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学改革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校教学改革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校教学改革

高校教学改革范文1

关键词 高等学校 教学改革 教育质量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Talking about College Teaching Reform

WANG Xuezhu

(Guangdong Literature Art Vocational College, Guangzhou, Guangdong 511400)

Abstract At present, China's universities have entered a stage of comprehensiv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Train highly qualified personnel, and comprehensively improve the quality of higher education, must be grabbed from the higher education reform, this is not only the objective requirements of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the new era, it is the inevitable choice to promote the vigorous development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 words college; teaching reform; education quality; personnel training

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实施的“211工程”,标志着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开始起步。最近几年,高校进入了全面改革和发展的阶段。在高校,培养人才是根本任务。教学是高校教育的主旋律,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最基本保证。稳步提高教学质量是永恒的主题。因此教学改革是所有改革的核心,是提高高校教育质量的关键,是建设中国现代化高等教育的必然要求。

1 我国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背景

1.1 知识经济与全球化的挑战

知识经济是以现代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等)的革命为基础的,新技术使高校教育面对一个机遇与风险并存的环境,它不仅正在变革着固定的知识传授方式和接受方式,也使我们的教育管理模式正在发生革命性的变革。

与知识经济和信息技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是全球化。全球化趋势对经济领域产生强烈冲击的同时也对知识领域产生着间接影响。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国际合作办学、国际文凭与资格证书的互认、国际留学生市场的竞争、国际学术标准等都是教育全球化大环境下的发展趋势。

1.2 以教学质量为核心的发展模式成为高校的主要发展方向

1999年以来,我国高校的规模得以持续扩张。2009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达到2979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24%,2020年毛入学率将达到40%,即10个适龄青年中有4个能够读大学,也就是说我国的高等教育进入了国际公认的大众化发展阶段。如此庞大规模的高等教育体系如何保障相应的质量成为所有高校都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为此,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改革的将成为我们教育中的热点问题。

2 当前高校教学改革的现状

2.1 雷声大雨点小

高等教育的改革未能在短时间内得到广泛的响应,改革的脚步仍然停留在前期准备过程中,甚至是只喊口号,忽略采取实际行动。利益的固定结构形成了这一瓶颈。改善这一现状的核心措施只有不断输入高校新鲜血液、改变高校管理人员组成结构、变革传统高校体制、更新原有固守的知识、重新修订教学大纲,制定出全球和本国发展特征相契合的教育体制,使得高校和学生在全球教育洪流中获得巨大竞争力。

2.2 体制复杂

高等教育的改革,不是一个孤立的问题。它下接我们的高考制度与中小学教育体制,上连整个社会的就业压力,国民经济现有的发展阶段与国家教育发展战略。高等教育是其中一环,但却是承上启下的关键一环。高等教育的改革涉及三个层面的改革问题,即一是操作层面的问题,它涉及高等教育内容、模式、制度设计等;二是价值层面的问题,它涉及教育理念、教育精神、学术风气等;三是法治层面的问题,换句话说是依法施行国家教育发展战略。

改革进入深水区的阶段,任何的改革都将是触动既有利益格局的变革。而高等教育的改革,是一场事关国计民生,又涉及诸多群体的发展利益与社会稳定的大战略。所以,笔者认为,启动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最为重要的是要依法改革,即首先要建立或完善我国在教育领域内的相关法律建设。其次,是制定符合教育发展规律的,在征询各方意见的前提下,依法制定国家教育发展战略。因为,只有有法可依的改革,才能真正切实贯彻改革的目标,为改革提供最为强大的动力来源与保障,才不会出现朝令夕改与各行其是。

3 高校教学改革实现的现实措施

3.1 改变传统教学目标与教学评定标准,促进教与学方法的创新

在较长的时间里,我们的教学理念和学生优劣评定标准是“唯分数论”的,重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学生的主体性;重分数轻素质,重成绩轻能力;而新的人才质量观和教学质量评定标准要求激发学生的潜力和个性,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提到和理论教育同等重要的位置,构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管理机制。如今,大部分高校进行了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学分制、主辅修制、社会实践课、双学位制等措施以实现新体制下的教学目标。

