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考试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物理考试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物理考试总结

物理考试总结范文1

2.刻度尺读数需要读到分度值下一位

3.误差不是错误,误差不可避免,错误可以避免

4.使用刻度尺测量时可以采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减小误差

5.量筒不但可以测量液体的体积,还可以用"排水法"测量固体的体积

6.利用天平测量质量时应"左物右码"

7.同种物质的密度还和状态有关(水和冰同种物质,状态不同,密度不同)

8.物质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参照物而言的

9.相对于参照物,物体的位置改变了,即物体运动了

10.参照物的选取是任意的,被研究的物体不能选作参照物

11.平均速度表示一段时间或路程内物体运动快慢程度

而瞬时速度表示某一位置或某一时间点物体运动快慢程度

12.水的密度:ρ水=1.0×103kg/m3=1g/cm3

13.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14.通常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其次是液体,气体

15.乐音和噪声没有严格的界限,与地点、时间、环境及人的心情都有关系

16.乐音三要素:①音调(声音的高低)②响度(声音的大小)③音色(辨别不同的发声体)

17.防治噪声三个环节:①声源处②传输路径中③人耳处

18.超声波的速度比电磁波的速度慢得多(声速和光速)

19.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20.力的作用效果有两个:①使物体发生形变②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21.判断物体运动状态是否改变的两种方法: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其中一个改变,或都改变,运动状态改变②如果物体不是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运动状态改变

22.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23.力的示意图是简单的画法(不用分段)

24.弹簧测力计是根据拉力越大,弹簧的形变量就越大这一原理制成的。

25.弹簧测力计不能倒着使用

26.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浮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

27.重力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的

28.两个力的合力可能大于其中一个力,可能小于其中一个力,可能等于其中一个力

29.二力平衡的条件(四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

30.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两个因素:①接触面间的压力大小②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31.惯性现象:(车突然启动人向后仰、跳远时助跑、拍打衣服上的灰、足球离开脚后向前运动、运动员冲过终点不能立刻停下来,甩掉手上的水)

32.物体不受力或受平衡力作用时可能静止也可能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33.增大压强的方法:①增大压力②减小受力面积

34.液体的密度越大,深度越深液体内部压强越大

35.连通器两侧液面相平的条件:①同一液体②液体静止

36.利用连通器原理:(船闸、茶壶、回水管、水位计、自动饮水器、过水涵洞等)

37.大气压现象:(用吸管吸汽水、覆杯试验、钢笔吸水、抽水机等)

38.马德保半球试验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托里拆利试验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值

39.大气压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减小

40.浮力产生的原因:液体对物体向上和向下压力的合力

41.物体在液体中的三种状态:漂浮、悬浮、沉底

42.物体在漂浮和悬浮状态下:浮力=重力

43.物体在悬浮和沉底状态下:v排=v物

44.阿基米德原理f浮=g排也适用于气体(浮力的计算公式:f浮=ρ气gv排也适用于气体)

45.潜水艇自身的重力是可以改变的,它就是靠改变自身重力来实现下潜、上浮和悬浮的

46.密度计放在任何液体中其浮力都不变,都等于它的重力

47.流体流速大的地方压强小(飞机起飞就是利用这一原理)

48.动力臂大于阻力臂的是省力杠杆(动滑轮是省力杠杆)

49.定滑轮特点:能改变力的方向,但不省力

动滑轮特点:省力,但不能改变力的方向

50.滑轮组绳子段数越多,越省力,越费距离

51.判断是否做功的两个条件:①有力②沿力方向通过的距离

52.功是表示做功多少的物理量,功率是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53."功率大的机械做功一定快"这句话是正确的

54.使用机械能省力或省距离(不能同时省),但任何机械都不能省功(机械效率小于1)

55.有用功多,机械效率高(错),额外功少,机械效率高(错)

有用功在总功中所占的比例大,机械效率高(对)

56.同一滑轮组提升重物越重,机械效率越高(重物不变,减轻动滑轮的重也能提高机械效率)

57.质量越大,速度越快,物体的动能越大

58.质量越大,高度越高,物体的重力势能越大

59.机械能等于动能和势能的总和

60.降落伞匀速下落时机械能不变(错)

61.用力推车但没推动,是因为推力小于阻力(错,推力等于阻力)

62.一切物体所受重力的施力物体都是地球

63.物体惯性的大小只由物体的质量决定(气体也有惯性)

64.司机系安全带,是为了防止惯性(错,防止惯性带来的危害)

65.杠杆和天平都是"左偏右调,右偏左调"

