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离子反应教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离子反应教案范文1
关键词:Mannich反应 阳离子絮凝剂 胺化度 絮凝效果
一.前 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水处理工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自从1954年美国道化学公司首先开发出聚丙烯酰胺系列产品以来,高分子絮凝剂一直是较活跃的一个研究领域。其中阳离子聚合物近年来尤其引人注目,这不仅因为它分子量大,易对废水中各种微粒产生吸附桥架作用,使絮凝速度加快,絮体增大,而且因为废水微粒表面带有负电荷,阳离子可同时起到电中和作用,从而使体系中的微粒脱稳、絮凝而有助于沉降和过滤脱水[1-4]。
丙烯酰胺与甲醛、二甲胺可进行Mannich反应生成N-二甲胺甲基丙烯酰胺。运用Mannich反应改性聚丙烯酰胺是将聚丙烯酰胺阳离子化的经典方法之一,用这个方法使胺甲基化,然后再与硫酸二甲酯或卤代甲烷反应即可得聚丙烯酰胺季胺盐。而聚丙烯酰胺季胺盐是水处理中使用最多、效果较好的一种阳离子聚合物[5-9]。故Mannich反应被广泛地应用于水处理工业。在这个反应中人们使用的胺一般是二甲胺(DMA),而其他的一些低烷基胺比如二乙胺(DEA)、N、N-甲基乙基胺(MEA)、乙二胺(EDA)、N、N-二甲基丙二胺(DMADA)、N-甲基对二氮已烷(MDAH)等在理论上也可进行Mannich反应,但后者进行的反应却很少被报道。到底这些胺进行Mannich反应的难易程度如何,其产物的水处理效果又怎样呢?本文分别做了二甲胺、二乙胺、N、N-甲基乙基胺、乙二胺、N、N-二甲基丙二胺、N-甲基对二氮已烷与聚丙烯酰胺及甲醛反应实验及其产物对含油废水的絮凝实验,结果表明后几种产物也能发生Mannich反应且由于其烷链增加,相应增加了其疏水性,从而有很好的絮凝速度及效果。
二.实验部分
2.1 原料
丙烯酰胺(AM): AR ,山东石油化工总厂生产;甲醛(FD):AR ,30%水溶液, 广州东红化工厂;二甲胺(DMA):AR, 36%水溶液, 北京化学试剂公司;二乙胺(DEA):AR ,98%溶液, 武汉市江北化学试剂厂;N、N-甲基乙基胺(MEA):AR ,西陇化工厂;乙二胺(EDA):AR,武汉市江北化学试剂厂;N、N-二甲基丙二胺(DMADA):AR,西陇化工厂;N-甲基对二氮已烷(MDAH):AR,西陇化工厂。
2.2 聚丙烯酰胺(PAM)的制备
将单体丙烯酰胺与适量引发剂硫代硫酸钠及过硫酸铵一起加入反应器内,通入氮气,升温聚合2~5小时,将产物提纯干燥得PAM固体颗粒。用粘度法测其分子量。
2.3 Mannich反应
称3~5%的PAM溶液100g加入到250ml三口烧瓶中,升温,搅拌均匀,加入适量甲醛和胺,反应1~2小时,冷却出料。用胶体滴定法测其胺化度。
2.4 絮凝效果检测
A 制含油废水
取南海油田原油少许,加水及乳化剂,在强力乳化机中乳化10~15分钟,即得含油量100mg/l的含油污水,将其装入多个100ml具塞比色管中备用。
B 絮凝试验
将各种Mannich产物配成1%的溶液,取一定量加入装有含油污水的比色管中,盖上塞子,上下摇动使其混合均匀,放入70恒温水浴锅中静置,观察并记录絮体出现时间、絮体状态,用HORIBA OCMA-300油分仪测含油量,用S-721分光光度计测透光率。
三.结果与讨论 3.1 发生Mannich反应的条件
在利用Mannich反应合成Mannich碱时,反应能否顺利进行与含α-氢原子的化合物和胺的结构、亲核能力及反应介质的pH值密切相关,为得到正常的Mannich碱,反应所选用的亲核性要比含α-氢原子的化合物强,而且只有仲胺可得到单一的产品,氨和伯胺根据反应基团的大小可形成仲胺或继续反应到氮原子上所有可利用的氢原子都被取代为止。聚丙烯酰胺的Mannich反应方程见(2)。
离子反应教案范文2
关键词: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专业发展
文章编号:1008-0546(2012)09-0061-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2.09.028
2011年11月21日,我来到了坐落在姑苏水乡深处的苏州第十中学,有幸代表连云港市参加了由省教育厅举办的“江苏省基础教育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与其它25位选手同台竞技。从初拿到通知的激动与忐忑,到准备过程中的忙碌与充实,再到比赛时的紧张与坚持,这一路走来,付出很多,同时收获良多,感触颇深。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如何在教学生涯中尽快成长,如何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扎实的基本功是关键。
这次的比赛项目多,层层选拔时间长。比赛项目包括“学科理论笔试、教学设计和课件制作、模拟课堂教学、实验设计与操作技能展示、粉笔字书写和即兴演讲”六项,这对选手的体力和毅力都是极大的考验。从连云港市内三轮选拔,再到参加省赛,时间跨度两个多月,每一场比赛,都是全面考验;每一次准备,都是不断积累、不断提升的过程;每一次选拔都是自主学习、自我完善,知识技能和心理素质不断提高的过程。