教学管理方面的改革,由应试管理机制转变为灵活自主的管理保障机制,在保留面授课管理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实行学分制,给予学生不同知识领域学习的选择权,既可自由选择授课教师,选择专业辅修课程,选择专业不同的修业计划、辅修专业等。此外,还实施了在职学习,通过知识的自学,学生可通过自学考试获得学分和获取学历。同时,改变以分数的高低来评价学生质量的评价标准,建立课程学习表现与考试结果综合评定的课程得分模式。根据课程性质与特点,制定各类课程的考核方法,在课程学习后的考核阶段中,可以依照教师对课程的特征界定和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选择开卷与闭卷、口试与答辩、笔试与操作、小论文、大作业等各种考核方式,建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3.2 加强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综合学科建设,培养时展需要的高级复合型人才

当今专业发展的重要特征是交叉学科的出现,即从学科的时代要求的发展趋势与其综合化发展趋势结合下的产物。重建交叉学科的教学大纲与其课程体系,课程的系统有机整合是构建高校新型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特点,为学生提供与专业相关的更全面的知识,注重其他学科知识对专业学习的影响与应用。重视知识的精简与交叉融合,做好整体优化工作。勿将知识与课程体系进行机械的叠加或简单地照搬,并在专业化学习的同时让学生了解学科的发展动向,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

地方院校应以需求为导向,着力培养具有实践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在我国 经济市场化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地方性院校的发展与如何定位是我国高教界普遍关注的问题。而那种盲目追求学校发展高层次、综合性、研究型的办学模式,对于地方院校来说,已经越来越不合时宜。那些具有比较优势和办学特色的高等学校更受社会青睐。在这样的背景下,面向地方、面向企业、面向人才市场,培养具有实践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逐步成为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

3.3 构建高校内部质量监控体系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构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的有力保证,是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是高校教学管理的重要环节。然而,目前相当一部分高校教学质量发展滞后,其原因主要归根于规模的扩大,数量的增多带来了质量的下降。一部分大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比较弱,创新能力不足,综合素质不高,就业率偏低,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亟待提高,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方法需要进一步转变等等。学校需要进一步完善以学校为核心的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建立保证质量不断发展的长效机制,也就是说,质量管理各个阶段、各个环节的潜能有组织的发挥出来,形成一个完整的培育组织学习系统,构成一个在质量上能够自我约束、自我激励、自我改进、自我发展的有效运行机制。其次是通过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组织机构和信息网络,对教学活动进行检查、监督和评价,不断纠正偏差以实现教学质量目标的过程。最后是提高教学质量,建立和完善一套全方位的、多层面的教学监控体系,充分调动教与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校的教学质量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3.4 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充实师资队伍数量,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全面提高师资队伍素质

《师说》有云:“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是高等院校教学活动的主导,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高校教学、科研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保证。那么,如何打造一支高素质、结构合理、治学严谨、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呢?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考虑:

(1)深化对教师职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认知。责任感和使命感是所有从业人员职业活动的行动源泉,教师职业认知出现问题主要是由于教育活动受到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冲击和影响。教师只有在经济浪潮中不忘教师职业的特殊使命和责任,深化职业认知,感受教师职业的成就。

(2)构建科学的激励机制,创设适宜教师爱岗敬业的育人环境。每所学校组织管理部门都应有一个合理的发展评价体系。首先针对评价内容的每一项指标都要进行充分调研,以充分考虑教师的愿望和需求。其次是要关注教师生活,为他们提供一种“创造性教育生活”。最后要正确评估定位教的觉悟和能力水平。

(3)保持师资力量的可持续发展。不仅要考量现有教师资源对学校生存的影响,而更应研究“新生师资力量”。首先,学校需要改善教师整体的职称结构和年龄结构,形成老、中、青三结合的学科、学术梯队。充分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发挥中年教师的骨干作用,帮助青年教师较快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型,其次,需加大教师培训力度,全面提高业务水平和业务员能力;最后需要创造条件,及时选拔、重点培养在实际教学、科研中涌现出来的优秀青年教师,使之成为学术骨干和新的学术带头人。

