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的出路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生的出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生的出路

大学生的出路范文1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问题;出路

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困境

1.1教学局限于教材上的理论知识、教材内容陈旧

目前,各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还是集中在课堂教学这一块。目前, 对于大学生思想的政治教育主要还是采取课堂教学的方法。课堂依旧是大学生获得思想政治知识最主要的途径。目前,高校所使用的这方面的理论课教材中的内容更新较慢, 很多知识与现实生活相差太多,如果思想政治教育的任课老师教学惰性、 思想陈旧、一味地照本宣科, 那么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堂上取得的教学成果也就不尽如人意。

1.2教学形式过于单一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是任课老师的课堂讲授,再加上思想政治的理论知识通常比较枯燥晦涩,也比较抽象。学生对于这样的枯燥课堂会产生厌烦的心理。久而久之,在思想政治的课堂上随处可见睡觉、看课外书等现象。传统的教学方式一味地强调老师的教学工作,却未从学生的角度来考虑学习的事情。而且单一的教学方式无法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无法提高教学质量。

1.3学生与老师对于思想政治学习的态度不够端正

很多大学生都比较注重专业课的学习,觉得是关系到他们以后工作的关键课程。而对于思想政治课的学习则比较懒散,甚至觉得可有可无。还有的任课老师的教学态度也不够认真,致使高校内的思想政治课程得不到重视。

2 如何走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困境

2.1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教材内容与时俱进

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时, 除了要注重理论知识的教学和运用, 做到知识点与时俱进, 还要注意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用科学的理论知识来武装, 同时用丰富的实际经验来锻炼自身。所以,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内容应该按照当下国内外的政治经济发展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情况与对象的一些改变来不断创新完善,添加新的教学内容, 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课内容添加时事性,让思想政治的理论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贴近生活与社会, 让思想政治的理论知识更加具有针对性与说服力,同时还能够从实际出发来解答学生在校学习以及生活上碰到的问题。这样一来,学生才能切实地感受到思想政治理论学习的时代价值。现下, 教育部以及各教育行政部门已经在关注这一问题, 正在努力推动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新课程方案落实, 以此来吸引大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兴趣。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作为新一代的大学生,只学习书本知识,不投入到社会实践中的话,将很难立足于竞争环境。

2.2 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构建合理的教学体系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就是太过单一,导致叫教学效果不好。所以, 课堂教学除了老师的讲授之外,还应该注重学生的参与度,可以运用演讲、辩论赛、小组讨论等新颖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们很好的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在活动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还可以运用新的教学手段,比如说多媒体教学,播放视频、电影等来吸引学生对这门功课的学习兴趣。在课余时间,也可以进行思想教育工作。这就要求学校加强这方面的宣传,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积极、文明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比如说,在学校内开展思想政治专栏,可以供学生们阅读到最新的思想政治内容;也可以开设兴趣小组,经常带领小组成员参加各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与邻校展开交流活动等。

2.3 将思想政治教育应用于实际、端正思想政治教育目的

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提高当下大学生的思想素质,那么将思想政治教育落实到生活中就是最主要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必须是实事求是,而不是只注重考试结果,而并不看重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的提高。

(1)对于学生而言:对于学校开设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必须要有正确的认识, 意识到道德对于自身的人生的重要性,它决定了以后的成长轨迹。我们通常说成为一个人才,要先成人,这句话的意思可以解释为,想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青年,首先你必须要具备最基本的道德观念。作为大学生,只有端正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才能确保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才能提高学习过程中的质量。

(2)对学校自身而言: 首先,必须要在全校内宣传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营造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氛围,还要配备专业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团队。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总结思想政治教育的错误与成果,为以后的教育工作做好准备工作。结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具体情况,寻找最适合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努力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3)对于社会而言: 第一, 我国政府以及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重要地位,通过考察的方式来确保该工作的落实。第二,有关部门必须给出适当的支持与配合,比如说宣传思想先进的个人及单位、建立起思想政治的教育基地等,这样一来,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很多便利条件。第三, 在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全社会的道德风尚也要随之得到提高,这样才能在学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营造出一个合适的外部环境。

3 结语

面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困境,我们应该通过寻找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法来找出路。首先,必须要从学生以及老师的思想上加强思想政治学习的意识;其次,必须要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环境相结合来进行教学任务;还有,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最后,还需要将教学内容应用到实际。这样,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会避免枯燥无味、脱离实际、限于书本理论等的困境。也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帮助提升我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

参考文献:

[1] 张小明.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及出路[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7,(12)

[2] 张艳萍.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困境及出路探索[J].学理论,2009,(11)