66.杠杆不水平也能处于平衡状态

67.1m3水的质量是1t,25px3水的质量是1g

68.在弹性限度内,弹性物体的形变量越大,弹性势能越大

69.电路的组成:电源、开关、用电器、导线

70.电路的三种状态:通路、断路、短路

71.用电流流向法来判断电路的状态是非常有效的

72.电流有分支的是并联,电流只有一条通路的是串联

73.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金属导体里自由电子定向移动的方向与电流方向相反)

74.电流表不能直接与电源相连,电压表在不超出其测量范围的情况下可以

75.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

76.安全电压应低于36v

77.金属导体的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玻璃温度越高电阻越小)

78.能导电的物体是导体,不能导电的物体是绝缘体(错,"容易","不容易")

物理考试总结范文2

关键词: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途径;方式

中图分类号:S216.2 文献标识码:A DOI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3.12.021

农作物秸秆是农产品生产中的重要副产品,也是可利用、可开发的重要资源,其综合利用问题历来是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所关心的话题[1-6]。随着我国现代农业建设步伐的加快,农作物秸秆资源总量、资源结构等呈现出新的变化。如何抓住科技、经济、政策等快速发展所带来的良好机遇,推动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方式的转变,是当前和今后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笔者立足天津市农作物秸秆利用的基本现状,系统分析当前农作物秸秆的利用方式及其制约因素,从推动综合利用方式转变的角度,提出一些具体措施和建议,供决策参考。

1 天津市农作物秸秆资源及利用现状

1.1 天津市农作物秸秆资源概况

天津是我国华北地区比较重要的农业产区,也是农作物秸秆资源比较丰富的省份。据《天津市统计年鉴2012》[7],2011年全市农作物播种面积为46.8万hm2,其中:粮食31.08万hm2、棉花6.00 万hm2、花生等油料0.22 万hm2、蔬菜8.71 万hm2,其他0.79万hm2。从小麦、玉米总产量上看,分别达到了54.2 万t和94.38 万t。按照李茂松研究确定的小麦、玉米秸秆系数1.03和1.37计算,小麦、玉米秸秆理论总产量分别为76.2 万t和168.2 万t。若考虑稻谷、棉花、油料等其他可利用作物秸秆的数量,全市秸秆理论资源量约为294.11 万t,秸秆实际可收集资源量约为258.85 万t,其中稻谷9.75 万t,小麦54.14 万t,玉米150.01 万t,大豆6.09 万t,薯类0.30 万t,油料1.77 万t,棉花36.79 万t。按作物品种划分,秸秆实际可收集资源量主要集中在小麦、玉米和棉花3大作物上,总量为240.94 万t,约占全市秸秆可收集资源量的93.1%。

1.2 农作物秸秆利用现状

据天津市发改委和农业局调研数据,在各类作物秸秆可收集资源量258.85 万t中,用于肥料、饲料、燃料、食用菌基料、造纸原料、废弃及焚烧的秸秆资源量分别为48.88,41.63,79.21,0.02,

11.74,77.37 万t。全市作物秸秆的总利用量为181.48 万t,约占可收集资源量的70.1%,其中用于肥料、饲料、食用菌基料、造纸原料的秸秆利用量102.27 万t,约占可收集资源量的39.5%。而用于传统上的燃料或直接焚烧的秸秆达到156.58 万t,占可收集资源量的60.5%。通过上述调查得知,长期以来,天津市大部分农户对秸秆的利用还处在传统意义上的秸秆利用方式的认识上。传统上,农村各地处理农作物秸秆方法有以秸秆代替煤燃烧、就地焚烧和用秸秆作饲料、肥料、食用菌基料等几种形式[8]。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一是相当一部分人对秸秆利用认识不足;二是部分人虽然知道秸秆是一种具有利用潜力的资源,但因缺乏很好的秸秆利用技术及政府政策扶持不多,利用技术经济效益不显著,对农民缺乏吸引力;第三,就是目前成熟的秸秆利用技术投资回收周期长,对企业投资开发的吸引力不强。

2 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主要方式及限制因素

受传统观念、技术、经济、政策等影响,当前我国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方式主要有肥料化、饲料化、燃料化、食用菌基料化、工业及手工艺原料化等。

2.1 秸秆肥料化利用

秸秆肥料化利用是指通过秸秆还田,将秸秆中丰富的碳、氮、磷、钾等养分回归于土壤,达到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提高土壤地力的目的。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一是秸秆覆盖或粉碎直接还田;二是利用高温发酵原理进行秸秆堆沤还田;三是秸秆养畜,过腹还田;四是利用催腐剂快速腐熟秸秆还田,即在秸秆中添加一定量的生物菌剂及适量的氮肥和水,再经高温堆沤,可使秸秆腐熟时间提早15~20 d。秸秆还田是补充和平衡土壤养分,改良土壤的有效方法,是高产量建设的基本措施之一[9]。但是,由于受机械化作业带来的根茬高、秸秆快速腐解技术缺乏以及连作制度要求等影响,我国农作物秸秆还田还存在较多问题,应用比例较低。

