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营销学习计划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市场营销学习计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市场营销学习计划

市场营销学习计划范文1

关键词:网络互动;市场营销;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4-0138-02

职业教育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为市场需要提供各类型职业技能人才。在此前提下,市场营销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就变得尤为重要。目前,很多职业教育在营销课程的教学中,一般都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为主,学生很少有机会来锻炼自己实际操作能力。在网络经济社会,教师可以借助网络技术来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把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调动到课堂学习中,把学生变为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使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得到真正的落实。为了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市场营销学课程的特色,教师在讲授市场营销学中可以采用“网络互动教学模式”。

一、网络互动教学模式的界定

1.互动教学模式的内涵。互动教学模式是有别于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式接受”而言的一种新教学模式。互动式教学摒弃传统教学中的“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将单一被动接受知识的学生,转化为课堂教学的主体,使教学活动中教师引导、督促及帮助学生学习,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是一种多方位、多层次的交互过程,通过将教学与社会实践相关联的互动融入教学活动,师生多方位参与,课堂教学的多向交流,建立起以交互式启发性教学为主线,教师的导学、助学、促学及学生的自学、互学相支撑的一种新型教学结构形式。

2.网络互动教学模式的内涵。网络互动教学模式是建立在计算机网络基础上的,借助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创设的网络氛围下学习,即在教师的帮助和指导下,学生利用互联网和多媒体计算机等手段主动地对话和合作,激发学习兴趣,体验学习过程,感受学习乐趣,使学习成为一个以学生为主体的“老师―计算机―学生”立体交叉式互动的学习活动过程。网络互动教学模式通过利用声音、图像、文字、图形等以立体生动地展现教学内容,使之图、像、文、声并茂,将传统单调的讲授式学习,变为富有趣味性和刺激性的学习,减少学生视、听觉疲劳,提高学生听课学习效果的一种新型的网络互动课堂教学模式。与此同时,这种网络互动教学不仅是师生之间的双向互动,而是教师、学生、网络之间的多方位的信息沟通形成的全方位互动体系。网络互动教学模式巧妙地将了网络教学与一般课堂教学结合起来,摒弃二者的缺点,使之互为补充,取长补短,相得益彰,形成一种优秀的新型教学方式。

二、市场营销学网络互动教学模式建构

1.网络互动教学模式的构建框架。市场营销学的网络互动式教学模式,是建立在网络基础上的,强调教师的引导,学生为主体的学习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参与性,形成学生间、教师间、师生间的多向交互沟通,共同完成“自学、导学、助学和督学”相互联系的教学过程。从教师角度来看,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来搜索更多关于知识点的信息,充实丰富内容,再利用运用多媒体教学来播放视频、图像、动画等为课堂教学添活力,活跃课堂学习氛围,提高学生听课效果,以达到改进和优化教学方法,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帮助及督促学生参与学习。从学生的角度来看,通过构建网络互动式教学,使学生能够以多种形式参与教学活动中,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来学习,并且养成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的学习意识,起到自学作用;同时可以在网络平台来搜寻所需教学资源来自学或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向教师求助;再者学生群体之间利用网络互助来共同学习,以便加深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和运用。在考虑到当下科技进步和多年教学思考实践探索的基础上,针对网络互动教学模式本文提出以下的教学模式框架图。

2.市场营销学网络互动教学模式解读。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群体是学生的导学者、助学者及督促者存在的,改变过去的教学活动中,由教师“包办”的方式。首先,作为导学者、助学者及督促者,教师将导学渗透于整个教学过程,做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帮助学生建立学习目标、学习计划,辅导学生应用各种多媒体交互手段获得学习资源和信息,及更好地利用资源和信息完成学习任务。教师的导学、助学及督学既有课内的,如借助教室、学校课程网络等平台,充分利用校内外的教学资源,采取课堂讲授、案例讨论、情境模拟、课堂习题等多种的教学方式,增进师生间的互动。也可以是课外的,如借助校内网络平台进行在线测试、下载教师课件学习、QQ、电子邮件等多种的课外教学方式,来延续师生间的交互沟通学习。其次,学生群体间的交流互学对学生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网络互助教学模式,学生可以多种形式获得教师的帮助,更好地对课程做进一步学习。譬如,在市场营销教学中,当教师采取小组作业或情境模拟、案例讨论等形式时,学生便可以利用各种资源随时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使得师生间的交流、沟通变得更加顺畅。最后,为了更好地将网络互动教学模式应用到市场营销教学中,有必要对该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和结果进行管理监控评价和反馈。教师在互动反馈中,一方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时帮助学生在学习中的困难;一方面,从学生的反馈情况来修正教学方式,优化教学手段。学生则在一方面在教师的导学、助学、督学中,不断形成自主学习,以达到知识和能力的全面提高;另一方面,通过自检自测、自评互评,来改进自己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三、中职市场营销学网络互动教学模式应用探索