大学生的出路范文2

[论文摘要]大学生作为青年殊的群体,他们的一言一行都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通过对大学生不知道如何挥洒热情、缺乏正确的自我认识、因迷失自我而否定社会等现状的分析,引发对当前大学思想道德修养课如何走进大学生心里,把教育融入课堂及采取相应的配套措施,让学生把自己的现状与未来联系起来以正确面对社会等观点的一些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传统的生活方式、思维模式、价值观念不少都被逐步打破,人们再也不愿意遵循传统的公式解题,而要用崭新的方法活出真我的风采,找出人生的答案。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拥有满腔热情,却不知如何挥洒;他们渴望社会的认可却缺乏正确的自我认识;他们渴望良好的道德环境却不知该从何做起;他们渴望国家、民族的富强却迷失在征途中;他们虽然具有良好的专业知识,却缺乏社会经验;他们虽然没有了同龄人升学的压力,却面临着来自社会的挑战——就业的巨大压力。在市场经济的洗礼下,在商品意识、市场观念的熏陶下,厦门经济特区的大学生表现出的价值观念多样化及政治上不稳定、心理情绪化、生活方式随意等问题值得我们注意。笔者是在对鹭江职业大学学生发出1 205份问卷(回收1 037份,回收率为89.03 %)进行抽样调查的基础上,就大学生日常思想行为出现的某些问题展开思考的。

一、鹭大在校生日常行为呈现的一些问题

1.迟到、旷课问题。有人说“没有不迟到、旷课的大学生”。针对大学比较普遍存在的迟到现象我们设了一问:“你会准时上课吗?”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学生纪律观念还比较强的,能够按要求准时到校上课。学生上课不准时的情况占被调查对象总数的26%,其中迟到5分钟以内的占5%,而迟到15分钟以上占1.5%。调查分析表明,学生的迟到、旷课问题仍有待进一步解决。

2.逃学问题。在问及“上学时,你是否逃过学?”这个问题时,学生反映出的情况是:二年级的出勤率相对较稳定,逃学率略低于一、三年级。从性别比率上看男生的逃学率要高于女生,这也许同性别天性有关。从文理科的区分上看,文科生的逃学率要高于理科及文理兼收的学生,而文理兼收学生的出勤率在被调查的学生中是最高的。调查结果表明,学生逃学是一个相当普遍的现象,至于为什么逃学,下面我们再做分析。

3.开会问题。大学生的政治学习、表彰大会、学术报告、讲座等会议形式丰富多样,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和充实学生的课外学习生活。但据说,大学生最讨厌的集体活动之一就是开会。为此,我们通过问卷了解到:①女生的注意力比男生好一些,男生讲话的情况比听音乐、看书的略多,而女生则是听音乐、看书的略多于说话的。②从年龄划分上看,开会的注意力按年级的升高而递减。具体表现在一年级同学开会时和周围同学讲话要比听音乐、看书的多;二、三年级同学则较倾向于开会听音乐、看书。

4.宿舍违纪用电问题。学生宿舍管理是学校教育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部分学生对此有点抵触情绪。在宿舍区违纪用电问题上,呈现出男生在宿舍区违纪用电的行为高于女生,而且他们的违纪行为倾向于公开化,在“别人用,我也用”的从众心理的影响下,“明目张胆地用电”的行为大有增加。说明宿舍区用电问题上存在私自用电和未私自使用的行为,并呈现出两头大的趋势。

5.吸烟问题。各高校在学生守则中都明令禁止大学生吸烟,然而在与同学的日常接触中,却不时有浓浓的烟味扑鼻而来,针对这一现象,我们设定了有关吸烟的问题,从中我们看到,学生的吸烟行为是确实存在的,二年级吸烟人数的比率要略高于一、三年级,而且令我们吃惊的是,女生中抽烟者不乏其人。

6.考试作弊问题。严禁学生考试作弊行为主要是为了维护考试的严肃性和公正性。可有些同学却总是铤而走险,以身违纪,而且屡禁不止,“前仆后继”。为此,我们在问卷中了解到,在作弊问题上有20%的人认为可以理解,有17%的人持无所谓的态度,也就是说,有占总数近2/5的同学在不知不觉中支持别人作弊;有34%的人自己虽然反对作弊却保持沉默;有10%的同学认为不作弊自己就吃亏了。从这个比率上看又有近2/5的同学默认别人的作弊行为。只有剩下近1/5的同学旗帜鲜明地反对别人作弊。可见学生作弊之风日盛。

