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预算会计工作计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预算会计工作计划范文1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会计工作;影响;策略
当前我国的会计工作正逐渐的向现代化方向进行发展与改革,我国针对于会计工作作出了诸多的改革方法,并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良好的成效,逐步的实现了会计工作的科学化、法制化、国际化、社会化。会计信息的质量,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与发展备受关注。在当前我国的国民经济核算中,会计电算化作为会计核算方式中重大的革新方式,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会计电算化的广泛运用,有效地保障了会计工作的健康、顺利开展。保障会计电算化信息合法性、完整性,确保其在会计核算工作中的有效开展,是促进企业可以进一步向更高一级的企业管理信息化进展的有效保障与基础。
1会计电算化工作中遇到的一些问题
1.1对会计电算化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
就目前我国大多的企业没有对电算化的意义及重要性进行充分的理解与认识,这主要是由于我国电算化起步较晚的原因所致。对于电算化在企业中的应用,多数企业领导以及会计工作人员都只是将其看作是一种手工核算的现代化代替,其企业只是认识到通过充分的对其运用,可以减轻会计人员工作量,有效的提高了会计工作人员的核算效率,但是,并没有充分的意识到可以通过建立完善的会计信息系统,有效的解决企业中会计信息提供不及时、为企业决策者作出决策时,提供有效、完整、准确的参考数据,对企业决策及管理服务等产生了重要性的意义。此外,一些企业由于对软件更新及硬件投入等方面资金的支持力度不足,造成了对信息技术优势利用率低,制约了企业运作效率的有效提升。
1.2缺乏高素质综合型人才
当前大多数的企业会计岗位中,所在岗的会计人员专业知识与技能方面太过于单一,无法满足当前会计工作的需求。伴随着会计电算化的广泛运用,对会计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会计工作人员拥有专业的会计知识,还必须要熟悉的掌握一定的计算机专业知识,虽然企业对当前岗位中的会计人员进行了计算机专业知识方面的一些系统性的培训,但是,距离实际的要求标准还有很大一块距离。其主要的原因所在是由于计算机技术在近几年的发展飞快,其一些软件操作系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但是当前部分企业的培训系统却没有与时俱进,知识陈旧,实用性不高。此外,就是企业缺乏定期培训与考核机制,造成了会计人员知识更新不及时,掌握不牢固的情况发生。针对于电算化会计系统而言,其不仅需要熟悉计算机操作的会计工作人员,其还需要具备专业财务知识、精通计算机硬件维修、信息系统管理的综合型人才。但是,当前我国还是较为缺乏这种高素质综合型人才,培养人才还是需要一定的时间。
1.3重视账务功能,忽视管理功能
在大多数的企业中,认为财务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进行事后的一些财务核算,很难做到事前与事中财务账目的分析与控制计算。随着当前财务工作中会计电算化的发展与运用,将现代化计算机技术与功能进行了最大化的发挥,从而简化了繁重的算账、报账工作,减轻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与难度,从而可以促使其将精力着重的放到加强财务管理方面。但是,当前的大多数实施了会计电算化的企业,依然存在着重视报账功能忽视管理功能的错误现象。在财务信息化系统中,一些核算性软件系统功能强大,对于那些具备管理型功能的成本核算、财务指标分析体系来讲,设置得却过于简单化,不够健全与完善。这种现象,严重地制约了会计电算化管理功能的有效发挥。
1.4会计软件通用性、规范性差
在当前的软件市场中,各式各样的原件系统层出不穷,在购买与使用的过程中,存在着很大的风险。在实际的购买过程中,普遍存在着企业没有结合单位实际的情况与需求,没有做到对市场中各类软件的适用性、通用性进行分析与调查,只是一味的追求最新的、最先进的产品,最终导致所购买的软件并不适用于自己的企业中,出现了初始参数设置难度大、适应性差、操作复杂、运行成本昂贵、软件运行环境要求高等一系列问题的产生。一旦运用不佳,就会造成安全系数降低,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此外,还有就是,一些企业单位为了可以节约一定的成本,选择较为便宜的软件系统,一些系统由于价格过低,可能属于盗版系统,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在一定的程度上加大了会计电算化的风险。
2在会计工作中顺利使用电算化的对策
2.1不断地学习,摆脱落后的观念
首先企业的领导一定要及时发现现在会计工作的发展与变化,及时学习新的知识,运用全新的技术与知识,加快自己企业的发展步伐,实现与时俱进。现阶段就是要意识到电算化对于会计工作的重要性,并且还要明白以下这三方面的内容:第一,计算机技术可以帮助会计人员更好地从事会计工作,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工作都能依靠计算机来完成。第二,会计电算化想要在企业中顺利的被利用,需要各个方面的人员来协调。第三,财会人员的主要职能就是制定与会计相关的制度、对提供的会计数据加以分析、通过这些会计数据来预测未来的发展动态等。而专业的会计人员主要职能就是操作电算化。当然在这一过程中必须要有熟练掌握计算机的人员参与,当然主要还是专业会计人员的参与。如今的科技信息在不断地发展,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大,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变革确实可以为会计工作提供很多的便利,但是对于一些未来运营预测、内部控制等工作,计算机并不能独立完成,还是需要相关的财会人员对其进行相应的操作才能完成。实际上电算化主要就是对会计的管理工作能够提供一定的帮助,它能够减少成本、降低风险,从而使资金得到充分的利用。所以在电算化被广泛应用的今天,企业领导首先要摆脱落后的观念,对企业的会计工作进行改革,但同时也应该意识到,电算化在工作中存在的局限。
2.2培养高素质综合型会计人员
会计人员想要在会计工作中运用电算化操作,只是懂得和会计相关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他们还应该学习计算机操作、财务的管理方面的知识。会计人员熟练地掌握了管理知识,就可以结合本单位的基本特征,制定合理的会计制度,再结合会计电算化对企业的数据进行处理,就可以为决策者的决策、预测提供参考信息。所以,企业一定要加强对会计人员的培训工作,让他们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例如:企业可以定期聘请一些电算化专业操作人员来为自己的员工讲解相关的知识;企业还可以经常为会计人员发放一些计算机操作的小册子,让他们在平常的工作中加强学习;不定期地举行一些电算化操作的比赛或者竞选的活动等,这些都对会计人员熟练掌握电算化操作有一定的帮助。并且企业在招收新的会计人员的时候,要提高要求,只是会操作电算化是不够的,还应该了解一些计算机的知识。这样一来,新招来的会计人员也可以帮助老员工学习,两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最终使企业的会计工作能够顺利开展。
3结语
会计电算化的实现影响了会计工作的方方面面,它使得现在的会计核算的方法、储存的方法、数据处理等都发生了变化,将会计工作的工作量进行了减少、核算的准确度得到了有效的提升,推动了企业会计工作的有效发展。但同时企业也应该意识到电算化存在的问题与风险,即在平时的工作中电算化并不是会计的全部工作。要正确、合理运用电算化,这样才能利用电算化给企业会计工作带来的好处。
参考文献
[1]黄雅莉.中小企业会计电算化问题与对策[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7(07).
[2]杨欣臻.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目前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现代国企研究,2017(06).
[3]陈逵.会计电算化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实践[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7(08).
