庖丁解牛教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庖丁解牛教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庖丁解牛教案

庖丁解牛教案范文1

关键词:技工学校;语文教学;阅读能力

一、阅读能力的重要性

语文是技工学校一门基础学科,它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与综合职业能力,甚至对学生的终身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阅读能力的培养,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一环,对学生语文综合实践能力与职业能力的提高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个阅读广泛,阅读能力强的人,他的理解能力、写作能力、必定不差,他的谈吐必定异于一般者,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样的学生,不论是撰写求职信、面试交谈,还是在实际工作中,都占有优势。企业单位也会更青睐这种具有人文素养的学生。所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得学生即使步出校园也能够不断提高自身的语文应用能力,这是大有裨益的。那么,应该如何有效地在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使之更好地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服务?本人结合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二、技校学生阅读能力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学生基础差,阅读能力低下

学生的不爱阅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对阅读缺乏内在的需求,对阅读提不起任何兴趣,对阅读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文字就是一堆枯燥无味的东西,体会不到语言文字的魅力。2、学生缺乏对文学作品的了解和认识,平时也会看书,但看的书不外乎是言情小说、惊悚小说、漫画、时尚杂志等,阅读只为追求消遣和娱乐,缺乏目标性。3、出生于90年代的新生代已经习惯接受来自电脑、手机等电子渠道的图像信息,对来自书籍、纸张的文字资料没法接受,文字思维能力弱。个别学生希望通过阅读来充实自己,却不得不在文字理解上败下阵来,导致最后一见到文字就避之唯恐不及。

(二)语文成“鸡肋”,学校缺乏文化氛围

语文,作为技工院校一门文化基础课程,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一方面,技工学校重视专业课的教学,语文及其他文化课的课程安排时间常被挤占,某些学校甚至认为工科类班级根本不需要学习语文,随意删减该科目。语文课沦置于可有可无的“鸡肋”地位,语文教师也产生“边缘人”的感觉。另一方面,技工学校不重视语文教师队伍的发展,语文教师数量少,甚至由其他专业的闲置教师充当语文教师,学校鲜组织语文学科的教研活动,教师之间的交流很少,对技工语文教学的动态缺乏必要的了解,学校缺乏语文教研教改的氛围。再者,学校认为“学生学好技术就行了”,不重视文化氛围的营造。学校图书馆形同虚设,书籍数量极少,管理员不专业;学校鲜于举办读书节、文化节等课外文化活动。在这一思想指导之下,自然无法激起学生的阅读欲望。

(三)教材内容脱离实际

目前我校所使用的教材为全省技工学校通用教材,本教材为省职业技术教研室编写,按主题分为几大单元:锻造人格、历练人生、感受亲情、走进职场、拥抱自然等。教材编写者大多为奋战于技工教学一线、有多年语文教学经验的专家学者,教材以全面提高学生基本素质,增强综合职业能力和适应能力为宗旨,强调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选文注重思想性、艺术性、时代性和实用性的统一。但我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1、文言文单元的编排,有失妥当。学生基础差,文言文艰涩难懂,如《鸿门宴》、《庖丁解牛》等,在学生眼里犹如天书,学生望而生畏,阅读成了泡影。2、部分文章思想内容比较晦涩高深,以学生目前的人生阅历、知识基础难以读懂,自然难以激发阅读兴趣。如冯友兰的《人生的境界》、鲁迅的《呐喊》自序、庄子的《庖丁解牛》等。3、课后习题的设计不合理。习题的设计缺乏循序渐进性,个别习题的难度超出学生的能力水平。

(四)教学思想懈怠,教学方法落后

由于没有省市文化科目统考,语文教师因此削弱了对自己的要求。比如,备课不认真,一份教案反复多年使用。课堂上,采取满堂灌的形式,继续传统语文教学“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分段―概括中心思想”的思路,一节课下来,语文课堂成了教师的一言堂,学生连课文讲什么都没搞清楚,更别说如何去提高阅读能力了。教师往往重视优等生,轻视差等生,课堂上的交流多与优秀学生进行,优秀生得到的发言机会与受表扬机会大大多于差等生。这样使得原本不爱学习且心里自卑的学生更是对语文学习望而生畏。对这些不爱学习、不爱阅读的学生来说,仅有的可引领他们品味语言文字奥妙的机会也被掐灭了。