二、对大学生日常行为现状的分析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大学生违反“大学生行为规范”的不在少数。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是非观念同学校的要求有很大差距。那么,是什么因素在影响着大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下列几方面的因素:

1.家庭教育因素。第一,家庭的溺爱。现在的独生子女大多是家庭的中心,从小家里的大小事

就必须迎合他们的心意,否则就闹个天翻地覆。有的家长甚至明白告诉学校:“这个孩子我们是管不了了。从小他就是要干嘛就干嘛。”家庭教育在一定程度上的失败,养成学生事事只考虑自己的“以我为中心”的性格。这种性格带到学校后就表现为做事随心所欲,不顾及学校纪律,由于过度自信而表现出的自负行为。第二,家长的消极影响。人们常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但是,有的家长因为自身素养差;有的家长利用职权谋私;有的家长为了个人的目的趋炎附势。这些消极的“示范”,对学生的成长、行为习惯的养成不可避免地起着一定的负面影响。

2.社会因素。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学生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家庭、学校、邻里、单位等社会环境的影响。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我国正在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巨大社会变革,特别是地处改革开放前沿——厦门经济特区的院校, 20多年来整个城市的经济实力、人文环境、科学技术、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摆在大学生眼前的是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未来,而在对未来的把握中,有些同学迷失了自己。有的追求资本主义的所谓“自由”;有的追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有的漠视学校的教育管理,抵制学校的规章制度等。这些在旷课睡觉、逃课泡吧等问题上都有所表现。

3.心理因素。第一,逆反心理。从个体心理发展的角度看,青年学生正处在迅速走向成熟又未达到真正成熟的阶段,这是一个矛盾与危机并存的时期。强烈的自我意识和“以自我为中心”的个性形成了逆反心理。有的同学以为学校的管理侵犯了他的自由,于是就以违纪行为来表现自己的个性。这种情况主要表现在迟到、旷课、逃学、吸烟等问题上。第二,从众心理。人的从众性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群体安全感的“合群倾向”决定的。从众心理在作弊和宿舍违纪上表现得比较突出。在统计数字中有10%的同学选择了“自己也想作弊,不然就吃亏了。”做出该种选择的同学主要就是从众心理的驱使,认为别人作弊我也可以作弊,反正大家都作弊就法不责众了。这也是学生违纪行为问题的主要因素之一。

4.道德因素。在问卷中问及“你对当前社会的道德现状是否满意?”时,有31%的同学表示满意,有51%的同学表示不满意,另有18%的同学觉得说不清。而在问及“当你看到你认识的人无公德心时,你会怎样?”时,有38%的同学在不道德的行为面前退了下来。这种情况表明大学生们既渴望有良好的社会道德环境又不愿意或者不知道该如何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营造良好的道德氛围的心态。他们缺乏正确的道德认知和健康情感,道德观上存在着是非不清的情况。

三、对大学生思想行为问题的思考

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是为了解决问题。但要改变一个人的思想行为问题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到的,因而,笔者就此展开了一些思考:

1.教育要走进大学生心里。我们面对的大学生是正处在青年中后期的年轻人,他们的心理即将走向成熟但又尚未完全成熟,因此,在这个时期他们的心理处于一个较复杂的状态之中,易喜易怒、讲义气、讲究个性是他们的主要特点,同时也是他们违纪的主要因素。我们的教育未能走进学生的心里,在学生违纪的问题上起着一定的作用。在工作中必须遵循青年心理发展规律,把握教育的分寸与时机,避免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让润物细无声的教育真正走进大学生的心里。

2.教育要融入课堂。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的教育的主阵地,在学生知、情、意、行完善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知是行的前提,行是知的目的,知和行是辩证统一的。任何割裂知行辩证关系的教育都不可能有好的成效。教师应试图让学生理解,无知而行是盲目的;只知不行即是空洞的。只有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行为,才能摆正个人与集体、社会的关系,才能正确看待自己将来从事的职业,才能直接体会到改革开放带来的深刻变化,克服对形势看法的片面性,才能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成功与成绩、挫折与坎坷。

3.教育要有相应的配套措施。一个人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离不开外部环境的强化。学校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就要制定相应的奖励和处罚条例并严格实施,学校要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在法规上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大学生的出路范文3

论文摘要:近年来,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基本已呈良好的发展态势,取得的成绩也令人欣慰,但欣慰之余,处在这一链条上的薄弱环节---艺体类学生的学习却值得我们深思。本文将从其学习现状及如何走出这一困境所采取的方法这两个方面阐述目前大学英语教改下的艺体类学生的英语学习问题。