2.2 秸秆饲料化利用

秸秆饲料化利用是指通过微生物发酵等手段,将秸秆中的纤维素、木质素、半纤维素等大分子物质分解为低分子的单糖或低聚糖,供牛、羊等动物饲用。一般的玉米等秸秆富含纤维素、木质素、半纤维素等非淀粉类大分子物质。作为粗饲料营养价值低,必须对其进行加工处理。处理方法有物理法、化学法和微生物发酵法。经过物理法和化学法处理的秸秆,其适口性和营养价值都大大改善,但仍不能为单胃动物所利用。秸秆只有经过微生物发酵,通过微生物代谢产生的特殊酶的降解作用,将其纤维素、木质素、半纤维素等大分子物质分解为低分子的单糖或低聚糖,才能提高营养价值,提高利用率、采食率、采食速度,增强口感性,增加采食量[10]。但是,目前由于受到秸秆饲料技术的影响,秸秆饲料化程度很低。

2.3 秸秆燃料化利用

秸秆燃料化利用是指通过微生物发酵、化学裂解、气化等方式,将农作物秸秆中的生物质能转换成沼气、燃料乙醇等可燃物质,或通过压块、炭化等提高燃烧值的过程。作为最重要的生物质,农作物秸秆生物质是仅次于煤炭、石油、天然气的第四大能源,在世界能源总消费量中占14%。我国每年农作物秸秆资源量约占生物质能资源量的近一半。目前,秸秆燃料化利用的主要方式是生产沼气、制取乙醇、气化成可燃气体、机械压块与炭化等。由于受到生物质木质素及纤维素生物降解技术、秸秆裂解气化技术以及炭化技术等不成熟,目前大部分秸秆依然采取传统的直接燃烧等方式来利用,大规模、工厂化利用农作物秸秆生产沼气、乙醇和可燃气等还需要在技术等方面不断提升。

2.4 食用菌栽培基料化利用

食用菌栽培基料化利用是指在食用菌人工栽培过程中,充分利用农作物秸秆中富含的植物蛋白、矿物质以及木质素、纤维素、维生素等营养物质,通过配比制成食用菌栽培基质,供食用菌种及菌丝体的着床和营养生长利用。秸秆作为食用菌培养基基料不仅能为食用菌提供营养成分,而且生产后的剩余菌渣可以作为优质有机肥还田。目前已经成熟的秸秆基料化栽培技术已经在草菇、平菇等生产中发挥出较好的作用,生产效益显著。但是,由于受秸秆木质素与纤维素降解利用技术不成熟、食用菌栽培技术推广不到位、生产者素质和技能、以及食用菌生产条件等限制,我国利用农作物秸秆生产食用菌的影响面还不大,作为食用菌基料利用的秸秆利用率只占秸秆资源总量的2%~3%,发展潜力非常大。

2.5 秸秆工业原料化利用

秸秆工业原料化利用,是指利用农作物秸秆作为工业原材料或手工艺品编织材料,生产纸张、板材、工艺品、餐饮具、包装材料、育苗钵等产品,实现高效增值。稻麦秸秆是造纸工业的重要原料之一,其纤维组织结构强,可作为木材的替代品,减少森林的砍伐,增加绿色覆盖面积。以稻麦等秸秆为原料,通过加工和处理工序,可以制成无甲醛释放的稻麦秸秆板材。此外,秸秆还可成为制酒精、淀粉等化工业的原料,玉米棒皮还是编织汽车座垫、靠垫、沙发垫、盘垫、床垫的主要原料,稻麦秸秆可以编制出具有很高艺术欣赏价值的工艺画、工艺品。但是,这些利用方式都需要较高的技术和工艺水平。我国应加快此领域的技术创新。

2.6 秸秆发电

农作物秸秆是一种可再生能源,一般认为,2 t秸秆的热值相当于1 t煤,且平均含硫量仅为0.38%,远低于煤1%的平均含硫量。因此,利用生物质进行发电,得到了发达国家的普遍重视,在我国也有一定规模的应用。秸秆发电主要采用两种工艺路线,即直接燃烧发电和气化发电。还有将秸秆和煤混合燃烧,属于可再生能源和化石能源综合利用的范畴。直接燃烧发电的关键技术在于燃烧炉技术。由于传统的燃烧炉燃烧与热吸收装置为一体,因此导致燃烧不充分、热效率低、烟尘二次污染严重和使用寿命低。

