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校园不文明调查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校园不文明调查报告范文1
调查人:耿艳利
调查时间:12月
调查对象:学生与学校
调查人数:4人
调查现象:
1、小学生上课玩手机的现象。辽宁省辽阳市实验小学某大队干部对小学生上课玩手机的现象十分反感。她认为,学生在教室里的任务是学习,当你全神贯注地按动键盘发短信时,当你津津有味地小声通话时,讲台上老师已经讲授了许多内容,而你却没听到,并且影响了周围的同学学习。这是一种不文明的行为。
2、随意遗弃垃圾的现象。漫步在操场上,随时可以看到一些同学们乱丢的果皮纸屑。这时,我看到了一位正在捡地上的纸屑的同学。这位同学表示,同学们随意乱丢纸屑是一种不文明的行为,因为学校是大家的,我们不应该破坏自己的大家庭。说着,又捡起纸屑来了。
3、乱践草坪的现象。许多同学在行走时为了一时的方便,不管是否该践踏草坪,理所当然地从草坪上踏过。保洁员反映,学校已经多次强调不应践踏草坪,可有的同学还是屡教不改,因图一时的方便而践踏草坪。校方并表示,将严抓践踏草坪者。
4、衣着打扮与年龄不相符的现象。有一小部分同学为了追求时髦,讲究个性,穿着太过于前卫,但还浑然不知。教师表示,学校曾强调过每天应该穿校服上学,可仍有一些同学因为爱美,而破坏校园规则。
调查结论:在学校与学生之间有上述不文明的情况。但是绝大多数同学都可以配合学校做一个文明的学生。所以只要我们共同努力,社会上会出现许许多多讲文明的青年。忠心地祝愿每一名在校学生都能成为一名讲文明的好学生。
调查对策:
1、让同学们了解中小学生在校文明行为具体要求。
2、采取教育制和强制制度来让同学们改掉坏毛病,养成良好的习惯。
3、让同学们了解到自己的错误,不要由于一时的任性不改正错误。
相关链接:
1、 文明就是要造成有修养的人。——罗斯金
2、 富裕并不带来文明,而文明产生财富。——比彻
3、 亲善产生幸福,文明带来和谐。——雨果
校园不文明调查报告范文2
4月4日,东校区新校海报栏醒目地张贴出了来自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全体学生的"倡导网络文明,共建绿色家园--致山东大学全体学生倡议书",倡议书号召我校全体学生自觉维护网络安全,倡导网络文明,共建山东大学绿色家园。此活动拉开了"山东大学网络文明宣传月"的序幕。
4月5日-10日,学生工作部学生信息中心各校区信息员进行了大学生网络文明现状调查,他们采用问卷调查与走访调研相结合的方式,在全校6个校园展开了专题调研,约930名学生参加了调查。此外,"学生在线"网站也开设了网上专题调研,有216人参加了网上调查。广大学生对我校网络文明的现状以及如何倡导网络文明,建设绿色网络家园提出了自己意见和建议。4月13日,学生信息中心综合两方面的调查,形成了《我校大学生网络文明调查报告》。
4月14日下午,由团委主办,学生工作部和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承办的第三十一期小树林文化论坛在东区新校小树林举行,众多师生齐聚小树林,参加到这期题为"绿色网络,文化家园--网络文明大家谈"的论坛。论坛上大家分别就大学生对网络的利用情况、网络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广大学生如何进行道德自律,学校应如何采取法律手段和技术手段为网络文明建设保驾护航,如何占据优秀的网络文化坚强阵地,利用网络教育、服务学生等问题展开了激烈讨论,现场气氛活跃,受到了广大学生的热烈欢迎。
4月20日中午,由学生工作部、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联合主办"做文明网民,树网络新风"大型签名活动在新校综合服务楼前举行。广大学生积极参与,纷纷在横幅上签名留言,同时信息学院的学生们还特别制作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展板,吸引了众多学生的目光,他们在展板前驻足观看,深受启发。
4月22日,由学生工作部制作的网络文明宣传材料在东校区新校宣传橱窗中展出。宣传材料分网络文明倡议书、《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山东大学学生网络文明公约》、国家以及学校有关互联网管理的法规节选等几部分内容,从多个方面向广大学生宣传网络文明知识,每天都有不少学生驻足观看,反响强烈。
校园不文明调查报告范文3
一、贯彻以人为本,创设和谐情境
新课改倡导的是“人性化”教育,目的在于“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思想品德教学要大力贯彻个性化原则,把每个学生都看作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个体,通过学习,努力挖掘学生身上的优点。因此,思想品德教学要创设一种和谐的良好氛围,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中“安全、自由”的学习,体会应有的人文关怀,享受人生的快乐与成功的喜悦。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人格,保护好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积极性,做到思想上不歧视和压制他们;学业上信任和支持他们;生活上关心和爱护他们。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关系和谐了、情感接近了,学生就会愉快自觉地接受教育。
二、 转变教学方式,创设情感情境
长期以来,传统的思想品德课教学方式主要是“满堂灌”。方式简单化、形式化,其效果往往是“言者谆谆,听者藐藐”。特别是当代的中学生思想活跃、善于思考,竞争意识和价值观念增强,有较强的自我表现欲,敢于直言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并渴望得到周围人们的理解。为此,思想品德课教学应通过寓教于乐、寓教于文、寓教于理、寓教于行,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如我在教学九年级《承担关爱集体的责任》时,先播放Flas《三个和尚》,再组织学生讨论两个问题:为什么众人拾柴火焰高?为什么三个和尚却没水喝?(回答时可举例包括本班小组合作学习中的经历、一些体育比赛项目、寓言故事、格言警句等。)要求比一比哪一组答题速度快,哪一组答题准确率高,哪一组纪律最好讨论进行得最有序。