一、赛前准备,积累胜过历练
本次大赛设置的项目繁多,在赛前的几个月,我就开始着手准备。准备的内容主要包括重温化学教学论、新课程标准等资料,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反复研究和思考近三年的高考试题和各大市的模拟卷以及江苏省化学奥林匹克竞赛初赛、复赛试题,了解命题发展趋势,提高自己的分析、解题能力;对照各种版本的教材、教参,对不同课型列出课堂设计思路,制作PPT课件,对典型课题进行3小时的教学设计和课件制作、20分钟的模拟课堂,提炼自己的教学风格;关注有关化学的新科技新动向,阅读近三年的核心期刊《化学教育》、《中学化学教学参考》与《化学教学》,拓展自己的专业视野;期间,得到了市教研室以及同行老师的关心与指导。赛前准备促使我不断地对教学活动进行反思,不断地搜寻隐藏在自身教学活动后面的观念和思想,不断地对教学行为作出自我评价,并且在批判的基础上进行建构与整合。可以说,无论最后的结果如何,从学科知识、教学能力、专业素质等方面自己得到了全面的“进修”。
二、赛时展现,历练促进成长
在这次比赛的所有项目中,我感受最深的是第二天的实验设计与操作技能、教学设计和课件制作这两个项目。
1.教学设计和课件制作
这一环节,我抽到的课题内容是《离子反应》。教学要求包括利用“实验探究”来说明离子反应的本质、发生的条件,并讲完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另外组委会给每位选手一个素材包,里面囊括了相关的电子书、论文、图片、视频等。教案设计与课件制作的时间只有3小时。拿到这个题目,我觉得应该首先深刻挖掘教材内涵,从知识、能力、心理三个层面分析学生已有水平及本节课所要达成的目标,然后确立以问题讨论为主要手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借助理论分析和实验分析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将离子反应的重难点突破。
理清思路后,教案的具体设计和课件的具体设计就在紧张的时间中进行。另外我在进行教案设计时注重了格式的规范性,从教学目标、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书写。格式只是形式,但是我觉得一堂课还是要建立在对教学目标、对学生充分了解与分析的基础上,这一点恰好与赛后评委在点评该项目的观点一致。
2.实验设计与操作
实验考核的内容是通过实验证明淀粉本身没有还原性,而淀粉水解产物具有还原性。实验提供的用品:淀粉、1:5硫酸、稀盐酸、硫酸铜溶液、氨水、1% NaOH溶液、10%氢氧化钠溶液、pH试纸、三脚架、石棉网、玻璃棒、烧杯、试管、酒精灯等。
该实验是常规实验,考查的是基本实验操作,但是需要注意物品量的取用,选择合适的试剂。我在设计实验的时候始终注重控制变量对比的方法,另外做到实验步骤统筹合理安排,保证实验的高效和现象的明显。
3个小时的教学设计与课件制作,马上进行课堂模拟教学,这种高强度的磨砺,锻炼了我的课堂驾驭能力,提升了我个人的专业素养。实验设计与操作技能暴露了我们现实教学中存在的为了追求教学进度而弱化实验的现象,教师在常规实验教学中往往忽视自身实验习惯的培养和实验原理的灵活运用。
三、赛后反思,成长在于积淀
这次比赛,让我开阔眼界,在学习别人的同时发现了自己的不足,督促自己不断前进。从心理学角度来说,体验过程最重要。通过这次比赛,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一名化学教师应该具备的专业素养,更让我深深地感受到教师基本功的形成贵在长期的养成与积淀。
这次比赛是江苏省青年教师的比赛,年龄限制在35周岁以下。而处于这个年龄段的教师,大多数是80后的教师。他们有活力、爱创新、接受新鲜事物能力强,但是从这次的比赛中,也发现我们年轻教师身上有很多不足的地方,需要反思和提高的地方很多。如何在教学生涯中尽快成长,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我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丰富知识结构、提升专业素养
教师,是一个特殊的职业,不仅需要扎实的基本功,更需要在工作中不断积累、学习才能满足教育的需要。因此,教师要具备广博的基础知识和过硬的学科专业知识。比如对教材内容的分析,不能仅停留在表面,而应看到知识的价值和知识点内在的联系以及学科观念、学科教育价值观念的深层次处理。因此,若想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增强理论底蕴,读书是一条有效且重要的途径。教师可以精选适合自己需要的书,把读书和自己的教学实践结合起来,带着问题读书。通过读书,不仅可以学习化学知识,还可以学习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除此之外,还可以向网络、媒体、专家、同伴学习当代科学和人文方面的知识。青年教师应拓宽知识视野,优化知识结构,真正成为一名具有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和系统的教育科学知识的优秀教师。