市场营销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极强的综合应用课程。而中职市场营销学正是以培养符合社会、市场需要的各类型营销技能人才为目标,这就要求该学科在实际的教学培养中,要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灵活运用能力”为教学宗旨。在教学活动中,中职市场营销教学可以采用“网络互动教学模式”来实现,具体的“网络互动教学模式”的实施体现为以下几种典型的教学模式中。

1.协作互动学习模式。协作互动学习模式是指在网络教学环境下,由多个学生组成一个学习小组,来共同解决某个问题,小组成员针对该问题进行相关资料搜集,并利用这些资料进行探讨交流以解决问题。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可以就自己所查阅的资源对问题的解决提出自己的见解或建议,使得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发言。同时,由于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问题,通过集思广益可以有助于问题思考的深度和加深相关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在小组学习中,对组员进行适当的分工合作,如分部学生负责整理知识,部分学生则把知识点以适当的形式表达出来,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团队合作互助精神。

2.实践教学互动模式。在学习《市场营销》课程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大纲设计一定的实践内容,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掌握并运用到实践活动中。如将“市场营销调研”内容时,让学生分成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围绕某一个调研主题进行实地调查,指导学生设计问卷、实施调查工作的开展,并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尝试写此次调查报告。通过小组互助的调研实践课,可以使学生真正掌握市场调研这节内容。

3.“小案例+大案例”互动教学模式。市场营销学在社会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是极为普遍的,如商家在节假日为提高销售量,利用各种营销促销手段来吸引消费者购买以达到增加销量的目的。像这种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例子为课堂教学活动向社会生活延伸提供了鲜活贴近身边的典型范例,将营销理论“讲活”,引起学生听课的兴趣,达到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沟通。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可以采用“小案例+大案例”互动教学模式。首先,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资源或者生活周边的小事例或当下热门话题等以“小案例”形式引出话题,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或时下热门话题来吸引学生听课的注意力和激发学生求知欲,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然后对小案例进行总结,使学生从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引出本节内容,将学生的注意力提到最高的集中度达到理想的听课效果。

4.模拟情境互助教学模式。由于中职学生基础性较弱,对抽象理论理解能力较差,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将这些抽象的理论具体化或形象化,以刺激学生的感官,有助于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某个情境,让学生根据情境做相应的模拟练习。如讲述“定价方法”时,由学生自愿组成模拟小组,在创设相应的情境下,模拟某公司产品定价问题,要求学生给新产品制定一个合适的价格,由同学讨论、评价此价格,从而引出“定价方法”的内容。通过这种教学模式,一方面加深学生对“定价方法种类”的理解。教师亦可以从知识传授者和教学监督者变为学习指导者和协调者,而学生则在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活跃学习气氛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李华,吴云勇.“互动式”教学模式论析[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77-79.

市场营销学习计划范文2

随着我国教育体系的完善和教育事业的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整体教学水平获得了显著的提高。企业管理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开设数量和选课人数都位于全国高等职业教育开设课程统计排行的前列,对其展开研究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实践价值。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企业管理;课程改革

一、企业管理课程开设现状

企业管理作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开设课程中重要的一门,深受广大学习者的喜爱与追捧。据相关统计数字显示,2015年在全国所有的正规高等职业院校中,有75%以上的高等职业院校开设了企业管理课程,在此其中有35%的高等职业院校将企业管理课程设置为该校重点的建设学科;每年选择进修企业管理课程的学生占据总学生数的一半以上。企业管理早已成为高等职业教育管理学系中重要的一门课程,对其深入研究有助于提升整体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水平。结合相关开设该课程的高等职业院校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发现,我国高等职业院校企业管理课程设置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组织行为学、人际关系学、企业管理概论与理论研究、生产运行方面的企业管理、服务贸易方面的企业管理、加工制造方面的企业管理等;与之相关课程包括财政学、金融学、会计学等经济大类的学科,以及数学、统计学、代数学等数学计算大类的学科,以及企业文化与管理、市场营销等营销管理大类的学科。企业管理作为一门课程,应用范围广泛,涉及学科众多,需要很强的交叉协同能力。所以在高等职业院校的企业管理课程发展中,需要加强相关的交叉课程开设,重视多学科间的交流和互通。本研究正是基于此背景展开。

