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实践心得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假期实践心得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假期实践心得

假期实践心得范文1

在去之前,我做了详细的计划,先是帮小朋友去批发部购买他们需要的学习物品,可到了那里却又不知道该买些什么。第一次做这样的活动,做起来还是有些凌乱,手抖擞着翻到了他们家的电话,拨通之后,只听到一个苍老的声音,说了半天才知道是小朋友的爷爷,打听到了小朋友需要的物品后,成功的的购买了所有的东西,好高兴。提着一大包东西,走了好远才意识到忘要发票了,还是再回去一趟吧。

第二天,打听了一路,找到了刘店小学的学生海卓姑娘的家。本想着,就一百多块钱,如今的人肯定不稀罕,我去的时候人家会不会不理我,肯定会很尴尬。可当我走进她家的时候,我惊呆了,还有人住着这么窄小破旧的房子。小姑娘和他的爷爷奶奶热切地迎了上来。小姑娘很可爱,破旧的衣服,凌乱的头发,盖不住她的天真。我这一来,家里热闹了起来,奶奶忙着端来了馒头和咸菜,小姑娘双手端来了茶,爷爷坐着和我说话,谈话之中我才知道,小姑娘失去父母已有好几年了,家里还有个上初中的哥哥。看着小姑娘拿着我给新买的作文书,眼里透出了喜悦和感激,看到她瘦小的背影,心里酸酸地,有想哭的感觉,充满了同情,在这样的家庭里,没有父母的爱,但对生活与知识充满了渴望,很想把她带到自己的身边,不想让她再收任何的伤害,她真的还需要很对真切的关怀。

第三天,我联系到了鸦儿川小学的尚亚丽小姑娘,她已经上五年级了。我打车到去她家的路口,本打算徒步走过去,可他的爷爷一定要骑车过来接我。一位瘦小的而又有点瘸的老人,尚亚丽小姑娘的父亲残疾了,连吃口饭都很困难,继母神经上出了问题,未成年的姐姐因家境所迫已经嫁人了,还有个年幼的弟弟,一家人的生活就靠年老的爷爷一个人承担。小姑娘很懂事,但很怕和生人说话,小小年纪,干起家务来像个大人。

假期实践心得范文2

今年寒假我来到了xx售后服务部实践,因为家里的电脑出现故障却不知道怎么处理,只能等专业人士来解决问题,本身我就对电脑很感兴趣,经朋友介绍就来到这里实践。可以说,近1个月的工作使我成长了不少,从中有不少感悟,下面就是我的一点心得:

一、真诚

你可以伪装你的面孔你的心,但绝不可以忽略真诚的力量。第一天去服务部实践,心里不可避免的有些疑惑:不知道师傅怎么样,应该去怎么做啊,要去干些什么等等!

踏进公司的办公室,只见几个陌生的脸孔用莫名而疑惑的眼神看着我。我微笑着和他们打招呼,尴尬的局面立刻得到了缓解,大家多很友善的微笑欢迎我的到来。

从那天起,我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天早上见到他们都要微笑的说声:“师傅早”,那是我心底真诚的问候。我总觉得,经常有一些细微的东西容易被我们忽略,比如轻轻的一声问候,但它却表达了对老师同事对朋友的尊重关心,也让他人感觉到被重视与被关心。

仅仅几天的时间,我就和师傅们打成一片,很好的跟他们交流沟通学习,我想,应该是我的真诚,换得了老师的信任。他们把我当朋友也愿意指导我,愿意分配给我任务。

二、沟通

要想在短暂的实践时间内,尽可能多的学一些东西,这就需要跟老师有很好的沟通,加深彼此的了解,刚到网络中心,老师并不了解你的工作学习能力,不清楚你会做哪些工作,不清楚你想了解什么样的知识,所以跟老师建立起很好的沟通是很必要的。同时我觉得这也是我们将来走上社会的一把不可获缺的钥匙。

通过沟通了解,师傅我有了大体的了解,一边有针对性的教我一些计算机知识,一边根据我的兴趣给予我更多的指导与帮助,例如我对网络布线,电脑硬件安装,系统、网络或硬件故障排除,工作原理应用等方面比较感兴趣,师傅就让我和他一起完成电脑故障排除工作。

在这次的工作中,我真正学到了计算机教科书上所没有的知识,拥有了实践经验,这才真正体现了知识的真正价值,学以致用。

三、热情与耐心

热情与耐心,就像火与冰,看似两种完全不同的东西,却能碰撞出最美丽的火花。

在中心时,老师就跟我说,想做电脑维护这一块,热情与耐心必不可少,在产品更新方面,这一行业就像做新闻工作,不断的在更新,这就需要你有热情去发现与创造,而你的耐心就要用到不断的学习新知识,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当中去。

在一些具体的工作当中也是这样的:记得刚来公司实践的时候老板安排我学习安装xx系统,我本想这应该是非常简单的事,可没想到出现了很多问题,还是在师傅一步一步的教导下,直到最后才把系统安装成功,用了整整两天的时。

通过自己的摸索,调试,自此,我算是真正的弄明白了计算机的硬件安装,维护和更新。

后来我又进行了各种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反复安装调试,一遍又一遍的调试安装,自然有些烦,但我用我的热情与耐心克服这些困难,师傅也帮我用书面的方式整理了不少关于硬件故障的经验,比如说:我们可以在电脑启动的时候就可以通过声音来判断故障。

整个的实践过程是紧张而愉快的,我的工作态度和成效也得到了总经理和同事们的一致称赞。作为我在踏出社会之前的为数不多的几次实践中,这次的实践的确给予了我很多。

今后,我将继续保持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高尚的思想觉悟,进一步完善和充实自己,争取在以后的学习中更好的完善自己,在以后的实践中更好的运用去自己的只是,做一个合格的大学生,将来做一名对社会有用的人。

假期社会实践心得体会【二】

作为一名大二的师范生,能在这个寒假去参与一个教育机构的招生工作以及后面上课的全过程,我觉得这是上天或是社会或是自己给自己的另一种引导,鼓励和启发,很多事情是需要我们勇敢的踏出第一步,也有很多事情是需要我们去尝试了才能明白了解的。

这个寒假,我来到一个叫xx镇上帮一个教育机构招生,而后就在这里上课,作为一名主修小学教育专业的我来说,上课的主要对象自然就是小学阶段的小朋友们,说得更具体一点,我所负责的班级就是一二年级的语文数学,三年级六年级的数学。工作大概就是这样,时间算下来前后差不多二十一二天,时间虽短,但是一旦用心把自己投入到这看似短暂的时间中去,不难发现,很多学习生活的相关学问就在其中,很多人间冷暖就在我们身边。

