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学习计划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电脑学习计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电脑学习计划

电脑学习计划范文1

【关键词】急性脑血管病;心电图;ST-T异常;QT;U波;心律失常

急性脑血管病是神经内科常见急症之一,发病急、致残率高、病死率亦高,亦多发生心电图改变,直接影响患者康复与生存率,一直为临床医生所关注。笔者对2004年2月至2007年9月本院收院治疗的120例急性脑血管病心电图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ECG改变规律及发生机制,以利于临床治疗。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120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均经头颅CT扫描确诊。脑出血(包括蛛网膜下腔出血)44例,男32例、女12例;年龄70岁以上2例、60~69岁4例、50~59岁19例、40~49岁16例、

1.2 方法 采用美国产心电图机,对急性脑血管病患者于24 h内行常规12导联心电图检查。

2 结果

120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中心电图异常者98例,占81.7%;正常22例,占18.3%。脑出血组心电图异常39例,占同组的88.6%,表现为ST-T异常、Q-T间期延长、U波明显者共25例(56.8%),其中心律失常7例(15.9%)、左室肥大劳损5例(11.4%)、传导阻滞2例(4.5%)、心电图正常5例(11.4%)。脑血栓组心电图异常59例,占同组的77.6%,表现为ST-T异常、Q-T时间延长、U波明显者共35例(46.1%),其中心律失常22例(28.9%)、左室肥大劳损2例(2.6%)、心电图正常17例(22.4%)。

3 讨论

急性脑血管病时,由于脑血管循环障碍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可引起心脏活动改变,即使没有原发性心脏病亦可出现心电图的异常。心电图异常的发生率与出血量的大小有关,出血量越大,异常的可能性越大;反之则小。主要表现有心肌缺血性改变或心肌劳损以及各种心律失常,以左心室肥厚、ST段下降、高大T波为最常见。本组ST-T异常、QT间期延长、U波明显者共60例(50.0%),其中心律失常29例(24.2%)、左室肥大劳损7例(5.8%)。主要系血肿及其并发的脑水肿压迫脑组织损伤。导致下丘脑调节功能障碍、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此时引起各种神经一体液因子的激活从而使心肌细胞代谢异常,导致心电不稳定区域增加,心室肌复极不一致。

在急性脑血管疾病中,无论是出血性还是缺血性均可引起一定范围内的神经细胞、纤维、胶质及血管等组织结构连续崩解破坏,此时大量钾离子外流,钙离子进入细胞内,破坏了其复杂的控制机制,从而产生脑缺血瀑布效应[1],引起一系列生化和代谢改变的恶性循环。同时大量出血形成血肿以及脑水肿可使脑组织受压、推移、向下压迫丘脑和下丘脑引起严重的自主神经功能失调,也会出现异常的心电。

早在1947年Byer等曾首次报道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可致心电图T波异常,以后陆续有类似报道,并称之为“脑心综合征”。此类神经源性改变主要就是表现为心室复极异常(ST段抬高、下移或平直延长,T波低平、双相或倒置,Q-T间期延长),其次为心律失常[2](窦速、窦缓、房颤、早搏、少数病例有厚的心电图改变考虑可能与部分患者长期的高血压病史有传导阻滞)。本组病例中的心电图改变符合报道。至于心室肥厚的心电图改变考虑可能与部分患者长期的高血压病史有关。

中枢神经系统的病变,累及丘脑下部、脑干和植物神经系统导致心血管功能障碍及心电图改变,称为脑心综合症。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引起心电图异常改变是多方面的,有报道,其中基底节区及脑干部出血或梗死者的心电图变化明显,相反周边部的变化较小,即是同心圆性改变[3],与本资料有相似结果。其发生机制有几种看法:①与血浆儿茶酚胺有关,中枢神经受损常影响视丘下部植物神经中枢,心血管自主神经功能失调,交感神经兴奋,并通过交感神经-肾上腺系统加速儿茶酚胺合成,造成神经体液调节紊乱,影响心肌的复极而出现S-T、T改变及Q-T延长[4];②脑血管病因意识障碍及使用脱水剂合并电解质紊乱,特别是低钾引起Q-T延长及明显U波[5];③P波的高尖,认为是交感神经兴奋所致,而非右心负荷过重;④急性脑血管病时,机体处于应激状态,亦使交感神经-肾上腺系统激活,儿茶酚胺升高,引起心肌受损或有醛固酮分泌异常[4];⑤心律失常的发生认为是刺激迷走神经,形成心血管反射所致[6];⑥心脑血管具有共同的病理基础即动脉粥样硬化,值得临床高度重视。

急性脑血管病,病情危急,死亡率高,后遗症多,临床医生应高度警惕。了解这类疾病的心电图特征,产生原因及其与临床的关系,能有效地阻止患者病情的进展,对挽救患者的生命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 考 文 献

[1] 王新志,韩群英,郭学芳.中风脑病诊断全书.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0:200-248.

[2] 焦丽萍.颈椎脱位并颈椎损伤致心电图异常一例.临床心电学杂志,1999,8(增刊):58.

[3] 划吉林,段德新,吴志美.脑卒中部位与心电图变化的相关性探讨,中国实用内科杂志,1994,14(1):35-37.

[4] 郭淑霞.临床荟萃,1996,11(1):15.