3.5 多途径筹措高等教育经费投入并在根本上改变高等教育投入结构,实现投入重心向教学工作倾斜,高起点加强教学基础设施建设,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强有力保证

教学改革要受一定的经济条件的制约,需要一定的资源设备做支撑。高校管理者可以通过政府拨款、社会和企业捐赠等方式获得学校发展的资金。学校管理者必须加强资金的分配、使用和管理,合理利用这些资金,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学校最重要的工作――教学上来,为教学提供先进的教学设备和教学仪器等。管理者应提高学校的教学资源管理水平,促进教师合理、高效地利用各类教学资源,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不断改进和提高教学的水平和质量,为教学改革创造良好的条件。

总之,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全面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必须从高校工作的核心――教学开始抓起。因而,如何更好地推动教学改革就是我们必须认真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李永前.高校教学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发展的方向[J].云南农业教育研究,2004(1).

[2] 向慧芳.浅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战略举措[J].2009(4).

[3] 陈莉.高校教学改革实现的现实措施[J].2009(4).

高校教学改革范文2

高校钢琴教学改革,要能够从更新教育思想,改革教育理论开始,要能够利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钢琴教学,促进教学的发展。现在,在高校钢琴教学中,很多教师的教学观念相对落后,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并没有被应用于教学实践中指导教学活动,导致钢琴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作为钢琴教师本人,要全方位地学习现代教育理论,能够具有教学观念革新意识,紧跟时代步伐,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要充分认识到高校钢琴教师的教学主导职能,积极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创新,要突出学生的钢琴学习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钢琴学习积极性,能够营造出钢琴教学数字化的环境,使用钢琴教学信息技术手段,使用一些教学媒体设备等手段,进一步优化钢琴教学的环境不断促进钢琴教学的发展。

二、选择与教学目标相对应的授课方式

在高校钢琴教学中,授课方式有一对一授课方式和集体授课方式,这两种授课方式各有利弊。但在教学中,很多教师都是主观地选择某一种授课方式进行授课,很少考虑到教学目标的需要,这是不对的。其实,无论是哪种授课方式都必须要能够与教学目标相对应,只有这样的授课方式才是最好的,最优的。如果学生的钢琴学习进入了疲惫期,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在这种情况下,就要以提高学生的钢琴学习积极性为目标进行授课方式的选择,这种情况下,就需要选择集体授课方式,通过集体授课的方式为学生营造钢琴学习的良好氛围,相同的教学内容,相同的学习时间,各自的学习效果展示,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参与竞争的热情,很容易形成相互追赶、相互比较、相互帮助的学习氛围,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而如果学生的钢琴学习积极性很高,存在着差别化的问题的时候,教师就要以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为目标进行教学设计,选择一对一的教学方式,开展区别化教学,这样,更有利于给学生充分的空间和自我学习的机会,更有益于学生个性问题的解决,更有利于为学生提出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促进学生个体化的发展。选择授课方式需要以教学目标相适应,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才能不断增加学生的钢琴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有效进行钢琴学习。

三、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适应的教学手段

传统的钢琴教学方法比较单一,教师很难利用一种教学手段解决学生的不同问题,钢琴教学的针对性不强,因此,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不同的教学场景,选择相适应的教学手段,对于促进钢琴教学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比如,在合奏、伴奏的训练中利用钢琴的多音色和多人合作的功能,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提高学生在合作中的默契程度,在不断实践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合奏经验和伴奏敬经验,对于拓展学生的思维,多方位地提升学生的钢琴专业素养具有积极的作用。在教学活动之外,可以在钢琴教室内指导学生进行个别练习,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或者是引导学生对个别钢琴教学现象进行探讨研究,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合理选择教学手段,促进学生钢琴素养的提升。

四、提升钢琴教师的专业素养

高校教学改革范文3

关键词:动画教学;工作室;课程关联;职业素养

目前,部分高校动画教学存在着教学方式陈旧、课程关联性差、教学方法落后、教师职业素养相对欠缺的问题,需要加以改革和创新。为此,本文将从实施工作室项目教学法、注重课程之间的关联性与独立性、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提升动画专业教师的职业素养四个方面对高校动画教学改革进行探究,以供参考。