一、儿童的成长不仅需要爸妈亲人的陪伴,也需要社会各界的关爱

前期的招生工作,让我感受到了许多的人间冷暖,生活的酸甜苦辣,但儿童的成长这个话题却是在前期招生工作中的一个尤为触动我心弦的话题。我们的招生工作,不仅仅就是在一个地方摆点招生,而且也要走家串户的去宣传做记录。记得那一天,我是在xx镇上的小学招生,其实我远远的就发觉一位多少有些沧桑的中年男子一直往我这边看了好久,就在我准备离开之前,他向我缓缓而来(右腿有点残疾的症状),经过半个多小时的交谈,发现原来这位中年男子是刚从外地打工回来,他有个上一年级的女儿在奶奶家带着,奶奶没念过书,女儿多少受些影响,在思想学习方面就存在很多问题……那位父亲说着说着就哽咽了,我听着听着鼻子也跟着酸了起来。从那位父亲的神态里,我能清晰的看出他对女儿的担忧,从他的语调里也能听得出他为自己不能陪在女儿身边的一种亏欠自责与无奈,然而我却透过他的这些担忧和自责看到的是一位父亲对女儿的那份深深的爱。

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物质与精神往往两难全,父母为了给孩子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来满足他们的精神财富,打工已经成为一种潮流,然而这种潮流不是父母们愿不愿去追随的问题,而是他们不得不追随的问题,这样就形成了父母在东孩子在西的局面,长此以往,“留守儿童”也就诞生了。电话线似乎就成了父母与孩子交流的桥梁,但是毕竟父母在这头孩子在那头,中间隔着不知是多少米的电话线,信息再发达,有些感情还是没有面对面所传达的话语来得亲切深刻。

现实的残酷,苦了我们的父母,也苦了这些正处于身心发展关键时期的孩子们,在这个一切以物质需求为基础的社会里,我们的父母不得不带着他们对孩子的那份牵挂远离他乡……

但是无论怎样,留在家里的孩子还是懵懂的,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观还需要一个强有力的牵引,所以,我们不能眼睁睁的看着他们一个个因为父母不得已的离开而把自己荒废在这个属于他们自己发展的关键时期,尤其是作为园丁的老师们,我们要尽全力去关爱这些孩子们,从学习思想生活多方面的走进他们,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努力地把这些未来的祖国花朵培养得阳光健康和积极向上!

二、我们必须拿出我们的负责真诚勇气来对待我们周边的每个“一”,用实力和信心来面对自己面对生活

对于前期的招生工作,再辛苦,更多的都是体力上的支付,但对于接下来的上课环节,尤其是对于我来说,即使我是师范生,纵然我有再大的热情,但一考虑到从未接触过这方面的实战演习,在学校学的东西毕竟在运用的过程中多少有些差距,本就不自信的我,越想越多,再加上周围的人都很优秀,我开始怕了,开始准备退缩了,但是我想,如果就这样走了,不仅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也是对他人的不负责,最终还是决定留了下来。

后来,我开始狂看小学每个年级的教材和相关资料,对每个年级的内容进行初步归类,找出重点难点易错点(这些只是我在上课前做的初步工作)。最让我不放心的还是第一天的课该怎么上的问题,为了这堂课,我思前想后,最终决定第一天不上课,而是放轻松的与孩子和家长交流,争取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了解每个孩子的学习状况和家长的相关意见,从而达到因材施教的教学效果。第一天真的来了,实施照着计划顺利的进行着,家长也满意地把孩子交给了我,也许对于其他老师来说,能取得这样满意的结果是他们意料之中的,但是对于毫无经验的我来说,能取得家长的肯定就是我给了我莫大的坚持下去的勇气。

一上午,我通过与孩子和家长们的交流,初步了解每个孩子的状况,从而了解了每个班级的状况,剩下的就是根据每个孩子所组成的每个班的大概状况准备教学内容以及精选课堂练习和课后练习,一切都准备好了,就等着第一堂的到来,这里给他们上的第一堂课,也是我上讲台正式讲课的第一堂课吧,这一上午下来,总感觉没发挥好,我还满心愁闷之际,一个三年级的小朋友都跑到街道中去了,又回过头来笑呵呵的对我说“我最喜欢王老师的数学课啦”,那一刻,说真的,我都动地掉眼泪了。于是,我又打起精神来,把这份感动化为前进的力量,更加努力的把自己投入到准备后面每一天的教学安排中去,就这样,我每天都是上午集中精力上课,下午就是认真的备各个年级的课,晚上批改作业,分析孩子们的作业,总结今天上课的状况,也想一下明天该以何种方式让孩子们在愉快中学习,让他们不仅能掌握这种知识,而且能把这种知识学活,自己能够灵活的去迁移扩展和应用……

就这样,一天天过去了,在这些天里,我几乎是没有睡过好觉,经常都是整夜整夜的失眠,但这一切都是值得的,因为在这些天里,我真的是在用心的对待我的每一天每一堂课,用心的对待每一份教案每一份作业,用心的对待我所接手的每一个孩子每一个家长。我在用心真诚的付出,孩子们也确实是在收获,最让我满足的还是孩子们都能够数出自己在哪些方面的收获,与此同时,我也真正体会并懂得了用负责真诚勇气来面对身边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在人的生命过程中的重大意义,也明白了人生就是一个以实力为基础并借助信心来不断挑战自己超越自己的过程!

三、梦想的背后都是脚踏实地的生活,梦想越大,需要付出的就越多

往往大多数人都愿意向别人耀眼的光环投去赞赏与羡慕的眼光,然而,又有多少人去注意过那光环背后的故事,去关心过那光环背后的辛酸与泪水!

每天看着这里的负责人有时上上网,有时教教小朋友画绘画,有时打打球,也有时下下象棋,感觉他的生活就是备受阳光普照。然而,通过一段时间的相处,才发现,那些轻松自在都是表面现象,他也会忙得不可开交,他一边要负责自己的店里的正常运行,也要负责他自己的课程,还要负责管理我们的课程。

一天忙下来可能刚端起饭碗还没顾得上吃一口,可能就是一个自称家长的陌生电话,他又得放下碗奔跑到岗位上去。当夜深人静,人们都进入梦乡时,还在做明天亦或后来的计划安排的是他;当别人都在享受寒假春节的短暂相逢时,奔走在外的还是他……他对梦想的那份执着与坚定让人感动,他对梦想的那种脚踏实地与坚持不懈更是让人叹服,我们为之动容,相信生活也会为之动容,相信他的付出一定会换来更美好的明天!

每个人都拥有一个梦,看着别人用辛勤灌溉着自己的梦之花,闭目凝神,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欣赏别人的芬芳中,我们也要汲取他们随着“花香”所散发出来的那种精神,然后学着去耕作自己的“花园”,等待你的会是满园花色还是满园枯枝,那得看你的付出有多大!

也许有人会感叹努力了不一定就会有成功,但是,朋友,你是否也曾想过,你不努力就一定不会有成功呢!