电脑学习计划范文2

拿到学校的课程表后,便要模拟课程表安排好每天课余时间学习计划表,列出每天的学习科目和学习时间段,并尽量详细地列明早晨几点到几点读什么书,中午几点到几点午睡,傍晚几点到几点体育锻练或课外阅读,晚上几点到几点各安排哪几科学习,每一科目学习上一般兼顾到学习的吸收、复习、练习、归纳、预习五大环节。每一天所安排的时间和内容都应能兼顾当天的课堂学习内容,又能兼顾到第二天的新内容。

在学习之前不要上网、看电视、电影、玩游戏、打电话和闲聊。

我以前总是习惯在学习之前上网到处逛逛或看会电影,经常不知不觉中就花很长的时间。后来自己给自己定下来一个规则,先完成当晚的计划和目标,然后在上网、看电影或玩游戏。如果你遇到特殊的情况,不得不上网,给自己找个定时的软件或者使用手机上的闹钟功能,定下时间。时间到了之后,坚决断线。开始学习。这样做一段时间,你会发现自己睡觉的时间又提前了不少。

要合理安排睡眠时间

有了保证且合理的睡眠时间,整个高效率学习环节才能有保证。

早上尽量不要过早起床,能六点多起床就足够了。早晨能低强度锻炼十几分钟,一天精神会特别好,早读一般安排两科朗读、背诵(一般以语文、英语科为主),尽量不要在一科朗读或背诵上花费过多的时间,否则对长时记忆不利。

中午要尽量午睡40到50分钟左右,但不要睡眠过长时间,这是整个学习过程最重要但最易被学生忽视的环节。在家睡不着,可提早到学校,看一会儿书,然后伏睡半个钟头。

减少学习时的干扰。在使用电脑学习时,不要开QQ/MSN之类的聊天工具,邮件和RSS软件也不要开,最好把网线掉线或关闭无线网卡,减少网络干扰。手机最好也关掉或改为静音,放在不被打扰的地方。如果你跟其他人一起住,告诉同学、家人或朋友我开始学习了,不要进来打扰。

电脑学习计划范文3

关键词:小班化教学、兴趣、赏识教育

小学三年级开始开设信息技术课,一年级的电脑启蒙需要教师自己安排课程,为了今后信息技术课学习的系统性,课程安排主要是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的深刻影响,使学生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

一年级孩子好奇心重,如何利用他们的好奇心,来学习电脑。安排教学过程中,有着很多的考虑问题:一年级的孩子年龄小,如何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来安排课程?孩子们的兴趣有哪些?布置什么样的课堂练习能提高他们学习电脑的兴趣?怎样保持他们的学习兴趣?等等一系列的问题都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得到答案,只有在充分了解孩子的年龄特点的基础上,才能更好的安排教学。

一、课程设置

一年级的学生刚刚入校,首先要养成学生们上机的良好习惯,注重学生的养成教育。在课程的安排上以熟练鼠标操作为主,可适当根据学生的认知情况,安排键盘认识课程。

小学生毕竟年龄小,好动性、好奇性强,坐不住,对于单调的练习易厌烦。为了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课堂上穿插播放一些Flas、动画片,即让孩子们得到了放松,也让他们深刻感受到电脑的魅力。

熟练鼠标后安排了《金山画王》软件的画图课程,学生们认识的字少,主要强调工具箱的工具有哪些,怎么选择这些工具来画图,然后由学生们自己练习画画。学生们已经会用鼠标选择颜色了,如果讲的太多,学生反而失去了学习新知识的兴趣,让学生自己去摸索,去画出自己心中的图案,反而更能激发起他们“用”电脑的兴趣。学生有自己的个性、独特性,要鼓励孩子们说心中所想,画出心中美丽的图片,激发和保持他们的创造欲。为了给学生制造一个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播放一些轻音乐,在音乐中上机练习,畅游信息海洋。课堂教学中适当安排一些益智游戏,即放松了学生,也保持了学生用电脑的兴趣。

小班教学中,学生能够得到更多的锻炼、表现机会。创造一个无拘无束,畅所欲言的良好氛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一会儿操作,一会儿欣赏与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一会儿围在一起热烈的讨论。学生的表现欲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主体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学习积极性大大的被调动起来。教师的教学手段也要不断更新,除了分组教学这一主要教学组织形式以外,音乐陶冶、影视欣赏、成果展示、多媒体运用等都可以在教学中适时的采用,提高教学效率,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课程整合

游戏是电脑教学中的好帮手,可以帮助学生练习鼠标、键盘,但对游戏的选择要十分重视,不能让学生玩游戏上瘾,认为电脑课就是玩游戏的课程,要注意把游戏与其他学科的教学联系在一起,即玩了游戏,练习了电脑课的内容,也加强了其他学科知识的应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讨的能力。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也就是说要提倡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小学一年级的教学也可以很好的将电脑课与各学科整合起来,《金山画王》的使用,就是与美术课的整合,美术书上的图片可以拿来在电脑上完成;与语文课的整合,可安排一些课文添加上丰富多彩的图片,制作成Flas给学生欣赏,边念儿歌边欣赏动画,在欢乐中体验电脑带来的乐趣;数学可以做成一些加减法、排顺序等Flash游戏,让学生享受了电脑学习乐趣的同时,也加强了数学知识的学习。与其他学科的教学整合在今后的教学中可继续深入,加强与其他学科老师的教学合作。

三、赏识教育

赏识教育是生命的教育,是爱的教育,是充满人情味、富有生命力的教育。赏识教育的特点是注重孩子的优点和长处,逐步形成燎原之势,让孩子在“我是好孩子”的心态中觉醒。抱怨孩子没有学好,只会让孩子在抱怨中越来越坏。