一、实施工作室项目教学法

所谓的项目教学法,即指通过教师为学生布置具体的学习项目以及要求,由学生独立完成项目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将通过一系列实践活动强化自身专业技能。同时,此种教学法将帮助学生实现对专业知识的融会贯通,将课上习得的专业知识应用于课下实践之中,从而强化自身的实践能力。此外,通过学校同企业的合作形式,将使学生获得宝贵的动画技能展示契机,进而借助校企合作形式实现对人才培养情况的检视。对比于传统的动画专业教学授课情况来看,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受到教学计划安排的限制,同时固定的课时安排使得课上教学时间较为有限。而工作室项目教学法的不同之处在于,通过此种教学模式,实现了产学结合,一方面使学生的课上学习时间得到充分的保证,另一方面通过校企项目合作的形式,为学生安排了较为集中的实训时间,使学生不仅能够学习专业技术知识与技能,同时亦能够在完成校企合作项目过程中提升自身的实践技能。尽管工作室项目教学能够为动画专业学生提供实践契机,使其得以获得专业技能提升的机会,不过这并不意味着专业动画教师可以彻底放手,教师必须为学生创设实训主线,同时给予学生足够的指导与指正,对于学生在完成项目过程中所遭遇的难以解决的问题应当给予启发和帮助,如此方才能够真正实现培养现代应用型动画专业人才目的。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工作室项目教学对校方教学方案的制定要求较高,它要求打破公司上课、学生实习的传统思想观念,要求校方保证教学质量和企业收获利益的双赢。同时它也是一种开放式教学,企业为校方提供培养动画制作人才的实践基地,让学生将课堂理论知识充分应用至实际问题中,活学活用,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还能不断提高动画制作方面的创新能力和专长的培养。

二、注重课程之间的关联性与独立性

动画专业教师在设计专业课程时,应当构建系统化、规范化的动画专业课程体系,在具体的课程授课安排方面应当遵循由基础课程至专业课程的授课进路,同时必须保证每门专业课程的独立课程地位。以动画场景课为例,该课程不但能够向学生讲解有关动画场景的相关知识内容,同时学生在学习该门课程时还会接触和学习到室内设计与装修等相关知识,如此便使学生具备了就业发展的多种可能性。此外,在课程安排方面,应当立足于同动画制作企业的实际岗位设置情况相结合,比如,动画造型设计这门课程,学生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要能达到动画公司原画岗位的要求,再比如动画剧本这门课程,通过学习学生要达到能独立创作改编动画剧本的能力,还要能胜任编剧这个职位。

三、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专业教师往往将自身定位于课堂的主导者,以自己的意志掌控课堂的教学节奏与教学进程,向学生发出各种教学指令,在此种情况下,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复存在。有鉴于此,动画专业教师应当积极立足于创新性动画人才培养的考量,在教学中注重凸显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创设供其展示才能与创意的契机,并积极同学生进行平等沟通,鼓励和肯定学生提出的想法与创意。如此将使学生在此种教学情境下,专业能力得以提升,创造性思维得以发展。此外,教师应当注重对不同教学资源的整合利用,如通过对图书馆资源、网络资源、动漫游戏博览会等教学资源的综合化利用,使学生获得全方位的课上与课下学习与提升契机,并通过这些丰富的学习素材与学习资源提供,使学生了解到动画产业的前沿发展方向。还有就是,教师有必要将学生分成不同的设计团队,要求以团队为单位,进行项目研发,如此将在提升学生动画专业技能的同时,使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得到培养。

四、提升动画专业教师的职业素养

教师作为为学生传授知识与技能的最直接的传递者,其知识储备与教学经验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提升教师的个人素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最为重要的是,教师要汲取国内外优秀动漫可借鉴之处作为实例,为学生从故事情节、人物造型、场景布置、软件应用等多方面进行讲解,运用到的知识来源课本,但又高于课本。而且,教师可以拿出国外的动漫与国内的动画片做比较,同样是从以上几个方面作分析,多接触一些国际著名动漫作品,有利于找到差距、拓宽视野,还有利于找到国内外动漫产业发展的差距,为培养国内未来优秀动画设计师做好前期准备。