短暂的相逢,给我的却是巨大的进步和成长。同事的那种奋斗精神让我看到了随梦而飞的炫丽,让我感受到了梦想的魅力与力量,这种力量也无时无刻地在鼓励着我!与孩子的相处,我也找到了自己前进的方向,要想每一个孩子能得到健康而又全面的关心和培养,作为教师的我们就得不停地全面地去丰富和发展自己。

人类有一种情感叫“后悔”,总是等到问题出现或是等到不可挽回时才知道怎么做,那么,作为一名走在教育大道上的教师,尤其是现在在校的师范生,我们得明白知识就像金钱,当你越是需要它的时候越觉得它不够用,我们不要等到它不够用的时候才去寻找它,正如“老师要想倒给学生半桶水,自己得有一桶水”这句话一样,我们得随时做好储存的准备,时刻保持一颗学习向上的心,坚持发展性学习,坚持以专业学习为中心的发散性学习,综合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假期社会实践心得体会【三】

在这次寒假社会实践活动,我抱着提高自己社会工作能力的目标,努力完成这次社会实践调查活动,同时也从调查活动中检验自己的工作能力。在这次的社会实践调查中我收获不少,其中我认为以下四点在完成调查的工作中是最必不可少的:

一、在社会上要善于与别人沟通

如何与别人沟通好,这门技术是需要长期的练习。以前工作的机会不多,使我与别人对话时不会应变,谈话时有冷场,这是很尴尬的。但经过这次的调查工作后,我与人沟通的能力有所进步。人在社会中都会融入社会这个团体中,人与人之间合力去做事,良好的沟通能使其做事的过程中更加融洽,事半功倍。

二、在社会中要有自信

自信不是麻木的自夸,而是对自己的能力做出肯定。在工作中,我明白了自信的重要性。你没有社会工作经验没有关系,重要的是你的能力不比别人差。社会工作经验也是积累出来的。没有第一次又何来二、第三次呢?有自信使你更有活力更有精神。

三、在社会中要克服自己胆怯的心态

实践活动没开始的时候,自己就害怕了。自己觉得困难挺多的,自己的社会经验缺乏,等种种原因使自己觉得很渺小,自己懦弱就这样表露出来。但其实有谁一生下来就什么都会的,当你克服心理的障碍,那一切都变得容易解决了。几次的尝试后就可以克服自己内心的恐惧了。如师兄师姐所说的“在社会中你要学会厚脸皮,不怕别人的态度如何的恶劣,也要轻松应付,大胆与人对话,工作时间长了你自然就不怕了。”有句话说得好:“只有征服自己才能征服世界。”我相信只要有勇气,一切事情都会变得简单起来。

四、工作中不断地丰富知识

假期实践心得范文3

关键词:新加坡;国家认同;文化主导;内生动力

中图分类号:D733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17)03-0108-05

新加坡是一个以移民为主建立起来的国家,种族、语言、文化错综复杂,是一个标准的“多元性质国家”。[1]就是这样一个“多元性质的国家”,秉承多民族一体的理念,实现了多民族混居、多民族共学、多民族共进,并成为全世界解决多民族国家认同问题的典范。新加坡国家认同培育实践形成的从“制度”到“文化”、从“外生”到“内生”、从“共存”到“一体”的演变路径为我国国家认同教育提供了有益的经验。鉴于此,本文将着重对新加坡国家认同构建的范式转型、动力转换以及使命转变展开思考和讨论,以期为推进我国国家认同培育问题提供借鉴。

一、从“制度”到“文化”:新加坡国家认同构建中的范式转型

就一般意义而言,国家认同源于三个方面,即“族群血缘关系”“历史文化传统”以及“政治社会经济体制”,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族群认同”“文化认同”以及“制度认同”。新加坡独立建国后首先采取的便是“制度认同”的构建策略,并通过这一策略相对成功地实现了国内种族的和谐、宗教的宽容、社会的稳定以及济的腾飞。然而,“制度认同”强调通过现实利益的恰当分配来实现国家认同,但由此带来的问题是当各方利益主体未能获得利益满足时,这种认同的基础就会松动,甚至断裂。事实也证实了这一认同模式的局限。伴随着新加坡后发优势的逐渐消失,利益增量日益难以满足各方主体的需求,依赖“利益满足”而构建起来的“制度认同”也就出现了危机。面对这一危机,新加坡政府采取了复兴东方文化、打造新加坡价值观的措施来进行应对。换句话说,传统以“制度认同为主,文化认同为辅”的国家认同构建范式已经不合时宜,取而代之的则是以“文化认同为主,制度认同为辅”的新式的国家认同构建范式。

1.制度认同――新加坡国家认同构建初期的选择。所谓制度认同模式,就是国民基于对现有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制度的认可,进而产生的对整个国家认可认同的建构模式。这种认同模式建基于利益导向的自然选择。即它是一种主体基于制度依赖而获得个体

利益满足从而逐渐产生的对制度乃至制度背后的国家认可的认同模式。新加坡国家认同构建初期选择“以制度认同为主,文化认同为辅”的模式具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

作为一个典型的移民国家,新加坡在建国初期缺乏一种国民之间天然凝聚在一起的历史传统和自然偏好。广大移民对于这块陌生的土地难以快速建立相应的认同。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更多把它当作一个生活的暂居地,希望在这里可以成就一番事业,然后再回归故里、光宗耀祖。“我们眼前困难重重,生存机会十分渺茫。新加坡不是一个自然形成的国家,而是人为的……我们把它继承过来,没有腹地,就像心脏少了躯体一样。”[2]在新加坡,主要由四类人群构成了多元文化的社会结构。通常用CMIO(C=Chinese,M=Malay,I=Indian,O=Others)来表示。[3] 69这四类人群之间没有很强的宗法血缘关系,由于“宗族血缘关系”“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新加坡国民内生共同体的产生非常困难,那种依靠族群认同来构建国家认同的模式也几乎不可能。与此同时,由于历史上英国殖民者长期实施“分而治之”的策略以及日本侵略者的从中挑拨,使得四大群体之间不仅难以形成历史文化传统的共同体,反而彼此之间矛盾重重,难以调和,这使得希冀通过文化认同来构建国家认同也变得十分困难。

在这种情况下,必然要求借助外生力量来推动国民共同体的构建。一方面,囿于新加坡建国初期国家生存危机的考量,新加坡政府采取了全盘西化的实用主义做法,以期获得西方国家的支持,进而快速实现自立。另一方面,以李光耀为首的人民行动党选择通过“施惠”于民的举动来凝聚民心,消弭冲突,进而铸就新加坡共同体。这直接体现在以利益识别为基础的“制度认同”。这一“制度认同”体系包括了混居组屋计划、语言政策、节日安排、宗教政策、制度、社会群众组织管理、基层管理等有利于共同体构建的各种政策措施。其核心问题仍然是通过制度的构建来实现主体利益的合理分配,即通过使个体获得现实利益以使其认可当前的政治、经济、社会体制,进而认同新加坡国家、新加坡共同体。

可以说,新加坡在构建国家认同的过程中采取“制度认同为主,文化认同为辅”的策略实为无奈之举,这种模式在新加坡建国初期担负起了国家认同构建的历史重任。但值得注意的是,深植于全盘西化的实用主义背景下的制度认同模式也存在诸多隐患。

2.文化认同――新加坡国家认同构建发展的转型。这种“制度认同”的国家认同构建模式在新加坡建国初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伴随着新加坡后发优势的逐渐消失,新加坡的发展速度也在不断下降,这种国家认同构建模式日益面临能否持久的危机。因为这种模式的核心是不断满足公民持续增长的利益需求,经济的健康持续增长构成了其生存的基础。在经济增长持续变缓的情况下,无疑需要寻求一种新的、更为稳定和持久的国家认同构建模式。“以文化认同为主,制度认同为辅”的新型国家认同构建模式应运而生。