善于发现每个孩子的闪光点,每个孩子都是优秀的,小班化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发现每个孩子的兴趣所在,针对每个孩子来制定学习计划,有的孩子喜欢画画,有的喜欢填充颜色,有的则喜欢玩鼠标拖动游戏,可根据他们的兴趣来练习,不强调学生完全按老师安排去完成课堂任务,对学生的一点点成长都要予以肯定。正确理解赏识教育中信任、尊重、激励、理解、宽容、提醒的操作原则。只有真正地了解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研究每一个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才能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

对学生们一点点进步都要赞赏,给予表扬,鼓励他们。哪怕只是他学会了单击鼠标,我们也要给他表扬,他对后面的操作就会更加有信心。如学生通过双击打开了‘我的电脑’他们自己会拍拍手表示很高兴,我也拍拍手来表扬他们,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一年级的孩子喜欢陶醉在自己的世界中,自己用电脑,而不去看别的同学的作品,有时一个同学完成了一张图片的绘制,鼓励他邀请身边的同学们一起来欣赏他的图片,对画的好的同学奖励一个小礼物,激发学生的表现欲,让其他学生也争先恐后的去展示自己的作品,认真去修饰图片,使他们的表现欲得到满足,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四、创新教育

现在上课用的多是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学时对课件进行演示,学生通过课件了解学习任务,掌握知识点,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学习任务。如在画图的时候,先利用课件展示了各种各样的画图作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再演示如何利用工具画出一张图片,学生的积极性带动起来了,对画图软件感兴趣了,教学任务就能更好的完成。

画图时,基本的使用工具都讲解了,那‘仙女袋’的工具就由学生自主学习,操作过程中,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及时给予解决,课程结束前,再强调讲解学生们易犯的错误,加深记忆。开始是模仿老师的画,最后再设计画出自己心中的画。一年级学生对各种新生事物都充满好奇心、有极强的求知欲,在教学中我们要大胆放手,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陶行知先生曾提出过:“在儿童教育中要做到‘五大解放’,解放儿童的双手、嘴、头脑、时间、空间。”在电脑启蒙课上,我们也可以考虑做到这五大解放,让学生用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多多动手去实践,用自己的嘴巴说出他们的作品,多去欣赏同学的作品,多多交流制作作品的经验,而不要禁锢他们的思想。

在欢乐中教与学,让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最大的心愿。孩子在一个鼓励的环境中成长起来,会更加有自信心。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长处,我们要争取能看见他们的长处,发挥他们的优点,来提高他们学习的信心。

小班化教育的道路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不断地更新教学观念和教学思想,用新的教学观念、教学思想去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在实践中摸索探究。

电脑学习计划范文4

[论文摘要]分析我国城市信息贫弱者的信息需求、信息获取状况及其获取信息的主要障碍,并介绍国外关于消减信息分化的理论研究成果和发达国家消减城市信息分化的措施,总结相关的成功经验。在此基础上,从3个方面提出消减我国城市信息分化的建议:去除信息贫弱者的信息获取障碍;提高其信息运用能力;重视其社会资本的建立。

1 引 言

到21世际初,社会不同群体之间在信息资源获取与运用方面的显著差距,已经形成一种新的分化,即信息分化(information differentiation),造成了一国中存在着“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弱者”。信息富有者在社会分层中所处的阶层较高,信息运用能力强,能够迅捷地获取广泛、深入的信息信息贫弱者受教育程度较低、经济能力有限,一般属于社会弱势群体,运用信息的能力较低而且获得信息的渠道少。

中国不同教育程度、职业、收人群体之间的信息分化是显著的,而且这一分化正在加剧社会成员间的贫富分化。信息机会的不平等正在产生新的结构性失业,信息贫弱者作为最易被替代的劳动力,所面临的处境将越来越艰难。消减信息分化,提高信息贫弱者的信息运用能力并增加共信息获取渠道,从而提高其就业能力,是世界各国政府在社会信息化过程中密切关注的问题。关于中国城市的信息分化,国内的相关研究已经从政治学、社会学角度分析了其成因,剖析了城市信息贫弱群体的信息获取状况,并从宏观层面提出了消减信息分化的原则和一些策略。本文拟从分析城市信息贫弱者的信息需求和信息使用特征出发,研究他们面临的信息获取障碍,并借鉴国外城市消减信息分化的理论研究成果,实践模式与经验,探索消减我国城市信息分化的途径。

2 中国城市信息贫弱者的信息需求及信息获取障碍

2.1 城市信息贫弱者的信息需求与信息获取状况

中国城市有规模庞大的弱势群体,主要包括城市失业和下岗人员、在业低收入群体以及农村进城务工就业群体。贫困是当前城市弱势群体在经济方面所面临的共同问题。这一群体受教育程度较低,只能从事一些技术含量和收入水平都较低的工作,自主创业则受到资金、时间和信息等因素限制。在社会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城市弱势群体已经成为信息贫弱者。这一群体对就业、教育、生活服务信息等方面有强烈的需求,需要费用低、易操作的信息服务。在城市信息贫弱群体中,城市低收入群体的信息消费主要是为了保持其本地联系,从当地获取各种信息;农村进城务工群体的信息消费是为了保持与家乡的跨区域联系,同时在流入地建立新联系,交流工作状况、收入水平与商业机会等重要信息。

