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小学生感恩教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小学生感恩教育范文1
今天,我观看了一部于丹老师专题讲座《中小学生感恩教育》,才恍然大悟,学习固然重要,可比学习更重要的是学会感恩,学会做人!感恩你我他,将快乐装进口袋。
其实现在的我都莫以为然的接受了长辈那无限的爱,却忘记了自己因有的职责——感恩他人,早已把感恩从心灵深处挤走,把那无限的爱视为理所应当,当看了于丹老师专题讲座《中小学生感恩教育》才知道我错了,我在希望别人给予时,没有动自己的感恩之心,就像于丹老师说的故事一样“一个小女孩在看电视,她的妈妈手受伤了,拿给她看,她一手推开了妈妈,说;别打扰我看电视!”就这一个我们以为一个微乎其微的细节,却伤害了我们最爱的妈妈,其实完全可以换种方式,温柔得吹吹妈妈的伤口,问一问还疼不疼?其实这样的小动作还有很多,都发人深思。我们也曾有过许多这样的案例,妈妈的唠叨,爸爸的严厉,都是为了谁?在所有人心里都是严父慈母,我也不例外。妈妈总是顺着我的性子,那代表性的唠叨也尾随其后,当我难过时会安慰我,当我失败时会鼓励我,当我受伤妈妈比我更痛苦;爸爸不会跟妈妈一样嘘寒问暖,但那严厉的神情中流露出爱,至今我还记得那天,我被一个男生欺负了许多次,爸爸忍无可忍,星期五爸爸找到他和他的家长处理了这件事。以前我还以为他们不在乎我,甚至还发过脾气,现在想想真是可笑之极。我想感谢亲爱的爸爸妈妈,是你们生了我,抚养了我,呵护了我,没有你们就没有我。
我还有感谢教育过我的人,感谢帮助过我的人,感谢伤害过我的人……
感恩你我他,路漫漫,要经历的还有很多,先学会感恩再说。
中小学生感恩教育范文2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学生 感恩教育 感恩意识 独生子女
感恩是指感谢别人对自己的恩德,它要求人们要常怀一颗宽容与回报之心,记得周围人对自己的帮助而忘记不快乐的事。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感恩被表述为仁、义、孝等,是社会成员都应该具备的基本道德,是社会文明发展和人与人之间和睦融洽的重要因素。今天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正生活在一个信息开放而多元的社会环境中,不同文化相互交流,相互碰撞,使本就思想不成熟的中职生深受影响。他们功利主义严重,心灵沟通少,情感交流缺失,人际关系冷漠,我行我素,瞧不起父母、教师,不懂感恩,甚至在社会上、校园里动不动就因细微小事吵架、斗殴,这已严重影响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社会和谐。
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和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感恩教育是思想道德教育、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可以帮助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养成识恩德、感恩的习惯。常怀感恩之心,会使人胸怀宽广,人际关系和谐,学业事业成功,可实现校园和谐、社会稳定。
1.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表现
1.1 以己为中心,人情冷漠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文化的转型,人们的流动性日益频繁,人际交往日益打破血缘关系、地域关系的束缚,向"陌生化"演变。人与人之间心灵的沟通、情感的交流日益减少,变得逐渐疏远、冷漠。在这样的社会环境影响下,有较大部分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以自我为中心,不会感恩或者不愿感恩,对恩情视为应该。有些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对别人的帮助无动于衷,不懂得知恩图报,甚至还以可怜的自尊为借口。例如:这几年来,我校都有一部分学生受助于香港慈善机构梅州分会一千元港币作学费,据我在上课时的随机调查,几乎没有学生写过感谢信,也没有学生邮寄过明信片之类的物品感谢过那些热心人士,甚至有部分学生认为那是应该的。
1.2 孝心减退,理所当然地索取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正值青春发育期,思想活跃,善于接受新事物、新思想,自我意识强烈,但同时存在着内心困惑、逆反和感恩意识淡薄问题。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道德判断力不强,对一些社会不正之风缺乏辩证理解,把握不了主流,造成认识上的偏差。例如,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认为能知道自己偶像的出生年月、生肖、星座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但不知道自己父母亲的生日是无所谓的事情;认为在学校里遇见教师不打招呼,也是一件最正常不过的事,因为这位教师没有给我上过课,因为这位教师曾经批评过我……另外,他们内心也许在感激父母,感激老师,但基本不知道如何去表达对父母、教师的感激之情。
1.3 没有社会责任,事不关己
有较大部分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是独生子女,他们都是父母的掌上明珠。父母的溺爱让他们在情感上被动地获取,形成了心中无他人、冷漠、自私、以己为中心的不知回报的性格特征。在学习生活中,许多独生子女的父母紧盯着孩子的成绩,一切围着“智能”转,却忽略了对孩子最基本的道德和感恩教育,忘记了如何教育孩子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这样成长起来的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很少有感恩的情感体验,他们自主意识、权利意识强烈,但自立意识、责任观念淡薄,依赖思想、享乐思想严重,满腹牢骚、怨天尤人。他们极少反思自己应该做些什么、能够做些什么,对自身生活缺乏反省,不明白自己的权利义务,不清楚自己的社会角色。例如,有两名学生推着自行车站在校门口闲聊,校门偏窄,他俩已占据了路宽的二分之一,这时,放学了,大量学生、教师通过此地。但这俩名学生依旧站在那儿阻塞交通。有教师上前劝其避让,他们不但不离去,反而理直气壮地说:“老师,你们不会让路呀?”