基于以上种种情况,我们应该如何提高技工学校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技工学生阅读能力提高方法与策略

(一)转变思想观念,营造文化氛围

技工学校应该切实摆正思想观念,重视语文在技工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认识到“人文素养是学生职业发展的重要基础”。落实到实际中,一方面,就是要按照教学大纲合理安排语文教学课时,不随意挤占语文课时,切实做到给语文教学留下生存的空间。另一方面,学校应该重视教师培养,促进语文教师之间的学科交流,多举办语文教学研讨活动。除此之外,学校还应多措并举,从多方面营造健康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如借助技能文化节活动,举行朗诵比赛、写作比赛,因为朗诵与写作需建立于广泛阅读的基础之上,必能在一定程度上刺激学生阅读的兴趣;丰富图书馆、阅览室的藏书数量,为学生提高优质的精神食粮;举办每周读书之星的活动,由班级推荐本周自觉阅读、并能向广大同学推荐好书的学生,学校再进行筛选,当选学生在大会通报表扬,并向全校学生分享读书心得和推荐好书。总之,只有学校建立校园文化长效机制,才能营造出书香校园。

(二)改革教材,与时俱进

为适应中技生的知识基础、技工学校的办学实际、学生的就业方向,语文教材应该进行改编,编写一套与学生专业密切相关的教材。如,1、编写机械汽修类、财商经贸类两类不同的语文教材,适应文科与工科的不同专业特点。2、考虑技工学校课程多、实操时段长的特点,应该精简教材,合理安排课文篇目。晦涩艰深的文言文以及思想高深的文章可适当删减;在题材的选择上,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并尽量贴近时代和生活。3、合理设计课后习题。习题的设计应以帮助学生更好理解课文为前提,所提问题做到循序渐进。

(三)转变观念,改进教学方法

技工学校语文教学肩负着培养学生语文综合实践能力的责任,语文教师应转变思想观念,在教学中突出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1、在教学过程中,从语文实用性出发,围绕技校学生职业特点和专业方向,以提高学生语文综合实践能力为导向制定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2、语文教师应适应技校学生特点改变教学方法。如,摒弃“划分段落,概括中心思想”的传统语文教学模式,采取情境教学法、角色扮演法、分组讨论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建设平等、民主的课堂氛围,平等对待每个学生,尤其对差生更应对一份理解、关注和鼓励,多给差生发言机会。

4、在班级上开辟一个读书吧,鼓励学生自带课外读物或班会费购买课外读物,每周举行读书交流会,营造班级阅读氛围。5、语文教师充分利用时间向学生介绍优秀课外读物,如世界名著,开阔学生的视野,引领学生领略文学之美,并向学生传授阅读的方法。

四、小结

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任重道远的过程,非一蹴而就。只有多管齐下,多措并举,以学生职业能力发展为导向,才能真正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袁振国,教育新理念[M].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2002

庖丁解牛教案范文2

一、问题类型的演变

现如今,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新月异,数学题目的类型在不断更新,各地的中考题型也在随之而演变。老师在平时给学生训练时,不仅要注意题目本身的变式训练,也要注意到题型的变化,虽万变不离其宗,但可以让学生学着去“顺藤摸瓜”,对于相关的知识形成有效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以适应千变万化的中考题型。

例如,2010年江苏南通中考第24题,题目如下:(1)将一批重490吨的货物分配给甲、乙两船运输。现甲、乙两船已分别运走其任务数的5/7、3/7,在已运走的货物中,甲船比乙船多运30吨。求分配给甲、乙两船的任务数各多少吨?(2)自编一道应用题,要求如下:

①是路程应用题。三个数据100,2/5,1/5,必须全部用到,不添加其他数据。②只要编题,不必解答。其中的第二问就是第一问题型的改编,由列方程解应用题到根据数据编应用题,虽然要求的是路程应用题,学生似乎无从下手,但如果把第二问看成是第一问题目类型的演变,仿照第一问来编题,难度就大大降低。

又如,在学习了算式1/1×2+1/2×3+1/3×4…+1/2012×2013的解题方法后,老师可以将该题演变成一元一次方程:x/1×2+x/2×3+x/3×4……+x/2012×2013=2012,尝试让学生求解,学生会很自然地顺着计算题的“藤”摸出方程的“瓜”。

同志说过,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老师上课时通过题型的演变训练,不仅能锻炼学生的应变能力,对学生进行知识创新、能力创新的教育,更能增强其创新的意识,培养其创新的精神,让他们充分享受创新的乐趣。

