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设计教育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艺术设计教育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艺术设计教育论文

艺术设计教育论文范文1

亚里士多德将“实践”与“理论”和“生产”相区别,使“实践”成为重要的、反思人类行为的概念,认为实践指人的生命实践、人对生活方式的自由选择,是有关人生意义和价值的活动。实践可以同时作为动词和名词,作为动词的实践可以解释为“履行,如:实践诺言”;“实行(自己的主张),履行(自己的诺言)”。作为名词可以解释为:“人类有目的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哲学观认为,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对象性活动,实践是认识的源泉,是认识的发展动力,也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人是实践活动的主体之一,人不仅要有思维,有认识,最重要的是要实践,通过实践检验自己思维与认识的正确性,教育、管理、艺术等一切同客观世界相接触的人的有目的的感性活动,都是实践。

设计的概念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目标对象、不同的使用价值赋予了设计不同的概念和含义。设计具有多元性质:从社会角度看,设计是一种需求;从文化角度看,设计是一种品味;从艺术角度看,设计是一种表达。适应现代社会需求,我们把设计细化,突出设计与社会结合,并不是要否认以往的设计概念,而是为了更好地发展设计的内涵和外延,体现设计的价值。设计本身就是一种多元文化,我们鼓励这种多元性的存在,那么,不同领域的设计就应该有不同的概念,某一个阶段对设计概念的界定,只不过是适应了当时的环境和条件,在设计历史发展的整个长河中,只能作为当时的一个设计个性。在从图案、工艺美术到艺术设计概念的变化过程中,设计始终都离不开两个东西——一个是人,一个是物。从人的方面讲,就是人的眼、手、脑。设计的过程要用眼睛吸收基础元素,用脑组织创意方案,用手去实现。即使在广泛使用电脑的今天,我们仍然是用手在操作,用眼睛在看,用脑在思考。再一个就是物,设计是通过物来实现和表达,无论是古代的造物还是现代的设计,只有通过物,人们才能看见实实在在的设计,物是设计创意的载体,也是设计思想的体现,至于通过设计产生的物,能不能实现实用或者审美的价值,那就要看设计者怎样去操作设计的过程。所以,不论是从时间的宽度还是地域的广度来讲,“人”和“物”是设计中两个始终不变的元素,而从哲学的角度看,“人”和“物”正是实践中的“主体”和“客体”,设计离不开实践性而独立存在。

教育的本身也是一种实践,关于教育“实践说”的论述,有以下几种观点:一是从知识、经验的传递入手,认为教育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二是教育是根据一定的社会需要而进行的培养人的活动;三是教育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实践;四是教育是“人类加速自身建构与改造”的实践活动。对于“教育实践说”的几种观点,虽然有的学者持有不同的观点,但是这几种说法却揭示了教育最基本的职能,以及我们之所以称教育为教育的根本规定性。因此,对于教育也是一种实践的观点可以概括为:教育的过程就是将每个生命个体,通过教师对于经验、知识的传授和指导,通过学校营造的环境、氛围的熏陶,引发学生的学习和思考,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一部分。设计教育是以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设计者为最终目的,也具有实践性。设计教学中的实践行为,是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检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把课堂上所学的专业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将课堂上的理论、知识、技能用于实际,培养专业设计人才的基本实践能力和创作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满足个人心理、品性、学识需求的同时,给学生以良好的谋职需求,最终获得一定的从业能力和不断进行自我完善发展的能力;从学校的角度来讲,学校能够把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紧密地联系起来,根据需求的变化和发展及时对教学活动作出调整,最终实现学校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的目标,这不仅是实践教学的目的,也是整个教育活动的最终目的。

艺术设计教育论文范文2

德国没有中国式的高考,只要有高中毕业证书即可,入学只考察专业,而且要经过面试。德国学生选择职业和大学专业主要是根据个人兴趣爱好和社会需要,且具有一定工作经历、社会体验,对事物有较强的学习兴趣和研究能力。艺考方式灵活,报名考试时间不同,考试内容各异。以柏林艺术大学视觉传达专业为例,学生报考时可以网报或邮寄报名资料,一个月后会收到一份家庭命题作业,再一个月后上交命题作业和作品集(15-20张作品或影视短片),然后再通知录取结果,参加面试。录取人数相对稳定,每年录取25-30人不等。德国大学的招生非常提倡学生独立创造性的,招收的是真正具有艺术天赋并对艺术有一定感悟的学生。①

