成人素养调查(IALS)中,把数学素养的概念建立在工作需要、不断扩展的生活需要、教育的需要、研究的需要和一些评价项目(如成人评价和学生评价)等五个方面。另外各国都在自己的课程标准中对数学素养提出了一定的要求。我国学者对于数学素养具体内涵的认识具有以下几种代表性的观点:(1)数学素养是一个广泛的具有时代内涵的概念,它包括逻辑思维、常规方法(符号系统)和数学应用三方面的基本内涵(孔启平)。(2)数学素养是数学科学所固有的内蕴特性,是通过教育培养赋予的一种特殊的心理品质和数学知识、数学能力与数学素养的关系这两个前提出发,认为数学素养涵盖创新意识、数学思维、数学意识、用数学的意识、理解和欣赏数学的美学价值五个要素(王子兴)。(3)文化的角度认识数学,理解数学,认为数学素养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基本的数学知识;基本的数学技能;数学思想方法;数学应用意识和数学美学价值的欣赏。这几个方面彼此联系,互相渗透(张亚静)。(4)数学素养是在数学价值、数学方法、数学思想、数学精神的交替作用下生成的。数学素养的生成是通过不断反省而改善的,是一个长期反复、螺旋上升的过程。数学素养具有内隐性、超越性、长效性和反省性四个特征。数学素养的构成要素是数学“思维块”、数学方法、数学思想以及数学人文精神(全)。在数学素养的培养策略问题上,主要是一些一线数学教师通过了其具体的教学归纳总结。全对小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策略从联系生活实际、关注学习过程、重视实践应用三个方面阐述了具体的培养策略。王荣和罗铁山在教学中认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关键要提高教师素质,树立正确的数学观、教育观;在数学教学中要突出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重视数学语言的运用,从而达到用好数学的目的。潘小明分别从数学活动的视角和全球教育的视角对数学素养的培养进行了分析。目前我国还没有对数学素养进行专门的评价,不过已经有很多学者关注并提出建议。如黄华对比了上海数学中考对学生数学的测试和PISA对数学的测试,认为中考不仅可以对学生学习数学的成绩认定,而且可以诊断数学教学的问题,改善数学课程的教学。上海的数学中考应该参照PISA的测试,对其稳定性、一致性进行分析和研究,进而反馈、诊断和改进,从而较为准确的判断中学数学学业水平的发展趋势,并从中找寻原因、总结经验教训、改进实际教学。马云鹏认为数学素养评价最终还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改善其学习方式。从课程目标、学生学习的角度,提出数学素养的评价要有利于促进数学教学全面落实课程标准所给出的课程目标,通过评价的反馈和诊断可以使学生改善自己的数学学习方式,从而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效果,通过有效地评价可以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素养的整体水平。

2.3国内学者对数学文化素养的研究现状数学文化素养是伴随着数学文化的发展而产生的一个新的词语,目前对数学文化素养的界定学者间的看法不尽相同,因此对数学文化素养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对数学文化素养的研究成果还比较少。周家全等在《论数学建模教学活动与素质培养》中提到“数学文化素质是指树立正确的数学观和数学信念,掌握数学的思想和方法。懂得数学这门科学的语言,会使用数学软件和计算机这一工具。”张明明在其硕士学位论文《高师院校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学生数学文化素养的现状调查与分析》中,指出数学文化素养数学文化素养是数学素养的一个分支,是指个体具有数学诸多方面的品质,包括数学文化各个层次,以及对人类文明进步具有深远影响的数学科学知识的方方面面。杨海艳在《数学专业大学生数学文化素养的调查研究》中认为:数学文化素养是指人们对数学文化的认识,从而使人们具有数学的思想、精神、方法、观点、语言和能力等数学文化多方面的品质。还在文中对培养大学数学文化素养的途径进行了阐述。