近年来,随着这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总体来看,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已基本呈良好的发展态势,取得的成绩也着实令人欣喜,但欣喜之余,处在这个呈良好发展态势上的薄弱环节--艺体类学生的英语学习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不难发现,艺体生英语学习的现状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

1英语基础薄弱

和其他非英语专业学生相比,艺体生都受过系统的英语教育,但由于高考分数对这一特殊群体的“眷顾”,使得他们并未过多地重视过系统的学习,从而使得他们的基础极不扎实,若要跟上和高中英语相比上了个大台阶的大学英语课程,着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更毋庸说跟得上教改之后对学习者要求更高的课程了。

2缺乏耐心,投入不够

对于基础知识相对薄弱的艺体生而言,倘若要学好英语,必须经得起一番“寒彻骨”。即在时间和精力的量上,他们的投入要远远大于其他非英语专业的学生。但在高校,他们又有着太多的艺术实践活动要参加,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在英语学习上的投入量。同时,由于基础差,即使他们想真正地投入进去,花大力气只要能把把英语学好。但在翻开书本时却发现有着太多的不明白。往往查了一晚上的生词、翻了一晚上的语法书,拦路虎解决了不到一半,真正的任务还没有开始,却已是就寝时分。如此的付出没有给他们带来任何的成就感,对于那些想立杆见影、缺乏耐心、不会学习的学生来说,“看不到任何希望”的付出无异于浪费时间。于是他们便对这门学科产生了极大的恐惧与逆反心理,遇到绕着问题走,更有甚者破罐子破摔,爱怎样怎样。但英语课依然在继续,他们遇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到最想赶也赶不上了,只得放弃。于是,在他们的课堂上,这样的惨便随处可见:偌大的教室里稀稀拉拉地坐着几个学生,睡觉的睡觉、聊天的聊天,讲台上站着一位老师,头也不抬一下地在用汉语照本宣科。

3教改使得艺体类学生“麻雀被带了皮绳”

我国大学英语教改要求明确规定,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的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①。这一目标的提出势必让教师转变观念。于此同时,“帮助学生打下良好的英语基础”②这一传统的教学模式也势必被摒弃。但这一规定的提出是着眼于“大局”的,即制定该规定时所考虑的对象是整个非英语专业的学生,艺体生当然也在其中,但其所占比例极少,如果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对他们不加以“区别对待”,艺体生恐怕永远都达不了标。但就实际情况看,许多院校并未领会这一要求的真正内涵,没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这两类学生依然“一视同仁”,打着教改的旗子,机械地将全部非英语专业学生进行分级,之后按级“一锅烩”。

同时,学校也要求教师转换角色、迎合新时代的理念,于是在英语课堂上,如火如荼地进行着的根本不考虑艺体生实际情况的改变教学模式、实现角色转变的诸如主题讨论、辩论、角色扮演、主题发言等活动随处可见。就这样,这些艺体类“麻雀”自然而然地在这样的“教改浪潮”中,被那些非艺体类学生带了“皮绳”,搭上了时间与精力,只为其作陪衬。

4课程设置及教师素质的欠缺

转变教学模式,迎接新的教学理念,这是时展的潮流,但潮流归潮流,艺体生基础薄弱这是个不争的事实。有一些学校为了迎合这个潮流,全然不顾这一特殊群体的实际情况,总是高高在上地发号施令,至于如何操作,那便是教师自己的事。诚然,实际的教学是教师的事情,但是,面对艺体生、非艺体生混上、使用同一教材及课程设置极不合理的局面,教师们又能怎样?教学还得进行,教师们索性以非艺体生这个大局为重,艺体生学好学不好,只有看他们的造化了。此外,目前外语教师队伍呈年轻化趋势,部分教艺体生的年轻教师缺乏经验,更缺乏耐心,而且,在他们中间还形成了这样一种共识:“艺体生难教,因为他们基础差、缺乏耐心,说英语又听不懂、还不想听,再怎么教,他们的成绩也上不去,所以没必要在他们身上费心思。”艺体生成绩上不去不假,内因决定成败,学生自身的素质是影响学习质量的主要因素,但教师们这种所谓的“共识”大错特错。首先,这是对教育、对学生、也是对社会等的极不负责,没有一个学生天生就不想学好。总抱怨到艺体生成绩上不去,实际上教师们有没有扪心自问:学生的成绩是这样,自己真正又投入了多少,有没有根据学生的实际精心地设计过一堂课,有没有真正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他们的心理与需求。所以说,艺体生成绩上不去,教师们的责任在一定程度上更大。