“以文化认同为主导”的国家认同构建策略强调每个新加坡公民共享相同的价值观、拥有相似的历史回忆。无疑,这对于建国初期的新加坡来说是不可能实现的。但是,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发展以及在“制度认同”的持续助力之下,不同种族之间日益宽容、理解,容易达致共识。更为重要的是,他们之间产生了共同的记忆――新加坡的腾飞。巨大的成就以及由此激发的强烈的国家自豪感和自信心,使得新加坡政府有机会、有条件提出适合新加坡全体国民的共同价值观。1991年1月5日,新加坡国会通过了“国家至上,社会为先;家庭为根,社会为本;关怀扶持,同舟共济;,协商共识;种族和谐,宗教宽容”的共同价值观。[3]69

与此同时,新加坡社会不断涌现的新问题,也迫使“制度认同”作出转变。诚如前文所述,深受全盘西化实用主义思潮影响的新加坡社会,在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的同时,也使得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思想日益渗入到了新加坡民众的思想和生活之中,使得新加坡青年的劳动意识、工作意识出现了下滑,而享乐思想、思想不断蔓延,导致新加坡在20世纪90年代出现了犯罪率上升、吸毒等社会问题。[3] 134这些“娱乐至上、消费至上、享乐至上的看电视长大的麦当劳少年”[4]成为了社会亟需解决的问题,原本的“西化发展”成为了“西化堕落”。新加坡政府在经过思考后认为,向传统寻求经验、向东方文明汲取营养是解决现实问题的关键。因此,新加坡政府开始向东方、向传统寻求经验,继而希望通过传统价值观的恢复来改善国民意识,进而推动新加坡的再次繁荣。

总之,基于共同价值观和共同记忆的“文化认同”作为一种更深层次的认同,使得新加坡的国家凝聚力获得了更为持久和稳定的提高,也构成了新加坡在以后发展过程中继续实施的国家认同构建模式。

二、从“外生”到“内生”:新加坡国家认同构建中的动力转换

新加坡通过一系列的制度措施构造了全方位、立体式的国家认同构建网络,其内容涵盖了新加坡居民的生活、学习、休闲、宗教、政治参与等方方面面,这种通过制度安排来唤醒、鼓励、引导甚至强制性植入的国家认同过程,在新加坡建国初期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伴随着“制度认同”模式的衰落和“文化认同”的兴起,新加坡国家认同构建中的动力机制发生了转换,即由传统主要依靠外力推动的认同转变为主要依托个体内心意愿驱动的认同。

1.外力推动――新加坡国家认同构建中的传统动力。诚如前文所述,新加坡并非一个自然形成的国家,其形成建立源于自身区位优势所吸引的移民群体。这一现实情况使得新加坡公民内生国家认同感的自然偏好和原发动力几乎没有。新加坡政府必须通过整个社会经济体制的构建来推动国家认同的生成。因此,建国初期的新加坡政府主要通过外部力量(主要表现为 “制度认同”)来实现国家认同的构建。具体而言,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混合组屋计划。新加坡独立建国后存在着严重的“屋荒”问题,据有关学者统计,新加坡市区有84%的家庭住在店铺和简陋的木屋区,其中40%的人住在贫民窟和窝棚内,只有9%的居民有自己较为稳定的住房。[5]而且,由于英国殖者采取“分而治之”的统治策略,使得各种族之间存在着较大的隔阂,民族间关系紧张,冲突、矛盾时有发生。新加坡政府面对这一问题,果断采取措施,利用行政手段将各种族居民的原住地进行拆分,并通过组屋计划将各种族人群进行混合安置。正是这种强制安置以及“居者有其屋”的住房政策,才使得新加坡政府打破了世代以硪灾肿濉⒀缘、宗教、语言为基础的自然社区,也才得核心家庭成为社会的基本单位。[3]87很显然,在这一过程中,新加坡政府运用的便是“当地居民很不愿意的方式”,[6]即通过外力来推动各族人民相互宽容,进而达到相互的认同、达到对国家的认同。

第二,多语与双语并行的语言政策。在一个新国家成立时,政府的首要任务之一就是确定国语,并制定出一套适应本国需要的语言政策。[7]建国初期,出于地缘和政治的考量,新加坡将马来语确定为国语。但是,由于掌握和使用马来语的人在整个新加坡的比例非常低,使得新加坡政府不得不重新考虑构建一套更为有效的语言政策,以促成多种族之间的有效交流。考虑到新加坡在英国殖民统治时期英语得到了极大的推广以及对外贸易中英语的重要意义,新加坡政府制定了以马来语为国语,重视英语,平等对待各种族语言的语言政策。同时,新加坡政府有意提高英语在国内生活中的作用,例如在官方场合使用英语、高等教育采用英语授课等。[3]76这样,新加坡通过英语的普及基本铸就了国家认同的语言基础,使各种族人民能够运用非本民族语言进行交流,也使各种族能够突破原有的语言隔阂,以实现更好的理解、交流与交融。

第三,民主政治制度。在建国之初新加坡人民行动党就意识到了国内不同种族之间政治利益表达能力存在差距这一现实问题。为了平衡国内各种族之间的力量,尽可能满足各方主体的利益要求,新加坡政府采取了多种措施保证各种族利益能够得到充分表达和实现。一方面,新加坡通过立法保障各种族的基本利益,例如《新加坡共和国宪法》第89条第一款规定:“始终不渝地保护新加坡少数民族和少数宗教集团的利益应是政府的责任。”第二款更是明确表示“政府应承认新加坡本土人民马来人的特殊地位……”另一方面,在政府雇员和国会议员结构中推动各种族成员数量平衡。特别是针对上世纪80年代出现的马来人在国会议员中数量减少这一新情况,新加坡采用了三个候选人一组的“集选区”制度。该制度是1988年由新加坡选举委员会在当年大选前推出的一项制度,它针对一些较大的选区,明确规定在这些选区参加竞选的政党必须同时推出由4-6名候选人组成的候选人团队,其中至少分别包括一名印度裔和一名马来裔候选人。这对于华人占主流的新加坡社会(华人、马来人、印度裔约占总人口分别为76%、16%和 6%,其他各种族占2%)而言,客观上有利于保证少数族裔的候选人更大可能地当选国会议员,避免候选人可能均为华裔所垄断。

2.内力自生――新加坡国家认同构建中的新型动力。新加坡制度认同在20世纪90年代出现了问题,这就使得外力推动下的国家认同在“制度认同”这一中介环节出现了断裂,由于外力推动模式缺乏其他路径来推动实现国家认同,这使得原本的“制度认同破裂”极易导致“国家认同断裂”。毋庸置疑,这对于一个国家的冲击是十分巨大的。因此,新加坡政府开始转向了构建“我是新加坡人”“新加坡价值观”的内力自生的国家认同动力模式。作为行政首长的李光耀也多次强调“新加坡人”这一概念,并号召大家作为新加坡人团结起来。[8]