数学文化欣赏论文范文3

关键词:融合;数学文化;创新人才培养;探究式教学法

著名数学家米山国藏曾指出:“数学的精神、思想、方法是创造数学基础、发现新的东西,使数学得以不断向前发展的根源。”作为一名数学教育学家,他深深体会到,学生们在校所学的数学理论,若毕业后进入工作岗位没有机会直接使用,可能不到一两年,就淡忘了。“然而,不管他从事什么业务工作,唯有深深铭刻在头脑中的数学精神、数学思维方法、研究方法、推理方法和着眼点等(若培养了这方面素质的话),却随时随地发生作用,使他们受益终生。”

一、当前大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大学数学教育的目标不仅在于为学生传授一种数学基础知识,更重要的在于引导学生掌握一种科学的语言,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倡导探究式教学法,探索科学基础、实践能力和数学素养融合发展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当前大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第一,在教学内容方面,往往是论证推理多,思想方法少,其结果,割裂了数学与经济等其他学科的相辅相成以及相互为用的关联。第二,在教学方法方面,过分偏重于逻辑演绎的训练。第三,在教育理念方面,忽视了数学课程内容的基础支撑作用与其设置的科学意义与价值,进而也就忽视了对学生科学探索精神的引导与鼓励[1]。第四,在课程成绩评价方面,基本上采用的都是闭卷笔试,更多的学生把解题训练作为学好数学,获取高分的途径。

二、融数学文化于创新人才培养

1. 必要性

(1)为什么说数学是文化。李大潜院士撰文指出:“在精神及意识形态层面上,够得上称为文化,特别是够得上称为先进文化的,应该在下面的两个方面均有所体现:一是在深化人类对世界的认识或推动人类对世界的改造方面,在推动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中,起过或(和)起着积极的作用,甚至具有某种里程碑意义的;二是在这一历史进程中,通过长期的积累和沉淀,自觉不自觉地转化为人类的素养与教养,使人们在精神与品格上得到升华的。”[2] 数学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一直是一种先进的文化。这是因为,首先,人类历史上每一个重大事件的背后都有数学的身影:哥白尼的日心说,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孟德尔的遗传学,巴贝奇的计算机,马尔萨斯的人口论,达尔文的进化论,达・芬奇的绘画等都蕴含着数学思想与方法[3]。A.N.Rao指出:“一个国家的科学进步可以用它消耗的数学来度量。”其次,数学是一种科学的语言。它科学地描述了物质世界,正如数学家伽利略说:“大自然这本书是用数学语言写成的……天地、日月、星辰都是按照数学公式运行的。”第三,数学引领着、推动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历史,深刻地变革着物质世界。可以这样说,没有任何一门科学能像数学科学这样泽被后人,全人类都在尽情地分享数学文化的恩惠。第四,数学科学表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探索和创新精神,它把理性思维的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它提供给人们的不仅仅是一种思维模式,还是一种有力的探索物质世界的工具和武器[4]。

(2)数学文化的含义。“数学文化”的内涵是指数学思想、数学方法、数学精神以及它们的形成和发展;广泛些说,还包含数学发展史、数学家、数学美、数学与各种文化的交融,等等[5]。

史宁中教授在《数学思想概论》中指出:“数学思想是指数学发展所依赖的、所依靠的思想,其本质上包含有三个:抽象、推理、模型。其中抽象是最核心的,通过抽象,在现实世界中得到数学的概念与运算法则,通过推理得到数学的发展,然后通过模型建立数学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因此,领会了数学思想,也就领悟了数学的精髓。数学方法是数学思想的一种具体体现。数学精神是指在数学发展的历史中孕育形成的,数学科学本身所具有的人文社会价值的本质特征,以及一代代数学家所集中体现的一种坚忍不拔和孜孜以求的精神[6]。正是这种精神,才能使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完整彻底地贯彻于研究的全过程,而最终取得成就。

(3)融数学文化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数学文化传承数学思想、倡导数学方法、推崇数学精神,彰显的是文化与理性的交融。我们将在文化这一更加广阔的背景下探讨数学的历史沿革与发展、数学思想、数学方法、数学精神以及数学的实践应用与价值。让数学文化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从历史的、文化的高度纵观数学理论的完整体系与其和谐。