综上所述,要想彻底改变这一局面,真正提高对艺体生的成绩,如果不下一番苦功夫,是不会有大出路的。针对以上情况,笔者提出了以下几种思路:

(1)合理选用教材,耐心分流教学,进入高校对决大多数学生来说是一个新的起点,艺体生也不例外。他们也更有信心学好各门课程。但由于基础太差,加上教改后许多学校采取分级教学,之后进行的“一锅烩”使得绝大多数艺体生跟不上。虽然被分到了同一级,但非英语专业学生的总体实力还是远远超出了艺体生的水平,加上他们毕竟占少数,教师在教学中要顾全大局,便缺少了教中小学学生般的经验与耐心,这样一来,艺体生由于听不懂、说不出而被“晾到了一边”,学好的热情也被慢慢浇灭,久而久之,他们也就破罐子破摔了。

基于这个问题,学校就应该采用适合这一群体的教材,进行分流教学。即在实行按入学考试成绩分级的同时,能够将艺体生和非艺体生分开授课,这样,教师可以针对艺体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循序渐进、行之有效的教学进度与方案,使得学生们从较低要求、跨度不大的教学中获得些许的成就感,首先排除对英语课的恐惧与逆反心理,然后逐步提高要求。同时,教师们必须明白,即使学生们有足够的信心把英语学好,但罗马又岂是一天建成的,更何况他们的基础不敢让人恭维,所以,教师们自己也一定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2)因材施教,灵活教学,艺体生基础差,但他们又有着其他学生难以比拟的优势。比如,他们性格活泼开朗,联想丰富,表现欲强,又有着极强的模仿天赋与对文学和艺术感受力和领悟力。所以,教艺体生的教师应该发掘他们的这些优势,结合他们的实际,实行因材施教,并借助迅猛发展的计算机网络技术灵活教学,从视觉、听觉等各个方面对其进行语言输入,再通过简单且易于操作的重复性手段让学生将所学能表达出来,最终达到掌握的目的。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一定不能急于求成,应该逐步提高对他们的要求,并不时予以鼓励。

(3)激发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兴趣是最老的老师,面对对英语“没有兴趣”的艺体生,作为一线的教师,最关键的是培养其学习英语的兴趣,激发其学习的热情,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面对长时间“不喜欢”英语的艺体生,教师们不能操之过急。必要的话可以降低要求,选择适合他们实际并与其专业相关的、他们感兴趣的材料,在他们实在不会用英语表达的情况下,可以换用最简单的方式,譬如说用汉语将其观点表达出来,只要说得到位,一样也可以得到表扬。这样,他们便会认为自己在英语课堂上并不是一无是处,这些许的成就感也会使他们在课下努力的。同时,教师可以在学习方法上加以引导,鼓励其树立端正的学习态度,并引导其制订出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⑤ ,教师在教授知识的同时,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他们学会终生学习,这才是教育的目的所要求的。

诚然,艺体类学生的学习现状并非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了的,但是,只要教师们坚定信心,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采用恰当、合理的教学方法,全面提高艺体类学生的英语学习成绩、为艺体类学生摘掉多年来“基础差”的这顶帽子的希望将不再渺茫。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7,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蔡基刚,2005,外语教学与研究,第2期37卷.

[3]文秋芳等,2004,英语学习策略理论研究[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大学生的出路范文4

【关键词】负面新闻;大学生价值观;影响

前 言

互联网、电视、报纸等媒体均是新闻传播的重要媒介,在大学生接触新闻资讯的过程中,可能被正面的信息所鼓舞,纠正错误的观念,也可能被负面的信息打击,对生活学习产生消极的情绪,所以高校、社会和新闻媒介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有责任针对人为加工或有目的性编码后产生的、容易对读者产生消极影响的负面新闻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

一、负面新闻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分析

反面、刺激、突发和复杂是负面新闻普遍具有的特征,而大学生社会阅历相对较少,在接收新闻资讯时,对负面新闻潜在价值的辨识和挖掘能力较低,很容易受到负面新闻的误导,产生消极的情绪或态度。笔者认为负面新闻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负面新闻对大学生价值观的积极影响

首先,负面新闻的传播不仅保证了大学生作为社会公民的知情权,而且可以促使大学生学会用辩证的视角看待社会问题,使大学生认识到社会并不是“象牙塔”,而是存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与利益关系的环境,这对大学生顺利的过渡到职业生涯具有积极作用[1]。其次,通过负面新闻可以强化大学生内心的紧迫感和危机感,进而使大学生更加深刻的认识到社会责任,如大灾大难事件的新闻报道等。再次,负面新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成为大学生排解内心不满情绪的途径,例如,部分大学生对公权力对私有财产的侵犯问题产生不满情绪下,针对的负面新闻的出现,可以缓解大学生的消极情绪,而且提升大学生对媒体的信任度。