二、师资建设

哈佛大学艾略特校长曾说:“大学的真正进步必须依赖于教师”。②中国高等设计艺术专业教师通常是公开招聘的具有高职称、高学历的人才,很多教师是刚毕业的大学生充实到教师队伍,普遍比较年轻,年龄基本35岁以下,他们从学校到学校,缺乏完整的设计知识结构和实践教学能力。教师职称规定有: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见习教师等。德国的设计艺术专业教授也是公开招聘的,聘任条件严格,要求其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和一定的社会知名度,有从事本专业工作至少五年的社会实践经历等,因此,德国设计艺术教授大多数在获得任教资格时,年龄基本35岁以上。他们有丰富的知识结构、专业实践能力、社会经历,成为专业领域中有影响的人。德国大学教师一般分为:教授、老讲师、助教、实习指导教师。

三、教育形式

中国高等设计艺术教育实行收费制,且收费较高。学制为本科4年,专科3年,课程安排通常分为: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课程性质分为专业必修和专业选修。以本科教育为例,学期分为8个学期,课程的学期安排因学校和专业各异,一般1-4学期为基础课、公共课学期,5-7学期为专业课学期,第8学期为毕业设计学期。每门课程结束教师会根据学生的作业给出相应的分数,获得及格以上表示考核通过(按百分制,60分为及格),如出现不及格,可在下一个学期或毕业前进行补考。德国高等设计艺术教育实行免费制,教育形式因学校和专业的不同而各异。学制一般5年,10个学期。课程安排通常分两个阶段,即:基础学期和专业学期。以柏林艺术大学视觉传达专业为例,基础学期为4个学期,专业学期为4个学期,毕业设计为2个学期。③学生在每个阶段须获得规定数量的学习证明(一门课程一张证明),方可继续学习,学习证明没有分数,获得学习证明就表示通过考核,基础学期规定12张学习证明,专业学期规定13张学习证明。当学习的总学期超过14个学期之后,再进行学习必须缴纳学费。但学生在整个大学期间,还可以得到两次休学期的机会。这样的规定,即考虑到学生在校学习和社会实践的相结合,也限定学生在规定的学期内修完学业,避免时间、金钱的浪费。

四、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以系统、结构和功能的观点研究教学过程,是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教学体系,是整个教学活动的基本框架。本文指的教学模式主要由教学方式、基础课教学、专业课教学、实践教学以及教学评价等几部分组成。

1、教学方式。

中国高等设计艺术教育的教学方式一般是理论讲授和作业实践相结合。理论讲授是授课教师讲授该课程的相关知识,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听讲作记录,作业实践是学生根据教师布置的作业进行设计制作的过程,一学生为主,教师为辅进行指导。每学期不定期的还会有专业讲座。专业课程基本采取分段安排、小班授课的方式,每班人数20-30人不等。而德国高等设计艺术教育的教学方式通常为:讲座课、讨论课和练习课。讲座课也是教师讲授理论为主,学生听讲,在课上教师与学生一般不进行讨论。练习课是教师和学生一起做练习,“不仅是在形式上做了一种东西,而是通过实践了解、掌握整个过程。学生实习了这一项不光为了将来干这一行,而是培养全面的能力。”④讨论课是教师与学生共同讨论,学生撰写论文,然后在课堂上做口头报告。课程安排相较灵活,可以几种课程交叉学习。在德国高等设计艺术教育中,除了一小部分讲授课以外,其它的部分都坚持小班教学,一个教授最多指导15个学生。⑤

2、基础课教学。

中国高等设计艺术教育的基础课教学一般分为造型基础(素描、色彩类)和设计基础(三大构成等),课时量较多,表现形式主要是手绘,而单一的手绘很容易使学生的思维方式以模仿表现的方式建立起来,导致学生缺乏多元审美能力。而德国高等艺术设计教育课程体系依然保留着包豪斯时期的传统,强调艺术与技术结合在设计中。在基础课教学上,学生作业必须考虑如何选择材料、手段,如何用图形、文字色调来表达设计意图。在基础课上,只有较少的绘画训练课程,更多的是注重审美能力的培养,强调创新思维、表达能力。教师“不过问用何种材料、不过问用何种工具,更不会过问学生们选择何种表达形式,只要作品是有内涵的、有个性的、有张力的、自己体验的”。⑥

3、专业课教学。

专业课教学是设计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专业课的训练主要是课题设计题目。在中国,通常教师理论讲授完布置下作业,学生开始寻求课题,但学生的作业多是虚拟的题目,学习往往被动,教师需要采取一对一的督促指导,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和指导建议进行设计制作,因为受到课程时间、实践条件等各种限制,使学生无法深入推敲设计要素和细节,课题设计大多沦为设计游戏。而德国的专业课的课题训练通常根据社会的需要和真实项目来制定设计题目,设计课题的整个过程严谨有序。教师的主要作用是引导并尊重学生解决问题的创意和设计形式。课题且不受课程时间的限制,学生可以深入推敲所有设计要素和细节。从设计构思到设计成型,不盲求设计经验,而是探求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德国的专业课教育是“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教育,能够培养出具有设计创意能力的学生。”⑦