预算会计工作计划范文2
会计与审计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职能联系,同时又在各自的职能过程中体现着不同的特点。会计和审计工作的联系在于两者的具体对象都是会计资料,即包括各种会计报表以及形成会计报表编制基础的原始凭证、记帐凭证、各种明细分类帐、日记帐和总帐,还有相关的附注性资料等,而且两者都涉及会计主体的内部控制。而良好的内部控制对于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和审计工作的效率都具有重大意义。会计、审计伴随科技发展只有同时提高自身素质和两者之间的耦合性,才能有效地促进经营管理水平及效益的提高。
在会计与审计职能过程的约定关系中,两者不同的特点主要体现于职能、、目的与责任等几个方面,从会计、审计两大门类的总体职能方面看,会计职能在于对资金运动的反映和管理;审计职能则在于对会计的反映和管理过程依照会计准则和相应标准进行咨询和监督,以促进企业资金有效运转和发挥更好的效益。在实施两大门类职能的方法上,会计方法是记帐(包括会计科目、复式记帐、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及登记帐簿)、算帐(成本)、查帐(财产清查)、报帐(会计报表)和用帐(会计);审计方法则是对全部会计核算过程进行检查、监盘、观察、查询以及函证、计算、分析性复核等,以鉴证其帐务记录与处理的真实情况。在落实工作方法所要达到的目标方面,会计目标是“决策有用”,即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用于进行正确投资决策等会计信息;审计目标则在于根据审计要求,对被审计会计报表的合理性、公允性及会计处理的一贯性发表审计意见,说明已审计报表的可靠程度。除此之外,两者的责任也各不相同。会计责任是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保护资产安全、完整,对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合法性负责;审计责任则在于按照独立的审计准则要求出具审计报告,并对其真实性、合法性负责。
从以上所述可以看出,两大门类之间的职能责任密切相关,而且两者在职能过程中的对应性质,也决定了在技术方面必须达到协调发展。会计与审计只有紧密结合互相适应,才能根据各自的工作标准,实现应有的职能作用。尤其审计工作是以会计过程为职能对象的,无论对其职能范围或技术方法,都必须根据管理的需要,适应会计的变化而进行适当的调整,以便在会计信息系统全面转入电算化实施过程中,审计工作为适应现代会计的需要,逐步实现电算化。
二、会计电算化对审计的
(一)审计线索的潜在性要求实现电算化
审计线索标志着各类会计事项及相应数据的来龙去脉,包括从会计凭证、各种分类帐、报表及有关文件中相关数字的连续和勾稽关系。审计人员根据这些特定的对应关系,对被审数字进行追索和查询,形成一定的线路。在手工会计信息系统中,这些资料都是书面的、直观的,审计人员可以根据需要逐项稽核和验证。而电算会计使大量资料都转入不可见的介质之中,以特定方式进行编辑、处理,并形成各种数据文件库。整个会计核算过程都在计算机内进行,数据资料分别以计算机可以识别的编码、符号和指令形式存在,审计人员只有通过事先设计的特定程序进行数据转换后,才能了解到所需的内容。虽然管理部门根据需要,仍要保留一部分可见的数据资料,可以提供审计线索,但是这些有限的资料无论从形式上还是从内容上,都与手工会计大不相同。即使审计人员为了测试,可以事先通知被审单位打印某部分资料,以增加审计线索,审计内容必会事先暴露,影响审计正常进行。所以,审计工作中也必须应用计算机,根据被审会计电算系统的功能设计,开发相应的审计软件进行数据转换、测试,相应以审计软件进行验证,以达到审计的目的。
(二)内部控制系统复杂化
实行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是保证会计信息准确可靠、安全完整的内控制度;是为了遵守会计法规,有效地实施会计职能,防止错误和弊端,在会计工作内部形成的自我制约和监督的手段。通过内部控制可以提高会计管理效率。手工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是通过各职能组或人员分工、完备业务手续、采取内部审核和相互牵涉制度完成的。它相比于电算化会计系统,效率低、数据传递慢、连贯性差,各种资料非常直观且易于控制,出现也可及时进行修正和调整。
在电算化会计系统中,由于数据处理都是潜在的,数据输入后,在计算机内部以各种指定程序进行加工处理,频率高、速度快、系统文件不可读,而且总帐与明细帐之间的制约关系已不复存在。职能环节之间的分工界线也发生重大变化或根本消失。系统运行中如果程序发生错误,就会导致连锁性、重复性错误,内存资料可以毫不留痕迹地消除或篡改,那将造成比手工会计系统更为严重的损失。所以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在内部控制方面遇到的问题更多、更复杂,技术性也更强,它必须具有更高级更完备的控制方法、控制制度和准则。因此,对会计电算化系统内部控制的审查,也成为审计工作的重要内容。
计算机内部适应于会计业务处理要求的控制,属于计算机的应用控制。应用控制可以预防、检测和更正错误,并且可以处置舞弊行为。它主要包括对数据输入、处理和输出三方面的控制,控制标准完全取决于计算机功能设计和软件水平。对此,审计人员必须进行有效的审核和评价。对应用控制审计可以采取专用子系统模块程序,以子系统形式直接调用会计系统有关数据进行检索和查询。除此之外,对计算机外部的人员组织、工作环境、文件资料保管及系统开发等工作的控制,属于一般控制。对一般控制的审计,审计人员可采取手工方法,以填表方式直接向主管会计或操作人员查询与核实。
(三)审计内容扩大化
计算机的使用,使会计信息系统提高了效率,扩展了职能,同时也扩大了审计工作的内容。审计工作不但要对系统内部控制制度进行审计,对电算化系统输入的原始数据、打印出的会计数据及存储在计算机内部磁性介质上的有关数据文件进行审计,而且还必须对计算机系统程序进行审计。因为在会计电算化系统中,会计核算的全部过程完全是在计算机内部通过数据自动转换功能进行的。帐簿之间的联系、核算组织形式和过程应用控制,完全决定于计算机的软件设计,即系统程度。系统程序是否执行财经制度,是否遵循会计准则,程序本身的质量高低,直接影响整个会计信息系统业务处理的真实性、有效性和安全程序。而系统程序的设计及具体功能,一般只有程序设计人员和操作人员知道,审计人员,尤其是外部审计人员并不了解。所以,掌握被审会计电算系统的各种功能和程序设计,也是审计工作的重要内容。
与手工会计处理系统不同,一个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完成和投入使用,需要投入相当多的工作和代价,一旦电算系统在投入使用后,发现其中的错误和必须修改的地方,那将会在人力、财力上造成很大的浪费。所以对会计电算系统除了进行使用过程中的审计之外,在条件允许时,应尽量在系统开发阶段就进行事先审计。
(四)必须逐渐实现审计电算化
会计电算化对审计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越来越多的单位和部门已逐步实现会计电算化,并不断地完善会计信息系统的联网工作。工作环境的改变促使审计工作必须进行技术改革。不采取现代化技术手段将无法实行对会计的审计和监督。形势要求审计工作必须相应开发电算技术,以计算机辅助审计,逐步实现审计电算化。计算机审计是利用专用数据传输线,把会计电算系统的计算机与审计用的计算机通过接口对接起来,形成暂时的联系,同时启动会计与审计系统计算机,利用软件直接将会计系统内有关数据文件读入审计计算机中,以供审计查阅。也可以将专用审计软件直接置于会计计算机中运行,通过模拟手工查帐的各种程序,对会计系统的数据文件进行审计。无论采取哪种方法,都要逐步地开发和利用计算机先进技术,形成现代化审计软件系统,开展审计工作。