二、高等职业院校企业管理课程改革面临的问题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一些问题凸显。高等职业院校企业管理课程改革所面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五个:

(一)高等职业院校企业管理课程教授理念相对陈旧

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开设企业管理课程的数量的确非常多,也有很多学生选择了学习该门课程,但我国高等职业院校企业管理课程的整体教授理念还相对较为陈旧,很多高等职业院校的相关课程设置都沿用了其他学校的现成案例或者本科案例,没有任何的自我创新,都是直接搬来照抄而已。这就使得企业管理课程无法体现出该校的特色,很多时候与本校的办学理念、办学模式、教学方式甚至都是冲突的。这非常不利于企业管理课程改革,也不利于高等职业院校自身的发展[1]。

(二)高等职业院校企业管理课程教学模式单一

除了高等职业院校企业管理课程教授理念相对陈旧以外,高等职业院校企业管理课程教学模式单一也是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企业管理是需要多方面、全方位、多层次参与共同开展合作教学的一门学科,如果只是单纯的讲授课本上的内容,是难以满足相关教学需求的。教学模式的死板也会直接影响相关学习者的学习质量,教师和培养人员也不乐于进行课程的创新与改革,导致整个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遭受阻碍[2]。

(三)高等职业院校企业管理专业型教师人数较少

教师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缺乏优秀的教师作指导,学习者难以获得好的学习体验,学习效果自然也会大打折扣。在我国的目前发展阶段下,相关专业型的企业管理课程教师总体数量偏少,整体教师水平也有待提高,这也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企业管理专业发展所面临的一大考验。

(四)缺少相关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可以提供实践机会的训练场地

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就是需要学习者多多开展相关的实践工作,尤其是企业管理专业这类管理性质的学科,更需要学习者边学边练,在实践中熟练和掌握相关理论知识。但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实训基地的缺失导致学生没法获得足够的实训机会,影响了其学习效果。除此之外,关于高等职业院校企业管理专业的整体发展理念、思路也相对较为缺失,没有顶层设计做指引,继续而深入的课程改革就难以落实。

(五)高等职业院校企业管理专业课程改革成果比较抽象,难以用量化的指标去描述

该问题主要体现在具体的课程改革评价体系上。相应评价体系的缺失导致高等职业院校企业管理专业课程改革的过程难以被所有人知晓,同时由于缺少量化的指标,导致其课程改革的好坏不容易进行评判,这就导致了课程改革在继续开展的时候,没有相应的经验教训可以遵循,错误、问题可能重复多次出现,严重影响课程改革的效率,也会伤害课程改革人员的热情,最终导致课程改革的失败。

三、高等职业院校企业管理专业交叉课程的知识内容及相关特点

(一)高等职业院校企业管理专业交叉课程的知识内容

1.市场营销学

企业作为一个市场实体,需要最大程度的推销出去自己的产品、服务,才能使得企业拥有较好的效益。所以相应的营销手段和营销能力非常重要,市场营销作为一项专门培养学习者营销能力的课程,可以很好的提升学习者的营销能力。所以在企业管理专业交叉课程的选择中,市场营销学可以作为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仔细研究市场营销学特点,同时结合企业管理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针,可以将应用于企业管理专业的市场营销学设置为五个具体的部分,分别是市场商机的选择和把握,市场的细分、选择与定位,相应产品与服务的营销组合、营销项目的设定,市场营销的战略和整合营销以及公司的项目竞争策略。

2.沟通协调能力

管理学作为一门需要管理他人的学科,需要具有非常强的沟通协调能力。企业管理涉及诸多的管理对象,上至公司的高层领导,下至公司的普通员工,需要打交道的人和事非常多,所以就更需要较好的沟通协调能力。这里所重点说的沟通协调能力,不单单是口头上的对话,还包括具体的书面沟通能力、向上司汇报工作的能力、向相关人员将接工作安排的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的能力等等。将沟通协调能力的培养纳入到高职企业管理专业交叉课程中来,可以提升学习者的能力,促进学习者全面快速发展。

(二)高等职业院校企业管理专业交叉课程的特点

1.市场营销学

市场营销学需要学习者具有良好知识背景,同时需要学习者具有较好的知识应用性和环境适用性。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需要教师及相关人员在培养学习者掌握相关知识与概念的同时,结合各种比赛、实习机会多进行实践操作,只有这样才能将二者结合的优点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