2. 实践举措

(1)融“数学发展史”于数学教学中。数学发展史始终凝聚着理性探索与现实需要两种力量,通过它,学生既能体会到社会进步对数学发展的推动作用,又能认识到数学发展对社会文明的促进作用。它不仅介绍如何分析问题、阐述怎样提出问题,而且诠释怎样解决问题,从中学生还能感受到数学家的情感、操守、品德和人生观[7]。数学可以给我们知识,但数学发展史可以给我们智慧。

(2)融“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于数学教学中。首先,要学好数学课程,毋庸置疑应掌握它所包含的数学思想。既要理解相关概念和性质,又必须把一系列的定义和定理科学地融合在一起,从整体上把握知识体系,融会贯通地领悟贯穿于课程中的数学思想。其次,数学思想是通过数学方法来实现的,每门课程所蕴含的数学方法提供了构筑相应理论框架的主要工具,从猜想的形成、分析的展开,到计算、推理的实施、提炼、拓广的升华,数学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处处体现着自身的价值。因此,要学好数学,就必须领会思想、掌握方法[8]。

透过数学文化,学生既可以把多年来学习的数学理论上升到思想和方法的层面上,又可以从文化和理性的角度反观数学发展的脉络。

(3)融“数学理论与方法”于金融应用教学中。数学在经济领域的作用正由辅向主导性转变[9]。学生们迫切需要了解诸如:金融研究的核心问题,数学方法在金融中的应用,金融专业应该掌握的数学理论方法,等等。

(4)融“数学建模”于数学教学中。世间的事物一旦可以用数学模型去表示,那就给我们提供了解决问题的途径与可能。正是数学模型,奠定了现代科学成功的基石。引导与培养学生树立建模思想,就是要让他们学会扬弃具体事物中的一切与研究目标无本质联系的其他各种属性,而把研究对象间的关系变成制约在一种纯粹状态下的数量关系与结构[10]。

(5)融“数学实验”于数学教学中。数学实验就是利用计算机软件系统作为实验平台,以数学理论为实验依据,以数学模型为实验对象,以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综合性实验为主要实验方法,辅助数学教学为实验目的的一种上机实践活动。通过数学实验,学生可以将所学的数学理论、数学模型和数学软件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6)融“探究式教学法”于数学教学中。所谓探究式教学法就是教师依据教学内容设置思维情境,以科学研究和实践创新为主导,引导学生以探究为基础的一种教学模式。从把学生作为知识接受者转变为引导学生成为主动探究者,这是教学模式的变革,也是教育理念的转变。寓教学内容于思维情境之中,就是使抽象的数学理论更为直观、生动与鲜活,激活学生的兴趣。寓教于研,就是使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之思维情境中开发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

(7)开发课外教学基地。为学生提供在合作性环境中进行探究式学习的机会。教师可依据课程进度,围绕着能开阔学生视野、引发兴趣设计研讨主题、布置案例、向学生推荐与课程相关的学术期刊论文以及一些著作中的相关章节,旨在引导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进行研讨、阅读与探究,逐步树立科学研究意识,逐步形成科学研究能力,以使课堂上所学的理论得以提炼、拓广与升华,使探究式教学法在课外得以延续与伸展。

(8)改革课程成绩教学评价机制。好的评价模式不仅引领教学改革的方向,把握教学改革的脉搏,而且也可以促进与深化教学改革的跟进与发展。学生成绩可由下面各项成绩综合评定:出勤5%+(作业+讨论题)15%+数学实验5%+读书报告(课程论文)5%+(随堂测验+期中测试)10%+期末测试60%。

三、在大学数学教学中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1)关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位。首先,学科交叉是当今科技领域发展的主要趋势,真正有良好数学基础的经济人才应是受社会相关领域欢迎与认可的。因此,更应强调数学学科与经济等学科的深度融合,即将数学的通识基础与专业理论协同并进与发展。其次,以探究为基础,寓教于研,将数学的理性思维与经济模型思维相结合才是未来经济专业发展的关键。