就我国审计工作状况而言,要达到审计完全电算化,还需要相当一段过程。在手工审计向电算化审计转换中,采取手工-电算相结合的形式,是过渡阶段的一种必要手段。例如可以利用微机分别对会计各相应环节进行审计,既灵活又可提高效率。我国在通用微机辅助审计系统开发方面已取得显著成效。如对审计抽样、数据转换、子系统评估、对各种帐簿查询、检索,对内部控制审计等多种审计技术功能都可以实现。在现代科技迅猛发展的环境下,会计、审计必须达到同步发展,尤其在利用计算机辅助业务中两者必须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前提下不断完善各自的职能,在利用现代技术方面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三、努力培养具有复合型知识结构的审计人员
当会计由手工处理方法逐步地转向电算化信息系统时,会计资料的收集、整理和传递程序都发生了重大改变。这种改变不仅反映在手工会计具体接触的凭证、帐簿和报表等形式上,而且更重要的是在数据生成方式、处理方法和组织形式上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绝大多数的可见性资料转入了计算机内部处理,并在磁性介质中存储,尤其多道程序设计能力的开发、远程通讯网络的增加,使审计工作在方法及实施步骤上都更加复杂和困难。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和工作方法也必须提升到新的水平。
随着会计电算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联网不断扩展,会计信息系统的环境日趋复杂。计算机数据处理系统将众多的处理步骤加以汇聚,改变了会计信息记录过程必须通过职责分配才能实现的内部控制方法。而且,会计数据与计算机操作数据相互结合,将逻辑上相关的全部数据汇集于一个综合的系统之内,克服了由不同部门分别执行不同步骤才能完成的处理过程,使诸多职能集中在数据处理中心实现。这些方面的变化都增大了审计的难度。审计线索的改变,计算机运算的速度、精确性及编辑功能,要求审计人员重新检查传统的审计步骤。信息数据处理系统的复杂性和数据的集中,要求审计人员熟悉信息处理系统的计划、程序和记录。了解信息数据处理系统及其控制,已成为审计人员评价内部控制和使用计算机进行审计的关键。这些,都对审计人员知识技能提出了新的标准。
计算机审计是一门会计、审计和计算机三种学科交叉的边缘。它不但会计信息系统实现电算化对审计的影响,研究其内部控制方式和原则,检查和测试系统的可靠性,同时还要评价系统功能和效益。因此,计算机审计要求审计人员必须具有复合型知识结构。他们不但要熟悉审计内容、方法和语言,而且还必须了解和掌握电算信息处理过程、控制方法和语言,以及相关计算机专业的知识、概念和术语,以便在审计过程中与会计管理人员进行职能过程的交流,同时与计算机程序处理和设计人员交流。
在电算化开发与实施中,由于会计电算化从设计到应用都相对领先于审计电算化过程,相比之下,尤其在人员技术方面审计电算化显现为相对的滞后性。鉴于目前情况,在开发和完善计算机审计过程中,可以采取以下三种途径解决人员技术问题。譬如,可以对原有审计人员在计算机知识、会计电算化系统的控制及计算机审计方法等方面进行培训,以便能胜任计算机审计工作;也可以通过培养计算机技术人员,会计和审计专业知识,掌握审计原理和方法,专职或辅助进行计算机审计工作;还可以由审计人员和计算机技术人员相互配合组成审计小组,共同完成计算机审计工作。总之,各部门应根据现有条件,调动积极因素,不断完善这一工作。
四、抓好事先审计是对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实施审计的关键
会计与审计在保证各自职能标准的前提下,为更好地体现两者从系统的程序设计、开发到操作技术方面协调一致,防止各个环节实施过程中出现错误或漏洞,最好的方法就是在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过程中,由审计人员直接参与,即实行系统的事先审计工作。事先审计可以直接监督系统开发过程必须按照标准的开发规程和方法进行,以保证系统程序及应用控制满足会计管理需要并达到应有的质量。与此同时,审计人员直接参与系统的设计与开发,也为审计人员审查系统开发过程和评价应用控制提供应具备的条件。除此之外,还可以在系统中事先嵌入审计程序,如为检索审计数据而在应用程序中插入各种相应于审计目的的程序指令,设置专门的审计数据文件等。这些审计程序可以执行审计监督,建立审计跟踪文件,记录符合指定条件的会计事项及操作处理的有关信息,以便日后审计人员跟踪追查这些程序执行审计功能。随着会计、审计电算化开发的不断进展,对系统的事先审计已成为最重要的环节。
对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实行审计监督,必须保证系统开发目标达到会计、审计两者的共同需要和相应的要求,即达到系统的有效性、可靠性、保密性和可审性。有效性是指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开发应是在遵循系统开发有关标准和要求进行的。否则,将会使系统的质量受到极大的影响。譬如将一些不符合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会计处理规则编入应用程序,将导致系统所产生和提供的会计信息不符合会计准则或会计制度。可靠性是指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必须如实地反映客观经济情况,保证会计信息切实可靠。保密性是指保护会计信息、数据文件和计算机程序安全,防止计算机的硬、软件设备遭受破坏,致使系统运行中断,同时防止某些舞弊者篡改数据或程序,把计算机当作作案的工具来骗取钱财或盗窃机密信息。可审性是指审计人员可以根据必要的审计线索对系统进行审计。
总之,系统的事先审计,对确保系统设计、系统开发和系统运转达到预期标准,都是必不可少的管理手段,同时也是使系统具备充分内控机制的关键。随着会计与审计电算化的不断扩展和深化,对会计信息系统电算化设计与开发的事先审计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意义,只有加强事先审计,才可以使系统更好地满足会计、审计双方面的需要,在两者密切的职能联系中达到协调发展的目的。
[]
[1]邱胜利。会计电算化与计算机审计实务[M].审计出版社,1991.
[2]尹平。审计技巧示范[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
[3]韦沛文。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M].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
[4]崔健民。独立审计准则操作指南[M].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
[5]托马斯·波特。计算机审计[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0.