2.沟通协调能力

将沟通协调能力的培养引入到高等职业院校企业管理专业交叉课程中来,需要相关的教师和培养人员尽一切努力,平等、民主的与学习者进行一对一的交流,结合每个学习者不同的特点,为他们制定专属的学习计划,将理论与实际工作相结合,通过案例教学模式,拓宽学习者的知识面,培养其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除此之外还必须培养高等职业院校学习者的自信心,很多高等职业院校学习者觉得自己因为高考成绩的问题,无法进入高等院校学习,只可以在这类的高等职业院校进行接下来的学习工作,而产生较强的自卑心理,这是不利于学生发展和课程推进的,需要相应的人员加以疏导,大力培养学习者的自信心。

四、推动高等职业院校企业管理专业交叉课程改革的建议

(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优化办学模式,端正办学理念

高等职业教育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也需要进行不断的改革创新。在这个重要而关键的变化过程中,必须遵循改革开放事实求是的优良作风,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发展特点,优化办学模式,端正办学理念,从根本上明确相关的责任和义务,为高等职业院校企业管理专业交叉课程改革提供根本性的思想基础和坚持保障。

(二)克服高等职业院校普遍存在的行政化过重的倾向

行政管理作为高等职业院校的重要职能部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它不是万能的。在实际的发展情况中,很多地方的高等职业院校的行政部门成为了院校的领导部门,甚至凌驾于教学机构之上,高等职业院校课程的开设和整体的办学理念,都需要行政部门来决定。这是不正确,更不利于高等职业院校的课程改革与创新。在高等职业院校企业管理专业交叉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避免类似问题的出现,如果之前就存在着类似的问题,要进行彻底的纠正。

(三)办学主体逐渐由单一向多元化转变

在目前阶段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主体大多呈现单一化的趋势,这不利于具体的课程改革。高等职业院校应当多与政府、社会、企业展开积极且富有成效的合作,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丰富学生的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所以在高等职业院校企业管理专业交叉课程改革的过程中要注意办学主体的多元化,创新办学机制,促进课程设置的改革,引入合理的竞争机制。

五、结束语

高等职业院校如果想继续获得快速的发展,必须要跟随时代的特点进行相关的创新和大幅度的转变,要在人才培养机制、教育办学理念、教学方式方法等问题上多思考、勤创新,提升自身的办学质量,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贡献力量。

作者:葛万军 单位: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系

参考文献

市场营销学习计划范文3

关键词:医药市场营销 精细化 培养 探索

随着医药产业的快速发展,已全面形成买方市场,绝大多数产品供过于求,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因此医药企业将开展积极的市场营销作为扩大本企业市场占有率和市场覆盖率的主要手段。但是,目前我国尚未建立起一支能够满足医药市场特殊需求的医药市场营销队伍。为满足社会对医药营销人才的需求,全国有40余所高等医药院校组建了医药市场营销专业(或相关专业)。

一、精细化人才培养的理念

精细化管理源于日本丰田公司,是社会分工精细化以及服务质量精细化对现代管理的必然要求,是将常规管理引向深入的基本思想和管理模式。精细化管理是一种理念,一种文化,以精、准、细、严为基本原则。 精是做精,求精,精心筛选,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准是准确、准时。 细是做细,具体是把工作做细,管理做细,流程管细,把握事物内在联系及规律性。 严就是执行,主要体现对管理制度和流程的执行与控制。

精细化人才培养就是在正是体现在教学常规管理的情况下基于精益求精的文化思想,把于企业生产的一种管理理念,精细化管理是基于精益求精的文化思想,充分发挥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作用,在常规管理的基础上,把管理目标和工作流程进行科学的细分量化和优化,运用标准化、专业化、制度化、数据化的手段,使组织管理各单元精确、高效、协同和持续运行,以获得更高效率、更多效益和更强竞争力的先进的管理文化和管理方式。

二、医药市场营销专业本科生精细化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一)精细化人才培养具有优势

精细化教育是针对个人制定专门化的人才培养计划,将使学生的学习目标更加明确,学习效果更加明显。因此在这一新的教育理念下,办学单位要根据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加强内涵建设,打破了传统教育模式,继承并发展了现代教育理念,提高办学的层次和质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人才的精细化培养正是学校追求层次,实现卓越,提升内涵的重要过程。

