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乐朗诵背景音乐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配乐朗诵背景音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配乐朗诵背景音乐

配乐朗诵背景音乐范文1

关键词:体验;感知;实践

本文以花城版《高中音乐鉴赏》第一单元《音乐与生活》为例,谈谈如何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体验音乐、感知生活。

1 课程资源的延伸与拓展

课本《音乐与生活》介绍的是音乐与生活的关系,选择的音乐内容体现了音乐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关系。可以说“音乐就是生活,生活就是音乐”。

新课标的实施,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是实施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它的出台,给了教师广阔的教学创新空间。新课标要求教学内容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不仅有益于他们解决社会问题,而且提高了他们的音乐修养。

笔者将《音乐与生活》的课程资源进行延伸与拓展,以《生活中的背景音乐》为研究课题,与学生一起进一步体验音乐、感知生活。

课堂上通过欣赏生活中各种形式的背景音乐,引导学生感悟、体会到不同的情境需要不同的音乐,让学生懂得运用背景音乐的功能和特点,以及如何为日常生活中的某些情境选择合适的背景音乐。拓宽音乐视野,丰富音乐知识,激发学生热爱音乐、热爱生活情感,从而让音乐伴随自己的人生,提高生活质量。

课前布置学生关注生活中的背景音乐,并通过预设的文字材料,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为其配置相适应的背景音乐与图片,制作成幻灯片。同时,让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自己通过小组合作创作的作品,并进行情境配乐表演。

实施新课标迫切要求教师转变原有的课程价值观,开发课程资源,以多元的视角审视教学。

2 情境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感受音乐、用音乐美化和丰富人生的前提。正如著名的音乐教育家卡巴列夫斯基所说:“音乐教学的超级任务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在新教育理念下,教师首先应是一名设计师,应站在学生的角度上去设计教学目标,创设教学情境,探讨教学方式,使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通过自己的实践探索活动来学习知识,获取知识。

本节课的教学情境就是创设了几个生活情境:

第一,假如班级将举办诗歌朗诵会,我已经选好了诗歌朗诵的作品,如何为它配上合适的背景音乐呢?

第二,假如我是超市播音员,我将播放什么背景音乐,为顾客营造良好的购物氛围呢?

第三,假如我在旅途中拍摄了不少照片,我想把他们制作成电子相册,配上什么样的背景音乐合适呢?

……

要求学生根据这些生活情境的创设,选择其一将合适的图片、文字、背景音乐有机结合,制作成幻灯片交上来。从中再进行整合、重组、删减、增补,制作成正式上课的课件。

由于这都是生活中的情境,与同学们的生活紧密联系,学生们的参与兴趣浓厚。虽然高一年功课很紧,可他们还是能挤出时间认真完成作业。

音乐课就是应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根据高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培养学生对音乐艺术持久而稳定的兴趣和爱好。

只有以兴趣为出发点,以效果为归宿,才能事半功倍地提高教学效益。

3 重视音乐实践,增强创造意识

普通高中音乐课的教学过程就是音乐的艺术实践过程。因此,在所有的音乐教学活动中,都应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创造意识,重视艺术实践,将其作为学生获得音乐审美体验和学习音乐知识与技能的基本途径。通过音乐艺术实践,增强学生音乐表现的自信心,培养良好的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

教学片段一:为超市配乐

这是一个对比探究的过程,由两位学生分别模拟超市播音员进行广播导购服务。

课件展示超市繁忙的购物场景。

一名学生以较快的语速在导购:亲爱的顾客朋友们,欢迎光临本超市,我们将以最热忱的态度为您服务……

背景音乐播放的是民乐合奏《喜洋洋》。听者仿佛置身于新春佳节热闹非凡的购物场景中。

另一名学生以较慢较亲切的语言在导购:请您保管好随身携带的物品,再次祝您购物愉快……

背景音乐播放的是《春野》,一首浪漫轻柔的钢琴曲。

之后让台下的学生进行对比,谈谈更喜欢在哪种氛围下购物。

学生有的喜欢在播放民乐合奏《喜洋洋》的氛围下购物,认为这样的氛围很热闹,心情会跟着愉快起来,快乐购物;有的喜欢在浪漫轻柔的钢琴背景音乐中购物,认为会比较理智,不至于风风火火往购物车中搬东西,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同时心情舒畅。