从总体上看,相对于城市信息贫弱者的收入水平而言,目前的信息服务资费水平明显偏高,通讯服务价格高、上网费用昂贵。在以上海、广州、北京等大城市及其周边地区为代表的中国城市中,信息贫弱者通常使用价格较低的信息服务方式,例如网吧、预付费卡、小灵通等信息服务,在服务范围、种类方而受限制,服务质量不稳定,但信息贫弱者无力选择功能较为完备、随时保持连接的信息服务类型。以2006年手机业务为例,虽然接收、发送短消息费时而且受到输入限制,短消息仍是增长最快的业务,这反映了信息服务价格对服务类型的显著影响。

2.2 城市信息贫弱者获取信息的主要障碍

2.2.1 个人因素中国城市信息贫弱者受教育时间短、收入和认知能力低、社会资本匮乏,在工作中通过岗位学习提高信息运用能力的机会少,难以掌握复杂的信息传播形式,导致信息贫弱者难以获得所需的信息资源。社会资本可以增加个体获取社会资源的机会(Bourdieu,1984年),一个社会群体内部的联系是整合关系(integration),群体与外部的网络连接是链合关系(linkage),不同的整合、链合水平组合,形成了4种发展情境:低整合一低链合、高整合—低链合、低整合一高链合、高整合高链合(Wocock,1998年)。在我国城市信息贫弱者中,社会资本仅扩展到有亲缘和地缘关系的狭小范围内,高整合——低链合情境较为多见,缺乏与其他社会群体的联系,信息来源很有限。

2.2.2 社会因素中国存在着制度层面的系统缺失,阻碍了城市信息贫弱者获得优质的信息服务。目前国内信息资源分配很不均衡,信息传播形式不够多样化,信息媒体反映“主流人群”价值观、生活方式的内容较多,而满足信息贫弱群体需要的内容较少。信息贫弱者即便能够平等地拥有传播媒介,也无法获得同质的信息服务。

向信息贫弱者提供信息服务是在电信部门实行垄断的条件下进行的,发展低端的服务方式很少得到制度支持。信息贫弱者虽然数量众多,但是作为一个市场区段整体,对信息服务的类型和定价决策影响力很小,对信息内容和传播渠道、传播形式没有实质性影响,常常被动地面对新的信息提供形式和信息内容,一些自上而下的技术升级甚至损害了信息贫弱者的经济利益。以网络服务为例,信息贫弱者因为收入水平与工作时问、工作场所的条件限制,主要在网吧上网,而中国城市政府出于对社会治安和秩序的考虑,一直在限制网吧的发展,大中城市现有网吧数量远未能满足社会需要。

3 国外关于消减城市信息分化的理论、实践研究

3.1 国外关于消减城市信息分化的理论研究

20世纪90年代,国外学者提出了系统理性观点(systemsrationalist perspective),强调技术因素的作用,提出消减信息分化的主要措施是增加对信息贫弱者的信息供给、提高其信息运用能力(Norris,2001年)。然而,这不能直接增加弱势群体的“数字机会”。Van Dijk和Hacker(2003年)认为,提高信息运用能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随着新技术的不断产生,信息获取、使用方式和成本在不断变化,个体必须不断发展新的技能,其信息运用能力的提高应是累积性、循环性的。在信息供给方面,即便能够公平供给信息资源,信息传播渠道相同,不同人群的信息利用与获取仍存在显著差距,主要原因在于不同群体在以下3个方面的差异:①受教育程度;②社交范围——社交范围越广,人际交流越活跃,获得信息的过程越快;③信息传播媒介的性质——信息贫弱者群体对一些传播媒介的接受度较低,难以从中获取所需的信息。

关于信息分化无法通过技术层面的措施来消减的原因,社会再生产理论提供了有力的解释。不同群体通过运用信息获益的状况受到其既有社会资本、文化资本、经济资本的制约,信息贫弱者的社会、文化以及经济资本都不足,与外部社会体系之间存在“社会区隔”(Castells,1998年),在教育、健康、就业等许多方面都处于不利地位,难以完全依靠自身努力脱离收入低、认知能力低、信息资源缺乏的状况,而且技术变迁不断地强化已有的社会分层关系和观念模式,从而使信息贫弱者的信息贫乏状况固定化。因此,消减信息分化需要以增强信息贫弱者的社会资本、文化资本为前提,通过非经济性资本与经济资本的整合,使信息贫弱者通过提高信息运用能力而获取经济利益。

综上所述,国外学术界研究认为,由于信息分化的主要成因是政治经济因素、社会文化因素以及个体认知因素,消减信息分化应从3个层而展开:①从制度方面保持公共信息的公共品属性;②在信息贫弱群体和主流社会之间设置信息中介,增加信息贫弱者的信息获取渠道;③提高信息贫弱者的认知能力。消减信息分化不仅包括技术方面的问题,还必须考虑信息贫弱者所处的社会环境,应注重通过积累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在提高其信息运用能力的同时,给信息贫弱者带来发展必需的机会。

3.2 发达国家消减城市信息分化的主要措施与经验

发达国家采取的消减信息分化的措施主要有:①基础建设:包括立法、建设信息通讯基础设施、为公众提供平等接入互联网的机会等;②增强市场竞争机制和普遍服务政策的作用,降低信息服务价格,向被商业服务排斥在外的弱势群体提供信息服务;③提高信息贫弱者的信息运用能力,普及基础教育,加强信息技术运用方面的培训和远程教育等。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的程度、面临的问题不同,各国城市在消减信息分化方面采取的措施也不尽相同。