(二)医药市场营销专业的特殊性

医药市场营销专业是一个典型的交叉学科,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复合型、应用型的医药营销高级人才。因此,医药市场营销专业有两个鲜明特点,首先是综合经济学、工商管理学和医药学的跨学科复合型特点;其次市场营销专业作为管理类学科的一个分支具有鲜明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特征,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在医药营销专业培养模式上主要面临两个关键性的问题,即如何处理市场营销教学与医药教学、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之间的关系,而精细化人才培养模式就旨在推行教育模式、培养过程以及教师培养等各方面的精细化,能一定程度上解决以上矛盾。

(三)医药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过程复杂性

医学营销专业在办学过程中,显示了具有不同特点的办学模式,具体表现在几个方面。①办学主体不同。既有公共卫生学院和工商管理学院主办,也有社会科学系主办等,如,泸州学院;②办学微观环境不同。药学院主办,如中国药科大学、广州药学院等;医学院主办,如湖北中医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等。③培养规模不同。有的只培养本科生,有的既培养本科生又培养专科生。④办学方式不同。有的是单一办学;有的是利用社会资源,开展校企联合办学。不同的学校利用各自优势,培养出各具特色的医药营销人才,主动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因此,从总体情况来看,医药营销专业本身在教学体系与培养模式上需要不断地创新与完善。

三、医药市场营销专业本科生精细化人才培养的路径

(一)教学模式的精细化

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首要任务是准确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笔者认为应该以市场营销课程为主,以医药类课程为辅,在教学中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对于“营销”和“医药”教学内容之间实行7∶3或 6∶4的比例。高校本科人才应以专业知识传授与专门技能培养为主,只有专门领域的深入,才能实现面上的拓展。在传授一般营销理论的基础上突出医药特色。以泸州医学院为例,自2003年开设市场营销专业(医药市场营销方向)以来,学院立足自身的特点确定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明确定位在“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上,重在知识的集成性、能力的复合性、素养的全面性培养。在教学的内容方面,注意内容的多元化的配置,对于“营销”和“医药”教学要点之间实行70∶30 的比例,事实证明这一模式受到学生和用人单位的欢迎。在对已经毕业的医药营销学生进行跟踪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多数学生认为课程设置比较合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很高, 以上毕业生到医药企业从事营60%销工作,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

(二)课程设置的精细化

课程体系是保证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课程体系设置要充分体现“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的培养模式。同时医药院校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要凸显医药的特色,因此应建立能够彰显医药特色的课程体系。该体系涵盖工商管理、经济学和医药学3个学科。在结构上要涵盖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实训教学等 5大课程模块。

1.公共课模块

公共课模块包括思想政治理论、外语、计算机、体育等 ;这部分课程确保作为一个大学生所必须具备的除专业知识以外的德、智、体、美和技能方面的素养。公共课由公共基础课和公共任意选修课组成。在这里要特别强调强化外语和计算机能力的训练。以适应医药市场营销活动发展趋势的需要。

2.专业基础课模块

专业基础课模块包括西方经济学、医药国际贸易;管理学原理、基础会计学、财务管理、统计学、医药企业管理;基础化学、中医基础、药剂学等等;这部分课程保证作为一个医药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大学生所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经济学科、管理学科、医药学科专业知识和技能。并整合相关医学或药学课程,浓缩课程内容,突出实用性,强调“针对性”与“概论性”教学。实行“能综合的综合,能压缩的压缩”,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和盲目延伸。

3.专业课模块

专业课模块以一般高校市场营销专业的核心课程为基础,构建能够反映医药市场营销特点的专业课课程体系,市场营销学、医药市场营销学、消费者行为学、市场调查与预测、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概论等等 ;这部分课程保证该专业学生应具备的专业知识技能。

4.选修课模块

这一模块主要以扩展训练学生的医药市场营销技术与能力为主的课程构成,如公共关系、人力资源管理、广告创意、商务沟通与谈判等。

5.实训教学模块

由实验室模拟训练和毕业实习两部分组成。精细化培训模式特别强调的是,医药市场营销人才的培养必须重视实训教学,在教学时间的安排上遵循由模拟参与到观察体验再到工作实践的过程。①实验室模拟训练。组建以专业课程为理论基础的模拟训练实验室,配备相关课程的仿真模拟软件操作系统,如医药营销教学软件、人力资源管理软件、医药企业ERP教学软件等。训练学生将所学的有关市场营销知识在模拟的市场情景中加以实际运用,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②毕业实习。分两个方向进行,一个方向是医院,进行医院药剂科,公共关系科,营销科等相关科室,熟悉医院运作,另一个方面就学院毕业实习基地以医药企业(包括生产性企业和流通性企业)为主,将与市场营销有关的职能部门作为主要实习对象,兼顾其他职能部门的工作内容,以便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医药企业的营销实践相结合。同时,根据企业各职能部门的工作性质确定实习时间,定期进行轮转,以便学生尽可能全面了解企业的工作情况。