3 推动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方式转变的措施与建议

为了综合利用好我国丰富的农作物秸秆资源,推动利用方式的科学转变,2008年国务院了《关于加快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意见》,提出了秸秆综合利用的目标任务、重点和政策措施;2011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农业部、财政部又共同制定了《“十二五”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实施方案》,确立了发展思路和举措,明确了秸秆肥料化利用、饲料化利用、基料化利用、原料化利用和燃料化利用的五个重点领域和秸秆循环型农业示范工程、秸秆原料化示范工程、能源化利用示范工程、棉秆综合利用专项工程、秸秆收储运体系工程、产学研技术体系工程等6大重点工程,制定了具体措施和扶持政策,这将大大推动我国农作物秸秆的利用水平。要确保上述方案取得实效,关键要做到四个“更新”。

3.1 观念更新

通过对天津市秸秆利用现状的调查分析可知,农村秸秆利用率较低,相当一部分人对秸秆利用认识不足。应加大宣传,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综合利用秸秆的积极性。在全社会范围内广泛宣传秸秆利用的好处,宣传焚烧秸秆的危害,让禁止焚烧工作落到实处。同时,宣传秸秆利用的经验,提高广大群众对秸秆资源开发的认识,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切实把秸秆综合利用变成广大群众的自觉行动,认识到秸秆是资源,秸秆就是效益,焚烧秸秆就是浪费资源和减少经济效益。

3.2 技术更新

要加大秸秆深度开发与综合利用技术的创新力度,重点提升技术层次和水平,推动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方式的转变。大力加强秸秆多层次多渠道综合利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力度,不断加强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秸秆综合利用水平。同时要从实际出发,在秸秆还田上因势利导,因地制宜,进行合理地开发利用。

3.3 方式更新

我国农作物秸秆数量大、种类多,综合利用各类秸秆资源是繁荣农村经济和增加农民收入的必然选择。从农业生态系统能量转化的角度来分析,单纯采用某一种利用方式,秸秆能量转化率和利用率会受到限制。因此,可以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的方向,根据各类秸秆的组成特点,因地制宜,把其中几种方法有机地组合起来,形成一种多层次、多途径综合利用的方式,从而实现秸秆利用的资源化、高效化和产业化。探索秸秆资源产业化利用新模式。各级政府和农业主管部门应引导农民以科技为依托,市场为导向,实现农作物秸秆资源的产业化利用。优先考虑在秸秆资源可获得性较高的一类地区开展秸秆资源产业化试点工作。

3.4 政策更新

秸秆利用工作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政府要扎实推行秸秆补贴政策,制定切实可行的鼓励政策。通过协调有关部门减免税费,协调银行提供无息或低息贷款,用地优惠或无偿用地等措施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同时,制定相应的政策鼓励农民自觉利用秸秆,比如秸秆腐熟栽培食用菌,政府可补助建造食用菌基料加工车间,从而减轻农民的劳动强度,提高农民合理利用秸秆的积极性。此外,还应以产业化思路,采取农机化措施,促进“龙头企业+经济合作组织+农户”的秸秆综合利用模式的形成,拉长秸秆综合利用的产业链条,实现秸秆效益的多次增值。

总之,大量的农作物秸秆实际上是一个尚未充分利用和开发的巨大资源。搞好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变废为宝,化害为利,对于一个人口众多而农业资源相对短缺的国家,在大力提高资源利用率的同时,保护生态与环境,也是整个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战略措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意见[J].辽宁省人民政府公报,2008(18):47.

[2] 农业部新闻办公室.全国农作物秸秆资源调查与评价报告[J].农业工程技术·新能源产业,2011(2):2-5.

[3] 崔明,赵立欣,田宜水,等.中国主要农作物秸秆资源能源化利用分析评价[J].农业工程学报,2008,24(12):291-296.

[4] 胡雪竹,高宛莉,李玉英,等.秸秆厌氧发酵条件优化的研究[J]. 天津农业科学,2011,17(4):108-112.

[5] 南雄雄,游东海,田霄鸿,等.关中平原农田作物秸秆还田对土壤有机碳和作物产量的影响[J]. 华北农学报,2011(5):222-229.

[6] 霍竹,王璞,付晋峰.秸秆还田下两种氮肥施用方式对夏玉米生长特性的影响[J]. 华北农学报,2005(1):100-104.

[7] 天津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天津调查总队.天津统计年鉴2012[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

[8] 于春燕. 黑龙江作物秸秆不同利用模式下的效益评价[D].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2010.