由上图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出,外力推动下的国家认同必须经过制度认同这一中介环节,而内力自生则可直接实现国家的认同。当然,“内力自生”也并不是完全抛弃了“制度认同”的作用,而是着意使“文化认同”承担起主要职责,避免出现在外力推动模式下可能出现的国家认同断裂。

具体而言,所谓内力自生国家认同模式就是指个体经由内心的体认而产生的对国家的一种依归、顺从,这种认同不经中介而自然生成,是个体的一种主动心理活动。显而易见,这种内力自生国家认同模式必须获得个体主观上的对于国家的认可、遵从,也就是说必须使个体将国家归化为自己生存的家园序列,而不能是“浮萍般的暂住地”。这一过程需要国家获取个体内心最深处的认同,其中,最关键的是让个体能够产生同国家命运一体的认知、情感、意志。这无疑需要新加坡国民能够认同新加坡的历史、文化、价值观以及政治经济体制等。

上述内力自生国家认同的基本要素在新加坡建国初期都是很难实现的。但是,经历了近30年的发展,新加坡人民同政府一同创造了“新加坡奇迹”“亚洲四小龙”等一系列辉煌成就,使得国民在享受荣耀的同时获得了与新加坡政府共同奋斗的宝贵记忆。正是这充满奋斗汗水的历史记忆使得新加坡国民可以内生国家认同感,这也就是我们所谓的“内力自生国家认同”的开始。之后,新加坡政府开始大力宣扬新加坡精神、新加坡价值观等传统文化,这使得新加坡这片土地上原有的东方元素再次复活,这一重生的文化力量同样为内生性的国家认同构建提供了动力。

值得注意的是,内生性的动力已成为新加坡国家认同构建的主导力量,但如同认同范式的转换一样,这种主导并不能完全取代制度认同等外力推动,其同样需要相应的制度支持,以此共同协力进行国家认同的构建。

三、从“共存”到“一体”:新加坡国家认同构建中的使命转变

近半个世纪以来,新加坡的国家认同构建实现了巨大的突破,国内各种族间基本实现了和谐共处,各宗教也得以宽容共生,整个国家都处在相对和谐的状态之中。然而,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加坡出现了对外移民大增的趋势。[9]可以看出,新加坡在进行国家认同的构建中虽然通过制度性的强制力和有效的经济政策使得国内各种族、宗教以及文化团体实现了互益共生,然而,这一过程却没能生成“一体”意识。这就使得“作为历史上殖民化最完整的社会之一的新加坡”[10]没能转化为现代民族国家中最自主、最自信、最有认同感的国家。发展共同体意识,构建一体化的新加坡就成为了其国家认同构建发展的主要方向。

1.共存意识――新加坡国家认同构建初级阶段。就国家认同的层次来讲,其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共存,二是一体。一个国家在进行国家认同构建的过程中,应首先生存于这个国家,而后才可能同这个国家相融,以至一体。新加坡国家认同构建的道路就遵循着这样一种历史轨迹。上文已经就新加坡在住房、语言、教育以及政治参与等各方面的制度进行了介绍和解读,我们发现,新加坡初期国家认同构建的着眼点更倾向于使多种族的国民共生、共存于新加坡一国之中。例如,在新加坡的混合组屋计划中,新加坡不同种族的人被强制安排在一起生活,无论其是否愿意,其必须努力m应这种共居的生活,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初期的新加坡政府并没有采取使双方进行融合的策略,而只是努力使双方变得宽容,其目的仅仅是使各种族居民可以共同生存于同一空间之中;在语言政策方面,新加坡政府十分重视英语,并把英语塑造成了“第一语言”,其目的也只是为方便国民沟通,而不是使全体国民将其视为新加坡人的语言、视为他们自己最爱的语言;在政治上,新加坡政府努力将国民政治活动限制在政府的管控之内,而不愿意太多调动国民的政治参与性。

无疑,新加坡在国家认同构建的初期较好地完成了共存意识的搭建,这种共存意识保证了新加坡在独立建国后能够有效地应对国内和国际的风云变幻,并为新加坡带来了经济的腾飞。然而,伴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国民对于政治权利的诉求也越来越多,它们开始日益关注那些影响自身实际生活状况的政策的制定及执行,并希冀在现有政治制度框架下寻求更广阔的政治空间。但是由于缺乏共同的价值观和文化基础,多种族的国民虽然生活在一起,很难形成“新加坡人”的整体印象。不得不说,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的新加坡国民移民潮同缺乏这种“新加坡人”的想象具有一定的关联性。这就需要政府构建更为有效的国家认同策略。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便是由“共存”到“一体”的国家认同策略转变,即如何真正让每一个国民深切感受到自己是新加坡一份子的“新加坡人”教育。

2.一体意识――新加坡国家认同构建的进阶转型。一体意识是生存意识的进阶,是国家认同发展的高级阶段,相对于生存式的被动的国家认同,一体意识强调对个体主观的认同情感、认同意志和认同行为的唤醒,即个体自觉将自己的生活、学习、工作以至于整个生命同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真正地将自己视为国家的一份子,将国家视为自己的国家。

在一体意识的构建过程中,新加坡在思想文化上有意复兴东方文化,重点宣扬“新加坡人”“新加坡价值观”;在政治上,新加坡逐渐放松了对社会团体、利益集团等民间机构的控制,赋予公民更多的政治自由和更为广阔的政治参与空间;在民生问题上,新加坡政府通过强化居民委员会职能,进一步丰富了新加坡组屋居民的文化生活,促进租屋内的居民更好的交往、交流和交融。

第一,复兴东方文化、儒家文化的活动。由于新加坡本身属于亚洲儒家文化圈,因此,20世纪后半期,新加坡政府开始注重对东方文化和儒家文化的传播和应用,希望以恢复传统的方式来唤醒蕴藏在国民心中的对传统文化的感知,并以此凝聚国民意识,构筑属于新加坡自己的国民文化、国民精神,例如,新加坡政府在20世纪末在全社会进行的“礼貌月运动”“敬老周运动”“推广华语运动”[3]139等活动。

第二,放松政治管控,畅通公民参与的渠道和途径。在独立建国初期,新加坡为应对严峻的国内外环境和挑战,采取了威权主义治理模式,以期能够集中精力应对困境、发展经济。然而,面对中产阶级的崛起以及国民普遍的政治意识的提高,新加坡政府原有的统治策略面临着失效的威胁。基于此,新加坡政府主动适应民主化浪潮,放松了对政治的控制,进一步开放了国民参与政治的途径。例如,在学校,新加坡政府就鼓励学校开展政治辩论活动,让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不同的政党、发表不同的政见,并展开讨论;在社会领域,新加坡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NGO、NPO组织,这些组织开始成为市民社会十分重要的力量,它们也逐渐能够为各自的利益对政党施压等等。[3] 163-165可以这么说,新加坡的政治民主化进程正在使越来越多的国民感受到自己是新加坡的国民、自己是新加坡的主人,由此萌生出愈来愈浓厚的国家认同感。