2.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感恩意识缺失原因
2.1 独生子女
家长溺爱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开展,我国独生子女数量不断增加。这些独生子女受几代人的关怀,尤其是祖父母更是溺爱他们,凡事包办,甚少批评。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对现有的条件不珍惜已习以为常,把索取都看作是理所当然。进入中职学校后,许多独生子女学生体谅不到父母、教师的辛劳,普遍缺乏爱心和责任感,既不知道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也不知道感谢教师的谆谆教诲。另外,他们普遍不爱惜财物,尤其是公物,对己不克制,做事不尽力,在学校高消费、低成绩、难管理。例如,我校三令五申强调爱护公物,但教室门、走廊防护网、卫生间设备仍遭学生严重破坏。又如,一次期中开卷考试,《法律基础知识》这门课,计算机班就有七八个学生只取得十几分、二十几分,这显然不是教师教学水平和学生的智商问题,因为有的学生在考试时仍能安然入睡。难道学生不知道缴纳学费后来学校干什么?不知道学费来自于家长的辛勤汗水?不知道教师上课时的苦口婆心?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家庭生活条件普遍较差,孩子从小就能感受到父母的艰辛,也自然而然地接受到情感教育。而现在,改革开放带来了家庭生活的彻底改变,绝大多数人已不愁吃不愁穿了,许多孩子向父母表示“您辛苦了”的时候,父母往往会说“你把书读好就行了”、“其他事不用你管”。长此以往,孩子们自然就认为父母奉献、自身索取是理所应当,不必多想,缺乏感恩的情感体验使他们缺少爱心,缺乏责任感。
2.2 学校教育
重技轻德一些中职学校过于注重教育的功利性,过多地把学校中心工作放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培养上,强调提高就业率,而忽视德育。校园缺乏感恩的文化氛围,难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学校只管教书而不管育人,感恩教育很难实质性地进入中职课堂的教育范畴,学校的道德教育未能有效内化为学生的品德素质。很多学生出现了品行障碍或发展偏差,诸如知行脱节、表里不一、自我中心,人际冷漠、价值迷失等。学校是有责任的。例如,有十几位机电专业的学生被一家冰箱厂录用去实习,第一天报到,就要求厂方让他们当师傅,不要再有试用期,在厂方没有满足其要求的情况下,竟然集体旷工。
2.3 社会环境
急功近利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财富分配不公及贫富差距过大等问题开始具体化、表面化,道德主体的多样性和利益关系的直接性逐渐凸显出来。随着现代社会信息技术进步带来的各种致富信息被无限放大现象,人们内心产生的“不公平感”和致富机会与致富能力的“相对剥夺感”也被迅速激发和强化。当感恩文化被人们遗忘和忽略,社会生活中有恩不报的现象越来越多时,“谁帮人谁就是傻子”、“硬起心肠来做人”就会成为道德领域的非正义集体无意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与优胜劣汰的经济原则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导致人际关系的功利化和物质化。一些人过分追求西方的所谓“个性”、“自由”,将“张扬个性”扩大化,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只知“我该怎样”,不知“该我怎样”;只知“我要什么”,不知“要我什么”。加上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奉献社会的人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报答,也给知恩图报的人带来了不少负面影响。例如,班级分配劳动任务,有的学生不愿听从班主任的安排,总认为这是学校应该请杂工来做的,学生是交了学费的,来学校是学技能的
3.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对策
3.1 搭建教育平台,营造和谐校园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积极和谐的校园氛围对形成和发展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感恩情怀会起到良好的作用。中等职业学校作为学生生活、学习的重要场所,良好的师生关系对中职生的健康成长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应把感恩教育渗透到学校工作和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应建立更加温馨、充满友爱的伙伴关系。例如,当教师走进教室,学生们齐声高呼“老师好”时,教师应该礼貌地回应一声“同学们好”。在校园或其他场所,若教师遇见学生,可放下架子先向学生打招呼,这样亲近学生,甚至会让学生感动。