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不良反应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药物不良反应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药物不良反应

药物不良反应范文1

药物不良反应是药物的固有属性,服用药物出现不良反应是正常现象。只要是药物,就有可能存在不良反应。因此,药物犹如一把双刃剑,在治疗疾病的同时,也可能导致其他疾病。下列方法可以减少药物不良反应。

正确用药五原则

1.记录好个人用药史

详细记录个人治病时用药的不良反应史,如过敏性反应。

2.对症用药

根据医生诊断,弄清楚病因和药物的适应证再用药。不少患者凭自己的患病症状和用药经验盲目购买、使用药物,结果可能会延误疾病的诊治,甚至会因为所用药物的不良反应而增添药源性疾病。这种不合理用药的发生率最高,对健康的危害也最大。

3.给药时机恰当

比如,抑酸剂、保护胃黏膜的药物要在饭前服,而阿司匹林这类解热镇痛药要在饭后服。

4.根据据病情选择合理的用药途径

能口服,不注射;能肌注,不静注。我们平常听到不少患者说“注射用药比吃药见效快”,这种认识是不正确的。从药物被吸收到发挥作用的速度来看,注射确实比吃药见效快,但注射给药,尤其是静脉注射时,药物直接进入血液,虽然见效快,但是一旦发生不良反应,往往是比较严重的。

相对于注射给药,口服给药吸收慢,不良反应相对较轻,用药安全系数更高。两种给药途径相比,口服给药比注射给药简便、易行、安全。注射用药和口服给药都是治病的一种手段,究竟采取哪种方法治疗,应由医生根据药物的类型、疾病的性质和病情来选择。

药物不良反应范文2

【关键词】降压药物;不良反应

虽然降压药物在过去的一些时间里被证明有一定的效果,而且益处远大于它们的不良反应,但以下列出的这几类药由于不良反应的存在确实会对人体的一些功能造成一定的影响。现分几大类介绍如下:

1利尿药

有些利尿药会引起体内的离子钾丢失。它会引起虚弱、乏力、腿脚抽搐等症状。多吃一些富含钾离子的食物可以缓解钾的丢失,同时在医生的指导下,也可以把含有钾的溶剂或药片与利尿药一起服用来预防缺钾,像阿米洛利、氨苯蝶啶、螺内酯这几类药都具有保钾作用,它们可以自己单独使用,也可以与排钾利尿药一起使用。有些人在长期使用利尿剂之后也有可能得上痛风,但是这种不良反应不常见而且可以通过有效的方法来控制。利尿药也可以增加Ca2+的重吸收,形成高钙血症。利尿药也可以升高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多数情况下是通过控制饮食、合理应用胰岛素和口服降糖药来控制血糖。只要有医生合理的指导,血糖一般都不会升得太高,但也会有极个别的人出现粒细胞减少,胃肠道反应,长期应用本类药物可增加血浆胆固醇含量,男性尤为明显。

2影响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药物

卡托普利、依那普利、赖诺普利可以引起皮疹、发热、味觉消失、粒细胞减少、干咳等。少数情况下可以引起肾衰。临床常见的 不良反应为刺激性干咳。洛沙坦为血管紧张素系统Ⅱ受体阻滞剂,它的不良反应轻微而短暂,仅偶见头晕和与剂量相关的性低血压。

3钙通道阻滞剂

氨氯地平、非诺地平、硝苯地平、维拉帕米可以导致心悸、踝关节肿胀、便秘、头痛、头晕,总之这些药物的不良反应有很大差异。除硝苯地平常用于临床降压外,其他药物很少应用。

4肾上腺素受体阻滞剂

α-受体阻滞剂的代表是哌唑嗪,常见头晕、头痛、无力、恶心、性低血压。β受体阻滞剂代表是普萘洛尔,此药临床差异很大,长期用药者不可突然停药,以避免停药综合症的发生。