第一,就思想领域来讲,要坚持打牢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培育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即要在历史维度充分认识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通过长期的交往交流交融业已形成了各民族交错杂居分布、经济上相互依存、文化上兼收并蓄、情感上彼此亲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一体多元格局。在现实和发展维度,要始终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通过自觉加强“五个认同”教育,加强民族团结教育,通过推动建立嵌入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通过文化嵌入、经济嵌入、社会嵌入和情感嵌入,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培育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第二,就政治与社会领域而言,通过“放权社会”来实现“一体意识”的培养较为符合我国的国情。“放权社会”本质上是公共部门借助社会力量来解决日益庞杂的社会事务的一种治理方式,它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一般而言,它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让个体直接参与到既有的权力运作中来,例如听证会制度、公示制度等其他扩大公民政治与社会生活参与的活动;二是将权力下放,由其他治理主体进行运作,例如NPO、NGO组织的兴起。“放权社会”有利于使公民更多地参与政治生活,它增加了公众与政府之间的互动,也提供了社会成员之间的互联互通平台。无疑,它将有利于国家认同的构建。

第三,就教育领域而言,我们更多地应该考虑公平的问题,即通过公平地对待来让整个国民群体感觉到“一体意识”。我们要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更多地考虑中西部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教育资源配置;要进一步完善高考制度,使身份、需求、能力相同的人能够获得相同的结果。具体而言,就是要对教育领域内的活动进行三维的考量:一是要考虑平等原则,即受教育基本权利和机会的分配要平等;二是要考虑差异原则,即要使具有不同需求、不同能力的人获得不同的教育资源,实现他们不同的愿望;三是要考虑补偿原则,即要使教育资源的配置能够缩小受教育者的社会经济地位的差距,并对处于不利地位的个体予以补偿。[14]只有通过公平地对待受教育者,才能真正地让它们感受到自己归属于同一个群体。也只有这样,“一体意识”的构建才能真正实现。

结语

新加坡国家认同构建呈现出一种“文化、内生、一体化”的策略倾向,这使得新加坡的国民统合得到了有效的实现。当然,每个国家都有着自己的国情,这就决定了每一个国家在采取国家认同教育的过程中必然具有其特殊性。然而,这种特殊性绝非独立于普遍性之外。也就是说,新加坡的“文化、内生、一体化”的国家认同构建策略为我们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这就要求我们在坚持“五个认同”“三个自信”“三个离不开”的基础上,学习借鉴新加坡“文化、内生、一体化”的国家认同教育经验,以此推进具有中国特色的交往交流交融教育研究,进而优化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整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这也正是我们今后需要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关键。

参考文献:

[1]J.A.Fishman. Language in sociocultural change [M]. Stand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2, pp∶191-223.

[2]李光耀.李光耀回忆录[M].新加坡:联合早报出版社,1998∶3.

[3]李志东.新加坡国家认同研究(1965-2000)[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4]曹云华.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文化变迁:对新加坡的个案分析[J].东南亚研究,1996,(1).

[5]马志刚.新加坡道路及发展模式[M].北京:时事出版社,1996∶426.

[6]John S.T.Quan. In search of Singapore’s national values[M]. Singapore: Times Academic Press, 1990∶51.

[7]顾曰国.语言与语言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78.

[8]许心礼.新加坡[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8.

[9]王海良.东盟国家现状及走向[J].国际观察,1998,(1).

[10]Benjamin. In the cultural logic Singapore’s multiracialism[M]// Ong Jin Hui, Understanding Singapore society.Singapore: Time Academic Press, 1997∶68.

[11]张永奇.中国精神生成的传统文化维度[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

[12]:筑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文艺高峰[EB/OL].http://wwwtoutiaocom/i6359439778781331969/

[13]秦秋霞.公民教育的边界――公民教育c相关概念的辨析[J].教育科学研究,2014,(2).

假期实践心得范文4

摘 要 医德、医风的好坏是社会风气好坏的反映,医德、医风建设是社会道德建设的重点之一。医德医风问题历来为社会所瞩目,本文就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提出了一些思考。

关键词 医院 医德 医风

在进一步改革开放和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医院医德医风建设,是医院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课题。根据本人从事医院管理的经验,就在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医德医风建设的问题谈几点体会。

一、当前医德医风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看病送“红包”是社会舆论和群众反映的焦点之一,也是医德医风建设中的难点问题。尽管卫生部发出了严禁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收受“红包”的通知,各医院也采取了相应的监督制约措施,收受“红包”现象明显收敛,从根本上遏制了公开收受和索要“红包”的发生。但仍然有部分医务人员在私下收取病人的红包。

2.以患者作为媒体来收取回扣。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商品经济冲击着医疗市场,在医疗活动中展开了不正常的竞争。为了以回扣引诱医生乱开检查、处方单或有偿转诊病人等,损害了患者的利益。严重地破坏了正常的医疗秩序,损害了医务人员的形象。

3.对特需医疗服务的管理监控不严。特需医疗服务是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充分利用现有卫生资源,多层次的为社会服务。但有些医院只顾开展不顾管理,使个别医务人员打着特需服务的旗号,变相地向患者索要钱财。如点名手术不是建立在自觉自愿上,而是采取诱导点名,甚至迫使患者点名。个别情况还出现假点名,使特需服务不特需。这些都偏离了卫生改革的方向。

4.服务态度有待改善,生、冷、硬、顶现象仍然存在。尤其是医院窗口单位(门诊、药房、挂号、收费、化验等)生冷硬顶现象突出,病人抱怨来医院花钱买气受。其原因之一是少数职工素质差,另一方面是认为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在医疗市场中缺乏危机感。

二、在新形势下加强医德医风建设的几点对策

医德医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医院管理及其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在新形势下既是一个新的课题,又是一个难题。笔者认为医德医风建设应采取以下几点对策:

1.开展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医务人员道德素质。实践证明,职业道德建设是纠正行业不正之风的治本之策。因为,医德医风是指医院职工的政治、思想、文化和技术素质,医院工作的指导思想、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工作作风和管理方法等精神道德风貌综合反映。它居医院文化的深层,存在于职工的思想、言论和行动之中,并通过医疗活动显示出来。

治本之一是深化卫生改革。要转变过去那种把医院当成是纯社会福利的慈善机构的旧观念。国家、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要采取逐步到位的方法,改变当前大多数医疗服务收费低于成本的状况,缓解医院的补偿负债机制,体现医务人员的技术劳务价值,提高待遇,以利于克服不平衡的心理状态,解除后顾之忧,使医务人员把主要精力放在钻研技术,更新知识,提高诊疗水平上,有利于技术队伍的稳定,人才成长和敬业精神培养。

治本之二是对固有道德体系的改革,必须排除错误认识的干扰。坚持正面教育、疏导的方针,把好医院伦理道德的价值导向。

一是效益代替道德建设论。道德的发展固然是由社会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所决定的。但是物质条件的决定作用只是根本的,绝非是唯一的。这是因为道德还受上层建筑及其它因素影响,它还具有自身的相对独立性,并对经济的发展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精神文明建设可给物质文明建设提供智力的支持、精神的动力。

