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组学习计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组学习计划范文1
13年年底,江苏省徐州市首次提出了学讲计划,学讲计划的中心任务是要求学生学进去、再讲出来,其宗旨是先学后教,其突出特点是突出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力显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合作学习。不难看出,学讲计划在先前课改教学模式更上一个新台阶,为新课改的学生怎么自学、如何合作指明了方向和课改的航向。本文以《中心对称图形》的“平行四边形”为例,就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开展学讲计划下的小组合作学习问题,进行了简要的探讨。
1 “学什么,怎么学”――学讲计划的前提
学讲计划,“学”是“讲”的前提。那么“讲什么”是“怎么讲”的基础。只有知道和明确“讲什么”才可能“怎么讲”如果说讲什么是内容,怎么讲是方式、形式,那么,形式要以内容为基础,没有内容,形式也是空洞的形式,毫无意义之说。因此,“讲什么”为“讲”落到实处。
1.1学什么――目标清晰
学讲计划关键在于“学”和“讲”。很明显,学生学什么是讲什么的前提和基础。“学什么”的问题,关键在于教师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布置学习任务和学习预案。学案的设计应体现本节课所要学习的重点、难点和考点。
如,对于《中心对称图形》的“平行四边形”这一课时,学习任务的布置可以通过学案或任务单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利于学生课前预习、课上交流。
1.2怎么学――方式明确
对于教师课前设计的预习学案,最好能明确哪些题是独立思考题,哪些需要小组合作,也就是说,在学案上体现出来怎么学,是自学、对学(两人一组)还是小组合作。如预习学案中的思考题:在小学时,我们通过观察、操作认识了平行四边形、长方形、菱形、正方形和梯形,那么,什么是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是什么、平行四边形是否中心对称图形等,让学生围绕这几个问题展开自主学习、或小组合作讨论。
对于平行四边形是不是中心对称图形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合作、实验、尝试而动手做一做,看一看。引导学生在合作中做,在做中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如O是平行四边形ABCD对角线AC的中点,用透明纸盖在图形的上方,描出平行四边形的图形,以及对角线AC,用大头针定在O处,将ABCD旋转180°,结果会发现什么?这个环节应该两人一组合作完成。
2 “讲什么,怎么讲”――学讲计划的重心
在学生明确了学什么、怎么学,也经历了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后,对所学的知识有所了解。在“学”的过程中,一定有学生学不会的,那么,“讲”就显得尤为重要。也就是说,对于“讲”的问题,也就是“讲什么”、“怎么讲”的问题,讲什么、怎么讲是学讲计划的重心和关键,通过“讲”,让学生有所得、有所获。
2.1讲什么――讲到实处
众所周知,学讲计划关键是让学生学进去,然后再讲出来。通过自学、互学、小组学习等方式,把所要学的知识自主构建,然后再把自己所学到的知识给同伴、小组其他成员或班级全体学生讲出来,以达到互学互助、相互质疑、共同提高的目的。那么,“学什么,怎么学”是学讲计划的前提和基础。
(1)讲疑点。在开展学讲计划的过程中,往往存在着走形式、走过场的现象,随意抛出问题互相说几句也就是学和讲了,明显流于形式,学讲没意义。在自主学习和互学中,对于学困生的疑难问题,首先是“讲”的主要内容。如对于上文提到的平行四边形还有哪些性质,有的学生可能不会,那么,学生给别的学生“讲”,让其他同学在接受他的观点时,不断提出质疑、更好地理解学习内容就显得尤为重要。
其次,对于巩固练习环节,让学生讲出来也是必要的;再者,对于课之伊始的课前预习交流,“讲”更见其必要性;在课之即将结束,“讲”出自己的所学、所得也是不可忽略的环节。
(2))讲方法。讲学习方法是“讲”的核心。如对于平行四边形是否是中心对称图形的问题,判定出平行四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那么判定的方法是什么,将观察、实验的具体操作方法和过程讲出来,“利用旋转法而得出”,可以让学生感受知识内容形成的过程,对于其他学生也是促进,给他们以借鉴和点拨。
对于,旋转平行四边形后,发现平行四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那么,平行四边形还有哪些特点的问题,讲出来更有意义,因为是这节课的重点。平行四边形ABCD沿着AC的中点O旋转180°后,A和C重合,C与A重合;B与D重合,D与B重合等。方法应点到实处、讲到关键点处。
2.2怎么讲――讲到关键处
(1)使用数学语言。对于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出思维的过程,也是讲什么的重中之重。
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AB=DC, BC=AD,∠ABC=∠ADC, ∠BAD=∠BCD
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OA=OC, OB=OD
这样讲的目的是为了使用数学语言,用数学思维角度去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
小组学习计划范文2
关键词:团队协作学习 任务驱动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08-0018-02
1 计算机类专业采用基于小班化及小组协作学习模式概述
开展小班化计算机类专业教学,并不是简单的分成小班开展教学,而是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也进行了改革,其中采用“小组协作学习”开展教学便是一项有益的尝试。将一个班级按每组3~4人进行分组,每个班的分组数一般不超过6个,每个小组安排一名自学能力、自我管理及约束能力相对较强,有一定组织能力的学生担任小组长,分组后对小组成员进行简单的团队沟通、协作和工作方法的培训,帮助他们进行小组分工,明确各小组的工作职责,同时制定团队考核和评价方式,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和协作精神。上课前,通过召集小组长一起备课或进行课前专业技能培训等方式,先让小组长初步掌握教学内容和教学技能要求,以便在课堂教学和实训中协助专业教师进行小组辅导。小组之间经常开展技能操作竞赛,教师在教学中及时将学生的优秀作品或正确的操作技能进行展示。