(二)负面新闻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消极影响

首先,部分负面新闻可能诱导大学生出现偏激的情绪,产生威胁社会稳定的行为,例如在“南海事件”的相关负面新闻报道后,部分大学生采取了抵制日货、砸日本汽车等激进行为,产生严重的社会后果[2]。其次,可能促使大学生对社会产生消极的态度,将某个惨痛、残忍、丑恶的新闻现象,视为社会的普遍现象,进而以消极的态度反馈社会,与大学生培养的初衷相违背。再次,部分负面新闻为吸引眼球,将新闻事件夸张或扭曲,这可能导致大学生的道德发生错位,出现道德危机,威胁社会稳定。

二、正确处理负面新闻对大学生价值观影响的路径分析

可见负面新闻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是把“双刃剑”,要正确的处理负面新闻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既不能全盘否定,也不能无选择的肯定。基于此,笔者提出以下路径:

(一)充分发挥政府的舆论引导

政府作楣家权利的执行机构,在负面新闻事件发生后,应及时的从客观的角度予以说明,使大学生对真实的情况进行了解,这对降低负面新闻的消极影响具有积极的作用。其次,政府要有意识的针对影响较大的负面新闻进行针对性的处理,以此使大学生认识到政府对负面新闻的重视程度,以及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部分社会问题是不可避免的,但在政府的努力建设下,未来我们国家一定会更加繁荣昌盛的系统思想。

(二)落实媒体的社会责任

首先,媒体必须保证负面新闻的真实性,换言之新闻媒体不能为提升吸引力,蓄意的制造和改变新闻事件,这不仅有利于提升新闻报道的公信力,而且对减少负面新闻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消极影响也具有积极作用[3]。其次,新闻媒体必须保证负面新闻的尺寸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换言之,不能为强化新闻事件的震撼力,而将刺激性非常强的画面直接向大学生呈现,以此减少负面新闻的消极影响。需要注意的是,媒体对负面新闻进行把关并不是要求媒体对负面新闻进行改编,而是在强调真实性的前提下,发挥媒体维护社会正能量的责任。

(三)高校应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

高校是直接针对大学生价值观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在教育的过程中,一方面必须引导大学生全面、辩证的认识和了解负面新闻,另一方面要有意识的推动大学生对负面新闻潜在的新闻价值进行挖掘,使负面新闻成为激励思想,推动行为改善的有利“工具”,这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途径与手段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

结 论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现阶段政府、高校、媒体已经认识到负面新闻会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不利影响,以及大学生消极思想对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消极影响,并在实践中有意识的结合负面新闻的特征以及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对正确处理负面新闻对大学生价值观影响的路径进行探索,这是不同主体履行社会责任的体现。

参考文献:

[1]林红.论网络负面新闻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影响[J].高教学刊,2015,19:241-242+244.

大学生的出路范文5

贫困大学生群体,属于一个特殊的群体。之所以特殊,是因为他们大部分虽头戴闪亮的光环,但背上却背负着重重的壳――一个等待着他们去“救援”的贫困家庭。他们就是以这样特殊的姿态,行走在当代社会。能否有效缓解贫困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压力,势必关系到这一群体的健康成长。

笔者将贫困大学生面临的心理压力概括为三个方面:第一是“回报父母高期望的焦虑心理”。由于贫困大学生的家长,希望孩子努力学习、出人投地,同时也下意识地把孩子当成了家庭的出路和救命草。可当贫困大学生即将毕业时,却发现理想工作难找。第二是“相对剥夺的自卑感”。大学校园为贫困大学生提供高等教育的同时,也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和“城里人”或者说“富人家”的孩子共处的机会。当他们看着自己的同学享受富足的物质生活时,自己只能独守清贫。毕业时,一旦有家庭背景、社会关系的同学被安顿就业,而自己却可能面临失业,难免会产生心理上的落差。第三是“未来就业困惑造成的抑郁感”。也就是就业压力所导致的心理恐慌、抑郁。

近年来对于解决贫困大学生就业问题,国家有系列帮扶政策,笔者认为还应加大力度。因为来自富裕或一般家庭的大学生,如果一时未就业还有家庭供应的生活资料。但是“贫困大学生”一旦失业,意味着将失去生活来源,当一个人在没有最基本的生活保障之时,即使是人才也有可能无法贡献社会,还可能危害社会,这样就有可能毁灭一个国家花大量资金培养出来的人才。