3.2.1 美国消减城市信息分化的措施以美国佐治亚州亚特兰大(Atlanta)和拉格朗日(LaGrange)两个城市为例,两个城市消减信息分化的行动目标是:通过提高信息贫弱者的信息运用能力,增加其就业机会。从1999年末开始,亚特兰大通过政府资助,逐步建立了三十余个社区技术中心(CTC),向信息贫弱者提供免费电脑使用教学和互联网接入服务。到2001年末,有15000多名市民参加了课程,目标群体通过参加学习提高了信息使用技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就业机会,对项目的评价较好。

拉格朗日市采取的模式与亚特兰大不同。该市从2000年末开始,通过企业赞助,利用电视数字机顶盒向信息贫弱者提供免费上网和电脑使用教学服务,是全球第一个采用这种模式的城市。但是因为通过电视机顶盒上网不便存储、打印、使用软件,下载速度较慢而且系统不稳定,每月还需要支付近10美元的使用费,因此目标群体家庭中,只有不到一半使用了该系统,远低于预期数字。到2003年,赞助企业因为财务问题不再出资,活动终止。从总体上看,目标群体参与热情不高,对活动的反应基本上是被动的,活动收益很小。

3.2.2 欧盟消减城市信息分化的措施欧盟消减城市信息分化的措施,一方面是消除城市信息贫弱群体的信息获取障碍,一个重要方法是在日常生活中增加对信息手段的使用,采用多元化的信息传播方式,包括使用传统的信息传播渠道,使信息资源可获得、可支付。例如,英国、比利时政府开展了家庭电脑学习计划(home computinginitiative,HCI),向信息贫弱者提供补贴,推进电脑在家庭中的普及和使用。另一方面是提高城市信息贫弱者的信息运用能力。欧盟对城市信息贫弱者的培训项目设计致力于通过提高其信息运用能力改善就业状况。各国针对就业市场的相关职位需求,设计了信息学习课程计划,资助信息贫弱者参加适用的证书培训与考试,激发了他们的学习意识,增加了就业机会。欧盟国家成立了许多非政府组织和志愿者团体,这些组织帮助信息贫弱者获得信息设备,还在政府资金支持下针对不同信息贫弱者的认知能力和需要,开发设计信息培训课程、提供免费教学和技术支持,使信息贫弱者能够开展个性化的自主学习。

3.3 发达国家消减城市信息分化的启示

3.3.1 经济支持的必要性 信息获取成本是影响信息贫弱者运用信息的最重要因素。从美国消减城市信息分化的措施来看,在亚特兰大,由于政府出资保证了项目的资金需要,目标群体的接受度很高,政府长期稳定的投入保证了项目的长期开展;而在拉格朗日,培训虽然声称“免费”,实际上用户必须每月支付近10美元的使用费,这一费用是一个很大的阻碍,而且由于项目资金来源无保障,在赞助企业经济条件变化后项目终止,仅开展了3年,信息技术学习的效果很有限。此外,由于参加课程会产生交通以及其他相关费用,这两个城市的大多数参加者受到自身低收入的限制,无力展开自主学习,学习只能以项目设计课程为主。与欧盟的措施相比,美国的项目设计未能使信息贫弱者再前进一步,即获得相关信息技术证书、购买个人电脑,最终改善就业的机制。

3.3.2 社会资本的重要性城市信息贫弱者的社会联系不仅少而且距离短,主要是通过与亲朋、邻居等人之间的整合关系获得社会资源,但整合收益随着时间推移而减少,其社会网络无法推动他们增加文化资本、提高认知水平,难以使他们获得多样化的信息来源。跨社群的链合才能持久地提供社会资源(Ports,2000年),城市信息贫弱者获取社会资源的一个理想途径是形成内部高度整合并与外部网络高度链合,即高整合——高链合的社会网络。但是城市信息贫弱者与外部组织形成广泛的链合有内在的困难,必须借助政府、社区组织等外界力量。美国拉格朗日市的信息技术培训是在家庭中展开的,未能产生社会交往,而亚特兰大消减信息分化的项目设计提高了链合度,增加了目标群体的社会资本,更有效地提高了信息贫弱者的信息运用能力。在欧盟,由于非政府组织和志愿者团体的支持,帮助信息贫弱者与外部组织形成了广泛的链合,从而增加了信息贫弱者的社会资本,改善了就业状况。

4 消减中国城市信息分化的措施

对于中国城市信息贫弱者,消减信息分化的目的在于“赋权”给他们,消减机制应当使信息贫弱者提高信息运用技能,获得更多信息渠道,增加社会交往,最终获得经济利益。中国城市政府应兼顾政府作用与市场机制,协调公共信息部门、企业界、研究机构和非政府组织的力量,从以下方面展开“赋权”过程。

4.1 去除信息贫弱者的信息获取障碍

政府应当通过4个方面的措施去除信息获取障碍:①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降低信息成本,创建更多公共接入点和接人手段;②鼓励开展定制化服务,设计符合信息贫弱者需求、简便易操作的信息服务类型,提供方便、低价的信息服务;③政府应增加公共信息资源供给,开展电子政务以丰富在线信息资源,推动公共信息机构(学校、图书馆、邮局、社区信息中心等)提供公共数据库、主要经济信息等内容的免费或低费服务;④政府应采用多样化的传播方式,包括传统的信息传递渠道,使信息贫弱者也能够获取重要公共信息,从而保障公共信息服务获取的机会平等。