2 “任务驱动教学法”和“项目教学法”阐释
“任务驱动教学法”已经在职业院校计算机类专业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这种方法采用的是“抛锚式”教学法,是实现师生互动的一种有效方法。
近年来“项目教学法”在计算机类专业教学中被普遍采用,它是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其目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3 开展小班化教学及小组协作学习人才培养模式实践分析
3.1 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和“项目教学法”作为主要手段
首先,教师根椐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精心设计、规划、组合课程教学内容,将本课程教学分解成若干个大的模块(称为一级模块),再将每个大的模块分解为次大模块(称为二级模块),最后将次大模块分解成适合一个个单位课堂教学的小任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先针对一个IT行业或工业界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认识到实际问题的理论来源,如“火车订票系统”、“银行自动存取款系统”、“企业管理系统”等。这些实际问题贴近学生生活,学生了解这些系统在实际生活中的具体应用,这样就很容易给学生营造一个IT软件开发的氛围,随后教师采取演示或讲解等方式,进行需求分析并给出完成该任务的思路、方法和任务实现细节。并在此基础上以任务方式引导学生边学边练(做),继而独立或协作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从而实现“学中做”、“做中学”,以达到真正掌握知识与技能的目的。“任务驱动教学法”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挥。
3.2 小班化及小组协作学习教学模式有利于工学结合的开展
近年来,职业院校高度重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得到了很好的推进。由于采取小班化教学,班级人数较少,在实训内容、管理组织、交通出行、安全保障等方面,非常有利于校企之间工学结合的实施与开展。学生在学校掌握了必要的知识与技能,并了解完整项目实施过程后,可以进入企业开展真实项目自主实施过程。企业技术经理分配项目任务并提出相关要求,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根据要求自主完成项目任务,开展项目调研,对调研结果进行分析,制定实施项目计划、步骤,明确小组各成员的项目分工,文档编写,组织项目实施,交换进行检查评估。最后企业对学生完成的作品进行评价和展示。
经过工学结合、顶岗实践这一环节后,学生不但巩固了知识和技能,获得了岗位需求的专业技能,同时学生也获得极大的成就感,增强了就业自信心,培养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提高了专业技能学习的兴趣,为今后进一步学习专业技能打下良好的基础。
4 计算机类专业实施小班化及小组协助学习的几点思考
4.1 如何有效解决学校师资设备现状与教学效果之间的矛盾
不可否认,小班化计算机专业教学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和职业素养,但无疑增加了学校教育教学成本,加剧了职业学校专业师资严重匮乏的现状,在目前的师资和设备状况下,全面实施小班化开展计算机类专业教学还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应选择专业操作技能要求相对较高、与企业岗位联系较密切的专业骨干课程开展小班化教学。
4.2 改革教学考核评价机制,让企业技术骨干对部分专业骨干课程教学目标达成情况进行鉴定。
我院多年一直实行邀请企业技术骨干对部分专业骨干课程教学目标达成情况进行鉴定的方式,成立了考核鉴定小组,系主任任组长,各教研室主任和企业专家为鉴定工作组成员。考核鉴定小组精心组织,认真设计,结合市场主流技术设计课程制定考核方案。一是要求企业技术骨干正确把握命题依据,根据课程授课计划、企业岗位技能需求合理设计考核项目,考核项目既要尽可能覆盖课程所有授课内容,又要兼顾到企业用人需求。采取实践技能考核方式。二是规范评分标准,由企业依据行业上知识点的重要性和项目考核的知识点予以制定。三是严格监考,企业人员作为主考,任课教师作为副主考,任课教师全程参与学生考核过程,学生考试结束,由企业人员现场根据评分标准给出考核成绩,并告知学生失分的原因,做到成绩的评判公开、公平、公正。四是参照企业员工完成该项目需要的时间,合理设置考核时间,以鉴定学生对技能知识点掌握的熟练程度。这种考核方式的实施有力推进了我系教育教学质量的大幅提升。
4.3 如何有效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开展教学
首先要明确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开展教学,其次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任务设计是关键,如何有效应用“项目教学法”开展教学。在实施“项目教学法”时,应重视项目的选择,应选择与就业岗位联系密切的项目作为实践项目,部分操作技能要求较难,理论深度大,学生一时难以掌握和理解的课程,可能引起学生学习的恐惧感和挫折感。同时应用“项目教学法”开展教学要重视成果展示及正面的评价,以培养学生的成就感和学习兴趣。
实践证明,计算机类专业推行小班化及小组协作学习模式,有效地克服了大班教学中的许多不足,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和职业素养,充分体现“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要求,而在目前资源特别是计算机专业师资不足的情况下,合理应用“小组协作学习”、“任务驱动教学法”和“项目教学法”开展教学是实现小班化教学效果的关键。
(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徐州经贸分院,江苏 徐州 221004)
参考文献:
[1]刘广登.高等学校“两课”实践教学现状分析[J].煤炭高等教育,2004(06).