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使学生在分析中感悟和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形成正确的责任感,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三、理论联系实际,创设活动情境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要取得任何完全的知识,就必须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下功夫。而一次专题采访、一个调查报告、一次社会实践活动等,都是锻炼学生设计、分析、思考、行动诸方面能力的好机会,这些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听平凡人说,让事实说话,合时代节奏。这种“境教”还具有针对性和说服力,有助于学生产生情感体验,转变思想,树立正确观点,提高素质。例如,在教学《友好交往礼为先》时,我先让学生在课前搜集校园中不文明不礼貌的现象,包括不礼貌的语言、不礼貌的态度、不礼貌的行为。在搜集整理的过程中,学生看到了现状,听到了危害,感受到了不文明的言行给他人带来的伤害,从而取得了生动形象的教育效果。
四、构建生活课堂,创设故事情境
初中《思想品德》新教材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真实生活的典型化。在教学中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发动学生充分挖掘生活中的一些小故事,使学生感受到政治不是课本中条条框框的知识,政治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政治。在生动活泼的故事情境中培养学生关心生活的习惯,体会学习的乐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进而指导学生行为实践,做到知行统一。如学习《难报三春晖》时,我让学生回想自己曾经历过的家庭冲突,然后设计成小品表演,并思考:当时是怎样解决的?学习了这一课后又应怎样解决?全班学生都能踊跃发言,从而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道德情感,加深了学生的道德认识。
校园不文明调查报告范文4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课;评价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9-0044-02
在社会价值多元化的背景下,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加强法制意识的主要途径就是通过自身实践,在探索、交流和碰撞过程中引导大学生自我提升内在认识,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知行的统一。根据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的特点,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必须探究实践教学模式。根据“基础”课的内容及授课形式特点,可以构建以不同的实践教学学习单位为基础,课堂、校园、社会为阵地,学生参与、研讨、体验、探究等为主要形式的实践教学模式。
一、建立分层学习组织
目前,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普遍采取大班授课的形式,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保证实践教学的普遍参与性,必须构建合理的学习组织框架。具体的做法是将一个大教学班按自然班分成大组,自然班内分成由6人左右组成的学习团队,实践教学以每个学习团队规模学习为主体。团队成员轮流担任团队负责人,负责团队学习、调研、讨论等活动的组织协调和记录人员。在实践教学中依据不同的形式以个人、团队、自然班、教学班为实践活动单位。
二、加强课堂实践教学
“基础”课课堂实践教学,主要是由教师根据理论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就业、法律等实际,采用案例讨论、观点辩论、情境体验等多种具体的实践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来,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提高思想道德和法律意识。
1.案例讨论是课堂实践教学的基本形式。这种实践教学,首先通过教师根据社会上存在的一些新的关于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方面的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等设计教学案例,然后按照学习团队组内讨论教学班内交流教师梳理总结这一流程运行。一方面,实现了信息的相互传递,包括学生之间的信息传递和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传递,有助于加强学生之间的感情交流,更有助于师生之间沟通,增加情感交流,从而使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产生感情;另一方面,通过对具有直观性和生动性的案例的分析,使每个学生都能充当实践者,去认识、分析和处理案例中的实际问题,为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架起了桥梁,从而锻炼了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活的案例便于调动学生的思维,每个同学的思维活跃了,课堂不再沉闷;通过思维的碰撞,视野宽了,思路广了;通过教师的梳理引导,思路清了,道理明了,认识也有深度了。
2.情境体验也是课堂实践教学的重要方式。情境体验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和教学的具体内容,对现实的某些情境进行模拟、再现、体验的活动。道德情境剧、模拟法庭、法制周报等都属于情境体验实践教学方式。具体做法是:第一步,由教师向学生说明开展情境体验教学活动的目的、要求以及内容范围。第二步,学生根据教学要求,结合大学生的实际或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分组准备,选择确定内容,并制订活动方案。第三步,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表演。第四步,学生互评,教师梳理总结。
三、组织校内实践教学