(三)培养机制的精细化

在培养机制创新方面,实施导师制与小班授课制。从大一开始,每位任课教师作为导师,为大学生的四年学习与生活提供帮助与指导,每位导师负责5-6名学生,指导学生的学业与品行,指导安排学习计划,进行定期的交流;在学生的一些关键时期,或面临诸如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实习实践等重要任务时,提供重要指导意见;指导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提升专业能力。这样既有利于发挥导师的积极性,也有利于大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教育资源,加快自己的专业成长。小班授课制将课堂人数限定在2个班以内,便于教师从课堂交往的广度与深度等方面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事实证明,导师制与小班授课制下学生能更快地适应大学生活,树立学习目标,更好地深化知识学习,获得学业进步,提升专业能力。

(四)职业指导的精细化

强化市场营销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 市场营销专业课程都是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实践教学体现在课堂教学的实践环节和课外实习及实践活动上。包括案例分析、计算机模拟实验课、角色模拟演练、课堂讨论、课程的课间实习、开展读书活动和学术活动、参与课外科技活动和教师的科研项目、参加大学生挑战杯大赛、进行市场调研、市场策划、毕业专题实习及假期社会实践活动等内容,尤其是毕业实习这一实践环节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必须有一个可供学生实际业务操作的实习基地,以便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实践环境和创新环境,使学生通过实习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迅速提高自身的适应能力和综合素质。为此,要加强校内实验室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加强与企业的沟通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实践的创新能力。

市场营销学习计划范文4

基金项目: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教育教学研究课题《应用型本科院校编辑出版学专业课程群建设的探索与实践》研究成果,项目负责人:尹艳华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重点扩大技能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规模”,为大多数地方高校人才培养定位指明了方向。近年来,在“大文化、大媒体、大编辑”思想指导下,全国52所院校开设编辑出版学专业,40%以上人才培养目标属于专业技术型,就是说其专业定位是应用型。但应该看到,传统编辑出版学教育仍然沿袭着知识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侧重学科性,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素质,学生动手能力较差,难以适应岗位需求。因此,应用型本科编辑出版学专业如何破解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的“错位”难题,是其专业建设与改革过程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一、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编辑出版学专业现状与问题

一是人才培养目标单一,难以满足市场对应用性、复合型人才的需求。1998年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本科专业目录》中,将从属于“文学门类”的“新闻传播学”下的二级学科“编辑学”和从属于“历史学门类”的“图书信息档案学”下的二级学科“图书出版发行学”合并统一为编辑出版学专业。因此,我国高校开设的编辑出版学专业有的设在新闻传播学院、有的设在文化或传媒学院、还有的设在信息或管理学院等等。

这种情况通常会导致设在人文学院,培养的人才以文化创意和文字编辑见长;设在新闻传播学院,培养的人才以新闻编辑、报纸编辑出版见长;设在管理学院,培养的人才以经营管理见长等等;也许正因为如此,导致了目前编辑出版行业就业人才存在以下特征:专业知识方面“过偏”――该懂的不懂、“过专”――有些知识学得过于专深,不实用。

二是重理论轻实践普遍存在,导致学生眼高手低。实践是培养应用型、技术型人才的必由之路。但是一些高校的编辑出版学专业课程设置中理论与实践相脱节,课程多以宏观理论讲授为主,缺少实际的分析。客观说,目前许多编辑出版学专业改革已开始重视实践教学,人才培养方案中一般在第八学期安排毕业实习。同时,许多院校也采取不同措施,比如加强和校外新闻媒体合作建立校外教学实习基地等,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些做法尽管一定程度地强化了专业技能培养,但与行业岗位的实际、媒体要求仍有较大差距。一些地方高校这个专业的毕业生率相对较低也是客观之现实。

三是课程设置不合理、不科学,影响了课程质量。由于学科交叉的特点,所设课程比较多、比较杂,课程内容出现重复。例如出版学中讲出版法律法规,而编辑出版法规还要讲出版法律法规等;再有课程开设时序上不合理,哪些课程先上、哪些课程后上,理论课程与实践环节如何合理科学设计安排还需进一步理顺。此外,课程内容更新速度较慢,跟不上企业新技术发展需要。例如课程设置中很少体现数字出版内容,只有极少数院校开设了数字版权、多媒体技术等课程。