4、实践课教学。

中国高等设计艺术教育的实践践教学有课程实践和毕业实习,也有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之分,这些实践共同特点是存在实践要求和形式,缺少实践内容和执行,都缺乏明确的定量要求和实习的实效要求。真正的校外实习基地较少,多数年轻教师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专业实践经验,无法达到预期实践效果。所以实践课的教学往往流于形式。而德国的设计艺术教育从一开始就注重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进入高校后,校方建有较好的校内实习车间和校外实习基地,有相应的实践课程和时间的安排,实践课程学时约占总学时的四分之一以上,有些院校还规定,学生必须要有1-3个月的社会实习期方可毕业。校外实习通常分为基础实习和专业实习两个阶段,实习结束后,由实习基地和教授一起对学生的实习进行考核评价。德国的实践课教学,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使学生掌握专业实践流程,了解社会和市场的需求。

5、教学评价。

课程的教学评价是教学模式的重要环节。中国的设计艺术专业的教学评价是授课教师主要是以学生作业为依据,以个人观感进行评分,学生所关注的只是最后的分数以及是否及格,并不关心学习的得失,评价过程往往是单一的教师评分,缺乏师生间的点评交流。德国设计艺术专业的教学评价通常是设计方案陈述讨论的方式,学生先阐释自己的设计方案,然后师生间、同学间进行评价、交流,如果设计方案能得到通过,教授便会给出一张学习证明。这样的评价方式一个很重要的交流学习过程,不但提高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沟通表达的能力。

五、结语

艺术设计教育论文范文3

电脑作为信息时代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已渗入到我们生活的每一个领域,成为各个环节中一个必不可少的运作手段。而在现代设计行业对电脑辅助设计的应用,已基本取代了传统的手工绘制工具,为设计师提供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艺术表现空间,更为设计师提供了实现创意的极大潜能。随着电脑辅助设计的广泛应用,也为设计教育带来了全新的发展契机,电脑数码多媒体技术逐渐成为了设计表现的主流,它使学生有了多元化的视觉表现方法,使设计过程变得更迅速和便捷,设计创意能更轻松地得到展现,学生也由此获得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来进行新的构思和创意的尝试。这弥补了传统绘画工具的不足,用鼠标和屏幕代替了笔和画纸,使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直接面对高科技带来的无限多样性和可能性。为此,很多设计院校都在近几年开设了多媒体设计的必修课程,通过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实现设计草图、图形输入、虚拟环境模拟、图形设计等环节的电脑电脑数码化处理,快速而准确地表达设计创意。

一 电脑数码艺术与传统文化——传承

文化艺术与科学技术结合的产物是设计,而艺术与科技,又同属于广义的文化范畴。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和,具有不可逆的传承性。虽然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与设计师,总是企图摆脱传统文化的阴影,创造属于他们自己的艺术里程碑,但传统文化还是如影随形,到处可见。因此,我们可以说,任何传统文化,都必然对艺术与科技的发展,产生非常深刻的影响,并且通过艺术与科技,或者直接,或者间接,都对现代设计产生连带的巨大影响。

任何一种艺术形式的出现,都要依赖于当时社会和科技的发展。电脑数码设计这一艺术形式便是随着计算机的发展和普及,电脑电本文由收集整理脑数码化时代的到来而诞生的。著名艺术家罗伯特·劳申伯(robert rauschenberg)和设计大师乔治·开普斯(george capps)在上世纪60年代就开始成立了专门机构研究电脑数码图形与电脑数码艺术,从上世纪80年代美国苹果电脑公司推出macintosh电脑形成“桌面排版系统”(简称dtp)开始,电脑数码技术在设计领域应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电脑数码图形技术的成熟带动了cad/cam(电脑辅助设计/电脑辅助制造)的普及和发展,设计艺术与电脑数码技术才得以真正结合。随着现代的电脑数码技术在艺术表现领域中开始形成自身独特的视觉表现语言,体现出更高的艺术价值,电脑数码设计开始进入到艺术的古老殿堂。但是当电脑数码艺术创作给艺术家带来兴奋和视觉的新奇的同时,却发现因文化科技等诸多因素,产生了电脑数码艺术与传统绘画艺术美的情感差异和电脑数码艺术表现的不足,同时还存在一些对电脑数码艺术的模糊认识。通过对传统艺术形式和电脑数码艺术创作文化渊源的发掘,探讨电脑数码设计创作的视觉表现和美学趋向,及其艺术创作最基本的图形、色彩、民族文化、电脑数码技术等方面的要素,有助于学生正确认识电脑数码艺术。用传统艺术,尤其是民族的文化艺术来丰富电脑数码艺术创作,以弥补电脑数码艺术创作中艺术文化内涵的不足,解决在现代电脑数码艺术创作中存在的视觉表现,以及认识和发展方向的问题,是正确表现电脑数码艺术创作中传统绘画艺术美的关键。