2.重视实验,理解实验,坚持实验
作为一线的化学教师,实验应该是基本功。实验技能必须非常熟练,实验操作应规范化、细致化。然而,实验在这次比赛中几乎是所有老师的弱点。在这次的实验设计及操作环节中,淀粉水解产物检验的实验,有不少教师的实验操作不规范、不严谨,同时失败率较高。仅仅是书中简单的一个实验,为什么结果会是这样?赛后我做了深刻的反思,这些反映出我们一线的教师平时对化学实验的重视程度不够,对演示实验的设计、改进与思考不够。甚至连实验仪器如何规范地画出来都不会。感觉化学实验“可有可无”,实验教学变得低效甚至无效。如此一来,教师的实验基本功得不到强化,同时也忽略了对学生科学实验素养的培养和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提高。
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不妨将每一次实验操作当作比赛,关注实验设计理念和方法,清楚实验的原理和步骤,将实验内化为学科知识;熟悉、掌握仪器的功能,对实验过程做到心中有数,对实验结果做到胸有成竹,规范每一个操作步骤,处理好每一个实验细节,把化学实验当作讲授科学知识和落实三维教学目标的重要载体。
3.及时多维的进行教学反思
1989年波斯纳提出,经验+反思=成长。通过不断反思自己教学过程中的“亮点”和“败笔”,可以使学生学会学习,教师学会教学。在看似平淡、司空见惯的教学工作中,只要做个有心人,留心观察,用心思考,就一定能捕捉、提炼出教学研究的问题素材来,并将成果进行物化。日积月累,就能使自己成长为研究型教师,能够很好体现专业发展价值的。
参考文献
[1]周成平.新课程·名师教学100条建议[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2]杜廷云.谁来设计80后教师的专业发展道路[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329-337
[3]王玉.课改后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和途径[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126-131
离子反应教案范文3
关键词:高中化学;新课程;新观念
新课程标准也给化学教师的实践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广大教师亟须站在化学发展的“昨天”与“明天”的新旧契合点上寻求自己的创新与发展。为更好地实现新课程标准的目标,提升化学教学质效,化学教师必须具备两种新的观念。
一、新教材观(以人教版化学必修一为例)
1.新教材内容集中体现了时代性与人文性
教材对相关理论进行详细阐述的同时,穿插着与现代生活息息相关的图片。如,海水淡化工厂、检测尿糖用的试纸、煤气灶火焰、壮观的烟花、微机与手机芯片、三峡大坝、火箭升空、光纤、记忆合金等,这些科技成果不同程度反映了我国科研现状与发展未来,为培养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兴趣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教材还列举了如青铜奔马(马踏飞燕)、司母戊鼎、各种矿物、人面鱼纹条陶、万里长城等反映人文历史进步的物象,从而使课程更加具有历史纵深感,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受到熏陶,潜移默化。
2.突出“提高21世纪公民的科学素养”主题
教材内容涵盖了21世纪中国公民所应普遍具备的化学常识,涉及原来高中阶段全部化学知识的大部并有机地融为一体,不仅衔接自然贴切,而且知识点强度要求不高,从而与后续教学内容形成了一定的梯度。教材第一章讲述“从实验学化学”,系统概括地介绍了一些化学实验基本方法、物质的量等相关的知识,并以此作为主线贯穿于整个化学学科教学过程中,起到承上启下、抛砖引玉的知识引导作用,并在后续教学中得到深化和拓展;第二章讲述“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从基本原理的角度揭示了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并顺势引入分散系、胶体、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
3.运用实物、彩图形式增强课程吸引力
根据这一阶段学生的心理成长和认知特征,教材采用精美的彩色印刷技术,让学生在视觉感官上享受到教材的绚丽多彩,并增强其欣赏性和可读性。教材刻意精选,多编排实验科目,取消了演示实验与学生实验之分,立足让学生多动脑、动手,在具体的实验过程中感受化学内在的魅力,并巩固了化学学科作为实验科学的理论定位。化学实验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验来发现化学知识,使理论与实践相得益彰,对于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具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意义,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通过这种生动鲜活的教学情境展示,更能帮助学生理解和把握化学知识与技能,启迪其逻辑思维能力,训练学生养成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学习方法和科学态度。