二、应用型本科编辑出版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原则

(一)专业定位准确,注重能力培养,满足行业急需

从当前对本科编辑出版学专业现状分析,其零散的、过偏、过专的格局,势必要打破。按照产业链分工流程,结合各自办学优势,编辑出版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应该熟悉了解出版行业各环节,具备采、编、印、发各种能力,即编辑人员要了解市场,熟悉营销,发行人员也要了解书稿编辑过程,熟悉纸质与电子图书生产制作流程,这是现代出版行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编辑出版学专业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之间之所以出现“错位”现象,主要在于专业教育过程中过分强调厚基础,注重学科性,忽略了职业能力培养。应用型本科编辑出版学专业教育应在强调基础的同时,也要注重专业性,提高其针对行业急需的职业能力培养。

(二)课程设置综合化、模块化,强化实践教学

首先,强调应用性:调整课程体系结构,加大实践课程比重,突出教学改革重点。一些应用型本科编辑出版学专业依然沿袭传统课程设置,注重基础理论和技能知识传授,理论课程所占比例较大,有的理论课时比重占总学时75%-80%,这样的课程体系不可能培养出岗位急需的应用型人才,必须改变。根据各专业实际,四年总学时中实践环节比例,可由过去的20%-25%增加到30%-40%;还可以整合相关课程,如将编辑学概论和出版学概论合并为编辑出版学概论;调整课程内容,避免相关课程重复;改革教学方法,一些理论课程可以采用理论实践一体化或讲授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压缩宏观讲授,增加工作过程、项目案例分析。

其次,强调针对性: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突出核心职业能力培养。应用型本科编辑出版专业强调理论与实践都要“比较宽厚的基础”。具体表现就是课程设置强调理论结合实践,保证理论课程为实践能力的培养打基础;同时实践中运用理论知识,保证实践课程为理论知识学习服务,强化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的培养。具体做法是围绕核心职业能力培养目标,采用全程式、模块化课程体系设计思路:将实践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过程,实践与理论交叉进行,形成理论+技术应用+实践+拓展(选修)的全程式、模块化教学体系。

第三,强调综合性:注意更新课程内容,突出应用性、复合型人才培养。首先要注意课程间的关联性、整体性和独立性。每门课程应该是独立的,但在整个课程设置中又具有它的地位和作用,无论是理论课程还是实践技能课程的设置都要从整体出发。既要综合整体考虑课程与课程间横向的关系,又要考虑纵向关系,搭建“四种模块、四个课程群”人才培养模式。遵循编辑出版行业“采、编、印、发”一体化的产业链格局,将高职印刷类各专业课程设置归类整合为采写、编辑、印刷、发行四个部分,并移植借鉴过来,横向形成以培养采、编、印、发能力培养的四个课程模块;纵向分成理论+技能+实践+拓展(选修)4个课程群,具体如图1所示。其次,由于数字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已经进入了数字出版时代。因此在课程设置应该紧跟行业企业发展,及时加入多媒体出版技术、网络出版技术、手机出版等新技术新知识。同时,根据国内外出版业对人才需求变化,过去需要的或许只是个文字编辑,但现在除了需要懂得数字出版技术的人才,更需要具备策划编辑与管理人才,所以对学生选题与策划能力培养、经营管理与信息处理技术能力培养也应在课程设置与教学目标考虑之中。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Z].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22)

[2]中国编辑学会教育专业委员会(筹).开拓资源,创新模式,促进编辑人才培养[J].中国编辑:人才培养,2011(3)

市场营销学习计划范文5

关键词:行为导向教学 商科 应用

1.行为导向教学法简介

“行为导向教学”源于德国双元制,是20世纪80 年代以来世界职业教育教学理论中出现的一种新的教学理念。该方法以活动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为目标,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充分调动并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让学生学会学习,并终身受用。正如德国职业教育学者T.TRAM所讲的,“行为导向是一种指导思想,培养学习者将来具备自我判断能力、懂行和负责的行为,这一途径可视为学习者得以持续发展的过程,也就是说在这一过程中,他们所获得的知识和能力在实践活动中得以展现”。

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本质是把行动和学习统一起来,在学生自主承担责任、自主决策、自主探索等“行动”的过程中,完成属于学生自己的实践经验的累积,从而达成知识体系的构建,同时提升自身的职业实践能力以及自我管理式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行动导向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最本质的区别是着眼点不同,前者着眼于学生的实操目标,后者着眼于认知目标,而行动导向教学模式恰恰契合了中职商科人才培养的目标。