5中枢激动剂

α-甲基多巴能使病人在起身站立时血压大幅度下降,如果血压降得太低则会使人有晕厥的感觉。同时也会出现困倦、滞缓、口干、发热、贫血等现象。可乐定可以导致严重的口干、便秘或者困倦[2]。突然停药可引起交感神经功能亢进,出现头疼、新机和血压骤升可能危及患者生命,恢复给药或用 α-受体阻断药可以取消这个不良反应。这些药物严禁快速停药。

6影响肾上腺素能神经递质的药物

利舍平可以引起鼻不通气、胃酸分泌过多、肠运动增加,这些问题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通过改变用药剂量就可以解决。如果病人有失眠或抑郁倾向,这些药物就该停用。胍乙啶会导致一些人长期腹泻,如果患者接受长期治疗,这些症状会有所减轻。一般来说这些药物在病人站立时降压都过于强烈,以致于有些人会在早晨起床或突然站立时感到头重脚轻。如果病人出现上述反应,并且持续时间超过1-2min,坐下或躺下都不缓解的话,就应该减量或看医生。有些这类药物由于不良反应大或者服用方法特殊,在临床上已很少应用。

7血管扩张剂

肼屈嗪能够引起头痛、眼部周围水肿、心悸还有关节疼痛和外周神经炎。一般来说这些症状都不太严重而且这种药很少单独使用。米诺地尔只用于那些顽固性高血压病人,它能导致水钠潴留和毛发增生。 硝普钠主要用于高血压危象,不良反应有呕吐、头痛、心悸、出汗等,长时大量滴注可使血中硫氰化物蓄积,导致中毒。

参考文献

[1] 李端(药理学)第五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214~236.

药物不良反应范文3

抗菌药物一般是指具有杀菌或抑菌活性的药物,包括各种抗生素、磺胺类、咪唑类、硝基咪唑类、喹诺酮类等化学合成药物。由细菌、放线菌、真菌等微生物经培养而得到的某些产物,或用化学半合成法制造的相同或类似的物质,也可化学全合成。抗菌药物在一定浓度下对病原体有抑制和杀灭作用。抗菌药主要分为类,其中β-内酰胺类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碳青霉烯类、含酶抑制剂的β-内酰胺类及单环酰胺类等;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氟喹诺酮类;叶酸途径抑制剂类;氯霉素;糖肽类包括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的应用需根据不同的感染性疾病进行合理选择。如不合理用药或滥用抗菌药物,会导致细菌耐药性增加,还会增加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我们对抗菌药物不良反应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筛选出抗菌药物引起不良反应的患者共78例,其中男37例,女41例。年龄3个月~85岁。

1.2 临床表现患者不同程度的出现瘙痒、头晕、失眠、烦躁、幻觉、耳鸣、抑郁、胸闷、心悸、血压下降、恶心、呕吐、腹痛、腹胀、腹泻、呼吸困难、咳嗽、气促、气喘、发热、畏寒、寒战、尿频、疼痛无力、腰背痛等症状。

1.3 方法对产生不良反应的患者从年龄、给药途径、药物剂型、药物种类等方面进行分析。

2 结 果

2.1不同年龄段不良反应发生的比例6岁以下,发生6例,占7.69%;6~18 岁,发生6例,占7.69%;19~29岁,发生11例,占14.10%;30~59岁,发生29例,占37.18%,60岁以上,发生26例,占33.34%。

2.2 不同给药途径所致不良反应发生的比例静脉滴注68例,占87.18%;口服7例,占8.97%;外用2例,占2.57%;静脉推注1例,占1.28%。

2.3 不同剂型所致不良反应发生比例注射剂71例,占91.02%;片剂6例,占7.69%;胶囊1例,占1.28%。

2.4 引起不良反应的抗菌药物种类喹诺酮类34例,占43.59%;头孢菌素类25例,占32.05%;青霉素类7例,占8.97%;碳青霉烯类5例,占6.41%;大环内酯类4例,占5.13%;抗真菌类2例,占2.57%;抗结核类1例,占1.28%。