(2)关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实施导师制、小班化、个性化和国际化。第一,导师制就是鼓励教师参与到学生的学业与自身成长的全过程。第二,小班化是提高教育质量和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基本保证,也才能着实将探究式教学方法改革落地。第三,个性化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目的,导师制、小班化和国际化是途径。学校要有特色,学生更要有特长,特色支撑特长,创新就是与众不同,特长是特色与创新有机结合的标志。创新人才=创新潜力+数学思维+专业特长。第四,国际化就是要使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与国际接轨,当然这不仅局限于学生间的异地交流,还应强调教育平台的对接。目前,网络公开课的迅速崛起与发展,是近年国际大学数学教育发展的显著特征,借助它,可以实现教育平等、知识共享、共同参与学习、终身教育等新的教育理念。可以考虑将国际数学Moocs(Massively Open Online Courses)平台建成中国Moocs平台,打开对外开放窗口,真正实现数学教育国际化,营造更有利于国际间协同创新的文化环境[11]。

(3)关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设计。首先,顶层设计是方向。瞄准本学科领域10年左右可能形成的前沿热门重大课题,以10年目标为基础,战略谋划培养方案,确定研究方向,科学配置课程体系,待学生博士毕业正好步入学科前沿研究领域,成为本专业的创新人才或领军者。其次,少而精是原则。学习数学一定要领会思想、掌握方法,学生要有独立思考的空间与时间,拥有个性化学习与汲取思想是孕育学生特长的必要环节。最后,通识性是基础。奠定数学基础,提升数学素养,培养学生具有大科学思想[11],用数学基础引领专业发展,通过专业需求反过来带动数学学习与跟进。

(4)关于融数学文化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第一,在数学教学中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就必须改变以往教学中忽视创新能力和素质培养的状况,从变革只注重少数几门经典数学课程的纵向灌输的传统教学壁垒入手,构建引导学生从横向视角去领略、品位和欣赏数学思想、数学方法与数学精神的新模式,使纵横两种教学模式共同搭建起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平台,以使数学文化沁入到教学的每一环节,使数学素养的培养落到实处。第二,无论是弘扬数学文化,还是提升数学素养,都应该是以传授数学理论为载体,在教学实践中实现的,而不要把它视为课程之外的东西加以添加,因此更应强调探究式教学法设计的作用与意义。第三,数学文化的传播不能仅仅停留在强调趣味性与历史故事方面,而应以传承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提升学生数学素养为核心,注重知识性、思想性与应用性的有机结合,探索建立文

化传承创新的新模式,形成一个数学文化“场”,以更好地彰显它的辐射作用与潜在能量。第四,目前,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以及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已成为高校一道亮丽的风景,各专业学生共处同一平台,将所学的数学理论,酣畅淋漓地付诸于实践,彻底地体验了如何用所学的数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过程,这种体验对学生来说尤为宝贵,从中学生能深切地感受到数学思想、数学方法与数学精神之于经济专业发展的基础作用与深远影响,佐证了数学文化融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价值。因此,学校与教师都应重视这类赛事,引导与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奖励幅度,以赛事来推动数学教学与学科发展。

我们即将步入大数据时代,处理大数据需要科学理论,科学实验,科学计算,因此大数据时代也是数学时代。大数据时代为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教学实验平台,这对每一位数学教师,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如何应对?任重而道远,改革创新理念迫在眉睫。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应从大学数学教学抓起,它是学生在本科阶段最先接触的核心基础课程,只有夯实数学基础,才能谈得上良好的专业发展,因此融数学文化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重中之重,也是重中之首。

参考文献:

[1][9] 张顺燕. 数学的美与理(第二版)[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6-7,31-33.

[2][3] 顾沛. 数学文化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12,41-49.

[4] 方延明. 数学文化(第二版)[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序言.

[5] 顾沛. 数学文化[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7.

[6] 顾沛. 数学文化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50-56.

[7] 约翰・塔巴克.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3-5.

[8] 李贤平等.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序言.