物理考试总结范文3

一、不重视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理解

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就会在做题时对答案模棱两可,表述问题词不达意,或者根本不知所措,也因此得不到分。笔者在一次外地讲公开课时出了一道填空题:通过某电灯的电流是0.2A,它表示___________,电灯正常发光时的功率是40W,表示______________。结果第一个空有约百分之九十的学生不会,第二个空有约百分之七十的学生答错。值得深思。

二、不注意课本中的细节

作图题本不该丢分的地方丢分的学生往往相当多。如画图题中的虚实线不分、光线没有箭头、力臂不标明长度范围等都是易犯的错误,考试时失分现象相当普遍。

三、不善于分析、总结

很多考试题往往来源于课本的变形或归类总结,一个选择题的四个选项有时包括了声、光、力、电等几个方面的知识,知识面很广,如果不善于总结,难免顾此失彼。有时考试题是学生平常做过的题或老师讲过的类似题,但考试时仍然做错,甚至连续犯同样的错误。考试题一般难度不大,考察的是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有许多考题来源于课本知识的变形,多对课本知识分析总结是做好这类题的关键。

四、语言表达能力差

有些物理题学生会做,知道但写不出来,或者写不准确,因物理语言不到位、词不达意而丢分。比如牛顿第一定律、阿基米德原理等有很多学生就答不准确。

五、重视物理课本中的易被人忽视的板块

物理课本中有一些小版块往往会被人忽视,但往往是这些小版块中的知识点是考试常出的考点,当考题出现在试卷上时,学生却认为是偏题、怪题,到老师讲解时学生才发现原来如此。结合沪科版教材笔者把这些小版块和常考的知识点总结如下:

1.信息窗:晶体的熔点与杂质、压强的关系,提高稳度的诀窍,凹透镜的光路图,哈哈镜等。

2.加油站: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变压器的工作原理,电流的方向,静电感应,热传递等。

3.迷你实验室:假如生活中没有摩擦力,制作水三棱镜,制作日晷仪,制作小孔成像仪,制作西红柿电池,“不友好”的气球,水的净化等。

物理考试总结范文4

关键词:新课程;高考物理复习;策略;有效性

高考具有两大功能:选拔功能和导向功能。选拔功能,要求高考题具有适当的难度、必要的区分度和较高的效度,将那些具有进一步学习潜能的合格新生选拔到高校;导向功能,亦即所谓的“指挥棒”,要求高考命题要对中学物理教学及教学改革具有指导作用。所以高考试题必然要体现国家对高中教育的基本要求和教改方针,促进教育观念、教育行为的转变。而国家对高中教育的要求和教改指导主要体现在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等有关指导性文件之中,而教材(课本)又是高考选拔的效度目标所指重要内容,是高考命题的资源依据。因此,课标、教材和考纲说明之间必然有内在的联系,结合高考的功能与特点揭示他们之间的联系,我们就可以揭示高考的命题规律、趋势,对新的高考进行合理的预测,以此希望对学生的复习备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做好周密的复习计划,夯实基础,提高复习效果

抓实三轮复习,重在基础。

1.第一轮复习策略

通过系统、全面的第一轮复习,要让学生构建起自己的知识网络体系,进行典型例题的积累以及相关的思想方法的总结等。

第一轮复习资料应该低起点,重视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要面向绝大多数学生;强调基础、全面系统要符合考纲要求,突出系统性;同步练习适中,无偏题、怪题,要让学生有信心,突出导向性。对于第一轮复习中的同步检测我建议自己编写,命卷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暴露的问题来有针对性地命制试题,提高检测的有效性。

按考纲的要求,以本为本,全面系统、扎实有效地打好“双基”。按考试说明上对知识点的要求,对基础知识(概念、规律),要求在本质上深刻理解,在适用条件与范围上要全面系统地构建知识网络;对非主干知识,要“扫描不留死角”。防止简单的复述课本上的介绍,要通过组织一定量的问题或习题强化,加深学生的理解。对基本技能(思路和方法),在分析与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上通过典型的练习,形成好的技能习惯。

2.第二轮复习策略

在第一轮复习的基础上,关注高考热点、重点和难点,根据教学实际,打破力、电板块,以几个大知识板块为主线,以专题形式把高考内容明确化、条理化、规范化,充分消化第一轮复习知识,全面巩固第一轮复习能力。突出物理的学科主干,提升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第二轮的物理复习在于精,重视精讲、精练、精评、精思。要提高复习的有效性,二轮复习所用的所有资料都应坚持校本化,这样的资料针对性强,能提高复习效率。