现代社会生活的各种观念时刻冲击着大学校园,引发着诸多的思想碰撞;同时,大学校园是大学生主要的生活、学习场所,校园应当成为大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实践的主要场所,校内实践应该做完“基础”课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校内实践教学活动的形式可以有三方面:一是开展职业生涯设计、诚信考试等学生自我教育活动。这需要与学生工作部门配合。二是校园问题探究。可以从大学生面临和关心的实际问题出发,结合大学生生活实际,指导学生进行校内调查研究,如对大学生消费观念、人际关系、入党动机、择业观、恋爱观、法制观及课余时间安排、校园不文明行为等的调查,使他们在实践中感悟生活,锻炼成才。三是隐性活动的熏陶。教师应该结合“基础”课程的理论内容和要求,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深入研究学生的内心需要和情感体验,消除逆反心理,激发其参与意识,将教育内容及要求渗透和潜隐在活动中,精心设计,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社团活动。
四、开展社会实践教学
社会实践是“基础”课实践教学必不可少的形式。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制观念教育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其实施需要家庭、学校与社会三者的相互配合、共同努力。脱离了社会实践,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的目的将无法实现,教学效果也无从检验。根据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理论教学内容,其社会实践可采取如下几种形式:
1.参观访问。可结合讲授内容和教学不同阶段,带领学生参观博物馆、纪念馆、烈士陵园、监狱、法庭等。组织学生访问英雄模范、先进人物、名师和优秀校友。比如结合教材第二章“继承爱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的学习,带领学生参观旅顺万忠墓纪念馆、关向应故居纪念馆、旅顺日俄监狱旧址博物馆等,让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结合教材中第七章“增强法律意识,培育法律精神”的学习,组织学生旁听法院开庭,到监狱参观,让学生了解法律诉讼程序,深入理解诉讼法理论中抽象的概念和程序;在法庭旁听过程中,了解法的运用和适用,以不断增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
2.社会服务。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志愿者活动,定期到附近社区养老院、福利院等开展服务,定期开展义务法制宣传活动等,通过参加各种社会公益活动,能够使学生在服务他人、方便他人的同时,使自身的精神境界和个人修养得到洗礼和升华。
3.社会调查。根据“基础”课的内容,设置调查研究主题,大学生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利用业余时间主要是假期到社区、乡村、企业等进行社会实践,调查相关问题,理论联系实际,书写调查报告。如结合“基础”对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的理论内容,大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专业,到相关领域进行实践,了解本领域从业者的职业道德状况,了解社会、企业对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素质的要求,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合理建议,书写调查报告。通过身临其境的实践,进行调查,引导大学生深刻认识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社会对从业者的职业道德素质非常关注,用人单位越来越重视聘用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从而提高大学生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和法律修养的自觉性。
4.通过虚拟网络进行实践。这种形式主要表现为:通过计算机,利用网络资源,对想要了解的专题如具体的法律知识等进行梳理和整合,还可以整理成幻灯片,组织更多同学进行学习交流,达到相互学习的目的。各种方式的灵活运用和相互配合使用,能够在最大程度上保证社会实践的效果。
五、建立实践考评机制
“基础”课实践考评机制的建立,要以科学理念为指导,通过改革考核主体,丰富考核形式,完善考试内容,建立起“以学生为核心”、“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的考试体系,实现考核重点由知识型向素质型转变,从根本上提高“基础”课实践教学的实效性。
1.改变考核理念。建立起“以学生为核心”、“以人为本”的现代考试理念。考试是手段而不是目的,考试是为教学目的服务的。考试内容和方法要激励和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造性,促进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思考和分析具体的问题,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从根本上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性。比如,对某些实践活动,允许学生发挥各自的优势,采取多种形式(照片、漫画、DV制作、报告、写博客等)展示自己实践活动的收获和体会,教师依据这些不同形式的实践成果进行评价考核。
2.丰富考核形式。探索口试与笔试相结合、个人与团体考核相结合、过程与结果相结合、教师评与学生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比如,社会实践调查,除了每人上交一份调查报外,每个团队做一份实践汇报的PPT。在教学班内,由学生共同组成的答辩委员会对每个团队进行答辩和评价,评出优秀团队,然后,由教师组成的答辩委员会对优秀团队进行答辩,评选出一、二、三等奖,予以奖励。通过这种方式,同学之间对调查内容、调查过程等互相分享,是一个再学习的过程,确保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何勇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的建构[J].思想教育研究,2006,(Z2).