二 电脑数码艺术与传统文化——审美情感差异

形成传统艺术形式和电脑数码艺术创作审美情感的差异,首先是文化传统渊源的不同。传统绘画艺术创作是建立在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渊源之上的,蕴藏着众多的地域风情和民族文化。传统的艺术精粹形式丰富,包涵着深刻的文化积淀、民族的心理情感、风俗习惯、审美观念及审美情趣。传统绘画艺术所体现出深远的历史传统,众多的风格流派和博大的地域民族文化,以及传统绘画的笔墨造型和传统艺术的文化渊源,都在人们的心理情感交流上造成亲和力,产生心灵的共鸣。而新生的电脑数码艺术创作是在科技和工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美学情感上缺乏传统文化基础,在表现形式和内容上有较大的局限,使人产生在文化遗传上的陌生和疏远。其次是因为现代科技的含量导致创作和表现的差异。延续了几个世纪的传统绘画,尤其是传统的工艺美术,除了在技法和材料上的创新外,还没有受到过像现代电脑电脑数码化所带来的这样巨大的冲击。

三 电脑数码艺术与传统文化——完美结合

在电脑数码设计表现过程中,吸收不同文化、各学科领域的相互补充、借鉴是电脑数码艺术发展的根本。结合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艺术形式是不断充实电脑数码设计的魅力和生命力所在。电脑数码艺术创作也具有很多自身的魅力,她为传统绘画创作的表达和反映艺术家的创作构思提供了形象化的手段,最大限度地发挥艺术家的思维和想象力。

在近50年来久负盛名的设计师中,诺曼·塞斯

转贴于

艺术设计教育论文范文4

随着义务教育的全面普及,初中毕业应成为每个公民人生旅途的中转站,社会需要的分流点。数学教育不仅要给初中毕业生以“双基”和能力的素质,还应使之获得相应的特长(这特长是技能的提高、是专长的基础),以切实帮助学生顺利地步入新的人生旅程。这是义务教育及《课程计划》的精神实质。既有素质又有特长的人,在下一世纪必定具备更强的生存能力,更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课程即课业(教学内容)的进程,是为达到教育目标而规划出的学生与教学内容、教学资源及教学过程之间的相互关系。我们期望课程的学科和活动两个系统合理设置,产生多种价值。笔者认为按“人人掌握有用的数学”的要求优化学科课程以培养素质,开设活动课程以发展特长,并进行有关学科和活动的全面考核,应该是一种可取的思路。我们应该树立全面、科学的课程观,让学科和活动这两个轮子一起旋转,切实发挥它们的整体功能,并设置选修课程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使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走上一条“愉快”教育与“成功”教育完美结合的道路。

义务教育阶段尽管存在小学后的分流情况,但从教育战略、课程策略及培养目标来说,义务教育阶段有着鲜明的整体性,小学和初中不应该各自为政。本文拟出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活动课程设计,并兼及数学选修课程的思考,以求抛砖引玉,促进《课程计划》的顺利实施。

一、关于数学的活动课程(特长性、应用性、趣味性)

(一)活动认识

我们应该确认:活动课程是以学生发展、知识体系及社会需要等因素为依据,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学生的主动活动,以获得直接经验和实践特长为主的课程。通常称谓的课外活动,是弹性极大的一种辅学科课程形式或思想品德教育活动。这里,“课外”指的是国家安排的正式课程之外,“活动”泛指各地安排的各种教育性非正式课,故课外活动与活动课程不可同语。活动课程的开设意义不在于它与杜威当年搞的“活动课程”究竟有何异同,而在于它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独特功能及其有效、顺利地实施。

“活动在实施全面发展教育中与学科相辅相成”,它们是同一促进学生发展过程的两个不同方面。学科课程以培养素质、打好基础为主旨,编排上侧重知识本身的逻辑顺序,其教学中间或进行的实验、参观、演示、练习等直观性活动,是理性间接经验习得过程中必要的感性认识;活动课程则以增长才干、发展特长为主旨,它强调学生认知发展的心理顺序,注重学生的亲身实践,以直接的体验、探究及发现为认识途径。