成果在财务领域中的,最突出方面就是与审计工作电算化的实现。会计与审计的产生和是同源的,即使两者之间存在着阶段性差异,但其总体水平总是相适应和同步完善的。审计逐渐从会计工作中独立出来,又以会计工作为对象,两者在和过程上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因而,在实现电算化方面也应相互照应和同步发展。 一、会计与审计的职能责任关系
会计与审计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职能联系,同时又在各自的职能过程中体现着不同的特点。会计和审计工作的联系在于两者的具体对象都是会计资料,即包括各种会计报表以及形成会计报表编制基础的原始凭证、记帐凭证、各种明细分类帐、日记帐和总帐,还有相关的附注性资料等,而且两者都涉及会计主体的内部控制。而良好的内部控制对于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和审计工作的效率都具有重大意义。会计、审计伴随科技发展只有同时提高自身素质和两者之间的耦合性,才能有效地促进经营管理水平及效益的提高。
在会计与审计职能过程的约定关系中,两者不同的特点主要体现于职能、、目的与责任等几个方面,从会计、审计两大门类的总体职能方面看,会计职能在于对资金运动的反映和管理;审计职能则在于对会计的反映和管理过程依照会计准则和相应标准进行咨询和监督,以促进企业资金有效运转和发挥更好的效益。在实施两大门类职能的方法上,会计方法是记帐(包括会计科目、复式记帐、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及登记帐簿)、算帐(成本)、查帐(财产清查)、报帐(会计报表)和用帐(会计);审计方法则是对全部会计核算过程进行检查、监盘、观察、查询以及函证、计算、分析性复核等,以鉴证其帐务记录与处理的真实情况。在落实工作方法所要达到的目标方面,会计目标是“决策有用”,即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用于进行正确投资决策等会计信息;审计目标则在于根据审计要求,对被审计会计报表的合理性、公允性及会计处理的一贯性发表审计意见,说明已审计报表的可靠程度。除此之外,两者的责任也各不相同。会计责任是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保护资产安全、完整,对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合法性负责;审计责任则在于按照独立的审计准则要求出具审计报告,并对其真实性、合法性负责。
从以上所述可以看出,两大门类之间的职能责任密切相关,而且两者在职能过程中的对应性质,也决定了在技术方面必须达到协调发展。会计与审计只有紧密结合互相适应,才能根据各自的工作标准,实现应有的职能作用。尤其审计工作是以会计过程为职能对象的,无论对其职能范围或技术方法,都必须根据管理的需要,适应会计的变化而进行适当的调整,以便在会计信息系统全面转入电算化实施过程中,审计工作为适应现代会计的需要,逐步实现电算化。
二、会计电算化对审计的
(一)审计线索的潜在性要求实现电算化
审计线索标志着各类会计事项及相应数据的来龙去脉,包括从会计凭证、各种分类帐、报表及有关文件中相关数字的连续和勾稽关系。审计人员根据这些特定的对应关系,对被审数字进行追索和查询,形成一定的线路。在手工会计信息系统中,这些资料都是书面的、直观的,审计人员可以根据需要逐项稽核和验证。而电算会计使大量资料都转入不可见的介质之中,以特定方式进行编辑、处理,并形成各种数据文件库。整个会计核算过程都在计算机内进行,数据资料分别以计算机可以识别的编码、符号和指令形式存在,审计人员只有通过事先设计的特定程序进行数据转换后,才能了解到所需的内容。虽然管理部门根据需要,仍要保留一部分可见的数据资料,可以提供审计线索,但是这些有限的资料无论从形式上还是从内容上,都与手工会计大不相同。即使审计人员为了测试,可以事先通知被审单位打印某部分资料,以增加审计线索,审计内容必会事先暴露,影响审计正常进行。所以,审计工作中也必须应用计算机,根据被审会计电算系统的功能设计,开发相应的审计软件进行数据转换、测试,相应以审计软件进行验证,以达到审计的目的。
(二)内部控制系统复杂化
实行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是保证会计信息准确可靠、安全完整的内控制度;是为了遵守会计法规,有效地实施会计职能,防止错误和弊端,在会计工作内部形成的自我制约和监督的手段。通过内部控制可以提高会计管理效率。手工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是通过各职能组或人员分工、完备业务手续、采取内部审核和相互牵涉制度完成的。它相比于电算化会计系统,效率低、数据传递慢、连贯性差,各种资料非常直观且易于控制,出现也可及时进行修正和调整。
在电算化会计系统中,由于数据处理都是潜在的,数据输入后,在计算机内部以各种指定程序进行加工处理,频率高、速度快、系统文件不可读,而且总帐与明细帐之间的制约关系已不复存在。职能环节之间的分工界线也发生重大变化或根本消失。系统运行中如果程序发生错误,就会导致连锁性、重复性错误,内存资料可以毫不留痕迹地消除或篡改,那将造成比手工会计系统更为严重的损失。所以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在内部控制方面遇到的问题更多、更复杂,技术性也更强,它必须具有更高级更完备的控制方法、控制制度和准则。因此,对会计电算化系统内部控制的审查,也成为审计工作的重要内容。
计算机内部适应于会计业务处理要求的控制,属于计算机的应用控制。应用控制可以预防、检测和更正错误,并且可以处置舞弊行为。它主要包括对数据输入、处理和输出三方面的控制,控制标准完全取决于计算机功能设计和软件水平。对此,审计人员必须进行有效的审核和评价。对应用控制审计可以采取专用子系统模块程序,以子系统形式直接调用会计系统有关数据进行检索和查询。除此之外,对计算机外部的人员组织、工作环境、文件资料保管及系统开发等工作的控制,属于一般控制。对一般控制的审计,审计人员可采取手工方法,以填表方式直接向主管会计或操作人员查询与核实。
(三)审计内容扩大化
计算机的使用,使会计信息系统提高了效率,扩展了职能,同时也扩大了审计工作的内容。审计工作不但要对系统内部控制制度进行审计,对电算化系统输入的原始数据、打印出的会计数据及存储在计算机内部磁性介质上的有关数据文件进行审计,而且还必须对计算机系统程序进行审计。因为在会计电算化系统中,会计核算的全部过程完全是在计算机内部通过数据自动转换功能进行的。帐簿之间的联系、核算组织形式和过程应用控制,完全决定于计算机的软件设计,即系统程度。系统程序是否执行财经制度,是否遵循会计准则,程序本身的质量高低,直接影响整个会计信息系统业务处理的真实性、有效性和安全程序。而系统程序的设计及具体功能,一般只有程序设计人员和操作人员知道,审计人员,尤其是外部审计人员并不了解。所以,掌握被审会计电算系统的各种功能和程序设计,也是审计工作的重要内容。
与手工会计处理系统不同,一个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完成和投入使用,需要投入相当多的工作和代价,一旦电算系统在投入使用后,发现其中的错误和必须修改的地方,那将会在人力、财力上造成很大的浪费。所以对会计电算系统除了进行使用过程中的审计之外,在条件允许时,应尽量在系统开发阶段就进行事先审计。
(四)必须逐渐实现审计电算化
会计电算化对审计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越来越多的单位和部门已逐步实现会计电算化,并不断地完善会计信息系统的联网工作。工作环境的改变促使审计工作必须进行技术改革。不采取现代化技术手段将无法实行对会计的审计和监督。形势要求审计工作必须相应开发电算技术,以计算机辅助审计,逐步实现审计电算化。计算机审计是利用专用数据传输线,把会计电算系统的计算机与审计用的计算机通过接口对接起来,形成暂时的联系,同时启动会计与审计系统计算机,利用软件直接将会计系统内有关数据文件读入审计计算机中,以供审计查阅。也可以将专用审计软件直接置于会计计算机中运行,通过模拟手工查帐的各种程序,对会计系统的数据文件进行审计。无论采取哪种方法,都要逐步地开发和利用计算机先进技术,形成现代化审计软件系统,开展审计工作。
就我国审计工作状况而言,要达到审计完全电算化,还需要相当一段过程。在手工审计向电算化审计转换中,采取手工-电算相结合的形式,是过渡阶段的一种必要手段。例如可以利用微机分别对会计各相应环节进行审计,既灵活又可提高效率。我国在通用微机辅助审计系统开发方面已取得显著成效。如对审计抽样、数据转换、子系统评估、对各种帐簿查询、检索,对内部控制审计等多种审计技术功能都可以实现。在现代科技迅猛发展的环境下,会计、审计必须达到同步发展,尤其在利用计算机辅助业务中两者必须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前提下不断完善各自的职能,在利用现代技术方面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三、努力培养具有复合型知识结构的审计人员
当会计由手工处理方法逐步地转向电算化信息系统时,会计资料的收集、整理和传递程序都发生了重大改变。这种改变不仅反映在手工会计具体接触的凭证、帐簿和报表等形式上,而且更重要的是在数据生成方式、处理方法和组织形式上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绝大多数的可见性资料转入了计算机内部处理,并在磁性介质中存储,尤其多道程序设计能力的开发、远程通讯网络的增加,使审计工作在方法及实施步骤上都更加复杂和困难。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和工作方法也必须提升到新的水平。