在商业上,背景音乐确实可以影响消费者的购买习惯,研究显示若在超级市场播放徐缓优美的音乐,可以使顾客不知不觉的放慢脚步,同播放快速音乐相比,销售量增加38%。

这样的实践让学生理解了音乐作用于人们的社会生活,同时社会的发展和需求又影响着音乐的内容和形式。既体验了音乐,又感知了生活。

4 运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音乐情境教学

运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音乐教学,可以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意境,丰富教学内容,如实地传递、保存和反馈信息,并使各种信息类型的转换和过渡变得自然、平稳、迅速,避免了因信息传递过程的中断而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生活中的背景音乐》多媒体课件的展示,就是将应景的图片、文字与背景音乐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极大地丰富了音乐教育的资源。因为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是通过音响塑造音乐形象,而多媒体教学突出地体现了这一点。它能给音乐课创造听觉形象与视觉形象的联合体,塑造一种美的氛围,使音乐形象在学生的心灵中产生巨大的影响。

教学片段二:配乐诗朗诵――《再别康桥》

课件展示一幅画,画面以绿色为基调,有河流、有水草、有桥、有人……学生有感情地朗诵:“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背景音乐播放的是《故乡的原风景》。

学生的朗诵清新秀丽,节奏轻柔委婉,和谐自然,伴随着情感的起伏跳跃,配上一曲悦耳徐缓的音乐,轻盈婉转。

计算机多媒体课件将图画、诗歌、音乐三者糅合在一起构成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将听觉视觉结合起来,巧妙地把气氛、感情、景象融汇为意境,达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拨动着每个人的心弦。

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心理特点,教学内容和任务,设计组合优化的多媒体课件,能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促进他们的审美体验和个性发展、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作用、提高教学效率、使音乐教学顺利进行。

5 教师的角色扮演

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是沟通学生与音乐的桥梁。在音乐课改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应该是共同学习、相互促进的关系。教师在教学中只是一个协调人,其作用是为学生的学习尽可能多地提供资源,营造一个积极学习的环境,让学生健康、和谐地发展。教师应由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实践、探究活动的设计师和协助者。

比如《生活中的背景音乐》,教师通过创设相应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搜集相关的背景音乐,并在实践和探究过程中加以协作和帮助。

配乐朗诵背景音乐范文2

关键词:诗歌 配乐 朗诵 钢琴曲

一、不同风格类型的诗歌的特点与钢琴配乐概述

1.不同类型的诗歌与钢琴曲分类之间的联系

钢琴被称为“乐器之王”,发源于欧洲,从第一台钢琴的问世到现在已经有300余年的历史了,钢琴作品也各具各个时期时期的音乐特点。诗歌的种类也是丰富多样的,古今中外,各有特色。所以各种类型或者各个时期的钢琴曲都有与之相配的风格类型的诗歌,比如浪漫主义时期音乐都带有较强的抒情性,这个时期的音乐作品所呈现的总体风格就与抒情类型的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基调很符合,一样重视个人情感的表达与抒发,所以我们可以选用这个时期的钢琴音乐为抒情诗进行配乐。

2.古诗词的特性和钢琴曲配乐

古诗词是是中国文化的经典表达方式。古诗词因为押韵,它的朗诵讲究抑扬顿挫,轻重缓急。而不同类型的古诗词有着不同的处理方式,我们也需要根据诗词类型的不同、处理方式的不同为它进行不同的相关的钢琴曲的配乐,譬如高适的《别董大》,虽然是送别但这诗中却没有凄凉的氛围,而是一种豪迈的态度,所以我们在朗诵这首诗的时候基调应该是深情高亢的,以一种洒脱,高亢,爽朗的语调朗诵出来。这时我们的钢琴曲配乐就应该选择曲风明亮,较为大气的钢琴曲与之相配。