小组学习计划范文3
基于分组学习的思维对话式教学模式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教学模式,其中的组织形式是分组学习,本质是思维对话,在实际教学中能够取得更为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在教学实施当中,通过小组的形式开展各种活动,加强小组之间成员的相互沟通与协作,共同对知识进行研究和学习。通过这种教学模式的应用,能够对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行凸显,同时对师生之间的关系进行协调,以更好的激发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一、基于分组学习的思维对话式教学模式的意义
在传统的教学当中,应试教育是一个十分主要的教育形式,因此在教学当中,往往都是以应付考试为目的的。在数学教学当中,重点应当是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同时也会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出较高的要求。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数学教师在教学中通常还是利用教材和教学大纲,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课堂中缺乏良好的沟通与交流,学生的主体性地位难以得到发挥。再加上数学知识抽象复杂,因而学生很容易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甚至产生厌烦的心理。而基于分组学习的思维对话式教学模式则能够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在这种模式下,能够对教学活动中学生和教师的关系与地位进行协调,加强师生之间的良好思维对话,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升数学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二、基于分组学习的思维对话式教学模式的应用
1、互动教学应用
在基于分组学习的思维对话式小学数学教学当中,教师应当注重在课堂中对互动情景的良好创设,从而使学生之间能够形成良好的合作沟通与交流。例如,在学习认识钟表的过程中,教师在课堂中展示小学生都十分熟悉的闹钟,然后教师可以问小学生,早上起床是不是被闹钟叫醒的。通过类似这种与小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能够有效的引起小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从而主动的与教师进行互动。在这样的氛围之下,教师可以进入课堂教学内容,对钟表的事件显示,读数规则等像小学生传授,在良好的互动教学氛围下,小学生能够更加积极的参与学习,从而更好的掌握钟表知识。在课后,教师还可以为学生布置作业,让学生将自己在休息日中的作息时间制作成表格,要求对每一个时间点进行明确的标注,例如每天7:00起床、11:30分吃午饭、20:30睡觉等。这样,小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能够有效的实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有效联系,从而提升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对于小学生来说,通过师生之间良好的思维对话,能够帮助其更好的理解数学知识,从而实现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的提升。
2、教学情景创设
在基于分组学习的思维对话式小学数学教学当中,教学情景的创设十分重要,应当努力契合小学生的日常生活。例如,在学习平均分配的过程中,教师应举出小学生日常生活中能够遇到的实际案例,让学生实际进行操作。例如拿出6支铅笔,让学生将每2支分成1份,一共能够分成几份,或是将6支铅笔品均分成3分,每份有几支。对于这两种分法,小学生通常更愿意接受第一种,而在第二种分配当中,时常会有小学生按照第一种分法进行划分,因而得出了错误答案。为了改变这一情况,教师还可以采用另一种方法,例如有3个人在打牌,需要将牌平均分为三份,让小学生尝试进行分配。在这种方式下,小学生很快就能够学会第二种分配方法。因此,在为了的学习当中,再遇到平均分配的问题,小学生就能够想起老师曾经给出的情景,从而能够正确的进行分配。在基于分组学习的思维对话是小学数学教学中,通过对教学情景的有效创设,能够更好的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取得更为良好的教学效果。
3、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学习计划范文4
第一,让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实施探究。
环境在一定意义上对人有导向作用,正所谓“时境之移人”。将学生置于问题情境当中,能够激发他们对问题、现象保持一种敏感和好奇心,形成探究意识。在导入新知时,创设问题情境,可以使学生明确学习方向,以最佳状态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每堂课一开始,教师揭示课题后,可把本节课要学习的新知识创设成若干问题情境,用新颖的方式、生动的语言或形象的画面等,使学生明确本课学习目标和知识重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各个阶段,可以围绕每个教学目标、每个达成目标,创设一系列小问题,制造认知冲突,使学生感到所面临的问题是熟悉的、常见的,同时又是新奇的、富有挑战性的,使这些连续的阶段问题能持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索知识的兴趣,促使学生情绪达到最佳境界。如教学“方程”引入新知时,可设置如下问题:①怎样才能使天平保持平衡?②天平保持平衡说明了什么?③你能用式子来表示天平左边和右边质量的关系吗?④式子中能不能含有未知数?⑤如果含有未知数,那么这种式子又称为什么?让学生带着问题操作天平、讨论并解决以上问题。最有魅力的教学就是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因此,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发问。教学中,可以就某一知识点为中心,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从不同方向、途径、角度去观察、操作、猜想,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发现问题创造新知识,从而培养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