3 讨 论

按照WHO国际药物监测合作中心的规定,药物不良反应系指正常剂量的药物用于预防、诊断、治疗疾病或调节生理机能时出现的有害的和与用药目的无关的反应。该定义排除有意的或意外的过量用药及用药不当引起的反应。药物种类繁多,用药途径不同,体质又因人而异。因此,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也是复杂的。

药物方面的原因有药理作用、药物中含有杂质、药物被污染、药物的剂量、剂型的影响等等。很多药物在应用一段时间后,由于其药理作用,可导致一些不良反应;药物生产中可能混入微量高分子杂质,亦常渗入赋形剂等,如胶囊的染料常会引起固定性皮疹。青霉素过敏反应是因制品中含微量青霉素烯酸、青霉素噻唑酸及青霉素聚合物等物质引起的。药物的污染:由于生产或保管不当,使药物污染,常可引起严重反应。用药量过大,可发生中毒反应,甚至死亡。同一药物剂型不同。由于制造工艺和用药方法的不同,往往影响药物的吸收与血中药的浓度,亦即生物利用度有所不同,如不注意掌握,即会引起不良反应[1]。

机体方面的原因包括年龄、性别、个体差异等因素。老年人、少年、儿童对药物反应与成年人不同,例如青霉素,成年人的半衰期为0.55小时,而老年人则为1小时[2],本组60岁以上患者占总例数的33.34%,原因是老年人由于血浆蛋白浓度减少,与药物结合能力也降低,血浆中有活性的游离药物增加,药效过强易发生不良反应。

误用、滥用、医护药人员处方配伍不当,病人滥用药物等均可发生不良反应。给药途径不同,关系到药的吸收、分布,也影响药物发挥作用的快慢强弱及持续时间,例如本组静脉滴注的发生率占87.18%。原因是药物直接进入血液循环,立即发生效应,较易发生不良反应。

除此以外,长期用药易发生不良反应,联合用药不当,由于药物的相互作用,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亦随之增高,减药或停药也可引起不良反应。

因此,医师合理选择抗菌药,护理人员注意药物浓度、滴速、配伍禁忌等,医护双方加强监测,出现不良及时处理,可以减低人为因素造成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提高治愈率。

【参考文献】

药物不良反应范文4

1 药物因素

1.1 药理作用

当一种药物对机体的组织和器官有多个作用时,若其中一项为治疗作用,其他作用就成为副作用,即ADP。如麻黄碱兼有平喘和兴奋作用,当用于防治支气管哮喘时可引起失眠。有些药物本身具有独有的ADR。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耳、肾毒性,磺胺类药物的胃肠道刺激性等。

1.2 药物杂质

由于技术原因,药物在生产过程中常残留一部分中间产物,这些中间产物虽有限量但亦可引起ADR。青霉素引起过敏性休克的物质就是生产发酵过程中,由极少量的青霉素降解而来的青霉烯酸和在酸性环境中由部分青霉素分解而来的青霉噻唑酸。另外,由于药物本身化学稳定性差,储存过程中有效成分分解生成的有毒物质也会对机体产生ADR。如四环素在温暖条件下保存可发生降解,形成棕色粘性物质4-差向脱水四环素引起范康尼样综合症(Faconi-like syndrome)。中草药所含成分复杂,在制备过程中分离提纯不够,导致中药注射液含有少量杂质,易引起药物ADIL。

1.3 药物添加剂

药物生产过程中加入的溶剂、稳定剂、增溶剂、着色剂及内包装材料等也常可引起过敏等ADR。苯妥英钠注射液静注后出现的低血压和其溶剂丙二醇有一定关联;咪康唑注射液静注治疗期间血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浓度升高是由表面活性剂(eremophor EL)所致;制胶囊的染料可引起固定性药疹;缓释剂的辅料引起过敏;防腐剂如对羟基苯甲酸酯类,色素如酒石黄均可引起荨麻疹等ADR。

1.4 药物长期使用引起的药理作用

用药的剂量和连续用药时间剂量越大.连续用药的时间越长,发生ADR的可能性越大。长期用药极易发生ADR,甚至发生蓄积作用而中毒。在同一剂量下,服用安体舒通,连续用药时间在8周以内,未发现男性增大,但服用24周以后,男性增大的发生率可达66%。阿霉素引起的心脏毒性,皮质激素可使毛细血管变性出血。在药物使用时,未达到一定的总量,这些ADR是不出现的。