3.现代诗歌的特性和钢琴曲配乐

现代诗歌可以大致分为中国现代诗歌和外国现代诗歌。我们朗诵时,根据各种诗歌的特性要深入了解它的意境,所要表达的情感,因境抒情,把握好诗歌的朗诵节奏。而现代诗歌的朗诵配乐就选择范围很广了,我们只需要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基调与意境,为其选择合适风格的钢琴曲就可以了,比如爱尔兰诗人叶芝的《当你年老时》,全诗呈现了一副凄凉孤独的晚景图像,表达了被诗人所爱的温暖,却无奈错过此真爱的凄凉晚景,这首诗歌我们在配乐时就可以用浪漫主义时期的钢琴曲来配,如李斯特的钢琴夜曲《爱之梦》。

4.不同风格的诗歌的特性和钢琴曲配乐

不同风格的诗歌具有不同的特性。诗歌大概可分为以下几类:一、歌颂祖国的。这类型的诗歌我们就应该配一些较为热烈深情、大气磅礴的钢琴曲,才能衬托出对祖国的那种深厚情感,比如肖邦的《波兰舞曲》,也是描写了对他的民族的无限的热爱之情。二、亲情乡情的。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类型的诗歌适合用旋律舒缓深情,带有抒情意味的钢琴曲去进行配乐,如中国钢琴曲《平湖秋月》,这首作品悠扬、宽阔,优美,音色干净、如歌,旋律声部的进行很突出,给人以很高的思想意境。三、爱心心情的。如席慕容的《初相遇》,这种表达爱情心情类的诗歌可以选择班得瑞的《童年》去配乐,这首钢琴曲好像回溯到孩提时代那段无忧无虑的甜蜜时刻,优美动人。四、自然诗意的。如陶渊明《饮酒》组诗中的第三首,这首诗歌描写了诗人当时隐居深山的生活环境,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悠然自得的生活状态。而这类型的诗歌很适合用印象主义时期的钢琴曲去配乐朗诵,如德彪西的《水中倒影》,这首钢琴曲曲风轻快、空寂、悠长,富有无穷的回味与幻想,很适合描写大自然的诗歌。

二、诗歌配乐的一般步骤

在诗歌朗诵中,背景音乐的地位仅次于语言,是不可或缺的声音的构成元素。我们以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为例,这是一首非常深情的爱国诗歌,我们可以选用钢琴曲《黄河颂》来进行配乐,《黄河颂》是一首歌颂黄河的作品,整个曲子深情而又气势磅礴,与《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情感基调十分统一。诗歌的第一部分前两句朗诵的沉而缓,钢琴曲《黄河颂》以弱起为开始,慢慢转强,然后在第三、五个小节又有4拍的长音,刚好适合排比句中间的换气,以及感情的酝酿。第二部分从“我是贫困….”开始是低沉缓慢的,如泣如诉,后两部分是高亢迅疾的,热烈奔放。钢琴曲从第16小节开始就进入了高亢激昂的部分,但这部分更适合用在诗歌的第三部分,所以我们可以在弹完第11小节重新反复一遍。然后从第11小节的“sol”到第十六小节做为诗歌的间奏,酝酿情感。诗歌的第三、四部分是从“我是你簇新的理想…”开始,朗诵者的情感也应该升华,用较为热烈蓬勃的情感去朗诵,我们在第16小节的最后一个二八节奏型弹奏的同时开始朗诵诗歌的后两个部分,钢琴曲节奏型开始变得密集,右手旋律部分多采用柱式和弦,使曲子听起来更加辉煌、激昂。诗歌和钢琴曲同时开始向推进,情感越来越强烈,语速加快,直到钢琴曲的第28小节弹奏结束,诗歌的“你的自由”这一句也朗诵结束,然后朗诵和钢琴曲全部停下来。

三、诗歌朗诵中钢琴曲配乐应注意的两个方面

1.诗歌的结构与配乐的关系

一首完整的诗歌,其构成一定包含不同的层次,不可能情感从头到尾都是一样的表达,有些会由起、承、转、合这样的结构构成,这时我们需要根据不同的位置选择合适的音乐,有些诗歌不能原封不动的就用一首钢琴曲来进行配乐,否则诗歌的朗诵就没有一种被推向的感觉,就使情感方面逊色了很多,也会显得不够丰富,没有层次感。