久而久之,教师的言传身教必然会让学生理解亲情,接纳他人;必然会让学生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必然会让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得到良好发展,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成为谦和、礼貌、尊重父母和师长的人。中职学校应成立感恩教育领导小组,全方位、多角度地做好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宣传发动工作。其活动模式可以是:首先,以学校团委(学生会)为中心组织学生学习真实感人的感恩事例,或组织学生讲述“你知道的感恩事例”,然后组织学生到国旗下进行感恩宣誓。其次,以专业班级为单位以感恩为中心内容编写黑板报、橱窗评比,或让班主任引导学生给父母书写感恩家信。再次,由各专业班级组织本班学生开展一系列形式多样的感恩活动。最后,由学校团委(学生会)组织评选校园感恩人物并由学校大张旗鼓地进行表扬。
3.2 教会知恩、识恩,增强感恩情怀
如果一个人不能知恩、识恩,那就不可能感恩。对学生实施感恩教育,教师应先教会学生知恩、识恩。对此教师可用的方法有很多,现列举两例。例一,可引用日本教师的方法:日本有位教师让学生问明妈妈他(她)出生时的重量,到校后告诉教师。上课时,教师宣布做体验“十月怀胎娘辛苦”的游戏,接着,教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袋子装上与每个学生出生时相等重量的沙子,让学生把沙袋挂在肚子上一节课的时间。拆卸袋子后,教师让每位学生谈谈“十月怀胎娘辛苦”的感受。据说,现场就有许多学生被感动得哭了。例二,可引导学生理解压岁钱后面的含义。教师可以这样问学生,你们收过压岁钱吗?学生回答肯定有!给钱的都是哪些人呢?当学生七嘴八舌说完,教师可这样再问学生:“路人有没有给过你压岁钱?为什么?”当学生愣着时,教师便可郑重地告诉学生:“压岁钱是亲情(友情)之体现!”当学生知恩、识恩之后,教师就应引领学生知恩图报,指明学生报恩的最好方法就是做父母文明礼貌懂事的好孩子,在校读书不让父母担心,以诚意和实际行动多做善事。感恩教育是道德和情感的教育,这要求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水准和教育技能,善于把教育目的寓于各种精心选择、设计的情境之中,在教育的全过程都与学生交朋友,更多地以平等的身份进行沟通与交流。教师只有在教育的深度和广度上下功夫,才能打动、感化学生,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最佳教育效果。学校可定期组织由学生、家长参加亲情活动。通过系列亲情活动,纠正一些家长教育其子女的落后意识、认识偏差等问题,号召家长从自身做起,做好榜样,给孩子感恩的机会,善于利用亲子关系互动来构建家庭教育中的感恩体系。例如,当孩子生日时,家长可给孩子打电话说说祝福的话,或自制贺卡,或购买小礼物寄给孩子,让孩子体会无限的父母之爱,感受父母带来的无比快乐!亲情活动既能充分让家长表达对孩子的爱,又能给孩子创造一个对父母、长辈表达悔改、感谢之情的机会。可以相信,在众目睽睽之下的承诺,肯定是纯正真诚的承诺。“人贵有自知之明”,许多人都想给公众留下美好形象,都不想丑化自己。所以,亲情活动一定能增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感恩情怀。
3.3 矫正认识偏差,实践奉献爱心
感恩教育中的一大障碍,是社会或生活中出现的某些不公平现象。当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看到这些现象时,可能会形成一种负面心态。例如,有的人是真的做了好事,却被误认为是肇事者。对社会上发生的一切,应引导学生把它理解为“家事”,应心怀仁爱,像关爱自己的亲人一样,关爱社会,不仅要批评社会负面现象,更重要的是要积极支持和宣传社会正面典型。绝不应该把自己仅仅当成看客,以挑剔的眼光盯着国家为我做了什么。应该多想想,我能为国家、为人民做些什么。每个人都受到过许多恩泽,如父母的养育,师长的教诲,亲友的关爱,他人的服务等等。只有学会感恩,少些抱怨,多些宽容,才会快乐。怀感恩之心,行报恩之举,才是积极的人生态度,才是正确的价值观念。社会实践是磨练人、锻炼人的有效手段。感恩教育不能只停留在形式上,要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体会感恩与施恩。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了解社会提供了可能,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能真切体会到人间的真情,对中职生良好素质的养成有着重要的价值。在实习实践活动中,学校可引导学生服务社区,服务企业,服务家乡,或让他们做社会调查,或让他们访问一些感动社会的先进人物。这样,通过所做、所闻来激发学生报答社会、感恩社会的深切情感。