二、新教师观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传统上对教师职业的高度概括。不可否认,以前强调师道尊严,教师高执教鞭威严不可侵犯,但在新课标背景下,教师的角色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而有所转变。
1.教师角色的转变
传统课堂上,教师一般作为学术权威而备受尊崇,但在现代课堂上,教师只是作为一个引导者和教育者,与学生一同就相关知识进行探索研究,共同体验学习的乐趣与收获。教师的作用不仅在于传授知识,还要千方百计地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构建健康、平等、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自主、合作、探究”成为现代课堂的主题,不怕学生胡说,就怕学生不说,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2.教学行为的转变
新教材的设计给教师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原有的教案已不能满足现实的需求,教师要把大量时间用在对新教材的研究备课上,充分发掘和拓展教材资源,融入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在教学实践上,教师必须解放自己,不再把主要精力放在让学生对某一点知识的逐一过关上,抓紧课堂45分钟,课余让给学生。教师注重的应是学习方法的培养、学习过程的探究,而不是要求学生对知识的死记硬背,因为今天知识在成倍增长,知识的更新速度又是一日千里,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仅为学生一生所学知识的沧海一粟,你所要求背的也许并不重要,但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却能让他们受益终生。
离子反应教案范文4
关键词:动态生成 合理预设 课堂互动 教师素养
“动态生成”是新课程的一个重要教学理念,它要求教师“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课堂教学”。所谓课堂动态生成就是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合作、交流、碰撞的课堂中,即时生成的超出预设教案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它随着教学环境、学习主体、学习方式的不同而改变,根据教师处理方式而呈现出不同的价值,使课堂呈现出灵活、生机勃勃的新特点。“动态生成”体现了学生主体性,同时又展现了课堂真实性,再现师生“原汁原味”的教学环境。
在新课程实践中,如何有效生成,打造动态有生命力的化学课堂是我们教师迫切需要关注和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促成动态生成呢?
一、合理预设――生成的前提
生成教学特别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但教学毕竟是要达到一定的目的性。目的性是教学永远抹不掉的特征,这就意味着课堂教学必须有一定的预设性。没有预设,也就谈不上生成。只有合理预设,对各种各样的可能性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和材料准备,上课时才能做到心中有案、行中无案。随时把握课堂的亮点,不断地捕捉有用资源,及时调整或改变预设的程序或内容,有效生成才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预设是生成的前提,生成是预设的升华。这里的预设不是单一的、线性的设计,而是用开放的心态,设计灵活、动态、板块式的“学案”――即要有“弹性”。要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出时间与空间,为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创设条件。教学目标的设计要有“弹性空间”,这既是为了顾及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也考虑到了期望目标与实际结果之间可能出现的差异。教学过程的设计重在由何时开始,如何推进、如何转折等全程关联式策划。教学中问题的设计要具有开放性。教学中,教师在弹性预设的基础上,依照学生的认知曲线、思维的张弛及情感波澜,以灵动的教学机智随时调整教学进程和教学策略,让预设促成动态生成,使课堂教学充盈生命成长的人文韵味。
二、课堂互动――生成的基础