高校教学改革范文4

关键词:高校数学;教学改革;教学理念;自主学习

高等数学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最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对培养学生形成一定的数学素养,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运用数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意义重大。同时数学对现代经济学、管理学的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反过来又对数学及数学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样就确定了高等数学在理工类、经济类院校人才培养中的突出地位。根据高校数学教育的特点,结合我院的实际状况,我们认为必须进一步加强高等数学课程建设,进行数学教学改革。下面笔者结合教学经验,对此提出几点看法:

一、更新教学理念,提倡素质教育

数学教育本质上是一种素质教育,学习数学不仅要学到许多数学概念、方法和结论,重要的是学会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去解决遇到的问题。日本著名数学家米山国藏曾说:“我搞了多年的数学教育,发现学生们在学校所学的数学知识在毕业进入社会后,几乎没有什么机会应用这些作为知识的数学,所以通常是出校门不到一两年就很快忘掉了。然而,不管从事什么业务工作,惟有深深铭刻于头脑中的数学精神、数学思维、研究方法和着眼点等,都随时随地发挥作用,使他们受益终身。”因此,让学生领会数学的精神实质和思想方法是数学教学的重点。

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将目标只停留在教会学生学会书本知识的层面上,而要改变传统数学教学的思维惯性,实行适应知识经济发展要求的“应用型素质教育”。在高等数学教学中体现数学的发现过程有助于加强数学各分支间的融合及与其他学科间的联系,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抽象性抓住事物的本质,并且把数学建模的思想方法渗透到教学课程中。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用数学的角度观察世界,用数学的思维思考世界,用数学的方法改造世界。

二、发挥教师的情感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第一动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地表现出自己对数学的追求,以此感染学生,使学生乐于沉浸在数学的海洋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内在动力,这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感情”作用。教师应在课前对相应的数学学科作一个评价说明,将本课程的价值、应用及相关的名人轶事讲给学生听,让学生有种想学数学的渴望;教师在讲课过程中要对学生充满热忱,尤其是对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要关心他们的进步,注意发掘他们的优点,给予适当的表扬和鼓励,对学生所犯的错误要及时给予纠正,切忌冷嘲热讽,打击学生的信心;教师站在讲台上,要充满激情,全身心地融入所进行的讲授,不是一种应付式的照本宣科,而是一种探讨问题、追求真知的态度。讲述中随着问题的深入解决迸发出内心的感慨和由衷的喜悦,让学生随着教师情感的变化,迸发出更大的学习热情、课下教师要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学生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给予帮助,既可以促进师生之间的感情,又能让学生体验到温暖,身心受益。

三、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率

教师要强调课前预习、课堂上认真听讲、课后复习巩固,这三者在高校数学学习中是缺一不可的过程,它们不再像中学那样可有可无。预习可以提高课堂学习质量,因为提前把知识点看过后,教师在讲新内容,学生就可以跟得上老师的思路,不至于遇到稍不理解的地方时,就对继续听讲产生障碍,从而使不明白的问题越来越多,需要业余时间花费大量的时间来理解、消化。要带着问题听课,可以集中精神,把主要精力用在“刀刃”上。上课时一定要精神饱满、专心听讲,紧跟老师的思路,积极思考老师上课时提出的问题,遇到不理解的地方,一定要多和老师交流,及时解决问题,以免问题越积越多,影响后续学习。课后要先复习,后做练习题,因为大学数学与高中数学教学相比,课时明显减少,一节课讲的内容较多,要想做到当堂消化实在不易,几乎是不可能的。做练习应尽量独立完成,因为通过做练习可以加深对内容的理解,使所学知识更加牢固,而且做练习题还可以检验自己掌握知识的程度。教师也要提前告诉学生,即使消化了课堂知识,但作业有可能仍不能顺利完成,主要是高等数学解题有时需采用构造的方法去解题,而函数的构造需反复试验才能完成,花费的时间多了些,这时千万不能产生弃学念头,可转换观念,通过询问老师、学生间相互讨论、看相关高等数学学习辅导书等方法来学习并完成作业。