2.关于钢琴曲配乐的演奏

为诗歌进行钢琴曲配乐,必须要与朗诵者相辅相成,不能一味的表现自己,喧宾夺主,体会朗诵者朗诵时的心境,了解朗诵者对诗歌的处理,配合朗诵者朗诵时的抑扬顿挫,以及呼吸,以及中途停顿时的情感酝酿,随时调整演奏的速度、力度和音色,以用最合适的方式进行演奏。

文字,语言,音乐,是诗歌朗诵的配乐中的三大主题,诗歌是文字的堆积,每个字都表达了诗歌想要传达的思想情感,而朗诵是在对这些文字的理解与感受的基础上进行的一种再创作,至于钢琴曲伴奏则是为了渲染情感而产生的,为诗歌朗诵进行合适的配乐,并且配合朗诵者的朗诵技巧去处理钢琴曲的配合。以使诗歌,朗诵,钢琴曲配乐在最后达到合为一体的效果,相互融合,相辅相成,展现出诗歌朗诵的魅力。

参考文献:

[1]刘悦.西方古典音乐欣赏指南[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5.

[2]朱敬修.中外音乐欣赏[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

[3]邹建林.音乐知识与中外作品欣赏[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9.

[4]彭润华,高卫红.论情境创设与诗歌课堂教学[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1,(01).

[5]杨海燕.古诗词配乐朗诵的艺术处理[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0,(06).

[6]徐晴岚.民族风格钢琴曲的探索之路[J].中国文化报,2009.

[7]陶红.“非乐音”钢琴即兴伴奏必备的专业技巧[J].音乐生活,2008,(07).

[8]徐敏.听配乐诗朗诵《致橡树》引出的两点思考[J].大众文艺,2009,(20).

[9]李凝昕.中学古典诗歌阅读教学审美的音乐途径探索[D].重庆师范大学,2010.

[10]靖敏.关于在中学音乐课堂中引入文学作品配乐朗诵的思考与探索[J]科技信息,2009,(05).

[11]沈致隆,齐东海.音乐文化与音乐人生[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12]李迎春.大学音乐鉴赏[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配乐朗诵背景音乐范文3

关键词:音乐课;评价模式;终结性评价

中图分类号:G6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1-0164-01

每学期的音乐课考试,我们总是要求学生将本学期所学的歌曲选一至两首背唱出来就可以了,音乐考试就完完全全变成了唱歌考试。那么对音乐感兴趣,条件好的学生自然而然的就会得到一个满意的分数, 而那些先天条件不足、不善表达的学生成绩平平,也就对音乐课失去了兴趣。久而久之,考试成绩已不能对学生起到激励作用,只是一种手段而已。这种评价方式单调乏味、消极沉闷,严重的扼杀了学生学习音乐的浓厚兴趣,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题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而且也不利于教学方法和内容的改革。

如何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学生音乐素质,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体现评价的教育、激励与改善的功能,我们的评价标准也应随之改变,这是一个值得思考、探索的问题。

经过不断努力、探索,在音乐课的评价中,我创立了自己的评价模式,实现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模式,打破了以唱定乾坤的模式,使最终的评价能体现学生的学习过程,承认并尊重学生在音乐学习中的个体差异,使他们能充满信心地参与各项音乐活动,帮助学生更好的发展,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对音乐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以此来改变现状。评价的具体内容可根据不同年级、不同教材制定。评价模式如下:

一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个人的成绩以四人总成绩为主,加上过程管理的成绩(全学期学生在学习过程的具体表现如学习态度、纪律等),所以小组中每一位成员的表现都会影响到其他同学,以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在群体中的协调能力,同时也强调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有效性的管理,但主动权仍在学生自身,也就是只要自己努力了,就会有收获,同时也改变了教师对学生学业成绩的权威性评价,使评价更客观、公正。

每个组员承担的具体内容是:

一、歌曲部分: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演唱的歌曲,课内、课外都行(歌曲内容健康)如有伴奏更好,这样就避免了教材内容的单一性和片面性,同时也能更好的引导学生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