贫困大学生自身应该在自立自强的基础上,走出一找工作就必须“专业对口”、“学有所用”的误区,采取“曲线救国”之路。在职场择业中建议分两步走:首先“谋生就业”,即先降低择业标准,找一个待遇一般,不一定与自己专业对口的工作,安身立命 ;然后,慢慢寻找“对口工作”,以实现学有所用,报效国家。不过,当贫困大学生真正背弃自己的专业、理想,从事“糊口”职业时,难免会感觉在“贱卖劳动力”、“浪费青春”,又可能产生新的心理问题。因此,贫困大学生必须正确定位自己,要认识到一个人的职业生涯并非是一帆风顺的飞行旅程,而是分阶段螺旋式的发展历程。

贫困大学生要缓解心理压力,自身的心理调适能力很重要。思路Q定出路,一种想法决定一种活法,一种思路决定一种出路。

大学生的出路范文6

关键词:大学语文 语文教育 思政教育

引言

大学时期是大多数学生正式踏入社会之前最重要的准备时期,更是其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式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大学的思政教育的好坏不仅会对大学生本人的学习和生活以及未来的发展有着直接联系,也对最终社会的发展走向有着很大的影响作用。但从目前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面貌来看,无疑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难以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构成了现代高校思政教育的困境。在语文教育的语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应当成为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大学语文的教学工作者和研究人员应当充分发挥语文教育对大学生的思政教育的作用,为大学思政教育找到语文教育语境下的出路。[1]

一、大学思政教育存在困境的主要表现

大学生正处于其世界观和人生观成型的关键时期,思政教育对其的重要性尽人皆知。但是,由于缺少语文教育的补充,目前的大学思政教育明显陷入了效果不彰的困境,其主要表现如下所述。

(一)对西方社会的盲目崇拜

语文教育的重要功能之一是使学生通过相应的文学作品,从而对世界整体的历史发展有着客观的认识。但是,由于语文教育的缺失,很大比例的大学生却对西方社会盲目崇拜,几乎对任何中国不同于西方的现状都表现出强烈的不满。假如某种现状同西方相比存在较大的缺点,如官僚的腐败现象,则立马说其根本原因是中国没实行同西方相同的制度。假如某种现状优于西方,如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则认为这种优势的取得一定是虚假的,比如广泛流行的中国崩溃论,或者是得不偿失的,如认为中国经济增长是靠牺牲和出卖资源取得的,是无法持久的粗放型经济增长。这种忽视语文教育导致的思想发展的结果是这部分大学生在思想上的逢“中”必反,将自己的理智为这种不正确的思想所蒙蔽,不仅在社会上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而且对其思想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

(二)缺乏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

语文教学的主要功能之一是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而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及自豪感则是其主要内容之一。但是,由于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迅速上升,对于这一代的很多大学生来说,中国近现代的屈辱史和奋斗史,随着时间的流逝,已成为纯粹的历史资料淹没在故纸堆中。其并没有语文课本中近代作家救国图强的民族危机感,也没有因为国家的落后而产生的愤慨与不甘。在语文教育缺失的情况下,不仅产生不了语文课本中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伟大家国情怀,甚至对其为了国家民族的兴亡抛头颅洒热血的高贵情操难以真正理解。再加上目前在很多文化战线上掀起的民族虚无主义和的逆流,很多大学生由于缺乏正确的是非观,甚至对这些民族英雄的无私奉献嗤之以鼻。[2]这种因为语文教育的缺乏而导致的对于国家民族的错误历史观的形成,会极大地损害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的爱国主义传统,对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造成灾难性的损害。

(三)缺乏奋斗终生的远大理想

正如语文教育中的榜样人物所显示的那样,要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有相应的远大理想。在这种理想的激励下,大学生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就会自觉地选择最适合其最终理想实现的行为模式,不在乎一时一事之得失,将奋斗过程中的磨难当作自己前进过程中的动力,一步一个脚印,逐渐向自己的目标接近。但是,很多的大学生到了大学阶段却发现自己找不到学习的目标,或者设定的目标过于容易而起不到真正的激励作用。在这样的情况下,假如没有语文教育为其提供榜样人物的借鉴,其必然因为找不到必须克服自己遇到的困难和挫折的理由而经常性地知难而退,找不到自己刻苦努力能够带来的好处而耽于享乐。而这种缺乏远大理想目标的结果是最终什么重大目标都无法达成,从而导致其学习和未来工作上的一事无成。

二、语文教育对大学思政教育的促进作用

语文教育除了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技巧之外,还能起到良好的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语文教育对大学思政教育的促进作用主要在以下方面。