1.5 药物剂型

剂型与制造工艺不同,同一药物的剂型不同,其在体内的吸收也不同,即药品生物利用度不同,如不掌握剂量也会发生ADR。特别是缓(控)制剂,如药物的释药速度发生改变,速率加快或大量释出就可能出现毒性反应。

2 机体因素

2.1 病人生理、病理状态的改变

疾病既能使药物在体内的药效学和药代动力学发生改变,从而诱发ADR。例如,便秘患者,口服药物在消化道内停留时间长,吸收量多。慢性肝病患者.由于蛋白合成作用减弱,血浆蛋白含量减少,血中游离药物浓度升高。肾病患者因肾功能减退,许多药物的排泄受到影响导致药物蓄积。因此,肝肾病患者,不宜使用与一般患者相同的剂量和用药间隔时间,否则就容易发生ADR。

2.2 种族

国际上许多学者研究表明,白种人和有色人种对药物代谢存在明显差异。因此,我们在早期应用进口药时,不能盲目照搬国外标准,以免出现ADK。目前,已明确的基因多态(Genet‘lc Polymorphism)为氧化多态性、s-甲基化多态性和乙酰化多态性。例如,日本人和爱斯基摩人中有不少人是快乙酰化者,使用异烟肼易产生肝损害;而英国人和犹太人中慢乙酰化者达60~70%,这些人使用异烟肼易产生周围神经炎。

2.3 年龄

小儿处于生长发育的重要阶段,在解剖、生理、病理方面都有明显的特点,许多脏器(如心、肝、肾)神经系统功能发育尚不完全,肝酶系统发育尚未完善,肾小球过滤率低,肝脏对药物的解毒作用与肾脏对药物的排泄能力低下,消化道面积较大,通透性强,吸收率高,对许多药物极为敏感,因而易发生药物ADR。如呼吸中枢对抑制药特别敏感,四环素可与钙络合并沉着于骨骼与牙釉质中,喹诺酮类可影响软骨发育。此外,新生儿体表面积相对较大,粘膜嫩,皮肤角化层薄,局部用药过多或用药时间过久易致毒性反应。例如,新生儿局部应用新霉素滴耳剂过多或过久可致耳聋。

老年人的ADR发生率较年轻人高,且随年龄增加而增加。60岁以下ADR的发生率为5.9%,而60岁以上的老年人ADR发生率则为15.85%(113/713)较高和多种因素有关。老年人组织器官功能减退,靶器官对某些药物作用的敏感性增高;老年人肝血流量降低、肝药酶活性减弱而致解毒能力下降;血供降低,免疫、吸收、排泄、解毒等功能也随之降低,因而对药物的耐受性降低和对药物消除能力降低,再者,老年人有疾病多、用药多和营养欠佳的倾向。这些因素均能诱ADR的发生。老年人应用抗生素出现的ADR涉及到机体的各个系统,

2.4 遗传

不同人种对同一种药物的敏感度不同,而同一人种的不同个体对同一药物的反应也不同。药物反应的个体差异可表现在药效学和药动学两个方面。遗传因素是药物表现个体差异的主要原因。一内酰胺主要表现为皮疹、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和菌群失调,主要与药物及其降解聚合产物的半抗原与血清中蛋白结合形成抗原而产生变态反应有关现已证实由于缺乏某些药物代谢酶的单基因,而导致药物代谢的改变,这些酶有;血清胆碱酯酶、异喹哌羟化酶、别嘌呤醇甲基转移酶等,如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者服用磺胺、对氨基水杨酸、大剂量维生素K可引起高铁血红蛋白增多,产生急性溶血并形成黄疸在伯氨喹、磺胺类药物等作用下可诱发急性溶血,从而使靶器官、组织发生改变.