感恩是一个人不可磨灭的良知,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哲学;感恩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美德。感恩教育是一种以情动人的情感教育,以德报德的教育,以人性唤起人性的教育,应是中职学校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中职学校要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感恩教育,使中职生知恩、识恩。学会感恩,学生走向社会才不至于迷失自我,忘乎所以,才不会怨天尤人,才会懂得理解人、同情人,好好工作,回报社会。
参考文献
[1] 〖ZK(#〗王文科.感恩文化的美德与道德教育的重建[J].桂海论丛,2008,(6)。
[2] 李华臣,贺伟.浅析大学生感恩意识的缺失及培养[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5)
[3] 尹映霞.大学生的“感恩”教育与责任感的培养[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07,(1)
[4] 黎进,曾强.新形势下对大学生进行感恩意识教育的几点思考[J].湘南学院学报,2007,(1)
[5] 刘卫琴.感恩意识及感恩教育探析[J].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6)
[6] 范开菊.大学生感恩意识的缺失与重塑[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6)
中小学生感恩教育范文3
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具有很大的优势。我们思品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失时机的引导学生逐渐养成感恩的心态和习惯,使感恩成为学生自觉的思维意识和行为习惯,并以此作为个人的品德与修养立足于社会而恒久地存在。那么,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对小学生的感恩教育如何培养呢?下面,我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个人的做法和体会。
一、让学生学好人生第一课:知恩
对于一个刚跨进校门的小学生来说,老师教给他们的,最重要的是人生第一节知恩课。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如在教学《我的健康成长》内容后,可提出一些问题:“我”是从哪里来?是谁养育了“我”?是谁令我们健康快乐地成长?还有,在我们身边又有些什么?当我们不高兴的时候,是谁令我们快乐?当我们跌倒时是谁把我们扶起?再如,当教学《我们共同的世界》时,可以提出问题:当我们闻到花香、看到灿烂的阳光、绿茵茵的青草、清澈的河流时心情又是怎样的呢?最后启发总结:是爸爸、妈妈、爷爷、小伙伴、老师、、、他们给我们带来了不少的快乐和帮助,还有就是大自然,它给了我们阳光、空气、水还有许多许多,它让我们无忧无虑地生活着。这样做的目的让孩子们知道幸福来自父母、家人、朋友和大自然。人怀有一颗感恩的心,就会对生活产生热爱之情,就会懂得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热爱学习。这样做的目的是在孩子的心中种下感恩的种子,这比教会他们汉语拼音和阿拉伯数字重要得多。
二、用生动的案例教育学生为什么感恩
古语有云“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在思品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多引导学生从体量父母的辛劳开始:如每天放学,当我们饥肠辘辘地回到家时,是谁为我们端上可口的饭菜?夏夜,当我们在灯下做作业受蚊子叮咬时,又是谁为我们点燃了蚊香?当我们的作业不会做的时候,又是要强的谁试着从书本中帮我们找答案?为了我们能安心做作业,又是谁放弃了喜欢的电视节目?当我们生病时又是谁拖着疲倦的身躯带我们看医生、、、这都是生育我们养育我们的父母啊!其次是教育学生体谅老师的教育之恩:因为我们的每一点知识都有老师的汗水,我们每一点疑惑都有赖老师的点拨,我们每前进一步都有老师的搀扶,我们每一次的纠纷都老师的裁判……我相信: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成长路上的每个脚印都会激起学生的感恩之情。
在进行正面教育的同时,还可以从反面进行教育。例如,在教学《我们的学校生活》时,我给学生讲起一个反面案例:一个家庭贫困的学生上山砍柴时,腿部摔成粉碎性骨折。他的班主任老师花光了所有的积蓄为他治腿,并在整整一个学期里背他上学、放学,此后又用自己微薄的工资供他读完高中。然而,这个学生大学毕业后,从未回母校看望过自己的恩师,甚至连一张贺年卡都未曾寄过。为此,我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要感恩?怎么感恩?孩子们纷纷表示:“要记住别人曾经给予的恩惠,在他需要帮助时,及时伸出援助之手!”“父母给予我生命和关爱,我要好好珍惜,用优异的成绩和孝心回报他们!”“多为家长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少让他们操心!节日里,用自己的零花钱送一份感恩的礼物!平日里,真诚地道一声爸爸妈妈辛苦了!”是啊,向别人表达真诚的谢意是尊敬与礼貌的最高表达方式,也是建立与维系人际关系的最佳方法。通过案例启示,教育学生用感恩之心去感受世间的亲情、友情和恩情,在接受他人关爱、支持和援助时,始终将他人的恩惠铭记在心,并给人以回报,不能只图索取和享受。