《课程计划》设置的活动有:晨(夕)会、班团队活动、体育锻炼、科技文体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和校传统活动等。按其“活动设置的基本要求”可知,科技文体活动属于技能性活动,其它活动为常规性活动。科技文体活动的目的是“使学生增强兴趣,拓宽知识,增长才干,发展特长”。这里,“发展特长”既是出发点又是归宿,我们应该确立将《课程计划》中的技能性活动上升为特长性活动的实施思路。由于数学的“三性”特点(尤其是广泛的应用性),以及现代社会对基本数学(不同于基础数学)的普及需要,笔者认为应设立专门的数学活动课,以发展学生的普及性数学特长。这种特长对小学、初中毕业生来说,是已获得知识的应用,是已具有技能的提高,是进一步发展专长的基础,能使他们顺利地适应社会需要和社会发展(义务教育数学教学大纲明确了数学的应用问题,并安排了与解直角三角形和统计有关的实习作业,但远没有上升到特长课的位置)。

(二)设置思路

国内已开展了不少数学活动试验,如数学竞赛、电脑学习、速算训练等等,还有综合的应用性问题的有关数学活动也在各地有所开展,它们不同程度地增强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如北京市1993年举办了首届“方正杯”中学生数学知识应用竞赛,并于1994年暑期编出了以数学应用为内容的初中课外活动教材。而应用性问题十分复杂,若把它作为一个以社会为基础的综合课题来研究实施,要求每个学生接受全面的应用性训练,则有可能把数学教育改革引入一个新的误区,将学生推入一个新的苦海,80年代的应用题考试给当时带来的结果就是例证。因为这实在是企业(用人单位)、社会及数学教育工作者对学生要求得太过分了,也不符合义务教育及“大众数学”的精神。

现代社会确是人人需要数学,义务教育阶段正是实现“大众数学”目标的第一阶段。如何设置、开展这一阶段的数学活动才是合理、可行的呢?笔者建议在突出特长性,注重应用性,贯穿趣味性的原则下,将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学内容与社会发展需要及学生个性发展结合起来,设置较为完整、全面、独立的特长性数学活动,供学生选择参加(每个学生选学其中两门活动课),以使学生成为各具特色的“标准件”,让人人都有个性健康发展的天地。数学活动的课程门类和内容编排在整体上还要符合以下四点:

1.具有系统的应用体系。即与一定的特长目标相关联,有助于学生增长才干并习得一技之长,进而使学生顺利走向社会生活或进一步学习发展,切不可为了活动而活动。

2.紧扣学科教学大纲。学科教学大纲的内容编排本身蕴涵了学生认知发展的心理顺序,我们可以依照数学学科教学大纲的知识单元(适当调整或拓宽),配以相关素材设计,安排数学活动,以充分利用学科课程的知识技能及其业已获得的成熟性,降低活动课师资培训的难度。可以明确,活动特长与学科内容的相关性越强,它们的整体功能会越大。

3.合乎有效学习的基本原理。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认识规律(显现认识的三个层次:是什么、为什么、怎么用);展示探究过程(理性地再现知识生成过程,通过循序渐进的思维阶梯使知识、情感、意志相互结合,帮助学生形成自学能力);实施活动方法(使经验、思维、方法融为一体,让学生获取终身受益的精神文化力量和实践能力);内化教学功能(要易于反馈、迁移,实现知之好之乐之的转变,便于学生自学)。

4.体现“五育”整合的功能。特长性数学活动遵循“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哲学基本理论,其教学应该使学科教育培养的认识能力得以升华,不断发展学生的创造性实践能力,这是具有深层意义的智育;学生的主动活动,应是实现由道德认识向道德行为习惯转化的实践活动,也是学生理解规则、体验美感、领略自由的实践过程,成为德育和美育的现实途径;活动课无疑要有助于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它本身就是体力、意志力的锻炼与运用,有利于人脑两半球机能的平衡协调发展,从而促进学生智慧潜力的开发;活动实践中每一个物化的劳动成果,都将有力地完善着学生的个性和人格。

(三)数学活动课程设计

性质与功能:陶冶情操、拓宽视野、增长才干、发展特长。

总目标:使学生提高认识、学会实践、获取才干、习得特长。

教学要求用语:对知识分为理解、掌握、应用(运用)三个层次;对技能分为会、熟练、善于(擅长)三个层次。

活动方式:按学生选学的课程门类编班组织活动或作为兴趣小组组织活动;以游戏、故事、谜语、趣味数学、操作、制作、参观、应用实践或提供有关的阅读资料等为活动形式。

课程安排:每门数学活动课按每两周一课时的教学容量进行设计安排。

课程设置:根据学生发展,知识体系、社会需要等因素和数学活动的总目标,笔者拟设义务教育阶段如下九门数学活动课程。

1.数学交流:力求内化学科知识,反映“双基”结构,渗透思想方法,强化表达能力,促进学生联系事物,澄清思维和加深理解,培养学生善于表述、解释、讨论、评价的数学交流特长。