二、欣赏部分:这一部分将学生必须掌握的欣赏内容归为一类,抽签回答,并给学生三次机会(因为教材中选择的欣赏内容多数是经典名著,而欣赏毕竟是听觉的艺术,欣赏的主渠道还是要靠耳朵、静下心来反复聆听,为完成教学进度,课后学生没有机会再欣赏)。每个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兴趣都有所不同,为了弥补这一部分个别学生的不足,允许学生将自己在课外了解的有关乐曲、歌曲的相关内容介绍给大家,让同学们共同分享他们的快乐。让评价能起到积极的作用,不要束缚学生的情感世界。

三、配乐诗朗诵:这一部分是根据新的音乐课程标准所提倡的综合性艺术表演而拓展的内容。首先让学生选择一段适合朗诵的短文(诗歌、散文、课文片段等),根据短文让学生选择背景音乐进行配乐朗诵,因为音乐与相关文化是音乐课人文学科属性的集中体现,是直接增进学生文化素养的学习领域,要求学生能找到音乐和文化的结合点,找准背景音乐与短文之间的共同点,以此来培养学生理解音乐、感悟音乐的能力,这一板块的设计更能培养学生收集音乐、了解音乐和积累音乐信息的能力。

四、综合类:这一板块的设置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主动选择项目如舞蹈、剪纸、手工、乐器演奏等等,使学生在接受评价时具有一定的主动性,促使学生在某一方面获得优异的成绩以此来弥补在其他方面的差异,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评价的过程中及时征求全班同学的意见,给学生一个合理、公平的成绩。

配乐朗诵背景音乐范文4

【关键词】语文课堂;多媒体

“内容枯燥,气氛沉闷。”这是大多数人对传统语文课堂的认识。这样的课堂教师往往占了主角,整堂课以教师的单一讲授为主要手段,往往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

夸美纽斯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怎样才能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怎样提高课堂的效率?这就需要我们与时俱进,让语文课堂活起来。我尝试在传统课堂模式中插入多媒体的运用,在不断摸索中总结出了一些不成熟的做法:

一、运用多媒体,用歌曲、故事或时事新闻等形式激情导入

传统课堂一般由教师口述直接进入新课内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枯燥乏味的导入,从课堂的一开始就没有勾起学生激情,那接下来的课堂中学生也就浑浑噩噩地混日子,只是在被动的接受,没有了参与的热情。

而如果换一种导入的方式,是不是结果就大相径庭了呢?

如在上《都市精灵》时,课堂一开始我以歌曲《一个真实的故事》导入。“有一个女孩, 她从小爱养丹顶鹤,在她大学毕业以后, 她仍回到她养鹤的地方。可是有一天,她为救那只受伤的丹顶鹤,滑进了沼泽地,就再也没有上来。”当这段旁白响起,学生立刻进入了这凝重的情景中,w会到了女孩的伟大精神,从而激发起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野生动物,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热情。教师再稍加点拨,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了课堂,融入了课本。

再如《两小儿辩日》一课时,我请教电脑老师制作了动漫图片,从课堂一开始就提出:“太阳是早晨离我们近,还是中午离我们近?”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课堂气氛一下就活跃起来了。得出了几种结论:有的学生认为早晨、中午的太阳离我们一样远近,有的学生认为是早晨的太阳离我们近,也有的认为是中午的太阳离我们近。众说纷纭,这样,课堂一开始,通过动漫图片和引导性的提问,激发了学生主动求知的兴趣,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新授课的内容中去。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我们可以运用多媒体,把音乐,美术带到语文课堂教学当中去,多变换导入的形式,其效果是出人意料的,充分抓住学生的心理,定能激发起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这样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

二、诗歌的配乐朗读,激感的兴趣

白居易曾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语文老师应该将学生带入预想的境界,挖掘出教材的内涵。要学生透彻理解作者的情感,那有效的途径就是朗读,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让学生爱上朗读,我想到了配乐朗诵比赛。每学期我多会组织学生进行几次朗诵比赛,事前让学生先找好材料和配乐,再利用语文课进行比赛。每次活动,学生参与的热情非常高,每次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如A同学在朗诵李瑛的《我骄傲,我是一棵树》时,他选择了雄壮而激奋的《黄河大合唱》为背景音乐,在朗读中倾注了自己对诗歌的深刻理解,如“山教育我昂首屹立,我便矢志坚强不移;海教育我坦荡磅礴,我便永远正直生活……”语气铿锵有力,激昂滂湃。