无论什么性质的生成,一般来说,都是以互动为基础的,正是由于课堂上有了互动的可能、交往的空间,生成也才成为教学的基本存在形态。如果教学中仍然是教师的独白,仍然是教师支配课堂,课堂只是教师表演的场所,也就谈不上生成了。
要在各种各样的互动中促成生成,需要教师注意组织互动时把握几个“度”:1.时间上有宽度,必须调整原有的课堂教学时间结构,切实把教师的活动时间压下来,把教师指导点拨的质量提上去。2.气氛上有热度,营造课堂生动活泼、积极热烈的学习氛围,学生“情感融合”相互产生一种愉快、热情、真挚、可信的合作欲望,带着积极的情绪学习,进行深层次的思维碰撞。3.内容上有深度,互动的内容过浅,激发不起学生的积极性,会使互动流于形式。有深度的内容,可使学生保持激活状态,获取知识,习得方法,行成能力,发展个性。4.方法上有灵活度。5.评价结果上有效度。任何有效的互动方式必须以学生扎扎实实的独立学习为基础。生生互动时要注意避免课堂成为几个尖子生的几言堂,而是要每个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师不能当旁观者,而应即时引导学生进入角色,当学生的活动游离于学习任务之外时,即时引导,防止时间空耗。使学生在互动中感悟、在感悟中生成、在生成中提炼、在提炼中升华。
三、教师素养――生成的保证
课堂上的意外是每位教师都会遇到的。我想,让意外生成精彩的关键在于教师要有一颗宽容的心,教师要爱学生。爱于中而形于外。罗曼・罗兰说:“要散布阳光到别人心里,先得自己充满阳光。”有了对学生的真爱,才会原谅和理解他们的言行,才会倾听他们不同的声音,欣赏学生们的“真情告白”。另外,教师应具有足够的知识和能力,教师应该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灵活运用课堂教学技能,才能从容不迫地回应来自学生的不同问题,才能游刃有余地把“意外”变成“资源”。教师已有的专业知识储备越丰富,就越能够将各类知识融会贯通,也越容易采用“迁移”“嫁接”“深化”等不同的回应策略,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从中让自己也得到发展。当然教师还必须具备敏锐的听辨能力和细致入微的观察能力,这样才能捕捉到教学过程中稍纵即逝的、意外的、不确定的信息,让这些信息成为在学生活动中利用学生进一步建构的生动情境与鲜活的课程资源。
那么在化学教学中,我们如何捕捉教学信息有效生成、机智地建构动态的化学课堂呢?
一、利用错误信息,完善认知结构
学生的错误是一种真实的、有价值的课程资源,它是一个镜子,以错误为镜,可以知教学之得失。通过学生的错误,教师不但可以发现学生所学知识的不足,还可以从中发现他们的学习方法和策略。针对课堂交流中生成的这些错误,教师巧妙地将其转化为新的课堂教学资源,最终为学生的学习服务。
案例1:在进行“元素与物质分类”的教学时,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物质与组成它们的元素的数量差距如此之大!这是怎么造成的呢?”有一个学生回答说:“同种元素可以形成同种物质,不同种元素之间可以形成不同物质。”很显然该同学表述的“同种元素可以形成同种物质”是错误的。此时,我并未断然加以否定,而是自言自语,若有所思状:同种元素可以形成同种物质,臭氧与氧气……好!同学们有没有补充和修正?
学生展开来讨论,很快同学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同种元素也可以形成不同物质,这时可能有两种情况:其一,尽管是同一种元素,但是形成物质时的原子个数不同,就会形成不同物质,如臭氧与氧气;其二,同种元素形成物质时,原子之间的连接方式不同,也会形成不同物质,如金刚石与石墨。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自然而然地对单质中的同素异形体的内涵进行了学习。
研究问题既可以从正确的开始,也可以从错误入手,而从错误入手探究,往往对人的触动更大,留下的印象更深刻。因此,面对错误的生成资源,教师千万不要轻易放弃,要及时捕捉学生出现错误的原因所在。通过分析、比较、学生自我探索、自我体验等方式,把错误资源化为一次新的学习契机,从而牢固建立知识体系。
二、抓住意外信息,培养探究能力
实验探究是化学的学科特点。在实验过程中,往往会因为实验条件或某些人为的因素,出现一些意外或与实验预期效果不同的现象。老师若能及时捕捉、因势利导、有效生成,将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科学的探究能力、交流与合作的科学精神。