四、因材施教,奖励促优

进行数学教学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要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为此,我们要采取分层教学,因材施教,保证全体学生数学学习效率的提高。对于学困生,教师要加强辅导,努力完成教学目标所规定的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考试及格率;对于优等生,教师要拓宽知识面,加深知识点,其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要与考研中的“数学三”相适应;对于中等生,教学重点应放在落实教学环节上,督促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的数学修养,激励学生向优等生发展。

为了促进和激励学生的学习,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主要依据考试成绩,对优秀的学生进行奖励:(1)依照该课程的学分数,优等生前10%的学生,可以给予学分奖励,以使学生可以免修不感兴趣的课程,鼓励学生向感兴趣、有特长的课程加深和加广,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或在奖学金评定中加分奖励。(2)对中等生、学困生中在后一门课程学习中升级的学生给予进步奖,以表扬和适当的物质奖励方式进行。

五、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任务、问题驱动学生自主学习

高校数学教学不但要面对学生的现在,也要面对学生的将来,既要考虑大部分学生能掌握后续课程知识的基本需求,同时还要考虑学生的后续发展。由于教学时数的限制,课堂上不可能将所有高等数学全部内容一一讲解,对于考研大纲里的内容如傅里叶级数、曲线与曲面积分等内容作为课后自学内容,因此,在高等数学课上,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可先选择一些理论性较简单、计算方法规范的章节,或是对一些关联性较强的知识,可采用提前自学、课堂讨论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和自学信心。把下堂课要学习的内容、要掌握的知识以问题的形式留给学生,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去自学,让学生在自学中学会提出新问题,这样做能诱发学生积极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求知欲,让其主动去学习。然后在下次课上要先针对问题进行随机个别提问检查自学情况,对有误解的问题进行课堂讨论。这样可以督促学生自学,完成自学任务要求。例如,可将一元函数的单调性的判断、二重积分的概念及性质、向量代数与空间解析几何等章节内容作为自学内容,先让学生借助已学过的知识,通过自学解决教师留下的几个问题。然后教师让学生回答上述问题,并对此部分作总结性讲授,用这样的方法可以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减少课时,通过一段时间自学任务驱动的学习,达到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目的。

以上是笔者对高校数学教学的学习和认识。社会在不断进步,知识在飞速增加,高校数学教育也在快速向前发展,也需要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不断地创新和改革,不断地学习和进步,并付诸于实践,才能培养出合格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李青,刘建平,徐崇志.高校数学教法的几点探索[J].高等理科教育,2003(2).

高校教学改革范文5

关键词:足球运动;高校;体育精神文化;影响

足球运动是高校中较为常见的一项运动,其本身具有的独特的魅力,深深吸引着众多大学生参与到这项运动中,并以其内在精神文化,潜移默化的对大学生产生积极作用,对高校体育精神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高校体育精神文化相关概述

高校体育精神文化是大学生基于各项体育活动而产生的所有精神财富。其内容主要包括体育精神、体育知识、体育观念等[1]。这一文化的具体形式就是各类运动竞赛、体育报告会、学校体育节等能够反映大学生体育知识、精神等的精神文化形式。高校体育精神文化具有全面教育性、娱乐性、渗透性、时代性、相对稳定性等多个特征。全面教育性就是指其在学生身心健康及综合素质方面有重要教育作用。娱乐性即其具有寓教于乐的特点,能够使学生获得身心的愉悦。而渗透性则是指大学生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体育精神文化的影响,逐渐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时代性是指高校体育精神文化能够反映一定时期高校所处的文化环境、政治环境等,展现时代风貌。相对稳定性便是指这一精神文化一旦形成,便会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能够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进行规范[2]。