而B同学朗诵的是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他选择的背景音乐是《秋日私语》,当背景乐响起,眼前浮现是那样一幅美景:萧萧的秋意,宁静的日落,金黄的树林……B同学读到“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时,那轻缓柔和的语言,和配音构成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传递出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

通过这样的朗读,教师无须过多分析,学生就已领悟了情感、理解了诗歌的主题。通过几次这样的活动,学生爱上了朗读,不管是诗歌还是现代文,一拿到课本,配乐响起,他们就有了古人“摇头晃脑捋胡须”的投入感,对于文本的理解能力也与日俱增。

孩子的天性就爱动,有一种先天的表演欲望。借用多媒体,运用一种调动其积极性的教学方法,定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在教学中如果能利用这一点做文章,肯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名著阅读中的多媒体运用

随着名著阅读在近几年的语文考卷中比分的加大,语文教师也越来越重视名著阅读的教学。如何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比较完整地掌握书中情节,理清人物的关系,成了语文老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我再次运用了“神器”――多媒体视频。

当学习名著《西游记》时,我鼓励学生利用节假日看《西游记》电视,同时要求学生找出电视与原著的不同之处。学生对于用这样的形式来学习名著,自然是兴趣浓烈,这比枯燥乏味的读书有趣多了。而学习《格列佛游记》时,我就组织学生观看相关电影,看完电影,学生对于小说中出现的四个国家,主人公的性格,主要的经历等问题,自然了如指掌,而且印象非常深刻。在考试中遇到这样的问题,自然是小菜一碟,难不倒他们了。

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学习名著,我认为比单一地读原著有趣得多,也有效得多。学生也乐于接受,不得不说这又是多媒体的功劳。

配乐朗诵背景音乐范文5

那么,如何走出误区,让古诗词教学灵动起来呢?我认为应提倡美读诗歌。美读就是声情并茂地读,心灵共振地读,读出节奏美、韵律美,情感美。要真正做到美读,就必须了解作品的内涵,带着想象进入诗境,在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的基础上读出感情。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进行美读。

一、以音乐感染学生

诗歌的节奏感较强,这些节奏往往是诗人心境的体现。明快的节奏,往往表现作者轻松的心情;急促的节奏往往表现作者昂扬的情绪;低沉的节奏,则大都表现为悲哀的情调。而诗歌与音乐又有着与生俱来的缘分,所以不妨把音乐引进来。教师可以在学生进入诗的意境时来一段配乐朗诵,以此把学生带入诗人的感情世界,与诗人同悲同喜、同忧同乐,使诗人的情感自然地辐射到朗读者的情感之中。可以让学生伴乐诵读,也可以充分利用音乐的魅力,让学生在脑海里把自己对诗句意思的理解通过想象变成美丽的画面,透过画面领悟到诗人寄托的感情,并在一首首乐曲里提升为对文化的倾慕和敬重。当然音乐的选择也十分重要,比如古琴曲《高山流水》旋律典雅、韵味隽永,琴声铿锵有力,可以作为某些边塞诗的背景音乐,如《凉州词》《从军行》;琵琶曲《春江花月》,旋律优美,给人宁静和谐之感,把它用作咏月诗的背景音乐甚好,如《春江花月夜》;再如萨克斯《春风》,旋律美妙动听,深邃而温馨,可以伴一些深情、轻柔的诗歌,像《小池》《竹里馆》。