数学文化欣赏论文范文4

1.构建整体科学文化的基础

众所周知,中、小学语文课,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它即是学好其它各门学科的基础,又是构建整体科学文化的大厦的基础之基础,也是人类社会重要交际工具和思想交流不可缺少的手段。学生在学习与掌握语文知识的[专业提供论文写作的服务,欢迎光临 dylw.NET第一论文 网]过程中,不仅可以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而且能够凭借这门工具去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发掘他们自身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语文课这种特殊性质,决定了它在加强与提高学生全面素质方面具有其它学科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由此可见,在各门学科中,中、小学语文课尤须重视强化对学生的素质教育,构造好坚实的科学文化的基矗。

2.强化中、小学语文课素质教育

应该肯定,我们中、小学语文课的教育教学,无论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语文的工具性质,加强语文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训练方面,或是探索文道统一原则,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等各个方面,都做了大量工作,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教学经验,取得了不少可靠的成绩。但受"应试教育"思维的束缚,片面追求升学率"至高无尚",使基础教育仍陷入难以自拔的误区。目前,重点幼儿园、重点小学、重点初中、重点高中、重点班、重点学生的塔尖久攻不下。这些学校只是供少数"英才",大款和特权阶层用"高分",几万之重金,手中权力去择校而设。学校在升学率指挥棒左右下,全力以赴为升学考试组织安排教学、教师、资金和奖金。凡是与应试无关的其它活动则一律禁止,考什么教什么,不考就不教,三年的课讲二年。

每天撂在学生面前的是各种各样的复习资料,数也数不尽,做也做不完的模拟考试题,这些题不是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融汇贯通,消化吸收,而是指令性地按着现成答案去死记硬背。即使有的学生背会满脑子答案,暂时赢得了高分,考上了上一级学校,而实际上,他们的听说读写语文能力非但没有提高相反却在整体素质上下降了,滑坡了。为了弥补这一根基的不足,在这些学生升入上一级学校之后,学校不得不用大量时间去采取补救措施。如果不这样补救,势必影响其它课程的学习质量和全面素质的提高。

3.强化中、小学语文课素质教育的两个途径

中、小学语文课素质教育应从哪里入手?我的看法主要有两点:

3.1 从教的角度看必须把提高语文教师自身的全面素质放在首位

道理极其明白:在语文教与学的矛盾中,教师是起主导作用的,教师的这种主导作用制约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只有把语文教师自身的全面素质都提高了,才能有效地带动与影响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 。

3.2 从学的角度看必须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

针对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以自学为主线,通过主动活泼的学习方式,乐于接受教师施以语文素质教育,从而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与提高。

为达此目的,必须抓好以下三个教学环节:

1.遵循语文课工具性的特点和规律,引导学生在掌握与运用语言文学上狠下功夫。掌握与运用语文工具的唯一途径就是[专业提供论文写作的服务,欢迎光临 dylw.NET第一论文 网]反复深入地进行听、说、读、写、基本技能的训练。这种训练的着眼点,决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为了通过掌握工具来提高自身的语文教育素质。这就要必须摆脱"题海战术"、"死记硬背答案"、"考啥学啥,不考不学"的左右 。

2.在指导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单项训练基础上,注意抓好学生的语文能力综合训练,使语文教学始终沿着"合——分——合"的路线有序化地进行。"分"是为了化整为零,便于分散难点:"合"是为了归零为整,使语文训练产生综合效应,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教育素质的根本目的。

数学文化欣赏论文范文5

近年来,在数学教学中重视数学的文化价值已经形成广泛共识. 在教学实践中,不少教师还不能认识到数学文化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与数学教育界呼吁将数学文化理念渗入数学教学实践的热切态度不同,中小学数学一线教师对于数学文化的反应更多的是茫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教学目标形式化――缺乏对数学文化目标的准确定位

教学目标是师生通过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或标准,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以后将能做什么的一种明确的、具体的表述,主要描述学习者通过学习后预期产生的行为变化.当前不少教师在教学中,缺少目标意识与目标定位,不重视理论上的学习,对教学目标的功能知之甚少,因而,对教学目标的重要性缺乏应有的认识,重视程度不够,更不会结合数学文化来科学地处理教材.通常是例行公事,敷衍检查,或照搬课标中的条条框框,或照抄教学参考书中的教学目标内容,而对其文化内涵、实质都缺乏认真的研究.由于教学目标的设计流于形式,导致了教学的无方向性,不知道应在数学文化方面达到什么样的预期结果,当然就更不知道教学结束后学生行为所发生的变化,造成数学无效或低效教学.