随着会计电算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联网不断扩展,会计信息系统的环境日趋复杂。计算机数据处理系统将众多的处理步骤加以汇聚,改变了会计信息记录过程必须通过职责分配才能实现的内部控制方法。而且,会计数据与计算机操作数据相互结合,将逻辑上相关的全部数据汇集于一个综合的系统之内,克服了由不同部门分别执行不同步骤才能完成的处理过程,使诸多职能集中在数据处理中心实现。这些方面的变化都增大了审计的难度。审计线索的改变,计算机运算的速度、精确性及编辑功能,要求审计人员重新检查传统的审计步骤。信息数据处理系统的复杂性和数据的集中,要求审计人员熟悉信息处理系统的计划、程序和记录。了解信息数据处理系统及其控制,已成为审计人员评价内部控制和使用计算机进行审计的关键。这些,都对审计人员知识技能提出了新的标准。
计算机审计是一门会计、审计和计算机三种学科交叉的边缘。它不但会计信息系统实现电算化对审计的影响,研究其内部控制方式和原则,检查和测试系统的可靠性,同时还要评价系统功能和效益。因此,计算机审计要求审计人员必须具有复合型知识结构。他们不但要熟悉审计内容、方法和语言,而且还必须了解和掌握电算信息处理过程、控制方法和语言,以及相关计算机专业的知识、概念和术语,以便在审计过程中与会计管理人员进行职能过程的交流,同时与计算机程序处理和设计人员交流。
在电算化开发与实施中,由于会计电算化从设计到应用都相对领先于审计电算化过程,相比之下,尤其在人员技术方面审计电算化显现为相对的滞后性。鉴于目前情况,在开发和完善计算机审计过程中,可以采取以下三种途径解决人员技术问题。譬如,可以对原有审计人员在计算机知识、会计电算化系统的控制及计算机审计方法等方面进行培训,以便能胜任计算机审计工作;也可以通过培养计算机技术人员,会计和审计专业知识,掌握审计原理和方法,专职或辅助进行计算机审计工作;还可以由审计人员和计算机技术人员相互配合组成审计小组,共同完成计算机审计工作。总之,各部门应根据现有条件,调动积极因素,不断完善这一工作。
四、抓好事先审计是对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实施审计的关键
会计与审计在保证各自职能标准的前提下,为更好地体现两者从系统的程序设计、开发到操作技术方面协调一致,防止各个环节实施过程中出现错误或漏洞,最好的方法就是在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过程中,由审计人员直接参与,即实行系统的事先审计工作。事先审计可以直接监督系统开发过程必须按照标准的开发规程和方法进行,以保证系统程序及应用控制满足会计管理需要并达到应有的质量。与此同时,审计人员直接参与系统的设计与开发,也为审计人员审查系统开发过程和评价应用控制提供应具备的条件。除此之外,还可以在系统中事先嵌入审计程序,如为检索审计数据而在应用程序中插入各种相应于审计目的的程序指令,设置专门的审计数据文件等。这些审计程序可以执行审计监督,建立审计跟踪文件,记录符合指定条件的会计事项及操作处理的有关信息,以便日后审计人员跟踪追查这些程序执行审计功能。随着会计、审计电算化开发的不断进展,对系统的事先审计已成为最重要的环节。
对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实行审计监督,必须保证系统开发目标达到会计、审计两者的共同需要和相应的要求,即达到系统的有效性、可靠性、保密性和可审性。有效性是指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开发应是在遵循系统开发有关标准和要求进行的。否则,将会使系统的质量受到极大的影响。譬如将一些不符合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会计处理规则编入应用程序,将导致系统所产生和提供的会计信息不符合会计准则或会计制度。可靠性是指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必须如实地反映客观经济情况,保证会计信息切实可靠。保密性是指保护会计信息、数据文件和计算机程序安全,防止计算机的硬、软件设备遭受破坏,致使系统运行中断,同时防止某些舞弊者篡改数据或程序,把计算机当作作案的工具来骗取钱财或盗窃机密信息。可审性是指审计人员可以根据必要的审计线索对系统进行审计。
总之,系统的事先审计,对确保系统设计、系统开发和系统运转达到预期标准,都是必不可少的管理手段,同时也是使系统具备充分内控机制的关键。随着会计与审计电算化的不断扩展和深化,对会计信息系统电算化设计与开发的事先审计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意义,只有加强事先审计,才可以使系统更好地满足会计、审计双方面的需要,在两者密切的职能联系中达到协调发展的目的。
[]
[1]邱胜利。会计电算化与计算机审计实务[M].审计出版社,1991.
[2]尹平。审计技巧示范[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
[3]韦沛文。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M].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
预算会计工作计划范文3
关键词:财务工作;会计工作;计算机;电算化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7-0-01
会计电算化是以计算机为基础、把现代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综合应用到企业财务会计工作中的简称,是用科学技术的手段对企业的财务收支情况、会计业务的增减变动进行具体而详细的核算,对企业的预算、资金流、物流成本等进行系统的操作管理,是企业科学管理、财务决算、生产经营的主要依据和结果反映。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已无处不在,并被广泛运用到各行各业,计算机数据处理技术也已在会计领域广泛运用。特别是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已经把会计人员从传统的手工核算中完全解放出来,既有效提高了财务工作的质量,又大大促进了工作效率。
一、会计电算化对财务工作的影响
会计电算化的普及和应用,使财务核算工作步入了现代化发展轨道,实现了财务工作的标准化、制度化和规模化,可以说是财务工作的一次重大改革,也是推动企业管理现代化发展的必然需求。
(一)会计数据的处理更加高效、准确。在过去的手工条件下,会计核算工作需要多人协同完成。实现会计电算化后,只要输入一张会计凭证,会计电算化系统就会自动完成记账、转账、结账、汇总、输出报表等一系列工作;对于大量的会计业务工作,系统可以按照设定的程序自动生成记账凭证。对于完成会计报表、运用移动平均法计算成本等程序复杂、时效性强的会计核算工作,会计电算化系统可按照预定的程序进行反复计算,及时抽取数据、输出报表,使复杂的会计工作变得简单、高效和准确。
(二)财务工作的职能更加明确、规范。会计电算化主要采取对数据的编码方式进行信息处理,以数据的不同表现形式为主要依据来完成财务工作,改变了手工财务工作性质的作法,将财务工作按照职能分为数据收集、凭证编码、数据录入、信息处理和系统维护等,会计电算化极大地提升了财务工作的运算速度和精度,使财务工作的工作效率发生了质的变化,进一步促进了财务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发展。
(三)会计信息的处理更加便捷、快速。电算化会计数据处理的程序化、自动化和代码化,是革命性的对手工会计工作方式和方法的本质改变,这一变革使手工会计下成本计算和编制报表只能在月末进行的局限性得到了突破,电算化只要发出指令,计算机就可随时根据数据库中的信息快速、准确地完成上述工作,并为财务人员随时提供数据共享、网上传输和实时查询等便捷、方便的功能,基本实现了财务工作信息化。
(四)财务工作的内部控制更加严密、细致。会计电算化将过去财务处理过程中手工操作的各种原始凭证、记账凭证、汇总表、分配表等内容转移到计算机内,利用计算机设备替代手工完成各项工作,并通过会计软件实现科目汇总的编制、总账和明细账的核对、借贷平衡检查等。因此,计算机系统的内部控制由传统模式下的人工控制转变为现代化的人工和程序共同控制,有效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控制了舞弊行为的发生。
(五)财务审计的方式方法更加科学、有效。传统的财务审计主要由人工的方式进行,根据审计情况主要有顺序检查、逆序检查和抽样检查三种方式,而审查的方法有对比分析、审阅、调查、检验等,随着不断的发展变化,审计工作的任务量随之增长,且处理过程更加复杂和繁琐。但是,随着会计电算化的广泛运用,审计对象从纸质资料变为纸质资料与会计软件系统相结合的方式,审计取证入口从单一的纸质账目转变为不确定的风险因素和内部控制体系,审计执行由人工方式转变为人工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方式,审计资料分析由纸质分析汇总变为计算机智能分析等等。由于借助了计算机的应用设置,实现了审计工作的自动化,审计效率大幅提升。
二、当前会计电算化运用存在的普遍问题
(一)思想认识不足。会计电算化并不是简单的记账系统,而是一个人机结合的综合系统,其核心是在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形成功能完善的会计软件资源,从建立到运行集成了财务人员、硬件资源、软件系统和信息资源等在内的综合要素,该系统构成相当复杂。但是,当前许多管理人员,还没有充分认识到会计电算化的优越性和重要性,大大忽视了对会计电算化系统的深入开拓和有效完善,仍然使会计功能仅仅停留在一般的记账层面上,即浪费了企业资源,又影响了会计电算化的不断发展和提高。
(二)软件发展滞后。在实践运用中,由于企业在实施会计电算化时,大多采取自主研发的方式,致使各类使用平台的软件不尽相同、系统构成不够规范、编程风格各异、数据结构存漏洞。加之,各软件开发公司缺乏行业内部之间的有效沟通和交流,使财务及管理软件系统内部各子系统、系统与系统之间不能有效兼容,造成兼容性较差的问题,由此,会计电算化软件已无法适应企业的发展需求。
(三)系统存在漏洞。当前,由于会计软件研发行业优秀人才缺少,在开发利用上还缺乏创造性和创新性,有S多问题还未得到有效解决,数据、信息等等安全保密性较差。