4.2 提高信息贫弱者的信息运用能力

政府应通过公共信息机构向信息贫弱者提供免费信息技术教学,还应通过补贴、税收优惠等措施,鼓励企业对低技术岗位的低收入员工进行信息技术培训,并资助社会机构向信息贫弱者提供形式多样的信息技术指导,使信息贫弱者获得需要的新技能。信息培训课程应根据对象群体的社会环境和信息需求特点来设置,针对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的群体开展教学,鼓励他们通过集体学习和自主学习,获得符合产业需要的相关证书。

电脑学习计划范文5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学习方式变革激发兴趣自主探究

1学习现代教育技术的意义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1.1现代教育技术概念

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1994年提出有关教育技术的新定义:“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这个定义的特点:

1.明确提出教育技术的研究对象是“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

2.明确提出教育技术的研究内容包括:“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等五个方面

3.强调教育技术的研究要同时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研究。

现代教育技术就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教与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和实践。

教育技术应用只有具备了硬件环境、软件环境、教师队伍和过程实施四个因素,才能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

现代教育技术的一个很大优势是教学信息显示的多媒体化,它能提供多样化的外部刺激。

第二个优势是教学信息的超文本方式。

第三个优势就是教学过程的交互性。

第四个优势是教学信息的大容量储存。

第五个优势就是教学信息传输的网络化。

第六个优势是教学信息处理的智能化。

1.2学习现代教育技术的意义

现代教育技术的蓬勃发展,使得教育技术在教学、生活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在我国社会快速转变的过程中,教师、学生、家长、社会等都应该学习并充分利用教育技术去影响和促进我们的生活和学习。教育技术对学习生活影响具体有:

1、利用网络的开放性,使学生面对广泛、多元的阅读对象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的开放性特点日益突出。如果我们能充分利用BBS论坛等网络平台,学生的阅读对象就不会局限于教师,不会单一地来自教育内部。学生在论坛上发表一个作文帖子,老师、同学、家长及社区人员等都有可能在第一时间点击浏览,该学生将接收到海量的读者的建议、赞美、批评……学生将获得类同于“发表”的成就感,并且领略到写作是有回应的,从而激发写作兴趣。

2、启发引导,探索思路

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渗透,为学习者提供了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学习环境,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学生的信息应用水平和综合能力,学生不再是学习用电脑,而是用电脑学习,成了真正的学习者和创造者,让学生体会到自己的地位价值,从而成为积极主动的学习参与者。

3、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是实现教学现代化的物质条件和重要标志。新世纪的教学必将采用现代教学技术,使教学手段现代化和多样化。教学的手段,除了使用传统的信息载体外,主要使用投影、幻灯、录音等常规电教媒体和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在现代教育观念的统帅下,现代教学技术的运用,特别是多媒体教学综合了视听技术与计算机两者的优势,真正做到了图文并茂,绘声绘色。不仅在创设语文学习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帮助理解掌握词句,训练朗读、背诵和语感,提高学习效率方面具有传统教学方式所难以企及的优势,而且对教材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起了促进作用。语文教材将不再局限于文字印刷品,而是集书本、磁盘、磁带、录像、光盘等于一体的“立体教材”,并进而发展成为集文字、图形、音像于一身的电子教材。现代教学技术、现代教学手段所产生的整体联动效应还将连锁带出并推动教学组织形式、课堂教学模式、教师的培养和培训等一系列变化。存在决定意识,教育观念是一定社会物质生活的产物。现代教育技术和动用还将有力地促进教学观从传统教育教学向现代教育教学转化,从而促进教学现代化工程的早日实现。

4、在德育方面,利用多媒体,就可以避免单纯的口头说教,避免枯燥乏味而失去教育的效果。教师和学生进行德育交流的时候,教师应一改传统的说教,可以利用教育技术即多媒体来开展。例如用电脑放一些有教育意义的电影或利用计算机创建交流平台,让学生可以说心理话,说自己想说的话,这样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3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在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势下,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具有重要意义。学习方式的转变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他主学习要不断地转向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一种主动学习、独立学习、元认知监控的学习;另一方面是改变传统的波动接受学习,把学习过程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转变学习方式,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已成为这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

学习方式的转变迫在眉睫!那么,怎样转变呢?

从人性的角度来说,人既是主体性与客体性的统一,又是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也是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统一。他主学习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爱动性、依赖性的一面上;自主学习则把学习建立在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的一面上。应该承认,作为学习方式,他主学习和自主学习都是客观存在的,都有存在的合理性。我们所要强调的是,第一,他主学习不能成为学生学习的主导方式,而只能是一种辅助方式,这是对他主学习的定位;第二,他主学习要不断转向自主学习,他主学习是一种过渡方式,这是对他主学习的定向。对他主学习的这样定位和定向是正确发挥他主学习价值和作用的前提,也是促进学生人性健康发展的保证。遗憾的是,传统教学过分强调和突出他主学习这一方式,从而使学习异化为一种外在于学生的控制力量,并最终导致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本次课程改革以弘扬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为宗旨,在学习方式上特别强调和提倡自主学习。那么,自主学习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学习呢?我们认为自主学习包括以下三方面含义。