第二轮复习一定要有针对性,教师要少讲,学生已掌握的内容就不要再讲了。为了提高课堂效率,最好能做到一题多解、一题多变。

3.第三轮复习策略

本轮复习需40天左右,通过练习和归类点评,将知识回归课本。问题里面追“因”,课本里面找“根”,引导学生回到基础,回归课本。针对前一阶段复习过程中学生暴露的问题,设计典型例题,突出重点、难点。此阶段的模拟试题,最好用近年高考试题,且评讲时按高考评分标准给出完整、简练、规范的表达,给学生提供模仿、学习的范本。值得注意的是,在这轮复习中的练习难度一定要适中,太难的话,学生的自信心会受到打击。

二、重视对教材的再认知

物理新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是以教材为载体,因此,在复习过程中我们不能轻视课本,要“以本为本”“依本扣纲”,重视教材内容和教材功能的挖掘。比如,注意通过课本里的实验活动、教材典型练习改编的问题、课本各类图表和图形渗透来实现物理知识的考查。

1.深挖教材,透彻理解基本概念,掌握基本规律及其运用

基本概念、基本规律是物理学的知识载体,是提高学生科学素质的重要内容。几乎每一道考题都是从不同的侧面考查学生对这些知识的理解、运用和掌握程度,练习的目的不是为了做题,而是加深对这些东西的理解、掌握和运用。很多高考试题都是教材内容的转化和改编,尤其是占42分之多的高考理综物理选择题,都是对教材中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的变形考查。试想,对基本概念、基本规律搞清了,那些作为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的运用的大计算题还有多难呢?

2.全面理解、掌握教材的附加内容,善于从中寻找问题

对教材中设置的附加板块,如,“思考与讨论”“阅读材料”“演示实验”“探究实验”“研究性学习”等,都要给予全面的重视和理解。纵观10多年来的高考命题情况,这类内容始终是命题的重要取材点。

3.实验是物理学的基石,实验技能是考试大纲的五大能力要求之一

力、电的实验是历年高考的重点,其他实验也有考查,分数在18分左右,读数和器材的使用问题,如,游标卡尺(10分度、20分度、50分度的读数问题以及对看原理简化图读数题考生很容易将卡尺的边缘作为读数的0点)、千分尺交替出现,几乎每年一个。几种电学实验的原理和示意图(电压表、电流表的改装与电阻的测量、电源电动势和内阻的测量等),尽量让学生在考前再画一画,并且思考一下还能够怎样出题。

三、讲求备考策略,抓住关键点,提高针对性

1.强化主干知识

能量、动力学、静电场、电磁感应、电磁场中的粒子运动问题等是物理学的主干知识,必须强化,是知识掌握的重点。对于这部分内容,教师要引导学生划分条块、系统整合,大量地进行分类归纳练习。强化这5大板块,使学生牢记,必须做到“泛做”与“精做”相结合。“泛做”重在见题型、找方法,使学生对物理各种题型不陌生,不抵触;“精做”重在讲求做题的规范性、思维的严谨性,这两者必须相结合,缺一不可。让学生产生对时间的紧迫感,抓住重点,进行有效复习,不搞题海战术、疲劳战术,科学复习。

2.结合“情景”寻考点

在物理复习过程中,要重视对超导、纳米、电子显微镜、激光、粒子物理、混沌、大爆炸等知识的关注,同时关注当前新科技的发展,并灵活地运用在生活中,高考中若出现此类题必然得心应手。

3.回顾、梳理知识

不要搞题海战术,一味地做题,而不去反思和总结。归纳和回顾,梳理知识点,总结错题,更能使学生举一反三,知识块更完整,从而取得进步。

四、重视每一次测验,不断总结、反思和提高

物理考试总结范文5

【关键词】物理试卷 高效 有效 实效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9B-0124-01

如何教会学生在考试中高效地获得高分,是很多物理教师的追求与目标。一般来说,一份试卷往往是许多教师精心打造的一个完美体,它的考试难度、深度、广度都是精心搭配的,是一份完美的“大餐”。教师要把这份“大餐”吃透,吃好,吃得有营养,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就要抓住课堂的高效性、有效性和实效性,促进教学效果最优化。

一、抓住物理试卷分析课的高效性

1. 分析和总结考试成绩的原因,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教师要分析和总结各个班级的总体情况,并与其他班级进行比较和分析。对于考试成绩优秀的或是进步的班级和个人,教师要及时给予表扬,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增强其成就感;对考试成绩退步的或是不理想的班级和学生,教师要及时了解原因,课后可以个别约谈学生,与学生进行真诚沟通,帮助他们分析成绩下降的原因,为学生指出解决的办法,真正做到不抛弃、不放弃,不让任何一个学生掉队。