三、组织学生开展系列活动,教会学生感恩施恩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些,都是古人对感恩的认同和做法。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适时组织学生开展相关活动,营造“感恩施恩”的教育氛围,以净化学生的心灵,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1、编写《感恩警句》集。利用课外活动,组织学生查阅书籍或在网络搜索,寻找“感恩”的名言警句,抄写在专门的《感恩》集子上。晨会课上,让学生交流,朗读感恩的名句。这样做,一粒粒感恩的种子将会播撒进他们心灵的神奇土地。
2、编写《感恩故事》集,举办故事会。让学生从故事中去感知身边的亲人、老师、朋友、陌生人的关爱,由心灵深处产生共鸣,舍弃以自我为中心,试着从他人的角度看待生活的艰辛,体味人生的冷暖,感受浓浓的亲情。
3、写感恩信。让学生写感恩信,以触动自己的心灵,将心底的真挚之情和感激之意蕴涵于字里行间,孩子们读后泪光莹莹,难以忘怀。
4、送给父母礼物。用感恩的行动在家中承担起力所能及的家务,或者在特定的节日里(母亲节、父亲节、除夕日)送上自己真挚的祝福:爸爸妈妈辛苦了,感谢你们为我做的一切,请接受我最诚挚的礼物(用积攒的零花钱买一个精致的玻璃茶杯,或一盒浓浓的奶茶,或一袋清香的茶叶,或一个漂亮的发卡,或一个实用的剃须刀……)!
5、向父母礼貌性问候。放学回家,向忙碌了一天的父母说一句亲切问候的话,让父母从孩子口中听到最舒心的话语,在享受着天伦之乐的同时,将会忘却一天的疲劳和烦恼。
中小学生感恩教育范文4
关键词:中小学价值教育;隐忧;实施对策
价值观跟青少年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青少年的思想、行为、情感等都是根据一定的价值取向为主要原动力,科学合理的价值取向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必备的条件。所以,要重视中小学的价值教育问题,明确价值教育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的意义。
一、价值教育的含义
所谓价值教育,就是为了培养青少年正确的价值观,让他们具备正确的价值理性,进一步丰富其价值情感,通过采取一定的方式来激励这些青少年树立积极的价值观念,并把他们的价值观念跟青少年的生活很好的融合在一起的教育。价值教育的层面比较丰富,不但有理性的、认知的,还有情感的和意志的,当然也不能排除社会行为方面的。对中小学生进行价值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帮助他们做一个又价值、有尊严的人,做一个大写的“人”。
二、中小学价值教育的隐忧分析
(一)中小学价值教育的环境问题
(1)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多元文化也在逐渐蔓延。在这样的复杂的社会背景下,主流价值教育日渐衰微,这些主流价值包括社会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艰苦奋斗教育等等,在一些青少年中开始出现“解构主流”、“消解责任”等情绪。
(2)全球化的发展,西方的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开始盛行,那些消极和腐朽的价值观念通过很多渠道对青少年的价值观念产生的影响。加上社会转型时期人们对于文化价值体系建设的忽视,相对功力化的思想也对人们的价值意识进行了消解。
(3)网络时代的发展,学校不再是学生价值来源的唯一机构,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开始接触网络,网络已经成为中小学生活的组成部分,这就使得价值教育的环境变得更加复杂。
(二)中小学价值教育的内容问题
价值教育有自身的范畴与目的,跟知识教育以及道德教育不同,跟价值观教育也不相同。中小学价值教育的范围除了对青少年的价值观以及价值取向的引导,还涉及到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以及学校教育功能更好的实现。对于中小学价值教育的目的来说,属于学校教育目的的一个组成部分,也可以说是学校教育目的的核心组成部分,但是这样一来,中小学价值教育的内容就变得宽泛起来,使人摸不着头脑,很难把握价值教育的真正的内涵。就当前的情况来看,价值教育很多时候都被道德教育、环境教育、人格教育以及公民教育等形态替代,毕竟青少年的价值观主要是在青少年的身心特质中隐藏起来,也隐藏在中小学的各个教育活动中。所以,只有明确了价值教育的内容,才能更好的在教育实践中把握价值教育,从而使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三)中小学价值教育的重视度问题