第一,自主学习是一种主动学习。主动性是自主学习的基本品质,它对应于他主学习的被动性,两者在学生学习活动中表现为:我要学和要我学,我要学是基于学生对学习的一种内在需要,要我学则是基于外在的诱因和强制。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一方面表现为学习兴趣,兴趣有直接或间接之分,直接兴趣指向过程本身,间接兴趣指向活动结果。学生有了学习兴趣,特别是直接兴趣,学习活动对他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会越学越想学、越学越爱学,有兴趣的学习事半功倍。相反,如果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情况就大相径庭了,“强扭的瓜不甜”,学生在逼迫的状态下被动地学习,学习的效果必定是事倍功半。另一方面表现为学习责任,学习是谁的事情,谁应当对学生的学习承担责任?教师当然应该对学生的学习负责,但是,如果学生意识不到学习的责任,不能把学习跟自己的生活、生命、成长、发展有机联系起来,这种学习就不是自主学习。只有当学习的责任真正地从教师身上转移到学生身上,学生自觉地担负起学习的责任时,学生的学习才是一种真正的自主学习。

第二,自主学习是一种独立学习。独立性是自主学习的核心品质。如果说主动性表现为我要学,那么独立性则表现为我能学。除有特殊原因外,每个学生都有相当强的潜在的和显在的独立学习能力,不仅如此,每个学生同时都有一种独立的要求,都有一种表现自己独立学习能力的欲望,他们在学校的整个学习过程也就是一个争取独立和日益独立的过程。这是独立学习立论的基本依据。由于低估或漠视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忽视或压制学生的独立要求,从而导致学生独立性的不断丧失,这是传统教学需要克服的地方。本次教学改革要求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性,积极鼓励学生独立学习,并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独立学习,从而让学生发挥自己的独立性,培养独立学习的能力。值得强调的是,对待独立性和独立学习,要有一种动态发展的观点,从教与学的关系来说,整个教学过程是一个"从教到学"的转化过程,也即从依赖到独立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不断转化为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随着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由弱到强,由小到大的增长和提高,教师的作用在量上也就发生了相反的变化,最后是学生基本甚至完全的独立。

第三,自主学习是一种元认知监控的学习。自主学习要求学生对为什么学习、能否学习、学习什么、如何学习等问题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它突出表现在学生对学习的自我计划、自我调整、自我指导、自我强化上,即在学习活动之前,学生能够自己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法、作好学习准备;在学习活动之中,能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学习状态、学习行为进行自我观察、自我审视、自我调节;在学习活动之后,能够对自己的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培养学生对学习的自我意识和自我监控,共养成习惯,是促进学生自立学习的重要因素。

从教育心理学角度讲,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接受和发现两种。在接受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进行学习的心理机制或途径是同化,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在发现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形式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进行学习的心理机制或途径是顺应,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存在的价值,彼此也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但是传统学习方式过分突出和强调接受和掌握,冷落和贬低发现和探究,从而在实践中导致了对学生认识过程的极端处理,使学生学习书本知识变成仅仅是直接接受书本知识(死记硬背书本知识即为典型),学生学习纯粹成了被动接受、记忆的过程。这种学习窒息人的思维和智力,摧残人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它不仅不能促进学生发展,反而成为学生发展的阻力。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这种状态,把学习过程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基于此,新课程倡导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是从不同推度提出来的,相对于接受性学习,它们在适应范围和学习层次上有一定的区别,但在性质上都是一样的,它们的本质特征主要表现在(为叙述方便,我们把三种学习统称为发现性学习)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问题性。发现性学习是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问题是这种学习方式的核心,能否提出对学生具有挑战性和吸引力的问题并使学生产生问题意识,是进行发现性学习的关键。问题意识是指问题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的对象,从而在学生心里造成一种是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问题意识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就不可能激发学生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更不可能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从而也就无从发现、无从探究、无从研究。总之,问题是发现性学习的起点和主线,也是发现性学习的归宿。

第二,过程性。结论和过程是学习和认识的一对矛盾统一体。相对而言,接受性学习重结论,发现性学习重过程。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科学家的探索过程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是暴征学生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的过程,另一方面是展示学生聪明才智、独特个性、创新成果的过程。正因为如此,发现性学习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强调探索过程,意味着学生要面临问题和困惑,挫折和失败,这同时也意味着学生可能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结果却一无所获。但是,这却是一个人的学习、生存、生长、发展、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一个人的能力、智慧发展的内在要求,它是一种不可量化的“长效”、一种难以言语的丰厚回报,而眼前耗费的时间和精力应该说是值得的。

第三,开放性。开放与封闭也是学生学习过程的一对矛盾。接受性学习是一种封闭性的学习,其特点是学习目标单一化、学习过程程序化、学习评价标准化;发现性学习则是一种开放性的学习,其特点是学习目标整体化、学习过程个性化、学习评价多元化。发现性学习注重知识,更注重能力,注重认知,也注重情感体验,其目标具有开放性;发现性学习强调富有个性的学习活动过程,关注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获得的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其过程具有开放性;发现性学习的评价强调多元价值取向,不仅允许对问题的解决可以有不同的答案.而且鼓励学生独辟瞑径,其评价具有开放性。实际上,对于发现性学习而言,最重要的是问题的开放性,要允许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不同的问题。

从推进素质教育的角度来说,转变学习方式,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换句话说.要构建旨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及其对应的教学方式。耍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意识.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要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验活动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