第二,让学生在主体地位中实施探究。
主体活动是学生认知、情感、态度、行为发展的基础,无论是思维、智慧的发展,还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都必须经过学生主体自觉参与、全身心投入来实现。 数学知识具有不同程度的抽象性,为适应学生的思维方式,指导学生抽象数学知识和原理,就需要提供丰富的直观材料,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分析获得大量感知认识,建立表象,以此作为抽象数学知识的支柱。例如教学“由立体图形到视图”时,在讲台转盘上摆放学生熟悉的各种物品,然后组织学生分组观察,引发对“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物体得到不同结果”的讨论,进而得出“三视图法”。
教师结合多媒体课件演示后,再让学生围绕六种几何体分组进行生活体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促进其观察、分析、归纳、概括等能力的发展。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正确的思维方法离不开语言的支持。首先要创造机会,鼓励学生敢说。不同年龄、不同智力基础以及不同个性差异的学生,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差别很大。 说错了不要紧,只要大胆说就可以。特别是对于那些不善于言语表达的同学,更需要热心鼓励。其次要教给方法,使学生能说。要形成能力,需要经常性的培养,日积月累。同时要让学生认真听别人说,提出自己的补充意见或不同意见,使学生说的水平进入到一个新的层次,逐步使学生从敢说到会说、善说、善辩,从而达到促进思维发展的目的。 在教学中要注意指导学生养成看书的习惯,看懂书上的数学表达方式,抓住关键的词和句,依据自学提纲,寻找答案,理解抽象句子的含义,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参与学习、发挥主体作用奠定基础。
第三,让学生在开放的思维中实施探究。
让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必须有一定的载体,而开放性的学习材料则是实施探究性学习的有效保证。因为数学开放题的条件可以是多余的,答案也可以是不惟一的,所以解题的方法也比较灵活多样,这就是具有“开放”的特点。学生在对这种开放题的探究中,往往能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发挥出各自的想象力,展开数学思维方法、进行交流,使得大部分学生都能参与、都乐于参与,于是学生的主动性和主体性也就得到了保证,从而也就体现了探究性学习的根本宗旨。
小组学习计划范文5
满足基础需求、突出特色的学校信息化运作模式的基本理念是“基于实际、分步建设、满足基础需求、凸显特色”。具体而言,是指学校在信息化建设和发展时,首先,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明确学校信息化的建设方向,设计和规划发展方案;其次,从经费角度和实际需求角度考虑,主要借助海淀区教育信息化领先发展的优势,依据发展方案分步实施,确保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平台的成功建设;最后,在环境建设的基础上结合学校特色,以发展特色信息化项目为建设重点,不断寻找适合自己的自主成功之路,针对具体的项目深入挖掘和探索,凸显信息化建设重点,同时健全信息化管理与运行机制,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此类运作模式的学校集中精力发展特色项目,提高师生信息化能力,促进信息化管理水平的自动化和高效化,提升学校信息化水平。这种运作模式适用于信息化建设经费有限,软硬件正处于初级阶段、需要不断完善,深入挖掘现有各系统、各平台应用成效的学校。
核心特征
1.注重发展学校特色项目
随着信息化建设力度的不断加大,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无界限互动的地球村”成为现实,学校之间在信息化方面的竞争也愈加激烈,竞争实力的高低不仅与学校的办学条件、办学规划等有关,还与学校是否能够在整体推进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上建设各自的特色有关。学校特色是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合理利用本校优势、潜能基础、信息化环境形成的,因此,发展特色项目至关重要。学校在信息化建设时有所偏重,结合学校的优势和办学条件,有选择性地进行建设和发展。特色的选定十分重要,它既决定学校教育的发展方向,也决定了学校最终能否形成特色。学校在具有一般信息化建设共性的基础上,又有着与众不同的个性,从本校的实际出发,形成独特的个性,即“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的独特性。同时,特色项目的发展也符合教育规律、学校办学宗旨和教学实际,顺应社会的教育发展趋势,产生了较为系统的办学思想和经验,并为人们所接受,有推广价值。例如,田村中心小学在多年的“成功教育”探索之路上孜孜以求,在酝酿、探索与实践中,以特色教育为实施途径,注重特色信息化项目的建设。2011年结合校情明确提出以努力打造“绿田文化”为重点,以实现“每个人都能享受成功快乐”为目标的办学理念。为了便于教师获取与教材配套的软件资源或课件资源,学校引入“数字化教学应用系统”。将这个系统应用于教学中,能有效提升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使用率,节省教师备课时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教学效果。依托校园网络和城域网络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帮助用户走出“信息孤岛”的困境。