二、归纳总结的演变

数学很强的逻辑性也离不开记忆,对于课本要求掌握的一些知识要点,诸如公式、规律、解题方法、解题步骤等,学生必须洞悉其内涵,并将其熟记在脑海中。记忆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技能,是其他智力活动的基础,对于该识记的内容,老师不能简单地让学生死记硬背,要注意记忆的技巧和方法,这就离不开老师知识的剖析、加工、拓展和迁移。在原有识记内容的基础上,老师要设计演变出一系列的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并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同时,帮其整理归纳,汇集成册,并要求熟练记忆。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熟记基础内容,应用时才能得心应手,如庖丁解牛,游刃有余。

如在有关绝对值部分内容学习时,老师可以在课本归纳的“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零的绝对值是零”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当a是非负数或非正数的时候其绝对值的情况。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申总结:若一个数的绝对值等于它本身或其相反数时,该数的取值范围;进一步演变总结规律:若一个数与它的绝对值的比是1或-1时,该数的取值范围。因此,最终可以总结得出:若a≥0,则|a|=a;若a≤0,则|a|=-a;若|a|=a,则a≥0;若|a|=-a,则a≤0;若|a|/a=1,则a>0;若|a|/a=-1,则a

又如,在乘方和方根的学习中,老师可要求学生熟练地记住1~20的平方及1~10的立方,这里的有关计算和分析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提高解题速度。对于该部分内容中的特殊情况,老师可以进一步提问,总结相关运算等于它本身的数:平方等于其本身的数(1、0);立方等于其本身的数(1、0、-1);偶次方等于其本身的数(1、0);奇次方等于其本身的数(1、0、-1);平方根等于其本身的数(1);立方根等于其本身的数(1、0、-1);算术平方根等于其本身的数(1、0)……进一步演变:倒数等于其本身的数(1、-1);绝对值等于其本身的数(非负数)……继续演变:算术平方根大于自身的数(大于0且小于1);算术平方根小于自身的数(大于1);立方根大于自身的数(大于0且小于1);立方根小于自身的数(大于1)……

庖丁解牛教案范文3

小学语文教学要创新,首先要更新观念。没有创新的意识,没有新的教学观念,创新只是空话而已。要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首先教师必须有创新意识,不墨守成规,敢于向传统挑战。课型要创新,设计要创新,课堂组织形式要创新,教学方法要创新,教学手段等也要有创新。语文教育只有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上有所突破,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教育。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树立全新的教学观念。在授知的同时,注重促进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协调发展,并针对语文教材的特点与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选择最能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使学生在浓厚的学习兴趣和积极的求知欲中学习,在主动探索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另一方面还要树立新的学生观。要摒弃单纯重视“教”,把视点转向“学”,真正使学生通过“学”来最大限度地发掘自己的潜力,引导学生自己读书、自己作文、自己领悟,使学生能够发现、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思想、新方法。

二、课堂教学的创新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当然也是小学语文教学创新的主渠道。课堂教学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课型的创新

课型创新的目的是探索最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课堂教学模式。

课型创新的关键是引导学生自读自悟,真正“悟”出课文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意义来。质疑问难式、启发讨论式、自读自悟式、自教式等都是在传统讲授式课型基础上的创新。这些课型的共同优势在于真正落实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而落实学生的创新行为。如自教式课型分为“自学—自教—自评—师评”四个环节。其中“自教”环节鼓励部分同学当小老师,小老师们怎么学就怎么教,按照自己的思路完全独立地教。实践证明,小老师们极具创新能力,不仅完成了自教任务,而且讲究了怎样教得更好,让大家听得更明白,记得更牢。其中有不少的闪光点,甚至值得教师们学习。

2.找准切入点,创新设计

我校语文课堂教学的教学目标分为认知点、训练点、教育点、激发点和切入点。所谓“切入点”是指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最佳结合点。语文教学要通过挖掘教材的创造教育潜在因素,找准教材与教学实践的切入点,或集中或发散,训练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如在教学古诗《鹿柴》中“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一句时,启发学生想象:走进柴扉后见到的是怎样的景色?(这就是本节课的切入点)学生将自己的想象付诸笔端:“待到人回柴扉开,绿叶红花宽院窄,赤橙黄绿青蓝紫,百花齐放竞开来。”,“未尽柴扉先闻香,满园鲜花汇花洋,小树正长嫩绿叶,蜂蝶飞舞捉迷藏。”这是从学生的即兴创作中选取的两首诗,既押韵,又充满了丰富独特的想象和天真烂漫的童趣。我们认为,这些诗作就是学生的创新,这是与教师找准了切入点,创新设计密不可分的。