随着知识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知识与能力,这就从某种程度上导致了中小学教育对于学生的人文精神以及价值信仰方面的缺失,特别是在多元价值这个大的社会背景之下,一些学校的价值教育就成了形式主义,口号喊得比较响亮,但是跟日常教育生活离得比较远。事实上,中小学价值教育属于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从文化到制度再到教学管理等方面进行重视。当时,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中小学都没有重视价值教育,没有把学生的价值创造意识跟学校教育很好的融合在一起,也没有把价值教育放到中小学教育发展规划中。现有的价值教育模式,很多都是蜻蜓点水,不能把价值教育资源整合到学校教育平台中去,更没有在素质教育中寻找到价值教育的落脚点。
三、中小学价值教育的实施对策
(一)拓宽中小学价值教育的渠道
1、课堂教学
作为中小学价值教育的主要渠道,课堂教学对于价值教育的作用非常明显。教师可以通过自己的语言和行为在学生面前展现一个信任、关怀、平等的品质。可以在课堂中给学生讲解新时期的价值观念,让学生理解价值取向在成长道路上的重要性。比如,可以在课堂上开展关于“感恩”的价值教育活动,让一些学生在课堂上位大家朗诵关于感恩的相关诗歌,给学生播放感恩教育的电影,通过这些方式让学生明白感恩属于价值范畴对于个体成长的意义,体验成长中从他人那里接受到的帮助,学会从内心感激他人,回报社会。
2、家校合作
当前,很多中小学都建立了家校合作的平台,价值教育可以在这个平台基础上,发挥学校跟家庭两个方面在价值教育方面的积极作用。要学校主动、家长配合,在开展价值教育问题上达成共识,这样取得的教育效果才比较明显。作为家长,不能溺爱孩子,要给学生作出榜样,在学校“自主、参与”的民主教育的基础上,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习惯和品格。只有联合学校与家庭的力量开展价值教育,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为中小学教职教育寻找生存与发展的土壤。
3、社会实践
价值的正当性不是建立在观念中,而是需要在实践中得到他人的认可,需要由社会评判其所作所为。所以,要运用社会实践这个渠道进行价值教育。中小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的时候,可以从一些优秀的实践者身上学习到优秀的价值品质。比如在北京举办奥运会期间,很多中小学生通过参与志愿者服务工作,学习了“爱国”、“奉献”以及“责任”,让他们认识到这些价值品质的重要性。所以,中小学进行价值教育的时候,要充分利用社会这个舞台,创造出形式多样的实践方式,为青少年价值学习提供机会、创造条件。
(二)中小学价值教育内容要符学生的身心特征
对于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来说,具备规律性的特征,特别是在多元思想影响之下的中小学生,对于非智力因素的认知比较迷茫,这些非智力因素包含的有需要、兴趣以及动机等方面,这样就势必会影响中小学生的发展。因此,中小学价值教育的内容要符合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让学生能够认同并且欣然接受这样的价值教育,在这样的过程中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在中小学价值教育过程中,还要进一步整合相关教育资源,开展个性化的价值教育方式,认清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阶段灵活调整价值教育内容。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提升中小学生价值教育质量。
(三)提高中小学价值教育的重视程度
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价值教育都忽视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很多教育者认为给学生灌输价值教育属于非常正常的事情,没有考虑到接受者的感受,这种极端的教育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价值教育的本质问题就是更好的尊重中小学生的生命价值以及其发展价值,让这些学生在学习中形成价值追求,从而适应社会的发展,最终实现自我价值。所以,要提高中小学价值教育的重视程度,注重中小学生的心理感受,要在一定程度上对他们的价值认同表示尊重,逐渐形成中小学生能够接受的价值观,积极引导这些学生形成相对正确的价值定位,把每个学生都变成是自我价值的创造者。
结论
综上所述,中小学是为社会输送人才的地方,属于基础性质的教育。青中小学生在学校接受教育,是为了更好的接受知识,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中小学阶段是青少年成长的关键时期,其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世界观都是在这个时候成型的。所以,要积极拓宽中小学价值教育的渠道、选择符中小学生身心特征的价值教育内容、提高中小学价值教育的重视程度,为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李立忠,王逢贤.价值教育及其在新世纪面临的挑战[J].高等教育研究,2012(5).