二、真情诵读

声音最具有表情能量,能使诗歌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也使听的人有更逼真、更深切的感受,更能激起人的想像,在人的灵魂最深处荡漾。声音的轻重缓急、高低抑扬、延续停顿,可以营造一个特殊的世界。语文教师应抓住声音的这一功能,让其在诗歌的课堂教学中变诗的文字符号为可感的声音形象。值得庆幸的是现在多媒体教学可以提供名家朗诵视频教材,这无疑给诗歌教学带来了巨大的方便。这是不是就意味着语文教师不必在"范读"这点上花大力气呢?我认为视频教材不能完全代替教师的真情诵读。有时,教师若能根据自己的音质、音色的特征,选择适合自己朗读的诗歌当堂范读,学生则更易受到感染,效果会更佳。教师朗读时,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节奏、韵律,领悟诗的意蕴,融进自己的思想、情感,进入角色,在倾听诗人心声的同时,也就在倾听自己的灵魂与诗所产生的共鸣。在这种情况下,那群最可爱的学生,聆听自己亲爱的老师美丽动听的声音,沐浴在老师的如痴如醉中,他们怎么能不被引入诗境呢?他们的心弦怎么能不被拨动呢?记得在教授辛弃疾的《破阵子·为承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时,我的范读就深深打动了学生。朗读时,我的感情随着诗人的情感起伏而波动,几转几折,越转越曲,不觉己进入了肃穆庄严的古战场,欲与词人一道“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又不得不回到“白发生”的凄凉晚景中来。朗读结束时,我激情澎湃,教室里异常寂静,学生的眼睛全都出神地盯着我,之后不约而同响起了掌声,那时他们真的受到了感染。

三、适当的美读指导

配乐朗诵背景音乐范文6

【关键词】电视新闻 配乐

生活中,音乐是人们消解情绪和陶冶情操的重要手段。配乐诗朗诵,配乐广播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而对当前“视听兼备,声画结合”特点的电视新闻来说大量音乐的加盟也是释放节目创作灵感,唤起观众新闻兴趣的重要制作手段。配乐不是新闻中事件或人物的内在环境因素,通常是在后期制作时根据电视新闻的需要附加配上去的,包括两大类:一类是为电视新闻节目片头、片花、片尾配置的主题曲;一类是从现有的音响资料中选择与报道某一主题电视新闻的表现内容和结构相吻合的音乐。在此,就第二种配乐方式进行探讨。

一、电视新闻配乐的功用

1.增强电视新闻的可读性

一条电视新闻里,画面、解说词是主要的叙事符号。音乐以它优美的旋律,轻扬的曲调,如泣如诉的情感体验同样也参与着电视新闻的叙事,并且以其高雅性强化了新闻的“叙事性”,使新闻在单调枯燥的画面叙述中变得活跃、富有色彩。比如,北京电视台《日 7频道》播出过一条《大战美猴王》的新闻,讲的是一只不知从哪里来的猴子进入了一户居民家,很调皮在屋子里乱折腾。制作者选择了京剧中的一段锣鼓点作为背景音乐,有节奏的鼓点声配合着猴子淘气的举动,加强了画面的表现力和叙述力,让观众忍俊不禁。这正如乔·柯恩所言:“在某种情况下,画面的‘原来’涵义是非常薄弱的,人们便能改为注意音乐;只要音乐真正地同画面相配,那么画面就能真正从音乐中获得它最好的表现甚至是它最好的启示力。”

2.突破电视新闻的画面局限,扩展表现空间

音乐是时间艺术,在单位时间内以线状的波形传递着信息,而画面则是图像化的视野,把空间之外的存在形式还原为空间。在图像构成的纬度里,电视画面虽然具有强效的形象性和直观性,但画面本身包含的容量是有限的,尤其是对于一些具有深刻内涵的画面,在寓意表达上有点力不从心。音乐的响起恰恰可以弥补画面的这种不足,突破画面容量,扩大画面的表现空间,延伸画面内容,在画面空间的理解上增加时间的因素。它们的结合,首先是建立在时间的延长性这一共性上的,进而建立在纵向发展的延长性与横向发展的伸展性的交叉组合上,由此形成的时空互补性,构成了立体的视听空间。

3.渲染情绪、创造意境

类似于电影和电视剧音乐通过节奏的变化,音调的高低去渲染情绪深化主题、描绘意境、激发联想。此类音乐不在多,而在恰到好处。比如,“美国的火星探测器发回火星表面照片”的一则新闻就很好地运用了音乐的手段:图像经过电脑处理,一个巨大的、快速旋转的、火红的星球美丽无比。这段持续20秒的画面配上了家喻户晓的电影音乐《星球大战》画面与音乐气势恢宏,震撼人心。