数学交流课程,既要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提供了人类交流信息的有力手段,又要切实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听、说、读、写能力和认识、应用能力。一名数学教育工作者就理应具有数学交流特长。

2.速算(含计算器活用):使学生通过心算、笔算、珠算及计算器操作等途径,熟练掌握简、易、好的算法和技巧,培养学生善于快速进行日常的加、减、乘、除、开方计算和帐表算、传票算等的速算特长。

3.数据处理:使学生初步掌握收集、整理、描述、分析、解释和处理数据的数学方法,并善于在尝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寻找关系,探究随机现象,进行数据处理(含数值计算)和预测。

4.计(测)量与估算:使学生加深理解计量及换算的意义,测量的特征过程,初步掌握计量、测量、估测、估算的策略和方法,善于在数量、测量、计算、决策和解决问题中应用估算,并会判断结论的合理性,提高处理数量关系和随机现象的能力。

5.制图与识图:使学生加深对数量关系图象、空间几何图形的认识和理解,初步掌握制图(含作图、画图)与识图(含视图、析图)的方法和技能,培养学生善于观察、想象和在解决问题中应用图象、图形的数学能力。

6.日常生活中的数学:使学生熟练掌握日常生活中有关家庭生活、市场交换、社会交往、日常活动和生存环境等方面的数学知识及技能,培养学生善于理解、精于运筹、乐于生活的数学能力。

7.计算机数学:使学生初步理解计算机的数学功能,掌握简单的计算机语言和程序,会使用计算机进行初步的计算、模仿、证明和求解简单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善于运用计算机从事数学性工作的能力。

8.课题解决:即是问题解决模式,并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应用。要使学生理解数学尝试、解决实际课题的过程,初步掌握问题解决的策略和方法,培养学生善于运用数学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9.数学竞赛:这是对数学学科教学要求的提高和扩展(应降低现有难度,渗入研究方法)。要在学科教学大纲的能力要求范围内,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提高灵活运用数学的能力,更加熟练地掌握数学的方法与技巧,培养、发展学生的数学兴趣和数学才能。

目前,数学竞赛的普及呼声越来越高,企望通过降低难度去面向全体学生。笔者认为,数学竞赛的难度确应降低到一个合理的普及水平,但再要求普及参加则未必可取,因为学生成为各具特色的“标准件”较之只是同一的“标准件”更能符合社会需要和社会发展。

二、关于数学的选修课程(迁移性、广泛性、通俗性)

《课程计划》指出,要“以必修课为主,初中阶段适当设置选修课”。数学选修课程,要适应学生个性发展,顺应学生分流需要,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在突出迁移性、注重广泛性、贯穿通俗性的原则下,为有不同志趣、各种爱好的学生提供广泛、充分的选修类型,为提高学生素质、发展学生特长及培养多样化人才服务。选修课教材的编写既要落实课程目标,又要能成为通俗读物。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选修课,同样可以保持一致的连续性(即从小学一年级起就开始设置)。事实上,如若前述数学活动课程得以实施,则九门数学活动课已可成为选修课对象。

根据数学选修课的设置目标,笔者拟设义务教育阶段的以下三类(四门)数学选修课程。

(一)特长型选修课:课程为前述九门数学活动课之一。每个学生在必修(选择性必修)两门数学活动课的同时,以另外七门数学活动课之一作为他(或她)的选修课。

(二)观念型选修课:使学生初步认识数学的存在和发展、理论与应用、逻辑性及抽象性,懂得数学的价值,形成正确的数学观,促进完善科学观及世界观。

其教学内容包括数学与历史、数学与社会、数学与未来、数学与科技、数学与文化、数学与思维、数学与成就、数学与自然、数学之美,共九个专题,课程安排可以每学期按年级集中对九个专题各开设一次讲座(约每两周开一讲)。

(三)综合型选修课:

1.横向性综合选修课:它不超出学科教学大纲的要求,既对已学习的数学基础知识进行整理与复习,又与相关学科及社会生活相联系(有着与分科课程相对应的综合课程特点)。要深入浅出地展示数学的思想方法及其广泛的联系性、应用性。该课程在小学高年级及初中开设(安排每两周一课时的教学容量)。

2.纵向性综合选修课:它可以包括现代数学知识,各部分的形式和内容都能够独立,整体上既与数学学科知识及活动特长相关联,又富有强烈的时代气息;要在数学学科教学大纲的能力范围内,以较强的可读性展示数学及其应用的策略思想和动态成果。该课程在小学高年级及初中开设(安排每两周一课时的教学容量)。