中小学生感恩教育范文5
关键词:素质拓展活动;课外生活;中小学生
素质拓展,原意是小船驶离港湾,进入未知的旅程,迎接挑战,战胜困难。素质拓展起源于国外的户外体验式训练,通过设计独特、富有思想性、挑战性和趣味性的户外活动,培训人们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团队精神。
一、中小学生课外生活相关的几个问题
现阶段的我国教育制度,决定了中小学生的学习内容,学校的教学理念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在升重点学校的大环境压力下,努力学习,利用了所有的课外时间,参加各种补习班,特别是大城市表现更加突出。为了孩子将来有一份好点的工作,家长们虽然怨声载道,也只能屈服于压力,承受着这种极不符合少年儿童身心健康的竞争。中小学生课外生活中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1)可以自由支配的课余时间很少。当前中小学生可以自由支配的课余时间非常少,部分学生就连寒暑假都被课程学习填得满满的。调查发现,学校和家长安排的学习任务过多,学习活动占据了中小学生的大量课余时间。小学高年级作业做到9点30分以后,初中作业一般到11点才能完成,做得慢点就要到12点,做得快的就是几个学生互相协作分工完成的,周末当然是进两三个补习班。
(2)可以自主发展爱好的精力很少。“为中小学生减负”已经提出多年,形式上看,中小学生课余生活丰富多样,实际上其内容仍然是文化学习。绝大部分精力要做作业、看规定的课外书。看电视、自由玩耍基本没有精力,因为要尽量多睡一会儿觉,恢复第二天学习的精力。所以,减负效果并不明显。
(3)课外活动场所和设施不足。中小学生的课余生活需要足够的场所和设施,然而中小学生课余活动场所不足,就近活动场所更是缺乏。一般学校的活动设施与场所是有规定的,要求学校设置200米~400米的环形跑道、100米~350平方米的活动场地以及相应数量的篮球场和排球场。但许多规模较大的城市学校也是严重缺乏的,课间操只在教室的过道上做,跑步安排更是无奈:只能安排星期一星期三由一、三年级跑步,星期二星期四由二、四年级跑步。大城市的中小学生的校外活动场所有限,在家附近的活动场所很少。青少年活动中心是理想的去处,但因为场地有限,所需费用不低,参加兴趣活动的学生不到10%。
(4)青少年不良课外活动有害健康。随着互联网的普及,青少年得到了优越的知识学习环境,但像黑网吧等大量出现,成为学生课余生活的严重不良环境之一。 影响表现在:一是网络游戏极易让玩家成瘾;二是网络中还有很多不健康的网站,监管难度大。
二、素质拓展活动是中小学生的必修课
(1)素质拓展活动的意义。人们有个共识,在农村成长起来的孩子,吃苦耐劳,不怕困难挫折。因为农村孩子的成长过程已经经受了很多困难挫折,所以从生理和心理上已经能很熟练地应对了。但城市成长的孩子,因为没有机会经过这些教育和磨炼,所以缺少这方面的经验和能力,而这些能力是人生中必不可少的。素质拓展活动可以给学生补上人生的这一必修课。素质拓展训练课程通过设计好的专业户外活动,培养学生耐力和忍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素质拓展活动可以丰富校园文化。
(2)素质拓展活动的内容和特点。素质拓展活动形式,主要有水上活动、野外活动和场地活动。水上活动有游泳、跳水、扎筏、划艇、潜水等;野外活动有远足露营、登山攀岩、野外定向、溶洞探险、伞翼滑翔、户外生存技能等;场地活动有高台跳水、高架绳网等,开展各种团队组合课程及攀岩、跳越等心理训练活动。素质拓展活动,有自己的特点。一是娱乐性,因为一般是通过游戏形式和团队合作方式安排任务的,参加者在娱乐中接受挑战,体会道理。如“背摔”“断桥”“天梯”等项目能够提升个人心理素质和团队质量。二是主动性。学生是活动的主角,在活动过程中,学生通过全身心投入、努力完成任务。在体能活动过程中,引发出认知活动、情感活动、意志活动和交往活动。三是挑战性。项目有一定的难度,要求学生向能力极限挑战,重点是跨越心理屏障。克服困难后,学员能体会到发自内心的自豪感,增强团队成员的责任心与参与意识。四是深刻性。素质拓展活动使参加者印象深刻,终生难忘。