二是市场与道德论。在一些人眼里,市场经济只是为了谋取最大的利润,为了赚钱不择手段,种种不道德的行为结出的苦果要由全社会成员来品尝。因而,行业不正之风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使职业道德建设尖锐地提到我们面前。职业道德的建设,今天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新秩序的形成,对于社会经济生活的正常运转和稳定都是不可少的。同样,抓医德医风建设对净化医疗市场,稳定医疗秩序,保障医院改革朝着健康、正确的轨道前进是必不可少的。

2.t德医风建设必须同法律体系的建设相结合才有效。在重视职业道德教育的同时,同样要加强法律体系的建立,尤其是在改革措施不配套、市场经济的发展体制不完善,一部分职工素质不高的情况下,加强职业道德规范、制度的建设,应用监督制约机制规范医务人员的行为尤为重要。

(1)建立监督机制,重点放在内部监督上。制定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为促进医德医风建设起到积极的作用。

假期实践心得范文5

关键词:建筑建筑;造价管理;问题;趋势

1前言

在整个建筑工程项目中在整个建筑工程项目中,造价管理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用,通过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的分析可以使整个建筑工程在各方面得到保障程在各方面得到保障。放眼新时期我国建筑工程中造价管理仍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亟待解决仍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亟待解决,传统的工程造价管理体系已经不足以满足新时代的建筑工程需求已经不足以满足新时代的建筑工程需求,制度上的不完善严重的制约了我国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重的制约了我国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

2新时期建筑造价管理存在的诸多问题

2.1管理模式没有得到完善和创新

纵观建筑工程行业的发展纵观建筑工程行业的发展,建筑工程造价管理体系存在着许多严重的问题着许多严重的问题,如管理体系不能与时俱进,与新时代的建筑工程格格不入筑工程格格不入。在这个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新时期中,市场竞争环境越来越激烈场竞争环境越来越激烈,相要更好的在这个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占据优势环境中占据优势,就要与时俱进,引入新的管理理念,改变传统管理存在的各种弊端统管理存在的各种弊端,通过与自身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对管理制度的创新理制度的创新,才能更好的立足于愈发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中。然而在这个背景下,很多的建筑企业在进行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工作中价管理工作中,对其没有一个全面的理解和认识,导致出现的各类问题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各类问题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其根本原因是,企业缺乏动态管理态管理,使用了与自身发展实际不相称的管理方式,以至于出现了很多的管理疏漏现了很多的管理疏漏。如在采购建筑原材料上,市场价格时常会出现很大的浮动常会出现很大的浮动,没有一个好的工程造价管理模式会对建筑工程企业造成一定的损失建筑工程企业造成一定的损失。

2.2工程造价管理人员素质较低

近年来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相关企业对工程造价管理的重视程度不断的增加造价管理的重视程度不断的增加,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时代的发展代的发展,为了更好的进行工程造价管理工作,相关的企业为工程造价管理工作增加了更多的工作人员工程造价管理工作增加了更多的工作人员,而这就使得造价管理中会出现一系列问题管理中会出现一系列问题。如在这些工作人员中,大部分都不具备国家颁发的工程造价师资格不具备国家颁发的工程造价师资格,综合素质管理的人才和高级专业人员更是十分稀少高级专业人员更是十分稀少。致使我国工程造价管理相关工作中作中,出现了从业人员工作素养较低,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而在建筑市场中有许多工程造价人员培训机构在建筑市场中有许多工程造价人员培训机构,为相关工程企业的造价管理工作提供人才业的造价管理工作提供人才。

3完善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的方案和措施

3.1实现工程造价管理的全程监控

想要更好的进行工程造价管理活动想要更好的进行工程造价管理活动,首先要实现对工程造价管理的全程监控造价管理的全程监控,具体措施是加强施工初期计算概算以及施工图预算工作及施工图预算工作,进行科学的全程监控空城造价管理工作,更合理的运用有限的资金更合理的运用有限的资金。在工程项目决策阶段,对投资估算工作高度重视算工作高度重视,严格的把握可行性,并形成准确的研究报告告。其次,对于工程施工项目中的投资估算,施工预算,工程结算结算,竣工结算等进行有效的一体化管理,进而仅有有效的行业体制和市场机制改革业体制和市场机制改革,最终形成一个具有系统化,统一化的工程造价管理体系工程造价管理体系,从而达到合理分配投资控制管理造价。

3.2培养高素质工程造价管理人员

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工作是一项具有很强的技术性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工作是一项具有很强的技术性,经济型型,实践性的工作,想要做好这样一项工作就要求企业必须有一支技术工作能力强一支技术工作能力强,个人素质高的高质量工程造价管理团队队,从而达到促进建筑市场的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在这个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会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建筑科技也在不断的进步更新,更需要一批综合能力强的管理人才需要一批综合能力强的管理人才。

3.3进一步实现工程造价动态控制

纵观目前建筑施工项目的发展纵观目前建筑施工项目的发展,传统的施工前工程预算,竣工期工程预算的工程造价管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建筑产品的实际需求的实际需求,其根本原因是由于受到互联网和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不断冲击术的不断冲击,使得工程预算中,产生了越来越多的干扰因素素,使得整个工程会出现很多不可预见和不可控的风险和变动动,因此想要真正的对其实现管理,建立有效的工程造价动态监控系统是十分必要的监控系统是十分必要的。这样使得工程造价不仅具备了传同造价管理中的功能造价管理中的功能,同时还能实现更好对整个工程进行有效的监督的监督,实施掌握一些列工程上的质量,进度等相关问题,从而全面控制工程项目施工过程而全面控制工程项目施工过程。同时工程造价动态控制系统还可以及时有效的对设计变更还可以及时有效的对设计变更,材料价格浮动进行及时的处理和分析理和分析,而相关企业可以通过其分析结果制定出有效的解决方案决方案,从而使得工程造价能处于一个相对可控的范围中。

4新时期建筑造价管理的发展趋势

通过对我国新时期建筑经济的研究发现通过对我国新时期建筑经济的研究发现,目前我国建筑市场经济已经开始了改革和创新市场经济已经开始了改革和创新,并且已经获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的效果,伴随着这种改革和创新,就需要我国建筑造价管理工作要紧跟其脚步作要紧跟其脚步,进行科学合理的改革和完善。伴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在我建筑造价管理工作开展的过程中,也已经越来越的应用其计算机信息技术也已经越来越的应用其计算机信息技术。促进信息化在我国新时期建筑造价管理中的应用,可以在第一时间内把相关的信息传输给建筑企业和政府机构,与此同时与此同时,还可以把传输的资料进行储存料进行储存,进一步保证新时期建筑造价管理工作开展的有效性和合理性效性和合理性。新时期建筑造价管理,对我国建筑市场进行较为严格的监督较为严格的监督,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保证其市场的规范性,目前因为我国对建筑行业法律法规的建设还不够完善前因为我国对建筑行业法律法规的建设还不够完善,这就导致在建筑行业市场竞争中存在较多的不规范致在建筑行业市场竞争中存在较多的不规范,所以国家或企业就要对相应的法律法规进行改革或完善业就要对相应的法律法规进行改革或完善,进一步保证各个单位或企业的合法效益单位或企业的合法效益,为建筑市场的公平竞争提供保障。

5结束语

自改革开放以来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科技和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伴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发展伴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于建筑工程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越高,工程规模越来越大。为了提升建筑工程的经济效益,为建筑工程行业注入更强的生命力建筑工程行业注入更强的生命力,就需要建筑企业或单位在新时期对建筑造价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新时期对建筑造价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其发展趋势进行全面充分的探究面充分的探究。

参考文献:

[1]王昂.浅谈新时期建筑造价管理趋势[J].林业科技情报,,2014((2):90~91.