2足球运动对高校体育精神文化的影响

2.1对体育观念方面的影响

体育观念是体育精神文化的本质和核心。能够引导高校体育精神文化的发展方向。体育观念也就是人们对体育价值的认知,据相关调查表明,大部分大学生都认为足球运动在提高身体素质、增加愉悦感、宣泄不良情绪、强化交际能力、培养思维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学生在参与足球运动的过程中,身体所有器官都会得到运动负荷的刺激,长此以往,会使学生的器官系统功能得到改善,达到提升身体素质的目的。足球运动具有娱乐性的特征,一些学生能够通过参与足球运动,能够将平日里的愤懑发泄出来,获得愉悦的感受,有助于心理健康。同时,足球运动也需要一定的战术,对大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有重要作用,且在运动过程中,大学生能够结识到更多的培养,实现了自身交际能力的提升。通过参与足球运动,大学生获得了多重效益,更加意识到运动的重要性,大大提升了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对促进其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念有重要作用。

2.2对体育知识方面的影响

学生所获取的体育文化知识主要来源于课堂教学,在参与足球运动后,学生对足球方面的体育知识十分渴求,据调查表明,有77%的学生希望能够在课堂上获取足球方面知识,认为教师应将足球知识纳入到体育课程内容中。足球运动大大增加了学生对体育知识的需求,并进一步促使教师增加对体育知识的传授,不断补充教学中的不足,完善学校体育文化体系。同时,很多学生在参与足球运动后,逐渐开始通过网络、广播等多种途径观看足球比赛,查询足球知识,参与足球俱乐部,不断补充自身足球基本知识,例如比赛规则、比赛战术,并学习与足球相关的体育知识,例如体育保健康复知识等,促进了体育知识在学校的应用和传播,实现了高校体育精神文化中文化知识结构的进一步完善。

2.3对体育精神方面的影响

高校体育精神文化中的体育精神,主要包括创新精神、竞争精神、协作精神、遵纪守法精神、顽强拼搏精神等。在足球运动中,这些体育精神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和发扬。足球运动不仅是一项消耗体力的运动,同时也需要付出一定的脑力,运用不同的战术击败对手。在一般教学中,学生能够了解到基本的足球运动战术,但是在足球运动中,学生则可以切实运用这些技术,并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转变战术,对足球运动技术和战术进行适当创新,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有重要作用。足球运动主要是以竞争的方式进行,在该运动中,所有学生都是平等的,所有人的目标都是成为获胜的一方。在人们的生活中,处处存在着竞争,在学校需要在学习成绩上竞争,毕业后要为了获得更好的工作而竞争,工作后还需要为了业绩而竞争,失去竞争精神,便意味着被社会所淘汰。足球运动的竞争方式,恰好为学生提供了演练竞争场景的机会,能够培养学生形成勇于进取、敢于奋斗的竞争精神,良好适应生活中面临的各类竞争。足球运动中的每支队伍都需要十一名队员,在运动过程中,这些队员需要密切合作,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比赛。要求队员之间必须具有一定的默契,每一名队员都要注重与其他队员的协作配合,在发挥自身优势、展现自身才能的基础上,实现良好的团队合作。这就使团结协作成为了所有大学生的目标,也使大学生在参与足球运动的过程中,逐渐实现了团队合作能力的提升和团结协作精神的培养。比赛有输有赢,在足球运动中,大学生不能因对方踢进了一个球而放弃比赛,而是需要通过不断的奋斗获得更多的分数,直至取得胜利。生活中也是如此,很多大学生面临着众多的挑战,一旦历经挫折便失去了自信,无法再次迎接挑战,足球运动能够培养学生顽强拼搏的精神,使学生以正确的态度面对失败和挫折,不断奋发向上,直至达到人生目标。通过足球运动,高校体育精神的到了进一步的发扬,对培养学生优秀体育精神、促进高校体育精神文化建设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3对体育风尚方面的影响

体育风尚就是盛行的体育习惯和风气。体育风尚是高校体育精神文化中的重要内容,能够直接影响学生和教师的心境和思想。大学生在参加足球运动后,平日的体育运动有所增加,据对某高校参与足球运动大学生的调查表明,有82%的学生每次参与足球运动的时间大于30分钟,其中,每周参与足球运动次数大于三次的学生占被调查学生总数的38%。在自主锻炼的调查中也发现,有83%的学生是自愿参与足球运动,由此可见,很多大学生在足球运动的影响下,已经被充分调动起运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基本养成了良好的体育习惯,也在高校中形成了良好的体育风尚,进一步促进了高校体育精神文化的发展。