三、对会计电算化在实践运用中的几点建议
(一)科学认识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地位作用。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和普及是经济和科技发展对财务工作提出的必然要求,是未来财务工作的发展趋势。会计电算化使传统会计工作中的数据核算、数据存储以及分析和处理信息等方法发生了极大变化,扩大了数据核算和分析的范围,缩短了数据处理周期,提高了数据信息的准确性、时效性和规范性,促进了会计理论与技术的深入发展。
(二)正确处理会计电算化与手工操作间的关系。会计电算化的精髓在于实现人机有效结合,使财务工作人员能够借助计算机系统来更加有效地处理财务工作。尽管会计电算化能够快速准确地完成数据分析、凭证制作、报表绘制等工作,使原本复杂繁琐的会计工作变得简单化、程式化,但具体的流程却仍然离不开人工操作。
预算会计工作计划范文4
关键词:模式 高职 会计电算化
人才培养模式,当指在一定的教育理论和指导思想下的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它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将形成一定的风格或特色,具有明确的系统与规范。一般而言,人才培养模式主要解决“培养什么人”(即培养目标)和“如何培养人”(即培养体系)两个核心问题。反映到具体行动中,人才培养模式公认的主要构建元素包括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课程设置、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等。
经过多年的研究与发展,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在深入探讨“高等职业教育”和“本科教育”的区别基础上,结合高职教育规律和各地区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各有各特色的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以下简称会电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并且在各院校实践也相当成功。笔者所在院校在实践中,提出了“基于工作岗位的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培养什么人——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决定了其办学特色体现于职业性、实践性及技能性。能否依据各地区的经济特点及学校的实际情况,建立为人才培养目标服务的充分体现高职办学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衡量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能力的重要指标。所以,研究高等职业教育中人才培养模式,首先且最重要的就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一)从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分析目标定位
高职职业教育应当是“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有机统一和相互融合,强调的是“高等教育中的职业教育”及“职业教育中的高等性”。“高等教育”表明高职毕业生应当具备相当深度的理论知识基础,在毕业后的工作岗位中不仅能处理目前的工作,更能为今后的职业发展提供一定的基础和铺垫;“职业教育”表明高职毕业生主要从事的是“职业”,是专业技术和管理的实用型人才,而非研究性的理论型人才,毕业生在毕业前就应当已经具备了从事该职业中实际工作岗位所需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无需经过企业在职业方面进行专门化培训即可上岗。从专业技术资格的晋升途径来看,毕业生应当在校及毕业后一定时期内有遵循“会计从业资格证”——“助理会计师”——“中级会计师”及日后的“高级会计师”晋升的可能性(潜在能力)。
由此而言,高职会电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应当体现其职业规律,毕业生应当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
(二)从高职会电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渠道分析目标定位
据国家2010年“民营经济发展报告”统计,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已经超过了5000万家,约占全国工商企业注册总数的99.8%;中小企业提供的产品、服务产值占全国企业出口总值约60%左右;中小企业上缴的税收占我国全部财政收入的50%以上,并呈逐年上升趋势;中小企业从业人数占全部总就业人口的80%左右。
同年,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总工程师朱宏任9月26日在西安举行的“2010中国(陕西)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论坛”上也对上述数据作了明确的阐述,他还说,目前,中国65%的发明专利、75%以上的企业技术创新、80%以上的新产品开发,都是由中小企业完成的。由此可见,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中小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和谐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在繁荣经济、推动创新、扩大出口、增加就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充分表明,没有量大面广的中小企业的平稳较快发展,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单从就业方面来看,我国中小企业已经成为扩大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对财会类人才的大量需求必然日益剧增。我院前三年的会电专业毕业生就业调查也表明,超过99%的毕业生就业在中小企业。
由此可能看出,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中,毕业生的就业主渠道应当体现为中小企业,在课程设置等方面也应当体现中小企业特色和特点。
(三)从企业用人单位需求分析目标定位
通过“实地考察”、“校企座谈”、“毕业生调查”等方式,笔者深入企业调研用人单位需求。在调研过程中,用人单位普遍反映,他们在招聘应届毕业生时,首重“德”,其次才是“能”。“我们宁肯招一个技能不突出的,但他能吃苦而劳服务安排没有怨言,也不要一个经常报怨且不服从安排的,哪怕他能力再强”(广东省阳春市新钢铁股份有限公司财务部部长曹晓波先生,2012)。笔者曾在深圳市某电池公司担任过三年的人事主管,对于用人单位的招聘要求也深有体会。在目前的经济环境下,企业生存及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在科研、生产、研发等多方面的竞争逐步集中体现为人才的竞争,故而,能否聘用到有德有能的人才关系到用人单位的发展甚至生死存亡。
由此可见,高职会电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中,也应当体现在校生“德”的培养。
综之,基于工作岗位的高职会电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培养目标可以阐述为:培养顺应本地区和延伸区域的经济发展、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熟练的会计技能、扎实的会计与财务管理理论,能适应各中小企业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会计类工作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如何培养人——课程体系设置及教学设计与方法
(一)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出发点,结合行业中的各相关就业岗位进行分析和推导,适应学生实际学情,在课程设置中体现五个“相结合”
1、体现“职业性”的专业课与行业证书相结合。16号文指出,高职教育应当是“双证书”教育,毕业生需要在毕业证书外再获得行业的从业资格证书。高职会电专业的从业资格证书是会计从业资格证(简称会计证)。获取该证必须通过“基础会计”、“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初级会计电算化(或珠算五级)”三门课程的考核。所以,在高职会电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必须开设这三门课程。
另外,考虑毕业生走向社会后的职业升迁性,在课程体系中也应当适当加入财会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部分内容。如“经济法”课程,不仅仅能帮助毕业生掌握一定的经济法律法规知识,规避经济犯法违规行为,对工作有益,更有利于毕业生日后获取会计师系列专业资格考试,为其打下底子。
2、体现“德为先”的公共课与职业素质培养相结合。“德为先”,并非要求将毕业生培养成圣人,而是让其拥有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走向社会后能不为外界邪恶思想所污染;能体会到正确的就业和工作观念,工作中能服从大局服从安排吃苦耐劳等。