2.5 性别

由于男女生理机能的不同,ADK的发生率也不同。例如:保泰松引致的粒细胞减少及氯霉素引起的再生障碍性贫血,女性的发生率分别比男性高3倍和2倍。女性也较男性容易发生药物性红斑狼疮。粒细胞减少症则女性比男性多,而药物性皮炎男性比女性多,其比率约为3:2;妇女在月经期和妊娠期对泻药及其它刺激性强烈的药物敏感,有引起月经过多、流产及早产危害。妊娠妇女服用阿司匹林后.分娩时容易引起出血量增多。

2.6 营养

患者的营养状况和饮食习惯会影响药物的作用。营养不良时,患者对药物作用较敏感,对ADR的耐受性也差。长期的低蛋白饮食或营养不良时,可使肝细胞微粒体酶活性下降,药物代谢速度减慢,易引起ADR。当维生素B6缺乏时,会加重异烟肼对神经系统的损害。所以,营养状况对ADR的影响也是不能忽视的。

3 用药因素

3.1 合并用药

由于药物的剂型和给药途径不同,生物利用度的差异。合并用药也会引起ADR。药物ADR的发生率与用药的种类呈正相关。两种以上药物合用,ADk的发生率为3.5%,6种以上药物合用,ADK的发生率为10%,15种以上药物合用,ADK发生率为80%;药物不良相互作用(adverse druginteraction)会造成药物治疗作用减弱,导致治疗失败,也会使毒副作用增加或治疗作用过度增强而危害机体。如地高辛与利血平合用,可导致严重的心动过缓,诱发异位心率。阿斯匹林和红霉素均有一定耳毒性,单独应用时毒性不显著,但合用时毒性增强,导致听力减弱。

3.2 不合理用药

患者因得不到正确的医疗指导,不能规范用药,误用、滥用、配伍不当,同时服用大量药物,或长期用药,均可发生ADK。老年患者还可能出现漏服或服药次数过多,剂量过大造成ADR的发生。减药或停药也可引起ADR。例如治疗严重皮炎,当停用糖皮质激素或减药过快时,会产生反跳现象。

4 其他因素

4.1 酒精

酒精中含有乙醇。乙醇能诱导肝药物代谢酶,降低肝药酶活性,产生酶抑作用,使药物作用增强而产生ADK。长期饮酒可能引起肝功能损害,影响肝脏对药物的代谢功能,使许多药物的ADR增加;特别是服药时饮酒,可使消化道血管扩张,增加药物吸收,从而引起ADK。如服用巴比妥类药物时饮酒,则可增强巴比妥类药物的中枢抑制作用造成危害。另外,有些药物能加重乙醇对人体的损害。如,雷尼替丁可减少胃液分泌,加重乙醇对胃粘摸的损害:甲硝唑可抑制乙醛脱氢酶的活性,加重乙醇的中毒反应。因此,服药时不宜饮酒。

4.2 烟草和茶叶

烟草中的尼古丁能使外周血管收缩,导致血压暂时升高,心率加快,从而影响药物的吸收;茶叶中含有大量鞣酸,能与多种药物如硫酸亚铁、维生素B12中的金属离子结合.影响其治疗效果而产生ADR。

4.3 其它食物

饮食也可明显影响药物疗效,如接受异烟肼治疗的病人进食高组胺成分的海鱼或不新鲜的鱼类,由于异烟肼抑制体内组胺酶,导致代谢受阻而引起皮肤潮红、荨麻疹、口渴、口唇水肿等。富含脂肪的食物,能增加机体对脂溶性药物的吸收,如可使地西泮在短时间内达到较高血浓度而引起药物ADR。用某些饮料送服药物可引起ADK,如柚子汁可使特非那定的血浓度成倍增长而引起心、脑等脏器损害。

药物不良反应范文5

摘要:探讨和分析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各种因素,增强对药物不良反应的防范意识,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尽可能减少临床不良反应的发生。