校园不文明调查报告范文5
关键词:网络环境 “90后”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随着信息时代网络的全面覆盖,高校校园网络已成为当代大学生获取信息、交流思想、联络感情以及消遣休闲的重要途径和手段。网络世界对大学生的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产生着极大的影响。同时,一些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失范也日趋显著。如网络成瘾、网络欺诈、利用网络窃取和毁坏他人资料等现象时有发生。这些行为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成长,也阻碍了高校校园和谐网络文化的构建。面对多元而复杂的网络信息环境,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找出有效的途径对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加以规范,本文就此提出以下几点以供参考。
一、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净化网络环境
互联网已经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密不可分,是他们学习生活的精神支柱,是他们获得信息的主要渠道。所以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网络中是对当前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必然要求。这就要求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课中增加网络道德教育内容,聘请当地的道德模范人物、行业标兵到大学校园做专题讲座,用他们的道德行为规范来感染大学生,使大学生的思想得到净化,用榜样的力量去激励他们。思想政治课教师在开设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网的同时应从理论上进行全方位的探讨,丰富自己的道德教育内容,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通过网络道德教育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方法,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同时,教师还要大力倡导文明上网、诚信上网,让大学生明确认识在网络时代自己要增强网络道德意识和责任意识,严格遵守网络秩序,规范自己的网络行为。
要规范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就要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网络文化氛围。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加强网络文化的建设和管理,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网络环境中存在的一些不良信息充斥着大学生的眼球,更有不堪入目的网络声音、画面在网络上流传。因此,必须加强网络的监控和监督,这要求政府部门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创新管理模式,制定和完善管理制度,对不文明的网络行为加以约束,防范有害信息侵入,让大学生认识到网络的权利和义务是互相影响和依托的,从而保证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为大学生提供一个健康干净的网络环境。
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人员的网络水平
互联网打开了大学生的视野,拓展了大学生人际交流的空间,同时也打破了国家、民族、文化的各种界限的约束,从而导致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此时显得有些力不从心。这要求学校建立一支具有创新意识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熟悉网络文化,精通网络技术,能够利用网络资源去分析和解决大学生的思想困惑,有着较强的网络信息获取、传递和处理的能力。例如,借助网络的匿名性和自由交流的特点,建立QQ群、微博等,利用共享平台、在线留言的形式与学生交流沟通,从而将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渗透到网络空间,从中掌握学生心里最真实的想法,从上网的目的、学习内容和行为规范上等方面去引导教育大学生,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网络规范意识,使大学生认识到传统社会公德同样适用于网络社会。同时,教师还应让大学生积极参与到学校的网络管理当中,推选先进分子在网上及时发帖,对网络的热点话题和社会、学校出现的先进人物事迹展开讨论,形成正确的网络舆论导向,引导大学生对事物做出正确的判断,有效地抵御网络中不良信息的传播。总之,我们要充分利用网络为思想政治教育服务,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率。
三、加强大学生的网络自律,提高网络道德意识
“90后”大学生是在网络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从小打着电玩长大,与网络有着较为广泛的接触,对于网络这个最大的信息库他们有着很强的求知欲。他们那种实现自我价值和追求自由的愿望非常强烈。因此,加强大学生自身网络约束、提高网络道德意识势在必行。一是要发挥大学生个性独立、自信张扬的特点,帮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对网络上良莠不齐的信息要加强辨别能力,使他们在纷繁复杂的网络世界中辨清方向。二是要培养大学生的网络责任感,加强网络道德意识教育,让他们了解网络社会的责任和义务,提高他们的自律能力。三是要加强大学生的网络心理咨询工作。“90后”大学生对未来充满自信和激情,坚信自己的处事能力,但抗挫折能力差,心理较脆弱,往往对困难估计不足。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积极应对互联网带来的心理问题,及时对大学生进行网络心理辅导,直接与大学生在网络平台上交流,以减少由心理问题而引起的网络道德问题。
四、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网站
随着网络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在互联网上逐渐发展起来,但它还不足以占领网络阵地。要想发挥它的教育效果,广泛吸引大学生参与,首先网站要生动活泼、图文并茂,充分利用网络技术手段把学生认为枯燥无味的东西以生动形象的动画形式配上流行的音乐背景展现出来,让大学生在娱乐中受到教育。其次要抓住“90后”大学生的特点,设计网络游戏时把思想政治教育穿插其中,在游戏时寓教于乐,让每个人都参与进来,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摆事实,讲道理”很好地结合起来,增强感染力,从而加深学生学习的印象,以此扩大政治思想工作网站的知名度,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总之,信息网络迅速发展,而“90后”大学生这一网络的主要群体也在逐渐扩大,网络管理有待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还很艰巨,需要我们进一步去探索。
参考文献:
[1] 陈茜.大学生网上道德失范行为抽样调查报告.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9(1).