公共课体系中,开设了道德类、思想政治类、就业指导类、心理健康类等课程,有利于学生加强个人世界观和价值观改造,树立正确的利益观,同时拥有健康的心理,在此基础上,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和工作观。同时,在专业课程授课和实践训练过程中,专业教师有意识地结合工作实际和课程内容,宣导正确的工作观和人生观。如春风细雨润物无声,慢慢地熏陶,培育毕业生“德为先”。
3、体现“岗位导向”的课程目标与岗位能力相结合。基于工作岗位的高职会电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落到实处的就是如何将岗位能力化为课程体系。通过企业调研,结合学生实际,将工作岗位的素质和能力需求,重新打散组合,建立能力和素质包。并将能力和素质包在课程体系中转化为项目及具体的任务。每一项任务对应工作岗位对应的能力。
4、体现“实践性”和“技能性”的技能训练与技能竞赛相结合。培养高职会电人才,必须重视技能训练。可开设“财经技能”训练课,从点钞、珠算、计算器到数字小键盘的熟练使用,并熟练掌握填制各种票据;开设“ERP沙盘实训”,可从宏观上有意识地理解企业经营的内容及管理要求,顺而学习企业中成本控制的层层分解含义;开设“小企业综合实训”,专门针对 “小企业会计准则”进行实务操作。同时,改革校内实践课程的考核方式,改卷面考试为实际操作,改一般考核为技能竞赛。通过竞赛的形式,激发学生训练热情,提升实践训练效果。
5、体现“主观能动性”的日常教学和手册导向相结合。在校学习期间,学生经常体现出“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局限,学习一种知识点时,通常不能很好地联系另一种知识点,结局也通常表现为捡到桃子丢了西瓜。笔者所在学院,在新生入校时便向会电专业学生发放“大学三年专业学习提示”小手册。手册中,列明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有利于学生了解未来三年中需要学习和掌握的知识与技能要求;列明了专业考证体系,有利于学生规划短期、中期、长期的学习和人生目标;列明了学习参考书籍和网站,有利于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而自我学习。手册中也列明了各课程的课程标准,有利于学生在完成一个阶段的学习后,自觉预习下一阶段的内容。
(二)重视校内外实践基地的建立和实际运用,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
实践基地在高职教育中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鉴于财会行业的特性及中小企业的规模,各家中小企业在接收实习学生的数量上远远达不到学院要求。所以,一是要从数量上解决,争取多建立校外实践基地,广撒网;二是要充分发挥已有实践基地的作用,找准校企合作的共赢点,获得企业方的认可,从新生入厂见习到毕业生顶岗实习一系列的实践过程中给予支持;三是要争取上级支持,从建立“虚拟工厂”等形式出发,通过网络平台及软件等形式进行实践教学,也可以设立诸如会计服务中心等类似机构,为校内机构、校外企业进行模拟或真实记账等。
参考文献:
[1]吴力佳,曾平华.对高职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的探讨[J].商业会计,2011(12)
[2]陈洪群,吴立明,邢献昆.基于“双证书”制度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2)
预算会计工作计划范文5
【关键词】工作过程;数据库课程;教学改革
一、引言
目前数据库系统应用于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信息系统的核心和基石。因此数据库技术日益成为计算机科学与工程技术人员必不可少的知识与技能。数据库应用课程是高职院校计算机相关专业学生学习数据库技术的一门专业核心平台课程,担负着培养学生数据库技术的基础知识和数据管理的应用能力。但是数据库应用这门课程由于自身难度大,课程理论体系复杂、高深、发展快,其应用技术具有灵活性、多样性,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该课程的学习效果一直不明显。数据库应用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学生能够掌握数据库的基本知识,但如何灵活运用数据库知识解决后续课程中的数据管理、数据维护能力却相对薄弱,同时缺乏对学生综合能力与职业素养培养的观念。因此,数据库应用课程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本文将基于工作过程的职教理念在数据库应用课程的课程设计与课程教学中进行的改革进行研究,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与职业素养。
二、课程来源与课程设计
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的职教理念,课程应经过社会调研和专家访谈,确定专业面向工作岗位群中的具体工作岗位;对工作岗位进行分析,以工作任务和行动过程为导向,以岗位工作任务所需的相关知识、能力为依据进行设计,开发典型工作任务;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教学加工与教学设计处理,得到适合教学的学习情境,并使之具体化。(1)多维度专业调研。按照职业教育改革的理念,课程必须为其专业服务,因此任何一门课程都与专业有着紧密的联系。通过进行服务区域、面向行业调研、人才需求调研、同类院校专业调研、毕业生调研等多维度的专业调研,得出结论:面向整个产业链,会计电算化从业人员的需求量大,已从业人员的数量及质量远远未满足需求。但应拓展会计电算化人才知识结构,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会计电算化人才。(2)确定专业岗位群。根据多维度专业调研结论,专业应培养适应现代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掌握以会计信息化应用、系统管理与维护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技能与方法,具有熟练应用财务软件进行财务业务一体化处理能力的会计信息系统管理、实施、维护的复合型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在专业调研专家访谈的基础上,确定了以下岗位群:会电核算岗、会电维护岗、会电实施岗等。并对岗位群进行分析,具体如表1。
表1 岗位群分析
(3)开发典型工作任务。通过专业调研与岗位群的分析,教学设计者应该基于工作过程来构建学习情境,把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巧妙地隐含在一个个工作任务之中。工作任务设置的总原则为从工作需求出发,选择相关的工作任务并确定相应的知识和技术,其目标是在工作中学习和应用知识。(4)设计学习情境。数据库应用课程的学习情景是依据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典型工作任务为基点,综合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和职业素质为一体的思路进行设计。以形成数据库应用和数据管理能力为基本目标,紧紧围绕完成工作任务的需要来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突出工作任务与知识的联系,让学生在职业实践活动的基础上掌握知识,增强课程内容与职业能力要求的相关性,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选取项目的基本依据是数据库应用课程涉及的工作任务范围,但在具体设计过程中还以数据库系统应用流程与典型的项目为载体,使工作任务具体化。学生通过4个典型工作任务完成数据库应用课程的学习任务。以数据库认知、学籍管理数据库、网上购物系统数据库、会计信息系统数据库共4个项目为载体来组织教学,4个项目设计循序递进、循环上升,并将职业行动领域的工作过程融合在训练项目中。在每一个学习情境下,结合学习情境内容和能力要求的特点,设计若干学习子情境。子情境的设计上,将数据库管理系统的相关任务由易到难、由基础到提高、简单到复杂贯穿于教学和实践的全过程,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理论进行实际应用的能力。为后续管理信息系统软件的应用与维护以及今后的数据管理维护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促进学生学习迁移效果的显现和综合能力的提高。
三、课程教学的具体实施
在学生学习的初期,对数据库的认知非常有限,所以“数据库认知”作为第一个教学情境,完成认识数据库、SQL Server的安装和设置等知识目标与安装和正确使用及简单配置SQL Server数据库的能力目标,该阶段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在第二阶段,以“学籍管理数据库系统”为情境进行教学,以培养学生初步管理、维护及备份恢复SQL Server数据库的能力为目标,该阶段以教师的引导、讲授为主。在学生对数据库有了一定的认识之后,学习中期的“网上购物系统数据库”中,教师应让学生尝试完成一些任务。该阶段中应采用情境教学法、小组讨论法、角色扮演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在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团队意识和协作能力、学生的表达能力等综合能力。在学生对数据库的知识有了整体认识后,教师引入“会计信息系统数据库”,向学生展示一个完整的数据库项目,这个阶段采用项目教学法为主;通过操作会计信息系统数据库的前台应用软件与后台数据库的管理,让学生明白会计信息系统数据的来龙去脉,为管理软件应用、ERP维护等后续课程中数据的管理与维护打好良好的基础。这一阶段,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取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具有质量意识与安全意识,基本的职业素养与严谨的工作作风等等。