3.课堂组织形式的创新

传统的课堂组织形式较死板。而学生的学习需要自读,也需要讨论和互助,讨论式较好地满足了这种需要。一般的讨论分为同桌讨论和四人小组讨论两种形式。能否打破这种形式,而有所创新呢?我们也曾作过尝试。如教《只有一个地球》时,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但是,这些设想即使实现了,也是遥远的事情。”这个句子的意思时,由课文本身的内容找准切入点,引出辩题“在月球或火星上建造移民基地是否能实现?”围绕一个问题,学生分为正反方进行辩论,把对课文的理解引向深入;如教《镜泊湖奇观》时,由题眼“奇观”引出“湖奇、瀑奇、林奇”,在课堂上按学生的兴趣自由组合成学习组,按提纲重点分别学习湖、瀑、林的奇观。这两堂课的组织形式都允许学生下位、走动,但课堂活而不乱,学生学得有趣、学得生动、学得有法、学有所得。

4.教学手段的创新

现代化教学媒体辅助教学,充分调动多种教学媒体的形、光、音、色等信息输出功能,立体地刺激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认知活动,使抽象变得具体,使复杂变得简明,使不可见变为可见,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创新,从而达到教学过程的优化。如我执教《丰碑》第七自然段时展示多媒体课件:大雪纷飞(动画),狂风呼啸(立体声),一个冻僵的老战士左手微微向前伸着(静态)。课件的展示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心,老师适时地引导学生思考,学生通过读书、观察课件、思考,仿佛置身文字叙述的环境之中,去体会老战士的所思所想,思维活跃,答案众多富有新意却又紧扣中心,教学效果很好。

5.板书设计的创新

一堂富有创意的优质课,始于针对教材和学生特点所作的精心构思,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出新颖别致、不落窠臼的教学方案。其中,作为教案内容之浓缩的板书设计十分关键。欲使板书新颖别致,首先要善于挖掘课文潜在的构思线索,化隐为显,以图析文,从而庖丁解牛似地将课文的内在结构外化为课堂教学的直观形式。其次,板书形式追求形象生动的“微型化”,以精粹的字、词或成语并配以动态、立体又具有美感的简笔几何图等为上,从而收到凝精聚华,发乎探微之功效,将主要教学内容创新地定格在黑板上。板书设计的创新也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放手让学生参与设计,甚至独立完成板书设计。总之,新鲜生动,灵活多变的板书形式,是课堂教学艺术追求的创新目标之一。

6.教学语言的风格创新

风格化的教学语言是卓越的教学创新的标志之一。由于教学语言是教师口头表达的综合反映,这是教学创新中最直接、最外在、最为学生迅速感知的因素。此外,风格化的教学语言,还包括广义的体态语言,如表情、目光、手势、体姿等,课堂教学作为一个动态的艺术创新过程,需要教师充分调动有声语言和体态语言,以前者为主,后者为辅,并尽力创造色彩多样,个性鲜明的体态语言,以强化学生的审美感受。

三、语文课外活动的创新

思维活动要占领充足的材料,一定的社会知识、生活阅历和较宽的知识面,这些是进行再造想象,进行创新的基础。学生必须把握好教材中学到的系统的语文基础知识,但知识涵盖仅局限于教材,学生的视野将是狭窄的。人的“知识量”与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是成正比的,没有广博的知识,就谈不上创新。所以我们要非常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环境,进行大容量的课内外阅读。其基本途径有如下三种:(1)课内外结合。(2)与大量的课外阅读相结合。(3)与社会生活相结合。如我校开辟的语文活动课——自主活动八分钟,各班学生举行有关语文的游戏、知识竞赛、辩论会、演讲会等,学生自办手抄报、自编自演课本剧、自办校园广播电视节目,建立阅读课教室,向学生开放图书室、组织学生就近参观工厂农村等,使学生从多种渠道吸取多方面的知识、开阔视野、丰富情感。这些活动对于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思维速度和质量,从而提高其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培养创新能力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