校园不文明调查报告范文6
【关键词】问题情境有效创设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4-0146-01
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如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到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一直是笔者认真思考的问题。通过几年的学习探索,笔者发现通过有效问题情境创设,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问题情境创设贵在有效,下面结合本人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实际,谈谈笔者在有效问题创设情境的方法。
一、走进学生生活,寓学习于生活问题情境中
布鲁纳认为:“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学习材料发生兴趣。”因此,问题情境的创设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将问题融于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中,以此激起学生探求新知的积极性,促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新知学习中。在教学中我发现,越有趣味性、越贴近学生生活和越新颖的问题,学生参与探究的积极性就越高。因此教师在选择题材时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使问题既能够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又有创作和研究的实际价值。
例:高中信息技术课第一节课《无所不在的信息》:
师:有这样一个广告,一个酷男骑着摩托车在美国西部的大马路上飞驰,突然摩托车坏了,这时他掏出摩托罗拉手机向别人求救,不一会,一个农民赶了一辆骡车一声不吭地把他拉走了,这时话外音传来:“摩托再好也要骡拉,摩托罗拉,随时随地传递信息。”
师:是什么使这个男子脱离了困境?(答案是信息,本节课重点)
通过有趣的故事和精心设计好的问题使得这节课的开头像一块无形的“磁铁”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兴趣,还引出了本节课的重点。
二、加强学科间的横向联系,寓学习于学科融合问题情境中
因为在信息技术课程中,技术性的讲授内容较多,容易出现为了学技术而讲技术的情况,我们应尽量为这些技术知识找到学生感兴趣的载体,与其他学科所学知识的结合,这也是一个不错的办法。
如高中物理中讲授的布朗运动,学生对这个运动很难有直观的理解,而用Flash软件制作悬浮粒子的无规律运动是很简单的事情,因此在讲授Flas制作时,就可以采用这个问题创设情境:如何用Flash制作出形象的做布朗运动的粒子?
三、创设争论式问题情境
学生普遍具有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在教学中,教师可通过争论型问题让学生争论,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争论中,使学生思维的火花互相撞击,注意力高度集中,兴趣进一步激发,深化了学生对有关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也扩展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四、积极引导学生合作交流,寓学习于合作交流问题情境中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群体活动,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恰当的合作交流问题情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而且能使学生在学习中享受到合作互动交流的快乐。在教学中我利用网上多种交流工具,如BBS 、可视化语音聊天室、OICQ 等工具,通过竞争、合作分工、角色扮演等方式,来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例如在网络基础操作这一章节结束时,我布置了一个关于校园不文明现象的调查报告,其中一节课就是利用校园网中的讨论区来开设“和谐校园研讨会” , 针对学校里的一些不和谐现象,由三个学生作为版主,其他学生可在版内分别发表如下三个话题:(1)学校里一些不和谐的现象;(2)我认为这些不和谐现象出现的原因;(3)针对不和谐现象的对策。学生分组围绕这三个话题,展开讨论、交流(除了文字外,上传图片更能说明问题),由于网络中角色的隐藏,学生们都无拘无束,各抒己见,自由、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最后由学生选择资料整理成文稿,准备向全班汇报。在下一节课堂上,选出优秀作品由作者向全班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