2.以互动反馈技术促进师生交流
互动反馈教学系统以“一对一”的交互形式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与学科有关的信息资料的搜集、处理、交流工作中,不仅使得师生之间的交流更加便捷,也为教师提供了直接、及时的教学反馈,使其准确把握教学进度,更为培养学生创造力、提高学习力提供了条件保障。互动反馈技术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正在成为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促进学生学习的新型工具。知识的呈现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师生的互动方式都发生了改变,教学过程更加生动活泼,学生学习更加积极主动,也提高了中小学的教学效益和教育质量。例如,北京市第一五中发展、使用和推广互动教室中的互动反馈技术,将答题器作为课题测试的数据采集工具,将课题测试结果当堂采集并反馈,并在课上帮助教师了解学生情况,改进课题教学;课后,教师可以调出课堂上的测试数据,既可以查看每个班整体的测试情况,也可以了解某位学生的测试情况,便于及时做出备课调整,针对某位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在答题的同时,系统也将数据写入网络数据库,学生可以在课下登录查看测试情况,方便学生复习。互动反馈技术的使用开启了新一代教与学方式的变革,使学生体验着全新的学习方式所带来的优越性与成功感。
3.以科研驱动教师专业化发展
在推进和应用信息化应用系统的过程中,科研工作保障了信息化应用系统的深入推进,信息化和科研工作也使得教师专业发展更加扎实,为教师之间的协作和互助创建了良好的培养环境。学校选择能够与本校研究重点相关、大部分教师能够参与和使用的应用系统为平台,由校长和科研骨干教师申报科研课题,将学校的中青年教师编入课题组,根据每位教师的特点和兴趣安排科研课题中的任务。同时,学校采用普及培训和重点培养的方式,对全体教师进行交互式电子白板使用、课件制作等专项培训,以青年教师为主力,通过培训和共同讨论的形式,探讨如何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教学有效性,辐射和带动中年教师加入学习行列,提升全体教师的信息化能力,将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教学能力反映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上,进而提高教学效果,促进教育发展。例如,北京市第一五中学根据目前使用的“电子档案系统”和“网络阅卷系统”,与当前科研热点结合,确定了依托信息化应用项目参与科研项目的重点,将重点集中在“课程整合”、“评价工具”和作为整个学校教学和科研基础的“教育评价理论”等三个方面,申报研究选题,严格按照科研课题的研究计划开展应用系统的试用、培训、使用、推广、改进,同时提出要求,引领和帮助教师发展,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条件,创造机会。
4.信息化经费利用率高
教育信息化有三项基本任务,一是基础设施、设备建设;二是信息资源建设;三是开展信息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的有效开展以前两项建设为前提条件。显而易见,教育信息化的推进,信息化建设经费是最为基本的问题,也是个瓶颈问题,它是一直困扰教育信息化的一个重大难题。此类学校在信息化建设时紧抓建设重点,综合考虑学校办学理念、办学特色以及学校经济条件,从项目建设的可行性和应用价值出发,以建设符合本校特点的特色信息化系统和平台为中心,充分考虑项目的可推广性,做到有限的资金投入发挥最大的价值。在资源建设方面不提倡学校教师的自主开发,而是鼓励学校积极引进、优化组合,做到有效借鉴和充分应用已有资源,以实现资源的共享,避免重复性建设造成的资源浪费。
运作模式
1.依据发展方案,分步实施信息化建设
任何信息化建设都不是一步到位的,尤其是对于一些地理位置相对偏僻、办学规模较小的学校来说,由于经费短缺,在一段时间内他们只能集中开展一个方面的建设,或者综合几个方面有步骤地同时建设。因此,信息化建设要综合考虑学校资金的现状、用途及使用者的专业素质和应用能力等因素分步进行,要把有限的资金用在最急需的地方,将总目标分成多个分目标,每个分目标又分成多个时段实施,最终实现总体目标。以满足师生基本需求为前提,分步建设校园硬件设施,例如,田村中心小学先后建设了供各科教师研究、实验使用的互动录播教室,供学生集体活动的录播、直播多功能厅,直至现在最新的多点互动触控一体机和包含升降台以及联想iPad的第三代互动教室。以学校发展为导向,分步建设校园网络环境,首先实现学校办公室、专业教室、普通教室有线网络的覆盖,随后根据需求不断升级带宽,实现无线网络的接入,同时服务器设备也应该由原来的一机多用更新为独立服务平台的使用。以实用为标准,分步建设校园信息化系统,在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保障的同时进行信息化系统平台的建设,优先考虑教学系统。管理系统也由原来单一、固定的功能模块逐渐转变为多元的、功能完善的管理信息系统。
2.结合学校特点,建设特色项目