(3)素质拓展活动的实施。素质拓展活动的一般步骤是这样的:体验是开始,参加者以观察、表达和试行的形式投入活动。有了体验以后,再与其他人分享自己的感受。在交流当中,分享心得,发现不足。再从经历中总结出经验,提取出精华,以帮助学生进一步认清体验中得出的结果。最后进入应用阶段,策划如何将体验运用到工作生活中。素质拓展活动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得到了很好应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通过体验、感受、分享、交流、总结应用等环节,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其团队意识的形成,并借助训练后的触动,感悟和思考。
设计素质拓展活动必须注意:训练项目必须有安全保障,所有户外活动应经过精心的设计与实验,周密安排,及时消除安全隐患。素质拓展活动的设计必须把知识性和趣味性有机结合,才能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积极主动地完成任务,更好地融入群体中。
总之,素质拓展活动对中小学生成长有重要作用,不仅锻炼学生的体魄、增强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同时也让他们在优越的生活环境中学会了感恩,学会了珍惜。所以,应该将素质拓展活动作为中小学生的必修课,让学生的身心更加健康完美。
参考文献:
[1]张冰,余豪.对初中生耐力素质练习的拓展研究[J].科教文汇,
2010(6).
[2]李富民.加强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应用拓展型人才[J].北京城市
学院学报,2009(2).
[3]李淑菊.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新举措拓展训练[J].科技信息,
中小学生感恩教育范文6
“一月五百贫困户,千儿八百刚够用,两三千元才算酷,四千五千真大户!”这句流行于大学校园的顺口溜,成了很多大学生金钱观的真实写照。这部分大学生拿着父母含辛茹苦挣得的血汗钱肆意挥霍时,何曾体谅过父母的艰辛劳动,又何曾心念父母的养育之恩。更有甚者,一留日男生汪佳晶,由于母亲一口拒绝向自己提供留学日本所需的费用,刚下飞机的他从背包中拿出尖刀捅向母亲。在上海浦东机场上演了一场令人震惊的刺母血案。愤怒、感慨,或许是多数人看到这起“机场弑母案”后的第一反应。但在谴责之后,我们难道不需要对这起案件进行深刻的反思吗?可以说,正是家庭教育问题、学校教育、心理健康问题等多重因素的叠加,才造成了这场弑母悲剧。说到底还是归于感恩教育的缺失。
2006年4月20日20时40分,著名歌手丛飞因病医治无效在深圳市人民医院去世。37岁的丛飞生前立下遗嘱捐献眼角膜,以他最后的爱心之举,将光明永远馈赠社会、长留人间。11年来,丛飞累计捐款捐物300多万元,资助178名贫困孩子而家财散尽。“爱心大使”丛飞的死虽然让我们心碎,但更让人痛心的是在他生命垂危期间,那些曾受他资助读完大学并有一定经济基础的人中,却很少有人来看望他,那些正在接受他资助的学生及其家长中,竟有人抱怨:“你不是说供到我们大学毕业吗?现在不出钱了,不是坑人吗?”
这些事件说明,大中小学生感恩意识日趋退化。由于缺乏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感恩教育,出现学生对老师辛勤教育、同学之间的帮助乃至社会爱心人士的鼎力相助显得薄情寡义,缺少报恩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