案例2:在进行“金属Na与CuSO4溶液能否发生置换反应”的实验探索活动中。我首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中可能有的误差,危险操作、影响因素等。设计实验,确定实验方案:取得绿豆大小的Na,擦尽表面煤油,加入盛有少量CuSO4溶液的烧杯中。绝大多数学生得到如下现象:Na浮在液面上,快速地游动,发出嘶嘶的声音,有蓝色絮状沉淀生成。通过从客观与微观的角度分析,得出反应过程可表示为:2Na+2H2O=2NaOH+H2 2NaOH+CuSO4=Cu(OH)2+Na2SO4这时,有位同学站起来提出他的困惑。“老师,我的烧杯中还有黑色物质生成。”还有几位同学附和说有同样的现象,然后我利用这个有价值的意外再次探究。学生认为这黑色物质是CuO,反应放热使Cu(OH)2分解了。接着,我又引导学生分析得出影响实验的条件可能有Na的大小,CuSO4溶液的量与浓度,溶液体积,并设计探究实验:不同浓度的CuSO4溶液与Na反应。再次交流、讨论,得出结论:CuSO4溶液的浓度越大,反应越剧烈,Cu(OH)2越易分解。课堂发展至此,气氛非常热烈,学生兴奋的脸上,闪着智慧的光芒。没想到一波刚平一波又起,有一位学生很激动地说:“老师刚才我把CuSO4溶液滴到Na块上,发现Na表面有红色固体出现,Na把Cu置换出来了!”我对该同学给予充分得肯定。可这时下课铃却响了,同学们都意犹未尽。我提出了两个问题:1.为什么会有红色固体生成?2.红色固体一定是Cu吗?并补充了Cu2O的颜色和性质,让学生设计实验确定红色物质是否为铜。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这些“意外”或许会打乱教学的节奏,但许多精彩也会不期而至,使学生在不断的生成过程中得以发展。
三、优选有价值的提问,培养问题意识和质疑能力
教学心理学研究表明:“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古人言:“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无疑则不进。”有疑问是学习新知识,产生新思想,发现新观点的起点,正确的质疑往往是成功的开始。教学过程中,学生难免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疑问,这些疑问正是反映了学生学习的兴奋点和关注点。教师如果能够从这些问题中优选有思维价值的“提问”作为资源,构建动态的课堂,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动机与兴趣,使学生从无疑到有疑、有疑而思解、解疑而得悦。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质疑能力,这也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根本所在。
案例3:在复习盐类的水解时,有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HCO3-离子与AlO2-离子能否大量共存?”我觉得这是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于是让学生讨论。绝大多数同学认为它们可以大量共存,因为这两种离子水解均呈碱性,不发生双水解。学生们在等着我表态。我对学生们做出两种离子不发生双水解表示肯定,然后话题一转,“没有发生双水解反应,是否就能大量共存呢?”学生满脸疑惑,于是我引导学生回忆NaOH溶液中通入CO2的反应,问他们为什么产物是NaHCO3而非Na2CO3?有学生回答是因为苯酚的酸性比HCO3-的强,所以OH-可以进一步与Na2CO3反应生成NaHCO3。经过这一点拨,学生马上明白HCO3-离子与AlO2-离子反应,取决于HCO3-的酸性与AlO2-酸性的强、弱。那么HCO3-与AlO2-谁的酸性强?它俩是否能够大量共存?实验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由于实验室没有现成的NaAlO2溶液,首先要制取,于是我们把探究放到课后。首先布置学生探讨制取NaAlO2溶液的方法,通过实验向NaAlO2溶液中加入NaHCO3溶液,只产生白色沉淀,白色沉淀既能溶于NaOH溶液,又能溶于盐酸,肯定是Al(OH)3.得出HCO3-的酸性比AlO2-强,两离子不能大量共存的结论。
教师抓住“学生产生的问题”这一课堂资源加以利用,形成动态的课堂。探究由提问引发,理解因探究而加深,产生了出其不意的教学效果,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在教学中,当学生有了突如其来的问题时,即使这个问题不适合在课堂上展开,也不要采取否定的态度,而要鼓励他们课后去寻找答案,时间一久,学生的智慧就会如火山般喷涌而出。
课程专家叶澜说:“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把创造还给老师,让教育成为充满智慧的事业。”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一个人只有心理自由才能使他的创造力得以发展。”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淡化驾驭意识,积极引入并探索动态生成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我们的化学课堂更具生命的活力。
参考文献
[1]郑金洲.课改新课型.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179.
[2]王磊.化学教学研究与案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6.8.
[3]仲伟贵.开展化学研究性学习的启示.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7.11.28.