学校大力发展信息化,引进先进信息化设备,搭建信息化平台,不是为了应用而应用。学校在做信息化建设的规划、方案、研讨的时候上下已达成共识,不为信息化而信息化,不为网络而网络,而是以需求为导向――教学上需要一个随时随地互动式的、交互的、便捷的教学平台,管理上需要一个随时都可以方便、快捷访问网络的管理平台。一所学校若想在各个方面都占领先地位,就必须投入相当丰富的资金,这对学校的硬件要求很高。因此,对于办学规模较小,生源相对不太理想的学校来说,在信息化建设时不能追求全面到位的建设,而是一定要与学校特点紧密结合,深入挖掘学校特色教育,实现学校的办学目标,推进信息化建设水平。例如,田村中心小学明确提出以实现“每个人都能享受成功快乐”为目标的办学理念,其课堂教学中使用的蕴涵互动反馈技术的互动反馈教学系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每一个孩子在课堂上体验学习的成功,感受成功的快乐。
3.健全信息化保障制度
信息化保障制度具有稳定性、根本性、长期性的特点,是保证信息化建设的有力支撑。在进行学校信息化建设时,学校应该坚持把制度建设放在突出位置,使其贯穿于各个环节,在实践中摸索,形成与学校特色定位相适应的具体制度,并对其不断健全与完善。这些制度对于特色建设各方面工作都有切实可行的保障作用,成为鞭策信息化建设人员积极投入研究的动力。
问题与建议
1.继续加大对学校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
学校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工程,见效期长,需要不断地对设备进行维护,对教育教学资源库进行更新,对教师进行信息化素养的培训,需要不断完善信息化系统,如果中间出现暂停,前期的投入就会一直处于低迷状态,资金的有限就会限制学校信息化建设步伐,因此,还需要不断加大对学校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
2.提高校长信息化领导力
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实质是通过确定学校的发展目标、营造组织文化等促进学校的信息化发展和变革。一所学校能够因地制宜地制定信息化发展规划,切实利用信息化促进学校发展和课堂教学,把工作落到实处,都与校长的信息化领导力紧密相关,也是教育信息化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硬件建设是有限的,而关于信息化建设的想法是无限的。因此,校长要有超前意识,重视学校的信息化建设,以身作则,提高自己的信息化应用水平,积极思考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方向,对硬件、软件和资源、人等各种因素实现整体合理规划,这样才能够充分发挥各种要素的作用,实现教育信息化投资效益的最大化。
3.提高教师信息化能力水平
教师的信息化能力是学校建设中的重要资源,具备较高的信息化能力才能完全发挥信息化建设的效用,反之则是对资源和人力的浪费,因此提高教师的信息化能力至关重要。要提高就需要培训,要培训就必须摸清教师的基本情况,摸清其信息技术应用的真实水平,同时还可以为其建立培训档案、培训制度和发展评价系统,这样才能制定符合实情和发展需求的培养方案,才能培养出信息化能力高的教师,才能确保建立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
总之,满足基础需求、突出特色的学校信息化建设还有待继续提高,但是在进行建设的过程中,一定要切实做到“低成本建设,高效率应用,重特色建设,以应用促建设,服务于教学”,真正发挥信息化的效用。
小组学习计划范文6
关键词 网络环境;结构化学;协作学习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03-0013-03
结构化学课程是本科化学专业、材料化学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是一门研究原子、分子和晶体的微观结构,研究原子和分子运动规律,研究物质的结构和性能关系的科学。该课程是化学基础课中比较抽象、难懂的一门课程,需要学生有较强的数理性、抽象性、空间想象能力和理解能力,需要学生具备较扎实的化合物知识、高等数学和物理基础。因此,多数大学生总感到结构化学理论深奥、空间操作纷繁复杂,宏观微观的联系难以想象。所以结构化学的授课教师总要想尽办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以完成教学目标。
1 网络环境下的协作学习应用于结构化学课程教学的优势
网络环境下的协作学习是指借助网络及多媒体等相关技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多个学习者组成协作小组,共同完成某一学习任务,在此过程中,学习者借助一定的网络交互平台,分工协作,各司其职,互帮互助,发挥集体协同效应,共同完成任务。网络环境下的协作学习为学习者提供了一个能使学习过程生动而丰富的环境,有助于学习者高级认知能力的发展。其教育主张与我国当前倡导的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教育思想具有基本的一致性。这已成为数字化生存环境中越来越受欢迎的崭新学习形式。
网络的开放性、自主性、虚拟性和链接的非线性为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自主学习创设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情境”;网络的交互性和共享性便于“会话”的开展;网络资源的丰富性和知识呈现的多样性有利于协作者的“意义建构”;而“协作”发生在学习过程的始终,在协作的过程中,对学习资料的搜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生不断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把对事物的各种理解进行组织或者重组,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和知识更新的掌握。
下面介绍网络环境下的协作学习应用于结构化学课程教学的优势。