2. 教学内容表面化――缺乏对数学本质的揭示

数学不仅是数学知识的汇总,更重要的是它包含着十分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 一线教师往往只注重“知识点”,却不注意对数学思想和本质的揭示,不注意促进学生的发展,这样,学生学到了数学的表面形式,而没有体会到数学内在的美;学到了一大堆解题套路,而抛弃了数学的灵魂;学到了好多公式、定理,却丢掉了产生这些公式、定理的创新过程;做了大量习题,却不知数学的价值.也就是说,学生学到了数学的壳,却丢掉了数学的核;学到了数学的形式,却丢掉了数学的美;学到了数学的方法,却丢掉了数学的灵魂.因此,学习的主动性、探索性被抑制了,数学的魅力被扼杀了,对数学的情感淡漠了,数学精神被忽视了.这种教学加重了学生的负担,忽视了学生全面发展,造成教学中数学文化的缺失.

3. 教学过程机械化――缺乏数学文化与教学的有机结合

一线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存在着对数学文化的片面理解与片面、盲目地追求的现象,采取机械化、复制化的教学方法进行数学文化的教育.有些教师以为数学文化就是数学史,数学文化教育就是讲讲数学历史上的人和事,讲讲数学家的生平,以及数学成就诞生的背景.有些教师以为数学文化就是介绍一些数学趣题,做一些数学智力游戏.更多的教师以为数学文化就是数学本身,把数学学好,会做题,思维得到训练,文化也就在其中了.其实,数学文化不等于“数学+文化”,数学文化应表现为用文化的视角观察数学,用数学的眼光来审视文化,数学与文化的水融、合二为一.唯有认识到了这些,才能跳出“数学+文化”的误区,才能从更为开阔、全面、辩证的视角理解并构建数学文化课堂.

4. 教学评价简单化――缺乏对数学文化的考量

评价在教学中的功能是多方面的,既有甄别、导向功能,也有反馈、调节、激励功能.因而评价对教学的实践与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一些教师在目前的数学教学中,较为注重对学生在掌握知识、技能方面的情况进行评价,教学评价方法简单化,呈现出重甄别,轻发展;重数学知识,轻文化素养;重显性知识,轻隐性知识;重结果,轻过程等弊病.至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数学素养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数学教学实践中常沦为外在目标的一种附庸,而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常常被架空.因此,要把这些长期形成的评价观念、方式、方法彻底扭转过来,确实需要一个长期、艰苦的过程.

二、思 考

1. 数学文化的特征

数学文化不同于艺术、技术一类的文化,数学文化属于科学文化,一种理性文化. 数学作为一种文化,除具有文化的某些普遍特征外,还有其他一些独有的特征,这是其区别于其他文化形态的主要方面,也是对其本质的进一步揭示:它是传播人类思想的一种基本方式;它是人类所创造语言的高级形式;它是自然与社会相互联系的一种工具;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延续性;它具有高度的渗透性和无限的发展可能性.

数学文化是传播人类思想的一种基本方式,包含人类语言的高级形态. 数学文化是自然、社会、人与人之间相互联系的工具. 在人类对自然采取行动时,需要衡量这些行动对人类自身发展所产生的影响,而数学文化就是衡量这些行为正确与否所要使用的重要工具之一.

数学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延续性. 从数学的历史发展来看,数学文化是一种延续的、积累的、不断进步的整体,其基本成分在某一特定时期被视为确定性知识的典范. 虽然现代数学不再支持形而上学的数学观,但数学仍然是各门知识中最具有确定性和真理性的科学. 虽然数学文化的进程中也有革命性的突变,各种新理论和新思想层出不穷,但这些都不足以否定数学基本体系的协调性. 我们应该看到数学文化与人类文化在总体上的一致性与和谐性,数学文化是人类文化的子系统.