三、有关考核与实施的设想

(一)学生根据自己的志趣和爱好,在教师或家长的指导下,必须且只须选择甲、乙两门数学活动课和一门数学选修课参加学习。

(二)小学、初中阶段的毕业学期各举行一次数学活动课和数学选修课的考试;数学活动课考试分为第一试、第二试,以活动课作为选修课的学生只参加该课程考核的第一试。每个学生两门活动课、一门选修课的考分分别记入毕业考试及中考成绩总分,学生毕业考试或中考数学成绩的分数构成为:

数学成绩(满分150分)=学科成绩(满分90分)+活动课甲成绩(满分25分)+活动课乙成绩(满分25分)+选修课成绩(满分10分)

(三)教师不仅要能胜任数学的学科教学,还要能任教至少三门的数学活动课和一门数学选修课(农村乡中心完小以下的小学教师要能任教至少两门的数学活动课)。

(四)作为培养素质的义务教育数学学科课程(注重知识性、技能性、普及性),其教学大纲也应及时调整,以适应《课程计划》的实施需要(学科教学的周课时量不能超过4课时)。如有关教学内容的以下五点尤为突出:

1.应删减混合运算、恒等变形等内容,部分算术应用题让位于代数,部分平几证题改用解析方法;

2.系统整理数学思想方法;

3.增加计算机基础知识,要求小学中年级以上的学生适时使用计算器;

4.增加经济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含有关名词、概念等);

5.以“读一读”的形式,系统安排通俗的数学史话。

(五)尽快建立各个学科、特长性活动和选修内容的考试题库,出台科学的考试量化标准,使考试步入机械化,以从根本上禁止考试的人为误导,促进义务教育的顺利实施。

(六)数学活动课和选修课的开设,无疑可以顺利地延伸至高中阶段;在活动课考试的基础上,也可以组织各种特长比赛。

结束语

数学“学科+活动+选修”的上述课程设置,既符合中国的国情,又易于克服层次课程(西方发达国家等采用)所带来的负面效应,能使每个学生都有全面自由发展的空间。我们认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义务教育即是特长特色的素质教育;我们正在实施一个“学科素质+活动特长+全面核评+法规保障”的义务教育模式。

参考资料:

1.国家教委制订:《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试行)》。

艺术设计教育论文范文5

1.1不断开设美术技能与计算机相关的教育课程

近年以来,计算机技术使艺术的设计效率得到了不断提升,设计师只用画出草图,就可以利用计算机来完成细致的设计作品。如服装设计者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设计出时髦、漂亮的服装,还能完成相应的制作、打版工作;室内设计师也能利用计算机来完成室内的装饰设计工作,能够从各个角度来欣赏、观看自己的设计作品。因此,在开展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时,必须不断开设各种计算机辅佐艺术设计的课程,且要重视美术技能的教育,开设能增强学生美术技能的相关设计课程,使学生艺术修养能得到不断的提高。

1.2强化实践教学的相关环节且将毕业设计推入社会经济市场

艺术设计需要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为了培养更多高素质、高技能的设计人才,学校必须重视实践教学。在开展理论教学的同时,还应该安排更多的实践教学,还应该把学生的毕业设计作品推荐到社会、经济市场中。其实质是把毕业设计和生产实践联系在一起,根据市场需求设计出相关的毕业作品,参与到设计投标的竞争中,使设计成为真正的作品,而不再是一个假象。这样不仅可以有更多的设计作品供客户选择,还可以提升毕业生的设计能力、就业能力。

2.艺术设计专业特色教育的模式构建

2.1特色教育模式的动力是教育观念

培养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关键是教育的创新,且艺术设计教学的目的是为社会发展提供有效服务,培养出更多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艺术设计专业人才。高职院校有义务与责任给学生提供完善、优质的相关教育服务,从而以高质量、高素质的艺术设计特色教育来达到社会所需的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要求。

2.2改善师资力量是最关键的保障

师资力量的完善可以促进学生设计技能的提高,改善师资力量可以从三方面来进行;第一是引进人才,不断引进一些高职称、高学历的优秀艺术设计专业教师,这样可以改善学校的师资力量,可以为艺术设计专业特色教育模式的构建提供有利条件。第二依据专业特点对本专业的原有老师进行相关培训,每年定期拿出一定的交流、参观费用,为老师提供一些外出参观、学习的机会,使老师的设计思维、视野得到更新、开拓。第三,可以聘请省内外一些名校中的教授来对学校的在职老师进行相关指导,使教师的科研能力与教学能力能够得到提升。