(一)语文教育能提高学生对思政教育的兴趣

传统的大学思政教育,主要依赖于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开设。而这些专业的思政课程一般采取枯燥乏味的基本同实际生活相脱节的纯理论讲授模式,从而使学生对其产生强烈的反感甚至是抵触情绪,其效果可想而知。而语文教育虽然同样会对学生进行各种思想政治方面的说教,但这都建立在对相应的文学作品的学习和鉴赏的基础上。由于语文课本中的文学作品将相应的思想政治理论以富有生活气息的语言艺术表达出来,学生们接触到的不再是干巴巴的脱离实际的纯理论讲授,而是在对语言艺术的欣赏中潜移默化地为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政治内容所感染,甚至产生某种形式的共鸣,从而能在良好的语文教育的语言艺术体验的基础上自觉接受相应的思想政治观点。

(二)语文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

大学语文教育使用的很多文学作品,均为某一历史时期杰出人物的思想和智慧的结晶,对这些文学作品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在纯粹的历史事件的记述之外,接触到与之相应的鲜活的历史材料。如不管历史教科书对三国时期的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如何描述,都比不上语文课本中其撰写的《出师表》对学生思想上造成的深刻影响。因此,语文教育可以促使大学生在情感上认同中国历史,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并在此基础上真正意识到中华民族的伟大,产生相应的民族自豪感,认识到对西方社会盲目崇拜的肤浅和可笑。

(三)有助于大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

大学语文包含的文学作品中,各种各样的励志故事和名言警句占了很大的比例。如语文课本中提到的西汉时期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为了完成中国有史以来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在遭受腐刑的情况下仍忍辱负重。唐代诗人李白在其语文课本收录的《行路难》一诗中发出的“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言状语。语文课本中关于东晋祖逖的典故,其为了北伐中原,从小“闻鸡起舞”,北伐渡河时“中流击楫”,最终成为一代名将。语文课本中收录的《沁园春.长沙》,青年在其中发出的“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感慨。在这些语文课本收录的励志文学作品的影响下,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很容易与作者的凌云之志产生共鸣,进而以之为参照,树立自己的远大理想。而这种远大理想的树立,对大学生的未来发展起到的促进作用是全面的。[3]其最重要的作用是可以使大学生站在更高的人生目标上来审视自己行为的得失,不仅可以开阔大学生的心胸,养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还可以促使其形成百折不挠、知难而进的进取型人格,以保证其理想的最后实现。

三、语文教育语境下大学思政教育的出路

语文教育对大学思政教育的促进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可以在语文教育的语境下采取一系列相应的策略,为大学思政教育面临的困境寻找出路。这些策略如下所述。

(一)明确大学语文教育必须承担相应的思政教育功能

大学语文中适用的文学素材,作者写作的目的往往不是展示其高超的语言艺术,而是表达自己的感情和思想。因此,对这些文学作品的学习和鉴赏,实际上也是对作者相应的感情和思想的学习和鉴赏。在学习和鉴赏的过程中,学生们就会自然地对其感情和思想作出自己的判断,并与其产生相应的共鸣,在对文学作品的鉴赏中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但是,目前仍有很多高校仍然认为对大学生的思政教育是思政课程应当承担的任务,因此与语文教育无关。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部分大学语文教师在课堂讲授时不注意对文学作品的感情和思想成分的介绍,而将其上成比较纯粹的学习语言能力运用技术的课程。因此,有必要明确大学语文教育必须承担思政教育的功能,从而保证语文教育促进思政教育作用的实现。

(二)专门开设的思政教育课程应当借鉴语文教育的经验

专门开设的思政教育课程之所以不能达成其希望的理想效果,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其纯理论的讲授方式同现实生活严重脱节,导致学生在理解和接受这些理论时非常吃力,不仅严重降低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且严重损害其学习兴趣。因此,思政教育课程的理论讲授应当借鉴语文教育的经验,在鲜活的文学素材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这样一方面可以使学生结合文学素材所代表的实践对思政教育中的理论形成更具体更透彻的理解,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思政教育的教学质量。为了达到这一目标,一方面要求对现有的思政教育的纯理论讲授模式进行相应的改革,在教材的内容设计上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在对抽象的理论进行论述的时候,引用大量的能调动大学生学习兴趣的文学作品片段作为例证;另一方面则对从事大学思政教育的教师的文学修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保证其对需要引用来证明相应的思想政治理论的文学作品所包含的思想和感情有着正确且透彻的理解。语

参考文献

[1]张雪莉.重视发挥“大学语文”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