1)充分发挥计算机网络媒体优势,激发学习兴趣,进行基于网络的自主探究和协作研究,提高学习效率。结构化学基本内容涉及许多抽象的空间问题,学生对复杂的二维视图和剖面图往往一筹莫展,形不成立体的感觉,参看挂图和实物模型也常常弄不清楚其中的原理变化。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且难以理解原理与结构之间的内在联系。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发挥计算机网络媒体的优势,一方面将抽象概念形象化,利用ChemOfice、Flash、3D MAX等软件制作分子结构图、动态图片和三维立体变化模型,模拟原子、分子等的结构和变化机理,使抽象的三维空间变得直观化,以生动、形象、清晰的画面向学生展示出分子结构模型等,通过幻灯片放映还可以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获得大量知识;另一方面,学习材料放置于学校网络教学平台,使学生随时随地进行基于网络的自主探究和协作研究,提高学习效率。
2)协作学习可以有效促进学习的主动性、创新性,使学习更加全面深化,有效加强结构化学理论学习的深度。结构化学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如何使学习突破理论学习的瓶颈,进行学习的深化是教学的难点。通过采用协作学习与在学习过程中对传统教学组织形式即课堂启发式教学进行更进一步的补充,有效促进学习的主动性、创新性。在小组协作学习中,学生成为主体,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能够充分表现自我的空间,使每个人都有表现的机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小组成员在小组内进行充分的语言、思维、胆量的训练,通过相互交流,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彼此尊重,共同分享成功的快乐,使每一个学生进一步表现自我、认识自我、发现自我,从而逐步培养学生主动与人交流、形成独立见解的意识。
同时,通过网络,学习者可以实现范围更广和质量更高的协作式学习。通过网络讨论,还可以学习他人使用网络的方法和技巧,促进学习者高层次信息能力的培养;网络既可以实时也可非实时地进行交流,突破了时空的限制,避免了学生固定时间面对面交流的弊端。可以说,在网络环境中,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交流、协作和竞争得到真正体现。
3)可以充分发挥计算机网络媒体的优势,便于学习者之间更好地交互,提高了沟通效率,有助于学习者之间进行更为有效的信息组织。传统的课堂班级式教学是集体化的教学方式,无法适应人的个性和特点,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学习环境中。利用网络协作学习,学生可参加各种类型的专题讨论组,对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自由讨论和发言,发挥各自的特点,相互争论,相互帮助,相互揭示或进行分工协作,最终通过讨论达到一致的答案,这就使得课堂学习、小组讨论和协作学习等教学方式交互辉映。通过协作学习,成员之间相互协作,取长补短,培养了学生善于听取别人意见、乐于助人的良好品质。
4)通过计算机网络促进小组中相互交流,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学习能力和社会交往技能。协作过程中的既分工又协作,资源共享扩大了知识面,培养了团体协作的精神,而协作精神被认为是21世纪人的一种必备素质,有助于学生适应班级教学以外的校外学习与远距离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
5)学生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可以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发展作用。在借助于计算机网络的协作学习中,教师更多的作用是“向导”和“监控者”,而学生可以充分地自主学习,学生的学习态度是能动的。基于网络的小组协作者,对教师所发表的问题,可以实时或非实时地把各自的看法发到讨论区(或互发邮件等),也可以对别人发表的观点进行质疑,提出自己的观点或看法,还可以通过互联网搜索与这一主题相关的论证材料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在讨论或争论中进行意义建构。
2 网络环境下结构化学课程协作学习的教学设计与实施
目前对结构化学整门课程内容都采用自主性学习的教学方式是不合适的,因此必须挑选部分学生较容易理解的、与实际应用关系较密切的内容进行试验,逐步探索基于网络的小组协作学习模式,使教师和学生逐渐摆脱传统教学方法的束缚。笔者挑选了“分子对称性”课程中30%的内容在应用化学专业2009级本科学生中进行了基于网络的小组协作学习模式和设计的试验。
分子对称性是结构化学课程中的一章,是基于分子的空间结构对分子进行分类,是研究化学基本问题——“结构与性能”关系的重点。
首先,这一章涉及许多抽象的空间问题,学生对复杂的二维视图和剖面图即使参看挂图和实物模型也常常弄不清楚其中的原理变化。如何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促进现代信息技术在该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具有现实意义。
其次,就是将对称性的概念应用到微观的分子上,由于分子空间结构的复杂性和对其进行几何处理的困难,学生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常常无所适从,很难从几何学中的点、线、面等基本几何元素出发,找出形状各异的分子几何要素。
最后,一个难点是分子点群概念的引入,很多学生会觉得繁琐,难以记忆。
下面这个关于“分子对称性”的教改单元是在网络环境下应用协作学习模式的具体实例,其主要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学生组成团队进行面对面、网络相结合的基于问题的协作学习方式,了解和掌握基于分子的空间结构、分子对称性、分子点群,加强培养学生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和理解能力,需要突破教与学的瓶颈,取得较好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
具体三大主题的教学内容,每个主题3个学时,进行三轮的行动研究,采用一体化设计的思想:
第一主题:对称性概念与分子的对称性;
第二主题:分子点群的种类和确定;
第三主题:分子对称性与分子的物理性质。
1)创设情境,进行重点、难点的启发式教学,层层深入,步步巩固。教师利用已经完成的网络课件课堂集中讲授知识框架,进行重点、难点的启发式教学,适时地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将一些抽象的、难理解的分子和它的对称元素(如对称轴、对称中心、对称面)以及相应的对称操作(如旋转、反演、反映等)采用三维立体变化模型形象、直观呈现,帮助学生高效地理解模型的结构和对称原理,加强认知和应用的深度,从而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课程立体化网络资源方便学生随时随地进行基于资源的自主学习和协作研究。
2)提出协作研究问题。组织学生根据所关心的问题进行科学选题,提高协作有效性。协作研究问题的选择要从已知与未知的知识联系中引出问题;在重点与难点处制造问题;在理论与现实的结合点寻找问题。选好协作的主题后,要对这一主题进行科学的教学设计,提出完成这个问题的具体要求、方式和步骤。如表1所示,每个小组的研究题目分别独立,但在三轮行动研究中保持研究的延伸性和针对性。
3)创建协作小组,明确任务分工。学习小组的组建是协作学习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教师要对学生的分组进行认真研究设计,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使各个小组总体水平基本一致,以保证各小组开展公平竞争。每组6人,分为8组后,教师进行协作学习的学法指导。如第一主题任务每组要求找3个分子,将其所有对称元素标于分子上。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责任分工是进行小组协作学习的关键要素。各小组推选出一名组长,组长组织成员讨论主题,并明确成员分工,责任到人,帮助小组其他成员共同达到预期的协作学习目标。每个成员明白各自应该承担的角色,掌握各自所分配的任务,分工协作,使协作学习有序有效地进行。如选择搜索能力强的学生负责选材,选动手能力强的学生负责制作,选口头能力表达较好的学生负责最后介绍本组作品,整个过程由组长负责。
4)协作过程进行以问题研究为主的混合式团队协作学习,达到问题解决,进而进行团队协作研究成果展示。
以问题研究为主的混合式团队协作学习主要包括:
①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和教师提供的网络教学资源以研究问题为核心进行自主探究学习;
②进行面对面与网络环境相结合的基于问题的小组协作学习;
③进行基于网络资源利用的团队协作研究;
④进行团队研究成果展示。
在学习过程中每一个学习者都应该明确自己的任务,在线讨论、进入虚拟实验室、网络查资料、汇总、深度讨论和形成研究报告。教师引导分别对各小组的结论进行分析,指出好的地方和不足之处,对学生提出要求和给予鼓励。小组形成课题总结,给出正确结论,完成研究性学习报告,以网页或小型专题网站的形式进行汇报和在线答辩。
5)小组间互动上采取小组竞争回答机制,达到多元化建构知识、共同学习的目标。如第一主题的对抗学习要求找到某一分子的所有对称元素,但并不公示,向其他3组学生提问,回答采取竞争机制。其他研究小组的学生按照教学目标的要求和教学计划,自主浏览该小组的研究课题,可提出问题进行讨论、辩论和答疑,进行对抗式学习。教师发现疑难问题给予适当辅导。学生根据讨论和反馈意见,修改补充、完善研究性学习报告。上述过程还可通过该课程的网络教学平台上的论坛进行。
6)实时评价与多元评价相结合,总结反思,整合多元观点,促使协作知识多维建构。小组协作学习作为一种教学活动,当然也要教学过程的管理,即对小组协作学习进行指导、监督、检查和考核。评价与反思是网络环境下小组协作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对学生的评价应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性和评价的发展性,即坚持以评价学习的过程为主,以对小组协作整体评价为主,小组评价与个人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进行实时点评和总结。教师可结合学生报告展开对学习内容的提问,并对其论据是否充分、论点是否切题,条理的有序性、结论合理性等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总结评价。学生最终形成对知识综合、多维、协作建构,强化科学的知识体系。
3 总结与体会
协作学习具有惊人的潜力和无穷的魅力。物理学家海森堡说过:“科学根源于交谈。在不同的人协作之下,可能孕育出极为重要的科学成果。”小组协作学习是现代教育的一种重要教学组织形式。网络环境下基于问题的协作学习,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团体协作精神和创新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小组协作学习不仅注重竞争,而且注重协作,把具有刺激作用的竞争与具有促进作用的协作双方协调起来,从而展开实质性的讨论交流,实现促进性互动,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竞争意识,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有助于因材施教,弥补差异教学的不足,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形成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从而促进教学效果的优化。
参考文献
[1]赵海霞.Web环境下的协作知识建构[J].现代教育技术,2012(11):110-116.
[2]赵海霞.网络环境下基于问题的协作知识建构设计与实践[J].中国电化教育,2013(1):87-92.
[3]赵海霞.基于网络的协作式自主学习模式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4(2):4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