2现代教育技术与学习方式的变革

当前,人们普遍认为掌握知识的多少已不是最重的,而是如何掌握知识,才是最重的,世界各国都把学生学会学习作为重要的教育改革的方向。因此,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是实施新课程最为核心和最为关键的环节。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以计算机和网络通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和应用能力将成为衡量现代人基本能力和文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以多媒体计算机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也逐步深入到课堂。它不仅对教育的思想、观念、摸式产生深刻的影响,而且使学习方式产生具大变革。多媒体体计算机具备趣味性、交互性及网络性等特点,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的形成。

一、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传统教学中,学生主要通过听觉被动接受知识,视觉获取仅限于书本和黑板等静态内容。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技术能轻松实现图、文、声、像等多媒体再现功能,使得知识呈现方式多样化,具有较强的视听冲击力,有效地调动学生的认知感官主动参与学习。在数学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可以使静态教学内容变为动态的画面,加上鲜艳的色彩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用直观的图形及和谐的声音使枯燥又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而具体,使数学教学具有很强的真实感和表现力。运用多媒体,还可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如在教学《时、分的认识》中,我运用多媒体出示了一个活泼可爱的小白兔的卡通形象,深受学生的喜爱,然后创设了一个小白兔因不守时而错过春游的故事情境,深深吸引住学生,从而使学生明白了掌握时间的重要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使学生自主地探究后面的知识。

再如在教学认识图形时,运用多媒体将各种不同的平面图形从立体图形上分离出来,使学生直观地体会到“面在体上”这一特性,让学生在乐学的状态下主动地获取知识,激发学习兴趣,成为学习的主体。

二、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促进学生自主探索

过去的教学,大多数学课堂教学摸式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处于主动地位,是以知识的传授为重点;是将知识、技能分解,从部分到整体,有组织地加以呈现,学生通过倾听、练习和背诵,再现由教师传授的知识。老师代替学生思维,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从而压抑了学生的发展。事实上,学生的数学学习不应只是简单的概念法则,方式的掌握和熟练的过程,应该更具有探索性和思考性。在教学实践中,要真正让自主探索学习成为学生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就需要教师实现教学方式的变革。

计算机引入数学教学为学生自主探索提供了一个理想的环境。教师利用教育教学平台,让学生去观察问题,发现问题,验证结论,体验本质、归纳和发现新结论。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解决问题、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的角色自然而然地演变为引导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指导学生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营造支持学生学习的积极的氛围;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让每一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可以主动获取知识,更有利于让学生探究的过程中学习科学的探究方法。

如在低年级进位加法的教学中,教师运用多媒体出示探究的对象,提供探索的感性材料,让学生大胆猜想、验证、发现规律。再如在圆锥体积的教学中,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可能会直接给出公式让学生去背熟,这样学生只能死记住结果,而失去了探究的机会,通过多媒体的直观演示,让学生自主地发现圆锥与圆柱之间的关系,在探究中推导出圆锥的体积。学生亲历自主探究的这一过程,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三、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进行合作式的学习

现代化教育技术为学生提供图文音像并茂的,交互式人机界面,能提供大量的知识与信息。以往的教学只能局限于“一对全体”这一单一摸式;运用多媒体还可以用“一对一”的人机交互方式补充。学生还可以利用多媒体选择自已的学习伙伴相互交流,课堂上信息交互的机会大为增加。利用大量的教学资源,教师、学生之间开展协商讨论、合作学习。

信息技术教育中的合作除了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等方式外,还有网络世界的虚拟合作的方式。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创造环境和条件,调动学生自主、能动的学习,培养知识建构的多种途径,促进学生主动性、创造性的发展。学会理解他人、尊重他人,学会分享与合作,养成学生终身学习的方法和手段。

四、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传统的学习方式,跳不出教材这一狭窄的空间,教师教死书,学生读死书。课堂上,教师面对着生提出的“始料不及”的问题,常常“应接不暇”或“无言以对”,教师和学生都显得很被动,让学生在课前收集与本课相关的资料,上网浏览搜集信息,下载相关内容,并填写信息卡。使小小的世界与大千世界紧密相连,极大地拓展了学生的视野。计算机网络教学实现了资源共享,多媒体资源库提供了针对性的海量素材,这是传统教学无法实现和不可比拟的。如在教学“生活中的大数”前,我让学生收集数据。有的学生通过报刊杂志获得,有的同学通过上网查询。学生对大数有了一定的了解,学习起来非常轻松。课堂上学生汇报整理过的信息进行交流,这种“课前”查询式的探索,将成为学生主动探索的开始,经常训练学生就会逐渐养成主动搜集信息的和处理信息的习惯。学生所受的教育不再受时间、空间、地域的限制。现代化教育技术,为学生学习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收集信息、处理信息也是学生学习方式的一大时代性的变革。

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的广泛运用,为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前所未有良好技术支持环境,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了具大的变革,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极大拓展了教育教学的时空领域,这不仅是基础教育顺应时展的需要,同时也体现了科学发展对未来新型人才的需要。“二十一世纪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师生共同学习、共同研究、共同利用信息技术的发展来丰富教学活动,让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指导学生通过科学探究的学习方法,去寻求所需的知识,培养了自主学习的能力,使课堂教学更具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R].2000.

2、张天宝.新课程与课堂教学改革[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廖肇银.转变学习方式:新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J].江西教育.2003(11).

4、谭顶良等.学习方式的转变:热点冷观[J].南京师大学报.2004(1).

5、沈超..合作学习?教育新理念与实践(基础篇)[M].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9

6、《课程改革:促进学习方式变革》肖川

7、《关于网络教学摸式与常规教学摸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