在电视新闻中,意境突出地表现在创作者的影像语言与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融合为一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不过这种境界是建立在新闻“真实性”的基础上的。与文学作品中人们能够体会的文字意境不同,电视新闻的意境更多的是“声画合一”创造的抽象式的情景交融,而这里的情是采访者和被采访者的真情,景是新闻现场的真实的景。配乐是电视新闻真情实感的外化物,它在震撼人的心灵和感染人的情绪上有一种其他艺术难以比拟的强有力的穿透力。不论是兴奋的、激动的、欢乐的音乐,还是悲伤的、惆怅的、凄婉的、恐怖的音乐,都能与人声和画面产生出某种意境,深化新闻主题。

在各种不同节目类型的电视新闻中,音乐发挥的作用各异,除了上述的功能之外,还有概括提示主题烘托气氛、转场、推动情节等,表现力就小,不够突出,属于从属地位,在此不再述。

二、为电视新闻配乐应注意的问题

配乐已经在电视新闻中得到广泛应用。在新闻制作过程中,配乐是否合理和得当,直接影响着电视新闻的含金量。换句话说,配乐虽然有多种表现功能,但是它必须服从电视新闻的叙事内容,服从电视新闻的主题,服从电视新闻的表现风格。这样,在工作实践中,配乐工作就受到音乐素材的内容、形式、音调、旋律、节奏等方面的诸多限制,很难发挥音乐本身具有的立意。为避免出现配乐的错位,使配乐与电视新闻结合得完美、和谐,笔者认为,在配乐的选择和使用过程中,应注意以下三方面:

1.目的明确

首先明确在电视新闻什么地方使用音乐,选择什么样的音乐。要明确音乐在电视新闻中是衬底,是转场,是强化气氛还是兼而有之。只有明确的目的才能做到心中有数。

注意音乐的意蕴和新闻内容要一致。配乐的编辑要有基本的乐理知识,找到音乐与电视镜头画面切换和解说词错落有致的契合点,让观众减轻视觉疲劳并享受到听觉上的惬意、韵味。并且音乐风格与新闻制作风格大体相当。不同的音乐表现的形式不同,形成的风格也就不同,比如,管弦乐的演奏给人厚重、磅礴、大气之感,民乐则给人细腻、轻快、哀伤之意。在选取配乐时,如果电视新闻表现的风格是抒情型,而选择由振奋、热烈、欢腾的民间乐器演奏的音乐,观众便会觉得视听协调不一、极为不适。

2.配乐适度,整体统一

电视是以“视”为词根,表明画面形象符号是其首要元素,也就是没有画面就没有“电视”可言。所以,配乐只能依托画面而存在,不能喧宾夺主。如果画面传递的信息是残缺的,需要配乐来延伸意义表现功能,那么配乐的时间可适当延长。同时,要处理好主信号与副信号的强弱对比,也就是解说词和音乐之间的声音强度比。关于他们之间的比例以多少合适,没有统一的规定,不过,通常情况下4.5:1至 3:1较为合适。4.5:1至 3:1之间有一个宽容度,编者可以根据电视新闻的内容需要来调整。

3.注意衔接的流畅性

流畅,应该说是每个电视画面和声音剪辑师都十分明确的追求目标。在电影方面,好莱坞更是把流畅视为剪辑至高无上的标准。电视新闻犹如一个电影短片,流畅是节目制作必须尊奉的原则。配乐在电视新闻的剪辑中是突然出现、慢慢消退的,音乐的断与续、声音强度的消逝、器乐的变奏与常奏,都要自然、流畅,“清浊通流,口吻调利”,切忌随意调配,任意停顿。还有一点应该注意的是:电视新闻的配乐应该是新颖的、多样的,不能墨守成规,恪守“音画合一”法,“只是听从各种生理或心理反应的事件或动作,那就毁了音乐;将它贬低成一种无机的原始因素——音响。因此,很明显,音乐必须拒绝刻板地追随画面”。在实际应用中,配乐的路子要拓宽,要从创新的角度合理地运用“音画对位”方式,加强音乐的讽刺、诙谐、反传统、反模式化效果。笔者认为,这是一种进步,是配乐精益求精的标志。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审美意识的提高,电视传播理念已从以传播者为中心转向了以受众为中心。我们要很好把握配乐的运用,充分调动各种电视元素,如画面、解说词、同期声、音乐等,使这些元素能在不同的新闻中找到合适的位置并得以充分的运用,使电视新闻在表现形式上有所突破,有所创新。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