四、改革效果与特色
(1)理论够用、注重实操。根据现在高职改革的理念,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类型是技术应用型、技术技能型的高技能人才,不是研究型的人才。同时根据高职院校学生能较快地获取经验性和策略性知识,对理论性知识的理解相对薄弱的这一特点,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按照理论够用的原则,针对所在具体岗位所需知识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改革,摒弃了数据库设计、数据库应用程序开发等传统教学内容。(2)重点突出、贴近应用。教学内容基本来自于贴近学生生活的学籍管理系统、学生容易理解的网上购物系统以及与学生专业相关的会计信息系统,贴近实际应用,能够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果。(3)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笔者所在学院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增强办学活力,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素质的需要。通过课程基于工程过程的教学改革,对学生从原来主要强调动手能力的培养,转变为在培养操作能力的同时,加强作为一个职业人的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成为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参 考 文 献
[1]密君英.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数据库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福建电脑.2010(1)
预算会计工作计划范文6
关键词:中小学 固定资产 内部控制
中图分类号:F24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3-243-01
固定资产是中小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占据着学校资产价值总额中的绝大部分。固定资产管理是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科学有效地搞好固定资产的管理,保证其具有安全和良好的使用状态,创造美好的环境,对教育工作会有很大促进作用。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中小学校固定资产投入也不断增加。但是部分中小学校在固定资产管理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如资产管理意识淡薄、管理体制不健全、会计核算不合理等情况,笔者就中小学固定资产的管理谈一些看法。
一、中小学固定资产管理现状
1.资产管理意识淡薄。中小学校作为我国的非盈利性组织之一,在会计核算上纳入预算会计体系,在管理上与企业相比有其自身的特征。同时,中小学校通常只注重教学管理,忽视固定资产管理。通常表现为:没有把固定资产管理提到议事日程,更没有认识到固定资产管理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重外部形象,轻内部资产管理,重进轻管,重钱轻物,争取资金的积极性高,而一旦变为资产,认为东西已经是自己单位的了,思想马上就松懈了,从外往里要钱要物的心理态度与管好已有资产的心理大相径庭。具体分管者头脑中没有固定资产管理的概念。关于固定资产管理方面的知识贫乏、能力欠缺,平时又不注意这方面知识的学习与积累,加之工作作风不够严谨,不能深入实际调查研究,造成工作计划及安排不具有可操作性。很多中小学校甚至没有专门的固定资产管理人员。
2.管理体制不健全。有的中小学固定资产的采购人、保管人甚至领用人都是同一人,缺乏监督制约机制;借用的手续不完备,存在管理漏洞,对个别固定资产不能正确断定其是在校内使用还是已被私人使用,从而形成资产流失的暗道。管理人员的频繁更换,容易使原来已经漏账的资产(主要是指校外个人使用的部分),可能永远不能入账,造成账实不符。有的在中小学校人员调动时,领用的固定资产不归还学校就直接离开。由此,容易使一些体积较小、价值较高的资产变为私有,如:数码相机、摄像机、手提电脑等等,这种混乱现象使得资产在无形中流失。
3.会计核算不合理。在部分中小学校中存在着固定资产账实不符的问题,部分中小学校固定资产只有总账,没有明细账。有的学校购置的一些专用设备不入固定资产账,或者购置时不入账等到年终时一并入固定资产账。特别是有的中小学校固定资产(校舍等)已投入使用,但不入固定资产账,或长期挂在工程和往来账户;工程建设开工手续不完善;资金筹集不到位,盲目开工,形成“马拉松”工程,造成账目较乱,有的校舍基建项目没有任何凭据,固定资产账实不符。有的固定资产入账价值不准确,主要表现为购置固定资产时的运杂费不记入固定资产账。
二、整改建议
1.强化学校主要领导意识。《会计法》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这就界定了校长必须为资产管理的运行过程及结果负责。要求校长一是要学习和掌握本单位涉及的常规财务管理知识并熟悉相应法律法规知识,达到不说外行话,不盲从指挥;二是要安排得力人员,根据上级规定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规章制度,增强对该项工作的关注度,与具体参与该项工作的人员经常沟通,了解情况,征求意见和建议,解决实际困难,关心体贴他们,尽可能少更换管理人员,保持其相对稳定性,多给他们创造学习专业知识的机会,提高其适应工作的能力,激发起他们强烈的责任心,以主人翁精神做好本职工作。
2.重视固定资产清查工作。清产核资工作是对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在全面检查的基础上进行监督,是加强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由于客观原因、人为因素,会出现固定资产的账实不符。通过清查核资工作,摸清“家底”,有利于进一步规范和加强中小学校固定资产的管理。为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可靠,保护中小学校财产安全,在年终结账前,必须进行一次全面资产清查。在清查过程中,不走过场,不管是账内账外、单位内外、出租出售、个人承包的资产都要全面地、彻底地进行清查。查清固定资产的来源和去向,做到账物清楚。查明盘盈盘亏情况,对清查结果要编制“财产盘盈盘亏报告表”,并查明盈亏原因,按程序报批做财务处理,力争做到账账相符,账物相符。
3.完善管理监督机制。建立一套完整、科学的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制度。固定资产从购建到保管、领用及处置都要有章可循,内部控制制度不能“印在纸上,挂在墙上”,使内部控制制度流于形式,对固定资产要有实质上的控制。如固定资产的购建从申请报批论证购置,要注意不相容职位的控制;固定资产要有专人保管,要有一定的稳定性,保管人员调动时,要履行正常的交接手续;固定资产的领用要履行严格的登记手续,不能有借无还,职工调动时要查清是否已归还所借资产;固定资产的处置要先进行科学论证,处置程序要符合《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等等。
4.做好账务处理工作。根据《中小学财务制度规定》,中小学校的固定资产是指使用期限在一年以上,单位价值在500元以上的一般设备;单位价值在800元以上的专用设备;单位价值未达到规定标准,但耐用时间在一年以上的大批同类物资。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包含固定资产的购价和购置途中发生的运杂费。固定资产改扩建过程中发生的费用也应该同时增加固定资产价值等等。固定资产的处置收入根据《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应作为非税收入管理,也即应记入“应缴财政专户款”。
随着中小学校布局调整的不断进展,各地不断撤并了高中、初中、小学,合理扩大了学校的规模,优化教育资源配置,逐步实现学校布局合理化,办学条件标准化和科学管理规范化的目标。但针对撤并学校校产处置存在许多问题,这对中小学校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是个严峻的考验。各中小学校只有从思想上重视,提高认识,加强固定资产的管理,才会给中小学校的发展奠定扎实的物质基础,才会稳固地推动中小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韩式良.中小学固定资产管理心得.财会研究,2007(3)
2.李亮华,胡兴华.浅议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2007
3.陈宗科.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确保国有资产安全完整.会计之友,2006(26)
4.潘士安.谈中、小学固定资产的管理.会计之友,2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