离子反应教案范文5
高一化学备课组是一个充满活力的集体
高一化学备课组成员由詹海东和杨健敏老师、孔毅英老师组成。高一化学备课组,是一个团结奋进的备课组,各成员间通力合作,开展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绩,受到学校领导的肯定和学生的一致好评。现简单总结如下:
一、有计划的安排高一第一学期的教学工作计划:
新学期开课的第一天,备课组进行了第一次活动。该次活动的主题是制定本学期的教学工作计划及讨论如何响应学校的号召,开展主体式教学模式的教学改革活动。
一个完整完善的工作计划,能保证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完满完成,所以一定要加以十二分的重视,并要努力做到保质保量完成。高中化学新教材第一册共分七章,第一学期完成前四章内容的教学,中段考到第二章。
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坚持每周一次的关于教学工作情况总结的备课组活动,发现情况,及时讨论及时解决。
二、定时进行备课组活动,解决有关问题
高一化学备课组,做到了:每个教学环节、每个教案都能在讨论中确定;备课组每周一次大的活动,内容包括有关教学进度的安排、疑难问题的分析讨论研究,化学教学的最新动态、化学教学的改革与创新等。一般每次备课组活动都有专人主要负责发言,时间为二节课。经过精心的准备,每次的备课组活动都能解决一到几个相关的问题,各备课组成员的教学研究水平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高。
三、积极抓好日常的教学工作程序,确保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
按照学校的要求,积极认真地做好课前的备课资料的搜集工作,然后集体备课,制作成教学课件后共享,全备课组共用。一般要求每人轮流制作,一人一节,上课前两至三天完成。每位教师的电教课比例都在90%以上。每周至少两次的学生作业,要求全批全改,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及时在班上评讲,及时反馈;每章至少一次的学生实验,要求全体学生认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课后认真书写实验报告;每章至少一份的课外练习题,要求要有一定的知识覆盖面,有一定的难度和深度,每章由专人负责出题;每章一次的测验题,也由专人负责出题,并要达到一定的预期效果。
四、积极参加教学改革工作,使学校的教研水平向更高处推进
本学期学校推行了多种的教学模式,要使学生参与到教学的过程中来,更好地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更自主地学习,学会学习的方法。本学期分别安排了詹海东老师的名师示范公开课、中段考复习公开课,杨健敏老师的新教师上岗公开课。都能积极响应学校教学改革的要求,充分利用网上资源,使用启发式教学,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高一化学备课组,充分发挥每个备课组成员的聪明才智和力量,使高一化学的教学任务如期完成,并得到了学校领导和学生的一致好评和肯定。高一化学备课组,会再接再厉,创造更辉煌的成绩。
五、以老带新,互相促进,互相提高。
杨健敏老师是刚毕业的老师,是学校安排给我的“帮带”对象。她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多听老教师的课,多虚心请教老教师。杨健敏老师在一学期中听课共计有53节以上,既有高一的,也有高二和高三的老师的课。杨健敏老师在教学中不断成长,迅速成为一名受学生欢迎的好老师。
六、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化学意识
化学奥林匹克竞赛组由詹海东老师负责,任务主要是提高学生的化学意识,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加以深化,使学生具备参加奥林匹克竞赛的能力。每周五第8节为上为上课时间,内容包括化学兴趣指引及学法指导、离子反应专项练习、氧化还原反应专项练习、实验专项练习、基本计算专项练习、阿氏定律及其应用专项练习等。杨健敏和陈银珠老师负责高一化学的兴趣组活动,每周三第8节为活动时间,主要进行了:变色温度计、晴雨花、制叶脉书签、化学仪器介绍、暖袋和冰袋的制备等,内容丰富,很受学生欢迎。
化学科组是一个团结向上的集体
我们科组的教师,在化学的教学改革,尤其是实验教改、教学科研、加强教研组、备课组集体力量、中青年教师锻炼与培养、优秀生培训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等各个方面坚持改革,勇于探索,不断创新,在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上取得了良好效果。在学校领导的正确指导下,在深刻体会学校教研处的《认真落实各项教学常规工作》精神的基础上,以饱满的工作热情,端正的教学态度,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共同提高化学科的教学质量。
在南海一中首届《科技周》活动中,化学科组全体老师和高二化学班的学生们通力合作,创作了很多有很高水准的节目,表演的效果获得大家的一致好评。同时,很好地配合学校,完成了《省实验室工作会议现场交流会》的开展。
关镜青老师的论文,在《中学化学》中发表;叶月丽等四位老师的论文,参加了南海区优秀论文的评选。
离子反应教案范文6
高一化学备课组是一个充满活力的集体