数学文化具有高度的渗透性与无限的可发展性. 数学文化的渗透性具有内在和外显两种方式. 其内在方式表现在数学的理性精神对人类思维的深刻渗透力,凭借着这种精神,人类试图回答有关人类自身存在的有关问题. 数学的每一次重大发现丰富了人类的思想,其外显方式表现为数学应用范围的日益扩大,特别是计算机和信息科学给数学的概念和方法注入了新的活力以来,开辟了很多新的应用研究领域.

数学文化是一门具有独特美学特征、功能与结构的美学分支. 数学文化的美学观是构成数学文化的重要内容.

2. 数学文化的教育价值

数学不仅是一种精确的语言和有力的工具,一门博大精深并应用广泛的科学,而且更是一种先进的文化.它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一直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关键力量,现代文化的发展更表明了数学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数学作为一种看不见的文化,具有极其重要的教育价值:首先体现在数学是科学的语言,数学是理性的思维,数学是普适的思想方法等方面;其次,数学具有智力价值.数学是人类智力的创造物,因而成为训练人的智力,提高人的智力水平的最有效的途径;再次,数学具有精神价值;最后,数学还具有独特而崇高的美学意义和美学价值.黄秦安先生认为数学文化具有如下教育意义:数学文化是人类智慧与创造的结晶,数学文化的历史以其独特的思想体系,保留并记录了人类在特定社会形态和特定历史阶段文化发展的状态.数学作为传播人类思想的一种基本方式,本身就具有鲜明的传承人类数学思想和知识的功能.

3. 对 策

(1)科学合理准确地定位教学目标

新的课程标准把数学文化作为一个独立的要求放入课程内容中,要求把数学的文化价值渗透到课程内容中.也就是通过教育来影响学生的观念(特别是价值观)、思维方式和行为,以达到提高素质的目的.为此,在确定教学目标时,应注意以下3点:首先,要注意科学性.要立足于数学学科,不能“穿靴戴帽”地把数学课上成文学课等其他课程,也不能过分强调太多的形式,太多的喧闹,忽视数学学科自身的基本特点.其次,要注意合理性.数学文化的传播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而是要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慢慢加以接受.最后,要注意准确性.确定教学目标要具体的、可观察的、可测量的,以学生为指向的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和标准.因此,教学目标的确定除了要依据课程标准,认真钻研教材,还应对学生的学习需要进行评估和分析,寻找教学起始点与终末点之间的差距大小,以便准确地确定教学目标.

(2)深刻理解教学内容的文化内涵

“数学文化”的价值并未直接出现在教材中,而是蕴涵于数学知识之中,是从数学内容反映出来的.它包括数学教材带给学生的显性知识,即那些呈现于数学课程中的概念化了的数学知识与数学思想,也包括隐含在教材中的难以用概念来描述的对数学的情感、态度等观念性的东西,特别是数学课堂教学中理性思维的培养.因此,在教学中根据实际情况从数学文化的视角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加工、改编和再设计,可以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数学史料,尤其是对某一数学理论的形成曾起到启发转折和关键作用的人物、事件和思想,进行重新组织,使其具有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的时空连续性,体会到数学家的创新精神.也可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充分挖掘教材资源,优化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掌握事物的主要特征,揭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发现知识之间的可比因素,提炼、总结数学思想方法,对命题作适当的引申,提供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等等.这些体现出人类思维发展的逻辑性、系统性、完整性和连续性,以及数学知识、思想、方法和思维对于人类的作用等文化内涵.既有利于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又能提高学生的数学观念,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取融入社会、生活的深刻体验.