关键词:药物; 不良反应; 因素

美国默沙东公司生产的非甾体抗炎药“万络”(罗非昔布)具有引发心脏病的副作用,可能导致全球6万人死亡,这家著名药厂面临巨额诉讼,随着诉讼浪潮的到来,药物不良反应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面对药品不良反应,人们应正确认识,科学对待,了解药品不良反应产生的原因,增强对药品不良反应的防范意识。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频率和严重程度不但与药物本身的性质有关,而且与人体生理、病理状态以及饮食等诸多因素有关。

1 药物方面的因素

1.1 药理作用当一种药物对机体的组织和器官有多个作用时,如其中一项为治疗作用,其他作用就成为副作用,即不良反应。如阿托品用于治疗胃肠疼痛时,会引起口干、散瞳和便秘等不良反应,而散瞳却有治疗眼科疾病的作用,抑制腺体分泌引起的口干对呕吐病人则具有止吐作用。这种治疗作用与不良反应并无本质区别。此外,药物本身也具有独有的不良反应,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耳、肾毒性,磺胺类药物的胃肠道刺激性等。

1.2 药物杂质药物在生产和储存过程中产生的药物中间体和分解产物引起的不良反应。由于技术的原因,药物在生产过程中常残留一部分中间产物,这些中间产物虽有限量但可引起不良反应。青霉素引起过敏性休克的物质就是青霉烯酸和青霉噻唑酸。青霉噻唑酸是生产发酵过程中,由极少量的青霉素降解而来;青霉烯酸则是在酸环境中由部分青霉素分解而来。中草药注射液在临床使用过程中常出现一些不良反应,主要原因是中草药注射液中所含少量杂质所致。因为中草药所含成分复杂,在制备过程中由于分离提纯不够,导致中药注射液含有少量杂质,引起药物不良反应。另外,由于药物本身化学稳定性差,储存过程中有效成分分解生成的有毒物质也会对机体产生不良反应。如四环素在温暖条件下保存可发生降解,形成的棕色粘性物质可引起范可尼综合症,并伴有糖尿、蛋白尿以及光敏感等反应。

1.3 药物添加剂 药物生产过程中加入的稳定剂、增溶剂、着色剂及内包装材料等也常可引起过敏等不良反应;药物的剂型和给药途径不同,生物利用度的差异也会产生不良反应;合并用药也会引起不良反应,如优降糖与抗菌优合用可引起不良反应。

1.4 用药的剂量和连续用药时间剂量越大,连续用药的时间越长,发生不良反应的可能性越大。据报道,服用安体舒通,剂量为100 mg时,对男性乳房没有明显的影响;当剂量为200 mg时,12名服药者中有2例乳房增大;当剂量为300 mg时,11名服药者中有3例乳房增大 。在同一剂量下,服用安体舒通,连续用药时间在8周以内,未发现男性乳房增大,但服用24周以后,男性乳房增大的发生率可达66%。

转贴于

2 机体因素

人类机体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病人生理、病理状态的改变,个体特异性、敏感性及特异质反应,也是导致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重要因素。

2.1 病人生理、病理状态的改变药物代谢的个体差异是不同个体对药物反应不同的重要原因。同样剂量,有的病人达不到治疗效果,而另外一些病人则出现毒性反应。如肾脏生理状态决定某些经肾脏排泄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程度,小儿或老年人因肾功能低下,使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更易产生不良反应,加重对肾功能的损害。

2.2 病人的种族、遗传和个体差异 有些药物的不良反应是由个体特异性和敏感性引起的,有些则由遗传因素引起。如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者服用磺胺、对氨基水杨酸、大剂量维生素K可引起高铁血红蛋白增多,产生急性溶血并形成黄疸。黄种人和白种人的某些药物代谢酶不同,适合白种人的治疗剂量对于黄种人可能就会引起不良反应。

3 其他因素

饮食或环境因素均会影响药物的吸收,从而加重药物的不良反应。如酒能诱导肝药物代谢酶,使药物酶活性降低,产生酶抑作用,药物作用增强而产生不良反应;茶中含有大量鞣酸,能与多种药物如硫酸亚铁、维生素B12中的金属离子结合,影响其治疗效果而产生不良反应;吸烟能使外周血管收缩,导致血压暂时升高,心率加快,从而影响药物的吸收;饮食也可明显影响药物疗效,如接受异烟肼治疗的病人进食高组胺成分的海鱼或不新鲜的鱼类,由于异烟肼抑制体内组胺酶,导致代谢受阻而引起皮肤潮红、荨麻疹、口渴、口唇水肿等。