2.分析学生答题中存在的错误类型。在物理考试中,学生答题往往会出现以下三种错误:一是知识点的把握上存在薄弱环节,经常会出现定义理解有偏差、公式的选择不恰当、记忆出现偏差等情况,教师要详细讲解常出错的题型或案例,引导学生在课后有针对性地查漏补缺,并在复习过程中有所侧重,在课外练习中练习类似的题目进行巩固。二是选择答题的方法不正确,这主要表现在学生经常会对着考题无从下手或不能对症下药或张冠李戴。因此,在试卷分析课上,教师要教会学生辨析成因,在遇到类似问题时就能触类旁通,在审题时做到剥丝抽茧。三是选择错误,学生经常会对定律、定理、原理等内容的理解较模糊,对器材的选择、作图的规范、有效数字的选取、单位换算等方面把握不准,缺乏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学会审题,因此,教师在试卷分析课上要引导学生如何审题、找关键点和规范答题。例如,教师在讲解较复杂题型的过程中,应详细地在黑板上展示出来,结合学生的答题特点,分析哪部分题目是易得分点和易失分点;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学会取舍,学会选择。通过试卷分析教会学生领会出题者用意,了解知识的考察重点和方法,这对学生今后的复习和学习起到启发作用。

二、抓住物理试卷分析课的有效性

1.展示错误,找准薄弱。在物理试卷分析课中发现,学生的答题错误各不相同,但是教师不能轻易地否定学生的错误,可以通过投影仪把学生的错误展示出来,分析不同学生在物理知识方面的不同薄弱环节,把握易错易混点,使学生做到心中有数,避免以后再犯同样的错误。

2.分析思路,点拨升华。在物理试卷分析课上,教师要采取科学的、合理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和科学素养。教师要善于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挖掘学生的思考能力,多问几个为什么,不断地启发学生从课本知识找到与试题相关的知识点,从解答过的问题中找到类似问题,从研究过的方法中找到解题方法,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

3.明晰方法,总结提高。物理习题最大特点是一题多解、一题多问、一题多变,教师在试卷分析课中要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着眼点去思考问题和提出解决办法。比如,有关力学的问题,可以用牛顿运动定律和动能定律求解,也可以用机械能守恒定律求解,教师要让学生找出比较简单的、合适的求解方法,并观察和发现每个问题之间的关联和解题规律。每个问题之间往往是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师要教会学生从问题中找到关联,求证这些答案的准确性。此外,物理习题的另一个特点是多变,教师要引导学生完成一个问题之后能善于追问,能否编制出新的问题,把有联系的物理概念、物理公式和物理规律在不同的情景下展示出来。

4.困惑讨论,辨明真理。在物理试卷分析课讲解后,并非每个学生都能把握所有知识点。对此,教师应首先指出整份试卷的难点,并结合班级和学生的特点,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难;然后将这些问题进行归类,由能把握这些知识点的学生进行讲解;最后,教师加以必要的点评和补充,由学生共同讨论,真正使一份试卷做到难点清、知识明、方法透,使每个学生都有收获。

三、抓住物理试卷分析课的实效性

试卷的分析,方法的讲解,最终要落实到实效上来。要抓住物理试卷分析课的实效性,就要注重试卷分析课的后续阶段,教师要抓好以下四个问题。一是对不同的学生要做好错题的归类,通过分类整理常出错的知识点,可以使学生在今后的考试中少犯错、不犯错;二是教师要把学生订正完整的试卷收回二次评阅,如果时间允许,还应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错误的知识点,引导学生从课后资料和考试题中找到类似的习题,并加以巩固;三是要做到每一份试卷中该掌握的知识坚决不留死角,要全面掌握;四是对于试卷的最后一题,难度相对大些就,教师要从实效的角度出发,结合每个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能力,引导学生合理利用时间,把握考试的科学方法,对有机会答对的题目要花时间的绝不吝啬,对完全看不懂的题目就要合理利用时间,真正发挥学习的有效性、高效性和实效性,在学习中获得最实在的回报。

物理考试总结范文6

1. 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

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物理规律,就需要对概念、规律的提出、建立有一定的了解;对概念、规律内容的各种表达形式(文字的和数字的)有清楚的认识,能理解它们的确切含义,理解它们的成立条件和适用范围,理解它们在物理理论大厦中的位置,会应用它们分析解决问题。例如:对力的概念的理解,就包括对具体的力(重力、弹力、摩擦力、电场力、安培力、洛仑兹力等)的概念的理解,也包括对一般、抽象的力的概念的理解,还包括力作用于物体产生不同的效果的理解等。我们需要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力的概念。在繁杂的力学问题中,在带电粒子在电场和磁场运动问题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力。通过解决这些问题,不断加深对不同性质的力的理解,也不断加深对抽象的普遍的力的概念的理解。类似的问题很多,只要我们用心总结、归纳,就能够发现。