在行动导向教学模式中,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作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即从传统的主角,教学的组织领导者变为活动的引导者、学习的辅导者和主持人。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充分发挥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这一教育理论对中职商科专业的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为此,笔者尝试对中职商科专业课程教学进行改革,构建行为导向教学体系来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并为提升课程的内涵建设提供解决策略。

2.行为导向教学法与中职商科专业的联系

澳大利亚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老板们对应届毕业生的技能不满意,认为大多数毕业生缺少“软技能”—即比单纯的技术知识更重要的人际交往能力。企业老板们列出了希望毕业生掌握的技能,排在最前面的依次是: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能力、批判思考的能力、书面交流的能力。

中职商科专业主要包含会计、市场营销等,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应该具备关键能力—指从事任何职业都需要的,适合不断和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所需要的一种综合职业能力,即学会计的也能够从事销售的工作,做销售的也能担任会计的工作。

行动导向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以职业实践活动为导向,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为学生提供体验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计划。

3.行为导向教学在中职商科专业教学中的应用形式

3.1大脑风暴法

大脑风暴法是指教师引导学生就某一课题自由地发表意见,在发表意见时,教师不对其正确性或准确性进行任何评价的方法。

例如在《广告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布置一项任务,每位学生要为班级想出一个代表班级形象的宣传口号,学生可以在黑板上写出自己的口号,老师在此过程中负责组织工作,不需要发表任何意见,也不许其他同学在此期间发表意见。最后由学生对口号的可识别性、创新性、可实施性等标准进行筛选,筛选时每个学生只表达一种观点,并且要简洁,主要说出口号好与不好的理由,最终确定一个或者几个符合班级形象主题口号。

3.2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是指教师围绕某一教学主题,创设情景并引导学生扮演角色,将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模拟或虚拟再现出来,让学生从中领悟教学内容,进行技能训练的一种教学方法。

例如在《商务谈判与推销》课程教学过程中,作为客户经理完成“接待”这一行为,我们的教师会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然后给同学们一个事先设计好的场景(或者是一个接待行为),要求学生作为客户经理来接待来访客人,小组同学经过讨论并且实际模拟演示接待整个过程,随后教师和其他小组同学给予讲评,在讲评过程中,学生自然学到作为客户经理接待来访客人的技能。

在情境教学中,教师并不是把知识传授作为唯一任务,而主要是营造教学情境、构筑学习氛围、组织和引导教学过程。教师有更多的时间活动在学生中间,帮助学生进行设计评价和错误提示,并引导学生进行修改和完善。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应用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操作技能。

3.3分组讨论法

分组讨论法,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它是在教师指导下,将全班同学根据一定的标准分为若干组,每组人数最多不能超过7人,根据课程给每组布置讨论问题,学生围绕问题进行讨论,可以激发学生激情,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分组论法,可以培养并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阅读能力、自学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使学生相互学习、相互促进。

例如在《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就当前电商大战进行分组讨论,每组代表一家电商企业就目前形势拿出相应的对策。最后形成一份完整的方案,向全班展示成果,给学生更多拓展的思考和多项的思维。教师在其中的角色只是讨论活动的者、引导者和协调者,适时的进行一定的启发、引导和点拨。

当然,行为导向教学法还有卡片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等,不同的教学内容要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4.行为导向教学法在实际运用中出现的问题

毋庸置疑,行为导向教学法是目前最适合中职商科专业教学的方法,它能够培养复合型的商科人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

但是,在实际运用当中也会出现一些问题。

首先是此方法对教师的要求很高,要求教师进行角色转变、改变原有的备课方式,很多教师具有畏难情绪,而且现在学生提出的问题大多会面向实际,这对缺少实际工作经验和实践经验的老师来说,确实很难给出评判标准。

其次学生不是很适应。这种方法要求学生主动参与,但有些学生主动性和互动性较差,学习能力弱,合作学习的能力需要提高。而且,现在的班级学生人数多,影响此方法的开展。

最主要的问题是没有现成的教材,现有的商科专业教材主要是为教师的教而设计的,而不是为学生的学设计的,因而它适合于知识传授的教学,而不适合行为导向的教学。

总之,行为导向教学法在中职商科专业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十分有效,应该得到广泛的推广,只有将整个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嵌入到商科专业课程的教学中,才能实现中职商科专业目标,不断提高商科人才培养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李晓玲“行为导向”—德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J].教育发展研究,20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