高一化学备课组成员由詹海东和杨健敏老师、孔毅英老师组成。高一化学备课组,是一个团结奋进的备课组,各成员间通力合作,开展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绩,受到学校领导的肯定和学生的一致好评。现简单总结如下:
一、有计划的安排高一第一学期的教学工作计划:
新学期开课的第一天,备课组进行了第一次活动。该次活动的主题是制定本学期的教学工作计划及讨论如何响应学校的号召,开展主体式教学模式的教学改革活动。
一个完整完善的工作计划,能保证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完满完成,所以一定要加以十二分的重视,并要努力做到保质保量完成。高中化学新教材第一册共分七章,第一学期完成前四章内容的教学,中段考到第二章。
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坚持每周一次的关于教学工作情况总结的备课组活动,发现情况,及时讨论及时解决。
二、定时进行备课组活动,解决有关问题
高一化学备课组,做到了:每个教学环节、每个教案都能在讨论中确定;备课组每周一次大的活动,内容包括有关教学进度的安排、疑难问题的分析讨论研究,化学教学的最新动态、化学教学的改革与创新等。一般每次备课组活动都有专人主要负责发言,时间为二节课。经过精心的准备,每次的备课组活动都能解决一到几个相关的问题,各备课组成员的教学研究水平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高。
三、积极抓好日常的教学工作程序,确保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
按照学校的要求,积极认真地做好课前的备课资料的搜集工作,然后集体备课,制作成教学课件后共享,全备课组共用。一般要求每人轮流制作,一人一节,上课前两至三天完成。每位教师的电教课比例都在90%以上。每周至少两次的学生作业,要求全批全改,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及时在班上评讲,及时反馈;每章至少一次的学生实验,要求全体学生认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课后认真书写实验报告;每章至少一份的课外练习题,要求要有一定的知识覆盖面,有一定的难度和深度,每章由专人负责出题;每章一次的测验题,也由专人负责出题,并要达到一定的预期效果。
四、积极参加教学改革工作,使学校的教研水平向更高处推进
本学期学校推行了多种的教学模式,要使学生参与到教学的过程中来,更好地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更自主地学习,学会学习的方法。本学期分别安排了詹海东老师的名师示范公开课、中段考复习公开课,杨健敏老师的新教师上岗公开课。都能积极响应学校教学改革的要求,充分利用网上资源,使用启发式
教学,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高一化学备课组,充分发挥每个备课组成员的聪明才智和力量,使高一化学的教学任务如期完成,并得到了学校领导和学生的一致好评和肯定。高一化学备课组,会再接再厉,创造更辉煌的成绩。
五、以老带新,互相促进,互相提高。
杨健敏老师是刚毕业的老师,是学校安排给我的“帮带”对象。她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多听老教师的课,多虚心请教老教师。杨健敏老师在一学期中听课共计有53节以上,既有高一的,也有高二和高三的老师的课。杨健敏老师在教学中不断成长,迅速成为一名受学生欢迎的好老师。
六、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化学意识
化学奥林匹克竞赛组由詹海东老师负责,任务主要是提高学生的化学意识,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加以深化,使学生具备参加奥林匹克竞赛的能力。每周五第8节为上为上课时间,内容包括化学兴趣指引及
学法指导、离子反应专项练习、氧化还原反应专项练习、实验专项练习、基本计算专项练习、阿氏定律及其应用专项练习等。杨健敏和陈银珠老师负责高一化学的兴趣组活动,每周三第8节为活动时间,主要进行了:变色温度计、晴雨花、制叶脉书签、化学仪器介绍、暖袋和冰袋的制备等,内容丰富,很受学生欢迎。
化学科组是一个团结向上的集体
我们科组的教师,在化学的教学改革,尤其是实验教改、教学科研、加强教研组、备课组集体力量、中青年教师锻炼与培养、优秀生培训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等各个方面坚持改革,勇于探索,不断创新,在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上取得了良好效果。在学校领导的正确指导下,在深刻体会学校教研处的《认真落实各项教学常规工作》精神的基础上,以饱满的工作热情,端正的教学态度,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共同提高化学科的教学质量。
在南海一中首届《科技周》活动中,化学科组全体老师和高二化学班的学生们通力合作,创作了很多有很高水准的节目,表演的效果获得大家的一致好评。同时,很好地配合学校,完成了《省实验室工作会议现场交流会》的开展。
关镜青老师的论文,在《中学化学》中发表;叶月丽等四位老师的论文,参加了南海区优秀论文的评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