假期实践心得范文6

一、美国国家实验室发展历程、现状和研究意义

目前的美国国家实验室主要成型于二战后,在此之前,美国政府对于科学研究采取顺其自然的态度,并不直接对大学的科学研究进行资助,而是通过莫里尔法案等间接方式支持高等教育发展。这种情况迫使经济萧条时期的美国大学开始主动寻求来自国家和社会的资助,以支撑科学研究发展。随着美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二战中军事科技应用对于战争结果的影响所带来的意识和观念转变,国家对于科技发展和创新的重视和支持程度与日俱增,社会力量对于科技发展的支持也逐步增多,充足的研究经费和各类人才的涌入使大学的实验室研究从传统的单一学科研究模式,转变为综合性、多学科的大科学发展模式,基础实验室规模逐步扩大,具备了形成研究基地性质的国家实验室的先决条件。具有这些成熟的科研条件和外部环境支持后,一批拥有充足经费、大量专业人才和实验设备的国家实验室开始形成,比较著名的有加州大学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LawrenceBerkeleyNational?Laboratory)、橡树岭国家实验室(OakRidgeNa-tionalLaboratory)、芝加哥大学阿贡国家实验室(Argonne?NationalLaboratory)、普林斯顿大学等离子体物理实验室(PrincetonPlasmaPhysicsLabora-tory)、加州理工学院喷气推动实验室(theJetPropulsionLaboratory)、斯坦福大学国家加速器实验室(SLACNationalAcceleratorLaboratory)等。其中比较为人熟知且具有代表性的橡树岭国家实验室,作为隶属于美国能源部的最大的科学和能源研究实验室,在能源基础开发应用、创新解决基础知识和技术领域复杂问题、提升洁净大批能源利用率、恢复和保护环境、确保美国技术领先和国家安全等多个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该实验室现有雇员3800余人,客座研究人员3000人,每年度科研经费超过10亿美元。目前,美国大约有国家实验室720余个,在美国各个领域的科研创新中发挥着卓越的作用。文献表明,美国的科研机构和研究与开发(R&D)体系可分为四大系统:联邦政府、企业组织、高等院校和其他非营利组织。而美国国家实验室作为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一支重要的科技骨干力量,承担着全美全部基础研究的18%、应用研究的16%和全部技术开发的13%,研发人员约占全美科学家和工程师队伍的8%。这组数据显示了国家实验室在美国科技创新和进步方面的突出作用,体现了国家实验室的重要地位,也说明了我国进一步发展协同创新中心,进而形成规模化国家实验室的意义。

二、竞争机制引入对于美国国家实验室的积极影响和作用

(一)现有管理和运行模式

科学管理原理明确了标准化和最优化的管理思想,突出了定额分配结合差额绩效、实行内部竞争和激励机制在管理中的作用,同时强调了外部监督和竞争者引入对于事物发展的积极促进作用。在美国国家实验室管理体制中,按照分类管理的形式主要分为三大类:GOGO(Government-OwnedandGovernment-Operated);GOCO(Government-OwnedandContractor-Operated);COCO(Contractor-OwnedandContractor-Oper-ated)。在这三种分类中,前两者政府以出资者的身份出现,主要区别在于是由政府直接进行管理,还是由高校、学术界或企业中被政府选中的承包商进行管理,而第三种模式主要资金来源于企业投入,并由企业直接进行管理,政府只资助部分研究经费。这三种方式各有利弊,GOGO模式便于保密性科技研究,但涉猎领域相对狭窄,如芝加哥大学阿贡国家实验室;COCO模式的商业应用针对性更强,对于固定企业或行业发展更加有利,但相对研究资源薄弱,局限性大。相比二者,GOCO模式更有利于资源的灵活配置和应对国家和社会的广泛需求,如加州大学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这种模式对于我国国家实验室的发展也有更明显的借鉴作用,也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二)管理体系特点

在美国国家实验室的管理过程中,政府的管理主要呈现三个特点:1.实行严密的目标责任合同制在某一政府职能部门提出该领域科技发展的目标和战略方向后,通过具有法律效力的目标责任合同签订,确保政府对于国家实验室能够有效行使领导权力和进行宏观调控,保证既定研究目标的实现。2.与绩效直接挂钩的拨款制度和国家实验室与承包商之间的互赢模式在定额配给的基础上,适当的绩效考核对于既定科研目标的实现存在积极的促进作用,这既可以保障科研人员的基本生活诉求能够实现,又能够激发其潜在能力,更加专心地投入科研创新工作中,以争取更多的科研经费进行深入研究,同时实现自我价值,获得荣誉感。这种绩效模式只存在于政府和实验室之间,亦存在于政府和承包商、实验室和承包商之间,通过这种绩效模式的相互反馈作用,能够在实验室和承包商之间形成良性的制约和相互影响机制,通过二者在管理和科学研究创新方面的共同发展实现双赢的目的。3.外部竞争机制的引入和有效的监督管理政府职能部门通过竞标等方式促使同类型国家实验室开展科研经费竞争,使得国家实验室在竞争中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科研、创新和基础研究设备的实力,同时,严格的经费管理和使用监督也是确保科研成果实现的有效方式,对于研究项目的立项审核及经费使用审计十分严格,使经费投入全部用于科研本身,保证科研效果。

(三)运行机制特点

在美国国家实验室的运行过程中,对其发展有着积极推动作用的运行机制主要有四种:1.层次、内容明确的分工责任机制首先这一机制确保管理者和科研人员在科研过程中更好地做好本职工作,这也是衡量其收益和价值实现的基本标准,是科研活动的基础。其次是灵活机动的人事任用机制,它对于不同岗位的人事任用没有过于具体的要求和限制,这使得更多具有某领域或方面能力的人能够在相应的位置进行管理或研究工作,而且可以通过竞争获得认可和提升。2.高度开放、多元化、可共享的科研大平台机制这里的共享重点是指大型先进研究设备的共享,不仅在美国国内的各类科研机构中实现共享,还可以让其他国家使用,提升了科研设备的利用率,特别是部分研究机构的设备,也部分对外共享,这点很值得国内相关管理者思考。3.有效的合作和良性竞争与激励机制通过平台的开放和共享,进一步加深美国国内和国际间某领域科研工作者的合作机会,经合作碰撞出的“火花”激发科研和创新灵感;在注重外部竞争的同时,通过合理的目标完成激励机制,引发实验室或某个研究团队内部的良性竞争,提升科研创新的水平和效率,保证既定目标能够在最短时间内以最高质量完成。

三、关于我国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管理和运行的几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