4 小结

药物不良反应是在药物与机体的相互作用下出现的,其发生发展受多方面的影响,随着科学的进步,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机制将会得到更深层次的研究,我们要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对待药物不良反应,积极监测和报告药物不良反应, 仔细判断药物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尽可能减少临床不良反应的发生,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参考文献:

[1] 潘留华,黄衍民,洪 伟,等.常见中药及其中成药的不良反应[J].时珍国医国药,2002,13(11):685.

药物不良反应范文6

服药后出现不适,要考虑药物不良反应

在日常生活中,为保障他人和自身用药安全,我们需要通过症状、发生时间等对药物不良反应进行初步识别。

临床症状 药物不良反应一般不同于原有疾病的症状。明显的药物不良反应,如皮肤损害表现为皮疹、瘙痒等,消化系统损害表现为恶心、呕吐、肝功能异常等,泌尿系统损害表现为血尿、肾功能异常等,严重的全身损害可表现为过敏性休克、发热等。病人在发生可疑反应时,首先看药品说明书是否注明该不良反应,如果已经明确注明,则发生不良反应的可能性较大。

发生时间 ①在数秒至数分钟内发生,如注射过敏反应表现为病人很快出现灼热、喉头发紧、胸闷心慌、脸色苍白、脉搏细弱、血压下降,甚至神志昏迷,需立即抢救;②在数分钟至数小时内发生,如固定性红斑常发生在同一部位,呈紫红色圆形或椭圆形,常有水疱,伴有发热等症状;③在半小时至2小时内发生,如恶心、呕吐、腹痛等症状;④在用药后1~2周发生,如多形红斑常在用药后2~7天出现,剥脱性皮炎、大疱性表皮松懈型药疹大多在10天后发生,洋地黄反应与利尿剂引起的水肿也多在1~2周后出现;⑤停药后较长时间发生,如链霉素导致的耳聋,常在停药后6个月出现,氯霉素、保泰松所致再生障碍性贫血,常在用药后1年以上才出现。

处理药物不良反应,掌握3点趋利避害

1.停用可疑的或所有正在使用的药物 在一时难以确定是哪种药物引起不良反应的情况下,必须停用发生不良反应前使用过的所有药物,根据需要重新筛选疗效近似的药物进行替代治疗。如果副作用较轻微,其症状在停药后可自行好转,症状严重或停药后症状没有缓解的应及时去医院就诊。可疑症状如确属药物不良反应,今后应避免再服用同样的药物。

2.采取有效措施清除体内残留药物 口服药物可用干净的木筷或小勺轻轻刺激喉部使其呕出,吐过之后喝水,再次以同法刺激咽部,直到将胃内残留药物吐尽为止。如果服药时间较长,药物已进入肠道,可喝一些能稀释药物和延缓药物吸收的食物,如鲜牛奶、绿豆汤、豆浆等。为延缓或阻止药物被肠道吸收,可根据说明书适当服用对药物有吸附作用的药用炭。

3.出现昏迷应紧急送医院 有些药物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过敏反应,如皮疹、水肿、哮喘等。如果发现这些症状,可口服抗过敏药物如息斯敏、扑尔敏或苯海拉明等。如果发现病人用药后很快出现呼吸困难,面色苍白,口唇、指甲青紫,昏迷等症状,应紧急送医院或通知医生抢救。在送医院或等医生来的过程中,如果发现病人呼吸、心跳停止,可做人工呼吸及心脏按压(不要用力太大)。

尽管所有药物都存在或多或少的不良反应,但是大部分常见的不良反应是不影响治疗和使用者安全的,同时,不良反应也并非每个人都会发生。因此,大家不必因噎废食,该用药时还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