4结论

足球运动是在大学生中较为普及的一项体育运动,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体育观念、优化高校体育文化知识体系、发扬高校体育精神、形成良好体育风尚等方面有重要作用,对高校体育精神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还需高校进一步普及和推广,实现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孙国宝,李大鹏.浅谈足球运动对高校体育文化的影响[J].内江科技,2011,1(1):96-97

高校教学改革范文6

[关键词]体操 教学 改革

[中图分类号]G8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11-0251-01

体操是一项基础运动项目,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体操教学对于培养身体健康匀称、灵活协调的合格人才具有重要作用。随着我国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不断发展,传统体育教学的教学方式方法已经不能满足现阶段的教学要求,针对这一问题,笔者提出了几点看法,以期为促进我国高校体操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一、现阶段高校体操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方式单一,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现阶段,大多数高校体操教学一直在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即讲解与示范法、完整与分解法、重复练习法等教学方法,教学方式过于呆板,教师一味地传授知识,学生一味地听,缺少互动,这不但影响了学生对体操动作的理解,也无法发挥出体操的娱乐,不能使学生切实感受到体操的美。大多数学生虽然掌握了体操的基本技术和套路,但却不能将其灵活的运用到健身活动中,无法对动作做到切实的理解,这不但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教学质量受到严重影响。

(二)理论教学不到位

传统的体操教学虽然将大部分课时投入到理论教学中,但并没有收到良好的成效。理论教学目标不够明确,过于笼统,导致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过于肤浅,不能掌握深层次的内涵,所做的体操动作大都是对教师动作的模仿,没有在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动作训练,不能充分发挥出体操的健身作用。

(三)评价体系不够完善

目前,大多数高校的体操教学采用统一的评价体系对学生进行考核,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导致素质好的学生得分高,素质较差的学生成绩较低,无法真实的反应出学生的体操学习情况。学生为了考核过关要不断的反复练习规定动作,较为枯燥和机械,这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体操的积极性,甚至产生厌烦心理。

二、高校体操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一)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提高教师素质

高校体操教学改革的实质在于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改变以往只重视教的做法,要在理论讲解和动作示范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增强学生对体操内涵的理解和认知,使学生知道每个动作锻炼的是身体的哪部分,有什么好处,怎样体现动作的美,进而树立“终身体育”的思想。这就为高校的体操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自身的素质能力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师要不断的学习,提高理论知识和示范能力,经常参加培训,多参与科研活动,要鼓励和支持教师进行切实可行的教学改革,要多选择实用性、娱乐性强的教学内容,使同学们都能参与进来,增强老师和学生间的互动,活跃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切实提高教学质量,确保高校体操教学改革顺序进行。

(二)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高校学生的个体素质构成各有不同,在体操学习中,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动作的掌握都各有不同,因此,在教学中要有针对性地进行传授,使每个学生都得到一定程度的进步,这对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和支持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具有实效性的教学方式方法来激发学生对于体操学习的兴趣,将学生以往的被动学习方式转变为自主性的发现与探索,并将此行为有效地延伸到课堂教学之外,使之形成良好的运动健身的习惯,进而培养起终身体育的意识与思想。

(三)完善评价体系

教育发展要跟上时展的步伐,打造新型的教育评价体系,是现行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应该考虑的问题,建立新型的评价系统,为检测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教学教育质量,提升教育教学效能做准备。

通过考核来发现在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教学体系的完善提供参考。新型评价体系的建立要以全面掌握与尊重学生的个体性差异为基础,以学生学习成效的提高程度作为成绩评定重要依据,打破传统的硬性指标式的考核方式,保证学习通过努力便可以取得成绩,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杨慧才,陈治.对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若干问题的思考[J].体育师友,2002(6).

[2]赵培禹,纪烈维,李尚滨,董宇,冯狄.共享式体育多媒体教学系统的实践研究——计算机支持的体育课协作学习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0(2).

[3]冉清泉,易学.高校体操教学形式和方法的最优化选择[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2).

[4]刘志清.体育教育专业体操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创新[J].雁北师范学院学报,2003(6).