2.3以改进教学方式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在教育教学的方式上,应该从注重教法逐渐转变为注重学法,老师必须抛弃传统的教育模式,利用网络技术、图像技术等高科技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转变教学方式就是要对学生学习的方式方法进行改变,彻底转换之前那种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模式,建立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为主的学习模式。且要鼓励学生学会质疑书本知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独特的设计理念,让学生在学习、设计中发现更多的乐趣,从而设计出优秀、合格的艺术作品。

2.4以特色教育的模式调整为导向

为了让艺术设计专业中“不断开设计算机与美术技能的教育课程”和“增强实践性的教学环节,将毕业设计作品推向经济市场”的教育特色更加突出,学校必须不断调整课程的结构体系。调整内容包括:进一步科学合理的衔接计算机与美术技能的相关课程教育;对实践教学周数的安排和实践课程比例进行调整;对校外的实习基地创建需要进一步完善,从而为学校、社会培养出更多高素质、高技能的复合型设计人才。

3.结束语

艺术设计教育论文范文6

摘要:随着现代社会科技技术的发展,我们的中职教学领域开始出现了很多利用现代科技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的模式,这给我们的传统工艺美术专业带来新生机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如何扬长避短、合理利用现代设计软件,及如何将设计软件与传统工艺美术教学进行结合,达到完美统一,应该说是我们这些一线专业教师值得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软件艺术设计图形图像工艺美术

随着1990年2月,Photoshop1.0版本的发行,有谁曾想过最初只是一名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生用他的Mac0Plus计算机编写了这个编码,开始纯粹是为了娱乐,但后来却大大推进了现代图形图像处理技术的发展。现在一说起Adobe公司的“PS”,可以说在业界已是家喻户晓。更重要的是图形图像应用软件技术为设计师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技法,更为设计师提供了实现创意的无限可能。不仅给设计的过程带来变化,同时也极大地影响着人们设计思维方式和艺术设计的教育教学方式,并使其产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对设计的造型、设计的色彩、构成设计,以及审美能力的促进和提高,对艺术设计教学的改革都起到了促进作用。但同时也为艺术设计教学带来的一些问题与挑战,尤其是在中职的艺术设计教学领域,曾一度就重技术软件的熟练掌握还是重艺术思想的掌握引起一些争论,有些教师认为做为中职学生熟练掌握设计软件就已足够,不必要象大学生一样被灌输很多设计思想理念,而有些教师则认为应该主要开展设计思想教学,软件工具学生可以自学。我觉得这两种思想都有些偏激,设计软件和设计理念本来就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

一、我们必须接受现代设计软件对传统艺术教学的改变

在传统的艺术设计教学中,我们的专业名称叫做工艺美术,而现在则统称为艺术设计,我们传统的教学是以专业理论和实践技能的训练为中心建立的教学体系,教师的课本、范画是学生在学习专业过程中最重要的信息来源,是学习知识和创新发展的权威,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吸收以及创新能力的发展。教师在教学中是“主体”、学生是“客体”。学生是以学习和掌握专业技能为主要活动,学生的思维过程侧重于对专业课和技能的训练,教师则起到了教育和培养的作用。

在信息时代的今天,伴随着生活节奏的变化和信息视觉化的发展,现代设计软件的应用设计正渗透到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在艺术设计中,如何将设计的语言在计算机图形图像软件中更好更快地灵活应用,是教育教学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二、作为专业教师必须正确转变教学角色,适应现代设计教学的发展在我们传统的中职工美教学中,教师主要是单纯的传道、授业、解惑,而现在必须逐步转化为引导者和协作者,这就使教学任务发生了根本变化,由过去评价学生的专业设计作品,转为评价学生的制作过程和思维方式。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探索和研究,提出专业性的设计课题,并组织学生讨论和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式。这样,教师在课堂的活动中的不可预测性就增加了,他们要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合理化建议作好准备,在宽松的学习环境中,学生由被动的学习转化为主动的学习,这样他们会发现自己应当担负的责任,激起自己的学习欲望。这一点对中职学生尤为重要。而传统的教学是一味使学生标准化、程式化,学生只是一味的掌握技巧而却忽略了主动思考主动探索的创造性思维。

三、艺术设计和现代设计软件应用技术的关系

艺术设计是理性的思考,理性思考是设计的主要特征。计算机再先进、再实用,也是人编写出来的程序语言,是进行艺术设计的使用工具。和我们平时所用的笔、纸、颜色一样,都是使用工具。计算机技术是表现方法,比起传统的手绘表现方法来,有快、精、准等特点,并且效果图很快就出来了,很直观。因此,只有精通计算机应用技术软件的操作,技巧熟练,才能更好地表现艺术设计的作品。电视的出现并没有将电影取代,录音机的出现并没有使现场演唱会绝迹,计算机的应用并不能说明手绘设计的结束,二者将并行不悖,同时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