2. 指导学生正确对待解题

现在流传的高中物理习题已经在万题以上,每年的高考试题又出现不少新题。对一个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考查可以从许多角度、各种不同的方式进行,只有紧紧抓住解题的根本才能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1)精选少量典型题。

对一些典型的有代表性的习题,要深入地重点求解,真正把问题弄懂。怎样选择有代表性的典型习题呢?首先要选择老师在课堂中重点讲解的典型例题,在课后要弄通,弄透。其次选择高考试题,因为高考试题概念性强,对概念、规律的考查深入、灵活,有的题立意新、情景新、设问角度新,有的题综合性强,有的题含义深刻,非常值得我们深入钻研。第三要选择应用概念、规律性强的内容,第四要选择在解题方法、技巧上有一定代表性的习题。

选题之后,怎样才是真正弄懂这些精选的习题呢?这只有通过自己独立的反复思考才能达到,在解题过程中应该清楚地体会到应用了概念、规律的哪那些方面的内容来分析问题、建立关系,解这道题有几条思路,应该选择哪条思路解题,解题的关键在哪里,怎样求解方程,解得的结论有什么物理意义,解这道题对概念、规律有什么新的体会、认识,如果题目条件发生变化或已知和待求的倒过来问题是否能解等等。

(2)审清题意,注意物理状态、物理过程的分析。

审题过程就是破解题意的过程,它是解题的第一步,第一步如果迈不开,具体的解题就无从谈起。审题过程的目的不仅仅是一字不漏的读题,还要通过阅读、思考、分析等多方面来完成解题的全过程,并读出出题者的意图。审题过程要了解这样几个方面的问题:题中给出什么;题中要求什么;题中隐含什么;题中考查什么;题目应用什么规律。

具体讲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充分考虑:

①注意审明题目中的关键词语。

在读题时不能只注意那些给出的具体数字或字母等已知条件,对一些叙述性的语言,特别是其中的一些关键性词语要多加思考。所谓关键性词语指的是题目中提出的一些限制性语言或是对题目中所涉及的物理过程变化的描述,对变化过程的界定等等,如:恰好、完全、仅仅、临近等词语,它们往往是破解题意的关键所在,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题眼”,真正把握住关键词必须经过长期做题来积累经验。

②审题要注意隐含条件的挖掘。

物理之所以较难,不仅仅是因为物理过程复杂多变,还由于潜在条件隐蔽难寻,使人产生条件不足之感而陷入困境。在审题过程中必须把隐含条件挖掘出来,这常常是解题的关键所在。有些隐含条件隐含的不深,平时又经常见到,挖掘起来并不困难,例如题目说“光滑平面”就表示“摩擦不计”,题目说“恰好不滑出板”就表示“研究物体恰好滑倒板的边缘处且具有了和板同样的速度,即保持了相对静止”等等。还有一些隐含条件隐含的比较深,情景又比较新,挖掘起来就比较困难。当然,一开始同学们并不一定意识到这一点,读题后就马上尝试做题,结果受到阻碍才意识到条件欠缺,必须返回头来重新审题。所以在解题时要抓住关键词,挖掘隐含的条件,抓住细节,前后联系,展开联想,题目也就迎刃而解了。

对一道物理题在弄清题意确定应用的物理规律和研究对象后,就要对对象进行物理状态、物理过程的分析,对问题形成鲜明的物理图象。这样才容易排除一些错误观念的干扰,找准解决问题的出发点。尤其是对一些较难的、灵活性较大、情景较新的问题,分析清楚物理过程才容易找到解题的关键条件或问题中的隐蔽条件。

③以物理概念、规律、方法为核心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提高解题能力。

对习题的分类应从基本概念、规律上看。如从牛顿定律看把动力学问题分为:已知力求运动和已知运动求力两种基本类型是很有用的,还可细分为:在恒力作用下的运动,在万有引力作用下的天体运动,在弹性恢复力作用下的简谐运动等。但从形式上把问题分为:斜面问题、竖直问题、水平问题等没有什么用处。

在解题过程中出现错误是常有的事,所以,我们应该抓住错误不放。许多错误是由于我们没有真正理解概念、规律造成的,找到错误的根源就使我们对概念、规律的理解提高一步,这是根本上的提高,极为有用。有的较难的题我们一时解不出来,后来解出来了,但过了一段时间再看这道题又不会解了,这说明这道题没有真正搞懂。我们经过反复思考找出症结所在,对提高解题能力很有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