(3)通过多种途径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与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教学不同,数学文化在数学课程中的体现形式应更为多样化和灵活化.如可以结合具体的数学内容穿行,可以是一句话、一个片段、一个故事、一个漂亮的结论等.也可以布置一个专题,让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去查找资料,撰写数学小论文.还可以使用录像、网络等手段,对有关内容作形象化处理,提高教学效果.由于数学教材中能够体现文化内涵的素材相对偏少,因而要尽可能去收集丰富、广泛的数学文化素材,并对所收集到的素材作出恰当选择,以使这些素材既能适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又能很好地实现数学文化的教学要求.可以通过以人物为线索、以数学题材为线索、以史料书籍为线索、以数学符号为线索、以现实生活为线索等多种途径挖掘数学文化资源.要注重数学和其他学科的联系,特别是数学和生活的联系.注重从生活实际和学生知识背景中寻找数学知识、思想方法和观念的胚芽,让学生感到数学与自然和社会生活有密切联系,真正领悟到数学的价值.

(4)建立多元化的评价目标营造良好的数学文化氛围

教学评价是数学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导向、激励作用,建立多元化的评价目标,使教学评价有利于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和数学文化氛围,这有利于数学教与学活动过程的调控,有利于学生和教师的共同成长.为此,在建立评价目标时应考虑近期效果与远期效果的统一、质量与数量的统一、显性效果与隐性效果的统一、体现在数学领域中的效果与体现在其他领域中的效果的统一,体现出人的复杂性,更体现了人的“发展”的观点.以发展的观点来认识数学教学并进行教学评价,就要利用数学科学的特点,注意考查学生在感悟数学的思考方式、欣赏数学的美学价值、体会数学家的创新精神以及数学文明的深刻内涵、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应用意识和创新精神以及克服困难的顽强意志和锲而不舍的精神等方面的情况.

总之,数学文化具有认识价值、智力价值、精神价值和美学价值,表现为在数学的起源、发展、完善和应用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对于人类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方面.它既包括对于人的观念、思想和思维方式的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对于人的思维的训练功能和发展人的创造性思维的功能,也包括在人类认识和发展数学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探索和进取的精神和所能达到的崇高境界等.正是因为数学作为文化对人的发展乃至社会文明进程的影响,才使得数学教育对于个人的发展,乃至国家的发展、民族的进步体现出重要的作用.所以,数学教学也越来越多地考虑到将数学文化的成分有计划、有目的和自然地引入到数学教学中,让数学文化帮助学生学习数学、理解数学、深刻地认识数学和真正地去应用数学,让数学真正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数学文化欣赏论文范文6

而这些观点在数学过程中是否得到充分的体现吗?没有!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没有审美教育就没有任何教育”。在此,不想夸大美育的作用,但是,作用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未能得到充分重视,确是深感遗憾。值得高兴的是,高中数学课程标准(讨论稿)已提出了数学教育必须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特别是“数学与文化”这一单元体现了数学文化的一个重要功能是在美学方面,这种功能是鼓舞人们对数学的追求化为一种对完善的追求。基于此,提出本课题的研究,或许对中学数学教学中加强美育提供有益的启示。

一、数学美的表现

美,作为现实事物和现象,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艺术作品等属性总和,具有匀称性、比例性、和谐,色彩变幻。鲜明性和新颖性,作为精神产品的数学就具有上述美的特征。我们知道,数学的世界,是一个充满了美的世界:数的美、式的美、形的美……,在那里,我们可以感受到和谐、比例、整体和对称,我们可以感受到布局的合理,结构的严谨、关系的和谐以及形式的简洁。

数学美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从数学内容看,有概念之美、公式之美、体系之美等;从数学的方法及思维看,有简约之美、类比之美、抽象之美、无限之美等;从狭义美学意义上看,有对称之美、和谐之美、奇异之美等。

经通过对数学美表现的研究,我们可以肯定的回答,数学中含有美的因素,数学发展受美育思想的影响,在此,可以借助古代哲学家、数学家普洛克拉斯断言:“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 二、数学美的功能

审美教育的范围正日益广泛地渗透到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之中。人们不仅通过音乐,艺术,而且通过自然美、社会美、科学美,得到美的熏陶,美化精神的境界。美育,对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塑造学生完善的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非常重要和积极的作用。

数学美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1)数学美能够培养人们创造、发明数学的激情。

(2)数学美能启发人们探求真理的思路。

(3)数学美感有检验真理的作用。

(4)寓美于教,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数学美感能达到以美启智,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数学美之教育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